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2024-05-17

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共10篇)

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1

扬州牌技

镇江牌技 扬州遥控麻将机 小宝牌技网

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赌博是一种社会丑恶现象,是社会的一大公害,它既妨害了社会的正常管理秩序,又易诱发其他各类犯罪和矛盾纠纷,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打击和预防犯罪,遏制赌博犯罪案件的发生。

一、赌博犯罪的特点

一是赌博形式日益增多。从赌博的形式上看,有以往传统的“麻将”、“牌九”、“扎金花”、“三粒子”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和网上金融支付手段进行赌博的现象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来,从境外传入的“六合彩”、“百家乐”等新型的赌博形式蔓延迅速,其性质完全发生变化,不仅成为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的不稳定因素,而且导致社会大众赌博投机思想的高涨,败坏社会风气,并引发众多的社会问题。二是参赌人员比例增高。从近年来公安机关查获的情况看,参与赌博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涉赌人员有成年人,也有青少年,有一般公民,也有党员领导干部,基本涵盖了社会各阶层人员。他们受利益的驱动,为了寻求刺激和获取高额利润,参与赌博,参赌人员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参赌人员比例明显增高。三是赌资数额增大。从公安机关近年来查获的赌博案件看,赌资总额上百万甚至超过千万元的案件时有发生,涉案赌资数额巨大。开始时个人一次下资的几十元、几百元的为数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高额利润的引诱下,赌资数额增至几千元、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据报道,某些高官和国有企业领导热衷境外豪赌,他们输掉的钱款,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不仅损害了公务员形象,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败坏了社会风气。

二、赌博犯罪危害性 一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赌博现象不仅破坏了正常的生活秩序,还严重损害了参赌人员的身心健康。有些赌博分子倾其所有去参与赌博,出现卖房卖地换钱赌博的现象,甚至发展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亲友反目的地步;有些参赌人员因沉迷于博彩的研究,而导致精神失常、自杀。与此同时,赌博现象还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了当地资金的大量流失,影响当地经济网站的发展。由于博彩的幕后大庄家大多在外地操纵赌博,这势必造成大量资金的外流,参赌人员用于投资生产经营的金额减少,而用于参与博彩赌博,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商店生意冷清,甚至出现学生家长无钱缴学费的情况。

二是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赌博不仅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群众沉溺于赌博,无心生产和工作,更严重的是它还毒害了人们的思想,导致大众投机心理,形成不劳而获的观念,败坏了社会风气。

三是引发其他犯罪的诱因。因赌博引起各类犯罪案件,直接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比较明显的是,赌博犯罪与盗窃、抢劫、聚众斗殴、故意杀人、职务犯罪等案件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彼此加剧。如因索要赌资、高利贷等原因,又往往采取以暴力等手段限制人身自由,来索要钱物,或是在索要不成的情况下,恼羞成怒,伤害他人身体。又如,某些国家工作人员因赌博成性,在其赌徒心理的驱使下,大肆侵吞国家财物,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赌博犯罪的预防措施

一是强化法制宣传。各级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不懈、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和群众宣传赌博的危害,利用典型案例教育和启迪人们,吸取赌博违法犯罪的沉痛教训,使其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筑牢远离赌博的思想防线。政法部门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结合办案,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件,以案说法,加强宣传,扩大办案效果,增强群众法制观念,在社会上形成影响,使国家打击赌博犯罪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为禁赌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执法环境。二是加强打击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打击赌博违法犯罪行为的力度,对其打击体现“从重从严”,以严打促预防。根据赌博犯罪的特点,依法加大财产刑的适用力度,剥夺犯罪分子的非法获

扬州牌技

镇江牌技 扬州遥控麻将机 小宝牌技网

利和再次犯罪的资本。公检法三机关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形成强大的打击合力,有效打击各类赌博违法犯罪活动,落实各种措施,加大涉赌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应适时在新闻媒体上积极宣传“严打”成果,从而震慑有犯意的人,使其不敢越雷池半步。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为了更好地打击赌博犯罪,维护社会的安定,纯洁社会风气,笔者建议对刑法第三百零三条有关赌博罪条款进行修正,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增设一个量刑档次,在附加刑中增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的规定,即规定为“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开设赌场或者以赌博为业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这样规定,既能充分发挥打击效果,又能使有关人员在经济上、政治上付出沉重代价,使其不敢犯,从而有效遏制赌博滋长蔓延的势头。

啊才

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2

1 霜与霜冻的区别

霜冻是一种低温冻害, 是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与霜有着根本的区别。霜冻并不是因为有霜出现才对农作物产生冻害, 而是出现霜冻时温度低于农作物所能耐受的最低温限度, 从而使农作物受害。

1.1 定义

霜和霜冻在气象定义上是有区别的, 霜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一种物理现象, 其气象定义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它不一定与农作物受害及受害程度相联系, 只是一种天气现象;霜冻是一种农业气象灾害, 指地面温度降到0℃或以下导致植物受损的灾害, 必须与农作物受害情况连带分析。一般当地面温度降至0℃或以下时, 多数作物已遭冻害。植物表面出现霜时, 不一定会发生霜冻灾害;而植物霜冻害发生时, 可能有霜 (俗称白霜) , 也可能看不到霜 (俗称黑霜) 。

1.2 判定标准

一般以地面温度小于或等于0℃作为霜和霜冻的判定标准。但霜的判定主要取决于气温下降的程度和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霜冻的判定主要取决于气温下降的程度和作物当时的抗低温能力。

1.3 天气条件

霜大多在冷季夜间到清晨的一段时间内形成。形成时多为晴朗、微风、空气湿度大且物体的温度一定要低于0℃, 并低于气温。霜冻多出现春秋转换季节, 由于白天气温高于0℃, 夜间气温短时间降至0℃以下造成低温危害。霜冻的出现和结束, 有明显的季节性, 初霜冻出现在秋季, 终霜冻结束于春末, 这段时间都是冷暖空气交替季节, 秋季大陆性干冷气团不断加强南下, 再加地面辐射冷却等有利的气候条件, 导致气温下降, 出现初霜冻;终霜冻一般伴随最后一次较强冷空气南下而告霜冻结束。

2 霜冻的类型

按霜冻出现的季节, 可分为春霜冻 (晚霜冻) 和秋霜冻 (早霜冻) 。春霜冻是指春季出现的霜冻, 又称晚霜冻;秋霜冻就是秋季出现的霜冻, 也成早霜冻。

根据霜冻发生的不同天气条件等, 又可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平流辐射霜冻3种类型。平流霜冻是指北方冷空气向南侵袭降温引起的霜冻。这种霜冻发生时, 风力强劲, 空气扰动较甚, 上下层空气容易混合, 地面温度常高于气温, 地面不易结霜。辐射霜冻指因夜间地面辐射放热, 使地面和植物表面的温度下降到0℃或以下而形成的霜冻。通常发生在辐射很强的晴朗无风的夜晚。出现辐射霜冻时, 地表温度低于近地层空气温度。平流辐射霜冻, 又称“混合霜冻”, 北方冷空气入侵, 引起气温急剧下降, 随后夜间辐射冷却形成的霜冻, 我国春、秋季出现的霜冻多属这种类型。

3 霜冻的危害

3.1 危害农作物

作物遭受霜冻危害的原因, 主要是冻结使细胞脱水引起危害;代谢过程被破坏, 原生质结构受损伤以及细胞内冰块的机械损伤[5,6]。作物内部的水分被冻结成冰晶, 霜冻过后, 气温很快回升, 水分蒸发量大, 致使植物枯萎而死亡。我国植物霜冻害主要发生在春、秋两季, 春霜冻对春季返青生长的越冬作物、早稻、棉花、玉米等春播作物以及茄果类作物的苗期影响极大。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称为终霜冻, 春霜冻时间太迟会影响小麦的发育生长, 春霜冻来得越迟, 势力越强, 作物受害就越严重。秋霜冻对迟熟的秋熟作物影响较大。在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的秋霜冻往往使作物不能成熟, 严重影响产量。华北和长江流域的秋霜冻会使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每年秋季出现的第1场霜冻称为初霜冻, 也叫秋霜冻, 过早地出现秋霜冻对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秋季作物, 如玉米、高粱等造成减产、损失较大, 秋霜冻来得越早, 强度越强, 危害越重, 损失就越大。

3.2 影响人体健康

初霜冻的出现, 意味着冷空气的到来和大幅度的降温, 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注意防风保暖, 及时添加衣服。对于家中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 更要随时关注其身体健康, 因为大幅度的降温必然会对一些慢性疾病患者带来很大的冲击, 甚至还容易引起一些突如其来的急性疾病的产生。

4 霜冻的预防措施

预防霜冻灾害, 一般采用霜前及时浇灌、熏烟和覆盖或喷洒化学药剂, 冻后加强田间管理等多种预防及抗霜冻危害措施, 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 保护地面热量, 提高空气温度, 延缓田间温度下降, 从而达到预防霜冻的目的。同时, 积极学习科学种田, 不断改良作物品种,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 对提高预防霜冻灾害的能力也有很大帮助。一是熏烟法。在霜冻来临前的夜半, 点燃杂草、树叶或发烟少毒的化学药剂, 使近地层笼罩1层烟幕, 以减少地面有效辐射冷却, 提高贴地层空气温度, 使霜冻减轻或者不出现, 达到防霜目的。二是灌溉法。对有条件实施灌溉的麦田、果树, 可进行适时合理灌溉, 增大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 使土壤和贴地层空气温度下降缓慢, 从而相对提高了土壤和近地层温度, 达到减轻或防御霜冻的目的。如果条件允许, 在霜冻出现前灌溉法和熏烟法配合使用, 效果会更好。三是覆盖法。对于经济价值高的植物和苗床, 被保护面积也不太大的, 可采用塑料薄膜或苇草加以覆盖的方法进行防御霜冻, 使被覆盖保护的作物与外界冷空气隔绝, 不受冷空气直接侵袭, 本身的温度也不直接流传外界, 使温度不致降得太低, 从而起到保温防霜目的。该方法防霜效果最好, 只是成本高, 应慎用。

小麦、秋苗等农作物, 万一遭受霜冻灾害, 有条件的应及时进行浇水、追肥等抢救措施, 使其尽快恢复生长, 把霜冻造成的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大气科学辞典》编委会.大气科学词典[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4.

[2]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

[3]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气象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4]黎素云.霜与霜冻[J].湖南农业, 1996 (11) :11.

[5]崔成祥.霜冻的形成与防御[J].新农业, 1990 (8) :8-9.

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3

关键词:体育赌博;发展;运作模式;探析

体育赌博犯罪是以体育比赛的结果论输赢,从而决定财物得失的特殊赌博犯罪,具有较大的社会危害性。中国体育赌博犯罪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大众视野,在本世纪前十年被持续披露,体育行业与主管部门的管治力度不断加大,并引起了司法的强力介入,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从全球来看,体育賭博犯罪呈泛滥之势,其存在及防治困扰着全世界。基于犯罪学的视角对体育赌博犯罪的样态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考察,对于把握其本质并寻求法律乃至行驶政策上的有效规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赌博犯罪的起源

体育赌博犯罪是以某一竞技体育赛事存在与结局的偶然性或不确定性来确定输赢,从而非法丧失或获得约定的财产或其他权益的行为,它与一般赌博犯罪在本质上并无二致,只是在存在样态上更趋复杂与独特。球类体育赌博即赌球,因其非法性又有外围赌球、地下赌球等说法。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意义上的赌球起源于英国,1863年现代足球运动在英格兰正式诞生,足球赌博几乎同步产生。目前公认最早的赌球活动发生于1872年首届足球杯决赛中,到1877年英格兰足球赌博已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赌国,赌徒遍布全国50个州,参与各类赌博活动的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全国每年花在赌场上的赌资为2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的教育经费的总额。在全国各种各样的赌博中,目前最流行的赌博是利用体育赛事,包括篮球、棒球、橄榄球比赛的赌法。这项赌博现在已达到举国上下都十分迷恋,赌徒如云,押赌资一掷千金,甚至万金的规模。娱乐与赌博业内说,就体育比赛开办的赌博活动,分合法与非法的两类。

二、体育赌博的发展

体育赌博犯罪在地域上已成席卷全球之势,在领域上渗透到多种竞技体育赛事,比如板球、网球、台球等,尤其在群众基础较好的足球、篮球等领域赌博犯罪更为猖狂。2009年11月德国检警机关与欧洲足联协作,掀开了“欧洲足球史上最大的赌球丑闻”,涉案9个国家200多场足球比赛,涉案人员多大200人,金额高达1700万欧元。东南亚的赌球由英国传入,开始规模较小影响不大,1994年和1998年足球世界杯期间出现赌球狂热。2004年的亚洲杯前,亚洲足联主席维拉潘面对媒体忧心忡忡地说:“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出现了空前规模的非法赌球行为。”如今东南亚已成为世界上体育赌博最猖狂的地区,地下赌球活动的普及性大大高于欧洲地区。

我国的体育赌博犯罪最早产生于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地区,1994年前后由澳门经珠海、深圳传入,现已蔓延到了足球基础较好的成都、上海、北京、沈阳、柳州、等广大内陆地区。目前广州的地下的赌球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等方面,堪称大陆地区的“最高水平”,几乎每个县级市都有境外博彩公司的代理。随着网络的发展,值世纪之交的1998年世界杯、2000赛和2002年世界杯等中大赛事之际,我国赌球活动渐达高潮,网络赌球这种更加灵活隐蔽的方式为主流。

三、体育赌博犯罪的运作模式

(一)体育赌博犯罪的组织机构

借助网络等科技手段进行体育赌博,犯罪更加智能隐蔽,存在一定的运作模式。网络赌博犯罪一般有严密的组织和管理结构,类似传销团伙,自上而下逐级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结构。赌博公司经营赌博网站,处于结构的顶层,设置在境外法律允许赌博的国家。位居第二、三、四、五层的分别是大股东(或称大庄家)、股东、总代理和代理商,都有各自的网络账号与密码,级别分别是登零、登一、登二、登三。大股东是赌博网站的最高层管理者,一般居住在境外法律允许赌博的国家,通过在我国发展股东入网等方式开展赌博业务。

(二)体育赌博犯罪的实际运作

体育赌博是聚众型犯罪,赌博团伙实际公司化运作或模拟公司运作明确,如招收计算机专业人才负责赌球软件的设计和网络维护,招收精算师设计赔率和结算赌资等。网络赌博软件使得上级平台对于所有下级平台的投注情况一清二楚,相反下级却不能看到上一级,信息不对称使得庄家能够设置和调整最有利于自己的盘口和赔率,有些庄家还通过买通球队来操纵比赛。即使出现投注一边倒的局面,庄家也会把危险投向境外的一些赌场,或庄家之间互相联系来对冲风险,以期保持平衡。对于赌民来说,赌球有着强大的欺骗性。下注的比赛均是国际、国内的重大足球赛事,比赛本身非常正规,而且庄家又通过赔率的平衡作用拉近两支参赛队的实力差距,使人们觉得下注任何一支参赛队均能取得同等的胜负机会,从而粉饰出赌球公平合理的假象。

参考文献:

[1] 张开骏.体育赌博犯罪研究[J].犯罪研究,2010,4:50-55.

[2] 谢望原,张开骏.论体育赌博的法律规制与基本对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5-31+162 .

[3] 王玉叶,胡燕飞.防治网络赌博犯罪的理性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12:23-26.

作者简介:

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4

中共竹山县纪委副书记 刘锐

赌博是指以钱物作赌注比输赢的行为,是一种严重的腐败现象,是社会的一大公害。我国《刑法》和《治安管理法》对赌博都有规定:前者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聚众赌博或者以赌博为业的行为;后者指以财物为赌注采用某种用具和方式而比输赢的行为。任何形式的赌博,必须一律禁止。共产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或为赌博提供掉件,是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不仅破坏了党风、党纪,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而且对社会风气产生不良的影响。总结惩治腐败和禁赌工作的实践经验,分析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的现状和心理活动,归纳起来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败坏社会风气。赌博本身并不增加社会财富,是一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财富偶然非法转手活动,它必然会驱使一些人去铤而走险,甚至倾家荡产,身败名裂,给国家和个人造成损失,给社会带来不安宁。况且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出现在赌场上,没有什么人格可言,有的赌徒以妻儿为赌注,有的赌徒以身为赌注。此类现象,严重地毒化着社会风气。二是有损身心健康。赢钱的人乘兴而往,不分昼夜;输钱的人拼命再来,不顾饥寒;不断消耗,疲惫精神。长此以往,控制不住而呈病态赌博,必定会损害健康,甚至自杀、杀人。有的老人赌博时受到刺激,当场死在赌桌上。

三是诱发违纪犯罪。赌博助长不劳而获的习气,久而久之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一旦因赌博造成经济损失后,还容易引发贪污、挪用公款、行贿受贿等各种腐败和违法犯罪现象发生。

四是令人精神空虚。嗜好赌博的人成天将精力放在赌桌上,一心挂记赌桌上的成败,追求赌博带来的刺激,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在工作上无所事事,不求进取。

五是让家庭支离破碎。整天沉迷于赌博,会使人的家庭责任感越来越淡薄,将本应在家陪伴家人、教育孩子的时间都消磨在赌桌上,不愿因家中琐事而耽误赌博,有时甚至认为家庭负担会影响其赌博事业上的发展,对家人态度粗暴,对孩子不闻不问。这样会与家人渐渐疏远,其本人也不能从家庭中获得温暖,便更会将自己臵身于赌博,致使家庭破碎,妻离子散。

要解决党员干部参赌问题,必须采取措施,从教育、纪律、法律、管理、监督、查处等环节着手,进行综合治理。

(一)要增强法纪观念,自觉抵制赌博行为。赌博案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当事人法纪观念淡薄、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密切相关的。在查处的这类案件涉案人员中,有的认为,与朋友一起打牌带点“彩”、“娱乐娱乐”,是小节,无大碍,结果越赌越大,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赌掉了自己的名誉和前途;有的知法犯法,参与社会性豪赌,结果债台高筑,家庭破裂;有的胆大妄为,挪用公款、接受贿赂参与赌博,触犯法律仍执迷不悟。为此,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共中央纪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严肃查处党员和干部参与赌博的通知》、《中共湖北省纪委、湖北省监察厅关于共产党员、干部参与赌博的处理暂行规定》和湖北省委关于严禁党员干部参与赌博活动的“五条纪律”等党政纪条规和法律法规,认真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不断增强自律意识,坚决克服“小节论”等糊涂认识,严格执行县委、县纪委刹“三风”(吃喝风、玩乐风和赌博风)的文件精神,自觉地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做倡导文明新风的表率。

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5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很突出,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当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场所工作,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行业职业危害的特点

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高气压与低气压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爆破作业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油漆、涂料作业产生的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铅、汞等重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工作场所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较大。

二、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辨识

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应从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方面:

(一)在施工前辨识。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如冬雨期施工和临时性作业、紧急状况、事故状况)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二)在施工过程辨识。(1)项目经理部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确定防控的重点。

(2)当施工设备、材料、工艺或操作规程发生改变,并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浓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项目经理部应重新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和评价。

三、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建筑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分为三级防控措施:一级预防包括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三同时审查、工程技术控制措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岗前体检和个体防护、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级预防包括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要及时调离岗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包括发现职业病患者后进行及时治疗,减少伤残和死亡。显然,安监部门的主要是做好一级预防。具体控制措施有:

(1)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地方规章制度体系,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明确有关部门的职业病防治责任。

(2)加强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建设。目前县区、乡镇两级安监力量普遍比较薄弱,人员配备不足且缺少经费,无法适应建筑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要求。要逐步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才,配备必要的职业危害检测检验设备和职业安全监管装备。

(3)落实建筑企业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有关规章制度,定期为施工人员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为施工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

(4)参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7号),尽快建立健全建筑行业的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注意要按照施工项目部而不是笼统地以施工企业为单位申报,摸清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并通过督促施工企业进行职业危害申报,提高其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

(5)施工项目部要根据施工现场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选择不产生或少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配备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健康损害的施工现场应设置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紧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域等。

(6)施工项目部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组织,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及时修订。

(7)制订和实施对施工项目职业健康管理绩效考评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

当前,职业安全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建筑行业的职业危害形势十分严峻,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要远大于职业病报告的人数。建筑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他们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为有效控制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各级安监部门必须科学、全面、准确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工作,为下一步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山体滑坡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篇6

一、山体滑坡的危害

山体滑坡不仅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还会对附近道路交通造成严重威胁。2007年6月17日,房县榔口乡珠藏洞村二组发生一起大型山体滑坡事件。目前滑坡已导致15家农户房屋出现明显裂缝,其中特危房屋8户,涉及农户70余人。2007年 8月12日,房县青峰镇镇青河村、阳坪村、深屿沟村3个行政村连续发生重大山体滑坡事件,其中,深屿沟村塔石板沟的滑坡体面积约40万平方米,青河村何家坡体面积约60万平方米,阳坪村换香扒滑坡体面积约455万平方米,受山体滑坡的影响目前已有133户,501人,422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其中,63户,244人,223间房屋倒毁,不能居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000多万元。

二、山体滑坡处置对策

1、力量调集。根据现场情况调集照明、防化救援、抢险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车辆和大型运载车、吊车、铲车、挖掘车、破拆清障车等大型车辆装备,以及检测、防护、救生、起重、破拆、牵引、照明、通信等器材装备,并派出指挥员到场统一组织指挥。如果现场情况严重,仅仅依靠消防力量无法完成时,应及时报请政府启动应急预案,调集公安、安监、卫生、地质、国土、交通、气象、建设、环保、供电、供水、通信等部门协助处置,必要时请求驻军和武警部队支援。

2、现场警戒。消防救援人员到场后,要及时与国土资源局的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根据滑坡体的方量及危害程度,来确定现场警戒的范围。同时立即发布通告,对滑坡体上下一定范围路段实行交通管制,禁止人员、车辆进入警戒区域;通过电话、vhf、扩音器等多种形式通知滑坡体上下一定范围内的人员立即撤离;启动应急撤离方案,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组织人员、财产撤离。

3、侦察监测。山体滑坡事故发生后,往往还会发生二次或多次山体滑坡。消防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时,首先要对山体滑坡的地质情况进行侦察,确定可能再次发生山体滑坡的区域,对其进行不间断监测,确保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对山体滑坡监测方式有三种: 1)宏观监测,在地方行政管理和专业部门技术指导下,利用肉眼的巡查和利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测量地表裂缝变化。2)专业监测系统,专业监测系统是采用综合监测手段(全球卫星定位(gps)监测、遥感(rs)监测、地表和深部位移监测等)对重大崩滑体、重要设施基地实施立体和应急监测的专业化监测与预警体系。3)宏观监测与专业监测结合并用。

4、开辟通道。交通部门迅速调集大型铲车、吊车、推土车等机械工程车辆,在现场快速开辟一块空阔场地和进出通道,确保现场拥有一个急救平台和一条供救援车辆进出的通道。

5、搜救被困人员。滑坡体趋于稳定后,启动搜救工作预案,消防部门主要利用生命探测仪、破拆器材、救援三脚架、起重气垫、防护救生器材、医疗急救箱等设备,深入山体滑坡事故现场搜寻救生。在塌方内部遇有人员埋压,利用生命探测仪进行现场搜索,确定被埋压人员的数量及其具体位置,采取兵分多路,利用破拆、切割、起吊等装备进行施救。同时可用听、看、敲、喊等方法寻找被困人员。在利用破拆、切割、起吊等装备进行施救时,为防止造成二次伤害,可采用救援气垫、方木、角钢等支撑保护,必要时也可用手刨、翻、抬等方法施救。在施救过程中,必须安排国土资源部门技术人员对山体滑坡情况进行监测,如有再次发生滑坡险情,迅速通知现场救援人员撤离。

三、行动要求

1、本着“先易后难,先救人后救物,先伤员后尸体,先重伤后轻伤”的原则进行。

2、现场应设置安全员,安全员应在不同方位全过程观察山体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垮塌征兆要立即发出警示信号,救援人员要迅速、安全撤离现场。

3、救援人员不得聚集在山体结构已经明显松动的区域作业,避免山体再次垮塌,给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带来危险。

4、未完全确认已无埋压人员的情况下,一般不得使用大型挖掘机。当接近被埋压人员时,应在确保不会发生坍塌的前提下,小心移动障碍物,防止伤害被埋压人员。

5、救援初期,不得直接使用大型铲车、吊车、推土机等施工机械车辆清楚现场。

6、采用起重设备救人时,不能盲目蛮干,必须认真研究受力情况。尤其是使用机械作业时,每台机械都必须配有观察员,发现异常征兆应立即停车,防止因强挖硬拉而造成误伤。

7、加强同公安、国土、安监、卫生、交通、民政、城建、通信等部门的合作,协同配合开展救援行动。

四、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工程。建立专业人员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队伍,对重要的地质灾害点建立专业队伍为主的监测网点,对其它地质灾害点建立群测群防为主、并与专业队伍指导和定期巡查相结合的监测网点,通过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信息系统实现对山区地质灾害的适时监控,为政府和有关部门防治地质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灾减灾的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2、建立山区地质灾害专家分析制度。某个滑坡体发生险情后,由地方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召集地灾及相关专家召开会商会,分析监测预警系统所采集的信息,判断滑坡体所处状态及预警级别,估算涌浪影响范围,形成会商意见,供当地政府决策参考。

3、确定预警信息的发布部门、规范预警信息的发布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因而,预警信息应当由当地政府以正规形式明确发出,各部门根据当地政府发布的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措施。

赌博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7

农村低压配电网目前多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在正常情况下, 中性线的作用是当三相负载不对称时, 保证中性线上的阻抗为零, 以消除中性点位移, 使三相的电压保持对称, 即各相负载的相电压恒等于电源相电压, 并与负荷变化无关;三相中一相发生断路, 只影响本相, 其他两相电压仍保持不变, 确保接在此两相上的电器设备仍能正常工作。

一旦中性线因故障断路, 在三相负载不对称时, 则会出现中性点位移, 负荷中性点将向负荷大的那相位移, 致使三相电压不平衡:负荷大的相电压降低, 而负荷小的相电压升高;三相负荷不平衡程度愈严重, 负荷中性点位移量就越大。

若在中性线断线时又发生了相线对地短路, 则中性点位移会更大。在低压接中性线保护中若发生中性线断线事故, 就等于电器设备失去了保安措施, 电器设备一旦漏电, 人体触及家用电器外壳将会造成触电, 危及人身安全。

2 中性线断线的常见原因

(1) 配电变压器的中性线 (中性点) 接线桩与导线连接接触不良, 维护不到位, 引发中性线断路。

(2) 配电变压器内部中性线引出线断路。

(3) 配电变压器的三相负载严重不平衡, 中性线电流过大或中性线导线截面积过小 (截面积小于相线的50%) , 导致中性线被烧断。

(4) 中性线接头处接触不良, 中性线电流过大, 导致导线发热、打火, 加剧导线氧化, 时间长了, 引起中性线断路。

(5) 三相四线制线路中性线上装有熔断器或单独的开关装置, 熔断器熔丝熔断或拉开开关, 造成中性线断路。

(6) 三相四线制线路检修及维护需要断开时, 先断开了中性线。

(7) 其他故障引起的中性线断路, 如大风刮断中性线, 车辆碰撞电杆、拉线, 树、竹压断中性线等造成中性线断路。

3 中性线断线的一般预防措施

(1) 中性线出线的连接要牢固可靠, 配电变压器及配电屏的引入、引出线, 如采用铝导线, 应使用铜铝过渡线夹或铜铝接线端子, 且宜采用压接型。加强日常巡视和维护, 特别要进行夜间巡视, 发现接头出现火花和发热现象应及时进行处理。

(2) 三相四线制供电, 单相负载应尽量分配均匀, 保持三相负载平衡。在定期测量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荷的同时, 充分利用“用电采集”和“配变监测”等远程监测系统, 加强对三相电流的监视, 发现不平衡及时进行调整。

(3) 中性线电流不能大于相线电流的25%, 中性线导线截面积不能小于相线截面积的50%, 相线为35 mm2及以下导线时, 中性线与相线截面积应相同。

(4) D, yn11接线的变压器, 在节能、担负不对称负载能力、单相短路保护灵敏度、抑制谐波能力等方面的性能, 均比Y, yn0接线的变压器好。因此配电变压器应优先选用D, yn11接线的。

(5) 三相四线制线路的中性线, 严禁安装熔断器和单独的开关装置。

(6) 三相四线制线路检修或维护需断开时, 应先断开相线, 后断开中性线, 恢复送电顺序与之相反, 即先恢复中性线, 后恢复相线。

(7) 配电网要做好接地工作。变压器台及主干线、主要分支线末端、接户线入口处, 均应将中性线重复接地, 重复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总容量为100 kVA以下的变压器, 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 总容量为100 kVA及以上的变压器, 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

变压器出口短路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篇8

关键词:预防变压器出口短路措施

0引言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网的核心设备之一,因而其稳定、可靠运行将对电力系统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设计制造技术、工艺以及运行维护水平的限制,变压器的故障还是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逐步引起人们重视的变压器近区或出口短路(以下简称出口短路)故障,大大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1变压器出口短路的危害

电力变压器在发生出口短路时的电动力和机械力的作用下,绕组的尺寸或形状发生不可逆的变化,产生绕组变形。绕组变形包括轴向和径向尺寸的变化,器身位移,绕组扭曲、鼓包和匝间短路等,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一大隐患。变压器统组变形后;有的会立即发生损坏事故,更多的则是仍能继续运行一段时间,运行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变形的严重程度和部部位。显然,这种变压器是带“病”运行,具有故障隐患。这是因为:

1.1绕组机械性能下降,当再次遭受到短路电流冲击时,将承受不住巨大的冲击电动力的作用而发生损坏事故。

1.2绝缘距离发生变化,或固体绝缘受到损伤,导致局部放电发生。当遇到过电压作用时,绕组便有可能发生饼间或匝间短路导致变压器绝缘击穿事故。或者在正常运行电压下,因局部放电的长期作用,绝缘损伤部位逐渐扩大,最终导致变压器发生绝缘击穿事故。

1.3累积效应,运行经验表明,运行变压器一旦发生绕组变形,将导致累积效应,出现恶性循环。

因此,对于绕组已有变形但仍在运行的电力变压器来说,虽然并不意味着会立即发生绝缘击穿事故,但根据变形情况不同;当再次遭受并不大的过电流或过电压,甚至在正常运行的铁磁振动作用下;也可能导致绝缘击穿事故。所以,在有的所谓“雷击”或“突发”事故中,很可能隐藏着绕组变形的故障因素。

2防止变压器出口短路的技术措施

2.1变压器出口的中低压侧加装绝缘热缩套。对变压器的中、低压侧电压等级是35KV及以下的,只要其出线采用的是硬母线,可以从变压器出口接线桩头一直到开关柜的母线,包括开关室内高压开关柜底部母排,全部加装绝缘热缩套。如果采用的是软母线,可在变压器出口接线桩头和穿墙套管附近加装绝缘热缩套。这样可有效防止小动物等造成的变压器出口短路。

2.2对变压器的中、低压侧为35KV或10KV电压等级的变压器,由于其中性点属于小电流接地系统,所以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单相接地时发生谐振过电压,从而引起绝缘击穿,造成变压器的出口短路。

2.3对变压器中低压侧的支柱瓷瓶,包括高压开关柜可更换爬距较大的防污瓷瓶,或者涂刷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RTV或PRTY),防止绝缘击穿造成的变压器出口短路。

2.4将变压器中低压侧的开关更换为开断容量更大的开关,防止因开断容量不足引起开关爆炸造成的变压器出口短路。

2.5对变压器、母线及线路避雷器要全部更换为性能良好的氧化锌避雷器,提高设备的过电压水平。

2.6不断完善变压器的保护配置。变压器的继电保护尽量采取微机化,双重化,尽可能安装母线差动保护,失灵保护,提高保护动作的可靠性,灵敏性和速动性。变压器的中低压侧应配置限时速断保护,动作时间应<0.5秒。确保在变压器发生出口短路时,可靠快速切除故障,减小出口短路对变压器的冲击和损害。

2.7对进线为双电源备用电源自投的110KV变电站,要采取措施防止备用电源自投对故障变压器的再次冲击。

2.8基建和技改时应选用短路阻抗高、抗出口短路能力强的变压器,并采用合理的主接线方式,降低短路电流。特别对寓大电源距离近的大容量变压器更要选择高的短路阻抗,此外,也可采用分裂变或者加装电抗器来降低短路电流。

3防止变压器出口短路的管理措施

3.1加强变压器保护的年检以及继电保护的管理工作,确保其动作的正确性,杜绝故障时因保护拒动对变压器造成的损害。

3.2科学合理的计算保护定值,消除保护“死区”,快速切除流过变压器的故障电流,以减小过电流对变压器的冲击。

3.3加强电缆构封堵,严防小动物进入开关室,避免小动物引起的单相接地造成变压器的出口短路,也避免其引起的过电压对变压器的损害。

3.4对于全封闭的开关室,加装排气扇通风,或者安装抽湿机,始终保持开关室的干燥,防止设备凝露及污闪事故造成的变压器出口短路。

3.5加强对变压器出口处避雷器的预试和运行维护,确保其对因雷击等产生的过电压的吸收,防止避雷器损坏造成的变压器出口短路。

3.6加强技术监督工作,严禁设备超周期运行,对室内母线及瓷瓶定期清扫,及时进行耐压试验,确保设备绝缘良好。每年安排2次以上的设备红外线普测,积极开展避雷器在线监测、绝缘在线监测、高压开关SF6气体在线监测等项目,及时掌握设备运行状况。

3.7对新投运的变压器和未作过变形测试的变压器全部做一次变形测试,保留测试数据,这样,在变压器遭受出口短路冲击后,可以此作为基础数据判断变压器变形程度,认定变压器能否继续运行。对未发生明显绕组变形的变压器,及时投入运行,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大大缩短了检修周期。

3.8加强电网规划、建设的科学管理,合理安排运行方式,限制短路电流,减小出口短路对变压器造成的损害。

雾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篇9

摘要 201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续发生多次较大范围的雾霾天气。雾霾严重威胁了人们身体健康,雾霾天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雾霾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关键词 雾霾; 形成原因; 危害; 应对措施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在我国京津冀、华东等地区雾霾天气频发,特别是在2013年1月,多地遭遇大范围持续雾霾,北京市有26天为雾霾天气,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多,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都带来了日益显著的影响。雾霾是空气污染和气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雾霾天气发生时,大气能见度下降,大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PM2.5)是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城市大气PM2.5污染影响空气质量,威胁人群健康,是具有区域性特征、危害严重的大气污染物。雾霾形成的原因

雾霾是指空气中的灰尘、硫化物、NOx等使大气混浊、并在雾气存在下组成的气溶胶,从而导致能见度下降,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1]。李金岚[2]指出雾霾是污染物和特殊天气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是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PM10、硫氧化物、NOx等,尤其是PM2.5。在2013年首次雾霾天气中,北京空气中硫氧化物、NOx等污染物质浓度增加了10~20倍。城市有毒颗 粒物主要来源还是人为排放比如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焚烧垃圾道路粉尘工业污染森林火灾花粉细菌等。2011年,全国SO2排放总量为2218万吨,工业源排放占91%;NOx排放总量为2404万吨,工业源排放占71.9%,机动车排放占26.5%。

二是气候条件的影响。雾霾的产生,特别是二次气溶胶的形成有赖于特定的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辐射强度等;雾霾发展与消除也受风力降水降雪等因素影响[3].水雾不仅为气态污染物NOx、SO2迅速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粒子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而且为细颗粒物的吸湿、凝聚长大与累积提供了适宜条件。同时, 极端静稳天气形成了低空大气的“逆温层”,使空气在水平、垂直方向的交换流通能力变弱,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从而导致空气污染的累积效应,形成了霾。高湿静稳的天气条件又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致使二次粒子迅速转化与积累,从而加重了雾霾的程度,造成本次雾霾天气出现了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4]。2 雾霾的危害

形成雾霾天气的有毒、有害颗粒物散播在空气中,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雾霾天气中的 PM2.5 比重较大,其颗粒物较小,比表面积相对较大,可吸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随PM2.5能轻易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而引发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肺部硬化、肺癌、哮喘等各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雾霾中含有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细颗粒、有毒物质达 20 多种,包括了酸、碱、盐、胺、酚等,以及尘埃、花粉、螨虫、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其含量是普通大气水滴的几十倍。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大气中可吸入性悬浮物颗粒可随呼吸而进入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可引起支气管炎、肺炎,促发哮喘,加重老慢支和肺气肿等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另外,长期生活在雾霾环境中,会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雾霾天气增加了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并影响其心脏的功能,加重心脏的负担,可导致心衰。原有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加重,严重者可促发中风。

对眼鼻喉的影响 可吸入性悬浮物颗粒对眼、鼻、咽喉有刺激作用,会使眼产生干、涩、痒、流泪、畏光等症状,发生结膜炎 ;可出现流涕、喷嚏症状,发生过敏性鼻炎 ;咽喉部可出现咽干、咽痒、咽痛或嗓子不舒服等症状。

对皮肤的影响 皮肤可出现搔痒、红斑、丘疹,发生过敏性皮炎。

对情绪的影响 在雾霾天,终日雾霾缭绕,太阳光弱,人体中的松果体会分泌出较多的松果体素,它使得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减少。甲状腺素、肾上腺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一旦减少,细胞就会“偷懒”,变得极不活跃,人就显得没精打采。

我国大气PM2.5,浓度每增加10μg/m3,人群急性病死率、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别增加0.40%、1.43%和0.53%。而在西安的研究中,PM2.5浓度每升高100μg/m3,人群总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卒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OPD)的病死率分别增加4.1%,8.3%、6.2%、8.3%、5.1%和7.3%,表明大气PM2.5浓度的升高会引起相应疾病病死率的增加[5]。

在雾霾天气发生时,受空气污染物影响的人群范围也迅速扩大。国外多项研究显示,灰霾期间人群呼吸道症状明显增加,如上呼吸道感染、哮喘、结膜炎、咳嗽、呼吸困难等,甚至导致心血管系统紊乱[6]。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指出,东南亚受灰霾污染最严重的地区,2003年住院死亡率前10位的疾病中,哮喘、上 呼吸道感染均与较差的空气质量有关。而我国对于雾霾的人群健康影响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一般多采用调查统计的方法,在分析空气污染物对门诊人次的影响时,需考虑滞后性,殷永文[7]等分析了上海市PM10、PM2.5的日均浓度和气象资料与当地6所大中型医院呼吸科和儿呼吸科的逐日门诊人次的相关性,并分析了滞后期为0~7 d的大气污染效应,结果表明PM2.5、PM10。污染对日门诊人数影响的累积效应大于当日效应,且在霾污染暴发6 d时达到最大化。

二是雾霾通过对太阳光的吸收与散射,导致太阳辐射强度减弱与日照时数减少,从而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会造成农业减产、绿地生态系统生长受阻等;

三是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容易引起交通阻塞,发生交通事故。3 应对措施

应对雾霾和PM2.5的健康危害,根本措施是降低环境空气中的PM2.5污染水平,实施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源综合管理,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做到科学治理、依法治理、全民治理。这是一个需要作出长期努力的过程。

第一,加强环境与健康立法、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解决我国包括PM2.5在内的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根本出路。针对频出的环境与健康问题,部分国家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与健康法》。我国环保部门在推动《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修改的同时,如果能出台专门针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法律法规,这将对持续加强环境与健康管理工作、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

第二,降低单位 GDP 的能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发展清洁能源,有效利用水能、电能、风能和生物能; 扩大绿化面积,提升环境品质。

第三,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公众也应改变生活方式,低碳生活,选择环保产品,摈弃过度消费,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又大量废弃的经济运行模式。经济的发展,使得汽车保有量逐年增长,尾气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组成成分,提倡公共出行方式;公众作为大气污染的受害者、社会监督力量,应提高意识,监督环境执法及企业违法排放,积极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耗结构,除去钢铁煤炭,还有水泥、造纸、化工、纺织、印刷、材料等等行业,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92.7%。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亟需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8]。第五,在出现雾霾天气或大气PM2.5浓度较高时,居民尽量呆在室内,减少出行的时间或强度,关紧门窗。有文献报道,通过颗粒物的沉降作用,门窗紧闭可减少PM2.5,从室外到室内的渗透速率、降低室内PM2.5浓度[9]。

第六,可适当佩戴有颗粒物防护作用的口罩。北京此前开展的一项针对心血管患者的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佩戴口罩,可降低居民个体暴露于颗粒物的浓度水平,改善心血管系统症状指标。需要注意的是,普通口罩防护PM2.5作用有限[10]。

第七,雾霾天气污染严重,各种有害物质侵蚀我们的身体,因此要善用食物排毒,多喝水,选择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多吃豆腐牛奶黄花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11]。参考文献

[1] 李希宏,廖 健.雾霾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J].当代石油石化,2013, 3: 1-5.[2] 李金岚.论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13: 146.[3] 王珏,孟雏宸,张奇漪,等. 南京市灰霾期间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影响源[J]. 环境保护科学,2012,38(4): 6-12.[4] 彭应登.北京近期雾霾污染的成因及控制对策分析[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3,5(3): 233-239.[5] 谢 鹏,等.我国人群大气颗粒物污染暴露-反应关系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09, 29(10):1034-1040.5 [6] 王秦, 李湉湉, 陈晨, 等.我国雾霾天气PM2.5污染特征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 2013, 93(34): 2691-2694.[7] 殷永文, 程金平,段玉森, 等.上海市霾期间PM2.5、PM10污染与呼吸科、儿呼吸科门诊人数的相关分析[J].环境科学,2011, 32(7):1894-1898.[8] 王新, 何茜.雾霾天气引反思[J].生态经济, 2013, 4: 18-23.[9] Chen R,Wang X,Meng X,et al.Communicating air pollution-related health risks to the public:all application of the Air Quality Health Index in Shanghai,China.Environ Int,2013, 51:168-173.

[10] Stieb DM,Burnett RT,Smith-Doiron M,et a1.A new muhipollutant,no-threshold air quality health index based on short-term associations observed in daily time-series analyses.J Air Waste Manag Assoc,2008,58(3):435-450.

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10

毕业设计(论文)

目: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专

业: 护理学 学生姓名:

学号: 学习形式:

层次: 专 升 本

指导教师:

学习站:

学位申请:(注明是否申请)

2016年5月11日感染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摘要

探讨感染科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

关键词:感染科

职业危害

病案污染 防范措施

目 录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1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1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1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2

二、病案污染的因素„„„„„„„„„„„„„„„„„„„2 2.1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2 2.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2 2.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 2.4人为因素„„„„„„„„„„„„„„„„„„„„2

三、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3 3.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3 3.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3 3.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3 3.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3 3.6改善环境条件„„„„„„„„„„„„„„„„„„4 3.7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4 3.8职业暴露的防护„„„„„„„„„„„„„„„„„4 结论„„„„„„„„„„„„„„„„„„„„„„„„„„5 参考文献„„„„„„„„„„„„„„„„„„„„„„„„5 致谢„„„„„„„„„„„„„„„„„„„„„„„„„„6

引 言

感染科是集中收治各种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专科,近年来传染病防治现状并不容乐观,结核卷土重来,“AIDS就在我们身边”,发病率逐年升高,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型传染病次第出现。由于病区内存在不良环境,存在大量的感染因素以及不可避免的接触,这些都使感染科的护士在工作中面临较其他科室更多、更大的职业危害,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性也大大增加。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熟悉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非凡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害。因此,重视和预防感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具有现实的意义。现就感染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防护措施。

一、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感染科属于Ⅳ类环境,物表菌落≤15 cfu/cm2,医护人员手表菌落≤15 cfu/cm2,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正常状态下向环境散发约500~1500个菌粒/分钟,在同样病房,人员增多,活动量增加,菌量也会随之增加。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更是一个病原微生物气溶胶发生器。在感染科病房,如呼吸道传染病病人咳嗽、咳痰、打喷嚏时会将病原微生物散布在空气中,护士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对护士会形成呼吸道感染的威胁。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也是一大传染源,经血液传播的HIV、HBV、HCV也是护士生物危害的主要种类之一。在这个不良环境中,护士发生感染的概率会较其他科室更高。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在感染科,呼吸道传染病人可能因为病情需要进行床旁摄片,病房空气消毒可能采用紫外线消毒或三氧消毒机等,这些都会增加护士暴露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机会。长期小剂量的辐射,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障碍,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恶性肿瘤,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畸胎、死胎等后果。紫外线杀菌谱广,但可能引起皮肤损伤,严重时造成皮肤癌,长期刺激眼睛容易损伤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的眼炎。紫外线可使空气中的氧分子分解放出臭氧,而臭氧是强氧化剂,能破坏呼吸道黏膜和组织,所以采用紫外线消毒和三氧消毒机都有能对护士产生伤害。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疾病的交叉感染与蔓延,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房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更为严格与重要。消毒剂常使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84消毒液等,大多数化学消毒剂对皮肤有刺激作 用。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以及甲醛、戊二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些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戊二醛是职业性哮喘原因之一,大量接触可导致肺水肿。甲醛还具有使细胞突变、致癌、致畸危害。这些消毒剂对人体的眼睛也有刺激作用,可引起流泪、视物模糊不清。

二、病案污染的因素

2.1 医务人员对病案使用过程中污染

办理入院手续过程中病案的污染:感染病人持门诊病历和入院证到住院处办理入院手续,拿着病案首页至感染性疾病科住院。病案在病区的污染:感染性疾病科将病人携带的病案首页和住院证经消毒处理,病案在出科前的再次污染。将未经严格消毒病案直接归挡,使其成为“贮菌病案”。未严格执行手卫生:医院感染大部分为接触性感染,医护人员的手为病原菌重要的传播媒介,由医护人员的手传播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中,医护人员在患者实施一些操作及取放污染物品后,忽视及时洗手或手的消毒处理,又进行医嘱处理、病案的书写和归档等。物品污染病案:感染病人在留取标本及送检过程中,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诊治和收取标本等机会,接触到患者的病案;标本回收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差,将检验单与其他血液和体液标本一同下送,污染的检验单贴在病案上,造成病案污染。

2.2病案贮存过程中污染

病案反修过程污染:病案室对有质量问题的病案反馈到科室进行修改,补贴各种特殊检查单和化验单,在往返整理病案过程中,也是病案污染不容忽视的一环节;病案管理人员接触不同病种的病案时同样忽视了双手的清洁和消毒,造成病原菌在病历之间的交叉污染。

2.3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

病案在传阅和运送过程中污染:2002年4月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颁布,病人有权复印病历中的客观部分,病案的社会使用价值越来越高,接触病案的人群也不断扩大,除医务人员外,还有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如乙肝、结核)及其家属和社会不同团体及个人对病案查阅、复印利用量增加,另外感染病患者因为病情的变化及各种原因需要转诊、会诊、借阅病案等,病案流动大,不仅使病案管理人员受到威胁,同时也使病案受到污染。

三、防范措施

3.1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将病案管理纳入医院管理指标中,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隔离技 术规范》,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完善预防感染措施及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切实防止因病案污染而引起感染的发生。病案的消毒灭菌工作是病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前作为病案搜集、整理、交流、传播的病案室,必须对病案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切断传播的途径及交叉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

3.2增强消毒隔离意识

增强消毒隔离意识:对感染性疾病科及病案管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培训,增强消毒隔离意识。重视病历档案的消毒工作,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可采取电子臭氧消毒柜消毒;门诊病案、人院证及病案应经过消毒杀菌后方可使用;出院、转送、借阅的病案在出室前必须经消毒后才能交病案室工作人员归档保存,不得交病员或陪护人员传递。对于具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调阅复印病案,应做好解释工作,尽量让其家属来调阅复印病案。病案室工作人员同时做好自身防护,每次接触病案处理后要及时洗手。保护病案不再受污染。

3.3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

加强医院病案感染管理:医院感染工作要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规范自已的医疗行为,通过严格的感染管理与采取有效的控制感染措施,切实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同时要重视医院感染对自身及患者带来的危险性,加强消毒灭菌概念,重视消毒隔离。

3.4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

加强手卫生切断病案感染途径:病案感染的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洗手是解决医护人员手污染、预防和控制病原菌传播、降低医院感染率的重要手段。因此,洗手及手的消毒是切断接触传播的最简便、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2009年卫生部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四川省卫生厅下发《关于做好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切实预防医院感染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要求落实手卫生制度,达不到手卫生规范的停止科室营业和个人执业的规定。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遵守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坚持规范化操作,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医院感染隐患,操作后要及时洗手或手消毒,送标本时标本与检验单分开运送。避免医生将病案直接带人污染区,避免造成医源性污染机会。

3.5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

加强病案室的消毒措施:病案做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可能会是病毒携带物或传播途径,因此,严格病案消毒是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管理环节。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定期对库存档案进行消毒,减少带菌的衣物、工具、档案装具进入病案室。消毒措施和防护意识是控制病案医院感染的重点,要创造条件对病案实施预防性消毒,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地面采取湿式清扫,常用过氧乙酸擦地,室内安置紫外线,定时照射消毒、定时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每周对病案室的桌面用消毒液擦拭,确保病案室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3.6改善环境条件

感染科病房设计要有利于空气循环,布局合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并醒目标识。对于呼吸道传播病房,如有条件,设计使用负压病房,无条件时应加强病房空气消毒,加强病房通风管理。

为了避免交叉感染,洗手设施采用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使用抗菌洗手液,使用干手设备。护士进入病区,正确穿戴隔离衣裤、工作鞋,遇到特殊传染病或进行吸痰等产生气溶胶操作时使用防护衣、护目镜、防护面罩等。正确权衡经济成本与安全风险,提倡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锐器盒、真空采血管、安全型静脉留置针。

3.7提供各种防护设施及物品用具

做好消毒隔离也是降低环境危害、做好自身保护的一环,对于消毒隔离工作不能纸上谈兵,要真正落到实处。要提高护士对消毒隔离的认识,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反复强调其重要性,加强执行自律性,并让护士加强对工人的督促、培训、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探视制度,床位安置合理,采取标准预防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达到规范操作,消毒方法合理,消毒浓度准确合理,避免环境污染。做好病人宣传教育,避免病人互窜病房。做好病人分泌物、排泄物消毒管理,教育结核病人不随地吐痰。当呼吸道传播疾病患者大声说话、咳嗽、打喷嚏时,避免与患者面对面。采用湿扫床,湿式拖地。每日对病区、治疗室、护士办公室、医生办公室、更衣室等用紫外线消毒1h或采用三氧消毒机定时消毒,并作好记录。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每日对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进行消毒。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拖把分区使用,标识醒目,压脉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抹布做到一桌一用,用后及时消毒干燥。

3.8职业暴露的防护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是预防职业暴露的关键。提倡接种乙肝疫苗,保护易感人群。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规范护理技术操作。操作中,用物放置有序,忙而不乱,不合作病人要有助手协助;操作后,及时小心清理,提供随手可及的锐器盒,减少用物处理环节。应避免用手分离针头,避免徒手取被污染的针头、锐器,避免用手相互传递锐器,禁止回套针帽。使用医用安全器材,如真空采血管、安全型留置针。戴双层手套降低手套的穿孔,避免暴露于危险中,减少职业危害[3]。护士之间相互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如不慎发生针刺伤,应尽量挤出伤口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然后用0.2%碘伏或75%酒精消毒后包扎。并立即上报相关部门,抽血化验,预防性给药,定期随防。受到HBV污染的针刺伤后可接受HBIG或乙肝疫苗注射,如 HIV病人血液污染的针刺伤,应在伤后2h内立即使用双汰芝片和佳息患口服。被狂犬病人使用过的针头刺伤,全程注射狂犬病毒疫苗,必要时注射高效价抗狂犬病毒血清,伤口不必 包扎和缝合。

结 论

主动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会注重自身修养,宽容待人,以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广泛的兴趣, 丰富业余生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主动学习压力管理知识,将压力变为动力,树立较强的职业信念和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如此则产生较强的个人成就感。人性化管理, 管理者多关心、体贴护士,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树立良好着装仪表,加强与外界交流沟通,利用业余休闲娱乐机会加强科室内部沟通,打造齐心协力的团队意识,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 将心理危害降至最低程度。

总之,感染科护士工作存在职业危害是客观现实,职业危害是多方面的,职业安全不容忽视,个人重视和行政干预是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只有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做好职业防护教育,用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实际工作强化理念,采取积极有效防护,预防各种危害因素对护士造成的影响,才能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

参考文献

[1] 游建萍,黄庆,府伟灵,等,手卫生所致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26——428 [2] 医院消毒技术规范[S],河省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2000,5:115-205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感谢我的学校,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老师从选题指导、论文框架到细节修改,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老师以其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兢兢业业、孜孜以求的工作作风和大胆创新的进取精神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给了我深深的启迪。这篇论文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才完成的。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没有这些年知识的积淀,我没有这么大的动力和信心完成这篇论文。感恩之余,诚恳地请各位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上一篇:花的坚强作文下一篇:什么是公司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