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及应对措施

2024-10-25

预防及应对措施(精选12篇)

预防及应对措施 篇1

随着我国预防接种的推广, 减少了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人数3亿多, 死亡人数400万人[1]。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我们称之为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 (AEFI) 。卫生部颁布的《预防接种后异常反应和事故的处理试行办法》对于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阐述为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生物制品, 对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 接种后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及免疫反应, 这些反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 称为预防接种反应[2]。

1 预防接种的概念

预防接种是指利用人工制备的抗原或抗体[3~5], 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机体, 使个体和群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特异性的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只有严格按照合理的程序实施接种, 才能充分发挥疫苗的免疫效果, 才能使儿童获得和维持高度免疫水平, 逐渐建立完善的免疫屏障, 有效控制相应传染病的流行。

2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病毒学因素

2.1.1 疫苗自身因素[6]

(1) 免疫效价:疫苗贮存运输过程中冷链系统运转出现问题而致免疫效价降低, 将会导致不良反应发生; (2) 病毒株:减毒活疫苗如麻疹疫苗植入人体引导机体产生免疫, 但同时其自身的水平传播性质又会增加减毒菌恢复毒性的可能, 故而可以使接种后人群产生炎症反应; (3) 疫苗稳定性。对于疫苗温度对疫苗稳定性影响最大。一旦疫苗稳定性遭到破坏将会影响疫苗免疫效果引发安全问题[7]。

2.1.2

疫苗生物学特征、制造工艺、疫苗中的附加剂、疫苗污染外源性因子, 可不同程度引起接种不良反应[8]。

2.2 实施接种的差错因素[9]

2.2.1 未进行禁忌证的排查

未对受种者进行充分询问及检查, 以至于未掌握受种者的情况以及受种者体质情况。这种原因会导致这类人群在接种疫苗后出现加重或异常反应。如一般疫苗反应加重, 出现过敏性紫癜、急性荨麻疹等过敏性反应, 甚致过敏性休克, 此类则需及时救治以免发生死亡。

2.2.2 接种技术不规范

(1) 无菌操作意识不强:接种人员操作中不戴口罩; (2) 消毒方法不当或消毒部位不规范:接种部位消毒范围小, 扫把式的消毒, 消毒区用手触及, 都是不规范的操作, 容易引起感染; (3) 接种途径错误:各类疫苗的接种途径不尽相同, 且有的疫苗因接种剂型不同, 接种途径亦不一致, 在实施中稍有疏忽, 即因接种途径错误而影响免疫效果。例如:含氢氧化铝佐剂疫苗, 一般注射深部肌肉, 如改作皮下注射就会影响免疫效果, 也会加重不良反应。乙肝疫苗注射于臀部, 影响药物的吸收; (4) 接种剂量不准确:在相同的接种途径下, 接种剂量与产生免疫力成正比, 随意减少或增加剂量都会影响产生免疫力。原因有: (1) 接种次数未完成全程免疫, 可影响免疫效果。接种次数过多, 可加重反应[8]; (2) 注射器不配套:注射器内残留量多, 使注射剂量减少, 影响免疫效果;针管与针头接触不良, 造成疫苗外溢, 剂量不够; (3) 稀释液不配套:造成抽取稀释液减少或过多; (4) 百白破类吸附剂易沉淀, 在使用前未将疫苗摇匀, 会造成人份疫苗间抗原浓度高低不等, 增加不良反应率。

2.2.3 冷链系统管理

疫苗是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方法制成, 其对温度有着特殊的要求, 即疫苗从生产到接种的全过程始终需要在冷藏设施设备规定的温度中存储、运输。

2.2.4 医院感染

我国虽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 但是由于对医院感染预防缺乏理论及技术上指导, 我国医院感染情况仍相当严重。空气不流通的医疗环境, 医护人员消毒不彻底, 注射器污染以及未能达到无菌操作标准等因素, 均能增加医院感染, 从而对于接种人群产生感染甚至死亡威胁。

2.3 偶合症发生因素

偶合症是指受种者接种疫苗时恰处于其自身某种疾病的潜伏期, 因接种疫苗而使该病诱发出来, 是由预防接种间接导致的。此种症状表现区别于接种固有反应, 临床及时查出其致病体或基本特征就可及时治疗。

2.4 心理作用因素

接种者由于对接种注射操作产生恐惧畏惧心理而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1) 最常见为晕针反应, 表现为心跳过快, 血压升高, 恶心呕吐接着转为肌肉松弛, 呼吸减缓, 甚至暂时性休克的先兴奋后抑制的晕厥症状。出现晕厥应及时发现处理并注意与过敏性休克鉴别; (2) 过度换气综合征:亦是精神因素造成, 女性多见, 发作十数分钟不等; (3) 癔症样发作:表现为患者主诉与客观体征不符, 患者易受暗示而使症状多样化。

2.5 其他可能诱发不良反应因素

(1) 季节因素可能影响呼吸道疫苗接种的频率。 (2) 长期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 儿童有免疫抑制现象, 不应接种OPV、MMR等活疫苗。 (3) 预防接种后剧烈运动会使一般疫苗反应加重。 (4) 受种者候诊时间过长, 人群拥挤会使差错事故或心因性反应发生增加。

3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应对接种不良反应的法律支持

我国颁布的《试行办法》及《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等法规都对于接种不良反应有着确切的处理办法及补偿措施, 并且如能借鉴其他国家经验, 出台相应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基金制度来补偿由于事故差错造成的赔偿, 则既保护了受种者权益又有利于新疫苗的研发和投入使用[3]。

3.2 计划免疫的宣传培训

3.2.1 对于儿童家长的宣传

计划免疫在控制儿童传染病有重要作用, 因此应加强宣传力度, 普及预防接种知识、提高疫苗相关防病知识在儿童家长中的知晓率。对每次接种疫苗进行宣教, 儿童预防接种后除了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力外, 由于个体差异, 还可能出现轻度不同的副反应。接种前必须消除家长的顾虑, 取得家长的配合、理解和信任。

3.2.2 医护人员的规范培训

规范接种疫苗工作人员队伍, 按规定持证上岗。对医护人员进行接种规范培训:如熟练掌握疫苗保存、使用及操作方法;接种前, 必须详细询问病人病史, 观察体征, 及时发现受种者接种疫苗的禁忌证;接种时必须按要求着装, 戴消毒口罩、帽子, 规范无菌操作及彻底消毒并且严格执行安全注射;接种后如出现异常反应及时处理等。并且医护人员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态度和蔼, 避免受种者的心因性反应。

3.3 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及时处理

对于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 医生首先应镇定以安抚其家属, 其次及时制定不良反应抢救方案, 重症时及时行急诊处理暂时稳住病人情况, 及时向相关部门上报, 认真填写不良反应个案调查表, 并且由县级以上疾控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 以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或相应的补偿。

3.4 医院规范与信息互通

医院方面, 应该提供一个流通洁净的医疗环境, 注意医院中各设施的消毒杀菌以及病人就诊的人群疏导, 避免人群拥挤, 以防止交叉感染在医院中的发生。在接种前让受种人群了解他们所接种的疫苗作用、类型、不良反应等, 更有利于医生与大众间的沟通, 使受种者对于接种后可能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有更为理智的了解及处理, 有利于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

4 讨论

虽然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明确提出了计划免疫的概念, 并且在80年代计划免疫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但是仍然面临了计划免疫宣传实施力度不够, 对于AFEI的处理机制还不够完善等方面的问题。步入21新世纪, 计划免疫发展, 更应该切实做到建立健全的关于疫苗接种法制体系, 规范医疗系统以及更大力度普及计划免疫的知识, 让更多人懂得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及安全性, 以阻止更多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洪君, 穆念河.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处理的法律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21 (4) :231-232.

[2]尼尕尔, 阿比丹木.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3 (6) :27-28.

[3]陈慧婷.预防接种门诊护理投诉原因及防范措施研究现状[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9 (3) :236.

[4]辛颖.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1 (6) :221-223.

[5]李霞, 谷金君, 梁静.马铃薯外敷治疗百白破疫苗注射后硬结[J].护理学杂志, 2009, 11 (1) :32-35.

[6]陶黎纳.预防接种制品安全性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 2010.10-14.

[7]黄丹.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处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8) :112-114.

[8]罗耀星.免疫预防与疾病控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4.69-71.

[9]刘爱萍, 卜雨华.预防接种门诊的护理管理特点[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 (13) :20-21.

预防及应对措施 篇2

打架斗殴是当前危及学生安全、破坏校园稳定的一大隐患。前些日子某些学校的暴力事件,至今仍让我们为之心悖。打架斗殴的频频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该刺痛我们麻木的神经,但愿这样的惨剧别再发生。以下是总结多年来发生的事件,结合我校的实际,拟写的一份应对措施。姑且算抛砖引玉吧,让我们大家为预防打架斗殴发表更多的见解。

一、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打架斗殴的危害性

1、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同学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都希望在一个友善的校园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这样才能专心学习,所以我们教学楼楼道里才挂着这样的警示语:“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2、严重影响被害人的身心健康。

打架斗殴是一种典型的故意伤害行为,加害者以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所以打架斗殴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受害者身体的损伤,遭受伤痛的折磨,甚至造成残疾。生命是平等的,你的生命与健康与同学们和老师的同样重要。

3、给加害人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可以说:以损害他人生命和健康为目的的打架斗殴行为是一种最昂贵的消费行为。为此花上成千上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不是什么希奇事,花钱如流水。有的家长痛苦的把这种情况比喻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当前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有本事去挣钱”,下一句话是“没本事别打架”。

4、构成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失去自由,一层层的铁门,强制劳动,从早到晚时时监视和约束,严厉的强制措施,低下的食宿条件。争取减刑,早点出去。对家庭最大的伤害。

正是因为打架斗殴的后果如此严重,学校和家长才这样重视。我们会听见有一些家长这样教育他的孩子:“别打架,咱们也打不起”等。话虽朴实,但很实在,让我们都按这位父亲的要求去做吧!

二、引导学生认识打架斗殴的形式

打架斗殴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七种:

一是索要钱物,不给就软硬兼施,威逼利诱;

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

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侮辱他人人格;

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短论长;

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易暴,冲动报复;

六是侮辱女同学;

三、向学生剖析打架斗殴产生的原因

1、学生扭曲的、偏离道德底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淡薄的法制观念、道德意识和低俗的审美习惯是导致打架斗殴发生的重要原因。

2、受社会暴力、家庭暴力影响,或家长经常向孩子灌输以暴制暴等错误观念,导致部分学生意识上产生偏差。

3、在打架斗殴的滋生过程中,暴力文化做了“帮凶”的角色,它为同学们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反面榜样”,而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的“弱肉强食”的社会现象,更是打架斗殴产生的直接诱因。

4、打架斗殴的施暴者主要是“问题少年”,他们的家庭多有不幸,或家境贫寒,或暴力不断,或父母离异,在此情况下,他们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平安富足的生活,加上平时缺乏关怀、帮助、引导和管教,便常处在违法犯罪的边缘。

5、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他们认为对物质的占有、对他人的伤害,都是对自我感觉、自我力量的肯定,可以因此重新使自己获取老师的关注和同学的„认同‟。”

6、同学们承受压力过重,也是打架斗殴发生的原因之一。

四、关爱学生,加强管理,预防打架斗殴的发生

1、经常性开展对校园管制刀具进行清查、收缴行动。对情节轻微的,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学校、班主任应与家庭密切配合,落实帮教措施;情节较重、屡教不改的,递交公安机关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2、切实加强对“问题少年”、“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各班任要加强对“问题少年”、“留守儿童”及家庭困难学生的关注关爱力度。对应相关的同学,应加强自身的责任心的树立,自强自立,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境,为家人和自己谋幸福。

3、加强对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意识和审美习惯培养,4、关爱每一个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压力,防止校园意外事件尤其是暴力事件的发生。

5、加强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动向,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学生矛盾,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矛盾。

五、引导学生正确应对打架斗殴

1、针对打架斗殴的这些形式,无论是已经受到过伤害的学生,还是正在遭受或即将遭受伤害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警方、家长的帮助与配合下,与施暴者来一场斗智斗勇的周旋,而不要逆来顺受或以暴易暴。否则,不但不能阻止打架斗殴对自己的伤害,还会使其对自己的伤害越来越大。

2、与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无可非议的,但对同学们来说,一定要讲策略,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要尽可能避免正面的直接搏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伤亡。在这一点上,同学们一定要明白,只要能想办法达到使施暴者受到合法惩罚这个目的,就是勇敢的表现,并不是只有正面的直接搏斗才算勇敢。根据这个道理,在自己势单力薄,不满足施暴者的某些欲望便不能脱身,甚至还要受皮肉之苦时,给钱也是一种缓兵之计,但一定要把对方的体貌特征看清楚,以便协助学校、家长或警方把他们抓获。

3、同学们更应树立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尤其是要学会说“不”。当有人尤其是陌生人约自己到较偏僻的地方去时,一定要坚决拒绝;当侵害到来时,一定要想办法逃脱,并积极寻求帮助。

4、同学们还要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在侵害发生后,要能够勇敢站出来,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今天这个法制日益健全的社会中,施暴者永远只是极少数人,而任何人,只要他们违犯了法律,就都必将要受到惩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六、加大对打架斗殴的处置力度

根据公安机关相关文件和我院安全会议精神,公安机关和保卫科坚决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坚决打击校园黑恶势力。

根据我院安全会议精神,学院坚决配合公安机关打击校园黑恶势力、坚决杜

冲床噪声分析及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冲床噪声;空载噪声;负载噪声;降噪量;模具结构

中图分类号:TG3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6-0187-02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噪声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类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冲压噪声是主要的工业噪声源之一。冲床冲压噪声的产生与传播途径多样,影响因素很多。本文将对冲床噪声的产生原因作简单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冲压噪声的来源分析

冲床噪声主要可分为空载噪声和负载噪声。空载噪声是冲床空载运转噪声,它包括电动机噪声、工作机构间隙产生的冲击噪声、离合器与齿轮撞击噪声等。其中,主要是离合器和齿轮的撞击噪声。负载噪声是冲床冲压时产生的噪声,在相同的冲床上采用不同的冲压工艺(如冲裁,拉深,弯曲)加工同样材料所产生的噪声不一致。

(一)空载噪声

1.电动机噪声。做为动力源,电机工作时产生的噪声包括电机绕组的电磁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及机械噪声。电机噪声的声压级与电机的功率、转速等有关。电机的电磁噪声,主要是由交变电磁场相互作用激发转子和定子振动产生的。电磁噪声一般为高频噪声。电机的空气动力噪声主要是冷却风扇噪声,对于相当多的电机,冷却风扇噪声是主要噪声源。机械噪声主要包括一些旋转运动部件的非平衡力激发产生的噪声和一些零部件振动时产生的噪声。

2.工作机构间隙噪声。冲床的曲柄连杆滑块机构共有三对摩擦副:曲轴轴颈与曲轴瓦;曲柄颈与连杆大头轴瓦;连杆小头(球头)与滑块球头座。由于制造和装配误差以及工作需要,它们之间不可避免存在间隙。它们之间彼此的移动,从自由移动过渡到接触移动时,必然要带来强烈的撞击,这种噪声频带宽,高频部分强。间隙越大,噪声越高。另外,间隙一定时,滑块行程次数越高,噪声比例升高。

3.离合器噪声。当离合器结合时,不少冲床都会发生“叮当”声。这是滑块、连杆在往复运动时的惯性力和曲轴的回转质量的离心力产生碰撞发出的间断声响。影响离合器噪声因素有:离合器接合时受到的冲量的大小,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决定于冲击速度的高低;还与接触材料本身的刚度和阻尼特性有关。离合器有刚性的和摩擦式的两种,其中转键式在中小吨位冲床上应用最广,噪声相对较高,噪声是由一系列的撞击所引发的。

引起负荷运转噪声的原因有刀具与工件或卸料板与坯料间的撞击、冲压工艺过程的扭击与冲剪。其中冲压过程的扭击与冲剪噪声最大。

1.扭击噪声。同类冲床的扭击噪声与冲压部件的板厚、硬度、几何形状、锤击速度、冲模间隙等因素有关,噪声随这些量值增大而提高。冲床工作时,冲头与板料及卸料板与坯料的碰撞冲击大大增强,随着撞击速度的增加撞击声也随之升高,如图1所示。碰撞噪声与其后发生的材料断裂声可分别测得,这一测量方法已付诸实施。在同一台冲床上,冲裁厚、硬料比冲裁薄、软料的噪声大。对于厚的延展性板料,撞击噪声与断裂声达到一样大小。

2.冲剪噪声。冲压工艺工序不同,噪声差别很大。板料冲裁要比弯曲、拉深的噪声大,而压印、压波、翻边、弯曲、拉深等成形工序的噪声较小。

下面以冲裁为例,分析冲裁噪声的产生。冲裁过程大致可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分离三个阶段。冲裁时,冲头一旦接触金属板料,冲裁力开始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机身及其它受力构件的变形而积蓄了弹性能。当冲头进入板料约一半厚度时,冲裁力达到最大值。板材的突然断裂使冲头突然失荷,机身等积蓄的弹性能在极短时间内释放出来,将激起机身及各部件的振动,使部件间产生冲击,与此同时,滑块以相当大的速度下冲,引起滑块周围空气的压力扰动,从而辐射噪声。

除以上的分析之外,冲床的间距,包括与左右、前后冲床的间隔小于工厂设计规范标准尺寸时,冲压噪声将增大。安装冲床的密度过大,噪声将大幅度地增大。冲压车间净空间不能太小,屋架下弦标高低于4米,会增大噪声折射混响,加大噪声。

二、冲床噪声的危害

工业噪声对环境是一种污染,冲压噪声据实测结果都远远超标并超过人的听觉限度,它直接危害人的健康。长期在噪声环境中工作使人烦躁不安、产生“声音催眠”效应,使人精神委靡不振。一定强度的持续噪声,伤害人的听觉,轻者造成耳沉,重者引起耳聋,这就是“噪声性耳聋”,亦称“职业性耳聋”,这是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工作,内耳受损所致。

强烈的噪声,极易形成差拍型次声波,作用于人的躯体。有资料表明人体各部位都存在固有颇率,身体为7 ~13HZ,内脏为4 ~6HZ,头部为8 ~12HZ,这些固有频率刚好在次声波频带内,所以冲压工人在强烈噪声环境中工作,常有头昏脑胀、恶心和心悸之感。若噪声波及到附近,会影响别人的休息及降低他人的工作效率。这类噪声在噪声控告事件中已居首位,不少厂区厂群矛盾已趋剧化。降低冲床噪声已成为噪声控制工程中的当务之急。

三、噪声的应对措施

由于噪声治理方案必须兼顾车间内外工人和厂外环境,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综合性的多种治理方法。

(一)消除工作机构噪声

机械式冲床常用曲柄滑块式的传动机构,为了减少间隙,轴承应按规定要求安装,装配的配合间隙要适当。因运动而增大间隙,轴承处可使用粘度较高的润滑油,以增大阻尼,可使冲床的空载噪声下降。还可在金属薄板上粘贴阻尼层,金属件相互撞击部位垫入橡胶、塑料或其它防振垫层,并用螺栓等加以紧固,甚至也可用高强度非金属代替部分金属部件。

(二)改进机床结构

将系列开式双柱固定台压力机和系列开式双拄可倾压力机改用摩擦离合器。冲床的传动系统多用正齿轮传动,开动冲床齿轮啮合就会发出声响,如果改用斜齿或人字齿轮传动,就可基本上消除这种摩擦噪声。尽量少用或不用高压压缩空气吹卸冲件,推荐使用简易机械手或倾斜床身15°以上,使冲件自动下落到零件箱。

(三)改进模具结构

用斜口模具代替平口模,利用刀口的斜面,使板料逐渐分离,从而延迟了冲切时间,可起到一定降噪效果。降噪声与剪切角有关,剪切角越大,冲切时间也随之增加,噪声级降低量也相应增大,图2为剪切角与降噪量之关系,最佳剪切角以8°~10°为宜。

厚板冲孔、落料冲裁模,可采用冲击限位冲裁,即在模具上设计限位块或限位柱,并在其冲击接触面设置加厚的聚氮酚之类的弹性板,能获得很好的消振减噪效果。

合理地选择冲模的径向百分比间隙,冲模百分比间隙对材料断裂形式和受力特性都有较大的影响。间隙较小时,噪声级较低。

(四)设置吸音、减振装置

把冲床的飞轮及其传动系统加罩壳封闭起来,能显著降低传动部分的噪声。对于功率大、噪声高的电动机还应配置局部隔声罩或封闭式隔声罩。在冲床滑块下部或模具工作区外侧,装活动防护栅或隔音罩。如果在模具外装上隔音罩,罩内壁再贴上吸声材料,消减噪声效果更为显著。可以在冲压车间冲床机群的上方屋架下弦吊吸音板,建吸音天棚和吸音墙,还可使用活动吸音屏。安装冲床时,在装地脚螺钉部位安放减震垫。模具内可装置缓冲器,如橡胶类、金属弹簧、空气弹簧、液压缓冲器等,其中以液压效果为佳。

(五)合理布置厂房

一般冲压车间的冲床多采用机群式布置,除专用件冲压生产线、多机联动自动线外,经常将冲床按吨位分组成群排列。为了消减噪声,便于作业,按吨位分组的每组冲床数应不超过5台,组与组之间至少空一排机床位置作为缓冲地带,平常可为零件箱的堆场。中小型机械压力机,前后间距不少于1~1.5m,左右间距应平均大于1m。每台冲床占有车间有效生产面积12~15m2较为适宜。

(六)噪声的个人防护

用防护药棉、防声棉、橡胶耳塞、塑料耳塞把耳朵塞上,防止或消减噪声对人体听觉的危害。还可佩戴防声耳罩,可以把整个耳轮和外耳道全部罩盖上,不仅隔声效果好,而且没有异常感觉。如果把耳塞与耳罩组合使用,其隔音效果更佳。

除以上提出的措施外还可调整生产组织形式,以缩短工人在大噪声场的暴露时间。如每个工作日调换几次工位或每两小时加一次工间休息,使听觉松弛与恢复,以减少噪声的危害。

四、结语

冲床噪声与振动对环境的污染问题由来已久,过去往往以迁离居民区的办法来解决,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本文提出的一些应对措施可有效降噪,工厂在实践中可灵活运用,争取做到环保部门、工人、居民三满意。

参考文献

[1]陈威.冲床噪声产生的原因、频谱特性及传播途径分析[J].锻压技术,1999,(5).

[2]周新祥.噪声控制技术及其新进展[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3]徐安祥.冲床的振动与噪声[J].机械工人(冷加工),1995,(8).

预防及应对措施 篇4

关键词:气象灾害,应对措施,预防与逃生

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下面就三大气象灾害 (气象地质灾害、暴雨山洪泥石流、雷电) 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进行分析。

1山体滑坡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1.1 自然气象灾害衍生的安全事故往往突发性强, 危害大, 建立气象部门与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等的安全合作机制就尤为重要

为避免人员的伤亡, 防患未然, 山西省各市、县、气象部门与安全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已组织突发灾害应急演练。并致力于灾害应急救援预案的建立和完善, 将各项应急措施细化, 并健全应急救援队伍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将救险抢险的装备和物质准备好, 保证反应迅速、处置得力、救援有效。为做好汛期灾害预警预报工作, 避免事故的再次发生, 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防灾预警信息互通共享, 建立相邻地区防灾协调联动机制、基层农村群测群防组织, 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1.2 除了期待灾害隐患普查工作的进一步进行, 更重要的是要自己掌握一些预防与逃生知识

在大滑坡发生前, 有些异常现场要及时关注, 比如出现泉眼、水井突然干涸, 断流多年的泉水突然又复活了, 井或钻孔水位突变等;有时能听到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声音;滑坡体前沿坡脚处, 土体可能出现上隆 (凸起) 现象;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 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还有动物惊恐异常, 植物变形等, 另外, 如果山体中部或前部出现横向、纵向放射状裂纹, 或者山体上长期位移观测资料中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出现加速变化趋势, 说明山体已进入临滑状态。

灾害发生逃生为重, 易发山洪地质灾害的地区在汛期要特别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一旦气象部门发布本地区将出现强降雨或地质灾害的预警, 就要提高警惕, 注意观察周围环境, 晚上要考虑安排轮流值夜, 防范突发灾害发生。掌握一定的避灾知识, 事先选择好逃生路线也非常重要。发生山体滑坡时, 要向垂直于滑坡的方向逃生。

2由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2.1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防灾减灾机制

针对汛期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山西省政府通知要求:

2.1.1 高度重视, 提前部署极端天气下的各项应对工作

要扎实落实政务值班制度, 加强信息报送工作, 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班制度;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 加强监测预警和预报,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提早安排部署防范应对工作;要层层落实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责任制, 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要对重点区域, 重点部位集中进行排查;要建立省直有关职能部门日报制度。

2.1.2 加强协调, 部门联动, 建立畅通有效的应急联动机制

国土、住房城乡建设、水利、煤炭、安监、气象等部门要加强极端天气信息的沟通和共享, 加强协调合作, 按照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 要切实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作为气象部门要做好极端天气的预测预警, 做好极端高温、局部强降雨、雷电、大风等各种灾害性天气信息的及时发布, 做好中短期的预报工作;及时制作发布短时临近预报, 及时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2.1.3 进一步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要确保紧急情况下通讯保障能力;要做好各种应急物资的储备, 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要整合各类应急救援队伍, 做好救援设备、装备的准备工作;要提前制定撤离路线和疏散方案, 落实应急预案中的各项保障措施;要通过新闻媒体, 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不断强化公众应急宣传教育工作, 增强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做好防洪避险知识的宣传。

2.2 一般同时具备了以下3个条件, 泥石流灾害是比较容易发生的

(1) 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2) 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3) 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如果某地同时具备这3个条件, 气象部门应高度警觉, 预防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最典型的征兆就是, 原本清澈的水瞬间变得混浊, 一旦发现这些征兆, 就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同时立即组织人员撤离。要迅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 不要在低洼的谷底或陡峻的山坡下躲避和停留。同时要留心周围环境, 特别警惕远处传来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异常声响。发现山洪泥石流袭来时, 千万不能顺着山沟的方向往下游跑, 而应马上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的两侧山坡高处跑。只要大家提高警惕, 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 一定可以降低伤亡。

3由雷电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应对措施及预防与逃生知识

雷电是发生在地球大气中一种猛烈的放电现象。遇有雷雨天气, 要做到: (1) 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 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2) 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 (拖拉机、农具、摩托车、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及高尔夫球棒等) 。 (3) 不要去山顶、开阔地、海滩或船只上, 不要待在开阔地单独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内。 (4) 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 (又名避雷器) 。

预防及应对措施 篇5

“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是基础教育,我们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把强化学校公共安全责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为了实现班级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的功能与目标,首先要抓好对校长、教师与班主任的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再通过教师们去实现对学生们安全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高。教师是安全之魂,学生是安全之本,班级是安全之实,活动是事故之源。

一、班级活动事故因素:

教室活动事故因素:火灾、触电、机械伤害、窗台坠落、楼道踩踏;宿舍活动事故因素:火灾、坠落、触电、中毒、吸烟、酗酒;学校周边活动事故因素:交通、食物中毒、暴力事件、性侵犯、工地坍塌;集体活动事故预防措施:挤压、踩踏、器械伤害、运动伤害、娱乐设施伤害。

二、明确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安全职责

班主任是班级安全活动的常规安全管理的主要管理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责。1.班主任是班级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班学生安全及班级教育教学等设施设备负2.及时传达有关安全文件精神,提出班级安全管理工作要求。

3.经常督促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班级安全管理工作,及时了解班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应对本班学生进行校园公共安全教育,做到经常、及时、有针对性。

5.应对本班教室内各类设施的安全状况及时、定期进行检查,如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或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并提醒学生注意。

6.应每日做好到校学生的晨检与午检工作,同时,按时做好学生点名工作,了解学生出席情况。发现学生未按时到校,在第一时间通知其监护人。

7.应认真负责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班级活动,如班团(队)主题会、社会实践、卫生劳动等,保证活动中的学生不因违纪、操作失误、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发生安全事故。

8.对班级学生在校内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及时上报孩子监护人及学校值班领导,若需就医,必须及时送到附近医院就诊。

9.如遇学生缺席或发生校内安全事故,必须及时与家长联系,必要时应进行家访,了解或说明情况。

10.应了解本班学生在各学科中的表现,协调好学科间的作业量,避免学生因作业量过重而造成的伤害。

11.对本班学生在校发生的安全事故负有直接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班级活动安全管理 班级活动安全:一靠学校制度保障;二靠班主任及教师的管理、宣传、监督到位;三靠学生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的提高。

1.新生报到安全管理。要强调到校、离校的交通安全,财产安全等。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要求年龄大的学生帮助照顾年龄相对较小的学生。另外新生年级的班主任还需引导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也可以在新生入学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班级显要位置公布新生报到安全注意事项,使其了解学校情况,增强安全防范意识。登记学生家长联系方式,便于进行沟通联系。

2.日常活动安全管理。要经常、及时、有针对性的教育学生日常活动安全常识;进行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提出班级安全管理工作要求,要求学生遵守学校安全规章制度;每日按时做好学生点名工作,了解学生出席情况,发现学生未按时到校,在第一时间通知其监护人;设立班级安全联络员,有情况及时报告老师,及时了解班级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参加集体活动要求学生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遵守活动纪律。不做危险动作,不做有伤害他人的行为。保证活动中的学生不因违纪、操作失误、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发生安全事故。

4.校外活动安全管理。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纪律,按学校规定路线、要求行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严格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活动。不得随意进行危险性活动。对学生加强进行校外各类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在校外各种场合下的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

5.体育活动安全管理。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指导的活动进行,对于有危险的活动尽量不做或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保护下进行,保证活动安全进行。

6.教室安全管理。坚持晨检制度,对本班教室内各类设施的安全状况及时、定期进行检查,如存在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或上报学校有关部门,并提醒学生注意。加强相关安全教育工作。

7.饮食安全管理。教育学生在外不得乱买食物,吃东西要注意看保质期,不吃“三无产品”,不暴饮暴食。

8.交通安全管理。坚持进行交通安全教育,行走要遵循交通规则。

9.防火安全管理。教育学生不得燃放烟花爆竹,不得玩火。

10.防溺水安全管。教育学生不要到沟、河、池塘玩耍,没有家长或监护人倍同,不得下水游泳,发现溺水情况及时报告。

11.如一但出现安全事故要及时迅速恰当处理,要及时汇报学校并与家长联系。

总之,无论是哪一项班级安全活动的常规管理,都重在落实,重在常抓不懈;都要加强对设施设备的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还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安全意识,确保学生安全。

四、班级活动的对学生的要求

1.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含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春游、秋游、参加公益劳动、义务劳动、参观访问等)要制定有周密计划与安全措施,同时对活动的路线地点,事前应进行实地勘查,活动方案必须经校领导或相关主管部门审阅签字同意方可实施。

2.学生要遵守学校安全制度,要知道一切活动都含有危险的因素,要养成活动中注意安全的习惯。

3.不要从高处往下跳,或者从低处往高处跳。(台阶、乒乓球台、桌椅、教室或宿舍的走廊、学校围墙等)

4.不可在窗户边缘等比较危险的地方活动、玩耍。

5.及时传达有关安全文件精神,提出班级安全管理工作要求。

6.不能模仿电影、电视片、网络里的危险动作。

7.不要在室内、杂物堆、建筑工地、危房等处追赶打闹,防止滑倒与撞伤。不在墙前屋后、危险建筑物下玩耍。

8.冬季地面结冰或雨天要小心行走,以防摔倒。

9.不摆弄触碰带电设施,湿手不可摸电器,电源开关千万牢记碰不得。不得私自接电线或电源插座。

10.在利用玩具、器械时要注意:

①不要用棍棒、劳动工具等在室内或人多的地方打逗游戏,以免出现伤害事件。

②不要把异物含在口里进行运动,因为异物进口运动既不卫生又容易发生危险。

③不购买、不玩耍弹弓、火药枪、仿真枪等发射性或撞击性玩具。

④不购买、不玩耍飞标、刀具等锐利危险性玩具。

11.每日按时做好学生点名工作,晚休时进行查房,了解学生出席或休息情况。发现学生未按时到校,在第一时间通知其监护人。

12.不要到河边、池塘等有水的地方玩耍或游泳、洗澡。.13.对陌生人要提高警惕,不能会见网友,谨防上当受骗。

14.要养成外出游玩或办事事先告知家长去向、时间的习惯,不轻易在外留宿。

15.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品,不吃生冷食品,不吃未洗净的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买零食。

16.参加体育活动要听从教师安排,不私自使用体育联合器械或攀援篮球架。

17.在公众集体场合自觉守纪,听从老师指挥,不乱跑乱走,不拥挤打闹起哄。

18.不要玩火,特别是在学校的教室或宿舍内。如烧草木、纸张,点蜡烛、玩火柴、打火机及吸烟等。冬季,不用火炉烘烤衣物等易燃物。

19.禁止学生携带烟花、爆竹、甩炮、火柴等易燃物品进校,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20.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可逞一时之强,靠拳脚解决问题,遇大学生或其他人员欺侮时要迅速报告老师或学校安保处处理。

21.严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打骂同学、向同学索要财物,凡故意摔倒同学,用东西击打同学造成伤害,由肇事者赔偿一切责任。

22.发现校内各项设施有不安全因素时与发现同学之间有打斗现象时要及时向老师、学校汇报。

23.有病或家中有事需外出一定得事先请假,让老师及时了解到情况。

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培养班级安全小助手:

1.安排学生担任考勤管理员,坚持“点到”工作,发现未及时到校的学生,立即与其家长联系,若是请假,要求学生写请假条或家长(监护人)电话联系。若是学生走失,立即上报学校,并协助家长寻找学生。

2.安排学生担任放学队队长,每天放学之前提醒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并即使汇报存在的危险隐患。

3.安排体育委员担任管理员,广播操期间做好带队工作,并叮嘱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走,不要在楼梯口追逐打闹。

4.安排学生担任活动组长,强调学生活动时应注意的事项,课间及活动期间教师要巡视,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5.安排学生担任课间走廊管理员,避免打架斗殴,防止学生相互伤害。当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要及时通知教师,老师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并做好安抚工作。

6.对特殊体质的学生,班主任要告知体育教师及任课教师,给予特别关照。体育活动前应先检查体育器材是否完好,尽量避免体育活动事故的发生。

7.安排学生担任财产管理员,协助班主任经常检查班级内的教学设施是否完好,尽量避免发生因教学设施原因引起的意外事故。

8.坚持教育以人为本,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

9.对身体欠佳的学生要加倍关心与照顾,一旦学生感到不适,教师要及时处理,教师处理不了的要及时送入就近的医院或诊所,并通知家长。

10.教师要天天检查教室的卫生。

卫星传输常见干扰及应对措施 篇6

[关键词]干扰因素;卫星通讯;解决方案

广播电视卫星信号在传输时常常会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卫星广播电视信号的画面质量,保证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和连续性就要了解卫星信号的传输路线。卫星电视台信号的传输是将网络信号输送到地球站,地球站会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再并发射到到卫星,最后卫星再将地球站站处理后的信号发射到地面指定接收站。因此信号的空间传输是电视节目质量是否达标的关键,下文根据广播电视卫星信号传输的各种干扰的原因进行阐述。

干扰原因:

1、节目源对信号的影响

节目源就是电视卫星信号发射的源点。如果节目源的储存不当,造成系统的连接出现故障,观众们的电视画面就会中断。当节目录制的电流、电压不稳定过,左右扬声器播放不一致,也会给电视卫星信号造成影响,从而影响电视画面质量。

2、信号向地球站进行传播时对信号的影响

通常地球站与节目源控制部门不在一起,输送电视信号的主要方式是电缆和光纤,电缆自身性能较差,而光纤传播信号不是很稳定,导致地球站接受信号不稳定或微若。

3、地球站对信号的影响

地球站的主要任务是对信号进行处理后再并发射到到卫星,实践表明,很多地球站在使用一定时间后,会出现介绍信号微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水平的极化天线没有办法高效的接收垂直的极化信号,导致极化隔离度的极大降低,最终形成极化干扰。

4、地球站的隔离度不达标对信号的影响

地球站的隔离度不达标会对卫星信号产生干扰效应。如果隔离度不达标,周围环境隔离不好,地面调频信号就会被统一发到卫星转发器上,从而形成FM干扰现象。

5、空间段对信号的影响

信号到达处于高空轨道的同步卫星过程中,依次要受到电离层、对流层等空间干扰,还要受到太阳辐射的干扰等,最后才抵达卫星,因此空间环境的好坏是影响信号质量的重要因素。卫星广播电视的传送长期处于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空间段存在的所有自然因素对广播信号传播造成的干扰都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6、同步卫星对信号的影响

同步卫星的广播系统指的就是卫星转发器,它的任务是将从地球站接受到的卫星信号变频后,再将其发回地面站,从而实现广播。当同步卫星广播系统发生故障后,它的控制指令系统也容易出现问题,卫星广播系统与相邻信号的轨道之间容易发生干扰,从而影响地面接收的卫星广播信号的质量,这是因为故障是同步卫星广播系统在非线性区域被迫工作引起的。

7、接收站对信号的影响

电视广播卫星信号在返回地面途中依然存在着被干扰情况。其中主要有两类原因:一是客观原因.由于接收站所处的地面空间中分布着各种各样的地面信号.如大量的地面广播电视信号、微波信号、雷达系统信号等,相对于返回地面的卫星信号。与卫星广播信号临频或者同频的信号在无形当中行成了干扰源,造成接收载噪比、误码率等多项指标受到干扰,引起卫星广播信号的质量下降现象。第二是主观原因。除了对强度大的辐射环境进行疏远以外,广播卫星信号的覆盖率也存在着局限性,应当充分考虑地面接收站的选址问题,以达到最佳的信号接收效果。

8、邻星干扰

随着卫星通信的高速发展,同步轨道卫星越来越多,卫星间隔由原来的5度左右降低到现在的2.5度左右,因此邻星干扰在我们工作中会逐步增多。邻星干扰有上行干扰;邻星系统个别用户天线口径小,上行电平过高,功率谱密度超出协调指标,邻星个别用户天线偏向被干扰卫星或其旁瓣指向被干扰卫星。下行干扰:干扰卫星和被干扰卫星具有重叠覆盖区,在此区域内,被干扰卫星地球站在接收正常信号的同时,其旁瓣接收到邻星信号。这种干扰与干扰卫星的下行信号功率密度和被干扰地球站天线尺寸有关,随被干扰站天线的尺寸的增加而减少;邻星个别用户载波下行电平过高或接收用户天线未对准,个别用户追求小口径天线也会存在邻星下行干扰。

干扰卫星信号的原因多种多样,通过研究,我将逐一对这些干扰卫星的原因提出一些有或多或少作用的措施:

1、严格配合卫星入网验证测试,确保上行时三阶互调抑制比满足要求(TWTA:<-24dBc、功放回退约7dB;SSPA:<-27dBc,功放回退约6dB);确保各载波在调制器、上变频输出,功放输入电平严格相等并在功放的线性工作区,加强上行载波监视。

2、自然干扰是天文自然现象,无法避免,但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对卫星通信的影响,如改进卫星供电系统就安全克服卫星蚀造成的影响,比如说研发Ka频段卫星来防止卫星通讯雨衰等,总会有方法来应对不同的天气因素。

3、法轮功等不法分子对广播卫星实施的恶意干扰。利用卫星透明转发器的弱点,法轮功等不法分子干扰我们的正常卫星电视广播,并采用“功率掠夺”的形式进行非法宣传。从已发生的案例来看,这些恶意干扰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使用的也不过是卫星通信的常规设备,这暴露了目前我们卫星通信的弱点。对此,我们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反干扰。作为卫星使用者,在现阶段,对这些非法干扰实施反干扰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旦发现有恶意干扰就要立即加大上行功率压制非法信号并通知卫星测控中心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共同打击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非全时卫星用 波,占用自己的佥资源,不给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此外,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卫星通信新技术,设想未来可能发生的非法干扰方式,结合实际制订应急处理预案,堵截非法信号的传输渠道,保证卫星通信业务正常进行。

4、作为卫星转发器租用者和广大接收用户,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多,我们只有加强检测,发现上述干扰及时通知卫星测控中心,由卫星管理者进行各卫星或转发器使用者之间的协调处理。

结语

卫星飞在大气层之外,需要修理改进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卫星在发射之前,必须进行严谨的检查监制。并且做出较位全面的卫星突发状况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陈乐伯,徐慨,鲍凯.卫星通信地球站干扰条件下性能仿真与分析[J].舰船电子工程,2012(01)

[2]刘冰,卢伟.卫星干扰信号识别与测量系统设计[J].中国新通信. 2012(06)

[3]段雪峰,赫健.论广播电视卫星传输常见的干扰分析[J].中國传媒科技,2012(06)

作者信息

李梁(1981.9- ),男(汉族)北京市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广播发送传输。

预防及应对措施 篇7

1.1 荷载引起裂缝的产生原因

混凝土桥梁在静荷载、动荷载以及应力荷载下产生的裂缝统称为荷载裂缝, 而导致桥梁工程出现荷载裂缝的原因为: (1) 设计阶段的原因。不同的荷载, 所导致出现的裂缝形式也是不同的, 而荷载裂缝大都出现在受剪区域和受拉区域, 假如受压区域也出现了沿受压方向的短裂缝, 这就说明其结构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 超过这个极限结构就会遭到破坏, 通常原因都是截面的尺寸过小导致的。计算的过程中, 理论与实际的偏差很大;或是内力与配筋的计算错误;或是结构的安全系数不符合要求等。另外, 设计时如果没有考虑到工程实际施工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那么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 从而腐蚀钢筋; (2) 施工阶段的原因。施工时, 桥梁结构中经常要进行开洞、设置牛腿以及凿槽等操作, 这些操作都是很难准确的进行模拟计算的, 通常都是要根据过往的施工经验设置受力钢筋。在受力构件挖孔后, 在孔洞附近就会产生应力集中, 而如果处理不当, 受力钢筋的截断处以及构件形状的突变处就很容易产生裂缝。如果不按照图纸要求进行施工, 或是没有充分的了解预制件结构的受力特点, 或是擅自改变了受力模式以及更改了施工顺序, 也都会导致荷载裂缝的出现。

1.2 温度引起裂缝的产生原因

由于混凝土是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所以当结构内部或是外部环境的温度发生变化时, 混凝土也会变形, 倘若变形受到了约束, 那么就会产生结构应力, 这个结构应力如果是大于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时, 那么就出现了温度裂缝。在很多大跨径的桥梁中, 温度应力都是超过了活载应力的, 并且其会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而扩张。实际施工时, 温度裂缝是较为常见的一类裂缝, 而导致其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混凝土的缩水收缩和塑性收缩。

1.3 钢筋锈蚀引起裂缝的产生原因

如果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不够或是质量较差时, 钢筋表面就会受到二氧化碳的侵蚀炭化, 随后在氯化物的作用下, 钢筋表面的氧化膜也会遭到破坏, 钢筋中的铁离子就会与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从而生成大量的氢氧化铁, 钢筋保护层的混凝土逐渐就会出现剥离和开裂的现象, 从而产生裂缝。当钢筋受到锈蚀时, 其有效的断面面积会大幅度的降低, 从而减弱了混凝土和钢筋之间的握裹力, 结构的整体承载力也降低了, 还可能会导致其他类型裂缝的出现。

1.4 施工工艺质量引起裂缝的产生原因

在桥梁混凝土结构的制备、浇筑、拼装、运输、储存、吊装以及起模等作业过程中, 如果施工的质量不符合要求或是施工工艺不合理, 也会导致各种类型裂缝的出现, 施工常见的原因有: (1) 混凝土浇筑时, 如果速度过快, 那么其流动性就会很差, 硬化的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本身的沉实度不足, 硬化后的沉实度就会过大, 在浇筑作业完成后的几个小时内就会出现塑性收缩裂缝。而如果混凝土运输的时间和搅拌的时间过长, 水分蒸发也就越多, 这就影响了混凝土的塌落度, 从而导致不规则的收缩裂缝的出现。 (2) 在施工的准备阶段, 如果支架的刚度不符合要求或是对其的压实度不足, 那么支架就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情况, 也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另外, 混凝土的强度不足、拆模过早等原因也会导致荷载裂缝的出现。 (3) 用泵运送混凝土时, 要想保证混凝土有较好的流动性, 就必须增加水泥和水的用量, 那么就增大了水灰比, 混凝土硬化时的收缩量就会大幅度的提高, 从而导致不规则裂缝的出现。

2 混凝土桥梁裂缝应对措施的分析

2.1 设计计算阶段的应对措施

(1) 对于空心板桥梁来说, 要想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行车安全和使用寿命, 在设计空心板桥梁的铺装层厚度时, 建议由原来的8cm设计成10cm, 并且钢筋网的直径也应设计成10乘以10直径10; (2) 在计算交通量的过程中, 要考虑到超载以及交通量转移这两大因素, 建议将超载车辆的荷载转换成为当量轴次, 从而计算出更加合理的容许弯沉值, 在设计阶段就应留有空间。 (3) 对于因温度应力而引起的非结构性裂缝, 对于相应的混凝土桥梁规范标准中所提到的因温度荷载而导致的横向温度应力考虑偏小, 设计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通过采取增加结构的安全储备和配置温度应力钢筋等措施来防止温度裂缝的出现。

2.2 施工阶段的应对措施

防止裂缝出现的另一重要措施就是对温度的合理控制。而控制温度的措施主要有:施工中应充分参考工程项目的实际特点, 选用水化热程度较低的品种, 控制水泥的单位用量, 降低内部和外部的温度差, 从而放缓降温的速率, 而内部散热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循环冷却系统的方式进行, 或是用薄层连续的进行浇筑作业, 从而将热量尽快的散发出去。施工中还应严格的把控混凝土的水灰比, 重视振捣的作业, 确保外加剂用量的合理性, 防止氧气进入到混凝土材料中, 以保证其具备较好的密实度。避免出现因混凝土质量而导致的非结构裂缝的措施有:混凝土的凝固时间应适宜, 下料速度不宜过快, 在夏天等高温气候时, 必须采取相应的缓凝措施, 防止水分被过度的蒸发, 不断的改进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 同时也要重视混凝土材料的保温、防雨和养护的工作。

当混凝土结构已经出现了裂缝后, 补救的材料应选择环氧树脂配以丙酮和固化剂, 三类材料的配合比应是1:0.25:0.5, 用钢刷将裂缝周围5cm范围内的混凝土刷洗干净, 分别用酒精和丙酮冲洗一次, 然后在玻璃布的内外各涂一层环氧树脂。在使用玻璃布的过程中, 必须先用具备一定浓度纯碱水将其煮沸脱脂, 然后再将其冲洗干净并烘干, 有效的预防钢筋被大气所腐蚀, 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2.3 使用阶段的应对措施

使用阶段的应对措施主要就是避免超载的车辆损坏高速公路的路面, 具体做法有: (1) 重视路政管理工作。当混凝土桥梁出现不同类型的裂缝时, 对其的维修成本高, 并且维修难度大, 所以在管理的措施上, 在高速公路的入口处应做好严格的稽查工作, 严禁一切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 有效的预防桥面被过早的破坏; (2) 重视对混凝土桥梁的维修和养护工作, 管理部门的人员各尽其职, 严格的遵照行业的标准和规范, 层层把关, 从而做好桥梁的维修和保养的工作。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对混凝土桥梁裂缝的种类和产生原因以及混凝土桥梁裂缝应对措施的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桥梁的混凝土裂缝是其施工过程中比较普遍的质量通病, 并且其与桥梁的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管理等多个阶段都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的分析桥梁裂缝产生的原因, 并制定防治和治理的措施, 所有的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都应严格遵守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妥善的处理桥梁裂缝, 从而提高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延长桥梁工程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曾亿何.浅析桥梁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处治措施[J].山西建筑, 2010.[1]曾亿何.浅析桥梁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处治措施[J].山西建筑, 2010.

产科医疗风险预防及应对策略 篇8

1 主要风险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体制改革与医疗市场竞争,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意识日益加强,医患纠纷的发生呈上升趋势。据文献报道,医疗纠纷自2000年以来每年以11%的递增速度上升[1]。产科是医患纠纷的易发地、多发地。因此,加强产科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势在必行。

1.1 患者的特殊性

产科患者与其他科室患者不同,对象多为22~35岁育龄妇女,从人的整体健康状况分析,这个时期,人体处于相对健康和生理机能平稳阶段,多数以健康状态入院,也有少部分是病理的。就诊对象涉及孕妇和胎儿,此期是母婴死亡高发时期;其原因,一是患者及其家属对医学认知缺乏,不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患者及其家属均认为孕妇及其胎儿在孕期或入院是正常的、健康的状态,应该不会出现意外。二是婴儿出生本是喜事,一旦出现意外或未达到患者及其家属预期,常认为是医务人员过失造成而发生纠纷。

1.2 多专业相互配合程度

产科医护人员与其他科室不同,有其多专业性,除医生护士外,还有助产士。一个产妇生产过程需要有多个专业人员参与服务,稍有不慎或配合不好,就可能成为高危险和高风险发生的原因。另外,医护助人员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对患者、婴儿的甄别上有专业性差异是高风险发生的又一因素。医护助记录时间不统一,分娩期间的记录常是事后回顾性记录,易漏记某细节,使医护记录不完整。

1.3 医患对疾病认识上的冲突

一方面医患双方所拥有的医学知识的不对称性,导致人们对产科医疗的期望值过高[2]。另一方面产科涉及到母婴双方的安全,如发生意外,将看成是医疗事故,与医护人员发生纠纷。其原因是患者家属医疗知识的缺乏及医患沟通障碍,多数患者及家属认为妊娠、分娩是生理现象,缺乏相应的医疗知识,对分娩中存在的意外、病理现象认识不足,在就医过程中发生意外,患者及家属均无思想准备,难以接受,发生紧急情况时采用特殊医疗措施,造就的医疗费用偏高、家属意见大。尤其是我们少数较多的地区语言不通,所引起的相互沟通障碍等都易引发纠纷的发生[3]。

1.4 孕妇及胎儿自身健康状况

产妇妊娠、分娩的异常。一是待产期间的风险有高危妊娠、孕妇对分娩产生焦虑情绪、妊娠合并症,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母体胎儿供血不足导致胎死宫内;二是分娩期间存在的高危风险,有难产、大出血、羊水栓塞、产道损伤等。三是产褥期间的风险,如产后出血、产褥热等。四是胎儿新生儿各种因素造成胎儿供血不足而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早产儿等。

1.5 误诊误治和工作疏忽

医务人员对产妇的全面情况不了解、病史不清楚,对产程的进展掌握不准,造成院外分娩、产程延长、产后过早出院,结果母婴健康受到威胁;产科医师的思路跟不上病情的变化是导致误诊误治;专业知识有限,违规操作、分娩的刻不容缓性是导致医疗事故风险。产科医护人员紧急应变能力和熟练操作技巧缺乏,如遇紧急情况,就会出现违章操作情况,用药时,应用时机不当或剂量不准,易对产妇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引发事故纠纷。

1.6 职业暴露风险

产科是医疗高暴露职业的场所之一,常常接触到产妇的血液和体液(羊水、尿液、阴道肠道分泌物等),而HBV、HIV等病原微生物存在于血液与体液中,无论做检查(肛门指诊或阴道检查),还是手术操作,随时有被传染的可能,导致职业暴露风险的发生,是当今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职业危险因素。

2 风险的应对策略

2.1 转变服务方式,强化医患沟通技巧

优质的服务是控制医疗风险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转变医疗服务方式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创新人文服务理念,将医疗人文服务链活动贯穿在院前、院中和院后中。开设医疗服务留言板、患者家属心理疏导班,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发挥家庭关怀与支持,利于患者康复。医患沟通应按照C-L-A-S-S技巧原则开展,即C-氛围(context)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基础。摸透对方心理是与人沟通良好前提。只有了解掌握对方心理和需求,才能在沟通过程中有的放矢;L-倾听(listening)听和说是沟通过程中的两个基本活动。患者在倾诉过程中,会因你的倾听而感动,并为下一步的解释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A-情感(ackonwledge-emotions)只有真诚和热情,沟通才可能成功。S-对策(management strategy)不同的沟通场合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对不同的人也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因地制宜,随机应变才能保证沟通效果。S-总结(summary)在医患沟通中,医方需要与患者沟通的主要信息有:患者主诉、综合病史、治疗情况、职业情况、康复期望、诊疗选择等,而患者方与医方沟通的主要信息有:实际病情、治疗方案、安全保障、费用选择、风险评估、预后转归。

2.2 强化风险意识,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一是产科管理人员及医助护人员要对产科所面临的高风险因素有充分的认识,在思想上和医疗行为中高度重视,增强风险意识,使风险意识贯穿整个医疗行为始终。二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建立产科风险评估技术小组,负责对诊治产妇进行风险综合评估。入院后根据了解孕妇的婚育史、家族史、生活习惯、孕期保健等内容做好风险评估并形成应对预案,将风险告知患者及家属,配合医护人员共同化解风险。

2.3 防范风险,健康教育关口前移

健康教育是减少和防范风险的重要措施,是医患沟通的途径,是建立医患互相信任的有效手段。一是强化产妇孕期保健和风险教育,将风险教育纳入孕妇学校的教学内容,教会孕妇及其家属如何识别和防范风险。二是产妇入院后应将风险评估内容及应对策略向产妇及其家属沟通,并寻求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三是由于分娩过程复杂多变,而现代医学对某些特殊情况在产前无法做出预测及准确的诊断,用健康教育宣传分娩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责任医生和护士通过向孕妇及家属进行孕期、临产、产褥期及新生儿护理健康教育指导,使其对妊娠、分娩及合并症有一定了解,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顺利的完成分娩过程。四是出院前应做好出院后的健康教育工作,教会产妇如何观察婴儿状况、母乳喂养和日常护理产、新生儿预防接种的时间及不良反应等。

2.4 加强健康监测,及时掌握健康动态

对产妇的监测要从妊娠开始,通过妊期保健、孕妇学校等方式对孕妇及胎儿的健康状态加以监测,掌握其健康状况,及时将监测分析结果告知产妇或家属,并结合健康教育帮助其认清风险和规避风险。

2.5 加强学习和创新,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医务人员要不断学习,通过强化专业知识,做到理论扎实、技术娴熟。把新技术、新理念应用到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坚持按等级巡视,多问、多看、多查,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坚持床旁交班,使患者及家属有依赖感和安全感。一是加强法律学习,产科管理者及医护人员对涉及医疗活动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要了解和掌握,增强法制观念,从法律视角思考医疗活动。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增强规范操作意识。产科医护工作专业性强,覆盖面广,要全面提高医护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业务水平。重点对新工作的医护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做好传、帮、带的同时,多提醒、多督促、多查看,培养规范操作的行为习惯。科室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对新进医护人员及实习生实行一帮一,专人带教重点培养,定期理论知识测试及技能考核。三是要强化病历的及时规范书写。质量管理组要对医疗过程的各种病案记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记录中存在的问题。

2.6 做好职业暴露防护,建立职业医疗保险

重视医疗职业防护行为训练,配备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和急救药品等,保证医疗职业防护的基本条件,制定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并演练。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医疗职业保险制度,将产科医务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3 讨论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得到缓解,但紧随而来的医疗风险和医疗纠纷却不断增加,广大群众和新闻媒体对医疗行业高度关注,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带来了很大压力。医疗工作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安全因素,有风险程度高、风险不确定、风险复杂、风险后果严重等特点。有调研显示,在频发的医疗纠纷中,因技术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缘于服务态度、语言沟通和医德医风问题。随着人们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级医院与医务人员面临着比以往更高的职业风险和压力。据报道,在医疗职业风险因素中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专业、技术难度(工作量)、值班、既往差错与纠纷发生率、职称[4]。可见影响职业风险的首要因素是专业,而产科恰恰符合6个因素中的3个,即:专业、技术难度(工作量)、纠纷率[5]。在西方国家医疗职业保险都是以专业划分,主要有妇产科医师保险条款、外科医师保险条款、内科医师保险条款、儿科医师保险条款等,其中保费以妇产科医师最高。由此可见,妇产科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医疗风险更大[6]。据统计,医疗事故与过失纠纷中妇产科名列前茅。有调查表明,医患关系紧张引发的医疗纠纷中,40%与医务人员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关[7]。也有学者认为,在诊疗中注重并体现人文关怀有利于加强医患双方的人际关系,是解决医患矛盾的良策[8]。

因此,医疗活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始终将人文关怀、优质服务、健康教育、专业技术和风险评估和职业暴露防护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医患沟通,逐步建立医疗职业保险制度,为高风险的医疗活动提供保险,解决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加强新闻媒体医疗风险认识宣传教育;强化用法制渠道解决医患纠纷,维护医患双方共同权益。

参考文献

[1]李旭,杨家林.国内外护理新进展[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39.

[2]夏纯,邓瑛瑛,王晓艳.临床科室的护理风险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2):44-45.

[3]李秀花.浅析产科护理纠纷的隐患及预防[J].医学信息,2010,23(6):681-682.

[4]严敏婵,柯雪琴,李鲁.医疗职业风险因素分析与衡量[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19(3):408-409.

[5]魏碧蓉,柳岚.产科医疗风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7,8(1):77.

[6]董恒进.医院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6-137.

[7]卢建华.中国社会问题报告[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55-158.

预防及应对措施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4年1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3000例, 采用数字抽取模式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每组1500例。试验组产妇年龄21~35岁, 平均28.6岁;孕周38~41周, 平均40.2周;有围生期高危因素479例、羊水≥Ⅱ度污染362例、胎儿窘迫182例、过期妊娠13例。对照组产妇年龄24~38岁, 平均31.2岁;孕周38~42周, 平均40.7周;有围生期高位因素492例、羊水≥Ⅱ度污染371例、胎儿窘迫184例、过期妊娠16例。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方法

1.2.1 对照组

对产妇实施常规助产技术, 对伴有高危因素、过期妊娠、羊水≥Ⅱ度污染以及胎儿窘迫等的产妇, 除了常规处理以外, 还备好复苏物品, 出现窒息的时马上采取ABCDE方案进行复苏。

1.2.2 试验组

在常规助产技术基础之上采取助产防范应对措施, 包括以下几点: (1) 掌握好帮助胎儿头部俯屈的时机。胎儿头部拔露初期适当给予扶持, 当胎儿头部拔露大约到6cm的时候, 在子宫收缩和产妇用力的情况之下帮助胎儿头部俯屈, 使胎儿头部在枕头下前囟径逐渐露出生殖口。 (2) 新生儿未呼吸之前要做好4次“挤勒”, 进而对新生儿呼吸道中的胎粪和羊水彻底清理干净。当胎儿下颏分娩出阴道口的时候, 左手从鼻根逐渐向鼻端“挤勒”鼻腔中的羊水, 并重复进行, 直至没有羊水流出。另外, 左手4指并拢并与大拇指分开, 4个指头从口鼻部向下进行“挤勒”, 大拇指从胎儿颈部向上进行“挤勒”直至下颏处, 拇指和4指并拢反复“挤勒”直至挤出口腔和鼻腔当中的羊水。外旋转出之前再一次从鼻根逐渐由鼻端和颈部向口鼻部进行“挤勒”1次。胎儿分娩后, 左手马上4指并拢, 同时和大拇指分开, 4指从胎儿胸部向上进行“挤勒”直至下颏处, 大拇指从鼻根部位直至鼻端和4指并拢采取第4次“挤勒”, 直到把胎儿咽喉、口腔以及鼻腔中的羊水完全清理出来。 (3) 对新生儿呼吸道进行彻底清理以后建立呼吸。对羊水污染在Ⅱ度或者在Ⅱ度以上者, 新生儿分娩出来经过4次“挤勒”后马上采取正确体位, 在新生儿首次呼吸之前, 助产者双手紧贴新生儿的胸部, 助手用喉镜将气管完全暴露, 用吸痰管将胎粪以及羊水完全吸干净, 之后解除胸部挤勒。 (4) 要做好新生儿保暖以及处置工作, 在清理呼吸道的同时还要将新生儿全身擦干, 新生儿啼哭以后把其放到辐射台上进行脐带结扎。 (5) 第二产程出现胎儿窘迫的产妇, 在情况允许下尽可能首先给予子宫内部复苏;在子宫口开全或者胎儿已经拔露的时候出现胎儿窘迫的产妇要立即进行吸氧, 之后静脉滴注碳酸氢钠溶液 (5%) , 等到胎儿心率恢复到110次/min或者110次/min以上后再结束整个分娩。

1.3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

根据Apgar评分标准[2], 重度窒息:0~3分;轻度窒息:4~7分。如果分娩出来以后1min评分在8~10分, 几分钟以后又降低到7分以下也判定为窒息。

1.4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诊断标准以及分型

共包括4项, (1) 羊水遭到胎儿粪便污染; (2) 气管中吸出胎儿粪便污染的羊水; (3) 有呼吸窘迫的临床症状; (4) 放射学检查发现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型: (1) 轻型:症状较轻或者没有任何症状; (2) 重型:症状较重, 同时引发肺不张、呼吸衰竭以及肺气肿; (3) 极重型:病情危重, 伴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 (PPHN)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53%, 对照组为3.46%, 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26%, 对照组为3.40%, 试验组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窒息和胎粪吸入性肺炎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 其发生与助产技术、分娩时候处置有关。助产防范应对措施能够对胎儿头部俯屈适当时间有一个明确的掌握, 避免窒息, 还使产程明显缩短。助产的重点是要保护会阴和帮助胎儿头部俯屈, 让其沿着最小径在子宫收缩间歇的时候不断通过阴道口, 时间不可以过长或者过短, 以免发生意外情况。

4次“挤勒”可以使新生儿咽喉部以及口鼻腔中的羊水和胎粪完全清理出来, 尤其是对羊水污染在Ⅱ度或者在Ⅱ度以上者, 在新生儿首次呼吸之前对其进行4次“挤勒”和喉镜暴露之下对其气管和咽喉当中的羊水和胎粪进行彻底清理, 使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新生儿窒息和胎粪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与文献报道一致[3]。

总而言之, 助产防范应对措施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以及胎粪吸入性肺炎发生率, 使胎儿出生质量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芳, 胡吉英, 王增芳, 等.助产防范应对措施降低新生儿窒息与新生儿胎粪吸入性肺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2) :5538.

[2] 王慕逖.儿科学[M].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95-100.

预防及应对措施 篇10

1 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应对措施

1.1 皮肤及软组织开放性伤口

(1) 擦伤:擦伤指表皮的损伤, 表现为皮肤角质层剥脱, 组织液渗出, 但局部炎症反应较轻, 未伤及毛细血管时可无出血。单纯轻微擦伤仅涂汞溴红溶液 (红药水) 即可。若伤口有污染或明显渗血, 应以0.9 %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伤口周围用75 %的酒精消毒后再以纱布覆盖。 (2) 刺伤及切割伤:与擦伤相比, 这一类的损伤有出血多、清创难、易感染、危险性大的特点。首先应当注意观察出血情况, 主要采用按压止血, 必要时可采用绷带止血。由于伤口较深, 清创有一定困难, 此时应将伤者送医院就医, 并预防性注射破伤风疫苗。头部的开放性伤口由于血管丰富、头皮张力大, 常出现止血困难, 更应正确及时处理后果断送往医院就诊。

1.2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造成肌肉微细损伤、肌肉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而引起的损伤, 表现为拉伤部位剧痛, 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索条状硬块, 触疼明显, 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 活动明显受限。肌肉拉伤应立即进行冷处理, 即用冷水冲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决冷敷, 然后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损伤部位, 防止肿胀。在放松损伤部位肌肉并抬高伤肢的同时, 可服用一些止疼、止血类药物。24~48 h后拆除包扎, 根据伤情可外贴活血和消肿胀膏药, 适当热敷或用较轻的手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按摩。

1.3 关节扭伤

在外力作用下, 关节骤然向一侧活动而超过其正常活动度时, 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如关节囊、韧带、肌腱等发生撕裂伤, 称为关节扭伤。伤后应首先停止关节活动并按压关节痛点止血。在肿胀仍然轻微、肌肉未出现痉挛时, 可轻度活动关节, 以确定是否有关节脱位。若无脱位可自行采取抬高患肢以及冷敷等措施, 24~48 h后外敷消肿止痛化瘀药物。若有关节脱位, 应固定关节以减少活动, 防止肌肉、神经等组织被脱位的关节头和关节窝夹住造成二次损伤, 并送医院治疗。

1.4 骨折

骨折即骨的完整性及连续性中断。骨折发生时一般表现为局部肿痛和功能障碍。根据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 后者居多。开放性骨折不可用手还纳, 伤口多已污染, 更应减少与带菌物的接触, 防止后续感染。用消毒纱布对伤口作初步包扎、止血。肢体骨折可用塑料、木板等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固定起来。怀疑脊柱有骨折者, 需卧在门板或担架上, 躯干四周用衣服、被单等垫好, 不致移动, 不能抬伤者头部, 这样会引起伤者脊髓损伤或发生截瘫。昏迷者应俯卧, 头转向一侧, 以免呕吐时将呕吐物吸入气管或肺内, 造成窒息。怀疑颈椎骨折时, 需在头颈两侧置一枕头或扶持患者头颈部, 不使其在运输途中发生晃动。

2 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2.1 心理原因

由于课业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不重视体育锻炼、疲于参加体育锻炼的表现, 对体育课采取应付的态度, 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学生面对一些带有危险性或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体育项目时, 产生恐惧心理, 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大幅度提高。

2.2 准备活动及整理活动不充分

体育活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是减少运动损伤至关重要的一点。体育教学中因为季节气候 (如冬季) 或者年轻人急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冲动心理, 常常忽视了准备活动, 使准备活动的强度或时间不充分, 骨骼、肌肉系统及内脏都处于静息状态, 关节和肌肉活动能力均降低, 极易出现运动损伤。在进行了一定强度的运动之后, 身体处于兴奋状态, 整理活动能缓解肌肉的强直, 减少慢性损伤, 减轻运动后的肌肉酸痛, 加速循环和代谢。

2.3 身体素质不佳或运动机能差

身体素质不佳、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机能差、带伤或病后初愈等, 都不能使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顺利而正确的完成, 使运动项目中各个环节的危险性增加, 提高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2.4 技术动作错误或违反运动规则

每一项运动都有不同的技术要点, 掌握该项目的技术要点也是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关键之一。在身体对抗激烈的项目或是有一定危险性质的项目中 (如足球、篮球) , 违反运动项目规则时常导致意外的发生。

2.5 运动强度过大

参加体育活动应该有合理的时间和运动量安排。若只凭兴趣, 对喜欢的运动不加节制, 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 很容易造成体力透支、骨骼肌肉疲劳。如果持续长时间的身体局部过量运动, 可出现慢性劳损。

2.6 运动场地、器材设备、气候等客观因素

体育教学通常在户外进行, 所以, 场地、设备和气候等客观因素对运动的安全性十分重要。如跑道不平整、沙坑过硬或有异物、器材损坏不完整、雨雪天气等, 都可以发生运动损伤。

2.7 其他因素

穿着不适合运动的服装和鞋也可以发生运动损伤。不当的衣着不但不能给身体提供运动保护, 反而在客观上使运动幅度减小、运动灵活性降低, 导致出现不必要的损伤。在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自我保护意识差的状况, 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高, 在实际体育活动中保护意识不强, 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发生。

3 运动损伤的预防

3.1 重视学生心理问题, 消除紧张情绪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从根本上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教师应该认真观察学生课堂反应, 在不容易理解的地方做耐心细致的讲解, 使学生消除不必要的焦虑情绪。让学生正确理解运动的目的, 确切了解自身素质所能达到的运动程度, 增加自信, 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锻炼。

3.2 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

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使身体的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兴奋起来, 更好地发挥运动效果。教师要根据不同项目的技术特点有对身体不同部位的锻炼目的和要求, 有针对性地制定准备活动和运动后放松的内容。牵拉运动能够减少肌肉和关节韧带的拉伤;适当的增加准备和放松活动的趣味性, 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3.3 科学合理的指导体育教学

教师要重视运动医学知识, 充分掌握运动损伤产生的机理和规律, 不断寻找减少和预防损伤发生的方法,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将运动医学知识与课程充分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3.4 提供安全的运动场地和器材

应该定期对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 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该保证硬件设施能够满足教学的要求, 保证学生在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参加体育活动, 这也是消除学生运动时恐惧心理的重要客观条件, 减少由于客观条件不足产生的不必要的损伤。

3.5 加强宣传教育和医务督导

医务督导是指运用运动医学的知识, 对体育参加者的健康和机能进行监护, 预防体育活动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监督和指导科学的锻炼和训练, 使之符合人体生理和机能的发展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制定既科学合理又适合其身心发展的课程内容。

4 小结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 运动损伤是一个十分常见的问题,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充分掌握各种程度运动损伤的正确处理方式, 预防运动损伤问题的发生是重中之重。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心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硬件设施及其他客观因素方面着手, 加强自身对运动医学知识的学习, 达到减少和预防教学中运动损伤发生的目的。

摘要: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很多原因可以造成学生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部位与学生参与的项目及其技术特点密切相关。将运动医学与实际教学经验相结合, 分析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有效处理以及预防方法和措施, 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并避免因处理不当而加重运动损伤。

关键词:体育教学,运动损伤,处理,预防

参考文献

[1]陈学海.运动医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 2008, 27 (25) :103.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4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273-280.

家庭火灾预防及措施 篇11

【关键词】火灾;家庭;预防措施

一、火灾

火灾是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是在各种灾害中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火给人类带来文明进步、光明和温暖,人类能够对火进行利用和控制,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失去控制的火,会给人类造成灾害。所以说人类使用火的历史与同火灾作斗争的历史是相伴相生的。人类在用火的同时,不断总结发生火灾的规律,最终发现发生火灾必须具备“燃烧三要素”和相互作用的规律。“燃烧三要素”——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这是燃烧必要条件,只有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且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燃烧,无论缺少哪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

二、预防家庭火灾

家庭发生火灾是不幸的,发生火灾后财产受到损失、人员会伤亡。怎样预防家庭火灾,避免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呢?有人说:控制着火源、有人说:控制可燃物、有人说:控制助燃物。笔者认为破坏“燃烧三要素”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就能防止家庭火灾。

案例:

①2015年2月16日6时45分许,位于抚顺市某区临江路中段某號楼1-103号朱某住宅发生火灾。起火部位为厨房,厨房使用土炉,烧劈柴。当天朱某在土炉上煮猪蹄子,因为煮猪蹄子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回卧室再睡了一会觉,没想到睡得时间长了一点,炉内劈柴引燃旁边的劈柴引起火灾,火烧面积只有5㎡,可是后果很严重,卧室内的朱某及老伴李某因烟熏致伤。此案中可燃物:土炉附近的劈柴,助燃物:空气(氧气)、着火源:土炉内明火,“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燃烧发生火灾。如果当天不用土炉无明火(着火源)就不会发生火灾了;如果土炉旁边的劈柴(可燃物)离土炉内明火(着火源)远一些,也不会发生火灾。

②2014年3月2日18时许位于抚顺某区某委45组某号楼2单元501室王某家发生火灾。起火部位是王某家卧室铁架上方布花、塑料瓶。当天王某家室内没有人,没用电气设备、也没用火。王某家卧室铁架上的布花、塑料瓶上方墙内的预埋分线盒短路电火花向下洒落引燃下方铁架上的布花、塑料瓶引起火灾,火烧面积约20㎡。此案中可燃物:铁架上方布花、塑料瓶,助燃物:空气(氧气)、着火源:预埋分线盒短路电火花,并且相互作用形成燃烧发生火灾。如果当天预埋分线盒下方没有布花、塑料瓶(可燃物),也不会发生火灾了。

③2015年10月29日03时11分许位于抚顺市某区六委二十组某段14-3号楼3单元102号室发生火灾。起火部位李某床上。当天晚上房主李某喝完酒之后临睡觉前吸烟,将未熄灭的烟头遗落在被褥上引起火灾。火灾造成李某的床烧毁、李某重伤。此案中可燃物:被褥,助燃物:空气(氧气)、着火源:烟头,并且相互作用形成燃烧发生火灾。如果当天李某不吸烟(着火源)就不会发生火灾了,如果烟头(可燃物)没有遗落在被褥上(可燃物),也不会发生火灾了。

④2015年5月11日10时45分许,位于抚顺市某区临江路中段某号楼101室周某住宅发生火灾。起火部位为衣橱,衣橱内有一些旧衣物,火烧面积约有2㎡。周某家且房子很长时间没人住了。起火当天楼上201室的赵某正家装修房子。他想把房门东侧有废弃的四根暖气管道割断掉,之后在四根暖气管原址上建酒柜。这四根暖气管道从一楼到顶楼,101室周某建衣橱时将四根暖气管道早已切割,但是没封堵201室剩余的管道。赵某切割四根暖气管时高温熔珠从管道内掉落到101室周某衣橱衣物上发生火灾。此案中可燃物:101室周某衣橱衣物,助燃物:空气(氧气)、着火源:高温熔珠,相互作用形成燃烧发生火灾。如果当天没有高温熔珠(着火源)就不会发生火灾了;如果高温熔珠(着火源)下没有衣物(可燃物),也不会发生火灾。

根据以上四个案例笔者认为不论控制着火源、还是控制可燃物、助燃物、相互作用,只要破坏“燃烧三要素”和相互作用家庭就不会发生火灾。

三、家庭发生火灾后采取的措施

(1)家庭发生火灾时笔者认为假如初期火灾、火势小,能自行扑灭火灾,消除危险是最好的。这样扑灭火灾后危险消除没有火灾危害你了。当然如果火势猛烈,无法扑救时要不要贪恋财物果断疏散逃生。

(2)疏散逃生时首先要冷静地观察从哪里撤离,选择最佳逃生路线,并且要呼焕及时提醒他人进行疏散。疏散时应按照安全出口的指示标志,尽快地从安全通道和室、内外消防楼梯安全撤出。切勿盲目乱窜或奔向电梯,那样反而贻误逃生的时机或被困在电梯间而致死。这是因为,火灾时电梯的电源常常被切断,同时电梯井烟囱效应很强,烟火极易向此处蔓延。如果情况危急,急欲逃生,可利用阳台之间的空隙、落水管或自救绳等滑行到没有起火的楼层或地面上,但千万不要跳楼。总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求生的希望。

(3)火灾中死亡多数原因是烟气所致,烟气是夺取生命的罪魁祸首。由于烟气一般是向上流动,地面上的烟气相对稀薄,因此疏散逃生时可采用低姿势行走或匍匐穿过浓烟区;如果有条件,可用湿毛巾等捂住嘴、鼻,逃生。

(4)逃出之后拨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冷静说明家庭住址、起火物、靠近附近著名标志物,在路口迎接消防车。

火灾不可能完全避免,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注重安全防火,共同构筑防火墙,把火灾拒之门外,让火灾远离我们温暖的家庭。

参考文献:

[1]《消防灭火救援》公安部消防局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附:名词解释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如:甲烷、乙炔、汽油、酒精、木材、纸张。

助燃物(氧化剂)——能帮助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反应的物质称为助燃物(氧化剂)。如:空气或氧气

蛋鸡减产原因及应对措施 篇12

1 蛋鸡减产的主要原因

1.1 饲养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 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存在问题较多。

1.1.1 饲料使用不当

蛋鸡业发展受鸡蛋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市场低迷造成养殖户鸡蛋收益低于养殖成本, 为减少损失, 有些养殖者自行配比饲料, 导致浓缩料添加比例不够, 蛋白含量不够, 营养水平低下;有的养殖户把不同产蛋期的鸡料混合使用 (如初产料和高峰期蛋鸡料) 导致营养搭配不合理;甚至有的直接用猪饲料喂蛋鸡, 导致营养不足, 体质过弱, 抵抗力降低, 产蛋量下降。有些养殖户自配饲料中氨基酸投入量不足, 特别是缺乏一些含硫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缺乏, 钙磷比例失调也是引起产蛋率下降的原因。

1.1.2 使用品质低劣的饲料

有些养殖户购用一些质量不高的小厂饲料, 小饲料厂无论是技术力量、检测手段, 还是综合管理水平都不到位, 原材料质量无法保障, 甚至会出现预混料投入不足或蛋白质原料投入不够、以差充好等行为。饲喂劣质饲料可造成蛋鸡瘦弱、营养不良、抗病力低下, 从而影响产蛋率, 蛋鸡体质变差, 短期内很难恢复。

1.1.3 制度不严, 管理粗放

蛋鸡养殖密度过大, 鸡舍温度和湿度过高, 通风换气不充分, 导致舍内有害气体、粉尘浓度过高;日常管理松懈、粪便清理不及时、卫生环境差、鸡场饮用水质不佳等因素, 均能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

1.1.4 光照不合理

有些养鸡户不严格按照光照制度规定, 出现持续光照或光照时间过短、光照过强或不足等现象。光照过强蛋鸡烦躁不安, 易生啄癖, 产畸形蛋等;而光照不足, 蛋鸡采食和饮水减少, 也影响产蛋率。

1.1.5 应激因素

主要是外界强加给鸡群的不良刺激, 引起鸡群不适应、紧张和惊吓, 如:温度骤变、突发高声燥音刺激、免疫接种、生人或动物突然闯入以及日常饲料明显改变等都会产生应激反应, 使产蛋量下降。

1.1.6 用药因素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药物也会影响蛋鸡的产蛋性能, 因此, 药物使用不当, 不仅影响产蛋, 严重的可引起蛋鸡中毒, 造成严重的损失。如磺胺类药物影响肠道微生物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合成;一些驱虫药的大剂量应用或不按规定使用, 会导致产蛋下降, 严重的可引起中毒。

1.2 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是关系到养殖业成败最为重要的因素, 除出现死亡,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外, 存活的鸡还会因疾病过程影响产蛋率。减蛋下降综合征, 是引起产蛋下降的重要病毒性疾病, 会显著引起产蛋下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等病原菌感染可引起输卵管发炎或萎缩, 也导致产蛋率骤减;常见的寄生虫感染, 可使蛋鸡体质变弱, 抗病力降低, 也是产蛋率降低因素之一;食用霉变饲料导致黄曲霉毒素中毒, 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和产蛋鸡的产蛋量, 严重者中毒死亡。

2 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2.1.1 坚持饲养标准, 科学组建饲料配方

使用正规全价饲料, 做到营养全面, 配比合理, 保证营养需要, 为高水平产蛋量创造必备的条件。

2.2.2 制定各项管理制度, 从严管理

严格执行科学养殖程序, 推进标准化养殖, 提高产蛋量和产品安全质量。做好养殖过程的各项工作, 改善蛋鸡饲养环境, 保持适宜的饲养密度, 定期开展环境、用具消毒, 搞好养殖场与鸡舍内外卫生, 及时清理舍内粪便、杂物, 加强通风、保暖, 合理调整光照强度, 配备相对固定饲养人员。确保相关规定和养殖程序的顺利执行, 收到良好的养殖效果。

2.2.3 减少预防应激因素

严格控制饲料更换、疫苗注射、天气突变等自然和人为因素, 做好预防和发生后的应对工作, 要适时投喂电解多维和益生素等物质,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应激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

2.2.4 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当鸡群出现脱羽等异常情况, 产蛋量下降时, 应及时查找原因, 及时应对, 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同时要采取补救措施, 如补充营养, 调整维生素、微量元素、含硫氨基酸等使用量, 调整饲料中的蛋白质的比例, 补充鱼肝油等, 以恢复蛋鸡体质, 提高产蛋率。

2.2科学防控疫病

严格按照标准化养殖要求,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做到及时免疫, 定期驱虫, 特别是减蛋综合征疫苗注射尤为重要。当发现疫病时, 应及时将病鸡隔离治疗, 尽早确诊。在药物选择上, 应尽量避免使用引起产蛋量下降的药物,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 合理安全用药, 稳步提高产蛋量, 推进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

上一篇:数系扩充论文下一篇:小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