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及预防

2024-09-16

治疗及预防(精选12篇)

治疗及预防 篇1

根据对大型养猪场的调查走访, 仔猪断乳后2周内腹泻发病率高达25%左右, 严重阻碍仔猪的生长发育, 并影响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为了降低断乳仔猪腹泻发病率, 提高其增重与饲料报酬, 现将断乳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与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 发病原因

(1) 应激反应。由于仔猪与母猪突然分离而产生的精神应激;由产房迁至保育舍, 依附母猪生活到完全独立生活的环境应激;仔猪由吃母乳和乳猪料到完全食用断乳仔猪料的饲料应激;断乳后的重新组群发生位次争斗的应激;温度变化的应激。

(2) 仔猪消化酶不足。仔猪断奶后, 原本不健全的消化系统, 消化酶的活性在断乳后还会降低, 胃酸分泌不足, 导致消化不良而产生仔猪腹泻。

(3) 病菌侵袭与免疫系统的不健全。仔猪因自身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 断乳后依赖母乳的免疫抗体有所下降, 故极易使病原微生物乘虚侵入, 造成腹泻。

2 预防措施

(1) 加强母猪与仔猪的饲养管理。改善母猪和仔猪生活的温、湿度环境, 建立健全猪舍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提高断乳仔猪的个体素质, 这是预防断乳仔猪腹泻的重要举措之一。

(2) 实行母猪与仔猪的逐步分离方法。在断乳后一周左右进行, 白天母猪与仔猪隔离, 夜晚并回原圈, 降低仔猪思母的精神应激, 同时由于仔猪留在原舍, 仍由原来的饲养员饲喂, 降低环境变化和饲养人员变化造成的应激。

(3) 降低饲料应激。仔猪生后7日龄开始补料, 建立起胃肠免疫耐受功能。经多家猪场试验证明, 仔猪断乳前需采食600克左右饲料, 才能使仔猪消化系统耐受断乳后饲粮应激, 从而使断乳后仔猪腹泻下降。

降低饲粮抗原物质 (来源于植物蛋白) , 减轻肠道免疫反应。断乳仔猪饲粮豆粕控制在25%以下, 降低饲粮粗蛋白质水平, 以限制性氨基酸强化饲粮, 断乳仔猪饲粮粗蛋白质不宜超过19%, 同时改进植物性蛋白饲料的加工方法, 如蒸气挤压膨化。

(4) 合理利用添加剂。断乳仔猪饲粮中添加有机酸可以提高消化道的酸度, 激活某些消化酶, 如柠檬酸、甲酸钙、乳酸等, 但添加不宜超过40日龄。饲料内添加酶制剂, 如复合酶制剂 (含有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等) , 还可添加益生素, 锌、碘、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以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和增强抗病力。

(5)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驱虫程序。

3 治疗

对发生腹泻的仔猪要防止脱水, 要及时补液, 注射糖盐水和口服补液盐;调节胃肠功能, 采用乳酶生, 胃蛋白酶和鞣酸蛋白以及干酵母等进行治疗。

治疗大肠杆菌感染, 肌注硫酸庆大霉素8万单位, 每日2次;痢特灵100~120毫克/头, 每天2次;痢菌净5毫克/千克体重, 肌注或内服, 每日2次。脱水仔猪要充分补液, 用5%葡萄糖盐水10毫升、地塞米松2~5毫克、维生素C2毫升, 配合抗生素腹腔注射, 每天2次。

治疗及预防 篇2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原因及 治疗 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用聚丙烯网片对6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促进切口愈合的经验和教训。结果发生腹壁切口疝的高危因素依次为:腹壁纵行切口、切口感染、切口过大、缝合技术欠佳、高龄、糖尿病、肥胖、低蛋白血症、腹内压增高。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置后,缩短了伤口愈合和住院时间,避免了二次处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均无复发及其他不适。结论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包扎,可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并可减轻病人痛苦,对术后恢复及手术效果的保证有着重要的作用。【关键词】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负压引流个体化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并不少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11%。其发病率列各种腹外疝第三位,约占腹外疝总数的1.5%。其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旦发生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无自愈的可能,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但是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发生切口积液、积血、感染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了腹壁切口疝60例,均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由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理,从而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现象的发生,效果明显,同时分析临床资料总结腹壁切口疝发生的高危因素,以争取在临床操作中减少切口疝的发生,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8~71岁,平均56.8岁。其中28~50岁21例,51~71岁39例。体重48~92kg,平均65.6kg。伴慢性支气管炎22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2例、前列腺增生症6例、肥胖症9例、慢性便秘2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外 科学 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分类标准,中切口疝17例、大切口疝38例、巨大切口疝5例。1.2既往手术方式 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15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胃癌根治术19例,胆囊切除和(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9例,阑尾切除术9例,宫颈癌根治术2例。1.3切口情况 行腹部正中切口28例,经右侧腹直肌切口15例,麦氏切口9例,左侧旁正中切口2例,右侧肋缘下切口6例。切口长度&10cm41例。1.4材料 采用美国“美外”,意大利“善释”及国产“华立普”提供的聚丙烯单丝编织的不可吸收材料。1.5治疗方法 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手术修补。术中适度分离缺损区域,妥善放置并固定补片,低功率电刀严密止血,皮下常规放置负压闭式引流管1~2根,并保证闭式负压引流的通畅和无菌。术后于切口上方加与分离区域形状、大小相当的加压枕,并以多头腹带加压包扎固定。严密观察引流情况,直至引流液少于5ml/d时,方可拔除引流管,没有具体时间表,完全依病人情况,个体化决定。术后同时予以2代头孢以上或喹诺酮类抗生素3-7天,并注意体温变化及经常查看伤口,保证引流管路的密闭与通畅。各病例均无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等现象发生。2结果 60例患者行补片修补腹部切口缺损,术后均恢复良好,痊愈出院。随访0.5~3年,无再复发病例。3讨论 腹壁切口疝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形成缺损,使该部位腹壁变得薄弱,腹腔脏器在腹内压力作用下由薄弱处凸出,从而形成切口疝。切口疝一旦发生无治愈可能。且由于疝内容物常与疝囊壁粘连,易发生梗阻。当 发展 成巨大切口疝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也给手术修复带来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其发生原因进行探讨,并找出预防措施。3.1切口疝形成的原因(1)解剖因素:切口疝多发生于前腹壁纵形切口,前腹壁多层肌肉、筋膜、鞘膜组织的纤维方向多为横向,纵向切口必然要切断,在缝合这些组织时,缝线处在筋膜纤维的缝隙之间易滑脱。当腹壁收缩时,已缝合的组织又经常受到肌肉的横向张力牵拉可导致缝线将纤维组织分离,甚至导致伤口哆裂。另外,纵形切口因肋间神经和腹壁神经可被切断,腹直肌强度降低。此外,切口疝位于腹部正中切口处居多,可能与正中切口层次少且缺乏肌肉保护有关。(2)缝合技术及切口感染:①如术中麻醉效果欠佳,缝合时强行拉拢切口缘,易致组织撕裂。②术中缝合层次有错、对合不当,或缝合过于稀疏,致嵌入其它组织或缝合腹膜时留有缺口。③手术操作时修剪疝环边缘不充分,未造成新鲜创面,致形成的瘢痕愈合能力远不如健康组织。④手术时操作欠细致和腹壁神经,因止血不彻底而使创口内发生血肿。⑤腹壁切口缝合边距太小,易致组织撕裂。⑥切口过长,切断肋间神经过多。⑦用肠线缝合切口。⑧手术后切口引流物时间过长,或拔除引流管时间延迟,局部形成窦道,减弱创口愈合作用。⑨切口感染。(3)疾病本身因素:多次手术患者腹壁组织特别是腹直肌破坏、萎缩,致使腹壁薄弱,而外伤患者如合并有腹壁挫伤、缺损、肌肉及筋膜断裂、腹壁血肿等破坏了腹壁的完整性,增加了切口疝的发生;年老体弱及恶性肿瘤患者常有贫血、低蛋白血症,缝线的摄入转换功能低下,组织愈合能力差;糖尿病患者体内处理葡萄糖能力差,蛋白质及脂肪消耗较多,白细胞游走功能低下,易于感染,致切口愈合能力低下,也易诱发切口疝;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厚,缝合筋膜层难度较大,同时切口感染或积液的风险高,又因腹壁肌肉相对较薄弱,故肥胖者更易发生切口疝。另外,营养不良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均可影响切口愈合过程,易致切口疝的发生。

压疮的预防护理及治疗 篇3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组织破坏和坏死,称为压疮或压力性溃疡(Pressure Uleer)。在住院患者中以瘫痪、长期卧床患者多见。临床分为4期:①1期:皮肤完整,在受压部位发红区以手指下压,颜色不变。有局部疼痛,变硬或变软,与周围组织比冰凉或发热。②2期:皮肤损伤在表皮与真皮之间,形成表浅溃疡,受压皮肤出现水泡或擦伤。③3期:伤口侵入皮下组织,但未侵犯筋膜,伤口基底部与伤口边缘连接处,可能有潜行、深洞,客有坏死组织及渗液。④4期:组织被破坏或坏死至肌肉层,骨骼支持性结构,可导致骨髓炎。临床可见肌肉或骨头暴露,有坏死组织渗液。

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关于人体对压疮的防御机制和易感性的病理生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不可能明确哪些人必定会发生或不发生压疮。但是通过分析患者相关资料与护士的个人经验综合考虑。可通过Braden Sealed评分、Norton Sealed、Waterlow等压疮预测量表。理想的评估工具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压疮的预防

主要以消除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加强局部护理与患者全身情况相结合。①首先积极评估患者的身体情况是预防压疮的关键,对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认真评估。针对高危人群,在翻身过程中要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尽可能将患者托起,再行翻身。②变换体位可防止同一部位长时间的持续受压,一般交替地利用仰卧位、侧卧位,定时变换体位,时间不超过2小时。让患者尽可能的活动,舒适的体位在预防压疮中起重要作用。③解除压迫是预防压疮的主要原则,又是治疗压疮的先择条件,尽管目前市场上有了各种气垫床、翻身床、悬浮床,对褥疮起了较好效果,但基本、最简单有效地预防措施还是护理人员或家属给患者翻身,实质上是对机体生理反射活动失调的主要措施。④减少摩擦力和剪切力,当床头抬高30°时就会发生剪切力,导致骶尾部受压,尽可能避免床头抬高超过这个高度。⑤保持局部组织干燥,可增强皮肤的摩擦能力,经常检查受压部位,可用温水擦浴,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⑥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良好的膳食是改善患者营养、促进全面愈合的重要条件,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选择合适的进食途径,尽快恢复内环境平衡。

压疮的治疗

压疮目前多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综合护理措施。早期发现压疮,及时干预治療。①1期压疮:可使用透明贴膜和水胶体敷料,换药间隔1周,敷料自然脱落,在护理上做到彻底减压,按时更换体位,制定个人翻身计划。②2期压疮:可使用透明贴膜或水胶体敷料,也可抽出水泡内渗液,清创后涂抹湿润烧伤膏,每6小时1次,有化腐生肌、止痛、清热解毒的作用。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有效。③3期、4期压疮:彻底清创,祛除坏死组织、切开引流、换药。可使用藻酸盐及纱布类敷料,不能切痂者可使用磺胺嘧啶银霜涂抹,每天更换。伤口有恶臭的,可使用含碳酸敷料,换药间隔3~5天。创面过于干燥或有难清除的坏死组织,用水凝胶体敷料。

讨 论

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治疗和护理压疮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总的原则是清洁创面、除腐生新、促进愈合。有利于溃疡面的修复,护士在工作中尽量减少造成压疮的诱因,重视每个护理环节,以改善皮肤血运,增强机体抵抗力为目的。压疮是可以预防的,有目的地预防措施可减少医疗成本,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邵文莉,张立群.1例糖尿病足大面积溃疡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6(4):311.

2 连胜利.白蛋白外涂加云南白药外敷治疗褥疮的疗效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47.

仔猪腹泻预防及治疗 篇4

仔猪腹泻大致可分为营养性腹泻、应急性腹泻、病源性腹泻。病源性腹泻又可分为病毒性腹泻(如传染性胃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肠炎等)、细菌性腹泻(如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等)、寄生虫性腹泻(主要有艾美尔属球虫引起的球虫病)。

2 症状

病猪排稀粥样或水样粪便。粪便呈灰白色、黄色、绿色,其味恶臭。患猪每日排粪3~8次,甚至失禁,其肛门常粘附粪便。病猪精神萎靡,行走无力,步态蹒跚,全身脱水,很快消瘦。部分猪体温升高,临死前其四肢及体表冷凉,发病3~6 d衰竭而死。

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诊断时要查明引起腹泻的病因,应询问发病经过,观察粪便形态和颜色,并采取病猪粪便样本或死猪肝、脾、肠内容物送检。

4 预防

4.1 母猪产前管理

4.1.1 加强对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保证母猪产后泌乳平衡与乳汁优质,防止母乳过浓、过稀或不足。

4.1.2 母猪产前1周或9 d左右在饲料中投入抗生素。

4.1.3 母猪分娩前21 d接种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K88、K99等四价苗。

4.1.4 准备好产房,保持良好的卫生是减少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产前对整个产房,包括隔板、床面及舍内设备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空置5~7 d再进待产母猪。

4.1.5 母猪进入产房前应洗澡。可用肥皂和温水对母猪进行清洗,应特别注意清洗乳头周围,以消除粘在母猪身上的污物。

4.2 母猪产后管理

4.2.1 母猪分娩时,饲养人员应在产床前看护。母猪产后,将仔猪鼻孔和身上的黏液擦净,然后将仔猪放在保育箱中保温。母猪产后可肌注青、链霉素或产后康等抗菌剂。

4.2.2 仔猪出生后,应将脐带结扎剪断,并作消毒处理。

4.2.3 及时让新生仔猪吃上初乳,同时做好固定乳头的工作。

4.2.4仔猪生后24 h内注射或口服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氟哌酸、阿莫西林等。仔猪生后当日肌肉注射牲血素1 m L或将硫酸亚铁溶液涂于母猪乳头,通过吸乳给仔猪补铁。8~10日龄仔猪注射1%亚硒酸钠注射液,每头1~2 mL。

4.2.6 仔猪断奶时减少应激刺激,例如阉割、分群等。断奶后注意通风保温,舍温控制在25℃~28℃左右。

4.2.7 搞好环境卫生,每日清扫粪尿,每窝猪使用一套专用工具,避免交叉感染。晴天冲洗猪舍,每周用2%氢氧化钠液或10%石灰水消毒猪舍、运动场1~3次。

4.3 仔猪饲料管理

4.3.1 适时补饲。仔猪10日龄时,提供优良乳猪料,引诱仔猪尽早采食。禁喂腐烂发霉饲料。提供清洁饮水。

4.3.2 断奶后不要突然改变饲料。改变饲料要逐渐过渡。

5 治疗

5.1 病毒性腹泻治疗

采取对症治疗,用鞣酸蛋白、次硝酸铋等收敛止泻剂,使用抗生素等防止继发感染,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或金刚烷胺等治疗。

5.2 细菌性腹泻治疗

可选用硫酸新霉素、强力霉素、环丙沙星、痢菌净等,同时可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

5.3 寄生虫性腹泻治疗

可用抗蠕敏等。

5.4 猪痢疾治疗

治疗及预防 篇5

脚底骨刺怎么治

1、口服消炎止痛药物

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抑制局部炎症反应,促进组织愈合,缓解疼痛。很多病人用药后感上腹部不适,对胃的刺激较大,而且停药后,许多患者反映疼痛再次发作。

2、封闭治疗

经口服药治疗无效的病人就考虑用封闭治疗。用氢化考的松局部痛点注射,一般止痛效果均好。足跟皮肤质韧,注射时本身疼痛较重,并有感染的可能。封闭疗法也只能是暂时缓解疼痛,当时有效但不能持久,主要是不能从根本上治疗。

经口服药治疗无效的病人就考虑用封闭治疗

在西医的治疗方法中,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将估计进行切除。但是手术治疗往往会引起骨刺的韧带更加挛缩,因此不适合中老年人。

3、外用涂剂

患者可在家中进行,对中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方便的治疗方法。外用涂剂要注意使用方法。用药之前,应先用温水泡脚,然后用药。涂药范围应大于疼痛范围。用药后要按摩一段时间。

脚底骨刺的治疗方法

1、首先药物治疗

由于足跟骨刺引发的足跟疾病皆属于慢性炎症,若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副作用,伤及脾肾肝,因此一般选用中医治疗,可选药物熏洗,外敷膏药,口服汤剂,比较理想的还是外敷膏药。

外敷足跟痛宁消贴使药物直接接触皮肤,渗透肌肤,更快速的到达病灶,消除炎症。不用口服,避免了对肠道的刺激,更加安全有效。

2、其次针灸治疗

针灸是在我们国家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治疗骨刺的方法。而针灸通常是通过经络、俞穴的传导作用而具有疏通经络和扶正法邪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骨刺的目的。

足跟骨刺针灸治疗时近部选穴,选用压痛点、昆仑、太溪、仆参、水泉、然谷为主,毫针针刺,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

3、另外还有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是指以中医中穴位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结合西医的解剖理论和病理诊断,医者通过运用自己的双手,在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一些列手法,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女性预防骨刺

一、保持适当的体重,有规律地进行锻炼

通过锻炼增强肌力,改善关节的稳定性,保持关节的活动度。同时,对患处配以揉捏、摩擦、捶击等自我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消肿作用。但锻炼时应适可而止,不能造成疲劳,以防止关节承受不恰当的压力而损伤。

二、每天坚持做预防骨刺的保养操

1、坐正

渐渐把小腿抬起,离地约30°,维持片刻,再徐徐屈膝到最大限度,维持片刻,然后伸直,如此反复操练。

2、裹沙袋

在踝部裹上数斤沙袋,增加操练的力度,再按上法进行操练。

3、卧姿

屈膝后把大腿抬起,尽力把髋关节屈足,维持片刻再放下,反复操练;然后,头、颈、胸抬起离床面,维持片刻,再躺平,反复操练。

三、避免穿太高的高跟鞋

穿上高跟鞋后,人体负重力线大大改变,骨盆前倾,腰部后仰。过度的腰部后伸使背肌收缩绷紧,腰椎小关节和关节囊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下去,关节囊和腰背肌即发生劳损,引发脊椎骨刺。

四、注意自己的姿势

如需要长期伏案工作,可选用一个略有倾斜的桌面,以减少颈部过度弯曲,也别让颈部只固定在某个方向,最好每半小时就放松颈部肌肉,做些伸展动作或颈部运动,以减轻脖子承受的压力,可预防骨刺发生。

中老年预防骨刺

一、积极治疗关节损伤

做好防护,多可避免长骨刺、关节骨刺出现的早晚与轻重,与关节日常负重、损伤或关节有畸形等密切相关。因此,从参加劳动开始要注意防护,如有损伤争取积极正确的治疗,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出血和渗出液的吸收,防止粘连和肌肉萎缩,增强肌力,促进早日恢复工作。

二、做好日常防护工作

进入中年后,要注意在劳动负重和体育锻炼等活动时,不要一个姿势地长时间弯腰,低头、伏案和负重行走,减少对关节的牵拉和重复撞击而引起的损伤,要经常活动头部、腰部和腿等关节。中年以后,要避免在潮湿的地方睡、卧、坐,不要出汗后立刻进行冷水浴,以防风、寒、湿三种邪气对骨关节的侵害。

三、加强保健锻炼

像打太极拳,中老年迪斯科、三浴功、慢跑等,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以保持神经、肌肉的协调和灵敏性。防止肌肉、肌键、韧带和骨萎缩。这样平时体育锻炼活动,虽有骨刺也很少有疼痛与骨关节活动障碍。

肺栓塞的预防及早期诊断治疗 篇6

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和早期预防是防止肺栓塞发生的关键。较长时间乘飞机、车船旅行时,要多饮水,多活动肢体。下肢外伤或长期卧床时,要注意按摩下肢,防止血栓形成。有静脉血栓栓塞史的人(腿疼、下肢无力、皮肤发绀及皮下静脉曲张、双下肢出现不对称肿胀),最好能定期接受检查。

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很重要。肺栓塞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任何一个疾病都有一些先兆,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闷、气促、咯血,或突发晕厥时,应尽快到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规定程序进行综合检查,尽快确诊,争取治疗时间,降低肺栓塞的致死率。在肺栓塞的诊断中,CT肺动脉造影应作为急诊首选确诊手段。肺栓塞是一个涉及众多学科的严重疾病,它有一套规范化的诊疗体系。只有做到早期识别,请专科医生及时规范治疗,才能挽救肺栓塞患者的生命。

仔猪腹泻预防及治疗 篇7

1预防控制措施

1.1做好疫苗接种结合地方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本场实际情况,合理选作当地较高发的高危害性腹泻症相关疫苗,比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症、猪轮状病毒病、猪致病性大肠杆菌病等,这样可有效降低腹泻致死率。

1.2调控猪舍温湿度科学调控仔猪舍内温湿度,15日龄以内低龄仔猪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建立健全,对温湿度要求较高,宜人工调节猪舍温度25~28℃、相对湿度70%左右,16日龄以后可循序渐进式调低温度,以不低于22℃为宜,同时勿令仔猪腹部直接接触冰冷水泥地面,这样可大大降低仔猪腹泻率、提高成活率。

1.3实时断奶实施科学的早期断奶,在仔猪哺乳期即充分做好开食、补料工作,早期诱食始于7日龄左右,采用利于仔猪消化的乳猪前期开食料,少量诱导开食、强化锻炼仔猪的胃肠机能,逐步增大仔猪采食量,直到完全断奶前为止,确保仔猪不发生断奶及换料应激。

1.4科学消毒灭源定期落实仔猪舍保洁与消毒灭源工作,使用复合醛铵盐、速特消毒剂、澄清石灰液等刺激性小、安全高效的消毒剂对仔猪舍进行消毒,夏季炎热条件下有必要实行带猪消毒,以杀灭养殖环境及仔猪体表的多量病原微生物,可减少多病原性腹泻发生率。

1.5加强日常饲喂管理禁止给仔猪投喂过期、霉变、被污染的饲料,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有节制,禁止让仔猪暴饮暴食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同时要保证不间断的清洁饮水供应,确保维持仔猪正常的生理代谢机能。

1.6科学早期补料早期补料的目的主要是促进仔猪胃肠道发育,降低断乳后吃料的应激。初生仔猪在7~10日龄时,牙床发痒,拱地觅食,这时即可及早诱食补饲,方法是干燥清洁的木板上撒上少量:乳清粉、酶制剂、香味剂和酸化剂等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的乳猪料诱其吃料3~4d,当仔猪开始采食乳猪料时,便可采用料槽。补料时,要尽量少添,一般每天喂5~6次,防止饲料浪费,每天要把剩余部分舍弃,料槽清洗清毒后使用。实践证明,只有抓好早期补料关,才能实现断乳的顺利过渡。

1.7药物预防制定切合本场实际的保健预防程序,采用优势的食药材组方预防四季常见病,笔者推荐采用“黄芪多糖(颗粒/原粉)+乳酸环丙沙星口服液+糖(红糖、白糖、葡萄糖、蜂蜜)”混饮,或采用亚硒酸钠VE预混剂拌料、同时混饮复方电解多维(含动物必需的多种维生素、矿微、能量物质等),或发现腹泻初起时采用“糖、醋、蒜泥、锅底灰”适量混匀拌料投喂至痊愈,在实践中取得理想的预防效果,且对仔猪肝肾负担较轻、毒副作用最小。

2治疗

2.1整群防治本病宜坚持“母子同治、整群防治”的原则,一旦发现仔猪群内有个别腹泻症状者,立即采用“母子康散、白头翁散、益母生化散或苍术香连散”等中草药散剂,配合消化道适用的高敏抗生素(乳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可溶阿莫西林、土霉素等)分别对哺乳期的母猪和仔猪进行投喂,早、晚各喂1剂,一般连喂3~5d即可见实效;同时需混饮电解多维液或补液盐、葡萄糖液等,可加速机体排毒利尿、维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病猪早期康复。

2.2重症治疗针对重症不食、腹泻脱水严重的病例,其治则应以“控制继发症、防脱补能、控酸”为主,笔者推荐经验处方为:黄芪多糖注射液+头孢噻呋钠(氨苄西林钠也可)混合肌注,或黄芪多糖注射液+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复方氧氟沙星注射液也可)混合肌注,1剂/d,连注3d;剧烈呕吐伴严重腹泻及自体酸中毒症状者,先行肌注胃复安止呕,注射30min止呕后再进行其他药物治疗,控酸及防脱水常用“5%碳酸氢钠液+5%医用糖盐水”缓慢静注(静滴),抗心衰(患畜表现呼吸急促、猝然倒地、肢体抽搐或麻痹)常用“西地兰”以适量5%葡萄糖液稀释,缓慢静注,注后10min可见症状明显缓解。待病猪饮食欲基本恢复后,应投喂容易消化的饲料、加强饲养管理至痊愈。经临床总结本治疗方案综合治愈率80%以上,针对性控制机体酸碱失衡、控制心衰及神经症状等,可有效提高当前治愈率。

手足口病预防及治疗 篇8

我院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 2007年以前呈散发状态, 2008年以后出现流行趋势, 且病例逐年增加, 尤其是2010年患儿出现发病急、症状重, 个别患儿合并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随后我市采用公共场所消毒、学前儿童隔离 (幼儿园放假) 后患儿数量逐渐减少。现于我院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 随机选择60例, 年龄均在6岁以下。患儿均有手足疱疹或斑丘疹, 90%有口腔溃疡, 20%左右有发热, 5%有咳嗽, 5%左右既往曾有手足口病病史。普通病例要求其注意休息,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同时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紫雪口服液或黄栀花口服液口服用药。必要时采用静脉给药。

2 分析

手足口病是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的发病率高[1]。多由接触传播, 如被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日常接触可传播;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也可经口传播。同时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 且感染痊愈后只对其既往感染的病毒具有免疫力, 对其它类型的手足口病病毒无免疫力, 故可重复感染。因此做好患儿的隔离, 切断传播途经, 对手足口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同时在治疗上因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我院采用中西药联合抗病毒治疗, 疗效确切。

3 结果

每年7~10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因此, 做好家庭及公共场所消毒, 做好患儿隔离。可以减少手足口病发生。同时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极少数重症病例或皮疹不典型病例, 临床诊断有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4 讨论

手足口病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但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等获得免疫, 故以小儿多见。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及肠道病毒71 (EV71) 多见。主要表现发热, 手足、口腔粘膜、臀部皮肤及四肢关节可见疱疹或斑丘疹, 个别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2]: (1) 加强监测, 尤其以幼儿园为主, 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2)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 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 衣物在太阳光下暴晒。室内要通风换气, 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3)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4) 医院加强预诊及分诊, 防止交叉感染, 且要做好疫情报告, 及时发现病人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疫病蔓延扩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一种传染病, 如口服用药不能控制病情, 需静脉用药。我院临床上多采用利巴韦林加炎琥宁联合静脉点滴抗病毒治疗, 效果明显。利巴韦林是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 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 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炎琥宁为一种新型冻干粉剂, 是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 能抑制早期毛细胞管通透性增高及炎性渗出和水肿, 减轻局部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减轻粘膜下充血水肿;减少粘液分泌;能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纠正和调节免疫紊乱, 抑制炎症反应和疾病发展;通过病毒的灭活, 减轻病毒及其毒素对局部细胞的破坏和抑制功能。

摘要: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传染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常有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故要积极治疗, 同时要做好预防隔离。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骨质疏松治疗及预防 篇9

1 骨质疏松症的成因及发病机制

老年性的骨质疏松症是骨组织随着机体衰老而产生生理性退变的现象。本文主要以骨组织功能衰退、骨组织内细胞和成分改变、维生素D缺乏、免疫功能失调等几个方面探讨其病理机制。

1.1 骨组织功能衰退

在骨性生理特点中, 骨组织为了平衡骨骼的生物力学功能, 必须要不断的吸收、重建和代谢这个三个阶段来完成对骨骼平衡的调节。在人的机体发生衰老后, 骨组织的功能平衡就出现了一定的改变。其中, 老年人的骨组织中骨吸收功能性的破骨细胞活跃处于一种较高的水平, 而相对应的成骨细胞生长时间则出现延长,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70周岁左右的老年人与1至3周岁之间的幼儿成骨细胞生长时间比较, 前者要多于后者约10天的时间;70周岁左右的老年人与30周岁左右的青年人的成骨细胞繁殖率比较, 前者要低于后者37%左右[2]。

在骨组织细胞培养的实验中, 显示出老年人的成骨细胞中I型胶原C端前肽含量明显下降, 其他的成骨细胞成分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反应破骨细胞调控能力的PANKL/OPG比值也出现了上升。由此可见, 老年人的骨组织细胞的调节逐渐出现了改变, 成骨细胞的含量和活性逐渐下降, 而破骨细胞的含量和活性则逐渐上升。

1.2 骨组织内细胞和成分改变

成骨细胞主要是由骨髓骨源性始祖细胞、骨髓基质细胞或称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形成的。在机体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骨髓基质细胞在骨髓内有核细胞的含量会由一个从高到低的变化过程, 在新生儿时期骨髓基质细胞的含量为1/104, 而到了50岁后减少到1/4×104。同时, 老年人骨髓内的CBFA1和PPARr基因转录因子也存在改变, 调控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减少, 而向脂肪细胞的分化增多, 最终导致了机体随着年龄增长出现了骨形成能力的低下。

1.3 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参与了骨组织内代谢的调节, 从获得的方式上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维生素D, 前者就是机体从食物中摄取, 后者就是机体通过自身皮肤的光合作用合成7-脱氢胆固醇后, 再经肝、肾内合成为1, 25 (OH) 2D3;维生素D参与了破骨细胞、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合成, 促进多种成骨细胞、骨形成因子和I型胶原骨基质蛋白的合成, 抑制甲状旁腺素的合成和分泌, 以减少其对骨组织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内源性维生素D的合成减少, 使参与重要骨代谢的活性维生素D一定程度上对骨重建活性产生影响, 并使生物学效应力出现下降。部分研究显示, 在我国由于对维生素D的摄入不足或合成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 70岁以上的老年人25 (OH) D3的水平要比25岁左右的年轻人减少约50%。维生素D的缺乏除了影响骨重建功能外, 还会导致骨骼矿化失调、骨骼肌力下降等等, 还有对甲状旁腺素的合成抑制下降, 将导致对骨吸收的调剂下降, 也会使老年骨质疏松症逐渐加重。

1.4 免疫功能失调

在机体中, 骨骼系统和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部分的免疫系统的因子对骨组织分化、吸收和成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RANKL、TNF-α、TNF-β﹑M-CSF、IL-1、IL-2、IL-6、IL-11、IL-17等等。此外, 还有雌激素对骨组织的影响, 雌激素缺乏是女性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病理机制, 它主要表现为当雌激素缺乏时将刺激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合成。部分的研究表明, 雌激素对CD4+CD25+Foxp3+Treg细胞都有不同促进的作用, 对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合成产生抑制, 并影响了骨吸收的活性;另外一部分的研究表明, 调节性的T细胞下降, 也是绝经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另外一个原因[3]。

2 骨质疏松的治疗与预防

从上述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中可以看到, 机体的衰老给骨组织系统带来的影响是明显的, 因此骨质疏松的主要的防治手段就是要有科学合理的防治原则以及积极的措施, 从减少骨量的丢失或增加骨量入手, 从而减少骨质疏松症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及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1 基础药物治疗

2.1.1 降钙素药物的应用

近年来, 降钙素药物的应用主要有鲑鱼降钙素和鳗鱼降钙素这两种, 它们的特点是抑制破骨细胞合成, 并促进成骨细胞的合成, 是目前较为温和的一种调节性药物。降钙素能促进成骨细胞合成骨形成因子, 如ALP、IGF-1、BGP等, 并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合成, 目前降钙素常联合高剂量的阿法骨化醇长期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2.1.2 甲状旁腺素的应用

目前许多研究调查表明, 甲状旁腺素对骨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许多国内国外的研究表明, 使用小剂量的甲状旁腺素皮下注射能改善骨的结构和提高骨的生物力学强度[4]。2.1.3锶盐药物的应用锶盐药物对骨组织的作用已经较为明确, 它能抑制骨的吸收和提高骨的形成。国外的一部分研究表明, S12911能改善腰椎、股骨颈的骨密度, 并且能明显降低椎体骨折事件的发生[5]。

2.1.4 中药的应用

在中医的理论中认为, 肾与骨是有相关性的, 老年人大多有出现肾阳虚, 因此“补肾”则是中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则。常用的“补肾”方面的中成药有强骨颗粒、骨松宝颗粒、仙灵骨葆颗粒等等[6]。

2.2 合理运动和理化治疗

骨骼与肌肉密不可分, 适当的运动能使骨骼与肌肉达到协调, 能提高骨骼肌肉群的力度和改善骨关节的活动性, 长期科学合理的运动能提高骨的密度, 老年人可以长期参与一些健身类的锻炼, 如走路、太极拳、太极剑等等, 均有利于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在物理治疗中, 一些低频的脉冲电磁场、低强度的脉冲超声波刺激能村级骨的形成, 达到提高骨密度的作用, 也是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方法。

2.3 定期检查

对于老年人应该定期的进行骨密度的检查, 以便了解骨质疏松症的情况, 实现早发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在临床上, 使用DEXA检测骨密度已经成为一种标准, 因为它具有精度高、性能稳定的优点。除此之外, 骨吸收的生化检查以及骨况的成分分析, 也可以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有效的辅助诊断。

2.4 治疗原则的注意事项

骨组织功能都是在平衡下实现的, 有代谢也有吸收, 因此骨的重建中同样要有代谢与吸收, 两者密不可分。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中, 重点是由于成骨细胞的功能减退而导致的骨吸收的功能较为活跃, 但不带能在治疗中只针对破骨细胞的吸收功能进行抑制;可以在做促进成骨细胞形成中, 做一些较为温和的抑制破骨细胞作用, 使促进和抑制同时进行, 以实现骨重建中的平衡。最后, 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 应该注重的是长期、科学、联合的防治骨质疏松症手段。

摘要: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的骨病, 常发生在老年人群体之中, 并容易诱发骨折。现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成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分析, 并对骨组织功能衰退、骨组织内细胞和成分改变、维生素D缺乏、免疫功能失调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最后, 提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离不开药物治疗、合理运动、定期检查、理化治疗以及治疗原则的注意事项。结论提出在防治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 应该注重的是长期、科学、联合的防治手段。

关键词:骨质疏松,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ChelVG, Ooms ME, Pavel S, et al.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vitamin D deficiency in Dutch psychogeriatric nursing homeresidents by weekly half-body UVB exposure after showering:apilot study[J].Age and Ageing, 2011.

[2]Estrogen and progestogen us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2010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North American Menopause Society[J].Menopause, 2010.

[3]杭元星.鲑鱼降钙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9 (21) :263-265.

[4]胡杰, 李层.补肾健脾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8 (01) :153-154.

[5]王洪复.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病理机制与防治原则[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0, 12 (01) :233-234.

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 篇10

1 发病机理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来说, 最重要的易患因素是高龄、男性、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和糖尿病。冠状动脉之所以易于发生粥样硬化, 可能是:该动脉内膜和部分中膜的血供由管腔直接供给, 血中的氧和营养物质直接透入内膜和中膜, 因而脂质亦易于透入;该动脉与主动脉的交角几乎呈直角, 其近端及主要分支的近端受到的血流冲击力大, 因而易受损伤。

近年来还发现血小板功能和本病发病密切相关。本病病人血小板功能多数亢进, 对各种致聚因素敏感, 生存时间缩短, 循环血液中血小板聚集率增加, 发生释放反应, 释出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Ⅳ、血小板源生长因子、二磷酸腺苷、5-羟色胺、儿茶酚胺、凝血激酶、组胺、血栓烷A2等。这些物质使更多血小板聚集, 形成血栓;增加冠状动脉的通透性;使冠状血管痉挛, 损伤血管壁;促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2 临床类型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不同, 冠心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 一般可分为5型。

2.1 隐匿型或无症状性冠心病

无症状, 但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心肌无组织形态改变。

2.2 心绞痛

有发作性胸骨后疼痛, 为一时性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心肌多无组织形态改变。

2.3 心肌梗塞

症状严重, 为冠状动脉阻塞, 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所引起。

2.4 缺血性心肌病

长期心肌缺血所导致的心肌逐渐纤维化, 过去称为心肌纤维化或心肌硬化, 表现为心脏增大、心力衰竭和 (或) 心律失常。

2.5 猝死

突发心脏聚停而死亡, 多为心脏局部发生电生理紊乱或起搏、传导功能发生障碍引起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3 冠心病的预防

3.1 了解易患因素

男性在40岁以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 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 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 冠心病家族遗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 这些人群定期体检是很必要的, 并且要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一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 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 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3.2 纠正9个危险因素

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是从少儿期开始的。这期间的几十年, 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冠心病的9个容易被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腹型肥胖、缺乏运动、每日摄入的蔬菜和水果减少、大量饮酒和社会心理因素。

3.3 改善生活方式

研究表明, 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 平时喜欢吃高胆固醇食物的人, 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 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 膳食结构合理, 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有证据显示, 每周做2~3次中等强度的运动, 可减少得心脏疾病的危险, 但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 并加大运动量。另外, 精神压力对冠心病的影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平时应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节生活上的压力, 可以通过培养业余爱好或运动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4 冠心病的治疗

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药物治疗, 介入性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3种。

4.1 药物治疗

是指用硝酸酯类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调节血脂药、抗凝药物和中药等药物的治疗。

4.2 介入性治疗

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冠状动脉斑块切吸术、经皮冠状动脉激光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和溶栓疗法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介入治疗术就是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冠脉支架术。

4.3 外科手术治疗

是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即冠脉搭桥术。

治疗及预防 篇11

关键词:新生仔猪;常见疾病;预防及治疗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16-1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养殖行业,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仔猪的饲养更是作为重点被人们所关注。由于仔猪在刚出生的一段时间里,自身免疫力比较低,很容易患上疾病,从而影响到仔猪的健康,严重的还会引发死亡的情况发生。因此,对新生仔猪的常见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便成为了养殖人员的首要工作,只有将新生仔猪的常见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才能确保仔猪健康成长,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1 新生仔猪常见的几种疾病

新生仔猪常见的几种疾病主要包括:水肿病、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缺铁性贫血等等。饲养人员应该将这几种常见疾病的起因和症状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做到正确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保证仔猪能够健康成长。

1.1 水肿病

水肿病是新生仔猪最容易患的一种疾病,这种病多发病于2个月左右的仔猪,通常情况下容易在仔猪25~30天的时候发生,由于这个时候,仔猪进入旺食阶段,体内摄入的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营养过多,从而就会导致仔猪出现消化不良和肠胀气的情况发生。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眼睑和眼结膜的地方会有显而易见的浮肿,胃壁水肿也极为明显,结肠、盲肠的浆膜和黏膜下也会出现高度的水肿现象。

1.2 传染性胃肠炎

传染性胃肠炎是多发生于仔猪身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病时间越短,其引发的死亡性就越大。这种传染性胃肠炎通常容易发生在1周以下的仔猪身上,患病的猪会出现快速脱水的现象,死亡率很高。相对于一周以下的仔猪来说,2周后的仔猪死亡率就会相应的降低一些。患病仔猪的主要症状是呕吐,然后会排出黄绿色或者是白色的粪便,且气味难闻,患病的仔猪还会出现口渴的情况、脱水,体重也会随着迅速的减轻。严重影响到了仔猪的身体健康。

1.3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指刚刚出生的仔猪到25天这段期间,由于哺乳仔猪缺铁而引起的一种营养性贫血,这种疾病容易发生在以水泥地面为主的饲养场环境下的仔猪,由于这种情况下,不对仔猪进行相应的补铁措施,就会导致仔猪体内缺乏应该有的铁元素,从而导致仔猪缺铁性贫血。患病的仔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营养不良,体温偏低等情况。同时,还会存在一些可视粘膜苍白,轻度黄染,看不到明显的血管等特殊症状。

2 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保证新生仔猪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为了能够保证新生仔猪免患疾病,饲养人员必须要做好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2.1 水肿病的预防和治疗

在对新生仔猪进行喂养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守少食多餐的原则。近几年来,在喂养仔猪的饲料上,主要是全价颗粒饲料,在对仔猪进行喂养的时候,应该定时、定量的进行喂养,在喂养的饲料中,可以搭配少量的青绿饲料,让仔猪自行采食。与此同时,要保证仔猪饮水的充足。另外,还可以给仔猪服用价格比较便宜的抗菌消炎方面的药物,以此来对仔猪容易患上的肠道疾病进行预防,比如说黄痢、红痢、肠炎以及痢疾等。利于消化的药物也可适当的给仔猪服用。

2.2 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传染性胃肠炎的预防和治疗,饲养人员可以采用给仔猪喂食母乳的方法,从而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经验所得,如果母猪在产前曾经接种过传染性胃肠炎疫苗,那么对3天哺乳仔猪被动免疫保护率达到了95%以上,针对传染性胃肠炎,目前并没有出现治疗药物,因此,一旦发现仔猪患病,就应该立即将患病的仔猪进行隔离,以此来减少损失。

2.3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和治療

对仔猪缺铁性贫血进行预防和治疗,饲养人员可以加强对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以此来增加仔猪的外源性铁的供给,一般情况下,采用口服铁剂的方法,既经济又有效。也可以采用给仔猪注射铁剂的方式对患病的仔猪进行治疗,比如说注射大北农血糖,通常情况下,注射1次即可,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隔七天再注射一次。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实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了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针对患有疾病的仔猪应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此来保证新生仔猪的健康状况,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新生仔猪常见疾病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2,(04).

[2] 孟刚.新生仔猪常见病的诊断和防治[J].农家之友,2010,

(02).

[3] 喻晓静.初生仔猪的管理及仔猪常见疫病的预防[J].畜牧市场,2008,(09).

[4] 焦凯.初生仔猪几种常见病的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

家兔酮血症的预防及治疗 篇12

长春某兔场,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形成“全进全出”、自由采食养殖模式,家兔体质较好,仔兔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但在110124批次生产过程中,由于气候的变化,母兔正处在泌乳高峰期,单糖量供应不足,开始分解自身脂肪供应能量,脂肪分解过程中产生酮体的量超过了肝外周组织利用能力,在血液中大量积聚,出现酮血症。

1 症状

家兔蹲伏于笼底,两前腿呈平行线向前伸直,头伸直以下颌着地于两平行前腿之间,呼吸急促,用手触碰敏感性强,躲闪快,随后又呈原姿势蹲伏于其他角落;少食,甚至不食,少饮,甚至废饮;极少以消瘦进行性死亡出现,多数以肥胖3~5 d内死亡,死亡前有神经症状。

2 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

全身各脏器及主要淋巴结、圆小囊、蚓突均无变化,只有肺脏大面积淤血,呈栗子色,俗称“栗子肺”;血凝时间延长,个别出现不凝现象。

实验室对心脏、肺脏、肝脏进行血琼脂培养,24 h后未出现怀疑的巴氏杆菌的生长,对血液酸碱度检查呈微酸性,酮体检测偏高。

3 确诊

通过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确诊为家兔酮血症,诱病因素为:发病兔全部是正在哺乳母兔,对葡萄糖需求较大,外加天气回暖,开窗通风降低室内温度,更加需要一部分葡萄糖维持体温,日粮中摄入葡萄糖达不到身体代谢需要,开始大量分解自身脂肪,生成的酮体量超过了肝外周组织利用限度,使血液酮体量上升,血液呈现酸性,导致自体酸性中毒,出现肺出血死亡现象。

4 预防及治疗

本病属营养代谢病,是自身葡萄糖量供应不足引起的,因此治疗方案要以补葡萄糖为主。

4.1 在饮水中或饲料中添加2%的葡萄糖,量不能增加不能减少,减少效果不佳,加多会导致家兔能量过高,开始不食或少食饲料,最终依旧会出现酮血症。

4.2 在饮水中添加千分之一的碳酸氢钠,缓解自体酸中毒。

4.3 每一百斤水添加8 g维生素C.

4.4 饮水中添加0.3%食盐。注意碳酸氢钠和维生素C的添加量要严格按要求添加,过量添加会引起其化学反应,不利预防及治疗。

5 回访

用药2 d后出现症状的逐步好转,全群死亡得到控制,母兔采食量逐渐恢复。

6 结论及对养户的建议

上一篇:自清洗过滤器下一篇:目标性和方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