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性分析

2024-06-30

危害性分析(精选12篇)

危害性分析 篇1

行政垄断问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 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 (包括享有行政权的组织) 滥用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竞争的行为。[1]行政垄断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地区封锁, 又称地方保护主义;二是行业垄断, 也可以称为行业壁垒、部门垄断。前一种属于横向垄断, 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或其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排斥或者限制竞争的行为;后一种, 主要是指政府或者政府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了保护其特定行业的企业及其利益而实施的排斥或限制竞争的行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行政垄断是由于行政权力的滥用而产生的, 其危害性比其他任何垄断形式都要严重, 主要表现在:

一、行政垄断严重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

行政垄断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干预竞争、排斥竞争, 形成人为的市场壁垒, 是其他企业难以进入该地区或行业市场, 其最直接的危害是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的情况下, 那些企业会不顾及供求规律, 使市场竞争进入无序的状态, 使竞争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正如有学者认为的那样“行政垄断是一种‘圈地式’的, 拍他性的特殊经营, 在其垄断领域实施了市场禁入, 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 阻止竞争对于 (含潜在对手) 的进入, 妨碍了要素的自由流动, 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原则’”。[2]所以, 政府不能随意干预市场的运行,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凡是市场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 政府就要止步;凡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 或虽然能够解决但成本过大的问题, 政府应当介入并加以解决。

二、行政垄断制约了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

首先, 行政垄断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正常的经济生活中, 消费者应该是处于主导地位, 生产者生产的商品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然而, 行政垄断的存在完全打破了这些规律, 行政垄断企业凭借优势地位, 控制着商品的价格和数量, 使消费者无法选择, 只能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接受不合理条件。由此可见, 行政垄断侵害了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其次, 行政垄断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阻碍了社会整体福利提高的可能性。行政垄断限制了平等竞争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 剥夺了其他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 使市场经济规律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最终使市场向社会提供错误的信号, 是经济资源不能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行政垄断企业内部组织管理效率低下, 缺乏活力, 资源利用率低, 使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再次, 行政垄断是现阶段社会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行政垄断行业凭借其垄断优势为其本行业企业及其员工获取高工资和福利。他们凭借行政权力获得商品的定价权, 通过垄断高价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然后在垄断行业或部门内部对经济利益进行瓜分和占有, 最终使本行业、本部门及其成员的利益实现最大化。垄断行业的高工资、高福利现象已经为社会所关注。

三、行政垄断是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的严重破坏

经济民主是经济民主化的产物。所谓“经济民主是指民主由政治领域跨入经济领域, 或者说经济领域引入政治领域的民主机制。民主之所以能进入经济领域, 是因为民主内含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即民主有一种有效地适合会组织方式, 是一种能够发掘人的潜力的最好手段, 其价值观具有鼓动自由和充分的交流、通过达成共识以解决冲突、尊重人的需求和特性等内容。”[3]行政垄断与经济民主思想背道而驰, 行政垄断意味着, 由于行政权力的介入, 行政垄断行业获得了充足的资金和资源, 它们垄断着市场准入机会。在行政垄断条件下, 为了排斥、限制和妨碍竞争, 往往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限制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 或者强迫市场主体从事 (或不从事) 某种交易, 剥夺了市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经济自由。

四、行政垄断极易形成权力寻租导致腐败

寻租指的是那种利用资源通过整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害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行政垄断与政府腐败是一对孪生姐妹。行政垄断由于行政权力控制着经济资源的配置, 而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又具有极强的随意性, 在没有相应法律处规范约束的情况下, 行政人员就会滥用手中的权力, 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企业为了获得行政垄断的保护, 就将大量的费用用于行贿, 必然产生官商勾结, 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

五、结语

行政垄断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对于行政垄断的危害性的探索和研究, 能够使我们从更深的层次认识行政垄断, 对于我们研究如何规制行政垄断有重要意义。

摘要:行政垄断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 制约了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 对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造成严重的损坏, 并且行政垄断很容易形成权力寻租导致腐败。对于行政垄断的危害性分析, 有利于我们充分认识行政垄断, 坚定我们反行政垄断的信心。

关键词:行政垄断,危害

参考文献

[1]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824页。

[2]陈志成:《行政垄断的多为解读》, 《中国行政管理》, 2002年第3期, 第22—24页

[3][美]理查德·H·弗兰克:《产业民主与趋同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工业国家的比较分析》, 载梁能主编:《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的实践与美国的经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63—64页

危害性分析 篇2

常见的垃圾食品及其危害分析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有极尽奢华、极具品位的“满汉全席”,还有川、粤、鲁、京等各具风味的八大传统菜系。而且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不断渗透,人们的饮食变得日益多元化,方便、快捷的食品不知不觉间已充斥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直至“垃圾”食品一词的出现,才使我们蓦然发现,填进腹中的“美味”,竟有许多是后患无穷的“垃圾”食品。对于垃圾食品,我们应该要清晰地意识到它们的危害性,与之拉开距离。下面简单地分析一下被称为“十大国际垃圾食品”的危害性。

1,油炸食品。以美式快餐为代表的油炸食品,充斥着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餐行业,不管男女老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这一“垃圾”的侵袭,即使专家不断地呼吁,即使国人极力地排斥,都不能动摇它们的地位。此类食品热量高,含有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质,经常进食易导致肥胖,是导致高脂血症和冠心病的最危险食品。在油炸过程中,往往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质。已经有研讨表明,常吃油炸食品的人,其部分癌症的发病率远远高于不吃或极少进食油炸食品的人群。

2、罐头类食品。不论是水果类罐头,还是肉类罐头,其中的养分素都遭到大量的破坏,特别是各类维生素几乎被破坏殆尽。另外,罐头制品中的蛋白质经常涌现变性,使其消化吸收率大为下降,养分价值大幅度“缩水”。还有,很多水果类罐头含有较高的糖分,并以液体为载体被摄进人体,使糖分的吸收率因之大为增高,在进食后短时间内导致血糖大幅攀升。同时,由于能量较高,也有导致肥胖之嫌。

3、腌制类食品。泡菜和咸菜是中国、日本、朝鲜的传统食品,腊肉也是很多国家的特色风味。腌制食品在腌制过程中,需要大量放盐,这会导致此类食品钠盐含量超标,造成经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肾脏的累赘加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增高。还有,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可发生大量的致癌物质亚硝胺,导致鼻咽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增高。此外,由于高浓度的盐分可严重损害胃肠道粘膜,故常进食腌制食品者,胃肠炎症和溃疡的发病率较高。

4、加工的肉类食品(火腿肠等)。肉松和香肠已经是每个家庭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了。这类食品含有一定量的亚硝酸盐,故可能有导致癌症的潜伏风险。此外,由于添加防腐剂、增色剂和保色剂等,造成人体肝脏累赘加重。火腿等制品大多为高钠食品,大量进食可导致盐分摄进过高,造成血压波动及肾功效损害。美国一项研究证实,吃太多香肠及其它加工过的肉类食品,会增加患胰腺癌的风险。

5、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品。此类食品固然含有一定量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肥肉和动物内脏类食品所含有的大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已经被判断为导致心脏病最主要的两类膳食因素。长期

大量进食动物内脏类食品可大幅度地增高患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如结肠癌、乳腺癌)的风险。

6、奶油制品。常吃奶油类制品可导致体重增长,甚至涌现血糖和血脂升高。饭前食用奶油蛋糕等,还会使食欲下降。高脂肪和高糖成分经常影响胃肠排空,甚至导致胃食管反流。很多人在空腹进食奶油制品后涌现反酸、烧心等症状。

7、方便类食品(方便面和膨化食品)。此类食品属于高盐、高脂、低维生素、低矿物质类食品。一方面,因盐分含量高增长了肾负荷,会升高血压;另一方面,含有一定的人造脂肪(反式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加之含有防腐剂和香精,可能对肝脏等有潜伏的不利影响。

8、烧烤类食品。含有强致癌物质三苯四丙吡。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称,烧烤食品有强“毒性”。

9、冷冻甜品类食品。这类食品包含冰淇淋、冰棒和雪糕等。这类食品有三大问题:因含有较高的奶油,极易导致肥胖;因高糖,会使食欲下降;还可能由于温度低而刺激胃肠道。

10、果脯、话梅和蜜饯类食品。这类物质含有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可结合胺形成潜伏的致癌物质亚硝酸胺;含有香精等添加剂可能损害肝脏等脏器;含有较高盐分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和肾脏累赘加重。常食用垃圾食品易患抑郁症

英国最新研究发现,垃圾食品不仅会导致肥胖等身体疾病,还会诱发精神疾病,让人更易抑郁。这一研究结果登载于《英国精神病学杂志》。平时多食用高脂肪、加工类和甜品的人比果蔬、鱼类产品爱好者患抑郁症的几率高58%。研究人员让3486名55周岁左右的英国公务人员填写一份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5年后,再让这些人填写抑郁自测问卷。分析显示,食用垃圾食品多的人5年后患抑郁的比例明显高得多。

常食垃圾食品易引发暴力倾向

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长期吃垃圾食品可能会增加暴力行为。研究显示,吃垃圾食品的人更愿意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脾气也更坏。科学家解释说,当大脑极度缺乏重要营养成分,尤其是缺乏大脑神经元的重要组成成分欧咪伽-3脂肪酸时,大脑会失去灵活性,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受损,暴力倾向增加。而垃圾食品营养成分单一,长期食用会造成营养缺失。

危害性分析 篇3

关键词 淡水养殖;水体;氨氮成分;累积;危害性

中图分类号:S912;X7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1--02

作为淡水养殖工作中的重要工作,其水体氨氮成分累积的危害在近期得到了广泛关注。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淡水养殖水体氨氮成分累积的危害性的认识,从而通过合理化的举措,对其进行优化解决[1]。

1 氨氮的存在形式

氨氮含量是水产养殖环境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目前的研究也可以知道,氨氮含量超过了一定的范围会增加水生动物的日常生活,对于我国水产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单一品种的养殖逐渐成为了养殖模式的首先,大大降低了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对于减弱池塘能量有不利的影响,导致投入的饵料,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蛋白质不能技术的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池塘中的氨氮含量会之间的进行积累,当池塘养殖中氨氮含量达到了一定的浓度以后,就会对水生生物带来毒害作用,从而对水产养殖带来非常大的危害[2]。

作为主要影响池塘养殖的指标,在池塘中,氨氮主要以以下两种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分子形式的氨(NH3-N)和离子氨(NH4+)。两者在池塘中适中保持着动态平衡:NH4+OH-NH3·H2ONH3+H2O。当然,两种形式的转化主要和水体中的pH以及温度有直接的关系,在pH值和温度一定的情况下,两者按照一定的比例在水体中生存。通过氨氮的毒理实验可知,在水体中,对于水生生物危害的较大的是NH3-N,由于NH3-N的毒性较大,而水体中离子形式的氨氮毒性很小,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NH4+对亚硝化单胞菌和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毒性,能够有效的抑制反硝化的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水体中分子氨氮浓度的上升,从而增加了氨氮对于水生生物的毒性。

2 淡水养殖水体氨氮的积累及危害性

2.1 水体的氮素循环

在谈论水体中的氮素循环中,我们不得不提到氮素循环的主要环节,在生物内主要存在有机氮的形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固氮作用。在池塘养殖的过程中,有机氮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尸体以及动物的排泄物,有机氮通过细菌的分解会形成氨氮以及硫化氢等小分子物质,随后硝化细菌会以这些物质为原料进行消化作用,形成硝酸盐以及硝酸盐,这3种氮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吸收。另外,如果水体中溶氧的含量较低,反硝化细菌的活性货增强,从而将硝态氮转化成氮气,从水体中排除,大气中的氮素可以通过固氮微生物重新利用到水体[3]。但水体中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整个氮素的转化过程中,有机氮到氨氮的转化主要是异养微生物来完成,这类微生物的生长速度较快,因此整个过程也较短,而氨氮转化为硝态氮主要由亚硝化细菌完成,硝化细菌的生长周期为18 min。因此转化的时间较短,从这个角度上上可以知道一旦池塘中有机物较多,很可能导致了池塘中氨氮含量过高,对于池塘养殖会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2.2 淡水养殖水体中氨氮成分积累的危害

一般而言,水体中的氨氮循环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而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对于水生生物影响不大。但是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由于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残饵以及水生生物的排泄大量的积累,如果在养殖高峰期配合使用消毒剂,会杀灭一定的有害微生物,但是有益微生物的数量也会减少,导致了水体中水生态失衡,从而出现水质恶化,水体的透明度出现下降,水体出现明显缺氧,形成水体中氨氮含量和亚硝态氮的含量较高,特别是当温度和pH较低的情况下,亚硝酸盐的积累会更加的明显。

关于氨氮的生理毒性一般认为,分子形式的氨进入到血液以后,阻碍了血红蛋白分子的Fe2+氧化成为Fe3+,使得血液中血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出现下降,从而导致了鱼类的呼吸收到了影响,尤其在池塘养殖过程中,如果一旦出现水体中溶氧降低,则氨的毒性会更加的明显。

亚硝酸盐是硝化反应不能完全进行的中间产物,当水体中的氨浓度达到高峰3~4 d以后,相应的亚硝酸盐的含量也会出现峰值,相对于分子氨而言,亚硝酸盐对于水生生物的危害较低,但是由于氨氮的转化速度较快,导致了牙亚硝酸盐的问题也日益提出,亚硝酸盐和氨的毒理作用类似。

3 氨氮污染预防治理的措施和技术

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治理淡水污染的相关措施不断更新,主要包括生物法、化学沉淀法、膜分离法以及电化学法等。

3.1 生物法解决措施

生物法治理污染一直以来是被认为最环保、最生态的治污模式,其具有不产生有害物质,不影响水体生态环境以及无需外界物质介入的特点。目前,在我国应用最为厂泛的生物治污模式是利用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进行污染防治,这类氨氮代谢细菌能够将水分中大量的氨氮成分,通过生物活动转化为其他物质,主要包括亚硝酸盐氮、硝酸盐以及氮气等,这些物质对于水体的危害性较低,对水产动物的影响较低。据调查和验证显示,在鱼塘中投放约2%的复合光合细菌,其可以清除近90%的水体;氨氮成分而一种特异性较强的氨氮降解菌可以在24 h内将水体中超过95%的氨氮成分取出,但随着水体中氨氮成分的增加,其降解率也会随之降低。

3.2 生态处理措施

这种方式主要是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属性为依据,在淡水养殖水域中建立起一个模拟生态系统,在利用细菌对水体进行净化的基础上,还在水体中种植各类植物和水藻,通过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吸附作用、生理作用以及沉淀作用等特性对水体中的氨氮成分进行分解。常见的万法包括沙流压法、人工湿地法、人工土壤法等。此外,养殖户还可以在养殖鱼类的同时,在鱼塘中投放蚌壳类、苔鲜类、腔肠类等动植物进行混养,这样就可以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3.3 湿式氧化措施

可以利用臭氧、双氧水等具有较强氧化能力的物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水体中的氨氮成分产生氧化作用,将其转化氮气等物质,这样就可以起到消除氨氮成分的目的。根据相关试验验证,利用臭氧加催化剂可以对水体内氨氮成分进行有效的降解,其降解率可以达到50%以上,作用较快,可在24 h内收到成效。

4 结语

通过对淡水养殖水体氨氮成分累积危害性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当前,水体氨氮成分累积的危害性涉及到多方面,有關人员应该从淡水养殖水体的客观实际要求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措施对其进行规避。

参考文献

[1]唐黎标.淡水养殖的水体颜色判断[J].渔业致富指南,2010(5):88-89.

[2]李光友,郭景宜.水质的好坏对淡水养殖的影响和对策建议[J].黑龙江水产,2012(4):112-113.

[3]俞凌云,赵欢欢,张新申.水样中氨氮测定方法研究[J].西部皮革,2010(3):13-15.

核心卡特尔及其危害性分析 篇4

关键词:核心卡特尔,反垄断法,法律规制,本身违法原则

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正式颁布, 这在我国反垄断法律制度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核心卡特尔是反垄断法规制的重要对象, 由于其严重损害市场竞争机制、消费者利益和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都逐渐意识到核心卡特尔的危害性, 都予以强烈谴责, 有的国家甚至把核心卡特尔列为犯罪。但是, 由于我国的反垄断法才刚刚诞生, 许多制度的设计并不完善, 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还不能有效的针对核心卡特尔进行规制。本文从核心卡特尔的危害性进行分析, 并提倡我们应当对核心卡特尔给予足够的重视。

1 核心卡特尔的含义

“核心卡特尔 (Hard-Core Cartels) ”一词, 最早提出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1998年《关于打击核心卡特尔的有效行动建议》中, 根据该《建议》, 核心卡特尔是指竞争者之间达成的反竞争协议、协同行为或安排, 包括固定价格、串通投标、限制产量、制定配额, 通过划分消费者、供应商、地域或商业渠道等方式分享或分割市场。

要分析核心卡特尔, 我们先要分析卡特尔, 我们通常所说的卡特尔就是指横向的垄断协议。一般认为卡特尔是指法律上相互独立的企业为了共同的目的, 相互达成有关市场竞争的协议或协调。 (1) 由于卡特尔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 会危害到消费者和其他竞争者的合法权益, 以及会进一步影响到市场秩序的稳定, 因此各国对其加以规制, 但是, 各市场经济国家基本上采取原则禁止, 例外许可的原则。 (2) 学者从这个角度出发将卡特尔分为原则禁止的卡特尔和例外许可的卡特尔, 或者是被分为两类, 一类是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卡特尔, 另一类是适用合理原则的卡特尔。 (3) 这种适用本身违法原则的卡特尔或者是原则上禁止的卡特尔就是核心卡特尔。这类卡特尔不管其产生的具体情况, 也不去考虑其影响的范围, 都被视为是违法的。在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核心卡特尔通常是指固定价格、划分市场、串通投标、限制产量等竞争者之间达成的反竞争协议、协同行为或安排。 (4) 核心卡特尔由于其在是指上损害市场竞争, 所以这种卡特尔一经实行就会被反垄断法所严厉制裁予以禁止。这种卡特尔, 我们不需要去调查该行为的主观意图, 也不需要去考量行为给市场带来的影响, 只要是符合本身违反行为, 那么我们就要去禁止它。

综上, 笔者认为, 核心卡特尔, 是指符合本身违法原则或者是反垄断法上原则禁止的卡特尔, 这种卡特尔在实践中一经实施就会因其对市场具有严重危害性而被反垄断法加以严厉禁止和制裁。

2 核心卡特尔的特征

我国很少学者对核心卡特尔的固有特征进行分析, 核心卡特尔从本质上来说是本身违法原则在反垄断法的应用, 本身违法原则的涵义是某些行为对竞争的损害明确、稳定, 一般不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实质性的变化, 对其违法性的判断、认定无须加以证明, 只要这种特定的行为一经发生, 其本身已经构成违法行为。笔者认为, 核心卡特尔的固有特征为:

第一, 危害性。核心卡特尔是西方国家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核心卡特尔的真实性的经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种核心卡特尔协议是对竞争的赤裸裸的限制, 导致了低产量或者是高价格的商品, 严重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并且损害了当地的竞争政策进而损害到善良风俗, 而且核心卡特尔不存在抵消有害后果的好处, 这个特点也是核心卡特尔被纳入到本身违法范围的原因。

第二, 隐秘性。核心卡特尔的实施者一般都是企业为了避免激烈的竞争, 维护共同利益而组成的经济型组织。他们的目标就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方式上表现各异, 有的分配市场有的限制数量。这种行为在实施的时候都是隐秘进行, 因为公开进行会马上招到相关执法机关的追究, 另一方面公开进行会被发觉, 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也会予以抵制。

第三, 确定性。核心卡特尔是本身违法原则在竞争法领域的体现, 亦即这种卡特尔行为被认为是违法的, 核心卡特尔的目的、后果以及当事人的市场能力等都不在考虑之列。由于核心卡特尔只考虑行为的性质和特征, 其他的都不予考虑, 因此各国的立法都明确核心卡特尔的类型。在我国主要是价格卡特尔、数量卡特尔和地域卡特尔。

第四, 与价格的关联性。作为核心卡特尔类型之一的价格卡特尔与价格有着直接的关联, 数量卡特尔主要通过供求关系来达到对价格的控制, 例如生产者限制生产产品的数量或者销售者通过控制销售数量来达到控制价格目的的卡特尔。地域卡特尔也是一样, 通过分割生产市场或者是销售市场, 这时在相对独立的市场中, 就没有竞争者, 那么企业就可以随意的提高价格, 因为在相对的市场中并没有其他的竞争者。

3 核心卡特尔的危害

对核心卡特尔的有效规制取决于相关立法的完善和执法水平的提高, 而对其危害性的充分认识则是加强相关立法、执法工作的重要前提。经合组织早在提出“核心卡特尔”这一概念时就明确指出: “核心卡特尔是最严重的竞争违法行为”。作为一种限制竞争行为必然会危害自由竞争, 具体来说限制竞争的危害性表现为:

3.1 损害社会生产和需求机制

在前述的核心卡特尔的特征中, 我们知道核心卡特尔的三种类型都与价格机制有着之间的或者是间接的密切联系。在市场经济的今天, 价格是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互通信息最主要的机制。而且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 尽管竞争的类型多样化, 但是价格竞争仍是最主要的内容和形式。价格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竞争市场的核心。因此, 如果在市场经济中, 价格被固定了, 而价格是市场的一个好的调节器, 如果价格的机制无法发挥其本来的效用, 那么其他生产者就会通过当时受核心卡特尔影响的市场的价格而做出一个错误的判断, 比如核心卡特尔都会降低原材料的价格和提高商品的价格, 原材的提供者在此时如果认为价格机制正常发挥效用的话, 会认为是供过于求, 那么会撤去原材料市场的投资, 而商品的生产者会看到市场的高价的商品会生产更多的商品从而会造成原材料市场的衰竭和生产产品的过剩, 这种后果就是损害了社会生产和需求的机制。

3.2 损害市场竞争机制

核心卡特尔的实施者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自由竞争, 排除其他竞争者进入相关的市场, 在核心卡特尔的实施的市场, 竞争机制无效发挥其应有的机制或者是发挥的效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 地域卡特尔, 分割产品市场的卡特尔, 通过对参与企业生产或销售的产品的型号和规格加以限制来达到乃至排除限制竞争的目的。竞争机制对经济而且对社会有着巨大的进步, 竞争机制无法正常的运行, 会导致社会资源无法正常的配置, 对于消费者来说, 他们所拥有的资金是有限的, 消费者所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 选择最物美价廉的商品, 以便实现最有限的资金效用的最大化;而对于企业来说, 他们所拥有的是有限的资本, 企业所追求的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 会对商品和市场进行选择, 以实现最有限的资本的利用的最大化。而在这一切都建立在市场是开放的, 企业能够自由定价, 如果没有竞争, 消费者和企业的目的都将无法实现。

3.3 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市场中良好的竞争机制可以使消费者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质量更好的商品或服务。一旦生产商或服务供应商共谋形成卡特尔, 竞争机制就会遭到破坏, 不再发挥作用。由于核心卡特尔通常是人为提高价格、降低产量且不再关注产品质量, 相关产品或服务价格提高, 其数量和质量却相对下降, 消费者不得不得不支付高昂的价格购买质量较差且选择较少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上涨的幅度越大, 消费者受到的损失越多。大多数核心卡特尔都能够使相关产品的价格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形下, 社会财富就一步步不正当地从消费者转移到生产者 (卡特尔的成员) 手中, 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情况也因此而变得糟糕, 那么就会失去了合理配置资源和提高社会福祉。而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 由于竞争的压力, 生产者不可能将商品的价格定得过高, 而且为了与其他的生产者进行竞争, 生产这会对商品的成本进行降低, 对商品的质量提高, 以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我们可以说, 消费者之所以能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获得好处, 都是归功于竞争。而竞争机制的受限必然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失。

3.4 损害社会总体进步

核心卡特尔使其成员摆脱竞争压力, 不再致力于改进产品质量、技术创新或优化企业管理。因为在竞争被削弱的情形下, 企业的就没有在自由竞争市场当中的压力, 无法化压力为动力, 在技术方面来做改进或者合理的降低生产成本, 来加强自己的竞争能力。国家经济进步的一部分动力是源于竞争在市场当中的有效发挥。竞争自由, 不仅能促进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进步, 而且也是政治民主在反垄断法领域的体现。另外, 竞争作为一种市场机制, 可以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 竞争机制可以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 降低商品和价格的价格, 那么必然降低了企业在投资时候所需要的成本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是所付出的资金。一方面, 消费者的剩余资金增加了, 他们就会扩大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反过来会增加社会产出, 提高就业率, 另一方面, 作为投资者的企业拥有更多的资本, 那么他们会寻求新的投资领域, 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可见, 在市场中, 如果竞争不能发挥其效用的话, 那么必然会阻碍社会总体的进步, 与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不符合的。

4 结语

由于核心卡特尔的危害性, 所以我们在今后的立法中完善对核心卡特尔的规定, 提高有关核心卡特尔的执法水平, 加强对核心卡特尔的打击力度。如上述, 核心卡特尔已经对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秩序的保护构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仅仅是针对特别的卡特尔行为进行了立法, 卡特尔对竞争的限制可包括: (1) 固定价格; (2) 限制市场、销售; (3) 划分市场; (4) 联合抵制 (购买或销售) 等。我国现有的规定难以与国际上关于核心卡特尔的规定相接轨, 因此我国应对核心卡特尔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定。

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分析与防范对策 篇5

【摘要】 通过对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探讨急诊科护士损害性、化学性、生物性、心理社会性、暴力性职业危害因素的发生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将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降到最低点,有利于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关键词】防范,对策,危害,职业,护士,急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迅猛发展,受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人类疾病谱和医学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先进仪器和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得临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也变得复杂多样。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患者的第一线,既承担院前急救的任务,又要负责院内急救的工作。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危、急、重且复杂, 对救治措施、应急管理程序、医疗器材、医务人员素质能力等要求较为严格,而且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情绪也相对处于急躁、不稳定的状态中,加之部分家属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使得工作在最前沿的急诊护士处在高风险之中,成为职业高危人群。职业危害在卫生保健行业的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也威胁到护理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现综述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对策。

1职业危害因素

1.1 损害性因素

损害性因素中机械伤是急诊护士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时,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进行护理操作,工作中接触多种锐器,如注射针头、头皮针、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稍疏于自我防护,皮肤黏膜受到伤害,容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据报道:急诊护士受以上4种锐器损伤,占伤害总数的85%以上。在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时,大批急诊患者来就诊,急诊护士应接不暇,更容易受到锐器损伤。有文献表明,医院感染中有80%与锐器伤有关[1];应菊素等人的研究显示[2]: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多种病原体都是通过锐器伤传播,如常见的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据报道:护士受锐器伤后,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为0.3%;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护士乙肝感染率可高达30%;丙肝感染率为1.2%~10%[3]。

1.2 化学性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 急诊科工作环境中使用消毒剂较多,如戊二醛、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甲醛等,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频繁接触这些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重者可致中毒或致癌。有调查报道,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都含有环氧乙烷的成分,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孕妇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接触危险性更大[4]。

1.2.2 各种治疗用药 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治疗用药,而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被证实有致突变和致癌作用, 一些化学药物具有相当的近期和远期毒性,化疗药物可以降低人体免疫力是得以认可的。

1.3 生物性因素

医院是各种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病人是主要污染源。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救治的场所,急诊护士经常直接或间接地与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或病人接触,非常容易被传染。尤其许多急诊患者是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就投入到抢救中,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血液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流感)等的感染是急诊医护人员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5]

1.4 物理性因素

急诊病人往往为突发意外,尤其是创伤病人。没有家属陪伴,经常需要做各项辅助检查,如床旁摄片、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遇到急危重病人,护士首当其冲作为第一责任人陪同在旁,经常接触电离辐射,长时间的蓄积作用会致畸、致癌、致突变。另外,消毒空气过程中,紫外线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使用不当可造成眼炎、皮炎等 1.5 心理社会性因素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急诊室护士经常是在应急的情况下完成各项抢救工作的,需无条件的全身心投入,工作持续紧张和刺激,导致一定的精神压力,容易出现精神不稳定、心烦意乱,经常接触各类突如其来危重病人、意外伤害及死亡病人太多,忧伤情绪影响护士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现在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现有的医疗条件还不能满足所有病人的需要,尤其护士的地位还没有被社会所完全认同,所以当病人的需求没有被完全满足时,护士经常是某些病人或家属的出气筒,有时,因为给小孩穿刺时没有一针见血就破口大骂,甚至打人、砸东西。这些问题给护士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性和紧张感。

1.6 暴力因素

近年来,医院暴力事件频发,急诊科作为一个特殊性的医疗场所,更是袭医事件的高发科室。发生暴力事件主要原因有:就诊病人及家属素质参差不齐、对医院的就诊流程和收费不理解、现有的医疗条件达不到病人和家属心中的标准和要求、接诊医生或护士态度欠佳语言生硬,加上不良的工作环境,半开放的抢救场所,使护士的操作多处于患者家属的直视下,护士心里压力大,穿刺时不能一针见血。这些来自病人及病人家属的暴力侵犯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诊疗秩序,同时也严重危害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2.防护对策

2.1加强自身保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护士首先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在进行各项操作时集中注意力,严格管理各种锐器,做到有效预防。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评定表明60%~80%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6]。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学习。标准预防中明确规定在所有可能暴露于血液, 体液的过程中应戴手套,每位急诊科护士都应该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为昏迷、烦躁及其他不合作的病人穿刺时要有人在旁协助。抢救病人采用安全型留置针进行输液。一旦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 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 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5~10min, 用安尔碘消毒后包扎伤口,意外受伤后48h内做HBV、HCV、HIV等基础水平检查。若可疑感染HBV病毒,应注射抗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若可疑感染HCV病毒,应在暴露4~6周后检测HCV RNA;若可疑感染HIV病毒,尽快检查HIV抗体;并在暴露后第4、8、12周及6个月时对HIV抗体进行检测,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指导原则》进行相关的处理。意外暴露后必须在48h内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意外暴露报告卡[7],做好跟踪监测工作。管理层对护士要经常强调洗手和戴手套的作用,保证护士在急危重病人抢救时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避免遭受外源性的污染。损伤性污物,如针头、锐器使用后应及时放入专用容器盒内,密闭存放,禁止双手回套针帽。2.2防护器具的使用

一般情况下操作、接触病人时除工作服、鞋帽外,还要戴口罩、手套,特殊情况下需穿隔离衣,戴护目镜,和防护面罩。手套要在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应更换,操作时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操作完成脱去手套后,应按规定程序与方法洗手。接触刺激性较强的含氯消毒剂,尤其是在更换或测试消毒液时,应带好口罩、手套,避免直接用手取放。辅助检查时,护士最好离开放射源区。如病情需要必须陪同,则必须带好铅帽、穿好铅衣。床旁摄片时应配备含铅屏障,以便拍片工作人员及时躲藏于背后,防止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伤害。2.3加强心理辅导,提升心理应急能力

急诊护士是“关怀者”,同时也是“被关怀者”,护士应有自己的支持系统,以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心理疲劳。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对护士工作加以正面宣传,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认同[8],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使护士的付出和获得的社会尊重之间平衡。教育护士学会自我心理疏导,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工作环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放松心情,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护理工作中。解决急诊护理人员缺编问题,减轻其工作量,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构建合理护理梯队。管理层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弹性排班:繁忙时段加强护理力量,遇病人较少时,可合理安排人员轮休,每个班次均有高年资护士把关。重视护士家庭的因素,关心护士个人生活,及时解决护士实际困难,使她们没有后顾之忧,身心愉快的为病人服务。提升护士心理素质,对有负面情绪者应采取措施,或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宣泄、倾诉,也可使用姑息、转移、忽视等方法减轻心理压力,营造积极、健康、愉快的身心环境。2.4暴力事件防护

2.4.1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增强相应的应急能力。

2.4.2改进急诊就诊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配合,避免暴力事件。

2.4.3不断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各种急诊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暴力发生的诱因。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只有具备比较好的人文素质,才能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给病人更多的亲情关怀,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及暴力事件。医院应加强治安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制度,我院在急诊科安装监控装置,增派保安人员巡查,以增强防范能力;同时,还设立了专门机构,接受和处理病人投诉,使医疗纠纷得到合理解决,避免和减少暴力冲突的诱因。

小结

急诊科作为急危重症病人相对集中的场所,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具有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而护理人员对自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在我国,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可以说是一项空白[9]。目前护士学校均未设置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10]。对在职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开展的深度、广度都不够。护士的职业危险

因素及如何安全防护正逐渐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患者在治疗中需要一个安全的就诊环境,护士也需要一个安全的操作环境进行工作。因此,应将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列入护士教育课程,列入岗前培训内容,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提高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工作。护理安全文化是一种护理管理思路[11],医院管理层也要加大在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管理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把职业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降到最低。这需要各部门的重视,同抓共管,全员参与。只有加强职业风险防护知识的教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严格遵守各种诊疗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才能使护士的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保障患者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危害性分析 篇6

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矿井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性质,矿井有毒有害气体的来源、危害及其允许浓度。矿井空气是指矿井内各种气体、蒸汽和矿尘的总称。地面空气进入矿井后,由于物质氧化、分解和其他气体与矿尘的混入,成分发生变化,O2减少,CO2增加,混入的有毒有害气体通常有CH4,CO2,CO,H2S,NO2,SO2,H2等。生活在地面的人们非常习惯于新鲜空气,但在井下新鲜空气可是来之不易;在开放性的地面一阵自然风就可以把污风吹开,但在井下污风的排放可不是轻而易举。矿井没有空气,矿井就不能下人。矿井空气是关系到矿井人员生命的大事!本文根据矿井有毒有害气体的特征及危害性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以保证矿工的安全与健康!

关键词:金属矿 矿井空气 有毒有害气体

1 矿井空气中常见的有毒有害气体

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常见的对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有毒气体有:CO,NOx,SO,H2S等。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允许浓度常采用ppm做单位,它表示按体积比的百万分之几,相当于1m3空气中有害气体有多少cm3数,ppm通百分率的关系为10000ppm相当于1%。有毒有害气体在空气中得浓度还可以用mg/m3表示。ppm 和mg/m3的关系在标准状况下为式(1-1)(1-2):

1ppm=1mg/m3×■ (1-1)

1mg/m3=1ppm×■ (1-2)

式中:M——物质的分子量。

1.1 一氧化碳(CO) CO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气体,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1.25kg/m3,是空气密度的0.97倍,能够均匀地散布于空气中,不用特殊仪器不易觉察。一氧化碳微溶于水,爆炸界限为13%~75%。CO极毒,在空气中含有0.4%时,很短时间内人就会死亡。日常生活中的“煤气中毒”就是CO中毒。CO的毒性是因为: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专门在肺部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以维持人体的需要,而血红蛋白与CO的亲和力超过它与氧的亲和力250~300倍,血红蛋白与CO亲和就形成CO血红素,妨碍体内的供氧能力,使人体各部分组织和细胞产生缺氧现象,引起一系列血液中毒现象,严重时造成窒息死亡。随CO浓度的增加,开始是头昏、剧烈性头痛、恶心,而后是丧失知觉、呼吸停顿而死亡。CO的中毒程度和中毒快慢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空气中CO的浓度。人处于静止状态时,CO浓度与人中毒程度关系如表1-1所示。②与含有CO的空气接触时间。接触时间愈长,血液内的CO量就愈大,中毒就愈深。③呼吸频率与呼吸深度。人在繁重工作或精神紧张时,呼吸急促,频率高,呼吸深度也大,中毒就快。④与人的体质和体格有关。经常处于CO略微超过允许浓度条件下工作时,虽然短时间不会发生急性病兆,但由于血液和组织长期轻度缺氧,以及对神经中枢的伤害,会引起头疼,胃口不好,记忆力衰退及失眠等慢性中毒病症。

我国《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矿井通风和矿山正常空气中得CO含量不得超过30mg/m3(24ppm);爆破后,在通风机连续运转的条件下,CO浓度降到0.02%以下,才允许人员进入工作地点,但仍须继续通风,以达到正常安全含量。

1.2 氮氧化物(NOx) NOx主要来源于矿井炸药爆破和柴油机工作时的废气。NOx中的NO极不稳定,与空气中得氧结合生成NO2。NO2是一种红褐色、有强烈窒息性的气体,分子量46,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2.05kg/m3,是空气密度的1.59倍。NO2易溶于水,而生成腐蚀性很强的硝酸。所以高浓度的NO2遇人体粘液膜,如眼、鼻、喉等会引起强烈刺激,导致头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破坏肺部组织,引起肺水肿。此时显示嘴唇变紫,发生紫瘢。吸入大量NO2,经过5~10h甚至一天左右才会发生重症状,咳嗽吐黄痰、呼吸困难,以致意识不清,造成死亡,中毒死亡的浓度为0.025%。

表1-2表示不同NO2的浓度和中毒征兆的例子。

表1-2 不同浓度NO2对人体的危害例子

我国对煤矿和金属矿都规定,NOx换算为NO2不得超过5mg/m3(2.5ppm)。

1.3 二氧化硫(SO2) SO2是一种无色、有强烈硫磺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分子量为64,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2.86kg/m3,是空气密度的2.2倍。当空气中SO2浓度为0.0005%时,嗅觉器官就能闻到硫磺味。它对眼和呼吸器官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在高浓度下能引起激烈的咳嗽,使喉咙和支气管发炎、反射性支气管狭窄,严重的时候会造成肺水肿、肺心病。

表1-3列出了SO2浓度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的列子。

我国规定矿井空气中SO2含量不得超过15mg/m3(5ppm)。

1.4 硫化氢(H2S) H2S是一种无色、有臭鸡蛋味的气体,分子量34,标准状况下的密度1.52kg/m3,是空气密度的1.17倍。H2S易溶于水,有燃烧爆炸性,爆炸浓度下限是6%。H2能使血液中毒,刺激眼、鼻、喉和呼吸道的粘膜。H2S浓度达0.01%时就能嗅到并使人流鼻涕。吸入高浓度时,引起头痛、头晕、步行紊乱、呼吸障碍,严重时引起意识不清、痉挛、呼吸麻痹而造成死亡。

表1-4列出了H2S对人体的毒性例子。

表1-4 H2S对人体的危害例子

我国规定矿井空气中H2S的含量不得超过10mg/m3(6.6ppm)。

2 矿井通风系统的重要性及建议

2.1 优化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指借助于机械或自然风压,向井下各用风点连续输送适量的新鲜空气,供给人员呼吸,稀释并排出各种有害气体和浮尘,以降低环境温度,创造良好的气候条件,并在发生灾变时能够根据撤人救灾的需要调节和控制风流流动路线的作业。建立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证。而实行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正是为这一目的而进行的,所以实施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对改善矿工的工作环境、保证矿工安全与健康、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定期全面检测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系统对地下开采的作用就如血液循环系统对人体一样非常重要,矿井通风系统的完善性、稳定性、可靠性担负着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和广大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开采强度与矿井向深部延伸的增加,矿井必将出现很多问题。通过全面检测矿井通风系统查找问题,提高矿井抗灾能力,并为领导决策提供各种数据及经验。所以,定期全面检测矿井通风系统会更重要。

2.3 合理选择矿井主通风机 通风设备选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通风设计参数在已有的扇风机系列产品中选择适合的扇风机型号、转速和与之相匹配的电动机。所选的扇风机必须具有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和经济技术指标良好等优点。

参考文献

[1]谭允祯.矿井通风系统优化[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国枢主编.通风安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0.

[3]GB16423-200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S].

合理避税的现实与法律危害性分析 篇7

一、避税行为的现实危害

避税行为的现实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导致不公平竞争, 扰乱正常税收秩序

税收也是企业的一项成本开支, 在税前利润相同的情况下, 避税纳税人的实际纳税额可能要远低于应纳税负, 而未进行避税安排的纳税人的纳税额相比之下会高出许多, 这样未避税纳税人的成本就增加了, 在竞争中自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可见, 税负的不公平导致了竞争的不公平, 最终扰乱正常的税收秩序。

2. 导致国家财政收入计划的落空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国家财政收入被用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及其他财政支出中。避税行为满足纳税人的个人经济利益的同时必然会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 使国家税收水平降低、税收实际数额减少。而且, 国家财政计划是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 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运行调控。避税导致国家的财政税收计划不能顺利地实现, 继而影响国家其他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3. 扰乱国家宏观调控

避税行为中的异常交易和经济安排使经济活动人为的扭曲, 导致税收难以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使国家利用税收这一重要经济杠杆意欲达到的宏观调控目标落空。这样税收就不能实现对市场失灵的补救功能, 进而在客观上有损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4. 影响了社会的再分配

税收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避税行为使税收额减少, 实际上把避税行为人所规避的税收负担不公平地转移给其他诚实守法的纳税人承担, 这不但没有起到税收再分配的功能, 反而加剧了税负的不公平。可见, 避税行为扰乱了正常的分配秩序, 造成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公平, 进而妨碍税收社会功能的实现。

5. 导致成本增加, 经济效益降低

纳税人花费一定成本调整其经济事务, 虽然有利于避税, 却并不一定符合经济合理避税的相关规制研究要求。纳税人的所得, 无论是留存企业还是上缴国库, 都只是资源的转移, 不发生资源的实际耗用。但是当纳税人仅仅出于避税的目的, 而非商业利益上的考虑来安排事务时, 资源被实际耗用了。如果将精力和财力浪费在避税方面, 那么交易成本增加, 价格必然也会增加。而对于国家来说, 为了防止避税行为或避税行为带来的弊端而对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对避税行为的法律惩罚方面投入的成本也应该是巨大的。从这此来说, 避税行为的对社会经济发展, 效益增加有极大弊端。

二、避税行为在法律上的消极影响

1. 违背税法的宗旨和原则

保障有效获取财政收入有效实施宏观调控和保障经济与社会的稳定三个目标是税法的宗旨。纳税人以实现自身经济利益为出发点采取避税行为, 虽然在实现自身利益时并没有违法, 但是客观上的结果表现为减少了国家正常的财政收入、扰乱了国家的收受宏观调控, 这与税法的宗旨是根本相悖的。据上述避税行为的危害也可以肯定, 避税行为违背了税法的立法目的和精神, 脱离了税法设置的初衷。从法律的角度看, 避税行为已经不属于狭义的合法行为了。

税收法定原则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纳税人的正当利益和规范税收行为, 而不是用于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原则本身并不具有现实的法律效力, 只发挥其指导作用和本义的价值。所以, 避税行为不但没有遵循税收法定主义的原则, 更是对这一原则根木的违反。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法定税收公平原则是法的公平理念在税法中的贯彻和体现。对纳税人而言,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 纳税人在税收方面只有义务而缺乏权利, 这就更需要在纳税人之间公平的分配税负, 只有纳税人平等、公平的负担了税负, 税收公平原则才得以体现, 税收的正当性才有落实的基础。合理避税使应纳税人减轻或排除了税收负担, 却使这部分不当税收利益转嫁给其他纳税人, 显然加剧了税负的不公, 从而使税收公平原则受到实质的损害。

2. 有损税法的地位

法律的重要特征是稳定性和权威性, 法律的效力很大程度上决定法律的地位。避税行为使税法在指导税收、规范纳税行为方面处于了尴尬的境地。避税行为使税法无法在其面前确立权威, 这使税法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而且由于经济行为的多变性, 追随避税行为的反避税立法难以确立其稳定性。税法不能规制避税行为,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们怀疑税法的效力, 带来的必将是税法地位的动摇。

参考文献

[1]韩丽娜:日本的反避税措施[J]了.海外之窗, 2001, (12)

[2]王荃:西方国家反避税税制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 2000, (2)

[3]陶其高:加强反避税的法理思考[J].商业研究, 2003 (, 21)

[4]刘剑文主编.税法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246

矿井岩浆岩侵入煤层危害性分析 篇8

关键词:岩浆,侵入,煤层,岩性

在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 岩浆岩侵入煤层和煤系地层, 是最常见的地质现象, 也是影响煤矿生产的地质因素之一。岩浆进入煤层有很大的破坏, 不仅使煤层变质, 还可改变区域地质环境。给煤矿生产带来很大的麻烦, 同时也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在煤矿生产中, 对于岩浆侵入体的研究, 主要是摸清岩浆岩发育部位、分布规律、产状、接触变质特征, 弄清楚岩浆对煤层和煤质的影响, 通过对岩浆的研究, 可选择最合适的处理方法。

1 岩浆侵入煤层的危害性

岩浆侵入煤层中其危害主要表现在:1) 岩浆侵入煤层, 岩浆凝结后代替了原有煤层, 使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 从而减少煤炭的可采储量;2) 岩浆与煤层接触后, 煤会变质, 使煤的灰分增大, 煤质变劣, 生产天然焦, 降低煤的工业价值;3) 煤层中侵入体硬度大, 影响采煤进度, 增加开采成本;4) 侵入体在煤层中发育, 增大了采区和工作面的布置。

2 岩浆侵入体的特点

2.1 侵入体的产状

在生产矿井中发现的岩浆侵入体主要有两种产状:岩墙和岩床。

岩墙是指地下岩浆沿断层或裂隙上冲, 切穿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形成的墙状侵入体。其在剖面上呈近直立的墙状, 平面上呈带状分布, 厚度由几厘米到数十米, 一般在岩层中窄, 在煤层中宽, 长度由数米至数千米, 岩墙受该区断裂控制,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并成组出现, 岩墙以狭窄条带与煤层接触, 对煤层的破坏和影响范围不大。岩床大致平等围岩层理, 多沿煤层侵入, 厚度较小, 面积较大, 倾角平缓, 形态复杂多样, 从中心到边缘, 可由层状过渡为似层状, 再过渡为树枝状、串珠状和扁豆状。

2.2 岩浆侵入体的岩性特征

根据一些地区煤矿区侵入体岩性资料表明, 煤层中的岩浆侵入体大多是浅层岩。其岩性主要为基性岩类和中性岩类, 酸性和碱性岩类较少。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特别注意斑晶的矿物成分鉴定, 不具斑状结构的岩石, 应根据矿物成分和结合颜色深浅分析岩性特征, 同时还要注意脉岩按其矿物成分与相应深层岩是否一致。

2.3 岩浆侵入体的接触变质特征

煤主要由有机物质组成, 对温度的高低特别敏感。当岩浆侵入或接近煤层时, 煤层会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发生接触性变质。其变质的强弱程度以及变质带的大小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 侵入体产状。主要是指侵入体与煤层的接触面积, 接触面积的大小与变质的强弱程度有很大关系。岩墙与煤层垂直或斜交, 接触面呈狭窄条带, 对煤层影响较小。若岩墙顺煤层分布, 其接触面积大, 对煤层破坏强, 影响范围大。2) 侵入体的大小。主要指岩浆的侵入量, 岩浆侵入量大, 其蕴藏的热量也大。因此, 侵入量越大, 煤层的变质程度越大, 影响范围也越大。3) 侵入体在煤层中的位置。侵入体上部的煤层变质程度越大, 下面的煤层变质程度小。其原因在于侵入体中热量向上扩散的作用。因此, 侵入体位于煤层顶部时, 对煤层影响小, 处于煤层底部时, 对煤层影响比较大;当侵入体位于煤层中部时, 对煤层影响最大, 形成上厚下薄的变质带。4) 煤层侵入体的距离。煤层的变质程度与其距侵入体的远近有关, 越近煤层变质程度越大, 越远煤层变质程度越小。5) 侵入体的岩石性质。基性岩浆在地壳浅部容易以岩床的形式沿煤层侵入, 对煤层接触变质影响较大。酸性岩浆难于形成沿煤层的广泛侵入, 仅以岩墙或小侵入体对周围煤层产生局部影响, 对煤层接触变质影响较小。中性岩浆介于两者之间。这也是煤层中侵入体为何以基性、中性岩居多的原因。深部酸性岩浆, 由于量大、温高、离岩浆源近, 对于上覆煤层产生大规模的岩浆热变质作用;直接与之接触的煤层、煤系, 均已熔融同化破坏, 或形成面目全非的变质岩。

3 岩浆侵入的规律

研究岩浆侵入煤层的控制条件及活动规律, 主要是研究岩浆侵入通道、选层侵入和扩散机制等方面。它对于了解煤层中岩浆侵入的总体分布规律, 评价岩浆侵入对煤层的破坏程度和对煤质的影响范围至关重要, 是探测和预测岩浆侵入体的理论基础和重要依据。

3.1 岩浆侵入通道

岩浆侵入需要断裂的存在, 断裂可作通道。侵入前或侵入期间形成的断裂, 对岩浆侵入和侵入后的分布起决定作用。侵入后形成的断裂, 与岩浆侵入和侵入后的分布不起决定作用, 但对先成侵入体起切割和改选作用。通常来说, 张性和张扭性断裂, 其开启程度较好, 侧压较小, 对岩浆运动的阻力较小, 易于岩浆侵入。

鉴别岩浆沿断层侵入或是沿裂隙侵入, 可根据岩墙两侧围岩的岩性是否相同, 层位是否对应, 产状是否一致, 煤层底板等高线是否相连等标志确定。

3.2 岩浆选层侵入

岩浆沿断裂上升中, 在沿层理面、层滑面和软弱层位易发生侧向顺层侵入。煤层属于软弱层, 因而煤系地层中煤层是岩浆最易侵入的层位。

此外, 岩浆侵入还与煤层顶底板的阻隔和屏蔽作用有关。岩浆侵入煤层可全部或部分熔蚀煤层, 也可沿煤层中的裂隙穿插、切割, 因而导致煤层中侵入体形态极其复杂和多样。岩浆主要沿煤层侵入, 有时也可沿泥质岩和石灰岩侵入。岩浆侵入有挤压注入和熔蚀同化两种形式。对化学稳定性较强的岩层, 以挤压注入作用为主, 对化学性质差的煤层, 则以熔蚀同化作用为主。

3.3 岩浆侵入煤层的规律

主要有:1) 煤层厚度越大, 侵入煤层中的侵入体厚度越大, 分布面积越广, 形态越复杂;2) 由于夹石层的导热性和透气性较低, 化学稳定性较高, 可起隔热和屏蔽作用, 限制岩浆在煤层中的活动。因此, 煤层中夹石层的有无、厚薄、性质和分布情况, 控制着侵入体在煤层中的分布和对煤层的影响范围;3) 一般情况下, 灰分较低, 物性较软和变质程度较低的宽层或煤分层, 因其抵抗熔蚀和侵入的能力较小, 故岩浆易于侵入, 影响范围也大;4) 作为岩浆上升通道的断层越大, 则岩浆来源越丰富, 沿断层向侵入煤层的岩浆深入越远, 分布面积越大;岩浆沿断层通道侧向侵入煤层, 向煤层上山方向比向下山方向易于扩散。因此, 上山方向煤层被岩浆破坏更严重[1]。

3.4 岩浆侵入分区

实践证明, 侵入体在煤层中的分布, 具有明显的分区规律。根据距侵入中心的远近、侵入体的产状变化, 以及对煤层破坏和煤质影响的程度, 将煤层中岩浆侵入分为三区:1) 上冲区, 就是岩浆通道及其附近的地区;2) 扩散区, 指岩浆离开侵入中心, 向外围扩散的区域;3) 波及区, 指扩散区外围, 仅受岩浆高压热气波及的地区。需要指出的是, 由上冲区到扩散区、波及区到正常区, 总是逐步过渡的。

4 结语

在矿井采掘过程中, 会经常遇到岩浆侵入的区域, 通过研究侵入体和侵入煤层的规律,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对岩墙和岩床进行有效的处理, 降低采矿难度, 提高采矿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危害性分析 篇9

1 ICU重要性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重症医学监护是随着医疗护理专业的发展、新型医疗设备的诞生和医院管理体制优化的新模式,其利用各种多功能设备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平台,实现了医疗组织功能升级。例如,呼吸机中采用智能监控技术具有先进性特点,如图1,应当把呼吸机设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设置更具操控性的呼吸供输系统。

2 呼吸机故障危害性

ICU的设备必须配有床边监护仪、中心监护仪、多功能呼吸治疗机、麻醉机、心电图机、除颤仪、起搏器、输液泵、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所需急救器材。呼吸机是ICU主要设备之一,其在使用期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导致设备故障发生率持续上升,主要危险。

2.1 治疗方面:

仪表装置是医疗项目自动化监控元件,可持续对呼吸机进行多元化调控,实现治疗操作与设备控制的一体化建设。呼吸机使用期间发生故障,可瞬间导致患者供氧中断,缺乏氧气支撑则必然会造成治疗风险。例如,ICU高危患者缺氧后,极易引起短暂性休克或猝死。

2.2 设备方面:

现阶段,医院对ICU设备进行了多方面改造,呼吸机地功能升级之后,可以为医疗自动化提供更具稳定性的操控模式,大大提升了医院经营与治疗水平。故障发生之后,呼吸机内部功能结构出现不同程度损耗,故障风险对设备操控性、功能性等均带来不利影响。

2.3 安全方面:

ICU配备呼吸机是医疗系统的构成,以图像为信号形象地表达出呼吸监测结果,体现了呼吸机治疗的临床应用优势。一旦呼吸机发生故障隐患,除了对设备功能造成异常影响外,更大危害在于患者安全,两方面都有可能出现安全隐患,限制了临床治疗工作有序进行。

3 ICU呼吸机维护方法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呼吸机作为一项能人工替代自主通气功能的有效手段,已普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大手术期间的麻醉呼吸管理、呼吸支持治疗和急救复苏中,在现代医学领域内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持续发挥呼吸机的治疗作用,ICU需对呼吸机故障采取针对性维护方式,提高呼吸机应用功能水平。

3.1 技术创新:

ICU呼吸机是临床氧气供输平台,根据呼吸系统或电控系统结构要求,设置ICU呼吸机作为呼吸调节的检测中心,及时调整数据误差或输气系数,帮助护理人员提升了自动化检定质量标准。针对传统设备结构存在的不足,引入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是必然要求,体现了先进技术在医疗自动化中的利用价值。

3.2 设备检定:

ICU呼吸机是各种仪表装置工作的平台,通过专业检定可掌握仪表运行状态,如图2,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呼吸调节方式。护士人员定期检查呼吸机设备状态,对出现的异常情况提出整改措施,调整呼吸机在临床设备中的应用方式;定期对呼吸机测评与调试,选定最佳运行状态参与ICU护理工作。

3.3 元件更换:

呼吸机是现代医疗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装置,对呼吸一体化、治疗自动化、监控智能化等均有辅助功能作用。掌握呼吸机应用功能,对ICU呼吸机操作控制方式进行分析,为医疗自动化调度构建先进平台。维护期间,可对呼吸机结构元件进行更新处理,适当更换某些零部件,实现呼吸功能升级与改造。

3.4 专业人员:

医疗控制系统采用呼吸机,体现了自动化调度平台的应用优势,成为新时期医疗系统操控的有效方式。因此,医院再利用呼吸机过程中,要重点考虑ICU呼吸机设置与控制方法,注重护士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是不可缺少的。引导ICU护士及患者掌握呼吸机正确的使用方式,提高设备的可利用性。

4 结论

总之,呼吸机是ICU主要设备之一,深刻认识呼吸机故障危害性,掌握呼吸机管理与维护方法,对提升ICU护理服务治疗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医院要结合临床使用情况提出科学的管护方式,共同构建和谐的医疗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1]周曼.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8(9):16-18.

[2]崔立华,王晶.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研究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0(18):19-21.

[3]李隆祥,张英.鲍氏不动杆菌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感染临床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0(6):3-6.

[4]刘卫明.ICU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及耐药情况分析[J].当代医学,2010,6(7)15-17.

危害性分析 篇10

石油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经济血液”,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其应用范围还在继续拓展,消耗量也日趋增大,在石油的开采、炼制、贮运、使用过程中,由于工艺水平和处理技术的限制,大量含石油类物质的废水、废渣不可避免地排入了土壤,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石油在土壤环境中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整个土壤生态系统。有关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危害性的一些特例在相关文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但将其进行系统归纳和研究目前还很少见。全面了解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环境行为及其危害性,对石油类污染物的防治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土壤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固-液-气-生物构成的多介质复杂体系,石油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主要有迁移、吸附和降解。撒落在土壤表面上的石油类污染物会向土壤中入渗,并在土壤中残留。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和无机胶体、土壤动植物和微生物,使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不断地被吸附、分解、迁移和转化。一般石油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很弱,多被吸附聚集在表层土壤中,土壤表面的石油还可通过挥发进行自净。当污染强度较大且小分子烃类含量较高时,则可以迁移进入地下水含水层中。

1.1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

通过挥发、淋溶、径流及作物吸收等迁移过程,会促使污染物转移到其他环境要素中去。在土壤中的迁移形式主要是扩散和质体流动,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温度以及石油本身的结构性质。石油类物质可以相对自由地向土层深处迁移或发生平面的扩散运动,而吸附于颗粒物上的部分在土层未被破坏的情况下,基本不发生明显迁移。石油沿土壤深度方向迁移主要受到石油的重力作用影响,平面扩散运动主要是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发生。土壤颗粒的吸附量有限,大量未被吸附的石油会存在于土壤空隙中,一旦发生降水,部分石油类物质会在入渗水流的作用下加速向土壤深层透,经过较长时间,在水力、重力等因素作用下,经过扩散和混合,会逐渐形成更加稳定的状态,当石油的渗漏体积相对于与之接触的土壤表面来说较小时,可在到达地下水位以前达到稳定状态[1,2]。如果地下水位埋深较浅,表层石油量较大,水动力驱动较大,在某种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会向更深土层渗透,入渗锋面可以到达地下水位,石油将在靠近地下水位上的毛细带内进行相当明显的横向迁移扩展,而且这些扩展要比沿地下水位的扩展趋势要大,也将沿地下水水流方向横向迁移[2]。撒落于土壤表面的原油一方面向大气中挥发(蒸发),逸散在大气中的部分石油类物质可由空气携带漂移,漂移过程中易于吸附在大气的粉尘上,随着粉尘的降落而进入远离污染源的地表土壤,使污染物发生了长距离的迁移[3]。土壤中石油主要在表层土壤中聚集,一般集中在地表之下20cm~30cm的范围内,向深部按指数规律迅速降低,有90%以上的石油残留在10cm以上的土层内[4]。

1.2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上的吸附

土壤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是影响污染物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石油分子易于到达土壤表面且极易于粘附于土粒表面,而粘附于土粒表面的石油类污染物更易于粘附更多的石油类污染物。石油在土壤颗粒的吸附主要是物理吸附,但是也有少量的化学吸附起作用。因为石油是一种高黏度的疏水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小,多是以细小的微粒状态存在,其与固体颗粒表面之间力主要来源于分子间力和静电引力;但是土壤中有的有机质可以促进污染物溶解,所以也有分配作用[5]。

常用来描述石油在土壤上吸附的模型有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李静[6]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石油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行为,结果表明线性吸附关系可较好地描述原油在土壤中的吸附特征;史红星[7]实验表明石油类污染物在黄土中的吸附符合线性吸附模式,黄土对石油类的吸附速度很快,10min内即可接近吸附平衡;郑西来[8]结果表明,土壤对石油的吸附平衡时间为20h~24h,而且不同土样的吸附等温线均为直线型理想吸附;夏文香[9]研究结果表明砂对石油烃的吸附和解吸均符合一级反应模式,石油的解吸速率比吸附速率慢13倍,并且有约25%的油残存于砂上,说明石油被吸附很难在被解吸下来。楚伟华[5]研究结果表明黑土对石油污染物吸附较快,4h可基本达到动态平衡,黑钙土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在低浓度和高浓度分别遵循不同的吸附模式,在低浓度时符合指数吸附模型;而在高浓度时,吸附等温线符合线性模型。

1.3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上的降解

石油类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后,可通过三种自然途径转化和降解,即挥发进入大气,自氧化作用及降解作用,降解作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作用,光解作用和机械降解作用等,这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石油在环境中的最终归宿基本是被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类进入环境后,各种微生物将参与其生物降解过程。微生物将石油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转化成为微生物体内的有机成分或增殖成新的微生物,其余部分被微生物氧化分解成简单的有机或无机物质,如甲烷、二氧化碳和水等。石油类物质进入降解微生物的细胞后,通过三种同化作用产生降解:好氧呼吸、厌氧呼吸和发酵作用被降解,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好氧条件下,主要是在加氧酶的催化作用下,将分子氧结合到基质中,形成含氧中间体,然后再转化成其它物质。在烷烃的降解过程中O2中的一个原子被结合;而在芳香烃的降解过程中,则是O2的两个原子均被结合进芳香环中。由于石油是多种烃类的混合物,因而其降解作用也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后才能完成的,微生物对石油中不同烃类化合物的代谢途径和机理是不同的。简单的说,可用下式表示[10]:

石油类物质+微生物+O2+营养物质→CO2+H2O+副产物+微生物细胞生物量

在各组分中,饱和烃最容易降解,其次是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高分子量的芳香族烃类化合物、树脂和沥青质则极难降解。在饱和烃部分中,直链烷烃最容易被降解,支链烷烃较难被微生物所降解,支链的存在增强了烷烃抗蚀能力,并且支链越多越大,被微生物降解的难度越大,在芳香烃部分中二环和三环化合物较容易被降解,芳烃化合物的降解难易顺序一般随芳环个数以及烷基取代侧链的增长而降低,多环芳烃抗生物降解能力的强弱顺序大致是:三芳甾烷系列>屈系列>菲系列>萘系列,含有4个环以上的环烷烃和芳香烃,或含有焦油、沥青质组分的生物降解速度更慢,这些物质大量残留在生物降解的最终产物中,形成了降解后的主要残留物质[11]。

2. 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

石油类污染物是油田开发和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污染物,石油工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并污染土壤环境,污染源具有分布广、排放复杂、影响的全方位性、综合性与双重性。有调查研究表明,在胜利、大庆油田油井周围100m范围内采集的土壤其含油量大多数高于国家标准临界值(500mg/kg)[12]。受石油污染的土地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也日益严重,在辽河油田污染严重的区域,土壤中含油量已经达到10000mg/kg,土地不能耕种,一般需要50年才能恢复,土壤中石油含量严重超标[13]。作为各种物质循环及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土壤通常是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滞留和沉积的目的地,是环境污染的最终承受者,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大量存在会对其造成危害。

2.1 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集中在20cm左右的表层。石油排入土壤后,能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的通透性,改变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降低土壤质量。因石油类物质的水溶性一般很小,土壤颗粒吸附石油类物质后不易被水浸润,形不成有效的导水通路,使土壤透水性降低、透水量下降。石油类物质在土壤中的残留性、累积性较强,能显著影响土壤同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石油进入土壤在向地下渗透过程中还沿地表扩散、侵蚀土层,使之盐碱化、沥青化、板结化,在重力作用下沿土壤深部迁移,由于石油的粘度大,粘滞性强,在短时间内形成小范围的高浓度污染,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性质的改变会直接影响土壤中化合物的行为,破坏土壤的生产功能。另外,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石油烃中不易被土壤吸收的部分能渗入地下并污染地下水,其对地下水的潜在危害性也是不容忽视的[14]。

石油类污染物进入土壤,使土壤中的新鲜有机碳含量大幅度增加,而有效氮、有效磷却没有相应变化,致使土壤中碳、氮、磷比例严重失调[12]。有效碳在土壤中的大量引入刺激了土壤中自养型微生物的大量生长,嗜烃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固定了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如硝态氮),造成营养供应的缺乏[15],导致微生物与植物争夺土壤营养元素,致使其双方都发展受阻。另外,土壤中石油还干扰了营养元素从土壤颗粒进到土壤溶液。

石油的生物降解还会导致矿物质和氧气的耗竭,也影响土壤中其它污染物的降解。另外,石油在土壤中的代谢中间产物是很复杂的,降解产物的一些特征官能团,能吸收和络合重金属离子,从而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熊先哲[16]研究石油在土壤中的代谢中间产物棕榈酸、儿茶酚和香草酸对土壤中Cd行为的影响表明,这3种石油烃降解产物均能增加土壤中有机结合态Cd的比例。Joel[17]研究发现微生物分解石油烃时能产生过量交换态锰、铁,对植物造成毒害。苏玉红[18]研究发现,在石油污染的不同土壤中,黑土对Pb2+的吸附能力随土壤中原油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主要原因是原油进入土壤有机质后减小了腐殖质对Pb2+的螯合作用,而砂土、粘土中石油的存在对其吸附重金属离子Pb2+的能力影响较小,可能由于矿物质表面吸附居主导地位。

2.2 石油类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

当土壤中石油含量小于1mg/kg时,石油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因为植物能将石油中的碳、氢、氧、氮等通过木质化作用而转化成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只有当土壤中的石油含量较高时,对植物的生长才有抑制作用,不同的植物种类,其受到石油类污染物抑制效果不一样[19]。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在植物根系上形成一层粘膜,阻碍根系的呼吸与吸收功能,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石油能向叶子和果实移动,并不断积累放大。石油中不同馏分对植物的影响有所不同,沸点在150℃~275℃以内的石油馏分对植物的毒害较大,因为它能穿透植物内部,在细胞间隙和维管束系统中运行,破坏植物体正常的生理机能。高沸点的烃因分子量较大而不能穿透植物的内部组织,但易在植物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妨碍植物的气孔,影响植物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抑制营养物质吸收和转移,造成植物死亡。通过查看阅读大量文献,总结列举土壤石油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见表1。

另外,由于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会导致石油的某些污染物进入粮食中,导致污染物的生物累积、放大,不仅影响粮食的质量,使部分蔬菜的品质变劣、口味变涩,更重要的是使石油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在环境中恶性循环。

2.3 石油类污染物对动物的影响

石油类污染物主要通过动物取食、呼吸、皮肤渗透等方式进入动物体内,能破坏生物体细胞膜性结构的脂溶性,有选择性的损害机体的神经系统,腐蚀呼吸道以及对生物机体内代谢的毒性作用,致使动物皮肤、嘴巴和鼻腔过敏、发炎,无法正常觅食;破坏和抑制免疫系统,有时将会引发继发性的细菌或真菌感染;破坏血液中的红细胞;引起肝脏萎缩、肺、呼吸道、肾等多种器官衰竭。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大鼠体内引入石油后,行为先呈短暂的兴奋状态,步态不稳、精神兴奋,随后转为抑制,呼吸困难,四肢发绀,呈麻醉状态,然后死亡。通过分析可知,石油污染能使大鼠心肌细胞肿胀,细胞核变性、坏死,肝中央静脉不规则扩张淤血,肺支气管黏膜细胞层脱落,肾小球肿大,脑膜血管高度扩张淤血,对其造成严重影响[29]。

土壤中石油污染对蚯蚓有急性致死及慢性亚致死效应。当石油质量分数为1.5%时,生存7d的存活率低于40%;当土壤中石油质量分数达1.0%~2.5%时,导致喜欢夜间活动的大蚯蚓的数量比未处理土壤中的减少一半;在用5%原油处理土壤后,蚯蚓不能存活2周[30]。另外,蚯蚓的成长也受到石油污染的影响,当土壤中石油浓度达到750mg/kg,蚯蚓14d和28d体重增长抑制率分别为-5.13%~-28.05%和-31.78%~8.08%[31]。

石油污染对鸟类也有影响,较小程度的石油污染,虽然不至于使鸟类立即死亡,但长期摄入污染物,这会有直接的毒性,对鸟类的组织、器官以及繁殖及雏鸟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使其内部功能受到致命损伤,导致胃部出血和溃烂,引起鸟群活力降低、体重和产卵力下降,引起肺炎,损害肝脏,降低酶活性,甚至诱发神经失常,残留在身体中的石油成分还可能对下一代造成影响。误食石油污染物的雌鸟产卵过程要延迟9~13天,产出的蛋壳厚度薄,还使鸟卵的孵化率降低,受污染的雏鸟体重仅是同龄正常值的40%~80%。另外,鸟类由于觅食,羽毛会沾上石油,致使一部分鸟类会因其调温能力受损而死去,其实质是又饿又冻致死。可见,石油污染对鸟类资源的破坏之严重,影响之深远[32]。

2.4 石油类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

石油一般可以通过呼吸、皮肤接触、食用含污染物的食物等途径引入人体,能影响人体多种器官的正常功能,引发多种疾病,引起的症状包括:皮肤、肺、膀胱、阴囊癌症、接触性皮炎、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痤疮、视听错觉、引发抑郁、胃肠障碍、甚至知觉丧失和记忆力丧失等多种疾病[7],石油污染物中一些组分对人健康的危害见表2。经常受到石油类污染的孩子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要高出平均水平的4倍,患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几率是普通孩子的7倍[33]。石油类污染物所污染的附近区域,儿童皮肤碱抗力明显减弱、白细胞下降[34]、贫血率上升[35]、肺功能受到影响[36],人的肝肿概率显著高于对照区居民,恶性肿瘤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区[35]。石油的浓度是考察其毒性的关键因子,不同组分的石油的毒性效果也不一样,随着石油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其毒性增强。

结语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对策分析 篇11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危害;对策

会计信息是决策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企业乃至整个社会资源配置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真实的会计信息,是指生产会计信息的程序符合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法定规范标准,在所有重大方面都能公允地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的会计信息。其必须包含四项特征:一是有用性,即这种会计信息对于很大一批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是有用的;二是相关性,即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三是可靠性,即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的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四是中立性,即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

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主要形式有:第一,减少或者不记经营收入,虚开发票,虚增成本,虚增发生额和余额,以达到套取现金、骗税的目的,出具虚假财务报告,粉饰经营业绩。第二,编制虚假预算。为了完成成本控制目标,人为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将总成本分解, 调整工作量、实物量、工程进度等,以使各项成本费用控制在开支标准和范围以内。为了集团利益或一己之利,在预算上大做文章,造成企业的资产不实、经营成果虚假。第三,不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科目,从而掩盖企业经营过程的实际情况。其目的就是要使投資者和债权人不能正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第四,会计政策的变更处理方法不当。当国家规定的会计政策已经发生变更,而企业仍沿用旧的会计政策或者采用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会计方法。

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2.1对企业微观环境的影响

2.1.1会计信息失真扰乱了企业的规范管理

由于会计信息失真,就会导致企业管理过程中原始记录不可靠、不健全,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干扰企业的规范管理,使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危机。

2.1.2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

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及时准确的各种会计信息,了解这些情况也主要通过各种会计记录,如果会计资料不实,企业管理当局必定难以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和预测,贻误最佳的工作时机,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国有资产流失等严重损失。

2.2对国家宏观环境的影响

2.2.1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国民经济秩序,导致利税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会计信息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国民经济稳定与有序发展。歪曲会计信息可以掩盖某些矛盾,歪曲经济事实,隐瞒利润以逃避国家税收,为个人或小集体捞好处。此外,在企业转换机制中,一些企业通过不实估价压低国有资产的价值,从而改变了国有资产的真实比例和数额,变相地将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划为个人所有。政府宏观调控缺少可靠的依据,从而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秩序。

2.2.2会计信息失真破坏投资环境,影响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越来越依靠从投资市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在投资市场上,投资者是根据其出资的安全性、流动性与获得高低诸因素决定投资方向,而他们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企业所提供的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的会计资料。因此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否就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利用市场完成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

2.2.3会计信息失真助长腐败之风,影响社会安定、政治稳定

会计的职能不仅仅是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它还是国家控制企业、企业所有者控制其经营者的一种手段。部分企业通过做假账,将一些不合法不合规的支出合法合规化,助长了社会腐败之风。

3.探讨应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是由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共同造成的,根据性质和角度的不同,可以从国家、企业、个人三个方面查找对策。

3.1从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入手

3.1.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往往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对于一些实际遇到的新问题,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处理办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规定,待今后视发展需要再作进一步完善。许多企业在合法前提下,利用会计法规或会计制度允许的变通方法,使会计信息失真,以追求单位和个人的最大利益。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鼓励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加强对现金流量信息的呈报和考核,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的规范更加具体,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压缩财务报告粉饰的空间。

3.1.2加强法治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对参与造假的中介机构要进行取缔,只有这样的惩罚才是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二是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无论是公司、律师,还是评估师、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诉讼。三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四是尽快制定新《会计法》实施细则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增强会计法规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大执法力度,寻找各种有效途径严格监督各企业会计法规执行情况,对于那些违纪操作、违法乱纪的当事人和责任人应一查到底,依法严惩不贷,从而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提供法律保障。

3.2从企业内部监督、基础管理入手

建立并强化内部约束机制。即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良好的会计基础,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的经营行为。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管理责任制度,明确企业领导人、总会计师、会计机构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其具体的职责与权限,建立企业内部权力制衡制度与内部稽核制度,加强企业内部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各种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3.3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入手

3.3.1充实会计业务知识,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

通过不断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使会计人员迅速掌握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用新的手段规范会计资料,使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无技术性差错,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努力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转变管理理念,跟上知识经济的脚步。

3.3.2弘扬诚信理念,保持职业良知

会计人员要认识到自己所提供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重大意义,切实肩负起这一使命。通过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实现监督作用;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保持职业良知。■

【参考文献】

[1]王长梅.浅析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治理对策.财政与发展,2006,(6).

[2]许鸿.会计信息之我见.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3).

[3]章亚芳.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及治理对策.市场论坛,2004,(5).

[4]闫燕.浅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0).

危害性分析 篇12

(1) 我院放射科发现一台GE公司生产的DR X线摄片机工作速度缓慢, 甚至无法工作。

(2) 同样发现一台GE公司生产的8800TM C型臂线光机由于散热而导致机器死机, 无法正常工作。

上述情况严重影响了临床对病员的病情诊断和治疗。

分析与检修:

第一种故障情况, 一般分析认为就是散热液体可能已用至一半以上, 可通过打开散热液体箱盖, 发现散热液接近满箱, 不至于导致摄影速度慢或死机, 通过仔细观察, 发现灰尘把过滤网完全堵死且已覆盖一些电子元件, 通过清理过滤网上的灰尘和电子元件上的灰尘, 工作速度马上加快, 一切正常。

第二种故障情况, 通过打开GE8800TM C型臂的机后盖, 发现机箱内积满灰尘, 散热风机无法将机箱内的元器件散发出的热量排出, 导致机箱内的温度上升, 同样使得电子元件表面温度上升, 造成恶心循环, 使机器无法工作。然后通过除尘, 再开机工作, 摄影情况一切正常, 且出现图像清晰, 故障现象排除。

上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教学谈下一篇:课改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