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治理

2024-07-13

石漠化治理(精选12篇)

石漠化治理 篇1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位于1 03°36′E~1 09°35′E、24°37′N~29°1 3′N,全省国土总面积1 76 1 67km2。贵州省通过50多年的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现今能进行人工造林的山头地块已所剩无几,剩下岩石裸露在70%以上的严重石漠化山体,约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石漠化山体绿化贵州,再造美丽山川,发挥其最大生态效益,成为当地林业发展的瓶颈。现笔者针对该问题,提出个人建议。

1 严重石漠化地区现状

贵州严重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黔中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经济较落后,交通欠发达,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严重石漠化山体植被稀少,土壤覆盖率低于30%,土壤为石灰土,土层厚度多小于10 cm,零星堆积在石缝、石凹处;植被覆盖率约大于30%,而且分布不均匀,植物主要是草本。贵州虽然降雨丰沛,但由于严重石漠化地区植被稀少,土层瘠薄,水利设施不健全,造成蓄水功能差,时常出现干旱现象,一些地方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更难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2 治理措施

2.1 加大水利设施投入

水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根基,只有加强蓄水功能,才能促进动植物生长繁殖,不断扩大动植物种群。随着植物数量增加,就会更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更多的有机物,由此为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容纳更多的动物,形成从低级到高级的食物链。通过飞禽走兽的活动,又可为当地带来新的物种,增加当地植物种群数量,随着植物逐步扩大和丰富,就能充分吸收太阳能和更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最终形成富含养分、吸附更多降水的土壤,严重石漠化地区也将逐步增强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功能,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因此,严重石漠化地区的治理,首先是治水。应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科学合理地修建小型水库或者水塘等水利设施,尽一切可行的办法,保住降水。

2.2 因地制宜栽植植物

2.2.1适地适树种植乔木修建小型水库或者水塘等水利设施时,应将水位线下的土壤搬运到水位线以上,用于乔木树种的种植,树种以当地繁殖能力强的土生树种为主,如桦木、栎类等,适当种植供动物食用的果树。待山体水土逐步改善后,通过动物或风媒将乔木树种的种子带到适合植物生长的山体上,最终形成乔、灌、草结构的理想功能生态系统。

2.2.2种植先锋植物在山体石缝、石凹以及能种植多年生藤本植物的土壤里,种植耐瘠薄、耐干旱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如常青藤、巴山虎等。该类植物的吸盘能牢牢地固定在悬崖、秃石上,而且藤蔓生长迅速,每年可生长1 ~2 m,且分裂能力极强,藤蔓生长过程中遇到适合生存的土壤,又会生根,繁殖形成新的植株,在岩石裸露的山体上形成纵横交错的藤网,并能较快地覆盖裸露的岩石。相对岩石裸露的山体而言,能更多地阻挡降水带走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动物尸体、植物的枯落物,逐渐积累富含养分的土壤,为木本植物生长创造必要条件。通过人工促进和生态系统的不断自我修复,最终形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环境,再造秀丽山川,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3 结语

贵州乌江、舞阳河等河流两岸陡峭山体上茂密的森林,贵阳黔灵公园秃石上的森林,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秃石上的森林,以及零星村寨旁秃石上的森林,都是在未受到人为破坏,通过自然力的不断自我修复形成的,阻止了土地的严重石漠化。因此,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就能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创造优美、舒适的生存环境。

石漠化治理 篇2

摘要:以丘北县为例,探讨了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岩溶山区;石漠化;生态治理;生态效应

西南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岩溶分布地区,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省有大面积分布,其中贵州省内的分布区域占38.7%的面积。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建设是我国西部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它已成为中国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云贵高原属于强岩溶性的地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敏感且脆弱。

丘北县地处滇东南岩溶山原区,境内主要发育沉积岩类,以三叠系地层分布为主,占全县3/4以上面积,还分布有泥盆系、石灰系、二叠系、寒武系等地层。境内占主导地位的构造为东西向构造,其次为弧形构造和北东向构造。云贵高原东南斜坡地带整个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类型复杂。地处云南高原东南低纬度季风区,水气来源充足,形成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量充沛、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明显的气候特征。同时全县共有大小河流166条,河流众多且密集。森林土壤主要有褐红壤、黄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和非地带性土壤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等。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防治荒漠化生态土壤物理性质的生态效应。各样地同级石漠化的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系数值降低,意味着研究区土壤经治理后,各物理性质指标的空间变异程度减小。土壤样品的总孔隙度呈小幅下降趋势,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腐蚀,耐冲击,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持。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毛管孔隙度大幅下降,土地结构的变化更符合常规,水持土壤能力好,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能力。土壤的保水能力和质量较高,除显著增加田间持水量外,还增加了土壤最高含水量的比重,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毛管容量显著下降,毛管孔隙率变化减少,毛管持水量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地面上平均容量的大约30%仍然能够为作物增长提供足够的水分条件。

目前,丘北县石漠化的治理现状是,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严峻形势,已引起县委、县政府和全县民众的高度关注,现已被列为2011年石漠化治理县,实施封山育林1961hm2,人工造林720hm2,项目于2012年底完成。土壤营养元素提高的生态效应

任何有机物小的变化,潜在的、轻度的石漠化土壤总体呈有机质含量下降、岩石有机质含量增多的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在治理后呈显著上升趋势,总氮含量的平均值增幅达到18%,全磷含量增幅约20%,其中钾的总含量有降低趋势,平均下降约43.5%。全氮和全磷这些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和性质。植被石漠化生态治理的生态效应

土壤pH值、全盐含量、水分含量和有机质往往决定了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格局分布。各样地植物高度、地径、冠幅、均匀度等特点显示出显著的增长趋势,植物生物量有明显提高的潜力,生态效应明显。不同级别植物群落变化的生态效应与土壤质量生态效应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一致性。县林业局成立了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从全县林业系统抽调26名专业技术员,组成监测技术队伍,开展了第2次石漠化监测工作。通过本次监测调查表明,丘北县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毁林开垦,对森林资源的过度樵采和长期以来岩溶地区群众主要以薪柴为能源,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层逐年变簿、岩石裸露、生态环境日趋恶劣、土地严重石漠化。结语

综合分析表明,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应紧紧抓住国家已经把石漠化治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12个5年计划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进一步加大石漠化的治理力度。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强岩溶地区非石漠化土地的开发管理,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尽快恢复和增加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不断改善和提高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减少水土流失。建立全县石漠化动态监测体系,为全县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石漠化治理 篇3

关键词:综合治理;模式;石漠化

中图分类号:S718.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1-0066-02

石漠化与沙漠化同为荒漠化的类型,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生态系统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相互作用而造成的植被破坏、岩石裸露的土地退化过程与结果,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植被破坏,岩石裸露,可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旱涝灾害频繁,小生态环境气候恶化,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缺水少土是石漠化的主要特征。

科学实践表明,采取科学规划、因地选树、密植封补等措施,不仅可以有效促进石漠化环境的生态恢复,还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小西湖小流域基本情况

小西湖小流域位于建始县总面积49.94 km2,涵盖2个乡(镇)15个村的1.08万人,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夏季多偏南风,冬季多偏北风,地势高低悬殊,土壤以棕壤、黄棕壤为主。该流域全年日照时数在1 269.7~1 509.5 h之间,年平均气温7~17 ℃,无霜期200~260 d,年降雨量1 200~2 000 mm。2010年区域社会生产总值11 082万元,实现农业产值3 691万元,林业产业245万元,牧业产值2 447万元。其中粮食总产6 277 t,人均粮食667 kg,人口密度191人/ km2,人均耕地0.105 hm2,农民人均纯收入3 250元。

小西湖小流域现有岩溶面积4 553 km2,其中石漠化面积3 240 km2。石漠化土地侵蚀程度分别为轻度567 km2、中度1 428 km2、强度1 208 km2,极强度37 km2。小流域石漠化的根源都在于岩溶区人地矛盾突出,生产力水平低、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2主要治理模式

2.1植被恢复模式

根据岩溶小流域地表、地下两个系统的源汇关系,即补、径、蓄、排关系合理布局治理工程,在以峰丛谷地与洼地为主的小西湖小流域,通过混交造林、补植封育等方式恢复植被,涵养水源,增加土壤含水率和表层岩溶泉的调蓄能力,防止水土流失,清淤泄洪,从而防治洪涝灾害和减少水土流失[1]。

(1)封山育林:封育期限为5年。封山育林采取全封方式,即在封育期间,在封山育林区内严格实行“七不准”:一是不准毁林开垦;二是不准打柴割草;三是不准放火烧山;四是不准放养牛羊;五是不准挖蔸采药;六是不准猎捕动物;七是不准采石取土。同时采取人工巡护、设置公告牌、刷写宣传标语、制定封山育林公约、设置围栏等全面封禁措施,严加管护,逐渐形成乔、灌、藤、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2]。对石漠化地区的疏林地和郁闭度<0.5的低质、低效林地在封育期间根据地块实际进行补植补播,然后再进行封育管护。

(2)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应选择适宜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适应性强的引进树种,以提高成活率,并尽量营造复合混交林,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建立稳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小流域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潜力,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根据不同的生态区位条件,结合地貌、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1],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科学营造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根据适地适树原则,结合综合治理小流域岩溶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人工造林树种主要选择枫香、栾树、桤木、杉木、柏木、银杏、刺槐、厚朴、山地杨及“鄂建1号”核桃等。

2.2畜牧业模式

以草带林、带粮, 进行农、林、牧、草相结合。岩溶石漠化山区草场和林区混合种植, 进行农、草、牧、林结合, 短期内可保持水土, 远期则可开发林木资源, 既有近期利益又有远期利益。如利用种草来发展畜牧业, 结合作物秸秆和饲料,科学核定草场的载畜量, 改放养为圈养, 形成畜多-肥料多-粮食多-收入多的良性循环。选育优质畜禽品种, 根据不同草地类型, 组装配套的草地畜牧业和农林牧业综合技术, 逐步实现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商品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畜牧业收入为主的农民收入结构、以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村工业结构, 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草地畜牧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2]。

2.3农林耕地模式

小流域内石漠化严重,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有的甚至无法耕作,当地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生态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生产生活困难,“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将有代表性的片区进行坡改梯建设,配套田间生产便道,修建排水沟、排涝渠、蓄水池、沉沙池。

3效益评估

本研究应用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对治理模式的效益进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岩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分为生态环境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经济生产功能(如产品)、社会价值功能(如增加就业、休闲文化)三个部分。

表1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单位:万元)

石漠化治理模式治理成本服務功能5年增值

植被恢复模式254.70生态环境功能1303.35

畜牧业模式27.36经济生产功能425.95

农林耕地模式193.33社会价值功能200.00

合计475.391929.30

项目建成每年可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约475.39万元。5年可增加1 929.30万元,是五年投入成本的4倍多。

4结论建议

以小流域单元作为石漠化治理基本单位,在小西湖小流域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种草,草地改良,棚圈建设,饲草机械,青贮窖;建坡改梯、建排涝渠,排水沟千米,蓄水池,沉沙池,田间生产便道等生物和工程措施,形成了林草植被恢复模式(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草食畜牧工程模式(畜舍建设、牧草种植)、水利水保工程模式(防涝渠、引水渠、防护堤、水柜)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有效解决了石漠化引起的生态退化和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建始全县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的脱贫致富和新农村建设,仅靠单个部门的努力难以达到效果。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加强联系和沟通,以促进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参与式管理,吸引项目周边群众参与建设,使先进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应用,农民的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保护环境意识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地促进全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山区社会稳定,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参考文献

[1]王雷.典型小流域石漠化治理模式及示范研究—以广西天等县团乐与驮堪岩溶小流域为例[D]. 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曾文刚,王先华,金慧.草食畜牧业开发模式与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7):80-83.

石漠化治理的种草技术 篇4

贵州省德江县隶属贵州省铜仁地区,平均海拔820 m,最低海拔320 m,最高海拔1 534 m。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3.6~17.1℃,年降水量1 127~1 253 mm,无霜期295 d。是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极为典型县之一。

为了探讨德江县石漠化治理的种草技术,我们开展了围栏封育、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的技术研究,本文就解决石漠化治理的种草技术研究结果进行讨论。

2 试验研究

2.1 试验地点

试验点布局在泉口乡、共和乡、长丰乡、堰塘乡共4个乡。

2.2 主要技术措施

2.2.1 围栏封育工艺流程

围栏→落实承包人→管护利用→草地监测。

主要技术方法:刺铁丝围栏,根据农业部《草原网围栏和刺铁丝围栏建设技术规程(试行)》和国家机械工业局《JB/T围栏标准》结合天然地形、地貌,进行刺铁丝围栏。

2.2.2 草地改良

工艺流程

清除有毒有害植物→半垦或免耕→补播改良草场→配套养畜→草地监测。

主要技术方法

刺铁丝围栏;去除有毒、有害植物,补播牧草。根据草地现有状况和裸露岩石较多的实际,采取补播“歌德”白三叶(0.5 kg/亩)和种植紫穗槐(120窝/亩)。免耕种草:在晴天用复合除草剂对规划的低劣草原喷洒,确保喷雾后8 h内不下雨,让原生植被根茎、叶片腐烂、干枯,一个月后采取“歌德”白三叶(接种根瘤菌)+“游客”紫花苜蓿(接种根瘤菌)+“楷模”鸭茅+“多维”苇状羊茅+“雅晴”多年生黑麦草用黏稠稀黄泥磋匀,再拌磷肥(20 kg/亩)做成丸衣后撒播。

2.2.3 人工种草

工艺流程

土地开垦→整地→土壤处理→施肥→播种→压实→田间管理→草场利用和管理。

主要技术方法

牧草种子选择的是“歌德”白三叶、“楷模”鸭茅、“多维”苇状羊茅、“雅晴”多年生黑麦草、和“游客”紫花苜蓿。

翻耕土地:土地深翻开垦,清除土地上的杂草、石块、木桩,深耕20~30 cm,使土壤疏松,创造良好的牧草生长环境。

平整土地:土地开垦后,将土块拍细、平整,清除土壤中残留的石块、杂草等杂物。

土壤处理:首先做好土壤营养成分分析工作,进行土壤的pH值、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在播种前1个月根据土壤p H值施用石灰调整土壤pH值,使土壤pH值在6.5左右,有利于牧草的生长,石灰的施用原则:土壤pH值4.5~5时,每亩施用石灰300 kg, pH值在5.1~5.5时,每亩施用石灰200kg, pH值在5.6~6时,每亩施用石灰100 kg,对草场土壤进行必要的改造。根据氮、磷、钾的含量确定使用肥料中氮、磷、钾的比例,以利于牧草生长。

施肥:在播种前,平整好的土地用石灰处理完毕后,用农家肥和磷肥作底肥,每亩用磷肥50 kg,出苗后用尿素提苗,每亩用5 kg。

适时播种: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牧草品种混播(豆科与禾本科比例为1∶3)或单播。春播3~4月,秋播9~10月。

田间管理

除杂:人工除杂,在牧草生长早期,杂草细小时浅锄;在牧草分枝期,杂草根系入土较深时深锄。

补播:对出苗不整齐的地段补播优良牧草种子,务必使优良牧草覆盖率达到95%以上。

追肥:在牧草出苗后,第一次追肥应在开始生长到分枝前进行,以氮肥为主,钾肥次之,可加快生长速度,促进牧草分枝。第二次追肥应在牧草拔节前进行,施氮、钾肥,夏季施肥在刈割后进行,施入氮、钾肥,促进再生。施肥量每亩氮肥5 kg,钾肥5~6 kg。秋季施足磷、钾肥,不施氮肥。牧草每次刈割后都应追肥,但土壤肥、瘦、牧草品种不同,追肥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土壤瘦的地方多施,肥的地方少施,禾本科牧草施氮肥,豆科牧草施磷肥。

病虫害防治:根据季节、气候变化以及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采取相应防制措施。

3 结果

3.1

围栏封育、草地改良措施都能增加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固土保肥,减少水土流失。2年时间内,围栏封育措施将植被可从原平均38.2%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草地改良措施将植被从原平均54.3%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生态得到有效恢复。同时可以有效涵养水源,促进水分下渗,减少水土流失。

3.2

人工种植“歌德”白三叶、“楷模”鸭茅、“游客”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能大幅度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每亩鲜草产量由原来1000kg提高到6 000 kg以上。

3.3

“楷模”鸭茅和“歌德”白三叶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越夏率和越冬率都在90%以上;“游客”紫花苜蓿在几个试验点的沙地上生长良好,能安全越夏和越冬;“多维”苇状羊茅在部分土壤肥沃的区域表现良好,但没有形成优势群落;“雅晴”多年生黑麦草表现出耐热性不强,在海拔1 200 m以下区域越夏困难。

4 结论

4.1

“歌德”白三叶、“楷模”鸭茅是贵州德江县石漠化治理的首选牧草品种,沙地种植时可选择“游客”紫花苜蓿。

4.2

在土壤贫瘠、坡度在35度以上的区域只能使用围栏封育的措施。

4.3

免耕种草技术及草地改良措施能节省大量的资金投入、避免造成二次生态破坏,是坡度在25以上、35度以下且土壤流失不严重的区域石漠化草地治理的重要技术措施。

4.4

石漠化治理 篇5

西部大开发中广西石漠化治理的构想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失去森林植被保护,而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影响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认为,造成广西石漠化的主要根源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对资源造成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政策失误,政策法规不完善,人地关系失衡,近几年的.经济开发一定程度上也加剧石漠化的发展。据此,文章提出石漠化治理必须走“综合治理”道路,并围绕这一中心论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作 者:翁乾麟 作者单位:广西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刊 名:广西民族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Y OF ETHNICS IN CUANGXI年,卷(期):“”(4)分类号:F323.22关键词:西部开发 石漠化 生态重建

石漠化治理 篇6

关键词:林业建设;石漠化;治理;措施

1.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1投入的资金不足

石漠化区域的经济发展落后,其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相比石漠化严峻的形势,其资金投入可以说严重不足,治理力度也十分有限,使石漠化的扩展速度远远大于有效的治理速度。现在的石漠化土地变成了造林困难地,然而由于现有的单位造林补助得不到保障,致使治理的成效很难得到保障。

1.2石漠化综合防治不积极

治理石漠化土地的難度很大,因为这些土地的土层较浅,并且土被间断,基岩裸露严重,另外此类土地的坡度很大,再加之人们对石漠化治理的认识不够,没有了解到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缺少恢复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有利的具体措施和扶持政策,石漠化治理的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含量整体较低。参与石漠化治理的社会组织少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1.3治理任务艰巨

通常,石漠化土地的土被不连续、基岩裸露度高、肥力低、土层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这些点都会使生态修复的任务十分艰巨,另外那些潜在的石漠化土地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确保整体生态治理的任务能够较好的完成。

1.4土地环境的承载量超限

石漠化地区还存在缺柴少粮的现象,群众生活贫困,这是由于人口密度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石漠化土地的环境承载量大大超出了它本身所能承载的量,最终出现毁林开荒等现象,使治理的成效难以保证。

2.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防治中的总体思路

岩溶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要结合实际,防与治并重,以科学为基石,并应当深入思考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矛盾所在,治理水土流失以防治土地的石漠化。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提高科技含量为前提,以法律为保障,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来努力造林育林。大力发展林业资源,不仅要保护岩溶植被的覆盖面积,更要恢复、扩大此类植被的数量,把试点地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林草植被保护作为突破口,把区域经济发展、林业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相结合,处理好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功能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首先,要遵循综合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规划大纲,以对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能够有个统筹规划以及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以加速岩溶植被的生态修复,并推进石漠化林业的生态治理。其次,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属于社会公益性的事业,所以要多层次、多方式、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努力引入多方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的治理中,以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再次,要突出效益、防治结合,避免产生新的石漠化,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采取封山的方法畜养林草,以及人工造林的方法使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能够快速地得以恢复,以防止石漠化进一步扩展,同时得以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治理林业的生态也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在注重短期效益的同时也要考虑保护长远的利益。最后,要大力提高科技在石漠化防治中的含量,应用和推广先进的技术,以保障治理成效。依法防治土地石漠化,严格遵守和执行各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3.林业建设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需要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恢复岩溶林草植被,更要以林业建设为中心。另外,发展生态旅游、经果林等产业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林业建设的主要措施有封山育林育草、植被管护、人工造林、科技支撑和生态旅游业等。

封山育林育草能够使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植被和林草的恢复速度加快,优化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这一方法的优点就是投资较少,并且用工也不多,但是效益高、见效快。下一步的建设需要设立封山育林的标牌和标志,落实封育的范围,落实管护人员,建立封山育林的管护机构。结合实际,准确地确定封育方式。消除可能抑制幼树生长发育的灌木和杂草,对密林和疏林进行抚育间伐或补植补造,全面提升其自我修复能力。

目前对岩溶地区的森林以及植被的保护很有效的手段就是依法对植被的管护,其工作内容是管护生态质量较高的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疏林地、有林地、灌丛地以及灌木林地等,严厉治理滥樵、滥垦、滥牧和滥采等类现象,以避免新的石漠化,以及森林的病虫害和森林火灾。这就需要我们落实管护的人员和机构,设立宣传的标志和标牌并制订管护的措施。

人工造林要结合当地的环境和实际,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还应当认真考察土壤、气候和地貌等条件,努力在轻、中度石漠化的土地上建造生态经济林与生态林等。其他地区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以推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

科技支撑要做到充分地利用目前的技术储备和研究的成果,使工程建设的过程都存在科技的支撑,抓好示范园区的建设,大力提高相应的技术推广,加强技术培训。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以加快开展科技推广,培育适合岩溶地区的种苗,筛选适合岩溶地区的树种,研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林草植被的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全面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生物景观和岩溶地貌景观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产业,降低群众对土地的直接依赖性,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重点打造结合了岩溶景观的生态旅游项目,例如,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一定要杜绝大面积破坏林草植被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要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政府也应当从政策方面进行引导和扶持,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来发展生态旅游业。

综合治理石漠化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森林的生态效能,而修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就是林业建设。综合治理石漠化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生态环境现状,兼顾国家、民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重要决策。综合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其中的林业建设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处于核心地位,能有效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加快了区域社会的经济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的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4.结语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综合治理总体思路,以岩溶地区林草植被恢复为中心,结合岩溶地区“新农村”建设,辅以基本农田建设、生活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合理落实与配置治理技术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必定能够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岩溶“新农村”,为我国石漠化的全面治理树立典范,积累治理经验。

参考文献

[1]胡培兴,彭继平.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已探索出路子—来自广西平果、阳朔县的调研报告[J].中国林业,2002,(24).

[2]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3]喻甦,但新球.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03).

平坝区石漠化治理对策及建议 篇7

平坝区石漠化监测面积为62081.7hm2,其中石漠化土地26684.5hm2,其中轻度石漠化土地达3371.0hm2;中度石漠化土地达17885.7hm2;重度石漠化土地达3644.2 hm2;极重度石漠化土地达1783.6hm2,四者占石漠化土地比重分别为12.63%、67.03%、13.66%、6.68%。平坝区石漠化正向演变与逆向演变并存,一边退耕还林,一边毁林开垦;一边退耕还草,一边过度放牧;一边石漠化治理,一边又继续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轻度石漠化、极重度石漠化面积仍在增加,开展石漠化专项治理工作,减轻水土流失已迫在眉睫。

2 典型区域石漠化状况恶化原因分析

(1)部分石山植被受森林火灾危害,林地覆盖率明显降低,在久雨或暴雨侵蚀下,土壤大量流失,致使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2)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往往只从部门、地方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利益出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认识不够,掠夺性开发土地,加剧了土地石漠化。(3)岩溶地区部分区域人口多、耕地少,生活压力迫使人类活动向山地转移,坡耕地所占比例较大,且烧山耕种活动明显。(4)经济贫困,科技文化落后,群众迫于生活压力,毁林开荒、陡坡种植,造成自然灾害更加频繁和严重。反过来,这又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陷入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治理难以实施。(5)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3.1 治理的对策

3.1.1 封山育林。

对石漠化山地内有乔木树种或灌木树种分布,有望培育成乔木型、乔灌型或灌木型植被类型的林地,以及不适于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基岩裸露度大于60%的林地。

3.1.2 人工造林。

①人工造林条件:石漠化山地内基岩裸露度小于70%,土壤厚度不小于40cm,适宜造林或改造的林地。②造林措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取适应性强、生长较快的优良乡土树种。最大限度地利用造林地现有植被,禁止砍山、全面炼山等措施毁坏原有植被,见缝插针、局部整地,应用容器苗造林、抗旱保水剂等提高造林成活率。

3.1.3 护林队伍建设。

建设护林队伍是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石漠化地区不仅要植树造林,而且要养林、护林。护林队伍的职责不仅是防止乱砍乱伐等破坏林地的行为,而且要严防火灾。

3.1.4 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石漠化地区要大力发展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以及小水电的建设。减少农民对林地植被的依赖。

3.1.5 循环生态经济产业工程建设。

在人均耕地少、生态条件较为恶劣的乡村,以一个自然村为单位,以集体+个人的形式种一片果、建一个场、修一座沼气池,发挥最大化的生态经济效益。

3.1.6 以流域为治理单元,统筹规划治理。

根据小流域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的规律,实行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以改善“三生”(生活、生产、生态)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从而实现“三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从山上到山下、从坡面到沟谷,合理布局多项措施,使之形成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综合防治体系。

3.2 治理建议

3.2.1 突出重点。

当前重点应立足保护好岩溶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下大力气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尽快开展抢救性的治理工程。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坚持保护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强岩溶地区非石漠化土地的开发管理,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土地。

3.2.2 多管齐下。

一是国家继续实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工程并加大投资力度,确保成效。二是国土、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等部门共同协调配合,齐抓共管。三是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四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3.2.3 狠抓落实。

切实加强石漠化监测与治理的组织与领导,区政府成立石漠化监测与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将石漠化治理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急后缓”的原则,搞好全县石漠化的治理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

3.2.4 严格执法。

一是坚决查处乱挖、乱垦、乱采等破坏森林植被的违法案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二是推行禁垦、禁牧、禁樵措施,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三是对须治理而不治理的农村责任山、承包地实行依法限期治理。

摘要:对安顺市平坝区石漠化现状、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德炉,朱守谦,黄宝龙.喀斯特石漠化内在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3)

贞丰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探析 篇8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成因,治理模式,对策,贵州贞丰

石漠化土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的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1 贞丰县基本情况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属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距省城贵阳市250km,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25′~105°56′,北纬25°07′~25°44′,全县东西宽52km,南北长67km,全县国土面积1 511.9km2。全县辖6镇7乡,总人口36.4万人,人口密度为240人/km2。由于人口密度大,加上山高坡陡、过度开垦等,使全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恶化,每年自然灾害频繁,每年给广大群众造成经济损失亿元之多。

贞丰县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西北面的龙头大山最高海拔1 966m,最低点为北盘江和洛凡河交汇处海拔324m,相对高差1 642m,绝大部分地区处于800~1 300m之间。地貌有石灰岩中中山、低中山、砂页岩中中山、低中山、低山。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90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0%;砂页岩山地604.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0%,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贞丰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自然地貌形成3级台面,因而形成3种不同的自然气候特点。海拔800m以下的东部、东南部属于炎热区,高温少雨,年平均温20°C,全年基本无霜冻,全年≥10℃日积温6 180℃,年均降水量1 100~1 200mm;海拔800~1 300m的中部温和区,年平均气温16.5℃,全年≥10℃日积温5 500℃,无霜冻长达330d以上,年均降水量1 300mm;海拔1 300m发上的西部、西北部温凉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5℃,全年≥10℃日积温4 300℃,年均降水量1 400mm。

全县主要土壤类型分为垂直地带性土壤和地域性土壤2类。东部和东南部土壤以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黄棕壤为主;中部地区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为主;西部地区2种土壤兼而有之。全县土地资源的特点一是山地面积大,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坝子分别占80%和20%;二是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间产出差异大,坝子土地生产力高、但人口稠密,山地人口少,但生产力低;三是人均占有农地、林地、牧地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县耕地总面积151 190.00hm2,林业用地面积61 856.03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0.91%。其中有林地面积23 529.68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8.04%;疏林地面积78.5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13%;灌木林地面积15 325.63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4.78%;未成林地面积4 645.47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51%;无林地面积14985.45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4.22%;苗圃地面积0.55hm2。全县2006年森林覆盖率22.84%,低于全州40.67%和全省39.93%的平均水平。

2 贞丰县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石漠化现状

贞丰县13个乡镇都有石漠化存在,根据2006年2类调查结果显示,全县调查喀斯特面积89 689.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59.32%;其中石漠化面积59 748.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52%,占全县喀斯特面积的66.62%;潜在石漠化面积14 883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84%,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16.59%;非石漠化面积15 058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96%,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16.79%。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土地22 749.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5.05%,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25.36%;中度石漠化土地20 040.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25%,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22.34%;强度石漠化土地12 398.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8.20%,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13.82%;极强度石漠化土地4 561.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2%,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5.09%。

2.2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的形成是自然背景(喀斯特地貌)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森林植被的退化或被毁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导致地表裸露,在降雨或径流等运移力的作用下,进一步造成土壤及植被丧失,基岩裸露,最终导致石漠化的发生。石漠化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必然结果,影响石漠化形成的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因素逐渐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子。

通过调查,贞丰县石漠化总面积59 748.00hm2,其中人为原因面积58 831.00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98.47%;自然原因面积917.00hm2,占1.53%。毁林(草)开垦面积2 449.70hm2,占4.10%;过牧面积1 726.70hm2,占2.89%;过度樵采面积37 910.10hm2,占63.45%;火烧面积1 003.80hm2,占1.68%;不适当经营方式16 657.70hm2,占27.88%。可以看出,造成贞丰县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以过度樵采和不适当经营方式为主的人为因素,占全县石漠化面积的91.33%。

3 贞丰县治理石漠化的必要性

“上泛则下滥、上治则下安”。贞丰县地处珠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将严重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鉴于贞丰县石漠化的局面,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其水土流失会更加严重,必将严重威胁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改善全县生态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对贞丰县石漠化土地进行全面治理势在必行。

4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模式

贞丰县需治理石漠化总面积59 748hm2,其中已经治理面积17 500hm2,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29.3%;还需要治理面积42 248hm2,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70.7%。自1993年开始治理石漠化以来,形成了“顶坛模式”和“坪上模式”2种模式。

4.1 顶坛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前,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是全县典型的(水土流失)石漠化极严重地区,当地群众大半年靠救济粮过日子,年复一年的进行开垦,进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1992年以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对当地土地进行坡改梯、客土改良、增厚土壤耕作层,改良土壤质地、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变过去的“三跑土”为“三保土”,减缓水土流失。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发现当地零星种植的花椒不仅长势好,且耐干旱瘠薄,增加了群众的收入,随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花椒栽植,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998年花椒种植面积发展到666.67hm2,其中人均面积0.2hm2,当地大部分群众都依靠种植花椒摆脱了贫困。1999年国家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后,当地群众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栽植花椒,人均年收入4 000多元。顶坛片区花椒栽植目前已发展到带动2个乡镇、6个村、27个小组、2 369户、8 976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顶坛模式使得水土流失防治率达到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到92%,昔日岩石裸露的顶坛查耳岩村还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的荣誉称号,在2007年底贞丰县还被国家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顶坛模式不仅使当地原来世代贫穷的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也让全县走上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4.2 坪上模式

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被称为“只长石头不长粮”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全村农户在岩石裸露达90%以上的石旮旯土地上种植金银花,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种植发展,现在全村528户家家种植金银花,以金银花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平均每户种植金银花0.33~0.40hm2,全村种植金银花266.67hm2,年产量达600多吨,使原来怪石林立的石漠化土地披上了绿装,而且全村农户依靠种植金银花由原来的温饱走上了小康之路。马糟井组罗会安家种植金银花0.53hm2,在2008年依靠金银花增收达6万元,全村各农户依靠金银花平均增收10 000元以上,使全村农户过上了好日子。坪上村成为全县建设“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目前还带动了相邻的牛坪、中坝2村9个小组1 326户农户种植金银花200hm2,并且有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5 石漠化治理对策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把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给贞丰县治理石漠化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贞丰县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加上贞丰县已有治理石漠化的模式可供借鉴,人们对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石漠化治理应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和“防治并重、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科技先行、群众参与、政府支持、公司介入、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对石漠化进行全面治理。

(1)重度(含极强度和强度)石漠化地区,应采取部分生态移民、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修复功能恢复,改善石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

(2)中度石漠化地区应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等生态综合治理模式,配套沼气、水电等工程建设,做好经济作物的选择、栽培和主体复式配置以及牛、羊等围圈和科学饲养,搞好农林畜产品加工,逐步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

(3)轻度石漠化地区应加强预防地质灾害,加快林业建设步伐,采取生态农业、庭园经济等生态治理模式,大力推行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及水电开发、沼气建设与利用、坡改梯及水池水窑配套建设并管网化、节水农业等。潜在石漠化和无石漠化区应以预防为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采用土地合理利用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进行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本建设、配水、配肥、良种良法栽培。

(4)采取多种保障措施。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对石漠化土地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石漠化治理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二是资金保障。石漠化治理主要是生态基础建设,投资大、时间长、直接经济效益低,需要政府长期扶持和投资,当地受益群众参与部分筹资,共同治理石漠化。三是组织保障。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公益事业,从县到乡镇到村都要成立专业的工作机构,确保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山、水、林、田、路等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四是加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建设和破坏的相持阶段,要加大石漠化治理的力度,落实相应的承包管护制度,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发挥一片效益。同时,要把治理石漠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高当地群众参与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把贞丰县建设成为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做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清尧, 潘红星, 何绍明.加快我国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缓[J].林业经济, 2002 (4) :18-20.

[2]夏卫生, 雷廷武, 潘英华, 等.南方坡地石漠化现关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01 (14) :47-49.

遵义市汇川区石漠化治理研究 篇9

关键词:汇川区,石漠化,治理研究

1 汇川区自然地理分析

汇川区位于贵州省北部, 其西部和东南部与遵义县接壤, 西南及南部与红花岗区毗邻, 北部接桐梓县, 东邻绥阳县。汇川区土地面积为708.7km2。其中耕地面积21 041.45hm2, 园地238.65hm2, 林地27 221.81hm2, 草地8 553.17hm2, 分别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9.69%, 0.34%, 38.41%, 12.07%。林地中有林地15 436.14hm2、灌木林10 709.91hm2、其他林地1 075.76hm2。

汇川区地处黔北腹地, 地貌以娄山山脉和南北向娄山支脉为骨架组成形态多样的地貌类型。丛山绵延, 岭谷相间, 谷深坡陡, 主要为中低山峡谷、沟谷盆地地貌。最高海拔1 849m, 最低772m, 最大相对高差1 077m。区内地质构造线多呈东北向, 属向斜构造。地层大多由沉积岩组成, 有板溪群、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及第四系等。主要岩性为白云岩、石灰岩、砂质板岩、页岩、泥岩粘土岩等。区内地层具有软质岩类与硬质岩类交替互层的特征, 地质环境非常脆弱。发育的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主要以南北向为主, 河流的切割方向及水流方向和地质构造方向相一致。

汇川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13.5℃, 无霜期为283d, 年降雨量1 097.8mm, 平均相对湿度82%。春旱、冰雹、秋季绵雨、倒春寒、低温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河流属长江流域中乌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湘江及其支流高坪河、仁江河、后水河等, 其中仁江河在汇川区境内为最长的河流, 落差大, 平均坡降3.2‰, 多年平均流量73.3m3/s;高坪河天然落差也大, 多年平均流量2.17m3/s。河床坡度大, 水流湍急, 对两岸冲刷作用较大。

汇川区土壤以石灰土、石骨土黄壤, 黄棕壤为主。谷地多为黄壤, 山坡地多为黄棕壤, 旱作土分布于高阶地和山丘坡地上。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目前多形成次生针叶树和常绿落叶树组成的混交林。全区森林覆盖率为33.17%。矿产资源丰富, 有煤、硫铁矿、铁、磷、铝、硅石等, 主要分布在高坪、板桥、团泽和泗渡等四镇。

2 汇川区石漠化情况

2.1 石漠化现状

汇川区潜在石漠化16 109.33hm2, 轻度石漠化11 432.92hm2, 中度石漠化2 135.19hm2, 强度石漠化152hm2,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2.73%、16.13%、3.01%、0.21%, 占喀斯特面积的32.49%、23.06%、4.31%、0.31%;极强度石漠化27.54hm2, 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13 747.66hm2, 占土地面积的19.4%, 占喀斯特面积的27.73%。

2.2 石漠化分布

全区轻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高坪、团泽、板桥、泗渡等乡镇, 其余少数分布于高桥和董公寺;中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泗渡镇和高坪镇, 其次是团泽镇、高桥镇和董公寺镇;强度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泗渡镇松坝一带, 在高坪镇的局部地方也有分布。

2.3 石漠化危害

以泗渡镇核桃坝村民组为例, 全村耕地, 全是25°以上的坡耕地, 土层厚度15~25cm。由于人口压力大, 当地农民以开垦荒山的方式获得耕地, 加之喀斯特地区表层土壤本能就很薄, 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速度, 结果新开垦的耕地很快就形成新的石漠化土地, 然后又不断破坏新的植被, 开垦新的耕地, 形成恶性循环。目前, 全村没有一块像样的耕地, 且严重缺水, 全村的人畜饮水需到1km以外的地方挑水解决, 交通又不便, 石漠化程度达到中度, 生态环境相当恶劣, 很多已丧失人类基本生存条件。

3 汇川区石漠化治理的必要性

3.1 石漠化治理是构筑长江流域生态屏障的需要

汇川区地处大娄山脉的东南麓, 属长江支流乌江水系, 包含仁江河、麻沟河、金塘、施家坝、排军、高坪河等6条小流域, 相对高差300m左右, 年降水量1 043mm, 水土流失严重, 森林覆盖率26.9%。生态环境恶化, 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 还严重威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因此, 建设和保护汇川区生态环境, 是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3.2 石漠化治理是实现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保证

岩溶地区石漠化是贵州生态环境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 它与人们熟知的沙漠化同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2004年7月26日, 贵州省委九届五次全休 (扩大) 会议明确指出, “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省的立省之本, 创造条件, 启动实施石漠化防治工程, 是进一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可见, 汇川区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贵州红色旅游精品景区所在地, 既肩负着建设新兴经济强区的任务, 也承担着承接东中部产业的重任。因此, 搞好汇川区生态环境建设, 关系到贵州全省的生态建设目标能否实现、汇川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能否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

3.3 石漠化治理对乌江流域梯级电站开发有重要意义

乌江流域在长江上游7条大支流中位居第2, 是三峡水库最主要的水源补给河流之一, 也是“西电东送”梯级电站开发的重要流域之一。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 乌江流域的43个县 (区、市, 含汇川区) 均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现象, 每年大约流失表土1.95亿t, 造成河床抬高、库塘淤积。因此, 治理石漠化, 改善生态环境, 减轻水土流失, 对于保护水资源、保障乌江数个梯级水库 (电站) , 乃至三峡水库等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 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4 项目实施是汇川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实践

近年来, 汇川区按照“四在农家” (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 目标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阶段在汇川区开展石漠化治理工作, 将通过合理配置水土资源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式, 为推进全区石漠化地区农村“四在农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累实践经验。因此, 积极开展石漠化治理, 将有利于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解决项目区“三农”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帮助当地人民群众逐渐脱贫致富奔小康。

4 汇川区石漠化治理的有利条件

4.1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 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河湖、湿地。”2010年6月29日, 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1号) 》, 指出今后10年将“重点在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重庆部分地区开展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 加大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力度, 加强基本口粮田和农村能源建设”、“总结石漠化治理试点经验, 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全面推进工程建设”。2010年6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牵头编制了《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并获国务院审批。《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按照先急后缓、分期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 全面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 着力打造国家国家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汇川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加大生态建设投入, 扎实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珠防工程, 抓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和天然林保护, 促进全县生态建设迈向新台阶。”中央、省、县等各级党委政府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给汇川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带来了大好的机会。

另外, 社会各界也极为关注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 把石漠化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西北沙漠化列为中国生态危害的三大典型, 全国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政协提案, 高度关注西南地区石漠化危害, 要求中央将石漠化防治作为专项进行防治。社会各界人士对石漠化的极大关注, 积极推动汇川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修复与重建。

4.2 气候条件适宜, 生境条件多样

汇川区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年降水量1 043mm, 雨量丰沛, 雨热同季, 只要采取“造、封、管、抚、改”等手段和选择适合的乔、灌、草、竹树种, 植被的恢复、生态环境的改善完全可行。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 常有10%~15%的不连续土被存在, 有些裂隙中的土层可深达1m以上, 而且水分与养分贮量也较为丰富;此外, 石漠化地区的土壤中贮存有较为丰富的植物种子, 具备植物系统自然恢复的可能性, 为当地石漠化防治、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可能。

4.3 区位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

汇川区处于重庆“1h经济圈”和黔中产业带的结合部, 是黔北综合经济区的核心区, 也是渝南与黔北经济文化的重要交汇区域。渝黔铁路、210国道、205省道和兰海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区内旅游资源丰富, 有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中世纪军事城堡海龙屯和众多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接待中心, 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旅游和休闲避署胜地, 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可能。

4.4 科研成果丰硕, 科技支撑有力

近年来, 由贵州省科技厅和贵州省水利厅牵头,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贵州科学院等多家大学和科研院所组成的石漠化科技攻关组, 在龙坪示范区开展了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技术研发, 形成了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 如“喀斯特山原盆地轻——中度石漠化综合治理与技术经济模式”等, 对表层喀斯特水工程调蓄技术、低成本表层水资源开发技术、水池水窑蓄水管网化技术、节水生产与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 可为汇川区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5 部门分工协作, 干部群众积极性高

长期以来, 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使广大群众深受其害。针对石漠化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实际, 汇川区发改、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扶贫等部门分工协作, 在石漠化治理实践中, 整合资源, 有效促进汇川区各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广大干部群众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 对石漠化知识的了解和认识逐步深入, 迫切希望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尽快脱贫致富。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人口众多, 剩余劳动力丰富, 他们决心改造自己家乡的生态面貌, 强烈要求参与石漠化的防治工作, 并希望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增加经济收入, 最终改善生存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各部门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高涨的群众积极性, 为汇川区的石漠化治理工作储备了强大的内动力。

5 汇川区石漠化治理对策措施

5.1 森林植被建设

5.1.1 治理依据

森林的作用众所周知, 因而对于汇川区石漠化治理, 首要的是要加强森林植被建设。在进行植被建设的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封山 (沙) 育林技术规程》 (GB/T15163-2004) 、《贵州省封山育林技术规定 (试行) 》、《贵州省天保工程封山育林作业设计细则》、《林木种苗质量分级》 (GB7908-1999)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6000-1999) 和《营造林工程建设项目文件组成及深度要求 (试行) 》 (LY5141-1999) 等标准进行。

5.1.2 治理原则

坚持封育结合, 以封为主, 强化育林措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坚持先易后难, 按计划分年度实施的原则;坚持以增加森林资源为重点, 生态优先, 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相对集中连片, 规模治理的原则, 积极探索封山育林的新机制。

5.1.3 布置范围

森林植被建设主要通过封山育林方式进行, 封育范围主要包括6条小流域内轻度、中度、强度石漠化区域的灌木林地及疏林地进行封山育林育草。封育面积2 536.90hm2。

5.2 加强防护林建设

5.2.1 布置原则

适地适树, 因地制宜, 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林分环境, 改善立地质量。选择适宜各小流域的乡土树种或经多年栽培, 适应性强的引进种, 提高造林成活率。营建复层混交林, 充分利用营养空间, 建立稳定生态体系。发挥小流域立地条件的土地生产潜力, 以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5.2.2 布置范围

根据汇川区各小流域的流域结构、地貌特征和石漠化现状, 防护林布置在仁江河小流域上游分水岭地带中度石漠化灌木林地与疏林地以及坝地两侧坡度较大的周围, 麻窝河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 金塘小流域上游麻沟水库周边地区和布政煤矿周边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施家坝小流域大厂沟水库周边地区及高坪小流域坝地高坪工业园区两侧山体中上部石漠化地区等, 布置总面积共2 064.01hm2。

5.3 经济林建设

5.3.1 设计原则

实地适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 在适合规模种植, 向阳、水源有保障的坡耕地上种植经果林;实施地点交通方便, 相对集中, 便于管理, 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经果林种植必须与坡面水系、输水管网和道路工程相结合。

5.3.2 布置范围

根据汇川区小流域结构、地貌特征和石漠化现状, 经果林主要布置在各流域内山腰以及山麓中、轻度石漠化地区荒草地、裸土地或大于25°陡坡开荒耕地区域, 仁江河小流域, 以沙梨、晚熟李为主;麻窝河流域海拔较高, 以核桃为主;而其余四条流域, 在高坪镇和泗渡镇沿210国道、遵崇高速、遵绥高速为重点区域打造杨梅生产基地, 重点布设杨梅。人工布置经济林面积共1 302.91hm2。

5.4 草地建设

5.4.1 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 集中连片、规模发展, 结合汇川区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新建布政农场中心奶牛场, 带动当地农户进行适度规模奶牛养殖的产业发展方向, 合理布设人工种草。

5.4.2 布置范围

石漠化治理 篇10

石漠化的核心问题是生态问题, 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 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基本国情, 站在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 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加快石漠化地区的林业建设,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 是区域实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对于提高林草植被盖度, 增强岩溶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亮化绿化环境、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是防治长江、珠江水患的治本之策, 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建设内容,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2 石漠化对林业建设的影响

2.1 治理任务艰巨

据监测, 岩溶石漠化面积高达12.96万hm2, 该类土地普遍存在基岩裸露度高、土被不连续、土层瘠薄、土壤肥力低, 生态环境恶劣, 生态修复难度大;此外还有潜在的12.38万hm2潜在的石漠化土地急需保护, 生态治理任务艰巨。

2.2 土地环境承载量超负荷运转, 保护难度大

石漠化地区人口密度大, 人与能源矛盾十分突出, 石漠化土地环境承载量远远超过其合理承载量, 群众生活贫困, 缺柴少粮现象依然存在, 导致滥樵采、毁林开荒等问题时有发生, 而且还会出现边治理边破坏, 治理成效难以保证等问题。

2.3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石漠化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滞后, 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166个, 县财政基本属于“吃饭”财政, 生态建设主要依靠中央财政投入, 地方配套资金难于到位。“十五”期间, 经测算, 岩溶区平均每个县针对石漠化治理投资不到500万元, 与石漠化严峻形势相比, 投入严重不足, 造成石漠化有效治理速度仍赶不上扩展速度, 治理力度非常有限。现有石漠化土地均属造林困难地, 治理面积大, 且现有单位造林补助标准低, 难于保障治理成效。

2.4 防治积极性不高

因石漠化土地具有基岩裸露大、土被不连续、土层瘠薄、坡度大等自然特性, 治理难度大、治理成效慢, 且部分地方干部和群众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等、要、看、靠”思想严重, “吃饭靠救济, 花钱靠扶贫”观念根深蒂固, 针对生态脆弱的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恢复缺乏有力的具体扶持政策和措施, 社会各界参与石漠化防治工作积极性不高;且石漠化治理的科技含量整体较低, 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3 林业建设思路分析

3.1 指导思想

按照《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的要求, 坚持“预防为主, 科学治理, 合理利用”的方针, 从实际出发, 紧紧围绕岩溶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以遏制水土流失, 遏制土地石漠化, 改善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科技为先导, 以法律为保障, 以造林育林发展森林资源, 保护、恢复和扩大岩溶植被覆盖度为突破口, 把林业建设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构建相结合, 出来好长远与当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逐步构建起一个岩溶地区功能稳定、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3.2 林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3.2.1 遵循大纲, 统筹规划

全面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统筹与整合现有林业生态工程, 集中区域人、财、物资源, 稳步推进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 加速岩溶生态植被的恢复。

3.2.2 试点推广、分布实施

石漠化分布广、成因复杂, 治理工作难度大, 以现有林业生态工程与治理专项工程为依托, 集中力量在生态区位重要、社会影响大、扩展快和相对易于治理的小流域先行开展试点, 有序推进, 做到治理一批, 见效一批。

3.2.3 防治结合, 突出效益

切实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 防止产生新的石漠化;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 (护) 林等措施加快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 遏制石漠化扩展, 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同时, 林业生态治理应与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治理的综合效能。

3.2.4 科学防治, 依法防治

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实用技术和模式, 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石漠化防治中的贡献, 保证治理成效。

3.2.5 中央为主, 多元投入

石漠化林业生态治理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明确中央政府投入为主, 除稳定林业生态建设中现有资金渠道外, 加大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专项投入。同时, 要制定扶贫政策,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引导多元投资主体投入到石漠化治理中来。

4 林业建设主要内容与要求

石漠化形成主要是由于林草植被遭到破坏, 岩溶生态功能退化, 土壤流失所致。因此, 石漠化治理必须以林业建设为中心, 恢复岩溶林草植被, 构建稳定的岩溶生态系统;同时, 合理发展经果林、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产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4.1 植被管护

植被管护是依法对现有岩溶森林植被实行保护的有效途径, 对岩溶地区潜在石漠化土地中的林分状况好、生态质量高的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灌丛地、以及石漠化土地中的未成林造林地等实施植被管护, 坚决杜绝破坏行为, 预防森林火灾和防治森林病虫害, 防治发生新的石漠化。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设立宣传碑牌, 制定管护措施和落实管护技改和人员。

4.2 封山育林育草

封山育林育草是利用岩溶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力铺以人工措施, 促进林草植被恢复, 提高生物多样性, 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 具有用工少、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落实封育范围、设立封育标志、建立封育管护机构和落实管护人员;合理确定全封、半封、轮封等封育方式;制定并实施以封为主, 封育结合的封育措施, 促进乔灌植被的恢复;清除抑制幼树生长发育的杂草、灌木;对疏林进行补植补造, 对密林进行抚育间伐, 提高林草植被的自我修复能力。

4.3 人工造林

根据不同的生态区位条件, 结合地貌、土壤、气候和技术条件, 遵循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重点在轻、中度石漠化土地上营造生态林、生态经济林。严重陡坡耕地以及石旮旯地, 按土地利用规划, 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林草植被, 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4.4 低效林改造

针对立地条件良好、坡度较为平缓的潜在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土地上生态防护效能差、林分生长缓慢活经济价值较低的低质低效林, 在确保不会造成新的石漠化前提下, 遵循自然规律, 通过合理的疏伐、抚育、补植、改造与管护等措施, 提高林分质量, 定向培育成用材林、防护林或经济林, 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低效林改造严禁实施皆伐后重新造林, 一次性改造面积不得超过50%, 同时落实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措施;树种选择必须遵循适地适树原则, 尽量以乡土树种或引种成功的树种为主;加强后期肥水管理, 实施定向培育。低效林改造应主要依托国家及各省实施的低效林改造项目进行实施。

4.5 生态旅游业

充分发挥岩溶地貌景观与生物景观资源优势, 结合区域民俗文化与人文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降低群众对土地的直接依赖性,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重点发展以岩溶景观资源为基础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小区等为主体的生态旅游, 包括以广西桂林为中心的岩溶山水旅游区, 以云南石林为中心的岩溶地貌景观旅游区, 以贵州黄果树瀑布和天星桥为中心的岩溶高原旅游区, 以重庆武隆和湖南天门山为中心的岩溶地质旅游区, 以贵州茂兰、广西弄岗为中心的岩溶科考旅游区等, 主要从政策方面进行扶持与引导。生态旅游业发展主要通过招商引资。生态旅游过程中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 杜绝大面积破坏林草植被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4.6 科技支撑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基础和技术储备, 切实将科技支撑工作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 抓好适用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园区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完善效益监测体系建设, 保障林业生态治理工作的有序实施。

(1) 开展科技推广, 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园区。

加强在困难立地条件下的营造林技术、岩溶适生树种筛选、岩溶地区种苗培育、林草植被恢复技术、生态经济型植物开发利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方面的研发, 强化实用技术、新工艺的推广与应用, 筛选、组装和配备一批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的治理技术新模式, 提高林业生态治理的科技含量。在试点阶段, 结合现有治理典型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点, 通过示范来促进先进治理模式和技术的推广应用。

(2) 效益监测体系建设。

通过应用多种监测技术方法和手段, 建立完整的工程治理效益监测体系, 科学分析和评价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效果, 考核各地工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监督和促进工程管理。

5 结语

(1)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中, 林草建设内容应与农业、水利、能源等建设内容紧密结合, 实现石漠化治理区域的真正综合治理目标, 首先实现区域石漠化的生态修复, 改善岩溶生态环境;其次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耕地, 保障农村粮食供给;再次配套建设农村生态能源, 减少对现有的植被的破坏, 提高农村生活水平;最后, 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2)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建设中, 各项建设内容措施应紧密配合, 相互协作, 实现岩溶生态修复与岩溶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培育林业优势产业, 提高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贡献率。

(3) 充分利用石漠化试点阶段机遇, 逐步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林业建设内容, 规范林业建设治理措施与要求, 提高生态修复质量与效率。

(4) 参照我国现有林业生态工程相关行业标准, 结合石漠化土地特点, 制订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建设行业技术规范与标准, 规范林业建设内容, 强化工程管理, 提高治理成效。

石漠化治理 篇11

关键词: 水源区;石漠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S72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4-0066-04

石质荒漠化简称为石漠化,它是在喀斯特地区,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不断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进而造成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导致地表出现荒漠现象,使得岩石慢慢裸露的一个过程[1-2]。究其原因,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丧失大量的土地资源,是“石漠化”对人类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更为严重的是,在“石漠化”现象发生和加剧的情况下,植被就会逐渐减少,这样就使得水土流失严重,进而造成对水源区生态的严重破坏。

1 郧阳区石漠化现状与综合治理基本原则

郧阳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2014年9月9日,正式批复撤销郧县,设立十堰市郧阳区,辖20个乡镇(场),336个村,国土总面积38.63万hm2,其中,林地面积29.55万hm2,耕地面积4万hm2,水域面积2万hm2,森林覆盖率56.89%,林木积蓄量522万m3。林业特色产业为木瓜、柑桔、核桃、油橄榄等。全区石漠化主要分布于汉江以北及汉江河谷沿岸,共12个乡镇,岩溶区面积超过1/3,其中石漠化面积3.97万hm2。造林任务十分艰巨,随着2014年10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调水,核心水源区生态保护和石漠化治理显得更加重要,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100个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

郧阳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基本原则:坚持因地制宜、以封为主、封造结合、适地适树、质量优先,绿化与美化、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封育的基础上,加快石漠化地区的造林绿化力度,营建多树种、多结构、多功能的复层生态群落。坚持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使生态功能与产业发展、景观效果相结合,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建成生态治理、生态移民、水土保护和农村清洁能源的示范工程,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需求,发挥生态多种效益。

2 郧阳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措施

2.1 封山育林

以封为主,封、防、保结合,强化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等“三防”措施,全面实行地方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任期目标责任制,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突出封山育林的质量和成效。通过封山育林,使森林质量得到较为明显改善,林种树种结构得到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增加,森林火灾发生率大幅下降,病虫害防控得到加强,森林生态功能和林业经济效益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2.2 人工造林

立足汉江沿岸石漠化现状,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实施植树多季化、造林工程化、育苗市场化、基地规模化、投资多元化、产业公司化的“六化”造林模式。人工造林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工程造林为载体,整村整乡推进,联村跨乡规模治理,全面完成造林绿化任务,使森林覆盖率快速提高,林业产业快速发展。

2.3 农村能源

大力开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重点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全力推进“一建三改”(建沼气池,配套改厨、改厕、改圈)生态工程,广泛采取改灶节柴,以沼气代柴,舍饲圈养治理模式,实现了一沼多能、一沼多用、一沼多收的农村能源建设目标,有效保护了森林植被。实践再次证明,沼气的推广应用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支出、增加收入、改善居住环境,而且对森林植被保护起到不可低估促进作用。

湖 北 林 业 科 技第44卷

第4期陶香华,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2.4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

以小流域水土治理为依托,采取建水窖、清库塘、修渠堰、坡改梯、旱改水的兴水、治水措施,蓄住天上水、涵养地下水。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蓄水保湿与科学排涝相结合,科学规划,分片治理模式。使项目区水土流失强度明显下降,流失等级相应降低,大部分强度以上流失等级普遍降至中、轻度,生态环境趋于良性发展,治理后的项目区逐渐形成“山顶水保林、山腰经果林、山脚高产田、田路相通、渠窖相连、排灌自如”的生态环境新格局。

2.5 扶贫开发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把重点村致富产业建设与全区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退耕还林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柑桔、木瓜、胡桑、核桃、油橄榄等五大主导产业,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和规划进村入户的要求,办示范样板,基本上形成了丹江库区柑桔带、退耕还林和二高山地区木瓜带、低山丘岭桑蚕带、城郊乡镇和国道沿线核桃和油橄榄带的产业格局。

2.6 生态移民

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石漠化地区的农户以及居住在森林公园、国营林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停耕后失去基本生存条件、影响生态环境的农户,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先急后缓、统一规划、产居结合”的原则,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最大程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作用。

3 郧阳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模式

通过三年的试点工程和三年的重点县建设探索,郧阳区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新模式:

模式之一:林业工程建设模式。汉江流域郧阳区段自然条件恶劣,石漠化地区山体坡度大,土层薄,岩石裸露,造林难度极大。尤其是目前的石漠化地区的荒山都是前些年灭荒时留下的难以造林地,巩固和治理非常艰难。这些区域主要以规划实施林业工程项目治理为主。方法是改过去冬季治山、春季造林为秋冬二季治山、春秋两季造林;改过去分散造林为集中造林,连片整地,规模治理;改群众义务植树造林为集中技术力量,组织专业队伍造林和义务植树造林相结合。位于汉江北岸的杨溪铺镇鲍沟小流域治理区充分运用该模式进行治理。该小流域治理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2014~2015)》通过省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是全省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之一。工程计划在两年内投入专项资金约3 000万元。项目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林业工程措施。突出把握四个方面的技术关键。一是高标准整地植苗。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设计不同的造林树种,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高标准整地植苗,造林整地前安排林业工程技术人员统一放线,造林后达到成行、成线、成带、成片。二是大苗客土造林。在荒山大窝整地条件差的区域采用移土培肥的办法,用两至三年生大苗造林,解决了人工造林成林慢,地表易水土流失,幼苗抚育管护投资大的问题。三是优质壮苗上山。全部采用容器苗,并坚持苗木“四不上山”制度,即达不到国家标准的苗木不上山,没有检疫的苗木不上山,与设计树种不符的苗木不上山,没有验收的苗木不上山。四是细化造林环节。采取专班起苗,专班运苗,专班植苗,统一发放苗木、统一造林时间、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签订造林责任状,包栽植保成活的办法造林。从设计到施工各环节进行跟踪督导服务,大力推广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确保石漠化治理工程造林造一片,成一片。其中示范案例杨溪铺镇鲍沟小流域治理石漠化面积1 411 hm2。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减少泥沙421万t,增加森林面积37354 hm2,使85902 hm2的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模式之二:社会资本实施产业建设模式。以湖北丰神林果有限公司治理为示范案例,该公司在杨溪铺镇和谭家湾镇流转宜林荒山荒滩荒坡533 hm2,实行先坡改梯后移土配肥,再移植大苗的办法,建成木瓜生态科技园、核桃示范种植园,公司后期成立木瓜、核桃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周边乡镇发展木瓜、核桃2 000 hm2,使2 200多户群众走上林业特色产业致富之路。该模式体现出“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等多种流转形式落实经营主体,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该模式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探索实践项目区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形成产业扶贫资金补助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再由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辐射、帮扶困难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实现双方滚动发展。郧阳区通过走这一新路子,成功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逐步形成“果菜药畜桑”的扶贫产业新格局。实现石漠化治理与特色产业建设,农业产业化企业与农民脱贫致富的双赢局面。

模式之三:小流域综合改造建设模式。以小流域为单位,将生态建设、产业建设、农村清洁能源、水土保护和生态移民有机统一、统筹部署,实施全流域山、水、林、田、路、村、人综合治理,最终达到生态和美、产业发展、村庄靓丽、乡风文明的建设效果。郧阳区樱桃沟小流域是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项目区,该项目区石漠化面积为330 hm2,按照“山顶营造生态林、山腰种植经果林、山脚改造当家地”的治理目标,一是实施水土保持工程,耕地466 hm2、经济林5866 hm2,营造水土保持林6333 hm2,溪沟整治7 800 m,修建拦砂坝5座,配套水窖300余口。二是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落实“建太阳能、建沼气池,改厕、改厨、改圈”等二建三改示范户300户。三是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大山深处的贫困人口移民到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方,达到保护森林植被与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机统一,项目共完成生态移民25户。在此基础上,本着“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对樱桃沟流域的乡村环境整治、房屋改建、景观修复、旅游策划、美食挖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规划建设,使樱桃沟小流域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成功入选鄂西圈首批8个“绿色幸福村”示范村之一、获得湖北旅游名村称号。该模式的治理特色是,统一整合发改、林业、水利、畜牧、扶贫、农业、国土等涉农部门项目资金,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方向,推进流域内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建设整洁靓丽新农村。

4 郧阳区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成效

4.1 生态效益

通过近几年的综合治理,项目区的生态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统计,2008年以来,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全县增加森林面积2 3927 hm2,9 532 hm2的森林得到有效保护,增加森林覆盖率563个百分点,增加基本农田78 hm2,水土保持6 000余hm2,培养养殖大户26个,涵养水源125亿m3,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降低了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的危害。

4.2 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是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深得项目区干部群众认可和拥护,为构建和谐新农村起到了良好带动示范作用。二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4.3 经济效益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收到显著的经济效益,可以直接用货币进行计算量化的效益:一是生产效益,包括坡改梯、种草养殖,经测算,年增加生产效益1亿元。其中,小型水利直接形成5 000万元,新型种草养畜增加4 000万元。其他增收1 000万元。二是储备效益,项目建成后新增公益林10万hm2,项目区内森林覆盖率可达51%,形成取之不尽的绿色财富银行。三是在工程建设中,共使用农村劳力40余万人次,使用农用机械860班次,共为6 000多户、7.5万人增收创造了条件。

5 郧阳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林业工程主要经验

5.1 加强领导、营造氛围

采取广播、电视、报纸、网路、短信、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形式的媒体宣传,并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治理“石漠化”的重视。对于一些治理“石漠化”积极的地方或群众给予财政补贴、政策支持、社会褒奖,并树立典型,推而广之。促使更多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石漠化”的行动中来,进而激起民众一起参与治理“石漠化”的攻坚战。

5.2 因地制宜、攻克重点

由于郧阳区自然条件恶劣,春秋降雨偏少,灾害性天气比较频繁,致使造林反复性大,特别是石漠化地区造林,山体坡度大,土层薄,岩石裸露,缺少水源,造林难度更大。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我们针对成活率低、力量单薄、时间集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工作部署和资源力量,改过去冬季治山、春季造林为秋冬二季治山、春秋两季造林;集中领导、集中劳力、集中资金、集中技术力量,在全社会参与造林的基础上,组织专业队伍造林,突出了重点,形成了规模,造出了成效。

5.3 适地适树,科学造林

因石漠化地区造林立地条件差,在育苗方面大力推广容器育苗技术;在造林方面推广使用生根粉、保水剂等,大大地提高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封山植树项目建设的水平。同时,在植苗造林中严把质量关,坚持适地适树,高标准整地,良种壮苗供应,按技术要求栽植,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确保了治理成效。

5.4 部门联动、加强协作

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既是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又是一项经济社会综合工程,任务艰巨。既要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的职能作用,与发改、水利、畜牧、扶贫、农业等部门紧密协作,共同行动,又要通过“各端一盘菜,共置一桌席”的模式,推动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5.5 石漠化治理的政策保障

第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保护当地农民的利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第二,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全面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动员群众投工出力,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优选雇佣项目区农民参与工程建设,保障工程建设的用工需求。第三,建立资金整合机制。郧阳区统一整合林业、发改、水利、畜牧、扶贫、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捆包分配使用,壮大项目工程规模,保证治理取得实效。第四,明晰石漠化土地产权关系。实行“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不断完善土地使用政策与制度。第五,扶持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郧阳区果、菜、农、畜、桑”五大支柱产业建设,每一年安排一定资金,鼓励和扶持石漠化治理地区发展区特色支柱产业,鼓励建设或引进龙头企业进入石漠化治理地区进行林产品与特色非作物类农产品开发,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

参 考 文 献

[1]姚永慧.中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1):76-84.

[2]孔威.滇桂黔石漠化广西片区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14.

[3]左太安,刁承泰,苏维词,等.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时空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2014,(23):67-69.

[4]吴鹏,朱军,崔迎春,等.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以杠寨小流域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0):95-101.

葛藤是石漠化治理的优秀先锋植物 篇12

土地退化问题是我国所要面临的重大难题[1]。要解决这一重大难题, 就要选择好石漠化治理的优秀的先锋植物, 而石漠化治理的先锋植物要有喜钙性、旱生性和岩生性的特征, 同时还要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 有经济价值, 能够在严重土壤和水分亏缺的石漠化地区生长。而葛藤刚好适合以上条件, 而且葛藤生长迅速, 能很快覆盖石漠化山区裸露的岩石。

1 葛藤简介

葛藤 (Pueraria lobata (willd.) Ohwi) 又名葛, 俗称野葛、葛麻藤、鹿藿、黄斤、鸡齐等, 为豆科植物, 多年生木质藤本, 植株全体密生粗毛。葛根的根、茎、叶、花可入药, 其根中富含淀粉及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在医药及人生保健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一年生葛藤可长达10m以上, 葛根有两种, 一种是须根;另一种是贮藏根。全世界有葛属植物近18种,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我国为葛的原产地, 除西藏和新疆外, 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 主产于长江及以南地区。一般在海拔300~1500m间成片分布[2,3,4,5,6,7,8]。葛藤喜欢湿润的气候, 800~1000mm的降水量是它最喜欢的区域。但是它的耐旱性很强, 一般年降水量400mm以上的地区均可生长。葛藤喜欢温暖的气候, 适宜生长温度22~26℃, 在27~28℃时生长最快, 但可以承受的温度范围很广, 可在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30.6℃的环境下生存;霜冻后, 部分藤条被冻死, 但地下部分不受影响, 次年温度回升, 继续发芽生长。葛藤最大的优点在于对土壤几乎没有要求, 一般植物不能存活的条件下均可生长, 另外它的耐酸性很强。葛藤的另一优势是生长迅速, 试验数据表明, 葛藤茎蔓最快生长速度达42cm/天, 甚至在条件不好的陕北黄土高原上, 葛藤的茎蔓最快生长速度也能达到22cm/天。一年下来, 郁闭度就能达到80%以上。

2 葛藤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质藤本, 块根肥厚, 富含淀粉, 全株有黄色长硬毛。茎长10余m, 常铺于地面或缠于它物而向上生长。小叶3, 顶生小叶菱状宽卵形, 长6~20cm, 宽7~20cm, 先端渐尖, 基部圆形, 有时浅裂, 两侧的两个小叶宽卵形, 基部斜形, 各小叶下面有粉霜, 两面被白色状贴长硬毛, 托叶盾形, 小托叶针状。总状花序腋生, 长20cm, 花蓝紫色或紫色, 花萼钟状, 萼齿5, 披针形, 上面2齿合生, 下面1齿较长, 花冠蝶形, 长约1.5cm。荚果条形, 扁平, 长9cm, 宽9~10mm, 种子长椭圆形, 红褐色。

3 葛藤的生态特性

葛藤喜生于温暖潮湿多雨向阳地方。常见于草坡灌丛、疏林地及林缘。尤以攀附于灌木或稀树上生长更为茂密, 也能生于石缝、荒坡、砾石地、喀斯特溶岩上。所以, 可作为改造石山、荒坡、保持水土的良好覆被植物。不择土质, 微酸性的红壤、黄壤、花岗岩砾土、砂砾土及中性泥沙土、紫色土均生长, 尤以富含有机质肥沃湿润的土壤, 生长最好。强大的深根系具有抗旱力, 但不耐水淹。葛藤也不耐霜冻, 地上部经霜死亡, 幼苗在-6.7℃即失去抗冻力。但地下部能安全越冬, 次年能再生。在火烧地, 其它植物都被烧死, 而葛藤却从块根长出繁茂的藤蔓。在温暖地方, 一季之内, 15~30m, 长出许多枝叶, 刈割后有较强的再生性;年可刈割2~3次。但每季如割2次, 则易衰败。葛藤系喜光植物, 必须有支架或灌木等支持, 才能开花结实。一般花期5~10月, 果期7~10月。种子有54545~81818粒/kg。硬粒率40~50%, 故不经处理则不易发芽。

3.1 葛藤的水土保持作用

有人说, 葛藤是“大地医生”, 因为它能医治人类给大地造成的伤害, 作为一种优良的覆盖植物, 它根深叶茂, 覆盖面大, 具有减少水流冲刷力, 遮光, 增加土壤中的菌类和生物活动, 固氮增肥, 残体分解增加肥力等功能。由于葛藤蔓叶繁茂, 藤条重叠穿插, 所以能形成厚达lm以上的活地覆盖物。当降雨量为10mm时, 葛藤叶片吸水率为34.58%, 枯枝吸水率高达247.10%。研究表明, 在降雨量达到30mm时, 地表才产生径流, 而空旷地在同样雨量下, 降雨量达到6mm时就产生地表径流;葛藤林地由于枯枝落叶层阻拦地表径流, 促进土壤渗透, 因此, 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和侵蚀程度为空旷地的1/10。而且, 存水多, 渗透快, 这些都从根本上防止了土壤的水土流失。下雨时, 雨水对土壤的冲击力由葛叶来承受, 避免了泥土的被冲刷, 另外, 它的葛藤根系发达, 尤其是侧根形成一个大网, 牢牢地将大地固定住了, 因此, 我们可以说, 葛藤的地上部分是个大水库, 地下部分是个大网兜, 既能保水, 又能固土 (沙) 。

3.2 葛藤的绿化的作用

它可以用在地面绿化、墙体绿化、桥架绿化和综合绿化中, 这无论是荒野中, 还是城市中, 无论是固定环境中, 还是临时工地中, 都是非常合适的。

3.3 葛藤的抑制杂草功能

由于它的郁闭度是很高的, 所以, 杂草可以被全面控制住, 从而减少了人工除草的成本。

3.4 葛藤的抗旱能力

由于葛藤将地表全部覆盖住了, 因此, 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表, 因此, 减少了地表的水分蒸发, 提高了抗旱能力, 并降低了地表温度, 以及环境温度。

3.5 葛藤的抗寒能力

温度降低时, 葛藤的藤蔓就像大被子一样盖在地表上, 将寒流隔在了外面。

4 葛藤的土壤改良特性

葛藤的根瘤菌发达, 根瘤菌是一种与豆科植物共生, 促使植物异常增生形成根瘤并固定空气中的氮气供植物营养的一类杆状细菌。这就相当于葛藤的根部有一个小化肥厂一样, 随时提高着营养, 既无噪声, 也无污染, 原材料就来源于空气。所以, 种植葛藤后,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素肥料能大量增加, 实验数据说明, 种植3年后土壤中氮的含量明显增加, 而且葛藤的茎叶中含有大量肥分, 如鲜叶含氮0.67%、磷0.14%、钾0.93%、有机物20%, 其每年秋冬季节, 丰厚的枯枝落叶就是在给瘠薄的土地施肥的时候。所以, 种植葛藤的土地, 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都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如美国南部山区, 由于水土流失, 从日本和中国引进了葛藤, 很快, 原来的不毛之地就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 10年后, 就是一片沃土, 种植任何作物都很好。

5 葛藤的空气净化作用

空气中的灰尘, 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烦恼, 但目前还没有实用的技术能有效地遏制它, 而葛藤则由于它的生物特性, 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葛藤的叶面和茎表皮密布坚硬细毛, 具有粘结吸附作用, 可以粘结沙土、灰尘, 并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因此, 它可以净化空气, 减少空气中的沉降颗粒物。在立体种植的情况下, 由于葛藤的柔软枝条和茂密的叶子就像一道道屏障, 因此它能起到很好的隔离噪音的效果, 这在喧嚣的闹市是极为难得的。另外, 它具有遮阳作用, 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和地表温度。

6 葛藤的应用

6.1 涵养水源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很多地区和城市都已经产生了水荒, 这已经是农业、工业、生活家居所必须面对的难题。如果在荒坡山地、废弃地大面积种植葛藤, 那么就能有效地涵养水源, 将天上之水有效地转变为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6.2 保持水土

根据水利部2005年12月26日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 全国土壤侵蚀量达16.22亿t, 其中尤以长江、黄河的土壤侵蚀量最多, 分别达到9.32亿t和4.91亿t。如果在长江、黄河的上游, 包括黄土高原, 大量种植葛藤, 那么这个土壤流失就会有很大改观。葛藤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效果, 3~4a生的葛藤分枝可达20~30个, 茎叶郁闭度达到100%, 叶子可以完全覆盖地面, 可减缓暴雨对地面的冲击。

6.3 改善土壤

我国可耕地少, 荒地多, 种植葛藤后, 经过若干年后, 就会大大增加良田面积。防止沙漠化。在400mm降水线大量种植葛藤, 可以有效地防止沙漠化的向东蔓延, 成为一道防风固沙的万里长城, 一道有效的防线。另外, 葛藤根系发达, 4a生葛藤根幅4.0 m、根深1.7m、根粗10 cm, 根系盘根错节在土壤中穿插, 可涵养水源, 固结土体葛藤还有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葛藤每年的枯枝、落叶层可达2~3 cm厚, 加之强大的根瘤菌固氮作用, 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肥, 可有效地改良土壤。据调查, 种过葛藤的土壤玉米产量比没种过的增加70%。

6.4 改变沙漠

我国沙漠面积很大, 而且也是沙尘暴的发源地, 若能将沙漠变绿洲, 将对国家和民族有重要的意义。虽然, 目前的品种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 但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这一梦想也会变成现实。

6.5 城市园林绿化

在城市的基建工地, 往往是尘土飞扬, 环境恶劣, 若能栽种葛藤, 由于它生长迅速, 就可以很快解决这个问题。而且, 有些城市的环境在山坡上, 栽种其它品种植物不易成活, 也可用葛藤来实现城市的绿化。

6.6 庭院绿化

葛藤夏季开花, 为蝶形花冠、紫色, 气味芳香;叶手掌大、嫩绿、茂密;茎柔软坚韧, 长势良好。葛藤在庭院种植不仅可美化环境, 而且还可遮荫。

6.7 作饲料利用

葛藤的茎、叶、根都可饲用, 并且适口性好,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含量均比苜蓿高, 大田种植鲜草产量可达9000~15000 kg/hm2。

6.8 葛藤的其他应用

葛藤的花可以解酒, 根可作淀粉;葛藤可以织布;茎柔软坚韧, 可作绳子, 编筐编篮;块根和花可药用, 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泻。

7 结论

综上所述, 葛藤是一种生命力极强和生态价值高的植物, 它具有根系发达、对环境要求低的特性, 所以可以用来水土保持、涵养水源, 它的根瘤菌可以将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肥料, 因此可以改良土壤, 它的枝叶能吸附空气中的颗粒, 因而可以净化空气。同时, 它还是食品、化工等行业的重要原料。毫无疑问, 葛藤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学价值, 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优秀先锋植物, 值得我们大力研究和推广。

摘要:葛藤是豆科葛藤属木质藤本植物, 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优良的生态学特性及顽强的生命力, 在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和水源涵养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高, 缺水少土, 生境严酷, 在植被恢复初期, 需要较为理想的先锋树种。本文分析研究了葛藤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以及生态功能, 分析表明葛藤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优秀先锋植物。

关键词:葛藤,石漠化,治理,先锋植物

参考文献

[1]朱朝艳.石漠化退化土地及植被恢复模式[J].大科技, 2013 (4)

[2] 崔宏安, 刘莉丽, 陈铁山, 等.葛藤不同类型叶耐旱结构的比较解剖学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 2003 (12)

[3] 阮国杰.一种值得开发的植物葛藤[J].甘肃农业科技, 2002 (5)

[4] 杨吉华, 武善举, 王鹏.葛藤保持水土效益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 1990 (4)

[5] 邓锡武.胶园葛藤覆盖应用效果[J].中国热带农业, 2010 (2)

[6] 梁刚毅, 朱首军, 李琪.葛藤的光合作用和光强的关系[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7 (5)

[7] 陈丽婷.葛藤的生态学特性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0)

上一篇:邮政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下一篇:小信号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