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防治教案

2024-07-09

荒漠化防治教案(精选9篇)

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1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特征 2:荒漠化形成的认为原因 2:【学法指导】

比较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透明,称之为生命的绿洲,现如今戈壁一望无际,无一棵青草,无一条小溪,风蚀丹丘,沙堆连绵,连飞鸟也不敢穿越,是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2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注意下列问题 ① 什么叫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③ 干旱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教学过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1.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与人类过的经济活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影响: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5.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②一些农牧民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沙破坏植被。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从事过度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材料,了解如下问题:(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点拨:在从气温方面,降水方面分析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

2.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

3.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 2.形成 3.主要表现

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2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5%,在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28%。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以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日—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漂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这一严峻事实是没有问题的。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阻碍了本区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华北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一例。因此,重建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首先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干扰因素,然后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包括合理配置水资源和退耕休牧、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科学的路径。在西北地区的一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都应该沿着这条路前进。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十分严重、从其成因分析时,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来进行。

1.自然因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1)亚热带荒漠: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和信风影响。

(2)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受海洋气流影响小;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临近沙漠(沙源地) 。

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危害,根据其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治。

(一)宏观调控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社会风尚。

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的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二)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1.风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的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2.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飞机播种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工程措施

1.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固,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的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2.化学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3.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沙化土地面积比较大,沙化土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受到沙化影响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影响范围之广,直接涉及人们的生产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这些年沙化土地净增的面积在减少,强度在减弱,生态有所改善,沙区经济社会有所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因为面临的防沙治沙任务太艰巨,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恐怕需要几十代艰苦奋斗才能够使防沙治沙工作有显著的成绩,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跨国行动:防治荒漠化 篇3

此外,《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委会积极通过各种渠道,与有关国际机构和捐助国广泛接触。

双边合作

环境保护双边合作是中国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中国与美国签署了第一个双边环境合作议定书以来,到目前为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代表中国政府已经同世界上33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合作文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双边合作框架。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双边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但与主要大国和大国集团的双边环境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加强双边”战略有了新的突破。在防沙治沙方面主要合作国家有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和荷兰等,合作方式以无偿援助的造林项目为主。

中国—德国合作造林项目包括 中德财政合作山西北部风沙区生态造林工程项目,援助金额1200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宁夏贺兰山生态造林工程项目,援助金额1200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陕西延安生态造林工程项目,援助金额1200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内蒙古治沙造林项目,援助金额1600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辽宁治沙造林项目,援助金额1600万马克;中德技术合作三北防护林监测体系,援助金额662万马克;中德技术合作北京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项目,援助金额400万马克;德国援助山西育种造林项目,无偿援助1072万马克;中德财政合作甘肃天水生态造林项目,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造林总面积57万亩。

中国—韩国合作项目 中韩财政合作密云水库造林项目KOICA,援助金额100万美元;中韩财政合作西北五省造林项目KOICA,援助金额为500万美元,分别在甘肃、新疆、内蒙古、宁夏和贵州等五省区进行;中韩科技合作研究项目“荒漠化防治与沙产业开发”;项目中方投资100万人民币,韩国科技部投入30万美元;中韩沙地治理项目等。

多边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拓展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有关国际机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开始在中国干旱区开展一些援助活动。其中包括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基金(GEF)、国际农发基金(IFAD)、世界银行(WB)、亚洲开发银行(ADB)、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等十多个国际(全球性)政府间组织。其中,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较早,援助规模也较大。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项目 援助青海综合开发项目,在整个青海省实施,共利用外资1470万美元,其中世界粮食计划署投资970万美元,国际农发基金投资500万美元。项目计划包括建水库、修建道路、植树、技术培训和救助失学女童;宁夏固原地区扶贫及环境保护项目(1995~1999):投资金额2200万美元;青海海东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98~2002),总投资金额1260万美元,主要内容是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经济林果和畜牧生产及培训等。

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 合作部门包括内罗毕总部、曼谷亚太办、巴黎技术、产业与经济司、大阪环境技术研究中心、日内瓦化学品中心、瑞士经济与贸易处。环境署是中国政府在多边环境领域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长期以来,中国与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在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臭氧层保护、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境教育和培训、长江中上游洪水防治等领域开展了合作,同时我国与环境署各分支机构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参加了由环境署牵头组织的若干重要国际环境公约的谈判和履约工作。

全球环境基金(GEF) 第二届成员国大会于2002年10月16日~18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是GEF成立以来规模最大、人员级别最高的一次大会。大会完成了GEF第三次增资,获得新增承诺资金22亿美元,同时呼吁各国向GEF提供额外资金。大会批准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土地退化作为GEF新的重点领域,同时批准GEF资助项目33个,增款总额约2.2亿美元,其中中国项目3个,增款金额约2900万美元,占本次批准增款总额的13.5%。同时本届大会通过了《北京宣言》,由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GEF和中国环境保护”研讨会是本届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洲开发银行(ADB)西部沙漠化治理项目 亚洲开发银行官员在“二十一世纪论坛——绿色与环保2001年会议”专题讨论会上表示,亚行、全球环境基金及其国际和双边捐助者将在未来五年内向中国提供8亿多美元,帮助中国治理西部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亚行的援助重点已经开始从城市扩展,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亚行向中国提供的款项中,用于西部开发的部分将不少于60%。目前中国政府在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工作进展顺利。1998年至去年上半年,累计植树造林86万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7500平方公里,治理退化、沙化、碱化草地26万公顷。

区域合作

中日韩三国合作 为落实1999年中日韩领导人第一次会晤上提出的关于加强环境合作与对话的倡议,中日韩三国于当年启动了环境部长会议机制,在三国间每年轮流举办,以解决共同面临的区域环境问题,促进本地区可持续发展,并于会后由部长联合签署《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联合公报》。中国分别于2000年和2003年举办过第二次和第五次三国环境部长会议。会议作为东北亚地区主要的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在沙尘暴监测合作、东亚酸沉降监测网、三国环境教育网络与环境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保护、淡水资源保护、环保产业等多方面开展了合作与对话,并取得了切实效果。

2003年12月13日~14日在北京成功举行了第五次三国环境部长会议。在本次会议上,三国环境部长主要回顾了有关环境合作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分享了三国环境政策经验及对未来合作进行了展望,并就可持续发展问题、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荒漠化、沙尘暴、酸沉降以及环境与贸易等一系列全球和区域性的环境问题交换了看法,达成了有益的共识。

目前,由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联合国亚太经社会、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和中、日、韩、蒙参加的亚行“东亚地区沙尘暴防治技术援助项目”已经启动,项目旨在帮助制定本地区沙尘暴监测和预警区域合作框架和行动指南。此外,在中日韩三国“共同研究项目”下的沙尘暴研究项目已经启动,日本和韩国将通过官方援助以无偿援助和提供专家的形式,协助中国建立8个~10个沙尘暴监测站。

东北亚合作 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是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蒙古五国政府环保部门间的一个政策对话机制,始于1992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会议发起以来,五个国家就控制区域性沙尘暴、中俄蒙跨界自然保护区、酸雨问题、海洋保护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与政策交流,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促进了合作;会议已经成为五国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一个重要对话渠道。中国曾分别于1996年和2002年主办了第五次和第十一次东北亚环境合作会议。

由中国、日本、韩国、蒙古、朝鲜五国有关部门参加的沙尘暴高级别会议也曾在京召开,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发言时强调,沙尘暴已经成为影响东北亚地区的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只有加强区域间合作才能真正取得进展。

东盟—中日韩(10+3)机制下的环境合作 为促进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在环境领域的合作,在2002年11月召开的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上,东盟提出召开东盟—中日韩(10+3)环境部长会议,并得到了中日韩三国的响应。为此,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了第二届会议。

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4

单元规划

本章以典型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更大程度上让学生有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意识。

本章共2节内容:

第1节是“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教材首先简要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区域自然特征。这是本区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然后重点分析了荒漠化历史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这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较为详细地从人地作用的角度介绍了目前西北地区不同程度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这是认识荒漠化防治的必要知识基础。本节重点是“荒漠化的发展”。教学中,在学生了解该区干旱特征及其成因、表现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运用读图分析法、自主归纳等教学方法,重点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荒漠化发展的作用,并列表加以归纳整理。

第2节是“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教材先从森林的作用为出发点,引出一个思考题:“为什么目前世界森林大多数分布在低纬和中高纬地区?为什么中纬度地区森林分布较少?”然后通过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阐述,得出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调节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人类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来说,其影响可谓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亚马孙雨林不仅属于当地国家,也为全人类所共有。本节的重点是“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雨林生态的脆弱性、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教学中力图通过活动式和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之认识到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价值观。

通过“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和“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两个区域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达到在分析地理问题上的个性到共性的延伸。比如荒漠化的延伸内容:非洲萨赫勒地区、原苏联垦荒区等。森林的保护和开发的延伸内容:我国西双版纳雨林生态农业等。

本章共七课时完成。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从容说课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受其危害。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区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多。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1977年随着世界荒漠化会议的召开,我国开始发展荒漠化防治工作,提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战略和措施。经过20多年的整治,局部地区治理效果显著。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不断蚕食原本有限的生存空间,直接制约着国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教材以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了西北地区荒漠化(以沙漠化为主)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论证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

施。

本节主要有四个内容和两个大的活动。教材首先把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展现在我们面前,目的就是从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来引导学生走近“荒漠化”,并给出了“荒漠化”的概念。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成因,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的决定性的作用。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找到切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多年的成功整治模式,并以宁夏中卫县境内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本课蕴涵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最后,本课的“活动”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知识的拓展。“活动”设计的知识面比较广,它既是课本的总结和反馈,又是对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认识的评价。同时,使学生对荒漠化在全球的分布和防治措施又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和掌握。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对下列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由于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和气候异常造成的。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西北地区尤以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等人类活动为主。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强调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要针对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外力作用性质,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整治措施。

以新课标理念教学为依据,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具有说服力的素材充实课堂学习,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创造开放式、宽松的探究空间。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导入新课 师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推进新课

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荒漠化现状。课件展示:

荒漠化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界定,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截至1999年,我国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9%。与1994年监测结果相比,我国荒漠化仍呈扩展趋势,1995至1999年,5年净增荒漠化土地5.20万平方千米,年均增加1.04万平方千米。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到1999年为174.3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与1994年普查同等范围相比,1995至1999年,5年沙化土地净增17180平方千米,年均增加3436平方千米。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三是滥垦,5年间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的耕地面积达1.7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近一半面积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1977年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世界荒漠化会议,提出了全球防治荒漠化行动纲领。1993年5月至1994年6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完成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的起

草和制订工作。1994年6月17日,《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文本在巴黎通过,同年10月1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要求世界各国“动员足够的资金开展防沙化斗争”。1996年12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正式生效,为世界各国和各地区制定防治荒漠化纲要提供了依据。迄今为止,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5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一公约。缔约国大会(COP)第一至第五次会议分别于1997至2001年召开。这标志着国际社会已充分认识到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灾害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讨论后,请几个同学谈一下感想)生 略。(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讲评)师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表现在荒漠化类型多样、面积较广、受害严重。

(教师出示“中国荒漠化土地分布图”)请同学们读图说明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大致分布状况。(一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4万平方千米,占陆地国土的1/4。师 目前,我国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荒漠化总体扩张的趋势还在延续,要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任重道远。本章我们以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了解该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和主要防治措施,并通过了解局部取得的一些治理经验,供其他地区借鉴。

板书: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出示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请学生读图2.1“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观察西北地区在全国的位置、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单位和邻国),并请同学指图表述。

板书: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生

西北地区位于西北内陆,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脉—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古长城一线以北;北面和西面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家相邻,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东部和中部是辽阔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有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等高大山脉,其间夹有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三山夹两盆地)。

这里所讲的西北地区与我们习惯上所讲的西北地区不同,它是指我国三大自然地区中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包括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和西北暖温带荒漠地区两个自然地区。

【知识拓展】 师

读下面一段小材料了解我国西部的环境特征。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后山和阿拉善盟、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河北坝上、西藏那曲等地,沙漠化年均扩展速度达4%以上。由于风沙的步步紧逼,成千上万的牧民被迫迁往他乡。西部人民生存空间大大缩小,成为我国严重的生态问题。

干旱为主。板书:

(三)自然特征:干旱

(教师从课本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掌握分析知识点的思路与解题的方法,以及学会分析识图)

请简要说说本区干旱的主要原因。(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考虑)生

主要是由于西北地区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还与人为的过度开发利用有关。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板书: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带来了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西北地区的气候、地貌、河流水文特征、自然植被、农牧业生产、国土整治和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作简要分析。

(对照图,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进行思考)

读课本图2.2“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2.3“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观察并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2.天山北坡与南坡的降水有何不同?

3.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生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1.西北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由此可见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天山北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和大西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3.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

(教师评价后,总结)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自然景观自东向西的演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土地生产力也相应逐渐降低,载畜量随之减少。由于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距海越远,降水越少,干旱程度增强,以贺兰山为界东西向由于降水量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而新疆的绿洲主要分布在高山山麓地带,在山地的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板书: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师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导致土地荒漠化。

板书: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学生阅读课本图,分析各个要素,适当情况下进行前后讨论)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图2.4“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思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引导分析)

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

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分布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教师利用P20活动总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板书: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课堂小结

荒漠化防治专业个人简历 篇5

希望地点:沈阳

希望工资:面议教育培训经历: 9月~7月 辽宁工程技术学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本科参加社会实践经历:秋:

实验基地

海洲露天煤矿

辽宁省阜新海洲矿排土场土地复垦

阜新现代设施企业研发中心

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

阜新百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蝴蝶兰研究所

春: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量)

阜新发电厂粉煤灰排污现场

他本镇同及村铁矿采矿选矿厂

石家子小流域径流观测站

东北黑土区辽宁省阜蒙县水土流失监测站

(伊玛图)辽宁省干旱地区造林研究所

20秋:

辽宁省固沙研究所

朝阳市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牦牛河项目区北山小流域

广民苗圃基地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语言水平: ◎英语 熟悉 级别:四级

◎普通话 精通

◎地方言略通

计算机能力: ◎通过CCT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三级

◎能够熟练操作office、Excel等办公系列软件

◎能熟练C语言编程、C++编程、VF、Photoshop、Flash及能应用3D max、会声会影、Cool 、autoCAD制图等软件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活动总结 篇6

6月17日是第XX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当天上午,自治区林业厅90余名干部职工到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保护区职工及当地农民一起扎草方格,固定流动沙丘,开展了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

近年来,宁夏依托国家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林业工程,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增强了生态自然修复功能。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企业、个人投资防沙治沙,开发沙产业,防沙治沙成效显著,实现了林业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目前,治沙多元化格局正在宁夏形成。宝塔石化、兴俊实业等60多家企业主动参与防沙治沙,投资近10亿元,治理面积达10万亩以上;全区有14.7万户个体造林治沙户奋战在治沙一线,投入4.1亿元,造林64.8万亩。德国、韩国等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也在宁夏实施了防沙治沙、生态防护林等一批合作及技术交流项目。

浅谈林业科技与荒漠化的防治 篇7

1 从理论上支持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的危害有目共睹。对此, 林业科技人员已做了大量的调研, 写出了一大批具有科学价值的论文, 并通过媒体公布于众。这些论文内容广泛, 见解新颖。当前, 我们从网上看到的这些论文主要是围绕土地荒漠化危害情况、形成机制、发展趋势、演化规律、渐进机理、治理途径、保护利用、环境监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这些为防治荒漠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理论先行, 防重于治。荒漠化的演进已是愈演愈烈, 如不采取科技手段综合治理, 那么大面积国土的荒漠化将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为此, 我们必须有所警觉。

2 从舆论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我国荒漠化的进程日益加快。近几年来, 北方沙尘暴的暴发频率明显提升。这至少从物候方面说明, 三北地区, 特别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的沙化现象极其严重, 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为了引起全民的重视, 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宣传舆论工具, 加以传播, 教育我们的干部群众, 重视荒漠化, 动手参与治理荒漠化。比如拍摄一些防治荒漠化的影像片和电教片, 制作一些宣传挂图, 设立永久性标语牌匾。此外, 印发一些宣传手册和宣传资料。总之, 宣传要形式多样, 丰富多彩, 行之有效。要教育我们的干部和群众, 如果大家都不重视荒漠化的治理, 总有一天, 我们的家园将丧失殆尽, 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立足之地。宣传的舆论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 比如我们的计划生育持续宣传20多年, 收到了惊世之效, 就连联合国都公认中国创造了奇迹。假使我们不去宣传, 不做舆论引导、教化的工作。那么, 今天的中国就会多出至少2亿人。计划生育宣传舆论引导教化的成功经验, 应该引入到土地荒漠化综合治理的工作层面上。宣传要持续, 教育要先行。让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荒漠化已经触及了自身的核心利益, 大家就会自觉地参与到综合整治的活动中去。再辅以机制制度、规章法度的力量, 沙漠化防治工作必然会取得显著成效。

3 从技术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是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矛盾的一个方面。而以林木草禾作为武器治沙造林、治沙种草则是我们主要的技术手段。近几年来, 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重点主要围绕新品种展开, 引进和培育了很多新的树种及草种。更新了荒漠化治理的模式, 使用了植被覆盖技术、水分平衡技术、抗旱造林种草技术、森林保护技术、高效节水技术, 这些综合性的技术措施, 作为一种科学机制的干预, 使得沙尘暴不能像过往那样肆意猖狂。在一些治理荒漠化较好的地方, 沙尘暴已经有所减轻, 成效显著。

4 从机制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在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区域, 我们总能隐约看到畜牧业发展的轨迹。一些地方不加控制地大力发展畜牧业, 致使植被惨遭破坏, 山石裸露, 经风沐雨, 形成沙化。因此, 我们要从机制和政策上入手, 适当做出调整。强化荒漠化的综合治理, 往往机制比人治还管用, 还可靠。对于草场、山场、林场、河畔等地要控制牛羊业的发展。要鼓励农民采用玉米秸秆实施氨化技术喂养牛羊。对那些正在恢复植被的区域, 严格杜绝大牲畜放牧。一般说, 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与荒漠化的防治看似矛盾, 其实, 只要把机制制度、政策处理好, 是完全可以相互促进, 相互激励, 相互作用的。如黑龙江省宾县, 作为养牛大县, 就是大面积实施玉米秸秆氨化手段进行黄牛饲养的, 这就解除了黄牛上山的棘手问题。机制就是制约, 就是激励, 就是调整, 就是发展。在治理荒漠化的问题上, 要注重科技含量, 机制作用。要引入专家评估和鉴定机制, 用科学决策指导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5 从收益上确保荒漠化的防治工作

荒漠化已给不少地区带来了贫困, 防治荒漠化紧靠贫困地区的民众是不行的。要动员亿万群众广泛参与这一伟大的社会实践。比如动员群众包山、包林, 在五荒地上种草、种树, 通过引进果林和药材新品种帮助农民与公司建造无公害绿色果树和药材基地。此外, 通过营造沙地生物圈林草间作模式, 种植地产果、山杏、文冠果等生态林木, 还可以大量种植草禾, 发展特色特业生产。

6 从典型上确保荒漠化防治工作

应该说, 我们在治理荒漠化方面是卓有成效的。比如黑龙江省宾县一些乡镇村屯就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他们以种草种树为主要治理手段, 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奋斗, 终于使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有的甚至成了瓜果飘香的塞北江南。这些成功的经验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应与全民共享。我们要把那些好的经验推而广之, 遍地开花。大面积实施荒漠化治理, 必须运用市场的、典型的、效益的、机制的、政策的、宣传的多种手段, 最大限度地调动种树大户、种草大户、包山大户、果林大户大面积实施长时期持续不断的治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三北地区山川秀美、空气鲜新、环境怡人的美好前景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实现。典型的力量总是无穷的。一个典型可以带出一大片典型。如我们看到的一些治沙英雄, 同时也是致富能手, 一些荒漠化地区已经被改造成了旅游观光的景区。为者常成, 行者常至。只要我们将沙漠化治理坚持下去, 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绿色梦想。

摘要:我国北方省区荒漠化土地面积日益扩张。风蚀类、水蚀类及盐浸类面积也在急剧增加。荒漠化的总体特征是面积大、发展快、危害严重。特别是近几年春夏的一系列沙尘暴, 已向人类亮出了“黄牌”。在生态环境方面, 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本研究着重阐述了防止沙漠化的措施。

关键词:林业科技,荒漠化,生态环境,防治

参考文献

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措施

1.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

1.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我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 ,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 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如沙漠、戈壁、冰川、永久冻土及石山、裸地等面积就占国土面积的28%,此外还有沼泽、滩涂、荒漠、荒山等利用难度大的土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我国降水量地区差异和年内、年际变化都很大,导致全国范围内旱涝灾害频繁,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

1.2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km2,其中,水蚀165万km2;风蚀191万km2;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km2。目前仍有近200万km2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按照现在的防治速度,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1.3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 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1.4水资源紧缺, 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我国的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3 。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1997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将降为1700m3,水资源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到那时我国将缺水2000亿m3 。此外,城市缺水也相当严重,据1995年建设部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993年5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333座缺水,其中49座是水源缺乏,19座是污染导致可利用水资源紧缺。

2.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主要内容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及其他措施同等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水土保持工程研究的對象是斜坡及沟道中的水土流失机理,即在水力,风力,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损失和破坏过程及工程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山坡防护工程;②山沟治理工程;③山洪积压层工程;④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山坡防护工程的作用在于用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及融雪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在有发生重力侵蚀危险的坡地上,可以修筑排水工程或支撑建筑物防止滑坡作用。属于山坡防护工程的措施有:梯田、拦水沟埂、水平沟、水平阶梯、鱼鳞坑、山坡截流沟、水窖(旱井)、以及稳定斜坡下部的挡土墙等。

山沟治理工程的在于防止兆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山洪洪峰流量,减少山洪或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山洪安全排泄,对沟口冲积堆不造成灾害。属于山沟治理工程的措施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工程,以拦调节泥沙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拦沙坝,以拦泥淤地,建设基本农田为目的的淤地坝及沟道防道防岸工程等。

山洪排导工程的作用在于防止山洪或泥石流危害沟口冲积堆上的房屋、工矿企业、道路及农田等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及意义的防护对象。属于山洪积压层的有排洪沟、导流堤等。

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作用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其工程包括小水库、蓄水塘坝、淤滩造田、引洪灌地、引水上山等。

3.荒漠化防治对策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防治荒漠化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或减少土地退化,恢复部分退化耕地,垦复已荒漠化的土地。我国对防治荒漠化非常重视,实施了“三北 防护林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增加了植被盖度,保护了农田、牧场,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但从总体看,荒漠化形势还十分严竣,局部在改善,总体上还在继续恶化,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来遏制荒漠化扩展,实现社会、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很脆弱,每一项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都可能对整个生物链形成极大破坏。滥伐森林、毁林造地等破坏植被的短期行为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也不会获得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要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开展综合治理。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1要保护好现有天然林,采取封禁措施,杜绝人为乱砍滥伐,同时要防止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等危害。

3.1.2对250以上坡耕地要尽快还林还草,增加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各级政府要发挥好职能作用,业务部门要搞好调查,合理规划,搞好宣传教育,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协调好。

3.1.3农耕地要科学耕种,搞好水利水保工程,防治水土流失,推广抗旱节水技术,防止土地生产力下降。

3.1.4解决好林牧矛盾,“四荒”拍卖治理要以增加植被为主要原则,杜绝治理“四荒”时搞掠夺性经营带来的植被破坏现象,可以结合群众致富需要发展经济林,种草种灌增加植被盖度发展牧业。

3.2加快国土绿化进程

要坚持“适地适树,因地制宜”原则,继续完善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造林要考虑区域内地下水的平衡,推广集水和节水工程;根据立地条件类型选择适生树种,保护培育荒漠化地区的珍贵动植物种质资源;把以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的经济林发展模式转化为以生态公益林、防护林为主的荒山造林模式,把发展林牧业的主战场转移到荒山治理的轨道上来,逐步地恢复植被。彻底根治水土流失,防止荒漠化扩展。

2.3加强科学管理

荒漠化防治教案 篇9

【保护环境_范文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们要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就必须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地球。

是的,我们的世界是庞大的正是这一难题把我们困绕------怎样节能环保

我们众所周知我们的地球经过五十九亿年的演变原本有的石油木材天然气等等的大地赋予我们的财富

然而,近几年来,地球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全球性气候变暖,飓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非典”、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时有发生,给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威胁和许多不便。这些都是人们不断地“伤害”地球的结果。大片的森林被砍伐,碧绿的青山被挖掘,美丽的草原成荒漠,清澈的河水成浊流。树林少了,青山秃了,草原荒了,清水黑了,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坏,呼吸的空气变差,生活的环境被许多有害的东西所“侵占”,病毒就趁机钻进人们的体内,我们人类就会患上一些可怕的疾病。

当你走在大街上,如果你想吐痰,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选择了吐在地上,那么你想过没有,你在害自己吗?一口痰含有大量的病菌,当太阳着时就会繁殖、传染。同样,当你砍伐一棵树,当你挖掉一片草,当你把脏物倒进河流,难道你没有觉得这是在破坏环境,“伤害”自己吗?俗语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给了我们大片大片的森林,绿地,我们留给后人的是什么?是光秃秃的荒漠,还是茂密的树林,你肯定选择的是茂密的树林。那还有什么犹豫的,让我们大家一起自觉保护环境,自觉爱护环境,自觉绿化环境,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创造美好的未来!

【保护环境_范文2】

相信每一位看过《2012》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被其中的灾难场景深深震撼。幸好这只是一部电影!但我们也不禁要问:“地球真的会像这样毁灭吗?世界末日真的会来到吗?”

让我们来看一看现实:2006年的印尼海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0年西南的干旱,2011年的日本地震、海啸……近年来自然灾害暴发的频率特别高,强度也年年升高,地球家园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我们应该好好想想:地球为什么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更应该深深的思考:是什么造成地球被破坏?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

2010年严重的洪涝灾害再次袭击我国。3月,江西地区遭到大到暴雨;5月,湖南、云南、江西、四川、贵州普降大雨,出现50年来最大的冰雹……当一场场洪水把我们美丽的家园冲毁时,当一张张哀伤的脸掠过我们的眼睛时,当一寸寸土地被沙石掩埋时……我们不禁要问:“洪水为什么这么肆虐?”

都是我们人类过度砍伐树木、破坏植被、填湖造田等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导致洪水频发,灾害加重。

为了保护地球,我们人类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不随地吐痰,保护地球上的生物,用完水及时关闭水笼头,多种花、草、树木把地球打扮的更漂亮,保护臭氧层,不随便丢垃圾垃圾分类回收废电池,尽量不排放乌烟,不浪费纸张……

地球的公民们,快醒悟过来吧!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行动起来,让我们一起保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

【保护环境_范文3】

讲究卫生是个人的美德,更是公共环境的需要。只有讲究卫生,才能有优美的环境,才能有健康的生活。讲究卫生是我们搞好学习成绩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础。

当我们从繁忙的学习或工作中抽身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我们发现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已经变了模样--群山光秃秃的;水塘变成泥浆坑;小河捞不到鱼和虾……。据科学家统计: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近两千年来竟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改道二十六次,给两岸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为什么会这样呢?伟大的长江就要变成第二条黄河了!现在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裂开,这些都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如果再不急时保护环境,珍惜我们的地球家园,美丽的地球家园连同人类会一同消失!

保护环境和我们小学生的日常卫生有什么联系?我认为两件事联系十分密切:因为我们现在最大的活动范围就是校园!我们现在是在校的学生,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现在养成了讲究公共卫生的好习惯,长大以后也就会成为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新一代接班人。

我们是小学生,我们每个人要从小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从日常生活当中一点一滴做起:不向窗外仍东西,不随地丢垃圾,搞好个人卫生,爱护集体卫生。严格遵守《小学生日常卫生行为规范》,把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美化好学校的一草一木,让我们生活在既卫生又文明的校园里。

上一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方案下一篇:过个环保的春节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