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2024-09-13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精选9篇)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篇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

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今后我在还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摸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篇2

1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及危害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一般在云南、贵州地区, 发育最为典型、地域最为广泛的便是贵州省。其喀斯特面积几乎涵盖每个县, 全省86个县有76个的喀斯特面积比例在30%以上, 而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2.84%, 各类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面积详见表1。

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在贵州省各个市县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 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表2列举出来的几个地区。

该地区石漠化的推进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 非常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1.1 缩小耕地面积

加剧了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石漠化容易在坡度较陡的旱作区出现、扩张, 因此石漠化面积的扩大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耕地面积的缩小, 激化人地矛盾。

1.2 阻碍人畜饮水

石漠化地区的地表土层水分逐渐减少, 植被生长困难, 导致土壤的储水功能大大降低, 因此人畜饮用水极度缺乏。

1.3 旱涝灾害不断发生

土地利用率低下。由于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缺乏, 不能缓冲地表径流, 在地势较低处容易积聚雨水, 而在地势较高、裂隙较大、地下河网发育的地方容易出现干旱。表3是喀斯特发育典型的黔南和以变质岩为主的黔东南两个地区旱涝发生的频次对比表, 由表可知, 石漠化与旱涝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由于石漠化的特点, 缺水少土导致农业无法正常进行, 旱涝灾害频发更是加剧了土地的利用率。表4是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效应, 表中的数据可说明石漠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有多大。

2 土地石漠化成因的分析

2.1 地壳运动

贵州省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控制, 其高原形成的原因是板块碰撞引起的地壳快速抬升。由于本地区在沿断裂构造带、构造软弱带或构造活动带长期受到构造活动的侵蚀及切割, 成壤速度远远要小于水土流失速度, 这是造成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基本构造背景。

2.2 地层和岩性条件

贵州省具备石漠化成分的条件, 即含有碳酸盐岩, 从远古时期就开始积聚不同组合的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层 (碳酸盐岩含量大于90%, 碎屑岩含量小于10%) 、夹碎屑岩的碳酸盐岩层、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夹碳酸盐岩的碎屑岩层便是全省出露的碳酸盐岩组合类型。

2.3 气候条件

贵州省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湿润, 年气温变化小, 常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这种气候容易影响岩溶地貌形态、景观的形成及地下岩溶的发育。贵州地区所含的碳酸盐岩受溶蚀影响较大, 容易造成地表水流失。地表土层含水量本就不高, 土质疏松无法储水, 因此遇到暴雨, 土壤就会大量流失, 容易形成石漠化。

3 技术与示范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一般来说, 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的自然规律总是从小区域开始的, 因此以小流域为单位, 全面普及各个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是非常有效的, 这不仅能够提高防护体系的合理配量、开发有利的水土资源, 还能改变传统山地无生态景观的问题, 将山区的有利地势充分发挥出来, 从而合理规划农、林生产体系, 提高山地的经济发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可简单总结为“一个规划, 两个体字建设”, “一个规划”是指立足整体, 统筹规划各个小流域, 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两个体字建设”是指防护体系和农、林生产体系的建设, 提高山地的利用率。

3.2 草地畜牧业模式

近年来, 我国社会发展迅速, 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商品的种类及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尤其是牛、羊养殖业方面。目前我国的牛、羊养殖业较为发达, 但却存在很大的缺陷, 许多地方由于饲养的动物数量较大, 不能合理规范管理牛羊的饲养问题, 无节制的放牧使得草地没有适当的“休息时间”得以休养, 草地消耗过快导致该地出现砂土裸露、水土流失、石漠化。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很严重, 该地区不能种植农作物, 也不能进行放牧, 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废弃。因此, 以农户为主体, 以国家技术人员为骨干, 根据不同草地类型, 组装配套草地畜牧业和农林牧业综合技术, 开展多种经营采用广大农户易于接受的示范方式, 促进农林牧业全面发展。

3.3 典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喀斯特石漠化和半石漠化山地的出现一般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进行农作物的种植, 后因土地利用率较低而造成的。因此, 针对这种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必须恢复树木水土保持的功效, 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保证土壤的锁水功能。树木的选择可选用以经济林为主、其他树种为铺的方案, 生态坡面的重建必须注意长远的经济效益, 不仅能恢复生态环境, 还能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 尽快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困扰。

综上所述, 只有了解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分布情况及形成原因, 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石漠化问题。

摘要: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尤其是贵州地区。近年来, 贵州土地开发不科学, 土地利用率低, 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基岩裸露面积增大, 这些问题直接加速石漠化的形成, 严重威胁到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此如何寻求贵州土地石漠化治理对策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 首先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的现状及危害, 然后提出了土地石漠化的成因, 最后研究其治理对策, 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危害,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熊康宁, 梅再美, 彭贤伟, 蓝安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为例[J].贵州林业科技, 2006 (1) .

[2]滕建珍, 苏维词, 廖风林.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3) .

[3]李阳兵, 王世杰, 李瑞玲, 容丽.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 2004 (1) .

[4]滕建珍, 苏维词, 廖风林.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 (3) .

[5]张殿发, 王世杰, 李瑞玲.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 .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篇3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专家点评:该教学设计按照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置,以我国风蚀荒漠化最典型的区域——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问题。本节课主要亮点如下:一是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一基本理念,也符合本节内容特色和学生认知水平;二是楼兰景观今昔对比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三是通过“一个自主学习、三个合作探究、两个课堂辩论”,学生课堂参与热情高涨,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荒漠化问题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尤其是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建议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资料,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加深理解。(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教育局地理教研员 田希倩)endprint

一、教学分析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防治。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分析法、比较法、自学讨论法、分析讲解法,以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教学过程(表1)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以“楼兰古城”为主线,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设置“自主探究”和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主动创造性及合作精神。尤其是“课堂辩论”环节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在轻松愉悦、合作探究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学生明确了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了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尤其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更对荒漠化起到主要的加剧作用,掌握了荒漠化的防治方法。需要改进之处:虽然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但是有些小组上台汇报表述的时间比较仓促,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需不断完善。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篇4

甘肃河西走廊草地沙质荒漠化监测与治理对策

对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结果表明,全区5市91 563.47 km2草地面积中,强烈发展沙化草地占29.22%,发展沙化草地占1.5%,潜在沙化草地占30.34%,未沙化草地占38.94%.全区沙质荒漠化草地占草地面积的61.06%,50%以上的草地处于沙质荒漠化状态,其中金昌市与嘉峪关市强烈发展的沙质荒漠化草地面积比例最高,超过60%以上.调查分析认为,该区草地沙质荒漠化成因主要是气候干旱、多风以及土壤质地疏松等自然因素和长期滥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历史和人为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河西走廊地区草地沙质荒漠化的对策.

作 者:吕子君 卢欣石 LU Zi-jun LU Xin-shi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 年,卷(期): 27(3) 分类号:X52 X833 关键词:草地沙质荒漠化   监测   河西走廊   治理对策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篇5

——河池推进核桃产业走出石漠化治理与脱贫致富“双赢”之路(上篇)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2014-7-3)

当石漠化造成山穷、水枯、土瘦、林衰时,我们该怎么修复、治理?

当山、水、田、林为我们的生存亮起“红灯”时,我们又该怎么破冰、突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就面临这样的困局,全市近60%的土地和近40%的人口受到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的威胁。困境中,河池发展何去何从?

成功者总是有着相同的共性:高瞻远瞩、大胆尝试,具备别人看不到的视野,做别人不敢尝试的事情。

在河池,从上到下就有这样一批人,他们力推在石头缝里种核桃树,誓让核桃树成为治石富民的“尖兵”。

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大胆的决策。五六年甚至八九年才能挂果的核桃树种在石头缝中,真的能有效益吗?

几年过去了,决策者们的睿智得到了充分体现:早年种植的核桃树竟在石头缝中枝繁叶茂,沉甸甸的核桃果让数着钞票的农民们绽放笑容。

河池用实践证明,发展核桃产业是实现石漠化治理与贫困人口致富“共赢”的有效路径。

日前,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河池发展核桃产业能够啃掉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硬骨头”,其根本就在于市委、市政府敢于思变,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担当,能从实践中找出路,真心为百姓谋发展,并能顶得住压力、坚定前行。

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右一)、市长何辛幸(右二)在凤山县弄者村调研核桃产业发展情况

石缝淘金 思路一变天地宽

晨曦初照,青青苍苍中,薄雾如云纱缠在山腰,间或有千仞危壁如斧削般拔地而起。待红日腾起,雾霭散去,裸露的古铜色的岩壁、峭石与绿树相映,分外壮美。

记者在河池采访的4天里,目光所及处,尽是峰峦层叠,喀斯特地貌特有的景致赫然呈现。

河池市林业局局长、市核桃办主任蒙建军指着漫山的核桃树告诉记者,核桃在河池充分展现出了耐旱、耐寒、耐贫瘠的能力,它们与石头竞相抗争,使广袤山区再现了奇秀灵动的外表。

官方资料显示,河池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在全市5025万亩国土面积中,石漠化土地达1278万亩,比重超过1/4;潜在石漠化土地达1720.5万亩,比重超过1/3;全市420万人口中,贫困人口达162万人,其中的130万人就居住在这样的地区。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导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据《中国石漠化状况公报》披露,截至2011年底,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8亿亩,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近2亿亩,涉及贫困人口超过5000万人。

说起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凤山县政府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凤山旱地耕地只有8万亩,分产到户后,老百姓肆意开荒、刀耕火种,至1998年,全县耕种玉米的面积就达到了32万亩,“尽管开荒暂时解决了人们的口粮问题,但为石漠化的扩张埋下了伏笔。”

石漠化必须治理,贫困也必须消除。为了攻下这两个“堡垒”,河池市的历任执政者们始终在探索着。他们一度想通过种植水果类经济林、发展养殖业、培育中药材等方式“攻关”,可现实总有难以逾越的坎儿。

“首先,水果对地理、气候等条件要求严格,保鲜期也较短,不易储存,而河池境内地理差异较大,市场消费能力有限,距离中心城市较远,所以无法规模化种植;其次,养猪市场波动频繁,农民普遍不愿冒险;再次,中药材也没有很好的出路。”河池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达了当初的无奈,也道出破解发展难题的不易。

2011年年底,河池市委、市政府新班子组建,接过了探索治理石漠化和消除贫困的“接力棒”。

市委书记黄世勇坦言,曾想过将贫困人口异地扶贫搬迁,进而对石漠化土地封育治理,可真正主政这方热土时,他有了新的想法,“搬迁只能解决少部分人脱贫的问题,不能解决大石山区面上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让广大干部群众转变发展观念,寻找一条产业开发的路径,让群众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

“思想观念最重要。”上任不久,黄世勇便提出将“扶贫开发”的提法改为“开发扶贫”,从观念上真正转变干部们对扶贫工作主体性的认识。

“扶贫”与“开发”两个词前后颠倒有什么玄机?黄世勇认为意境大有不同,“扶贫开发是外扶,是外部主导,而开发扶贫的责任主体是我们自己,工作主体和工作重点均有区别。真正解决贫困,长远的根本就是发展,发展就必须开发”。

为此,黄世勇还专门在《河池日报》撰文指出,“从表面上看,河池发展滞后是由于起点低、基础差等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观念落后,而这正是致命的落后”。

经过反复讨论,河池市委、市政府很快达成共识:寻找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及贫困人口的产业致富之路,必须遵循3个原则: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收、富民产业与富县产业兼顾、短线产品与长线产品兼有。

核桃就是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后,被认定可同时实现这3个原则的最佳选择。

河池核桃部分产品

先行先试 逐鹿深山勇者上

“在石漠化地区种核桃,能成活吗?”

“核桃是惧高温的植物,河池有些地方的海拔并不是理论最适宜的种植区域,不结果怎么办?”

河池市委、市政府推进核桃产业的战略引来众多质疑,更有官员当面质问黄世勇:“失败了,你们能负得起责任吗?”

实践是科学选择的沃土。

“种核桃,就是河池的首选。”有着核桃产业发展丰富实践经验的凤山县副县长张武贵十分肯定。

凤山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面积超过了县国土面积的40%,全县22万人口的60%就生活在这种地方,贫穷和石漠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时至2000年,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对核桃颇有一定了解的张武贵等人向县里提出利用退耕地规模化发展核桃产业。建议称,如果将广种薄收的坡地玉米改种成核桃,不仅可以解决山区食用油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治石致富。

退耕后到底种什么,也是凤山县执政者当时需要立即决策的问题。时任县委书记沈永明和县长韦善国考虑到,这既是经济指标又是政治任务,所以要慎之又慎,在采纳张武贵等人的建议前,他们决定“先到乡下走走”。

深入调研得知凤山有种植核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条件后,他们决定,当年的10万亩退耕地全部种核桃。他们清楚,自己主政期间种核桃体现不出政绩,但为了百姓的长远利益,他们铁了心。

于是,凤山县在2001年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硬是挤出来7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核桃种植。此后,一直由县水果局牵头,财政、林业、扶贫等部门配合,采取政府无偿提供苗木和技术、农民自主经营的方式倾力推进核桃产业发展。

凤山县的核桃种植大户们清楚地记得,在缺乏技术力量的当时,县水果局以及水果局干部卢清琼和技术员骆相华,给予了他们热心的指导和帮助。

当时,水果局是县里的“边缘”单位,就算当上局长,也几乎没有上升的前途。年轻的卢清琼调到水果局后,为了核桃产业的发展,与同事们经年累月地穿梭在山间林间。陡峭的山路磨掉了她的青春,富民的心情令她焦虑成疾。更甚的是,由于丈夫在乡镇任职,她年幼的儿子只能长期寄养在亲朋家中。

水果局的另一名技术员骆相华,为发展核桃产业始终坚持走村串乡,利用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核桃生产管理经验,指导着乡亲们发家致富,使凤山率先在全市使用了科学配方管护核桃。最多的一年,他为各级干部群众集中现场讲解超过1万人次,有效地带动了周边乡镇核桃产业的发展。

“正是这样一个在工作中巾帼不让须眉的弱女子,正是这样一个在致富中带领乡亲往前冲的科技人,也正是一批批放弃了节假日、牺牲了休息时奋战在一线的敬业者,才有了凤山核桃产业今天的成就。”作为曾经的“班长”、现在的主管领导,张武贵对他们抱有感激之情,“这种正能量的传递为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任河池市副市长黄德意是韦善国的继任者,他曾在凤山县任县长、县委书记共7年。在那段等待核桃挂果的年月里,他一次次安慰全县种植核桃的农民们,“核桃树是绿化树种,是建设美好家园的生态树,就算不结果,那也是很好的木材,是制作高档家具的优良材料,一定能卖得好价钱。当然,挂果以后那就是几十年的绿色银行”。

民心稳,社会才稳;社会和谐,发展才能长远。那期间,凤山县连续5年对全县的老核桃树的产值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老树平均亩产150公斤,按照每公斤40元计算,产值达6000元,相当于一亩开荒地玉米20年的收入。

于是,在推进核桃产业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黄德意在凤山县响亮提出了“换届不换核桃产业、变人不变发展目标”的发展思路,并将核桃产业发展列入了县“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

直到今天,凤山县委、政府已换了4届领导干部,但发展思路从未改变。县委书记廖锦成和县长郝玉松均表示,只有秉着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路,凤山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硕果累累

林下套种

核桃树在石头缝中顽强生长 因地制宜 探索特色发展路

“凤山的核桃产业令人震撼!”河池市核桃办主任蒙建军回忆道。

“既然凤山能发展核桃,那么河池下辖其他10个县(区)都适合种核桃吗?”带着疑问,河池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力量深入其他各县(区)走村串乡实地调研,发现大化、东兰、都安、环江„„各地都有老核桃树分布,河池具备整市推进发展核桃产业的基础。

在正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核桃产业的建议之前,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和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组团再次调研。

2012年年初,送至市委书记黄世勇和市长何辛幸案头的3份调研报告结论一致:核桃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和持续的经济效益,适宜在河池全面推广种植;核桃产业是河池群众发展“山地经济”的首选产业,可以把核桃产业作为石漠化治理的重点项目。

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驻广西项目监理部工作人员到凤山县检查石漠化治理情况时,对核桃产业发展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河池核桃产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这是严重石漠化地区农民的一条长远的经济发展路子,也是治理严重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较理想的模式”。

“治贫,要找对路径,必须因地制宜。”黄世勇明白,市委、市政府的选择不仅关系着当地的繁荣发展,更关系着乡亲们后辈儿孙的将来,“河池的地就是大石山,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地近60%,而这些地方又是贫困人口的聚集地,所以产业开发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路线图。”

“种核桃是河池产业开发的最佳选择,但产业周期长,如何解决收获的前几年内群众的生活问题?”任何一项战略的制定必须细致严密。于是,河池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凤山县乔音乡、天峨县八腊瑶族乡等核桃树分布的密集区再次进行实地调研,探索解决路径。

当看到过去草木难长的石头山上,成年核桃林在石缝中倔强挺拔、郁郁葱葱;幼林下套种的大豆、金银花,同样收成喜人时,共识再次达成——林间套种是“长中短结合”的不二选择。

市长何辛幸高兴地说,在全市大力推广核桃产业发展,他们做到了心中有数,有望彻底改变石山地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探索核桃发展的“战术”问题,紧接着,一个河池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产业调研队伍开进了核桃产业大省——云南省。带队的时任河池市委副书记秦斌表示,要学习云南的先进经验,以结合河池实际,长远谋划,为石漠化地区贫困群众提供长期稳定收入的产业保障。

谋定而动 产业崛起正当时

2012年,是载入河池核桃产业发展史的一个特殊年份。

新年伊始,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市推进”核桃产业,并将其列为全市八大开发扶贫产业之首。

为加大推进力度,市里还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林业、财政、农业、水利等14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时任林业局局长蒙建军兼任市核桃办主任,并为核桃办配备了12个编制指标。市核桃办的成立,如同一座桥梁,将政府、企业和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思路是发展的根本,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在市核桃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短短几个月内,全市11个县(区)的核桃办就配备工作人员117人;全市139个乡(镇)均建立了核桃服务站(办),配备工作人员922人。市核桃办还同步创建了“河池核桃网”和“金果通”河池核桃种植管理信息平台。

当年5月,河池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河池市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并陆续出台了《河池市核桃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河池市全面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河池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核桃树是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树”,是农民增收的“摇钱树”,提出到2015年,全市核桃面积要力争由当时的13万亩发展到200万亩。按此计算,进入盛果期后,全市核桃产值将超过30亿元,主产区农民可人均增收5000元。

据河池官方数据显示,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98元,而石漠化严重的地区,人均收入远低于这一数字。由此可知,核桃产业的发展就意味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倍增目标,贫困人口致富不再是梦想。

关于梦想,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过,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梦想就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

6月5日,在温暖的阳光中,凤山县乔音乡板吉村52岁的何桂来端出了去年存下的核桃果。她告诉记者,这些核桃就是家门口那棵树结的果,“这棵树是2001年栽的,去年挂果超过了50公斤,收入超过了2000元,一棵核桃树能抵得上4亩地的玉米了”。

何桂来是村里的留守妇女,两个儿子和儿媳妇都在外地打工,家里的农活儿全靠她和老伴,“有了核桃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老人和妇女的作用也体现出来了,等400棵大小核桃树都挂果后,咱也是小康人家了”。

黄德意感慨地说,种核桃不只是保护了生态、增加了绿量、实现了致富,更重要的是使农村“3860部队”充满了奔向幸福生活的激情。同时,通过将核桃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深山里居住的农民搬迁到了公路边、乡镇边或者县城边。他们农忙时回乡务林,闲暇时在城里享福,生活方便了,小孩上学也方便了,幸福指数步步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黄世勇曾在署名文章中引用《为学》的名句表达自己的态度。他说,待这200万亩核桃进入盛果期后,核桃产业将超过桑蚕、水果等所有农业产业,成为河池富民增收的第一大产业。

环境激素对人的危害与治理 篇6

环境激素对人的危害与治理

环境激素可以导致人的内分泌系统、免役系统和神经系统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环境激素对人的危害与目前的治理方法和技术.

作 者:马焕春 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中国,重庆,402160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3)分类号:X7关键词:激素 环境激素 生物农药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篇7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采用了“学案+小组”的导学模式,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管理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1、落实案例教学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时,采用的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就教材选取的区域案例深挖知识点,而是要利用这些最经典的区域案例来分析理解该条标准涉及的内容,强调地理原理的迁移再现使用能力。据此,本节课依据学生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掌握形成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然后以西北地区为案例,详细讲解其基本地理原理,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分析荒漠化形成原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并通过板书环节和课堂总结环节,加深学生对分析荒漠化成因的一般过程的理解,最后配合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原理的掌握和使用,强化学生对方法的迁移运用。这样,既符合案例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2、关注课程资源的整合。人教版教材在本节上精心设计了活动、思考题,提供了充分的案例材料。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这一优势,着眼于如何整合好教材中的图文、活动题、思考题、案例材料等。对活动题、思考题中的问题设计进行了整合。这样处理,充分考虑到了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人教版教材的优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恰当的方式运用联系框图进行教学:教师提供联系框图让学生根据联系框图解释地理现象。教师提供联系框图的内容让学生使用简头等符号进行连结,完成联系框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联系框图。多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强化了教学效果。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篇8

富春办„2010‟30号

关于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

专项行动的通知

各有关企业:

根据富阳市卫生局、富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富阳市总工会《关于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富卫生[2009]188号)文件要求,经研究决定,在全街道范围内组织开展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促进我街道有关部门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全面治理职业危害防治的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改善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提高综合防治能力,建立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保护从业人员健康权益,实现全街道职业危害防治形势的稳定好转。

- 1 -

二、范围与内容

(一)治理范围。

此次专项行动的范围为工矿商贸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重点是矿山开采、石英砂加工、宝石加工、石材加工、冶炼、水泥制造、箱包加工、玩具制造、皮革加工、制鞋、家具制造、五金电镀、电子制造、装饰材料加工等生产企业,特别是产生粉尘和使用高毒物品的作业场所。

(二)治理内容。

此次专项行动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做到“四个一”,即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组织劳动者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体检;组织劳动者进行一次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建立一套职业卫生管理台帐。

三、组织与分工

为保证专项行动有序进行并取得实效,街道办事处决定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刘加均任组长,方亮、汤军任副组长,夏斐、徐关生、王媛霞、金建儿、董国民为成员,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富春防保所。办公室负责专项行动的具体组织实施。

四、工作步骤

(一)动员部署(2010年3月31日前)根据专项行动治理范围,确定本辖区的治理对象,组织召开治理对象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员参加的动员大会,明确工作要求及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二)调查摸底阶段和宣传培训阶段(2010年4月15日前)

1.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多部门参与对治理对象进行一次

- 2 - 调查摸底复核工作,全面掌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矿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害人数及职业病防护措施情况等。

2.宣传培训:组织治理对象法人代表或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及重点接害人员进行职业病防治知识培训。

3.明确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治主体责任:与用人单位签订职业病防治责任承诺书。进一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职业病防治工作责任人。

(三)组织落实阶段(2010年4月底)街道专项行动工作小组要主动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在自愿的原则下统一组织工矿企业开展接害人员职业健康检查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督促和指导工矿企业按照专项行动工作要求认真落实。

(四)监管部门检查复查阶段(2010年5月)。5月前街道专项领导小组要会同市专项领导小组对工矿企业进行检查复查,对其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提出整改意见,并对于不符合法律法规标准的单位依法给予行政或经济处罚。同时,对工矿企业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对整改不合格或拒不整改的,要依法停产整顿或者提请地方政府予以关闭。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各企业要高度重视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本着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专项行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要精心筹划,落实好此次专项行动工作,促进全街道职业危害防治

- 3 - 形势稳定。

(二)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安全发展”理念,增强全民职业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采取措施,狠抓落实。

在此次行动中,各企业要落实责任,加强基础管理,加大职业危害防护资金投入,改进和完善设备设施,认真检查整改,做好职业危害防护工作。

二○一○年三月十七日

主题词:高毒物品 专项行动 通知

抄送:市卫生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安监局,市卫生监督所,街道有关科室、中心、站,党政班子成员,调研员、助理调研员。

富春街道党政办 2010年3月17日印发

(共印50份)

火灾的危害.教学反思doc 篇9

在这一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从这一课中深刻的体会到火灾的重大危害,以儿童的口吻引出火,谈火的用途让学生从画面中初步体验、感悟火灾的危害,这里让学生充分的谈。学生出示资料和教师出示资料都是为了让学生更深的感悟到火灾造成的巨大危害;分析儿童玩火的事例,以及造成的危害,应该怎样避免火灾的发生,教育孩子不玩火,要有防火意识;模拟打119,让孩子在模拟中学会打119的注意事项,不仅自己要有消防意识,也让全社会的人提高防火意识,最后将学习的收获进行总结,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行。

本课的不足: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讨论的时间较短,没有将自己的思想在小组中充分的讨论、交流从而在小组活动中感受到火灾的重大危害。

上一篇:检查宿舍卫生策划书下一篇:职业能力自我分析测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