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及治疗措施

2024-09-27

预防及治疗措施(通用12篇)

预防及治疗措施 篇1

根据对大型养猪场的调查走访, 仔猪断乳后2周内腹泻发病率高达25%左右, 严重阻碍仔猪的生长发育, 并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降低断乳仔猪腹泻发病率, 提高其增重与饲料报酬, 现将断乳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病原因

(1) 应激反应。由于仔猪与母猪突然分离而产生的精神应激;由产房迁至保育舍, 依附母猪生活到完全独立生活的环境应激;仔猪由吃母乳和乳猪料到完全食用断乳仔猪料的饲料应激;断乳后的重新组群发生位次争斗的应激;温度变化的应激。

(2) 仔猪消化酶不足。仔猪断奶后, 原本不健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酶的活性在断乳后还会降低, 胃酸分泌不足, 导致消化不良而产生仔猪腹泻。

(3) 病菌侵袭与免疫系统的不健全。仔猪因自身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 断乳后依赖母乳的免疫抗体有所下降, 故极易使病原微生物乘虚侵入, 造成腹泻。

2 预防措施

(1) 加强母猪与仔猪的饲养管理。改善母猪和仔猪生活的温、湿度环境, 建立健全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提高断乳仔猪的个体素质, 这是预防断乳仔猪腹泻的重要举措之一。

(2) 实行母猪与仔猪的逐步分离方法。在断乳后一周左右进行, 白天母猪与仔猪隔离, 夜晚并回原圈, 降低仔猪思母的精神应激, 同时由于仔猪留在原舍, 仍由原来的饲养员饲喂, 降低环境变化和饲养人员变化造成的应激。

(3) 降低饲料应激。仔猪生后7日龄开始补料, 建立起胃肠免疫耐受功能。经多家猪场试验证明, 仔猪断乳前需采食600克左右饲料, 才能使仔猪消化系统耐受断乳后饲粮应激, 从而使断乳后仔猪腹泻下降。

降低饲粮抗原物质 (来源于植物蛋白) , 减轻肠道免疫反应。断乳仔猪饲粮豆粕控制在25%以下, 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 以限制性氨基酸强化饲粮, 断乳仔猪饲粮粗蛋白质不宜超过19%, 同时改进植物性蛋白饲料的加工方法, 如蒸气挤压膨化。

(4) 合理利用添加剂。断乳仔猪饲粮中添加有机酸可以提高消化道的酸度, 激活某些消化酶, 如柠檬酸、甲酸钙、乳酸等, 但添加不宜超过40日龄。饲料内添加酶制剂, 如复合酶制剂 (含有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 , 还可添加益生素, 锌、碘、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以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增强抗病力。

(5)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驱虫程序。

3 治疗

对发生腹泻的仔猪要防止脱水, 要及时补液, 注射糖盐水和口服补液盐;调节胃肠功能, 采用乳酶生, 胃蛋白酶和鞣酸蛋白以及干酵母等进行治疗。

治疗大肠杆菌感染, 肌注硫酸庆大霉素8万单位, 每日2次;痢特灵100~120毫克/头, 每天2次;痢菌净5毫克/千克体重, 肌注或内服, 每日2次。脱水仔猪要充分补液, 用5%葡萄糖盐水10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维生素C2毫升, 配合抗生素腹腔注射, 每天2次。

预防及治疗措施 篇2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患鼠疫原因有哪些?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鼠疫的症状有哪些?

潜伏期: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2~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1、轻型 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 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瘀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使患者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康复。

3、肺型 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患者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 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患者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h至3天内死亡。

5、其他少见类型

①皮肤型。疫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亦可形成疖、痈。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

②眼型。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

③咽喉型。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亦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杆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

④肠炎型。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

⑤脑膜炎型。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鼠疫的治疗方法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必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及疫区早处理。病人应严格隔离,病室应无鼠、无蚤。

1、一般及对症治疗

急性期应卧床,保证热量供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对于高热患者,用药物及物理退热;疼痛及烦躁不安者用止痛及镇静剂。中毒症状严重者可予肾上腺皮质激素短期应用,但必须与有效抗菌药物间用;呼吸困难 、循环衰竭及合并DIC者,应予吸氧、抗 休克 及应用肝素纳治疗。

2、病原治疗

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常用药物为:链霉素成人每日2g,分2-4次肌肉注射,热退后改为每天1g,疗程7-10天。庆大霉素成人160-320mg,分次静滴,用药7-10天。肺鼠疫链霉素首剂1g,后每4h0.5g,热退后改为每6h0.5g,连用5-7日。庆大霉素首剂160mg,而后每6h 80mg静滴;也可用氯霉素、氨苄西林、磺胺及三代头子包菌素等。氨基糖甙类若与四环素或氯霉素合用,则剂量可酌减。磺胺药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常用者为SD,首剂2-4g,后每4小时1-2g,与等量碳酸氢纳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3-5天后停药。

对于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等应联合用药,首选为链毒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次选为庆大霉素加氯霉素或四环素。四环素和氯霉素在开始两天宜用较大刊量 ,成人每日3-4g,分4次口服。不能口服时改为静脉点滴 ,四环素静滴时每日剂量不宜超过2g;热退后即改口服 ,每日1.5-2.Og,连用6天。

3、局部治疗

腺鼠疫淋巴结切忌挤压,可局部用药外敷。如脓肿形成可切开排版 ,皮肤病灶可局部用抗生素软膏 ,眼鼠疫可用抗生素眼药水。

鼠疫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管理传染源

加强国际检疫,防止从国外传入。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即予分别隔离,并于6h内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接触者检疫6天。肺鼠疫隔离至痰培养6次阴性,腺鼠疫隔离至淋巴结肿完全消散后再观察7天。患者排泄物及用具应彻底消毒或焚毁。疫区封锁至少9天,大力开展捕鼠、灭鼠、消灭其他疫源动物,控制鼠间鼠疫。

2、切断传播途径

(1)消灭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喷撒安全有效的杀虫剂杀灭跳蚤,灭蚤必须彻底,对猫、狗,家畜等也要喷药。

(2)加强交通及国镜检疫对来自疫源地的外国船只、车辆、飞机等均应进行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实施灭鼠、灭蚤消毒,对乘客进行隔离留检。

3、保护易感者

(1)个人防护:进入疫区的防疫人员应穿衣裤相连的衣帽、戴口罩、防护眼镜、胶皮手套及长筒靴。接触患者或病鼠后可用磺胺嘧啶或四环素每天2g分4次服或链霉素每天1g分2次肌注,疗程均为6天。但有的作者曾对甘肃省保存的382株鼠疫杆菌进行了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认为鼠疫杆菌对磺胺类药物均不敏感。

(2)预防接种:目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现有的几种免疫制剂,无论是鼠疫活菌苗、死菌或提纯菌苗,在预防人间鼠疫发生上其免疫效果均不理想,主要是接种后免疫强度不高,免疫效期短,不能完全保证免疫人群不发病。我国目前用无毒活菌苗。皮肤划法的反应较轻易被接受但划痕深浅及进入人体的菌苗不易掌握。也可用皮下注射,成人1ml(含无毒活菌10亿个),儿童酌减。接种后10天产生免疫力,1个月后达高峰,6个月后逐渐下降,1年后消失。为保证免疫效果,每6~12个月需加强复种1次。接种对象为疫区、周围人群和防疫人员,国外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F1亚单位菌苗和V抗原菌苗在实验动物可产生高效价的免疫抗体,对大剂量鼠疫菌攻击有满意的保护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鼠疫菌苗用于临床。

产后出血的治疗及预防 篇3

【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治疗;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485-02

产后出血包括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以及产后2小时至24小时3个时期,多发生在前两期。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目前居首位。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结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征)后遗症,故应特别重视做好防治工作。预防措施主要应从孕前、孕期开始,除定期产检,认真筛查高危妊娠,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外,还应密切观察产程,极早识别难产因素,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和时机。笔者从产后出血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浅谈体会。

1 原因

1.1 产后宫缩乏力 占产后出血的75%。正常情况下,胎盘娩出后,子宫肌纤维收缩与缩复使宫壁上的胎盘床血窦关闭和血栓形成[1],出血迅速减少。如收缩、缩复功能障碍,胎盘床血窦不能关闭则可发生大出血。分娩时宫缩乏力,产程过长造成产妇极度疲劳及全身衰竭;产妇体弱,有全身急慢性疾病,或使用镇静剂过多,或产科手术时深度全身麻醉, 多胎妊娠、巨大胎儿、羊水过多等引起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多次分娩而致子宫肌肉退行性变;妊高征或重度贫血致子宫肌层水肿;前置胎盘附着的子宫下段收缩不良;胎盘早剥离而子宫肌层有渗血;或因子宫肌瘤、子宫发育异常等,均影响子宫的收缩、缩复。

1.2 产道损伤包括会阴、阴道、宫颈及子宫破裂出血。

1.3 胎盘因素 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者称胎盘滞留。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过早或过重按摩子宫,促使胎盘娩出,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缩复,致胎盘部分剥离,剥离面血窦开放而出血不止;宫缩乏力或因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下段,致胎盘虽已剥离而滞留于宫腔,影响子宫收缩止血;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形成收缩环,将剥离的胎盘嵌闭于宫腔内,妨碍正常宫缩引起出血,血块多聚于子宫腔内,呈隐性出血;由于子宫内膜慢性炎症或人流、剖宫产等手术损伤,致蜕膜发育不全,或因胎盘附着面广,均可造成胎盘与宫壁粘连,甚至胎盘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形成植入性胎盘。前者不易,后者不能自宫壁剥离。完全不剥离者可不出血;但部分性粘连或植入者其余部分可剥离,剥离的胎盘影响宫缩,威胁最大;由于挤压子宫、牵拉脐带,或胎盘发育异常,常致胎盘胎膜残留,影响宫缩,可发生大量或持续少量的出血。

1.4 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产科情况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等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少数由原发性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症[2]、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或重症病毒性肝炎等引起。

2 治疗

2.1 刺激子宫收缩腹部按摩子宫是最简单有效的促使子宫收缩以减少出血的方法。出血停止后,还须间歇性均匀节律的按摩,以防子宫再度松弛出血。必要时可置一手于阴道前穹窿,顶住子宫前壁,另有一手在腹部按压子宫后壁,同时进行按摩。应用宫缩剂麦角新碱0.2~0.4mg静脉推注及催产素10~30U加入5%葡萄糖液中滴注。亦可经腹壁直接注入子宫体部肌层,或经阴道注于子宫颈部[3]。前列腺素对子宫平滑肌亦有较高选择性促进收缩作用,可用PGF2a0.5~1mg,经腹直接注入子宫肌壁。出血不止时,可经腹壁向脊柱方向压迫腹主动脉,亦可经子宫后壁压迫腹主动脉。当子宫肌肉缺氧时,可诱发宫缩减少出血。获得暂时效果,为采取其它措施争得时间。

2.2 宫腔填塞 重新消毒外阴后,一手经腹固定子宫底,另一手中、食指或用环钳夹持2cm宽的无菌长纱布条,自宫底及两侧角向宫腔填塞,要塞紧填满,不留空隙,以达到压迫止血的目的。纱条亦有刺激子宫收缩作用。如出血停止,纱条可于24~48小时后取出。填塞后需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取出前应注射宫缩剂。

2.3 选择性血管栓塞 局麻下经皮从股动脉插管造影,显示髂内动脉后,注射一种能被吸收的栓塞剂,使髂内动脉栓塞从而达到止血目的。操作稍费时。

2.4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及髂内动脉 妊娠时90%的子宫血流经过子宫动脉,结扎双侧上行支及髂内动脉,出血多被控制。

2.5子宫切除 是控制产科出血最有效的手段。各种止血措施无明显效果,出血未能控制,在输血、抗休克的同时,即行子宫次全或全子宫切除术[4]。

2.6 胎儿娩出后超过30分钟,虽经一般处理胎盘仍未剥离,或伴大出血者,应尽快徒手剥离胎盘。如遇产后数日胎盘不下而求治者,此时宫颈内口多已紧缩,可肌注阿托品0.5~1mg或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1ml,如宫口仍紧,可行全麻下胎盘剥除术。

3 预防

正确估计产后出血量是正确诊断和处理产后出血的重要手段。用量杯测量流于弯盘内的血液[5],准确测量到出血量,为治疗提供依据。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工作,对有凝血功能障碍和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受孕,必要时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患者,如前置胎盘、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子宫手术史、子宫畸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胆汁淤积综合征(ICP)、胎盘早剥、高龄产妇、多次妊娠及以前曾有产后出血病史者要加强产前检查,提前住院。

参考文献:

[1] 顾伟,苏琦枫,黄咏梅.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20(11):677-679

[2] 李希庆,龙平.10%葡萄糖酸钙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12:81

[3] 王立媛,李艳,王德智.地塞米松辅助缩宫素预防产后出血的初探[J]中国实用婦科与产科杂志,2005,21(2):120.

[4] 郝敏,王志莲.髂内动脉结扎在晚期产后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2):76-77.

[5] 骆亚平,李国选,户瑞丽,改良B-Lynch缝线术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9):559-560.

仔猪腹泻预防及治疗 篇4

仔猪腹泻大致可分为营养性腹泻、应急性腹泻、病源性腹泻。病源性腹泻又可分为病毒性腹泻(如传染性胃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肠炎等)、细菌性腹泻(如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等)、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有艾美尔属球虫引起的球虫病)。

2 症状

病猪排稀粥样或水样粪便。粪便呈灰白色、黄色、绿色,其味恶臭。患猪每日排粪3~8次,甚至失禁,其肛门常粘附粪便。病猪精神萎靡,行走无力,步态蹒跚,全身脱水,很快消瘦。部分猪体温升高,临死前其四肢及体表冷凉,发病3~6 d衰竭而死。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诊断时要查明引起腹泻的病因,应询问发病经过,观察粪便形态和颜色,并采取病猪粪便样本或死猪肝、脾、肠内容物送检。

4 预防

4.1 母猪产前管理

4.1.1 加强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保证母猪产后泌乳平衡与乳汁优质,防止母乳过浓、过稀或不足。

4.1.2 母猪产前1周或9 d左右在饲料中投入抗生素。

4.1.3 母猪分娩前21 d接种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K88、K99等四价苗。

4.1.4 准备好产房,保持良好的卫生是减少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产前对整个产房,包括隔板、床面及舍内设备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空置5~7 d再进待产母猪。

4.1.5 母猪进入产房前应洗澡。可用肥皂和温水对母猪进行清洗,应特别注意清洗乳头周围,以消除粘在母猪身上的污物。

4.2 母猪产后管理

4.2.1 母猪分娩时,饲养人员应在产床前看护。母猪产后,将仔猪鼻孔和身上的黏液擦净,然后将仔猪放在保育箱中保温。母猪产后可肌注青、链霉素或产后康等抗菌剂。

4.2.2 仔猪出生后,应将脐带结扎剪断,并作消毒处理。

4.2.3 及时让新生仔猪吃上初乳,同时做好固定乳头的工作。

4.2.4仔猪生后24 h内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氟哌酸、阿莫西林等。仔猪生后当日肌肉注射牲血素1 m L或将硫酸亚铁溶液涂于母猪乳头,通过吸乳给仔猪补铁。8~10日龄仔猪注射1%亚硒酸钠注射液,每头1~2 mL。

4.2.6 仔猪断奶时减少应激刺激,例如阉割、分群等。断奶后注意通风保温,舍温控制在25℃~28℃左右。

4.2.7 搞好环境卫生,每日清扫粪尿,每窝猪使用一套专用工具,避免交叉感染。晴天冲洗猪舍,每周用2%氢氧化钠液或10%石灰水消毒猪舍、运动场1~3次。

4.3 仔猪饲料管理

4.3.1 适时补饲。仔猪10日龄时,提供优良乳猪料,引诱仔猪尽早采食。禁喂腐烂发霉饲料。提供清洁饮水。

4.3.2 断奶后不要突然改变饲料。改变饲料要逐渐过渡。

5 治疗

5.1 病毒性腹泻治疗

采取对症治疗,用鞣酸蛋白、次硝酸铋等收敛止泻剂,使用抗生素等防止继发感染,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或金刚烷胺等治疗。

5.2 细菌性腹泻治疗

可选用硫酸新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痢菌净等,同时可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5.3 寄生虫性腹泻治疗

可用抗蠕敏等。

5.4 猪痢疾治疗

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篇5

潜在事故危险因素发生条件安全防范及应急救援措施

一、火灾爆炸

1.易燃易爆物质泄漏;

2.压力管道发生物理爆炸; 3.电气火灾。

1.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 2.点火源等激发足够能量;

3.易燃易爆物质遇到明火、火花。

1.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加强生产设施的密闭性,增加作业场所的通风,严格控制其制做质量和安装质量,消除泄漏可能性;

2.泄漏后应采取紧急停车或其它相应措施:

(1)查明泄漏源点,切断相关阀门,消除泄漏源;(2)如泄漏量大,应疏散有关人员至安全处;

3.定期检修、维护保养生产设施,保持其处于完好状态;进入设备内检修作业要严格遵守《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彻底清除残余物料,采取正确的通风等防护措施,并检测其浓度、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要有人现场监护,作业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具; 4.在特殊场合下(如在现场急救),抢救时要正确佩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品,以防抢救时受到伤害;

5.组织管理措施

(1)加强对工作场所检测和对设施的检查,严禁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2)教育、培训职工掌握二甲苯、丁醇等危险化学品的燃爆特性、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以及中毒窒息后如何急救;

(3)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4)设立危险、有毒、窒息等标志。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汇总表

潜在 事故 危险 因素 发生条件 安全防范及应急救援措施

二、中毒 窒息 二甲苯、丁醇等毒物泄漏; 检修等作业时缺氧。1.物料泄漏、挥发,浓度过高; 2.火灾、爆炸事故;

3.职工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健全; 4.物料摄入体内; 5.缺氧。

1.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加强生产设施的密闭性,增加作业场所的通风,严格控制其制作质量和安装质量,消除泄漏可能性; 2.泄漏后应采取相应措施

(1)查明泄漏源点,切断相关阀门,消除泄漏源;(2)如泄漏量大,应疏散有关人员至安全处; 3.定期检修、维护保养生产设施,保持其处于完好状态;进入设备内检修作业要严格遵守《厂区设备内作业安全规程》,彻底清除残余物料,采取正确的通风等防护措施,并检测其浓度、氧含量,合格后方可作业,要有人现场监护,作业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具; 4.在特殊场合下(如在现场急救),抢救时要正确佩戴好相应的防护用品,以防抢救时受到伤害;

5.组织管理措施

(1)加强对工作场所检测和对设施的检查,严禁跑、冒、滴、漏现象

(2)教育、培训职工掌握对二甲苯、丁醇等危险化学品的毒性、预防中毒窒息的方法,以及中毒窒息后 如何急救;

(3)要求职工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操作规程;(4)设立危险、有毒、窒息等标志。表 5-5

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潜在 事故 危险 因素 发生条件安全防范及应急救援措施

三、电伤害 漏电、绝缘损坏、安全距离不够、雷击、静电。1.人体触及带电体;

2.安全距离不够,空气击穿;

3.电流通过人体的时间超过50mA·s。

1.配电装置及线路要严格按有关电气规程,选用合格的电气设备及有关设施;

2.按规定对设备、线路采用与电压相符、与使用环境和运行条件相适应的绝缘材料,并定期检查、维修,保持完好状态;

3.使用有足够机械强度和耐火性能的材料,采用遮拦、护罩(盖)、箱匣等防护装置,采用合理的安全间距,将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防止人体接近或触及带电体; 4.对带电设备做好保护接地或保护接零; 5.要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6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严禁“三违”,严禁非电工进行电气作业,电器、设备检修时悬挂“禁止合闸”等安全标志,检修电器设备前实行验电手续,并做好临时线的管理; 7.对静电接地、防雷装置定期进行检测,保持完好状态;

8.在金属容器内进行检修等作业时,电气设备应采用安全电压,并要有现场监护。9.健全电气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10.对职工进行电气安全培训教育,以及触电急救;

11.做好电器线路和单相电气设备、电动机、临时用电的安全作业和运行。

事故预防及应急救援措施

潜在 事故 危险 因素 发生条件 措 施

四、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 进行登高架设、检查、检修等作业 2米以上高度作业时坠落 1.平台按规定设置护栏,对平台、栏杆等要定期检查,确保完好; 2.做好防滑措施;

3.作业人员按规定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 4.照明良好;

5.登高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厂区高处作业安全规程》,执行“十不登高”; 6.登高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系挂好安全带,穿好防滑鞋及紧身工作服;

7.高处作业事先搭设脚手架、梯子或安全网,符合安全要求,采取正确的防坠落措施; 8.临边、洞口要做到“有洞必有盖、有边必有栏”,以防坠落。

五、机械 伤害 转动机械设备 有转动设备,且转动设备未安装防护罩等防护设施。1.转动设备应安装防护罩、防护栅栏等安全防护设施;

2.工作时要集中注意力、注意观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消除隐患;

3.按规定佩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女工必须戴好工作帽,头发要压入帽内; 4.严禁用手或工具直接接触转动部件;

压疮的预防护理及治疗 篇6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坏和坏死,称为压疮或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eer)。在住院患者中以瘫痪、长期卧床患者多见。临床分为4期:①1期:皮肤完整,在受压部位发红区以手指下压,颜色不变。有局部疼痛,变硬或变软,与周围组织比冰凉或发热。②2期:皮肤损伤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形成表浅溃疡,受压皮肤出现水泡或擦伤。③3期:伤口侵入皮下组织,但未侵犯筋膜,伤口基底部与伤口边缘连接处,可能有潜行、深洞,客有坏死组织及渗液。④4期:组织被破坏或坏死至肌肉层,骨骼支持性结构,可导致骨髓炎。临床可见肌肉或骨头暴露,有坏死组织渗液。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关于人体对压疮的防御机制和易感性的病理生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不可能明确哪些人必定会发生或不发生压疮。但是通过分析患者相关资料与护士的个人经验综合考虑。可通过Braden Sealed评分、Norton Sealed、Waterlow等压疮预测量表。理想的评估工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压疮的预防

主要以消除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加强局部护理与患者全身情况相结合。①首先积极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是预防压疮的关键,对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认真评估。针对高危人群,在翻身过程中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尽可能将患者托起,再行翻身。②变换体位可防止同一部位长时间的持续受压,一般交替地利用仰卧位、侧卧位,定时变换体位,时间不超过2小时。让患者尽可能的活动,舒适的体位在预防压疮中起重要作用。③解除压迫是预防压疮的主要原则,又是治疗压疮的先择条件,尽管目前市场上有了各种气垫床、翻身床、悬浮床,对褥疮起了较好效果,但基本、最简单有效地预防措施还是护理人员或家属给患者翻身,实质上是对机体生理反射活动失调的主要措施。④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当床头抬高30°时就会发生剪切力,导致骶尾部受压,尽可能避免床头抬高超过这个高度。⑤保持局部组织干燥,可增强皮肤的摩擦能力,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可用温水擦浴,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⑥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良好的膳食是改善患者营养、促进全面愈合的重要条件,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进食途径,尽快恢复内环境平衡。

压疮的治疗

压疮目前多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综合护理措施。早期发现压疮,及时干预治療。①1期压疮:可使用透明贴膜和水胶体敷料,换药间隔1周,敷料自然脱落,在护理上做到彻底减压,按时更换体位,制定个人翻身计划。②2期压疮:可使用透明贴膜或水胶体敷料,也可抽出水泡内渗液,清创后涂抹湿润烧伤膏,每6小时1次,有化腐生肌、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有效。③3期、4期压疮:彻底清创,祛除坏死组织、切开引流、换药。可使用藻酸盐及纱布类敷料,不能切痂者可使用磺胺嘧啶银霜涂抹,每天更换。伤口有恶臭的,可使用含碳酸敷料,换药间隔3~5天。创面过于干燥或有难清除的坏死组织,用水凝胶体敷料。

讨 论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治疗和护理压疮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总的原则是清洁创面、除腐生新、促进愈合。有利于溃疡面的修复,护士在工作中尽量减少造成压疮的诱因,重视每个护理环节,以改善皮肤血运,增强机体抵抗力为目的。压疮是可以预防的,有目的地预防措施可减少医疗成本,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邵文莉,张立群.1例糖尿病足大面积溃疡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6(4):311.

2 连胜利.白蛋白外涂加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47.

猪瘟预防及控制措施 篇7

肉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养猪规模的扩大, 最为明显的便是大型养猪场。然而, 规模化养猪场往往更容易被各类病毒入侵感染, 给猪的繁殖、生长及生产等造成严重的影响, 其中最为常见是猪瘟入侵。针对猪瘟侵袭, 养殖户应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以保障市场上的肉质质量及自己的经济效益, 促进养猪业的稳健发展, 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经济损失。

2 有效控制及预防猪瘟的措施

2.1 有效控制猪瘟病毒的蔓延

多年来, 猪瘟广受人们关注, 其广发领域主要是规模化的猪场, 是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针对猪瘟, 养殖户必须严格监督管理整个养殖过程有效预防猪瘟病毒的产生, 阻断疫情扩展, 以改善猪的健康状况, 提高养殖效果。比如, 养殖者可实施自养自繁的策略, 进行现代化的封闭式管理, 并对种猪进行严谨观察, 特别是种猪刚引进时, 养殖者应进行现场专业的观察及隔离, 并严格检测免疫情况。与此同时, 还应及时进行种猪的净化, 实施相应的防疫措施, 如利用猪瘟免化弱毒疫苗对猪瘟病毒进行预防, 避免因持续性感染而产生猪瘟, 杜绝疫情蔓延, 从根源上进行猪瘟的预防及控制。

2.2 有效控制猪的腹泻

根据学者的相关研究发现, 猪瘟盛行时, 猪腹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症状, 而患有腹泻的猪生长状况都较差。针对个别猪腹泻问题, 养殖者应及时采用有效的控制及防治措施, 如采用药物治疗, 结合个别治疗与群体防治相结合的措施, 及时进行有效的疾病治疗、防御及疫情控制, 如对具有腹泻状况的猪进行药物治疗, 避免猪体脱水, 同时也是控制疫情蔓延的有效手段;针对猪的群体发病问题, 养殖者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如停止给猪喂食, 并在猪的饮用水中加入适量药物, 然后进行观察, 必要时还应给猪进行吊水;在进行预防控制的过程中, 针对因腹泻脱水而较为虚弱的猪必须及时实施相应的药物治疗, 如利用强心补液及静脉补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并与健康的猪相隔离。此外, 还可结合养猪场的实际情况, 采用注射针水的方式进行用处方治疗, 如处方:10ml的5%蒽诺沙星、3~5支2ml量装的0.5%VC、25mg地塞米松, 处方的配制因病情而异, 可结合猪的整体腹泻情况进行配制注射, 一天一般注射1~2次, 病情较为严重的可结合情况注射3次。以达到有效预防、控制猪瘟的效果。

2.3 有效预治水肿病

猪瘟盛行时, 猪仔很容易患水肿病, 该病发生的速度很快, 且目前治疗猪仔水肿病的水平较低, 效果较差。在有一定规模的养猪场中, 养殖者必须全程观察猪仔的养殖过程, 加强水肿病预防的力度, 尽量控制病情, 阻断疫情的传播途径, 如将感染病毒的猪与健康的猪分离养殖, 以达到有效控制和预防猪瘟的效果。此外, 养殖者应及时发现患病猪仔, 并及时进行治疗, 在发病早期可根据病情进行针剂治疗, 如配制针剂:40ml25%的葡萄糖, 2ml相应规格的卡那霉素, 对针头、针管进行严格消毒之后, 再实施静脉注射, 同时, 将0.05g的VC肌注。此外, 还可利用抗生素进行猪仔水肿病的治疗, 或在利用抗生素的基础上辅与双氢克尿噻、地塞米松等, 以最大限度提高治疗及防控水肿病的效果。

3 结束语

结合我国现阶段养殖业的基本情况, 各养殖者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猪瘟控制及预防措施, 强化饲养管控, 完善疫情防治体系。在养殖猪的过程中, 养殖者必须严格按照既定的免疫程序进行养殖活动, 有效控制猪瘟病毒的蔓延, 严格对待猪的腹泻及水肿病, 避免给养殖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同时, 也从根本上保障市场上猪肉及其肉制品的质量安全, 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相应贡献。

摘要:随着我国国力持续增强, 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持续得到改善, 人们对肉制品的需求量也逐渐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在养猪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现阶段, 养猪业正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 即传染病的蔓延, 而猪瘟是各种传染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 也是养殖户最害怕牲畜感染的一类疾病。文章主要分析了猪瘟的预防及控制措施, 以期为养殖户带来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

仔猪腹泻预防及治疗 篇8

1预防控制措施

1.1做好疫苗接种结合地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本场实际情况,合理选作当地较高发的高危害性腹泻症相关疫苗,比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症、猪轮状病毒病、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等,这样可有效降低腹泻致死率。

1.2调控猪舍温湿度科学调控仔猪舍内温湿度,15日龄以内低龄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建立健全,对温湿度要求较高,宜人工调节猪舍温度25~28℃、相对湿度70%左右,16日龄以后可循序渐进式调低温度,以不低于22℃为宜,同时勿令仔猪腹部直接接触冰冷水泥地面,这样可大大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成活率。

1.3实时断奶实施科学的早期断奶,在仔猪哺乳期即充分做好开食、补料工作,早期诱食始于7日龄左右,采用利于仔猪消化的乳猪前期开食料,少量诱导开食、强化锻炼仔猪的胃肠机能,逐步增大仔猪采食量,直到完全断奶前为止,确保仔猪不发生断奶及换料应激。

1.4科学消毒灭源定期落实仔猪舍保洁与消毒灭源工作,使用复合醛铵盐、速特消毒剂、澄清石灰液等刺激性小、安全高效的消毒剂对仔猪舍进行消毒,夏季炎热条件下有必要实行带猪消毒,以杀灭养殖环境及仔猪体表的多量病原微生物,可减少多病原性腹泻发生率。

1.5加强日常饲喂管理禁止给仔猪投喂过期、霉变、被污染的饲料,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有节制,禁止让仔猪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时要保证不间断的清洁饮水供应,确保维持仔猪正常的生理代谢机能。

1.6科学早期补料早期补料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仔猪胃肠道发育,降低断乳后吃料的应激。初生仔猪在7~10日龄时,牙床发痒,拱地觅食,这时即可及早诱食补饲,方法是干燥清洁的木板上撒上少量:乳清粉、酶制剂、香味剂和酸化剂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乳猪料诱其吃料3~4d,当仔猪开始采食乳猪料时,便可采用料槽。补料时,要尽量少添,一般每天喂5~6次,防止饲料浪费,每天要把剩余部分舍弃,料槽清洗清毒后使用。实践证明,只有抓好早期补料关,才能实现断乳的顺利过渡。

1.7药物预防制定切合本场实际的保健预防程序,采用优势的食药材组方预防四季常见病,笔者推荐采用“黄芪多糖(颗粒/原粉)+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糖(红糖、白糖、葡萄糖、蜂蜜)”混饮,或采用亚硒酸钠VE预混剂拌料、同时混饮复方电解多维(含动物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微、能量物质等),或发现腹泻初起时采用“糖、醋、蒜泥、锅底灰”适量混匀拌料投喂至痊愈,在实践中取得理想的预防效果,且对仔猪肝肾负担较轻、毒副作用最小。

2治疗

2.1整群防治本病宜坚持“母子同治、整群防治”的原则,一旦发现仔猪群内有个别腹泻症状者,立即采用“母子康散、白头翁散、益母生化散或苍术香连散”等中草药散剂,配合消化道适用的高敏抗生素(乳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可溶阿莫西林、土霉素等)分别对哺乳期的母猪和仔猪进行投喂,早、晚各喂1剂,一般连喂3~5d即可见实效;同时需混饮电解多维液或补液盐、葡萄糖液等,可加速机体排毒利尿、维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病猪早期康复。

2.2重症治疗针对重症不食、腹泻脱水严重的病例,其治则应以“控制继发症、防脱补能、控酸”为主,笔者推荐经验处方为:黄芪多糖注射液+头孢噻呋钠(氨苄西林钠也可)混合肌注,或黄芪多糖注射液+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复方氧氟沙星注射液也可)混合肌注,1剂/d,连注3d;剧烈呕吐伴严重腹泻及自体酸中毒症状者,先行肌注胃复安止呕,注射30min止呕后再进行其他药物治疗,控酸及防脱水常用“5%碳酸氢钠液+5%医用糖盐水”缓慢静注(静滴),抗心衰(患畜表现呼吸急促、猝然倒地、肢体抽搐或麻痹)常用“西地兰”以适量5%葡萄糖液稀释,缓慢静注,注后10min可见症状明显缓解。待病猪饮食欲基本恢复后,应投喂容易消化的饲料、加强饲养管理至痊愈。经临床总结本治疗方案综合治愈率80%以上,针对性控制机体酸碱失衡、控制心衰及神经症状等,可有效提高当前治愈率。

鸡新城疫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篇9

1 病原学特征

新城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 , 是副粘病毒属 (Paramyxovirus) 中的一种。病毒易被高温、干燥、日光和消毒剂杀死, 但在低温、潮湿和阴暗中则可生存较长时间, 这是新城疫在冬季和冬春交替季节易发的原因之一。病毒在鸡体、粪便、污物等中的蛋白质介质对病毒有保护作用, 能使消毒剂无效, 这是养鸡密集区新城疫难以控制的原因之一。

2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在初春和秋冬季节交替时多发。病死鸡是主要的传染源, 健康鸡接触病死鸡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等, 通过呼吸道、眼结膜以及消化道感染发病。

3 临床诊断

本病潜伏期长短、发病程度与感染病毒数量、毒株的强弱、感染途径、感染鸡日龄、有无并发继发感染和鸡体抵抗力有关。一般潜伏期为3~5 d, 雏鸡发病比成鸡严重。

病鸡体温升高, 可达43.0~44.5℃, 精神不振, 离群呆立, 羽毛松乱, 缩颈闭眼。呼吸困难, 张口伸颈, 时有喘鸣音或咯咯声, 有吞咽动作, 夜间多有怪叫声。肉冠和肉垂发绀、倒冠、冠尖出血, 有些发白, 坏死。病鸡嘴角流涎, 常有甩头动作。严重的呈昏睡姿势。倒提鸡时从口内流出大量淡黄色酸臭黏性液体。一般在呼吸道症状出现2~4 d后, 采食量下降或废绝, 下痢, 粪便呈黄绿色或白色水样。部分鸡出现脚、翅膀麻痹、瘫痪。

发病后期, 部分鸡出现头颈扭曲、转圈等神经症状, 一般发病日龄越大的鸡群, 神经症状出现越少。产蛋鸡发病后多出现非典型症状, 发病初期出现轻微呼吸道症状 (以呼噜为主) , 2~3 d后鸡群采食量逐渐下降, 产蛋率出现波动, 4~5 d后, 采食量和产蛋率迅速下降。一般采食量下降10%~30%, 有的下降50%以上, 部分鸡消瘦、停产, 达不到应有的产蛋水平。

4 剖检变化

病死鸡皮肤干燥, 脱水。内脏浆膜、黏膜出血, 心冠脂肪、腹部脂肪、肠系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口咽部蓄积黏液, 嗉囊内充满酸臭、浑浊的液体。胸腺肿大, 有暗红色点状出血。喉头和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有黏液。部分病鸡肾脏肿大, 淤血。腺胃肿胀, 腺胃乳头出血、溃疡, 腺胃与食道、肌胃交接处黏膜肿胀, 有条状出血或溃疡。肌胃内膜易剥离, 肌层有出血斑。

十二指肠及小肠黏膜有出血或溃疡, 十二指肠中部、小肠卵黄蒂附近、回盲段形成岛屿状或枣核状坏死溃疡灶, 溃疡灶表面有黄色或灰绿色纤维素膜覆盖, 剥离后露出粗糙红色的溃疡面。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和溃疡, 直肠和泄殖腔出血。急性死亡病鸡, 除出现小肠、直肠和泄殖腔急性出血性肠炎外, 上述病变不典型。有些鸡群感染新城疫病毒, 早期腺胃乳头病理变化不明显, 仅见肠壁上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产蛋鸡出现卵泡变形、血肿、充血, 易破裂。输卵管水肿, 有分泌物, 子宫部呈粒状水肿。发病后期, 鸡消瘦, 卵泡和输卵管萎缩, 有的变为严重的卵黄性腹膜炎, 最终导致病鸡无法治愈而死亡。公鸡睾丸双侧萎缩。

5 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鸡传染性鼻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慢性呼吸道疾病相混淆, 其主要区别在于:

(1) 鸡传染性鼻炎:甩头流鼻, 传播快, 肿脸 (多为一侧) 。

(2)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主要引起育成鸡和产蛋鸡发病, 表现为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眼流泪。喉头和气管内有血痰或黄色干酪物。

(3) 慢性呼吸道疾病;病程长, 死亡较少, 易复发。

6 防治措施

6.1 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

新城疫流行地区, 要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及时通报疫情, 群防群治, 阻止疫情蔓延。

6.2 做好免疫工作, 增强鸡的特异性抵抗力

采用1日龄冻干苗免疫, 10日龄、40~60日龄100日龄、200日龄冻干苗+油苗免疫方法能收到好的效果。

6.3 发病鸡群及病场处置措施

发生新城疫后, 无特效治疗方法。可按以下方法处置减少死亡和损失。

用鸡新城疫L系苗3~4倍量点眼、饮水, 或用I系2~3羽注射。要认真检查疫苗质量, 选择适合当地病情的疫苗进行接种。饲料中或饮水中加入上呼特号、强力霉素和维他力-5000, 速补多维、唯它健等, 以提高鸡群抵抗力和防止细菌感染, 连用4~5 d。同时对鸡舍、用具及环境进行清扫消毒。对污染粪便、垫料等进行清除、烧毁。

育雏、育成鸡群发生非典型新城疫, 早期可紧急接种活疫苗和油乳剂灭活苗, 一般经5~10 d鸡群即可恢复。

摘要:从鸡新城疫的病原学特征、流行特点及临床诊断等方面提出对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为降低鸡新城疫的发病率及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疥疮的临床治疗体会及预防措施 篇10

1 疥疮的症状分析及其临床特点

疥疮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疥虫侵犯皮肤而引起。疥虫属于螨类, 又称为疥螨。疥螨可分动物疥螨和人型疥螨等类型。动物疥螨寄生于牛、马、猪、羊、狗、猫等动物身上, 并可传染给人;人型疥螨寄生在人体上。它是由人型疥虫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的, 传染性很强, 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可互相传播。与疥疮患者直接接触或使用患者用过的衣服、被褥、鞋袜等都可被传染。寄生于动物身上的疥虫也可传染给人, 但其症状轻微。疥虫壅阻肌肤, 可不断繁殖。

疥疮的临床特点主要表现四个方面: (1) 疥疮的易发部位:因疥螨好栖息于皮肤柔细薄嫩的地方, 所以疥疮好发部位是手指、指缝、腕屈侧、肘部、腋前、女性乳房及乳晕、腹下部、外生殖器、股上部内侧、臀部下方等。 (2) 疥疮的皮损形态:皮疹初起为针头大小的丘疹或水疱, 呈疏散性分布或密集成群, 但不融合。隧道为一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细线纹, 稍弯微隆起, 长约3~15mm, 在隧道的一端, 有一针头大的灰白色或微红的小点, 这就是疥虫隐藏的好地方。 (3) 自觉症状及并发症:初次受疥虫感染后, 须经4~6周才发生自觉症状, 主要为自觉剧痒, 尤其是夜间, 虽剧烈搔抓, 也难遏止, 常因搔抓引起表皮剥蚀, 有时可引起淋巴管炎或淋巴结炎。 (4) 找疥虫的方法:用针头将新发的水疱挑破轻刮一下, 或将隧道一端的灰色小点拨开后挑取, 对光观察, 常可见到发亮而活动的小白点, 即是疥虫。若用低倍显微镜直接观察, 可见到疥虫的全貌或挑破的残核。

2 疥疮患者临床病例

了解疥疮的症状及其临床特点之后, 笔者从亲身治疗的疥疮患者中随机抽取的224例, 根据自己的治疗体会做出以下论述。

2.1 病例资料

患者的基本资料:224例患者病例中, 婴幼儿占16.8%, 41例, 年龄为1个月~2岁;儿童占40.6%, 99例, 年龄为2~12岁;青少年占12.3%, 30例, 年龄为12~30岁;中年占8.6%, 21例, 年龄为30~50岁;老年占21.7%, 53例, 年龄在50岁以上。其中一家中2人以上同患占57.8%, 141例;2位以上学生同患占34.4%, 84例;其他占7.8%, 19例;并发脓疱疮、脓痂疹者占11.7%, 29例;并发毛囊炎、疖病者占8.6%, 21例;并发变态反应性皮炎者, 占12.7%, 31例;并发疥疮结节者, 占3.7%, 9例;有并发症患者占36.7%, 共89例。

2.2 治疗方法

典型疥疮的治疗:可采用三日外擦药疗法:10%硫磺软膏 (儿童5%, 婴幼儿用3%甲哨唑软膏) 颈部以下全身擦药, 每日早晚各1次, 连用3d;第4天洗澡、更衣, 被褥、床单均要煮沸, 不能煮的要用热水, 肥皂洗净暴晒, 2周后若出现新疹, 检出疥虫者应重复上法一次。

并发症治疗:首先, 合并少量脓痂疹、脓疱疮、疖、毛囊炎者, 以口服、肌内注射抗生素为宜;重者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败血症、全身症状明显时, 以静滴抗生素为宜, 必要时可培养加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其次, 合并皮炎、湿疹者, 外用药不能止痒时, 适当加用抗组胺药即可;合并疥疱结节患者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即可。

3 病例分析及有效预防措施

通过以上患者病例中可发现:婴幼儿疥疮, 很难找到隧道和疥螨, 应疹形态不典型, 好发于头面部, 隧道色淡而浅在, 隐约如线状, 基底轻度炎症而粉红色, 易伴发水病, 且易透过角质层窥见虫点, 呈白色小点状突起。成人疥疮, 主要症状是瘙痒、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结节和结痂。老年人疥疮, 瘙痒严重, 对疥虫反应较弱, 所以无明显炎性反应。

为了避免疥疮带来的危害, 积极做好疥疮的预防工作, 对控制、减少以及彻底的消灭疥疮有非常重要意义:

3.1 经常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特别是皮肤皱折处如腋下、肛门附

近、会阴部、趾指间以及女性的乳房下和婴幼儿的颈部, 最好常用温水洗涤淋浴, 尤其是在夏天汗出过多或皮肤上尘埃附着及污垢过多时。

3.2 适当的日光照射, 可以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 加强组织的新陈代

谢, 是保持皮肤强壮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对日光高度敏感者, 或患有光感性皮肤病及红斑狼疮的患者则应避免日晒, 外出活动时, 酌情采取一定的防光措施, 如戴宽边帽、穿长袖衣和长脚裤等。

3.3 患者衣服、被褥等均需煮沸消毒, 不能煮沸的应在阳光下曝晒,

以彻底杀灭疥虫, 彻底消灭传染源, 注意消毒隔离, 不和患者同居, 不穿患者衣袜。杜绝性传播性皮肤疾病。

4 总结

疥疮作为一种传染性极强的慢性传染性皮肤病, 因此, 笔者提醒疥疮患者, 疥疮这种疾病治疗必须要做到及时, 而且要全身都要涂抹药物, 否则会导致皮肤出现疥疮结节, 从而加重的治疗的难度。此外, 从文中的分析不难看出疥疮对人体的危害性, 所以, 在生活当中一定要做好良好的预防工作, 才能彻底杜绝疥疮的发生。

摘要:疥疮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皮肤病, 若想彻底治疗必须诊断正确、规范恰当, 同时切断传播途径。文中笔者首先对疥疮的症状以及临床特点展开论述, 其次从院中随机抽取224例疥疮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最后做出总结并提出如何有效的预防疥疮的发生。

关键词:皮肤病,疥疮,临床,治疗体会,措施

参考文献

[1]马倩静.皮肤病的治疗诊断[M].北京:北京医学出版社, 2009.

[2]刘亮, 谢艳娟.疥疮在临床治疗中的观察及分析[M].医学信息杂志, 2008, 25 (1) :45.

预防及治疗措施 篇11

【关键词】 口腔治疗;交叉感染;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19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304-01

口腔治疗是在患者口腔内进行操作治疗,治疗过程中,诊疗器械会因与患者的血液、唾液直接接触而被污染,并成为一种重要疾病或病毒的传播媒介。通过血液传播的艾滋病、乙肝病毒等疾病,极有可能在操作过程中被传播,造成交叉感染。而医生是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最直接的人,可见,病毒和疾病可以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以及患者和患者之间传播,导致交叉感染。因此,要减少交叉感染,提高预防和控制,一定要切断传播途径。

1 口腔治疗导致发生交叉感染的因素

1.1 有的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操作不规范 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相应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操守,一个人的责任心以及职业操守直接体现在其日常行为当中。同样,口腔治疗有着严格的操作规范,能否达到要求,直接关系着诊疗环境的卫生、诊疗器械的灭菌等,一旦懈怠,将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发生率。

1.2 感染源复杂且不明确 进行口腔诊治的患者,一般来院前不会进行其他的身体健康检查,我们无法明确这些口腔患者是否携带艾滋病、结核、乙肝病毒等传染性疾病,这在治疗的过程中,极易借助血液等途径进行传播,发生交叉感染。

1.3 医务人员保护手卫生意识淡薄 在进行口腔治疗的时候,所有操作都是经过医务人员的双手来执行,并与患者的唾液、血液、分泌物直接接触,是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医务人员如果没有注重双手的卫生,不进行正确的洗手消毒,则极易造成感染,成为病毒携带者,成为危害患者的重要因素。

1.4 医疗器械消毒不规范 在口腔治疗中,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唾液、分泌物是各种诊疗器械,如果器械不卫生就进行使用,没有进行规范的清洗消毒,或者清洗不及时、不彻底,将会残留患者的血液、唾液或者分泌物所携带的细菌蛋白,特别是在水气枪头、洁牙机柄、高速涡轮机、工作尖等器械的消毒,如果做得不彻底,口腔治疗中极易导致交叉感染。

1.5 医疗垃圾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 在治疗当中使用的一次性医疗垃圾,以及一些感染性医疗废物都是病原菌携带体,如果没有进行及时处理,或者收集不全,管理不彻底,将成为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1.6 口腔诊室的环境卫生不达标 口腔患者主要集中在门诊诊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飞沫、唾液及血液,如治牙时去腐质、备洞以及洁牙、喷砂时的粉尘飞沫、血液都会造成诊室内的空气污染,许多病毒都有可能在这里发生传染,而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口腔诊室的合格率仅仅为61%,这严重威胁着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健康。

2 预防措施

2.1 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齐备器械,保证一人一用一消毒,从基础上抓交叉感染控制。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制定相关制度与措施。加强对器械物品的消毒管理;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并坚持进行使用中浓度的监测。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2.2 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意识,加强自身素质提高 对全体医务人员要进行素质教育,宣传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以及职业责任与义务,提高责任心,规范操作,有效预防交叉感染。

2.3 加强清洗消毒医疗器械管理 在口腔治疗的过程中,每治疗一个患者,医务人员都要将口腔器械进行消毒,采用浓度为0.2%的速灭净溶液进行1-2小时浸泡,用清水洗干净,擦干,塑封包好之后放入高压蒸汽锅进行灭菌处理,121℃下持续30分钟,真正做到一人一机一用,做好非一次性器械的消毒。

2.4 加强消毒隔离 在检查治疗前,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应用0.5%氯己定液漱口,使污染程度减少,从而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

2.5 加强对治疗室的空气检测以及物品的消毒 诊疗室、治疗室每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1h。治疗台面、椅、凳等用0.2%速灭净溶液擦拭2次/d。手机、水枪、汽枪以及根管治疗针每次用完后认真清洗,扩管针放入0.2%速灭净溶液中浸泡消毒,然后清水冲净晾干,再进行高压灭菌消毒。口腔科疾病的治疗操作,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控制交叉感染的发生,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2.6 增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 在口腔治疗操作中,注意手的清洗、消毒。常规戴口罩、帽子,操作完后做到一患者一洗手,然后再在0.2%速灭净溶液中消毒。

3 总 结

口腔疾病诊治中常会触及唾液和血液,它们可直接污染各种口腔设备、器械、材料、物品、模型、义齿以及医护人员的手。当牙钻、洁牙机及三用枪停止作用时形成负压所导致的回吸及牙钻、洁牙机在口腔中高速旋转产生的飞沫和气雾可对空气造成污染,这使细菌和病毒进入口、眼、鼻粘膜及破损的皮肤造成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预防交叉感染的措施主要是要加强控制交叉感染的管理,避免接触血液、唾液和分泌物,限制血液、唾液和分泌物的扩散;医务人员要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口腔医疗设备和器械的消毒和灭菌,诊室空气的洁净等。减少口腔治疗中的交叉感染因素,提高口腔治疗水平,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做好防护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淑娟,于淑艳,刘晓云.口腔诊疗中交叉感染的预防[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9)141-2142.

[2] 吴晓磊,靳祥堂.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0):3220-3221.

[3] 戴杰,施更生,林海升,尹美女.口腔诊疗机构感染因素分析与控制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5):933-935.

骨质疏松治疗及预防 篇12

1 骨质疏松症的成因及发病机制

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是骨组织随着机体衰老而产生生理性退变的现象。本文主要以骨组织功能衰退、骨组织内细胞和成分改变、维生素D缺乏、免疫功能失调等几个方面探讨其病理机制。

1.1 骨组织功能衰退

在骨性生理特点中, 骨组织为了平衡骨骼的生物力学功能, 必须要不断的吸收、重建和代谢这个三个阶段来完成对骨骼平衡的调节。在人的机体发生衰老后, 骨组织的功能平衡就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其中, 老年人的骨组织中骨吸收功能性的破骨细胞活跃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 而相对应的成骨细胞生长时间则出现延长,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70周岁左右的老年人与1至3周岁之间的幼儿成骨细胞生长时间比较, 前者要多于后者约10天的时间;70周岁左右的老年人与30周岁左右的青年人的成骨细胞繁殖率比较, 前者要低于后者37%左右[2]。

在骨组织细胞培养的实验中, 显示出老年人的成骨细胞中I型胶原C端前肽含量明显下降, 其他的成骨细胞成分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反应破骨细胞调控能力的PANKL/OPG比值也出现了上升。由此可见, 老年人的骨组织细胞的调节逐渐出现了改变, 成骨细胞的含量和活性逐渐下降, 而破骨细胞的含量和活性则逐渐上升。

1.2 骨组织内细胞和成分改变

成骨细胞主要是由骨髓骨源性始祖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或称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在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骨髓基质细胞在骨髓内有核细胞的含量会由一个从高到低的变化过程, 在新生儿时期骨髓基质细胞的含量为1/104, 而到了50岁后减少到1/4×104。同时, 老年人骨髓内的CBFA1和PPARr基因转录因子也存在改变, 调控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减少, 而向脂肪细胞的分化增多, 最终导致了机体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骨形成能力的低下。

1.3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参与了骨组织内代谢的调节, 从获得的方式上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维生素D, 前者就是机体从食物中摄取, 后者就是机体通过自身皮肤的光合作用合成7-脱氢胆固醇后, 再经肝、肾内合成为1, 25 (OH) 2D3;维生素D参与了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合成, 促进多种成骨细胞、骨形成因子和I型胶原骨基质蛋白的合成, 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合成和分泌, 以减少其对骨组织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 使参与重要骨代谢的活性维生素D一定程度上对骨重建活性产生影响, 并使生物学效应力出现下降。部分研究显示, 在我国由于对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或合成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 70岁以上的老年人25 (OH) D3的水平要比25岁左右的年轻人减少约50%。维生素D的缺乏除了影响骨重建功能外, 还会导致骨骼矿化失调、骨骼肌力下降等等, 还有对甲状旁腺素的合成抑制下降, 将导致对骨吸收的调剂下降, 也会使老年骨质疏松症逐渐加重。

1.4 免疫功能失调

在机体中, 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部分的免疫系统的因子对骨组织分化、吸收和成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RANKL、TNF-α、TNF-β﹑M-CSF、IL-1、IL-2、IL-6、IL-11、IL-17等等。此外, 还有雌激素对骨组织的影响, 雌激素缺乏是女性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病理机制, 它主要表现为当雌激素缺乏时将刺激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合成。部分的研究表明, 雌激素对CD4+CD25+Foxp3+Treg细胞都有不同促进的作用, 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合成产生抑制, 并影响了骨吸收的活性;另外一部分的研究表明, 调节性的T细胞下降, 也是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另外一个原因[3]。

2 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预防

从上述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中可以看到, 机体的衰老给骨组织系统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 因此骨质疏松的主要的防治手段就是要有科学合理的防治原则以及积极的措施, 从减少骨量的丢失或增加骨量入手, 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症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及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1 基础药物治疗

2.1.1 降钙素药物的应用

近年来, 降钙素药物的应用主要有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这两种, 它们的特点是抑制破骨细胞合成, 并促进成骨细胞的合成, 是目前较为温和的一种调节性药物。降钙素能促进成骨细胞合成骨形成因子, 如ALP、IGF-1、BGP等, 并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合成, 目前降钙素常联合高剂量的阿法骨化醇长期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2.1.2 甲状旁腺素的应用

目前许多研究调查表明, 甲状旁腺素对骨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许多国内国外的研究表明, 使用小剂量的甲状旁腺素皮下注射能改善骨的结构和提高骨的生物力学强度[4]。2.1.3锶盐药物的应用锶盐药物对骨组织的作用已经较为明确, 它能抑制骨的吸收和提高骨的形成。国外的一部分研究表明, S12911能改善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 并且能明显降低椎体骨折事件的发生[5]。

2.1.4 中药的应用

在中医的理论中认为, 肾与骨是有相关性的, 老年人大多有出现肾阳虚, 因此“补肾”则是中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则。常用的“补肾”方面的中成药有强骨颗粒、骨松宝颗粒、仙灵骨葆颗粒等等[6]。

2.2 合理运动和理化治疗

骨骼与肌肉密不可分, 适当的运动能使骨骼与肌肉达到协调, 能提高骨骼肌肉群的力度和改善骨关节的活动性, 长期科学合理的运动能提高骨的密度, 老年人可以长期参与一些健身类的锻炼, 如走路、太极拳、太极剑等等, 均有利于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在物理治疗中, 一些低频的脉冲电磁场、低强度的脉冲超声波刺激能村级骨的形成, 达到提高骨密度的作用, 也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

2.3 定期检查

对于老年人应该定期的进行骨密度的检查, 以便了解骨质疏松症的情况, 实现早发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在临床上, 使用DEXA检测骨密度已经成为一种标准, 因为它具有精度高、性能稳定的优点。除此之外, 骨吸收的生化检查以及骨况的成分分析, 也可以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有效的辅助诊断。

2.4 治疗原则的注意事项

骨组织功能都是在平衡下实现的, 有代谢也有吸收, 因此骨的重建中同样要有代谢与吸收, 两者密不可分。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 重点是由于成骨细胞的功能减退而导致的骨吸收的功能较为活跃, 但不带能在治疗中只针对破骨细胞的吸收功能进行抑制;可以在做促进成骨细胞形成中, 做一些较为温和的抑制破骨细胞作用, 使促进和抑制同时进行, 以实现骨重建中的平衡。最后, 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 应该注重的是长期、科学、联合的防治骨质疏松症手段。

摘要: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的骨病, 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体之中, 并容易诱发骨折。现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成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并对骨组织功能衰退、骨组织内细胞和成分改变、维生素D缺乏、免疫功能失调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最后, 提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离不开药物治疗、合理运动、定期检查、理化治疗以及治疗原则的注意事项。结论提出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 应该注重的是长期、科学、联合的防治手段。

关键词:骨质疏松,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ChelVG, Ooms ME, Pavel S, et al.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vitamin D deficiency in Dutch psychogeriatric nursing homeresidents by weekly half-body UVB exposure after showering:apilot study[J].Age and Ageing, 2011.

[2]Estrogen and progestogen u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2010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J].Menopause, 2010.

[3]杭元星.鲑鱼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9 (21) :263-265.

[4]胡杰, 李层.补肾健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8 (01) :153-154.

[5]王洪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与防治原则[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0, 12 (01) :233-234.

上一篇:关联交易类型下一篇:网络汽车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