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2024-10-03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精选8篇)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篇1

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方案

在当今社会变革、人才竞争和素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明显增加,诸如学习方面的压力、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家庭经济因素、情感因素、处人际关系等等,由此引发的我心理问题不断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女生,她们的思想成熟的更早,更容易在情感方面出现偏差而偏离人生轨道,她们需要理解,需要关心,需要引导和教育。结合实际制定方案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由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各辅导员参加的领导组织。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即心理专干---学生会心理部---各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

二、方法措施

一是建立班级预警机制。各班设置心理委员一名,由班主任根据班级情况选出一名责任心比较强、善于做心理工作的同学担任。

二是各班每个寝室设置心理委员一名,有寝室长担任,随时向各班心理委员汇报工作。

三是各辅导员定期对管班心理委员进行培训,讲授工作方法,培养工作责任心,调动工作积极性。四是充分调动各班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关心同学,广泛联系同学,通过多种方式,加强思想和感情上的联系与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心态,一旦发生异常情况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汇报。

五是对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及其联系电话进行统计,登记造册,便于随时联系。

六是设置信息采集表,建立心理健康报告制度,各班心理委员每周填写《护理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信息反馈表》,上报辅导员进行整理,输入微机建立心理和行为异常学生档案进行管理。

七是平时经常与各班班主任进行沟通,了解班级有无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有关情况与班主任及时进行交流。

八是针对采集到的信息,按照学校文件精神,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心理健康并进行跟踪,对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学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九是请学校心理咨询老师定期对学生工作的教师,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党员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和心理健康知识素养,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危机干预工作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法。

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形式以一场生动的专家讲 座,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漫话展评,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文章展评等,帮助广大同学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

一、心理危机的概念内涵

心理危机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 (G.Caplan) 首次提出的, 他认为, 心理危机是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 (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或天灾人祸) 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他认为, 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 使自身与环境稳定协调, 当重大问题和变化使个体感到问题难以解决平衡就会打破, 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 内心的紧张不断积累, 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 进入一种失衡状态, 这就是心理危机的状态。

可见, 危机是个体无法用现有的资源和惯常应对机制加以处理的时间和遭遇。危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突发事件。二是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心理危机可以分为发展性和意外性两类。发展性心理危机是可以预料的, 如受到恐吓、自然灾害、躯体重大疾病等。心理危机发生后,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调动其自身的潜能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水平前的心理水平, 则可导致精神崩溃, 产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的不良后果。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 当事人可能及时察觉, 也有可能“未知未觉”。无论何种情形, 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 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生理方面:肠胃不适, 腹泻, 食欲下降, 头疼, 疲乏, 失眠, 做噩梦, 易惊吓, 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 有哽塞感, 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害怕, 焦虑, 恐惧, 怀疑, 不信任, 沮丧, 忧郁, 悲伤, 绝望, 无助, 麻木, 否认, 孤独, 紧张, 不安, 愤怒, 烦躁, 自责, 过分敏感或警觉, 无法放松, 持续担忧, 担心家人安全, 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 缺乏自信, 无法做决定, 健忘, 效能低下, 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 不敢出门, 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 不易信任他人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与特点

社会竞争激烈, 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 加上身心疾病、感情波折和经济困难等因素, 大学生心理危机时有发生, 甚至出现自杀和违法犯罪等恶性事件。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已经开始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很多, 蔺桂瑞教授将其归纳为八个方面。第一, 学生家庭父母关系不合、离异, 造成学生心理创伤。第二, 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第三, 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第四, 不适应大学学习环境。第五, 恋爱与失恋问题。第六, 性行为问题, 一类学生是过于封闭自我, 导致性压抑:另一类学生是过于开放, 随便发生性关系, 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责。第七, 就业观念滞后, 就业期望值过高。第八, 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认为大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其心理危机具有一下两方面的鲜明特点。第一, 发展性。大学生面对许多成长中必须解决的发展性课题, 这些课题都反映了社会对大学生角色的要求, 它们既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动力, 也是潜在的应激源。第二, 易发性。大学生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上, 生理方面具备了成人的特征, 但社会阅历和经验相对不足, 处理问题的社会经验和能力更是有限, 这种反差的存在, 使得心理危机在他们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现乃至爆发。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会经历以下几个时期。第一, 冲击期。第二, 防御期。第三, 解决期。第四, 成长期。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成熟, 获得应对危机的技巧。从危机的后果来说, 会有四种不用结局。第一种是顺利度过危机, 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 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种是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里创伤, 影响以后的社会适应;第三种是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第四种是未能度过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

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了个体应对危机的结果呢?个体的人格特点、对事件的认知和解释社会支持状况以前的应对危机经历个人的健康状况、干预危机的信息获得渠道和可信程度、个人适应能力、所处环境等都会影响危机的进程与应对效果。

(1) 个体对事件的知觉。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和主观感受在个体决定应付行为的性质和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社会心理支持。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 他依赖周围的人提供的内在、外在的评价而存在。

(3) 应付机制的形成。人们通过日常生活, 学会了运用各种手段去应付焦虑和减少紧张, 并逐步形成了应付压力的模式。

(4) 个体的人格特征。心理危机还受个体人格特征的影响, 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上具有的特异性有:注意力明显缺乏, 看问题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质;社会倾向性过分内倾, 这种人格特征使个体遇到危机时往往瞻前顾后, 总联想不良后果;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不稳定性, 自信心低, 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极差;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 行为冲动欠理性, 经常会有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实施有效干预, 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许多高校目前已经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认为,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重点关注高危个体

首先要明确哪些学生是心理危机的高危个体, 以下是湖北省教育厅文件《湖北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实施方案 (试行) 》中对心理危机的高危大学生个体的界定,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在心理健康测评中筛查出来的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

(2) 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 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特别大以及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 因严重网络成瘾行为而影响其学习及社会功能的学生。

(5) 性格内向、经济严重贫困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 有严重心理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 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 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 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 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的念头者; (2) 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家人送礼物, 请客, 赔礼道歉, 无端致以祝福, 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 (3) 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 如特别烦躁, 高度焦虑, 恐惧, 易感情冲动, 或情绪异常低落, 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 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二) 在危机干预理论的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的许多理论产生于西方国家。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危机干预的本质以及方法、策略、过程进行了探讨, 既是对危机干预实践的提升, 反过来对危机干预的实施又起着重大理论指导作用。例如, 西方学者贝尔金 (G.S.Bekin) 把危机干预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第一, 平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 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第二, 认知模式。危机根植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 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 通过改变思维模式, 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 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第三, 心理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 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 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的困难, 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 结合适当的内部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互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机干预时期的重点, 每种模式下又包含许多中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机干预工作者应当了解不同干预模式适应的对象及各自的有点与不足, 深入掌握一些危机干预的手段和方法, 积累实践经验, 从而帮助大学生面对危机, 度过危机。

(三)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队伍而言,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力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 但教师、管理者、同学、家长、社会工作者也都是危机干预队伍中的重要成员。从心理危机干预的体系建构来讲, 仅仅依靠某个部门或中心常常难以做到有效干预, 它需要学校不同部门、机构的相互配合, 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学生处、校医院、保卫处、院系学生工作委员会、辅导员、学生会等。吧

目前, 不少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体系, 启动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和干预方案, 其中最主要落实以下七项措施:

第一,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培训制度。

第二, 公布应急求助信息。

第三, 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监测网络。

第四, 建立并健全大学生心理档案。

第五, 建立大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应急处理机制。

第六,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档案。

第七, 建立和强化大学生心理辅导制度。

(四)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与应对技能

危机通常是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情形,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对危机的克服与应对, 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可视为危机的源头工作。

如何营造心理健康的环境, 提高个体对危机的应对技能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第一, 正确看待压力、挫折和危机。人的认知犹如“过滤镜”, 它会使许多情境改变颜色首先压力挫折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些情境, 我们应该承认它, 怨天尤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其次, 压力、挫折和危机又是辩证的。它们对人既是刺激、威胁, 然而又是挑战, 有人将其称之为“生命之盐”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积极的意义上看, 适度的压力、挫折是维系正常心里功能的条件, 有助于人们适应环境, 提高能力, 有助于认识自身的长处与短处, 然而危机能激发潜能的发挥乃至发挥之极至。危机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长人生经历的同时提高自信心, 使人生变得丰富而充实。

第二, 争取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的作用一是屏障作用;二是对人不苛求, 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欣赏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 比自己强的人没资格去嫉妒, 比自己弱的人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动关怀并帮助他人, 从中营造互助互利的氛围, 体味人生的价值;五是当面临自身难于应付的困难、挫折时, 应主动寻求、善于利用并乐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第三, 自我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的主要特质:一是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 有适度的自信、不矫揉造作;二是对自我有明晰的认知评估, 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 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 也能接纳自己的短处乃至缺陷。那么, 怎样才能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呢?主要途径是从事实践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 成功可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价值感提高自信心同时还是医治抑郁症焦虑症的良药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

[2]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三版.

[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四版.

试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与预防 篇3

关键词:心理危机 健康教育 预防

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群第5位死亡原因,高校学生自杀率与一般青年自杀率的统计分析显示,大学生高于一般青年;据相关研究显示,重点大学高于一般大学,研究生高于本科生;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自杀原因已经占据15~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大学生自杀死亡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心理危机的产生、发展和激化经历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过程,几乎每个成长中的个体都不同程度地经历过心理危机,没有人可以和危机绝缘,任何心理素质健全、受过良好心理训练的人都不可能终身免于危机的困扰。危机带给我们的,大多数时候只是暂时的不适,也就是说心理危机并非必然导致极端行为。许多大学生通过自我调节和专业帮助,顺利地度过危机获得成长,而有的人却在危机中陷入困境甚至绝境,走上不归路。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

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面临或认为自己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不能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它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发展性。处于发展转变中的人极易受应激事件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在其发展时期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完成学业;适应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逐渐独立于父母;完善性别角色;对身体发育和性成熟的适应;正确处理两性关系;树立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和完善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任务;为选择职业做准备;成就感的获得和自我实现。这些课题要求大学生去适应和发展新的社会角色而对原来的角色进行修正,这种改变会导致角色压力,是慢性应激的主要来源。

2.交互性。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经济状况、学业期望、情感归属、人际关系等交织在一起,当遇到特定的生活事件时,这些交互因素便浮出水面,引发个体的心理危机。

3.易发性。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度阶段,大学生的社会发展又滞后于心理发展,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了积极与消极并存、自负与自卑并存的矛盾与冲突期。任何一个小小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干预和化解,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导致悲剧性后果。

4.潜在性。大学生心理危机与成长的每一个方面、每一点成长相伴生。如果没有“危机”,即使年龄与日俱增,心理发展并不会与时俱进,正因为潜在的危机,促进个体积极关注自我,获得成长的力量。

二、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途径

1.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医学模式”向“教育模式”的转变

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项对中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郁闷”、“烦死了”等词汇正成为大学生们的口头禅。专家指出,这些词汇其实是一种笼统的心理亚健康情况的反映。

学生的心理问题许多都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的方法获得缓解,比如找亲人朋友倾诉、旅游、听音乐、运动、写日记等,这些方法通过我们的宣传是可以掌握的,而且大学生认识水平相对较高,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学就可以理解和运用。

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是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失败后的补救措施,它运用标准或非标准的方法和手段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实施干预和治疗。从其性质来看,心理咨询在学校不可缺少,但决不应看成唯一的方法。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最初的“医学模式”转变为“教育模式”,使受益的主体从少部分学生扩大为全体学生,这才符合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

2.动态管理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建立定期排查制度

首先在新生入学时组织新生参加UPI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建立 “心理健康档案”。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人格状况,筛查和约谈心理异常学生及高危人群,对这类学生做出及时评估、诊断和预警,建立干预对象档案库,定期追踪观察,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及早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次,每年四五月份是学生精神病及自杀等行为高发时期,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组织各系部对班级特殊学生进行全校性的排查,了解学生心理危机动因,主动实施心理帮困,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率。

(2)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首先要培训相关老师和学生。一般来讲,危机和危机干预的基本知识包括六方面:什么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成因和表现;心理危机的产生不是病态表现;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可以识别的,也是可以得到预防和治疗的;预防和干预需要师生的配合。

教师(包括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和班级心理保健员是危机干预的重要的力量。特别是在提供预警信息、急性危机的临时救助以及自杀预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要培训这些力量,使其具有危机预防知识,能识别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及时向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提供信息。

其次确定学生心理问题定期报告制度。根据资料显示,学生的危机发生一般都有预兆。其身边的同学是这些预兆的第一感知者。所以在班级设立心理辅导员,在宿舍设立心理负责人,将大学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环节提前是十分明智和必要的。培训后的这两类对象,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识别和发现心理异常同学和有心理危机的同学,要求他们逐月将发现的问题报告给系部专职老师,各系部再将本系情况反映给有关领导和学院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综合信息后,快速作出反应,采取恰当措施,早发现就能早干预。

3.建立危机预防体系

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为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高校除了建立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外主要是要加强系部辅导队伍的建设和学生心理保健员队伍。成立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重在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组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要是负责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而加强系部的兼职心理健康辅导队伍建设,则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心理保健员队伍建设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最能帮助我们掌握危机学生的情况,及时反映给学校。

4.加强教育,增强个体心理危机的抵抗力,在经历危机中实现自我成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两种力量:成长的欲望与退缩的冲动。大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以下这样一些危机:学业危机、自我认同危机、目标受挫引发的危机、消极暗示导致的心理危机、情感引发的心理危机和由“自我”认知产生的危机。对于这些危机,学生能正确面对、有正确的觉知、有合理的情绪、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那么他们就能度过危机,并获得不同程度的成长。但许多学生在入校前生活单一,面对突然出现的危机和冲突往往束手无策,十分烦躁,无法很快适应大学这个小社会。

总之,开展预防教育就要在在学生中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和危机应对教育,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爱生命,善待人生。如果学生人人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就可以自救;如果大家彼此关注、相互关爱,就能互救,这样大学生就能远离心理问题、和谐地生活,乐观地面对生活中各种挫折,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段鑫星程婧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安徽大学出版社

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案 篇4

一、案例描述

小天,一个长相乖巧、身材瘦小的女孩,入学时状态很好,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热情交往,可是没多久整个人的状态一落千丈。原来,小天有狐臭,尤其在出汗时体味特别重。小天为此非常烦恼,多次去医院,医生说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用药就会好转。小天总是随身携带一瓶香水,时不时拿出来喷,说是遮遮味,其实靠近小天,会闻到淡淡的香水味,根本没什么臭味,只是有些同学背后对此有些议论。小天听到后特别受打击,原本想进入新的学校,有新的开始,没想到仍有议论、嘲笑和贬低,这些背后的议论一下子激起了她所有以前受到冷遇和压抑的委屈,让她跌入了情绪的低谷。小天认为大家都讨厌她,所有人都嫌弃她的臭味,从听到议论之后就很少参加集体活动,非常害怕处在人群中,做什么事情都独来独往,即使单独一个人走路,遇到对面有人过来,她都会主动避开。她觉得大家在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都在嫌弃她有臭味,说她“心机、虚伪、自私”。小天的成绩直线下降,班主任和家长都很着急,技小天谈了多次,劝她放轻松一些,好好学习,可是没有什么效果。班主任还故作轻松地和她开玩笑,说:“我身上也有汗臭味,没事的,不要老想着它,多做些别的事情。”可是小天一点也不觉得轻松,当说起这事时,就会气喘、说不上话来,气管堵得厉害,遭受着深深的痛苦,她时常想:“为什么就我这么臭?!还不如死了呢!”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中小天的情况就属于典型的体像烦恼。青少年的体像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正常的体像心理。进入青春期以后,男生爱照镜子、喜欢穿时尚炫酷的衣服,女生喜欢化妆、认为自己胖而适当减肥节食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体像心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豆蔻年华的少男少女。我们不仅要充分理解还要正确引导青少年对美的追求,引导他们悦纳自己的身体,避免冠之“臭美”“不务正业”“肤浅”等消极评价。第二,体像烦恼。这是一种由于个体自我审美观或审美能力偏差导致自我体像失望而引起的心理烦恼,如认为自己眼睛小去割双眼皮、不化妆不出门、因为长青春痘不和别人说话、认为自己体毛重夏天不穿短袖衣。一般来说,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和性器官烦恼在青少年中的发生率比较高,对这种情况我们要积极关注。体像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通过一般性谈话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就需要心理专业资源介入。第三,体像障碍。体像障碍是指个体想象客观上不存在的体貌缺陷,并为之痛苦而无法自拔,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体像障碍一般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其病因和病理较复杂,与器质性和精神性因素都有关系,需进行专业的治疗。

三、干预措施

1、如何帮助有体像烦恼的学生?专业心理评估,对应采取措施。案例中的小天,觉得所有人都议论她、嫌弃她,害怕交往,远离人群,情绪低落等,还伴随着气喘等生理症状出现,已接近变形心理冲突,应组织心理教师或学校心理评估小组,对小天进行心理评估,如果问题超出了心理辅导的范畴,就转介到专业心理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根据其严重程度来确定心理危机级别和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果心理医院诊断为神经症,则根据医嘱住院或服药治疗,可以同时辅助心理咨询或辅导;如果问题属于正常心理冲突范禹,可进行学校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悦纳自我。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其自信心。体像烦恼是对自己身体的不接纳,是缺乏自我认同的表现,外界的肯定和接纳可以提升其自尊感。这些孩子非常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渴望自己表现优异,融入集体生活中,所以,班主任老师在选择班干部及参加活动的人选时,尝试给他们一些机会和平台,锻炼其能力展示其才艺,让其在身体以外的其他方面获得认同感,从而提高自尊水平,促进其对身体的接纳。

焦点解决问句,促进接纳身体。利用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提问方法,对学生进行“三步问”辅导,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接纳水平的反思。第一问:奇迹问句。可以问学生“如果有一个奇迹发生,或者有一个魔法棒,可以变成你想成为的身材和长相,你想变成什么样子?”借此让学生描绘对于体像的理想愿景。第二问:量尺问句。可以问学生“如果对自己身材和长相的满意度最高分是10,最低分是1,你目前对自己的外貌满意度是几分?”通过学生的回答粗略评估学生对身体的接纳程度。第三问:任务问句。最后问学生一个回归现实、促进行动的问题:“怎么做可以让自己对外貌的满意度提高1分?”在这个问题中为什么是提高1分,而不是提高到10分呢?因为身材和长相很大一部分的决定因素是遗传,是无法通过外在努力而改变的,而且一般情况下人往往对自己的身体有理想化的期待,所以提高到10分往往会引起挫败感和无能感,觉得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是提高1分的话,是可以通过锻炼、注意饮食、学习着装等方式达到的。这个问句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管理的意识和行动,这种自主感和控制感会大大提升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2。如何在班级中开展体像烦恼问题的干预?

心理班会,角色互换。在班会上多组织一些增强同学之间相互接纳的活动,如心理剧,以体像烦恼为主题,让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在角色互换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同身受;或者以“今天我来露露怯”为题,让每个人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上最糗的事,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参加,在笑声中让学生们找到心理平衡,当有体像烦恼的学生发现原来大家或多或少都有类似的感觉时,那种体像自卑感就会大大降低。

发动班委,重点关照。让班干部对小天这样的同学重点关照,跟他们打成一片,平时多找他们一起吃饭、聊天、玩耍,通过班干部的引领逐步扩大他们的人际交往圈,如果班级里有人恶意玩笑,班干部要及时制止,防止错误舆论蔓延。根据性别差异,开展体像教育。研究表明,体像烦恼对心理的影响存在着性别特点。女孩的形体烦恼、性别烦恼、容貌烦恼比男孩更明显、更普遍,而男孩的性器官烦恼发生率要高于女孩,这就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体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自我体像,接纳自我体像。3。班主任是否与家长沟通?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篇5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学生在自我认知、社会价值、伦理道德、就业交友等方面的压力和冲突日益显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的焦点。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危机特点与类型,并采取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己成为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概述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现代危机干预理论之父Caplan认为,当个体面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和供给发生改变,而他原有处理方法及惯常手段已不能应对当前困难情境时,他就会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压力和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此可见,心理危机是个体的一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内心世界的一种严重失衡,这种失衡让个体感到沮丧、焦虑、紧张和压迫。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由于其所处的校园环境、特定身份、年龄特征,在交友、求学、成长等一系列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面对心理失衡,调动各种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可运用的方法来积极帮助个体改变困难情境,使个体身心达到危机前的健康水平,就是心理危机干预。

(二)心理危机类型

1.成长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系列连续成长时期发展的急剧转变使其处于行为和情绪的混乱无序状态。如新生刚入学时心理上的不适感等。成长性危机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与克服的,是可以预期的,通常也称内源性危机。

2.环境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心理上的.失调,是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3.存在性危机,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思考人生价值、人生目标以及其他道德性问题时产生的心理挣扎。存在性危机既可以是现实性的,也可以是追悔性的,还可以是持续性的。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分析

1.时间特定性。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一般集中在新生入学初;寒暑假放假前和开学后;考试复习前后一个星期;家庭、情感发生变化;就业、择业前后等特殊时间段内。

2.人群特殊性。根据多年的学生工作经验,心理危机容易产生在以下群体中:性格自卑、极端内向群体,人际交往困惑群体,经济困难群体,学校困难群体,网瘾成性群体以及新生、毕业生群体。

3.方式、方法过激性。大学生群体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人格尚未塑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经历困难无助时更容易采取极端、毁灭性的手段。近几年频发的大学生自杀和伤害他人事件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己成为心理问题发生、发展的集中地。以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例,退学、体学、降级人数共17人,其中因心理问题退、体、降的共有8人,占总数的47. 06%。通过对电气学院级本科生676人进行心理普测的数据显示,有34人存在重度心理问题,占学生总数的0. OS %有自杀倾向的学生4人。这一数据较之于级要高出0.01% 。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心理危机己成为高校学生状况、困扰频发的主要问题源,成为高校及思想政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组建心理危机三层六级干预防护网

学院现在运行的是三层六级心理危机干预防护网络模式。第一层是以学生为基础,分为一、二级预警。一级预警是以宿舍为单位,宿舍长为责任人,负责关注本寝室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二级预警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心理委员和秘密联络员为负责人,负责关注本班级同学的心理异常情况。第二层是以学院为核心,分为三、四级预警。三级预警由专职辅导员负责,四级预警由学院专职心理模块辅导员负责。辅导员通过日常的走访以及一、二级学生的上报获取信息,并将信息反映到专职心理辅导员处,由专职心理辅导员进行危机评估和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第三层是以学校为龙头,分为五、六级预警。五级预警由校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六级预警由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负责。该层次主要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其他级别成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并进一步评估危机的严重程度,选择心理危机具体的干预手段。

(二)建立系列预警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依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的“预防为主”原则,学院建立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做到尽早摸清情况,及时介入、排查,准确预判评估和及时咨询、治疗。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制。学院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学期初的心理普测,根据测试结果建立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及学院心理危机学生特殊关注档案。

2.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匿名汇报制。学院每月安排辅导员老师在班委中进行匿名的心理状态排查。

3.学生心理异常学期初上报制。学院专职心理辅导员在每学期初了解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填写更新《心理危机学生档案》。

4.骨干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训制。每学期聘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专业老师为从事心理工作的学生骨干进行专业的心理知识讲解和培训。

(三)寻找策略方法,建立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

1.建立心理危机评估制。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评估,根据危机等级程度,有选择地上报学院学生工作书记及学校相关部门,并选择危机干预方案。

2.建立心理危机及时救助制。院校相关部门要制订应对心理危机的多项预案,保障救助的及时性。

3.建立心理危机信息屏蔽制。危机事件发生后,院校应进行适时的心理危机信息和刺激物的阻控。

4.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及监控制。对于有自残、自杀倾向的学生,辅导员应立即将其送往专门医院进行救治,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联系家长,做好危机后的安全保护工作。

(四)开展特色活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培训机制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学生自我分析,增强自我认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五)加强沟通联络,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系统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高校不能一味地单独作战,还要充分调动家长、医院以及朋辈关系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学校、家长、医院互动的危机干预系统。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篇6

担心工作不适应、情感问题不知如何处理、因挂科不能按时毕业……毕业季来临,又有一批大学生要面对身份的转变,5月23-25日,记者从我省多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临近毕业,前来寻求心理疏导的毕业生大幅增加,不少毕业生出现了焦虑、迷茫、烦闷、抑郁等情绪。

毕业生们的这种心理状况,可以称为“青年危机”。“青年危机”是指,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经受的迷茫、焦虑以及自我怀疑的情绪。

现象:临近毕业不少大学生开始焦虑

6月份就要毕业了,最近一段时间大四学生娟子感到很困惑。“我和男朋友谈了两年多,相处得非常好。现在他与浙江的一家公司签约,本来我和他约好,毕业后我也到浙江找工作,但爸妈一定要我回老家赣州。”娟子说,她大学谈恋爱是瞒着爸妈的,她不想伤害男友,但又不愿意违背父母的意愿,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南昌大学应届毕业生小余告诉记者,4月份开始,她已经在一家广告公司上班,但始终找不到良好的工作状态。“刚开始还很兴奋,但现在新鲜感消失了,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地工作,我经常感觉莫名的烦躁。”小余说,她有些后悔本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现在很想辞掉工作,回家准备考研,但又担心考研失败。

大四毕业生小曹这段时间十分苦闷,“大学期间我挂了好几门课,至今还有3门没通过,如果在5月底的清考中,这3门课程还有一门没通过,今年就拿不到毕业证了。”小曹说,父母在老家给他找好了工作,一旦他拿不到毕业证,对父母的打击他不敢想象。“我现在十分懊悔,如果大学能够重来,我一定会努力学习。”

统计:情感和生涯规划问题咨询最多

“毕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的事件,他们的心理容易出现波动。”华东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舒曼表示,最近两个月,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心理疏导的毕业生明显增多。

“越临近毕业,毕业生的心理不适应表现得越明显。”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王青华老师说,大四毕业生要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或准备论文答辩,很少来求助心理教师咨询问题,但临近毕业的这段时间,咨询量出现激增的情况。

“大学毕业后,毕业生们面临就业压力、陌生的人际交往等一系列问题,一些同学感觉无能为力,进而产生困惑。”王青华老师说,根据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统计,前来咨询的大四毕业生中,咨询最多的是四类问题,其中关于毕业季情感问题和生涯规划的咨询各占21.4%,关于就业压力的咨询占14.3%,关于毕业困难学生的情绪问题咨询占7.1%。

建议:培养独自面对压力与挑战的能力

舒曼说,大学生前来咨询,并不一定是有心理问题,只是想让心理咨询师帮他们做一些决定。曾有一位男生表示,一直很喜欢班上的一名女同学,但这名女同学已经有了男朋友,现在即将毕业了,“如果不表白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说了,如果表白被拒绝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我该怎么办呢?”

舒曼表示,心理咨询强调“助人自助”,心理咨询师并不能替学生做选择,只能帮他们分析问题,给他们一些启示,决定权还是在毕业生自己手中。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篇7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表现

1954年, 美国心理学家G.Caplan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认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境, 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 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 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 这种暂时性的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由此可见,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一种心理失衡状态。那么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 这种心理的失衡状态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危险, 也会呈现出如下的特征:

1.人际关系障碍:这一点是“90后”大学生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自幼在家庭的呵护和父母的宠爱中长大, 善于运用互联网, 倾向于使用手机、QQ等通讯工具, 造成了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沟通和团结协作。当这些来自于不同家庭环境的“90后”聚集到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宿舍的时候, 会发现周围的同学同样渴望被别人认可和拥护, 情感上的相同诉求容易产生一系列的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摩擦和矛盾则不可避免。而这些摩擦极有可能给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由此而产生了一种社交恐惧, 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参加团体活动、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2.情绪焦虑:高中生活是相当单调的, 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各高中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以学习为主,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产生了一种没有比考上好大学更重要的心理。夜以继日的学习不仅增加了他们的焦虑情绪而且减少了与周围同学的交流。进入大学后, 他们会发现这是一片自由的新天地, 各种各样的社团、讲座、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机会, 许多学生因为不能处理好这些关系而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加上近年来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 许多刚入学的“90后”大学生尚未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焦虑感。

3.孤独感: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及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由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 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 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有一部分学生在宿舍内挂上“小窗帘”, 以为封闭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自闭, 这种把自己封闭起来的行为, 使他们很难找到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 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二、“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如今“90后”已慢慢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 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慢慢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导致“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 外部因素

1. 家庭因素:

家庭对个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健全和谐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成长, 而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则会对子女幼小心灵造成不利影响, 很多大学生因此对家庭产生心理阴影, 进而滋生一种孤僻、自闭的心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个体的心理成长、性格养成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以批评为主要方式的教育容易造成子女思想压力过大, 进而导致自卑、退缩、没有自信。

2. 社会因素:

人总是不可能孤立于其他人而单独生存的, 总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 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成长和发展, “90后”大学生也不例外。高校是思想最活跃的根据地, 也代表着社会思想的变化趋势。社会的不断发展不仅对各种价值取向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也引起了人们心理上的强烈变化。一些来自网络报道的社会现状给“90后”大学生造成了心灵上的冲击, 铺天盖地的高房价、低就业率、金融危机给本来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 部分学生可能由此出现对前途的迷茫和对压力的悲观。

(二) 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 也即自身因素。自身因素主要是自我角色定位得不明确、抗挫折能力差以及性格方面的缺陷。从高中步入大学, 环境的变化对于很多“90后”大学生来说面临的是环境不适应、缺乏安全感、自理能力差, 容易造成失眠、神经衰弱、烦躁不安、情绪焦虑等。

另外, 大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与高中阶段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对自主性的要求变得更加突出。很多“90后”大学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无法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这种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学习没有动力、目标不明确、成绩不理想, 进而将生活和学习的不如意全部宣泄于虚幻的网络世界。网络成瘾也成为造成心理危机的主要诱因, 很多学生沉溺于此深深不能自拔, 最后患上网络依赖症。

三、心理危机的预防措施

1.常规性的普及教育,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多数高校辅导员从大学毕业后从事这项工作, 与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 有着较多相同的兴趣爱好, 与“90后”大学生沟通起来并无障碍。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接触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心理上的异常。特别是在特殊时间段应重点关注, 在节假日前后深入学生, 防范于未然。开学、学期结束或入学和毕业前后是心理危机的频发时期。危机预防应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纳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 持续性、常规性的开展。

2.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建立预防性心理咨询为主, 治疗性心理咨询为辅的咨询机制,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单独设立有专业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的, 面向所有在校生的心理咨询电话。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存在负性事件和隐藏的心理隐患, 表现出求救性质的征兆和异常表现。很多情况下学生在作出过激行为之前会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犹豫不决, 并且希望求救于专业的心理健康老师。因此这种重点关注的、有针对性的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3.定期开展心理普查, 建立问题学生心理跟踪档案。建立心理档案是反映学生心理现状, 记录心理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很多高校在新生入校时会采用调查问卷、网络答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但随着“90后”大学生思想的不断变化, 很多新出现的问题容易被忽视, 这就需要不定期的更新学生的心理档案。

4.以宿舍为基本单位, 建立宿舍—班级—院系三级预防体系。由于学生在宿舍才会表现出最自我、最真实的一面, 因此通过指定宿舍内的班干部或宿舍长担任心理问题预报员, 不定期地将本宿舍有问题苗头出现的情况及时反映至辅导员, 及早发现问题并解决, 将一切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扼杀于萌芽之中。

四、结语

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常规性、高难度、多角度的工作,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 应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思维特点, 树立危机预防的理念, 以人为本, 坚持普及教育和重点关注的原则, 帮助心理危机的“90后”大学生克服心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 逐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摘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如今“90后”已慢慢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力军, 当这些强调个性张扬的学生离开家庭的呵护, 走进大学校园时却普遍出现了一些心理障碍, 遭遇了他们人生当中第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危机。这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对“90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注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90后”,心理危机,预防

参考文献

[1]黄建榕, 张建新.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系统的建构[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5) :73-74.

[2]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 1998, (12) .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 篇8

本文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从心理危机内涵的界定,以预防为主,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新等等方面,论述了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

收稿日期:2011-12-16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河北省承德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全面构建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论文,编号:1001028。プ髡呒蚪椋汉丽丽(1960-),女,辽宁兴城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咨询与科学研究。

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青春期,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身体的成熟和能力的迅速增长,使青少年开始试图摆脱家庭、老师的束缚,成为自主而独立的人,他们面临着独立、职业选择等问题。但由于中学生毕竟还没有完全成熟,还存在着幼稚的一面,对学习的压力、挫折,以及人际交往、情感等方面问题还不能很好地调适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由于我国高考压力十分巨大,多年来在高中校园里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它极大地威胁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共中央、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曾多次下发文件和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各级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作为素质教育内在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与生命进行对话的最重要工作。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的内在特点和规律,这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一、以预防为主,全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危机的含义,所谓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主观上认识的失衡,即当事人认为自己所经历的某一事件或境遇是其个人资源和原有的应付能力所无法解决的困难,引发的无助感和困擾冲突,当得不到及时缓解或帮助时,导致当事人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失调甚至冲动地自毁或伤及他人,其后果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

2.以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基础,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问题的筛选和高危人群的确定。根据UPI筛选标准,将青少年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Ⅰ类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者、Ⅱ类为应引起关注者、Ⅲ类为心理健康者),并确定本届新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学校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对Ⅰ类(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人群发邀请函来咨询室面谈,掌握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再将面谈学生分出A、B、C类。筛查出可能存在自杀、抑郁、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将这些学生列为高危人群,作为重点关怀对象。(2)SCL-90测试和进一步访谈。对可能存在自杀危机意念、抑郁倾向、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进行SCL-90测试。根据SCL-90测试结果,进一步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决定提供心理咨询或转介专门医疗机构治疗(必要时将有关情况上报学生处或与所在班主任取得联系)。(3)根据普查情况,制订具体的心理教育计划。咨询室针对测试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具体的教育和帮助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并确定当年心理健康教育周主题。对有自杀意念、抑郁倾向、精神分裂倾向的学生,第一时间预约访谈,跟踪帮助,或转介到专门医疗机构治疗。通过这项工作能够挽救一些学生,帮助一批学生,使他们能以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投入青少年活动。

3.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主要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我们把每年的5月份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在活动月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2)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活动,如心理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电影赏析、展板宣传、发放宣传单、广播、电视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再次,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学”辅导课,并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创新:课题组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训练”通过教学计划安排在体育课里进行。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完美结合,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了更新的境界,更高的水平。同学们非常欢迎“拓展训练”课,它不仅训练了同学们的正确认知,还培养了同学们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是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课程。多年来,同学们受益匪浅。

4.以心理咨询为主阵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1)全天为学生作多种形式的个别咨询,主要形式有在咨询室当面咨询,还有电话咨询、书信自信、短信咨询、网上咨询等,使个性不同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帮助。(2)积极探索团体咨询,我校心理咨询室每个学期都要用一周的时间举办团体咨询,提前半个月向学生发出报名通知,主要有“怎样学会与人共处”、“超越自卑,拥抱自信”、“提高网络素质,远离网瘾”等内容。通过在情境中、在游戏中的训练与自助,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5.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具有覆盖面广,青少年喜闻乐见等优点,为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心理咨询室还建立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站。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心理咨询”网站,开设了“心理知识”、“咨询指南”、“校园心理”、“心理测评”、等多个栏目。心理健康网站一方面介绍很多心理健康知识、心理调节方法,很多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网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另一方面可以满足不愿面对面咨询的学生的心理要求,他们可以往咨询员信箱发邮件,咨询员给他们作网上咨询。

二、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创新

1.设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我国中学普遍配备了至少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如果仅仅靠1或2名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从事全校繁重而艰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没有数量可观的学生参加,这项工作是肯定做不好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设立,将逐步建立健全辐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监控体系,使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更加完善。

班级心理委员的独特优势。心理委员来自学生,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接触学生,心理委员作为班级里的一员,他们非常了解和熟悉每个同学的基本情况。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最早察觉的往往就是身边的同学。心理委员的职责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班级心理委员对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的敏感性,他们能及时发现,并帮助解决或帮助寻找专业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解决。这样,就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和早治疗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就会提高干预和治疗的良好效果。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委会成员一样,是班委会的成员,与老师接触的机会更多,当身边同学出现心理异常情况时,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向班主任教师提供相关信息,特别是对于同学中出现的心理危机,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专业人员及学校相关部门,真正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组建宿舍心理健康信息员队伍。危机干预的难题是没能及时发现危机学生,现在我们在每个宿舍选出心理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信息员,成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利用这一载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每个学生中去,从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通过培训心理健康信息员,使之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坚实基础,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并能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班主任及校心理咨询机构反映,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

3.对高危人群实行动态心理辅导与管理。心理危机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学校应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体系建设,制定预警干预预案,建立起由“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映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多渠道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状况和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实施心理援助方案;形成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特别是对有自杀意念以及具有抑郁症状和精神分裂症等倾向的学生,采取主动访谈并提供心理辅导;并根据访谈情况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干预,实行动态管理。

4.迅速反映,及时启动救助机制。通过危机干预机制,发现危机预兆和有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学生时,立即启动心理咨询室、学生处、保卫处、医院、家属救助机制,及时有效进行干预,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聂衍刚,刘伯兴,梁君倩.青少年大五人格、应对方式与心理危机特质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3).

[2]蒋赟,钟惊雷.学校在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和作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8,(11).

[3]吴锡改,胡聪聪.关注心理危机引领校园和谐——青少年常见心理危机及应对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3).

[4]曾祥岚,茄学萍,王惠惠.认知评价对青少年地震应激反应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4).

上一篇:了解自我的教学反思下一篇:《秘密花园》读后感800字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