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与治理

2024-06-20

危害与治理(通用12篇)

危害与治理 篇1

随着矿业技术的发展, 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程机械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和元件使用寿命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液压系统中, 液压油是传递动力和信号的工作介质, 同时还起到冷却、润滑和防锈的作用。液压油污染严重时, 会导致液压元件磨损加剧, 影响液压系统正常工作运行。据统计, 液压系统故障中75%以上是由于油液污染而造成的。因此, 液压系统油液污染问题已成为国内外液压行业和矿业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油液染污问题, 加强油液污染的监测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一、油液污染的来源及危害

(一) 油液污染的来源

液压系统油液被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油液的污染源可概括为系统残留的、内部生成的以及外界侵入的。

1. 系统内部生成的污染物。

液压系统在工作中自身会由于各种压力损失产生大量的热量, 使系统液压油温度上升, 系统温度过高时液压油容易氧化, 氧化后会生成有机酸, 有机酸会腐蚀金属元件, 生成一些固态颗粒污垢进入液压油中, 其中既有液压元件磨损剥离、被冲刷和腐蚀而产生的金属颗粒或橡胶粉末, 又有油液氧化产生的污染物等, 还会生成不溶于油的胶状沉淀物, 使液压油的粘度增大, 抗磨性能变差。

2. 液压油中混入水分和空气。

液压油新油有吸水性, 含有微量水分;液压系统停止工作时系统温度降低, 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成水分子混入油中。液压油中混入水分后, 将降低液压油的粘度, 并促使液压油氧化变质, 还会形成水气泡, 使液压油的润滑性能变差并产生气蚀。液压油能溶解部分空气, 有时还会吸入气泡。空气混入液压油中可加快液压油氧化变质, 还会引起噪声、气蚀、振动等。

3. 液压油中混入颗粒污物。

液压系统及元件在加工、装配、储运中将污物混入系统中, 使用中漏气或漏水后形成不溶物, 使用中金属零部件磨损后产生的磨屑, 空气中灰尘的混入等, 这些都易形成液压油中的颗粒污物。液压油中混入颗粒污物, 容易形成磨料磨损, 降低液压油的润滑性能和冷却性能。

(二) 油液污染的危害

油液污染物对液压系统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 它的主要存在形式有固体颗粒、水、空气以及化学污染物等。

固体颗粒与液压元件表面相互作用时, 会产生磨损和表面疲劳, 加速元件磨损, 并可能堵塞液压元件里的阻泥孔或是阀芯憋死。当油液中的污垢堵塞滤油器的滤孔时, 还会使泵吸油困难, 产生气蚀、振动和噪声, 从而造成液压系统事故。

水分和空气的进入使液压油的润滑性能降低, 加速氧化变质, 产生气蚀, 加速液压元件磨蚀, 使液压系统出现振动和爬行现象。

化学污染物在油液中有溶剂、表面活性化合物和油液氧化分解产生物等。有的化合物与水反应生成新的酸类物质会腐蚀金属, 同时也会污染油液, 使油液变质、变色、变味。

液压系统油液污染严重时, 不仅直接影响液压系统工作性能, 使液压系统经常发生故障, 导致液压元件寿命缩短, 液压系统可靠性降低,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工程机械的正常作业, 降低了机械的工作效率。

二、液压油污染的控制及防护措施

(一) 控制液压油的工作温度

液压系统的温度, 一般在35℃~60℃范围内最为合适, 最高应不超过80℃。在正常的油温下, 液压油各种性能良好。油温过高会使液压系统产生很多不良影响, 如粘度下降, 润滑油膜变薄并易被损坏, 润滑性能变差, 容积效率低, 机械磨损加剧, 橡胶密封圈加速老化, 密封性能随之降低等。因此, 在使用中应控制系统油温保持在正常范围。为此, 应做到几点:

1. 保持油箱中的正常油量, 使系统有足够的油液进行循环冷却。

2. 根据工作环境温度, 选用合适粘度的液压油。周围环境温度高, 应选用高粘度油;周围环境温度低, 应选用低粘度油。在一般情况下, 齿轮泵宜选用50℃时18pf/s~38pf/s的油。

3. 经常清洗冷却散热装置, 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4. 气温较高时, 机械不可连续运转时间过长, 通常在气温高于30℃的条件下, 机械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4h。

5. 当气温低于10℃以下时, 应使系统在无负荷状态下运转约20min, 使油温升到规定值, 方可进行作业。

(二) 元件和系统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进行清洁

元件在加工制造中, 每一工序都必须对加工中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净化清除;元件装配前必须进行清洁处理, 装配后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洁和检验;油箱和管道在去除毛刺、焊渣等污染物后, 需进行酸洗, 以去除其表面氧化物;对初装好的液压系统做循环冲洗, 并定时从系统中取样分析, 循环冲洗直至系统清洁达到要求。

(三) 防止污染物混入液压系统

油箱要合理密封并装设高效能的空气滤清器, 以防止尘土、水分的进入;注入新油必须经过有效的过滤, 系统的回油也应进行有效的过滤;管路接头等连接处密封严密, 防止尘土、水分和空气进入液压系统;活动件必须装有防尘密封装置。

(四) 液压油的过滤和净化

液压油过滤器 (滤油器) 是液压系统中控制油液污染的重要元件, 滤油器的应用必须保证过滤精度符合系统的使用要求, 由流体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应尽可能小, 并应具有足够的油垢容量;定时对滤油器进行检查和净化。液压系统油液的污染度随着外界污染颗粒侵入率和系统内各种磨损颗粒数的增加而增大, 随着过滤比的增大而减小, 因此合理选择过滤比可有效地降低系统的污染度。固体颗粒是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污染的主要来源, 通过合理选择滤油器的过滤比是控制系统污染的主要措施。

(五) 定期检查和更换液压油

液压油在使用过程中, 污染物的侵入会对液压系统造成不良的影响, 要对液压油污染进行有效控制, 必须定期对各密封处、接头处进行检查处理, 对液压系统的液压油进行检查分析, 还要定期更换液压油。更换液压油时必须将旧液压油放净, 整个液压系统必须先清洁后, 再注入新的液压油。

(六) 采用液压油污染度在线监测技术

在工程机械上采用液压油污染度在线监测, 可随时监测液压油在使用过程中的品质, 而且能及时准确地通过显示器显示污染等级及相应的原因, 即使工作人员没有观测到显示器显示的情况, 当污染度达到相应的级别时, 报警装置也会进行分级报警, 以确保工程机械在使用中液压油性能及品质的良好性。

通过对液压系统油液污染问题的研究, 实行全面污染控制, 可有效降低机械设备因油液污染而造成的故障停机率, 并且通过对油液污染控制新技术的探讨, 使得油液污染的控制更加科学、高效, 提高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 有力地保障设备液压系统的正常作业。

危害与治理 篇2

2012年09月27日14:27 来源:人民论坛(总第378期)

隐性福利在实际收入中的比重越大,导致不公的程度就越严重。隐性福利的隐蔽性特点,还导致收入分配上的不公难以治理甚至完全无法治理。因此,公共部门发放的福利,应当作为公共信息而予以公开,要尽快废止“双轨制”,加大对于隐性福利问题的惩处力度,尽快全面推行公职人员工资福利制度的改革。

隐性福利,是指广泛存在于我国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内的,在法律、政策、制度之外发放给个人的各种非货币或货币形式的收入或好处。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严重化的趋势,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危害十分严重,已经到了必须要认真对待、深入分析并加以彻底解决的时候了。

隐性福利问题有着特定的存在范围。福利在社会上具有广泛性,也有其重要的功能性及合理性。但隐性福利一般只存在于我国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下面把这些领域统称为公共部门,其人员统称为公职人员),也因此被称为体制内的隐性福利。在私人部门或私营企业领域通常是不存在隐性福利的,尽管它们大多也都不公开。私人部门的福利通常表现为福利不足,其福利选择一定是有效率的,可以发挥重要的吸引、留住员工等作用。而在公共部门,通常表现为福利过度,甚至以隐蔽的方式大量提供。

隐性福利有四大特点。一是花样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不断地花样翻新。二是普遍性。广泛存在于我国的各级政府机构和各个国有企事业单位。三是比重大。甚至超出了或远超出了货币化、透明化的正式工资收入部分。四是隐蔽性。这或许是隐性福利最主要的特点。这种福利不可能被主动公开,甚至在财务账目中都难以觅得其踪迹,局外人难以知晓。不经过专门的审计、新闻或其他调查等手段,会永远成为内部秘密。

隐性福利的危害表现

导致人力资源制度上的无效率。而导致无效率的原因则是公职人员工资收入信号上的失真或扭曲。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理论表明,在市场信息存在不完全、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就会失灵,也就是变得无效率。不论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否全部向市场开放,人们面向公共部门的择业选择都仍然可以看作是一个市场选择行为。隐性福利的存在必然导致公职人员工资价格信息上的不完全、不对称、不真实或扭曲。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选择是否到公共部门从业,以及在加入公共部门之后是否要争取职务升迁,都会变得无效率。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制度上的无效率就会直接导致政府在从事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的无效率。

导致社会收入分配上的不公。这些年来,最受人们诟病的莫过于国有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当然,不断被人们质疑的还包括党政机关的领导人员或一般工作人员,其实际收入也绝不会像货币化、透明化的那部分工资那么少。最近再次受到人们关注的是公职人员,特别是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至少是大部分事业单位人员)在社会保障制度上适用的特殊保障制度。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不用交纳社会保障资金,但却可以享受不错的社会保障,例如退休后即可领取的退休金。这是一种特殊的“双轨制”。“双轨制”甚至在住房制度上也顽强地存在着,尽管早在1998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废止了原先的福利分房制度。住房制度上的“双轨制”还会导致政府部门缺乏监管、调控房地产市场,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动机。理由很简单,因为党政官员不需要通过市场购买房屋。在这里,隐性福利相当于一种灰色收入,其背后所掩盖的必然会是收入分配上的不公。隐性福利在实际收入中的比重越大,导致不公的程度就越严重。由于隐性福利的隐蔽性特点,还导致这种收入分配上的不公难以治理,甚至完全无法治理。

直接造成浪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广义地说,“三公”消费,至少其中的一部分,也属于一种隐性福利。“三公”消费中存在的浪费、公私不分(即腐败)已经不再需要做任何的补充解释了。由于隐性福利资金的公共性,以及使用上游离于法律、政策和制度之外,从性质上说,只要享受到隐性福利,就都构成我国《刑法》上的贪污罪或私分国有资产罪等腐败犯罪。隐性福利的存在,必然导致体制内的人有更大的冲动,为内部人谋取更多的隐性福利。各公共部门、单位之间在隐性福利上的攀比、竞赛,就是这种冲动的一种典型表现。这种冲动必然导致腐败规模的不断扩大。

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与公信力。隐性福利的存在很容易使虚假的东西大行其道。更为严重的是形成“说一套做一套”、“挂羊头卖狗肉”的恶劣诚信环境。另外,谋取隐性福利还使公共部门变得自利,丧失公共性。隐性福利并非存在于个别公共部门,而是带有普遍性。这些都必然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合法性与公信力。隐性福利问题的治理对策

要解决隐性福利问题,必须要首先分析形成隐性福利问题的深层体制性和历史性原因。一是公权力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公共信息公开难。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当然是我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水平的局限。二是历史上形成的公职人员在福利待遇上的特殊化或“双轨制”的惯性。例如党政干部实物配给制度,社会保障“双轨制”等。三是既得利益的原因。公职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都从隐性福利中获得实际好处。四是公务员工资制度这样的基础性制度上的扭曲。在我国政府部门中,一直实行的是低工资制(特指货币化、透明化的工资收入部分),货币化的工资部分明显低于市场水平,缺乏市场竞争性。拿我国央企高管和同级别甚至更高级别党政官员比,货币化工资部分的差距都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为了修补我国公务员工资制度上的扭曲,就需要搞出更多的错误来。其中的一类重要的错误就是隐形福利。如果不是透过“现象”看到这个“本质”,想必一定不会有那么高的“国考”热,或许还会出现冷清的场面。

基于上述分析,在如何治理隐性福利问题上就可提出如下对策。首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实施公开透明来对症隐性福利的隐蔽性特征。公共部门发放的福利,也应当作为公共信息而予以公开。有关透明公开的具体规定不需要很复杂,例如,规定公共部门发放的所有福利都应当公开,不公开即是违法和违纪。一经发现,主要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都应被问责。此外,所有发放的秘密福利都应当被追缴,并视情节处以额外罚款。公开透明规定是其他制度的基础,能使公职人员工资价格信息完全、对称,使公共人力资源制度有效。另外,也是使公务人员福利发放上的问题得到有效约束和监管制度的基础。

第二,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要求,尽快废止那些依然存在的“双轨制”,尽快实现由“双规”到“单轨”的过渡。上述分析表明,住房制度中实际存在的“双轨制”、社会保障制度上存在的“双轨制”,甚至“三公”消费也是一种特殊的“双轨制”,凡此等等,它们都是隐性福利问题的重要源头。这些“双轨制”的存在,不管有怎样的体制性或历史性原因,都是不应当继续长期存在的。要想从源头上治理隐性福利问题,就必须要从根本上消灭这些“双轨制”。

第三,要加大对于隐性福利问题的惩处力度。上述有关福利透明公开的制度规定以及现有的法律和党政纪规定,都可作为惩处制度。当然,另外制定必要的补充惩处规定或许也是必要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更有效、更及时地发现隐性福利问题。在这方面,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内部人举报保密、保护以及奖励制度,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今年6月的国家审计报告就使隐性福利问题大规模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这是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能够为惩处制度发挥作用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极好例子。需要做的就是,安排各级审计机关更广泛地审计各个公共机构的福利支出事项。

第四,尽快全面推行公职人员工资福利制度的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实现公职人员工资薪酬的主体化、货币化、透明化和市场化。主体化是说,在公职人员的实际全部收入中,工资薪酬部分应该是主体,占到绝大部分,而其他的福利收入只能处于边际水平或仅占极小的部分。这就要求,要大量废止公共部门现存的五花八门的福利,而仅允许实行有限的几种福利,并予以透明化。货币化是说,公职人员的工资薪酬都应当以货币形式发放。这就要求,各种非货币形式的补贴,特别是实物配给的公车、住房等都应当被取消。透明化比较简单,就是公务人员的实际工资薪酬信息都应该是公开的,人们应该能够便利地知晓。市场化是指,公职人员的实际工资薪酬水平也应该按照市场的原则来确定,即按照人才分类,使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各自所处的人才市场上有竞争性。例如,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比照企业管理人员,政府审计人员的工资水平应当比照市场上的财务人员,法官、检察官的工资水平应当比照律师,凡此等等。

最后,大力发展现代民主政治。其核心目的就是使一切公权力,特别是政府权力能得到有效的监督。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包括:改革延续数千年的集权体制,实行合适的分权体制;建立科学、细化、有效的民主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民主;实行法治以取代人治。在上述五个对策中,后两者更具有基础性,当然,实现起来也更困难一些。(任建明)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篇3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煤矿瓦斯的危害与治理 篇4

1煤矿瓦斯可能会引发的危害

1.1 瓦斯燃烧。

瓦斯自身就是一种非常容易燃烧的气体, 而煤层中的瓦斯含量又普遍较高, 要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煤矿瓦斯进行稀释、排出, 当矿井局部空间有浓度较高的瓦斯积聚时, 一旦有火源出现就有可能会引起瓦斯燃烧, 造成煤矿火灾。

1.2瓦斯爆炸。

当一定浓度的氧气与一定浓度的瓦斯在合适的温度作用下便会产生激烈氧化反应,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瓦斯爆炸。瓦斯爆炸对于矿井而言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灾难。因为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 常常会因为各种生产、工作行为而产生火花, 这就可能会引发瓦斯爆炸, 严重的还会产生煤层连锁爆炸。

1.3瓦斯窒息。

煤矿瓦斯一般游离储存在密闭的岩缝或煤层中, 进行煤矿开采作业时, 当存储有瓦斯的岩层被破坏, 便会有大量的瓦斯涌出。此时, 如果煤矿的通风设施不能正常、高效的运作, 就会造成井下工作人员因吸入瓦斯而窒息。

1.4环境污染

目前, 全球对于煤矿的开采都日渐规模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煤矿瓦斯的排出量, 大量瓦斯被排放到矿井外部空气中, 就会加剧温室效应。

2煤矿瓦斯治理现状

当前,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我国多数煤矿在瓦斯治理方面的观念还并不太先进。尽管各种安全生产口号天天在喊, 可大多数的煤矿企业依然存在“生产第一, 安全第二”的思想。

同时, 许多煤矿的开采深度已经较大, 其煤矿瓦斯的压力与浓度也较高, 但许多煤矿企业依旧只在生产效率上下工夫, 并不重视对通风系统以及其他安全保障体系、措施的改善与提高, 没有将所有的管理措施、安全标准落实到位, 更没有长效性的安全规划, 这就会对煤矿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就算是有一部分煤矿企业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瓦斯治理技术, 但从整体上来看, 我国的煤矿瓦斯治理措施还有待大幅度提高。

3治理煤矿瓦斯的重要性

煤矿企业想要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求生存谋发展,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煤矿安全问题, 因为这是制约我国煤矿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许多煤矿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如不正规开采、安全资金投入较低、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数量较少、生产安全保障系统不完善、地质结构复杂等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对煤矿安全产生着不良影响, 使煤矿瓦斯治理难以到达标准要求, 对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4煤矿瓦斯危害治理对策

4.1确保矿井通风设施完好

通风是煤矿瓦斯治理的基础性工作, 要确保矿井安全的基础就是要保证矿井通风设施完好, 同时也是防止煤矿瓦斯积聚的一个最基本方法。通风设施能够持续、稳定的有效运作是稀释与排出瓦斯的基本保证。

4.2尝试使用各种煤矿瓦斯治理技术, 提高煤矿瓦斯安全保障

目前, 我国在煤矿瓦斯治理方面的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所以各个煤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进行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选择。

4.3对可能引发煤矿瓦斯安全事故的火源进行控制

要对可能引发煤矿瓦斯安全事故的火源进行控制, 要防止任何与生产无关的火源、热源产生, 对于一些由于生产工作需要而产生的无法避免的火源、热源要进行严格、细致的管理。

4.4加强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确保煤矿的生产运作能够到达安全、规范的标准, 就要对煤矿的安全管理进行强化,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促使所有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进行煤矿生产作业。

在进行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定时, 要从整体出发、从细节入手, 在符合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要求之上, 还要防止有任何管理方面的漏洞出现, 使制定出来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能够切实的符合自身需要, 保证它具有较高的执行效力与可操作性, 使每一个矿井员工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安全生产保障, 从纠正自身行为出发, 避免煤矿瓦斯安全事故发生。

4.5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

煤矿生产工作性质较为特殊, 而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煤矿企业首先要提升对安全、生产以及效益三方的关系认识, 要知道“安全”才是企业能够长远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保障。同时加大对员工安全生产培训的重视力度, 让他们也能够认识到安全生产是自身利益的基本保障。将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安全生产意识灌输, 做到科学规划、统筹全面。

在具体的安全生产培训过程中, 要根据煤矿瓦斯的不同处理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 并结合煤矿的自身情况进行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制定, 使之能够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不仅要针对各工种进行专业性的局部安全理论培训, 重视对瓦斯基本知识的宣传, 还要定期对安全生产理论实践进行各种形式的演练与跟踪考核。使每一个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可以得到不间断的优化与完善, 从而提高他们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的工作意识, 有效避免煤矿瓦斯安全事故的发生。

摘要:作为一种基础能源, 煤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一些存在于煤矿中的安全隐患却对煤炭行业的发展起着严重的制约作用, 比如煤矿瓦斯。本文凭借自身的学习了解, 对煤矿瓦斯的危害及我国煤矿企业对于煤矿瓦斯的治理现状作出了一定的分析, 并探讨性地提出了部分对策、建议。

关键词:煤矿瓦斯,危害,治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孙彦峰.浅谈对煤矿瓦斯治理的一点看法[J].科学之友, 2012 (9) :57-58.

[2]罗华锋.浅谈煤矿瓦斯治理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12) :83.

[3]范维唐, 等.煤矿灾害防治的技术与对策[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与治理建议 篇5

作者:徐培华 程兰芳 夏 明

随着夏收时节的到来,部分农民图省事,一把火将秸秆烧了了事。近日来,我市市区多次被烟雾笼罩,空气既刺鼻又呛人,这些烟雾的导火索是市区周边一些村民连续焚烧秸秆造成的人为烟雾。秸秆露天焚烧带来的危害是:

1、污染大气环境。秸秆露天焚烧直接导致大气污染。每逢夏秋季节由于秸秆的大量焚烧,导致空中悬浮颗粒数量明显升高,焚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降低大气环境质量。

2、危害身心健康。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和悬浮颗粒等物质。秸秆焚烧区域、时段均相对集中,大量烟雾对中老年和儿童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造成很大影响。

3、威胁交通安全。露天焚烧带来最突出的问题是产生大量浓烟,如气压低直接影响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构成潜在威胁,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公共秩序,直接引发道路交通事故。

4、火灾隐患重重。野外集中焚烧秸秆时,加速空气的对流,增加风速,容易改变风向,还会产生飘浮于空中的“火团”,人为难于控制,容易窜至院落和田间,引发房屋、农作物的火灾,造成人、畜伤亡,农作物、财产损失。

5、破坏土壤结构。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秸秆禁烧到底难在何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农忙时劳动力紧缺和秸秆利用率偏低,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原因,目前农村大多是老人。由于体力有限,为抢农时,一些农民只能一把火把秸秆烧在田间。因此,笔者建议:

一要领导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做好秸秆禁烧工作,对秸秆禁烧工作进行专门安排部署,落实属地管理和行政领导负责制,坚持落实责任、严管重罚、宣传引导、综合利用不动摇,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二是实行秸秆禁烧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各级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秸秆禁烧工作;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对秸秆禁烧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特别是造成一定损失或严重后果的,要给予严肃处理。三是坚持堵疏结合,搞好科学综合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堵疏结合,积极帮助农民为秸秆找出路,大力推广农业新机具,引导农民推广使用农机新技术,搞好秸秆直接还田、秸秆青贮、秸秆打捆和秸秆集中定点存放。四要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以及全面禁烧秸秆的重大意义,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新途径以及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广大群众禁烧和综合利用秸秆的自觉性,形成秸秆禁烧的强大舆论氛围。五是给秸秆找出路。彻底解决秸秆禁烧问题的关键在于给秸秆找出路,焚烧秸秆年年禁,农民年年烧,这似乎已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据调查,全国每年大约有39亿吨的秸秆在田间烧掉。对于焚烧秸秆的行为,政府采取的是堵的方式。实现秸秆禁烧,关键要从源头上、根本上想办法、出政策,给秸秆找出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奋斗目标要一步一个脚印,建设新农村不是一句空话,需要解决诸多实实在在的问题,给农作物副产品找出路,使之变废为宝,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政府应想方设法,加大研究和投入力度,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普及秸秆的再利用技术,做到既保护环境又使农民获益。近年来,农村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希望广大农民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成绩,杜绝焚烧秸秆,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

危害与治理 篇6

【关键词】污染源;畜牧业污染;危害;治理对策

畜牧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会给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还会对其它生物甚至是人类自身的生命与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在对畜牧业污染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來了解一下畜牧业污染的基本概念。

1.畜牧业污染概述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主要从畜牧业污染的概念和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1畜牧业污染的概念。所谓畜牧业污染就是指在畜禽饲养以及活体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这些排泄物和废弃物会对人类、其他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污染。

1.2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经营方式的转变、肥料使用的转变以及种养的分离等几个方面。首先,经营方式的转变;其次,肥料使用的转变;最后,种养的分离。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其向城市周边的转移,这就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分离,畜禽的粪便无法得到及时的消纳。

2.畜牧业污染的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

造成畜牧业污染的污染源也是种类繁多,不过最主要的还是粪便污染、水质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以及药物残留污染等几个方面,这些污染源对畜牧业的发展也是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与破坏,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1粪便污染。这是所有污染源中对畜牧业造成最大污染的一种类型。这种污染在一些规模养殖场比较常见。据有关资料统计,畜禽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氨气、硫化氢以及硫醇等物质,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对动物自身的呼吸道和嗅神经等带来一定的损害,而且还会极大的危害人类的健康。除此之外,如果将这些含有有害物质的粪便播撒到田地中,又有可能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使作物减产。

2.2水质污染。水质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些畜禽散养户习惯将畜禽的粪便露天堆放,一旦下雨就会使其排入水中,从而造成水体污染。受到污染之后的水体中通常会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不仅会给地表水带来污染,甚至还会严重污染地下水的水质。除此之外,一些病死的畜禽尸体如果处理不当,同样会给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2.3病原微生物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很容易就造成畜禽之间疫病的传播,甚至还会波及到人类,给其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比如近几年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就是非典和禽流感了。这种污染主要是通过一些患病或者是隐性带病的畜禽排出的寄生虫卵等进行的。

2.4药物残留污染。药物残留污染给畜产品以及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是一种潜在的污染。畜产品中所残留的药物种类比较多,比如兽药、医药、消毒药以及农药等,目前最常见的就是瘦肉精残留了。这些药物一般残留时间都比较长,其所造成的污染也不易消除,在使用时,一定要考虑其残留的因素。

3.应对畜牧业污染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与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以更好的治理畜牧业污染,提高我国畜产品水平,保护环境等。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其一,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其二,加强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其三,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其四,控制畜禽排泄物,大力发展沼气;其五,严格控制药物残留。

3.1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目前,我国也制订了不少的关于畜牧业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看,有些定义界定比较模糊,而且存在很多很明显的漏洞,这都给相关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所以,为了使畜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应该尽快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进程。

3.2加强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要尽量吸取某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加强对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力度,一旦发现污染超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以为畜牧业的持续生态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目前有不少的畜牧业生产部门将其污染监测纳入到环境管理工作当中来,积极开展对畜牧业污染现状的调查,以更加科学地掌握畜牧业污染的情况,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3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应该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主要目标就是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以实现发展利用各种资源的良性循环。其主要的做法就是将农牧、果牧以及牧菜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结合起来,加强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与综合利用,走出一条既环保又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3.4控制畜禽排泄物,大力发展沼气。要想实现对畜禽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沼气。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主要是以人、动物的粪便以及植物的秸秆等为加工处理的对象,它不仅可以缓解部分地区能源紧张的局势,还可以对畜禽的粪便加以综合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值得进行大规模推广。

3.5严格控制药物残留。根据我国以及国际上有关管理的规定,对畜禽的用药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限制对某些维生素等的滥用,以减少污染和保证畜产品的安全。除此之外,对病死畜禽的处理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必须加大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设备投入,严格规范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步骤,以更加彻底有效的减少畜牧业污染。

4.结语

供电系统中谐波危害与治理 篇7

1 谐波的产生

在理想供电系统中, 电流和电压都是正弦波的。在只含线性元件电路里, 流过的电流与施加的电压成正比, 流过的电流是正弦波。

在实际的供电系统中, 由于有非线性负荷的存在, 当电流流过与所加电压不呈线性关系的负荷时, 就形成非正弦电流。任何周期性波形均可分解为一个基频正弦波加上许多谐波频率的正弦波。谐波频率是基频的整数倍, 例如基频为50 Hz, 二次谐波为100 Hz, 三次谐波则为150 Hz。因此畸变的电流波形可能有二次谐波、三次谐波…可能直到第三十次谐波组成。

在供电系统中, 产生谐波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给具有非线性阻抗特性的电气设备供电的结果。这些非线性负荷在工作时向电源反馈高次谐波, 导致供电系统的电压、电流波形畸变, 使电力质量变坏。供电系统中主要具有非线性的电气设备有如下几种: (1) 具有铁磁饱和特性的铁芯设备, 如:变压器、电抗器等; (2) 以具有强烈非线性特性的电弧为工作介质的设备, 如:气体放电灯、交流弧焊机、炼钢电弧炉等; (3) 以电力电子元件为基础的开关电源设备, 如:各种电力变流设备 (整流器、逆变器、变频器) 、相控调速和调压装置, 大容量的电力晶闸管可控开关设备等, 它们大量的用于化工、电气铁道、冶金、矿山等工矿企业以及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中。

2 谐波的危害

目前城市和农村配电电网存在低功率因数和谐波污染。大量无功电流在电网中的流动会导致线路损耗增大, 变压器利用率降低, 用户电压跌落严重。谐波污染会使用电设备所处环境恶化, 也对周围通信系统和公用电网以外的设备带来危害。谐波对公用电网和其它系统的危害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谐波使公用电网的用电设备产生了附加的损耗, 降低了发电、输电及供电设备效率和利用率。大量3n次谐波流过中性线时会使导线发热严重, 甚至发生火灾。 (2) 降低各种电气设备的效率和寿命。谐波对电机的影响除引起附件损耗外, 还会产生机械振动、噪声和过电压, 使变压器严重过热。 (3) 谐波使电容器、电缆等设备产生过热、绝缘老化、寿命缩短现象, 以致损坏。 (4) 谐波会引起公用电网中局部的并联谐振和串联谐振, 从而使谐波放大, 使谐波危害大大增加, 甚至引起严重事故。 (5) 影响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工作可靠性, 导致装置误动或拒动, 威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运行。 (6) 影响供电系统中测量和计量的准确度。 (7) 干扰通信系统的工作。在邻近电力线的通信线路中产生干扰电压, 干扰通信系统的工作, 轻者产生噪声, 降低通信质量;重者导致信息丢失, 使通信系统无法正常工作。而且在谐波和基波的共同作用时, 极端情况下, 还会威胁通信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8) 谐波会使电视机、计算机的图形畸变, 画面亮度发生波动变化, 并使机内的元件出现过热, 使计算机及数据处理系统出现错误。

3 谐波的治理措施

谐波问题是关系到供电系统的供电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 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及, 其抑制方法、方式也多种多样。

1) 从管理上国内发布了国家标准GB 17625.1 (IEC 6100-3-2) 电磁兼容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 (设备每相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16 A) ;规定了准备接入公用低压配电系统中的电气、电子设备 (每相输入电流小于或等于16 A) 可能产生的谐波的限值。只有经过试验证实符合该标准限值要求的设备才能接入到配电系统中;这样就可以对低压电气及电子产品注入供电系统的总体谐波电流水平加以限制。

2) 针对中性线过热:在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 当负荷产生3n次谐波电流时, 中性线上将流过各相3n次谐波电流的和。如当时三相负荷不平衡时, 中性线上流经的电流会更大。最近研究实验发现中性线电流可能大于任何一相的相电流。造成中性线导线发热过高, 增加了线路损耗, 甚至会烧断导线。现行的解决措施是增大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中性线的导线截面积, 最低要求是使用与相线等截面的导线。

3) 供电系统中抑制和治理谐波的主要思想:设法在谐波源附近防止谐波电流的产生, 从而降低谐波电压。

其措施有:加大系统短路容量, 提高供电电压等级, 增加变流装置的脉动数, 改善系统的运行方式, 设置交流滤波器等都能减小系统中的谐波成分。

一般方法有: (1) 加装滤波装置, 利用可关断电力电子器件产生与负荷电流中的谐波分量大小相等、相位相反的电流来消除谐波; (2) 增加换流装置的相数, 可以有效地消除幅值较大的低频项, 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谐波电流的有效值; (3) 增装动态无功补偿装置, 给电容器串联一个电抗器, 利用动态无功补偿以获得补偿负荷快速变动的无功需求, 改善功率因数, 滤除系统谐波, 减少向系统注入谐波电流, 稳定母线电压, 降低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从而提高供电系统承受谐波的能力; (4) 三相镇流器变压器采用Y/△或△/Y接法, 这样可以消除3n次谐波, 使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只有5、7、11…等次谐波; (5) 对大容量的用电设备, 特别是大容量的电容器组、变频器组等, 一般是采用在回路中装设限流装置或串联电抗器, 以抑制谐波的产生。

4 结语

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治理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的严重危害

1. 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失误。

国家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微观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的。国家的产业机构、产品结构、企业税负、物价水平、利率和汇率等经济杠杆, 以及积累与消费、内贸与外贸的平衡发展等经济指标, 都需要从微观活动中汇总而来。要想得到这些数据, 必须搜集相关的信息, 如果, 这些搜集到的微观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都是虚假的, 就会导致做出的汇总是不真实的, 那么, 中央每年公布的国民生产总值等此类的数据都是没有可信度而言的。国家的决策依靠它们, 虚假的会计信息从根本上影响了政府对国家发展做出的重要决策, 严重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失误。

2. 导致国家税收减少。

单位内部私自改变会计信息给国家税收带来了负面影响。各公司之间到月底的时候通过互相开具增值税发票, 编制虚假的月财务报表来减少当期的实际销售量, 从而减少了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使得当月所交的税金严重减少。数以百计的公司都这样做, 导致国家的税收减少, 使得国有资产流失, 是可怕的。

3. 致使微观风险剧增。

就上市公司而言, 企业所经营的项目并不局限于一种, 而是以一项或几项为主, 多种项目共同经营, 从而占领足够的市场, 扩大其的影响力, 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做好充足准备。但是, 任何一家企业肯定都存在相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优胜劣汰一直都是整个社会目前发展的一个潜规则。然而, 有些部门的个别负责人为了种种目的, 虚报本部门的财务状况, 把实际上亏损的产业在报表上做成了盈利产业, 使得上级领导部门作决策时, 受到此类报表的影响, 致使微观决策的失误, 加大了企业投资和筹资的风险,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至于整个微观经济领域, 它本身就是由多个公司个体组成的, 所以就整个大市场而言, 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使得微观经济领域风险剧增。

4. 致使国家的经济监督失效。

为了保证社会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国家专门设置了相关的经济监督部门。然而, 市场上大量的会计造假信息, 严重危及到了经济监督部门, 使他们没有办法真正的发挥经济监督的作用, 从而导致经济监督的失效。

5. 损害了会计的“公正”的形象。

会计的基本原则就是真实可靠, 在处理会计事务的过程中应该秉公执法, 但由于失真的会计信息, 使大量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工作的成果失去信任, 这样追求短期利益的作法将在公众中损害自身的形象, 如果以后再想清除这些印象, 那肯定是难上加难了。会计信息的好坏, 不仅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而且关系到社会资源的配置, 损害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公平和效率, 动摇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 这是最可怕的。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 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不规范行为和内部控制的失效。

改革开放以来, 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过改组和改制后, 普遍已按照《公司法》的要求, 在形式上建立健全了公司治理结构, 但在运行过程中却表现了大量的不规范行为。国有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后, 要求政企分开, 也就是说让企业真正的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但是, 在检查中, 我们发现有的公司自从权利下方以后, 由于公司领导人的权利过大, 没有人员可以从公司内部的牵制, 因此, 一些公司领导利用手中的权利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 制作假账, 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以牟取私利, 维护小集团利益:而有的子公司成立以后, 其历届的董事会的组成人员中有很多是在职的国家公务员, 公司的一些重大的决策权都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管理者对公司管理缺乏责任感, 致使相关不能获取足够的信息是中国会计信息失真屡禁不止的根源。

2. 企业中各种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一般而言, 企业的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人等几大主体。政府作为国家机构, 当然, 最关心的是税收的征缴问题, 不同层次的政府, 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不同。中央政府由于担负着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管理国民经济的任务, 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必然会对会计信息表现出应有的或必要的关注:而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区的局部利益往往需要利用上市公司, 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上市指标或者为了保证已上市的公司不被罚下, 会对所属单位虚报及虚夸问题采取默许、纵容的态度。债权人最关心的是企业能否按时的偿还所欠的资金;所有者则关心的是投入的资产是否能够保值, 并在报纸的基础上增值;经营者关心的是我所经营的公司是否能够给我带来额外的收益。由于各个主体所关心的目标不同, 难免的会造成利益的冲突。而企业的经营者又比其他的各主体更直接接触到公司, 又因为很多公司对待经营者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 却没有相应的回报, 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物质上的得不到满足成为了违规的动机。他们会利用其独特的优势选择少披露甚至不披露信息, 从而损害社会利益。

3. 会计制度、会计法规不完善, 执法不严。

法律虽有, 但遇到违法时, 执法人员却变成了法律的主人, 随意降低惩罚力度, 惩处的措施不到位,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势必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这种不公平一方面体现为在社会资源一定的前提下, 作假者通过不当的经济行为, 使自己的企业获得超常发展的机遇。这样在同等的市场机遇面前, 其聚集资金、资源和人才的实力就会增强, 而这种增强的聚集实力, 实际上是侵占了诚实守信者的应得经济利益。另一方面, 这种不公平体现为作假者以其较小的违规成本, 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 其投入产出比是非常可观的, 不当的经济利益也是很可观的。这种不公平的现象长期存在, 势必使作假之风日益盛行, 这也是会计造假现象未得到遏制的原因之一。

4. 单位负责人法律意识淡薄。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领导本单位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执行会计法, 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 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和单位负责人是否遵守会计法密切相关。其次, 单位负责人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其必须加以抵制, 要向主管部门反映, 但从现实看各种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有些单位负责人为了本单位的发展或是小部分人的私利, 把法律抛在一边, 对会计人员实行“高压”政策, 指使会计人员弄虚作假。

5. 会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 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致使素质差的下不去, 素质高的上不来。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 致使其素质、技能较低, 发生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 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尤其近几年会计制度中增加新的内容较多, 如无形资产、增值税等给会计核算增加了不少难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

6. 对财务人员利益保障不够。

由于对会计人员的利益保障不力, 会计人员的聘用、任免和工资奖金及福利待遇等都由所在单位决定。在这种条件下, 会计人员坚持原则, 抵制单位负责人的违法要求, 能得到的不是鲜花和掌声, 只会是打击报复, 如利用优化组合之机将“不听话”的财务人员调离, 或在晋升工资、职称时为难会计人员等等。一些会计人员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下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所难免。

三、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于不同的原因, 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

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

企业经营失败, 会计信息失真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 所以, 我们要从这点入手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来防治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在公司治理这方面, 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部门之间的责任权利的不明确, 导致相关部门不能发挥自身存在的价值, 因此, 我们所要做的是: (1) 鼓励董事会吸收一定比率的外部董事, 并明确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2) 将董事长与总经理两端分设, 由不同的人担任, 并确保董事长和总经理各司其职; (3) 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体系, 与财务部门独立开来; (4) 加强企业各方面的内部牵制, 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 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 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索; (5) 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 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应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 企业应按控制系统的需要搜集、加工和处理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企业内的相关人员, 使他们能够顺利履行其职责。

2.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公司长期和短期的利益平衡。往往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者都不会是同一批人, 所以管理者作为代理人去帮助委托人 (所有者) 管理公司, 所有者根据管理人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励。

3. 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 保护其的合法权利。

进行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法》赋予会计人员的神圣权利和责任, 但是由于会计人员的地位不高, 往往看到会计人员只是一个“记账员”, 而并不是一个“监督员”, 根本没有办法履行监督的职能。就是因为他们直接受到上级部门领导的压迫, 所以实行会计委派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会计人员脱离公司的内部群体, 而是直接听命于公司所在地区的财政部门, 这样, 公司的经营者就没有权利去干涉会计人员的本职工作。

4. 健全国家法律, 完善会计体系。

中国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 所以要把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纳入法律法规, 加大处罚力度。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处在源头位置的规范准则, 起到了外在刚性和弹性约束的作用, 将会计行为限定在一定标准框架内进行, 不允许有所偏差, 因而有助于实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目标。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 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是正常而且不可避免的, 会计主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 都难免会出现会计信息的失真, 但是, 这并不代表解决不了这一问题。中国近年来借鉴外国成熟经验, 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的会计法规, 定法的同时, 各项会计法规都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的进行修改, 以提高会计法规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制定各项法规的实施细则, 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其次, 在加强会计法规建设的过程中, 要认真做好以《会计法》为中心的各项会计法规的宣传工作, 使广大的企业领导和会计人员增强法制观念。

5. 对会计师进行培训。

目前多数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为有限责任, 在这一企业体制下, 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风险远远小于承担的责任, 事务所出具虚假报告给股东带来的损失是事务所本身资产远不能补偿的。事务所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权衡, 往往选择了收益。作为一个可以审查企业资产, 出具审

摘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保证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会计信息失真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失误、导致国家税收减少、致使微观风险剧增、致使国家的经济监督失效、损害了会计的“公正”的形象;为此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地位, 保护其的合法权利、健全国家法律, 完善会计体系、对会计师进行培训、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治理

参考文献

[1]张愈强.会计失真的经济学分析[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05.

[2]周慧玲.企业会计失真的治理策略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5.

[3]李莉.会计失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 .

[4]王文涛.会计失真的思考[J].经济师, 2007, (6) .

电力系统谐波的危害与治理 篇9

电能质量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工业产品的质量, 评价电能质量有三方面标准。首先是电压方面, 它包含电压的波动、电压的偏移、电压的闪变等;其次是频率波动;最后是电压的波形质量, 即三相电压波形的对称性和正弦波的畸变率, 也就是谐波所占的比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工业生产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非线性用电设备在电网中大量应用, 造成了电网的谐波分量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不仅增加了电网的供电损耗, 而且干扰电网的保护装置与自动化装置的正常运行, 造成了这些装置的误动与拒动可能, 直接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

1 电力系统中谐波的来源

电力系统中的谐波来自电气设备, 也就是说来自发电设备和用电设备。由于发电机的转子产生的磁场不可能是完善的正弦波, 因此发电机发出的电压波形不可能是一点不失真的正弦波。

影响电网电压波形质量的主要矛盾是非线性用电设备, 也就是说非线性用电设备是主要的谐波源, 非线性用电设备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1) 电弧加热设备:如电弧炉、电焊机等。

(2) 交流整流的直流用电设备:如电力机车、电解、电镀等。

(3) 交流整流再逆变用电设备:如变频调速、变频空调等。

(4) 开关电源设备:如中频炉、彩色电视机、电脑、电子整流器等。

这些用电设备都是非线性用电设备, 但它们产生的谐波各不相同, 具体举例分析如下:

电弧加热设备是由于电弧在70伏以上才会起弧, 才会有弧电流, 并且灭弧电压略低于起弧电压, 造成弧电流与弧电压的非线性 (如图1所示) 。

此外, 弧电流的波形还有一定的非对称性。正是由于弧电流是非正弦波, 造成电弧加热设备对电网的谐波污染比较大, 而且多为18次以下的低次谐波污染。其实电焊机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广泛应用。由于当时电弧加热设备量少, 电焊机应用的同时率就更小了, 对整个电网的影响比较小, 但在当时已发现在烧电焊时, 局部低压电网的电压和电流变化很大, 有较大的谐波影响。

交流整流直流用电设备的谐波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整流设备有一个阀电压, 在小于阀电压时, 电流为零 (如图2所示) 。这类用电设备为了提供平稳的直流电源, 在整流设备中加入了储能元件 (滤波电容和滤波电感) , 从而使阀电压提高, 加激了谐波的产生量。为了控制直流用电设备的电压和电流, 在整流设备中应用了可控硅, 这使得该类设备的谐波污染更严重, 而且谐波的次数比较低。

交流整流再逆变用电设备, 在交流变直流过程中产生的谐波与上述的交流整流直流用电设备一样, 它在直流逆变成交流时又有逆变波形反射到交流电流, 这类设备产生的谐波分量不仅有低次谐波, 也有高次谐波 (如图3所示) 。

虽然这类设备单台容量比上述两类设备容量要小, 但它的分布面广, 数量多, 因此它的谐波污染应引起足够关注。

开关电源设备目前应用很广, 这类用电设备单台容量不大, 但它是应用面最广、量最大的非线性用电设备, 它还有一定量的三次谐波, 造成配变的中心线电流居高不下, 而且三次谐波还会通过配变污染到10k V电网。

2 谐波的危害

谐波对电力系统电磁环境的污染轻则影响系统的用电效率, 重则损坏设备以至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危害面十分广泛。归纳起来其主要危害有:

(1) 产生附加损耗, 增加设备升温。

(2) 恶化绝缘条件, 缩短设备寿命。除附加发热影响绝缘寿命外, 还因为在较高频率的电场作用下, 绝缘的局部放电加剧, 介质损耗显著增加, 致使其温升提高。当电压畸变波形出现尖顶波时, 还增大了局部放电强度, 从而降低绝缘寿命。

(3) 可能引起电机的机械振动。

(4) 无功补偿电容器组可能引起谐波电流的放大, 甚至造成谐波。无功补偿电容与电力系统中的电感构成了局部电感、电容回路, 它们的一些组合有时会对某次谐波电流起到放大作用, 加剧了谐波危害。当它们构成的局部谐波回路的频率与系统中存在的某次谐波频率相近时, 就会造成危险的过电流和过电压。

(5) 对继电保护、自动控制装置和计算机产生干扰和造成误动作。

(6) 影响侧量仪表的精度, 造成电能计量的误差。

(7) 干扰相邻通信线路和铁道信号线路的正常工作。

3 谐波治理的方法

在电力系统中对谐波的抑制就是如何减少或消除注入系统的谐波电流, 以便把谐波电压控制在限定值之内, 抑制谐波电流主要有三方面的措施:

(1) 降低谐波源的谐波含量

也就是在谐波源上采取措施, 最大限度地避免谐波的产生。这种方法比较积极, 能够提高电网质量, 可大大节省因消除谐波影响而支出的费用。具体方法有:

(1) 增加整流器的脉动数

整流器是电网中的主要谐波源, 其特征频谱为:n=Kp±1, 则可知脉冲数p增加, n也相应增大, 而In≈I1/n, 故谐波电流将减少。因此, 增加整流脉动数, 可平滑波形, 减少谐波。如:整流相数为6相时, 5次谐波电流为基波电流的18.5%, 7次谐波电流为基波电流的12%, 如果将整流相数增加到12相, 则5次谐波电流可下降到基波电流的4.5%, 7次谐波电流下降到基波电流的3%。

(2) 脉宽调制法

采用PWM, 在所需的频率周期内, 将直流电压调制成等幅不等宽的系列交流输出电压脉冲可以达到抑制谐波的目的。在PWM逆变器中, 输出波形是周期性的, 且每半波和1/4波都是对称的, 幅值为±1, 令第一个1/4周期中开关角为γi (i=1, 2, 3, …, m) , 且0≤γ1≤γ2≤…≤γm≤π/2。假定γ0=0, γm+1=π/2, 在 (0, π) 内开关角α=0, γ1, γ2, …, γm, π-γm, …, π-γ2, π-γ1。PWM波形按傅里叶级数展开, 得

由式可知, 若要消除n次谐波, 只需令bn=0, 得到的解即为消除n次谐波的开关角α值。

(3) 三相整流变压器采用Y-d (Y/Δ) 或D、Y (Δ/Y) 的接线

这种接线可消除3的倍数次的高次谐波, 这是抑制高次谐波的最基本的方法。

(2) 在谐波源处吸收谐波电流

这类方法是对已有的谐波进行有效抑制的方法, 这是目前电力系统使用最广泛的抑制谐波方法。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 无源滤波器

无源滤波器安装在电力电子设备的交流侧, 由L、C、R元件构成谐振回路, 当LC回路的谐振频率和某一高次谐波电流频率相同时, 即可阻止该次谐波流入电网。由于具有投资少、效率高、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及维护方便等优点, 无源滤波是目前采用的抑制谐波及无功补偿的主要手段。但无源滤波器存在着许多缺点, 如滤波易受系统参数的影响;对某些次谐波有放大的可能;耗费多、体积大等。因而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将滤波研究方向逐步转向有源滤波器。

(2) 有源滤波器

与无源滤波器相比, APF具有高度可控性和快速响应性, 能补偿各次谐波, 可抑制闪变、补偿无功, 有一机多能的特点;在性价比上较为合理;滤波特性不受系统阻抗的影响, 可消除与系统阻抗发生谐振的危险;具有自适应功能, 可自动跟踪补偿变化着的谐波。目前在国外高低压有源滤波技术已应用到实践, 而我国还仅应用到低压有源滤波技术。随着容量的不断提高, 有源滤波技术作为改善电能质量的关键技术, 其应用范围也将从补偿用户自身的谐波向改善整个电力系统的电能质量的方向发展。

(3) 防止并联电容器组对谐波的放大

在电网中并联电容器组起改善功率因数和调节电压的作用。当谐波存在时, 在一定的参数下电容器组会对谐波起放大作用, 危及电容器本身和附近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采取串联电抗器, 或将电容器组的某些支路改为滤波器, 还可以采取限定电容器组的投入容量, 避免电容器对谐波的放大。

(4) 加装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快速变化的谐波源, 如:电弧炉、电力机车和卷扬机等, 除了产生谐波外, 往往还会引起供电电压的波动和闪变, 有的还会造成系统电压三相不平衡, 严重影响公用电网的电能质量。在谐波源处并联装设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可有效减小波动的谐波量, 同时, 可以抑制电压波动、电压闪变、三相不平衡, 还可补偿功率因数。

(3) 改善供电环境

选择合理的供电电压并尽可能保持三相电压平衡, 可以有效地减小谐波对电网的影响。谐波源由较大容量的供电点或高一级电压的电网供电, 承受谐波的能力将会增大。对谐波源负荷由专门的线路供电, 减少谐波对其它负荷的影响, 也有助于集中抑制和消除高次谐波。

4 结束语

(1) 在治理系统谐波时, 应充分考虑系统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兼顾各个指标, 选择合理有效的滤波方案;

(2) 采用LC滤波器, 应以滤波器组的综合滤波效果为原则, 严格避免谐波放大现象的发生;

(3) 滤波电容器电容量的选择既要满足滤波的要求, 也要考虑无功补偿的需要, 还应使电容器能承受过电流和过电压的影响;

(4) 有源滤波器是一种新型动态滤波器, 其谐波抑制能力大大优于LC滤波器。随着对电网谐波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其成本的逐步降低, 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谐波出现的原因, 谐波的危害, 并提出了治理谐波的办法。

关键词:非线性负荷,谐波分量,整流设备,开关电源设备,滤波器

参考文献

[1]吴竞昌.供电系统谐波[M].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8, 5.

[2]张浩, 戴瑞珍.谐波抑制的工程设计方法探讨[J].电网技术, 2002, 6.

[3]郎维川.供电系统谐波的产生、危害及其防护对策[J].高电压技术, 2002, 6.

电力系统谐波的危害与治理 篇10

“谐波”一词起源于声学。人们对谐波的关注与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在18世纪和19世纪已有了对谐波比较成熟的的数学分析。电力系统的谐波问题在20世纪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尤其70年代以来,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力电子装置在电力系统、工业、交通及家庭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谐波所造成的危害也日趋严重。世界各国都对谐波问题予以充分关注,国际上召开了多次有关谐波问题的学术会议,不少国家和国际学术组织都制定了限制电力系统谐波和用电设备谐波的标准和规定。

在电力系统中谐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非线性负载所致。当电流流经负载时,与所加的电压不呈线性关系,就形成非正弦电流,即电路中有谐波产生。谐波频率是基波频率的整倍数,根据法国数学家傅立叶(M.Fourier)分析原理证明,任何重复的波形都可以分解为含有基波频率和一系列为基波倍数的谐波的正弦波分量。谐波是正弦波,每个谐波都具有不同的频率、幅度与相角。谐波可以区分为偶次与奇次性,第3、5、7次等编号的为奇次谐波,而2、4、6、8次等为偶次谐波,如基波为50Hz时,2次谐波为l00Hz,3次谐波则是150Hz。一般地讲,奇次谐波引起的危害比偶次谐波更多更大。在平衡的三相系统中,由于对称关系,偶次谐波已经被消除了,只有奇次谐波存在。对于三相整流负载,出现的谐波电流是6n±1次谐波,例如5、7、11、13、17、19等,变频器主要产生5、7次谐波。

谐波给电力系统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谐波使电能的生产、传输和利用的效率降低,使电气设备过热、产生振动和噪声,并使绝缘老化,使用寿命缩短,甚至发生故障或烧毁。谐波可引起电力系统局部并联谐振或串联谐振,使谐波含量放大,造成电容器等设备烧毁。谐波还会引起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误动作,使电能计量出现混乱。对于电力系统外部,谐波对通信设备和电子设备会产生严重干扰。因此,对谐波的研究以及如何抑制、治理谐波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课题。

2 谐波的产生

电网谐波来自于3个方面:一是发电源质量不高产生谐波;二是输配电系统产生谐波;三是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其中用电设备产生的谐波最多。

1)电网与电源设备

发电机由于三相绕组在制作上很难做到绝对对称、铁心也很难做到绝对均匀一致和其他一些原因,发电源多少也会产生一些谐波,但一般来说很少。输配电系统中主要是电力变压器产生谐波,由于变压器铁心的饱和,磁化曲线的非线性,加上设计变压器时考虑经济性,其工作磁密选择在磁化曲线的近饱和段上,这样就使得磁化电流呈尖顶波形,因而含有奇次谐波。它的大小与磁路的结构形式、铁心的饱和程度有关。铁心的饱和程度越高,变压器工作点偏离线性越远,谐波电流也就越大,其中3次谐波电流可达额定电流的0.5%。

2)在用电设备中,下面一些设备都能产生谐波:

(1)晶闸管整流设备

由于晶闸管整流在电力机车、铝电解槽、充电装置、开关电源等许多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给电网造成了大量的谐波。我们知道,晶闸管整流装置采用移相控制,从电网吸收的是缺角的正弦波,从而给电网留下的也是另一部分缺角的正弦波,显然在留下部分中含有大量的谐波。如果整流装置为单相整流电路,在接感性负载时则含有奇次谐波电流,其中3次谐波的含量可达基波的30%;接容性负载时则含有奇次谐波电压,其谐波含量随电容值的增大而增大。如果整流装置为三相全控桥6脉整流器,变压器原边及供电线路含有5次及以上奇次谐波电流;如果是12脉冲整流器,也还有11次及以上奇次谐波电流。经统计表明:由整流装置产生的谐波占所有谐波的近40%,这是最大的谐波源。

(2)变频装置

变频装置常用于风机、水泵、电梯等设备中,由于采用了相位控制,谐波成份很复杂,除含有整数次谐波外,还含有分数次谐波,这类装置的功率一般较大,随着变频调速的发展,对电网造成的谐波也越来越多。

(3)电弧炉、电石炉

由于加热原料时电炉的三相电极很难同时接触到高低不平的炉料,使得燃烧不稳定,引起三相负荷不平衡,产生谐波电流,经变压器的三角形连接线圈而注入电网。其中主要是2~7次的谐波,平均可达基波的8%~20%,最大可达45%。

(4)气体放电类电光源

荧光灯、高压汞灯、高压钠灯与金属卤化物灯等属于气体放电类电光源。分析与测量这类电光源的伏安特性,可知其非线性十分严重,有的还含有负的伏安特性,它们会给电网造成奇次谐波电流。

(5)家用电器

电视机、录像机、计算机、调光灯具、调温炊具等,因具有调压整流装置,会产生较深的奇次谐波。在洗衣机、电风扇、空调器等有绕组的设备中,因不平衡电流的变化也能使波形改变。这些家用电器虽然功率较小,但数目巨大,也是谐波的主要来源之一。

3 谐波的危害

1)对供配电线路的危害

(1)影响线路的稳定运行

供配电系统中的电力线路与电力变压器一般采用电磁式继电器、感应式继电器或晶体管继电器予以检测保护,使得在故障情况下保证线路与设备的安全。但由于电磁式继电器与感应式继电器对10%以下含量高达40%时又导致继电保护误动作,因而在谐波影响下不能全面有效地起到保护作用。晶体管继电器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由于采用了整流取样电路,容易受谐波影响,产生误动或拒动。这样,谐波将严重威胁供配电系统的稳定与安全运行。

(2)影响电网的质量

电力系统中的谐波能使电网的电压与电流波形发生畸变。如民用配电系统中的中性线,由于荧光灯、调光灯、计算机等负载,会产生大量的奇次谐波,其中3次谐波的含量较多,可达40%;三相配电线路中,相线上的3的整数倍谐波在中性线上会叠加,使中性线的电流值可能超过相线上的电流。另外,相同频率的谐波电压与谐波电流要产生同次谐波的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从而降低电网电压,浪费电网的容量。

2)对电力设备的危害

(1)对电力电容器的危害

当电网存在谐波时,投入电容器后其端电压增大,通过电容器的电流增加得更大,使电容器损耗功率增加。对于膜纸复合介质电容器,虽然允许有谐波时的损耗功率为无谐波时损耗功率的1.38倍;对于全膜电容器允许有谐波时的损耗功率为无谐波时的1.43倍,但如果谐波含量较高,超出电容器允许条件,就会使电容器过电流和过负荷,损耗功率超过上述值,使电容器异常发热,在电场和温度的作用下绝缘介质会加速老化。尤其是电容器投入在电压已经畸变的电网中时,还可能使电网的谐波加剧,即产生谐波扩大现象。另外,谐波的存在往往使电压呈现尖顶波形,尖顶电压波易在介质中诱发局部放电,且由于电压变化率大,局部放电强度大,对绝缘介质更能起到加速老化的作用,从而缩短电容器的使用寿命。一般来说,电压每升高10%,电容器的寿命就要缩短1/2左右。而且,在谐波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电容器鼓肚、击穿或爆炸。

(2)对电力变压器的危害

谐波使变压器的铜耗增大,其中包括电阻损耗、导体中的涡流损耗与导体外部因漏磁通引起的杂散损耗。谐波还使变压器的铁耗增大,这主要表现在铁心中的磁滞损耗增加,谐波使电压的波形变得越差,则磁滞损耗越大。同时由于以上两方面的损耗增加,因此要减少变压器的实际使用容量,或者说在选择变压器额定容量时需要考虑留出电网中的谐波含量。除此之外,谐波还导致变压器噪声增大。变压器的振动噪声主要是由于铁心的磁致伸缩引起的,随着谐波次数的增加,振动频率在1k Hz左右的成分使混杂噪声增加,有时还发出金属声。

(3)对电力电缆的危害:

由于谐波次数高频率上升,再加之电缆导体截面积越大趋肤效应越明显,从而导致导体的交流电阻增大,使得电缆的允许通过电流减小。另外,电缆的电阻、系统母线侧及线路感抗与系统串联,提高功率因数用的电容器及线路的容抗与系统并联,在一定数值的电感与电容下可能发生谐振。

3)对用电设备的危害

谐波对异步电动机的影响,主要是增加电动机的附加损耗,降低效率,严重时使电动机过热。尤其是负序谐波在电动机中产生负序旋转磁场,形成与电动机旋转方向相反的转矩,起制动作用,从而减少电动机的出力。另外电动机中的谐波电流,当频率接近某零件的固有频率时还会使电动机产生机械振动,发出很大的噪声。

4)对低压开关设备的危害

对于配电用断路器来说,全电磁型的断路器易受谐波电流的影响使铁耗增大而发热,同时由于对电磁铁的影响与涡流影响使脱扣困难,且谐波次数越高影响越大;热磁型的断路器,由于导体的集肤效应与铁耗增加而引起发热,使得额定电流降低与脱扣电流降低;电子型的断路器,谐波也要使其额定电流降低,尤其是检测峰值的电子断路器,额定电流降低得更多。由此可知,上述三种配电断路器都可能因谐波产生。对于漏电断路器来说,由于谐波汇漏电流的作用,可能使断路器异常发热,出现误动作或不动作。对于电磁接角器来说,谐波电流使磁体部件温升增大,影响接点,线圈温度升高使额定电流降低。对于热继电器来说,因受谐波电流的影响也要使额定电流降低。在工作中它们都有可能造成误动作。

5)对弱电系统设备的干扰

对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有线电视、报警与楼宇自动化等弱电设备,电力系统中的谐波通过电磁感应、静电感应与传导方式耦合到这些系统中,产生干扰。其中电感应与静电感应的耦合强度与干扰频率成正比,传导则通过公共接地耦合,有大量不平衡电流流入接地极,从而干扰弱电系统。

6)对电力测量设备的影响

目前采用的电力测量仪表中有磁电型和感应型,它们受谐波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电能表(多采用感应型),当谐波较大时将产生计量混乱,测量不准确。

7)对人体的危害

从人体生理学来说,人体细胞在受到刺激兴奋时,会在细胞膜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快速电波动或可逆翻转,其频率如果与谐波频率相接近,电网谐波的电磁辐射就会直接影响人的脑磁场与心磁场。

4 电力系统谐波的抑制

对电力谐波的抑制就是如何减少或消除注入系统的谐波电流,以便把谐波电压控制在限定值之内,抑制谐波电流主要有三方面的措施:

1)降低谐波源的谐波含量

也就是在谐波源上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谐波的产生。这种方法比较积极,能够提高电网质量,可大大节省因消除谐波影响而支出的费用。具体方法有:

(1)增加整流器的脉动数

整流器是电网中的主要谐波源,其特征频谱为:n=Kp±1,则可知脉冲数p增加,n也相应增大,而In≈I1/n,故谐波电流将减少。因此,增加整流脉动数,可平滑波形,减少谐波。电力电子装置常将6脉波的变流器设计成12脉波或24脉波变流器,以减少交流侧的谐波电流含量。理论上,脉波越多,对谐波的抑制效果越好,但是脉波数越多整流变压器的结构越复杂,体积越大,变流器的控制和保护变得困难,成本增加。

(2)脉宽调制法

脉宽调制技术的基本思想是控制PWM输出波形的各个转换时刻,保证四分之一波形的对称性。根据输出波形的傅立叶级数展开式,使需要消除的谐波幅值为零、基波幅值为给定量,达到消除指定谐波和控制基波幅值的目的,目前采用的PWM技术有最优脉宽调制、改进正弦脉宽调制、Δ调制、跟踪型PWM调制和自适应PWM控制等。

(3)三相整流变压器采用Y/Δ或Δ/Y的接线

三相整流变压器采用Y/Δ或Δ/Y的接线形式,这样可以消除3的整数倍次的电力谐波,从而使注入电网的谐波电流只有5、7、11等次谐波。

2)在谐波源处吸收谐波电流

这类方法是对已有的谐波进行有效抑制的方法,这是目前电力系统使用最广泛的抑制谐波方法。目前常用的有无源滤波装置和有源滤波装置等。下面就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市场前景及其经济效益的分析。

(1)无源谐波滤除装置

无源滤波器也称为LC滤波器,可分为单调谐滤波器、双调谐滤波器和高通滤波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几组单调谐滤波器和几组高通滤波器组成一个滤波装置,单调谐滤波器也叫单调谐滤波回路,其主要由控制器、电容器、电抗器和投切开关以及控制回路和保护回路组成。无论高压和低压,都是一样的。高压滤波器和低压滤波器的区别主要是使用的元器件的耐压不同,其所承受的电流也不同,要求的安全距离也就不同了,其设计和制造的难易程度也就有极大的区别了。滤除谐波的多少视每一个工程的实际情况而不同,一般为系统原含有谐波量的20%~50%。也可视工程的具体情况,多设几组滤波器,滤波效果达到原有谐波含量的70%以上,但这要在保护回路上多下功夫,其保护回路也就相对复杂了。

无源滤波的主要结构是用电抗器与电容器串联起来,组成LC串联回路,并联于系统中,LC回路的谐振频率设定在需要滤除的谐波频率上,例如5次、7次、11次谐振点上,达到滤除这3次谐波的目的。现在,市场上流通较多采取的滤波方法就是这一种,滤波效果虽差,但成本较低,用户容易接受。但使用中如果谐振频率设定得不好,会与系统产生谐振。

(2)有源谐波滤除装置

有源谐波滤除装置是在无源滤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滤波效果好,在其额定的无功功率范围内,滤波效果是100%的。它主要是由电力电子元件组成电路,使之产生一个和系统的谐波同频率、同幅度但相位相反的谐波电流与系统中的谐波电流抵消。但由于受到电力电子元件耐压,额定电流的发展限制,成本极高,其制作也较之无源滤波装置复杂得多,成本也就高得多了。其主要的应用范围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供电系统,尤其是写字楼的供电系统,工厂的计算机控制供电系统。

(3)防止并联电容器组对谐波的放大

在电网中并联电容器组起改善功率因数和调节电压的作用。当谐波存在时,在一定的参数下电容器组会对谐波起放大作用,危及电容器本身和附近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采取串联电抗器,或将电容器组的某些支路改为滤波器,还可以采取限定电容器组的投入容量,避免电容器对谐波的放大。为了解决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各自存在的缺点,构成比较理想的谐波补偿系统,将有源滤波器和无源滤波器混合使用。

(4)加装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快速变化的谐波源有电弧炉、电力机车和卷扬机等,除了产生谐波外,往往还会引起供电电压的波动和闪变,有的还会造成系统电压三相不平衡,严重影响公用电网的电能质量。在谐波源处,并联装设静止无功补偿装置,可有效减小波动的谐波量,同时,可以抑制电压波动、电压闪变、三相不平衡,还可补偿功率因数。

3)改善供电环境

选择合理的供电电压并尽可能保持三相电压平衡,可以有效地减小谐波对电网的影响。谐波源由较大容量的供电点或高一级电压的电网供电,承受谐波的能力将会增大。对谐波源负荷由专门的线路供电,减少谐波对其它负荷的影响,也有助于集中抑制和消除高次谐波。

总之,谐波问题的解决方法可分为预防性的和补救性两种,滤波的最后结果是要使系统的谐波含量满足国家标准的要求或用户对谐波的要求。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方法,抑制谐波的技术措施还有很多,但大都依据以下几个原则:

■抑制谐波电流的产生与注入;

■改善装置的功率因数与无功功率补偿;

■滤波装置安装位置的合理选择;

■电磁干扰的消除和电磁兼容性;

■多种补偿功能一体化。

5 结论

谐波污染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随着对谐波产生的机理、谐波现象的进一步认识,将会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抑制和消除谐波,同时也有助于制定更加合理的谐波管理标准。加大对谐波研究的投入将会大大加快对谐波问题的解决,当然谐波问题的最终解决将取决于相关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谐波抑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法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对高效利用能源要求的增强,谐波治理问题最终将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在国内,电能质量治理工作已经深入开展,对综合动态的谐波治理措施及电网的无功功率补偿问题已提上日程。但是要消除谐波污染,除在电力系统中大力发展高效的滤波措施外,在设计、制造和使用非线性负载时,应预先采取有力的抑制谐波的措施,减少谐波侵入电网,从而真正减少由谐波污染带来的种种危害。E

参考文献

[1]杨啸天.电力系统谐波分析、测量、评估计算与抑制及滤波新技术[M].北京:电力科技机械出版社,2006.

[2]电力系统谐波[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柴油机“三漏”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篇11

一、加垫治漏法 柴油机油管接头防漏垫圈处漏油,可在防漏垫圈的两侧加一层双面光滑的薄塑料垫,用力拧紧即可防漏。

二、漆片液治漏法 柴油机油箱、水箱、曲轴箱等接缝处渗漏,可将漆片放在酒精里浸泡之后,把漆片液涂抹在清洗干净的接缝处即可治漏。但漆片成本高,一般在情况紧急时才使用。

三、以油治漏法 柴油机的油底壳、气缸盖、齿轮室盖、曲轴箱后盖等处的纸垫渗漏时,只要纸垫完好,接合面清洁,便可在纸垫两面抹上一层黄油,拧紧螺栓即可防漏。如果换用新纸垫,安装前要将新纸垫在柴油中浸泡10分钟,然后取出擦净,在接合面抹一层黄油后再装上。

四、液态密封胶治漏法 柴油机上出现固体垫圈缺陷(如坑凹、沟槽、破裂)而形成界面性渗漏和破坏性渗漏时,用液态密封胶涂抹在清洗干净的固体垫圈结合面上,固化后可形成均匀、稳定、连续黏附的可剥性薄膜垫圈,可防治一切渗漏现象。

五、厌氧胶治漏法 柴油机上的通气螺栓、双头螺栓、螺堵等处出现渗漏时,用厌氧胶涂抹在清洗干净的螺栓、螺纹或螺孔处,能很快固化形成薄膜,填充零件空隙,并能承受较大压力,同时还具有防震性强和防松的紧固功能。如用于柴油机高压油管接头螺纹处,治漏效果更好。

六、尺寸恢复胶治漏法 柴油机上的轴与轴套、轴承与轴承座、阀与阀座、自紧油封、毛毡杯和盘根填料等处渗漏时,可用尺寸恢复胶涂抹在清洗干净的配合件磨损部位上,等固化后,就形成了耐磨、耐热、机械强度较高的薄膜层,然后再进行车、镗、刮、锉等机械加工,恢复零件的几何形状和配合精度,从而解决渗漏问题。

浅析土壤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篇12

土壤污染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我国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较严重, 据初步统计, 全国至少有1300~1600万公顷耕地受到农药污染;每年因土壤污染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因土壤污染而造成的各种农业经济损失合计约200亿元。

目前, 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2000万公顷,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5;其中工业“三废”污染耕地1000万公顷, 污水灌溉的农田面积已达330多万公顷。

我国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调查较多的是镉、汞污染。全国镉污染比较普遍, 涉及11个省市, 北起哈尔滨、沈阳、南至广东、江西赣州和大余、广西阳朔和融安等地, 面积约1万公顷, 并已产生“镉米”。汞污染有21个地区, 面积约3.2万公顷, 最严重的有贵州省清镇地区、铜仁汞矿区以及第二松花江流域, 所产稻米中含汞量最高达0.382mg/kg, 大大超过食品标准 (0.02mg/kg) 。

1 土壤污染物

土壤污染有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其中以土壤的化学污染最为普遍、严重和复杂。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无机物 (重金属、酸、碱等) 、有机农药 (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 、有机废弃物 (石油、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 化学肥料 (氮、磷肥、污泥、矿渣等、放射性物质、病原菌等。

2 土壤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

主要通过污水灌溉、酸雨、汽车尾气、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等途径进入土壤。

3 土壤污染的特点

3.1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

大气、水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 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 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 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 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 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3.2 土壤污染的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 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 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 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3.3 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譬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3.4 土壤污染难治理性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 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 但是积累在土壤中的难降解的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 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 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 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 治理周期较长。

4 土壤污染的危害

4.1 传播疾病

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副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以及他们的衣物、器皿的洗涤污水污染土壤。被有机废弃物污染的土壤, 是蚊蝇孳生和鼠类繁殖的场所, 而蚊、蝇和鼠类又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

4.2 污染农产品及水源, 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污染会使污染物在植 (作) 物体中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和动物体中, 危害人畜健康, 引发癌症和其他疾病等。

4.3 污染空气、产生射线, 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被放射性物质污染后, 通过放射性衰变, 能产生a、β、γ射线。这些射线能穿透人体组织, 使机体的一些组织细胞死亡。常使受害者头昏、疲乏无力、脱发、白细胞减少或增多, 发生癌变等。

4.4 导致严重经济损失

土壤污染导致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仅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例, 全国每年就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另外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 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4.5 破坏其他环境元素, 导致生态系统退化

土壤污染导致其他环境问题。土地受到污染后, 含重金属浓度较高的污染表土容易在风力和水力的作用下分别进入到大气和水体中, 导致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问题。

5 土壤污染的治理措施

5.1 加强立法和建立完整的科学监测网

有效整合中国科研界, 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监测网, 搞清楚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原因, 向公众提供一个完整准确的现状调查。

强化国家立法, 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标准和制度;同时应通过土壤质量监测, 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禁用长效残留和对人畜高毒性农药;

5.2 对于已经污染的土壤, 一般可采取下列措施进行改良和利用

5.2.1 生物措施

改种一些非食用的植物如花卉、林木、纤维作物等, 也可种植一些非食用的吸收重金属能力强的植物, 如羊齿。

5.2.2 人工措施

积极推广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 以减少农药残留量。用化学改良剂可使重金属转化为难溶性物质, 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 减少植物对它们的吸收。

酸性土壤施用石灰, 可提高土壤p H值, 使镉、锌、铜、汞等形成氢氧化物沉淀, 从而降低它们在土壤中的浓度, 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调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即Eh值, 如水田淹灌, Eh可降至160mv时, 许多重金属都可生成难溶性的硫化物而降低其毒性。

5.2.3 增施有机肥料

增加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的胶体性质, 改良砂性土壤, 能促进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作用, 提高土壤自净能力的有效措施。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的土壤, 增施有机肥料可增加土壤胶体对其的吸附能力, 同时土壤腐殖质可络合污染物质, 显著提高土壤钝化污染物的能力, 从而减弱其对植物的毒害。

5.2.4 彻底消除污染源

污水必须经过处理后才能进行灌溉, 严格执行农田水质标准。因土因作物施肥, 减少化肥流入江河、湖泊及地下水中。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选用高效安全低残留农药, 禁止滥用剧毒、高残留农药。废气废物要妥善处理。

5.2.5 改变轮作制度

改变轮作制度会引起土壤环境条件的变化, 可消除某些污染物的毒害。据研究, 实行水旱轮作是减轻和消除农药污染的有效措施。如DDT农药在棉田中的降解速度很慢, 残留量大, 而棉田改水后, 可在很大程度上加速DDT的降解。

5.2.5 换土和翻土

对于轻度污染的土壤, 采取深翻或客土的方法。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壤, 可采取铲除表土或换客土的方法。这些方法的优点是改良较彻底, 适用于小面积改良。

参考文献

[1]沈其荣.土壤肥料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深圳二手房交易下一篇:英美文学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