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业县石漠化治理(通用8篇)
乐业县石漠化治理 篇1
石漠化防治新技术
一、生态治理技术中国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技术与效果
温远光 陈放 吴庆标 刘京涛 中国一欧盟荒漠化综合治理研讨会论文集202~209 生态治理技术是利用生态自然力进行石漠化生态和植被恢复的技术。对于具有自然恢复能力的、处在不同石漠化阶段的草坡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以及难以人工造林的陡坡地,进行封山育林。通过封山育林和辅助技术措施,减轻或解除生态胁迫因子,使现有植被朝顶极群落演替。石漠化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采用大面积人工造林或飞机播种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理想,而且,由于人工造林难以模拟自然演替过程,形成的林分结构简单,在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性、群落稳定性等方面无法与自然恢复的天然林相比。研究表明,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实行生态治理(全面封育)后,从退耕的石漠化土地到形成草本群落,大约需要3—5年时间,从草本群落到灌木群落需要5一10年,从灌木群落到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30—40年,形成接近顶极的喀斯特森林大约需要100年时间。利用生态自然力恢复岩溶植被虽然需要的时间较长,但投资少、操作性强、效果明显。例如,1993年广西实施岩溶山区封山育林工程,封育面积236万hm2,涉及35个石山面积占全县面积30%以的重点石山县,至1998年底,森林覆盖率由原先的5%提高到8.19%。在长期执行封育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现存的岩溶山地常绿季节雨林面积达77.1km2,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6.37%,成为广西森林覆盖率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因此,生态治理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最直接、最经济、最有效的技术措施。运用生态系统原理,通过延长石漠化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生态链、经济链,实现石漠化生态系统的全面治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是广西的“恭城模式”,即“养殖一沼气一种植”三位一体生态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广泛应用,大大减轻了岩溶山区薪柴和能源压力,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都得到了较快的恢复。
二、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通过人工途径恢复和重建岩溶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措施。
在石漠化的生物治理中,形成了多种生物治理模式。按用途来分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特用林;按生长型划分有乔林型、灌木型、草本型和藤本型;按结构划分有林果药结合模式、用材薪柴饲料多用途林模式、乔灌草结合模式、经药藤蔓植物治理模式、林粮间作模式等;按照工程的性质分有采矿地复垦恢复模式、退耕还林还竹还草模式、种质资源保存模式等;按更新方式来分有人工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天然更新等等。这些模式在石漠化治理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例如,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果化镇是典型的岩溶山区,由于耕地极少,人均不到0.5亩。石山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在遭到人类长期干扰后,绝大多数演变成全裸的光头山。石漠化加剧了石山区的气候恶化,水源枯竭,耕地丧失,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在饱尝生态破坏的恶果之后,从1982年开始,村民在石漠化的土地上造林,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累计共种植任豆林6667hm:。任豆具有很强的恢复与重建功能,在石漠化的退耕地上造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使光头山重新披上了绿装。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已经断流的泉水重新复流,人畜饮水有了保障,旱地变成了水田(图5)。生态重建给石山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极大地增强了人们恢复岩溶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信心。人工治理石漠的积极性高涨,从1995—1998年,广西百色市完成岩溶山地造林2.1万hm2,加快了石漠化地区植被和生态环境的恢复。造林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石漠化治理的造林技术措施 蔡道雄 卢立华广西林业2001.5 11~12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由于中国石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气候条件和生物组成的变化较大,可用于石漠化
生物治理的植物种类较多,目前治理中采用的物种达100种以上,南北之间有所不同。例如,在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任豆(Zenia im函n括)、香椿(Toona sinensis)、菜豆树(Radermacherasineca)、榕树(Ficus microcarp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台湾相思(Acacia richii)、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睹)、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吊丝竹(Sinocalamus minor)、甜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木豆(Cajanus cajart)、山葡萄(Cayratia corniculata)、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扶方藤(Euonymusfonunei)、量天尺(Hylocereus undatus)等;在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区域,主要有:柏木(Cupressusfunebra)、侧柏(Biota orientalis)、圆柏(Sabina chnensis)、泡桐(Paulownia fortunei)、麻栎(Querc瑚acutissima)、栓皮栎(p∽rc凇variabil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乌桕(Sapium sebiferum)、漆(Rhus vernicifll2,6)、桑(Morus alba)、刺梨(Rosa roxburghil)、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金银花、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等。
2树种选择
石山地区造林是石漠化治理见效最快的唯一途径,选择适宜的造林树种是石山造林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利用中心石山树木园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在马山县古零乡石漠化治 2确定合适的苗龄
苗龄与造林成活率关系密切,苗龄太小,苗木过于弱小,抵御恶劣环境的能力差,造林成活率低; 苗龄太大,苗木过于高大,不仅加大了造林难度,而且,苗木蒸腾作用增加,需要水分多,根系受伤严重,恢复困难,同样导致成活率不高。所以,应针对不同树种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苗龄,一般苗龄以1~1.5年为宜。4采用非常规方法整地造林
由于石灰岩溶地区土壤的特殊性,石漠化治理也必须采取特殊的方式。首先,造林整地不能炼山 并应尽可能保留石山上的原生植被。原生植被不仅能给新造林起到遮荫,提高造林成活率的作用,也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而且,能为今后形成多树种立体混交林奠定基础。其次,适当控制密度,过密不仅大量破坏原生植被,而且对今后的林木生长也不利; 过疏则造林效果慢,甚至起不到造林效果。因此,造林密度应控制在900~1050 株/km2为宜,且密度不能强求一致,只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且造林苗木最好都能用营养袋苗,如有困难,也应采取营养苗、裸根苗、种子直播并举的技术路线。根据 石山土壤情况,在土层相对较厚,并能保持相当水量的地方,采用裸根苗;在土层较薄,保水量少的地段,采用营养袋苗;而在石缝、石隙,采用种子直播。再次,必须掌握好造林时机,月为造林定植的适宜季节,选择在阴雨天,且定植坑已经湿透时造林。苗木定植后,在定植坑面盖上杂草、枯枝或小石块,有条件的最好能盖上薄膜,这样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造林成活率。5实行封山
森林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而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建设植被最省钱、省工的办法。封山育林就是以封禁为手段,利用林木天然更新能力、植物群落自然演替规律,使疏林、灌木林、散生木林、荒山等林业用地自然成林。封山育林形成的森林结构是由乔木、灌木、草本组成的立体结构,其根系也在地下组成立体结构,深根、浅根合理分布于不同的土层,能充分利用不同土层中的水分和养分,故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从而,能提高石山岩溶地区植被的覆盖度,而且,封山形成的林分生态功能最全、生态效益最高。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技术第2 9 卷 第1 期0 1 0年 3月
中
国
岩
溶 32~34 试谈岩溶石漠化地区植树造林构想
— —
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法
杨 光 忠
所谓的爆破造隙蓄水凿岩挖坑培土植树造林,就是在坡度适宜且无地质灾害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形地貌有利地带,按照一定 网度钻取 2 ~3
m 深的炮眼,装上适量硝酸铵炸药及雷管,通过爆破将岩体适当震松,利用爆破漏斗的一系列裂隙作为地下水储集介质而构建局部地下水仓,并在地表凿岩挖出0.5 ~1 m深坑 口然后培土植树。
种草主要技术措施
石漠化治理的种草技术
张月涛 赵武林 文玉兴 张 霞 文 琴四川畜牧兽医 2009·07期 总第 225期47~48 围栏封育
工艺流程:围栏→ 落实承包人→ 管护利用→ 草地监测 草地改良
工艺流程:清除有毒有害植物→ 半垦或免耕→ 补播改良草场→ 配套养畜→ 草地监测 人工种草
工艺流程:土地开垦→ 整地→土壤处理→ 施肥→ 播种→ 压实→ 田间管理→ 草场利用和管理
“籐冠”技术国家专利申请号:201010220964.9
籐冠技术是依据热带亚热带特别是石漠化地区自然植被次生演替序列的客观规律,参照自然演替序列中生物量及凋落物量最高、养分分解速率最快的最为重要的“籐冠”演替阶段,通过人工网络架构等技术手段,借助藤本植物生长迅速、用土节约等优点,将石漠化地块迅速进入“籐冠”演替阶段,收到快速、高效的生物生产效果,并为尽快恢复至多层多种森林植被打下环境基础。
籐冠技术的主体结构,是借助石漠化中的大小石头,建立供籐本植物攀爬的各类棚架,这些棚架,又可作为接雨棚的支架,将降雨接住,顺利解决了石漠化地块中重要的“水”问题。攀爬有籐本植物的棚架,又是种植喜阴植物的遮荫棚,并具有大棚增温增湿效果。籐本植物的特殊性,又为石漠化地块中土壤缺乏找到了解决办法,棚架下的广阔天地,又是发展养殖业的良好场所。
三、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
生物与工程治理技术是指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石漠化的技术。如何保护好岩溶山区土壤,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使固面积和效率.是石漠化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措施有炸石集土,砌墙保土,坡改梯地,梯地种植高效的农作物.经济作物或林木.这样既减步了床土流失、保护了土壤也使农业稳产高产、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喀斯特小流域不同等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研究
隋结 熊康宁 牟祥会 廖炳恒 陈永毕 肖时珍 中国水土保持 SWCC 2010年第4期17~19 1)强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1)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保存技术。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针对不同先锋植物,选择具有一定种群规模(或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进行重点保护,定期检查植被生长状况,必要时可进行人工干预,如清除杂草、砍灌等,以保证先锋植物的存活量和生存环境。(2)人促封山育林与先锋物种恢复技术。
在流域内植被垂直结构分异不明显、乔木层严重缺失的区域,选择培植耐旱、喜钙、适地、速生的树种如香椿、任豆、花椒等。在流域内物种多样性相对高的区域,除进行自然封育外,适当补充石榴、核桃、枇杷、花椒等偏经济型树种调节物种结构。在退耕还林还草区域,种
植经济作物如花椒等,以解决当地群众的生计问题。苗木种植采用喀斯特地区困难立地造林技术,以小生境(片、面、点、坑、窝、沟、槽等)为种植地点,利用生根粉和保水剂进行种苗处理,加强后期抚育和管护,保证苗木成活率。
2)中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1)喀斯特地区人工诱导植被恢复技术。木工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下部、坡麓地带和海拔8 5 0 —1 0 0 0 m的区域,应在峰丛中下部和较陡坡麓地带进行生态恢复建 设,营造适宜当地生长且水土保持功能较好的苗木如花椒、香椿等。苗木宜采用块状混交方式栽植,可适当密植并加强后期人工抚育,以保证苗木成活率。在海拔8 5 0 一1 0 0 0 m的区域,可密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植物如金银花等。孔落箐小流域中度石漠化地区多分布在峰丛中部,坡缓土薄,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过程中以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顺向演替为目标。流域内可规划为新生产用地的地类数量极少,治理技术主要是人工诱导植被恢复,采用“ 经济型灌草 +水保林” 间作治理方式,选择喀斯特地区先锋物种金银花、花椒等进行栽植,栽植过程中要留足后续补植苗木,种植密度约为 2 m/株,待灌草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再栽植生态价值较高 的树种如女贞、刺槐等,形成林、灌、草复合生态结构。
(2)喀斯特地区经济林草配套规范种植技术。在两小流域
土壤条件较好、坡度相对较缓的坡麓地带采取“ 经果林(石榴、核桃)+花椒”、“经果林(枇杷、脐橙、柑橘)+经济型牧草(黑麦草、三叶草)” 和“ 花椒 +矮秆经济作物(如辣椒、花生、豌豆)” 的治理方式(表4)。)轻度石漠化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技术集成
(1)林草配置技术。木工小流域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 结构单一,2 0 0 9年花江示范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数据表明,木工村和孔落箐村9 0 %左右的养殖饲料仍以玉米为主。通过在> 2 5。坡耕地和其他草地大力发展经济型牧草(多年生黑麦草、白三叶),根据禾本科和豆科牧草混播比例(约 3: 1)进行条播 撒播,并在稳定已有林草配置结构的基础上,引进新草种(光叶紫花苕、串叶松香草、百喜草等),这样能保证四季牧草供给和
牧草的多样性。
(2)特色经济林果种植技术。木工小流域气候干热,光照较强,降雨量较少,特别适合热带、亚热带水果生长,宜选择市 场前景好、收益回报高、对生长条件要求不是很严格的火龙果 进行规模化种植。种植时一般行距 6~7 m,株距3~4 m,每公顷36570穴,每穴3~4株。管理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注意灌溉 和排涝,防积水,避免细菌、真菌感染。孔落箐小流域土地“ 梯化” 程度较高,宜发展区域性特色果木林。为形成具有独特竞争力的产业,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和当地村民发展意愿,可大力发展枇杷、脐橙种植,进一步优化、规范林粮间作模式。粮食作物之间需留出1~2m的空间以满足
四、工程治理技术及效果
修建家庭水柜、地头水柜和排洪渠是岩溶地区治山治水的有效措施之一
另一个措施是推广使用沼气池,寻找替代能源,减轻割草砍柴对岩溶山地植被的压力,有效缓解石漠化发展。
五、社会经济治理技术及效果
据统计中国西南石漠化严重的黔滇桂三省(区)的平均人口密厦为163人/km2,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13/km2高出46 8%,人均耕地0 96亩.比全国人均耕地少三分之一。三省区岩溶山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比三省区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得多。
目前,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的社会经济措施主要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异地安置,生态移民”和“项目带动,发展中小城镇”。
我国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探讨 吴协保 第28卷第1期5~7 2009年2月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乐业县石漠化治理 篇2
1 严重石漠化地区现状
贵州严重石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黔中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经济较落后,交通欠发达,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低。严重石漠化山体植被稀少,土壤覆盖率低于30%,土壤为石灰土,土层厚度多小于10 cm,零星堆积在石缝、石凹处;植被覆盖率约大于30%,而且分布不均匀,植物主要是草本。贵州虽然降雨丰沛,但由于严重石漠化地区植被稀少,土层瘠薄,水利设施不健全,造成蓄水功能差,时常出现干旱现象,一些地方人、畜饮水十分困难,更难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2 治理措施
2.1 加大水利设施投入
水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根基,只有加强蓄水功能,才能促进动植物生长繁殖,不断扩大动植物种群。随着植物数量增加,就会更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更多的有机物,由此为动物提供更多的食物,容纳更多的动物,形成从低级到高级的食物链。通过飞禽走兽的活动,又可为当地带来新的物种,增加当地植物种群数量,随着植物逐步扩大和丰富,就能充分吸收太阳能和更多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最终形成富含养分、吸附更多降水的土壤,严重石漠化地区也将逐步增强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的功能,形成良性的生态环境。因此,严重石漠化地区的治理,首先是治水。应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科学合理地修建小型水库或者水塘等水利设施,尽一切可行的办法,保住降水。
2.2 因地制宜栽植植物
2.2.1适地适树种植乔木修建小型水库或者水塘等水利设施时,应将水位线下的土壤搬运到水位线以上,用于乔木树种的种植,树种以当地繁殖能力强的土生树种为主,如桦木、栎类等,适当种植供动物食用的果树。待山体水土逐步改善后,通过动物或风媒将乔木树种的种子带到适合植物生长的山体上,最终形成乔、灌、草结构的理想功能生态系统。
2.2.2种植先锋植物在山体石缝、石凹以及能种植多年生藤本植物的土壤里,种植耐瘠薄、耐干旱的多年生藤本植物,如常青藤、巴山虎等。该类植物的吸盘能牢牢地固定在悬崖、秃石上,而且藤蔓生长迅速,每年可生长1 ~2 m,且分裂能力极强,藤蔓生长过程中遇到适合生存的土壤,又会生根,繁殖形成新的植株,在岩石裸露的山体上形成纵横交错的藤网,并能较快地覆盖裸露的岩石。相对岩石裸露的山体而言,能更多地阻挡降水带走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动物尸体、植物的枯落物,逐渐积累富含养分的土壤,为木本植物生长创造必要条件。通过人工促进和生态系统的不断自我修复,最终形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生态环境,再造秀丽山川,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3 结语
治理石漠化山区的良好作物 篇3
1建园选址
尽可能选择远离工矿业污染源、靠近水源、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冲积砂壤土坡地,并且要求交通方便。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最适光照强度在8000勒克斯以上。
2品种选择
选好主栽品种,但同一个果园内最好红、白肉类型搭配种植。一般将不同品种相邻套栽,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3种前准备
火龙果为藤蔓性仙人掌科植物,需要支撑物攀爬。目前主要有柱式和架式两种,从成本、耐久性、操作方便来考虑,推荐采用水泥柱栽培法。水泥柱总长2.1米,内部以钢筋支撑,做成规格为0.1米×0.1米×2.1米的柱体,在距顶端0.1米处做对称的小孔,以便搭架支撑。水泥柱一般埋入地下0.5米,地上留1.6米,株行距为2米×3米,每亩埋110根。
4种植密度
周年都可以种植,以3~11月为最佳定植期。种植时环绕水泥柱挖深约10厘米的圆形穴,将发酵过的粒状有机肥与泥土混匀施于穴底,每根水泥柱旁定植4株苗,深度为5~7.5厘米,亩植444株。
5肥水管理
火龙果定植后,为尽早上架和培养气生根,应及时将苗木绑扎于柱子上。3~5天浇水1次,待成活后,视旱情调整浇水次数。火龙果茎表皮较厚,抗旱能力较强,但冬季温度较低时如能定期灌溉,生长极为迅速。火龙果花期持续时间长,营养消耗较大,因此对肥料的需求量较大。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以少量的化肥,缺素时还要添加适量微肥。一般在每年7、10月及翌年3月各施肥1次,每株果苗施腐熟优质农家肥1.2~1.5千克、三元复合肥0.2千克。
6剪枝摘心
幼苗期剪掉側枝,每株种苗保留向上生长最快的1~2根枝条作为主干,并将主干固定在支柱上。当主干枝长到超过水泥柱子时,摘除顶端嫩芽。摘心后的主干枝萌发出数根枝条,保留顶端枝条,用黑色防晒尼龙绳将枝条固定在支撑物上,让其下垂成为结果枝。生产中以安排2/3的枝条作为挂果枝较好,其他的枝条应缩小生长角度。已经挂果较多的枝条,次年在基部形成大而强壮的分枝后,采取疏剪办法或短切衰弱部分,将其培养为营养枝扶壮。
7防病治虫
冬季或早春松翻园土,减少冬季虫口基数。幼苗及枝条生长阶段,在根部四周撒石灰、火土灰或用毒饵诱杀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可在地上撒播小白菜种子,引诱蝴蝶产卵。若毛虫发生严重,可用90%敌百虫或50%稻丰散1000倍液防治,每7~10天1次,连喷2~3次。果实发育中期用袋套果,以防止果蝇成虫产卵。
8果实采收
火龙果受粉成功的花朵,受粉后30~40天果皮开始变红、光泽出现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圆头果剪从果柄处剪断,轻放于包装箱或筐内即可。
9储藏加工
乐业县石漠化治理 篇4
孔德跃
地处贞丰县珉谷镇东北部的坪上村,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近年来,为改善坪上村及周边地区(以下统称“坪上片区”)恶劣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引导发动群众大面积种植以金银花为主的经济作物,探索出了一条被称为“坪上模式”的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种植金银花和治理石漠化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成功路子。
一、“坪上模式”的基本情况
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总面积8085亩(其中耕地面积2289亩),在村级整合前,含坪上、榨房、马槽井、红岩、白岩和柳家湾等6个村民组,总人口752人,最低海拔870米,最高海拔1250米,年均气温16.6℃,年均日照1549.2小时,年降雨量1400毫米,无霜期340天左右。1990年以前,由于大面积开荒种植玉米等作物,坪上村植被遭受毁灭性破坏,岩石裸露面积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仅为9.3%。生态环境的日愈恶劣,致使该村有92%的农户生活水平低下,靠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199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676元,人均吃粮不足150公斤。从1998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坪上片区因地制宜,积极引进和发展金银花产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石漠化治理,逐步改变了坪上片区的落后面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在经济效益上。坪上片区的传统经济作物是玉米,与其他喀斯特岩溶山区一样,其产量、产值均较低。按每亩土地中石头与土壤6:
4、7:
3、8:2三种比例估算,种植玉米的产量分别约为120公斤/亩、90公斤/亩、60公斤/亩,产值分别约为156元/亩、117元/亩和78元/亩(按现价1.3元/公斤计)。而这三种类型的土地,种植金银花的最低产量(即按每亩土地中石头与土壤8:2比例估算)约为16公斤/亩(鲜花),相应产值约为256元(按现价16元/公斤计),经济效益至少是种植玉米的3倍以上。据统计,2007年,坪上片区共种植金银花4200余亩,产值达400余万元,加上其他种养业的收入,该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676元增加到2000余元;坪上村种植金银花收入超过5万元的人家有8户,3-5万元的有11户,其他种植户年收入均在8000元以上。此外,由于金银花成熟时恰逢农忙季节,采摘期非常短,一到开花季节,坪上片区家家户户都需雇人采摘,不仅留住了该片区的劳动力,还吸纳了周边县、乡(镇)的富余劳动力上百人,其月平均收入在500元以上。
在生态效益上。过去的坪上片区岩石突兀,每逢大雨,便山洪暴发,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种植金银花后,由于其具有耐寒、耐旱、耐涝、耐贫瘠的特性,特别适应喀斯特岩溶山区的自然环境,在保水固土、治理石漠化方面产生了明显效果。据有关单位研究,每一亩喀斯特山地可以种植70棵金银花植株,每棵金银花植株可涵养水分约200公斤,一亩金银花涵养的水分高达14000公斤左右,对改善干燥炎热的岩溶山区自然环境具有重要作用。金银花生长期长(平均在15年以上),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以山区遍布的石头为支架,攀石而上,枝条蔓生,长年不落叶,成为天然的绿色屏障。据有关单位实地测量,1株金银花种植3年后可以覆盖4-10平方米的山石,有的甚至可以覆盖20平方米的面积。在大量种植金银花的同时,坪上片区还积极推广立体种植的模式,在石旮旯地中套种花椒、桃、李、梨、砂仁、花生等多种作物,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此外,在退耕地和石漠化荒山上种植金银花,因为有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民也不可能舍弃金银花而复耕和砍伐,生态效益得到巩固。如今的坪上片区,昔日光秃秃的山坡披上了绿装,青峰叠翠,满目生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6.2%,60%的水土流失得以控制,80%以上的土地石漠化得到防治。
二、“坪上模式”的主要做法
在发展金银花产业和治理石漠化的过程中,贞丰县的主要做法概括起来为:“因地制宜、示范先行,多方投入、综合治理,选准品种、科技支撑,市场导向、龙头带动”。
因地制宜、示范先行。贞丰县在发展金银花产业时,注意因地制宜,结合生物特性,选择在生态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突出的海拔为800-1200米左右的岩溶山区试种金银花。在引进和推广过程中,注意采取示范先行的方式。1998年,贞丰县制定了“五个十万亩”工程的总体规划,选定坪上村作为“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并抽调林业、农技、水利、药材等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与当地政府一道,发动群众连片种植金银花。随着金银花种植效益的逐步显现,带动了坪上片区越来越多的农户自愿投入发展金银花产业。
多方投入、综合治理。贞丰县通过采取扶贫贷款、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和引导农民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重点从改善产区基础设施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入手,加大对金银花产业的投入,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截至目前,坪上片区共争取扶贫贷款、以工代赈、退耕还林等资金750余万元,帮助农户建成水窖22个(蓄水量8140立方米),蓄水池14口,供水管道3.2公里;建成通村公路6.8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1205亩,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10亩,珠防面积1582亩,水土保持林1530亩,经果林308亩,牧草112亩,封禁治理5208亩,保土耕作1102亩。
选准品种、科技支撑。贞丰县在金银花种植上,经过多方比较,筛选确定有效成分含量高、丰产性状好、抗逆力强的本地优质品种黄褐毛忍冬进行推广种植。县林业等技术部门组织开展了金银花的扦插、温棚育苗等相关技术攻关工作。2002年,成功攻破了金银花育苗难点,掌握了金银花温棚两段育苗技术。同时,政府和有关龙头企业还多次组织科技人员到坪上及周边村讲授金银花的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帮助村民提高种植水平,为金银花的大面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导向、龙头带动。为保证金银花产得出,有销路,贞丰县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引入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机制,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种植金银花,在引种金银花的初期,即由县药材公司负责贷款投资,县林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农户负责种植管理。2005年后,当地政府与飞龙雨公司达成协议,每年由飞龙雨公司以合同订购和随行就市相结合的办法,订立保护价,按市场价格收购金银花。如2006年的保护价为6元/公斤,实际收购价为7元/公斤;2007年的保护价为5元/公斤,但在实际收购中直线上升,最后达到10元/公斤左右。这一方式让农民吃了“定心丸”,种植利益和积极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坪上模式”已为实践证明是我州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产业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一条成功之路,在全州乃至全省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从坪上片区目前金银花产销的实际运行情况看,这一模式自身也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弱,农户种植积极性易受市场行情影响(如几年前金银花市场收购价偏低时,曾出现农户毁苗改种的现象);金银花种植方式较为粗放,产值产量不高;缺乏精深加工,产品品种较为单一,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合作经济组织发育程度较低,服务功能较弱,专业大户带动能力不强,等等。
三、完善和推广“坪上模式”的建议
金银花是国家确定的名贵药材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研发的深入,金银花的用途越来越广,由单一的中草药原材料逐步向茶叶、饮料、食品和日用化工产品等方面拓展,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国产量约500万吨,社会需求约2000万吨)。同时,在坪上片区和我州其他地方广泛种植的优良金银花品种黄褐毛忍冬,已被国家药典委员会批准进入2005版《中国药典》(增补版)山银花品种项下,成为国家认定的正品药用金银花之一,这些都为金银花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抓住时机,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建立健全面向市场的金银花产业化经营机制和面向农户的综合扶持体系,进一步增强其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一是做大基地规模。结合全州30万亩金银花基地建设,统筹作好全州金银花种植规划布局,以适宜金银花生长的中海拔喀斯特岩溶山区为主,进一步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以大基地联结大市场,从而产生大效益。积极推行金银花标准化示范种植,抓好扦插育苗、种子育苗和压条育苗等示范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标准化种植基地不断发展壮大。
二是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对飞龙雨公司等现有金银花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招商引资,注意引进、培育和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金银花绿原酸加工、提纯和金银花饮料、制药及日用化工产品制造等方面的龙头企业,为金银花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做响产品品牌。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金银花精深加工,延长金银花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做好绿色品牌的争取和认证准备工作,积极“走出去”作好宣传推介,打造地域性金银花产品品牌,提升黔西南金银花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形象和影响力。
四是完善利益机制。坚持和完善近年来在金银花生产中采用合同订购的好做法,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加强对企业和农户诚信意识的宣传、教育。鼓励龙头企业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金银花精深加工高科技企业合作,深入开展金银花种质资源及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研究,努力在金银花品种引进、改良和病虫害防治以及标准化生产、加工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六是抓好服务推广。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扶持一批金银花经纪人队伍,开拓市场,大抓订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企业为主体,加强金银花种植、采摘和加工等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集约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水平,提高金银花品质和单位产出率。
七是加大经费投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的原则,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投入金银花产业发展,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加强同农村金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积极推广小额信贷业务,增强金融对金银花产业的支持力。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石漠化综合治理、扶贫开发等有关政策,按照“谁治理、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完善奖扶措施,鼓励个人、集体利用石漠化土地和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进行金银花产业开发。
乐业县石漠化治理 篇5
一、计划落实情况
都匀市2010年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初步设计经省发改委黔发改农经[2010]711号文批复,州发改局黔南发改投资
[2009]247号文下达投资计划。项目投资11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000万元,地方投资100万元。项目区为谷江河小流域,该小流域面积94.69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6平方公里。建设规模及内容为:封山育林1503公顷,人工造林50公顷,草地建设人工种草14公顷,草地围栏2公里;购置饲草机械20台,修建青贮窖150立方米;水利水保工程修建引水渠25公里,蓄水池100口,拦沙坝8座,引水坝3座,坡改梯33公顷,管护步道2公里。建设期限为1年。
二、项目实施情况
圆满完成了2010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6平方公里。
三、工程实施的主要措施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自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按照省、州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有关要求,都匀市成立了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对全市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由发改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并明确领导小组及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责。
2、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及项目实施进度,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制定工作方案,推进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建立部门分工合作机制
都匀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由市发改局牵头,各相关部门按照项目实施内容,按行业类别分类组织实施,其中:市林业局负责实施林草植被建设和保护项目,市畜牧局负责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项目,市水利局负责实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项目、坡改梯工程项目。
4、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组织编制项目可研、实施方案、初步设计上报审批。并严格按照已批复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项目“四制”管理。
5、资金管理
根据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办法,项目资金按照“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专人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统一存入市发改局设立的基建专户,按项目实施进度拨款,并严格实行报帐制。
6、项目档案管理
该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建设独立的档案资料,分类归档。
7、项目公示管理
在项目区张贴公示,对项目区的实施地点、项目名称、内容、责任方等进行公示;
8、工程质量管理
论土地沙漠化治理 篇6
论土地沙漠化治理
沙漠化是一个重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在我国很多土地的生产力因此被降低甚至完全丧失,自然环境也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加强对沙漠化治理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王鹏 作者单位:中环国评(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刊 名:管理学家英文刊名:GUANGLI XUEJIA年,卷(期):2010“”(2)分类号:X7关键词:沙漠化 土地利用 治理
贞丰县石漠化综合治理探析 篇7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成因,治理模式,对策,贵州贞丰
石漠化土地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地区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的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1 贞丰县基本情况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属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距省城贵阳市250km,位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东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05°25′~105°56′,北纬25°07′~25°44′,全县东西宽52km,南北长67km,全县国土面积1 511.9km2。全县辖6镇7乡,总人口36.4万人,人口密度为240人/km2。由于人口密度大,加上山高坡陡、过度开垦等,使全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恶化,每年自然灾害频繁,每年给广大群众造成经济损失亿元之多。
贞丰县处于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逐级下降,西北面的龙头大山最高海拔1 966m,最低点为北盘江和洛凡河交汇处海拔324m,相对高差1 642m,绝大部分地区处于800~1 300m之间。地貌有石灰岩中中山、低中山、砂页岩中中山、低中山、低山。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907.0km2,占全县总面积的60%;砂页岩山地604.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0%,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贞丰县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自然地貌形成3级台面,因而形成3种不同的自然气候特点。海拔800m以下的东部、东南部属于炎热区,高温少雨,年平均温20°C,全年基本无霜冻,全年≥10℃日积温6 180℃,年均降水量1 100~1 200mm;海拔800~1 300m的中部温和区,年平均气温16.5℃,全年≥10℃日积温5 500℃,无霜冻长达330d以上,年均降水量1 300mm;海拔1 300m发上的西部、西北部温凉湿润区,年平均气温15℃,全年≥10℃日积温4 300℃,年均降水量1 400mm。
全县主要土壤类型分为垂直地带性土壤和地域性土壤2类。东部和东南部土壤以砂页岩发育而成的黄壤、黄棕壤为主;中部地区以石灰岩发育而成的石灰土为主;西部地区2种土壤兼而有之。全县土地资源的特点一是山地面积大,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坝子分别占80%和20%;二是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区间产出差异大,坝子土地生产力高、但人口稠密,山地人口少,但生产力低;三是人均占有农地、林地、牧地少,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县耕地总面积151 190.00hm2,林业用地面积61 856.03hm2,占全县总面积的40.91%。其中有林地面积23 529.68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8.04%;疏林地面积78.50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0.13%;灌木林地面积15 325.63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4.78%;未成林地面积4 645.47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51%;无林地面积14985.45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4.22%;苗圃地面积0.55hm2。全县2006年森林覆盖率22.84%,低于全州40.67%和全省39.93%的平均水平。
2 贞丰县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2.1 石漠化现状
贞丰县13个乡镇都有石漠化存在,根据2006年2类调查结果显示,全县调查喀斯特面积89 689.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59.32%;其中石漠化面积59 748.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9.52%,占全县喀斯特面积的66.62%;潜在石漠化面积14 883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84%,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16.59%;非石漠化面积15 058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96%,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16.79%。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土地22 749.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5.05%,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25.36%;中度石漠化土地20 040.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13.25%,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22.34%;强度石漠化土地12 398.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8.20%,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13.82%;极强度石漠化土地4 561.00h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2%,占全县总喀斯特面积的5.09%。
2.2 石漠化成因分析
石漠化的形成是自然背景(喀斯特地貌)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森林植被的退化或被毁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导致地表裸露,在降雨或径流等运移力的作用下,进一步造成土壤及植被丧失,基岩裸露,最终导致石漠化的发生。石漠化的形成是水土流失的必然结果,影响石漠化形成的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为因素逐渐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子。
通过调查,贞丰县石漠化总面积59 748.00hm2,其中人为原因面积58 831.00hm2,占石漠化总面积的98.47%;自然原因面积917.00hm2,占1.53%。毁林(草)开垦面积2 449.70hm2,占4.10%;过牧面积1 726.70hm2,占2.89%;过度樵采面积37 910.10hm2,占63.45%;火烧面积1 003.80hm2,占1.68%;不适当经营方式16 657.70hm2,占27.88%。可以看出,造成贞丰县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以过度樵采和不适当经营方式为主的人为因素,占全县石漠化面积的91.33%。
3 贞丰县治理石漠化的必要性
“上泛则下滥、上治则下安”。贞丰县地处珠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将严重影响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建设。鉴于贞丰县石漠化的局面,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其水土流失会更加严重,必将严重威胁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改善全县生态环境,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对贞丰县石漠化土地进行全面治理势在必行。
4 贞丰县石漠化治理模式
贞丰县需治理石漠化总面积59 748hm2,其中已经治理面积17 500hm2,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29.3%;还需要治理面积42 248hm2,占全县石漠化总面积的70.7%。自1993年开始治理石漠化以来,形成了“顶坛模式”和“坪上模式”2种模式。
4.1 顶坛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前,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片区是全县典型的(水土流失)石漠化极严重地区,当地群众大半年靠救济粮过日子,年复一年的进行开垦,进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怪圈。1992年以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对当地土地进行坡改梯、客土改良、增厚土壤耕作层,改良土壤质地、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变过去的“三跑土”为“三保土”,减缓水土流失。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发现当地零星种植的花椒不仅长势好,且耐干旱瘠薄,增加了群众的收入,随之发动群众大力发展花椒栽植,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998年花椒种植面积发展到666.67hm2,其中人均面积0.2hm2,当地大部分群众都依靠种植花椒摆脱了贫困。1999年国家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2002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后,当地群众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栽植花椒,人均年收入4 000多元。顶坛片区花椒栽植目前已发展到带动2个乡镇、6个村、27个小组、2 369户、8 976人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顶坛模式使得水土流失防治率达到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到92%,昔日岩石裸露的顶坛查耳岩村还被授予“全国绿化千佳村”的荣誉称号,在2007年底贞丰县还被国家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花椒之乡”称号。顶坛模式不仅使当地原来世代贫穷的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也让全县走上了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4.2 坪上模式
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被称为“只长石头不长粮”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贞丰县珉谷镇坪上村根据当地环境条件,全村农户在岩石裸露达90%以上的石旮旯土地上种植金银花,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种植发展,现在全村528户家家种植金银花,以金银花作为全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平均每户种植金银花0.33~0.40hm2,全村种植金银花266.67hm2,年产量达600多吨,使原来怪石林立的石漠化土地披上了绿装,而且全村农户依靠种植金银花由原来的温饱走上了小康之路。马糟井组罗会安家种植金银花0.53hm2,在2008年依靠金银花增收达6万元,全村各农户依靠金银花平均增收10 000元以上,使全村农户过上了好日子。坪上村成为全县建设“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目前还带动了相邻的牛坪、中坝2村9个小组1 326户农户种植金银花200hm2,并且有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5 石漠化治理对策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把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根本点和切入点,给贞丰县治理石漠化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贞丰县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加上贞丰县已有治理石漠化的模式可供借鉴,人们对治理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石漠化治理应坚持“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和“防治并重、生态优先”的原则,按照“科技先行、群众参与、政府支持、公司介入、市场化管理”的运行机制,对石漠化进行全面治理。
(1)重度(含极强度和强度)石漠化地区,应采取部分生态移民、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充分利用生态自然修复功能恢复,改善石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
(2)中度石漠化地区应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种草养畜等生态综合治理模式,配套沼气、水电等工程建设,做好经济作物的选择、栽培和主体复式配置以及牛、羊等围圈和科学饲养,搞好农林畜产品加工,逐步提高当地群众的收入。
(3)轻度石漠化地区应加强预防地质灾害,加快林业建设步伐,采取生态农业、庭园经济等生态治理模式,大力推行良种选育、丰产栽培技术及水电开发、沼气建设与利用、坡改梯及水池水窑配套建设并管网化、节水农业等。潜在石漠化和无石漠化区应以预防为主,进行农业结构调整,采用土地合理利用的生态综合治理模式,进行坡改梯、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本建设、配水、配肥、良种良法栽培。
(4)采取多种保障措施。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必须提高对石漠化土地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将石漠化治理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二是资金保障。石漠化治理主要是生态基础建设,投资大、时间长、直接经济效益低,需要政府长期扶持和投资,当地受益群众参与部分筹资,共同治理石漠化。三是组织保障。石漠化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公益事业,从县到乡镇到村都要成立专业的工作机构,确保上下联动,互相配合,山、水、林、田、路等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四是加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建设和破坏的相持阶段,要加大石漠化治理的力度,落实相应的承包管护制度,坚持“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的政策,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发挥一片效益。同时,要把治理石漠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提高当地群众参与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把贞丰县建设成为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做到生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清尧, 潘红星, 何绍明.加快我国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缓[J].林业经济, 2002 (4) :18-20.
[2]夏卫生, 雷廷武, 潘英华, 等.南方坡地石漠化现关及防治的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 2001 (14) :47-49.
乐昌市石漠化现状及综合治理对策 篇8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地区治理措施植被恢复
1乐昌概况
乐昌市地处广东省最北端,位于东经112°31′~113°34′和北纬24°37′~25°31′之间,韶关市西北部,东邻仁化县,南连曲江和乳源县,西部和北部与湖南省接壤,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
2乐昌石漠化现状
乐昌市是广东省7个石灰岩县(市)中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最高的县级行政区之一,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确定的在“十一五”期间进行综合治理的100个试点县之一。乐昌石漠化地区属于峰林平原型石漠化类型,岩溶地区主要分布在乐昌的西北部,集中在沙坪、秀水、梅花、云岩、庆云、白石、黄圃、坪石等8个乡镇。
全市岩溶面积达7966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32.9%;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26758.9公顷,占岩溶面积比例的33.6%;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47719.3公顷,占岩溶面积比例的59.9%。石漠化土地中,极度石漠化面积23.7公顷,强度石漠化面积5646.2公顷,中度石漠化面积11496.4公顷,轻度石漠化面积9592.6公顷。
注:数据来源于2003年广东省石漠化调查
3石漠化地区存在的问题
乐昌石漠化地区土壤瘠薄,植被覆盖率低,坡耕地的大量开垦等因素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因此,乐昌石漠化地区的石漠化趋势依然严重。
3.1人为因素
3.1.1火烧:部分石山植被受森林火灾危害,林地覆盖率明显降低,在久雨或暴雨侵蚀下,斜坡陡坡土体或表层松散土壤大量流失,致使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据监测显示,因火烧致使的石漠化面积达27.0平方千米,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10.1%。
3.1.2不适当的经营方式: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往往只从部门、地方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利益出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认识不够,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索取,加剧了土地石漠化。
3.1.3人口压力:岩溶地区部分区域人口多,耕地少,生活压力迫使人类活动向山地转移,坡耕地所占的比例很大,且烧山耕种活动明显。破耕地极易造成水土流失,石漠化地区土壤薄,水土流失一段时间石灰岩就裸露出来形成石漠化。
3.1.4经济因素:岩溶地区地处山区,经济贫困、科技文化落后,加上石漠化治理涉及面广,在经济条件、群众基础、造林技术等方面,都比在非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困难得多。特别是石漠化治理的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投资渠道,已成为制约治理的主要因素。
3.1.5思想觉悟因素:由于石漠化地区地处偏僻,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上当地政府对石漠化治理的宣传工作还不到位,群众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还不高,群众对植树造林、绿化石山的意识不强,石漠化治理还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3.2旱涝灾害频繁石漠化导致山地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当地旱涝灾害频发,2002年至2006年乐昌市先后发生了两次百年一遇和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灾情十分严重,损失极为惨重。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石灰岩的特性,生态问题尤其突出。水土流失加重,土地的承载能力和抗灾能力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干旱、洪水、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大,无雨就旱,遇暴雨就成灾,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3.3冰冻雪灾的影响2008年1月底的持续冰冻雪灾给广东省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及严重的生态灾害,乐昌是广东最北及地势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据初步的调查,乐昌林业受灾面积84206.7公顷,占全市林业用地的45.8%。石漠化地区所在的乡镇都位于乐昌的西北,地势较高,林业雪灾情况是全市最严重的地区,95%以上的乔木林地严重受损,使近20年的封山育林成果毁于一旦,雪灾使本来生态状况比较恶劣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状况雪上加霜。
4石漠化治理的对策
4.1植被恢复建设植被恢复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首要目标,只有石漠化地区的山地全部覆盖了森林植被,石漠化的危害才能逐步减轻。
4.1.1封山育林①封山育林对象:石漠化山地内有乔木树种或灌木树种分布,有望培育成乔木型、乔灌型或灌木型植被类型的林地,以及不适于人工造林的高山、陡坡、基岩裸露度大干60%的林地。②封山育林措施:设立封山育林的管护机构、制定管护制度(或乡规民约),落实管护人员(成立30人的护林队),建立管护设施;设立封山育林的标志、标牌等。
4.1.2人工造林①人工造林条件:石漠化山地内基岩裸露度小于70%、土壤厚度不小于40cm、适宜造林或改造的林地。②造林措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选取适应性强、生长较快的优良乡土树种上山:最大限度地利用造林地现有植被,禁止砍山、全面炼山等措施毁坏原有植被、见缝插针、局部整地;应用容器苗造林、抗旱保水剂等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乔灌草结合原则,尽早恢复植被。
4.2护林队伍建设由于部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保护现有植被的意识不强,农民烧荒行为经常引起火灾。火灾使石漠化地区的植被遭受灭顶之灾,一场大火把仅有的一点植被化为灰烬,因此,护林队伍的建设是石漠化地区林业建设的重中之重。石漠化地区不仅要植树造林、而且要养林、护林。护林队伍的职责不仅是防止乱砍乱伐等破坏林地的行为,而且要严防火灾。
4.3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据有关方面测算,建~座沼气池,每年可节材2000公斤,按每公顷林地每年生长7500公斤计算,相当于每年封育了0.27公顷林地。因此,石漠化地区要大力发展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以及小水电的建设,减少农民对林地植被的依赖。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可节省薪材消耗,有效地保护石漠化山体植被,对于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至关重要。
4.4农村水利水保设施建设为了改善岩溶地区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规划建设一定的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发展以投资少、见效快的小型微型水利水保工程,合理布设各类拦、蓄、积、灌、排工程等设施,努力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形成多功能的防治体系。
4.5循环生态经济产业工程建设在人均耕地少、生态条件较为恶劣的乡村,以一个自然村为单位,以集体+个人的形式种一片果、建一个场、修一座沼气池的工程,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
4.6扶贫项目建设贫困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瓶颈,因此当地政府要大力发展扶贫项目的建设,扶贫项目要在结合岩溶地区土壤气候条件下,充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推广灌溉保水节水技术,种植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养殖业等一系列措施。通过科学种植与科学养殖,在不增加种植面积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收入,有效减轻岩溶地区的生态压力。
5结束语
【乐业县石漠化治理】推荐阅读:
乐业教育10-29
休闲娱乐业06-10
敬业与乐业好的10-15
敬业与乐业演讲稿06-20
敬业与乐业课后题答案07-22
敬业与乐业阅读及答案07-28
成语安居乐业的故事10-23
5敬业与乐业导学案10-11
干部下基层 群众得实惠——广西乐业县开展“万名干部入乡住村”活动侧记10-25
娱乐业的著作权保护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