心理预防体系

2024-05-31

心理预防体系(通用10篇)

心理预防体系 篇1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良好, 但是近年来在某些高校, 由于极个别学生心理异常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教训也是非常惨痛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与外在安全隐患相比, 心理性安全隐患更隐蔽, 更难以监控, 其爆发更突然, 表现形式更多样化, 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后果很可能比外在性安全事故的后果更严重[1]。因此,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关注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把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底线。

心理危机一般被认为是个体运用惯常的应对方式而无法处理所面临困境时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危机干预则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 使之最终战胜危机, 重新适应生活。危机干预分为反应性干预、预防性干预。反应性干预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专家担任, 并且需要一套严密的机制来保证其运行。预防性干预则重视事前预防, 重视教育与辅导, 其基本目标在于防患于未然, 把有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2]。要长期、准确、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创建预防性危机干预体系十分必要, 预防性危机干预体系包括:预警系统、支持系统和干预系统。

1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

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可以使学校的危机干预工作由被动处理转变为主动介入, 做到心理危机早发现、早干预、早转介, 从而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化工作水平。从诸多案例来看, 许多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寻求帮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心理测试; (2) 个人咨询; (3) 行为观察; (4) 他人反映; (5) 其他途径。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主动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 从我校 (一所卫生类高职院校) 的调查结果来看, 只有2%的学生会选择向心理教师求助, 51.3%的学生在走进心理咨询机构时有顾虑。很多学生会担心个人的心理隐私被暴露, 这在很大程度上令他们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因此, 单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或学生管理机构来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做法, 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故而建立完整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至关重要。

1.1 组建心理危机干预三级预警网络

心理危机干预预警网络可分为三级。一级网络成员由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心理协会骨干、学生干部担任, 他们可以积极协助学校开展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性工作, 能够起到其他人员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的心理问题虽然复杂多变, 但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其情绪状态, 肢体语言、行为等都会有异常变化, 而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与之朝夕相处, 很容易及早发现问题。因此只有充分信任、依靠他们, 才可以在第一时间内, 了解和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主动权, 同时他们还可协助学校做好对心理危机学生的监护、跟踪工作。

班主任、思想政治教师及任课教师构成二级网络。二级网络成员是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潜在力量, 是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基础。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要细心观察, 密切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建立学生的家庭情况档案, 关注其家庭状况 (如是否单亲, 经济是否困难, 是否有遗传病史等) , 了解这些情况对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

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是三级网络, 由校级领导任组长, 成员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等人员组成, 平时负责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及进行专业培训工作。如当严重心理危机发生时, 三级网络可迅速转变为危机干预领导小组, 所有网络的成员需在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 各司其职, 协调应对。

1.2 加强对预警人员的专业培训

要定期组织对预警人员的专业培训, 不断提高其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 增强主动关爱学生和特殊群体的意识。学校只有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才能为高起点、高水平地开展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力保障。

1.3 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制度

1.3.1 建立心理普查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需要每年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筛查出心理异常的学生,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库, 对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和帮助。

1.3.2 建立预警报告制度

要建立从学生心理协会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学校领导的危机及时报告责任机制和危机快速反应机制, 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并有效帮助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学生。

2 构建立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支持系统

2.1 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机制, 可以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因此,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 使学生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有章可循, 有制可依。

2.2 建立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宣传网络

学校要努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预防工作和普及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压能力, 建设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 给学生提供完成有意义任务的机会。如创办学生社团,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这不仅能活跃学校气氛, 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还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提高学生的社会技能和问题解决的技巧。

学校还可以通过各种载体, 如在广播节目中开辟心理专栏, 努力搭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平台, 向学生大力宣传主动求助对于解决心理危机的重要性, 让学生清楚他们可以获得的支持和帮助;利用活动、心理短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融入一些典型案例教育学生, 以增强他们的自我识别和自我防护能力。

2.3 加强心理咨询室的建设

我国学校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 目前尚在探索之中。由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许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员经过短期培训就上岗了。因此, 学校需要建章立制, 切实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人员配备、工作量考核、业务进修等问题, 以促进心理咨询的规范化、制度化。与此同时, 必须强化质量意识, 强调科学性, 逐步完善对心理咨询员的技能培训、考核检查, 因为业务能力和业务技能是心理咨询员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如果给学生留下不够专业的印象, 他们对心理咨询员就会失去起码的信任, 这将降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热情和信任, 也将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进一步发展。

2.4 完善学生的心理危机互助系统

要重视完善学生的心理危机互助机制, 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动性。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心理协会等学生社团, 通过学生心理协会成员的宣传, 扩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生中的影响, 提高学生对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知晓率, 将心理危机预防性干预工作落实到基层, 充分发挥“朋辈辅导员”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对于以培养护理人才为主的卫生类高职院校来说, 成立心理协会更有其特殊意义。因为现代护理要求学生不但要有护理知识、技能, 更要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基本的心理护理技能。因此, 通过学生心理协会这个平台, 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解、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 锻炼能力的机会, 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帮助了自己, 实现了自我提升。随着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技能的了解不断深入, 就能更好地掌握自身应对、化解心理危机的方法、技能, 能更为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3 构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心理危机发生之后, 干预者及时、迅速地帮助和干预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心理危机的发展演变。具体来说, 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需要完成三方面任务:确保心理危机个体安全、积极倾听、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3.1 确保心理危机个体安全

处于心理危机中的学生, 其认知、情感、行为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极有可能发生伤人或自伤行为, 此时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将保证心理危机个体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简单地说就是将其对自身和他人生理和心理的危险性降到最小。

对有轻度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对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如有自伤行为的学生, 不仅要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相关人员还需对其进行应急处理, 立即送至医院救治, 进行24小时看护, 做好对其的安全保护和心理平复工作, 并对心理危机干预过程进行记录。对有精神障碍的学生, 要及时转入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或休学进行治疗。

绝大多数心理危机带来的后果都是长期的、反复的, 很难保证通过一次心理危机干预就使当事人完全恢复, 因此还要注意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事后评估。这样一方面可以检查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是确保当事人安全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科学管理、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

3.2 积极倾听

倾听是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准确和良好的倾听, 一方面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评估个体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另一方面, 积极倾听的过程有助于心理危机个体体验到干预者的关注, 有利于心理危机个体宣泄其消极的情绪。

3.3 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

实际上, 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降低个体自己应对危机的难度, 创设更加广泛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心理危机个体认识到有许多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如环境支持, 即有哪些人现在或过去关心自己;应对机制, 即心理危机个体可以用来战胜目前心理危机的行动、行为方式;培养积极的建设性思维方式等。当心理危机个体选择了应对方式时,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可以为其提供制订应对计划的帮助, 但计划的制订应该与心理危机个体合作, 让其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

总之, 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助手段, 我们还需要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校园安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学校需要建立一套具备监测、预警、教育和干预等多项功能的心理危机干预运行体系, 并使其有效运行。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运作, 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完善、构筑安全校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需要构建三个子系统:危机干预的预警系统、立体的危机干预支持系统和有效的危机干预系统。

关键词:预防,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参考文献

[1]蒋柯.从马家爵案透视学校心理安全保障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5:23~25.

[2]段鑫星, 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节后预防老人心理落差 篇2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每一种情感都具有不同的等级,同时也有着与之相对立的情感状态,比如紧张与轻松、激动与平静等。一般情况下,在心理活动过程中,感情等级越高,呈现的心理斜坡也就越大,很容易滑向相同等级的对立情绪状态。对老人来说,儿孙们回到家,让他们觉得特别热闹、特别开心,而一旦聚会结束,儿孙离开,老人的情绪就容易滑向另一个极端。因此,儿女们应该意识到父母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并有意识地采取干预手段。为此,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给父母一定的思想准备。儿女吃完饭不要马上起身,表示“要离开了”,而是要陪老人聊会儿天。在走之前,儿女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老人暗示要走了,比如帮孩子整理书包,向父母告知明天要工作等。

第二:为了减少父母的失落感,儿女们可以在到家后给父母打个电话,多聊几句,比如聊聊下一周的生活和工作安排等。同时,儿女们可以把下次再来的日子说清楚,让父母的心里有一种慰藉。

第三:为了避免父母陷入不良情绪,儿女们可以给父母安排一些生活内容,比如让父母去逛逛街,向父母推介一部好电影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从而缓解他们心理上的落差。

心理预防体系 篇3

一、研究意义

由于农科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子女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 来自外界的文化差异、经济压力等因素, 形成了农科院校贫困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 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心理;过度的自尊心理;严重的敏感心理;长期的焦虑心理。覃东兰认为, 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为:自卑孤僻;焦虑抑郁;虚荣妒忌;盲目从众。目前的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 这些研究把大学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因素归纳为外界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 其中外界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等。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CCSAS) 》, 分别对云南农业大学2009级、2010级、2011级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农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等3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91份问卷, 排除信息不完整问卷6份, 计回收有效问卷285份。《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 (CC-SAS) 》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 经过对全国182所高校收集的55106名大学生中数据分析结果证明, 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稳定性较强, 能反映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在量表上添加研究需要的自变量如“贫困等级”、“年级”等项。

三、研究结果

对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如下结果:

1.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 得分最高的前五项分别是:“T58:当心情不好时我会出去散心”、“T39:我常常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来调整情绪状态”、“T22: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业余爱好”、“T48:我认为大学生活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T37:我知道如何关心别人”, 说明这5种方法最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2.差异性统计结果。

对不同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贫困等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贫困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上是有差别的。以“贫困等级”为自变量时, “学习适应”维度在不同贫困等级大学中差异很显著;以“性别”为自变量时, 男女大学生在“校园适应”和“满意度”两个维度上差异很显著 (p<0.01) , 女生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比男生更好的适应性。以“专业”为自变量时, 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学习适应”和“自我适应”两个项目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 。在另外两个自变量“环境”及“年级”中, 贫困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从统计数据上看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贫困大学生无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或是大中城市, 无论大一还是大四, 都会遇到适应大学生活的困难。

四、建议

综合国内文献对心理预防体系构建的论述, 结合农科院校贫困生的特点, 依据本研究所做的统计分析结果, 得出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预防体系构建思路。该体系分为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两部分, 二者结合后使农科院校贫困生得以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心态, 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评价, 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 受到多方位的心理援助和经济援助。结果是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具备足够的心理强度去应对毕业、就业, 顺利过渡进入工作岗位。内部体系主要指农科院校贫困生自我心理体系 (以下简称“心理体系”) 的构建。具体措施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从大一贯穿到大四的长期、必修课程, 类似现在学校开设的“三生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尤其针对进入经济困难认定等级的学生, 把困难认定工作与“心理健康”课程学时画等号, 规定额定的学习时间。根据这门课程, 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农科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 因材施教, 帮助他们构建适合自己的“三观”和“人格”。外部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科学合理的困难认定工作、资助力度和方式及心理辅导。第一, 困难认定工作。根据多年资助工作的经验来看, 困难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也是资助工作的难点所在。做好困难等级划分, 不仅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也提醒教育者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第二, 资助力度和方式。对不同等级的困难学生, 应予以不同程度的资助。虽然目前现在有国家一等、二等助学金和校助学金等, 但针对我校超过60%的贫困生, 这些助学金名额明显不够, 如果能有更多的资助名额、更大的资助力度, 对贫困生解决生活问题应该帮助很大。第三, 畅通便捷的心理辅导途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网站建设, 提供学生和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的对话平台, 为贫困学生倾诉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难题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不仅能辅助贫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 也有助于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

总之, 构建对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有助于农科院校提高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使贫困生不因为家庭贫困而再造成学习困难的“二次贫困”。此外, 对农科院校贫困的心理预防体系与其他的心理援助体系是有差别的, 我们应重视农科院校本身的学科特色, 同时关注贫困生的家庭困难情况以及性别差异, 既采用具有共性的心理预防体系, 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人差别, 切忌生搬硬套, 讲究灵活机动。最大范围地帮助、辅导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脱贫, 最终达到他们生活脱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覃东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 2008, (3) :220-221.

[2]方晓义, 沃建中, 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 (2) :95-101.

[3]宋丽波.高等农业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 :97-99.

[4]仲稳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行为特征[J].教育与职业, 2011, (8) :85-87.

[5]王华斌, 姚莉, 王旭.略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14-118.

[6]郭安宁, 俞海侠.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1) :53-56.

[7]刘冕, 等.论高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及问题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4) :41-42.

[8]李晶, 李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1, (4) :46-48.

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护理 篇4

为了正确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积极做好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至关重要。儿童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目前,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心理学研究及护理已得到广泛重视。在护理工作中,要获得儿童的配合,除了护士熟练的注射技术操作外,还必须针对儿童注射及注射中不同的情感及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心理护理方法,调动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以适应环境、配合接种,保证预防接种的顺利进行。

首先,现在绝大部分儿童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到长辈们的过分宠爱、呵护,使部分儿童养成娇气、任性、爱哭闹的性格特点。其次,家长们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欠缺,对预防接种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方式、方法和程序的了解程度不够。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婴儿期对母亲有着强烈依恋感,避开和拒绝陌生人,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觉和要求,主要表现为焦虑、啼哭、寻找亲人。幼儿期情绪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见到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衣,手拿注射器,很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抗拒和躲避行为。学龄前期初具个性特点,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喜欢受到表扬,智能发育更完善,好奇、多问、好模仿,言语和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受工作人员的言语影响。学龄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情绪相对稳定,亦喜欢受到表扬,好表现自己,对工作人员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似懂非懂。

1 创造温馨和谐环境以稳定儿童情绪

预防接种门诊环境尤其重要,接种环境以卡通化的特色布置,周围张贴一些色彩鲜艳与宣传预防接种有关知识及画面,能够让儿童看懂、听懂,提高儿童的认识,缓和儿童对陌生环境的紧张不安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接种。设置有候诊室、登记室、接种室、观察室、各室应保持通风、空气清新,尤其冬、夏季要保持适当的室内温度。

2 做好宣传,取得家长配合

取得儿童家长的配合是接种顺利进行的关键。接种前必须向家长宣传预防接种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及免疫接种程序等,使家长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争取家长的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

3 與儿童建立友好信任的关系

计免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沟通技巧,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接种完毕后的儿童,集中在观察室,不再进入候诊及接种室,防止他们哭闹影响别的孩子,保证接种顺利进行。

婴幼儿期:从接触开始就以微笑、抚摸、闲聊、哄逗等表情语言或予其喜爱的玩具分散其注意力,当注意力转移后即给予接种,接种时及接种后继续哄逗他们开心或嘱咐家长安抚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接种。

学龄前期:先与他们亲切闲聊,称赞长得漂亮、穿得好看,使他们对工作人员产生亲切感,给他们留下热情、和蔼、耐心、亲切的良好印象,并带其观看其他儿童接种时的勇敢表现,减轻他们紧张恐惧情绪,接种时表扬他们勇敢,接种后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今后的预防接种能更好地配合。

学龄期:应以表扬、鼓励等方式取得儿童的信任,同时给以讲解相关易懂的计划免疫知识、预防接种的好处等,并用浅显易懂语言耐心回答他们的提问,让他们明白预防接种的目的,尽可能促使儿童主动参与配合。一般不需采用威吓及强制手段,对不合作儿童多采用示范法,必要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结合适当的强硬措施,注射后则要表扬鼓励,不伤其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随着现代儿童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以及“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深入贯彻执行,要求计划免疫门诊接种护理人员应该是多元化角色,不仅要求掌握良好的业务技术,还要求护士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观察问题,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善于与儿童沟通;要有爱心,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应变能力;要仪表端庄,穿着整齐,对来注射的每一位儿童多鼓励、微笑服务,热心接待每一位儿童及其家长,把每一位儿童都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要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应用不同心理护理,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做到人性化、亲情化服务;应熟练掌握正确的注射技术,改进注射措施,接种动作稳、快、准、接种的准备时间不要太长,做到安全注射,尽量减轻和消除注射时的疼痛刺激。

预防接种儿童的心理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我院对接受预防接种的1 800例1个月~7岁儿童, 实施了心理护理, 男1 000例, 女800例。

2 心理护理方法

2.1 亲近法

多数儿童因为已有几次或多次预防接种的经历, 所以看到护士多表现为紧张、害怕、肢体收缩, 护士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跟儿童打招呼, 消除他们紧张害怕的心理。

2.2 体贴法

用手轻轻抚触儿童的肢体, 亲切称呼儿童, 使之产生亲切感。

2.3 指导法

指导儿童接种时不要乱动, 只有好好配合, 才能减少疼痛。

2.4 分散注意力法[1]

针对年龄较大的儿童, 接种时要有意询问一些与其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 使之在思考与回答中能够分散注意力。

2.5 鼓励表达法

针对儿童疼痛程度、感受, 用口头语言与其交流, 如:低着头, 用鼓励的目光询问:“乖乖痛不痛, 痛了就告诉阿姨, 阿姨推药再慢点儿。”

2.6 及时表扬法

注射时护士要保持心理平静, 进针要做到轻、准、快, 以和蔼的态度缓解儿童的恐惧心理, 取得信任和配合。注射后孩子常有需要补偿的心理需求, 此时护士要理解孩子的需要, 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7 直接面对法

让儿童直接看到注射过程, 护士边注射边简单解释:“你看, 阿姨是不是快把药推完了?马上该拔针了。”儿童多次经历后, 会认为接种疫苗并没那么可怕, 从而慢慢接受。

2.8 积极劝导法

对极度恐惧、哭闹的儿童, 采取缓和处理方式, 待儿童稍平静后, 慢慢说服, 并限制一定时间考虑, 这样既不强迫, 也不迁就, 充分表现出对其的尊重。

2.9 家长配合法

耐心向家长解释, 争取家长的支持, 使之诚实对待儿童, 以良好的情绪、信任的表情和态度感染儿童。

3 结果

医务人员通过与预防接种儿童的亲切沟通, 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通过对儿童父母进行指导, 提高了家长正确管理孩子的能力, 逐步缓解了儿童对预防接种的恐惧心理。

4 结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士工作范围已由单纯护理疾病扩展到整体护理。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 缺乏认知, 需要成人的引导、教育和关心。儿童来到医院, 看到的是穿着白大衣、戴着口罩的医务人员, 拿着锐利的穿刺针为其扎针或口服苦药, 大部分患儿会紧张、恐惧和哭闹。

通常幼儿惧怕某事物, 是因为不了解该事物, 一旦明白其真相, 恐惧感便会消除[2]。儿童不知道预防接种是怎么回事, 一旦他知道注射预防针不再得相应疾病了, 是件好事, 就会逐渐接受这一事物。

注射带来的疼痛刺激是幼儿哭闹的主要原因。如果前几次注射没有给予积极的影响或穿刺技术不精湛, 会使幼儿对注射感到十分恐惧。所以护理人员应努力钻研业务, 提高注射技术, 减轻对儿童的疼痛刺激。

对预防接种儿童施以心理护理, 可以消除儿童的恐惧心理, 减轻儿童的痛苦, 做到安全注射, 达到家长满意和认可。

参考文献

[1]韦林安.心理干预对患儿静脉穿刺时疼痛行为反应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6, 20 (12) :3164.

心理预防体系 篇6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 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其中心理健康即是指良好的心理状态, 它能使气机通调、血脉和畅、阴平阳秘, 促使机体对内外致病因素产生良好的防御能力, 从而对健身防病、延年益寿大有裨益。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何来”[1]。而心理因素异常, 则会引起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紊乱。《灵柩·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 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2]”恰如其分地指出情绪对人体的影响。同样, 躯体形式障碍作为一种与心理因素有关的慢性波动性心理疾病, 也可造成精神活动的异常, 如《灵柩·本神》“肝气虚则恐, 实则怒。”“气虚则悲, 实则哭不休[3]”对此作了精辟论述。

2“空巢”老人心理危机的现状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专家指出, 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人们的工作变动日益频繁, 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加速, 促使历史上以大家庭为荣, 追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中国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 这本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改变的结果但因此而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 由于社会能给老年人提供的活动场所和机会很不够, 再加上人们观念上重视“经济赡养”、轻视“精神赡养”, 最终导致“空巢”老人出现心理危机甚则心理障碍正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 在全国3.4亿个家庭住户中, 至少有2340多万名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需要社会照料。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 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60%,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老人成为“空巢”老人。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生理功能逐渐衰退, 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心理上也就更加脆弱, 可以说, 缺乏精神慰藉对“空巢”老人来讲是一种最为严重的伤害。他们会觉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持和依靠, 觉得自己的存在对子女不再有价值, 因而陷入无趣、无欲、无助的状态, 甚至出现自杀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不良情绪还会导致失眠、头疼、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躯体症状, 甚至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

因此, 有效预防“空巢”老人出现的心理危机, 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3 中医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3.1 疏泄开导法

疏泄开导法是一种首先鼓励来访者把心理问题坦诚说出来, 然后通过医生的语言去影响和改变病人心理行为的方法。《灵柩·师传》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 告之以其败, 语之以其善, 导之以其所便, 开之以其所苦。[4]”通过“告之”、“语之”、“导之”、“开之”等有效方法, 来劝慰和帮助病人减轻或排解其心理压力, 调整情绪, 告诉“空巢”老人, 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 二者不是附属关系, 子女就像鸟儿一样, 幼时依偎父母, 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 子女的离家是他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子女离开后, 父母就应当建立自己新的生活规律, 注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种花、养鸟、书法及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有条件的老人还可以参加老年大学活动, 结交新的朋友, 与社会的交流是开阔胸襟、预防心理危机的最好方法。况且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斩断了与父母的关系, 当今世界交通资讯日益发达, 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 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建立牢固的情感支持系统。

3.2 移精变气法

移精变气法即祝由法。祝, 告也;由, 病之所由出也;祝由法是古代一种原始心理疗法。该法与巫医的“祝祷”截然不同。巫医的祝祷完全是主观臆断, 妄下结论。而移精变气法则是针对病因寻求改变“空巢”老人精神状态的有效方法, 让其重燃对生活的激情, 找回感觉, 以调整气机, 使精神内守, 心情顺畅。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变气, 可祝由而已。[5]”

3.3 养心宁神法

中医“心藏神”的涵义是指人的思维活动由“心”主“宰”, 如《灵柩·邪客篇》云:“心者, ……精神之所会也[6]”指出心为精神活动的中枢。《灵柩·本神篇》又云:“所以任物者谓之心”[7], 说明接受外界事物刺激而发生的思维活动是由心来完成的。心病医心, 对症下药, 首先要设法冲淡老人的“空巢心理”, 让他们学会自我调适, 可找一些有关心理学、保健学等方面的书籍翻阅, 打打太极拳等, 都是养心宁神、增进自身修养的好方法, 如此一来可以长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而心态平和的人更容易获得事业成功和健康长寿。

3.4 因势利导法

要让“空巢”老人的子女们充分认识到“空巢”老人容易出现心理危机的事实,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够有的放矢地为父母的身心健康做一些实事。与“空巢”老人同城的子女, 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常回家看看;外地子女要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或书信等形式进行感情的交流, 让老人摆脱心理危机, 最终走出困境。

城市妇女犯罪心理及预防研究 篇7

关键词:城市妇女,犯罪心理,犯罪类型,预防

1 现代女性犯罪的主要特征

(1) 隐蔽性、欺骗性。

女性作为犯罪的实施者, 由于性别的差异, 女性和男性在体力和性格上也形成了相对的差异。自古以来, 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 软弱, 体力不如男性, 认识水平也不如男性, 因而在犯罪实施中很少出现暴力的现象, 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别人, 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 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

(2) 从属性、犯罪配角性。

女性虽然受教育受保护在提高, 但是进入社会相对男性来说比较晚, 思想单纯, 判断力不高, 从而社会经验不高, 容易服从于权威, 对身边的男性产生极强的依附心理。正是由于如此, 在实施犯罪中, 尤其是共同犯罪、团伙犯罪中, 女性一般不是犯罪的主犯或首犯, 她们多带有胁从、受胁迫或被教唆的特点, 加上女性本来体力就不如男性, 心理承受能力也不如男性, 因而女性犯罪人在犯罪实施过程中很难完成血腥的、残忍的、暴力性强的犯罪行为, 而这些犯罪行为多是男性犯罪人所为, 女性犯罪人多是帮助男性犯罪人采点、望风或提供犯罪工具等。

(3) 情感性、暴力报复性。

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义者, 但情绪的稳定性却很差, 女性对待事物认知上一般带有肤浅性和表面性, 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偏激性和冲动性, 感情的瞬间爆发不能用意志来控制, 所以女性犯罪人多怀有报复心理。

2 现代女性犯罪的原因

犯罪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19世纪末意大利著名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人类“返祖”现象, 也就是“天生犯罪人”的理论, 随后美国不同时期犯罪学家有相继提出了遗传因素与犯罪、身体构造与犯罪、人体生物化因素与犯罪、神经生理因素与犯罪还有基因犯罪等。犯罪生物原因学的确引起了犯罪学界的一场大的风暴。但是近来很多学者提出异议, 犯罪社会学论就是一个代表, 彻底反驳了龙勃罗梭等人的理论, 他们认为犯罪是一种客观现象, 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 而且任何犯罪现象都不是由遗传决定的, 更不是其他生物因素决定的。任何社会都没有天生犯罪人, 任何犯罪的形成都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对于这两种看法, 皆不能苟同。一方面, 如果我们肯定了第一种看法而否定第二种看法, 根据天生犯罪人和犯罪遗传理论, 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 逐个排查, 我们应该不难发现符合条件的自然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定他们是未来的犯罪人而抓住他们呢?再进一步说, 就算他们真的犯了罪, 被逮捕了, 他们的子女后代是否也有了犯罪遗传物质, 我们是否要将他们全部监视居住或直接抓起来以防止将来犯罪的发生呢?恐怕这又会牵涉侵犯人权的问题吧!与情与理与法恐怕皆行不通吧!另一方面, 我们肯定后者社会原因而否定前者的生物原因, 那么日本学者广濑胜世认为, 杀人和放火犯罪与女性月经有密切的关系, 杀人犯罪的39.4%, 放火犯罪的39.4%, 盗窃犯罪的12.6%, 都发生在月经前到月经之间;而且龙勃罗梭也曾发现以妨碍公务罪被逮捕的80名女被告中有71位正处于月经期。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又该如何解释呢?这是巧合吗?所以在考虑犯罪原因时, 我们不反对犯罪与生物原因有关, 但也无法证明这些复杂的生理原因对犯罪的产生和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犯罪原因是一个多极、多层次的系统。任一犯罪的原因无论其作用如何强烈, 在单一情形下都引发不了犯罪, 其必须与其他原因一起作用, 才能产生犯罪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明确指出:“犯罪是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和法一样, 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 相反的, 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这里的条件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条件因素, 因而我们在研究包括女性犯罪在内的犯罪原因时,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坚持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这里内因就是女性犯罪的心理原因, 外因就是女性犯罪的社会环境原因。

3 现代女性犯罪的潜在危害性

任何犯罪都带有一定的危害性, 我们打击和预防犯罪就是要减少和消灭这种危害性, 女性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独立的类型, 也具有其潜在的危害性, 甚至女性犯罪比男性犯罪更具有社会危害性,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效应:触发剂效应、凝固剂效应和腐蚀剂效应。

4 针对女性犯罪的讯问策略

从人的气质方面来讲, 女性犯罪人中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居多, 因而她们在接受讯问的时候通常表现出畏罪、敏感、忧郁、多疑、懊悔和悲观等一系列心理特征, 自尊心强, 虚荣心强, 情绪变化大, 还常常带有一定的顾虑, 面对这样的形势, 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 我们就必须寻找一定的突破口, 制定合理的讯问计划。因而在讯问时我们要做到:第一, 态度不要太严肃, 语言要明确, 不可含糊, 以避免造成女性犯罪嫌疑人因畏惧或误解而产生不必要的顾虑;第二, 注意女性犯罪嫌疑人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不要急于求成而言语过激, 导致女性犯罪嫌疑人过于激动或自暴自弃而一言不发, 守口如瓶;第三, 充分考虑到女性犯罪嫌疑人自尊心、虚荣心强的特点, 最好采用说服、教育、启发的方法, 利用女性犯罪嫌疑人依附性、从属性强和容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 晓之以理, 言语委婉, 使其悔悟;第四, 犯罪女性一般感情都很丰富, 思念牵挂多, 我们要及时抓住其母亲思念子女、亲人或期盼家庭早日团圆的特有心理特点, 动之以情, 加大力度, 唤起其家庭责任感和感情责任观, 促使其诚实供述犯罪行为。

5 结语

总而言之, 女性犯罪人在讯问时对处于被动状态, 为了避免尴尬的僵局出现, 我们要合理地制定有效的讯问策略, 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逐个突破。1992年4月《妇女权益保障法》已顺利颁布, 提醒我们在社会逐步迈向现代化的同时, 要逐步对女性加强关注。在研究犯罪的时候, 我们更不能小看女性犯罪, 女性犯罪也在走向现代化, 而且速度很快。因而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来变换眼光地看待和研究犯罪, 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 有目的地剖析女性犯罪, 有重点地制定相关方针政策, 有效地打击和预防女性犯罪, 从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保障城市繁荣稳定, 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社会健康和谐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韩德强.论人的尊严[D], 山东大学, 2006.

[2]杨波, 刘宣文, 何伟强.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1) .

[3]黄子杰, 曾武.女性性犯罪家庭环境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28 (5) .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构建研究 篇8

一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要素

食品安全是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难以回避的问题。根据系统理论, 本文认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构成包括具体如下:监测检验体系、应急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动态预测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

1. 监测检验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重要支撑

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直到运输、销售等环节, 食品监测检验工作始终是外部监督检查和内部自我监控的重要手段。食品监测检验已经渗入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过程, 涉及农业、工商、卫生、环保、质检、生产、市场和超市等多个部门。

2. 食品安全风险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它其具有隐蔽性的特征, 总有些风险转化成现实, 因此, 应急反应机制是防范和化解食品安全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人们必须做好准备, 加强战略规划、物资储备和长期规划, 将问题的影响范围控制到最小程度。应急反应机制是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

3. 建立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系统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 很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从而遵守法律、法规和惯例的企业可能被淘汰, 而生产质次价高的企业可能成为市场的胜利者。食品市场具有很强的信息不对称特征, 要有效防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之上。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有利于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和综合利用, 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并且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

4. 及时捕捉食品安全危机信号

要预防食品安全危机,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及时捕捉这些征兆的信号, 对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薄弱环节和敏感区域进行了解、评价和预测, 并加以分类, 运用专业技术手段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努力确保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不会转变为危机;当环境出现不利因素时, 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 趋利避害, 不会扩大到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地步, 并对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要实现这些目标, 就必须有食品安全动态预测机制来确保。

5. 建立适当的法律体系

从本质上来说, 《食品安全法》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是一国政府或地区为了保证本国或本地区的食品安全和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制定的公共政策, 也是建设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基本保障, 同时也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正常运行的保证。因此, 法规体系建设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基础性问题, 国家和政府部门应该重视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建设。

二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各要素的关系

监测检验体系、应急反应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动态预测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共同构成了一国或地区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这些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体如下: (1) 监测检验对于食品安全预防来说是最重要的。检测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食品安全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食品的监测检验数据是控制食源性疾病和污染物危害的基础性工作, 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事前防范的内容, 同时是国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的重要依据, 也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相关部门执法的依据。 (2) 法律法规体系在五要素中的重要性列第二位。合理、有效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预防得到保障的有力手段, 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依据。解决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以法律来严惩那些涉及食品安全的违法违规者, 不仅从经济上进行制裁, 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以此来警示非法生产者和销售商。动态预测是在既有检验结果的基础上, 通过专业化的手段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估, 通过日常抽查、专项抽查、季节性抽查, 确定不同的警戒状态, 并依照法定程序和原则及时向相关机构和社会公布;通过网络向全国发布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相关信息、严密控制危机的发生和蔓延, 同时指导合理科学的消费, 联系着预防体系中食品安全的事前防范和事后控制处理, 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 信息化服务体系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运行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食品安全预防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准确、及时、完备、畅通的信息。畅通渠道、加强管理、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当务之急, 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与水平。 (4)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通过搜集信息、信息与数据分析、警情信息通报等进行着信息的传递, 尤其通过收集生产领域、经营领域、消费领域、国内与国外各种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信息, 准确及时地捕捉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信息, 发现其中的焦点问题, 消除生产者、消费者及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能及时探测与发现突发性的食品安全问题, 是各地制定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依据, 其重要性列第四位。 (5) 应急反应体系是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承担着预防事后危害扩大的职责。由于预防体系强调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针对已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采取的应急处理在五要素中列最后一位, 与其他四要素构成了完整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三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类型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概念, 其建设需要社会大系统中各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本文从参与主体的关系角度, 将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多元体系、综合体系和单一体系。

1. 多元体系

主要指建立在多部门共同负责的基础上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这种体系要求食品安全预防从食品类别分工开始, 以保证对每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进行预防和监管。将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按环境、操作方式、技术因素等进行细分, 对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 避免了机构间的扯皮和推诿, 是一种集法规、标准、政府管理和消费者利益于一体的预防体系。

2. 综合体系

主要表现为以一个部门负责制定政策、标准, 开展风险评估、协调指导和监管, 其它部门组织实施为基础。综合体系是从多元体系向单一体系过渡的中间形态。该体系中有一个独立的机构统管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 以保障食品安全为中心, 管理机构在政策制定过程和决策中充分征求消费者的意见, 协调其他各部门的工作, 避免了多元管理中可能出现的管辖权混乱、相关部门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执法标准不一致等问题, 提高了预防体系运行的效率, 降低了监管成本。

3. 单一体系

主要表现为食品安全预防和监管集中于中央政府某一个职能部门, 主要工作包含了从农业投入品监管、产地检查、动植物和食品及其包装检疫、药残监控、加工设施检查及标签检查的全部内容, 真正实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单部门管理的预防体系明晰了食品安全权责、行动集中迅速、信息畅通、法规健全, 实现了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的多部门、跨行业的食品安全协作。

四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特点

食品安全预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在食品生产和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 而不只是在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后采取抽查、检验等弥补手段。另外,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中各要素是具有相对性的, 预防体系需要有合理、适度的管理层次和宽度。本文按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联结方式将预防体系划分为三种类型:

1. 多元体系

由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单个部门的监测检验成本较低, 但作为系统存在的预防体系由于各部门协调困难, 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监测检验成本较高。另一方面, 多部门重复监测, 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各部门间权责交叉, 法律法规虽涉及面较广, 但对于交叉部分却出现真空地带, 无人问津, 执法难度大。从系统论出发,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 参与主体越多, 信息获取和传递的成本越高, 基于完全信息的动态预测就越困难。但由于多部门管理各部门都能提供信息服务, 该体系信息化服务效果是最好的。最后, 对于食品安全领域, 危机事件是可怕的, 但更可怕的是危机出现后不能妥善应对, 或者行动滞后。

2. 综合体系

从多元体系发展而来的综合体系逐步趋向于统一管理、协调高效。集中多部门法规要求的综合体系完善了食品安全预防的法律体系建设, 同时强调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弥补了多元体系多头监管导致无人管的不足。综合体系虽然具备了整体性的特征, 但职能部门和协调者之间还是存在层次差异, 协调统一行动有一定的困难, 以致监测检验、应急反应、信息化服务、动态预测都不及单一体系迅速、有效。

3. 单一体系

该体系将食品安全涉及的部门统一到一个负责食品安全预防管理的独立机构, 由统一机构对食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进行防范和监管。单一体系将权责集中化, 主要职责就是制定食品检测标准, 健全食品安全预防监管程序, 打击食品安全漏洞等, 因此, 监测检验、动态预测和应急反应效率最高。由于食品生产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 而单一部门的工作又难以搜集、发布全面完整的信息, 尤其对于有毒、有害食品安全预防信息远远落后于生产者的掺杂造假行为, 因而信息化服务与其他两种体系相比是最差的。法规体系没有综合体系全面, 但执法效率较综合体系要高, 介于两者之间。

通过上述分析,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基于准则之间的优劣比见表1:

五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选择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不同的环节对食品安全预防的贡献率是不同的, 本文以食品安全有效预防为目标, 依据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和动态预测为准则, 采用AHP (层次分析法) 对食品安全预防的多元体系、综合体系、单一体系等三种类型进行排序。判断矩阵是邀请食品行业专家、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学者等共同建立的, 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本文以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构建为目标层, 以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动态预测为准则层, 评判三种预防体系的绩效。

1. 构造层次结构图 (见图1)

2. 按食品安全预防体系为目标建立判断矩阵 (见表2)

经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比例:0.0021<0.1

通过运用AHP方法进行分析, 可以得出监测检验、应急反应、法规体系、信息化服务和动态预测这五个要素对食品安全预防体系的相对重要程度。计算结果表明监测检验在构成预防体系中占主要地位, 法律法规体系是列第二位的, 预测是对社会进行改造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预防体系中权重列第三位。位于第四位的是信息化服务准则, 应急反应因着重于事后处理在预防体系中列最后一位。

3. 不同的预防体系类型相对于食品安全预防要素准则的权重

按照上述方法, 将其他判断矩阵用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 可以分别得出以下结论:

(1) 在监测检验准则下, 单一体系是最理想的预防体系类型, 权重为0.5939, 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的权重分别为:0.2496、0.1565, 这一结果与前面的分析是相符的。单一体系实现了分工的专门化, 主要针对食品领域进行监测检验, 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从事技术研究、革新, 监测结果也能及时予以公布, 正确指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而其他两种形式虽然各部门都有监测检验的功能, 但由于权责交叉不明确, 反而会影响监测检验的效率。由于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协调,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的情况, 监测检验的效果比多元体系要好, 因此居中。

(2) 在应急反应准则下, 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6653、0.2004、0.1343。单一体系是最理想的预防体系模式, 综合体系由于有专门机构协调统一行动, 因此应急反应的效率相对较高, 列第二。而多元体系由于涉及部门较多, 统一行动存在较大困难, 延缓突发事件处理时机, 应急运行效率最差。

(3) 法规体系下, 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3038、0.5180、0.1782。综合体系中的法律法规相对于其他两种形式运行效率要高得多。食品安全涉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 单一体系的法规建设难免出现遗漏, 因此其完善程度不及综合体系, 但执行程度比多元体系要好。

(4) 信息化服务准则下, 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1967、0.3353、0.4680。多元体系的信息化服务最好, 单一体系的信息化服务最差, 综合体系居中, 这与前文的分析是一致的。

(5) 动态预测下, 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和多元体系权重分别为:0.6653、0.2004、0.1343。单一体系由于职能明确, 从事专门的食品行业预测监测, 因此预测结果科学、真实。综合体系其次, 多元体系预测效率最差。

以上所有的评判矩阵用AHP计算软件, 最终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 因此都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4. 最终排序结果 (见表3)

5. 简要结论

根据综合评价排序, 得出食品安全预防体系基于运行效率准则下具有相对优先排序, 按权重排序分别为单一体系、综合体系、多元体系。这一结果也是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情况相符的。长期以来, 我国的食品安全实行的都是多头分段管理, 看似职能分工很细, 但职责权限关系不清晰, 协调配合难度较大。对于食品生产的源头如农村来说, 生产条件十分简陋, 很难达到卫生标准, 而农村又有相当大的消费群体, 食品生产企业除领取工商部门督促办理营业执照外, 没有见到其他有关部门出具的整改函件, 这就为食品安全事故爆发埋下了隐患。多元体系中各行政执法部门多头管理, 使食品市场尤其是农村食品市场缺乏长期性和经常性的监管, 同时查处食品案件取证时也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执行, 使制售假劣食品等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应有的整治。另一方面, 多头管理带来重复监管和漏管等现象比较普遍, 大大影响了食品预防体系效率的充分发挥, 造成有效监管资源的浪费, 当出现食品安全事故时又都不愿承担责任, 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 最终造成监管不力、问题难究的困境。这种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 一方面加大了预防监管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因此, 在食品预防体系中不是职能部门越多越好, 也不是监管职能越广越好, 食品安全预防是需要有落到实处的有效的责任制, 单一体系比多元体系、综合体系效率高。综合体系是食品预防由多元体系向单一体系过渡的中间地带, 主要表现为将食品预防监管集中于一个或少数几个职能部门。为了提高食品安全预防效率和力度, 各部门之间的行动由上述的职能部门进行协调, 实现协同管理。相对集中的综合体系增强了管理过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一方面让全社会参与其中, 另一方面强化了管理体系的系统建设, 做到职责分工明确, 行动统一协调有力。系统最核心的原则是整体性, 从系统角度来分析, 食品安全预防体系需注意各组成部分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单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专门化的分工, 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 是最理想的食品安全预防体系。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贾敬敦、陈春明.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黄大川.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初探[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7 (3)

[4]沈晓彭.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简析与对策探讨[J].食品工业科技, 2005 (4)

[5]周应恒、霍丽玥.食品安全经济学导入及其研究动态[J].现代经济探讨, 2004 (8)

[6]徐晓新.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 2002 (10)

[7]周洁红、黄祖辉.食品安全特性与政府支持体系[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3 (9)

[8]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 (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心理调适预防老年人失眠 篇9

对于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来说,睡眠不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老年朋友就抱怨说,每晚要到十一、二点才能入睡,可是到是凌晨三四点钟就醒来了,醒了以后就瞪着两只眼睛等天亮,很想要睡就是睡不着,而白天却都是昏昏沉沉,总打磕睡。这些情况,几乎是老年人共同的痛苦,很多老年人为此焦虑不堪,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年人会睡眠减少,甚至失眠的呢。

老年人和年轻人一样,需要充足的睡眠,这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老年人新陳代谢减慢,精力消耗少,睡眠时间也会比年轻人少。如果每天晚上只睡5、6个小时,但第二天起来仍然是精神饱满的话,那就不必要担心睡眠有问题了。问题是睡的少又睡不好,或者是半夜频频醒来,就不正常了,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了解一下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睡眠不好。通过交谈我了解到,造成老年人失眠的原因主要是有两种情况,一个是生理失眠,还有一个是心理失眠。由于老年人常有生理疾病,比如说心脏病、高血压还有前列腺增生等等,这些都可能是困扰老人的危险因子,使老年人容易出现紧张、抑郁的情绪,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睡眠。

这个时候,作为子女除了要关心老人的情绪、起居以外,还要协同医生对症下药,帮助老人排解生理的病痛。另外老年人白天也要保持一定量的体力活动,要有足够的时间到室外去接触阳光,打打太极拳,然后保健的气功等舒缓的运动,这些都是非常有助于正常睡眠的。

心理因素是造成失眠的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更是这样了,睡眠时间的长短,与睡眠质量并没有必然联系,所谓的最佳睡眠时间往往因人而异,很多人的失眠都是一时的,并不可怕,而对睡眠的过度关注,所引发的这个焦虑,就往往会加重我们的失眠了。使人陷入一种失眠焦虑,严重失眠的恶性循环中。对此,我就建议老年人,面对失眠我们应该坦然处置,不能够忧虑,然后恐惧,你们应该这么想,虽然我还没有入睡,但是我躺着也是休息,和睡觉的作用是一样的,这样就会心情平静,反而更容易入睡了。

预防“学困生”心理寻租的对策 篇10

一、明确学困生的需要是预防心理寻租的前提

预防学困生心理寻租及其转化教育工作, 教师首先要科学地确定学困生的范围。学困生不是天生的, 他们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中受到学习目标、学习心理、学习技能、学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常表现为身体和智力正常, 但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 抗外界干扰力不强, 不能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 测验成绩经常处于落后地位的学生。可学困生同样需要教育, 需要成长, 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具体情况、个性心理反应及行为特征, 对症下药, 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和有益的活动满足其心理需要, 肯定强心、自由护心、情感乐心、宽容养心、梦想系心, 唤醒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

二、措施给力是预防学困生心理寻租的关键

学困生的自尊心比较脆弱, 很容易再度受伤害, 成为无力自拔的自弃者, 也最容易以无为者的角色我行我素。因此, 教师在预防学困生心理寻租的过程中, 既要注意教育方式, 又要讲究教学方法。

1. 讲究爱的教育, 让师生关系更融洽。

亲其师, 信其道,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据心理学家分析, 学困生普遍比较自卑, 缺少自信心, 自认为处处不如别人, 性格孤僻, 较少与人交流。他们常常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自暴自弃, 对老师、同学和家长的帮助和教育逆反敌对, 他们最怕也最恨别人批评他, 歧视他。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和数落他, 学生不但不会体会到我们对他的良苦用心, 反而认为我们是在针对他、“整”他, 这反而激起他的逆反心理, 得到的是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真诚去对待后进生, 用爱心去感化后进生, 团结全班学生减少和消除学困生的自卑心理、叛逆心理, 重扬理想的风帆。

2. 帮助学困生获取成功, 增添转化的正能量。

成功是自信的支点。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 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欲望。事实证明, 老师有时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次鼓励的微笑, 往往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 甚至改变他的一生。尤其是学困生, 他们的缺点较多, 经常给学校、老师或同学带来麻烦, 故此常常会受到学校的处罚、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罚或同学的歧视。

3. 发展性评价, 激励先行。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果只用成绩作为评价标准, 学困生更容易产生自卑、戒备、厌学等心理, 而这些心理也更容易出现反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 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 今天与昨天比, 对学困生的评价, 要客观公正, 充分肯定他们在人际交往、文明礼貌、劳动文体活动、学习成绩中的点滴进步。

4. 家校联手, 通力协作。

转化学困生, 老师不能唱独角戏, 特别是班主任, 要与家长通力协作。一般来说, 教师之间要常互通信息, 各学科合作, 同学之间要相互帮助。

三、持之以恒是预防学困生心理寻租的保障

学困生也有个体差异, 在防止学困生心理寻租的教育时, 不能急于求成和搞“一刀切”。应分清轻重缓急, 区别对待, 采取减缓坡度增加台阶、小步子前进的策略, 使学困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 逐步达到基本的教育教学要求。一旦学困生的转变出现反复时, 对其出现的“漏洞”给予坚决的堵死, 毫不松懈, 老师和家长不能急躁、气馁, 应找出反复的原因, 坚持正面教育, 耐心指导学困生多交好友, 乐交诤友, 不交损友, 多方面创设实践平台, 展现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上一篇:尊重知识下一篇:吉林省自然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