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面调查

2024-08-09

横断面调查(通用9篇)

横断面调查 篇1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是省时省力且结果快的前瞻性调查,不易漏报感染病例,所获医院感染现患率准确可信,可作为评价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效果,评价医院感染发生率真实性的调查之一。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现状,进一步完善医院感染管理体制,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我院于2010年8月24日进行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调查时间和对象

调查本院2010年8月23日0:00~24:00期间所有住院患者,包括8月24日当天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但不包括8月24日新入院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由医院感染管理的专职人员和临床主治以上职称的医生组成。调查前1d对参加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具体学习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以及横断面调查的注意事项等。采用统一的方法、表格进行调查,并逐一按调查表项目进行填写。在调查过程中,采取床旁调查和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

1.3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2001年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如有疑问,小组讨论后确定。

1.4 资料处理

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现患率

调查当天住院患者517例,实际调查病例517例,实查率100%,发生医院感染10例,现患率为1.93%,感染例次率为2.13%,见表1。

2.2 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

感染部位居第l位的是呼吸道,上、下呼吸道感染合计占45.5%,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占27.27%,上呼吸道感染2例,占18.18%;其次为泌尿系感染4例,占36.36%;其他部位感染占18.18%,居第3位,见表2。

2.3 抗菌药物使用

当天517例调查对象中使用抗菌药物者283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7%,其中儿科使用率为100%,其次是五官科为89.5%。抗菌药物使用率最低的为产科成人组,只占22.0%。全院抗菌药物治疗使用率为52.3%,预防使用率为41.3%,治疗加预防使用率为6.4%。其中产科组预防用药最高,为100%,其次外科组为66.4%。其中一联用药占83.8%,二联用药占16.3%,无三联、四联用药。全院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平均为16.3%,其中以产科组最高,为54.5%,见表3。

2.4 药敏试验

对各科166例治疗用药者进行调查,应用抗生素前曾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并以此指导用药49例,送检率仅为29.5%,见表3。

2.5 感染病原体情况

10例医院感染病例中,10例做了细菌检查,送检率为100%,检出致病菌6例,阳性率60%;147例社区感染病例中,39例做了细菌学检查,送检率为26.5%,检出细菌28例,阳性率71.8%。

3 讨论

本次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应查人数例实查人数517例,实查率为100%,符合横断面调查要求(>96%),本次调查资料真实、可靠。该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生率1.93%,低于全国发病率。从医院感染部位构成比来看,居第一位的是呼吸道,上、下呼吸道感染合计占45.5%,其中下呼吸道感染率最高,占27.27%,上呼吸道感染占18.18%。其次为泌尿系感染,占36.36%;其他部位感染占18.18%,居第三位,这与其他文献报告相符[1,2]。感染高发人群为内科组(5.22%)中慢性消耗性疾病、抵抗力低下、病程长、多器官功能低下的患者及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而外科则多见于创伤较重、长期卧床的截瘫患者及长期插管的高危人群,故应积极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如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技术操作、保持空气清洁、严格执行探视制度、减少病室内人员走动;合理使用抗菌素,缩短住院天数;合理调配饮食、加强营养,增加抗病能力。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4.7%。超出了卫生部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50%的标准。说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还需控制。使用抗菌药物的283例患者中,内科以治疗用药为主,外科、妇科、产科、五官科等手术科室以预防用药为主。其中一联用药占83.8%,高于2005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一联用药比率66.1%,二联用药占16.2%,低于2005年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二联用药比率30.5%,无三联、四联用药,说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以单剂用药占绝大多数,联合用药者较少,比较合理。我院在2006年根据卫生部关于施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蓟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细则》,对全体医务人员开展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培训,并且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对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并将意见反馈给临床科室,对不合理用药者按医院制定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处罚制度进行处罚,从而促进了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本次所做的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表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还需加强管理,外科组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以后应加强术后预防用药时间的管理,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外科术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的相关知识,杜绝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

此次调查亦发现,我院临床细菌标本送检率低,10例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率为100%,表明院内感染送检情况很好;147例社区感染病例中,39例做了细菌学检查,送检率为26.5%,但低于三级医院医院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80%,社区感染病例病原学送检率>60%的要求,这说明多数临床医生经验性用药较为普遍,根据药敏试验用药者不多,应加强管理。

关键词:医院感染,调查

参考文献

[1]吴崑,祭海莹,马春花.综合性医院16 246例医院感染情况临床调查(J).吉林医学,2010,31(10):1421-1422.

[2]战榕,陈菁,陈丽芬,等.2007年福建省63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748-751.

横断面调查 篇2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职称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 要:道路横断面设计是城市规划中重要的工作,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保证城市交通的畅通性,还要降低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本文对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介绍,还对横断面布置的类型以及适用条件进行了介绍,希望对道路设计人员提供一定参考,在道路建设中,保证设计的合理性,从而保证道路的耐久性,降低道路维修的成本,提高城市道路工程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城市;横断面;规划;设计;道路

城市的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可以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可以保证交通通行的顺畅性,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城市道路建设水平提高后,当地的经济也会大大提升,所以,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道路规划设计。本文对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提高城市道路设计的总体水平,道路规划往往会受到城市交通规划的影响,在确定道路位置、控制点高程时,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一、道路横断面设计的原则

1.1 在对城市道路横断面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不能超过红线的范围,另外,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保证横断面形式的统一性,在道路布置、道路比例分配以及道路的宽度等方面,都需要综合考虑,一定要了解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要保证道路交通的畅通性,还要考虑城市的车流量、人流量以及地形因素对道路设计的影响。道路横断面设计需要保证车辆通信的安全性,还要保证行人穿行马路的安全性,避免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在道路横断面设计时,要具有长远的眼光,避免经常对道路进行挖设与改建,在道路施工时需要预留管线的位置,这也是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地方,要保证道路的耐久性,还要保证道路建设事业长远的发展。

1.2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还要保证道理路的.通行能力,要将交通管理措施与道路工程管理措施结合在一起,在对道路进行改建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交通管理的措施,道路改建一般都是对路面进行拓宽,或者对车行道进行增辟等,采用交通管理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改建的质量,可以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开,还可以将互为平行的两条距离较近的道路改建为单行道,这样可以保证车辆通行的畅通性,可以改善交通拥堵的现状。在城市商业区,还需要限制车辆的通行,在步行街中要禁止一些车辆的通行,要保证行人的安全性,而且这一区域一般人流量比较大,如果车辆通行也会出现交通拥堵的现象。

二、布置横断面的类型以及适用条件

2.1 布置横断面的具体类型

城市道路交通是由机动车辆交通、非机动车辆交通以及行人交通构成的,在对道路横断面进行设计时,需要将车行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来,这一过程一般采用的是立式侧石的方法,需要保证车行道与人行道有着不同的高程。将人车的通行分隔开,可以保证行人的安全,可以保证车辆通行的顺畅性,还可以减少交通安全事故。道路横断面设计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双幅路、单幅路、三幅路以及四幅路。双幅路主要是指在车行道中间设置隔离带,这样可以将道路的车流分成两路,一般是在双向的道路中经常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单幅路是指在道路设计的过程中,没有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开,两种车采用的是混合通行的方式。三幅路是指将道路车行道分成三类,两侧主要是非机动车通行,二中间是机动车通行,这种方式为交通运输提供了较大的便利。四幅路是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建设的,主要是在机动车道路的中央设置隔离带,形成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分向形式的道路,这样可以减少交通堵塞现象的出现。但是这种方式一般比较适合道路比较宽的情况下使用。

2.2 使用效果

根据我国各地的使用经验,认为三幅路和一幅路形式的横断面效果较好。两幅路形式虽然有一定优点,即避免对向行驶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在我国目前的城市道路上表现出的弊病较多,如车辆行驶时灵活性差,转向需要绕道,占地较多等,因此各地采用不多。四幅路形式的横断面,从渠化交通、保证行车安全、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提高行车速度来说,是最理想的,但是由于这种形式占地很宽,加上行人过街相对困难。

2.3 优缺点比较

2.3.1 在交通安全上:三幅路和四幅路较安全。这是由于三幅路和四幅路道路解决了城市道路交通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相互干扰这一主要矛盾,同时,分隔带还起了行人过街的安全岛的作用。但三幅路和四幅路对公共交通车辆停靠站上、下车乘客穿越非机动车道不太方便,也不太安全。

2.3.2 在行车速度上:一幅路和二快板形式,由于机非混合行驶,相互之间有干扰,因此车速不可能很高,但非机动车和行人较少的二快板形式的城市进、出口道路除外。通常,三幅路和四幅路由于做到机非分行,其行车速度一般较高。

2.3.3 在照明与绿化上:三幅路断面形式,能较好地处理照明与绿化问题,可以使道路夜间路面照度比较均匀,这也是道路照明的一个主要指标。另外,三幅路和四幅路道路上可布置多排绿化带,对改善城市道路环境有很好的效果。

2.4 适用条件

2.4.1 单幅路即一幅路断面形式,适用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量均不太大的城市道路。对于用地紧张与拆迁较困难的旧城市道路采用的较多。单幅路适用于城市次干路与支路。次干路一般都行驶公共交通车辆,其单向车行最小宽度应能停靠一辆公共汽车。

2.4.2双幅路即二快板断面形式,适用于有辅路供非机动车行驶的大城市主干路或快速路。道路所处地形横向高差较大或城市近郊区非机动车较少时,也可采用双幅路。中等城市主干路也可采用双幅路。

2.4.3 三幅路适用于路幅较宽、交通量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多,混合行驶已不能满足交通需要的主要干线道路。在两侧的机动、非分隔带上可适当绿化以美化道路环境。其不足之处是占地较多,投资较大。

2.4.4 四幅路适用于快速路与郊区道路。其特点是机动车能以较高车速行驶,交通量大,交通亦最安全。其缺点是占地更大,行人过街相对困难一些。

三、结束语

横断面设计是城市道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城市交通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社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人口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后,城市道路中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的现象,这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使得交通安全事故出现的概率有所增加,威胁着人们出行的安全。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做好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工作,要对道路进行拓宽,还要改善道路拥挤的现状,设计人员要具有长远的眼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的健康性。

参考文献:

[1]蔡隆基.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的几点问题[J].广东科技,(3).

[2]倪艳明.城市道路交通通告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横断面调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0月16日0:00~24;00兰州市肺科医院所有住院患者 (包括当天出院、转科、死亡的患者, 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

1.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提前一周向各临床科室发通知, 要求完善患者相关检查, 完成病历书写。调查日前一天组织相关人员培训, 主要人员为感染管理科2名专职人员及1名临床药师, 各管床医生配合调查。采用床旁调查表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的方法[2]。

1.3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诊断依据。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本次应调查232例, 实查230例, 实查率为99%, 符合卫生部要求的≥96%, 共查出医院感染病例6例, 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61%, 例次感染率为2.61%。见表1。

2.2 医院感染、社区感染部位构成比

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中, 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 占66.67%, 其次是泌尿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分别占16.67%和16.67%。社区感染中, 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 占94.44%, 其次是泌尿道和腹腔内组织感染分别占1.85%和1.85%。见表2。

2.3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住院患者230例, 其中124例使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3.91%, 其中一联率为73.39%, 二联率为26.61%, 治疗性用药占96.77%, 预防性用药占3.23%, 见表3。

2.4 病原学检查

本次调查治疗性用药124例, 其中102例进行了病原学检查, 送检率为82.26%, 6例医院感染病例送检4例, 送检率为66.67%。

3 讨论

3.1 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首位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呼吸道感染为我院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首位, 这与国内相关报道[3,4]一致。也与我院实际情况相符。我院为一所以呼吸系统为主的结核病专科医院, 患者入院时结核合并肺部感染居多, 其中四个科室均为呼吸内科, 各科特色明显, 比如呼吸内四科以结核性脑膜炎为主的专科, 部分患者住院时间较长, 且长期卧床, 容易合并感染, 如肺部感染、皮肤软组织损伤等, 内四科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病例占5.00%, 见表1。感染科收治病种比较复杂, 有艾滋病病毒 (HIV) 阳性患者, 乙肝、梅毒患者等, 患者免疫力低下, 容易诱发感染, 本次调查占医院感染5.26%, 见表1。

3.2 医院感染病例存在漏报

本次调查医院感染率为2.61%, 低于卫生部感染管理培训基地监测数据4.04%[5], 但数据高于我们日常监测水平0.6%~1%, 说明平时上报存在漏报现象。

3.3 标本阳性率较低

本次调查标本送检率为82.26%, 已远远大于卫生部抗菌药物治疗送检率≥30%[6]的要求, 但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 微生物实验室药敏试剂盒比较单一, 达不到临床医生送检标本的要求, 检出率较低;2) 结果回报比较慢, 影响治疗的指导性;3) 标本送检质量不高, 影响检出效果。

3.4 抗菌药物使用偏高

本次调查抗菌药物日使用率为53.91%, 大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50%[7]的要求, 这与本院呼吸系统为主的专科医院, 主要收治患者为结核合并感染有一定关系, 但临床医生盲目经验性用药较普遍, 同时从调查表中可以看出胸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生素使用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综上所述, 我院作为专科医院, 收治患者社区感染病例较多, 再加之感染科收治病种复杂、病程长, 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极易诱发一些并发症。提示我们首先应重视呼吸道特别是下呼吸道医院感染部位的专项监测, 加强病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及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其次应加强院感专职人员及临床监控医生的病例诊断能力和上报意识, 定期组织临床医生加强《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学习;最后应加强微生物室、临床科室及药学室沟通协作, 提高标本的阳性检出率, 使得药敏结果能够真正成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有力保障。

通过此次医院横断面调查, 提示我们结合本院专科特点, 进一步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医院感染监测, 提高标本阳性率,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适应症, 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通过多渠道工作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肖永红, 王进, 赵彩云, 等.2006~2007年Mohnarin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8 (8) :1051-1056.

[2]王琳, 程曦, 杨红薇, 等.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23) :3192-3194.

[3]任南, 文细毛, 吴安华.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医院感染控制杂志, 2007, 9 (1) :16-18.

[4]杜龙敏, 杜秦川, 杨秀霞, 等.医院感染横断面的调查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 2006, 28 (6) :6-7.

[5]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网.2008年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报告[J].医院感染监控信息, 2009, 23 (1) :17-25.

[6]卫生部, 卫办医政发[2011]56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G].2011-04-18.

横断面调查 篇4

作为GIS重要发展特征之一的3维模型,已成为地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从空间信息表达与传输的角度,阐述3D GIS中3维模型的`可视化机理,包括3维空间数据模型、视觉变量和动态变量等内容;并借助图形实现语言Java 3D,实现3维模型在珠海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此研究对于利用3维模型进行工程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 者:马德富 黄汉星 丁建勋 张新长 MA De-fu HUANG Han-xing DING Jian-xun ZHANG Xin-chang 作者单位:马德富,黄汉星,丁建勋,MA De-fu,HUANG Han-xing,DING Jian-xun(珠海市测绘大队,广东,珠海,519015)

张新长,ZHANG Xin-chang(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广东,广州,510275)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横断面调查研究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抽取2012年3月1~15日上海市崇明县中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处方5229张,其中诊断为高血压处方1548张。

1.2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将诊断为高血压的处方输入Excel表格,在Excel表格中进行数据整理,统计信息包括抗高血压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用量及使用情况等。参照《WHO ATC INDEX WITH DDDS 2009》和《新编药物学》(第16版)确定的限定日剂量(DDD)计算用药频度(DDDs)。部分未收载的药物,则依据药物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或根据临床习惯用量确定[2]。

2结果

2.1 抗高血压药物应用品种分布

本次调查的5229张处方中,使用抗高血压药物处方1548张(29.60%)。使用品种涉及6大类:CCB、ACEI、ARB、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及固定配比复方制剂。共21个品种,其中CCB(7种)、ACEI(3种)、ARB(5种)、β受体阻断剂(1种)、利尿剂(1种)及固定配比复方制剂(4种)。

2.2 抗高血压药物单品种应用情况

经过计算得出使用前10位的抗高血压药物DDDs排序见表1。可以看出抗高血压药物DDDs排序前3位的依次是门冬氨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吲达帕胺缓释片。

2.3 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情况

1548张处方中,单用1137张(73.45%),二联396张(25.58%),三联15张(0.97%)。ARB+CCB、ARB+利尿剂、CCB+利尿剂、ACEI+CCB、CCB+固定配比复方制剂居二药联合的前5位,三药联合以ARB+CCB+利尿剂为主。见表2。

3讨论

3.1 DDDs分析

抗高血压药物DDDs排序前10位中,门冬氨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吲达帕胺缓释片、氯沙坦钾片、替米沙坦片居前5位,说明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这5类药物的选择倾向大。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CB的使用最多,有7个品种,其中长效CCB门冬氨酸氨氯地平片的使用率最高,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推荐。氨氯地平符合CCB降压带来心脏获益的规律,更平稳、有效地控制晨峰血压,兼具降压和内皮保护功能,不良反应更少发生。荟萃分析显示:氨氯地平能更有效降低脑卒中风险,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ARB也是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广泛使用的降压药物,在抗高血压药物DDDs排序前10位中,ARB品种占50%。ARB能在受体水平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与ACEI相比,具有作用专一的特点[3]。对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有高度选择性,且不抑制降解缓激肽的ACEI作用,从而避免干咳等ACEI无法克服的不良反应。ARB可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尤其适用于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1]。利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被列为一线基础降压药,特别是噻嗪类利尿剂,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和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高血压宜用长效利尿剂吲达帕胺,其降压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价格合理,适合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血压患者使用。

3.2 联合用药

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以单用为主,占处方数的73.45%,二联处方占25.58%,三联处方较少,占0.97%。我国临床主要推荐应用的优化联合治疗方案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D-CCB)+ARB、D-CCB+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ACEI+噻嗪类利尿剂、D-CCB+噻嗪类利尿剂、D-CCB+β受体阻断剂。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药联合有6组联合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ARB+β受体阻断剂不常规推荐,应慎用。3组与固定配比复方制剂的联合使用不符合指南的要求,应进一步改善、优化。三药联合以CCB+ACEI(或ARB)+噻嗪类利尿剂组成的联合方案最为常用。ARB+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与ACEI+CCB+β受体阻断剂三联用药方案值得斟酌。合理的药物联合方案,应根据患者情况,如合并糖尿病、心脏病、肾病等选择不同的联合方案[4]。

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服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基本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求。本次调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现状和趋势,CCB、ARB、利尿剂及ACEI是首选降压药物,占主导地位。临床抗高血压药物应用须遵循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原则。临床医师应掌握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特点、药动学特性、不良反应、禁忌证等,根据患者血压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以及用药习惯,实行个体化治疗方案,使抗高血压药物应用趋向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90.

[2]黄蔚,郭燕萍,陈妙英,等.2006-2010年我院口服抗高血压药利用分析[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2,21(3):170.

[3]朱依淳,殷明.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32.

横断面调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16年6月16日我院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天出院患者,不包括当天新入院患者,共计1 313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用医院创业电子病历系统和HIS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当日所有使用抗凝血药的住院患者病程记录和用药医嘱,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号、所住科室、主要诊断、所用抗凝血药物名称、给药途径、用法、用量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并跟踪调查用药依据。

1.3 评价依据

以药品法定说明书、国内外相关指南以及专家共识[4,5,6,7]作为评价依据,并参照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

1.4 评价标准

根据医嘱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分为3类:(1)完全符合,诊断符合抗凝血药使用指征;(2)可能符合,可能用于抗凝治疗;(3)不符合,诊断与适应证完全无关。

2 结果

2.1 抗凝血药使用情况

1 313例住院患者中,使用抗凝血药的患者58例(4.42%)。抗凝血药在我院大多数临床科室被广泛使用,使用科室达13个。临床使用比率不一,以骨科使用率最高,达19.05%;其次是ICU和心内科。见表1。

2.2 抗凝血药品种分布

我院住院患者使用的抗凝血药按作用机制分3大类,4个品种,其中口服制剂1个,注射制剂3个。使用率最高的是低分子肝素钙,其次是华法林,见表2。

2.3 诊断与适应证相符情况58例使用抗凝血药的用药医嘱中,用药医嘱完全符合说明书关于适应证与临床诊断吻合性的要求57例(98.28%),不符合1例(1.72%)。

2.4 不合理用药情况

58例用药患者中,不合理用药3例(5.17%),其中无指征用药1例,另2例为序贯用药时间不合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超标未减量或停药。

3 讨论

不合理使用抗凝血药医嘱具体分析:(1)心功能不全伴肺部感染患者,病程中出现气促加重,疑有肺动脉栓塞,影像学检查无依据,实验室检查提示D二聚体正常,医嘱低分子量肝素钙治疗,此医嘱系无指征用药。(2)房颤、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脑卒中后患者,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复查INR 4.3,未及时调整华法林用药剂量。对伴有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推荐使用适当剂量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华法林的目标剂量是维持INR在2.0~3.0[7]。华法林应用过量易致出血(牙龈、胃肠、口腔黏膜、鼻腔、皮下、阴道出血),当INR>3.0~4.5(无出血并发症),适当降低华法林剂量(5%~20%)或停服1次,1~2d后复查INR。当INR恢复到目标值以内后调整华法林剂量并重新开始治疗[8]。(3)患者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低分子量肝素钙皮下注射,该药治疗1周后加用华法林口服,华法林口服2d后即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如果需要快速抗凝,例如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急性期治疗,给予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重叠应用5d以上,即在给予肝素的第1天或第2天即给予华法林,并调整剂量,当INR达到目标范围并持续2d以上时,停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8]。

由本文结果可知,我院抗凝血药使用基本合理,但还有个别用药欠妥。针对这些不合理之处,医院应尽可能制订相应的制度,采取多部门联动管理,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医疗质量;临床医师应熟悉掌握抗凝血药的适应证及使用注意事项,针对不同的患者,应个体化给药,特别是华法林这一药物,使用期间应定期监测INR,并根据其数值调整华法林用量[9,10]。同时作为临床药师,应积极完善相关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为临床科室提供更详尽的药学服务,使临床用药进一步趋向规范化和合理化。

本次横断面调查纳入样本量较少,内容相对简单,还需进一步开展更深入、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来阐明抗凝血药临床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住院患者抗凝血药临床合理应用情况。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调查2016年6月16日住院患者抗凝血药使用是否合理的情况。结果 1 313例患者中使用抗凝血药58例(4.42%),品种涉及3大类,2个剂型,4个规格。抗凝血药使用率前3位的科室分别是骨科、ICU和心内科;不合理使用抗凝血药3例(5.17%),其中无指征使用1例,另2例为序贯用药时间不合理和国际标准化比值超标未减量或停药。结论 该院抗凝血药的使用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使临床用药趋向规范和合理。

关键词:横断面调查,抗凝血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钟传书.本院2008~2011年抗凝血药应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0):121-123.

[2]Ahmad Y,Lip GY.Dabigatran etexilat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and systemic embolism in atrial fibrillation:NICE guidance[J].Heart,2012,98(19):1404-1406.

[3]刘锐锋,梁婷.2008~2012年某三甲综合医院口服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血药应用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3,22(10):560-562.

[4]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中华外科杂志,2012,5(3):611-614.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5)[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6,44(3):197-211.

[6]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创伤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筛查与治疗的专家共识[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12):1013-1017.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58-273.

[8]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13,52(1):76-82.

[9]任秀华,钟昌平,刘东.2011~2013年武汉地区34家医院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血药应用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4,23(12):748-751.

横断面调查 篇7

关键词:横断面调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合理用药,药物利用指数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免疫抑制、抗毒素、抗休克作用, 而且对糖脂代谢、蛋白质代谢、水盐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会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1]。为了解本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加强对临床用药安全性、有效性及合理性的监督, 作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本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月9日0~24时所有门急诊患者和住院患者1237例, 其中住院患者包括当天出院患者, 不包括当天新入院患者。

1.2调查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 通过医院HIS系统调取2015年11月9日0~24时门急诊药品处方1152张和住院用药医嘱85份。本次调查范围仅限给药途径为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注射、静脉滴注、局部注射和雾化吸入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1.3计算指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用使用率和DUI表示[2,3]。使用率 (%) =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例数/调查例数×100%, DUI=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日用量/DDD/实际使用例数。DUI≤1.0说明用法用量合理, DUI>1.0说明药品日剂量大于DDD, 有不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现象。

2结果

2.1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科室分布共调查急诊患者98例, 门诊患者1054例, 住院患者85例,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率为12.24%、8.16%、15.29%, 其中使用率前五位的科室是皮肤科门诊 (43.24%) 、儿科病区 (22.52%) 、耳鼻喉科门诊 (13.51%) 、外科病区 (9.01%) 、急诊科 (4.50%) 。

2.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DUI本次横断面调查发现, 本院共使用7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按使用率排序依次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56.76%) 、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45.05%) 、醋酸泼尼松片 (40.54%) 、醋酸地塞米松片 (36.04%) 、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30.63%) 、甲泼尼龙片 (26.13%) 、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 (18.02%) 。这7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DUI均<1.0。

2.3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疾病种类本院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疾病种类方面, 呼吸系统疾病使用占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人数的45.95%;其次为皮肤感染类疾病占18.92%;耳/鼻/喉疾病占11.71%;自身免疫性/过敏性疾病占9.91%;创伤/术后并发症占4.50%;肌肉骨骼疾病占3.60%;其他占5.41%。

2.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给药途径分布本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和口服为主, 分别占35.14%和20.72%, 其次是雾化吸入, 占18.92%, 肌内注射占12.61%, 静脉注射占10.81%, 局部注射占1.80%。

3讨论

1237例横断面调查对象中有111例使用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使用率为8.97%;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科室分布较广, 使用率排名前三位的科室依次为皮肤科门诊、儿科病区、耳鼻喉科门诊。被调查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中,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 使用率高达56.76%。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口服和雾化吸入为主, 分别占35.15%、20.72%和18.92%, 较注射剂使用频率高, 其安全性值得关注。DUI会受非成年人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情况干扰, 使DUI偏小, 影响程度有待探讨[4]。

综上所述, 本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结构基本合理, 但仍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医院应加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培训, 落实处方专项点评, 对不合理用药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 规范使用及加强管理, 促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09-617.

[2]卫生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12, 28 (2) :38-45.

[3]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15-16.

[4]刘佩坚, 陈幸谊, 肖志斌, 等.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门诊糖皮质激素应用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3, 13 (1) :35-37.

横断面调查 篇8

关键词:免疫接种,横断面调查,描述性流行病学,沈阳

沈阳市沈北新区地处沈阳市北部, 新区建设促使大量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频繁流动打破了原有的免疫屏障, 给预防接种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解沈北新区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情况, 初步探索影响接种率的主要因素, 沈北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3年11月开展了儿童免疫接种率抽样调查工作,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1.1.1 调查地点的确定:

沈北新区所有乡镇 (街道) 。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行政村。 (1) 乡镇或街道的确定:按该区编制的《乡、镇、街道单位选定表》, 列出各抽样单位乡镇、街道名单和编号, 以随机抽样的方式, 在该名单中随机抽取5个乡镇或街道。 (2) 行政村的确定:抽好乡镇或街道后, 由该乡镇或街道提供已编制的《村级抽样单位选定表》, 列出各抽样单位 (行政村) 的名单和编号, 同样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在每个乡镇 (街道) 抽取4个行政村, 然后进行现场调查。

1.1.2 接种率调查:

采取“见人查证核对记录”的方法。在选定村调查2009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出生的适龄儿童 (以下简称适龄儿童) 10名, 无论出生地、户籍如何, 本区居住满3个月均在调查范围内, 如查完选定村所有适龄儿童仍不足的, 向邻村扩大调查范围, 直至查足10名适龄儿童为止。如遇适龄儿童为双胞胎的, 则此两名儿童均列入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调查适龄儿童的建卡、建证情况,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百白破疫苗、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疫苗及乙肝疫苗的首针及时率、含麻疹类 (麻疹) 疫苗及8月龄首针及时率、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 疫苗和甲肝疫苗的全程接种情况、不合格接种原因和未接种原因进行考核与分析。

1.3 判定标准

(1)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率:是指在新生儿出生后24 h内接种的第一针乙肝疫苗。含麻类疫苗8月龄首针及时率:是指在儿童满8月龄至不满9月龄前接种。 (3) 全程接种率:3岁内完成八苗基础免疫。 (4) 其他:免疫起始月龄正确, 针次间隔正确, 有准确的出生年月日和接种年月日, 有接种单位、接种者的签名记录。

1.4 资料分析

运用Excel 2003软件对调查资料录入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

2013年沈北新区12个乡镇 (街道) 共抽取5个乡镇 (街道) 、20个行政村 (社区) , 共调查2009年9月1日—2011年8月31日出生的儿童201名, 建证率为100.0%;卡疤率为98.5%, 脊灰疫苗接种率为99.0%, 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98.0%, 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9.5%, 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6.0%, 含麻类疫苗全程接种率为96.5%, 含麻类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82.1%, 乙脑疫苗接种率为91.5%, 流脑疫苗接种率为97.0%, 甲肝疫苗接种率为94.0%, 八苗全程接种率为91.0%, 见表1。

2.2 不合格接种情况

2.2.1 不合格接种的主要表现:

超期接种、漏种、提前接种[1]和间隔不符、接种记录不全等。2013年沈北新区全程不合格率为9.0%, 共18人, 其中延迟接种13人, 占72.1%;未种1人, 占5.6%;针次间隔不符1人, 占5.6%;提前接种1人, 占5.6%;接种记录不全2人, 占11.1%。

2.2.2 超期接种的原因:

(1) 主要是儿童生病, 其次是流动人口四处打工造成不及时或延期。 (2) 个别接种点的接种周期较长, 如农村接种点实施月免疫, 造成有的家长错过接种日而延误。 (3) 部分家长疾病预防意识较差, 不能主动到接种点接种, 加上联系方式经常更换, 接种单位通知不到造成延期接种。 (4) 个别由于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黄疸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禁忌症, 造成多种疫苗接种不及时, 没能按照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基础免疫。

2.2.3 未接种的原因:

随着新区的成立, 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使流动儿童的数量显著增加, 个别接种点对流动儿童管理未能落到实处, 造成漏种。

2.2.4 其他原因:

个别接种点医生责任心不强造成接种提前或承担其他免疫接种以外的工作, 任务量太多造成接种信息填写不全。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 乙肝疫苗、含麻类疫苗首针接种及时率低[2]是因为儿童患病、接种医生对禁忌症把握过度。乙肝疫苗接种率低的原因主要是早产儿、新生儿黄疸, 如早产儿但不低体重等;含麻类疫苗主要是将普通感冒, 如轻微咳嗽均列为禁忌症。因此, 要加强对接种医生、护士的培训, 使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新生儿及时得到保护。在流动人口较多的道义、虎石台和辉山3个地区以及流动人口少的新城子、兴隆2个地区漏种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可能是因为调查数据少。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适龄儿童接种疫苗不够积极主动, 对疫苗所预防的疾病不知晓, 需要地段医生多次催促才能到指定接种单位进行接种, 这种情况增加了地段医生的工作量。长期下去, 存在漏种的可能性很大。

根据此次调查提示应做好如下工作: (1) 进一步落实儿童免疫规划管理制度, 制定流动儿童管理方案, 实施包片管理、责任到人。 (2) 卫生行政部门要与教育部门紧密合作, 切实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3) 加强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接种时间等, 提高儿童家长的防病意识和对免疫规划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4) 加强培训。基层接种人员业务水平、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因此要组织培训、考核等提高预防接种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最方便、最有效及最经济的方法, 儿童的免疫规划接种率是评价免疫规划工作的客观指标。近年来,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频繁流动, 免疫预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次调查暴露的问题, 为制定今后免疫策略提供依据。只有提高适龄儿童的及时接种率和合格接种率[3], 才能保持高水平的免疫屏障, 保护广大儿童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奕, 许国章.儿童免疫接种的意义[J].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 2007, 30 (6) :271-273.

[2]钟小燕.深圳市蛇口街道儿童免疫接种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 2012, 10 (19) :17-19.

刍议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篇9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道路设计

城市道路作为城市的骨架, 既承载着日益繁重的城市交通, 同时展现着城市建设的风貌, 城市道路的设计不仅要提高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 改善城市景观, 还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特别是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应以各城市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1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代步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 城市交通管理为适应城市的新要求, 制定了相应的交管规定, 市中心的道路和其它区域的道路所承载的对象有很大的区别。随着我国城市整体面貌的提升, 道路设计水平也应不断提高, 设计理念也应不断完善, 道路设计不仅应满足通行需求, 同时应完善美化设计,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原则就应做相应的补充。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设计原则进行细化, 特别是对待现在需要改扩建的道路, 不仅单一地从道路交通方面制定道路横断面方案, 还必须对道路沿线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 调查包括道路上交通种类及各种交通因素的流量, 还要调查道路两侧的用地情况, 道路横断面要与两侧的用地规划进行协调, 无论从平面还是从竖向均应处理好道路与临街建筑物的关系, 即综合考虑交通需求、管线布置、城市建筑面貌、日照通风、建设投资等因素。横断面设计应注意近期与远期相结合, 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 并预留管线位置, 使城市交通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

2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道路功能及交通流构成分析不够

目前市内道路规划设计缺少对道路功能以及交通流构成的分析, 常常简单套用固定的模式造成道路横断面形式与使用功能不匹配。设计过程中应对道路在规划路网中的功能, 交通组织、机动车的交通特性、周边的用地性质、各种交通出行方式、服务对象等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 以合理地布置道路的横断面。

2.2 分隔带的宽度及设置缺乏使用功能分析

大多数的四幅路断面, 道路中央隔离带的宽度较小, 一般为1.5~2m左右, 不易布置道路附属设施, 无法在路段上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 不利于行人及机动车辆的交通安全, 无法设置调头车道, 也不利于交通组织。现状机非隔离带大多数为2m左右, 难以设立公交港湾停车站, 公交车的停靠几乎完全隔断了相邻车道的车流, 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如果公交车改在非机动车道上停靠, 则又会对非机动车形成较大干扰;如若向人行道方向拓宽, 又由于沿街用地的限制使道路无法拓展, 压缩人行步道, 则会对行人造成影响。

2.3 对路边停车缺乏合理安排

路边停车包括路边临时停车和路边存车。在没有规划停车泊位的路边临时停车, 会干扰道路正常的交通行驶不可取;在有停车泊位的路边, 存车现象极为普遍。由于停车场配置不够, 随着私人轿车数量的增加, 停车难的问题将越发突出。

3 提升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水平的措施

3.1 注重街道景观设计

在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 注重街道景观设计, 注重连续安全步行系统建设目前, 一些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度越修越窄, 对城市道路步行系统造成了影响, 因此在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中也应从城市自身特点考虑, 在保证行人的正常安全行走的情况下, 可以做相应的调整。

3.2 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传统的设计理念中, “以车为本”长期以来一直是道路交通设计的出发点。“以车为本”的设计观念造成了城市建设时不考虑现实交通需求, 导致了单调的道路断面形式, 以步行和自行车为出行方式的弱势群体其公平使用道路的权利被无形剥夺。这种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在道路断面形式的设计上, 没有把人性化的理念系统地贯穿于创造和设计活动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蓬勃发展, 国人把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也放到了很高的地位, 以往道路设计仅仅考虑机动车辆的行驶已不合适宜。所以, 城市道路设计应该考虑人的舒适度, 以提高道路项目的社会效益。

3.3 考虑交通发展, 合理设置车道宽度设计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设计要远近期结合, 具有可持续性, 为远景交通发展、路面使用功能的转换留有空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机动车拥有量迅猛增加, 公交系统、轨道交通系统的逐步完善, 非机动车交通流正逐年弱化, 但目前, 非机动车交通流仍是旧城区的一支交通大军, 还应该得到重视。因此, 在横断面设计时, 其路面宽度既要满足目前交通需求, 同时也要为远期转换为机动车道留出空间条件, 建议非机动车专用道宽度为6m。另外, 在新区新建道路横断面设计时, 也要远近期发展相结合, 在近期交通流量不大时, 建议在道路红线范围内将道路用地用足, 即道路用地由红线处向路中做, 为节省投资, 路面可分期实施, 因此, 可以先修筑中央分隔带, 绿化美化城市, 但不允许种植大树, 待交通量增长时, 可以拓宽现有中间绿化带, 作为车道使用。

3.4 合理设置公交专用路或车道

建议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公交系统作出详细规划, 道路设计根据总体规划要求作出公交专用道路或车道, 使公交运输形成网络系统, 发挥公交优势, 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缓解道路交通拥堵状况。

4 结语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城市道路交通的特点及未来交通变化趋势, 调查研究分析组成道路交通的各种因素, 取得交通管理部门的配合, 布置出不同性质不同等级的道路横断面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交通环境, 提高城市经济效率, 减少交通拥堵, 降低人们生活成本, 美化城市道路和城市空间, 提升城市品味, 保证城市与时俱进, 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朝阳, 徐循初.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研究.城市规划汇刊, 2001.

[2]黄兴安.公路与城市道路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赵国峰.关于城市道路横断面综合布置的探讨[J].交通科技, 2002.

上一篇:油田土地资源下一篇:苏醒期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