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2024-06-07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共9篇)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1

1 雷电

雷电是自然界大气层中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放电现象。在大气层中, 云层间或云和地之间的电位差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即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 (闪电) 。

闪电是指积雨云中不同符号荷电中心之间的放电过程, 或云中荷电中心与大地和地物之间的放电过程, 或云中电荷中心与云外大气不同符号大气体电荷中心之间的放电过程。

雷电的危害:

雷电破坏作用与峰值电流及其波形有最密切的关系。雷电流具有电流的一切效应, 不同的是它在短时间内以脉冲的形式通过强大的电流, 使其具有特殊的破坏作用:

1) 雷电的热效应危害

由于雷电电流很大, 通过时间又短, 如果雷电击在树木或建 (构) 筑物上, 被雷击中的物体瞬间将产生蒸汽, 并迅速膨胀, 产生巨大的爆炸力, 造成破坏。

2) 雷电的冲击波危害

雷电放电时, 雷电通道的空气受热膨胀, 形成冲击波, 使其附近的建 (构) 筑物、人、畜受到破坏和伤亡。

3) 雷电流机械效应危害

雷电流通过导体时, 会产生磁场, 带有雷电流的导体在该磁场中会受到电磁力的作用, 凡拐弯的导体或金属件, 拐弯抹部分将受到电动力作用, 严重的会造成设备的损坏。

4) 雷电的静电感应危害

当雷雨云出现时, 与其相对应的地面上的建 (构) 筑物, 由于静电感应作用而带上相反的电荷, 雷击发生后雷云所带的电荷迅速消失, 某些建 (构) 筑物由于与地面间电阻较大而不能在短时间内消失, 因而使形成局部的电势, 造成危害。

5) 雷电电磁感应危害

雷电流的峰值和陡度极大, 在其周围会形成强大的电磁场, 处在电磁场中的导体会感应出较大的电动势, 容易间生间隙放电, 引起火灾等。

6) 雷电引入高电位危害

直击雷或感应雷 (在直击雷放电过程中, 强大的脉冲电流对周围的导线金属产生电磁感应发生高电压以致发生闪击的现象) 产生的高电压从输电线、通信电缆、无线电天线等金属线路引入建筑物或设备内部, 造成破坏。

2 雷电的防护措施

现代防雷技术强调全方位防护 (见图1) (不能以单一的措施来进行雷电的防护, 例如只有外部防雷而没有内部防雷的情况下, 可能会遭到更大的损失。) 、层层设防 (如屏蔽措施的采取、避雷器的安装) , 把防雷工程当作系统工程来实施。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方式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目的性) , 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将雷电能量以有效路径向大地泄放或有目的地通过防雷装置将雷电能量限制到被保护对象所允许的安全值范围内, 以提高雷电的整体防御能力, 将雷电损失降到最低。

2.1 建筑物外部雷电防护

2.1.1 直击雷防护措施

防直击雷的措施:防直击雷采取的措施是引导雷云通过避雷装置放电, 使雷电流迅速流入大地, 从而保护建 (构) 筑物免受雷击。具体的避雷装置有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避雷线等。

2.1.2 防雷电侧击措施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滚球半径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滚球半径为30m、第二类为45m、第三类为60m) 的高度时, 建筑物的侧面会遭受雷电侧击, 因此建筑物应采取措施防雷电侧击, 通常是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 滚球半径高度以上的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

2.1.3 防雷电反击措施

防止雷电反击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将建筑物的金属物体 (含钢筋) 与防雷装置的接闪器、引下线分隔开, 并保持一定距离。另一种是, 当防雷装置不易与建筑物内的钢筋、金属管道分隔开时, 则将建筑物内的金属管道系统, 在其主干管道处与靠近的防雷装置相连接, 有条件时, 宜将建筑物每层的钢筋与所有的防雷引下线连接。

当把电气部分的接地和防雷接地连成一体后, 使其电位相等, 就不易受到雷电反击。

2.2 建筑物内部雷电防护

建筑物内部防雷系统是防止雷电和其它形式的过电压侵入设备中造成毁坏, 这是外部防雷系统无法保证的。当建筑物直接遭受雷击或其附近区域发生雷击时, 由雷电放电引起的电磁脉冲和暂态过电压波会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建筑物内, 危及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为了实现内部避雷, 对于侵入室内雷害的防护是多方面的, 需要采取综合防护措施, 对进出各类保护区的电线、金属管道等都连接避雷及过压保护器, 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分流、均压、屏蔽、接地和合理布线等。

2.2.1 防雷电感应措施

雷电感应包括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雷电感应的危害在于它感应出相当高的电压, 由此发生火花放电引起爆炸事故。其防护措施包括:

1) 建筑物内的金属物 (如设备、管道、构架、电缆外皮、钢屋架、钢窗等较大金属构件) 和突出屋面的金属物 (如放散管、风管等) 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即实现等电位连接) ;

2) 平行敷设的长金属物 (如管道、构架和电缆外皮等) , 其相互间距小于100mm时应每隔20m~30m用金属线跨接;

3) 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和电气设备接地装置共用, 其工频接地电阻 (接地装置流过工频电流时所表现的电阻值) 不应大于10Ω。室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 不应少于两处。

2.2.2 防雷电波侵入措施

1) 低压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 在入户端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

2) 架空金属管道, 在进入建筑物处, 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接;

3) 在各种线缆、电缆进入建筑物处加装各种类型的浪涌保护器。

2.2.3 防雷电电磁脉冲措施

防护措施有屏蔽接地、等电位连接。

1) 屏蔽接地:为防止静电或电磁的相互感应所采取的方法, 即抑制电磁波相互干扰的措施;

2) 辐射屏蔽接地:在发生雷击时, 由雷电暂态电流产生的暂态电磁脉冲变化是很快的, 能使在附近一定范围内的未屏蔽电子使其发挥一定的屏蔽作用。

2.3 等电位连接

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 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进入信息系统所在的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道和电缆的金属外层在进入建筑物处应做等电位连接。

参考文献

[1]徐启腾, 金良, 高文俊.雷电损害风险评估[J].广东气象, 2008, 7 (增刊) :31.

[2]林奕峰.广东雷电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体系简析[J].广东气象, 2009 (增刊) :85.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2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52-01

医院消毒供应室是一个特殊科室,负责全院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储存的场所,供应全院各科使用的各种诊疗包、敷料包及一次性灭菌物品等。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每天都要接触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各种化学消毒剂、高温、潮湿、噪音等,均对工作人员造成各种危害,因此,了解職业危害,加强自我保护是工作人员健康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1职业危害因素?

1.1环境因素:热力灭菌法在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热力使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对健康造成影响;洗涤工作是供应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亦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冷水,寒冷、潮湿也对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每日把各科室回收来的布类、器械等物品统一在回收间再分类、整理清点,造成回收环境的污染,尤其是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尿液、脓液、唾液、引流液的致病菌可扩散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造成回收间的环境及空气污染。制作各种敷料、棉球等纤维粉尘到处飞扬,极易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损坏呼吸系统的功能。另外,供应室存在各种噪声污染源,高压蒸汽灭菌器工作室发出的噪声,长时间作用于人体,可造成听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损伤。?

1.2针刺伤及刀割伤: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子等锐器刺伤。而针头是对医务人员伤害最多、最深的锐器,健康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疟疾等,特别是HBV传染性更强,针刺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3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应持证上岗,熟练掌握操作程序。在高压灭菌后取包时经常有被烫伤的危险,在擦洗消毒锅内室时头部容易烫伤。

1.4化学因素:含氯消毒剂广泛用于污染区的处理,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经常接触此类化学物品会引起眼结膜烧伤、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和皮肤损害等;干热灭菌凡士林、石蜡油时散发的气味非常刺鼻,长期吸入会导致呼吸道损害甚至致癌。

1.5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工作人员对医院感染严重性认识不足,护工的素质较差,消毒人员的专业知识急待培训;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缺乏,对疾病的传播途径及其危害认识不清,不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导致感染隐患的发生。

2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2.1环境因素:对室内高温、寒冷、潮湿、噪声、粉尘等可采取一些防护措施。如消毒间使用空间尽量宽敞,可安装排风扇及空调,有条件安装消音设备;冬季尽量用热水洗涤,戴橡胶手套,有条件可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尽量减少手工清洗;在制作敷料、棉球时,设独立空间,工作人员戴口罩。

2.2针刺伤:器械回收后分拣时应细致、认真,将缝合针、刀片、锐器逐一挑出,单独处理,戴防护手套,不可用手直接触摸,还应选择加厚、耐用型手套,手套出现破漏时应及时更换;刷洗器械时要戴双层手套、眼罩,穿防水围裙、隔离衣;刷洗器械时速度应避免过快,发生针刺伤时应将血液挤出,及时处置伤口,做必要的检查、预防工作,并及时上报感染科室登记备案。?

2.3烫伤: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时,人应站在锅门背后,取消毒包时应穿长袖及无菌衣,可戴隔热及无菌手套;开放蒸汽阀门时身体应躲开阀门开口处,防止压力过高蒸汽喷向脸部;清洁灭菌器内室时应在锅内室温度下降至接近室温的情况下进行,不可操之过急。

2.4化学因素:正确合理的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器械、物品,消毒液要随时盖上盖子,操作时要做好自我防护,戴口罩、手套、面罩等;设立一间独立干热灭菌室,安装排风扇,灭菌期间关闭门窗,程序结束前尽量避免进入灭菌室;凡士林厚度<1.3cm,石蜡油<0.635cm,避免过厚过高液溢出产生大量烟雾,而影响灭菌效果。

2.5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加强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使其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自觉地把防护措施用于日常工作中,减少不安全隐患发生。工作人员在回收过程中要求戴口罩、帽子、手套,出供应室时更换外出衣、外出鞋;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尿液、脓液以及体内有各种引流液器械时戴手套,并且要及时更换手套,避免交叉感染;清洗污物时除戴口罩、帽子、手套外,还要穿防护服或防水围裙、专用鞋,带护目镜或面罩;室内要保持通风换气,工作人员注意手卫生;在各项操作中应按流程执行,改变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措施;对新上岗的护士进行岗前教育,重视职业暴露不安全因素,掌握伤后挤压出血、清洗、消毒、登记上报的处理程序,必要时注射疫苗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2.6加强设备检修工作:对科室不安全设备应及时维修,排除高压灭菌器故障,防止爆炸。通过宣传教育使供应室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得到提高,采取积极措施,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害,安全、有效地增加社会和经济效益,确保供应室人员身体健康。

3结论

供应室是一个多学科、复杂的系统,整个供应室的运营需形成一个良性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供应室护士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力量,拥有一支健康的队伍才能让供应室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供应室护士要正确掌握自我保护措施,掌握各级防护标准,各种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防护效果。通过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服务于各科室需要,为医院提供坚实的后盾力量。

参考文献

[1]芦慧.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危害与对策.基层医学论坛,2010,14(9).

[2]颜晓清,刘侠.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7(4).

[3]周海林.消毒供应室护士职业危害与自身防护.吉林医学,2009,30(16).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3

雷电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一般会对中波发射设备造成巨大危害的主要有两种:直击雷和感应雷。直击雷只有雷击率的10%左右, 危害范围一般较小, 可使用避雷针、避雷线和避雷网络来防护。但感应雷的危害却可能极其严重, 每当遇见因感应雷而出现的故障, 轻则烧毁保险丝等元件重则直接损毁集成电路。我台在每年的5-10月的雷雨季节里, 经常发生发射机调制、功放电路受损, 反射过荷、电流过荷、高频激励等保护动作, 严重影响了广播的安全优质播出。

设备的防雷措施

通常情况下, 设备遭雷击受损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直接遭受雷击而损坏;二是雷电脉冲沿着与设备相连的信号线、电源线或其它金属管线侵入使设备受损;三是设备接地体在雷击时产生瞬间高电位形成地电位“反击”而损坏;四是设备安装的方法或安装位置不当, 受雷击在空间分布的电场、磁场影响而损坏。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使中波发射设备受到影响, 以至于停播, 所造成的影响是非常严重。因此必须加以防雷措施以预防各种阴雷击而造成的中波发射设备损害情况

避雷措施

1.加装避雷器可有效的防止中波发射设备受到雷击伤。以防感应雷击为例:防感应雷击的通常做法是在天馈系统中安装避雷器。安装避雷器的作用是使信号顺利通过, 而万一出现雷电造成异常高电压时, 其内部的放大管立即起作用, 在短时间内释放电路上因感应雷击而产生的大量脉冲能量到安全地线上, 从而保护机房内外的广播电视设备。

在天馈系统中安装避雷器时则要要注意以下问题:

(1) 避雷器的接地端必须与地可靠连接, 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欧, 否则将影响防雷效果。

(2) 因避雷器存在一定的插入损耗, 对天线辐射信号的强度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还要注意驻波比的变化。

(3) 安装广播电视天线时, 天线支撑杆要与铁塔可靠连接, 连接电阻等于零。馈线应从铁塔内部垂下, 并每隔一段距离用抱箍与铁塔固定。

对于中波转播台来说, 因传播的信号是通过卫星接收机接收的卫星信号。卫星接收天线一般位于室外的空地上, 容易遭受雷击, 卫星天线绝对不能利用卫星天线本身作避雷器。这是因为, 如果雷电直接击中天线, 雷电流达几百千安, 则天线上产生的直击雷过电压会高达上千千伏, 对高频头、卫星接收机等会造成损坏, 因此在安装卫星天线时, 可以在距离卫星天线5米左右的地方安装一支独立的避雷针。避雷针的引下线直接引到接地体, 卫星天线也单独作引下线和接地体连接, 以确保天线和卫星接收机的安全。另外, 卫星接收机的高频输入线在进入机房前使用高频信号避雷器, 将感应在高频头和引线上的雷电滤掉, 以保证卫星接收机的安全。

2.在天调网络防雷电采用的方法

(1) 用石墨放电柱装置, 将雷电涌流放掉。石墨放电柱的间距在10毫米左右, 这种石墨放电装置有很好的放电特性, 其放电电压的变化是随着放电的增加而减少的。

(2) 用电感泄放线圈, 将雷电的低频能量泄放掉。雷电的大部分能量 (处于低频端) 和天线感应的静电电荷都可通过该线圈泄放掉。 (3) 用隔直流电容C, 就雷电的低频能量阻隔住, 避免通过的馈线进入发射机。

在中波频段上, 它不会产生太大的压降, 但它的伏安量要选择的大一些, 而且发射机的输出功率越大, 电容C的功率容量也应越大。

地网维护协助防雷

农业行为, 工业行为, 包括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施工活动, 都有可能无意中破坏地网稳定。当地网稳定环境被破坏后, 有可能会因为底部阻抗不稳定而导致发射机的参数数值发生改变, 造成地网电阻值增加, 从而不能很好的将电流导出。因此, 日常要经常关注地网情况, 进行维护检查, 一旦出现问题, 就及时补救。这样有助于中波放射设备的防雷措施保护。

结语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4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气象观测场外的工作环境、观测设备的承受雷电电涌的能力减弱一些气象观测场在雷电防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文作者通过查找自动气象站在设计、设计等方面的问题,经过严密的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气象观测:雷电防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P41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02-01

气象观测场都有防雷设施,但是遭到雷击的事情还是会经常发生,这给人民的财产和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现阶段,在观测设备变得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同时,雷击对气象站观测设备的影响也随之增大。造成这样的结果原因是有很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气象观测场是主要的防护雷电袭击的地方,虽然有关防雷技术在进步,但是主管部门的一些防雷设施还是没有进行及时改进;另一方面,以前的没有经过专业防雷机构系统设计和进行规范的施工,又因为气象观测场早已建立,而这些规范的措施随后才出台,造成了实践和理论的脱节。下面本文就时下气象观测场在雷电防护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气象观测场雷电防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 防雷设计不够全面。在《象观测场防雷技术规范》实施以前,很多气象观测场只有防直接雷击的一些简易设备,而没有综合的配套的完整的防雷装备。在这个规范落实以后,仍存在有大部分的气象观测场没有采用综合的防雷设施,很多地方只是注意到了安装简单的SPD,根本就没有把屏蔽、综合布线等等必要的设备安装齐全……

2 防雷设备的不规范安装。一些气象观测场的风向、风速信号线在没有单独金属管保护的情况下,只是粗略的考虑到只要布线美观就可以,与风杆上的避雷针下线在风杆金属管内一起引下,这样做的结果是将风向、风速信号电缆线设在了避雷针的引下线上,给使用者的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即使风向和风速的信号线采用的是带有屏蔽层的电缆,由于它的屏蔽层没有办法将避雷针接到雷电的袭击后而使电磁脉冲全部的进行屏蔽,风向和风速信号线感应出的电流远远大于采集器电子元件上所能承受的电流电压,导致采集器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会损坏。例如:惠州一个国家的气象观测场的自动观测系统的采集器连续两年三四次都遭到雷电的细节,造成采集器里面的避雷器损坏,采集器断电,不能进行正常的采集数据。经过现场的调查分析,原来是因为风杆上的避雷针引下线和风向、风速的信号线及布线的不规范引起的。风速信号线在布线的时候仅仅考虑到美观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布线,与风杆上的避雷针引下线在金属风杆里面并行而下,没有穿透金属管的布线,当风杆上的避雷针接到闪电形成的雷击电磁脉冲后,通过了采集器连接的风速信号线和电源线路的途径进入到了采集器的内部,导致了采集器的内部零件和与它相连的主控微机通信进行串口而被破坏。

3 风杆上避雷针引下线和气象观测场的设备在观测场内网上两点之间的距离不符合标准。为了达到平均气压、均等电流以及减少各种接地设备之间、不同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在观测场的风杆上应该尽最大可能地避免各种金属设备的外壳接地、屏蔽接地、保护接地等等都应该街道气象观测场的共用地网络之内,形成一个共用的接地综合系统。但是由于防雷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对电位连接和共用接地没有进行正确的理解,在施工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上述的实际情况,他们把共用接地理解成把各种接地可以直接地连接在一起,这样做就给气象观测场的防雷安全上面带来了隐患。这也是气象观测场地在接地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在气象观测场的设备装确定并且和观测场地的网络进行连接时,为了避免风杆上的避雷针通过闪电泄放雷击电流时,对周围附近的设备产生干扰,我们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使风杆上的避雷针引下线接地和其它观测场的地网络接地点之间的距离大于11m。

二、采取措施

1 使避雷针和风杆之间绝缘。风向、风速信号的电线在穿金属风杆的指引下,金属风向杆做好接地工作,避雷针的引下线顺着金属风向杆的引线方向银质气象观测场的场地网络。把风向、风速号线顺着金属风杆的方向,全部穿过金属管,金属管要接地。风向杆避雷针在引下线的指导下穿过金属风险杆而到达气象观测场的网络地点。在气象观测场的设备安装位置确定好与气象观测场的网络地点进行连接,风杆上的避雷针引下线和其它接地在气象观测场网络地点的距离应该保证在11m以上。

2 在电缆的屏蔽层整体做好大于两个地方的接地处理。电缆屏蔽层的一端应该和气象观测场地的设备金属外表进行连接并且接地。另一端应该和工作地点内的等电位连接。气象观测站值班室的电话线、网络电线等等电气设备的SPD产品都比较成熟,选择的范围较大,注意做好等电位的连接。在各种观测的仪器信号线配套的SPD产品却很少。虽然和信号线相连接的数据采集器里面安装的有防雷单位,但实际上采集器里面的防雷单位都比较脆弱,需要在为它安装一个配套的信号SPD,以达到双重保护的作用。在选择SPD产品时应该按照国家的和行业的规范标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选择,在看说明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标准放电电流和有效电压的保护水平这连个参数。

三、结束语

做好气象感测站雷电防护工作是保证气象站进行正常运行的重要工作。在完成科学的防雷设计和施工后还应该认真地完善防雷设备的检测和维护工作,对在工作中发现的每一个问题应该认真地思考并进行改进。保障气象观测场工作的正常进行,发挥它在雷电防护、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蔡耿华,邵洋,杨用球,等.DZZ1-2型自动气象站的故障判断和维修[J].广东气象,2009,5(2):58-60

[2]黄军.自动气象站常见的异常问题及解决方法[J].广西气象,2010,27(2):31 32

[3]晏敏,徐明芳.CAWS600型自动站维护和常见故障判断[J].广西气象,2011(1):65 73

[4]戴世昆,晏敏.自动气象站的雷电防护措施[J].广西气象,2012,26(3):55 57.2007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5

一、雷电的危害形式

雷电的危害形式分为三类:直击雷、雷电感应 (雷电电磁脉冲) 及雷电过电压波侵入。

1.1直击雷

雷电直接击中地面建筑物, 然后经接地装置泄放入地。如果没有适当的泄流途径, 雷电流的能量以极高的温度、极大的热量、强力冲击波、极大的电动力对建筑物或其顶部的其它设施造成严重损害。

1.2雷电感应

从雷暴云的形成到发生闪电的整个过程中, 同时会出现三种物理现象:静电感应、电磁感应以及电磁波辐射。在发生雷击过程中, 雷电通道形成强大的雷电流并在其空间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会通过传导、感应和耦合等方式在建筑物内部各电气系统和数据信息系统中产生不同强度的瞬态过电压。电网和数据线路中的瞬态过电压对建筑物内的设备放电, 损坏信息系统机房内部的UPS电池组、交换机、服务器等重要设备。电磁感应的作用范围广, 入侵途径多, 比较难以捉摸。

1.3雷电过电压波侵入

雷击于远处架空的与机房、外场设备等各种供电设备、弱电设备相连的各种通讯线、电力线、视频监控线、设备控制线, 然后沿着架空导线以过电压、过电流波的形式侵入建筑物。如果架空线上方没有避雷线, 雷电波侵入的概率是相当大的。过电压、过电流波进入建筑物后还会沿着内部通讯线或电力线袭击敏感设备。

二、通信机房雷电感应危害分析

通信机房一般由主机房、基本工作间组成, 主机房与工作间之间由玻璃门隔开。大部分机房设有静电地板, 并布置在大楼的低层房间。机房设备设施比较多, 常用的弱电电子设备包括主机、服务器、UPS供电系统、路由器或交换机、程控交换机、天馈接受机、打印机、刻录机、电话等电子设备和设施。

其中计算机的主要配件基本上是由半导体集成电路构成, 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和逻辑控制电路等芯片都是由绝缘半导体场效应管构成。半导体器件要求的工作条件极严格, 特别是对于静电干扰和电磁干扰非常敏感。

雷电感应是造成弱电设备受损的主要原因, 这种危害的覆盖范围大, 雷电感应主要有雷电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雷电的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作用属于雷电的间接破坏作用。雷电的间接破坏作用比直击雷危害范围大的多, 属于空间三维的破坏。

由于雷电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引起的过电压会损害机房的线路和设备, 在防雷设计中, 要作为重点认真的进行设计防护措施。

2.1静电感应

雷电的静电感应是因为当雷云形成时, 地面上的金属结构会产生与雷云底部相反的异种电荷, 在各种架空的线路上, 同样会因雷云对地放电而产生静电感应电荷。

2.2电磁感应

雷电电磁感应是因为雷电通道和防雷保护系统的导线上的雷电流, 在接地系统的冲击接地电阻上产生的电压降, 在建筑物内部的环路导线上感应出浪涌过电压和电流。另外由于雷击电磁脉冲的电磁干扰辐射, 在周围区域的设备环路上感应出浪涌电压。

这种脉冲磁场能在闭合的回路中产生很高的电动势, 产生的过电压、过电流顺着导线传导至设备, 损坏弱电电子设备。各种电源线、信号线、天馈线、金属水管等在建筑物内形成不同的环路或者回路脉冲磁场在回路中感应出电压大小与回路尺寸、雷电流波陡度以及回路与载流导体之间的距离有关。

2.3雷击电磁脉冲

雷击电磁脉冲, 是一种电磁干扰源。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防雷装置上或建筑物附近所引起的效应。主要是一种辐射干扰。对于脉冲磁感应, 雷击电磁脉冲感应强度达0.03高斯, 计算机会出现误操作;磁脉冲感应强度达0.75高斯, 计算机器件会出现假性损坏;磁脉冲感应强度达2.4高斯, 计算机器件会出现真正损坏。闪电击在避雷针上, 则由其产生的在100米处无屏蔽空间的磁感应强度, 首次雷击的磁感应强度可达2.0高斯, 而后续雷击的磁感应强度可达0.5高斯。无屏蔽空间的磁感应强度将对机电设备具有足够的破坏力。

2.4高电位引入与反击

由电路原理可知, 暂态电流流过电阻与电感串联支路时, 将会在该支路上产生压降, 支路的总压降中含电阻上压降分量和电感上压降分量。所谓雷电反击, 就是指防雷装置在接闪时, 在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极上都会产生很高的瞬态电位, 如果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金属管线与防雷装置的距离达不到安全距离要求时, 高电位就会击穿向这些设备管线放电, 这种现象就是雷电的高电位与反击。

三、通信机房雷电感应的防护措施

3.1屏蔽系统

屏蔽是利用各种金属屏蔽体来阻挡或衰减进入建筑物内的电磁干扰或过电压能量。对于机房的弱电系统来说, 具体可分为机房建筑物屏蔽、设备屏蔽和各种线缆 (管道) 的屏蔽。机房屏蔽可根据机房内电子信息设备的重要性, 采取适当屏蔽措施。利用机房建筑的钢筋、金属框架、金属门窗、地板等相互焊接在一起, 形成法拉第笼, 并与地网进行可靠连接, 形成初级屏蔽网。机房装修时做防静电处理, 墙壁采用防静电铝塑板, 并与机房共地系统相连。设备应根据使用性质及雷击时最终所处电磁环境, 适当考虑单独屏蔽 (隔离) , 进行次级屏蔽。机房电子信息设备应集中摆放在机柜中, 机柜与接地系统保持良好连接。对于机房内的主机及服务器或其它电子设备, 应盖好箱盖, 确保其屏蔽效果。机房的各种金属管道、电力电缆、通信线路等最好应该埋地引入, 埋地水平距离在15m以上。并重点对入户的金属管道、通信线路、电力线缆等做好屏蔽。各种线缆均要采取屏蔽措施, 金属丝纺织网、金属软管、硬导管、栈桥均可用于屏蔽线缆。

3.2等电位连接系统

在机房的地板下设均压等电位地线带。在各室内分别形成网型 (M型) 结构的均压等电位带, 且作好此带的绝缘支撑, 最终以星形 (S型) 形式与机房的直流逻辑地线接通。另外机房UPS供电系统电源插座及信号接地, 机房内所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物, 如程控交换机的金属外壳, 主机外壳, UPS及电池箱金属外壳, 金属地板、金属门框架、设施管路和电缆桥架等都应以最短的线路连到最近的等电位连接带中, 避免因设备间电势差而使设备损坏。线路的屏蔽管路或屏蔽层应该与等电位系统连接在一起, 保证屏蔽体的零电位。

3.3综合布线系统

在机房内配备电子设备时, 要设法避开强磁场区域, 以防止电子设备在强磁场作用下发生工作失灵或被损坏。计算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应尽量安置在房间的中央部位, 而不宜靠墙放置, 更不能安放在墙角处。电子设备的电源线与信号线所形成的回路面积要尽量小, 且不能与墙壁中的防雷系统引下分支平行, 避免产生大的回路感应电动势而击坏电子设备。在布置机房内线缆时, 应该注意其线缆与机房内其它金属设备、管线、电力线等的距离, 距离太近都有可能通过金属导体耦合产生过电压, 对设备系统造成危害。

3.4防雷接地系统

采用等电位理论, 达到瞬间等电位方式, 常态独立接地方式 (即机房接地系统与其它交流地、安全保护地、防雷地进行软连接) 。机房的各种地线间及地线与大楼结构的主钢筋之间, 必须进行有效的连接, 即全部采用共用接地系统, 当雷电引起地电位高压反击时, 整个大楼及机房呈现系统等电位, 防雷系统呈现工作状态, 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

摘要:为了对通信机房的网络系统、电源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等弱电电子设备采取有效实用的防雷保护措施, 保障机房系统正常安全运行, 减小雷电感应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分析雷电感应的危害原理及危害途径。进一步对电子设备保护装置的选择、使用以及屏蔽、等电位连接、防雷接地和综合布线等方面的防雷保护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6

雷电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产生的原因很多, 现象也比较复杂, 可以简单的解释为:大气中的水蒸气和地面湿气受热上升, 不同冷热气团在空中相遇, 形成积云, 积云运动, 相互摩擦和撞击, 形成带正、负不同电荷的积云, 也称雷云, 随着云层电荷越聚越多, 在不同雷云团间形成强大的电场, 同时由于静电感应, 带电的雷云临近地面, 在大地表面感应出与雷云极性相反的电荷, 俩者之间形成巨大的“电容器”。当电压达到足够高时, 击穿空气, 产生强烈的“中和”作用, 出现强大的电流, 就形成雷电。雷电电流可达数百KA, 温度达2万多摄氏度。 雷电如果产生在高空, 虽然很强烈, 但对人和地面物体没有危害;如果雷云对地面放电, 将会产生有很大破坏作用的雷电过电压, 如果不采取防护措施, 对人及地面物体造成极大的破坏。

2 雷电过电压的传播及其危害

2.1 雷电过电压的传播

直击雷过电压, 是由于雷云直接击中地面物体, 强大的雷电流经过该物体阻抗泄入大地, 在该物体上产生较高的电压降。

感应过电压, 当雷云临近地面物体, 由于静电感应, 在地面物体上积聚大量的电荷, 雷云放电后, 物体上的积聚电荷被释放, 产生过电压。

进行波过电压, 是由于地面架空线路遭受直击雷或感应雷产生的高电位雷电波, 沿线路侵入变配电所造成危害。是电力系统雷害事故的主导因素。

2.2 雷电危害

机械效应:产生的巨大电动力, 摧毁设备、设施、伤害人员等;

热效应:强大电流产生的热量熔断线路、烧毁设备, 引发火灾和爆炸等;

电磁效应:产生的过电压击穿电气绝缘、电子器件、开关跳闸等。

3 石油化工企业的特点

3.1 主体装置用金属制成

生产装置有很多金属反应塔、储罐、管道、设备、框架, 可以说, 石油化工生产装置是用金属材料堆积起来的。

3.2 易燃易爆高温高压

生产所使用的原料及其产品大多数为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工艺管道、容器和设备多为高温、高压。

3.3 电子产品被广泛应用

生产过程控制广泛应用电子产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DCS、PLC、UPS等电子产品在石油化工企业广泛应用, 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工艺可控性的同时, 对防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因为电子设备中有大量的集成电路, 集成电路承受静电压很低, 如大规模集成块在3.5V, CPU在1.75V左右, 容易受雷电过电压的侵害, 防雷、防静电尤其重要。

3.4 电力是不可缺少的能源

生产装置有供配电线路、设备和用电设备。电力是石油化工的基本动力能源, 是生产不可缺少的。

4 石油化工企业的防雷措施

4.1 外部防护

1) 所有的金属框架、塔、管道、容器、建筑内的设备、构架、钢窗等较大金属物和突出屋面的放空管、风管等金属物, 均应接到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上。金属屋面周边每隔18~24m应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现场浇制的或由预制构件组成的钢筋混凝土屋面, 其钢筋宜绑扎或焊接成闭合回路, 并应每隔18~24m采用引下线接地一次。

2) 平行敷设的管道、构架等长金属物, 其净距小于100mm时应采用金属线跨接, 跨接点的间距不应大于30m;异面交叉净距小于100mm时, 在其交叉处亦应跨接, 防止雷电反击。

3) 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 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不少于5根螺检连接的法兰盘, 在非腐蚀环境下, 可不跨接。

4) 屋内接地干线与防雷电感应接地装置的连接, 不应少于两处。

5) 屋内每层应做均压环, 均压环与引下线有2点可靠连接。

4.2 内部防护

1) 电子信息系统设备中各种传输线路端口分别安装与之适配的浪涌保护器 (SPD) , 抑制雷电过电压。

2) 变电所 (站) 保护、控制系统设备的防雷主要考虑在远程通讯的232口、485口及音频口加装光电隔离器。各通讯口的屏蔽接地采用串接电容器再接地的方式, 以防止雷电通过接地极串入通讯网。

3) 计算机设备的防雷按规程要求, 改善机房的接地系统及屏蔽系统, 各部门的网络服务器及交换机改用在线式的ups, 并加装浪涌电源保护器。网络连接中, 可以在网络线的两端各加装一个网络防雷器。变电站故障录波系统的电脑主机电源改以直流电源为主, 交流电源为备用电源, 录波打印机电源采用直接使用交流站用电源。在交流电源上加装浪涌电源保护器。录波数据远传modem电话口可以加装音频隔离变压器来防止雷击。

4.3 电气架空线路的保护

1) 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 尚应装设避雷器。避雷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和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在一起接地。

2) 为了提高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 线路中应尽量选择瓷横担, 对于现有铁横担线路, 应更选用高一级的绝缘于。

3) 对于中性点不接地的配电线路, 发生单相接地时, 线路不会引起跳闸, 因此, 防止相间短路是线路防雷的基本原则。

4) 10kV配电线路遭受雷击后, 往往造成绝缘子击穿和导线烧断事故, 尤其是对于多雷区的钢筋混凝土杆铁担的线路最为突出, 所以在这些绝缘弱点必须有可靠的电气连接并与接地引下线相连。引下线可借助钢筋混凝土杆的钢筋焊连, 接地电阻应小于30Ω。

5) 对于个别高的杆塔、铁横担、带有拉线的部分杆塔和终端杆等绝缘薄弱点、应装设避雷器。

6) 对于10kV配电线路相互交靠和与较低电压线路、通讯线、闭路电视线交靠的线路, 其交靠时上下导线间的垂直距离最小允许值应符合有关规程中规定的数值。如果工作距离较小空气间隙可能被雷电所击穿, 使两条相互交靠的线路发生故障跳闸, 并将引起线路继电保护的非选择性动作, 从而可能扩大为系统事故。所以在线路交靠跨越地段的两端, 有必要加装配合式保护间隙。

4.4 变配电设备防护

1) 配电变压器按现行规范采用阀型避雷器来保护。阀型避雷器要求越靠近变压器安装、保护效果越好, 一般要求装在高压跌落保险的内侧。必须使避雷器的残压小于配电变压器的耐压, 才能有效地对变压器起保护作用。

2) 避雷器的选择应与线路额定电压相符。若避雷器额定电压高于设备额定电压使设备遭受雷击时失去可靠保护;避雷器额定电压低于设备额定电压, 在正常的过电压下避雷器频繁动作引起线路接地跳闸。

3) 当变压器容量在100kVA及以上时, 接地电阻应尽可能降低到4Ω以下;当变压器容量小于100kVA时, 接地电阻可达到10Ω及以下即可。如达不到上述要求的变台, 应进行改造接地网使其阻值下降, 从而使雷电流流过接地线上引起的电位降低。

4) 在配变低压侧也装设保护装置。10kV配变只在进线处安装避雷器不能保护配变低压绕组, 而且由于低压侧落雷也将造成雷电冲击电压直接通过计量装置加在低压绕组上, 按变比感应到高压侧产生高电压、有可能首先击穿高压绕组。同时, 雷电冲击电压通过低压线路侵入用户, 造成家用电器的损坏。所以在配变低压侧应装设低压避雷器 (以装设一组FYS型低压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为宜) 或500V的通讯用放电间隙保护器, 并将避雷器、变压器外壳和中性点可靠接地。

5) 在配电变压器进线处装设电抗器。电抗器可以利用进线制作, 用进线绕成直径100 mm, 10至20匝的电感线圈。阻止雷电波的入侵, 保护变压器。

6) 避雷器安装工艺要规范。避雷器的接地要良好, 接地线联接要可靠。

4.5 电力电缆线路的防护

电力电缆由于其本身结构特点和与其他电气设施连接的要求, 根据不同电压等级采取不同的防雷方法。对于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电力电缆, 基本上应采取在电缆终端头附近安装避雷器, 同时终端头金属屏蔽、铠装必须接地良好。对于110kV及以上的高压电缆, 当电缆线路遭受雷电冲击电压作用时, 在金属护套的不接地端或交叉互连处会出现过电压, 可能会使护层绝缘发生击穿, 应采取以下保护方案之一:①电缆金属护套一端互连接地, 另一端接保护器。②电缆金属护套交叉互连, 保护器Y0接线。③电缆金属护套交叉互连, 保护器Y接线或Δ接线。④电缆金属护套一端互连接地加均压线。⑤电缆金属护套一端互连接地加回流线。

结束语, 当今时代的防雷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复杂性大大增加了, 雷电的防御已从直击雷防护到系统防护, 我们必须站到历史时代的新高度来认识和研究现代防雷技术, 提高人类对雷灾防御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电气工程师手册.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工厂配电设计手册.水利电力出版社, 1983.

[3]工厂供电.天津大学出版社.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7

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充分认识到雷电的巨大危害性,从恐怖的直接雷击到电磁脉冲的猛烈释放,都极易造成巨额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而防雷措施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有效降低雷电危害的重要途径。当前雷电防护的主要措施包括通过使用避雷针、避雷线、构建避雷网等方式引导雷电泄入土地之中,或改变、分流、调整各类建筑物的内部电磁环境,确保建筑物有效避雷。现代雷电防护措施注重一体化防雷技术的推行,在充分考虑经济成本的同时,提倡多角度、全方位预防雷电冲击,安装合理的防雷装置,布置雷电防护的系统工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雷击风险,在雷电防护措施推进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雷电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防雷措施的规范化创新发展将成为雷电防护工作的必由之路。

2当前我国雷电防护措施的不足

2.1雷电防护的意识薄弱

作为一种恐怖、神秘、壮观的自然现象,人类对雷电的惧怕是与生俱来的。虽然当前人们已经对雷电有了科学的认识,不再完全迷信雷电的神秘威力。但是事实上,很多人面对雷暴天气缺乏清醒的认识,在雷雨天气到来时,往往无意识的选择大树下、凉亭中等危险场所避雨避雷,增加了雷击的风险,雷电防护知识与雷电防护意识的欠缺已成为急需重视的防雷关键问题。另外,还有人对雷暴天气不以为然,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部分部门、单位也忽略了雷电可能带来的危害,未能及时应对雷电灾害。最令人痛心的是,在部分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出于成本考虑或抱有侥幸心理,建筑方认为被雷电击中的可能性很小,未能做好防雷措施,造成建筑物雷电防护指数低,增加了雷击风险,在雷雨天气极容易发生悲剧。

2.2雷电防护的基本措施不到位

众所周知,使用避雷针、避雷线、构建避雷网等方式避雷或改变、分流、调整各类建筑物的内部电磁环境避雷是普遍采用的雷电防护的基本措施。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国家已经加大雷电防护力度,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避免雷电危害,但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些雷电防护的基本设施并不完备, 没有合理的防雷装置,更缺乏有效的雷电防护系统工程的布置,从而使这些地区成为雷电防护的薄弱地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电器等电力、通信设备已成为家庭生活中的必备品,但电力线路、通信线路等现代化设施的雷电防护设施非常缺乏,更不用说很多家庭在自家屋顶架设的电视信号接收天线,都已成为当前带来雷电危害的潜在源头。因此,雷电防护中基本措施的不到位已成为雷击事故频频出现的重要原因。

2.3雷电防护的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当前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报地区气象情况,气象部门可以根据气象观测的数据推断本地可能出现的雷暴天气,据此做好雷电防护的检测预警工作。但实际上,城市的雷电防护监测与预警工作相对及时全面,市民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天气信息;但在农村地区,因居民居住分散,房屋之间距离较远,很多偏僻的乡村仍处于通信比较闭塞的落后状态,雷电防护的监测预警就无法发挥其基本作用,从而致使群众没有提前预防、未能及时应对雷暴天气可能带来的危害。

2.4对雷电防护措施的监管缺失

雷电防护措施的实施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避雷针、避雷带等外部避雷装置经过天长日久的使用极易造成老化与损坏。但是,因为人手有限,有关部门并未充分发挥对雷电防护措施检测与监管的重要职能;对防雷设施的必要检测也流于形式,部分单位、家庭、个人也没有对雷电防护措施的使用情况多加关注,从而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很多群众并不了解雷电防护措施的要求,私自在房顶架设电线、安装广告牌或热水器,这些设施在未进行防雷处理的情况下,也很容易造成雷电事故发生的严重后果。

3我国雷电防护措施的创新与发展

3.1 加强雷电防护措施的宣传力度

充分的宣传与政策知识的宣讲能够有效提高居民群众的雷电防护水平与防护意识。当前,要做好雷电防护措施的创新与发展,采取多种手段、加大防雷宣传力度势在必行。很多城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创新性的防雷宣传活动。如杭州市将6月23日定为全市的防雷宣传日,在这一时间段组织全市各个社区、乡村开展发放宣传材料、举行防雷知识讲座、进行防雷模拟演练等多种宣传活动,迅速有效普及雷电防护的相关知识,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另外,还应该充分发挥当前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的宣传作用,重点突破农村等宣传工作比较薄弱的地方,推进雷电防护措施与防护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发展,以此全面提高居民群众的安全意识,避免雷电事故的发生。

3.2雷电防护监测预警系统的推行

对雷电灾害的防护、监测、预警也应走创新发展之路。首先,应制定切实适合本地气象情况的雷电灾害防护制度,在充分了解本地历年来雷电灾情的基础上,调查、收集、归纳、总结、评估当地雷电灾害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推行雷电防护监测预警系统。其次, 充分发挥气象监测与预报的作用,确保能够至少提前6小时对可能出现的雷暴天气进行监测与预警,使居民知晓强对流天气的来临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创新现有雷电防护检测预警的技术,开发闪电定位仪,及时监测、掌握闪电可能发生的时间、强度以及发生地点区域,以便做出准确的、有针对性的预警。最后,利用当前较为便利的通信手段,以短信、即时通讯以及电视、网络播报的方式,将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情况传递给居民,提醒居民做好防雷避灾准备,将雷暴天气可能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

3.3创新雷电防护工程的跟踪检测机制

跟踪检测雷电防护工程的具体运转情况是推进防雷减灾的重要步骤,当前,对雷电防护措施的跟踪检测工作始终推行不力,流于形式,要做到切实防患于未然,降低雷电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创新雷电防护工程的跟踪检测机制,走雷电防护的规范化发展之路。一方面,有权进行跟踪检测的部门应完全掌握本地区、本单位或部门的雷电防护基本情况,建立雷电防护工程数据库,以便及时关注相关动态;另一方面, 在跟踪检测的过程中,应全面掌握检测对象的雷电防护措施,了解与检测对象有关的雷电防护资料、避雷设计图纸等等重要材料;在确保跟踪检测仪器正常使用的基础上,按照规范化流程完成跟踪检测,并对其防雷工作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将重要检测材料存档,责任人签名确认,以形成规范化的雷电防护工程的跟踪检测机制。

3.4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雷电防护措施的创新发展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取得日新月异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创新发展雷电防护措施,在雷电防护工作过程中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基于信息化发展的雷电防护系统模式,是当今时代防雷减灾工作革新的必由之路。从雷电防护措施的总体框架角度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贯穿雷电防护的全过程,从防雷业务应用到数据存储、技术更新,构建标准化的防雷体系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支撑作用。 从雷电防护的日常运用维护角度看,凭借信息化技术构建的防雷自检巡查系统、雷电防护设施的运转维护体系、依靠信息化管理实现的雷电防护远程监控与预警机制,不仅能有效降低雷电灾害发生的几率,而且还能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完整记录防雷检测的具体情况,对雷电防护装置的使用过程进行实时跟踪, 确保工作人员实现规范化的技术操作。这些措施无疑推动了雷电防护措施的创新发展,为防雷减灾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4结语

雷电防护工作无疑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要实现雷电防护措施的创新与发展,还需要政府、 群众的关注与重视,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只有实现了整体化、系统化、信息化的雷电防护措施的多层管理与全面设防,才能切实降低雷电灾害发生的几率,雷电防护的规范化发展必将指日可待。

摘要:文章从雷电及雷电防护的基本现状出发,在考察当前我国雷电防护措施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探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创新与发展雷电防护措施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提高我国雷电防护水平提供理论思路与借鉴。

雷电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8

1 感应雷与直击雷的区别。

为了更好研究雷电防护措施, 我们先区分感应雷与直击雷的区别。在前言中说道雷电分为四种雷, 如果以对人体等的伤害作为区分, 可分为直击雷与感应雷。

直击雷大约占闪电的1/5-1/6左右, 主要是由于由于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 使云中产生电荷, 这些带电云层直接对建筑物、大地或防雷装置发生的猛烈放电现象, 这些雷电称为直击雷, 人体可以承受的电压一般认为是36V左右, 而直击雷最高电压通常可以达到几万伏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万伏特, 电流最高值可达几十千安甚至到几百千安, 它所蕴藏的能量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 破坏力非常强大, 严重威胁人的安危。通常采用的防避直击雷的方式是在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避雷带等, 或者直接用金属物质最为接闪器把雷电接受下来, 然后传递到大地。

感应雷亦可称之为雷电感应或感应过电压, 其中可以按照对人或物的伤害原理分为静电感应雷与电磁感应雷。静电感应雷是指在带电云层来临后, 云层作用与一定范围内的地面上的一些物品, 尤其是金属导体之类的设备会因为静电感应而带上与云层相反的电荷, 在云层放电以后, 云层中的电荷就变成了一些自由电荷, 这些自由电荷与物品上的电荷就形成了感应电压, 电压峰值最高可以到达几十万伏, 这些感应电压会对所有的导线、金属设备等放电引起电火花, 从而造成伤害。电磁感应雷形成的情况具体是这样的, 雷电的电流不是一个固定的值, 这些变化的电流就会形成一个很强的感应电磁场, 通常这些电磁场也是变化的, 这些电磁场会对所有作用范围内的电子设备产生干扰甚至破坏作用, 若是作用于高压线, 高电位就会随着电源线流向建筑物内, 强大的电压引起的超负荷电流会对建筑物内的所有用电设施造成危害。对于这类雷电我们通常的采取的设施是在发生雷电之时, 禁用所有电子设备, 以及关掉电器并拔掉电源。

2 雷电对加油加气站造成的危害。

表1是我国加油加气站类雷击事故统计 (2001年-2003年) , 从表中可以看出雷电队加油加气站的危害。

雷电对加油站的危害很是强大, 下面对这些危害分为几个方面分别列出。

由于直击雷往往是直接作用于物品上, 所以直击雷对加气加油站的主要危害是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效应, 直击雷打到加油加气站的一些设备之上, 会造成电火花或是直接损坏物品, 摧毁一些服务设施。

对与感应雷, 一是雷电引起一些架空线路、电缆线路产生强大电流, 这些电流随着管线流入到加油机对人身及设备造成损害;二是加气加油站的一些金属设备在雷电作用下带点以后相互之间产生影响, 进而产生电火花, 严重威胁加气加油站的安全。

还有一种危害就是雷电流入大地以后, 在地下线及接地线上的道题上产生高电压, 危害附近地区的其他物品,

3 加油站应采取的防雷措施。

在建筑加油站防雷设施时, 时刻留意施工情况, 一定要选择符合建筑此类设施的钢筋, 在钢筋焊接时严格要求焊接一定要做到饱满、无夹渣, 并做好防腐处理。在防雷设施的建筑过程中一定要保障驳接长度超过直径的6倍, 并且三棱边的焊接面积要高于10cm2。对加油加气站的防雷措施主要有外部防雷措施与内部防雷措施。

3.1 外部防雷措施。

由于加气加油站的自身原因导致身背很多, 很多设备都需要进行都需要进行接地设施来防雷、防静电等, 而且这些接地设施为达到接地电阻小于4Ω, 最好采用公共的接地装置, 当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若是安装的避雷针是独立式的, 这些所有接地装置就需要分开来进行安装, 而且每个引下线的电阻要达到小于10Ω的要求, 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人员对当地的环境土壤的电阻进行考察, 根据具体的电阻数来确定接地体的长度, 或者进行大规模的换土工程。

在加油站的所有装置中金属油罐是最容易受到累积的设备, 所以每个金属油罐对要进行接地措施, 最好是专门的环形防雷接地措施, 保证有两个以上的主要接地点, 而且在整个环形措施中弧形距离要小于30m。若是在油罐顶部安装了避雷针, 接闪器是利用罐体的情况下, 就严格要求所有接地点的冲击接地电阻小于10Ω。接地装置设备中垂直接地体需要采用的材料为热镀锌角钢, 规格是50×50×5 mm, 水平接地体选用的材料为热镀锌扁钢, 规格为40×4 mm, 水平接地体与垂直接地体在地下的距离至少要距地面1m以上。

为防直击雷的危害建筑物的出入口的接地体距离和人行道要超过3m, 加油加气站采用平顶的金属罩棚, 形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大, 避雷网采取的措施应该大于10×10m或者是大于12×8m。

加气加油站若是需要采用避雷针来进行防雷措施就可以用金属杆塔本身作为引下线。在建筑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电气连接, 增加导体的面积来更好的分散雷电流, 使得每根引下线的电流分布均匀, 尽量减少感应雷带来的损害。在安装引下线时若是需要外墙敷设来达到短路接地是, 引下线的材料可以是镀锌圆钢与镀锌扁钢, 规格分别是直径大于10毫米, 截面积大于80平方毫米。

3.2 加油加气站主要内部防雷措施。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计算机被用到每一个角落, 在加油加气站内所有系统装置达到了自动化, 在站内有很多的电子产品和计算机设备, 在雷电产生时, 感应雷会对岁有这些物品产生雷电电磁脉冲, 进而破坏这些设备, 所以在加气加油站一定要做好防雷电电磁脉冲措施。最要采取的措施是进行信号屏蔽与等电位连接, 而且好要安装浪涌保护器。

在对站内进行信号屏蔽时, 所用的电联需要穿钢管埋地或者也可以直接埋地, 长度要小于15m, 同时在电缆的两哦防静电措施。地面上的输气输油管道需要进行联合接地装置, 而且要保证总的电阻在10Ω以内。

感应雷产生的电涌波形, 也会对加油加气站的供电线路寄一些底子信息传输线造成影响, 为了更好地保护电子设备, 一般是在信息系统的信号线首末端和普通电线的起始端设置SPD (浪涌保护器) , 至于SPD的设置等级可根据设备具体情况而定。SPD的导线要保持平直不弯曲, 长度要小于0.5m。

在雷电对油加气站带来的危害中提到, 防雷设施会因为感应雷对周边的物品产生影响, 因此在建筑时一定要注意与周边物品的距离。根据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安全距离的计算公式

式中Sa是指防雷设施与周边物品的安全距离;I指的是雷电电流;R i指的是接地装置的电阻 (单位欧姆, Ω) ;ER指的是为500KμH/m;Lo是指单位长度引下线的电感, 取1.5μH/m, hx是指周边物品的高度 (单位米, m) ;di/dt指雷电流陡度 (k A/μs) ;EL指的是空气击穿强度, 在这里取值为600 (1+1/T1) (k V/m) , 其中T1是指波头时间 (单位为μs) , 可根据当地的具体空气击穿强度与雷电流陡度来计算安全距离。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机动车辆持续增加, 加气加油站的数量也会随之逐渐增加, 同时也增加了雷电事故在这方面造成的灾害, 给人们的生活与财产都带来严重影响, 依照依据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来计算加气加油站是几类防雷建筑物, 一般油罐采取直埋地下式以方便导电, 通气口由于安装有防爆功能的阻火器, 不需要再加气加油站上安装避雷针, 相信按照文章所提的一些防雷措施可以降低加气加油站的雷电事故。

参考文献

[1]欧京逵.汽车加油加气站的雷电与电涌防护探讨[J].电气开关, 2011, 06:89-92

[2]欧清礼.汽车加油加气站的雷电与电涌防护[J].石油库与加油站。2005, 01:34-38

[3]苗青, 陈彦旭, 刘晨楠.加油加气站防雷措施综述[J].雷电防护技术与应用, 2012, 07:466-468

[4]姜云宽, 汤杰, 赵涛等.浅谈加油加气站的防雷防静电技术[J].价值工程, 2013, 02:288-289

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篇9

1 消毒供应中心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 血源性感染病具体因素

由于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工作特点,每天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器械,造成的职业危害几率增大,而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1],在日常工作中,多种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威胁着护士的身体健康。

1.2 物理因素

在回收、清洗医疗器械过程中,部分护士自我防护和安全意识薄弱,防护用具不到位,工作超负荷时产生急躁心理,造成操作上忙乱、不规范,从而导致被锐器刺伤。据报道,有20多种血液型传染病可通过刺伤传染。针刺伤发生时,只需0.004 ml的血液就足以使受害者感染乙型肝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每年卫生行业的职员被针刺伤或经皮肤受伤害的有60~80万人,护士是针刺伤的主要群体,占针刺伤的三分之一[2]。意大利一所医院的2347名医护人员在1年的观察期中108人遭针刺伤,其中3人发生急性丙型肝炎,2名外科医生数月后发展成慢性活动性肝炎。在巴基斯坦进行的免疫接种现场试验中,医护人员受针头刺伤率约为2.1/1000[3]。

1.3 化学因素

医院消毒工作中常使用的含氯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等具有刺激性、腐蚀性,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气溶胶对人体呼吸道黏膜、皮肤易造成伤害,引起人体接触性皮炎、呼吸道黏膜水肿、哮喘、头痛、眼睛烧灼感,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培训,提高自身防护能力

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是引起职业暴露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培训,规范各项操作规程,使其掌握专业操作技巧,做好自身防护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建立和掌握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和处理流程,建立消毒供应中心风险管理及应急预案,以减少因不规范操作所致的职业危害。

2.2 加强对血源性传染病的防护

由于每天回收、清洗处理感染血液、体液的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护士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所以,要严格按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流程进行操作,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应戴防护面罩、口罩,穿防护衣,戴双层乳胶手套,尽量减少手工清洗,若血液、体液溅入面部、眼睛可用自来水、清水长时间冲洗。溅到皮肤、黏膜表面应先用肥皂水清洗,然后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清洗。强化普遍预防或标准预防是预防血液、体液、分泌物传播疾病的重要措施。

2.3 减少锐器所构成的伤害

据报道,在锐器刺伤感染的概率中,艾滋病毒(HIV)经破损皮肤为0.3%,经黏膜为0.09%;丙型肝炎病毒(HCV)经破损皮肤为1.8%[4]。为了避免锐器伤害,在回收、清洗污染物品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做好自身防护工作,由专人负责清点,分类回收物品,处理针头、刀片不可用手进行操作,以免刺伤、割伤,也可持环形钳或长镊辅助清点物品,在回收、清洗、包装物品时,均应戴手套,必要时,可戴双层手套。有研究表明,即使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该医护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仍可能减少50%以上,戴双层手套比单层手套有更好的预防效果[5]。若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从伤口周边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部位血液,用清水、自来水冲洗伤口10 min以上,再用0.5%碘酒、75%酒精、3%双氧水消毒伤口。同时,报告医院感染办公室,详细填写锐器刺伤的原因、时间、地点、刺伤部位、锐器名称,并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暴露源不明时,需接受HIV、HBV、HCV的检测,根据结果选择相应的免疫接种,定期检测、动态观察[6]。

2.4 加强化学消毒液的安全使用

采用高效、低毒的消毒用品,严格按照化学消毒液配制比例操作,操作间应有良好的通风环境,浸泡器械的消毒液应随时加盖,配制各种化学制剂及使用时戴手套、口罩,穿防护衣,防止化学消毒剂接触人的眼睛、黏膜、皮肤。

3 小结

消毒供应中心护士面临诸多的职业危害,因此,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这是降低职业危害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郑晓澜,邱莫如,郭蕾.医护人员医疗锐器损伤情况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01-503.

[2]谢江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2003,24(3):172-175.

[3]任俊辉,程兰,王东.肿瘤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职业危害和化疗防护现状及对策[J].第三军医大学报,2006,28(2):178-179.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临床治疗与护理培训教材[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39.

[5]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上一篇:合作学习技能下一篇:大学排球训练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