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断面(共10篇)
控制断面 篇1
摘要:为了有效了解河流水环境及变化状况的断面, 尤其是河流污染源对水质的影响, 有必要设置水质监测的控制断面, 本文从水质监测的控制断面理论角度, 分析了河流水质控制断面设置的原则, 探究了河流水质监测的控制断面设置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关键词:水质监测,河流,控制断面,原则,设置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的迅速发展, 环保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河流作为重要的水资源, 其污染问题被广泛关注, 为了有效了解我国河流水质的变化规律与污染物空间的分布, 有必要对河流水质的监测控制断面进行合理设置, 在河流控制断面设置中, 要加强相关注意事项的合理性, 以期有效监测河流水质状况, 促进河流环境的健康发展。
1 河流水质控制断面的设置原则
在河流水质的监测中, 控制断面主要是用来反应河流水质污染程度与变化状况的。水质控制断面数目可依据城市工业的布局与排污口的分布状况进行设定, 河流控制断面可设置于废污水排放口的下游, 排污水与河流能充分混合的位置。
在河流控制断面的设置中, 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是充分考虑河流取水口与退水口的数量、分布与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等, 同时, 要关注河道的地形、水工程及水土流失等状况, 尽量合理设置河流水质的控制断面;
二是控制断面设置时, 尽量避开回水区与死水区, 可选择河岸稳定、交通方面及河段顺直的位置, 并与水文断面能有机结合;
三是在河流水质断面的设置中, 控制断面的监测及测点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可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河流水环境的质量与污染物空间分布情况;
四是控制断面的位置确定之后, 可设置固定性标志, 该标志不能随意变更, 当需要变更的时候, 应及时上报批准后才能变更。
2 河流水质监测的控制断面设置方法
根据河流水质及水量的监测资料, 可采取数学模型、物元分析及Kendall检验等方法, 对河流排污量C O D及N H3-N等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其中, 物元分析的方法是依据河流断面多项水质的监测指标及标准值所建起的系列性物元矩阵分析方法, 可对多项指标间综合关联的函数进行计算, 并对河流各个断面间综合关联的函数贴近程度进行分析, 从而划分河流控制断面间的亲近关系;数学模型法所采用的是荷兰的代尔夫特水力研究所SO B EK软件进行河流断面设置计算的, 该软件包含水环境的数值模拟及水力学模块等, 能依据河流等距离的高密度设置对控制断面进行设置, 并对各个断面水质的结构进行计算, 以优化控制断面;而Kendall检验方法是依据河流水质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进行检验分析的一种方法, 最早是由H irsch等学者提出的, 可对全年水质资料进行相同概率分布假设, 定量分析出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 并对河流水量的调节浓度进行检验, 该方法能有效判断出河流水质是由于流量还是污染源变化造成的, 从而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进行处理。
采取数值求解方法, 可得到该河流断面的浓度值。通过计算后, 可查出河流上游排污口废水量对河流下游监测控制断面的水质影响, 以判断控制断面的水质是否达标, 并计算出上游排污量的最大值, 从而有效控制河流的水环境。
3 河流水质监测断面设置的注意事项
3.1 注意河流控制断面设置的合理要求
在河流水质控制断面的设置中, 河流污染较严重河段, 可依据排污状况及排污口的分布, 对河流控制断面的数量进行合理设置, 排污量控制在河段总量4/5以上;具有较大的支流汇入河流时, 可在支流汇合的上游位置以及混合充分后的主流下游位置进行控制断面的设置;对于污染源对河流没有明显影响或者水质稳定的河段位置, 可以只设置一个水质控制断面, 污染较严重的河段则设置多个控制断面。另外, 在控制断面的设置中, 还应充分地考虑河流涨潮、落潮时的水流变化情况。
3.2 加强水质监测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
在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中, 监测人员需要有效掌握河流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并能合理设置水质的监测断面, 这就需要监测人员具有水文参数监测的能力, 在监测人员构成及监测仪器配备方面应该相协调, 为了提升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合格证考核时, 应合理加大监测布点内容的比例, 除了加强理论考核之外, 还应加强现场监测水质断面设置及现场水文监测等方面能力考核, 同时, 加强监测人员的培训学习, 确保监测人员的与时俱进性, 使水质监测断面的设置工作更为规范。
3.3 加强河流控制断面设置的实验研究工作
在河流断面的设置中, 其断面设置方面的相关规定太过笼统, 给水质监测断面设置的实际工作带来了影响,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科研力量, 对各类水文条件下的断面设置进行合理计算, 计算中的水文参数要给出相关的测量规范, 对于各类水文条件下的计算方法要合理选择, 如数理统计法对现有的监测断面能实施统计分析, 并且能选择监测功能相似的断面;数值模型方法能定量模拟河流环境的因子分布, 与数理统计法相结合, 可有效分析水质监测的控制断面。
为了合理确定数学模型的参数, 应加强水质的室内外实验, 并建立河流水质数学模型可视化的软件, 让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更为直观, 便于理解, 而且加强水质监测软件的完善, 还能让监测断面的设置工作从单一河流污染物浓度的计算向多种污染物浓度计算过渡, 更准确地计算出河流水质的变化, 促进河流水质监测工作更为科学化。
4 结语
在河流水质的监测中, 监测断面的设置是确保水质量健康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控制断面的设置, 控制断面设置应该具有代表性, 并遵循一定的设置原则, 运用合理的计算方法, 注意断面设置的一些要点, 加强监测人员素质的提高, 促进断面设置的科研工作, 让断面监测工作能全面有效地反映出河流污染物及水质的时空分布, 掌握河流水质的变化趋势, 合理控制河流污染源, 促进我国河流水质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瑞杰, 王迪, 张颖.河流水质监测控制断面设置探讨[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8.
[2]王祎.基于计算智能方法的河流水质管理数字模拟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
[3]杨建军, 关卫省, 徐东, 薛毓宏, 周敏.基于集对分析法的河流监测断面设置合理性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 2011.
控制断面 篇2
关键词:爆破;炮眼布置;三级乳化炸药
1 工程概况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梧桐庄矿矿-700水平延伸轨道巷(以下简称为北大巷)位于矿井北翼,为开拓巷道。巷道断面为直墙半圆拱形, 净宽4.4m,净高4.0m,设计掘进宽度4.6m,掘进高度4.1m,净断面面积15.5㎡,设计掘进断面面积16.6㎡,大巷布置在距2#煤层顶板30~75m处上部岩层中,开口层位为大煤顶板山西组砂岩层位,按+3‰坡度掘进,之后依次在大煤顶板山西组砂岩、粉砂岩层位掘进。该掘进工作面原采用风锤人工打眼,由于巷道断面大,遂采用正台阶工作面施工法施工,引进CMJ2-27型煤矿用液压钻车后,可实现全断面一次打眼,一次爆破。全断面一次爆破具有能缩短爆破时间,减轻往复爆破的体力劳动,少吸入炮烟,有利于作业人员健康的优点。所以该工作面由原来分上下台阶爆破改为全断面一次打眼,一次爆破。需对炮眼布置方式重新进行设计。
2 北大巷更改后的炮眼布置方式
2.1 根据岩性和循环进度及炸药特性确定炸药消耗量 影响炸药量的因素有很多,故还没有精确计算炸药消耗量的办法。
2.2 确定炮眼深度和炮眼分布情况
2.2.1 确定炮眼深度。北大巷循环排距为1.4m,根据该矿实践,炮眼利用率取0.88,所以打眼深度应为1.6m。
2.2.2 确定掏槽眼方式及间距。斜眼掏槽适用于各种岩层,可充分利用自由面,逐步扩大爆破范围。掏槽面积较大,适用于北大巷这种较大断面的巷道,所以掏槽眼方式采用楔形斜眼掏槽,掏槽眼布置在断面中央偏下,便于打眼时掌握方向,并有利于其他炮眼爆落的岩块借助于自重崩落。
采用斜眼掏槽时,以工作面为自由面,每眼的装药长度系数一般要达到0.6~0.7以上,则装药长度应为1.6×(0.6~0.7)=0.96~1.12m,即约3个药卷的长度。眼间距的确定:斜眼掏槽时槽口宽度一般取1.0~1.4m,掏槽的排距约为0.3~0.5m。为了加深槽腔的抛砟作用,掏槽眼比其他眼一般加深200mm左右。
北大巷为大断面,所以槽口宽度取1.2m,掏槽眼排距0.5m,每眼装3个药卷,掏槽眼眼深1.8m,角度斜向巷中,端头相距200mm。为避免掏槽眼所崩落的岩块较大,在掏槽眼中部增加一个辅助眼。
2.2.3 确定周边眼间距及装药量。周边眼包括顶眼,帮眼和底眼,爆落后,形成巷道设计断面轮廓的炮眼,周边眼间距,一般取0.4~0.6m,为保证贯穿裂缝形成良好的光爆效果,炮眼之间的距离要适当减少,所以取最小值400mm。
光爆周边眼的间距与其最小抵抗线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即
K=E/W
式中:K——炮眼密集系数,一般为0.6~1.0;E——周边眼间距;W——最小抵抗线,最外一圈辅助眼与周边眼距离。
岩石坚硬时取大值,北大巷岩性多为中粒砂岩或粉砂岩,为坚固的岩石,所以K应取较大值,然而为保证周边眼中的炸药能量能够沿巷道轮廓线传递,周边眼与最近一圈辅助眼之间的间距应大于周边眼间的间距,所以K取0.8。所以最外一圈辅助眼与周边眼的距离取500mm。为避免巷道轮廓因受炸药破坏,所以还需适当控制周边眼的装药量,所以周边眼装1~2个药卷。
底眼眼距一般为500~700mm,装药系数一般为0.5~0.6m,放3个药卷。
2.2.4 确定辅助眼间排及装药量。辅助眼布置在掏槽眼与周边眼之间,根据巷道断面大小可布置一圈或多圈,其间距一般为500~700mm,炮眼方向一般垂直于工作面,装药系数一般为0.4~0.6,即1.6×(0.4~0.6)=0.6.4~0.96m,即2~3个药卷的长度。
2.2.5 确定炮眼封泥长度。根据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炮眼深度为0.6~1.0m时,封泥长度不得小于炮眼深度的1/2;炮眼深度超过1m时,封泥长度不得小于0.5m;光面爆破时,周边光爆炮眼应用炮泥封实,且封泥长度不得小于0.3m。所以周边眼封泥长度取400mm,其他炮眼封泥长度取600mm。
3 绘制炮眼布置图及爆破说明表
绘制炮眼布置图遵循“先两边后中间”的原则,即先画掏槽眼与周边眼,再在掏槽眼与周边眼之间均匀布置辅助眼。最后根据上述计算中的炸药消耗量和炮眼个数作为参考,适当调整。得到炮眼布置图及爆破说明表如下:
4 结束语
浅析大断面公路隧道的施工控制 篇3
关键词: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控制
本文通过阐述公路隧道规范的有关规定, 从主要的几个方面总结公路隧道防施工控制要点, 从而确保隧道工程质量, 从根本上消除隧道病害和延长隧道寿命。
1 我国公路隧道发展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 75%左右国土都是山地或重丘, 且江河纵横, 海域宽阔。近十年来, 公路网交通逐渐向崇山峻岭穿越, 向离岸深水延伸, 山岭公路隧道以年均350公里的速度增长, 28座水下公路隧道也已建成通车;同时, 在城市建设中, 以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为宗旨, 城市道路隧道方兴未艾, 地下互通立交也应运而生。无论从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从研究手段方面、勘测设计技术方面、建设规模方面、结构型式方面等。总体来讲, 公路隧道的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其建设成就表现为基础理论日趋成熟, 研究手段日益全面, 勘测设计技术日益先进, 建设规模日益宏大, 结构型式日趋丰富, 施工技术迈进机械化, 材料日益先进, 装备渐趋完备等。同时, 由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工程实践的迫切需要, 并伴随着一批新结构型式的开发与实践, 也丰富了隧道的结构型式, 增强了隧道工程的生命力。
2 大段面公路特点、重点、难点
公路隧道断面具有面积大、跨度大以及扁平率低等特点, 然而对出现的某些特大断面公路隧道的断面形式、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等关键因素要通过监控量测与反馈分析, 评估大断面公路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性态, 完善和优化设计,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并解决特大隧道断面形状的选择、不同围岩类别条件下合理隧道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的确定等关键问题。为今后类似的大跨度隧道及其他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造价控制提供定量依据。然而隧道浅埋段覆盖层薄、围岩稳定性差, 开挖时易出现坍塌等工程事故, 是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3 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技术与影响程度
3.1 施工技术方面:
我国交通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 大断面隧道和地下工程逐渐增多, 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也有了较大发展, 以及施工技术研究的深入和机械设备的不断更新, 尤其是各种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和先进的施工方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 使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较80年代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传统的挖掘方法已经基本淘汰, 取而代之的更快速、更安全、更有效。
3.2 现实中大断面公路隧道的现象经常见到。
例如这样的事例:新七道梁隧道是甘肃省在建的开挖断面最大的公路隧道, 地质条件复杂。了解它们对围岩变形的影响程度有: (1) 岩体质量与隧道开挖后围岩的变形成反比; (2) 断层破碎带区段围岩变形量大、持续时间长; (3) 隧道开挖与不连续面成逆倾向、大倾角时, 围岩变形小; (4) 地下水引起围岩稳定性下降, 变形增大; (5) 隧道埋深也是影响围岩变形的因素。
4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公路隧道施工很复杂, 时常遇到各种困难情况, 如大断层、流沙、膨胀地层、溶洞、大量涌水等, 尚需采取相应方法。
盾构法:采用盾构作为施工机具的隧道施工方法。盾构是一种圆形钢结构开挖机械, 其前端为切口环, 中间为支撑环, 后端为盾尾。盾构法适用于松软地层, 施工安全, 对地层扰动少, 控制围岩周边准确, 极少超挖。日本丹那铁路隧道曾采用盾构法施工。
掘进机法:掘进机是一种用强力切割地层的圆形钢结构机械, 有多种类型。普通型的掘进机的前端是一个金属圆盘, 以强大的旋转和推进力驱动旋转, 圆盘上装有数十把特制刀具, 切割地层, 圆盘周边装有若干铲斗将切割的碎石倾入皮带运输机, 自后部运出。机身中部有数对可伸缩的支撑机构, 当刀具切割地层时, 它先外伸撑紧在周围岩壁上, 以平衡强大的扭矩和推力。掘进机法的优点是对围岩扰动少, 控制断面准确, 无超挖, 速度快, 操作人员少。
隧道补衬法:隧道开挖后, 为使围岩稳定, 确保运营安全, 需按一定轮廓尺寸建造一层具有足够强度的支护结构, 这种隧道支护结构称为隧道衬砌。常用的衬砌种类有就地灌注混凝土类、预制块拼装、喷锚或单喷混凝土、复合式衬砌。
5 质量控制措施
在大断面公路隧道的质量控制中需要采取的控制措施很多, 具体就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1) 隧道支护质量控制:隧道开挖后要及时支护, 限制围岩的变形, 似减小荷载并发挥其自承能力。目前公路隧道施工多采用锚喷支护, 在围岩较差的地段可采用钢支撑, 包括钢格栅及型钢支撑。对于钢支撑的施工质量要检测其加工质量和安装质量。对于锚喷支护, 应检测锚杆的加工质量、安装质量及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和喷射施工质量。喷射混凝土的质量检验包括水泥、砂等原材料的检验及喷射混凝土强度、厚度的检验, 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粘结强度检验及施工粉尘、回弹率的检验。喷射混凝土强度检验试块的制取可用喷大板法, 即将混凝土喷人模具, 或用凿除方法, 直接在支护上凿取混凝土块。 (2) 隧道防排水系统质量控制:公路隧道的防排水要求高, 目前的公路隧道防排水系统多为采用夹在两层衬砌之间的高分子防水卷材防水层, 和沿隧道壁环向、纵向、横向设置的排水盲管, 将渗水引排至纵向排水管集中排除。防排水系统的质量检测评定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规定。防水层的质量检验也应分材料检验, 与施工安装检验两部分进行。排水系统的质量检验首先保证排水管的材料质量与规格满足设计要求。对于隧道的集中排水管, 可按照管涵的施工质量标准对其管节预制、基础、管节安装进行检验。 (3) 隧道衬砌质量控制:隧道的初次衬砌即为锚喷支护层。施工中由于围岩松动或其他原因会导致二次衬砌产生裂缝。对于裂缝的检查可采用塞尺或刻度放大镜观测其深度及宽度, 并根据情况采取处理措施。另外, 在施工中, 还可能出现衬砌背后填塞不密实, 或衬砌内部存在空洞、蜂窝等情况。对于此类情况, 可采用超声波或雷达探测技术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频率, 然后沿隧道断面布置测线。由于施工的原因, 拱顶部位的空洞、衬砌厚度不足等问题较多, 应加强检测。雷达探测还可以检测衬砌厚度、裂缝、钢拱架埋设等情况, 但往往受仪器技术水平所限, 精度稍差, 需要实际钻孔验证。 (4) 对于冻害综合防治质量控制:a.加强拱顶围岩注浆;b.选用低温柔性好的防水板;c.喷射混凝土表面降糙;d.采用LV法铺设防水层;e.施工缝设置可排水止水带;f.采用直接通至中央排水管的环向排水管并进行局部保温;g.在衬砌下隅角背后设置保温层;h.在衬砌壁后预埋电热带穿线管等, 取得了良好的综合防冻效果。
结语
要成功地完成公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隧道工程控制, 就必须在项目工的全过程抓好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施工进度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然而,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严格施工, 合理的进行控制是关键。
参考文献
[1]郭锋锋, 王卫邦, 郑海龙.公路隧道建设发展与施工质量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22) .
一首诗的历史断面 篇4
答:简单说那是恋爱期间的一首诗歌。你能喜欢,我很高兴。那时候写诗只是性情所至,并无其它更多更大的缘由。
问: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可以想象,在当年,这首诗歌应该是很震撼人的,我在钟鸣的那本《旁观者》中第一次读到后,我就被“电”着了!请问,这首诗是哪年写的?最初发表在哪里?
答:客观结果我没有预料到,确实在当时反响比较大。1980写的,在川大历史系大教室上大课写的,一气呵成。没有正式发表过,因为我一般不对外投稿。
问:那是如何流传出去的呢?第一个读者是谁啊?
答:该诗最早是收录在钟鸣1982年主编的、汇集了当时四川主要诗人诗作的《次生林》现代诗歌油印集中。第一个读者是当时的女朋友,现在的老婆。该诗在当时川大反响很大,但很少人知道作者是谁。
问:嫂子当年一定很有才气、很漂亮吧?
答:门当户对。
问:才子配佳人,是吗?游兄年轻时一定很受女孩子喜欢吧?
答:当时有才气又很漂亮的很多,也是当时诗圈的风景,可惜我都对这些无缘,这也算一个遗憾吧!相反,我们那个年代都有恋爱饥渴症。从一而终,很传统。
问:钟鸣在他的著作《旁观者》中给予您极高的、恰如其分的评价:“80年代初,南方最卓越的抒情诗人是游小苏。这个高傲得被遗忘的人(这点和食指相似),他的气质是抒情的。他自印的第一本诗集叫《黑雪》。在许多地方,我听到大学生背诵他的诗篇。这群人中(欧阳江河、翟永明等),游小苏鹤立鸡群。个头高挑,忧郁,含蓄,笑容令人难忘”。请问,您的那本《黑雪》是哪年编印的啊?
答:1980年编印。
问:哪個月?《金钟》选在这里了吗?
答:我和郭健、陈瑾珂等几个同学一起合编的,纯手工打印制作,粗糙,错别字甚多。好像在冬季。《金钟》没有选在这本《黑雪》里,只是刊登在《次生林》上了。
问:是《次生林》第一期吗?
答:《次生林》只有一期。
问:《金钟》写作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
答:大三上学期。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诗的?
答:老实说,我从不认为我能写诗,只是当时看了《今天》,突然勃发胡诌了几句诗句给同学看,居然得到了首肯,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问:欧阳江河曾经在《灿烂》一书中谈到您:“游小苏写了一本诗集,叫做《友谊》。这本诗集在成都当时大学生里面特别风靡,写的特别好。就是这个,从当时来讲,我的诗肯定没他写得好。当时大学生游小苏是诗歌王子。”能否谈谈您当年和欧阳江河的交往故事?在一起写诗、读诗的故事?
答:我想《友谊》应该是《黑雪》。记得第一次与他见面,是在他与骆耕野、贺星寒等星星诗社的几个大腕在西城区文化馆开的一个星星诗社会。我是与我同学郭健、陈瑾珂同去的。我等人是特邀参会的,会后即加入了该诗社。欧阳江河当时是个军人,个子不高,言语不多,初见面时给人印象不深。后来,他与我们交道多了,我才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有艺术才情、有生命活力,是一个真正写大诗的诗人。他极富有艺术煽动性,时时刻刻激情四溢。而后我们私下公认为他应是四川诗人之首。
问:您还保留有《黑雪》这本油印诗集吗?
答:《黑雪》我没有了,当时印刷很少。但据说传得很广,这不能不说是当时一个历史现象,不可克隆。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认同,但不仅仅是大学生,是全民。诗歌的地位神圣至高无上。
问:女诗人翟永明曾经在《灿烂》一书中也提起过你们青年时代的故事。能否请您谈谈您当年和翟永明交往的故事?
答:翟永明第一次见面时,第一印象是腼腆,不善言词,也没有感受她有多大的诗才,但她的美丽,明澈透亮的眼睛给人印象深刻。后来,与之接触多了才发觉她在诗歌上是个日日新的天才。她的诗歌与她人一样大气,字句间无不显出女人的优雅与一丝忧伤。诗歌的语境和意境极富艺术感染力,完全是天然之作。她就应该为诗歌而生。
问:游兄,大学期间,您共计油印过几本诗集啊?除了《黑雪》之外。
答:四本诗集,1984年前,1985年后我便消失了。
问:能具体说说名字吗?以及每本诗集油印的具体时间。
答:《街灯》《汇府》《散文诗汇编》。
问:这些诗集都是油印的吧?还有图片吗?
答:都是油印的,没有图片。
问:您参与创办过诗歌刊物吗?您参与创办过诗歌报纸吗?
答:没有参加过诗歌社团,只参加过以骆耕野为首的四
川星星诗社。其他诗歌刊物和诗歌报纸都没有参加过创办。因为我的社交能力很差。
问:参加星星诗社是哪年啊?
答:1980年参加星星诗社,《黑雪》之后。
问:在您印象中,您认为当年影响比较大、成就比较突出的大学生诗人有哪些?哪些诗人的诗歌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我不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大学生,我认为也不能简单的定位。影响大的主要是《今天》的诗人,如芒克、顾城、江河、北岛、杨炼等。
问:您在《星星诗刊》发表过作品吗?
答:没有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过作品,当时我们非主流不接受。
问:您上大学的时候,四川大学没有诗社吗?
答:四川大学有锦江文学社,当时锦江文学社诗歌很弱。《黑雪》油印后,龚巧明、潇潇几个主编来我寝室准备在下期《锦江》发表我一组诗。但不幸因为政治原因突然夭折了。
问:那您在大学期间没有在公开报刊上发表诗歌作品吗?
答:基本没有。
问:除了《金钟》之外,大学期间您大约写了多少诗歌?现在还有留存吗?
答:没有统计,也没有留存,都是随性而作。
问:目前,诗坛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是继朦胧诗运动之后、第三代诗歌运动之前的一场重要的诗歌运动,您认为呢?
答:我认为,怎样归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这个历史现象就足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样评说,无伤大雅。
问: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人们最热衷的一件事是诗歌大串联,您去过哪些高校吗?和哪些高校的大学生诗人来往比较密切,甚至成为好兄弟?
答:来川大的不少,我们也是在川师、西师、重大走走。成为好朋友好兄弟的没有,但是当时因为诗歌大家能相识相知足矣。这方面的内容找郭健最为合适,他就是当时的一个人物,极善于沟通和社交。找郭健。
问:游兄,您毕业后到了哪里工作啊?
答:一直在交通系统,修路架桥,跟文学毫不搭界。
问:毕业后还写诗吗?
答:不写了,主要是写公文。
问:您的油印诗集,您知道谁的手里还保存吗?
答:我还真不知道。因为当时量都很小,就是50本左右。
问:目前,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这一现象已
经引起诗歌研究者的关注。具体的说,我正在编著《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史》一书,请问,您对我编著大学生诗歌运动史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吗?
答:《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史》的编著难度应该十分大,你能从事这项研究的确让我感动钦佩。那我就预祝你的大作早日发行,也希望你不要太辛苦。
控制断面 篇5
1工程概况
某矿区10#煤10-101工作面回采巷道断面为矩形,宽4 800 mm、高3 600 mm,属大断面回采巷道,该巷道主要用途为运煤、进风。工作面煤层倾角25°~35°,巷道平均埋深270 m。
巷道掘出后围岩就发生持续变形,给矿井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通过现场实测发现,采用对称支护形式,巷道围岩出现顶板下沉、两帮收缩、底鼓等破坏现象,特别是沿岩层倾斜方向,上帮底板底鼓变形严重,巷道围岩变形和破坏在同一断面内表现出明显的不对称和不均衡特性,巷道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为巷道断面与岩层倾斜方向的钝角部位和巷道的底角。为了保证回采巷道的正常使用,必须对该巷道进行重新修复加固。
2原支护参数
巷道掘进初期采用“锚网+W型钢带+锚索”支护,两帮支护采用锚网梁支护形式,底板无支护。
(1)锚杆。
顶锚杆采用Ø22 mm×2 500 mm左旋螺纹钢高强锚杆,锚杆间排距720 mm×800 mm,托盘厚8 mm,尺寸为150 mm×150 mm;帮锚杆全部为Ø18 mm×2 000 mm左旋螺纹钢高强锚杆,间排距均为900 mm。
(2)W型钢带。
规格为4 500 mm×200 mm(长×宽),钢带上打7个眼,眼距720 mm。
(3)锚索。
锚索选用Ø18.9 mm的7股低松弛钢绞线制作而成,孔径28 mm,钢绞线长10.3 m,孔深10.0 m,外露300 mm,托板为400 mm×400 mm×16 mm(长×宽×厚)的自制钢板。
3模拟研究
3.1边界条件
材料模型选择Mohr-Coulomb模型,计算模型尺寸50 m×40 m,划分为19 240(130×148)个网格,巷道断面尺寸为4.8 m×3.6 m。模型上表面设为应力边界,左右表面设为水平位移约束边界,下表面设为垂直位移约束边界。根据该矿10#煤层地应力的实测情况,模型上表面载荷取6.8 MPa。
3.2模拟方案
从倾斜大断面煤层巷道围岩的非对称变形破坏特征得知,倾斜大断面煤层巷道围岩稳定性的控制必须采用关键部位耦合支护技术,即应在普通锚网索耦合支护的基础上,考虑利用锚索、底角锚杆等对产生差异性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进行加强支护,使支护体与围岩之间变形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护作用以及围岩的自承能力,实现支护一体化、荷载均匀化,达到巷道稳定的目的。
为深入分析倾斜大断面煤层巷道非对称耦合控制作用机理,针对该矿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取煤层平均倾角30°),建立倾斜大断面煤层巷道的普通对称性支护和关键部位耦合非对称支护的数值计算模型。数值计算模型的基本方案与参数如下。
(1)顶板锚杆。
采用Ø22 mm×2 500 mm左旋螺纹钢高强树脂锚杆,间距720 mm,排距800 mm。帮锚杆均为Ø18 mm×2 000 mm左旋螺纹钢高强锚杆,间排距均为900 mm。
(2)非对称耦合支护在关键部位右帮多打2根加强锚杆,锚杆为Ø20
mm×2 000 mm左旋螺纹钢高强锚杆,底板左侧也多打1根底角锚杆,保证巷道围岩的协调变形,并且将原先对称支护的2根锚索均向左移动1个锚杆间距。
3.3结果分析
巷道水平应力模拟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a)、图1(b)可以看出,巷道围岩变形破坏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产生这种非对称变形破坏的原因是岩体结构的非对称性引起围岩应力分布的非对称性。从图1(c)可以看出,在非对称耦合支护形式下,随着支护与围岩达到耦合状态,顶、底板应力集中程度逐渐降低,应力集中范围有所减小,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非对称性明显减弱,趋于均匀化。两帮垂直应力集中区域右帮仍较左帮稍大,但围岩应力的非对称性分布趋势明显减小。在非对称耦合支护下,右帮最大应力峰值由15.0 MPa减小到10.5 MPa,减小了30%,说明在非对称耦合支护下,右帮的应力集中程度得到了控制,加强支护起到了作用。
通过计算,对不同支护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变形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在非对称耦合支护下,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两帮围岩位移明显减少,围岩变形的非对称性减弱,趋于均匀化。可见,非对称耦合支护较对称支护有效实现了支护与围岩之间变形协调,显著地控制了围岩的非对称变形,保证了巷道围岩的稳定。
4现场监测
上述研究成果在10-101工作面回采巷道中进行了应用。在该巷道试验段布设了3个表面位移观测断面,每个断面设2个监测点。由现场断面的围岩变形—时间监测曲线(图3)可以看出,在耦合支护初期,巷道两帮、底板仍有变形,随着支护体与围岩逐渐达到耦合状态,巷道变形逐渐平缓,进入变形稳定期,巷道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5结语
(1)以倾斜大断面煤层巷道围岩破坏特征现场观测信息为基础,得出巷道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为巷道断面与岩层倾斜方向的钝角部位和巷道的底角。
(2)通过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可以看出,岩体结构的非对称性导致了围岩应力的非对称性分布,使得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非对称性明显。
(3)采用关键部位非对称耦合支护对策可以有效实现支护体与围岩之间的协调变形,用锚索、底角锚杆等对产生差异性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进行加强支护,使支护体与围岩之间协调变形,有效控制了围岩的非对称变形破坏,保证了倾斜大断面煤层巷道围岩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红卫.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维护方法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3,32(5):50-51.
[2]杨仁树,朱衍利,吴宝杨,等.大倾角松软厚煤层巷道优化设计及数值模拟[J].中国矿业,2010,19(9):73-77.
[3]孙晓明,张国锋,蔡峰,等.深部倾斜岩层巷道非对称变形机制及控制对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28(6):1137-1143.
[4]张淼丰,王军,伍永平.倾斜大断面煤层巷道支护方式设计与应用[J].西安科技学院学报,2000,20(2):97-100.
[5]杨军,唐强达,王福强,等.鹤壁十矿倾斜煤层回采巷道锚网索钢带耦合支护技术研究[J].煤炭工程,2010,12(8):42-45.
[6]黄庆享,董伯林,陈国红,等.急倾斜软煤巷道破坏机理及锚网支护设计[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23(3):333-336.
[7]尹光志,鲜学福,代高飞,等.倾斜大断面煤层开采岩移基本规律的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23(4):50-53.
控制断面 篇6
黄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水源, 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保障。黄河的径流量仅位居我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量已经处于临界状态, 随时有断流的危险。1999年后, 在黄河来水严重偏枯的情况下, 国家开始对黄河水量实施统一调度, 2006年8月, 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 《条例》规定国家对黄河水量实行统一调度, 遵循总量控制、断面流量控制、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2 河南黄河高村断面年际流量分析
河南黄河水资源调度以黄河高村断面流量作为控制指标, 1999年以来历年高村断面非汛期实测月平均流量与水量调度控制流量见表1[1]。从年际总量控制及年份逐月调度控制两个方面对《条例》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单位:m3/s
图1为高村断面水量实施调度以来历年非汛期实测平均流量与平均调度控制流量对比图。2006年以前为《条例》实施前年份, 从图中可以看出, 除2000年与2001年外, 其余年份两个指标差值较大, 其中2002-2003年处于超引状态, 全年非汛期平均超引量约为74m3/s, 2003年以后实测平均流量则远大于平均控制流量, 2003-2004年为293m3/s, 2004-2005年为178m3/s, 2005-2006年为171m3/s。2006年《条例》实施以后, 实测平均流量与调度控制流量差值明显收窄, 除2007-2008年外, 其余年份两个指标基本吻合。
3 高村断面超引年份逐月流量分析
分别选取《条例》实施前后超引最严重的年份, 《条例》实施前后断面下泄流量比控制指标超出最多的年份, 逐月调度控制情况对《条例》实施前后进行对比分析, 2003-2004年2007-2008年为超引年份, 2002-2003年和2010-2011年为下泄流量和控制指标超出最多的年份, 图2、图3分别为《条例》实施前2002-2003和2003-2004年内逐月实测平均流量与控制指标流量对比图, 可以看出, 2002-2003年两个流量变化剧烈, 除6月份外, 其余月份均处于超引状态, 2003-2004年内各月实测流量线均在控制指标线之上, 二者差值较大。图4、图5、图6、图7分别为《条例》实施后2007-2008、2008-2009、2009-2010和2010-2011年内逐月实测平均流量与控制指标流量对比图, 可以看出, 年份内两个流量基本吻合, 虽逐月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偏差, 但实测流量基本在控制指标流量线附近摆动, 由此可以看出, 《条例》实施前, 实际下泄流量与控制指标相比, 会出现较大的差距, 《条例》实施后, 每月的实际下泄流量与控制指标基本吻合, 实现了下泄断面流量的合理控制。
4 结语
合理的水资源调度控制应按照“丰增枯减”的原则, 在保证断面调度控制流量的同时, 尽可能使宝贵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根据前面的分析, 《条例》的实施, 使得黄河水资源的调度控制更为合理, 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 达到了控制省际断面流量的目的, 提高了出境断面达标率, 实现了黄河水量合理分配。因此, 在今后黄河水量调度实践过程中, 强调《条例》的强制作用, 严格断面流量控制, 对实现黄河流域的用水管理和调控具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控制断面 篇7
山西引黄工程交汾灵9# 支洞穿奥陶系中统峰峰组上段灰岩、白云岩, 钻孔揭露, 其采取率及RQD值均较低, 建议围岩单位弹性抗力系数K0=300~500MPa/m, 坚固系数f K=2~3, 泊松比 μ=0.29~0.32, 变形模量2~5GPa。围岩工程地质分类为Ⅳ~Ⅴ类, 围岩稳定性较差, 隧洞开挖时存在涌水、突水可能性。开挖断面尺寸为洞宽3.34m, 直腿段2.6m, 拱顶开挖半径1.24m。隧洞断面为洞为典型的小断面 (跨度<5m) 结构, 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小断面施工对隧洞的开挖爆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项目经过多方摸索总结, 采用楔形掏槽导爆管毫秒雷管微差爆破法施工。
2 钻孔爆破参数确定
2.1 凿岩机具的选取
根据选取的爆破方案, 爆破钻孔机具采取YT28 型气腿式凿岩机, Φ42mm直径的钻头钻孔。钻头为“十”字型硬质合金钢, 钻杆规格为中空六棱型, 钻杆长度分别1.5m、2m、2.5m几种规格。
2.2 爆破器材的选取
根据爆破规模及岩石特性, 选用二级煤矿许可乳化炸药为主炸药、电雷管激发、非电导爆雷管起爆, 所需爆破器材见表1:
2.3 主要爆破参数的确定
本项目隧洞断面均较小, 采用全断面开挖, 爆破参数如下:
2.3.1 周边眼间距E、最小抵抗线W
周边眼间距E是直接控制开挖轮廓面平整度的主要因素, 借助于经验公式E=Ki×d, 一般情况下E= (8~12) D (D为炮眼直径) ;抵抗线W= (1.0~1.5) E。本设计炮眼间距E为500-600 (mm) , 炮眼直径D为42mm, 满足对E、W值的要求, 施工过程根据爆破效果和具体岩层适当调整。
2.3.2周边眼每米装药长度L、装药集中度q
满足条件:每米装药长度L的精度达到0.005m即可。
m—不耦合系数m=D/d=42/35=1.2;
ρ0—炸药密度, 二级煤矿许可乳化炸药 (Φ35) , ρ0=1.1g/cm3;
[δ]c—岩石抗压强度, 弱风化灰岩, [δ]c=100MPa=1000Kg/cm2;
V0—标准状态下, 每克炸药生成气体的体积, 查表取8000cm3/g;
由于采用全断面一次爆破, 符合岩石乳化炸药对装药集中度q值的经验值范围。
2.3.3 炮眼数量N的确定
炮眼数量计算根据下列公式计算:N=S0/E+CS=13.2/0.5+1.4×12.13=44 (个)
S0—开挖面周长 (m) ;
E—周边眼间距 (m) ;
C—掏槽眼和扩大眼系数, 中硬岩取1.4 (m) ;
S—开挖隧道断面积 (m2) 。
实践证明, 该公式求得炮眼数量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2.3.4每循环装药量Q
K—单位岩石炸药用量, 由修正的普氏公式q=1.1K0 (f/S) 0.5计算求得q=1.1Kg/m3, 根据实际K在此取1.3-1.4kg/m3为宜;
V—单循环爆破岩石体积 (m3) 。
按此公式计算, Q=1.35kg/m3×26.69m3=36kg。
2.3.5 各炮眼药量分配
装药密度, 光面爆破装药量按照下式确定:
q—单位体积炸药消耗量, 按照定额取1.1kg/m3;
a—炮眼平均间距, 取a=450mm;
W—最小抵抗线, 考虑到小断面夹制作用, 取最大值W=600mm;
L—炮眼平均深度, L=2.2m。
经计算, Q=0.653kg, qL=0.297kg/m, 结果符合中硬岩光面爆破线装药密度0.2~0.3Kg/m的允许范围, 可以使用。实际施工时根据岩石硬度来适当调整。
爆破关键技术, 遵循药包对殉爆距离的要求, 通过多个循环爆破效果对比分析, 优化炮眼中药量分配。掏槽眼及底眼采用大药量, 连续装药;辅助眼采用普通连续装药, 其装药量按照递减的原则进行分配;周边眼采用小药量间隔不耦合装, 各炮眼装药量详见钻爆设计图 (图1) 。
开挖断面积为S=12.13m2, 布置总高3.84m, 总宽3.44m, 炸药单耗1.35kg/m3。
2.4 爆破开挖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表3)
3 炮眼布置及爆破作业流程
3.1 炮眼布置
3.1.1 掏槽眼的布置
开挖采取全断面爆破开挖, 掏槽形式为斜向中心楔型掏槽;采用8 个孔径为42mm孔, 斜向中心楔形陶槽。
3.1.2 周边眼的布置
周边眼的布置一般沿设计轮廓均匀布置, 为了控制超欠挖以及便于下次钻眼作业时好落钻孔眼, 应将炮眼方向以3%~5%的斜率外插, 对于中硬岩石及硬岩, 眼底应落在设计轮廓线以外10cm地方。同时做好辅助眼的设置, 进一步扩大槽口, 为周边眼创造有利的爆破条件。
3.2 装药结构及堵塞
炸药用2# 岩石销铵炸药和岩石乳化炸药, 潜孔钻炮眼采用毫秒雷管起爆。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采用孔底连续装结构, 并采用炮泥全长堵塞, 加强孔口堵塞 (如图2 所示) 。
3.3 起爆网络的联接
起爆网络的联接采用:电雷管———导爆管雷管——非电起爆网络。为了保证后起爆的网络不被先起爆的炸断, 设计采用孔内微差的起爆网络。各炮孔内采用非电毫秒雷管微差起爆, 不但控制同段的最大药量, 又能有效的控制每段雷管间的起爆时间, 控制爆破震动。在掏槽眼、辅助眼及周边眼中, 每相邻段别雷管间隔时差为不小于50ms, 这样可以降低爆破震动危害 (如图3 所示) 。
3.4 起爆
各炮孔起爆顺序为:掏槽眼→辅助眼→周边眼。辅助眼2 层由里向外逐层起爆。采用起爆器同时或分批起爆, 由专业的接线人员用绝缘良好电线把该次需起爆的雷管线串连起来。毫秒雷管采用一次起爆, 其引线长度应保证人员在飞石距离之外, 必保证起爆人员随时在安全地点处。
3.5 爆破
施爆前, 应规定醒目清晰的爆破信号, 并发布通告, 及时疏散危险区内的人员设备及车辆等;并在危险区周围设警戒。起爆前15min, 由指挥发布起爆准备命令, 爆破站作最后一次验收检查和安全检查。如无新情况发生, 在接到起爆命令后立即合闸施爆。起爆后应迅速拉闸断电。起爆后15min, 由指定爆破作业人员进入爆破区内进行安全检查, 确认无拒爆现象和其他问题后, 方能解除警戒。
3.6 爆破后处理
石方地段爆破后, 必须确认已经解除警戒, 作业面上的悬岩危石也经检查处理后, 清理石方人员方准进入现场。撬动岩石必须由上而下逐层撬 (打) 落, 严禁上下双重作业, 不得将下面撬空使其上部自然坍落。撬棍的高度不宜超过人的肩膀, 不得将棍端紧抵腹部, 也不得把撬棍放在肩上施力。
4 施工控制要点
小断面隧洞钻爆法施工中, 钻爆施工除了制定合理的爆破参数外, 规范、精准的施工控制也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施工中准确测量画出开挖轮廓线对开挖面的超欠挖控制存在着直接的影响;人工钻爆中使用的气腿式风钻, 在打钻时必须有3°~5°的外插角, 钻孔深度越深, 外偏角越大, 造成的偏差就越大;掏槽眼要尽量保证在水平面上, 越平开挖爆破效果越好;周边眼间距控制和装药量控制为爆破质量控制的重点, 在周边眼的布置上, 要按照开挖面的围岩地质情况随时调整布眼的间距尺寸。施工过程中必须对这些因素重点控制, 以确保爆破效果。
5 结语
实践证明, 采用楔形掏槽导爆管毫秒雷管微差爆破法爆破效果较好, 平均超挖10cm, 最大超挖20cm, 无欠挖, 满足技术规范要求,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施工企业要想控制成本, 创造效益, 就需要不断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一方面, 要通过系统化分析制定合理的爆破方案, 另一方面, 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坚持做好开挖断面复测工作, 有利于班组随时调整爆破参数。以本工程为例, 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方法和抓住关键控制点, 在钻爆施工中确保了安全质量,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摘要:近年来, 国民经济长足发展, 为满足工业生产、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及城市综合市政应用的需要, 大跨度的引水及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类工程的共同特点就是地质较为复杂, 且隧洞断面小。如何有效控制隧洞的开挖质量, 值得探讨研究。本文以山西引黄水利工程隧洞开挖爆破施工为例进行总结, 希望对类似工程施工者能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隧洞,小断面,开挖爆破,施工控制
参考文献
[1]顾义磊.隧道光面爆破合理爆破参数的确定[J].重庆大学学报, 2005 (03) .
[2]刘仁旭.公路隧道的光面爆破[J].重庆大学学报, 2005 (10) .
控制断面 篇8
1 地质工程条件
河南地方煤炭集团洛阳叁伟煤业有限公司前身为河南省偃师市府店叁驾店煤矿, 位于偃师市府店镇叁驾店村东, 属国有股份制企业, 井田走向长约为1 100 m, 倾斜长约600 m, 面积约0.653 2 km2, 开采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洛阳叁伟煤业有限公司二1煤层特大断面支架换装硐室掘进断面达到96 m2, 围岩中泥岩、砂质泥岩厚度大, 巷帮主要为泥岩且夹有2层煤线, 岩体强度小, 易于发生变形破坏, 围岩稳定性差, 软弱围岩变形持续时间长, 累计变形量大, 加上邻近交叉口密集, 掘进相互之间扰动影响大。支架换装硐室采用直墙半圆拱断面, 为满足大采高支架起吊、组装、维护需要, 确定硐室断面尺寸为宽9 500 mm、高9 750 mm, 净断面积为94.93 m2。
2 支护设计
针对特大断面巷道围岩破碎、应力高的特征, 结合特大断面破碎顶板控制原理, 对特大断面支架换装硐室进行了支护设计, 提出了采用高性能、高预紧力锚杆提高内承载圈强度, 再辅以高强锚索, 在围岩中形成外承载圈, 以内、外承载圈相互作用提高围岩自稳性的控制技术。支护设计中锚杆索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
2.1 支护参数
(1) 锚杆。杆体采用22 mm左旋无纵筋螺纹钢筋制成, 锚杆长3 000 mm, 极限破断力300 k N, 屈服力225 k N, 锚杆延伸率20%。锚杆杆尾螺纹为M24, 采用滚压加工工艺成型;托盘为拱型高强度托盘, 规格为长×宽=150 mm×150 mm, 用厚12 mm的钢板压制而成, 每根锚杆采用2支锚固剂, 1支规格为K2335, 1支规格为Z2360。
(2) 锚索。采用高强度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 公称直径为22 mm, 巷道帮部锚索长8 300 mm, 顶拱部锚索长12 500 mm, 极限拉断力为400 k N, 预应力200 k N;锚索托盘采用高强锚索托盘, 规格为300mm×300 mm×16 mm, 承载力不低于400 k N, 每根锚索采用3支锚固剂, 1支规格为K2335, 2支规格为Z2360。
(3) 注浆锚索。锚索索体公称直径为22 mm, 注浆锚索长8 300 mm;强度为1 760 MPa, 破断力≥420 k N, 中空注浆管内径为7.5 mm, 外径为10 mm;注浆压力≥5.0 MPa, 最大7.0 MPa。
(4) 树脂锚固剂。K2335锚固剂直径23 mm, 长350 mm, 固化时间为快速;Z2360锚固剂直径23mm, 长600 mm, 固化时间为中速。
2.2 布置方式
(1) 锚杆。每个断面布置锚杆37根, 间排距均为700 mm;采用树脂药卷端头加长锚固方式, 采用两支锚固剂, 孔底规格为K2335, 外面1支规格为Z2360;钻孔直径为30 mm;底角锚杆向下10°安设, 其余锚杆垂直巷道表面安设。锚杆外露长度为露出丝扣80~100 mm, 每根锚杆预紧力矩450 N·m, 锚固力不小于120 k N。
(2) 锚索和注浆锚索。 (1) 每个断面布置锚索17根, 顶拱部11根22 mm×15.0 m锚索, 帮部6根22 mm×8.3 m锚索, 间排距均为1.4 m; (2) 每个断面布置注浆锚索20根, 间排距均为1.4 m, 底角注浆锚索向下10°安设, 其余注浆锚索垂直硐室表面安设。锚索和注浆锚索均采用树脂锚固剂锚固, 每根锚索采用3支锚固剂, 孔底为1支K2335, 外面2支Z2360, 锚固长度为2.0 m。距离巷道底板最近处锚索呈向下10°安设, 其余锚索垂直巷道表面安设;锚索外露长度为≤300 mm, 每根锚索预应力不小于200 k N。
(3) 网片铺设方式。网片采用搭接方式铺设, 搭接长度为100 mm, 网片间采用14#铁丝捆绑连接, 双丝双扣孔孔相联。
3 现场观测
过断层大断面煤巷支护完成工业性试验后, 又进行了2个月的矿压观测。
(1) 巷道掘进影响期内顶底板相对最大移近速度16.62 mm/d, 两帮最大移近速度9.37 mm/d, 巷道掘出后15 d左右实现自稳, 变形速度降低, 掘进稳定期内变形速度降低到0.5~1.0 mm/d。
(2) 顶底板相对移近量165 mm, 两帮相对移近量87 mm。
(3) 顶板无明显离层, 最大离层量9.5 mm。从现场看, 未出现锚杆索拉断、锚空失效、锚固力丧失等破坏现象, 锚杆索支护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4 结语
支护参数设计应根据特大断面硐室的破坏特征和变形特征, 针对性地进行治理。该案例提出了采用高性能、高预紧力锚杆提高内承载圈强度, 再辅以高强锚索, 在围岩中形成外承载圈, 以内、外承载圈相互作用提高围岩自稳性, 进行喷浆防止围岩风化和支护结构锈蚀, 从而有效控制了顶板破碎垮落和围岩剧烈变形。
参考文献
[1]成小勇.大采高工作面超高巷道掘进支护技术[J].煤矿开采, 2009 (10) :50-52.
[2]郑颖人, 龚晓南.地下工程锚喷支护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8.
[3]赵珍彦.大断面材料换装硐室快速施工工艺[J].煤炭工程, 2010 (3) :32-33.
[4]林惠立, 石永奎.深部构造复杂区大断面硐室群围岩稳定性模拟分析[J].煤炭学报, 2011, 36 (10) :1619-1624.
控制断面 篇9
关键词:断面测量线路设计
输电线路路径的选择,是线路勘测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全面考虑线路路径与国家、部门其他建设项目相互地理位置之间的合理关系,同时还要研究比较线路所经地带的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在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选择距离最短、施工方便、远行安全、便于维护的路径。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选取一条合适的输电线路路径是相当困难的。
在选定路径中,测出各地形变化点的高度和距离,以显示该线路上的地形起伏形状,这种测量叫断面测量。它可分为纵断面测量及横断面测量两种。测纵断面的目的是为了绘制纵断面图,用以排定杆塔位置,考虑导线驰度对地、对跨越物的垂直距离是否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测横断面的目的是为了考虑线路两侧边线对地距离和杆塔基础施工基面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一般规定边线地面高于中线地面0.5米时,或线路在大于1:5的斜坡上通过时,除测出中线断面外,还要测出边线断面和横断面。
在实际测量工作中,特殊地形的断面测量是非常关键的,断面点的缺失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2008年,在我局三屯至景忠山35KV线路设计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该线路全长8.467公里,导线采用LGJ-240/30,为避开大秦铁路与铁选企业密集区,线路必须跨越孤立的高山一座(海拔358米)。为尽量减小垂直档距,采用7813—35.7与7813—11.7配合使用,经验算,13#塔在各种工况下的垂直档距如下:
最大覆冰:893.72米
最高气温:827.24米
最低气温:985.80米
最大风速:889.82米
因此,国标塔库中7813—11.7满足使用条件被选用直至订货组装,当导线架设完毕,发现北侧边导线对山坡净距离仅有3.9米,不能满足线路安全运行需要,最后只得进行了消坡处理。
经济损失固不可免,经验教训似可总结如下:①测量设计者对特殊塔型认知不足:7813—11.7横担宽为14米,特殊地形使用时应着重考虑边导线风偏问题。②7813—11.7一般使用在落差较大的山顶,且往往伴随着基础降基,而本例中13#塔依地形必须降基3米,此时横断面点的采集很可能被忽略。如综合考虑地形地貌与基础降基,13#塔采用7813—14.7是合理的。③线路经过山坡或线路中心一侧有突出物时,一定要结合导线的风偏影响考虑路径方向,选择在山脊较宽的地方通过。
控制断面 篇10
关键词:软弱围岩,变形,注浆工序化
目前, 随着国家对铁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 铁路长大隧道越来越多, 隧道施工中受地质因素影响的变形问题也越来越多[1], 隧道变形控制观念已经成为现阶段隧道施工中主要的指导原则。因地质情况复杂多变, 引起变形的原因也多种多样, 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不同的变形原因, 研究采用何种施工措施来控制大断面隧道变形, 对实现施工大变形控制, 确保隧道稳定和施工安全意义重大[2]。
1 工程概况
新建兰渝铁路马家山隧道全长7 435m, 为单洞双线隧道, 设计最大开挖宽度14.5m, 高度12.28m, 开挖面积达145m 2。隧道地质受构造作用影响十分复杂, 岩石自身含水性差, 节理裂隙较发育, 隧道洞深埋深42m~494m。
2 隧道设计及施工
2.1 隧道设计
马家山隧道设计主要为Ⅲ级、Ⅳ级围岩, 部分地段为Ⅴ级围岩复合式衬砌支护结构。初期支护采用钢筋网片、钢架、锚杆和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 围岩压力主要靠二次衬砌提供抗力。
2.2 隧道施工方法及围岩变形情况
2.2.1 隧道施工方法
根据马家山隧道地质情况及工程设计特点, 采用台阶法[3]施工。隧道采用钻爆法先进行上部开挖, 施工5m左右时同步进行中部开挖, 待上部施工30m左右时进行下部开挖, 并形成上中部同步施工, 下部相对独立, 后续仰拱、衬砌紧跟的施工作业流程。
上中部每循环进尺控制在1.2m~1.3m, 中下部左右错进开挖。开挖后及时进行初喷, 随后进行钢架、钢筋网片、锚杆、连接筋的施作, 然后复喷至设计厚度。下部与仰拱一次开挖成型, 自制栈桥作为运输通道。
在施工中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及监控量测。隧道监控量测应作为关键工序纳入现场施工组织, 并严格按照TB 10121-2007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4]的规定建立等级管理、信息反馈和报告制度。
2.2.2 施工中出现变形情况
马家山隧道自DK 246+692~DK 246+392设计为Ⅲ级围岩, 当施工至DK 246+490时, 围岩揭示为板岩夹砂岩, 黑褐色, 节理裂隙发育, 节理间距小, 有渗水, 且右侧边墙位置出现软弱夹层, 沿隧道走向延伸, 位置自上台阶45°至下台阶范围。
自此位置开始当中台阶开挖后, 收敛变化速率加快, 连续5d后又趋于减小, 此时收敛累计已达10cm。下台阶右侧边墙开挖超前, 开挖后收敛突变, 24h累计收敛4cm, 连续3d单日收敛均在3cm以上。
此时右侧边墙中下部初支开裂, 喷射混凝土掉块, 下部拱架出现扭曲、变形。经断面检测, 自DK 246+490~DK 246+450右侧中下部均存在不同程度侵限, 最大达35cm, 且所有侵限均在隧道单侧。隧道另一侧比设计净空大5cm~10cm左右, 变形在控制范围之内, 拱顶沉降累计未超过8cm。
3 隧道变形分析及控制措施
3.1 变形原因
1) 软弱围岩的弱膨胀性且遇水软化, 在地应力作用下应力有缓慢聚集突然释放的特点, 开挖后, 随着开挖空间的形成, 伴随着应力集中和应力重分布, 围岩很快发生松弛, 强度迅速降低, 产生显著塑性变形和流变, 并随着时间松弛的产生, 裂隙向围岩深处扩展。拱部及边墙经常因变形造成初期支护出现开裂, 进而产生脱落、掉块现象[5]。2) 隧道围岩单侧存在软弱夹层, 夹层范围较大 (自上台阶45°至下台阶) 。
3.2 变形特点
1) 隧道开挖后变形正常, 在开挖中台阶后变形速率加快, 随着中部开挖后围岩暴露时间的增加, 收敛速率日益加大, 距掌子面1倍洞径处 (12m~16m) 达到峰值, 然后又变小趋于稳定。下台阶开挖后往往突变, 且突变值都比较大, 均在4cm以上, 突变位置距离掌子面28m~30m, 即2倍洞径处, 甚至在该段仰拱填充施工后, 仍在变形。2) 隧道沉降较小, 收敛值较大, 且为单侧变形, 往往造成单侧侵入设计净空。
3.3 变形控制措施
1) 注浆工序化。将注浆工艺[6]纳入施工工序, 工区成立专的注浆作业小组, 围岩开挖后及时打设径向注浆小导管。
小导管采用42, L=4m的钢管加工。前端3.5m为花 (花管溢浆孔孔径为6mm~8mm, 孔间距10cm~20cm, 梅花布置) , 后端0.5m为实管。小导管前端做成尖锥形, 尾部焊8mm钢筋加劲箍。
注浆作业选择在开挖施钻过程中, 施钻时对前次施钻过程打设的小导管注浆, 且在中台阶开挖前完成上台阶边墙注浆;台阶开挖两榀距离后开始中台阶边墙注浆, 在1倍~2倍洞径围内, 根据监控数据选择二次注浆加固。
围岩无水地段采用水泥单液浆, 有水地段采用水泥—水玻双液浆[7] (见图1, 图2) 。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注浆工艺, 试验24h跟班作业, 严把质量关。
2) 其他辅助施工措施。a.围岩软弱侧下部延后开挖, 缩短此侧下部暴露时间, 一旦开挖后能尽早施工仰拱及仰拱填充, 同时缩短中台阶长度, 使下断面距掌子面不超过2倍洞径。b.围岩较差侧加长锁脚及系统锚杆长度, 由原设计3.5m加长至4m~5m, 同时增加锚杆数量。
3) 注浆前后有代表性里程的隧道收敛对比数据见图3~图5 (DK 246+484.5为注浆前里程, DK 246+350.5为注浆后里程) 。
从以上对比数据中可以看到, 通过边墙预注浆、二次注浆, 隧道在进行中下部开挖时围岩单侧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中下台阶开挖后收敛没有显著突变, 而是缓慢变化, 对单侧收敛控制效果显著, 经断面检测, 初支没有侵限。
4 结语
通过现场监控量测数据显示, 将注浆纳入工序化管理, 开挖后及时对周边围岩径向预注浆、二次注浆, 在不影响施工进度的同时, 对中下部的变形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此种工法工序简单, 没有加大预留沉降量进而加大开挖断面, 仅是对隧道变形特点进行合理分析, 在变形较大处有针对性的增加施工措施, 从而达到提高施工效率, 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
目前软弱围岩大断面施工中普遍存在大变形现象, 且变形规律不易掌握, 针对不同地质情况下的围岩变形所采取的针对性的施工措施, 在今后施工中应继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姜云, 李永林, 李天斌.隧道工程围岩大变形类型与机制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4 (4) :46-51.
[2]王科.家竹箐隧道地质条件及地应力特征[J].世界隧道, 1998 (1) :11-16.
[3]TZ 204-2008, 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S].
[4]TB 10121-2007,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S].
[5]赵树德, 廖红建.高等工程地质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刘文永.注浆材料及施工工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