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时间(共9篇)
手术时间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手术病人胃管置入的最佳时机。方法 选择在全麻下行胃大部份切除手术的男性病人100例,以病人住院号尾数的奇偶分为两组,A组病人在术前1~2 h内由病房护士进行置入胃管,B组病人在全麻诱导后气管置管前置入胃管,研究两组置胃管前、置胃管时病人血压、心率的改变,计算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病人胃管前、置胃管时病人血压、心率与基础值相比明显增加,而B组几乎无明显影响,A组病人置管一次性成功率74%,B组病人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可达100%。结论 气管置管全麻的病人宜选择在麻醉诱导后喉镜直视下使用置管钳置入胃管,尤其适用不配合安置胃管的病人,特别是安置胃管时咽喉部高度敏感的病人。
关键词:全麻手术,胃管置入,时机
手术病人术前1~2 h内在病房留置胃管,是普外科疾病术前准备工作之一。由于传统置胃管时,病人多处于清醒状态,置管是异物刺激,患者常有恶心、焦虑、不配合等情况发生[1],甚至会加重心理负担、使病情恶化.且临床置管困难、置管失败的现象屡见不鲜。本着以“关爱生命”的指导思想,本课题选择全麻下行胃大部份切除手术的男性病人10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两组病人置胃管时间改变对病人身心的影响,确定最佳置入胃管时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8年2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胃肠外科住院拟全麻气管插管下行胃大部份切除手术男性清醒病人100例,以病人住院号尾数的奇偶分为两组(A组和B组),年龄4~62岁,术前均进行评估,排除与口咽、食管疾病有关及精神异常的病人,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和疾病差异无显著性。分别于术前1~2 h内在病房进行置入胃管和全麻诱导后气管置管前置入胃管,所用胃管均由Nutricia Medical Devices B.V公司生产的复尔凯CH14鼻胃管。均使用美国迈瑞PR8000监护仪监护病人血压、心率的改变。
1.2 方法
患者置胃管前30 min平卧吸氧,使用监护仪监护血压、心率,并以此为基础值。A组:于清醒状态置入胃管,病人半卧头稍高侧向一边,常规置胃管于咽喉部14~15 cm,嘱病人行吞咽动作(吞面条),护士判断胃管的位置并固定,如有呛咳立即拔出胃管。B组:常规术前用药,高流量面罩给氧,麻醉诱导后,病人头稍后仰,将胃管从较通畅的鼻腔置入咽喉部,同时麻醉师用喉镜挑起会厌见到食管入口,插管钳持胃管将其置入预设位置后,拔出胃管导丝,不退出喉镜,麻醉师立即行气管置管,护士同时判断胃管的位置,常规固定气管导管及胃管。观测两组病人置胃管前、置胃管时血压、心率的改变,计算置胃管一次性成功率并进行分析、比较。
1.3 统计分析
所得数据用SPSS 10.0软件处理。两组病人血压、心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选用t检验,两组病人置胃管一次成功次数用百分率表示,选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不同时间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比较(表1)
从表1可见A组安置胃管时血压、心率均较B组明显升高(P<0.05),与基础值比较亦明显升高(P<0.05)。B组安置胃管时血压、心率与基础值比较变化不明显,A组与B组安置胃管时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A组与基础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2 置胃管一次成功率比较(表2)
注:P<0.05,差异显著性
从表1可见B组置胃管一次成功率(100%),与A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性。
3 讨论
人体咽喉部粘膜神经分布丰富,对胃管置入极易引起恶心、呕吐、呛咳,导致置管失败,严重者可导致喉肌痉挛,胃管难以置入,加重患者心理、生理的痛苦[2]。手术即将实施前的1~2 h患者处于高应激水平,此时置胃管使患者刺激更加敏感,不能很好配合,且置管后一直处于焦虑、恐惧状态,会增加机体的消耗,不利于手术。
全麻诱导是指利用全麻药物的作用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产生意识消失的麻醉状态,具有镇痛完善、意识消失、肌肉松驰及神经反射迟钝等特点[3]。此时对病人实施胃管置入术,患者全身肌肉松弛、无痛觉、因为是直接喉镜下明视置管,完全避免了操作置管的盲目性,置管一次性成功率可达100%,且利多卡因软膏涂在胃管前端15~20 cm,有起到润滑胃管和大大降低喉镜挑起会厌时的刺激,使血液动力学在操作中保持稳定。A组病人置胃管时血液动力学有很大的波动,患者血压、心率与基础值相比明显增加,全麻诱导后胃管置入法,明显优于清醒状态置入胃管,尤其适用不配合的患者,特别是咽喉部高度敏感患者。由于患者处于全麻状态下,不会产生痛苦及心理压力,避免因呛咳导致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性增强,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加,从而避免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率不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4]。在现有的条件下改变传统置胃管方法,将手术前在病房留置胃管放在全麻诱导后气管置管前实施,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提高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患者不会出现恶心、呕吐,且生命体征平稳,满足了患者对舒适度的要求[5],极大程度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增加了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对患者也是一种人性化操作,患者易接受,术后随访,患者选择全麻诱导后气管置管前安置胃管术的为100%,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全性。
参考文献
[1]BINEL G,THIBAULT P.3/6 Gnstric tube placement Soins[J]. Soins Pediatr Pubetic,2003,212:43-44.
[2]HE CL,LU QF,HE JM,et al.Lidocaine atomization spray throat in a gastric tub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J].Guangxi Medical Journal,2006,28(1):120-121.Chinese
[3]SEN ZR.Practical clinical anesthesiology[M].the 3rd ed. Shenyang:Liao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6:241. Chinese
[4]LIN YJ,LI MH,ZHANG SQ.A research about alleviat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patients with gastric tube [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Nursing,2006,22(2):1-2. Chinese
[5]刘佩,操静,林娜,等.全麻手术患者留置胃管时机的对比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30-31. [5]LIU P,CAO J,LI N,et al.Opportune moment for canales ventriculi insertion in general anaesthesia patients:a comparative study[J].China Modern Doctor,2009,47(20):30-31.Chinese
手术时间 篇2
1.实行24小时急诊检验制度,检验科当值人员负责检验科当日急诊工作; 2.临床急诊检验项目
血常规、ABO血型正定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痰涂片、涂片查G粗大杆菌等
血凝项目:凝血象(PT.APTT.TT.FIB)等
生化项目: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心肌酶、胰腺炎检测、离子等
脑脊液、穿刺液常规及生化等 免疫项目:免疫四项术前快速检测等 3.急诊项目报告时间
临检项目≤30分钟出报告
生化、免疫项目≤2小时出报告
手术时间 篇3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手术时间;预后
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病情危急,预后欠佳。患者出现瞳孔散大是脑疝的标志,表明病情危重。目前重型颅脑损伤仍然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特别是发生脑疝后病死率高达60%一84.6%[1]。对不同病情的脑疝患者,如何進行治疗决策,现无统一的标准。本文收集2010年9月至2013年5月,我院80例重型颅脑损伤脑疝患者的资料,对患者的伤情、手术治疗情况和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重型颅脑损伤脑疝的临床治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男性48例,女性32例。排除标准:(1)人院时已经双瞳孔散大固定,呼吸循环衰竭,未能接受手术治疗即死亡者。(2)开放性颅脑损伤。(3)合并伤或基础疾病对预后有影响。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42例,坠落伤8例,砸击伤18例,跌伤12例。伤后就诊时间:0.5 -36小时;伤后手术时间:1-48小时。GCS评分3-5分30例,6-8分45例,9-10分5例。从发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到其开颅手术减压作为计算时限,一侧瞳孔散大者分为1小时(含不足1小时者,下同)、2小时、3小时手术减压组;双侧瞳孔散大者分为1小时、1.5小时和>1.5小时组。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均为开颅血肿和坏死脑组织清除,颅压高者作充分内减压和去骨瓣外减压。对一侧额颞顶的损伤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双额部损伤采用额部冠状切口开颅,其他部位损伤根据部位采取相应的入路。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不同预后进行两两比较的χ2检验。
2 结果
脑疝后不同时间手术的预后(将GOS评级中5级改为良好、欠良好和死亡3级,欠良好者指中、重残及植物生存):其中一侧瞳孔散大者60例,1小时手术减压组良好10例,欠良好1例,死亡0例;2小时组良好21例,欠良好6例,死亡3例;3小时组良好8例,欠良好7例,死亡4例;双侧瞳孔散大者20例,1小时手术减压组良好5例,欠良好4例,死亡2例;1.5小时组良好0例,欠良好2例,死亡3例; >1.5小时组良好0例,欠良好0例,死亡4例。本组80例中,良好44例,欠良好20例,死亡16例,总死亡率为20%;一侧瞳孔散大者的死亡率为8.75%,双侧散大者的死亡率11.25%。其预后采用组间两两比较的χ2检验,对一侧瞳孔散大者的预后比较,发现1小时与3小时组、2小时与3小时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双瞳孔散大者的预后比较,发现1小时与>1.5小时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一侧与双侧瞳孔散大后手术的预后比较,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3 讨论
目前认为影响颅脑损伤预后的主要因素有年龄、GCS评分、瞳孔反应、低氧血症、颅内高压、高热、体温过低、高血糖、凝血功能紊乱和CT特点等[2-3]。脑疝本身就是预后不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发生脑疝后,GCS评分、单双瞳孔散大、损伤类型等因素对患者预后有重要的影响一旦发生脑疝应争分夺秒地进行手术,以防止脑干功能进一步损害,争取在脑干损害平在尚未越过间脑-中脑平面前解除脑疝,这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4],手术时间越早生存率越高生活质量越好[5]。本研究表明,一侧瞳孔散大者的死亡率较双侧瞳孔散大者低,在不同时间内手术的患者预后却有明显不同,越早手术预后越好。因此重型颅脑损伤如能早期诊治,及时手术,多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Clusmann H,Schaller C,Sehramm J.Fixed and dilated pupils after trauma,stroke,and previous intracranial surgery:Management and outcome.J Neura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1:175-181,
[2] Stererbery EW,Mushkudiani N,Perel P,et al.Predicting outcome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validation of prognostic scores based on admission characteristics.PLoS Mde,2008,5:e165;discussion e165.
[3] Harhangi BS,Kompanje EJ,Leebeek FW,et al.Coagulation disorder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cta Neruochir(Wien),2008,150;165-175;discussion 175.
[4] 邵成国,徐广慧,赵泰基.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死亡病历的回顾性研究.中国急救医学 1993 13(3) 47.
手术时间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于2012年6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接受住院治疗的432例开颅患者,其中男311例,女121例;年龄≤60岁的364例,年龄大于60岁68例。
1.2 调查方法
统计分析实行开颅手术患者的具体病情、引流、手术方式,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将开颅术前与术后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登记开颅手术患者具体资料信息及病症情况,对术后感染程度进行记录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432例开颅手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率为15.51%(67例),开颅手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中的性别(男311例中感染43例,占13.83%;女121例中感染24例,占19.83%)、年龄、手术方式对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无引流、手术时间长短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有引流(387例)感染率17.05%(66例),无引流(45例)感染率2.22%(1例);手术时间小于等于4h(174例)感染率6.90%(12例),大于4h(258例)感染率21.32%(55例);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引流与开颅手术时间长短是最主要感染因素。
2.2 脑室引流管留置持续时间的颅内感染率
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1~2 d(133例)感染率为10.53%(14例),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3~4 d(89例)感染率为30.34%(27例);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大于等于5 d(29例)感染率为68.97%(20例),脑室引流不同留置时间的颅内感染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部位置管的颅内感染率
脑室置管与切口、脑脊液引流置管是开颅手术的两种不同部位引流方式,其中,脑室置管(251例)感染率为24.30%(61例),切口及脑脊液置管(136例)感染率3.68%(5例),脑室置管引流和其他手术部位(切口及脑脊液置管)引流的颅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头皮、颅骨与脑膜是能够有效保护脑组织受损,防止病菌入侵感染的三大保护结构,再加上血脑屏障组织的作用,颅内感染率相比其他器官而言则小很多,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然而,开颅手术后则要将手术野腔置管插入颅内以用来开颅术后引流渗血或残留积血的作用,会对人体脑部外围组织中的头皮以及血脑屏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极易使得细菌通过放置脑组织内部的引流管侵入颅内,继而发生术后感染。况且脑室组织系统是人体抵抗细菌感染、防御病毒入侵的功能薄弱区,细菌很容易在脑脊液及脑组织环境下滋生繁殖,尤其是脑脊液中缺乏相应的补体Ig M与吞噬细胞,为细菌繁衍创造了适宜环境。因此,如何有效减少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感染率,缩短颅内引流管的放置时间日渐成为专家学者以及临床医师的共同研讨课题,由本研究可得知,开颅手术后脑部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与引流管在颅内的留置部位对于术后感染率具有重要影响。留置脑室引流管引起的感染显著高于留置创腔引流管引起的感染;引流管留置时间越长,颅内感染发生率也越高。相关专家研究称,开颅术后脑组织引流管时间宜为(4.32±0.66)d,非感染组的留置时间平均为(1.18±0.25)d,与本研究数据统计值相符。
因此,围手术期、术中及开颅术后感染的预防就显得极为必要。可在围手术期用抗菌药物来增强患者自身的抵抗、防御能力;开颅术过程中应严格规范操作手术引流指征,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减少颅内异物刺激,放置引流管要确保位置恰当合适,使其位置略低于脑室水平,防止引流液反流入颅内引发感染;患者开颅手术后去掉引流管的时间要控制在24~48 h内,以最大程度减少感染发生率;将消毒隔离病房作为脑室外引流患者的治疗室,以减少交叉感染;可利用交换异侧脑室引流来达到减少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伟,石春来.右美托咪定对神经外科全麻术后躁动发生影响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2):116-118.
[2]张海艳.手术室预防腹部手术感染的护理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2):90-91.
[3]潘敏敏.神经外科长期气管切开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的集束化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3):85-86.
手术时间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于湖北省京山医院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丰有吉和沈铿主篇的《妇产科学》第2版子宫肌瘤诊断及手术指征的选择的标准进行诊断治疗[2]。排除急性生殖道感染,无严重贫血,无基础性疾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术前准备1 d,对照组常规术前准备3 d。所有患者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通过。研究组100例患者中年龄41~55岁,平均(45.5±3.2)岁,病程(3.97±0.32)年,孕龄(10.48±3.13)周;对照组100例患者中年龄42~54岁,平均(44.6±4.9)岁,病程(4.07±0.32)年,孕龄(10.26±3.05)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准备
研究组术前1 d准备,采取加强术前宣教,阴道灌洗2次/d,并塞甲硝唑栓,不强调灌肠,术前2 h禁饮。对照组采取一般术前宣教,阴道灌洗3 d,术前1 d清洁灌肠,术前整夜禁食。
1.3 手术操作
按同样的手术方式经腹子宫全切术[3],手术均由同组高年资医师完成。
1.4 观察指标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物使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C反应蛋白(术后采集外周血化学发光法检测)、白细胞计数及术后并发症(感染及肠梗阻等)。
1.5 随访
术后1、3个月返院检查阴道残端及盆腔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76.43±28.12)min,术中出血量为(85.10±36.13)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8.50±30.28)min、术中出血量为(87.24±38.12)mL,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为(32.72±4.27)h,肛门排便时间为(25.4±3.31)h,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为10.0%(10100),白细胞计数为(6.81±1.61)×109/L,C反应蛋白这(5.82±1.67)mg/L,对照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为(40.16±5.73)h,肛门排气时间为(33.62±4.25)h,术后镇痛药物使用为15.0%(15/100),白细胞计数为(10.00±2.37)×109/L,C反应蛋白为(9.45±3.68)mg/L,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出现1例腹部切口感染。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中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8.57±1.91)d]、住院费用[(3587.41±231.28)元]均低于对照组[(10.45±1.74)d、(3978.62±325.3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2.4 随访
研究组检查阴道残端愈合良好,无炎性息肉形成,对照组发现1例阴道残端炎性息肉。
3 讨论
子宫肌瘤发病率高达20%,治疗多以子宫切除为主。自子宫切除术用于临床以来,人类走过了近200年的历程,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大多数医生容易掌握、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于传统手术的微创伤子宫切除方式[4]。传统的子宫肌瘤子宫全切常规术前准备3 d,一方面使患者随着术前准备时间延长带来精神紧张、焦虑及恐惧,进而严重影响患者的休息与睡眠,导致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生理及心理功能紊乱,影响机体康复,手术效果的评价也是以患者的生理、心理及治疗费用等综合因素为依据。另一方面,术前住院天数的增加,造成患者在医院中暴露增加[5],导致医院内感染概率增加,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加重患者负担。现代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医学模式发生变化、医疗卫生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应将新的技术和研究应用于临床,满足患者的需求,促进医学发展[6]。因此,研究改变子宫肌瘤术前准备时间观察疗效有其必要性及重要性。本研究就子宫肌瘤子宫全切术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观察和疗效对比,将术前准备缩短,优化术前流程,患者的不良刺激更小,切口愈合率更高,且不增加并发症,更有利术后恢复,疗效明显。
传统的围术期处理对围术期的应激反应重视不足,导致过度应激,增加手术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康复[7,8]。应激原包括术前住院时间长、患者对手术和自身疾病的恐惧心理、术前灌肠、术后疼痛、晚进食等,给机体累积、叠加作用会导致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大量释放,胰岛素分泌减少,代谢率升高,不利于机体恢复[9]。在本研究中,将术前准备时间缩短2 d,术前由专业护士及主管医师对患者宣教和心理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已有临床实践证明禁食时间与麻醉后误吸并无相关性,本研究中实行术前2 h禁饮,术后早期进水进食,能减轻患者饥饿感及紧张焦虑心理,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有利于术后康复。分析原因,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减少医疗干预可使患者在相对较好的功能状态下接受手术,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同时,还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子宫切除术后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是内源性的,术前严格阴道准备,活力碘阴道灌洗2次,并塞甲硝唑栓2次,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是传统的感染监测指标,研究组术后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未发生阴道残端感染,随访无阴道残端息肉形成,证明研究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轻、腹痛轻、排气早,机体恢复快。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子宫全切术手术时机的选择由传统的常规术前准备3 d,改为术前准备1 d,术后疗效明显,有利于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同时优化了子宫肌瘤手术围术期的处理流程,为其临床路径制订提供实践依据,优势明显,方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准备时间对子宫肌瘤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2月~2012年2月于湖北省京山医院因子宫肌瘤行子宫切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研究组术前准备1 d,对照组常规术前准备3 d。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药使用、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76.43±28.12)min,术中出血量为(85.10±36.13)mL,对照组手术时间为(78.50±30.28)min,术中出血量为(87.24±38.12)mL,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为(32.72±4.27)h,肛门排气时间为(25.4±3.31)h,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为10.0%(10/100),白细胞计数为(6.81±1.61)×109/L,CRP为(5.82±1.67)mg/L,对照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为(40.16±5.73)h,肛门排气时间为(33.62±4.25)h,术后镇痛药物使用率为15.0%(15/100),白细胞计数为(10.00±2.37)×109/L,CRP为(9.45±3.68)mg/L,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出现1例腹部切口感染。研究组住院时间[(8.57±1.91)d]、住院费用[(3587.41±231.28)元]均低于对照组[(10.45±1.74)d、(3978.62±325.37)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子宫肌瘤术前准备1 d后进行手术,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为子宫肌瘤患者最佳手术时机的选择提供瘤子宫全切围术期临床路径。
关键词:子宫肌瘤,手术时机,术后疗效
参考文献
[1]周怀军.阴道残断切口感染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6):423-426.
[2]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31-334.
[3]傅才英,吴佩煜,翁霞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18-233.
[4]刘彦.子宫切除术回顾与展望[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1):8-9.
[5]胡必杰,葛茂军,关素敏.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5-57.
[6]郎景和.临床新技术的认识和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1):2-4.
[7]周敏,孙静,赵栋,等.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其原因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2012,19(5):506-508.
[8]张盛苗,陈龙,孙聚萍,等.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10):770-772.
手术时间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1月本院妇科手术肥胖患者100例,测深筋膜至皮肤的厚度>6.0 cm作为放置皮下引流管的入选对象,其中52例放置3 d拔出为实验组,48例7 d拔出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术前合并症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腹壁切口缝合方法100例患者腹壁切口缝合中放置皮下放置引流管。0号无损伤缝合线连续缝合腹膜及筋膜层,脂肪层深层留置腹壁引流管,于切口上方穿刺引流,脂肪层上1/2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肤使用1号丝线间断缝合。
1.3术后处理观察两组患者腹壁切口愈合情况。实验组3 d拔出负压引流管,对照组7 d拔出。两组均术后第8天拆线。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记录两组腹壁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腹壁切口愈合良好,无红肿无渗液为Ⅰ期愈合;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腹部疼痛、引流管闭塞、拔出困难。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切口Ⅰ期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妇科疾病多发生于肥胖的中老年群体。这类患者常有糖尿病及慢性支气管炎等合并症,腹壁脂肪厚,切口多愈合不良,切口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40%[1]。对肥胖患者切口愈合问题,外科医生进行了许多探索。吴林珍等[2]采用切口放置普通引流管以预防具有高危感染因素的切口感染,结果表明切口感染率有所下降,但住院时间长。洪澜等[3]采用脂肪深层留置12号腹壁引流管(自带负压)经皮肤引流,切口Ⅰ期愈合率100%。本科2014年12月采用该方法,切口Ⅰ期愈合率95%。但皮下引流管放置过久,导致不良反应,如因材料过硬患者腹痛不适,肉芽组织长入引流侧孔处拔出困难,引流管受压闭塞,从皮下穿出致引流失败等。故合理放置引流时间使其既能充分引流以促进切口愈合又能避免其不良反应。
总之,妇科手术腹壁切口皮下引流管放置3 d,Ⅰ期愈合率同7 d,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术后腹壁皮下引流管可放置3 d取出。
参考文献
[1]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6-117.
[2]吴林珍,孙亚青,胡志英,等.3种处理方式对具有感染高危因素剖宫产切口愈合的影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317-1318.
手术时间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妇产科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研究。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5例。研究组年龄22~59岁, 平均年龄 (33.2±4.2) 岁;宫外孕17例、剖宫产11例、子宫肌瘤15例、子宫切除16例和宫颈糜烂16例;对照组年龄23~58岁, 平均年龄 (32.7±5.1) 岁;宫外孕15例、剖宫产13例、子宫肌瘤18例、子宫切除14例和宫颈糜烂15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只在术后6 h应用头孢噻肟2 g (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厂, 生产批号130714) 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 静脉滴注, 2次/d, 术后48 h内无感染发生, 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 停用抗生素。研究组患者于术前2 h和术后8 h应用头孢噻肟2 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中, 静脉滴注, 2次/d。术后48 h内无感染发生, 实验室血常规检查结果正常, 停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退热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 研究组术后感染4例 (5.3 3%) , 包括:手术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和呼吸系统感染1例;对照组术后感染16例 (21.33%) , 包括:手术切口感染10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和呼吸系统感染4例。研究组患者术后各类感染的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8.35, P<0.05)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平均住院为 (5.89±1.23) 天;对照组平均住院为 (9.21±2.0) 天。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5, P<0.05) 。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退热时间为 (40.22±4.5) h;对照组患者术后退热时间为 (48.24±4.7) h。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退热时间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75, P<0.05) 。
3 讨论
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性, 生殖系统路径内寄生大量微生物, 动态平衡阴道环境[2]。妇产科手术通过阴道、宫颈等部位, 受到微生物影响, 不能达到无菌手术的效果。患者围手术期, 心理压力变化、饮食结构、手术创伤等, 机体免疫力下降、抵抗力降低, 正常微生物生存环境失衡, 引发感染[3]。
临床中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加速耐药菌株生成, 增加医疗费用, 进行抗生素使用时需提高药物疗效[4]。本文研究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时间和疗效, 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退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研究组患者术后平均退热时间比对照组短 (P<0.05) 。围手术期应该选择广谱抗菌、组织渗透能力好、半衰期久、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考虑安全性和可行性后[5], 本文选用头孢噻肟。术前使用抗生素能够提前增加血液中抗生素含量, 维持血药浓度, 达到抑菌、杀菌作用。联合术后抗生素使用, 降低术后继发菌群异位感染。
综上所述, 妇产科围手术期术前、术后使用抗生素, 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率, 缩短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
摘要:目的 研究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妇产科收治的手术治疗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65例。研究组术前和术后均使用抗生素静脉滴射, 对照组术后使用抗生素静脉滴射。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及退热时间。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治疗后感染发生率、住院时间、术后退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妇产科围手术期术前和术后均应用抗生素, 能够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和退热时间。
关键词:妇产科,围手术期,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间,疗效
参考文献
[1]朱淑平, 宫建, 侯海燕, 等.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4) :427-428.
[2]凌艳姣.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 :125-126.
[3]郑玉荣, 宫建, 陆锁兴, 等.二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 (5) :515-517.
[4]朱淑平, 宫建, 胡春秀, 等.三级甲等医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查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2, 8 (3) :252-254.
手术时间 篇8
关键词:结肠癌,肝转移,肠癌根治术,肝癌转移灶根治术,化疗
肝脏血流构造特殊, 是结肠癌首要也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据统计, 15%~25%的结肠癌患者在首次确诊时已有肝脏转移[1]。既往对于晚期有肝转移的结肠癌患者多主张保守治疗甚至放弃治疗, 近年随着治疗理念的转变,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部分患者从中受益。我院采用手术结合化疗治疗结肠癌肝转移患者, 获得较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结肠癌肝转移患者110例, 男75例, 女35例;年龄40~78岁, 平均 (54.2±4.5) 岁。所有患者均经结肠镜及病理明确诊断为结肠癌, 经CT、B超检查明确存在肝转移。其中40例接受结肠癌根治术加肝癌转移灶切除术结合化疗治疗, 作为观察组;原发癌位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分别是15例 (37.5%) 、8例 (20.0%) 、13例 (32.5%) 、4例 (10.0%) ;肝左叶转移26例 (65.0%) , 肝右叶转移8例 (20.0%) , 两叶都有转移6例 (15.0%) ;中低分化腺癌14例 (35.0%) , 高分化腺癌9例 (22.5%) , 黏液癌11例 (27.5%) , 未分化癌6例 (15.0%) 。70例仅采取全身化疗, 作为对照组;原发癌位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分别是23例 (32.9%) 、15例 (21.4%) 、18例 (25.7%) 、14例 (20.0%) ;肝左叶转移42例 (60.0%) , 肝右叶转移15例 (21.4%) , 两叶都有转移13例 (18.6%) ;低分化腺癌26例 (37.1%) , 高分化腺癌13例 (18.6%) , 黏液癌20例 (28.6%) , 未分化癌11例 (15.7%)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癌部位及病理类型等资料大体一致。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经典结肠癌根治切除加肝癌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术, 严格遵守无瘤原则, 手术均对原发灶及肝转移灶进行同期切除。对于结肠癌严格按照根治术要求进行切除, 并仔细进行肿瘤组织周围淋巴结清扫。对于肝脏转移灶则根据大小位置进行不规则切除, 尽可能做到切除全部转移灶, 切缘距离肿瘤边界1cm以上。术后均行FOLFOX方案[2]全身化疗1~6个疗程, 平均 (3.5±0.8) 个疗程。对照组未行手术治疗, 均接受FOLFOX方案全身化疗1~8个疗程, 平均 (4.8±1.2) 个疗程。化疗过程中均给予支持对症等治疗, 两组患者化疗结束后定期门诊随访, 随访至2014年1月 (中途死亡者除外) , 平均随访时间34个月 (7~62个月) 。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组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结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 包括微波固化、手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全身化疗、放疗及注射无水酒精等。何种方式对患者预后及长期生存最有利, 一直是临床医师讨论的焦点。国外资料显示[3], 结肠癌肝转移患者行根治性切除后5年生存率25%~40%, 明显优于姑息性治疗的患者。但是部分患者由于肝内转移灶较多, 难以一次性清除, 因此有学者认为手术对于此类晚期患者意义不大, 而且还可以造成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建议姑息性化疗[4]。
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1、3、5年的累积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 并且平均生存时间也明显长于对照组。说明结肠癌根治切除加肝癌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术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 提高生存率。但本文观察组患者5年生存率仅15.0%, 可能与多方面因素有关, 如:外科医生技术水平、患者术后经济及精神负担重, 术后支持治疗欠缺等影响了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与Narita等[5]的报道一致。
综上所述, 对于部分结肠癌肝转移的患者, 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条件下, 积极接受手术治疗, 可以延长生存时间。另外, 术后应继续接受全身化疗, 以清除体内残存肿瘤细胞, 可以提高疗效。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缪巍.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手术治疗及预后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7) :1394.
[2]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标准实践工作组织.结肠癌治疗指南[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5, 8 (3) :269.
[3]Kimura H, Fushida S.A case of 5-year survival with combination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d colonic cancer with multiple lung and liver metastases and peritoneal dissemination[J].Gan To Kagaku Ryoho, 2013, 40 (12) :2092.
[4]郑志勇.结肠癌多发肝转移肝动脉介入治疗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 (1) :67.
手术时间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共74例, 根据患者受伤以后的手术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患者为受伤以后的手术时间≤3个月;对照组患者为受伤以后的手术时间>3个月。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4例, 年龄5~61 (34.3±5.9) 岁, 致伤因素包括有铁屑穿孔伤、砖瓦玻璃击伤、刀剪伤以及挫伤, 依次为11例 (29.73%) 、8例 (21.62%) 、12例 (32.43%) 、6例 (16.21%) 。对照组中男27例, 女10例, 年龄7~58 (32.1±4.8) 岁, 致伤因素包括有铁屑穿孔伤、砖瓦玻璃击伤、刀剪伤以及挫伤, 依次为13例 (35.14%) 、6例 (16.23%) 、11例 (29.73%) 、7例 (18.92%)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致伤因素等相关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双管注吸手术共27例 (36.48%) ;囊外摘出共31例 (41.89%) ;前段玻璃体切除手术共16例 (21.62%) 。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手术以后患者视力改善以及并发症相关情况给予详细记录, 同时给予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 计数资料以 (%) 表示。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手术以后患者视力改善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矫正视力明显要比对照组高, 其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临床手术以后相关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临床手术以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 其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外伤性白内障临床表现包括有钝挫伤性白内障、眼球穿孔所致白内障、晶状体铁锈沉着症以及电击性白内障[3]。外伤性白内障采取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 对患者病情恢复以及预后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4]。
因穿孔造成的白内障, 临床医生应首先对伤口进行妥善处理, 对眼内异物的患者, 首先要把异物从巩膜定位切口吸出, 对非磁性异物也应该在将伤口全部缝合以后在将玻璃体摘除, 使手术视野透明以后在把异物摘出。白内障摘除时机以及手术方式是否恰当, 对临床手术效果起到非常大的影响。应该根据伤口情况、白内障严重程度、炎性反应、检查结果、年龄以及眼部受损程度来决定手术方式。小的角膜或者巩膜穿孔缝合伤口以后, 可以同时将白内障摘除, 同时置入人工晶状体。如果角膜穿孔上在7mm以上应该推迟手术, 等到炎性反应明显消退以后再采取白内障摘除, 一旦伴有晶体皮质溢出, 应该将创口彻底清理与缝合, 不要在伤口部位操作过多。另外, 对年龄偏大的患者应该将其切口扩大, 尽可能将残余皮质碎片剪除, 以及对伴有眼睛内部炎性反应较轻的患者, 首先应该对炎性反应进行有效控制, 一个月以后再采取手术治疗[5]。临床结果显示, 临床手术以后, 观察组患者矫正视力明显要比对照组高 (P<0.05) ;观察组临床手术以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要比对照组低 (P<0.05) 。
总之, 对外伤性白内障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 可以对炎性反应进行有效控制, 同时立即采取手术将白内障摘除, 进而可以使临床病程进一步缩短, 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孙家俊, 刘素荣, 孙海鹏.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4, 26 (10) :709-710.
[2]赵树林.外伤性白内障手术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9) :1246.
[3]王滨生, 谷静芝, 李宏武, 等.外伤性白内障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的探讨[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5, 27 (7) :487-489.
[4]陈美霞, 徐新生, 韦玮.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治疗[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07, 29 (9) :871.
【手术时间】推荐阅读:
检验科急诊手术检验单报告时间11-13
手术与非手术07-19
手术室手术安全06-09
手术部(手术室)09-23
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06-16
外科手术围手术期护理08-19
时间,时间作文10-22
手术体位与手术并发症07-08
眼科手术的手术室配合08-20
时间作文:时间的脚步作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