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共11篇)
土地荒漠化 篇1
1 我国土地沙漠化概况
从其布区域来看, 我国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和蒙新高原地区, 这是我国土地沙漠化比较集中的地区, 另外, 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及东疆地区也有分布。纵观全国来看, 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分布范围较广, 再加上我国气候的多样性, 沙漠化的土地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 这其中包括水蚀沙漠化、风蚀沙漠化和冻融沙漠化土地等类型。从土地沙漠化的影响来看, 其造成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我国草场载畜量的下降, 随之而来的就是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下降。而且随着土地沙漠化的日益严重, 牧区农民的生活也受到严重威胁, 其不得不去砍伐更多的木材来满足自己的生活, 这又会引发更多的土地沙漠化, 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
据统计, 我国目前大约有2.4万个村庄和城镇不同程度的受到由于土地沙漠化而造成的风沙天气影响。截止到目前, 我国的青海省已经搬迁了大约20余万的生态移民, 而且,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大多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这无疑给这些地区的发展又增添了新的障碍。众所周知, 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虽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但是, 其对人类的影响和危害确是深远的。根据专家测算, 每年因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人民币, 对我国将近4亿人口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 土地荒漠化对我国的影响和危害
2.1 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已经有大约67万hm2的耕地和约235万hm2的森林变成了沙漠。尤其是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柴达木等地区, 土地沙漠化现象最为严重。这些地区的牧民由于风沙天气而不得不被迫迁往它乡。而且, 据国家林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平均每5年就有一个相当于北京市行政区划大小的国土面积因为沙化而消失, 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大大下降。
2.2 土地生产力下降且自然灾害频发
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不仅会造成土壤中有机成分的流失, 而且还会导致土壤沙化, 肥力下降。据中国科学院测算, 沙漠化已经致使我国土地的有机质, 以及氮、磷等微量元素, 每年至少减少590万t, 如果把这些折合成化肥的话则相当于2.7亿t, 数量之大, 令人惊叹。另外, 土地的沙化和荒漠化还有一个严重的危害就是其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加剧和灾害性天气的爆发, 如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天气的频发, 这些恶劣的天气, 不仅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出行, 其更会导致新的一轮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化, 由此而形成恶性循环。如果继续持续下去的话, 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 防止土地沙漠化, 加强荒漠化土地的生态建设, 刻不容缓。
3 土地沙漠化的生态治理
3.1 针对不同的区域制定相应的政策
例如, 黄土高原的治理重点是水土流失, 针对这样的问题, 该区应该采取以流域为治理单元, 利用林农水进行综合治理, 以此来达到恢复和增加植被的目的。此地区由于植被覆盖较少, 土壤长期裸露在空气中, 沙化特别严重, 采用这种方法, 利用植被的保护作用来对土壤进行保护, 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的沙化。而对于北方现在退化严重的天然草原区, 由于该地区主要位于水流的上游, 因此, 这个地区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重点保护好当地的林草植被。此外, 可以在当地鼓励人工种草, 加强配套的水利设施建设和草地防护带, 提高草原的载畜能力, 尽快恢复草原的生态平衡。因为, 我国国土面积跨度比较大, 气候也具有多样性, 这就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所以, 我国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治理, 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3.2 遏制草原的退化
防止草原的退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基于此, 这项工作也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进行全方位的关注。首先, 人们就要先转变观念, 认识到草地建设的重要性, 政府切实增加对这部分的财政投入。其次, 应该对那些天然的草场进行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并且制定出利用法规, 对草场的利用进行规范化, 禁止当地过度开发现象的发生。
3.3 注重沙漠化治理产业化发展
从我国目前实施的沙漠化的治理成效来看, 退耕还林等治理政策的生态效益已经日益显现, 而且林草植被的覆盖度也有了进一步提高。虽然说土地的沙漠化治理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是其并没有与农牧民的致富结合起来,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对生态成果进行转化利用, 加快开发和培育能够帮助人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真正实现土地沙漠化的生态治理。
4 结语
防治我国土地荒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实现土地荒漠化的生态治理, 不仅与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 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 针对不同的地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草地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注重土地沙漠化治理的产业化发展, 对我国沙漠化土地的生态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应该坚定不移的把这项政策执行下去, 实现土地荒漠化的生态治理, 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宜居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永欢, 周立华, 樊胜岳, 董朝阳.中国土地沙漠化的逆转与生态治理政策的战略转变[J].中国软科学, 2006 (6)
[2] 宁良锋.开展生态文化教育, 推进沙漠化生态治理[J].甘肃科技, 2012 (18)
土地荒漠化 篇2
由于过度的农业活动、人们不理会土地长期枯渴,更开发河段上流、采伐森林,上流土地从而不能吸收降雨,雨水一气流入河中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洪水。
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后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形成如同荒漠的景观。据此回答1-2题
1.土地荒漠化包括
①土地沙漠化 ②石质荒漠化 ③土地污染 ④次生盐渍化 ⑤水土流失 ⑥沙尘暴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
2.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区有
①干旱地区 ②半干旱地区 ③半湿润地区 ④热带地区 ⑤两极地区 ⑥草场牧区 ⑦商业地区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 ①③⑤⑦ D. ①②③
土地荒漠化 篇3
一、沙质荒漠化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的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荒漠化类型。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一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周围受高山、高原阻挡,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风速大、降水少,加剧了荒漠化的自然形成过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易失衡,荒漠化进一步加剧。二是现代发展的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如过度樵采占32.7%,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农垦占26.9%,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6%,工矿交通建设和其它占0.7%,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是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二、石漠化
土地石漠化现象分布典型地区是云贵高原。在我国贵州、广西石灰岩分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石灰岩上面的土壤比较浅薄,受侵蚀后基岩裸露地面,导致石漠化现象。实际上,石漠化现象是在现代气候、地形条件下,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强度大;地形崎岖,坡度大;加之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如过度开垦、植被破坏等促使喀斯特地貌加速发育的水蚀荒漠化过程。贵州省石灰岩裸露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2%,导致农业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矛盾日趋突出。
三、红漠化
土地红漠化现象分布典型地区是江南丘陵。地质历史上,江南丘陵气候干热,干、湿交替明显,沉积在地势低洼盆地中的碎屑物,经过强烈氧化,富集红色的氧化铁,岩体呈现红色,形成了红色的砂岩。现在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在流水侵蚀作用下,人们过度坡地开垦、樵采,加剧了水土流失,红色砂岩裸露,形成土地红漠化现象。人们也将土地红漠化现象称为“丹霞地貌”。
四、盐漠化
土地盐漠化现象也称土地盐碱化,当土壤表层30cm以内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即形成盐漠化现象。中国盐漠土有9913万公顷,大部分分布在西北,主要有新疆、甘肃的河西走廊,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内蒙的河套平原,宁夏的一些低洼地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的西部及滨海地区,其中对农业影响大,具有代表性的是黄淮海平原及滨海地区。土地盐漠化现象形成原因与当地自然条件有关:一是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二是地势平坦低洼,地下水位高,蒸发作用使土壤、成土母质和地下水中的可溶性盐分积聚地表而形成;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当人类大水漫灌农田或修建水库、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等,会提高地下水位,易导致盐漠化现象,这种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盐漠化,称为“次生盐漠化”。
五、寒漠化
高山及高原地区,因低温引起干燥,而形成的植被贫乏地区,称为寒漠化现象。土地寒漠化分布典型地区是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面积240万千米2,平均海拔4000-5000千米,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这里是高寒气候,有些地区气温常年很低,植被难以生存;有些地区又由于人类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脆弱生态环境破坏,形成寒漠化现象。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 篇4
1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
据最新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 我国共有荒漠化土地约262.37万km2, 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7.33%。其中, 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3.20万km2, 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69.82%。各种荒漠化类型中以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 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形式。据《全国防沙治沙规划》, 我国沙区每年因风蚀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t, 受风沙危害, 每年粮食减产30多亿t, 全国有2.4万多个村庄和城镇饱受风沙危害, 大中城市的交通运输、水利设施和工矿企业也受到影响。从荒漠化的空间分布发现, 荒漠化的影响涉及我国18个省、508个县, 约有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 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0亿元。
2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对策
2.1 植树造林以防风固土
荒漠化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大量树木被砍伐, 未能有植被保护地表, 植树造林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方法。 (1) 合理规划林区, 能够在开采木材的过程中不破坏防风林, 从而保证砍伐林木后该地区不会因为强风吹过就沙尘四起, 进而有效防治荒漠化。此外, 采伐后保留防风林能有效保护重新栽植的树苗, 提高树苗的成活率, 进而能够让新种植的林木快速成长, 起到含蓄水源和保护土壤的作用。 (2) 科学合理地规划林区的生物群落。在不影响林木从土壤中汲取营养的前提下, 根据植物喜阴或者喜阳的生活习性, 在林区进行多层次造林。将经济林木种植在主要的地方, 然后再在空隙处适量种植喜阴的小灌木和草皮, 从而能够在经济林木被采伐后依然有植被保护土壤。
2.2 控制草原地区的人口数量
出现土地荒漠化的地区多数是草原地区, 由于畜牧业的发展, 草原为各种动物提供肥美的草料, 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但与此同时, 草原上的植被也被消耗殆尽。虽然草原植被能够实现自我修复, 但需要一定的周期, 并且恢复的快慢与植被消耗的面积有直接关系。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草原上的纯天然免费草料, 同时兼顾预防土地荒漠化, 要控制草原地区的人口数量。此外, 在草原地区的管理中, 规划游牧人民的放牧时间, 同时制定牧场的养护工作计划, 从而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牧场。例如, 牧场要做大致分区, 在放牧的过程中轮流使用牧场, 防治土地荒漠化。
2.3 提高生态管理的力度
生态管理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范, 有利于群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约束自己的行为, 减少乱砍滥伐行为的出现, 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抑制草场的过度消耗。因此, 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条例, 对条例的实施予以有效地监管, 阻止破坏生态平衡的活动。还要提高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 引起人们的重视, 让人们自觉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
2.4 研发先进的生物技术以减小自然灾害的损失
相关专业领域的生物学家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减小自然灾害带给人们的损失, 缓解土地荒漠化的进程。世界自然气候的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干旱少雨容易引发沙尘暴, 造成了土地荒漠化的速度急速上升。因此, 要加快科学技术研发的步伐, 从而提升荒漠植被的生长力和适应力, 实现荒地绿化工程的推进。通过优化荒漠绿洲的田地集约化生产, 提高农田的产量, 降低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对农业作物造成的损失。
3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土地荒漠的现状不容乐观, 亟待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土地被破坏的现状。土地荒漠化的处理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通过植树造林和控制草原游牧使用状况等方法预防土地荒漠化, 通过科学技术治理已经成为荒漠的土地。兼顾草原牧业经济发展的建设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对林木的需求, 综合利用和治理潜在的荒漠化地区和已经成为荒漠化的地域。因此, 相关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土地荒漠化的治理, 同时也需要大力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从而强化人民维护生态平衡意识形态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田青, 李宗杰, 宋玲玲, 张富.甘肃河西地区1986~2011年水土保持生态安全格局[J].中国沙漠, 2014 (6)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分析 篇5
甘肃省土地荒漠化状况及分析
摘要:采用“多因子数量化评价法”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以TM卫星影象数据和1∶5万地形图为调查图,通过建立解译标志库,使用Arcview软件判读解译卫星影象数据和现地调查的方法,对甘肃省荒漠化区域内37个县区于进行了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研究;并在对甘肃省第二次荒漠化监测和20第三次荒漠化监测的方法和结果对比分析基础上,对荒漠化土地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9347753.7 hm2,其中风蚀土地面积15619416.6 hm2、水蚀土地面积288.2 hm2、盐渍化土地面积691383.5 hm2、冻融土地面积154956.4 hm2;监测区域内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较19减少232564.35 hm2,年逆转率0.21%;~年间土地荒漠化有所逆转,荒漠化程度减轻.作 者:石建忠 陈翔舜 张龙生 李晓兵 魏金平 SHI Jianzhong CHEN Xiangshun ZHANG Longsheng LI Xiaobing WEI Jinping 作者单位:甘肃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兰州,730020 期 刊:环境科学学报 ISTICPKU Journal: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年,卷(期):, 26(9) 分类号:X144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监测结果 对比分析土地荒漠化 篇6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一般地,降水影响着草地和沙地随时间变化的稳定性以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从共和县近十年的降水变化统计可以看出,2001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80.167mm,2005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314.167mm,2011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62.083mm,降水显著减少的趋势不明显。由转换矩阵又可以得到,该地区2000年—2005年,草地转化为沙地的土地面积有0.97km2,2005年—2011年,草地转化为沙地的土地面积有4.06km2,2001年—2011年,草地转化为沙地的面积为1.67km2,由此可以说明土地沙化、土地覆盖变化受降水的影响。另外,沙漠面积的不断减小说明草地的沙化得到有效控制。当然,日后也要继续采取措施减少以放牧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沙化严重的结果,加强防范沙化程度的加深,。
3.2 建议 需立足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土地。首先,保证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不断优化人口结构,使得有限的耕地得以保护。其次,将经济与资源的关系和谐处理。最后,还需加快未利用地的开发步伐与加强林地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宝林,周成虎. 东北平原西部沙地近10年的沙质荒漠化[J]. 地理学报, 2001, 56(3) : 307- 315.
[2] 党安荣. ERDAS IMAGINE 遥感图像处理方法[M ].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 封建民,王涛,齐善忠,谢昌卫.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的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3):141-145.
[4] 张登山.青海省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途径[J].青海农林科技,1993(4): 52-55.
Analysi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esertification land of GONGHE basin during 10 years
CHANG Hui1, YIN QING-jun1,JU HAI-hong2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and life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 QINGHAI XINGNING 810000,China;2.QINGHAI landscap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QINGHAI XINING 810002, China)
Abstract:Based on Landsat-TM 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desertification land desert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land use types, with the support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01,2005 and 2011 TM images of GongHeCounty in qinghai have been visually interpretated,we have analyzed the space-time change of desertification of the region during the past 10 years.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2001, the desertification land area decreased 71.09 km2 in 2005, year fell 17.77 km2。Compared with 2005, the desertification land area decreased 49.69 km2 in 2011, year fell 7.1 km2。Compared with 2001, the desertification land area decreased 120.78 km2 in 2011, annual average 10.98 km2。This suggests that through the continually governance and regulation in recent years,desertification is reduced, but still not optimistic, requires greater regulation.
Keywords:Remote sensing image data, Desertific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Change of time and spa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我国北方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研究 篇7
1 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时空分布
1.1 沙漠化的时空分布
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河北等省在内的部分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7万km2, 占国土总面积的3.85%, 其中严重程度、强烈发展程度、正在发展 (中等程度) 、轻度但有潜在危险的分别占沙漠化土地面积的10.2%、18.3%、30.5%、41.0%。
野外调查及遥感图像的探测结果表明,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 土地沙漠化速度达2 100 km2/年。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仅为1 560 km2/年[2]。目前, 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5万km2, 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和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是沙漠化分布和蔓延的主要区域, 分别占北方沙漠化总面积的40.5%、36.5%和23.0%。
1.2 沙漠化的发展
沙漠化土地不仅面积广大, 而且其发展速率也在加大。20世纪60—70年代为1 560 km2/年, 80年代为2 100km2/年, 90年代达到2 460 km2/年[3]。土地沙漠化已严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造成了土地生产力衰退、生态破坏、环境恶化, 危及人类生存发展, 可利用土地资源丧失, 交通、水利等设施及国防基地的安全和正常运行受到威胁。加强沙漠化研究及其灾害防治工作已刻不容缓, 而且沙漠化并非不可治理, 遥感数据分析表明经过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 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 约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恢复。
2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发展的关系
2.1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及程度反映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需求急剧增加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 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 导致人类活动在人地关系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也得到了提升。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又不同程度地改变了环境, 引起了资源环境朝着不利方向发展, 如火灾、断流、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的现象也愈演愈烈。
2.2 按土地沙漠化成因进行分类
朱震达等[4]通过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研究, 提出了以土地利用对沙漠化土地进行分类 (图1) 。
由图1可得知, 我国的沙化面积已经相当大。以过度樵采最为严重, 达到5.60万km2, 占我国沙化总面积的31.80%;其次, 以草原的过度放牧与过度农垦较为严重, 分别为4.90万km2与4.47万km2, 分别占沙化总面积的28.30%、25.40%。由此不难看出, 土地沙漠化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用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以及过度农垦等不合理用地, 加剧了土地沙漠化。
人类活动的干扰和风沙运动的过程是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的形成条件。土地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系统平衡破坏, 导致地表植被衰退或死亡。
3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
3.1 土地利用不合理加快了沙漠化进程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沙漠化的主导因子, 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是沙漠化防治的根本出路。结合沙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特点, 借鉴各国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 同时针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深刻反思, 在恢复生态的基础上, 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
3.2 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地制宜针对其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 建立遏制土地沙漠化, 促进生产发展的经济体系[5]。因此, 应调整土地利用方式, 减缓土地利用强度。在治理的进程上, 遵循以试验区、示范区、推广区的模式逐步进行。
(1) 沙漠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源区下垫面的性质、时空变化特点及其与气候的相互关系;二是评估沙尘暴的环境影响和经济影响的方法;三是治理沙尘暴危害的原理与技术。
(2) 沙漠化土地治理措施。农牧交错区, 采取天然封育、扩大林草用地缩减耕地、种植固沙植物、营造防沙林带等措施;在草原牧区, 对草场载畜量、轮牧制度、放牧点密度、牧道修建、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建设等合理规划;在干旱地带, 要合理规划用水制度, 建立护田林网、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
(3) 积极研究综合整治技术的同时, 开展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制。
(4) 建立野外研究试验站, 探讨不同类型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和整治模式及技术体系, 建立示范样板区。
(5) 建立沙漠化监测、评估与决策、管理系统。
4 结论
沙漠化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某些地区, 由于治理措施得当, 土地沙漠化得到有效地治理。但总体上, 土地沙漠化还在不断加剧, 沙漠化土地继续蔓延。因为这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 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由此得出结论如下: (1) 我国北方土地沙漠化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但局部地区由于措施合理得当, 有小幅缓解; (2) 导致我国北方沙漠化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防治沙漠化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合理利用土地; (3) 应本着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标防治沙漠化。
参考文献
[1]刘志, 赵晓英.内蒙古地区土地沙漠化、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J].内蒙古农业, 2009, 21 (2) :27-30.
[2]朱震达, 王涛.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十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J].地理学报, 1990, 45 (4) :430-440.
[3]张翠莲.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9, 21 (6) :116-118.
[4]朱震达, 刘恕.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篇8
水土流失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1—2], 近几十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降低土壤肥力, 破坏土壤结构, 加剧土地荒漠化等。我国因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达270万平方公里, 造成退化、沙化、碱化草地约100万平方公里, 占我国草原总面积的50%, 进入20世纪90年代, 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 (沙质荒漠化) 以其面积广大和发展迅速而引人关注。
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3]。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 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速度为最快。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 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降低乃至丧失了土地生产潜力, 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 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 也严重影响广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为此, 深入开展人为作用, 特别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 对于阐明沙漠化形成机制, 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2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时空分布
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过程按其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沙质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 (沙地) 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三种类型。研究表明, 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 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2100km2的速度在加速扩展, 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350000km2, 其分布和蔓延主要在以下3个地区[5]: (1) 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 (2) 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 (3) 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相同时期内凡是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地区, 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减少, 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6], 约有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 选择另一个时段的遥感资料 (1987年和1993年TM数据) 对毛乌素沙区进行了连续动态监测, 结果表明, 沙漠化土地面积在1987~1993年的7年间, 由32586 km2 (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6 7.5%) 下降到30496.7 km2 (占面积的63.5%) , 减少了1936.3 km2, 总体上处于逆转过程中, 平均每年约有276.6km2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个北方而言, 进入90年代, 沙漠化土地的蔓延又有加速的趋势, 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展[7], 形势更为严峻。
3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发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在大部分的人类文明历史时期, 自然资源与环境决定着人类的土地利用。但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 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必须和可能, 因而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8]。在许多情况下, 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时常因不合理的方式, 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 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 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 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 而土地沙漠化则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在我国北方, 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气候暖温和冷干的变化, 时有南进和北退的过程[9], 这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北方干旱草原地带的沙漠化数度发生和蔓延,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剧, 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也就处于一个扩大和加重的过程中。
我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 利用困难等原因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 是许多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如牧民利用天然牧场, 逐水草而居;农民则实行农田轮作制等。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内, 牧民通过游牧, 充分利用天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 使牲畜及时获得食物, 这样也避免了草场的过度放牧[10]。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 则充分利用了天然草场的再生能力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能力, 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 达到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 在天然植被自我恢复能力的调节下, 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 环境相对稳定。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 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 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草原被进一步开垦, 也使草场面积锐减, 许多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11]。
根据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研究, 朱震达等于1989年提出了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与沙漠化土地的成因分类和发展面积表[12], 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造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44700 km2, 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5.4%;以草原过度放牧为主的49900 km2, 占总面积的28.3%;以过度樵采为主的56000 km2, 占总面积的31.8%;以工矿交通城市建设破坏植被为主的1300 km2, 占总面积的0.7%;以水资源利用不当为主的14700 km2, 占总面积的8.3%。
4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发展过程中, 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发展和沙漠化的防治, 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 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 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必须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 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 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经济体系[13,14,15,16]。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具体措施上, 在农牧交错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 可以生态户为基础, 采取天然封育, 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 扩大林草用地比重, 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 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表面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在草原牧区, 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 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 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 确定放牧点密度, 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 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 合理确定用水计划, 以绿洲为中心, 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外围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 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如陕西省榆林地区的实践证明了合理的土地利用可以达到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17]。
5 结论
浅论嵩明县石漠化土地治理 篇9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背景下,受人为活动的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土壤消失的现象。石漠化按其表现形态划分为非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石漠化三种类型。石漠化程度又分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和极强度石漠化四级。石漠化程度的评定指标主要为:基岩裸露率、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四项主要因子。
2嵩明县情概述
嵩明县地处滇中偏东北部,距昆明城区43km,嵩明在地质构造上为高原古湖盆断陷盆地,海拔1770.5—2840.0m,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秋湿热,冬春干凉”的气候特征。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均温14℃,全年无霜期222天。年均降雨量992mm,年均降雨为18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4%,林业土壤主要有:红壤、棕壤、紫色土。嵩明县林业用地面积76087.4hm2,占全县总面积的56.6%;非林业用地面积58282.6 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3.4%。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58177.4 hm2,占76.46%;疏林地面积897.1 hm2,占1.18%;灌木林地面积7800.5 hm2,占10.25%;未成林造林地面积2657.7 hm2,占3.49%;无立木林地940.1 hm2,占1.24%;宜林地5065.0hm2,占6.66%。全县森林覆盖率44.9%。全县灌木林面积为7800.5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0.25%。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5.8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2.82%; 嵩明地处滇中腹地,属昆明市辖近郊县,为云南省北部交通枢纽。辖7个乡(镇)及1个县级林场,107个村委会,661个自然村。总人口34.8万人,境内世居民族有汉、回、苗、彝4种。
3石漠化现况
嵩明县土 地总面积 为1 3 4 3 7 0 h m2, 其中 : 石漠化土地面积为4903.8hm2,占3.65%( 轻度石漠 化9 8 4 . 5 h m2; 中度石漠化1 2 2 6 . 6 h m2; 强度石漠化1 2 8 7 . 4 h m2; 极强度石 漠化1405.3hm2),未石漠化土地面积129466.2hm2,占96.35% (其中,潜在石漠化1960.3hm2,占1.46%)。
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土地按地类统计为:
由表1可知,全县的石漠化土地主要以未利用地、宜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四种地类为主,四种地类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县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9.88%;而潜在石漠化土地主要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两种地类,两种地类的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已占全县潜在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8.90%。
4石漠化形成原因分析
4.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另外,造物运动通过岩体破裂和变形,产生较大地表切割和地形坡度,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此类地形易产生水土流失。同时,在此地质条件下,热带、亚热带温暖湿润的高原季风气候,雨量丰富、降水集中,加剧了岩溶的发育和侵蚀,使其成土速度远远低于流失速度,故形成现实的石漠化地区大面积岩石裸露,土层薄等生态特征。另外,岩溶地区主要是碳酸盐岩分布区,地表水容易漏失,成土条件差,缺水少土使得植被恢复缓慢,加之山高坡陡,雨水冲刷力强,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
(单位:hm2)
4.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历史上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群众生态意识不强,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的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过度樵采。由于历史原因,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群众生活对薪柴的依赖较多,而岩溶地区农村能源种类又少,故樵采成为破坏植被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三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特别是在“两烟双控”之前,大量的烤烟种植上山,造成坡耕地面积增加,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四是历史上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五是放牧。散养牲畜,特别是放羊,不仅毁坏林草植被,造成土壤易被冲蚀。
5石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嵩明县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量集中在5~10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8.9%。大量的山地一旦失去植被的庇护,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导致旱灾、涝灾,岩溶地区则形成石漠化,生态环境更加恶劣,森林植被恢复十分困难,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5.1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划之中,以及政府政务内容之中。
5.2加强法制,严格保护
石漠化的防治要从源头上抓起,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尤其要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做到一手抓治理,扩大林草植被;一手抓保护,严格监管,依法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
5.3设立专项,综合治理
石漠化治理是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应把石漠化防治纳入全县生态建设总体构架之中,编制石漠化防治工程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启动石漠化防治专项工程,综合治理,迅速推进石漠化防治工作。一是鼓励造林种草、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在特殊重要位置必须强行退耕。二是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减少农户对薪柴的消耗量。三是改善农村人畜饮水条件。四是对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5.4强化科技支撑,科学防治
石漠化防治必须依托科技,要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模式,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5.5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以本次石漠化现状调查为基础,加强石漠化监测体系建设,实行定期监测制度,掌握石漠化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及时对防治工作进展及其成效做出客观评价,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5.6保护和增加森林资源
一是加强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应多渠道、多形式的加大管理保护力度,包括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的实施监督、媒体的多种宣传以及乡规民约等。根据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地区要采取各有侧重的保护措施。交通发达地区重点要做好森林防火和制止偷砍盗伐工作;边远贫穷地区要严防毁林开荒、随意破坏森林的行为。要加强《森林法》、《森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单产;国有林场和大面积的林区要重点加强护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开设防火通道,建设防火林带,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保持林内良好的卫生状况,调整树种结构,大力营造混交林,强化重点病虫害的检疫措施;少林地区重点要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修建沼气池、节柴改灶),减少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的消耗和破坏;矿区重点要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加强林政管理和公安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和破坏林地的不法形为。正确处理好经济开发与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确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二是抓紧森林培育工作,增加资源数量。把握好林产业发展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机遇,加强森林培育工作,搞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等项目,推进林产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步伐,增加森林资源的数量。
三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通过对低产、低效林分的改造,调整树种结构,加强中、幼林的抚育,提高现有林分和灌木林地的质量。目前要尽快对华山松、云南松等老龄化林分和感染了病虫害的林分以及衰产期的经济林木进行改造,积极培育产量高、抗逆性强、生态效能好的优质林分。
5.7调整林分结构、合理配置树种,提高森林的抗逆性
全县森林植被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树种组成较为单一,主要为华山松和云南松纯林,林分质量低,易诱发病虫害,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效能的发挥。今后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适地适树的原则,做到多层次、多树种搭配,多混交、少纯林,走乔、灌、草结合的造林模式。
5.8兴修水利,解决冬春季节干旱带来的缺水问题
嵩明县干湿季分明,降雨量集中在5~10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8.9%。干季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分配不匀,再加上岩溶石质山区特殊的立地条件,给造林绿化工作和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造林绿化工作的成效。要缓解这种特殊的气候及立地自然条件给植被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各乡镇根据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合理利用水资源以解决造林用水。
6结束语
嵩明县是昆明的重要郊区县,区位极为重要,虽然石漠化比重不大,但要抓紧治理,耍为森林昆明建设作出贡献,尤其要重视潜在石漠化土地的治理,要发展和保护好森林,防止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的扩大。
摘要:本文简述了蒿明县石漠化的概况,论述了嵩明县石漠化的成因及其现況,最后提出了治理的对策措施建议。
土地荒漠化 篇10
关键词:土地石漠化,现状,成因,影响因素,防治对策,粤北岩溶山区
粤北岩溶山区是我国西南岩溶区的东延部分, 行政区划包括清远市的阳山县、英德市、连州市、清新县北部、连南县东部, 韶关市的乳源县、曲江县、翁源县、乐昌市、仁化县南部、始兴县西南部、新丰县西北部, 总面积20 576 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11.57%[1], 石漠化面积68 625.2 hm2, 占全省的84.4%。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 粤北岩溶山区的经济发展落后, 是广东省主要的贫困地区, 土地石漠化问题仍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1 土地石漠化现状
根据广东省林业部门的遥感调查, 粤北岩溶山区现有石漠化面积68 625.2 hm2, 主要分布于韶关市的武江区、曲江县、仁化县、翁源县、新丰县、乐昌市和清远市的阳山县、连南县、清新县、英德市、连州市, 其中韶关市石漠化面积42 303.8 hm2, 占总面积的61.64%, 清远市石漠化面积26 321.4 hm2, 占总面积的38.36%。按照基岩裸露率、植被与土被的综合覆盖率和坡度3个主要指标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社会经济因素, 可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划分为极重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4个等级, 其中, 极重度石漠化面积440.1 hm2, 占石漠化面积的0.64%;重度石漠化面积24 186.5 hm2, 占石漠化面积的35.24%;中度石漠化面积29 887.1 hm2, 占石漠化面积的43.56% (表1) 。
2 土地石漠化成因
2.1 分布广泛的岩溶石山是形成石漠化的物质基础
粤北岩溶山区在地质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的中部, 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南端, 地质构造复杂, 多次和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最终塑造了本区现代地壳的轮廓, 并导致碳酸盐岩大面积出露, 出露面积达46.38%。由于碳酸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 成土过程缓慢, 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 (过渡层) , 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 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 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 一旦植被遭到破坏, 在降雨等诱发下, 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体整体滑动而使基岩裸露, 石漠化也随之发生。
2.2 特定自然地理环境是形成石漠化的基本条件
一是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土壤侵蚀强烈。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 地表崎岖破碎, 区域内不仅山地面积大, 而且坡面陡峭, 沟壑纵横, 多乱石缝地和石旮旯地, 地表平均坡度达18.38°, 其中>25°的陡坡地占总面积的35.3%, 15~25°的坡地占36.2%, 两者合计占71.5%[2], 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决定了系统内水土资源易流失, 降低了生态系统环境的抗干扰能力, 在人类活动的激发下, 水土流失加剧, 促进了石漠化的形成。二是水文气候条件多变, 水热资源不匹配。粤北岩溶山区地处亚热带北缘, 年平均气温20.1~21.9℃, ≥10℃积温5 960~7 000℃, 年平均降水量1 286~2 590 mm[3], 但降雨的年内分配不均, 月际变化大, 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 加上当地土层浅薄, 土壤贮水能力低, 岩溶区入渗系数大, 地下水水位变幅可达数十米, 即使在多雨的生长季节, 也常出现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干燥期, 形成岩溶性干旱气候。水热资源不匹配不利于植被生长, 而且一旦植被破坏, 水热优势则立即会转化为强烈的破坏营力, 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 加速石漠化的进程。
3 主要影响因素
3.1 人口增长过快, 农业人口多, 土地负荷压力大
长期以来, 由于受多子多福等观念的影响, 人口增长率长期居高不下, 以石漠化分布的典型区域英德、阳山、乳源、连州4个县 (市) 为例, 近50年来人口总数从1955年的99.95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229.03万人, 2009年农业人口达187.79万人, 占总人口的81.99%。随着人口的增加, 粮食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 毁林开荒、陡坡耕种时有发生, 从而使山地、丘陵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 陡坡耕地数量不断增加, 坡地的耕地化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最终导致基岩裸露, 形成石漠化。
3.2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主要表现为陡坡耕种和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据统计, 粤北岩溶山区大于25°的陡坡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7.3%, 占旱耕地总面积的40.5%, 其中大于35°的极陡旱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6%, 不少地区甚至还是“一碗泥巴一碗饭”的石旮旯地, 而在旱坡耕地中, 陡坡开荒扩种、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现象十分突出。此外, 种植业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 多年来, 当地政府一直片面强调粮食生产而忽视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最终使农业生态环境日趋脆弱, 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发展。
3.3 社会经济水平的制约
“老、少、边、山、穷”是粤北岩溶山区最显著的区域特征, 目前该区人均年收入不足1 500元, 口粮低于300 kg的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23.16%, 落后的社会经济水平限制了人们的购买力;由于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购买粮食、燃料等维持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产品, 农民不得不盲目进行陡坡开荒、伐木取薪、过度放牧等活动, 由此破坏森林植被和土壤结构,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最终导致石漠化的形成。
4 土地石漠化综合防治对策
4.1 明确思路, 找准突破口
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治理面临着生存环境条件恶劣、经济贫困、区域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三大难题[4]。因此, 土地石漠化的治理应紧紧围绕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正确处理治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将石漠化防治与发展经济密切结合起来, 以保护、恢复和扩大植被覆盖为主要手段, 以农村生态能源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及移民搬迁、人口减裁为辅助手段, 以重点地区的保护和治理为突破口, 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管理措施结合起来, 建立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生态经济体系, 以提高岩溶山区的自我“造血功能”, 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4.2 系统规划, 因地制宜地进行分区分类治理
由于粤北岩溶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因此石漠化土地的治理应进行系统和全面地规划, 分区分类治理。极重度石漠化地区必须采取全面封禁的措施, 通过封禁, 促进土壤有效积累和植被自然恢复;重度石漠化地区应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与退耕还林相结合的措施, 经过局部整地, 选用耐干旱瘠薄、喜钙、岩生、速生、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香椿、任豆等进行植被恢复;中度石漠化地区应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 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管理措施等进行组装配套, 重建以林为中心的复合农林牧生态系统;轻度石漠化地区应大力发展立体农林复合型、林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型等多种生态农业模式, 逐步建立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 推动石漠化治理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4.3 培育替代产业, 减少农业人口, 降低生态负荷
要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大、农业人口比高、退耕还林还草后复垦现象严重、经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 必须在农村就业结构优化、替代产业培植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突破[5]。替代产业的培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石漠化地区农村小城镇和市场建设, 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和第三产业, 以减轻农业人口对岩溶石漠化环境造成的直接压力;二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加工业, 如道地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牛羊肉系列产品开发和经果林系列产品开发等;三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洞穴、峡谷、石林等旅游资源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俗风情游等特色旅游业。只有通过培植适合石漠化地区地域特色的替代产业, 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业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降低生态负荷, 为生态恢复提供必要的条件。
4.4 办好不同类型区石漠化土地治理的试验示范
选择生态本底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各异的几种典型石漠化类型区进行试验示范开发, 结合以往的治理经验, 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易操作、示范辐射效应强的“精品工程”、“样板工程”, 如石旮旯地的林牧高效复合经营示范、石漠化地区植被快速恢复示范、道地中药材的产业化开发示范等。通过示范, 总结成功模式, 以点带面, 促进整个粤北岩溶山区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上一个新台阶。
4.5 多渠道筹集资金,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土地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大量资金, 而当地经济较落后, 资金短缺限制了土地石漠化治理的步伐。今后应建立以农民投劳为主, 国家、地方、农户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按国家要求安排好配套资金;同时, 市、县、乡 (镇) 各级政府应把建设投资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安排专项资金;二是按照“谁投入、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 对适宜开发的石漠化土地采取对外承包、股份合作、拍卖、租赁招商等引资形式以及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鼓励和吸引广大农民、企事业单位、私营业主等投入资金进行石漠化土地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三是应立足于小流域自然资源优势, 以市场为导向, 在小流域内建立“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通过综合治理与开发, 增产增收, 再从其中提取一定的资金, 以形成滚动资金机制, 增加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
参考文献
[1]曾土荣.粤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6 (3) :101-105.
[2]黄金国.粤北岩溶山区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 2007, 14 (5) :78-80, 102.
[3]王兮之, 李森, 王金华.粤北典型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景观格局动态分析[J].中国沙漠, 2007, 27 (5) :759-764.
[4]苏维词, 朱文孝, 熊康宁.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J].中国岩溶, 2002, 21 (1) :19-24.
土地荒漠化 篇11
1 我国土地沙漠化现状
根据官方统计, 中国的沙漠已经接近了2.67亿hm2的面积总量。其中主要包含沙漠, 戈壁, 以及非沙漠地区出现的沙漠化土地, 如此庞大的数字, 在我国国土总面积中已经占据了百分之二十七有余, 是广东总面积的十四倍。沙漠化共影响了我国十八个省份, 被沙漠带来的沙尘所影响的地区极其广大, 0.07亿多hm2田地就深受其害。这样的影响在草地上也并不乐观, 共有1.33亿hm2有余的草场因其影响而退化。上述数据无一不证明, 沙漠化, 俨然成为一种巨大的灾害, 时刻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因此, 对沙漠化的防控和改善, 也是迫在眉睫之事。
2 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2.1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第一、气候的影响。中国许多国土常年被“副高”——即所谓“副热带高压带”的笼罩, 在副高的影响下, 气流受到阻隔无法扩散, 迫使其聚成高压。很多地区常年受其影响, 加之很多地区没有其他季风气候的调和, 就会出现降雨稀缺的情况, 这样就形成了沙漠。
第二, 人为因素。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进行不科学的开发, 不科学的开采和砍伐, 以及放牧, 使得土地上的绿色植被急速消失。尤其是人口数量大爆炸以及经济腾飞的今天, 土地所面临的伤害, 也更加严重, 由此加剧了沙漠化的进程。
2.2 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一点, 自然是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土地变得脆弱。依赖于土地而生活和生产的地方, 则是遭受了更加严重的危害。在北方地区, 常年的风沙持续侵扰, 2000这一年的第一个季度, 就曾有十二场沙尘暴来袭, 影响范围非常之广, 几乎刷新了半世纪以来的气象记录。
针对沙漠化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就曾举行过专门的会议, 在全球范围内对沙漠化所造成的灾害进行了评估。仅农业方面, 至少有接近270亿美元的损害。Dregne其同行在九十年代初考察了荒漠化, 估算出了四百多亿美元的损害, 灌溉型农业与旱作农业两项相加, 损失接近两百亿美元, 这也是草原损失的数量。在中国范围内, 因为沙漠化带来的财产损失者和人民币每年也达到540亿元。且情况仍在恶化, 影响仍在持续加剧。1950年代到之后的25年里, 沙漠的扩张速度每年达到了1 500多km。截至20世纪八十年代末, 这个数据已经增加至2 100km, 新千年初, 则为3 600km每年。沙漠化的问题, 主要涉及区域可以划归为三块, 一是占据36%的比例的半干旱沙地草原, 以及占据40%的比例的半干旱农牧区, 以及内河下游地带和绿洲周遭地带, 占据23%。三大区域都分布在北方, 包括东北, 华北, 西北, 共有13个省份。田地被毁, 粮食减产。沙漠化已经成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对生活, 生产造成也不可估量的危害。如今, 沙漠化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3 地沙漠化的治理对策
防治土地沙漠化的主要途径是要通过工程、植物等治理方法, 对风沙和水源进行双重性的治理——即防风护沙、激活水源。
3.1 工程治理——沙障的设置
沙的典型特征在于, 它在风的作用下, 会随处漂移, 扩散, 在强风吹动之下, 甚至会造成灾害, 所以根本的解决思路在于, 如何将这些沙固定在某一个地方, 减少风力对它的影响。可采用的措施, 首先可以设立障碍, 即通常所说的沙障, 沙障的形式可以是防护林, 也可以是相对密集的模状设施。较为可取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草方格, 篱笆, 黏土, 或者平铺式沙障, 立体式沙障。利用稻草, 麦秆灯舞制作的沙章成为草方格沙障, 对于随时移动的沙丘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降低风对它的影响。这样的沙丘, 还能够积水蓄雨, 为沙地留住一定的水分, 有孕育植物成长的作用。篱笆沙障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篱笆, 把莎莉进行固定, 遮挡, 以防止其随风吹动。黏土沙障则更具有稳固性, 用黏土制作的土埂, 设置一格一格的格子, 与风向相对。高度保持在20~30m之间, 以1~2m不等的距离进行间隔。这种方式不仅操作简单, 防风固沙的作用也较大。缺点在于, 制作原料——黏土耗费巨大。设置这样的模状物是较为通行的治沙措施。然而在国外, 诸如以色列这样的国家, 正在试验一些全新的方式, 比如利用特制的薄膜, 铺在沙上, 然后牢牢扣住。如此一来, 不仅可以将沙固定住, 还能留在一定的水量。然而, 薄膜极易破损, 抗风性也不大。此外, 薄膜本身又不是环保型的材料。除此以外, 也有一些地区尝试过水泥浇灌, 并于表层涂抹凝胶体材料, 使之凝固。防沙性确实具有一定的效果, 然而这种材料本身容易粉碎, 在沙漠强风的吹拂下, 极易化为粉尘, 变成一种伤害性比沙更大的粒状物。同时, 也有不少专家尝试过对垃圾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 尤其是废弃塑料, 此方法较为环保经济, 效果也出众。方法是先对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 使之变成一种胶状物, 抹在沙的表层, 胶固之后, 呈现出一种黏性的保护层, 由于具有一定的柔韧度, 所以抗风效果极佳, 不容易被风侵蚀, 强风刮来, 也较为牢固, 不易被吹走。上述方法尽管有效, 然而却治标不治本, 固沙可以勉强应付, 但也治本, 则需要考虑修复沙漠植被这种方式, 从根本上解决。
3.2 植被修复——植物栽培与防护林建造
修复沙漠植被, 主要是在沙漠进行植物的播种、培育, 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和恶化。沙漠环境恶劣, 这里需要采取的植物, 主要是沙生植物。它对于沙地的适应性较好, 抗风性好。其生物特性主要在于机械、输导等组织旺盛, 四十至六十个大气压不等的高渗透压, 能够带来出色的吸水性。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沙生植物品种较多, 分别由十字花科, 百合科, 禾本科, 蝶形花科等。当上述植物初具规模之后, 可以根据水含量的情况, 种下一定量的灌木和乔木, 也均为沙生型。较为普遍的选择有杨树, 柳树, 松树等树木。以上种类的植物也主要都是经济型的, 用于沙漠治理工程, 是较为合理的选择。具体措施主要是针对治理区域制定培育计划, 有步骤地进行种植, 建造树林进行防沙。对于沙丘而言, 迎风的一面主要考虑的是灌木性的植物, 稳住风沙, 此外, 一些本草植物也可以是考虑之列。对于背面而言, 则需要考虑较高的树木, 种植在较低的地带。目的是以防其扩张。第二种较为可取的方式是大量的树木种植在周边地带, 连片成林, 依靠成片成片的防护林, 将进入沙漠地带的风尽可能地减小。当然, 防护林的效果也与其高度成正比, 越高, 则越具有防风性。在横向上, 则与树林的密度有关, 越是密致的树木, 防风效果也会越好。因此需要大量的种植。根据气流的流向, 建造防护林时, 需要针对性地考虑以下三种类型进行建造。首先是通风结构的林带, 这种林带需要考虑树木上方的树枝和树叶较为密集的树种, 能够大体上阻止风的透进来。从而保证气流绕道从树林顶部穿过。至于树冠以下的部分, 气流以螺旋形式抵消上方的气流, 以防止其对树林的冲击。如果螺旋的中心在高出树林五至七倍的地带生成, 则会获得更加的防治效果。第二种类型, 是结构较为松散的林带, 气流会分别从顶部和内部经过。建造防护林时, 需要考虑这样的气流特征:漩涡中心如果位于高一倍之处, 那么风则会在四十五倍高之处降低其速度, 直至恢复如常。结合这样的气流特点, 采取结构较为松散的树林建造方法, 则会获得较好的防沙效果。最后, 是紧凑型的防护林。建造这种结构的树林, 需要考虑到如下的气流特征, 首先, 气流均从树林顶端经过, 并在背面下降, 然后生成漩涡。这时, 在高出树林高度的四十倍之处, 风速则会降低, 变成平常的速度。
3.3 激活水源——解决水资源与利用水资源
除了防风固沙, 修复植被, 沙漠治理工程中, 最不可忽视的便是水资源的问题。沙漠地处气候干旱的地区, 降雨稀缺, 常年干燥, 可利用的水资源, 要从地下水或者河道中着手, 以及少量降雨的利用。地下水在沙漠中有着相对较为丰富的保存, 潜藏在沙层之下,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地下水也受特殊情况的限制, 那即时降雨。降雨量的多少, 也影响着沙层之下地下水的多少。但相比较而言, 降雨则是更为不稳定的沙漠水源, 沙漠地区降雨本身就较为稀少, 每个年份, 每个季节都有所不同。因此, 水资源的问题分别从如下几个角度着手:输水, 汲水, 节水灌溉等。
3.3.1通过地下井汲水。沙漠地区的地下水潜藏在沙层之下, 曾经是河流或者湖泊的地方, 地下水较为丰富。要对此进行汲取, 可以通过地下井的方式。较为常见的方式, 主要是沉井水源井。具体操作和实施办法, 可选取钢筋混泥土进行建造, 以这种材料为井壁, 厚度需考虑在20cm左右, 形状为圆形。井的结构分别为实管, 滤管, 前者长度控制在6m左右, 再往下的6m, 主要是滤管, 滤管上要设置均匀分布的孔眼。圆形的孔眼, 25mm左右的直径, 15个/m2。地下井的井壁需以两层构造, 双向展开, 且需Φ8@250规格的配筋。这种井的构造并不需要刃脚, 代之以1×1m的混凝土环梁组成的踏面, 并采取一些混合的砾状材料, 作过滤之用。至于井的底部, 所需填充的材料, 同样是砾状材料, 带有过滤功能。中间那一层的砾料需要粗一些, 厚度控制在半米左右。井房可用砖混结构。此外, 沉水井的结构, 要考虑到井房和井壁相连, 升降一体。在建造这种井的过程中, 要依照地下水的多少, 水层宽窄等相关因素来设计井深和直径大小。此外, 另一种在新疆地区较为通行的方式, 便是利用一种名为坎儿井的工程。它可以和水渠连接在一起。具体的建造方法如下:开掘出多条垂直的井, 并在底部利用水渠使其相互串联。如此以来, 水便通过这些渠道汇聚在一起, 最终流向特定的点, 汇聚到一定量之后, 地下水自然就冒出来, 并进一步对此进行利用。这种建造方法的好处在于省去了许多动力设施, 而且损耗小。
3.3.2水资源的输送。沙漠治理过程中, 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工程就是输水。目前, 较为可取的输水方式有管道输送, 渠道输送。前者由于水是通过管道来流动, 可以大大降低水的损耗, 避免漏水, 散发, 且可输送的量较大。然而管道建设是巨大的工程, 因此在农业中, 较为常见的方法, 是通过渠道进行饮水。缺点在于损耗巨大, 经常是在一半以上, 甚至70%。可利用率相对较低。
3.3.3水资源的利用——节水灌溉。沙漠地区, 水资源较为缺乏, 因此如何进行科学的灌溉, 降低损耗, 提高利用率, 就成为关键。当前的灌溉技术主要有喷灌、微灌两种形式。大大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沙漠地区, 可以根据风力, 风向情况, 适当地采取喷灌。微灌则是一种特制的装置, 安装在管道末端, 直接灌溉给作物, 可以具体地根据作物对水的需求量进行调控。具体也分为滴灌, 地下滴灌, 微喷型的洒灌等。滴灌是较多利用的微灌技术。此外, 小畦灌也属于比较常用。通过三改, 及大改小, 宽改窄, 长改短, 将畦进行改造后的畦灌技术。通过实验已经得到证明, 相比块灌漫灌串灌等灌溉技术, 小畦灌溉增产效果最好, 节水灌效果最佳。以分段形式灌溉的长畦灌溉也比一般的同类型灌溉技术更节水, 在百分之五十左右, 效果显著提升, 高出一倍。
4 结语
沙漠治理要从工程和植被两方面入手, 可以较好地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同时, 水资源也是一大重心。笔者分别从防风固沙的工程及其建造方法, 植物治理的具体途径, 水资源如何解决, 以及如何进行高效科学的灌溉进行论述。然而目前技术仍然受限, 存在许多有待改进之处。
摘要:土地沙漠化已经发展为我国重大的一大环境问题, 土地沙漠化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也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 土地沙漠化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因此加快治理土地沙漠化问题已经越来越迫切。探究了土地沙漠化的本质, 在结合我国土地沙漠化现状的基础上, 探究土地沙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探究有效治理土地沙漠化的对策。
关键词:土地沙漠化,沙漠化成因,沙漠治理
参考文献
[1]褚冰倩, 乔文峰.土壤盐碱化成因及改良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4) :309.
[2]唐仲霞, 王有宁.青海湖流域沙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5) :2267-2269.
【土地荒漠化】推荐阅读:
土地沙漠化预警研究06-23
土壤荒漠化01-20
荒漠化防治06-01
荒漠化草原06-07
荒漠化防治教案07-09
优质课荒漠化的防治07-10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11-25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