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

2024-11-25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共8篇)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 篇1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反思

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掌握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举一反三会分析其他地区的生态问题。下面我来分析我在这节课中的好处与不足。

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这节课我的教学思路“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治理的对策与措施”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第一大优点,同时我加入了西南贵州的石漠化案例作为课堂知识的拓展,学生类比应用是我的第二大亮点

遵循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我教学设计时本着先学后教,学以致用的思想,用类比学习的方法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延伸到贵州地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课前让学生自主学习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的自然背景,气候,地形,植被,土壤,水源。课堂上小组探究合作,学生展示小组讨论结果,之后老师总结给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以关键字的形式)措施。作为知识拓展,能力延伸,贵州地区的石漠化作为案例分析,学生类比西北区得出石漠化的原因危害,措施。

通过这样的类比学习,当堂知识得到强化,能力得以提升。小组合作探究,活跃了课堂氛围。但也有不足,第一

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学生基础较差,给几个图片太直观笼统,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第二 时间有点仓促。贵州的石漠化的防治措施没有总结到位。第三

有些学生存在浑水摸鱼,不参与,课堂考核制度有待加强。但是总体效果不错,知识类比迁移,提高了课堂容量,以后可以继续加强类比思维的应用。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 篇2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荒漠化就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荒漠化的生态环境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统计,全球已经受到和预计会受到荒漠化的地区占全球土地面积的35%。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非洲占55%,北美和中美占19%,南美占10%,亚洲占34%,澳大利亚占75%,欧洲占2%。荒漠化和荒漠化土地在干旱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占土地面积的95%,在半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的28%。世界平均每年约有5~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以热带稀树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区发展最为迅速。半个世纪以来,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荒漠化土地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萨赫勒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严重的荒漠化地区。

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1998年4月15日—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径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漂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虽然历史记载与现今气象观测在标准上差异较大,但证明沙尘暴现在比过去多得多这一严峻事实是没有问题的。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但阻碍了本区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华北地区每年春季爆发的沙尘暴就是一例。因此,重建西部生态环境成为加速西部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首先要限制和消除一切对自然生态环境起破坏作用的干扰因素,然后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出发,充分依靠和利用自然力,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当的人为措施,包括合理配置水资源和退耕休牧、还林还草、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之更适合于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条科学的路径。在西北地区的一切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防沙治沙、草原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等,都应该沿着这条路前进。

由上可知荒漠化的危害十分严重、从其成因分析时,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来进行。

1.自然因素:持续干旱(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1)亚热带荒漠: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和信风影响。

(2)温带荒漠:地处大陆内部,距海洋远;山岭阻挡海洋气流进入,受海洋气流影响小;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临近沙漠(沙源地) 。

2.人为原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

为了减少荒漠化的危害,根据其成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整治。

(一)宏观调控

1.广泛深入地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社会风尚。

2.完善法律法规,强化执法监督,依法保护环境,促进荒漠化防治。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4.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绿色革命,以加速荒漠化的过程逆转,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功能。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业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二)技术措施(生物措施)

1.风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封育的同时可以加以人工补植补种和管理,加速生态逆转。

2.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飞机播种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3.建立风沙区防护林体系。一是绿洲外围的封育灌草固沙带,二是骨干防沙林带,三是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及其他有关林种,现实情况要比典型介绍复杂得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三)工程措施

1.沙障固沙:用枝条、柴草、秸秆、砾石、黏土、板条、塑料板及类似材料在沙面设置各种形式的障碍物,以控制风沙流方向、速度、结固,达到固沙、阻沙、拦沙、防风、改造地形的目的。沙障作用重大,是生物措施无法替代的。

2.化学固沙措施:将稀释了的有一定胶结构的化学物质,喷洒于流沙表面,水分迅速下渗,化学物则滞留在一定厚度(1~5mm)沙层间隙中,形成一层坚硬的保护壳,以增强沙表层抗风蚀能力,达到固沙目的。目前已研究出几十种化学固沙材料,但由于成本高,未普及推广。

3.农业措施:一是发展水利,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改良土壤;二是防风蚀旱农作业措施,带状耕作、伏耕压青、种高秆作物等。

(四)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农业区主要是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碱化;在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畜生的大量无序增长;在干旱的内陆地区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国由于特殊的地质、地理环境、沙化土地面积比较大,沙化土地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受到沙化影响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影响范围之广,直接涉及人们的生产活动,涉及人们的利益。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这些年沙化土地净增的面积在减少,强度在减弱,生态有所改善,沙区经济社会有所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所变化。但是,我们绝不能盲目乐观,因为面临的防沙治沙任务太艰巨,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要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恐怕需要几十代艰苦奋斗才能够使防沙治沙工作有显著的成绩,使祖国的山川有显著的变化。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 篇3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其影响和危害的深远性在于它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危害的时间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在中国,荒漠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和土地问题,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本节教材主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在简要说明自然因素特别是气候因素对荒漠化进程的影响后,教材重点分析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这三方面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接下来,教材讲述荒漠化的防治策略,主要介绍了典型地区的土地荒漠化整治模式,以及荒漠化防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以沙坡头治沙工程为例,介绍了我国成功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了

解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内容、整治模式以及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理解针对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土地采取不同整治措施的必要性;了解西北各族人民积累的防治荒漠化的经验和措施,理解生物治沙的原理和效果;能够分析本地区的人地作用特征,掌握荒漠化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成因,结合区域特点了解荒漠化防治的策略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阅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饼状图,分析说明过度樵采、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人为因素在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结合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案例,分析说明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技术和经验,掌握因地制宜、综合整治荒漠化的对策和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讨西北地区以风沙活动为主的荒漠化的发展、成因、防治与绿洲化过程,使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分布与防治技术有所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以增强学生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策略和实践的考察,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使学生建立攻克荒漠化的信心,树立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人地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策略。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的成因

1.自主学习,探究问题:什么是荒漠化?注意区分荒漠化和荒漠扩张有什么不同?

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土地退化,并最终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注意: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如何认识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和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2)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的自然环境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西北地区荒漠类多、面积广,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丰富的沙质来源和人类活动有关。首先,该区地处欧亚大陆的腹心。以乌鲁木齐为例,东距太平洋4 400多千米,西距大西洋约4 300千米,南距印度洋2 500千米,北距北冰洋3 400千米,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风力作用强盛,容易形成荒漠。其次,近200万年来,在内陆巨大的山间盆地和高原盆地中,堆积了厚度在200~400米左右的河流和湖泊沉积沙层,其中乌兰布和沙漠沙层的厚度达1 800米,这些疏松沙质沉积物是形成浩瀚无垠的沙漠的丰富沙源。晚近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到全新世初期,距今约1万年)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使该区气候更趋干旱,也促使荒漠迅速发展。气候变化如气候脉动(干湿交替)和异常变化、水系变迁,以及战争、不合理土地利用等人为因素,也会使荒漠面积扩大或强度增加。

案例分析:阅读图4.9“内蒙古商都县西井子土地荒漠化状况”,建立攻克荒漠化的信心,说明土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

从图中所示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半干旱草原农垦区较为集中的商都县,在强度开垦草原以后,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后来经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受荒漠化危害的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商都县土地荒漠化的变化说明了人类活动在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承转:据统计,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当引起的占90%以上。由此可见,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3)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因素。阅读图4.10“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以风力作用为例)”,学习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从荒漠化和人类的关系来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活跃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从图上可以看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按各自比例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为过度樵采(32.7%)、过度放牧(30.1%)、过度农垦(26.9%)、水资源利用不当(9.6%)、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0.7%)。其中占比重最大、影响荒漠化发生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过度樵采。

小结:荒漠化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上的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形成荒漠化的过程是极其缓慢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只是产生荒漠化的必要因素,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和内容

荒漠化的发展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到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它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因此,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核心。荒漠化的防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说明:不同土地荒漠化过程大体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①发生阶段。气候趋于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土地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②发展阶段。地表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着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0%~50%);③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荒漠化的防治就是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荒漠化土地采取相应的对策。

实践证明: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结合当地实际,依法治理,措施得当,荒漠化土地是可以治理的。我国学者在总结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土地荒漠化整治模式。

2.整治模式

首先要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切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

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半干旱的农牧过渡区和旱农区,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因此,应以生物措施防治荒漠化;而在干旱的绿洲区,自然条件更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因此,防治荒漠化应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工程措施。

再次,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它涉及制定政策和领导决策、技术咨询和科学投入,以及建立基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行政管理系统,做到各部分分工协作,统一规划和统一领导。

学生活动:结合土地荒漠化的类型、成因和空间分布,讨论这些防治措施的针对性、适宜性及其效果。

三、生物治沙成效显著

1.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技术和经验

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修建坎儿井等农田水利工程、毛乌素沙地南部的引水拉沙造田、利用水土和植物资源建设人工草场等。现在,科研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水资源,在植被恢复、草场建设、水土保持方面又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一批融科学试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植树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其中,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案例分析:阅读图4.13“沙坡头试验站的流沙固定”,分析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利与弊。

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境内,地处腾格里沙漠的南缘,南面是滔滔黄河,包兰铁路在这里穿过。为防御流沙侵蚀包兰铁路,科研人员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铁路沿线的流动沙丘上扎设方格状的挡风墙,建成了一条宽500~600米,长16千米的带状沙障。这种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不足之处在于沙障固沙成本高,费工大。

2.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阅读图4.14“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特征”,学习荒漠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特征表现。

a类为肉质植物,体内薄壁组织可储存大量水分,其近地表分布的根系可以在偶然而短暂的降水过程(如暴雨)中收集水分;b类植物一方面利用其近地表根系吸收可能的降水,另一方面根系向纵深发展,以利用稳定的地下水;c类为微叶或无叶型植物,叶片强烈缩小或退化,由绿色茎行使光合作用功能,蒸腾很弱。

科研人员将水分条件较好,并有一定植物生长的沙漠圈围起来,实行封沙育草,促使植物天然更新;或者选育梭梭、柠条、沙拐枣等优良固沙植物进行人工补种,实践证明,这是改造利用荒漠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多项治理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延缓了荒漠化扩大的趋势。

课后活动:收集资料,说明中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和土地荒漠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篇4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过程。

2: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教学重难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特征 2:荒漠化形成的认为原因 2:【学法指导】

比较法,图示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昔日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透明,称之为生命的绿洲,现如今戈壁一望无际,无一棵青草,无一条小溪,风蚀丹丘,沙堆连绵,连飞鸟也不敢穿越,是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2自学指导:阅读教材注意下列问题 ① 什么叫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 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③ 干旱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3教学过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况

1.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2.荒漠化发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与人类过的经济活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影响: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5.思考:(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

(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生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图2,5)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②一些农牧民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沙破坏植被。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从事过度农业生产,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材料,了解如下问题:(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点拨:在从气温方面,降水方面分析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

2.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

3.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 2.形成 3.主要表现

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 篇5

舞台设置:一个饮水机。人物:刘小畅、林小涵、潘老师、张小洋、吴志、耿可

开幕

刘小畅走过来,作生气状。

刘小畅:“张小洋,吴志,请你们不要玩水!”

张小洋不屑:“关你屁事!”

刘小畅:“你不觉得浪费水很可耻吗?”

吴志做鬼脸:“你算老几,关你什么事?”

林小涵看不过:“你们本来就无耻!”

耿可:“对,对,就无耻!”

张小洋恼羞成怒地把水甩到他们身上。

“阿”“啊”刘小畅林小涵耿可一边躲一边叫。

这是潘老师走了过来。

潘老师:(咳嗽)嗯—

张小洋举手定格,坐下傻样。

耿可:“潘老师,张小洋和吴志不但浪费水,还……

潘老师:“不用说了,我都看见了,张小洋,吴志你们过来,说说你们为什么浪费水?”

吴志耷拉着脑袋:“我,我们只是觉得好玩。”

潘老师:“你们有谁知道世界水资源的现状?”

张小洋和吴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摇摇头。

林小涵:“我知道,地球不表面超过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但是只有2.5%的淡水可以供人类和动植物使用。”

潘老师:“嗯,说得不错!”

张小洋:“老师,水这东西不是用玩了还会再循环有的吗?”

耿可:“可是你知道吗?我们生活中排出的污水,工业废水大大污染了我们的河流,可用水资源更是日益减少。”

刘小畅:“是的,每年大约有350万人的死因与供水资源不足和卫生状况不佳有关,每8秒钟就有1个儿童因水污染而死亡。”

潘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对,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目前还有1亿多的农村居民和1500多万的农村学校师生存在饮水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

张小洋和吴志若有所悟。

潘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如何节约用水吗?”

大家抢着说:“我知道,我知道!”

放背景音乐(诗歌《水是生命之源》)……。

刘小畅:“淘米水可以浇花,也可以洗菜。”

耿可:“洗脸水可以拖地板。”

林小涵:“洗澡水可以洗衣服,洗手时水龙头不要一直开着。”

张小洋和吴志异口同声地说:“洗脚水可以冲马桶。”

全体齐声:“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 篇6

3.1.1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遥感调查

运用遥感技术对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在进行卫星相片的选择时,要保证所选择的相片在同一时间段,并且要求影像清晰,各个指标都能够明确表现出来,根据不同的分类对卫星相片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当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类型、程度等内容,并结合在实际调查中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制定完整且有效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状图。

3.1.2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遥感监测

和遥感调查技术不同的是,遥感监测技术选用的是多个时间段的影像和资料,并采用遥感影像复合技术,遥感影像复合技术就是对同一个地区多个季节和多个年代的影像进行监测,充分提高检测的准确度。

在多年代影像复合监测技术中,选用两个不同年代的影像进行比较,能够使监测的结果更加科学有效、清晰明了。在多季相遥感影像复合分类技术中,由于植被在不同季节会产生不同的光谱拜年话,这就使得在进行监测时应选择差别最小影像进行分类和复合,提高监测的精准度。

3.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指将多个学科进行交叉,并将其应用到地理学的研究当中,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主要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地理模型进行分析分析,从而能够提出多种动态的或是空间的地理信息,在地理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决策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地理模型,从而对空间和区域进行相应的动态监测,进而得出地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空间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对地理信息进行精确的采集和分析,最终进行信息的管理和输出,进行地理数据管理,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难度较高的工作。所以,在进行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能够更加方便、有效的对水土保持和荒漠化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建立模型并将最终结果准确显示出来,以利于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开展。

3.3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随着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全球定位系统的优点也越来越明显,在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功能多、精度高,全球地面连续覆盖,实时定位速度较快,操作和观测较为简单,抗干扰能力较轻,观测点间无需通视等特点,一些重点项目已经完全实现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在全国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工作中,明确要求充分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实时分析工作。

3.3.1水土保持领域

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对水土保持工作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通过全球定位系统中的RTK技术,能够绘制出三维土地利用现状图,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同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能够编制出数字地面模型,随后进行相关的工作处理,能够根据以上图表能够对土地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水土保持方案,有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开展防治工作。

3.3.2水土流失动态监测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准确找到地点后,在控制网上进行外业观测,以此为根据求出地点的坐标,从而纠正遥感影像中的精度不够的方面,从而对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并且根据各种图表和资料,从中选择明显的地点,更加有利于外行人进行观测,能够准确求出三维坐标,从而在建立立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相应的后续工作,并对变化量进行准确的计算,保证监测过程中的信息和资料真实可靠且科学有效。

4总结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现象的不断加剧,给我国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进行治理有利于国家进行相关的产业调整,促使经济全面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效的实现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月园,周俊。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8):161-162.

[2]张青峰,邢丽芳。3S技术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5(09):12-15.

浅谈锡林浩特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 篇7

1. 地理位置

锡林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中部, 市境南北长208公里、东西长143公里, 总面积18750平方公里, 是京津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的组成部分。因长期受浑善达克沙地的侵袭, 地表植被退化严重, 已成为京北的主要风沙源区之一, 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

2. 自然生态环境特点

锡林浩特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内蒙古海西晚期褶皱带的东南部, 地势南高北低, 中北部为大兴安岭西延低山丘陵地带, 南部为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交替区。锡林浩特市中部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 地形起伏明显, 一般高程在970~1000米左右, 丘顶浑圆, 坡度较缓, 山地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300米。锡林浩特市地处中纬度季风气候带, 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短促温热, 雨水集中;秋季天高云淡、霜雪早;冬季寒冷漫长、风雪多。气温年、日温差较大。锡林浩特市地下10厘米土壤冻结平均日期为11月5日, 一般年最大冻土深度为3米左右, 冰层厚2~3米。多年平均无霜期为129天, 无霜期较短, 最少年份仅87天。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915.6小时, 年光合有效辐射2802.6兆焦耳/平方米。

锡林浩特市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等雨量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多年平均降水量294.9毫米, 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 年蒸发量为1746.5毫米, 是年降水量的6倍;年平均相对湿度58%, 一年中12月、1月、2月相对湿度较高, 约为70%。年平均风速3.5米/秒, 年大风日数61.1天, 最大风速28米/秒, 全年盛行西北风。

锡林浩特市植被类型主要是地带性草原植被, 占整个地区的85%以上, 主要建群种有大针茅和羊草, 优势种有冷蒿、糙隐子草、克氏针茅和知母等。在局部退化草场上分布有小叶锦鸡儿等丛生灌木, 在南部浑善达克沙地分布有大量的散生榆及旱生山荆子、稠李、山杏、山刺玫、黄柳、沙地柏, 是天然林主要分布区。

大风和风沙是常见的自然灾害, 春季大风危害最严重, 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6%以上, 春季平均风速为4~6米/秒。由于春季植被覆盖最低, 地表裸露面极大, 大风把裸露的地面沙尘卷起, 飘浮空中, 使空气混浊, 形成风沙天气, 其中风速可达17米/秒, 强烈风沙形成了沙尘暴, 全年沙尘暴天数平均在15天以上。

本区域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和淡栗钙土为主, 其土层薄, 土壤厚度不一, 约在5~60厘米之间, 含沙量大, 在风力和水力的侵蚀作用下, 结构粗糙, 出现沙化和砾石化。

二、草场沙化退化现状及成因

1. 草场退化现状

锡林浩特市共有草场面积2227万亩, 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2000万亩, 生长着800多种优质牧草。目前全市草场风蚀沙化、退化面积已达1310万亩, 占总草场面积的58%, 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严重沙化面积已超所60万亩, 本市境内的浑善达克沙地和嘎亥额勒苏沙地总面积为330万亩, 都是以退化的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为主。天然草地生产力完全依附于自然条件, 干旱年植被极差, 年际间、季节间产草量变率大。年际间由于受降水影响差异很大, 使得草地单元波动剧烈, 根据观测资料, 平水年干草产量为525千克/公顷, 丰水年为810千克/公顷, 欠年则只有161千克/公顷。由于区域气候、水资源和土壤障碍因素的限制, 使草地生态十分脆弱, 一旦破坏, 极难恢复, 易引起土壤侵蚀, 造成土地荒漠化, 目前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总面积68%以上。

锡林浩特市地区原是丰美的草原, 特别是近30年草地退化的速度是惊人的, 远远超过了草地建设速度, 解放初期的草地面积大, 植被盖度高。但进入六、七十年代, 受粮食政策的困扰和牲畜数量的聚增, 昔日的茂密的草地出现大面积退化和沙化, 据1982年全国草地普查结果表明, 草地退化面积占草地可利用面积的47%, 而该区域草地退化比例达到63%, 多以轻重度为主。目前, 草地退化比1982年更为严重, 几乎所有的草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 转为以中重度退化为主, 约占草地面积的69.8%。

区域的天然草地资源较丰富, 对草地利用普遍实行全年放牧, 由此决定了这一区域的草地超载过牧程度要比春牧区严重, 草地退化、沙化比例相对较高。在草地利用中, 长期以来不遵循草地生长和生态规律, 把草地资源看作廉价的掠夺对象, 盲目追求牲畜头数, 不考虑草地的“负荷”能力, 对同一块草地进行着无休止地利用, 使可食牧草生长发育受阻, 草地逐渐退化, 地表植被稀疏, 在风力和降水的自然营力作用下引起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目前天然草地超载严重, 有的地方牲畜超载达200%, 对草地的破坏性极大, 特别是春季牧草返青是放牧对牧草和土壤的破坏最为严重。

2. 草场退化原因分析

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归纳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 而且这两种因素常常综合作用, 但最本质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人为的过度利用和盲目开垦所致。过度利用不仅影响牧草正常生长, 降低单位面积可食产草量, 而且使土壤大面积裸露, 物理性状发生改变, 加速土壤侵蚀, 随之而来的是引起生态环境退化。

(1) 自然因素。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与地质环境条件密不可分。不同地区气候、土壤、水文等特征所决定的自然生态作为荒漠化治理的最高目标。锡林浩特草原的天然植物被生态系统是由温带丛生禾草草原、丛生矮禾草、矮半灌木草原以及温带落叶灌丛等组成, 存在着东西向分异, 我们应该分别进行保护并恢复。

(2) 盲目开垦。对草地的盲目开垦, 不仅是草地退化, 而且引起土地荒漠化。草地开垦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一种短期行为, 其结果是“一年开荒, 二年打粮, 三年五年变沙梁”。垦荒不仅使草地退化沙化, 而且减少草地资源。由于盲目垦荒和掠夺贫瘠后弃耕, 引起土地荒漠化。

解放后历次“冒进”运动对于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并进而受到自然惩罚的范例。比如60、70年代数万知青开进锡林浩特大草原开荒种地, 对草原植被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60多万亩耕地被迫弃耕并最终导致沙化, 上世纪50年代以来, 整个锡林浩特经历了四次大开垦, 可以说, 这四次大开垦使锡林浩特草原急剧透支, 逐渐失去了生命力。这些已经证明是长期体制弊端并被惯性沿袭, 而又采取“堵”而非“疏导”措施的政策偏差。

(3) 不合理的建设。一些不合理的建设, 往往也是由于当地政府确立政策时只顾短期形象而疏露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比如, 政府最近为了片面树立绿色环保形象, 盲目引进外来优势树 (草) 种, 极有可能对当地物种以及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造成灾难性破坏, 并进一步加速长期土地沙化。同时, 这也与专家所称的“生态环境重在保护而非建设”相悖。

(4) 放牧强度。放牧强度对草地退化、沙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常随放牧的程度、技术和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根据牧草的生长特点, 放牧对牧草的影响常常比刈割更为强烈。放牧时期是家畜与草地之间矛盾过程中的重要联系形式, 家畜的营养需要具有常年的相对稳定性, 而牧草生长则有明显的季节性, 应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和办法来调节牧草与家畜之间的供求关系。

牧草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规律的, 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早春是多年生牧草消耗根部贮存的养料进行萌发的时期, 这一时期放牧会引起植物内贮藏的营养物质含量减少, 同时植物的叶面积和植物根系的生长也减少, 植物便减少或失去了养分供给来源, 当贮藏的营养物质耗尽, 植物死亡;晚秋是牧草结籽和往根部输送养料时期, 也需要一段积累养料的时间。所以在牧草生长发育有两个“危险时期”, 若牧草在此期间年年被牲畜啃食、践踏, 势必促成和加速草地退化。

研究表明, 放牧强度对天然草地的植被、土壤侵蚀和产生径流均有重要的影响, 而土壤侵蚀和产生地表径流量的发生是因地表植被减少和过度践踏引起的。过度放牧可使植被盖度变小, 植物群落种类成分发生变化, 地上生物量下降 (见表1) , 据调查, 单位面积产草量减少30%~50%, 盖度下降25%。

放牧强度过重, 牧草有性繁殖明显减少, 营养繁殖 (分蘖芽和叶芽) 受到压抑, 根系生长发育受阻, 根量高度集中于土壤表层, 下部根系大量死亡, 导致植物自我更新能力下降, 优良牧草种类减少, 不可食和有毒有害的植物增多, 草群盖度减少, 植株高度低矮, 地表裸露增大, 生境进一步旱化, 栗钙土发展为风沙土, 草地变为沙地。

三、锡林浩特市草原沙化退化的防治措施

1. 季节性禁牧与全年禁牧相结合

由于牧草的供给与牲畜的需求间存在着严重的季节性不平衡, 超载过牧 (尤其是在春季) 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主要原因。为有效保护植物的萌发和早期生长发育, 极大提高植物的生长潜力, 恢复草地植被, 必须改变传统的全年放牧, 采用科学合理且在十几种便于操作的草地利用方式, 实验证明:对天然草地实施阶段性禁牧或暂时的全年禁牧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利用方法。对于植被盖度较好、退化不严重的草地应实施春季禁牧, 时间为4月20日至6月20日 (约60天) , 若遇到枯水年禁牧时间延长到80天。此时无论是典型草原还是荒漠草原的牧草均已长到一定高度 (平均高度均已达到15厘米以上) , 具有一定的耐牧性。春季禁牧的草地生物量同类型放牧草地提高2~3倍, 禁牧60天的投入产出比为1:2.66, 放牧为1:1.96, 禁牧效益十分显著, 禁牧90d的投产出比为1:0.91, 而放牧的为1:0.98, 放牧与禁牧的效益基本持平, 由此可以看出, 禁牧60天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好, 既能有效遏制草地的退化和沙化, 又不使畜牧业经济因实施禁牧而受到消减。

对于草群稀疏的中重度退化草地必须进行牧草补播, 并在2年内停止放牧, 实施短周期的全年禁牧草地植被恢复到55%以上后, 有计划实施季节性放牧制度。实验证明:封育2年的草地草群盖度有40%提高到68%, 草层平均高度为19.8厘米, 单位面积产干草量为1369.2千克/公顷;未封育的同类草地盖度却下降到36%, 草层平均高度只有5.5厘米, 单位面积产干草量为552.75千克/公顷。在禁牧期间, 要以青干草、青贮玉米和加工处理后的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储备并对家畜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使其安全越过禁牧期。

2. 草地改良

锡林浩特市的地形地貌比较复杂, 大体包括山地、丘陵和高平原等几个主要草地类型, 在草地改良中根据不同地貌类型进行分类指导, 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坡度大于10°的草地采用沿等高线补植灌木和补播牧草相结合的措施;对于缓坡及平地草地采用浅耕翻保护播种技术, 可以成功地克服天然草地播种多年生牧草, 幼苗难以成活的困难, 适宜播种的禾本科牧草品种有羊草、冰草、老芒麦等, 豆科牧草有沙打旺、草木樨和草原Ⅱ号苜蓿等。

实践证明, 草地产草量由改良前的750千克/公顷提高到改良后的3000~3750千克/公顷, 而且草地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改良前的杂类草草地, 变成了以羊草、皮碱草、老芒麦为优势种的禾草草地。

3. 改良家畜、优化畜群结构

人类饲养家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畜产品, 当地传统的观念认为家畜养得越多, 所获畜产品会越多, 以数量求发展, 造成现状草地的严重超载和退化。由于家畜品种和低劣的经营管理方法的粗放, 使畜牧业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结果造成草畜矛盾日益严重。目前该区域的家畜品种大多为非改良品种, 个体生产性能差, 在生态环境日趋退化的今天, 不应再继续强调数量畜牧业, 而应注重家畜品种的良种化, 尽快调整畜群结构, 加强畜群周转, 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

对于草地退化的区域, 引入良种家畜和改良技术, 因地制宜地调整家畜饲养结构。在畜群结构调整中, 畜群必须合理配置, 将老、弱、病畜及时处理, 选留优秀的适龄基础种畜, 建立新的复合群体并将成、幼畜进行分群饲养, 否则将影响舍饲禁牧效果。利用杂交优势原理, 将基础母畜与高产肉用种公畜进行经济杂交, 缩短饲养周期, 将幼畜快速育肥, 提高家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另外用1/3的基础母畜与其有相同生产方向的种公畜进行杂交, 从其后代种选择性状比较好的作为后辈基础种畜, 逐渐补充淘汰的老龄种畜, 以减少无效饲养量, 提高经济效益。

4. 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要使退化的天然草地能得到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对天然草地的利用必须因地制宜采取返青生长季的阶段禁牧或全年禁牧的利用方式, 然而封育禁牧措施需要建立畜牧业基础设施支持。最基础的设施是科学合理的圈舍和青贮、氨化等饲草加工设施。

食草家畜是以放牧为主要习惯的。根据反刍家畜这一生理生态特点, 舍饲时要求圈舍设置活动场所和凉棚, 尤其全年舍饲的家畜更需要活动场地。圈养家畜可以在宽敞、通风的活动场上运动, 使家畜的繁殖生产性能正常发挥。每只成年羊活动场地的占地面积达到4平方米时基本满足其习惯要求。

建立永久性青贮窖、氨化池, 青贮对舍饲禁牧意义大, 可以缓解春季牧草生长于放牧的矛盾, 同时他对提高作物秸秆的利用率、扩大饲草资源、平衡青饲料的供应起这重要作用。本区域的青贮原料以青贮玉米和籽实玉米的秸秆为主, 青贮的关键技术是含水量、切碎、压实。窖的类型适合建地下式矩形青贮窖, 形状为宽2米、深2米、长度以青贮量而定的矩形, 四角要挖成半圆, 以利于青贮料的均匀下降, 窖口要高出地面20厘米, 窖的四周挖排水沟。

四、结语

土地荒漠化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形势仍很严峻。据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荒漠化面积达267.4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27.8%, 1994年至1999年间, 全国荒漠化土地净增5.2万平方公里, 年均增长1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局部治理, 整体恶化”的态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防治荒漠化仍然是我国生态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从锡林浩特市的整体治理情况来看, 前景并不乐观, 虽然通过每年的“禁牧封育”使部分草场植被得以恢复, 但是, 整体草场环境依然十分脆弱。因此, 对荒漠化的治理, 前途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郑大玮, 妥德宝, 王砚田.内蒙古阴山北麓干渠农业综合治理与增产配套技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1—19.

[2]刘静, 孙旭, 许丽.内蒙古阴山北麓丘陵区荒漠化类型区划分[J].水土保持研究, 1998, (30) :95—100.

[3]李博, 任志, 史培军.中国北方草地畜牧业动态监测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3, 129—190.

[4]李福生, 斯日古楞, 柴雅莲等.牧草返青期禁牧实验研究[J].草原牧区游牧文明论集.呼和浩特:2000.6—9.

[5]敖斯尔, 倪东法, 荣志仁.秸秆氨化技术资料汇编[J].内蒙古畜牧业, 1990 (增刊) , 18—25.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案例 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发展趋势

0.概况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水土保持,一个是荒漠化防治。水土保持是与水土流失对应的。水土保持是对水土流失的对抗。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与半干旱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都是对土地的危害,都会造成土地退化[1]。一旦水土流失出现,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甚至是整个物种的灭绝,土地遭到破坏后也是极其难复原的[2]。

1.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成因及其危害

1.1水土流失的成因

1.1.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首先,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山地丘陵和黄土地区地形起伏,黄土或松散的风化壳在缺乏植被保护情况下极易发生侵蚀。其次,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我国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易发的主要原因。

1.1.2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坏和移动的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如战乱等。

1.2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充足的沙源,气候变化异常,不合理的开荒、挖采和树木砍伐,过度放牧,水资源浪费等。

1.3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危害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现象,但它们造成的危害大致是相同的,只是沙漠化的危害要严重许多。

(1)生态环境恶化,影响人们生活,危害人类健康。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和河流下游的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破坏地面完整,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城镇安全,加剧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导致群众生活贫困、生产条件恶化,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对农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由于水土流失,农田中大量的营养成分随着水分一起流失,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失去孕育农作物的能力,导致农作物减产,直接造成人类食物短缺。在沙漠化的地区,往往种子播种下去也会被风吹走,长出的幼苗被沙尘覆盖,影响光合作用,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或直接死亡。沙漠化还会造成草场退化,畜牧业亏损,许多以畜牧业为生的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出路。

(3)阻碍经济的发展。土地荒漠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温度高、沙尘弥漫、空气干燥,这样的天气最容易引发火灾,造成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电路、通信线路被毁,污染环境等,影响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4)加剧贫困化,拉大了贫富差距。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主要发生在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也就是较为贫困的地区,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原本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受到损害。在城市,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贫困地区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拉大了城乡的贫富差距,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国民政策相违背。

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发展趋势

2.1水土流失扔很严重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蚀165万平方千米,风蚀191万平方千米。在水蚀和风蚀面积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目前仍有很大的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需要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能得到初步治理。此外,我国水土流失强度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仍然存在。

2.2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千米,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千米,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千米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3]。

2.3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水资源总量考虑我国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仅列第121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紧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缺水高峰将在2020年至2030年出现,据估计到那时我国将缺水2000亿立方米。另外,我国水环境污染的形势也越来越严重。

3.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治理,否则就只能等待灭亡。近年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治理就愈发重要了,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3.1退耕还林

牧针对一些人口密度较小,降水量充足的地区,应该实行退耕还林的政策。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增加植被的覆盖率,加快水土流失的治理进程。生态环境的修复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增产增收,在较小的耕地面积上收获更多的粮食,养育更多的人,达到山青、水秀、人富。

3.2节水灌溉

在一些人群比较集中的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就不适宜采用退耕还林的政策,这是我们就应该推广节水灌溉。缺水是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节水灌溉不仅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使水分得以充分利用,还将多余的水节约下来,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要根据不同农作物的需水量特性,给予它们适宜生长的土地,使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不同的气候也应该有不同的灌溉方法,要随时掌握农作物的习性。

3.3防风固沙

防风固沙的方法有许多,包括设置沙障、在沙层上覆盖致密物、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等。设置沙障有设置植物沙障、土沙障、篱笆沙障等。植物沙障不仅可以抵挡部分沙尘的侵蚀,延缓土地沙漠化的进程,还有截留降雨的作用,可以将部分降雨留在植物沙障内,促进植物生长,增加土壤水分。土沙障则是像一堵堵土墙,与风向垂直,有很好的挡沙效果,但是需要大量的粘土来增强墙壁的韧性。在沙层上覆盖塑料薄膜有防止水分蒸发的作用,防止土地沙化加剧,但是覆盖的塑料薄膜极易被风吹走,同时造成二次污染,因此不太提倡这种方法。

4.结语

面对我国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水土保持和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当齐心协力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不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从各方面采取措施来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黄月艳.荒漠化治理效益与可持续治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2]齐实,张洪江,孙保平.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30).

上一篇:2017春集体备课总结下一篇:项目经理任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