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2024-08-25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共8篇)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篇1

随着我国对新闻纸质量要求的提高, 某纸厂现有的机器设备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因此, 该厂决定利用废纸作为原料, 新增一条年产40万t高档胶印新闻纸生产线。笔者于2009年10月对该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分析, 为造纸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造纸厂年产40万t高档胶印新闻纸生产线作为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碎浆车间、废纸脱墨车间和组织车间。

1.2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 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 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2结果

2.1 生产工艺

碎浆车间工艺为废纸分拣、碎纸、粗筛;废纸脱墨车间工艺为除渣、前浮选、精筛、浓缩、热分散、漂白、后浮选、浓缩、还原漂白、贮浆等;造纸车间工艺为辅料制备、配浆、上浆、夹网成型、压榨、干燥、压光、卷取、复卷、包装等。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生产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生物致病菌、电离辐射和工频电场等, 其中化学毒物包括:过氧化氢、氢氧化钠、硅酸钠、工业皂、硫酸、碳酸钙、二氧化硫脲、硫化氢、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见表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3.1 化学毒物和粉尘

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毒物检测了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硫酸、硫化氢、氢氧化钠;废纸工作位和化学品站加料位检测了粉尘。检测结果显示,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各工作场所化学物质和粉尘的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1]。

2.3.2 噪声

本次噪声检测生产线设17个定点检测点、3个个体采样。检测结果显示, 噪声作业点的定点噪声强度有6个超过了职业接触限值, 超标率为35.3%;3个个体噪声检测中“碎浆高浓度除渣工”的强度超标, 超标率为33.3%。见表2、表3。

2.3.3 高温

本次检测9个高温检测点, 有4个岗位的WBGT指数均超过了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超标率为44.4%。见表4。

2.3.4 工频电场

依据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 对车间控制室和配电房的工频电场进行检测, 所检测的工频电场强度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

2.3.5 电离辐射

该企业利用铯-137进行废纸计量称重、氪-85进行纸张的定量、铁-55进行纸灰分的测定。通过对所使用的含密封源仪表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 源容器泄漏射线检测结果显示, 源容器边界外5 cm 处的剂量当量率2.5≤H<25 μSv/h, 源容器边界外100 cm处的剂量当量率0.25≤H<2.5 μSv/h[2,3]。

2.3.6 职业健康监护

该厂近1年作业工人的职业健康体检未发现化学毒物、粉尘、高温电离辐射等方面的职业禁忌证和疑似职业病病人[4]。在纯听力检查中, 复卷和纸机操作两工种发现3名员工出现双耳高频平均听力损失, 经复查, 确认高频平均听力损失≥45 dB (A) 。建议加强防护, 定期体检。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碎浆车间采用全面自然通风, 鼓式碎浆机、粗筛净化等采用管道化、自动化和密闭化的生产装置, 并设置单独控制室;化学品站的化学原料自动泵入工艺管线内;在辅料加料位设置集尘加料斗和粉尘过滤器;脱墨车间和纸机生产线均采用自动化的生产装置, 并单独设置控制室, 作业工人以巡检为主;在设备采购上选用低噪声的设备, 并对碎浆机等设备采取隔音、消声等措施;在生产性热源作业岗位设置送风装置和轴流风机, 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措施来降温, 新闻纸机干燥部设置密封罩, 并设立控制室, 室内安装空调;配电房、中央控制室等岗位使用自带辐射屏蔽装置的配电设备;放射源设专人负责, 源容器的安装牢固、可靠, 正常工作中不允许人员进入, 放射源半径3 m区域内必须有明显的标志和警示牌, 进行有关放射源工作及检修时, 事前要拟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并要随身携带放射源剂量卡, 穿戴好相关防护用品后才能操作。作业工人配备了工作服、安全帽、安全鞋、工作手套、耳塞、防尘口罩等。

2.5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部位和关键控制因素实施可操作的、有效控制措施[5], 包括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和管理防护[6,7,8]三方面。根据本项目工程分析、职业卫生调查、检测结果和健康监护资料, 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因素为噪声、高温、化学毒物、电离辐射, 关键控制部位见表5。

3讨论

3.1 评价

根据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作业场所的检测结果表明,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主要的噪声源是脱墨车间除渣、前浮选、精筛、浓缩、热分散、后浮选、漂白、还原、储浆岗位, 造纸车间夹网成型、压榨巡检、干燥压光等岗位。由于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较高, 且单独设置控制室, 作业工人主要为巡检, 因此大部分作业工人实际接触的噪声强度不大, 只有碎浆高浓度除渣巡检工的个体噪声超过85 dB (A) 。在脱墨车间的除渣、前浮选、精筛、浓缩、热分散、后浮选等岗位还存在着高温, WBGT指数均超过国家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 但由于工人巡检的时间不长, 3个作业工人巡检岗位的WBGT指数低于国家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毒物、粉尘、电离辐射和工频电场均低于职业卫生接触限值。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而较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经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过程中基本能够正确佩带个人防护用品, 个别岗位需要加强管理。该公司配置的防护用品基本能满足职业病防护需要, 基本符合《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 (试行) 》要求。

3.2 建议

3.2.1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①通过完善减振、防噪、隔声等工程技术措施进一步降低噪声作业点的噪声强度;②对于无法通过改善工艺降低噪声强度的作业岗位, 则应加强个人防护和监督管理, 确保接噪工人佩带有效的防噪耳塞;③对生产车间内的抽排装置进行及时维护保养, 疏通风管, 润滑风机, 提高抽排效率, 以达到较佳的防治职业病的效果。

3.2.2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①进一步完善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和巡查制度, 确保个人防护用品及时有效更换, 督促工作人员正确使用;②对从事多种作业或在多种劳动环境中作业的人员, 应按其主要作业的工种和劳动环境配备防护用品, 如配备的防护用品在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或其他劳动环境中不适用的, 应另外配备或借用所需的其他防护用品;③生产管理、调度、保卫、安全检查以及学习、外来参观等有关人员, 应根据其经常进入的生产区域, 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3.2.3 职业卫生管理

①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技术培训和考核, 增强工人的规范操作意识以形成安全操作行为;②本项目有化学品站, 建议针对酸碱接触人员、高温作业、有毒物质泄漏区域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详细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 化学品站附件配备冲洗设备、现场急救用品;③完善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和疑似职业病、职业病诊治、报告及告知制度, 在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张贴有毒物品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应急处理等告知卡或者告知牌。

参考文献

[1]GBZ 2-2007,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

[2]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3]GBZ 125-2002, 含密封源仪表的卫生防护标准〔S〕.

[4]GB 188-2007,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S〕.

[5]王致, 肖晓琴, 张海, 等.HACCP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1 (6) :357-360.

[6]GB/T194-2007, 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S〕.

[7]GB/T195-2007, 有机溶剂作业场所个人职业病防护用品使用规范〔S〕.

[8]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3:77.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篇2

了解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在南宁市30家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接待宾馆的尝试效果,探讨旅店业卫生管理的新方法。方法 选定南宁市30家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接待宾馆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运用前的监测结果,判定危险因素,确定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点和控制方法,实施并比较运用HACCP 前后的卫生指标监测合格率。结果 运用HACCP后,30家接待宾馆杯具、布草类、客房空气和二次供水监测合格率分别由85.0%、91.0%、84.1%、73.3%上升到93.2%、97.6%、91.5%、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宁市在宾馆的卫生管理中运用HACCP,提高了宾馆卫生质量。

[关键词] HACCP 接待宾馆卫生管理尝试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是一个鉴别、评价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系统,已广范应用于食品生产中[1,2],近年来也被应用于公共场所和食品卫生管理[3~5]中。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促进了南宁市旅店业的发展,旅店业的卫生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探讨旅店业卫生管理的新方法,以保证博览会期间指定接待宾馆客房的卫生安全质量,确保住宿顾客的身体健康,南宁市卫生部门于2010年尝试将HACCP原理应用于指定接待宾馆的卫生管理中,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定南宁市30家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接待宾馆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运用HACCP的原理和方法,于2010-03在南宁市30家博览会期间指定接待宾馆对客房空气、公共用品、二次供水进行监测,根据检测结果,分析宾馆客房存在的危害因素,建立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点,提出并实施相应的改进和控制方法。2010-08再次对上述30家宾馆的客房空气、公共用品、二次供水进行监测,各类样品采样、检测和评价依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6-8]。

1.3 监测项目

1.3.1客房空气 监测细菌总数、微小气候、照度、噪声、甲醛等与客房空气质量有关的卫生指标。

1.3.2公共用品(杯具、毛巾、浴巾、床上用品、洗漱池、马桶座垫等)监测细菌总数、大肠菌群。

1.2.3二次供水 监测色度、浑浊度、PH值、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游离余氯、氨N、亚硝酸盐、耗氧量、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结果

2.1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

2.1.1客房空气影响因素是日常未能做到及时通风换气或通风换气时间不够,安装有空调的客房,长时间门窗紧闭,自然通风极少,过滤网没有定时清洗和消毒;使用集中空调的宾馆不能定期清扫、清洗和消毒通风管道和循环水管道;甲醛超标是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差或装修后通风时间不够。

2.1.2公共用品影响因素是宾馆配备的布草类和杯具数量不足,布草类公共用品选择的清洗消毒企业无资质,企业在配送布草时不能保证质量;杯具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是清洗消毒设施不完善,消毒方法不合理或消毒时间不够,贮存不当等;洗漱池、马桶座垫不合格的因素是清洗工具交叉混用,相互污染,或清洗后不消毒。

2.1.3二次供水 影响二次供水合格的因素是蓄水池未定期清洗消毒,卫生防护措施不到位,未能及时补充氯消毒剂,水质未能定期检测。

2.2 确定卫生质量关键控制点改善客房空气;公共用品中的布草类清洗消毒要选择有资质的企业,清洗消毒企业要保证布草类的卫生质量;完善杯具专用清洗消毒设施,以及布草类和杯具的保洁设施。卫生间要配备足够的清洗和消毒工具,分别存放;二次供水蓄水池要定期清洗消毒,加强卫生防护及水质监测。

2.3确定控制标准对于每一个关键控制点,确定控制标准。见表1。

2.4 实施关键控制措施

2.4.1 加强和改善客房空气增加客房自然通风换气,改善客房空气卫生质量和微小气候,新装修的客房每次通风时间延长0.5h,必要时增设机械通风设施,增加新风量,空调过滤网每月清洗消毒,集中式空调通风系统定期清扫、清洗和消毒通风管道和循环水管道,保持送风口和回风口表面清洁,同时做好清洗和消毒记录,劝阻顾客在室内不吸烟,宾馆客房装修选择质量好的装修材料,装修后的空气质量必须经检测且符合卫生标准。

2.4.2 强化和完善宾馆卫生基础设施,提高公共用品的卫生质量卫生监督部门对宾馆进行预防性卫生监督,加强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宾馆配备足够数量的布草和杯具,布草类公共用品选择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清洗消毒,企业在清洗、消毒、运输和配送时保证卫生质量,清洗消毒后的布草实行小包装。杯具由专职人员清洗,有完善的消毒措施;设立杯具和布草专用的贮存间和贮物柜,且防虫防鼠;卫生间的洗漱池和马桶座垫的清洗和消毒要配备足够的工具,分别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卫生部门对清洗消毒企业加强监督监测。

2.4.3二次供水宾馆对蓄水池每年进行一次清洗和消毒,加强蓄水池卫生防护措施,上锁加盖,及时补充氯消毒剂,宾馆和卫生部门加强对二次供水的送检和监测,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2.4运用HACCP后监测控制效果运用HACCP后,30家宾馆关键控制点控制卫生指标监测合格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讨论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广东某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现有的生产区域为研究对象, 主要包括:酸溶车间、萃取车间、沉淀车间、煅烧车间、包装车间、酸碱罐区、污水处理、化学实验室及仓库等。

1.2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资料收集等方法, 识别职业病危害因素, 根据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的结果, 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确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

主要工艺过程包括酸溶、萃取分离、沉淀、灼烧: (1) 酸溶:利用盐酸进行溶解稀土氧化物, 以生成适合于萃取分组分离用的稀土料液。 (2) 萃取分离:利用加料机将各种物料按规定流量加入萃取槽中, 通过萃取槽的搅拌混合、澄清分相, 各稀土元素经过多段多级的萃取、洗涤、反萃等过程达到互相分离。 (3) 沉淀:萃取分离后的单一稀土料液利用沉淀剂, 使溶液中的稀土离子从液相转变成固相, 生成各种单一稀土固态盐类。 (4) 灼烧:利用加热方式, 将稀土草酸盐或稀土碳酸盐半成品分解、氧化得到稀土氧化物, 灼烧后的稀土氧化物经混料、过筛、包装, 得到各种单一稀土氧化物产品。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盐酸、氢氧化钠、草酸、总烃、高温、电离辐射等。见表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2.3.1 化学毒物

本次对11个作业岗位进行化学毒物检测, 检测5种化学物质 (总烃、草酸、硫化氢、盐酸、氢氧化钠) ;检测结果显示,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各工作场所化学物质的浓度均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 2.1-2007) 中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1]。

2.3.2 粉尘

本次对5个岗位进行粉尘检测, 并对4名作业工人进行个体粉尘采样检测;结果显示, 所检测的粉尘浓度均未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值。

2.3.3噪声

本次噪声检测设13个定点检测点, 4人个体采样, 结果显示, 噪声作业点的定点噪声强度有4个超过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 中规定的限值[2], 超标率为30.8%, 4个个体噪声检测中有“包装车间包装工”的噪声强度超标, 超标率为25.0%, 详见表2、表3。

2.3.4 高温

本次高温检测在灼烧车间设1个检测点, 检测结果显示, WBGT指数低于国家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

2.3.5 工频电场

依据工程分析和现场调查, 对高压配电房的工频电场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 所检测的工频电场强度均未超过《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GBZ 2.2-2007) 中规定的职业接触限值。

2.3.6 电离辐射

工作场所γ辐射水平测定:工作场所控制区及监督区α、β表面活度监测结果均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 附表B11中工作场所的放射性表面污染控制水平[3];离子型混合稀土氧化物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均符合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附录-A2.2中c项规定的∑i Ci/Cik≤1要求, 属于豁免水平;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均满足《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中工作场所限值500 Bq/m3的要求。

2.4 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2.4.1 防毒防尘设施

盐酸和液碱由槽车运送入厂后, 通过密闭对接后直接泵入厂内贮槽, 再经管道泵送至使用车间;酸溶搅拌槽设置可开关式投料口, 投料时打开, 投料结束后要求关闭, 并且设置抽风装置将酸性气体抽至专用管道进入酸雾净化塔进行中和处置;萃取槽设置水密封槽装置, 有效防止萃取有机废气逸出, 同时设置玻璃钢轴流风机、排气扇和活性炭吸附装置, 将萃取车间有机废气抽进活性炭吸附装置进行处理后送至15 m高空排放;灼烧车间液化气燃耗时会产生CO2, 设置抽风装置排除生产车间的CO2, 完成灼烧后的出料采用管道抽吸的方式。

2.4.2 防噪声设施

项目在选择设备时选用环保低噪型设备, 车间内各设备合理的布置, 并作基础减振等措施;采用局部封闭、隔音、减震、消音设备等防噪措施, 在抽风设备和通风管道设计上采取了合理设计, 尽可能降低噪声强度;产生噪声较大的维修车间布置在相对独立的房间内。

2.4.3 防暑降温设施

车间设置抽风设施, 进行通风换气;灼烧炉为生产性热源, 作业工人装钵和出料时不需要靠近炉体, 可远离灼烧炉, 以减少高温危害。

2.5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部位和关键控制因素实施可操作的、有效控制措施[4], 包括工程防护[5]、个人防护和管理防护[6,7]三方面。根据工程分析、职业卫生调查和检测结果, 本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关键控制点为:溶料岗位的盐酸、包装岗位的粉尘和噪声、出料岗位的粉尘, 详见表4。

3 讨论

生产过程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主要为:固体稀土用盐酸溶解成液体, 之后进行萃取分离, 再进入沉淀工序, 以上工序存在化学毒物;原料仓库、溶料岗位、灼烧前的装钵岗位及灼烧后的出料岗位、包装岗位存在粉尘;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噪声;灼烧工序存在高温;污水处理站存在粉尘、化学毒物和噪声;化学实验室存在化学毒物和噪声;废渣堆场可能存在电离辐射。

根据工程分析、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作业场所的检测可知, 该项目生产过程中的噪声是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 噪声超标岗位出现在萃取车间和包装车间, 且包装车间操作工的个体噪声为87.8d B (A) 。化学毒物、粉尘、高温、工频电场和电离辐射均低于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上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而能较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健康。经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操作人员在进行操作过程中能够正确佩带个人防护用品。该公司配置的防护用品基本能满足职业病防护需要, 符合《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中的要求[8]。

针对关键控制点, 建议项目单位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1)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1) 通过完善减振、防噪、隔声等工程技术措施进一步降低噪声作业点的噪声强度; (2) 对于无法通过改善工艺降低噪声强度的作业岗位, 则应加强个人防护和监督管理, 确保接噪工人佩带合适有效的防噪耳塞; (3) 对生产车间内的抽排装置进行及时维护保养, 疏通风管, 润滑风机, 提高抽排效率, 以达到较佳的防治职业病的效果。 (2)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1) 进一步完善个人防护用品的配置和巡查制度, 确保个人防护用品及时有效更换, 督促工作人员正确使用; (2) 对从事多种作业或在多种劳动环境中作业的人员, 应按其主要作业的工种和劳动环境配备防护用品, 如配备的防护用品在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或其他劳动环境中不适用的, 应另外配备或借用所需的其他防护用品; (3) 生产管理、调度、保卫、安全检查以及学习、外来参观等有关人员, 应根据其经常进入的生产区域, 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 (3) 职业卫生管理: (1)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定期进行职业卫生技术培训和考核, 增强工人的规范操作意识以形成安全操作行为; (2) 本项目有化学品站, 建议针对酸、碱接触人员、高温作业、有毒物质泄漏区域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详细可行的应急救援预案, 化学品站配备冲洗设备、现场急救用品; (3) 完善职业病危害告知制度和疑似职业病、职业病诊治、报告及告知制度, 在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张贴有毒物品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应急处理等告知卡或者告知牌。

参考文献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篇4

关键词:制鞋业,职业病危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制鞋业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手工接触有机溶剂作业多,职业病危害严重[1,2,3],其综合防控体系尚待解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是保证产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系统中重要内容之一,是一个确认、分析、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物理、生物危害的方法,是一种新的质量保证及预防措施。近年来,鉴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在控制潜在危害实践中的明显效果,在职业病防治中有探索性应用[4,5,6];但由于存在工艺上的区别及劳动密集型企业特点,以上探索性应用尚不能直接应用于制鞋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控中。我们以运动鞋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制鞋工艺流程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识别、分析、检测和评价,并对其工程防护进行分析探讨,找出制鞋业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中山市某硫化鞋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了解工程概况、现时运行情况、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辅料、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时空分布等;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8]《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9]和《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10]进行粉尘、化学毒物、噪声、高频辐射等的测定,采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1]进行分析和评价;接触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健康检查采用《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12]开展。

危害分析是对职业病危害及存在环节或导致危害存在条件的综合分析过程,以确定显著危害。在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的基础上,识别并检测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参照标准,结合职业病危害特性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等,对潜在危害进行分析,确定显著危害。在危害控制时要考虑控制措施的实施及其效果。在完成危害分析的基础上,列出各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和用于控制危害的措施。关键控制点是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部位和关键控制因素实施可操作的有效控制措施,并且该控制对防止、消除某一职业病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是必须的步骤,包括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和管理防护3个方面。可接受水平为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不超标,以及作业工人未出现职业健康损害或职业病。本检测分析评价时间为2014年10月—2015年6月。

2 结果与讨论

2.1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工艺简介:布料等经裁切、加工后制成鞋面,部分材料经压烫、镭射等加工制作成商标(LOGO)缝制在鞋面上,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鞋材与尼龙布贴合经裁剪、丝印等工序制成内底。由于胶粘的需要,内底需要打磨。只有鞋面、内底、大底准备好了才能进行后序生产。

成型工段首先要备好楦头、鞋面、鞋垫。鞋面、鞋垫先擦胶,过烘箱;过烘箱后将鞋面套入对应的楦头上,按照楦头调整前帮机爪子的弧度及撑台的高度攀前帮、中邦、后帮、品检;然后是鞋身下缘底部刷胶、大底边墙及大底内仁刷胶;后过烘箱贴大底,压大底。然后鞋身划线、包头划线,鞋身、鞋头刷胶过烘箱,包头刷胶贴包头、压包头,围条刷胶,贴围条、压围条,再将护条后跟标刷胶贴好,贴好后进行品检,品检后上架硫化。硫化前,加硫罐需要预热到100℃左右,硫化时打开硫化罐门,将待硫化的鞋子依照加顺序推入硫化罐锁定罐门。打开进气阀门,将气压加至4个大气压后,停止加压,硫化80 min,后将硫化好的鞋出罐,拉入冷却区,取鞋弓,拔楦,品检后装盒,装箱。

2.2 工作场所中职业病危害分析

在硫化鞋制作过程中,主要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高温、紫外线(UV)、高频辐射、局部振动、化学毒物和粉尘。化学毒物为有机溶剂(甲苯、二甲苯、丙酮、丁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1,2-二氯乙烷、正己烷)、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粉尘有其他粉尘(布尘、皮革尘、橡胶尘)。生产性热源为烘箱、硫化机,均进行隔热保温处理。局部振动存在于裁剪、加工和本底打磨工序的打磨作业。UV分布在加工及贴底工序的UV照射岗位和擦处理剂岗位,UV源均有屏蔽措施。高频辐射存在于高周波机拓印商标工序,超标率为54.5%。噪声、粉尘和化学毒物超标率分别达13.2%、0和0.51%。在裁剪单元检测高周波机拓印商标岗位的高频辐射,超标率为54.5%(6/11)。配备的防护设施为机器屏蔽防护。见表1~3。历年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率为90%~100%,检出噪声作业疑似职业病1例。

2.3 职业病危害有效控制措施确定

运动鞋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有效控制措施的关键限值主要包括生产设备和防护设施正常运转、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不超过职业接触限值、个人防护用品佩戴合理有效、无职业病患者。根据有效控制措施的关键限值,该制鞋企业有效控制措施的监控程序包括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职业健康监护、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见表4。针对各种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本项目均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除了噪声、高周波的防护措施偏离有效控制措施外,其他因素的防护措施均没有偏离有效控制措施,防护效果较好。利用有效控制措施技术控制超标点,结果显示,有效控制措施可行。

2.4 工程防护设施设置

2.4.1 防毒设施防护设计能力调查

该用人单位在成型车间、丝印房、贴合车间均采用设置轴流风机的方式来加强车间通风。另外,成型车间的成型线、鞋面清洁、调胶房、丝印台、贴合机各设有有1套喷淋+活性炭纤维吸附处理系统。各工种化学毒物接触水平均基本低于职业接触限制,可见现场通风设施能起一定的防护作用。该用人单位在生产车间设置外墙墙式轴流风机22台、车间内设置吊扇22台、以及部分岗位放置落地式风扇进行通风。该企业提供风机和抽风系统的通风参数见表5。

2.4.2 防尘设施防护设计能力调查

大底车间采用轴流风机和自然通风结合来增加车间空气流通。成型车间的磨边岗位设置有1套布袋除尘器来防止机器引发的扬尘。该企业无法提供该风机参数。根据现场工作场所检测出的粉尘接触水平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该防尘设施达到防护设计能力要求。

2.4.3 工程噪声防护设计能力调查

大底车间、裁床区、成型区、晒版房的机器设备均未采取任何减噪设计。结合个体噪声检测结果可以判断,大底车间的炼胶机、成型车间的裁床机、洗版岗位的噪声控制设计能力未能满足要求。

2.4.4 防暑降温设施防护设计能力调查

贴合车间的晒布机器温度控制在120~140℃间,热源外设置有外壳用于隔热和控制温度,车间采用轴流风机加强通风,车间南边墙安装有负压水帘装置,能起到降低室内温度的作用,防暑降温能力达到防护设计能力要求。

2.4.5 工程高频辐射防护设计能力调查

高周波机设置在成型车间,未见任何工程防护设施。结合高频辐射检测结果可以判断,该企业的高频辐射防护设计能力未能满足要求。

2.5 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该企业为接触噪声、粉尘、高频辐射和化学品危害的员工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共检查143人,未检出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者有136人。通过复查工作,检出化学毒物接触的职业禁忌证6例,检出噪声作业疑似职业病1例;由此发现,该用人单位应该注重化学毒物和噪声接触员工的身体健康损害。

2.6 应急救援措施

该用人单位制定了《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预案》和《化学品泄漏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泄漏、逸散有毒气体的工作场所,设置或配备了轴流风机作为强制通风设施;针对风险源可能发生的职业损伤情况,在每层楼均设置了急救药箱,共8个急救药箱;针对可能发生化学毒物喷溅的工作场所,设置了应急冲洗设施。可能发生化学毒物喷溅的工作场所为成型车间、网版房、贴合车间和危废品仓。定时对相关的应急救援设施包括冲淋设备、洗眼器、应急个体防护用品、应急药物进行巡查维护。企业每年都进行2次应急演练,主要针对化学毒物泄漏中毒进行的应急救援演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补充中暑专项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2.7 职业卫生管理

该企业成立专门的环境卫生安全部门(SMP),由SMP内3名工作人员专职负责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负责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监督,负责制定本企业职业病防治管理制度。定期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执行了上岗、在岗、离岗的职业健康监护。需完善的地方有: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切合实际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包括补充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制鞋业由于使用大量的胶水而产生较为严重的有机溶剂危害,已成为职业病防控的重点。本文调查结果发现,鞋底制造过程产生的强噪声,拓印商标过程中的高频辐射均为严重的职业病危害。本项目的疑似噪声聋已开始出现。高频辐射超标严重,工人作业并未穿戴防护服等防护用具,目前尚未检出健康损害。因此,在鞋厂的职业病危害防控中,除了有机溶剂的防护外,粉尘、噪声、高频辐射的防护也应列入防护重点。本文即利用前期成功构建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13],充分考虑该行业的多种危害因素及其特性、可实施的控制措施以及相应的监控措施。当监控结果表明,对关键控制点有失控趋势时,应进行过程调整,保证关键控制点重新处于受控状态,以降低职业病危害对作业工人的健康损害。

该用人单位行业为塑胶制品业,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版的通知》,一旦企业使用的生产原辅材料中含有高毒性化学物,该企业有可能发生职业中毒事件。

本项目自2009年运行以来执行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针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采取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根据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监护结果,结合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综合分析,该企业需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避免原料中含有风险性毒性较高的1,2-二氯乙烷和正己烷,增设局部排风设备,以降低工作场所中的噪声、粉尘和化学毒物危害,增加高周波拓印机的工程防护和高周波操作工的个体防护。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某糖果生产企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说明书和类比工程调查资料。

1.2 方法

1.2.1 职业病危害分析 (hazard analysis, HA)

HA是对职业病危害及存在环节或导致危害存在条件的综合分析过程, 以确定显著危害。在工程分析和职业卫生调查的基础上, 识别生产工艺、生产环境及劳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等, 并对其进行检测[1]。本研究采用经验法、类比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各生产单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预测职业病危害[2,3]。

1.2.2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 (critical control point, CCPs) 的确定

CCPs是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部位和关键控制因素实施可操作的有效控制措施[1]。这些措施包括法律、管理、工程技术、工程防护技术、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卫生保健和应急救援[4]。本研究根据以上原则, 结合类比检测和综合分析, 找出项目的关键控制点。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简述

该企业包括生产车间、包装车间等单元。生产车间包括熬糖、混合、挤压定型、冷却等单元;包装车间包括拉胶、切片、包装、热熔等单元。生产车间是将砂糖、植物油、葡萄糖浆、淀粉等原辅材料混合溶解熬成糖浆, 挤压成型后再经过冷却。包装车间是将冷却定型后的口香糖片从冷库架上取出, 切成规定尺寸后投入包装机, 包装盒经过包装薄膜热熔机进行透明包装薄膜 (PE聚乙烯薄膜) 粘合, 粘合点温度145℃。

2.2 职业病危害分布

在糖果生产包装过程中, 主要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噪声、糖尘、高温、电离辐射。主要生产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见表1。

2.3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析

2.3.1 噪声的危害分析与评价

糖果生产和包装过程中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工艺设备的运行, 如熬糖机、混合机、挤压机、压片机、切割机、包装机、包膜机、封箱机等。类比工作场所噪声检测结果显示, 31个噪声作业点的噪声强度为66.8~98.0 d B (A) , 超标率为58.1%[5], 超标点集中在生产车间的煮糖间、熬糖间、挤压、压膜;包装车间的拉胶、包装机等。对602名生产性性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力测试 (电测听) 检查, 检出8名听力异常者, 1名职业性轻度噪声聋, 均为生产车间人员。因此, 可以预测本项目作业场所的噪声危害比较严重。

2.3.2 糖尘的危害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糖尘主要来源于生产车间原辅料混合熬糖时激起的糖尘;包装车间拉胶岗位、包装岗位作业人员在对带有糖粉的大片口香糖进行搬动的过程中, 拿起口香糖胶片后放下的一瞬间激起糖粉扬尘。糖尘吸入后可在呼吸道内溶解被人体吸收, 一般不会对健康人群构成危害。但有测试发现, 工业中约70%的加工粉尘可形成易燃易爆粉尘。当有明火火焰通过易燃易爆颗粒中传播时, 粉尘爆炸就有可能发生, 对人体造成伤害[6]。因此以糖尘的爆炸极限浓度评价糖尘的危害。类比工程的17个糖尘作业点的糖尘浓度为1.67~25 mg/m3, 远小于糖粉的爆炸下限[7];受检者均未发现尘肺病例。综合预测,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 在正常生产状态下, 空气中糖粉扬尘引起爆炸的可能性较小。

2.3.3 高温的危害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为空调车间, 受炎热气候影响较小, 生产装置中的热源主要是熬糖 (熬糖) 机、包装的热熔机, 包装热熔机仅对包装薄膜加热至145℃使包装薄膜粘合。类比工程的检测结果显示, 生产性热源的WBGT指数为17℃, 非高温作业点, 因此预测项目建成投产后, 生产性热源不对工作环境产生高温影响。

2.3.4 电离辐射的危害分析与评价

本项目配置两台X射线异物检出仪, 对成品糖果进行异物检测。异物检出仪在正常工作运行情况下, 工作人员可能受到的辐射源有两种情况: (1) 泄漏射线:穿过辐射源组装体的射线, 是非有用线束, 主要是X射线; (2) 散射线:由主射束对散射面引起的散射主要是X射线。类比工程两台同型号X射线异物检出仪放射防护检测结果表明, 按操作人员每天工作8 h, 年工作天数260 d, 操作位的受照剂量为0.208 m Sv/年, 小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规定[8]: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限值为20 m Sv/年的要求。预测, 本项目建成投产后, 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本项目作业人员所在操作位的受照剂量当量率小于《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规定[8]。因此, 对于该场所无须对工作人员活动范围进行限制, 但需要加强管理, 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照射。

2.4 关键控制点确定

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是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部位和关键控制因素实施可操作的有效控制措施, 并且该控制对防止、消除某一职业病危害或将其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是必须的步骤, 包括工程防护、个人防护和管理防护三个方面[9]。经过对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确定本建设项目的关键控制点, 见表2。

3 讨论

从工程分析以及类比检测结果可以看出, 本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糖尘、高温、电离辐射。有研究报道, 糖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危害是比较严重的[10], 类比项目的职业性噪声聋已开始出现。本建设项目由于使用糖粉作为主要原材料, 在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糖尘。在一定含氧量的大气中, 当糖粉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一旦遇到明火、电火花和放电时, 可发生爆炸, 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 在糖果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控中, 除了噪声的防护外, 糖尘的防护也应列入防护重点。应该注意的是, 尽管本项目在建成投产后, 在正常生产状态下, 空气中糖粉扬尘引起爆炸的可能性较小, 但应考虑针对误操作或非日常作业时工作场所糖粉浓度增大的情况, 如集尘器清理作业或集尘器发生故障等。粉尘爆炸极具破坏性。除“初始爆炸”外, 还会发生“二次爆炸”及多次爆炸, 往往是火灾和爆炸同时发生[11], 粉尘爆炸中伴随着不完全燃烧, 燃烧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气体[12], 往往造成爆炸过后的大量人员中毒伤亡。因此除从工程技术上设置集尘抽排设施降低作业位糖尘浓度外, 还应注意作业人员的操作规范, 制定集尘器清理作业规程, 减少扬尘, 同时应注意做好个体防护。

针对关键控制点, 建议企业应做好: (1) 对高噪声设备和环境采用综合降噪措施, 如车间设置隔音墙、高噪声设备设置消声器等措施进行隔声、消声、吸声降噪; (2) 熬糖机、投料处、拉胶岗位容易产生糖尘, 建议在以上岗位配备除尘器, 另外, 要避免使用压缩空气进行清洁, 防止区域扬尘; (3) 采用中央空调系统的工作场所, 其换气量除满足稀释有毒有害气体需要量, 保持冷、热调节外系统的新风量应不低于每人30 m3/h, 换气次数应不小于12次/h。空调的进风口应设在室外空气清洁区, 与相邻工作场所的进气和排气装置合理布置, 避免气流短路; (4) 规范使用X射线异物检出仪, 进出料时应间断进出料, 避免物料连续推拉铅帘而泄漏射线。并购置便携式测量仪, 加强监测; (5) 建立各种防护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的维护、维修制度, 加强对各种维护设施的经常性维护和保养, 保证这些设施能够正常使用; (6) 加强噪声、糖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 并制定细致、完善的检测计划, 计划中应明确检测的周期、频率以及检测的范围; (7) 在上述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置相应警示标识; (8) 合理安排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 尽量减少其在关键控制点的停留时间; (9) 作业人员在关键控制部位作业时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并依据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 合理佩戴符合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

参考文献

[1]苏世标, 徐海娟, 刘明, 等.HACCP在硫酸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分析及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工程学, 2011, 10 (3) :198-201.

[2]倪金玲, 何苏敏.应用类比法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适用性探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6, 20 (4) :246-247.

[3]陈松根, 谭强, 顾春晖, 等.某LED芯片生产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分析[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4, 32 (3) :156-158.

[4]刘安生.HACCP原理应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的探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0, 36 (6) :340-34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6]苏毅.糖加工中糖粉尘灾难性爆炸风险的管理[J].广西蔗糖, 2013, (4) :54-57.

[7]刘邦先, 周乃如, 朱凤德.粮食粉尘爆炸及防护[J].粮食与油脂, 2005, (1) :10-12.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9]王致, 肖晓琴, 张海, 等.HACCP在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8, 21 (12) :357-360.

[10]卢玲, 张龙连, 周春娇, 等.某口香糖加工厂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 2008, 24 (8) :721-722.

[11]徐国平.粉尘爆炸危害及预防措施[J].劳动保护, 2010, (9) :88-89.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篇6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某纺织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资料和类比工程调查资料。

1.2 调查方法

该纺织厂生产单元按工艺特征和布置的相对独立性来划分。生产单元包括前处理车间、织布车间。采用经验法、职业卫生调查法、检验检测法、综合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各生产单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预测职业病危害。

2 结果

2.1 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工艺较为简单, 主要包括前处理工艺、织布工艺。前处理工艺包括络筒工艺和整经工艺等;织布工艺包括织造工艺和验布工艺等。生产工艺流程见图1。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根据建设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以及生产过程中使用原材料等因素综合分析, 该建设项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生物因素 (螨、羌、蚤) 、不良照明和视觉紧张等。主要生产单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见表1。

2.3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根据对纺织业生产工艺、设备及所使用的原辅料的综合分析, 结合检测方法和职业接触限值, 对粉尘、噪声进行检测。

2.3.1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采样/检测方法及仪器

(1) 粉尘:粉尘采样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59-200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有关要求, 使用FCC-25防爆粉尘采样器进行现场采样, 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 (GBZ192.1-2007) 进行检测。 (2) 噪声:噪声现场检测按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 (GBZ/T189.8-2007) 的有关要求, 使用AWA6270B噪声仪进行现场测定。

2.3.2 检测频次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 (GBZ/T 159-2004)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有关要求, 进行检测。 (1) 定点短时间浓度采样:短时间区域采样采取上、下午各采样1次, 每次采样15 min, 高峰时段采样。 (2) 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TWA) 采样:固定作业岗位以工作场所浓度代替工人接触水平, 采取上、下午各采样1次, 每次采样1 h。 (3) 噪声采样:噪声每天采样3次, 利用工时法计算求得。

2.3.3 检测结果

粉尘、噪声检测结果见表2、表3。

2.4 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程度分析

2.4.1 噪声危害分析

纺织厂生产过程中的噪声主要产生于生产设备运行, 如络筒机、整经机、织布机、验布机。该项目13个噪声作业点的噪声强度为78.8~102.1 d B (A) , 超标率为46.2%〔2〕, 超标点集中在织布车间的织布机。根据经验及该项目工作场所噪声检测结果可以预测该项目作业场所的噪声危害比较严重, 主要集中在织布车间。

2.4.2 粉尘危害分析

该项目主要粉尘源为:前处理车间络筒机、整经机工作时产生的粉尘;织布车间织布机、验布机工作时产生的粉尘;机器设备及地面上的积尘在人工清扫时的二次扬尘。该项目的8个粉尘检测点的粉尘浓度为0.66~4.96 mg/m3, 超标率为62.5%。根据经验该项目工作场所粉尘检测结果可知该项目作业场所的粉尘危害比较严重, 应做好粉尘防护。

2.5 关键控制点

经过对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确定以下岗位或场所为该建设项目的关键控制点, 见表4。

3 讨论

该建设项目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生物因素 (螨、羌、蚤) 以及不良照明和视觉紧张, 其中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和粉尘。因此该项目存在作业人员发生听力损伤、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危害〔3〕、引起过敏反应等工作场所职业危害风险。

所谓关键控制点是检测中发现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的工作场所或在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 (强度) 超标的情况下从事的作业等。针对关键控制点, 建议企业采取如下措施: (1) 控制职业病危害的措施:①对高噪声设备和环境采用综合降噪措施, 如安装隔声罩、消声器等措施进行隔声、消声、吸声降噪, 针对纺织厂以高中频为主的噪声可采用吸声吊顶进行降噪〔4〕;②设备布局适宜, 不宜太密集;③加强机器设备的密闭防尘工作, 根据纺织厂的生产工艺特点可选用旁侧吸尘罩或下部吸尘罩进行尘源控制。 (2) 加强职业卫生管理:①加强噪声、粉尘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 并制定细致、完善的检测计划, 计划中应明确检测的周期、频率以及检测的范围;②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按规定进行上岗、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③合理安排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 尽量减少其在关键控制点的停留时间;④在上述作业场所醒目位置设置相应警示标识;⑤根据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的要求实施听力保护计划, 内容应包括工作场所噪声检测、听力测试与评定、工程控制措施、护耳器的要求及使用、职工培训以及记录保存等方面内容;⑥作业人员在关键控制点作业时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并依据关键控制点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不同, 合理佩戴符合职业卫生防护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关键控制点的各项防护措施只要落实到位, 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参考文献

[1]李变兰, 刘东山, 陈丽, 等.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防护[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8, 34 (4) :236-2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1-2010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Z 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篇7

1 焙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特点

焙烤实验室安全管理所涉及对象主要有基础设施、实验设备、原料、实验员, 就这几方面的管理特点进行以下分析[1,2]。

1.1 基础设施

焙烤实验室安全相关基础设施主要有灭火设施、水管、电线、视频监控装置、储藏室、防疫设备, 这些基础设施是关系到焙烤实验室安全的关键因素。如灭火设施可以预防火灾, 水管破裂会对实验室内一切设施及物料造成浸泡和损坏, 电线老化容易引起漏电和火灾, 视频监控装置可以防盗、监控人员来往, 储藏室的温、湿度条件及物料放置方式对原料质量安全有影响, 无防疫设备则会导致疫情发生。

1.2 实验设备

焙烤实验室设备主要有和面机、分割搓圆机、发酵箱、烤箱、切片机、包装机等。这些都是用电设备, 有的甚至需要用高压电;和面机、分割搓圆机、切片机是部分机械零件高速运转设备, 操作不当会对人身安全造成一定危害;烤箱是高温设备, 操作不当容易被烧伤, 甚至起火;发酵箱湿度大, 容易产生漏电问题。只有严格按照要求去操作设备, 才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1.3 原料

焙烤实验室常用的原料有面粉、酵母、糖、油脂、鸡蛋、食品添加剂等, 一般都要求新鲜, 且符合QS质量检验要求。但是原料在采购及储藏环节容易产生发霉变质或其他质量安全问题, 因此, 需要建立从原料采购一直到储藏等一系列环节的安全管理工作。

1.4 实验员

实验员是保管原料、使用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主要人员, 实验员自身健康状况和技能操作水平, 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需要对实验员自身健康状况和技能操作水平进行评估, 并建立安全管理系统, 这就对实验员提出了较高要求。

2 制订HACCP计划

通过以上分析制订HACCP计划[3], 具体见表1。

3 实行HACCP计划的保证

为了保证HACCP计划在焙烤实验室顺利实行, 需要先制定实验室良好操作规范 (GMP) 、卫生操作规则 (SSOP) 以及相应的支持性文件, HACCP应建立在良好操作规范和卫生操作规则基础之上[4,5]。

应建立HACCP执行领导小组, 负责焙烤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正常进行, 并按照表1 内容严格执行, 做到步步有记录、时时可查阅, 保存好资料记录, 有问题及时纠偏整改, 使焙烤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落到实处。

摘要:焙烤实验室涉及粮油食品加工与检测, 因此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要求很高。本文就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 在焙烤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根据焙烤实验室的管理特点制订HACCP计划, 为焙烤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HACCP,焙烤实验室,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廖庆敏.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之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1) :168-169.

[2]闫英民, 王永红.HACCP系统在学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动物防治, 2007, 23 (6) :431-432.

[3]田惠光.食品安全控制关键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张登沥, 沙德银.HACCP与GMP、SSOP的相互关系[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2004, 13 (3) :262-265.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篇8

关键词:炼油厂,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污水处理

为从源头上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相关权益, 本文以某炼油厂污水处理站2012年现状为调查对象, 通过系统分析该炼油厂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分布情况, 并结合现场检测结果, 评价其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可行性, 提出炼油厂污水处理过程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为同类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炼油厂污水处理站2座。

1.2 检测方法

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和系统工程分析, 确定该炼油厂污水处理过程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 按照《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方法》《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等标准进行现场采样及检测[1,2,3]。

1.3 评价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等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4,5,6,7]。

2 结果

2.1 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

2.1.1 概况

该污水处理站主要用于处理高含盐、高氯根、高含油的炼油废水, 总处理能力225 m3/h。主要处理设施包括隔油池、油水分离系统、调节池、复合分离系统、接触氧化池、污泥处理系统等。污水处理站现场操作人员按5班3运转配备, 每班8人, 共计40人, 采用一班制, 每班工作时间8 h。

2.1.2 生产工艺

处理对象为选油站废水和来自催化常压工段的含油废水。主要工艺如下:含油污水调节池→提升井→隔油池→油水分离系统→调节池→复合分离系统→生化处理池→浮选池→调节池→过滤→污泥干化处理系统→排放

2.2 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

经调查, 炼油厂污水处理过程中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人数共计40人。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见表1。

2.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在工作场所各设备均运转正常时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检测。

2.3.1 粉尘

污水处理站产生粉尘的工作场所为污水处理加药间。现场检测结果分为工人个体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工作地点空气中粉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检测结果见表2。

注:a为超限倍数对应的短时间接触浓度。

检测结果表明, 加药间操作工个体接触凝聚剂、混凝剂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2.3.2 化学毒物

污水处理站工作场所空气中毒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短时间接触浓度及最高容许浓度检测结果分别见表3、表4。由表3、表4可见, 污水处理站含油污水提升系统、浮油池、油水分离池、复合分离池、接触氧化池、泥水分离池、油气处理池、油泥处理间、污泥干化场等污水、污泥处理工艺设施的巡检位空气中各有毒物质的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浓度和巡检工接触有毒物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2.3.3 噪声

工人对产生噪声的压缩机房、提升泵房、加药间、油水分离泵等工作场所以巡检为主, 经调查, 除加药间工位、巡检位工人日接触噪声时间为4 h外, 其余巡检位工人日接触噪声时间累计为0.5~1 h。工作场所噪声测量结果见表5。

经检测, 提升井泵、油水分离泵、泥水分离泵巡检位, 油气处理系统引风机巡检位等噪声点噪声强度范围为72~80.6 d B (A) , 按工人日接触噪声时间判断, 符合卫生限值要求。

氧氮压缩机房离心压缩机巡检位噪声强度为96.2 d B (A) 、生物滤池离心鼓风机放风口巡检位噪声强度达108.0 d B (A) , 每班工人在各点的巡检时间累计约为0.5~1 h, 接触噪声强度不符合卫生限值要求。

注:a为最高容许浓度。

2.4 职业病防护措施分析

2.4.1 防尘措施分析

产生粉尘的工作场所为混凝剂、凝聚剂的加药间。凝聚剂主要成分为高分子聚合物, 经管线密闭压送;配药、加药系统采用自动结合人工手动加药方式, 操作工将装药剂的粉袋倒入溶药池, 药剂经过溶药系统进入加药系统, 再通过加药计量泵进入加药点, 减少了人工手动操作。

2.4.2 防毒措施分析

污水处理站的主要工艺设备露天布置, 产生毒物的工作场所包括各污水处理设施、油泥处理系统巡检点的硫化氢、二氧化硫、苯、甲苯、二甲苯。采取的防毒措施如下: (1) 油泥处理间、泵房等产生有毒气体的厂房内设机械通风系统。 (2) 设油气处理系统, 收集调节池、隔油池、脱硫池、废油储池等处理池的气体并进行综合处理, 减少废油气、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挥发扩散。 (3) 污水的贮存、输送均采用密闭方式进行, 使之与操作人员不直接接触。

2.4.3 防噪措施分析

产生噪声的设备主要有各类污水泵、污泥泵、风机等。对现场调查和相关设计资料的收集发现, 污水处理站采取了以下降噪、防噪措施: (1) 装置布置设计、建筑设计考虑防噪措施, 对鼓风机房、泵房噪声较大的建筑物单独布置; (2) 风机、泵等动力设备加装消音装置及减震垫;控制室和值班室采用隔音性能好的门窗及有较好吸声性能的墙面材料; (3) 输水管道设计时, 布置合理、流道顺畅, 减少流体动力噪声; (4) 厂内外设有绿化隔离带, 利于噪声强度衰减。

3 讨论

经综合分析, 该炼油厂污水处理站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毒物 (硫化氢、二氧化硫、氨、苯、甲苯、二甲苯等) 、粉尘 (混凝剂、凝聚剂) 、物理因素 (噪声) 。现场调查期间, 该厂针对污水处理过程采取的防毒、防尘、防噪等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安装到位, 运行正常。

该污水处理站工艺自动化程度、设备密闭程度较高, 人员不与物料直接接触。粉尘、毒物检测结果显示, 各岗位作业人员接触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接触毒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短时间接触浓度及最高容许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 表明该污水处理站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基本有效, 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相关要求。

根据现场检测结果和该公司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分析, 污水处理站运行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点包括浮油池、油水分离池、复合分离池、泥水分离池、油气处理池、油泥处理间、污泥干化场、加药间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防治的重点是加强污水处理各生产线阀门及管道的日常维护和检修, 防止物料的跑、冒、滴, 漏, 并为接触粉尘、毒物、噪声等作业人员配备应急防毒呼吸器、防酸碱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棉纱手套、防毒面罩、防化学液护目镜、防噪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

建议:根据现场检测结果, 加药间加药期间粉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 生物滤池离心鼓风机放风口巡检位噪声强度超标。应加强以上工作地点巡检工和操作工的个体防护。

另外, 污水处理加药间使用多种化学物质, 化学品储存间应注意加强通风, 运送时应避免溢出或喷溅, 运送人员应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 人工投料岗位应特别注意加强防护。在进行污水管道、污泥管道、污水处理设施的检修维护、冲洗清淤时, 检修人员在密闭或半密闭空间作业时可能发生硫化氢、二氧化硫、氨等的急性中毒事故, 检修人员应配备呼吸器具等个人防护用品, 检修时加强工作场所通风, 并建立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经济本科毕业论文下一篇: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