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2024-09-10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共12篇)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 使得一部分城市居民首先富裕起来, 并逐渐带动更多的居民走向富裕的道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 无论是在城市规模, 居民经济发展程度, 文化素养等等均有明显提高。伴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使得当前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无论政治经济发展程度, 人文文化素养, 家园美化程度等等均落后于城市发展。为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 减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不断提高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步伐, 我国政府领导不失时机的提出新农村建设思路, 力争通过一段时间改善当前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实现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 将我国部分农村建设成为富强、美丽、人文气息浓郁的美丽家园。当前我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很多地方政府更加侧重于经济建设和城镇硬件规划与发展, 对于文化素养等精神文明的建设, 往往落后于硬件发展的速度, 为此, 基于笔者的工作需要, 为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两个文明同时进步, 更好的提高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 特以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为研究重点, 结合自身多年工作需要和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作用, 以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

伴随着我国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得当前我国农村在居民收入, 生活水平等物质方面明显提高, 多数的农村都已经摒弃了建国初期饿肚子的现实。在我国农村快速发展的同时, 精神文明的发展速度, 则明显滞后于农村物质文明的发展步伐。使得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一些不文明状况, 很多有钱人过于依仗自身财力, 称霸乡里、鱼肉百姓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当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精神文化素养偏低的现实具有直接联系。为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 更好的发展农民的精神文化素养, 便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最根本的要立足于农村, 多进行一些以提高农民文化素养为主题的讲座、宣传等文化活动, 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适当增加农村文化站点建设, 增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等等设施, 力争通过这些手段与措施来更好发展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其实在笔者多年的群众文化工作中, 也发现当前我国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 也非常渴望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素养, 因此, 对一些文艺演出、文化下乡活动、文体活动等表现出极大热情。在文化建设中可以抓住这一契机, 更好的让农民参与其中, 来更好的提高自精神文化素养, 使其精神层面更上一个台阶, 更好的服务于我国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整顿当前我国农村混乱的文化市场

农村群众文化市场主要是指在现实的农村发展过程中, 农村市场所展示出来的以文化为主体的各种文化活动。当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很多地方的农民的收入水平均有明显提高, 在有钱之后, 所表现出来的农村文化市场也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是积极、阳光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 而一些以赌博、上网打游戏、观看低俗视频和出版物的文化行为相对较多。长时间从事这些低俗的文化活动, 不但不利于农民精神文化素养的提升, 还会阻碍我国当前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增加我国农村的群众文化投入, 增加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建设, 出版与发行一些积极健康的报刊和书籍, 加强对农村的文化推广与宣传, 整顿农村文化市场, 加强对一些娱乐活动场所的建设, 使其沿着正确的文化观与世界观进行有序发展, 来更好的服务于当前我国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三、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主要是指农村特殊的文化土壤中所培养出来的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则可以理解为农村文化人才。前者主要是通过农村文化建设的感染和教育的实施, 通过自身努力而进入大学, 成为我国经济、政治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建设人才, 后者主要是通过农村群众文化的宣传与建设, 感染部分在文化、体育等方面有一定特长的农村居民, 使其认识到自身所长, 并乐于参与到现实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发展与宣传中来。这些农村群众文化人才的培养, 为农村的后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保障。

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间内, 建设新农村, 建设美好家园都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主题。然而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在加大物质等硬件方面建设的同时, 也离不开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 而农村精神文明的发展最主要依靠的途径与方法便是农村文化建设。脱离了精神文明这一主题, 农村的发展必然会陷入畸形发展的境地。因此, 只有加大农村文化建设, 才能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发展。在现实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整顿当前我国农村混乱的文化市场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等。基于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要正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 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 早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

摘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以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为研究重点, 认为在现实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群众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素养;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整顿当前我国农村混乱的文化市场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我国农村人才的培养等。基于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各级政府要正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 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高度, 早日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目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烨.繁荣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华人时刊 (下旬刊) , 2013 (11) :40-40.

[2]董晶.沦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思路[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23) :108-108.

[3]马帅帅.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 2010, 26.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2

[摘要]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是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它也是带动全体人民奔向全面小康的一个重要内容。乡镇文化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找准坐标,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积极进行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以文化服务育人”的作用。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 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服务育人

乡镇文化站,作为我国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履行着提供公共文化生活和服务的责任。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文化事业的排头兵,将先进文化传播给农民群众,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给农民群众,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呈现给农民群众,由“送”到“种”的文化理念,助推农民自办文化,创造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单调乏味的文化生活,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导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添上腾飞的翅膀。

一、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乡镇文化站是党和政府为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设立的一线阵地,直接承担着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责任。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乡镇文化站人的积极努力下,乡镇文化站事业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对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更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从我国几十年农村基层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工作态势看,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发展、管理和辅导依赖于乡镇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建设依赖于乡镇文化站;乡镇一级文化市场的发展、管理与监控同样依赖于乡镇文化站。“文化下乡”虽然已经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好形式,但毕竟只能满足于一时,解决不了农村文化的长期匮乏。农村基层文化的繁荣,只能靠培植辅导的手段在农村“种”文化,如:湖北省潜江市浩口文化站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村一品、一组一业”中得到启示,在农村基层文化工作中通过他们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工作,在文化活动上也搞起了“一村一品”,像:幸福村的皮影戏社、腰鼓狮舞团、浩口村的电声乐队、永兴村的民族器乐队等,这种依村傍户所建立起来的文化活动业余团队,从根本上植根于农村,流行于田间地头,传承于农夫村妇,可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事实证明,凡是“一村一品”文化活动抓得好的地方,其乡风相对文明,其社会治安和经济工作都相对顺手,村组干部的工作凝聚力也相对较强。这足以说明,农村的基层文化工作不能忽视也不可忽视。而在农村基层文化活动中,能够起到组织、联络、辅导、管理作用的依然是乡镇文化站,没有文化站的工作,所谓村户文化活动也必将是一盘散沙,即使组织起来,也是盲目的、随意的、不能持久的。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通过乡镇文化站这个农村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来实施。

二、乡镇文化站激活新农村文化建设一池春水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对文化市场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乡镇文化站为龙头,以村农文化活动中心为阵地,以农村文化社团为骨干,以农村文化示范户为延伸,以惠农文化服务窗口为平台”,是乡镇文化工作者一贯驻守的全面务实发展策略。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表现出农民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使农民由农村文化建设被动的接受者演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农村本土文化在主体建设者农民的主动参与下,得以不断的发展与壮大。

(一)由“送”到“种”:助推农民自办文化

通过“送”文化和“种”文化两个途径的共同作用,培养和发展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和文化队伍。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引导下,将农村文化工作重点普遍下移,从发展乡镇文化到深入农户和村屯,发展农民文化,都需要发挥通过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来实现。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体现为宣传、引导、辐射、带动、强化等方面,以将社会主义文化普及、完善、深化形成农民主观意志和自觉需求与行动为目的,促进农民自创文化的健康发展。彻底改变了以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单调文化生活,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唱响了和谐旋律。

例如:山西祁县农村在当地文化站的正确引导下,大力发展个体文化。“权勇文化大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目前,权勇文化大院已拥有各类藏书画册5500余册、16毫米电影拷贝1500余部,而

平时来文化大院约片放映的、看书借书的人络绎不绝,成为农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地方,远近闻名的文化大户。江西吉水县水南镇的华山村因当地农民杨天义自行创办“水南农民业余剧团”,建起一座影剧院,成为闻名全国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典型。通过这个典型,看到农民追求文化生活的迫切性。如今,杨天义创办的影剧院和农民剧团已成为这一方水土上农民文化生活的好去向,扑克麻将热被骤然降温,影剧院中的演出者和观众日渐增多。

(二)丰富文化形式,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导向作用

社会文化资源需要打造和整合,需要通过品牌效应来增加感染力和凝聚力,扩大社会影响,这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通过乡镇文化站的工作来予以正确的导向。这就需要乡镇文化站利用好国家现有的政策,以活动为打造文化品牌的载体。让品牌活动在更大范围发挥影响,农民深刻体验文化生活带给他什么益处,进而,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以文化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如何让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满足和提升,农村文化工作如何可持续发展,乡镇文化站如何使其示范作用尽其发挥,天津大港区太平镇文化站做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发挥“全国书画艺术之乡”优势,举办农民书画展,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1届,一届一个特色,一届一个主题,并且将廉政建设、党的先进性教育和荣辱观教育融入其中;还成功将画展办到了镇首届冬枣采摘节开幕式上,实现了经济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将创作骨干聚拢在一起,创作具有太平文化特色的麦秸画、芦苇画,走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

化品牌。“戏曲之乡”,是太平镇打造的又一文化品牌。每年镇文化站都要组织10多个村共同举办戏曲文化周活动,日常组织的戏曲擂台赛更是一场接一场。他们自编自导的河北梆子小戏《冬枣飘香》参加了天津市第四届农民艺术节,获得三等奖。他们组织参加了天津市首届河北梆子大赛,并承办了“太平杯首届河北梆子票友大赛颁奖暨戏迷联谊会成立汇报庆贺演出”。镇农民票友和农民乐队还登上了中国大戏院的舞台,参加了“沃土繁华竞芬芳京、评、梆、昆曲票友演唱会”。2007年伴随新文化站的投入使用,镇农民戏曲票房也挂牌成立,标志着该镇又一个新文化品牌的诞生。

三、乡镇文化站是新农村宏伟蓝图的精神支撑

从工作重心和农村文化工作的实际来看,全国十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和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都已明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即将农村建设成“生活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里,“乡风文明”四个字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它不仅存在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还可转化成生产力,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等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既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又能提升农民生活宽裕;文化既可推动农村乡风文明,又能培育新型农民;同时文化还可影响农民对管理民主的追求。可以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根,就是一个民族的魂,有着其他社会元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也就是说,没有文化生活的农村,不会是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乡镇文化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农的主力军,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村、农民,丰富农民和农村文化生活的桥梁,更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蓝图的重要精神支撑。

【参考文献】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的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对反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以及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社会小康目标,在坚持发展经济?熏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熏必须始终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口的素质,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还是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此,我们要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提高自身素质的状况来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培养出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农民,逐步把贫困落后的农村建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

目前我国农村文化生活较为贫乏,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文化管理中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许多地区“两馆一站”(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的干部队伍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相当严重,经常处于“事无人干,人无事干”的两难窘境。大学毕业生不肯留在村镇的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由于受所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制约,缺少管理自主权和创新能力等现象,诸多制约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和制度;加强农村文化管理的干部队伍建设、依法管理、标本兼治,以保障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广泛地组织、协调文化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支援农村文化活动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活动,进一步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日益富裕的农民迫切希望拥有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而目前即使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文化活动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节日文化”上。

积极的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各类群众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地域和民俗特点,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养一批有专长的农村文艺人才和骨干,扶持一批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文艺团体,鼓励和支持他们传承民间艺术,传播先进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能力。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普及性强,参与面广,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事关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事关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适应国家建设资金更多地投入农村这一重大转变,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对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调整,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严重失衡的状况。要培育内容积极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节日和集市,开展花会灯会、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等文体活动,发掘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体、市场运作、增强活力的思路,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要继续深入开展“三下乡”、“心连心”等活动,鼓励城市专业文艺机构、表演团体等积极组织各种小分队下乡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

以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为基础?熏掀起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等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开展创建各种形式的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企业、文明市场、文明城镇等活动,巩固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培育出新时代的新农民。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倡导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节俭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这一切都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伟大创造。从各地农村的实践看,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吹绿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农村的许多传统陋习和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为促进农村的文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管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思想的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渠道,更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体现。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他们当中蕴藏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活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动力之源。只有充分相信农民群众,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造,才能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永葆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参考文献]

[1]巫继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亮点[EB/OL].新浪财经,2006-01-12.

[2]陈祖煌.建设新农村?押解决“三农”的长远战略[N]. 南方日报,2005-12-30.

[3]李昌平.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个文题[EB/OL].人民网,2005-11-29.

[4]沈亚军.WTO与“三农”[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熏2002,(3).

[作者简介]唐 莉,女,萍乡市书画院三级美术师;朱 强,男,萍乡市文联三级美术师。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4

一、乡镇文化站存在的重要意义

1. 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它的主要

职能作用就是为广大的农民群众组织、宣传文化活动, 引导并示范农民加入到文化传播和学习的道路上来, 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2. 乡镇文化站是在党先进的指导方针下开展工作的, 乡镇文

化站通过组织健康、积极的文化活动, 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生活, 同时激发了农民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乡镇文化站作为宣传文化的主体[1], 与农民群众面对面的

接触, 能够有效的立足于基层文化的水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合适的文化服务, 通过乡镇文化站积极的引导和示范, 不仅使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提升自己, 还为农村营造了稳定的文化环境, 提高了农民学习文化的意识, 为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我国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文化水平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但由于受到地理、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制约, 使得一些农村的文化建设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有的落后村落没有正规的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娱活动设施, 更谈不上开展文化活动了。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农村的发展相对城市来说都是滞后的, 很多农村群众由于思想道德水平有限、法律意识不强, 再加上精神生活的空虚, 常常尊崇封建迷信等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黑色文化, 严重阻碍了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建设投入有限。

文化活动想要顺利、有序的开展, 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持, 而农村由于集体经济水平较低, 使很多文化活动无力开展。以前村委会总会定期为农民出钱播放电影或者请戏班唱戏, 而现在, 农民只能偶尔在一些富裕的个人或个体企业举办婚礼庆典、开业典礼或其他喜事儿的时候看到一场戏曲或文艺节目。文化建设始终被忽略, 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

2. 文化设施名存实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 以往被人们热爱并积极使用的文化场地及设施都逐渐破旧, 有很多由于年久失修, 已经废弃了。农民在没有任何文化设施的情况下, 渐渐把赌博、酗酒等不良休闲方式带入了他们空虚的业余生活, 使农村的文化氛围遭到破坏, 很多家庭还常常为此大打出手, 不利于安定社会的构建。

3. 文化队伍力量渺小。

一支有素质、有文化、有理想的文化队伍是保证农村文化建设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 但现在的农村中没有这样能够带领大家的骨干力量, 很多青壮年都去了城市打工, 那些有文化、有素质的能人又不甘心留在农村, 所以导致农村文化队伍的失散。

4. 文化资源未被利用。

近年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的建设, 已经在很多乡镇投入了远程教育的建设, 以提高农村的办公资源水平, 但是很多农村并没有把国家提供的资源充分利用在文化建设上, 而是将其改为乡镇领导的会议室或接待室, 一些试点村从未开展过远程教育活动, 甚至有些工作人员连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 使那些文化资源成了点缀, 形同虚设。

三、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

1.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 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

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 再不用为温饱问题烦恼的新时期, 农民已经对文化以及知识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以往文化站被动送文化下村社的体制已经不能在满足农民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 文化站需要创新工作机制, 有意识、有针对性的主动为各村社送出文化, 在农闲或者农民的业余时间为大家播放广场电影、组织大家参加各种文化活动等等都是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很多乡镇还将一些农村的文艺骨干组织成文艺演出队, 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演出, 使农民不再觉得精神空虚, 而是积极参加于各种文化活动中, 这些文艺队不仅为农民们演出, 还能辅导农民们自发的开展一些娱乐活动, 有效的宣传了党的先进政策。

2. 坚持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 发挥文化站的公益性质。

乡镇文化站作为先进文化传播和宣传的载体, 为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前沿阵地, 文化站不仅为人民群众起到宣传、组织、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更是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乡镇文化在传播文化的时候, 严格遵循党的指导方针政策, 使人们在提升文化素质的同时, 深受党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熏陶, 逐渐意识到文化、科学和技术的重要性, 激发了农民学习文化、了解科学、掌握技术的欲望, 农村渐渐形成了讲科学、讲文明、讲文化的优良环境, 人们不再受封建思想的干扰, 而是跟着时代前进的步伐, 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乡镇文化站在这个过程中充分显示了自己作为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 体现了它的公益性本质。

3. 肩负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 努力争取改善文化设施

当前很多乡镇企业过分重视经济建设忽视文化的建设, 作为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负责, 努力争取领导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改善文化设施的条件,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内容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通过这些活动加大宣传我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引导大家与时俱进, 跟上党前进的步伐, 适应时代的主旋律。

摘要:乡镇文化站的主要作用是为广大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提供导向和示范的作用, 是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乡镇文化站如何发挥自己最大的职能作用, 开展一系列健康、新颖、文明、积极的文化活动, 以满足人们逐渐提升的文化需求, 是我们乡镇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新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5

摘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大学生村官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及智力保障,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探析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大学生村官”制度,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在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并派驻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的一项制度安排。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新农村,大学生村官,和谐社会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背景及意义

国家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推出了选拔优秀大学生到农村任职“村官”的振兴和拉动农村发展政策,这一政策正是顺应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009年1月,中央1号文件重申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学生村官已经有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这些重大决策及现实表现极大地推动了大学生村官工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给农村带来了一系列变化。

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走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几乎成为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当代的大学生学有所长,他们一方面能够在技术、信息、教育、卫生等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最现实的服务,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广大农村寻求到发挥自己才干和智慧的舞台。但是完全靠市场驱动,农村似乎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因此,通过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搭建通向农村的人才桥梁,在为农村输入管理型人才的同时,解决农村实用人才奇缺的问题,这不仅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新路,而且对缓解我国人才结构性矛盾,优化城乡人才配置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有利于开辟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大学生就业难逐渐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的不断递增,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统计,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大幅度递增,2008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已从2003年的212万猛增至559万,而实际需要就业大学生(即历年未就业人数累计)人数更达到703万,2009年高校计划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619万,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将更加增大。不仅如此,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降低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锐减。同时,在全国1.4亿外出农民工中有2000万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这一系列复杂因素胶合在一起,都将相互挤占经济发展所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有限就业机会和市场。“大学生村官”制度也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达到13万人以上。据2009年最新统计,我国目前有60万个村委会,如按照平均每个村至少配置1名大学生计算,还有约50万大学生可实现就业,这将大大缓解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三)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具体实践

2005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开始,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村至少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8年3月23日,经中央同意,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1月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将此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大学生村官”制度不仅旨在为农村提供高素质人才,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也是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机会,并由此缓解就业困难造成的社会矛盾及其政治风险。到2008年年底,全国在任的总数13万以上的“大学生村官”分布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现有60万个村委会一村一名大学生的计划,还有近50万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这无疑将是一个相当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工作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不仅将对农村基层工作及社会政治有重大影响,对于大学生下基层的国家战略、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以及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都将起到重大的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取得的积极成果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改善了农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某市2002年4月开始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2005年7月实现村村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目前,该市共有1289名“大学生村官”,这些“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村级组织,使村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下降了6.5岁,大专以上学历提高了39%,从而弥补了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观念偏旧、能力偏弱的缺陷。

(二)“大学生村官”计划增强了村级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截至目前,该市超过58%的“大学生村官”有致富项目。在750名有致富项目的“大学生村官”中,148人资产超过100万元,42人超过500万元,22人超过1000万元。“大学生村官”共创办各类致富项目810个,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个,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个,年产值12.6亿元,带动9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三)“大学生村官”计划给农村带来了文明新风,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村官”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新、民主意识强,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农村。据不完全统计,某市“大学生村官”参与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42个、标准化卫生室240个、图书室133个,组建文艺宣传队105个,创办农民技校56所、关爱留守儿童学校16所。该市“大学生村官”在全国率先创建了4个农村社工服务站,组织1300名社会义工为群众提供帮扶救济。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农村干部队伍引入了竞争激励机制,调动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某市1289名“大学生村官”中,有522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大学生村官”逐渐成为农村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面向社会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突破了村干部选用的常规模式,为农村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激发了农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五)“大学生村官”计划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渠道,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

“大学生村官”计划拓宽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大学毕业生找到了一条在农村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目前,全国共有在岗“大学生村官”20万。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60.4万个村委会。按照中央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全国将至少选配60多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办的项目也吸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前往就业。

3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

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毋庸讳言,从全国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一计划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政策措施不完善,“大学生村官”有后顾之忧。

“大学生村官”是择业者而不是志愿者待遇如何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由于受地方财力制约,“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多为补贴性质,而且数量有限。在当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严格控制编制的情况下,“大学生村官”的编制也很难落实。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正式编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村级组织一名岗位特设的“合同工”,对于合同期满后的出路,许多“大学生村官”感到前途迷茫。

(二)“大学生村官”缺乏明确的身份定位,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大学生村官”是党委组织部门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的,吃的是“皇粮”,有别于土生土长的村干部,但他们又没有被纳入公务员体系,不同于在岗在编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他们既不是学生,又不是农民,也不是公务员,身份问题没有解决,法律地位极不明确,权益很难得到保障。

(三)“大学生村官”地位尴尬,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目前,很多“大学生村官”的主要工作局限于协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做好各项工作,基本上成了村支书、村主任的“秘书”,工作范围和权力十分有限,甚至属于村级组织的“边缘人”,无缘决策层,没有话语权,在其位但难谋其政。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村官”名不副实,长期被“借调”在乡镇机关,农村“村官”变成了乡镇“干事”,难以对农村发展产生实际效果。

(四)“大学生村官”的知识储备与“三农”工作差距较大,学非所用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村官”在大学阶段所学专业各异,很多专业和“三农”相去甚远,与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农学类人才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据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暑期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追踪调查,具有农学背景的“大学生村官”仅有4%。“大学生村官”的知识背景远离农村实际,不仅增加了他们融入农村的难度,而且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和作用。

(五)部分大学毕业生把当村官作为跳板,缺乏在农村建功立业的长远打算。

为了激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主要是冲着优惠政策去的,目的是通过曲线方式获得今后自身发展的机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人民日报》党建周刊“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调查结果显示,选择考录公务员的“大学生村官”高达83.2%,选择留任村干部的仅为10.1%。如何引导“大学生村官”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所作为,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构建“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必须统筹把握,综合考虑,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工作良性循环、持续发展。

(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工作机制。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目的是选拔培养一批年纪轻、能力强、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担任村干部,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新型农村干部队伍,巩固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纳入国家政权建设范畴,在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淘汰机制等方面制定科学办法,配以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激发“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激情与动力,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期实施提供制度保证。

(二)要明确定位“大学生村官”,有效解决其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问题。要用统一规范的法规和制度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为他们设置专项编制,并上升为全国统一执行的政策,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逐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业化、报酬工薪化、保障社会化。要根据各地农村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对公平合理的工资报酬标准,保障“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大学生村官”在政治上也应享有和乡镇机关工作人员一样的权益。“大学生村官”任职期间,应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相关费用要纳入财政范围。乡镇行政事业单位选拔招聘工作人员,应拿出一定的比例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北京市为2010年合同期满的3000名“大学生村官”定向提供300个基层公务员招考名额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三)要搭建平台,为“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要鼓励“大学生村官”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村官”多接触村里事务,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强应对村里事务的能力。要注重调整“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内容,让他们独立承担具体的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大学生村官”成功创业,是建立“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营造他们干事创业的环境,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拓展“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建功立业的渠道。

(四)要完善“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群众的真实需要。

要对拟任“大学生村官”进行任前培训,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融入农村、融入农民。要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需要,加强岗位培训和跟踪

培养,将其知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还要对“大学生村官”定期进行专题集中培训,加大农村实用知识的培训力度,确保“大学生村官”成为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和农民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五)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选拔程序,尽量实现“大学生村官”的本土化。成长于农村的大学生,不但热爱农村,而且熟悉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这是他们开展农村工作的有利条件和重要保证。实践证明,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历程来看,本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更能发挥作用,选拔本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回村任职应成为首选。实在不能做到本村任职的,也要尽可能选择近的村任职。这样做,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又有利于“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生活和“大学生村官”的稳定性。

(六)要完善“大学生村官”退出机制,实现出口多元化。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并不是要把某一个大学毕业生一辈子拴在农村。2009年4月,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五条出路,即留任村干部、考录公务员、自主创业、另行择业、继续学习。随着“大学生村官”合同期满,有人离开村官岗位寻求新的发展是正常现象。要从制度上科学制定“大学生村官”流得动的退出机制,有效缓解出口堵塞,保证“大学生村官”常量不变,确保农村村级组织能够及时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参考文献

[1] 万银锋大学生村官:一种值得推广的的制度安排[J],中州学刊,2011,2

(1):10-12

[2] 杨发.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23-37

[3] 郭淑敏.北京大学生村官调查[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2010.40-50

[4] 河南新乡5000多名大学生角逐400个“村官”岗位.[5] 张键.阶层分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海.2010(5):1-8

[6] 高放.李景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73-377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6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 公益性 乡镇文化站

纵观广大农村的发展现状,在个别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似乎存在着失衡现象。一方面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以工兴农、以商补农、多种经营的综合路子,使很多农民迅速脱贫致富奔小康。日子富裕了,他们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已从过去简单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地方的交通环境、文化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匮乏,当地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导致滑坡,健康的文化活动不能得到有效有序的开展,而一些庸俗的东西却乘虚而入。比如,部分村民聚在村头玩牌赌博,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这都说明了部分地区农村公益性文化的匮乏。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关心和深入了解农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多种要求,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需要。如何进一步丰富新农村的文化生活,加强新农村文化的公益性建设,是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加强乡镇文化站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覆盖面广、涉及领域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套运转高效的机制,以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此外,要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资、村民集资等多种方式,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资和支持,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同时要树立“大文化”观念,使设施建设包容娱乐、休闲、宣传教育和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等各种功能。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基层文化的主要舞台。但在一些落后地区仍存在着没有站址或场所狭小破旧的情况,而某些发达地区则存在着文化站成为“花瓶”摆设,使用率不高的问题。有些地方场所开放、使用不规范,有的场所甚至被挤占挪作他用,他们没有独立账户,每年的工作经费常常处于等米下锅的状况,文化专干不专、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乡镇文化站“名重位不重”。对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须做到以下几点:

1.乡镇文化站建设要做到“三纳入”,即纳入乡镇经济社会建设规划、纳入文明乡镇创建指标、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绩效考评内容。

2.乡镇文化站的事业发展要有专门经费。乡镇文化站应有专门账户,文化事业经费在财政支出中占一定比例,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确保文化站的工作经费得到充分保障。

3.确实提高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待遇。乡镇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层机构,除了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外,还承担乡镇文化管理的职能,所以其工作人员在绩效考评、评先评优上不应受到歧视。

4.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文化站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要提高,核心是人,关键是制度,要让人与事都在制度中运行,就要建立起目标、过程、结果、场所、人员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做到场所要公示开放时间,免费参观欣赏,提供配套服务,免费不减质。

5.设立乡镇文化站建设情况巡视制度。协调组织市、区人大、政协代表、农民代表和文化专家组成文化站巡视委员会,定期不定期地对文化站的开放、使用和事业发展情况进行巡回检查或暗访,并将结果公开通报,以促进文化站规范建设和使用。

6.建立乡镇文化站建设奖励机制。有必要拿出一定额度的专项奖励资金,用以奖励东部乃至全国,在自主推动乡镇文化站建设上成效明显的市和区(县)。

由于各级文化站,尤其是乡镇文化站肩负着当地群众文化工作的使命,它既是一种文化组织,又是一种群众文化载体,更是一个农民文化活动的阵地,因此在构筑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在公益性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厦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获得了跨越发展,仅2006年市财政就投入7.5亿元,完成了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于一体的市文化艺术中心,各区9千至2万多平方米的文化中心近期也将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

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厦门市先后建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的乡镇文化站。面对当今群众的需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节拍,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一些行政村,应根据当地文化传统差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本着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建设。小康村的文化建设应起龙头作用,要体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体现文化与经济“同步小康”。应组建文化中心,达到“六个一”目标,即一个教育培训室(含文化信息网站)、一个老年活动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户外活动室、一个户外文化长廊。通过以点带面,为周边农村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对于经济条件更差的村落,可因陋就简利用闲置的旧场所,在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将其改造为村文化室,设置一些投资较少的项目,比如棋类活动室、图书室和培训室等,让农民朋友们在茶余饭后有个活动场所。长期以来,农民朋友们一边周而复始地劳作,一边进行着乡土文化的耕耘和积累,只有他们才真正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也只有他们才真正理解自己身边的文化,一旦有了条件和契机,他们身上蕴藏的文化潜能就会喷发出来。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厦门市集美区的灌口镇这几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落成的以公益性为主导的文化中心,占地面积5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善,在保证“六个一”设施的同时,还为未成年人开通了绿色网吧、健身房与电影院,并先后建立了闽南曲艺基地、闽南文化研究会等。他们的文化建设从娃娃开始普及,通过民间老艺人传、帮、带,为传承保护闽南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厦门市集美区是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故乡,也是驰名海内外的学村,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俗。目前辖区内相继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等各种民间团体,如灌口镇的民间木偶、闽南童谣创作基地、精神文明曲艺队的答嘴鼓、前场村的曲艺队等,都已成为厦门市闽南艺术的特色品牌。像这样的文化站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社团,把民间的文化力量组织为一体,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系的文化网络,以立体交叉辐射的方式遍布各大城乡,从而使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让广泛的常规性群众文化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笔者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乡镇文化站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我们要以高标准进行规划建设,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搞好服务,充分发挥地域经济优势,确实把乡镇综合文化站打造成为在全国有示范意义的农村先进文化品牌,使文化站阵地真正成为乡镇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契机下,我们更应当充分利用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优势,活跃农村文化,让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得到全面的平衡发展。

发挥文化站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7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 对农村地区进行改革建设后, 农村的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但是由于历史和人文环境的差异, 一些乡镇的文化建设仍然很薄弱。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和文化氛围, 造成乡村文化滞后, 封建迷信和黄色、黑色文化蔓延;人们的道德水平下降、法律意识淡薄, 不理解党的方针、政策, 农村的刑事案件骤增,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化意识匮乏。

文化与经济密切相连, 没有脱离文化的经济, 也没有脱离经济的文化, 农村经济相对薄弱, 严重制约文化的发展。在过去, 村民看电影、看戏都要由村委会出钱办理, 如今也只能在富裕户或私营企业办喜事时, 才能观赏到电影或戏曲。村民的文化意识普遍较低, 有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庄, 首要考虑的就是建桥修路, 建造方便人民生活的基础设施, 而文化经费往往是被忽略的部分。

二是文化设施缺乏。

过去发挥积极作用的文化设施大多因年久失修而残破不堪, 或者是另有他用。文化工作也名存实亡, 很少举办文化活动。街道、乡镇企业的开发, 往往与文化联系不上, 造成文化设施极度匮乏。过了农忙时节, 农村居民无所事事, 不断发生赌博、打架、斗殴事件, 对建立良好的民风、村风非常不利。

三是文化队伍涣散。

要想把农村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 就要组织一支具有文化意识的队伍。但目前农村缺少这样的队伍, 青壮年为了养家都外出打工, 而有文化或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也纷纷离开去寻找自己的天地, 从而导致文化队伍的涣散。

四是封建迷信蔓延。

由于对农村文化疏于管理, 村民无所事事, 对求神拜佛特别热衷。有了点钱, 就修建寺庙, 一些邪教组织乘虚而入。这些丑恶现象玷污了纯净的农村环境。

二、有效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措施

乡镇文化站是开展村民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 是政府组织、发动、鼓舞群众的重要方法, 是传播知识、交流信息、推广技术的重要手段, 因此, 乡镇文化站要结合实际需要, 采取多种措施,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是要营造农村文化环境。

群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群众文化是农村发展的需要, 乡镇文化站要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管理力度, 要经常与群众进行交流, 了解他们对文化发展的要求。各部门要把文化工作纳入文明建设的范畴, 改变只说不做的现象, 让乡镇文化站做到“有事干、有人管、有所作为”。

二是要建立稳定的文化队伍。

乡镇文化站干部对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功勋卓著。政府部门也要为他们的工作提供方便, 加大经费的投入, 为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并且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具有文化素质的队伍, 为群众文化事业注入新鲜血液。

三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文化活动的关键, 就是加强文化设施的建设。有些乡镇只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 而对精神文明的建设视而不见, 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文化事业, 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根据乡镇人口布局以及经济条件有计划地创设具有实用价值的文化设施或者是利用原有的设施进行改造, 让文化设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所必需的, 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 把党的政策及时送进千家万户。坚决扫除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对农村的迫害, 把村民的好人好事传播出去,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家庭文化是乡镇文化的组成部分, 积极开展家庭文化活动, 对农村形成良好的风尚很重要。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生活气息浓重, 民间文化的开展, 对村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是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

社会在不断发展, 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文化员要加强自身素质教育。努力学习党的方针、路线, 及时了解当前文化工作的形势与目标。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 结合实际工作, 加强自学, 边学习边工作, 为更好得服务广大人民而努力。

总之,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机构, 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的重要部门, 对普及科技知识, 活跃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要让农村文化产业, 发挥市场的调节机制, 让现有农村文化设施得到充分利用, 发挥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使命。同时建议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 带领他们走进田野, 走进村庄, 亲身体会乡村给人带来的愉悦感。大力培养乡村文化产业建设和经营管理的创新型人才, 积极推进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 让乡镇文化站为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现如今乡村文化意识匮乏, 缺乏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队伍涣散, 迷信蔓延, 这些极大地阻碍了文化站工作的开展, 本文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探究有效推进乡镇文化站建设的措施, 力求能够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站,建设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中央文献出版社.

[2]中国科技财富.中国科技财富, 2009, (02) .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8

关键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

1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与其他诸多建设一样需要良好的理念的指导。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来看, 需要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群众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应不断地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队伍的培训, 加大在财力及人力上的投资, 不断地给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以各种不同方式的支持。本文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1 多方联手协作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来看, 设施还比较陈旧, 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比较少, 农村群众文化服务的手段相对来说也比较落后。在这种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背景下, 要想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就需要多方的联手协作。因而有必要将基层的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变成一个开放的体系, 不断发挥主体多元性所具有的优势, 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 在我国政府的领导下, 各个相关部门应多方联手协作, 共同促进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1.2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我国幅员辽阔, 民族众多,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中也存在着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如农村的民间艺术团、音乐会、东北的二人转、戏剧及手工制作等。除此以外, 还可以通过文化和商业合作的方式, 如举办各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节等。不断地探索新农村建设情况下的农村文化建设的新方法、新手段, 实现农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 农村群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

2.1 提高农业社会生产力

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在诸多方面已经不断地深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 深入到农业的分工协作和农村市场的发展中。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 提高了我国农业社会生产力, 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2.2 增强农民凝聚力

我国的农村群众文化以多种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存在着, 将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群众文化的方式组织在一起。通过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在农村中形成了巨大的合力, 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通过农村群众文化的广泛开展, 提高了新农村建设中道德规范建设的水平及能力, 自觉地规范了农民群众的行为。

2.3 提高农民素质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 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 也提高了我国农民群众的素质及文化水平。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通过各类农村文化文艺活动, 传播着新农村建设的思想, 不断地改变着农民的观点, 引导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使我国的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下的新型农民。

2.4 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环境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存在, 活跃了我国农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 也提高了农村的精神文明水平。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来看, 农村群众文化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 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提高了农村生活的质量, 改善了农村的文化生活环境。在促进农村文化生活发展的同时, 也不断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5 确立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9

一、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

文化站是农村中唯一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它肩负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是政府和农村基层群众感情联接的桥梁和纽带。2005年11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还具体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属于公益事业单位,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2006年中央召开的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重申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明确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胡锦涛总书记极为关心和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意义,把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放在全党工作重心的同等地位。江苏省建设文化强省,泰州兴化市建设文化兴化,我镇也制定了建设文化张郭的规划,乡镇文化站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机遇。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和发展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我镇文化站建有万册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健身房、乒乓球室、综合展示厅、老年少儿活动室、棋牌室等场所全年免费向群众开放。

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文化站有8个群众团体,青年志愿者艺术团全年有五六次演出活动,戏剧票友联谊会、民乐队月月有聚会,体育健身协会天天有活动,各季度都有赛事,不仅本镇参加活动的人多了,而且吸引了东台市广山、时堰两镇,以及邻近村镇的文体爱好者前来联谊和进行友谊比赛。

三是发展乡镇特色文化、建设农民精神家园。我镇四个村有传统庙会,文化站着力引导他们发扬精华,摒弃糟粕,使庙会成为群众展演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我们将“千户手狮”挖掘整理申报了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和发扬了本镇的特色和地方文化韵味。

四是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增强农村文化的自我生长力。重视发现和培养农民文化骨干,引导和扶持多个农民文艺团体,每年都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健身骨干培训班,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五是服务村文化建设。加强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文体骨干的辅导培训,加强对农民健康知识的传授,使文化站成为加强群众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二、文化站长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头人

文化站长是乡镇文化工作的带头人,负责制定全镇文化事业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和文物管理工作,协助文化主管部门管理文化市场,做好乡镇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并负责文化站的综合性管理工作。文化站长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对乡镇文化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要做好文化站长必须做到“三有”:一是有德,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热心文化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乐于清平,甘于奉献,不为拜金浪潮沾染,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俯首甘为孺子牛。二是有能,就是要有通悉文化事业发展前景、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文化站长要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服务手段和方式,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得到延伸和继续。我作为文化站长,除了琴棋书画以外,近几年在文艺创作、摄影方面都有所建树,特别是组织策划大型文体表演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出色地完成了近几年的大型表演任务,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群众的赞许。三是有为,就是要想做事、能做事、做好事。要为农民做什么,首先要知道农民要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健康健身的要求相当迫切。我顺应这一时代要求,在征得领导同意后,率先成立了镇全民健身协会,带领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一时间健身浪潮在全镇风起云涌:柔力球,健身球,腰鼓,广场舞,等等。在我的指导下习练太极拳的就有几百人,体育健身活动成了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我先后被评为兴化市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镇、泰州市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镇、江苏省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先进站、江苏省老年体育活动示范镇、江苏省全民健身活动先进镇、江苏省体育强镇。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10

一、“共享工程”的内涵分析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我国财政部和文化部共同举办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文化创新工程。“共享工程”旨在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与现代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数字化的整合, 通过互联网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的共享和覆盖, 保障全国人民基本的文化需求。“共享工程”在框架的设计上可以分为四级:国家、省级、各级分中心和基层的网点。农村文化建设是基层网点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共享工程”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是覆盖的范围广。“共享工程”在全国范围内, 包括城市中的社区、广大的农村, 重点是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其二是科学技术的利用。“共享工程”文化资源的传播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基础上实施的, 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通讯等技术, 实现信息在全国范围的共享。其三是文化资源的来源。“共享工程”的文化资源来源于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 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 以数字化方式妥善保存, 传扬我国优秀的文化。其四是“共享工程”的信息面向大众免费服务, 资源更新源源不断。

二、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一) 文化建设资金不足, 管理不善

基层政府由于财政资金有限, 加之工作重点在政绩的建设上, 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相对缺乏。不少农村地区没有建立基层图书馆和文化馆。同时, 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 文化设施管理不到位, 不少设施被出借、变卖, 文化建设的发展不容乐观。

(二) 农村人口素质低

农村经济的困难, 造成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情况偏低。在九年义务教育中, 我国实行了全面免除学杂费的措施, 目的就在于保证农村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农村固有观念的影响, 部分孩子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农村人口的普遍素质偏低, 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的困难。文化的普及程度不高, 导致封建迷信思想依然存在于广大的农村地区。

(三) 文化资源匮乏

在农村地区, 文化资源在总量上的匮乏以及文化传播的手段和方式都不能满足农民获取知识的需求。农民主要通过电视了解世界的变化, 农民在订阅报刊、看电影方面的支出基本没有。农民在生产中需要的书籍并没有得到解决, 看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同时, 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 能吸引农民眼球的文化活动没能开展起来。

(四) 工作队伍素质低

在农村地区, 从事文化工作的部门为清水衙门, 没有多少经济的回报, 因此很难留住优秀的人才, 现有的人员编制也经常被挪用, 造成文化事业的工作队伍素质不高, 观念落后, 不能适应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 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是建设新农村的要求, 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我国广大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对于缩小我国城乡、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改善了农民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环境

“共享工程”的全面实施,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阅读质量和阅读环境, 通过科学技术将文化资源在农村地区的覆盖, 解决农民在看书、看报和看电影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低投入和方便快捷的方式获得所需要的知识, 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 “共享工程”从农民的文化需要出发, 重点组织了一系列农村科技致富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知识, 提高农民在生产中的科学技术的运用, 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知识素养和技术能力的提高, 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改变了农民的文化心理, 对新农村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 有助于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 缩小文化差距

“共享工程”通过信息知识的全面覆盖, 改变了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共享工程”把优秀的文化信息资源传递到广大的农村地区, 引导农民以科学的观念指导行动, 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 农村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文化、东西文化之间的差距, 实现文化的和谐, 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再者, “共享工程”是我国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文化建设的同时, 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 宣传唯物主义思想, 加强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建设, 对农民的行动形成约束力, 有利于农村的稳定。

(三) “共享工程”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具有关爱弱势群体的优良传统, 党和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力求带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而缩小贫富差距, 构建和谐社会。“共享工程”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是文化事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标志。通过“共享工程”的免费提供信息资源,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开展信息服务:如送书下乡工程、知识工程、广播电视互通工程等等。同时, 建立基层文化馆和图书馆, 以及农村书屋的建设, 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四) 完善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共享工程”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专款建设, 其服务性和公益性在广大的农村中受到农民的大力追捧, 它解决了农民获取知识的问题, 完善了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的体系。农村文化建设, 有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社会的团结, 同时也表现了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基层民生问题, 关心农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保证农民基本的文化需要, 也保证了广大农村与经济发达地区文化的平等, 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同时, 信息的互通有无, 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和设备的利用率, 减少了文化建设中的重复建设现象。

结束语:

“共享工程”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改善农村整体的阅读环境和阅读质量, 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文化落后的局面, 缩小文化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共享工程”的全面覆盖, 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共享工程”的建设, 有助于完善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不仅有利于优秀文化在农村的传承, 缩小东西、城乡文化的差距, 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本文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内涵着手, 分析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进而分析文化信息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 (21) :126-130, 108.

[2]吴爱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与技术, 2005, 25 (3) :5-6, 15.

[3]汤泓.浅谈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0, (9) :142, 144.

[4]魏静.河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 2008, (11) :152-153.

[5]余海云, 赵凤琴.浅析农村和谐文化建设[J].天府新论, 2009, (z1) :237-238.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11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扶贫;农村

1图书馆在农村文化扶贫中的特殊地位

图书馆的社会性、学术性、服务性决定了图书馆具有开发智力资源、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农村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信息的中心,是农民的第二课堂,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在文化扶贫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具有优越的条件,承担着光荣的职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2我国农村图书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有些地方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和工农业是硬任务、硬指标,文化建设是软任务、软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只当作文化部门的事,看不到农村文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而巨大的作用,看不到农村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跑资金、跑经济项目上,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工作长时间处于低水平状态,农村图书馆建设更是纸上谈兵。

2.2经费投入不足,藏书数量有限。许多农村在年初预算中,安排的文化经费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农村图书馆开展活动没有固定经费来源,主要靠临时筹集。政府投入到农村图书馆的资金十分有限,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去甚远。因经费紧张,许多农村图书馆业务近乎停顿,失去了农村文化的前沿阵地。此外,农村图书馆的收藏小说较多,普遍达50%左右,有的甚至达70%,而农民需要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医疗保健等实用性的科技书少,少儿读物也偏少,根据谈不上建立合理的藏书体系。

2.3运行管理体制落后,缺少统一的发展规划。我国公共图书馆是按行政区划设置并采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和分级财政制度,这种体制阻碍了农村图书馆的发展,造成了农村图书馆服务水平低下。经济发达的农村对图书馆的建设投入较多,而经济实力较弱的农村投入的资金难以保障,有的仅投资建设图书馆但没有后期的追加投入,图书馆无力更新藏书和提供服务,这些图书馆形同虚设。

2.4图书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图书馆管理员待遇低,工作无积极性,再加上工资无保障, 造成了管理员队伍的不稳定性。另外,管理员队伍的文化程度较低,整体业务素质不高,缺乏业务培训,不能承担基础的咨询和网络检索等工作。

3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做好文化扶贫工作

3.1更新意识,突出图书馆的发展战略。从新农村建设情况来看,要使农民能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文化扶贫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分步骤建立农村图书馆,这是着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引导农民科技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所以贫困农村有必要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建设,这是面临提高农民素质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尽快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意识,应把发展农村图书馆应放在一个战略位置上来考虑。

3.2以政府投资为主加强图书馆建设。稳定的经费来源对于农村图书馆能否良性运行与有效管理至关重要。政府要在农村图书馆发展中起主体推动作用,采取有效措施,理顺体制,给予合理规划、引导,并给予一定的发展资金,加强农村图书馆的各项硬件建设,为农村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打下基础。解决农村图书馆发展所需经费来源还有一个途径,就是通过爱心捐建农村图书馆。

3.3借助社会力量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农村图书馆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农村图书馆可以加强与上级馆的交流,通过业务培训、学习等形式,掌握科学管理图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和众多的农村大学生在寒暑假期服务农村图书馆建设,对农村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掌握专业管理图书的基本知识。

3.4转变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农图书馆可以编辑一些农业科技文摘,有针对性地摘编一些种养殖技术和农业信息,定期发放给农民朋友,以文化促农村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读者借阅环境,拓展图书馆图书流通渠道,充分利用书籍资源。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采用电话预约借书和开展读书活动等方式,送“书”到户,使广大读者享受到图书馆的主动服务。

3.5主动出击,发挥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图书馆可以积极与县科委、农业局、林业局等部门配合,采取举办技术培训班、讲座、书展,编印致富信息資料等形式,引导农民走向致富之路。与农业部门联台举办讲座、图片展览,向农民宣传科学耕作知识,鼓励农民摒弃传统的耕作模式,敢于利用新技术、新品种,争取优质高产。

治人先治愚,扶贫先扶志,只有让农业科技走进贫困农村的千家万户,才能推动新农村生产发展。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信息的中心,在文化扶贫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延安.浅谈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现状及对策[J].贵阳市委党报学报,2000,(3):44.

[2]赵海青.农村图书馆的作用和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1,(3):54.

[3]赵海青.浅谈如何发挥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中的作用[J].福建图书馆,1997,(1):14-15.

农村传统文化作用 篇12

1.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用来解决 “三农”问题所出台一系列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同时也是改善民生、改善农村民众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以及提高社会福利的过程。新农村建设也是国家相关部门通过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一系列具体社会事务的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活、民众生活条件,最后达到农村、农民以及其他一些农村组织的全新改变和全新发展的利民、惠民政策。

1.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指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形式,从大的层面可以分为养生、武术、民俗文化娱乐三个类别。具体到流传比较广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气功、太极拳、太极剑、秧歌、舞龙舞狮、龙舟、射击、摔跤等。

2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非常重大,不仅可以以其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而且在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具有极大的作用。

各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都是内容极其丰富、历史内涵极其深刻的文化类型和文化表现的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之初,不管是对提高民众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水准,还是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赋有的精神内涵和传统道德审美方式有助于广大农村民众博爱、自由的世界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其对建设新农村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和实现文明 “乡风”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2015 年,我国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计划项目 “垦区新农村建设体育发展研究”,对其在提高农村民众精神文明的作用上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并将其作用机制应用到了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之中。

随着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 “健身”和 “体育锻炼”意识不断增强,而流传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正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民众的这一需求。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新农村的广泛开展,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广大农村民众的体质,而且还能够以这些土生土长的原生体育娱乐项目带动和发展当地的旅游业以及其他一些民俗文化产业,为其物质财富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农村民众能够充分利用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合养生锻炼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就一定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型体育项目等方式吸引外来游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作用

3. 1 在促进民众健身意识提高的过程中弘扬传统文化

“全面健身”的口号在近些年一直被广大民众和专业体育人士挂在嘴边,农村民众体质的普遍增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原生性、易开展、易接受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广大民众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的首选方式。通过当地土生土长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不仅不会由于参与人数少、动作要领不熟练等原因而产生拘束、紧张等心理负担,而且还可以在愉悦锻炼者身心的同时增强民众体质,进一步促进锻炼者身体机能的发展。通过体育锻炼,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有效促进民众身心的健康发展、改善老年人心脑机能。

此外,每一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弘扬和发展的作用。

3. 2 促进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艺术性”和 “观赏性”是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主要特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在开展和普及过程中,对新农村民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可以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所特有的 “公平、公正、自律、诚信、守法”等良好的民族品质和古老智慧,得以在民众中间广泛地流传开来。同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普及还具有对民众进行道德水准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起到提升新农村道德建设水准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一种 “泛娱乐”的游戏形式和娱乐项目,在开展过程之中可以使得参与主体精神愉悦、激情饱满,在尽情展现自己个人魅力的同时,取得心理和身体上的极大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作用于个人,其在培养个人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们树立绿色生活、健康生活的生活观念,在个人情绪得到满足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其对社会、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3. 3 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可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良好的突破口和发展契机,使得其在近几年内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发展,并以其独一无二的民族文化形式加入到经济社会之中,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文化动力。例如: 侗族同胞的芦笙文化节、东北秧歌等大型民族体育项目的开展,都可以吸引到许许多多当地以及周边城市的游客、商家,同时还能带来一些其他的经济机会,为活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 4 促进民众团结、和睦

民族传统体育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其可以利用其自身的文化艺术魅力促进民众的团结交流、和睦相处。民族传统体育独具的 “趣味性”要求,使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的细节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者直接在劳动过程中就可以享受娱乐,从而达到愉悦身心、修身养性以及养成良好品质的目的。特别是一些多人参与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对个人产生良性作用之余,还为增进民众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促使民众团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民众对当地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尤其是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可以有效促进各族人民之间的交流,增进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

4 结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下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非常重视的惠民政策,并针对此大方针政策相继出台了众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具体政策。但是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和衡量新农村建设程度及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却多有欠缺。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会运用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有力手段和方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温和琼,敬龙军.云南少数民族体育与新农村建设互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2):131-133,137.

[2]唐光耀.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J].体育时空,2013(23):56.

上一篇:中药为主下一篇:永磁调速电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