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共8篇)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1
文章标题: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既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发挥好六个方面的作用。
一、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领头雁,必须围绕建设和谐社会这个历史任务,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农村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推动和谐发展。一是提高村“两委”班子领导发展的能力。要采取内举、下派、外聘、回请等多种形式,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的各类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提高村党支部团结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本领,充分体现村党支部领头雁的作用。二是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活力。要通过党组织设置的创新,为组织注入新的活力。适时把符合条件的党组织升格为党委、党总支,通过“强强联合”建立联合党组织,在新建企业和流动党员中及时建立党组织,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更加强大,人力资源得到整合。三是发挥农村党员队伍的模范作用。要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改善农村党员和干部队伍结构。深入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联系村务、党员责任区、党员致富工程等活动,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发展经济的引领作用
一要注重提高领导经济发展的能力。强化科学发展的意识,加强市场经济新知识的学习,研究分析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自身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二要注重引导,明确经济发展方向。通过组织农民群众外出参观考察、召开经验交流会、邀请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总结推广农村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和做法,辐射、带动农民群众跟着学、比着干,形成一户带一批,一点连一片的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以“支部 协会”为依托,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三要注重盘活资产,搞活集体经济。立足长期“造血”,把脱贫的点子最终落实在有“造血”功能的开发项目上,增强村集体经济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如国道、省道两旁的村,可发挥交通便利和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依法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土地开发或建设招商厂房,“筑巢引凤”,获取收益。边远山区的村,可发挥山地资源丰富的优势,根据本地传统种养习惯、技术特点,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各种种养基地。同时,要充分利用好村级现有企业、商铺、鱼塘、果场等集体资产,改革和完善现有产权制度,通过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等形式,开放搞活,增加收入。
三、推动民主建设的主导作用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民主治理机制,是保障农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一要进一步理顺村“两委”关系。明确界定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职责、任务,合理划分职权范围,促使村民自治组织自觉接受党支部的领导,依法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确保村党支部把方向、管大事,村委会实施具体工作,两者的工作有分有合,步调一致。二要进一步创新村民自治的领导方式。摒弃传统的包揽型领导方式,变“管琐事”为“抓大事”,改“指令式领导”为“引导式领导”,由“以人治村”变为“以法治村”,引导村级各种组织在建设新农村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三要进一步推进农民“素质工程”。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以案说法等方式,教育引导广大村民树立大局观念,增强集体意识,在依法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应尽义务。
四、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因此,基层党组织务必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要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要深入群众,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要对群众的反映和意见进行综合分析,使代表多数村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意见成为制定村党组织决策和部署工作的依据。要集思广益,主动让农民群众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二要坚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饮水难、读书难、行路难、住房难等热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养老、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障能力。要认真解决失地农民和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的实际困难,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困难群体能够得到党组织关爱。
五、维护社会稳
定的主心骨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妥善地化解矛盾。农村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好农村的各类矛盾纠纷。一要完善维稳情报收集机制。通过设立农村党员治安联防岗、维稳信息传递岗等责任岗位,发挥农村党员情况熟、接触群众多、收集信息快的优势,及时收集并向村支部报送影响农村社
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开通民情通道,健全群众来信来访制度,畅通群众向村党组织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二要完善及时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机制。对已经上访的,采取村“两委”成员包案负责,及时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共同调处,妥善解决。对准备上访的人员,要实行农村党员干部“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帮扶,切实做到包掌握情况、包解决问题、包教育转化、包稳控管理、包协助调处。三要完善化解矛盾调处机制。按照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开展经常性排查,及时发现各类矛盾纠纷苗头。变上访为下访,采取入户调解、现场办公等多种形式,把调解开展到户、深入到人。
六、精神文明建设的教育引导作用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托和特征。营造浓厚的和谐文化氛围,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使人民群众安定有序、和睦相处,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一要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宣传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增强农民群众对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二要大力培育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促进农村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农民群众增强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使村村谋发展、家家忙致富、人人勤创业蔚然成风。三要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户、和谐家庭、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群众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农村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来源于,欢迎阅读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2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共享,和谐社会
图书馆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 从本质上说, 它的社会使命是保障全社会成员由宪法权派生而来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得权、接受权。广大民众利用权力的圆满实现, 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图书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图书馆是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平台, 具有保存人类文化成果、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基本功能, 是社会教育、科学研究、文化事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图书馆理所当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 引导广大用户和读者利用信息资源, 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 积极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中。 图书馆可以通过优良的服务传授文化知识, 影响改变人的思想、意识、品德, 提高人的基本素质。要想提高人的综合索质, 就必须加强学习, 用大量知识信息来丰富思想、陶冶情操、开发智慧。要通过图书馆的智力支持, 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科学协调发展。
2.图书馆是提供精神营养的宝库。随着当代经济的迅猛发展, 新事物层出不穷, 唯有不断充电, 方能与时俱进。图书馆在学习型社会中始终承担着一个重要角色, 即通过服务工作的开展, 成为公众补充知识营养、提高综合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园地。 在图书馆求知者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利用图书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掌握新技术, 从而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二、图书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是现代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的文献情报中心, 是知识、信息的集散地, 以其公益性和社会性在国家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发挥社会教育作用。
一个和谐的社会自然是一个文明的社会, 而每一个公民的文明素质就是铸就和谐社会的基础。公民的素质和文化程度的提高主要靠教育, 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 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终身学校。图书馆的终身教育职能使人们在价值观念、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能适应社会必然发生的变化, 适应经济时代发展的需求。图书馆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 形成文明、健康、高尚、科学的社会风气, 融合和谐的社会新型人际关系;图书馆的读书活动能够培养公众的信息能力, 赋于人们广博的知识,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从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2.支持科研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
图书馆不仅可以帮助用户深入所学知识, 拓宽知识面, 也为用户不断地更新知识、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奠定基础。图书馆通过信息资源开发, 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使研究者避免重复劳动, 借鉴先进技术, 从而确保研究工作在高层次上起步, 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图书馆是支持创新、支持发展的智慧之都, 可以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人际之间的和谐、社会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智力支持。今天, 及时获得利用信息已成为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影响至巨的关键因素, 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主体, 是传递、收集信息的枢纽, 无论自身的职能和社会的需求等方面, 都应成为信息开发和提供服务的主力军。 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创新。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 具备开发这些信息资源的客观条件, 通过开发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提供深层次的技术知识, 使其对经济建设和科研创新有更直接的价值, 同时信息用户对文献的需求层次和获取方式也日益改变。信息时代用户需要获取更新、更快、更广的文献资源, 图书馆应从观念上进行一次革命, 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广泛开发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为用户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提升服务质量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促进图书馆等各类文化资源合理配置, 使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不同阶层的文化权利和文化需求得以实现, 达到人人享有文化的平等待遇。要改善图书馆建设落后的局面, 建立起包括学校图书馆、各级公共图书馆完善的图书馆体系, 在图书馆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 促进和谐的构成。
1.以礼待人, 营造和谐氛围。
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 意味着树立人人平等的现代化理念, 在图书馆的日常服务中, 还存在着人为地将读者分等级, 实行差别对待, 为少数特殊身份、地位的读者划定垄断性的文献信息资源, 拒绝普通读者使用等现象。许多学校的图书馆都设立老师阅览室, 禁止学生读者进入, 这就人为地侵害了读者的阅读权利。其实读者有权获得所需要的文献信息的使用权, 图书馆则有义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以尊重、实现他们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权。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 每个读者都可以享有权利的平等, 不应因身份遭排挤、因地位受歧视。图书馆不仅是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信息交流的场所, 也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位一体的素质教育的阵地, 同时也是人文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在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上, 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权益, 在不侵犯他们的权利、全面衡量其行为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进行规范, 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逐步形成读者和管理人员之间的融洽, 营造和谐气氛, 使读者心情舒畅地获取所需知识。
2.以诚取信, 互相支持促进。
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读者与馆员之间的友好亲善、良性互动的和谐关系, 图书馆要为读者营造舒适、优雅、便捷的学习环境。诚然, 创造和谐文明的场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是回避冲突、掩盖矛盾, 并非脱离规章制度, 而是要靠法律制度、靠共同的道德力量, 去化解消除尚处于萌芽状态的不平衡、不稳定因素, 在消除不和谐后, 建立起新的和谐。图书馆在管理上要创造条件, 通过网络让读者自愿地参加图书馆的管理, 为图书馆工作出谋划策, 真正把读者定位在“上帝”的位置。这种互动关系必定会拉近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距离, 让读者群体内所有的人自觉融人其中, 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加强资源建设, 促进文献共享。
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努力探索资源建设的路子, 采取共享区域合作的方式, 合理地处理好印刷文献、电子文献、网络信息资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形成一个有特色、互为补充又具有独立性的文献馆藏体系, 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具体来讲, 在信息化程度相对有限的乡村、西部地区, 长期坚持开展全民范围内的“送书下乡”、“送盘下乡”等文化下乡活动;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 对城市低收入人群实行优惠。各种学校的图书馆应向社会开放, 采取这种方法, 一方面可以加强现有图书资源的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当地财政的负担, 这种文献资源共享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互助友爱的体现, 是和谐社会所提倡的。
4.强化服务意识, 推动图书事业。
强化服务意识, 就是要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要树立主动服务意识, 不仅要广泛宣传图书馆, 让广大公众了解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 共享信息资源, 还要增强服务的主动性, 了解读者的需求, 广泛、快捷、精准地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服务。在服务中不断拓展服务领域, 开展网上信息服务等。图书馆要强化奉献意识, 面向全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保障学习权利, 尤其要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 有爱岗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操。图书馆在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过程中, 重点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界的主要矛盾是读者日益增长的信息知识需求与图书馆的信息知识提供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 而图书馆馆员的整体素质是这一矛盾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个矛盾, 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馆员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 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它影响着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 影响着为读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要培养馆员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想读者所想, 积极主动工作, 以自己的艰辛劳动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随着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 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支善于加工书目, 处理信息数据, 懂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队伍。三是要懂得信息分类, 熟悉使用信息系统, 做新形势下的知识信息导航员。四是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 要求馆员掌握更为广博学科的基础知识, 以便开展导读工作, 满足高层次读者的需求, 更好地协助科研人员进行专题文献检索。
目前, 许多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距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用户往往难以得到完整、全面的信息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图书馆必须改革自身, 开拓进取, 努力服务大众, 最大限度满足用户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真正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提供最需要的信息, 这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肩负的历史使命,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王锦贵, 王京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2) .
[2]张华.论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学刊, 2006 (1) .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幸福观教育;和谐社会;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7-0020-02
幸福观问题已是制约我国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作为人生观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幸福观就是人们对“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所形成的思想、看法、标准等,集中体现了人们在幸福问题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教育主要是帮助人们了解幸福的真谛、把握幸福规律,全面认识,发掘各自的潜能,使人们成为一个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而又幸福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幸福观教育更需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幸福。幸福观教育作为人生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幸福观教育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在机制上对社会有协调矛盾的作用,在心理层面上对人们具有心理调控的作用,还在方法上使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化、生活化。
一、幸福观教育在内容上对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导向作用
首先,幸福观教育为建设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和谐社会需把幸福最大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克服片面追求物质财富。从此意义上说,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对人们进行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的真谛在于幸福,教育的起点与归宿都是幸福。和谐社会的构建需在全社会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幸福观。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后备力量,对社会主流幸福观起到直接影响。所以教育者要站在国家兴衰成败、社会和谐稳定的立场上,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才能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全社会人们都应该关心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支持和强化他们的幸福观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并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如,新闻媒体、书籍出版、理论宣传等各大媒体都要坚持主旋律,牢牢把握积极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真正地在幸福观教育中发挥教育导向作用。
其次,幸福观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且高难度的任务。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社会必须是安全的,社会成员感觉幸福,彼此信任、诚实友爱、坦诚相待、和睦相处、人与人的交往具有普遍的幸福感。对广大群众进行幸福观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让人们懂得劳动创造是幸福的根本,并使奉献本身就是幸福的观念深入人心,幸福的最高境界是追求精神自由,幸福观教育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大众的幸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精神需求特别是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空前增加。社会群体多样化同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交织在一起,就使得社会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化。当前广大群众对幸福的理解层次参差不齐,对幸福的认识不足,必须对人们进行幸福观教育,让他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只有人们都有了正确的幸福观了,人们对幸福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就会随之增强,社会才能更和谐。
再次,幸福观教育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反映在精神、物质、文化等方面。其中,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幸福观是否正确。如果人们没有正确的幸福观,社会就不可称为和谐社会,对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引导,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幸福观教育在机制上对社会有矛盾协调的作用
首先,幸福观教育在教育机制方面可以协调社会矛盾。幸福观教育机制是指幸福观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它可以把幸福观教育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统整起来,使幸福观教育能够起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既是“发展的机遇期”,又是“矛盾的凸显期”[1]。利益多元化发展,由社会成员之间引发的利益关系,导致一系列反映社会矛盾和影响社会公平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通过对广大群众进行幸福观教育,来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其次,幸福观教育还可以起到提高社会公德水平,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结合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德的弘扬。道德就是引导人们确定合理的利益目标和选择利益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幸福观教育可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和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观。这就需要高度重视人们的幸福观是否正确,加强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现代社会新时代新风尚。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幸福观教育,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使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努力培育和引导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使社会主导的幸福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要求相一致,并使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逐步深入人心,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辨别是非和感受及创造幸福的能力,解决矛盾纠纷和利益冲突,以理性的方式来维护和实现自身和谐。这是解决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增强人们幸福感、维护社会和谐的根本。
三、幸福观教育在心理层面上对人们具有心理调控的作用
对广大群众进行适当的幸福观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幸福,理解幸福是需要从劳动中获得的,任何不劳而获所得来的短暂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幸福。这样能使人们正确地认识现实,面对现实,自觉调整心态。人生活在现实中,人的生存与现实生活环境不可分。当人与现实环境处于协调时,个人的心理状态就平和、愉悦、健康;当个人与现实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人们就不可能感受到幸福。每一个人出生的家庭和地区,进入的学校,生活的时代与社会环境,过的生活,乃至经历的遭遇,这些往往都是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人都不能按个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现实,也不能按个人的主观愿望去逃避现实。因此,通过对人们进行形式多样的幸福观教育,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不论处于何种困难与恶劣的环境中,忧愁、痛苦、抱怨、悲观都无济于事,只有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对周围的人和关心自己的人要学会感恩,在现实中寻求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条件和机遇,通过努力拼搏,克服困难,为别人创造幸福,才能使自我享受幸福,超越现实,获得发展。
四、幸福观教育在方法上使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化、生活化
众所周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课题。作为教育者应采取各种手段,探索不同形式的幸福观教育活动,对人们进行教育。各个社区(村)幸福和谐状况参差不齐,要想得到最佳创建效果,必须采取真正高效的幸福观教育方法。如何寻求高效的教育方法,将和谐社会建设生生活化、具体化,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我们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应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力开展文明和谐社区(村)创建活动,在各社区(村)举办幸福观教育讲座和咨询活动,把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千家万户、落实到城乡基层,让千千万万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这样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2]。
幸福观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要想建立一个有差别,没有矛盾;有异见,没有对立的社会,必然先要建立和谐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矛盾、对立和暴力还仍然存在,但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是逐步化解矛盾,融合对立,消除暴力,使人们大众都生活得幸福安康。要消除暴力,使社会变得更和谐,对人民群众进行幸福观教育,这是必经之路。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首要原则,实现全体人民生活水平、幸福感的共同提高、实现共同富裕,才是各项工作的最高宗旨[3]。
总之,幸福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是心灵逐渐成长、发展、完善的过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只能靠受教育者通过自身努力及教育引导来形成,这正是幸福观教育有所作为的空间,也是幸福观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胡伟,钟天娥.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矛盾协调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考[J].党政干部论坛,2009,(8).
[2]杨晓东.将和谐社会建设具体化(探索与思考)——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探索[N].人民日报,2009-06-05.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4
中文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是党的整体影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里强弱,直接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半随农村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里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弱化的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不断地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
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它向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能里建设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和跟本目标,它包括执政能力、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村文化建设和统筹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制约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因素主要有思想认识不足、队伍建设带后、管理体制、发展现状制约的方面,对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当前,村级党组织普遍面临的困境是资源短缺。实证研究发现,党支部通过村庄外部关系网络的链接、“党员承诺制”的推行、社团组织网络的构筑及“五星级评比”活动的开展,突破了领导困境,实现了领导创新。其借鉴意义是: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创新要注重观念创新、把握时代趋势、借鉴乡土传统。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 影响力 新农村建设 能力建设 村级党组织 领导创新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
深入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影响力弱化的根源,采取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政组织的影响力,整合农村政治资源,充分有效的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作用,已经成为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
所谓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弱化,是指农村党组织和党员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严重下降,对农村社会的动员能力、整合能力降低。这种现状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使村党组织权力性影响力受到了严峻挑战,党组织的权力影响力削弱。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的经济自由得到空前解放的同时,也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从一元经济结构向多元经济结构转化,经济资源从集中向分散转变。农民在经济上对村级正式组织(包括党组织)依赖程度大为减低,党组织对农民在利益方面吸引力、影响力大大减弱。
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以使村党支部领导权力的合法性面临挑战。由于现在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领导权和自治权的边界和范围,造成自上而下渠道产生的村党支部很容易与自下而上产生的权力结构—村委会之间产生矛盾和碰撞,两个权力主体在重在村务决策和管理上互不相让、互不配合,关系紧张。村委会与党组织的矛盾与冲突,一方面造成村里工作难以正常开展,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在很多乡村基层频发的诸如弄虚作假、乡镇企业与农民负担过重、乡村内部管理中的混乱、乡镇干部中的腐败现象等,都与因权力体制缺陷而引起的权力运行失范有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组织的影响力,使农村群众对党组织的权威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各种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特别是宗族势力和宗教组织的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形成了很大冲击。
(三)农村党组织建设受到严重削弱,凝聚力、战斗力弱化是导致其影响力下降的内在因素。从非权力影响力的角度分析,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从根本上讲是来源于党支组织的凝聚力、干部队伍的创造力和党员队伍的战斗力。目前党支部影响力的弱化固然同权力资源的减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党支部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其影响力弱化的重要因素。
组织涣散,创造力、凝聚力不强,战斗堡垒作用未能有效地发挥。农村基层组织要有影响力,首先要有凝聚力。凝聚力越大,吸引力越强,影响力就越强。但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在不少的村子,党支部软弱涣散,有的处于瘫痪状态,有的被宗族宗派势力所控制,有的党支部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根本无从谈起。
基层组织党内民主发展不足,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向心力降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党员作为普通村民的民主权利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制度保障和满足。这对农村党员党内民主权利的行使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与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相比,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不充分,农村党员民主权利缺失,导致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下降。
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的政治先进性和社会威望降低,党的形象资源流失。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影响力的对策
农村党支部的影响力,直接关系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一)合理配置权力资源,科学区分党支部的领导权与村委会的管理权,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地位。执政资源是政党执政的基础条件,是提升执政影响力的决定因素。在执政资源的构成要素中,权力资源、法理资源、组织资源是最基础的要件。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与其所占有的执政资源成下比。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必须完善有关法律和党规,科学合理的配置农村权力资源,规范各自的职权。
(二)加强党支部建设,提高党支部的组织影响力。
农村党组织的影响力首先和主要的是组织是影响力。因此,提高党支部的影响力,必须切实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
完善党支部的民主选举制度,把人民公认原则纳入村党支部的选举过程中,依此增强党支部的合法性基础,提升其影响力。要适应农村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民展的需要,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模式,扩大基层组织的覆盖面,扩大影响力。以加强能力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改进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党组织的非权力影响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基层党组织做党员和群众工作凭借的往往是行政权力。
(三)创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素质,优化形象,提升党员个体的影响力。
良好的素质和形象是党赢得群众支持的前提。党员的模范形象对周围群众起着巨大的影响、带动和辐射作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榜样力量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群众由被动服从转为自觉拥护。要拓宽领域,采取基层党组织和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合作的方式,有组织地输出部分农村青年到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深造,作为村级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解决农村党员队伍活力不够的问题。要疏通出口,进一步加大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以净化党员队伍,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要不断完善农村党员的管理方式和模式,建立规范有序、联系紧密、以流入地为主、流入地流出地共同负责的管理格局,做到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基层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活动。要不断健全党员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党员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设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素质高、能力强的党员队伍,不断提升党员在农村的个体影响力。
(四)建立利益整合工作机制,提高利益协调整合能力。农村党支部作为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是党进行社会整合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组织要素和主体因素。因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分布最广、数量最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也最直接。
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和推动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整合。在目前出现农村社会组织多样化及多种整合力量并存的局面和趋势下,基层党内民主和农村民主政治的有效发展,有利于增强党员对党组织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有利于基层党组织充分获得支配、控制和领导各种基层组织的主动权,特别是通过选举、监督等民主渠道,提升农村社会对党组织及其领导人的合法性认同和支持,从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巩固党在同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联合各方力量进行整合。实行有效的社会整合,单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是很不够的。农村党组织要善于利于和整合各种资源,调动各方力量,特别是要善于利用村委会及各种群众团体和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力量,构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委会为主渠道,以各群众团体、民间组织为重要辅助渠道的社会联动整合新格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主动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让农村各群众团体和社会组织根据其职能特点,参与社会整合工作,并在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前提下,发挥出应有的利益表达作用,不断壮大党对农村社会的整合力量。
在整合内容和效能上下功夫。要找准并把握广大群众及各个利益群体的共同利益之所在,把群众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相结合,把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与具体利益、眼前利益相结合。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强各阶层的思想教育、建立各个利益群体之间良性互动和公平竞争的机制等手段和方式,实现农村各阶层利益的整合,为实现广大农民群众共同的利益目标奋斗,使农村党支部真正成为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带领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
第二章 能力建设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切实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坚持党管农村的重大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后发”现代化中是在传统农业社会内部展开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农村发展的迟滞现状成为制约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农村还是影响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现阶段,“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要继续推进现代化,就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和进农村的全面进步,以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更鲜明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纳入到中国物色社会主义体系这中。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入到一个全新时期。
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农村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也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的核心则是其能力和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要求 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要求基层党组织主要提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
(-)农村建设新阶段中的执政能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现着党对农村的彻底领导。在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仍应置于首位。
要更坚定地坚持和强调“党管农村”的重要原则。对村民选举活动要积极与和主动领导。积极参与,就是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引导村民认真、正确地行使权利;也应该动员党支部成员作为候选人公平参选。主动领导,就是配合村民选举委员会做好选举组织工作,并切实覆行监督职能,保证选举公正。
坚持对村委会的领导和对村务公开的监督。由于人们对村民治的片面理解,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党支部难以领导村委会的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上增强党支部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开始普遍推广的“两票制”、“两推一选”、村两委的“一体化”、“一肩挑”等,都是值得重视的探索。
(二)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致富、带富能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
要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和现代农业理念。在西部农村中,农民的市场观念不强,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小农生产经营依然占优势。基层党组织要带领群众富奔小康,必须树立强烈的市场意识,以市场化和产业化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特色产业形成。
积极促进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其迅速准确的市场信息、较高的专业水平,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服务,降解了分散农户的市场风险,并通过利益制把分散的农民连接成为一体,成为农村社会中一种具有多元功能的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应该积极 促进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以其发展经济和整合农村社会的独特功能,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努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应以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为基础,基层党组织要更新观念,努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三)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
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当前,各种自私自利的、消极颓废乃至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在农村沉渣泛起,喧器一时,扰乱了农村的人心,搞坏了农村社会风气。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重视“乡风文明”建设,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多种文化形式,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和谐农村社会。宣传现代民主、法治理念的能力。即利用村民自治这个契机,积极宣传和引导农民群众,普及法治理念,为乡村社会增添法律文化,以法治理念促进新农村建设。重塑集体主义观念的能力。
(四)统筹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旨在全面、整体地推动农村发展。在内容上,它包含了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法治强化和文化建设;在结构上则是着力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建设主体、资源供给、人才供应等要素。从短期目标而言,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改变农村发展不足的现状,从长远目标而言,则是要实现农业和农村的整体现代化,彻底改变现存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学会正确处理多方面关系,包括争取资金与挖掘内部潜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文明乡风建设、坚持领导与转变职能等。总之,要统筹经济、政治与文化均衡的发展,推动农村整体进步。
三、基层组织能力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措施
(一)思想认识重在教育和规范
对于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有的作用和能力,不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模糊认识,缺乏思想上的重视和准备。对此,应扎实开展对基层党组织成员的的思想教育,并强调教育的规范化和设定的明确目标。
(二)队伍建设应予调整和加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队伍状况是制约其能力建设的一个容忽视的因素。当前基层党组织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结构不合理,“‘三偏’现象突出:在许多农村,党员队伍存在着年龄偏老、文化偏低、数量偏少的‘三偏’现象”二是党组织活动难以保证,党员队伍出现“断层”;三是党组织工作状态不佳。对这些问题应努力调整。
积极推行制度创新,选好“带头人”。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两推一选”、“双推直选”、“公开选聘”、“下派任职”等办法选好“一把手”,普遍收到实效,值得认真研究和推广。促进组织完善与素质提高。尤其要注重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切实解决“三偏”问题。
(三)管理体制度需要认真健全和完善
通过交叉任职,理顺现行村“两委”关系。积极推行和提倡具备条件的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提倡具备条件的村“两委会”其他成员依法实行“交叉任职”。建立考核奖惩制度,完善对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监督。建立完善待遇保障机制。拟逐步将村干部的补贴报酬直接列入市、县(区)财政预算;积极推行在职、退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探索村干部“年薪制”和公职化的路子;多途径解决村干部的政治待遇问题。
(四)发掘自身潜力,寻求突破口
长期积累下来的发展滞后,不利地域条件和较为闭塞的文化环境,传统习惯对市场的天然排斥等,是西部农村面临的普通问题。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从发掘自身潜力入手,认真寻求突破口,然后才能带动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丰富,目标要求甚高。当前应该围绕着提高能力这个核心来推动建设。真正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扎实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社会发展,促进小康社会实现。
第三章 领导创新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唯有进行领导创新,才能增强领导能力。
一、资源短缺
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的主要困境是领导资源的短缺。
1、经济资源的匮乏。经济资源是村级党组织开展领导活动的重要物质支撑。目前,大多楼村级党组织的经济资源极为有限。
2、政治资源的流失。根据吉登斯的观点,政治资源主要包括控制、组织、制裁等治理手段。目前,村级党组织政治资源的流失集中表现为“两个流失”。一是政治权力的流失。二是组织资源的流失。组织资源是政党开展活动所依赖的组织队伍或组织体系,它包括政党自身的组织队伍和政党的外围组织。
3、文化资源的消解。从执政资源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包括执政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公众的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是引导、支配社会成员思想的力量,社会心理。意识形态是引导、支配社会成员思想的力量,社会心理 则是执政党的心理支持力量。
二、资源开发
1、村落外部网络的链接:经济资源的摄取。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动员人际关系网络能为资源匮乏者带来资源收益。
2、“党员承诺制”与社团组织的创建:政治资源的重构。一个政党若没有权力资源和组织资源,是断然无法影响、组织、动员民众的。
3、“五星级评比”:文化资源的整合。众所周知,多年来,村级党组织文化资源不断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村民的方法、手段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农民素质发展的需要。
“五星级评比”的具体作法是,用“遵纪守法、关心村务、团结互助、热爱科学、明理诚信”五项指标对农户家庭进行评比,农户家庭若符合一项指标就记一颗星,然后将每个家庭的总星数贴于农户家门上。如果农户家庭全部符合指标就被授予“五好家庭”的荣誉称号,村党支部还邀请乡领导发证书和奖品,而村里的秧歌队则敲锣打鼓地给“五好家庭”挂牌。“五星级评比”的主旨在于,通过引导村民遵守国法村规、关心公益、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健康娱乐、抵制赌博、邻里互助等,使其重塑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和正确的价值观。其实践效果是,因无形中给村民以竞争的气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村民自觉地调整了自己的行为,并使桩民的思想心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争星、看星、比星、追星已成为该村的新风尚。“五星级评比”活动创新了村庄文化资源重构的途径。
三、农村基层先进党支部领导创新的启示
1、领导创新首先要注重观念创新。观念万不失一是观念开发,就是思想革命,它是一切领导创新的前提和先导。
2、领导创新要把握时代趋势。领导创新的实质是对领导情境的时代性变化的主动应对。
3、领导创新要借鉴乡土传统。领导创新的力量在于创,领导创新的魅力在于新。
当然,领导创新还因地制宜,符合每个村庄自身的实际。中国农村幅员广大,各个村落社会的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以及历史文化传统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因此任何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找准创新的突破点和路径。
参考文献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5
树立科学人才观、强化对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大批的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指示:“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这一新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突出了“知识、能力、创造、业绩”为主要内容的价值取向,完全符合和谐社会建设对大规模、多层次、多领域、多样性人才的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导向性和针对性。按照这个科学的人才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尤其需要加强对各方面人才的培养。要着力抓好对党政领导干部人才的培养。我们的党是执政的党,党政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履行执政职责的重要力量。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把党的主张变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这项工作离不开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去宣传、去组织和实践。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坚持群众观点。要着力培养选拔一大批尊重群众、服务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深受群众拥护的党政人才。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善于把教育群众与服务群众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与群众建立互信互动平等的关系,才会妥善处理好各项纷繁复杂的矛盾、才能带领群众一道建设和谐社会。
树立尊重人才思想、为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6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007-12-12 16:03:3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妇联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2)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妇女事业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团现有妇女6290人,她们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撑起了“半边天”,特别是在“巾帼建功”和“三学三比”活动中,广大妇女为我团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和谐社会的本义和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男女统筹发展、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社会。
妇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
积极促使妇女就业、妇女参政、妇女教育、妇女权益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妇女是一支巨大的人力资源,是团场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和男人一样在经济建设中建功立业,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推进男女平等的实现。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团从业人员8495人,其中女劳动力为3568人,占42%;团场干部有780人,其中女性有410人,占52%;副科以上干部
102人,其中女性有17人,占17%;副处以上干部有9人,其中女性有2人,占22%。她们在不同的岗位兢兢业业,发挥着光和热,为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年来,我团各级妇联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不断深化“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各项改革,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涌现出一大批女先进、模范、“三八红旗手”、“岗位能手”、下岗再就业明星,成为活跃团场经济、打造和谐团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不断深化“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 妇联是妇女的“娘家”,是广大妇女姐妹信赖的妇女组织,组织和带领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三个文明”建设是妇联义不容辞的职责。在“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妇联扮演的不仅是妇女的“贴心人”,更重要的是妇女”领头人”的角色。
1、把提高农牧连队妇女科技致富
能力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深化“三学三比”活动。一是发挥基层妇女业余学校的作用,提高农牧连队妇女文化科技素质。二是坚持不懈开展“科技、卫生、法律”进社区、连队活动,与科协、司法、计生部门联合,邀请有关专家进行送“科技、卫生、法律”下乡活动,为广大妇女提供更多、更新、更直接的农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努力提高广大妇女的科技水平、健康法律知识。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工作,带动更多妇女科技致富。如蔬菜站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陈菊香凭借着自己一双勤劳的双手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特色示范小区,每年接种食用菌菌袋12万袋,生产新鲜食用菌60吨,年创产值20余万元,利润10万余元,她还作为全国“星火科技致富带头人”在北京做报告。在陈菊香的带动下,园区内食用菌种植户现已发展到14户,家庭纯收人均在3万元以上。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科技兴家”典型示范作用,形成了“兴
一家、带一区、兴一业、富一方”的增收致富链条。
2、深入开展“巾帼建功”活动,激励企事业单位女职工创造新业绩。一是通过对女职工进行现代科学文化和业务技术等知识的培训,教育广大职业女性要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为行业服务。二是继续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创建活动。三是积极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我们以岗位帮扶、技能帮扶、社区就业帮扶、法律与政策帮扶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引导下岗失业妇女改变择业观,增强再就业信心,帮助她们再就业。四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变择业观,帮助她们就业。据统计,三年来,共举办下岗失业职工培训班28期,培训女职工970人次,使287名女职工实现再就业。
四、深化发展“三学三比”、“巾帼建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团各级妇联在深入开展“三学三
比”、“巾帼建功”活动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活动机制管理有待完善。
2、妇女的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男主外,女主内”和男强女弱的思想还十分严重。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积极争取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各级妇联要主动积极协调,多方寻找机会解决资金问题的渠道,特别是要争取各级党政主管领导及单位的支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
2、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必须通过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使各级领导和妇女组织对此项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此外还要重点加强平时的明察暗访,聘请社会监督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防止出现一阵风和单纯为了应付而做的表面文章。
3、进一步拓展活动的形式和内
涵。目前“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7
一、女性的经济参与的概述
女性的经济参与就是指广大女性参与经济建设, 在经济建设中积极投入, 积极地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 出工出力, 参与就业, 取得报酬。简单地说就是女性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工资报酬的过程。女性的经济参与者有各种各样, 是个广义的概念, 她们当中有从事企业经营的女企业家, 有从事经济研究、讲学、咨询的女学者, 有从事社会经济管理的女高级公务员, 还有许多普通的女经济工作者。她们在各自的工作领域, 努力进取, 开拓创新, 做出了突出的业绩。女性可以象男性一样, 用自己的智慧开创天地, 在努力的过程中, 得到社会的认可, 也得到社会财富、经济财富。
女性经济参与的原因:一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二是妇女的就业观念、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由政府安排就业转向求职应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三是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的飞跃发展;节制生育的技术和政策, 减轻了妇女的生育和家务负担, 妇女们可以更多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这对妇女自身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条件。以及社会对妇女的关怀和尊重, 都为女性参加经济活动提供了条件。
女性在经济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可以用三个指标来衡量:女性就业比例、职业构成和职务构成比例, 其中, 女性就业比例表示女性在经济生活中的总体参与程度, 职业构成和职务构成比例则表示女性的参与水平, 第一个指标表示女性参与的数量, 第二个和第三个指标表示女性参与的质量。新时期女性参与经济的质量有所提高。在中国加速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 有更多的女性参与经济, 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有统计显示:2003年末, 中国有200万女性雇主和高级经理, 其中40%以上就职于私营企业;女性企业家占中国企业家总数的20%;而其经营的企业亏损率只有3%~5%, 卓越的业绩不让须眉。女性占据了41%的技术及专业岗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有30%~33%的MBA学生为女性, 13%的EMBA为女性。职场女性从业人数不仅越来越多, 女性所从事的工作也向更多领域拓展。在很多高知识高技能行业, 女性占有比例越来越大, 女性在企业中担任的职务也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多的女性占据了企业高管的位置:IBM亚太区产生了3名女地区总经理, 摩托罗拉中国公司高管层中30%是女性。美丽而富有智慧的女人逐渐成为人们心中爱戴的玫瑰。
新时期女性参与经济的程度有所扩大。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 很多有胆有识的城乡妇女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 城镇女性工作由劳动人事部门安排的比例为43.3%, 比1990年降低了15.1个百分点;通过求职、应聘录取考取的比例为14.3%, 比男性高近3个百分点;自己创业的比例比1990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 达到21.4%, 与男性21.7%的水平非常接近。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妇女增长迅速, 1995年以来, 妇女在个体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增长了约60%, 人数已近千万。
20多年来, 中国妇女的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到2001年, 在全国7.3亿从业人员中, 女性约3.3亿人。在中国16个国民经济行业中, 有10个行业的女职工所占比重较高, 其中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中女性占43%, 金融、保险业中女性占41%, 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中女性占57.5%, 社会服务业中女性占42.7%。在高技能、高知识含量的行业, 如计算机、通讯、环保、航空、工程设计、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律师等行业的女性人数, 已是改革开放前的5至10倍。
二、女性的经济参与的作用
目前, 女性在社会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她们已经不满足充当传统的家庭主妇, 而是追求经济上独立于男子之外, 开拓自己的事业, 在这方面不少女性取得成功。我们认为, 女性承担的社会和谐的责任比男性更具体、更多面, 更实在, 家庭内部的和谐、社区内部邻里之间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 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和谐等等, 女性都承担着非常具体、非常实在、非常重要的责任,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女性的经济参与促进男女平等, 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性和谐和社会公平。 (1) 从理论和历史上看:现代大工业给妇女开辟了一条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途径, 社会主义制度为妇女重新回到社会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 从而使妇女得到了解放, 促进男女平等, 推动两性和谐。恩格斯明确地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列宁说:“要彻底解放妇女, 要使她们与男子真正平等, 就必须有公共经济, 必须让妇女参加共同的生产劳动。这样, 妇女才会和男子处于同等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 妇女运动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妇女取得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 而不是形式上的平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主张的男女平等是社会性别的平等, 是权利和人格的平等, 经济的平等。女性要参与经济, 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才能促进男女平等。在历史上, 当妇女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时, 社会地位就会提高, 反之则会引起社会地位的下降。 (2) 从实践和现实上看:女性平等参与经济建设, 推动两性和谐。当家庭领域作为私领域, 女性的价值被贬低的时候, 就出现了女性在家庭里是被压迫了, 家庭就不和谐了。如今, 女性的经济参与改变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传统思想, 女性平等参与经济建设, 才能增加经济收入, 用经济、文化与观念作为内在的支撑, 提升婚姻价值, 提高婚姻生活质量, 减少家庭暴力, 推动两性和谐。女性参与经济促使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体现公平、公正、平等的社会价值观;促使妇女与男性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家庭等各方面享有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女性参与经济使妇女获得更大的自主权、生活中的选择、自尊和更高的地位。一位伟人说过, 没有女性的解放, 就不可能有男性的真正解放, 女性的发展是建立良好的两性关系平等的前提。今天, 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的主流, 各个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女性精英。女性正逐步成为综合国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 信息科学技术日益创新, 女性的解放在各个层面不断深入, 女性不断更新着知识、吸取着营养, 将个人魅力努力延续, 不断充实自己以寻找新时期平等参与经济发展的机会。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实际努力, 提高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水平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水平, 增强女性的竞争实力, 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2.女性的经济参与提升妇女的自由独立性, 反映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主内涵。 (1) 女性的经济参与提升妇女的自由性、独立性。长期以来, 女性自身自由独立性没有完全焕发出来, 只完成做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然而, “作为妻子、母亲和家庭主妇, 女性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大家并不把她们看作是抽象自主、属于自我的个体”。这实际上又否定了女性面对家庭而不是自我的生活方式。加入职业行业, 参与经济建设, 女性可以通过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生理特征而得到社会的承认。这就是女性参与经济的本质, 即职业是女性本体独立的体现。正如波伏娃所指出的:“当她成为生产性的、主动的人时, 它会重新获得超越性;她会通过设计具体地去肯定她的主体地位;她会去尝试认识与她所追求的目标、与它所拥有的金钱和权利相关的责任。”女性的经济参与有助于妇女重新考虑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提升妇女的自由度, 对于妇女的自强自立, 有着独特的意义。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我们明白, 女性参与经济体现妇女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 享有与男子同等的自主权利, 女性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女性参与经济才能使女人在经济财产上居于主动权, 失去经济财产主动权的女人必然由于依附于家庭而处于社会的底层。女性参与经济对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越来越被社会和公众舆论所承认和接受。因此, 从这一脉络上看, 女人走出家门参与经济, 提升了妇女的自由度、独立性, 既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 也是女性合理的愿望和生存的根本条件。 (2) 女性的经济参与是反映和谐社会建设中民主的重要内涵。女人走出家门参与经济, 已经得到国内外的共同认可, 对各个国家的民主法治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女性就业人口的上升是西方现代民主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各国, 特别是发达国家, 对职业女性的社会承认不断发展。联合国2001年人类发展报告, 对64个国家的妇女的经济、政治机会、收入情况以及受教育情况进行了评估, 并加以排序, 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以女性就业为基础的妇女发展的关注与重视。总之, 国际社会意识到了赋予全球女性权力的重要性:这是促进一个国家民主发展的有效手段。女性平等参与经济的发展, 平等参与社会的决策进程, 反映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主内涵, 有助于提高生产力, 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 有助于创建一个和谐又繁荣的社会。由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法制和民主建设日新月异, 为促进妇女进步、男女平等营造着良好的条件和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和谐社会, 就是要尊重女性的创造精神, 让女性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提升妇女的自由度、独立性, 使各种积极因素得到充分调动;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确反映和兼顾各个方面群众的利益。说到底, 和谐社会就是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让女性拥有足够的自由民主,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
3.女性的经济参与发挥女性的聪明才智, 激发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活力。 (1) 从社会学角度看:男人和女人同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男女两性共同参与经济建设, 才能激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活力。女性参与了经济, 发挥女性的聪明才智, 社会的动力就越充足。男女两性的协作关系是人类最基本的协作关系之一。这种最优化的合作方式基本的协作原则应该是平等, 是男女平等地享有发展的资源和机会, 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充分自由地发展, 这样才能以较高的总体发展水平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的不合理模式不仅是对女性的不公正, 而且是现代意义上的不和谐。和谐应该是打破发展中的障碍与束缚, 改变不合理的性别观念和性别分工, 使男女各显优势, 同步发展。如果女性仍然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男性也不能自由、充分地发展。两性地位越平等、关系越协调, 就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妇女的活力是整个社会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女平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 蕴涵着极大的创造力和相对于男性的独特的智慧与个性。因此, 要创造妇女参与发展的平等机会, 支持女性参与社会发展。1949年,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妇女》杂志创刊时题写了“男女并驾, 如日东方”寄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女性的深情厚望。构建和谐社会, 必须始终做到尊重女性,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 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 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 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只有这样, 才能更大地激发社会活力, 达到更高层次上的社会和谐。建设和谐社会, 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2) 从心理学角度看:男女搭配共同参与经济建设, 才能提高生产效率, 激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活力。正是因为他们的共同存在, 世界才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男女在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心理特点等方面各不相同, 男性擅长理性思考, 女性擅长感性思考;男性是跳跃性思维, 女性是渐进性思维。在一起工作能起到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的作用。男女双方存在着优势互补的人际吸引, 即在空间和时间、直接和间接上的交往个体的相互依存关系, 有相互依存的心理倾向, 需求的互补性是双方欲求的因素之一。既然男女搭配的好处如此之多, 我们何不利用这一规律来合理地进行人员的搭配和管理以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更加有活力。
4.女性的经济参与确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的安定有序。发展经济、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都离不开妇女的积极参与。妇女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创造者, 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重要创造者。 (1) 从经济角度看, 女性的经济参与增加了家庭收入, 确保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的安定有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妇女是家庭增收的加速器, 家庭增收就会增加家庭的和谐, 家庭的和谐稳定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因此, 妇女在家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决定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 女性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首先, 女性参与经济导致家庭增收, 家庭矛盾减少。其次, 女性参与经济可以提高家庭的稳定性。如果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引起婚姻关系危机。第三, 女性参与经济导致家庭增收, 可以改变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增加教育孩子的经费。从而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家庭收入也是影响子女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家庭中有46.4%的家庭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 有26.4%的家庭采取“发展型”教育方式, 两者所占比例共达到了72.8%, 且两者分别比低收入家庭高出12.3%和9.9%。 (2) 从文明角度看, 女性的经济参与提高了女性的自身素质, 确保和谐社会建设中社会的安定有序。
总之, 女性参与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和谐社会中的公平、民主、活力、安定局面的形成。
摘要:文章通过对女性经济参与的概述, 进一步论述女性的经济参与可以促进男女平等, 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两性和谐和社会公平;可以提升妇女的自由独立性, 反映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民主内涵;可以发挥女性的聪明才智, 激发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活力;可以确保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的安定有序的作用。
关键词:女性的经济参与,和谐社会,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理论频道, 2006.07.24
[2].胡春钰.千龙网, 2004.09.14
[3][.法]吉尔·里波韦兹基.第三类女性.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4)
[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8 (2)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篇8
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概述
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是指通过科学的组织手段、方式、思想等对档案工作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以使其能够适应整体的社会发展建设和环境要求,实现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就整体而言,其属于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其包括基本建设中所采用的设备和技术,所建立的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机构,并在整体性的科学化建设下运用相应的管理方式对档案工作的具体实施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及程序化的管理。
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和环境要求下,档案工作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现代化技术的基本应用方面,还包括档案组织管理化和档案工作标准化及档案工作人员专业化等现代化的发展建设要求。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下,如果没有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就难以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进而难以科学有效的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
二、进行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
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不仅能够在具体活动中使档案信息的传递和加工的速度及效率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够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实现整体的效益最大化。就现今社会的发展状态而言,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是整体社会发展和建设环境的要求。
(一)是现代化环境下档案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档案的数量和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档案的管理和收集工作趋于复杂化,并且在信息逐渐还量化的发展建设下,进行针对性强、急需的档案资料和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档案信息获取时,如果缺乏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以及先进的检索方法应用时,就并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获取。尤其是科技类的档案资料,在进行信息获取时,所存在的查询不准确以及难以有效查询的现象会导致科研工作的延期和重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现象。所以,为了在现代化的建设环境下加快科研人员的研究速度,有效缩短研究周期,使工作效率得到整体提升,使档案工作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就需要同现代化的发展环境相适应,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应用设备在档案部门的装备和建设,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二)是现代化环境下档案藏体多样化的要求
在时代发展的推动下,档案工作对于科学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的以来愈发明显,比如在进行档案资料的保管时,要想最大限度的将纸张档案的使用寿命进行延长,就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的方法来实现防潮、防霉变、防虫、防光等,进而达到对有价值和珍贵档案实体保护的目的,或者,也可以通过照相、复印、微缩、静电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的复制件建设和利用,以实现对原件信息的保护。
(三)是现代化环境下社会发展的需求
档案生成设备和书写方式及信息载体的先进性体现,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对于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整体依赖性。在进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时,现代化的应用建设下,磁带和胶卷等是档案信息的主要载体,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要求,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设备实现信息检索的需求,或者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实现自动检索系统的建立。但是,如果没有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对档案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
当前的社会发展下,科学技术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产生的过多的信息资源,且大多应用分散,基于此种现状,如果科技人员不能有效的进行信息的掌握,就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且浪费了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由此可见,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下,通过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发展建设下各行各业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而且,在社会发展中,档案信息资源发挥着一定的特殊作用,这就需要在实际应用中顺应当下的发展环境,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的应用下,确保档案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档案工作现代化在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且需要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发展和建设的活动。就档案工作整体而言,其本身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在具体工作中,档案是档案工作的主体,而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时,其离不开档案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在具体建设中起着辅助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其形成是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直接形成的形式不同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具有参考作用和凭证作用。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档案对其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就基本应用而言,档案工作现代化在和谐社会中所发挥重要的作用有五个方面的体现:为机关的考察工作提供基本依据、是进行生产建设的基本资料、是科学研究的条件和基础、是政治斗争活动中的必要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时是生动的应用素材。整体而言,档案工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体现着极强的服务性。
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下,档案管理不仅需要实现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还需要在整体管理模式上体现出人格化、集约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开放式管理。比如在进行人事档案的管理时,在档案资料的信息化要求下,需要从根本环节将以前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进行改善和更新,在短时间内有效的将周期性较长的工作能够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而考核表和个人简历等常用资料可以在系统化的建设下实现自动化的生成,以最大化的减轻手工作业,确保工作效率和完成准确性。另外,还可以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下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在部门将进行文件和信函的电子传递,整体化的有效保障工作效率,避免部门间的信息重复记录,在确保劳动有效性的基础上,使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得到有效提升。此外,在完成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之后,各部门可以从各个侧面实现对资源信息的全面有效掌握,而避免部门专业化的局限和制约,强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更好地为社会和个人进行服务,以实现人力资源优势的合理及充分应用和建设,进而为个人能力的施展和社会的进步发挥重要且良好的作用。
在实践活动中,档案体现了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记录,承载着大量的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了对现代发展所需的重要信息资源的建设及真实历史面貌的维护。所以,为了实现档案工作的现代化,就需要档案部门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建设活动,以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更加先进且科学的整体建设,在整体良好文化气氛的建设下,为促进诚信友爱、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构建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6]。在进行基本建设时,需要实现阵地的有效依托,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实现最大化的发挥,通过集教育性、史料性、时效性为一体的档案展览、陈列、出版等形式的应用,最大化的实现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以及爱国主义核心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有效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服务。另外,在现代化的发展建设下,还需要在实现载体创新的基础上,强化整体的文化建设,为人们的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此过程中档案部门需要将自身的优势进行最大化的发挥和利用,在进行载体创新的过程中,以社区档案建设为基本出发点,强化社区文化的建设,以为社区居民的现代化生活发挥有效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在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建设下,想要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在和谐社会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就需要认清整体的发展趋势,并对档案管理工作不断进行改善和强化,以有效推动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将具体应用中的制约因素进行管理和改善,使档案工作体现出社会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和建设活动,并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完善整体组织的集约化发展和建设,扩大整体交流管理的开放式,进而有效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曲波.档案工作现代化在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88.
[2]肇丽凤.浅谈企业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兰台世界,2011,S2:89-90.
[3]魏思宏.档案信息服务创新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
[4]侯荣.档案信息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分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v.25;No.9205:129-130.
[5]李更发,张锡玲.档案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黑龙江档案,2006,02:15-16.
[6]沈文玉,方芳.积极发挥档案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中国档案学会、浙江省档案局馆.实践·创新·发展——全国地(市)县(市)档案局馆长论坛文集[C].中国档案学会、浙江省档案局馆:,2007:5.
【农村党组织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农村社会组织文化建设08-15
如何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07-14
农村社会组织08-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10-09
农村党组织经济建设10-27
农村党组织建设考核材料08-22
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05-15
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调研报告05-28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