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主(精选6篇)
中药为主 篇1
近期国内外中药市场颇不平静, 药材涨价风波和欧盟限令接踵而至, 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背后是中医药标准体系混乱和缺失等深层次问题。在国内市场上, 中药的研发、生产、使用等环节并没有完全体现中医药的特点;在国际市场上, 中药按西方的标准削足适履以求一席之地。业内人士呼吁, 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是建立以我为主的中医药联合标准体系。
中医药内外交困的尴尬与无奈
从中药资源的保有量来看, 我国可以说是中药大国, 但目前中药产业的发展与“中药大国”的称谓很不相称。从发展历史上看, 中医中药相辅相成, 药为医用, 医因药存, 两者具有较强的依附关系。然而, 目前我国中医人才却不断流失, “中医西化”现象严重。在中国看中医、用中药的人群大多定位在“老、边、穷” (老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 并没有获得主流社会的广泛认可和使用。
目前, 我国中药管理是按照西药标准设置准入, 要求中药新药明细化学结构和组分, 这不符合中药复方制剂的特点。西药药效学试验以动物试验结果为依据, 与中医治疗疾病以证为主的病机理制和疗效判断不符, 也不能真实反映中药临床效果。以西药标准规定中药使中药发展身陷巨大的尴尬之中。
云南省中医学院副院长郑进、广东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等专家认为, 中药界不少人用西药理论来修正中药, 用现代药业标准来公布配方, 但由于我国对中药秘方保护欠缺, 没有相关知识产权法规来支撑, 后果就是将许多中药秘方泄露。达仁堂等一些老字号中药制药企业的一些祖传秘方面临失传。
与国内市场相比, 中药出口虽然实现了诸多可喜的突破, 但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进程也绝非坦途。
首先, 中药国际化仍停留在浅层次上, 附加值不高, 影响力不大。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提供的数据, 2010年中药出口额已超过中药进口额近13亿美元, 但中药出口主要停留在原料上, 中成药和保健品均出现逆差。中成药贸易自2008年开始延续贸易逆差, 2010年的逆差额增势还在扩大。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 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生产的中药卖得红火。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药物, 抢占国际市场。大约有130个国家应用中医药, 124个国家建立了中医药机构。如德国和法国大规模利用银杏叶进行粗加工, 世界银杏叶粗提取物 (治疗老年性痴呆) 的年销售额已达3亿美元。日本的救心丹、韩国的牛黄清心丸也都是利用现代科技创新中药开拓市场的成功案例。
其次, 进军发达国家市场吃力不讨好。最近, 欧盟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让我国中药出口遭遇重挫, 成为国内议论的焦点。指令规定, 若没有进行传统药注册, 现在以食品、保健品等方式在欧盟市场上流通的中药将被禁止销售。而据记者了解, 目前我国没有一家中药企业在欧盟完成上述注册, 这就意味着按照该法规, 中国所有在欧盟市场销售的中药将全部退市。
第三, 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 中药市场也开始遭遇“绞杀”。由于历史传统, 日本、韩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也是较大的传统医药出口地区。他们凭借科技和资金的优势, 积极开发中成药, 抢占非洲等国际市场, 中国大陆中药企业的竞争压力很大, 甚至受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刁难。天津天士力国际营销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标表示, 天士力在西非市场迅猛发展, 对一直在当地药品市场处于主导的印度药品和西药产生了冲击, 有的竞争对手就联合当地政府无端以涉嫌虚假宣传查封了包括天士力在内的中国七八家企业的药品。而且这种封杀排挤还呈现蔓延之势。
导致中药国际化之路如此艰难的原因首先是文化差异。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赖小平指出,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药走出去最大的障碍, 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复合配方, 西医则注重定向锁定、集中治疗;西药注重量化研究, 中药则不能清晰地说明组分构成等。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中药文化很难被理解和应用, 中药在海外长期徘徊在边缘状态, 难以进入主流市场。其次在于技术法规。由于中药成分复杂, 不像西药容易鉴定。国外对中药的进口都有严格的质检标准, 有的近乎苛刻, 很多国家对中药成分有很多禁忌, 各种技术法规层出不穷, 这往往成为中药出口的“雷区”。近年来国际上对重金属和农药残留等要求愈加严格, 也对中药出口造成较大的障碍。此外, 部分中药出口质量缺乏把关, 一些假冒伪劣的“山寨中药”蒙混出口。这些劣质中药质量低下, 价格低廉, 不仅挤占了合格中药的市场, 更损害了中药的海外形象。
持标准牛耳抢占国际话语权
如今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最根本之处在于缺乏以我为主的中医药标准体系。中药产业做大做强, 亟待打造中国标准, 才能把握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刘保延指出, 我国中药基础研究薄弱, 至今未能建立起一个符合中药发展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 对中药质量的监督缺乏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 中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 标准的缺失成了西方国家手中挥舞的大棒, 总是关键时刻落下来, 让中药产业在国际上难以摆脱被动局面。
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闫希军认为, 从天士力的实践来看, 谁能定标准谁就能掌握国际市场的控制权。目前国外有一批企业和研究机构已经投入人力、财力和技术开发植物药。日、韩等国都在积极推进中药的国际标准。中药如果不尽快走出国门, 快速走向国际化, 丧失的就不仅仅是一些技术和局部市场, 而是丧失了对评审法规、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 中国在中药标准化上必须引领世界。过去基本参照西药来管理中药, 对中药的自身规律和特性有所忽视, 当前必须更加重视中药标准化的研究。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牵头制订中医药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这是中医药国家战略的一件大事。这件事中国人必须做, 一定要抢占中药世界标准竞争的制高点, 实现真正意义的中医药国际化。我们一方面要借助国际注册, 借鉴西方的技术标准, 从药材来源、提取分离、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多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标准;另一方面, 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医药特点的自主标准, 为世界作出示范。
专家认为, 打造中国的中医药标准体系, 要从源头做起, 同时驱动资源、传承和推广这“三驾马车”。
一是摸清家底, 加强对现有中药资源的研究和保护。广州医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焕魁建议, 尽快启动开展新一轮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 建立起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建立中药资源普查、调查制度及技术规范, 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 加强对药材的原产地保护, 联合各方成立认证机构, 将原产地标记、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等注册工作统一在原产地名称保护之下。
二是加强对中医药传统经典著作的研究。既不失传统, 又兼具现代科学理论。在国内, 必须进一步强化中医院校传统经典课程的设置, 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师承体制, 让中医中药的精髓得以传承。在国际, 可以依托现有的孔子学院, 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中医。积极将中药店铺、中医诊所、教育培训机构开到海外, 要实现从中药出口到文化传播的延伸, 让中药国粹文化在异国固化下来, 中药才能在海外生根发芽。
三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用“中国标准”率先做大做强国内中医药市场, 然后再进入非洲、亚洲等地, 最后进入发达国家。目前, 国内医疗市场以西药为主, 新医改虽然强调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但是中药弱势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如果在医保报销、中医待遇等制度上加强设计, 中药的市场有望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中药“走出去”释放积极信号
近一二十年来, 西方国家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西医发展方向, 逐步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替代传统医学模式, 这使得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方法开始得到承认和重视, 并逐步纳入西方各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药在全球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 我国部分中药企业正积极探索, 主动出击国际市场, 显现出三大积极信号。
信号一:从传统市场向欧美市场挺进。长期以来, 中药在海外只能在地缘、文化与国内接近的东南亚市场打开局面。近年来一些药企积极从传统市场向要求更严苛、环境更陌生的欧美市场挺进, 并取得了可喜进展。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的海外销售收入就占全国中成药制剂出口的三分之一份额。天士力不仅挺进了海外20多个国家, 还正谋划在南非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该公司生产的治疗心血管病的复方丹参滴丸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 DA) 二期临床试验, 一旦获得FDA认证就意味着中药被全球最严格的药政法规证明为安全有效的, 这对于提升中药的国际地位、加快出口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信号二:从边缘食品向药品跨越。从食品、保健品的边缘状态到药品身份的认证一直是中药在海外难以逾越的门槛。近年来我国有部分优秀的中药企业成功实现了这一突破。广州奇星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华佗再造丸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 该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就着手高起点地开拓海外市场, 坚持力争以药品的合法身份进入海外市场。1999年进军俄罗斯, 获得药品永久性注册身份。目前, 这一个品种每年为奇星药业带来3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 撑起了企业十分之一的收入来源。
信号三:从产品输出向文化传播推进。近年来, 中药企业走出去已不再局限于单一药品出口, 而是更加注重由产品-渠道-生产-研发-文化链式的输出。连续5年蝉联中成药出口全国第一的北京同仁堂集团, 就遵循了这样一条路径。上世纪50年代同仁堂药品通过进出口公司“走出去”;随后在海外自建销售渠道, 从香港建立第一家门店到2010年已在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7家零售终端;紧接着又于2005年在香港建立生产研发基地, 成为香港规模最大、条件最好的中药生产企业;2010年, 同仁堂建成了海外电子商务平台。如今, 同仁堂正在海外门店推广医生坐诊的模式, 在国外城市社区开设养生讲座, 并与孔子学院合作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
中药为主 篇2
【摘要】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严重威胁老年人视功能的眼底病变,观察中药为主的方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方法:对门诊及住院患者38例(52眼)进行中药治疗,观察治疗3个疗程后视力变化。结果:中药治疗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眼好转率为68.62%。结论:中医治疗AMD对延缓或减少盲目发展乃至治愈该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药为主;中医治疗;观察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0-0121-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符合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诊断[3]的门诊及住院患者38例(52眼),其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8岁,病程21d~6.5个月,平均78d。干性型20例,28眼,湿性型18例24眼,初诊时视力分布见表1。全部病例均经各种检查排除了有屈光不正及其他眼底疾病,而视力低于0.8者,同时均经眼底荧光造影明确诊断。
1.2治疗方法①干性型:补益肝肾、益精养血、软坚散结;熟地黄、当归、白芍、枸杞子、菟丝子、地肤子、车前子、桃仁、生牡砺、红花、积壳、香附、葛根、川芎等。②湿性型:通气活络、凉血止血、活血化瘀;车前、旱莲草、牡丹皮、丹参、荆芥、车前子、郁金、生地黄、川芍、牛膝、柏叶、柴胡、桔梗、积壳、大小蓟、等。可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湿性型早期酌情给予止血药物。此外均给予口服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B族、维生素C)。局部应用施图伦眼药水点眼,每日3次,每次1滴。中药汤剂每天一剂,一月为一疗程,可连用3疗程。
2结果
2.1疗效标准
2.1.1干性型好转治疗3个疗程以上,视力提高2行以上或视力<0.05提高至0.05以上,眼底检查黄斑中心凹反射出现,玻璃状优、色素沉着减少;无变化:治疗3个疗程以上视力无提高,眼底病变无变化者。恶化:治疗3个疗程以上视力下降或眼底病变加重者。
2.1.2湿性型好转治疗3个疗程以上,视力提高2行以上或视力<0.05提高至0.05以上,眼底检查出血、渗出吸收,色素上皮脱离消失,瘫痕无增多,新生血管减少。无变化及恶化标准同干性型。
2.2治疗结果由表1可见治疗前盲目9眼(17.64%),治疗后盲目2眼(3.92%)。治疗后干性型4眼脱盲,1眼仍为盲目,湿性型5眼脱盲,1眼仍为盲目。干性型27眼中,好转18眼,无变化6眼,恶化2眼;湿性型24眼中,好转17眼,无变化5眼,恶化2眼,总好转率达68.62%。
2讨论
AM D的病 因尚未确定,所以至今尚无有效和根本性的防治措施。但也有一些新的观点:老化与代谢失常,光损害与氧化损伤,分子生化改变(刺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过量表达,成为AMD中新生血管起始生长的基础;特别发生与湿性型AMD)。我科采用中药为主的方法治疗该病,治疗前盲目21眼(17.64%),治疗后盲目3眼(3.92%),好转率达68.62%。同时也对以上一些新观点有相符之处。维生素C是体内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预防氧自由基的产生及防止脂质过氧化的作用,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使其损伤。维生素E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从而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对晶状体和视网膜的光氧化效应具有防护作用。本文中药治疗注重补益肝肾,益精养血,活血祛疲,行气通络。肝肾阴虚、精血耗伤是本病发病的中医辨证机。因阴虚即阴亏血少,可以致痪。其二是阴亏则相对火旺,即虚火亦可煎熬脉络而致痪。上述原因也可以造成脉络损坏,致于痰湿,乃源由血痕而阻碍气机,进而湿蕴不行而呈痰,且脉道之中并非仅有血,还同样包括精气津液等。津血行滞继发疲血、痰湿、郁火,在眼部引发脉络损伤,出现体征。黄斑病的实质是以痰湿、肝郁为主的表现。应该着重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控制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形成。大多数学者认为,新生血管膜伴随黄斑变性的始终,而当归、川芍、桃仁、红花等均是以活血化淤为见长的药物,牛膝通利血脉,并引血下行,配以柴胡、桔梗、积壳等解郁行气的药物,不仅能行血分疲滞,又能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大小蓟凉血止血,祛瘀。诸药合用凉血止血与化瘀兼顾促进出血的吸收。干性者加人之生牡砺、葛根、川芎等以软坚散结,减轻黄斑区图状色素上皮萎缩及囊样变性。
中药为主 篇3
关键词:痔疮,清热燥湿中药,熏洗,疗效,复发率
痔疮是临床较常见的肛肠疾病之一, 主要是由于日常饮食改变和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直肠上、下静脉曲张形成的团块。该病临床表现以便后鲜血、肛门部周围皮肤瘙痒和异物感为主, 严重者可出现肛门感染和剧痛, 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痔疮在临床治疗方法很多, 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但由于手术创伤对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和恢复较慢, 治疗后复发率较高, 且患者工作时间紧张, 所以手术治疗目前很难被患者接受。最近研究表明, 痔疮治疗不应以消除痔体为主而应以缓解症状为治疗原则, 目前临床上治疗痔疮主要以药物熏洗坐浴为主。近几年我院采用清热燥湿中药熏洗治疗痔疮临床疗效较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痔疮患者629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385例, 女244例, 年龄25岁~70岁, 平均年龄 (52.7±2.6) 岁;患者病程为20 d~15年, 平均 (3.5±0.6) 年;其中内痔232例, 外痔183例, 混合痔214例。将629例患者根据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分别为319例和310例, 观察组用清热燥湿类中药熏洗, 对照组治疗使用高锰酸钾洗液。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 患者近期内未经过任何药物治疗。 (2) 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医肛肠病诊断疗效标准》中痔疮诊断标准[2]。患者多有长期便秘, 久站、久坐史和经常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齿状线以上可见红色囊性肿块, 或患者在久站或劳累后有囊性肿块脱出肛门外, 嵌顿时出现红肿和疼痛;患者大便时滴血或大便后出现鲜血。
1.2.2 排除标准
(1) 其他肛肠疾病: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脱垂等。 (2) 妊娠哺乳期患者以及患有精神障碍患者。 (3) 患有严重心、肝、肾器质性疾病患者。 (4) 轻度内痔、痔核严重嵌顿需手术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给予加强体育锻炼、忌酒和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多吃蔬菜和水果等饮食调理, 以及防止便秘等常规处理。使用高锰酸钾进行熏洗, 方法为:将肛门周围清洗干净, 然后使用浓度为1∶5 000的高锰酸钾进行温熏洗坐浴15 min~20 min, 每天熏洗坐浴2~3次。以15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2 观察组
常规处理与对照组相同, 使用清热燥湿类中药熏洗坐浴。方法为:自拟清热燥湿类中药方剂, 组成为:黄芩20 g, 苦参20 g, 黄柏10 g, 大黄10 g, 五倍子10 g, 冰片5 g, 芒硝10 g。将上述药物放入砂锅中加水2 000 m L左右煮沸, 然后煎熬15 min~20 min左右, 将药液倒入特制浴盆中调整适当温度后先进行熏蒸15 min, 然后以适当水温坐浴15 min。每天熏洗2~3次, 以15 d为1个疗程, 治疗时间为3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患者便血、肛门异物感、瘙痒、水肿和疼痛等症状消失, 痔核消失或混合痔核明显萎缩;有效:便血、肛门异物感、瘙痒、水肿和疼痛等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 痔核较治疗前减小;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或症状加重。
1.4.2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便血、肛门异物感、瘙痒、水肿和疼痛等症状以及痔核大小变化, 半年后对2组患者进行随访, 观察患者的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 观察组痊愈238例, 有效52例, 无效29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痊愈158例, 有效75例, 无效77例,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5.2%,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χ2=27.82, P<0.01) 。提示使用清热燥湿中药熏洗治疗痔疮的临床效果优于1∶5 000高锰酸钾熏洗治疗。
2.2 治疗半年后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复发18例, 复发率为5.6%;对照组患者复发45例, 复发率为14.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χ2=13.74, P<0.01) 。
3 讨论
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男女老少皆可发病, 过去有所谓“十人九痔”之说, 就是指痔的发病率高[2]。临床病理学认为痔疮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肛垫出现病理性肥大和移位, 以及肛门周围皮下血管丛出现淤血、扩张而导致团块形成。目前临床治疗痔疮的主要方法为使用高锰酸钾温水坐浴。中医学对痔的研究和治疗历史悠久, 认为该病主要与饮食不节、脏腑虚弱和久站久坐以及便秘等有关, 其病因病机主要为风热湿毒滞留肠内导致肠内血流运行不畅使痔发生。所以中医治疗以清热燥湿、祛火解毒为主。
中医治疗痔的主要方法为中药熏洗, 主要机制为: (1) 中药熏洗时药物可直接与患处接触, 直接作用于肛门患处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2) 中药熏洗可促进肛门皮下血管扩张, 能够促进淋巴和血液循环。 (3) 中药熏洗方法简便、低廉, 无痛苦, 不影响患者工作和休息。
临床上使用清热燥湿中药熏洗治疗痔疮临床疗效较好, 本研究自拟熏洗中药方剂中黄芩味苦性寒凉, 具有清热燥湿、祛火解毒之功效;大黄味苦性寒, 具有清热解毒、祛瘀活血之功效, 对皮下血管淤血、扩张所形成的团块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黄柏苦寒, 归大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对混合痔形成的肿痛和淤血具有较好疗效;苦参清热燥湿、去痒止痛, 对肠下血、痔瘘和脱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使用五倍子熏洗可以对创面收敛固涩、止痛和生肌;芒硝与冰片具有清热散结和止痛作用。上述诸药合用能达到清热燥湿、祛火解毒之功效, 对治疗痔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使用清热燥湿药熏洗治疗痔疮可明显降低其复发率, 对预防痔疮发生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合以上论述, 使用清热燥湿中药熏洗治疗痔疮临床疗效明显, 复发率低,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生晋.痔疮的病因分析及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5) :636-637.
中药为主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全部为住院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性21例, 女性24例;年龄最大72岁, 最小18岁;职业:工人、军人、驾驶员、公务员、护士、学生均有。
1.2诊断标准:参照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用教材《内科学》。①症状:多缓慢起病, 渐进性加重, 个别患者以急性关节炎起病, 全身症状轻微, 少数患者伴有疲劳、低热、轻度贫血。早期表现腰骶部或下腰部疼痛, 疼痛自下而上逐渐进展, 也有先以项背部疼痛而疼痛自上而下进行性发展, 疼痛多在夜间、晨起时为甚, 适当活动后稍缓解, 休息无改善, 部分患者表现为四肢大关节痛。关节外表现轻度胸闷多见, 个别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力模糊, 甚至失明[1]。②体征:受累关节活动受限, 受累关节周围压痛, 以肌腱起止点为主;胸廓活动受限, 深吸气与深呼气之胸围差<2.5 cm;枕壁墙试验:枕墙距>0;骶髂关节压痛, “4”字试验阳性[1]。③理化检查:血沉增快, 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及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 HLA-B27阳性, 可伴有轻度贫血, 类风湿因子阴性[1];X线片骶髂关节炎性改变, 脊柱椎旁韧带钙化、椎体“方形”变、椎小关节面模糊和脊柱呈“竹节样”改变等。
1.3治疗方法:以针灸、红外线、中药治疗为主, 辅以西药对症抗炎止痛。
1.3.1针灸治疗。①处方:风池、大杼、心俞、膈俞、脾俞、丰隆、跗阳, 每日治疗一次。②针刺方法:穴位消毒后选40 mm毫针, 单手进针后捻转, 以局部明显酸胀而患者能耐受为度, 部位照射红外线, 每次留针25~30 min, 治疗6次为一疗程, 休息1~2 d进行第2疗程治疗, 以此类推治疗满3~4个疗程, 进行评价。
1.3.2中药治疗:中药选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川芎10 g, 白芷15 g, 炒枳壳5 g, 茯苓15 g, 炒白芍20 g, 麻黄10 g, 桂枝10 g, 陈皮10 g, 法半夏10 g, 炒苍术15 g, 炒厚朴15 g, 当归15 g, 桔梗10 g, 炙甘草10 g, 干姜15 g。煎服法:上药冷水浸泡1~2 h, 文火煎沸10~15 min, 煎汁300 m L, 日分3次温服, 每天1剂, 疗程期间如患者能坚持者一致服到评价时期 (出院日) , 如不能坚持者, 中途适当间隔几日。
1.3.3其他治疗:柳氮磺吡啶片0.75~1.0毫克/次, 2次/天, 美洛昔康片7.5毫克/次, 1次/天、甲氨蝶呤片10毫克/次, 1次/周, 据治疗效果, 依次逐渐减停甲氨蝶呤片、柳氮磺吡啶片、美洛昔康片。
1.3.4注意事项:治疗期间, 注意保暖, 适量活动, 勿劳, 忌寒凉及腥腻饮食, 并戒烟限酒, 指导功能锻炼。
1.4疗效标准:参照《现代风湿病诊疗手册》。临床缓解:关节肿胀消退, 腰背部疼痛基本消失, 功能改善在1级以上, 血沉下降至正常范围。显效:关节肿胀基本消退, 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 功能改善, 血沉下降在50%以上或降至正常。有效:关节肿胀、腰背部疼痛及关节功能均有一定进步。无效:关节肿胀、腰背部疼痛症状无好转, 化验指标无进步[2,3]。
2结果
2.1治疗结果:本组45例患者, 经过3~4个疗程治疗, 行疗效评定, 结果:临床缓解18例 (40.0%) , 显效20例 (44.4%) , 好转7例 (15.6%) , 无效0例, 全部有效, 总有效率为100%。
2.2效果比对:①刘氏报道“联合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 方法为服沙利度胺75 mg/d, 柳氮磺吡啶2.0 g/d, 服药3个月评价疗效。其中临床缓解27.8%, 显效41.7%, 有效22.2%, 无效8.3%, 总有效率91.7%。②焦氏报道“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探讨”。
方法为选40 mm、50 mm毫针, 选择背部强直处督脉穴、夹脊穴、膀胱经第一侧线穴位。以40 mm毫针快速针刺督脉穴为主, 用50 mm毫针从膀胱经第一侧线向夹脊穴透刺为辅, 留针30~40 min, 针刺后予穴位注射蜂毒, 首次0.25 mg, 无明显不良反应后据耐受度逐渐加量, 直到患者出现37.5℃, 此量为最佳量, 维持该量至病情缓解或痊愈, 口服萘普生、益肾蠲痹丸、独圣活血片等中西药, 共治疗25例, 疗效评价为:治愈40%, 显效32%, 好转28%, 100%有效[4]。本法与刘氏之“联合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无论在临床缓解率、显效率均明显为高;与焦氏“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探讨”中的临床缓解率与其治愈率相等, 但显效率显著为高。见表1。
3体会
笔者从该病痛、硬、僵的症状为辩证思路, 夜痛、晨起时疼痛僵硬明显, 气候变化多加重, 苔多厚腻或黄腻等看, 辨之多属痰、属湿, 痰湿阻络为标, 脾肾不足、阳虚不固为本虚, 故治疗立方以温通化湿、活血止痛为旨, 并借鉴西医治疗方案, 制定以针灸、中药为主, 西药为辅的治疗方法。
五积散方为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 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 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主药, 配炒苍术、厚朴燥湿健脾, 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 当归、川芎、炒白芍活血止痛, 桔梗与枳壳同用, 有升降气机, 加强理气化痰之效, 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 炙甘草和中健脾, 调和诸药[5]。
风池具有疏风通络之功;骨会大杼, 故大杼主治骨病;心为君主之官, 主血脉, 取心俞穴, 具有调节“心主”功能, 从而提振各脏腑功能, 从而扶正祛邪;膈俞为血会, 针刺膈俞, 就能调血养血;脾为后天之本, 生化之源, 脾统血, 选治脾俞就能健脾而扶正, 化湿、祛湿以祛邪;丰隆为胃经络穴, 为化痰要穴, 刺激该穴, 能脾胃双调, 补益后天, 同时达到扶正与祛邪之用;跗阳乃膀胱经经穴, 而又是阳跷郗穴, 选用该穴不但具有调节阳跷脉的经气, 解除拘急的病态, 恢复矫健功能, 同时具有疏通膀胱经脉, 达到扶阳而祛湿之功。
据“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该病之患, 乃患者自身脏器不足, 功能失司而内生痰湿, 或卫外不固, 寒湿外侵所致。如脾胃本弱, 运化不足, 气血不充, 卫外不固;抑或阳气不足, 寒湿外侵, 壅滞肌筋骨络;或饮食无节, 食滞伤脾, 而痰湿内生, 瘀滞筋骨脉络, 而现筋骨疼痛, 活动功能障碍。针灸、中药合取行气和血、温里祛寒、化湿通络之效, 既能健脾固本, 又能化湿祛邪, 标本兼治。在治疗早期, 辅以西药抗炎止痛, 能较快的控制疼痛, 减轻患者痛苦, 待疾病控制后, 继续中药针灸巩固善后, 减低长程服抗风湿西药的毒负反应的风险, 又能巩固临床疗效, 值得进一步总结提高。
摘要:目的 观察以针灸、中药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组45例住院诊断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内服五积散, 辅以西药抗风湿治疗, 治疗35周, 行疗效判定。结果 临床缓解率40.0%, 显效率44.4%, 有效率15.6%, 总有效率100%, 与刘氏及焦氏报道方法 有效率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以针灸、中药为主, 辅以西药抗风湿治疗的方法 对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针灸,中药,治疗,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王吉跃.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125-1127.
[2]孙瑛, 王启民.现代风湿病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28-136.
[3]刘永启.联合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6例[J].中国中医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 (3) :40-41.
[4]焦彦超.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 24 (3) :355.
中药为主 篇5
1 临床资料从本院体检的企事业单位人员中共纳入亚健康个体90 例作为研究对象, 男55 例, 女35 例; 年龄28 ~ 49岁。均符合文献[2]标准。采用国际公认的反映睡眠主、客观质量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 PSQI) 对纳入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测评[3], 总分达到7 分及以上者为睡眠障碍, 总分值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将90 例随机分为中药超声足浴组 ( A组) , 中药足浴组 ( B组) , 普通足浴组各30 例 ( C组) 。3组具有可比性。
2 方法A组: 在超声波足浴盆 ( 杭州铭嘉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加入中药足浴剂 ( 配方: 牛膝、当归、白芍、熟地、黄芪、桂枝、夜交藤、五味子、酸枣仁、远志、冰片、薄荷) 并开启超声波15 分钟, 促进药物有效成分析出;然后将双脚浸没于药水中, 热水浸过三阴交穴, 并开启超声, 浸泡15 分钟; 关机后继续浸泡15 分钟。B组: 在普通足浴盆中注入适量的热水; 加入中药足浴剂 ( 同上) , 将双脚浸没于加入药剂的热水中, 水位高过三阴交穴, 浸泡30 分钟。C组: 仅用热水泡脚30 分钟。3 组均每晚临睡前浸泡1 次, 30天为1 疗程。治疗期间禁饮茶、酒、咖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总积分[3]变化。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 0 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均以 ( x珋± s) 表示, 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样本均数采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 < 0. 05 为差异显著。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4]标准。
3. 2 3 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A组30 例, 痊愈6 例, 显效10 例, 有效12 例, 无效2 例, 总有效率93. 33% ; B组30 例, 痊愈4 例, 显效5 例, 有效10 例, 无效1 例, 总有效率66. 67% ; C组30 例, 痊愈1 例, 显效4 例, 有效6 例, 无效19例, 总有效率36. 67% 。3 组比较A组疗效优于B、C组 ( P <0. 05, P < 0. 01) ; B组疗效优于C组 ( P < 0. 01) 。
3. 3 3 组患者干预前后PSQI评分变化比较见表1。
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与组B干预后比较ΔP<0.05;与C组干预后比较▲P<0.05, ▲▲P<0.05
4讨论睡眠障碍是亚健康状态在神经系统方面的具体表现, 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容易引起其他疾病, 是多种疾病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
亚健康睡眠障碍属中医学“不寐”的范畴, 乃阴阳失衡、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治疗上多以平衡阴阳、益气养血、安神定志为主要原则。足浴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 主要通过中药浸泡和刺激足底反射区达到调整机体功能的效果。足浴可使药物通过皮肤、腧穴吸收, 循经入脏腑, 再通过脏腑的输布, 到达病所, 发挥其功效, 具有药物、腧穴的双重治疗效果。中药足浴正是循外治之理, 宗内治之法。方中重用黄芪补中益气; 夜交藤、五味子、酸枣仁、远志补心益脾、安神定志; 桂枝温经通脉; 牛膝、当归、白芍、熟地补血活血、滋阴补肾; 薄荷清利头目、疏肝解郁; 更加入冰片散郁火, 其性走而不守, 引药上行。现代研究认为具有辛香、开窍、走窜的中草药有显著的透皮渗透作用, 在药浴液中使用桂枝是为了增强药物的渗透作用。诸药合用, 使人体气血阴阳调和,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本研究利用超声波的促溶作用, 直接将中药萃取进行足浴, 有助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析出, 又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6], 促进有效成分的渗透, 从而使有效成分直达病所, 超声波同时具有促进足部循环、刺激足部腧穴, 使药物和经络腧穴共同发挥调理作用, 提高了足浴的疗效。故能更快地改善临床症状。
PSQI是在多种有关评定睡眠质量的量表分析评价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可将睡眠的质和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评定, 可用于临床病人睡眠质量的综合评价, 本组研究显示, 中药超声波足浴和中药足浴均可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睡眠症状评分, 而中药超声波足浴效果更加明显。提示, 中药超声波足浴能明显改善亚健康患者的睡眠状况, 为传统的外用疗法治疗亚健康睡眠障碍的一种有效干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琦.调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 (2) :1.
[2]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9.
[4]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 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375.
[5]杨菊贤, 杜勤.慢性疲劳与失眠是亚健康的重要表现.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3, 15 (1) :48.
中药为主 篇6
1 临床资料
78例顽固性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均系门诊病人。其中女48例, 男30例;年龄最大71岁, 最小29岁;病程最长6年3个月, 最短3个月;单侧发病71例, 双侧7例;有明显外伤史者16例, 伴有颈椎病者13例, 有明显感受风寒史者11例, 原因不明者38例。78例中32例有肩部肌肉萎缩;74例后伸、内收、内旋功能受限, 在肩前侧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有压痛点;58例肩关节前屈上举功能受限, 在肩后侧小圆肌肌腱处与冈下肌肌腱处有压痛点;35例外展上举功能受限, 在肩外侧肩峰下有压痛点。X线检查68例正常。
2 治疗方法
2.1 肩关节腔内注液扩张术
病人仰卧, 肩前方常规消毒铺巾, 0.5%普鲁卡因 (过敏者用0.25%利多卡因) 备用。作肩关节前方穿刺, 成功后徐徐注入药液, 以局部有明显酸胀感为度, 注射量一般为8~20ml。
2.2 经皮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松解术
病人体位同前, 患肩稍外展, 仔细触摸肱骨大小结节, 准确行结节沟穿刺, 注入上述局麻药5ml。用4号汉章牌针刀刺破皮肤, 在左手拇指帮助下, 深入达结节间沟底, 分别沿两侧沟壁对肱二头肌长腱行上下纵向摆动松解及横向撬拨松解, 松解范围可长达2cm。去除针刀, 再在鞘管内注入局麻药5~10cm液压扩张用。
2.3 经皮肩峰下滑囊松解术
病人体位同前, 作肩峰下浸润麻醉, 经上述肱二头腱松解术皮孔, 插入针刀, 达坚韧结构 (肱骨上端肩肌腱袖) 后, 紧贴该坚韧组织, 向肩峰方向, 分数次行横向扇形摆动式松解, 并逐渐深入, 并随时注入局麻药作液压分离。每次摆动松解面积可达2cm×3cm, 数次松解面可达5cm×3cm。去除针刀, 创可贴复盖创口。
2.4 经皮肩关节囊后方周围松解术
病人俯卧, 患肢下垂于床边, 以肩峰与腋后皮缘连线中点作进针点。局部麻醉, 将针刀达坚韧组织 (关节囊) 后, 紧贴该坚韧结构作两侧推剥分离术。
2.5 手法松解术
病人仰卧, 作肩关节周围按揉手法5分钟。然后作以下手法治疗。 (1) 拉肩:医者足蹬病人腋下, 两手握前臂作一松一紧牵拉手法, 并配合作收、展、屈、伸、内外旋转手法, 幅度由小至大, 5~10分钟。 (2) 摇肩:患肢屈肘90°, 医者一手托肘一手扶肩作患肩各方向的被动活动, 幅度由小至大, 5分钟。经上述两手法后, 患肩活动幅度均可有明显改善。 (3) 扳肩:病人仰卧, 主动前屈上举超过90°, 由助手固定病人肩胛骨, 医者一手扶肩, 一手握上臂上段, 作被动上举, 可闻及细小的撕裂声。尽量上举至180°, 疼痛较重的至少要达160°, 稍休息后, 让病人改健侧卧位, 作患肩被动后伸内旋摸腰动作。
2.6 术后处理
各经皮松解部位注射稀释后确炎舒松A, 共30~50mg。术后口服头孢类抗生素, 连用3天, 以防感染。术后24~48小时, 静止痛缓解后, 进行疗效评定。嘱病人作爬墙、后伸摸腰、抬肩等主动活动。术后3、7、14天复查。
2.7 中药治疗
予自拟肩周炎1号方加减内服。方由黄芪20g、当归30g、桂枝6g、羌活10g、全蝎4g、蜈蚣2条、地龙10g、细辛3g、骨碎补10g、补骨脂10g、赤芍10g、生薏苡仁30g。上药加水1500ml, 水煎口服, 每日1剂, 10剂为1疗程。
2.8 前屈上举度与后伸摸腰度测定方法
(1) 前屈上举度:面对墙立正, 双上肢伸直, 手掌贴墙, 作主动抓墙动作, 至最高点。测量躯干与上肢之夹角为肩前曲上举角度。 (2) 后伸摸腰度:立正, 患肩后伸内旋, 屈肘, 手背贴腰背, 尽量主动上移至最高点, 测上臂与前臂的夹角。180°减去该角为肩后伸摸腰角度。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肩关节活动无障碍, 前屈上举度160°以上和 (或) 后伸摸腰度80°以上。显效:肩关节活动在某一位置稍有障碍, 前屈上举度140°~160°和 (或) 后伸摸腰度70°~80°。有效:肩关节活动有一定障碍, 前屈上举度100°~140°和 (或) 后伸摸腰度40°~70°。无效:肩关节活动障碍, 前屈上举度100°以下, 后伸摸腰度40°以下。
3.2 治疗结果
本组78例85肩中治愈61肩 (71.8%) , 显效7肩 (8.2%) , 有效8肩 (9.4%) , 无效9肩 (10.6%) , 总有效率为89.4%。其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见表1。
t检验;与术前比较*P<0.05
上述成功病例 (69例) 中未出现并发症及再粘连。9例无效者均为肩部较严重外伤后, 术前前屈上举度在60°以下。
4 体会
肩关节周围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肩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和广泛粘连。肩关节在下垂至上举过程中, 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产生角度运动和位移。要完成这些运动, 必须保证关节囊皱襞有足够的伸展度。肩周围滑液囊及结构有足够的滑移区域。一旦肩关节囊皱襞及肩周滑液囊两壁间 (袋壁) 有些许粘连, 完成滑移即相当困难。肩关节腔内注射扩张术通过“袋”内液体的揉挤力, 使“袋壁”间粘连解除, 其效率大大增强。液体在“袋”内的揉挤运动是一种动态的挤, 而不是静止的扩张, 故不必太多的液体, 但必须有“袋”外的推按。我们体会肩关节腔内注液以病人感到明显的酸胀感即可, 不必加高压。
肩关节周围的滑液囊是一种潜在的腔隙, 肩周炎时, 肩峰下滑囊广泛粘连, 潜在腔隙消失, 要想准确地把液体注入该滑囊内是困难的, 但在坚韧致密的肩袖和喙肩弓之间穿刺注液是可以做到的。液体的“揉挤”虽或不能使囊壁间粘连解除, 但可在囊外疏松间隙中挤出一片可供滑移的区域。如果经皮用器械在该生理滑移区域进行松解分离后再配合“揉挤”, 则相得益彰。我们设计的分离器头部扁平、钝口, 带纵形槽, 进皮孔后, 达坚韧结构 (肩肌腱袖和肱骨上端) , 紧贴该坚韧结构作横向扇形摆动分离。各次分离区域可能不完全连续, 但可使成片的粘连区变成狭细的粘连带, 使手法松解变得容易, 并且损伤小, 并发症少。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起自盂上结节, 在关节腔中向外下行, 经肱骨结节间沟处的骨纤维管内通过。在肩上举过程中, 肱骨头由关节盂上方向下方滑移。肱二头肌长腱与结节间沟纤维管构成了滑轨和滑槽, 它受力较大而复杂, 易损伤, 伤后易粘连, 炎症时疼痛明显。临床上不少肩周炎是由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发展而来。经肩关节造影发现, 70%肩周炎病人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充盈不良, 变短不规则。解除肱二头肌长头腱粘连有重要意义。当肩关节主动上举时, 肱骨头除绕上举轴作角度运动外, 肱骨头还在肩肌腱袖的牵拉下, 在喙肩弓下方作从关节盂顶滑向盂底的运动。在被动上举时, 虽肌腱袖未主动收缩, 但上述两种运动还是存在的。当发生肩关节周围炎时, 由于肱骨头与喙肩弓之间粘连, 肩被动上举时, 肱骨头从盂顶向盂底的滑移运动消失, 肩峰与肱骨大小结节间形成一固定支点。只有角度运动, 关节囊下方的伸长度大大增加, 肱骨头离开关节盂, 容易引起关节囊下方严重撕裂, 甚至造成肩关节脱位。为了防止上述并发症的产生, 在施行扳肩手法前, 应充分进行足蹬拉肩和摇肩手法, 除发挥液体的“揉挤”分离作用外, 尽可能充分恢复肱骨头与关节盂之间的滑移空间。是否达到要求的标志为: (1) 被动肩上举时, 手能触感到肱骨大结节滑移靠近并缩入肩峰下。 (2) 仰卧位, 主动上举或不用力被动上举超过90°。 (3) 行使扳肩手法时出现细小“吱吱”撕裂声, 不需用大力即可完成被动上举。
在肩周炎的病理改变中, 除了粘连外, 还可能存在着关节周围结构的挛缩。随着肩上举, 肩下方结构必须随之伸展。自肩下垂至直举180°大圆肌长度要增加1倍左右。长时间的肩下垂位, 加之肩周炎性改变, 可使大小圆肌的肌纤维及肌膜挛缩和相互粘连, 是顽固性肩周炎的关键性病理改变。常见于肩部较严重外伤, 如骨折、脱位长时间肩下垂位固定后。检查可见, 腋后肌群触之僵硬, 试以外展或上举时, 坚强对抗呈“绷紧”状, 但疼痛轻。在改善该部分结构挛缩前, 其它工作都是徒劳的。本组5例失败病例均因于此。通过手法, 针对挛缩结构反复推揉牵拉, 活动度可望逐渐改善。本疗法注射液体总量达30.50ml, 应注意麻醉药物总量, 防止毒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