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为主

2024-10-18

手术为主(共4篇)

手术为主 篇1

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结、排出困难或大便质软、排出不畅、排便不净或排便费力或手助排便, 经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者, 统称为功能性排便障碍[1]。多由直肠黏膜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肌失驰缓或耻骨直肠肌痉挛等因素而引起。2007年5月~2011年8月, 按照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观察方案对46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给予手术为主结合中医外治法综合治疗, 取得了显著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6例功能性排便障碍患者中, 男25例, 女21例;年龄最小22岁, 最大79岁, 平均 (40±1.1) 岁;病程最短1.0年, 最长30年, 平均 (6.9±0.5) 年;全部病例均有长期服用泻药史。经排粪造影及肛门直肠测压检查, 其中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PRS) 11例, 直肠前突 (RC) 19例, 直肠黏膜内脱垂 (IRP) 16例。

1.2 治疗方法

手术操作:在常规局部麻醉或鞍状麻醉下, 取侧卧位或截石位, 肛门内外常规消毒。耻骨直肠肌肥厚伴痉挛者, 于肛门缘正后方约1.5~3cm处切开皮肤, 用小血管钳刺入 (穿过部分肛门内括约肌及部分耻骨直肠肌) , 从直肠内穿出, 引出橡皮筋, 切开皮肤及部分皮下组织, 然后将橡皮筋拉紧结扎, 约7~10天自然脱落。直肠前突者于肛门正前方距肛缘约1~2cm处切开皮肤并挂线;直肠黏膜内脱垂者在肛镜下行点状黏膜结扎术。

术后处理:每次大便后均用1:5000高猛酸钾溶液坐浴, 外敷黄连膏。7天后肛内灌注复方黄柏液20ml, 每日1次。14天后扩肛, 每周2次, 坚持2月, 防止术后复发。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2]

治愈:每周排便≥3次, 排出通畅、无费力, 便质转润, 便后无残便感, 并随访1a无复发。好转:每周排便≥3次, 排出欠通畅, 或便时需用力努挣, 或便后仍有残便感, 但较前有明显好转, 或1a内又复发者。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2.2 治疗结果 见表1、2。

3 讨论

便秘症状极为常见, 据报道其发生率高达20%, 许多人以便秘或排便困难而就诊, 而且长期应用药物治疗收效不大, 部分患者产生泻药依赖, 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反应, 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结肠黏膜黑色病变等[3]。近几年来, 笔者通过排粪造影、肛门直肠测压等, 发现排便障碍的原因大多系耻骨直肠肌肥厚并痉挛以及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脱垂等所致。笔者采用手术为主结合中医外治法 (挂线法) 综合治疗能起到松解肛门括约肌痉挛之目的, 术后反复扩肛, 防止再次痉挛而复发。结扎松驰的黏膜, 使其黏膜固定与肌层发生粘连, 肠道畅通, 达到排便通畅之目的。通过以上处理, 总有效率为91.30%, 排便困难消失率达95.65%, 取得了满意疗效, 但有部分患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便不畅、排便费力, 甚至出现肛内坠胀不适感。尽管临床上采取了药物内服加灌肠、腔内旋磁治疗及射频治疗, 仍收效甚微, 其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中。

关键词:手术为主,功能性排便障碍

参考文献

[1]高岩, 尚占民.应用罗马Ⅲ标准研究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肛门直肠动力异常类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8, 16 (09) .

[2]郑伟琴, 任东林, 张大景, 等.肌电介导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疗效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3.

[3]谢伶俐, 范树元, 廖江涛, 等.成人功能性排便障碍的生物反馈、聚乙二醇4000治疗[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8 (03) .

手术为主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女性患者在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 年龄在34~64岁, 平均年龄为42.5岁。其中Ⅰ期32例, Ⅱ期14例, Ⅲ期2例。本次观察严格遵循以下几点禁忌证和适应证。禁忌证:患侧乳房或胸壁有放射治疗的病史;具有多个原发性病灶;妊娠前期3个月的乳腺癌;患有免疫性疾病及胶原血管性疾病等。适应证:患者乳房肿块为单发肿块、无多灶性或多中心的病灶;根据患者的乳房进行肿瘤切除后对乳房外观无明显影响;保持2cm以上与乳晕的距离;肿瘤并未明显的侵入胸壁和皮肤;患者在术后有条件进行放疗, 且无放疗的禁忌证。

1.2 方法

肿块位于乳房的外上区患者在乳房外上限近腋窝处做放射状切口, 其他部位的肿块切除分别采取不同切口。所有肿瘤患者切口均以乳头为标志中心, 肿瘤位于乳头上方患者采取弧形切口;肿瘤位于乳头下方患者采取放射状切口, 所有切口要选择以边缘无肿瘤细胞为原则, 完整的切除肿瘤和肿瘤周围2cm的正常组织, 切除后要标记, 经冰冻切片检查证实切除边缘无肿瘤细胞。若切片边缘提示有肿瘤细胞存在, 则应尽早放弃保乳手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指切口应平行于斜切口, 前端位置保持在胸大肌外侧缘, 后端保持背阔肌外侧缘。若患者腋窝较为狭小可以选择U形切口, 保证能彻底清扫淋巴结为原则, 更要维护乳腺外观的对称性。

1.3术后综合治疗

所有患者在术后5~7d行常规化疗, 20d为1个疗程, 共6个疗程, 患者在化疗2个疗程结束后, 开始接受常规根治性放疗。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术后不宜进行腋窝区放射治疗, 待其减少上肢水肿等并发症。放疗结束后给予内分泌治疗, 口服三苯氧胺20mg/d, 患者术后5年坚持内分泌治疗。

1.4 美容效果评价

行保乳手术患者后按照ROSE标准进行乳房外观效果评价[2]。优:形状与健侧乳房相似、且对称;良:与健侧乳房细小差别, 对称但患乳皮肤略有变化;差:患乳明显小于另一侧乳房。经美容效果评价, Ⅰ期、Ⅱ期患者共39例为优, 7例为良, Ⅲ期患者2例为差, 优良率为95.8%。

2 结果

术后3~36个月随访本组48例患者, 随访率为100.0%, 术后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病例。

3 讨论

随着医学领域研究的深入, 国内开展的保乳手术还存着一定的困难, 医生要改变乳腺癌单一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旧观念, 重视以肿瘤生物学为特性加术后的综合治疗。这一转变需要医生经过长期的规范和学习, 且需要患者的理解和支持, 要求医院必须有放射治疗的设施。相关文献报道[3], 早期乳腺癌的平均患病年龄在40岁左右, 在城乡均需要进行乳腺疾病知识宣教, 从而提高全面对乳腺健康的关注度。同时应积极鼓励年龄在40岁以上的妇女定期进行体检, 或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肿瘤筛查, 尽量做到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以上措施可有效提高妇女的健康意识, 同时对社会影响也有一定的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便有学者对乳腺癌生物学特性理论进行研究报道[4], 人们逐渐认识到乳腺癌属于全身性疾病, 早期乳腺癌便会出现血运转移的概率, 所以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远处转移率、生存率无影响, 然而治疗无效失败的原因是远处转移, 这是早期保乳手术的理论依据。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的应用减小了乳腺癌患者的身体创伤, 同时疗效和美容效果均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本次研究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保乳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5]。临床上还是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这一领域。

综上所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 早发现应及时进行治疗, 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有很大帮助。本次探讨中保乳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基本能满足患者的要求, 从根本上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后进行综合治疗效果明显, 值得医学上广泛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以保乳手术为主的治疗措施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8例行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进行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后身体恢复顺利, 患者对术后乳房外观基本满意, 满意度高达98.5%。经术后随访无肿瘤复发患者。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联合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和疗效得到了肯定, 且保乳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的形体改变较小, 对其术后生活质量不产生影响, 值得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孔雷, 杨华丽, 李炜, 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与根治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29 (10) :1266-1268, 1271.

[2]蔡含, 杨华丽, 孔雷, 等.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 2009, 19 (5) :396-398.

[3]李进展, 吴俊伟, 方喜, 等.早期乳腺癌以保乳手术为主综合治疗的疗效[J].广东医学, 2008, 29 (7) :1197-1199.

[4]刘阳, 王立国.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6, 22 (20) :2411-2412.

手术为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86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男66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59.54±8.97) 岁。病理分析结果为鳞癌25例, 腺癌38例, 大细胞癌5例, 腺鳞癌18例, ⅢA期61例, ⅢB期25例;功能状态评分65~90分, 平均77.2分。对照组80例患者为同期收治的不愿手术的患者, 男5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57.28±9.26) 岁。病理分析结果为鳞癌23例, 腺癌36例, 大细胞癌5例, 腺鳞癌16例, ⅢA期58例, ⅢB期22例;功能状态评分平均79.2分。所有患者均经支气管纤维镜或肺穿确诊, 按2007年UICC国际NSCLC分期标准86例患者均为ⅢA期或ⅢB期患者;KPS功能状态评分大于60分;骨髓造血功能及内脏器官功能基本正常;均无严重伴发病症;预计生存期3个月以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86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联合放化疗方式治疗。治疗方案为术前化疗2周期后手术、术后化疗4周期后放疗。手术方式为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75例, 左全肺切除+淋巴结清扫5例, 支气管袖式切除术+淋巴清扫6例。术后4周内病情基本稳定以及无明显禁忌证后开始做序贯化放疗, 即先行化疗4周, 后行放疗1疗程。化疗选用主要选用卡铂+紫杉醇。术后予以普通放疗, 剂量50 GY。对照组化疗方案亦为卡铂+紫杉醇, 放疗选用适形调强放疗, 剂量70 GY。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 (CR) :治疗后, 患者肿瘤明显缩小, 全身症状有效缓解;有效 (PR+SD) :治疗后肿瘤恶化得到控制, 全身病症症状基本稳定;无效 (PD) :患者肿瘤进行性发展, 全身症状持续性加重。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评价按照WHO标准分级, 按症状情况分为0~Ⅳ级进行分析[2,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86例患者经化疗后, CR 34例 (39.53%) , PR+SD 32例 (37.21%) , PD 20例 (23.26%) 。对照组80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疗效评价结果为CR 30例 (37.50%) , PR+SD 31例 (38.75%) , PD 19例 (23.7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 (6.98%) , 死亡1例 (1.16%) , 呼吸衰竭2例 (2.33%) 。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和51.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61.63%和22.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58%和2.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长期疗效比较详见表1。

例 (%)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和呕吐以及患者肝功能损伤。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率为48.60%, 对照组为54.7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和表3。

3 讨论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与Ⅰ、Ⅱ期肺癌有明显的区别, 为局部晚期肺癌, 是全身性疾病, 具有潜在可切除性, 但难以完全切除[1]。吴一龙等[2]指出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规范化治疗应以手术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是以手术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较对照组 (仅放、化疗) 明显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据文献[3]报道单独手术者5年生存率仅为16%, 亦明显低于本研究观察组。

对于肿瘤体积较大者, 肺门血管难以解剖, 以及Ⅲ期肺癌应行术前化疗即新辅助化疗。其优点是: (1) 术前肿瘤血管丰富, 有利于化疗药物达到肿瘤形成有效药物浓度; (2) 可使肿瘤缩小, 分期降低, 术前化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4]; (3) 可使肿瘤血管闭塞, 癌性浸润成为纤维粘连, 以减少术中操作过程中局部肿瘤种植和血行播散; (4) 通过术后组织病理学的检测, 可以了解所用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有利于术后化疗药物的选择。但其亦有可能增加术中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5,6]。本研究结果观察组围术期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低, 且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比较无明显差异。据文献[7-8]报道术前化疗的长期生存率优于单纯手术。本研究显示术前化疗的观察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笔者认为术前新辅助化疗亦应成为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新辅助化疗后的手术时机选择, 一般在新辅助化疗两周期后的3~4周手术, 此时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已消失, 一般情况及机体免疫力已恢复[9,10,11]。术后并发症低, 围术期死亡率亦低。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手术亦应遵循“最大限度清除肿瘤组织、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肺组织”的原则, 对于年龄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 应尽量避免全肺切除, 特别是右全肺切除[12,13]。因高龄患者行全肺切除易出现肺部感染及心肺功能衰竭。对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应常规清除N1、N2淋巴结。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与胸内淋巴结清扫是否彻底有密切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8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 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加同步放化疗, 记为观察组;80例患者与治疗组相同的放化疗治疗, 记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82.56%和51.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61.63%和22.50% (18/8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5.58%和2.5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观察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率为48.60%, 对照组为54.7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术后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提高生存率。

手术为主 篇4

关键词: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综合治疗

慢性鼻窦炎目前公认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约90% 的患者采取以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得到治愈,但约有10 % 的患者临床症状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其相关复发因素比较复杂,如何提高复发性鼻窦炎的诊疗效果避免再次手术是目前耳鼻喉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1,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39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采用鼻内镜下再手术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间收治的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14例; 年龄18 ~ 71岁,平均( 39. 5±5. 2) 岁;病程1. 5 ~ 15年,平均( 10. 3±3. 6) 年。既往有1次手术史者31例,2次及以上手术史者8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鼻腔通气功能障碍、嗅觉障碍及黏脓鼻涕。术前所有患者均行鼻窦CT轴位和冠状位扫描,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按照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1997年海口标准,均为慢性鼻窦炎Ⅲ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认真评估鼻窦CT片,了解鼻窦的病变范围,术前1周给予抗生素、鼻腔冲洗、布地奈德鼻喷剂喷鼻等治疗。具体操作: 气管插管麻醉,采用STORZ公司的鼻内窥镜手术器械进行操作,根据鼻窦炎或鼻息肉病变的范围或部位由前到后进行操作。若息肉较多较大时先切除息肉组织,显露解剖标志中鼻甲、钩突、筛泡、中鼻道、嗅裂等; 纠正解剖结构异常情况,当有鼻腔粘连时首先进行粘连松解。术后定期进行随诊至少1年,术后前2个月每周复查1次,吸尽窦内脓液,清理痴皮,重新扩大狭窄的窦口,保持窦口开口合适,术后3 ~ 4个月每2周复查1次,以后每1个月复查1次。分别于术后半年和1年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根据鼻内窥镜检查情况进行判定,治愈: 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无脓性分泌物,窦腔黏膜上皮化,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好转: 内窥镜检查见有少量脓性分泌物,窦腔黏膜部分区域肥厚或肉芽组织形成,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无效: 内窥镜检查窦口狭窄或闭锁,有脓性分泌物,症状无改善。

1. 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39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病变情况及处理措施

39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均进行规范的综合治疗,直至术腔黏膜完全上皮化( 表1) 。

2. 2 术后半年和 1 年临床疗效的比较

所有患者均定期进行随访,分别对术后半年和1年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术后半年所有患者的治愈率为51. 28% ( 20 /39) ,术后1年所有患者的治愈率为76. 92% ( 30 /39 ) 。不同时间点患者的治愈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见表2。

3 讨论

慢性鼻窦炎术后复发原因较多,大部分患者在术后2 ~ 18个月再次出现脓涕、鼻塞或伴有嗅觉功能障碍等症状。研究显示与病变范围、手术者技巧、鼻窦解剖变异、感染、变态反应、免疫缺陷、术后处理及黏膜病变等因素有关[3,4]。其中鼻腔及鼻窦的解剖异常是慢性鼻窦炎术后复发的病理基础,如若患者解剖变异未予矫正则会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病变清理不够彻底,窦腔引流不畅也是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 再次,术后未进行规范的综合治疗、不按时随访、不及时换药是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5,6]。

本研究对不同随访时间点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随访 半年患者 的临床治 愈率为51. 28% ,术后随访1年患者的临床治愈率为76. 92% ,提示术后进行规范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愈率。虽然对于复发性鼻窦炎患者手术不能达到根治,但术后只要进行规范的后续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7,8]。

结合相关文献[9,10]及本研究成果,如何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疗效,我们的体会是: ( 1) 充分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有助于控制围术期感染和变应性炎症,降低复发率; ( 2) 术者应熟悉鼻腔及鼻窦解剖,避免标志不清时盲目开放鼻窦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尽早确定解剖标志是修正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关键,选取常见的解剖标志如上颌窦窦口、中鼻道前穹隆、后鼻孔弓、蝶窦前壁、眶下骨嵴及纸样板等结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3) 强调术后定期鼻腔清理以及定期随访的重要性。再次手术患者往往存在前期手术致解剖结构不清,术后存在鼻腔解剖变异未同期矫正或者病变鼻窦开放不全等情况,需要后期进行处理[11,12]。

上一篇:高职学生干部下一篇:媒介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