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2024-07-30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共8篇)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篇1

农村文化现状调研

叶宇轩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紧城乡地区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之间差异亦同样存在,有甚者甚至相差较远,相当一部分农村,农民的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对文化需求。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其深层的特点,并寻找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提出建议,进而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引导农民观念变化、创新农村文化形式。

【关键词】 农村文化现状特点问题文化需求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仅关系着几亿人的生活质量,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近些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小康。”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得重要内容,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治理取得明显进步,相比之下,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2010年的寒假,我利用长达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自己家乡附近10个村落,通过挑选村落不同年龄段群众做问卷和询问当地村委负责人具体情况等方式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做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调查。在农村文化生活和文化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知道了农村日常生活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信息渠道来源,村落面貌改变与否,对现代与传统文化认识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制约地区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什么等。

(一)农村文化总体现状

1、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缺乏

基础设施滞后,硬件设施匮乏,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生活大都集中在看电视、打牌打麻将、闲逛聊天上,而广大青少年则大都聚集在网吧的场所。跳狮子灯、舞龙、秧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一般都在逢年过节时才开展,且形式落后,没有创新意识,观众流失以渐招社会淘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活方式缺少,一些不良风气渐渐有抬头上升趋势,封建迷信,赌博趋于泛滥,从而导致家庭破裂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②]。

2、农村文化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度阶段

经济发展,外来文化、观念的大量进入,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日渐强烈,农民对其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但受制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文化的需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而新的传统观念尚未形成完善,新的健康的文化秩序亟待健全。整体上来说,农村文化正处在最薄弱的过度阶段,“去粗取精”去除传统文化中糟粕,留其精华,结合现代文化营造出属于农村自己真正适合的才是最关键之道。

(二)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1、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观念落后

从10个村落的问卷中反映出,农村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阶段,高学历文化人士稀少;另外,农村信息闭塞,获得渠道较少,严重影响农民知识的获得。农民观念的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在文化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各项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老年中心、电影院、健身器材等)建设不全,有的有名无实,只是简单的布置,而不开放拿来真正投入使用。并且地方活动设施使用率低下,政府提供的与当前消费需求花费不符合,农民宁可闲置而不去使用。

3、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需要指导人员

农村地方偏远,消息闭塞,待遇较低,生活条件较城市差,导致高素质人员不愿来到农村,加上老一辈的文化人员相继辞世或退休,后备文化人员的匮乏,致使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三)农村文化的相关建议

1、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改进农民的思想观念

2、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3、增加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4、基层政府提高重视力度,按需提供农民所求

5、保护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财富传承

6、大力开发农村先进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创造转换的空间和可能,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又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寓教于乐,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③]。

通过这次寒假农村文化现状的社会调研,在各方面都有不错的斩获。丰富了生活阅历,提升了对人处事应变能力,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社会的复杂程度知之甚少。远不是仅

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而文化调研则为我打开一扇窗口。通过此次的文化调研,我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学会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自己位置。同时也在活动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自己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对自身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自己不在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真切地运用于生活。农村文化社会调研使我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获得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②]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求实》,2008六月刊

[③]桂艳春:《新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学习月刊》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篇2

吉林市现有文化馆9家, 其中县 (市) 文化馆5家、城区文化馆4家 (附件) 、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村级文化室1074个、各类业余文艺辅导员500多人。近几年, 各县 (市) 区文体局、文化馆坚持开展文化下乡、广场演出、文艺辅导文化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各县 (市) 区文化站利用节假日和农闲季节, 广泛开展农民艺术节、科普大集、秧歌大赛、民间美术作品展、露天电影放映、农民运动会等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 形式寓教于乐, 内容丰富多彩, 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 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据统计, 我市平均每年组织开展各类大型农村文化活动550场, 参与群众达百万人次。其中桦甸市金秋农民文艺汇演、夹皮沟镇文化艺术节、“蛟河之夏·红叶之秋”广场文化活动、磐石市呼兰镇明水村“盛夏欢歌演唱会”、舒兰市法特卡戏、白旗大秧歌、丰满区“采摘节”、永吉县玉关村“农家乐”演出活动已经成为我市的优秀农村文化活动品牌。

我市农村现有文化馆9家, 编制209人, 均达到了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78个, 编制134人, 均已通过国家验收;在国家配套资金的扶持下, 各村文化室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了全覆盖。

我市文化馆站的管理和经费统一由各县 (市) 区文体局垂直管理, 理顺了关系, 提高了文化馆、站的功能, 并成为当地农民的文化辅导中心、活动中心。目前, 全市农村基本形成以文化站为中心, 村级文化室为主、农民自办文化为辅的多门类、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村文化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 我市以落实国家各项文化惠农工程为契机, 以切实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 通过强化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民自办文化等措施, 满足了农民文化需求,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推动了我市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和健康发展。

1.全市已建成928家农家书屋。每年各县 (市) 区文体局都为农家书屋购置种植、养殖、科普、外出务工、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方面书籍,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这些图书在农家书屋中发挥着传播先进文化、资源共享的独特作用。同时, 各乡镇还进一步完善了“百村书库”“百镇文化中心辐射工程”, 并结合市里制定的“文化科技示范村”奖励制度, 各乡镇每年都要培育一个典型参加市里评比, 极大地调动了村屯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了农村文化快速发展。

2.全市农民自办文化如雨后春笋。现有综合农村文化大院323家、国家级农村儿童文化园1所、相关从业人员近万人, 每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千余场。农民自办文化发展迅速不仅推动了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自娱自乐、自我展示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 舒兰市平安镇金星村文化大院从2005年5月成立后, 累计投资60多万元, 先后建起了文化活动室、乒乓球室图书室、门球场和容纳300人的大礼堂, 铺设门球场、篮球场并购置了乒乓球桌和锣鼓乐器、KTV音响等设备。同时, 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协会, 吸引了全村老人踊跃参与文体娱乐活动;为丰富村民们的精神生活, 丰满区江南乡建华村投资300余万元在建华村一社新建了建筑面积4153平方米的大型农民文化活动站, 活动站建有可容纳500多人的会议礼堂, 内设500平方米健身房和乒乓球室、台球室、微机室、图书室、棋牌室、小型接待室、办公室等多个活动场所, 配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健身器材、图书、微机等辅助设备, 为村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娱乐、健身和开阔视野的场所;昌邑区桦皮厂镇漂洋儿童文化园为吉林省唯一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俱乐部的农村儿童文化园, 多年来在市群众艺术馆业务干部的精心辅导下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进京演出获得2金、3银、3铜的好成绩。

二、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及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 资金不足, 设施设备不够齐全

大部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投资渠道单一。虽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但是, 由于财政财力有限, 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投入得不到根本保证。其次, 缺少必要的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 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偏低

一是目前各县 (市) 区很多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年龄偏大,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缺乏必要的组织和管理人。

(三) 室外活动场地不足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完成。但由于多种原因, 大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上没有室外活动场地, 甚至有些县 (市) 区都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化广场, 至今只能依靠政府院内、街路两侧开展活动。

(四) 精神文化消费观念不强

很多农民在文化消费中存在“量入为出”的保守观念, 在文化娱乐方面消费比例低, 购买报刊书籍、电视设备和用于其他精神文化消费的投入较少, 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的思想较为普遍。

三、建议

(一) 提高认识,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

应充分认识到当前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不断强化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责任意识, 始终坚持把如何提升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当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硬任务来抓;要明确责任, 形成机制, 要将文化工作实绩与责任人的业绩、升迁、奖金挂钩, 制定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同时布置、同时考核、同时奖惩的有效措施, 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工作原则, 将乡镇 (街道) 文化站建设及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列入党委议事日程、列入财政预算, 有计划、分步骤地加以推进。

(二) 加大资金投入、加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

各级政府要合理调配资源, 积极筹措资金, 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 既要适时添置必要的文化活动设备, 也要逐步增加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投入, 为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打牢基础, 注入资金。一是县、乡文化事业预算资金要按照国家要求足额划拨。要坚持把文化馆、站建设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重点扶持。二是文化馆、站建设资金和配套资金要确保到位。切实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场地、设备、网络建设中存在的经费不足等问题。三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县级财政拨一些, 乡镇政府支付一些, 社会资助一些等办法,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 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

一是严格落实乡镇文化站编制政策, 确保每个文化站有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 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设立公益岗位, 招聘具有专业技术的大学生, 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农村文化大院 (农家书屋) 设立有偿志愿者, 管理好农家书屋, 服务好农民群众。二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有专业知识、热爱文化的人才, 将思想好、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队伍中。三是加强对现有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定期举办培训班, 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四是加大对民办文艺团体的指导和辅导, 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逐步建立起一支适应新形势下有较高业务水平、年龄结构合理、公办民办互为补充的基层文化队伍。五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推出尖子人才, 抓出精品力作。通过评选当地文化名人、文化热心人等活动, 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文化工作总结表彰会, 给予成绩突出的文化工作者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四)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我市各县 (市) 区文化馆、站要围绕县、乡两级中心工作, 结合当地实际, 突出地域文化和传统特色文化优势, 地方政府要善于抓住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和亮点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在打造出文化品牌的同时还要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农闲、节假日和重大节庆活动为重点, 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机制, 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品位, 不断增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凝聚力。

摘要:吉林市群众艺术馆组成专题调研组调研本市农村文化建设状况。根据调研结果提出:提高认识, 科学规划, 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文化基建工程投入;加强队伍建设, 提升文化服务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加强吉林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C].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 2011年11月8日.

[2]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N].大众网, 2011年11月8日.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篇3

一、我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

我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始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农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宗旨,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充分体现了农村文化的广泛性、多元性、普及性、群众性的特点。目前我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经济建设的媒体、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我市夏季,参加各类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就达十万余人次,观众达百万余人次,演出文艺节目近5000场。

(一)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日益强烈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正在走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我市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民有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总体看,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需求活动形式与农民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民的接受能力相适应;二是需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一定的品位和层次;三是需求参与到各类活动中,自娱自乐,陶冶情操。根据农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我们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需求牵引、重在实效”的原则,设计载体,营造氛围,始终保持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旺盛的生命力。事实表明,正是因为农民的自觉追求、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我市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才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常态化

经过长期的实践,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屯文化室为基础,以文化专业户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多体制的农村文化事业的基本框架,农村文化工作已打破单一的“小文化”传统格局,将文艺、科技、体育、教育、信息等融为一体,向多功能、综合性的“大文化”发展,在具有北方围墙特色的文化上加大力度广泛开展格调高雅、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哈尔滨市农民文艺汇演创办于1989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并已形成规模,成为我市一项传统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以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土气息,演农村事,唱身边人,而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农民文艺汇演以乡镇、村屯为主,深入挖掘蕴藏在农民中的文艺力量,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文艺骨干,推出了一大批质量上乘的创作作品,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据统计,十余年来,各区、县(市)共演出节目两万余个,演出万余场,创作作品近三千个,参演人员近百万,观众达千万人次,在演出内容上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再现了新时期农民的精神风貌,弘扬了时代主旋律,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演出形式上新颖多样,各区、县(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地域优势,不但创作、编排了二人转、小品、相声、舞蹈、声乐、器乐、单出头、数来宝、双簧、地方戏、影腔戏、龙滨戏、拉场戏、民间传统剧种、配乐诗朗诵等,而且还组织了美术、书法、摄影、剪纸、彩灯、篆刻、图片等各种展览。

(三)文化下乡常抓不懈,效果显著

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对文化下乡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始终把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作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措施,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做到全方位启动,贯穿全年。2001年以来,市直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累计送戏下乡演出801场;市电影公司系统专业电影院下乡放映电影200余场;市新华书店向农村捐赠图书6482册,流动售书636次,开展农村图书展销227次,新建售书网点24处;市图书馆在农村建立流动点数十个,下乡流动送书近300次。文化下乡为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基础文化设施得到改善和加强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目前有区、县(市)文化馆22个、图书馆19个,乡镇文化站193个,文化服务中心158个,约占乡镇总数的82%,总面积7207平方米,文化从业人员250人,图书室45个,文化室1174个,文化户148家。

基础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区、县(市)积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在财政紧张的确情况下,投入一定资金兴建、改建、扩建了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公园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并在现有设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

(五)文艺创作群体不断壮大

我市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形式多样、与时俱进”的原则,充分发挥市群众艺术馆、朝鲜民族艺术馆以及区、县(市)文化馆、辅导站、指导、培训、提高的作用,培育了一批文艺创作群体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独特的风格,不断壮大,不断发展。阿城版画、方正、巴彦剪纸,宾县、通河农民画,五常国画,双城书法,呼兰女子拓彩版画等创作群体在全国享有盛誉,不仅在中国美术馆进行了展览(有的作品给予收藏),而且还到日本、俄罗斯、美国、加拿大、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了交流,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目前,我市有5个县(市)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5个(县)市被评为市级文化先进县(市),37个乡镇被评为省级文化先进乡镇。1993年以来,我市共获群众文化国家政府级最高奖“群星奖”金奖6个、银奖2个、铜奖11个。阿城、宾县、方正、巴彦、五常、通河、双城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

(六)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市场化运作初见成效

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级文化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通过文企联姻、社会赞助等多种形式较好地解决了部分活动经费来源,为政府分忧,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以活动养活动”的群众文化新走向,而打破了全部向政府伸手要钱的传统格局。

二、我市农村群众文化文化活动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原因

(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多年来,农村一直将经济工作和农业工作作为工作的重心,下大力气抓实抓好,对于文化建设工作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总体建设中的作用却认识不足,认为可抓可不抓,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个别地区群众文化活动出现萎缩现象,严重影响了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二)农村群众文化阵地功能薄弱

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专用的、符合标准的场地和设施,全市不足50平方米的乡镇文化站有90个,300平方米以上的乡镇文化站有12个,无站舍的乡镇文化站有67个,其中,与文化广播中心合并的约占2/3。文化站长几乎都是兼职,平时他们要参与乡镇的其它日常工作,很少有时间顾及文化和文艺活动,难以发挥组织引导作用,造成有些活动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紧张,投入不足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通知》的要求,各级政府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经费应不少于财政支出的1%,而我市仅为0.3%左右。据了解,除市群众艺术馆、朝鲜民族艺术馆和香坊区文化馆每年财政拨给1万元业务经费以外,其余文化馆、站也只是人头费,根本没有活动经费,特别是农村“费改税”取消“统筹提留”后,文化经费更加短缺,乡镇财政紧张,要拿出经费开展活动是很困难。开展活动只能单独申报,实行“一事一议”、“量体裁衣”。开展一次活动,多则上万,少则五千,组织者只好到各单位各企业去“化缘”,根据拉赞助的情况决定活动的规模。业务干部深入农村辅导、培训的差旅费、交通费更是无法报销,使一些正常工作很难开展。另外,在城镇建设中,文化活动场地也没有列入城建规划,致使群众文化活动缺乏场地。

(四)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人才匮乏,队伍老化

我市农村群文业务干部年龄偏大,趋于老化,缺乏专业知识,业务素质不高,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根本不能独立承担工作。由于体制的原因,文化馆、站与其他事业单位一样,多年来一直实行机关式管理,人员缺少流动基金,一些不胜任工作人员不愿出来,而一些年轻的、有较高文艺素质的人又进不去,出现新旧交替断层。

(五)体制不顺,工作乏力

在2002年体制改革中,县(市)文化局与教育局合并,成为教育局的二级局,有的地方还彻底将文化局作为教育局的一个内设科室归属到校外教育办,取消了文体局的职能和编制,以致文化工作列不上日程。同时,由于原文体局合并后均变成副职,使文化工作缺少了力度,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加强和改进我市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从健全组织、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等方面入手,探索并实现长效管理机制。

(一)正确引导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良性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载体,因此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要弘扬时代精神,要唱响主旋律,要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要坚持专业和业余并举的方针,要积极创新。各级文化部门一方面要利用已有的文化设施,开展阵地活动,在拓展活动外延、丰富活动内涵上下功夫,把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村文化室真正办成宣传教育阵地,科普园地和娱乐活动场所。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节日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庭院文化活动等等。

(二)切实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首先,各级文化馆、站要向内改革管理体制,搞活内部机制,改革用人制度,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严格管理。要不拘一格引进和培养人才,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才环境,吸引文化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群众队伍中。其次,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搞好现岗干部的在职培训和提高,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在完善乡镇文化站场地、设施建设,配备专职文化站长的基础上大力支持、鼓励各村街充分发挥传统民间艺人的作用,恢复传统的民间艺人演出活动,不断扩大群众文艺队伍,丰富表演形式。

(三)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市、区、县(市)、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建设规划和财政预算,纳入对各级领导干部任期目标的考核,纳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各级政府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要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并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逐年增加,要保证一定的业务经费,在硬件建设上肯于投入,尤其是在文化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辅助,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层面、多体制的文化投入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按照“社会文化社会办”的原则,广开思路,采取改建、扩建,实现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建设乡镇、村文化设施,使之成为多功能的农村文化的重要阵地。文化站应列就国家公益性单位,在投入上同其他事业单位区别对待,适当进行倾斜,要为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财政保障和支持。

(四)制定相应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

根据当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市文化局制定了《哈尔滨市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规划》,到2015年,各区、县(市)要普遍建成能够开展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及科普活动的文化科技大厦,建成少儿活动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文化艺术学校,建成有较高文化品位的文化一条街,建成县(市)级音乐厅,建成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县(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舍面积均达到国家级标准,且功能齐全;县(市)剧团有较现代化的排练演出场所;各乡镇普遍建成多功能文化娱乐中心,建成农村影院和乡镇图书馆;村屯要普遍建成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通过这些规划,切实加强对农村文化的管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积极繁荣农村群众文艺创作

要按照“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要求,狠抓群众文艺创作,将其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一方面充分发挥调动农村文艺创作群体的创作热情,另一方面积极发动市群众艺术馆、朝鲜民族艺术馆以及各区、县(市)文化馆组织精兵强将深入农村、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挖掘艺术的浓厚底蕴,创作并辅导文艺作品。

(六)做大做强文化品牌

目前,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已经呈现出市有品牌,区、县(市)有特色,街道、乡镇有特点,社区有特长的发展态势。在全市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和牵动下,各区、县(市)要结合地域实际,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挖掘整理文化遗产,发挥城乡优势,从增加城乡文化内涵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做大做强业已形成的文化品牌,不断寻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

(七)全面开拓农村文艺演出市场

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在农村文艺演出市场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二是引导帮助农民组建各类文艺团体,如农民秧歌队、舞蹈队、合唱队等表演团体,这些表演团体大多不需花费资金,或者花费很少的资金,农民群众一般都能负担得起,也乐于参加,他们在自娱自乐形式中,展现出了当代农民崭新的精神面貌;三是要坚持、经常送戏下乡,让文化活动向农村辐射延伸,为广大群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还积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城乡输送文艺骨干。

(八)加强对农村文艺团体的管理

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区、县(市)专业文艺人才为龙头,乡镇文艺骨干为基础,民间文艺团体为补充的三级文艺队伍。农村文化团体来源于群众基础,服务于群众。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的心声,以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拥有扎实的基础。一是要对这个团体加强引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要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水平;三是要定期组织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四是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保证正常创作和演出;五是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在生产、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关照。

农村文化场所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在侯家沟社区、兰家疙瘩社区走访中,群总普遍反映没有文化设施。我便利用休息时间对全县和平时所到之处的文化场所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整理归纳,以供参考。

一、社区文化场所现状及思考

吉县现有的文化场所,我调研期间去过的有文化广场,小广场,西关广场、锦屏山公园、清水河沿岸。这5个公园为所在社区,乃至全县城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在对这五个场所进行研究后我得出以下结论:

1、文化场所需要足够的面积。相对来说,小广场人员聚集但是环境限制使其承载能力有限。

2、文化场所要远离交通要道。锦屏山公园山上适合晨练,人来人往,但是山下却很少有人驻足,主要原因首先交通繁忙不安全,其次是汽车尾气多,空气质量不好。

3、文化场所要交通方便。清水河沿岸是一个近水的好去处,却因为进出不方便,大大限制其功能发挥。

4、文化场所要有足够的设施。西关广场的篮球场,就吸引大量篮球爱好者专程前往。

二、吉县居民在社区文化场所进行的主要项目

1、锻炼身体。跑步、做操、散步、打拳,尤其是早上。

2、踢毽子。吉县好多人喜爱踢毽子,在吉县现有的社区文化场所活动的大都是踢毽子的,踢毽子受场地、风力、人员等因素限制小,只一个毽子,投资小,几个人围一圈就可以进行,随时可加入,随意可退出,加上入门技术含量低,成为很多人热衷的项目。

3、滑板和轮滑。这是小孩子喜欢的项目,特别是在文化广场,到处都是轮滑的孩子。

4、跳健身舞。参加此类活动的多为中年妇女。他们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有人教,有固定的舞步。

5、其他活动。这段时间有不少大人带小孩放风筝,这项活动具有季节性;也有些打羽毛球之类的活动。

三、在医院搬迁后原址建立文化活动场所的可行性探究

1、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新华西街主干道,靠近学背后村委,远离滨河路运输干道,交通方便安全;医院搬迁后将腾出大片土地,面积适中。

2、服务辐射范围广。桥南广场改为自由市场后,现在新华西街紧缺文化活动场所,建成后将辐射自县委以下到一中门口所有社区,包括现在在建的两处高层住宅楼。部分桥南片区的居民也能受惠。

3、促进学背后村城镇化建设。广场建成后,学背后地段将空前繁华,促进学背后村向从棚户区高层住宅搬迁改造。

根据吉县居民在社区文化场所进行的主要项目,以及其他县市文化广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在场所建设上可以考虑一下几点:

1、广场尽量设立个观礼台。有观礼台方便搞活动。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什么的都可以演;放个电影,搭个戏台能有个场地。

2、平整不需要到处是台阶。在广场活动的小孩多,有台阶容易受伤,更不利于轮滑。

3、设立一些简单的体育健身设施。场地足够的话,也可以考虑设立几个乒乓球台,或篮球架。

4、在广场的边上设立门球场。门球是老年人中间最流行建设活动,在我见过的文化场所大都设置了门球场地。老年人时间充足,平时,门球场就是广场的人气场。

5、在广场护栏等位置设置文化栏。昔阳的松溪公园里有一组计生文化雕塑,描述一个人从襁褓到耄耋,每个阶段一个雕塑,期间点缀大量名言警句的石牌,十分引人注目。

四、对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几点思考

1、引导群众走上健康向上的生活道路。文化活动场所可以把居民凝集在一起开展文艺、体育、科技、图书等各种活动。风气正了,人心齐了,打麻将赌博的没了,想致富要致富的人多了。

2、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文化活动场所在满足了群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文艺人才。

3、化解了干群矛盾。在文化活动场所的活动中,基层党组织可以因势利导,把各项工作与文化活动融合在一起,号召力和办事成效就会大大提高。党员干部也因为经常参加活动,深入群众,社区矛盾也有新的化解之路。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仅对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廉政文化其它“几进”工作也具有借鉴、促进作用。本文就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几个有关问题作些粗浅探讨,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一、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廉政文化是与腐朽消极文化相对立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毫无疑问,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文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及村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市,构建和谐新农村”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消极腐败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中央颁布《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以来,我市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查办了一批贪污受贿、损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消极腐败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反复发生。消极腐败问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落后文化。因此,要消除农村腐败问题,构建和谐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才能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摆脱见利忘义、以权谋私的腐败文化羁绊,才能解决监督不力、民主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3、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增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党中央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意味着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把廉政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以此提升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反腐倡廉工作。这几年,我市结合“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实施送廉政电影、图书、书画等到农村基层一线,使廉政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今后还要加大廉政文化含量,发挥其激蚀扬清功能,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深入有效开展。

二、农村廉政文化的内涵

农村廉政文化作为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其寓于农村社会复杂的大文化环境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思想文化属于较高层次,其实质是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德治腐”的思想,目的是从源头上预防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

从思想文化上看,包括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廉政的认知程度、思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通过坚持不懈的廉政思想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村群众传承中华民族清正廉明的思想品德、传统美德和良好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自觉坚持讲文明、讲诚信、讲法纪、讲廉洁;特别是使党员领导干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不贪不沾、廉洁奉公,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从制度文化上看,包括维持农村清正廉洁政治局面并能及时揭露腐败行为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等。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这一制度文化的引导和约束下,使乡村干部意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倡导的,什么是应反对的;什么是群众满意的,什么是群众不满意的。如果违反了制度的刚性原则,那么廉政制度的规范、约束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从物质文化上看,包括廉政文化活动场所、载体、组织方式及文化产品等。它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反映与体现着廉政思想及要求,要求我们在建设一些廉政基础设施,如廉政主题公园、廉政文化景观时,要把先进的廉政理念、思想道德规范融入其中,通过这些富有喻意的物质形态让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精神和灵魂,洗刷思想上污垢。

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上看,表现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积极向上,党风、政风、学风明显改善,乡风民俗进一步好转;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管理实施更加规范到位,等等。

三、对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领导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够有力,气势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经费难以保障等。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要认真组织学xxx省、市、县(市)委有关文件和胡总书记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目标要求等,增强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精选一部分经济条件好、党员干部热情高的村,通过先行一步进行示范建设,待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时逐步推开,切实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创新载体,扎实抓好农村廉政文化教育。要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每年突出一个主题,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选择新颖、通俗、有效的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群众参与度高、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或载体进行实践,展示自身亮点,彰显地方特色。要注重人性化,讲求实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防止和克服就事论事、生搬硬套、空洞无物、不解决问题的说教,把廉政文化教育与加强农村基层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百姓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相结合,使廉政教育更贴近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3、与时俱进,完善并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一方面,要抓紧修订完善有关廉洁从政规章制度,使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实际。如通过不断完善乡村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听证制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增强民主管理意识,落实监督制度。在现有村级会计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村级党风廉政监督小组作用,督促农村资金往来账实行“村账乡镇代管”,并送乡镇农村经管站审核管理,督促农村资产拍卖、山林权属转让、工程建设项目发包经过招标投标,督促乡务、村务及时公开,即凡涉及乡镇、村里重要事项如惠农政策、专项资金使用、村集体土地征用、计划生育指标分配、宅基地审批、扶贫款物的发放及村主干的工资补贴等群众关心的事项都要一一公布,保障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落实,促进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4、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廉政文化阵地建设。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组织精干人员通过办好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开辟廉政网站(页)来大力宣传廉政文化,报道党的反腐倡廉政策和勤廉兼优的典型事迹,唱响正气歌,弘扬主旋律,展示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明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引领广大群众形成共识,形成尊廉崇洁的良好风尚。要利用好现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村远教站点、公开栏等重要阵地,通过配备人员,添置必要设施,提供廉政资料,组织人们上廉政辅导课,制作廉政作品,唱廉政歌曲,讲廉政故事,观看廉政电教片,阅读书籍,丰富廉政文化活动内容。条件好的地方还可以开辟固定的廉政文化宣传场所,如在乡村制作设立廉政公益广告牌或灯箱广告,建设廉政主题公园或教育基地,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廉政文化熏陶,从而弘扬正气,促进廉政,鞭挞腐败。此外,还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对传播反动、色情、封建等不健康的思想阵地和作品进行清理和打击,铲除腐败文化滋生的土壤和环境。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篇6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团体,加强文明创建,倡导社会新风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近期,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对部分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较快。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县为例,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了100%,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个,装备农家书屋38个,阅报栏38处,添置书柜50余个,协调市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关工委捐赠图书近2万册,发动县内干部职工捐赠图书1万余册,使农家书屋藏书达到或超过了省市要求标准。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县为例,通过开展“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各驻村干部积极开办农民夜校,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卡拉ok大赛等文体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核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倡导不力。有些同志说起来重视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阵地萎缩。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的的龙头、支柱,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二为一,变成乡镇文体广播站,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民文化活动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富裕了,家家买上了电视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集体生产时田间地头即兴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了,一些“农村文艺人”失去了“舞台”,加之乡镇文化站没有有目的地创造机会去培养、锻炼这些人,使得农民中有专长和特长的文化人才越来越少,缺少有热情、有能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的领头人,调查报告《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研报告》。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创新的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儿,各地经常组织秧歌汇演,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五)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乏保障。前些年,由于财力所限,乡镇经济薄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投入的资金偏少。单纯为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二)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四)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五)干部进农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广**县“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专业特长的干部长驻农家,指导发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驻村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为基础,促进各村屯、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文艺汇演、农模大赛、健身操比赛、卡拉ok大赛,乐器演奏、二人转、交谊舞、街舞培训展演,农民书画展、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篇7

一、典型事例分析

在调查中, 笔者了解到以下几个典型的事例。

1.案例一。段百贵, 现年52岁, 生有一子一女。父亲现年80多岁, 提及儿子的情况时, 老人向我们回忆道:“多年以前, 老伴因病去世, 撇下了我一个人。那时小儿子出事也不在了, 留下了年幼的孙子。你说这一老一小怎么过啊。”事实证明老人的担心是多余的, 大儿子段百贵很快把老人连同年幼的侄子接到自己家中。一天三顿饭, 他总是端到父亲跟前;为了怕父亲寂寞, 他给老人买了一台自己一直没舍得买的彩电, 并且给父亲配备了老花镜等;不仅对父亲, 对待岳母, 段百贵也同样细心周到。怕老人一个人过生活困难, 段百贵把岳母接到了自己家里, 这一住就是十三年。十三年中, 他没和岳母红过一次脸, 吵过一次架。邻居夸奖道:“儿子也不一定做到这样。”受父亲的影响, 段百贵的儿子也是远近闻名的孝子, 也许是家庭文化的熏陶, 段百贵年仅3岁的孙子也知道在吃饭时, 先把好的让给老人。

2.案例二。老人段ХХ, 刚刚去世不久。老人一生生有二女三男, 在“多子多福”的农村, 老人本想着能够颐养天年。在给最小的一个儿子盖房结婚成家后, 不幸就降临到老人的身上。先是在家产的分割上, 三个儿子各不相让, 被迫无奈的老人只得和老伴在分完了家里的最后一粒粮食后“, 乔迁”到以前村里的一处破庙里。被“扫地出门”的老人做梦都没有想过, 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孩子再也没登过老人的门槛。在邻居的周济下, 加上老两口的“余热发挥”, 算是渡过了艰难的一年。但“屋漏偏逢连阴雨”, 第二年老伴又不幸患上了胃癌。段ХХ舍着老脸到三个儿子住处讨要医疗费, 均被打骂出门。钱一分钱没捞着, 老人的身上也落下了斑斑清淤。欲哭无泪的老人, 在回家的路上, 投坑自尽了;悲愤万分的老伴也上吊自杀了。老人去世后, 生前没尽过一点孝心的儿子们似乎“良心发现”, 把老人的丧事操持的既体面又隆重, 还自诩为村中孝的“模范”。

从以上的几个案例中,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通过调查发现, 段庄村的养老主要采取自我养老为主、子女供养为辅的方式, 但新的养老方式正逐渐兴起。决定这一具体养老方式的主要因素是老年人自身的劳动能力:只要老年人仍能从事农业生产、有独立经济收入, 都无一例外地是自己养老, 子女的转移支付只占很小的比例:11%。从调查的案例来看, 低龄老年人 (60至70岁) 一般偏重于自我养老, 而高龄老年人 (70岁以上) 一般偏重于子女供养。第二, 在子女供养中, 主要采取儿子养老的方式, 但女儿养老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调查中发现, 64%的人认为“女儿嫁出去的人, 泼出去的水”、女儿是人家的人, 不需要尽赡养义务;儿子继承了自己的家业, 理应照顾父母。甚至有的农民, 没有儿子宁可抱养一个, 也不靠女儿养老。36%的人认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无论是女儿还是儿子, 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心血, 女儿也要尽赡养义务。第三, 目前农村中的家庭养老, 经济供养水平偏低。75岁的万大娘有三个儿子, 一个女儿。老两口的土地平分给三个儿子, 每个儿子一年给他们300多斤粮食;至于钱, 则很少涉及, 最多一年能给50块钱。村中, 61%的老人仍居住在土房中, 89%的老人仍然烧地锅, 冬天只有24%的老人点煤球炉子。正像段连荣老人说的那样:“太浪费了, 俺们点不起”。第四, 在农村, 老年人是继续劳动还是脱离劳动养老, 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在段庄西头的沟边, 人们时常能看到一位年近80的老人, 一手抱着小孩, 一边看放着10多条羊, 她就是继续发挥余热的王淑梅老人。第五, 孝不仅仅指能在物质上自觉奉养老人, 而且也是指在精神上能顺从、关心和尊重老年人。甚至比较而言, “精神慰藉”比“物质供养”更能体现“孝”的真谛。段庄村老人整天面对的就是配偶或儿孙, 精神生活极度贫困, 有的子女不愿意和老年人交往, 认为他们“絮叨”。甚至有的则辱骂、谩骂、指桑骂槐、无中生有、含沙射影, 老年人的精神慰籍更是无从谈起。

二、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问题

目前, 农村家庭养老主要面临着以下挑战。

1.核心家庭的出现, 给农村家庭养老带来了困难。核心家庭的出现, 意味着一对青年夫妇可能要同时照顾4至6位老人, 今后甚至要同时照顾8位老人。这样, 家庭中能够承担养老责任的人数必然减少。随着住房的分离、体力劳动的加重和事务的繁杂, 使得子女不可能随时随地的了解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情况、健康状况, 所以很难保证对老人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的及时性、连续性。

2.养老资源大量外流, 给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提出了挑战。大批农村青年进入城镇就业, 土地往往留给老人耕种, 老年人则不得不承担起生产和家务两付担子, 加重了老人的负担。子女离家导致老人身边的子女减少, 因而弱化了家庭养老的功能, 动摇了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基础。曾突发脑溢血的段广华老人泪流满面地对笔者哭诉道:“不知现在是什么世道, 钱就是他们的爹, 为了钱他们连爹都不要。作孽啊!”近年来, 由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二三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发展迅速, 妇女就业机会迅速增加。十年前, 段庄村外出的女性是13人, 2003年增加到115人。由于妇女在传统上是老年人的照料者, 她们的大量外流, 必然带来传统照料者结构的再安排。

3.老年人口增多, 养老负担加重。目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人口高龄化加剧。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并不在于物质供养, 而在医疗方面, 老年人是一个患病率高、患病种类多、住院比例高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又是一个死亡率高的群体, 死后均需要一大笔费用。在段庄, 平均安葬好每位老人约3 000元左右。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 要料理一位老人的后事还真是困难, 更不用说6位或8位老人了, 用村民的话就是“死人拖死活人”。

4.孝道观念淡化。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 广大农村普遍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孝道观遭受猛烈冲击,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盛行。因此, 有的人视老人是否有用, 是否有钱作为对待老人的“价值”尺码, 而不把赡养老人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甚至有的年轻人讲到:“什么孝不孝的, 已经过时了,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究金钱的社会, 有钱就有一切”。

5.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 婆媳矛盾直接影响赡养父母的质量。农村有句俗话说“有好儿子不如有好媳妇”, 作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媳妇, 她和公婆的感情不是一种亲子感情;同时, 儿媳又是繁琐的家务和照顾老人的主要承担者, 久而久之, 婆媳间很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直接影响对老人的赡养质量。王翠花老人说:“我们这一代人, 过去是我们看婆婆的脸, 现在我们是看媳妇的脸”。

三、农村家庭养老对策与展望

经过调查,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去应对新时期下的农村家庭养老。

1.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是农村新型的养老模式。根据生产方式决定论和经济交换论, 农村家庭养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及现代法制法规的约束, 更使得家庭养老成为必然。在我国这个亲情家庭观念较重的文化氛围中, 通过家庭养老, 老年人在家中能得到家人的关怀照顾, 同时能享受天伦之乐, 免除寂寞、孤独感, 享有一个幸福安乐的晚年, 拥有社会保障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在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资源的供给有限的情况下, 家庭养老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政府社会保障的缺位, 部分减轻了当前现代化进程中政府财政负担过重的难题。家庭养老在短期内不仅不会被取代, 而且还会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显示出其优势。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将将养老纳入整个社会系统中, 伴随家庭的养老功能正不断弱化, 使得社会养老成为必然。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有其存在价值的时候, 最好的选择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也就是说, 以家庭养老为基础, 大力发展社会养老, 最终形成一个以家庭为结点, 以社会服务为联线的网状体系。

2.继承和发扬传统孝文化。孝道思想在中国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 所以儒家立教以孝为起点。传统的孝道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 孝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保持代际和谐、保障老年人颐享天年等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 要大力弘扬传统的孝文化, 使它成为家庭养老健康发展的保证和催化剂。在发扬传统孝文化的同时, 要不断更新传统孝文化的内容。如“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事实上剥夺了女儿的养老责任, 而使儿子成为养老的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儿养老也成为一种趋势。在农村, 要大力宣扬男女平等思想, “女儿也是传后人”等, 提倡女儿养老。再比如“父母在, 不远游”是传统孝道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很明显已不适应时代潮流。所以, 父母要鼓励子女走出去, 不要眷恋在自己身边, 翅膀硬了就要飞出去。只有如此, 社会才能进步。说到底, 孝是一种代际关系, 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供养, 但比较而言, 与其说是物质的, 不如说是精神的。在这个意义上, 一般所说的“赡养”概念已不能涵盖上述的内容, 因而有必要提出新的“孝养观”。新型“孝养观”明确主张孝与养要充分结合, 并且以孝当头, 以养相托。很明显, 这种以孝德为基础的赡养关系才是人们需要努力倡导和努力建设的理想代际关系, 即父慈子孝、代际互助。只有如此, 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才能得到切实保证。

3.采取各种措施, 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离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 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国解决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 “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 贫困人口大幅度锐减。尽管如此, 由于种种原因, 仍有不少的贫困人口存在。并且,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贫困的持续, 削弱了家庭对老年人口的经济支持。自身难保, 何言其他。生活非常拮据的段作连说:“我自家还吃不饱哩, 那有闲心养他们”,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

摘要:中国的养老问题, 主要在农村。如果农村的养老问题得不到改善, 中国的养老问题也就谈不上解决。受种种条件的限制, 目前我国农村主要采取家庭养老的方式。基于局部视野的实际调查, 分析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创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7-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力、资金、时间的剩余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需求结构,文化建设取得了相当成就。我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一广阔阵地。发展以豫剧为主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简要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少乡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产品不够丰富,符合乡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部分乡村居民等级观念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尤为突出的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关注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现念转变缓慢,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史学家把我国的小农意识当作我国产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农意识也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传统的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因此,家族、宗族势力又突显。甚至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渗透到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能够影响选举结果。个别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看风水、选坟台、做道场等一些旧的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这些都影响到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二是基层重视不够,发展支撑力弱。一些县、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总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级干部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加强工作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做到多管齐下,才能推动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要求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下级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和考核,每年要进行文化建设实绩考评,对不作为、不兑现、不落实者给予黄牌警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评审机制。

二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县乡、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镇、村两级的文化建设。镇(街道)每年都应建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站、文化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出资购买文艺演出这个现实效果很好,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带动了演出团队发展。

三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四要开拓创新,带动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借助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新颖、健康的文化阵地。其次,积极扶持和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引导个人及外商投资文化行业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带动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第三,各级政府要发动和引导经济界的成功人士回馈家乡文化建设。

上一篇:××市工商局关于校园周边安全隐患整改的情况汇报下一篇:节约用水,保护资源,从我做起。。。。。。(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