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篇1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生活逐步丰富,人们对生活质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和追求。此时,我们特别关注在最基层一线的农村姐妹,她们的业余生活是如何的呢?她们有什么样的渴求和期待。借我联副主席罗伟伟在平桥乡五里桥村任第一书记之机,我们对该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作一调研,通过这一城乡结合部妇女文化生活状态探求农村妇女姐妹的精神文化需求。
平桥乡五里桥村地处六安市西郊,环城西路、大别山路、金寨路、六苏路穿村而过,客运西站紧邻村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圈不断扩大的良好环境下,该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推进招商引资、扶持本村个私经营大户、引导村民有序务工等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7实现村内农民人均年收入3700元,带领群众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之路。与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该村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能否适应并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们开展了一次针对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研对象及方式
本次调研在五里桥村辖区内开展,主要对象为20周岁以上成年女性。该村现有人口3058人,其中女性1556人,20周岁以上成年女性1250人。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二、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概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召开座谈会5次,个别走访30位妇女。综合各项反馈信息,五里桥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总体表现为“一低一少两高”,即精神文化生活情趣低、活动少、简单重复率高以及期望值高。
1、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情趣较低。从调查问卷的反馈情况看,100名参与调查的妇女中,“主要文化生活”一栏选择打牌的占48%,选择串门聊天、参与宗教活动、看电视等均占30%以上,而选择读书看报、辅导子女功课及体育健身的仅占18%、21%和11%。
2、妇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少。自2006年以来,以村牵头组织的妇女群众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仅有2次,分别为2007年8月开展的家庭才艺比赛预选和2006开展的“好媳妇”评选活动,村内广大妇女群众参与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的机率低、机会少。
3、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重复率高。由于受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妇女在休闲时选择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局限性大,相对比较单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变化很少。尤其是50周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在家庭、邻里,打牌、聊天几乎成了她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娱乐、消闲方式。其中许多老年妇女还将上教堂等宗教活动作为定期重复的精神寄托,长年坚持。
4、妇女群众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增长。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扩建和经济的发展,村内妇女群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耳闻目睹了城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65%以上妇女对目前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对今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三、“一低一少两高”现象原因探析
1、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程度偏低。五里桥村1250名成年妇女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64人,占5.12%;初中文化程度424人,占33.92%;小学文化程度532人,占42.56%,文盲230人,占18.4%。从文化程度的角度看,文化程度越高,闲暇技能掌握情况越好,没有闲暇特长的比例随文化程度的提高有明显下降。在此次调研中,该村初中以上学历、有相对固定工作的年轻女性占有文艺特长女性的82.7%,她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为参加单位活动、辅导子女功课、收看文体节目等,质量相对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无文艺特长的女性,大多选择易于组织、随意性较大的串门谈心、逛街、打牌等。因此,文化程度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2、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普遍存在。五里桥村地处郊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早在上世纪60年代,该村曾组织一支文艺宣传队,多次参加乡、村文艺演出,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地方戏、小品等形式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促进了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1990年代以来,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紧邻城区的地理优势为村民进城务工、从事个私经营等提供了便利。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从事建筑、装潢、餐饮、小商品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村民不断加大自身劳动强度,延长工作时间,有的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达12小时以上,被群众形象地称之为“早不见日头晚不见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使许多村民无暇顾及精神文化生活,更不用说组织业余文艺队伍开展集体性精神文化活动了。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五里桥村文化基础设施现状看,村民没有开展读书看报、体育活动、消遣娱乐与社交活动的场所,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阵地依托和经费保障。而村内基督教活动点——张庄聚会点却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专职传教人员和定期的聚会时间,加之教唱圣歌、圣诞庆祝等文体活动的开展,许多中老年妇女,特别是家庭成员疾病缠身的妇女深受吸引,并以宗教作为精神寄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导精神在农村的影响力。
4、社会舆论引导、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乡、村基层组织的职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以往高度集中的农村组织化程度明显弱化,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约束力量在逐渐趋于宽松和多元化。以赌博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手头宽绰起来。由于赌博行为易于组织,能够迎合人们寻求精神剌激和物质收获的心理需求,打牌成为许多妇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闲暇时间三五成群的打牌行为,社会舆论由以往强烈抵制、反对转变为持认可态度。而作为派出所、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对于赌资小、人员少的牌局也无法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予以干涉。社会舆论的导向误差、监督约束力的弱化助长了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并使之逐渐“合理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出现不和谐音符。
四、破解“一低一少两高”现象的几点思考
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情趣高尚、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充分反映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反之,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会阻碍物质文明的进步。农村妇女群众“一低一少两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如何提高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新的课题。结合本次调研结果,现就这一课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好管理和引导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建设。结合开展“推进五好促发展”等基层党建活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为群众树立好的榜样,成为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和示范引导者。二是充分发挥“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组织的成员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村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并通过他们在群众中形成被普遍接受、认知的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和约束力量,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素养。三是抓好典型宣传。每年定期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家庭才艺展演等评比、表彰活动,加强对优秀家庭、先进妇女个人的宣传、鼓励。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帮助广大妇女群众明辨是非荣辱,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2、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状况是决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质量的根本因素。随着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目前农村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女童辍学率明显降低,16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有少数女童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危机。各级妇联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农村贫困女童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3、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活动阵地。从五里桥村来看,目前村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一片空白,仅有一处不足80m2的党员活动室。2008年7月,在裕安区直相关单位和平桥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乡综合文化站项目落户该村,预计2009年6月可建成使用。该项目设计占地面积近4亩,项目分类设施为七室一厅,即:阅览室、微机室、游戏室、科技培训室、放映室、档案室、综合多功能用厅。项目建成后将填补该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空白,为广大农民开展群众娱乐、文体活动、老人聚会、少儿培训等活动提供场所,丰富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依靠“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一是建议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农闲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演出,编排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主导精神的教育,促进农村妇女文化品位、道德情操的提升。二是加强与驻乡、驻村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驻乡村单位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人力、物力优势,通过联谊活动的经常开展,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充分挖掘本村民间文化资源,努力将农民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借鉴农村上世纪60年代组建文艺宣传队的成功经验,在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帮助下,把党的理论、政策等编成小段子,以说、唱、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让广大妇女群众得到娱乐,受到教育。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物质财富得到迅速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日益改善,我市更是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直走在全国县市经济发展的前列。经济发展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质量上的提高。广大农村妇女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丰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和保障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促使她们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半边天”的巨大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基于上述认识,镇妇联就我镇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状况开展了专项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对象限于16岁以上的非在校农村妇女。问卷在我镇随机抽取的两个行政村中发放,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在对75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后,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在提交有效答卷的75名被调查者中,16至30岁,31至45岁,46至60岁,61岁以上四个年龄段的妇女分别占22.4%、34.2%、30.3%和13.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妇女占10.7%,而文化程度为小学占24%,中学的占49.3%,大专及以上的占14.7%;在家务农的占32%,而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分别占49.3%和18.7%;未婚妇女占8%,已婚妇女占92%,年收入在5000以下的占14.7%,5000至1万的占26.7%,1万至2万的占40%,2万以上的占18.7%。
二、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新时期的农村妇女,在文化普及率、经济收入等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思想观念也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和冲击下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仍然存在着某些思想误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科技教育观
伴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今农村妇女的受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这对农村妇女的自身发展也是一种局限。在问及制约自身收入增长的瓶颈时,认为是文化素养不足和专业技术素养不足的分别占48%和56%,而在问及希望村(社区)提供何种公益培训活动时,也有50.7%和57.3%的妇女姐妹选择了文化知识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这说明当今农村妇女对科技文化知识的诉求前所未有的强烈,她们急切的希望能够通过提升自身的科技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素养,解放和发展自身生产力,以便更好的融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去。在谈到对子女受教育问题时,33.3%的调查对象认为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更有44%的调查对象认为除学习外,素质教育也很重要,而对子女文化教育持无所谓态度的仅占9.3%。这说明农村妇女在前所未有地重视教育的同时,对教育的理念也开始向更高层次转变,素质教育的理念开始在农村生根发芽。
(二)婚恋生育养老观
调查显示,农村妇女的婚恋、生育及养老观念也较以往有了较大进步。在问及年轻人择偶应以哪些条件为主时,调查对象选择人品好和身体健康的分别占77.3%和82.7%,选择工作稳定的占74.7%,而选择有钱和样子好的分别占42.7%和29.3%,选择有权力的仅占24%。而在问及对子女婚姻自由度的看法时,92%的调查对象都选择最终尊重子女意见,仅有8%的调查对象表示会进行强硬干涉。这说明婚姻自由的观念已深入人心。问及对生儿育女的看法,33.3%的调查对象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认为“2个最好”的占42.7%,13.3%的持“顺其自然,无所谓”态度,认为“一定要有男孩传宗接代”的仅占8%,75名调查对象中仅有2人认为“子女越多越好”。这说明计划生育的观念已基本在农村普及,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陈腐生育观念早已被摒弃。在问及“对农村不赡养老人行为的看法”时,77.4%的调查对象持反对态度,但仍有部分的调查对象觉得农村不养老现象“见怪不怪了”或“经济有限,可以理解”。并且尽管有45.3%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从精神物质双方面对老人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仍有50.7%的调查对象认为因时间精力有限,无法顾及到对老人精神方面的关怀。因此如何使农村老人得到物质精神双重关怀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三)思想道德观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妇女能自觉遵循集体主义。问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会如何处理,28%的调查对象选择集体利益优先,60%的人表示“在不过多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先成全集体利益”,只考虑个人利益的的仅占12%。问及邻居有麻烦需要帮忙你会怎么办时,超过五成调查对象表示会“主动帮忙”,表示“有求就应,不求不应”的占41.3%,选择“袖手旁观”者仅占6.7%。由此可见,大多数农村妇女思想纯朴,具备团结邻里、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在谈及农村对于喜事丧事大操大办的现象时,或许是经济能力较以往有了较大提高,有66.7%的人均被动或主动的持赞同态度,30.7%的人认为可视经济能力而定,仅有2人认为这些是浪费行为,应该从简。这表明仍有一些旧观念旧思想在农村盛行,对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阻碍。
(四)精神文化生活现状
尽管目前农村妇女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但由于文化水平、理想信念较以往有所提升,思想意识也更加开放,因而注重物质需求的同时,越发重视精神追求。因此如何针对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对症下药,促进农村妇女这个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格外重要。调查显示,在业余时间,有69.3%的调查对象选择在家看电视看电影,另有37.3%和38.7%的调查对象分别选择“打牌打麻将”和“串门聊天”,而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扩张,有26.7%的妇女选择了“上网”这种较为新兴的消遣方式,而仅有20%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看书看报”。因此针对多数调查对象较为习惯的或是即将成为发展方向的媒介制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也许会得到更好的响应与效果。而问及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生活的障碍时,选择“时间精力不够”和“经济能力不够”的分别占了69.3%和57.3%,因此休闲性和公益性也是在执行过程中格外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民主法制观念方面,总体上农村妇女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参政议政热情也大有提高。问及“会不会参与村委会换届选举”,45.3%的调查对象表示会“积极参与”,选择“别人参与我也参与”的调查对象占37.3%,这表明,提升农村妇女自我民主权利意识仍需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挥带头作用。调查还发现,有45.3%的农村妇女信仰佛教,因此做好宗教工作,发挥宗教的正面积极效应也是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改善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对策与建议
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农村,如果能够配合以先进的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可以促进农村家庭社会的和谐,提升妇女姐妹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她们以更加积极健康的状态,实用专业的能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针对调查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继续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农村经济建设 随着经济能力和文化程度的提升,农村妇女不再像过去一样只将自己束缚于家务等琐事,她们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觉醒,集中表现在对接受科技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培训的强烈求知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帮助促进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进一步觉醒,使她们真正认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首先要提高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让她们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建设大军中的一员。09年以来,我镇妇联紧紧围绕上级提出的“双创”战略,以“百千万”(“充分发挥百所妇女学校的作用,开展千名女能手创业大比武,做好万名女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为主要内容)工程、“三新”(“学习新技能、创造新生活、建设和谐新家园”主题)活动、巾帼创业工程等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创新创业。镇妇联也就此进行了专题工作会议,广播宣传,举办女性创业报告会,上街咨询等等,在全镇范围营造了鼓励妇女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物质保证,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备有助于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全镇各村建起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实践证明活动中心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中心内的图书室,棋牌室,体育健身场地器材,露天舞台等均有很高的实用性,适合进一步进行推广。调查中也显示妇女同志们对村(社区)公共活动中心有很高的认知度,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为丰富农村妇女的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农村妇女的基本文化权益也是今后的“双建设、双整治”(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整治文化市场和整治社会风气)工作中应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的重点。
(三)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的职能作用
妇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在丰富农村妇女 精神文化生活,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妇联组织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 置,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妇联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就业和创业的热情,引领她们真正 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基层妇联组织还要在妇女中做好协 调关系、凝聚人心的工作,调动广大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 性,树立典型,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与方式,培育与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乡村文化。
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对生活质量也不断有新的要求和追求。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男人外出经商、务工,妇女逐步成为农村生产、生活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是有效发挥“半边天”作用,保证农村安定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概况
前不久,本人就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情况作了一些调查。调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同时考虑山区和平原的不同特点,走访了不同乡镇的12个村,采取座谈和访问的方式对100多个农村妇女进行交流、访谈。根据当时调查了解的情况,总结出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存在“一低一少两高”现象。
1、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情趣较低。从调查反馈情况看,58%的妇女,“主要文化生活”是选择串门聊天、参与宗教活动、看电视等,21%的妇女辅导子女功课,11%的妇女平常有读书看报,10%的妇女有参加激情广场体育健身活动。
2、妇女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特别是集体性文化活动少。从调查反馈情况看,有组织的村级集体文化活动非常少,农村妇女参与的大部分农村的文化活动都是与民间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
3、妇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重复率高。由于受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及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多数妇女在休闲时选择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局限性大,相对比较单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重复,变化很少。尤其是50周岁以上的老年妇女,生活范围基本上就局限在家庭、邻里,打牌、聊天几乎成了她们唯一可以选择的娱乐、休闲方式。其中许多老年妇女把参加民间宗教信仰作为定期重复的精神寄托,长年坚持。
4、妇女群众对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不断提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妇女群众有机会更多地接触城市生活,耳闻目睹了城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电视、广播等媒体的普及也将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送达到千家万户,广大农村妇女群众的眼界更加开阔,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望值逐渐增高。在此次调研过程中,65%以上妇女对目前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表示“不满意”,对今后的精神文化生活充满期待。
二、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一低一少两高”现象原因探析
1、农村妇女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自我意识淡薄限至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业余生活时间大多选择易于组织;随意性大的串门、聊天、逛街、打牌等。
2、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普遍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男人外出务工,部分农村妇女长期留在家中成为主要劳动力,整天围着家务和农活、老人和孩子转,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3、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从所调查的村(社区)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村村落分布比较分散,一个村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化书屋,一个阅报栏根本无法满足分散居住的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虚求。
4、传统观念的制约。受传统观念束缚,一些农村妇女不愿到公众场所参加活动,认为扭腰、跳舞唱歌是年轻人的事,每天家里家外的劳动就是一种锻炼,作为家庭妇女还需要什么文化知识,读书、看报有什么用?会相夫教子、理家务就可以了。
5、社会舆论引导、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后农业时代的到来,乡镇、村基层组织的职能正在发生重大转变,以往高度集中的农村组织化程度明显弱化,社会舆论的导向和监督约束力量在逐渐趋于宽松和多元化。以赌博为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手头宽绰起来。由于赌博行为易于组织,能够迎合人们寻求精神剌激和物质收获的心理需求,打牌成为许多妇女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对于闲暇时间三五成群的打牌行为,社会舆论由以往强烈抵制、反对转变为持认可态度。
三、改善我县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的几点思考
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来看,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反过来也可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进程。情趣高尚、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可以充分反映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而且可以促进物质文明的更好、更快发展;反之,落后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会阻碍物质文明的进步。农村妇女群众“一低一少两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已远远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需要,如何提高妇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已成为我县打造“福州新市区”过程中一个新的课题。结合本次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管理和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发挥好管理和引导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使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抵制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为群众树立好的榜样,成为文明乡风的先行者和示范引导者。二是充分发挥“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民间组织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五老”组织、综治理事会等组织的成员在群众中威望较高,有一定的影响力。村党组织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并通过他们在群众中形成被普遍接受、认知的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舆论导向和约束力量,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建立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化生活素养。三是抓好典型宣传。每年定期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家庭才艺展演等评比、表彰活动,加强对优秀家庭、先进妇女个人的宣传、鼓励。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帮助广大妇女群众明辨是非荣辱,营造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舆论氛围,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
2、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为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积累文化底蕴。精神文化生活的主体是人,人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状况是决定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质量的根本因素。随着免除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政策的落实,目前农村6—16周岁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女童都能接受义务教育,16周岁以上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女性人数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有一部分由于家庭贫困而不能进一步接受高中或高中以上的教育。各级妇联组织和地方党委、政府要继续加强农村贫困女生的救助工作,为提高新一代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打好基础。
3、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为农村妇女群众提供精神文化活动阵地。目前,我县315个村(居、社区)虽然都已建成健身路径,建成农家书屋200个,部分村自发成立女子健身队。但仅有这些简单的文化设施和活动场所,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需求。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筹安排,合理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一是统筹阵地建设。开辟村与村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交流新渠道,不一定在每个村搞文化设施,对于区域小且相邻的村庄,可考虑在中心的村建文化设施和文化场地,实现阵地共享。二是加强骨干培训。重点培养农村的文艺骨干,通过他们引领农村妇女参与健康文化,通过身边的典型的人和事来激发妇女群众参与的热情和兴趣。
4、整合社会文化资源,依靠“文化下乡”激活“乡下文化”。一是建议文化、教育等部门在农闲和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期间,根据农民需要组织文化团体下乡演出,编排贴近农民生活实际的节目,让广大群众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主导精神的教育,促进农村妇女文化品位、道德情操的提升。二是加强与驻乡镇、驻村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驻乡村单位在精神文化生活上人力、物力优势,通过联谊活动的经常开展,带动乡村文化事业发展。三是充分挖掘本村民间文化资源,努力将农民由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创造者。借鉴农村上世纪60年代组建文艺宣传队的成功经验,在专业文艺团体的指导、帮助下,把党的理论、政策等编成小段子,以说、唱、演等形式向群众宣传,让广大妇女群众得到娱乐,受到教育。
1、高度重视,创造关爱留守妇女儿童的良好环境。关爱农村留守人群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出台相应的硬性帮扶政策和措施。如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传授技术、以村为单位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或巡回开展“科普三下乡”活动、建立“妇女健康之家”、帮助有条件的农村妇女给予信贷扶持和项目扶持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利用农闲时节或“三八”妇女节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以“平安任县”建设为载体,以评选“平安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好邻里”、“五好文明家庭”等为抓手,大力弘扬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宣传知法、守法、做合法公民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
新时期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神州大地的不断深入,妇女群众作为这支建设大军的骨干力量之一,也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了,而我们的文化生活还没有完全跟上,如何满足新形势下妇女群众“求健、求美、求乐”的需求,使她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得到提高,更好地体现新农村建设的优越性,已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现在结合本人在基层工作的实际情况,谈谈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建设的问题。
在新的时期里,做好农村妇女文化工作要从组织妇女参与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从要求广大妇女大力开展讲文明创建、讲友好待人、讲勤劳致富、讲科学民主、讲公共利益、讲遵纪守法起步;以促进全乡妇女文明进步,提高综合素质为发展目标,以增强农村妇女素质、培育新型农村妇女、提高农村综合文明程度为重点。
一、提高妇女综合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妇女人才培养
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强化妇女文化教育,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始终是我们妇联和文化工作一项长期的根本任务。围绕新农村建设,我们应依托社会教育资源和妇女教育培训阵地,发挥团体会员及各类妇女协会的作用,对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需求的妇女实施分层培训,努力为建设新农村培养人才。一是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妇女、青年妇女,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有序、有效转移;二是面向有志创业妇女,进行创业致富培训,鼓励更多妇女自主创业发展;三是面向农业从业妇女,开展现代农业新知识、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增强她们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化经营能力,引导她们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外向农业;四是面向农产品市场营销女能手、女经纪人,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掌握现代营销本领,提高她们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网上营销的能力。五是面向基层妇联和妇女干部,开展业务教育培训,加强“双带”能力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叫得响、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妇女干部队伍。同时,面向各层面的广大农村妇女,同步开展法律、法规、政策、现代文明知识的培训,提高她们的法律意识、维权能力和文明习惯。
二、开展妇女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新农村妇女文化工作 建设新农村,关键要引导农民,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建设新农村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工程,发挥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目前,在广大农村,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一是赡养老人方面。据一项调查,目前在农村,吃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差的是老人、住得最差的是老人、在地里干活和照看小孩的也是老人。他们的子女认为老人没冻着、没饿着、有住的就是尽孝的最高标准。二是婚姻家庭稳定方面。一些群众生活富裕了,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感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开始嫌弃对方,婚姻亮起了红灯,家庭出现了危机。三是文明意识方面。一些人腰包鼓了,但思想观念没有跟上现代文明的发展,脑袋还没有真正富起来,讲文明、讲卫生、明礼诚信、公平公正等现代文明意识尚未形成。这都亟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传播现代文明。
家庭是文化工作的传统阵地,也是妇联发挥作用的优势所在。妇女和家庭在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通过正在开展的“文明新社区,美在渔农家”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以家庭的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谐。一是以“树立好家风、争做文明人”为目标,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引导妇女争创小康社区好家庭。广泛开展绿色家庭、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无毒家庭、节约家庭等各类文明家庭(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终身学习、创业创新等现代文明新风尚,提高妇女思想道德素质。二是以“生态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绿色环保进家庭”活动,引导妇女争创“生态家园”。开展“关注生态、家庭护绿”特别行动、家庭绿化美化净化活动等,发动妇女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强化家庭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彻底改变一些家庭“门里现代化、门外脏乱差”的现象,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贡献。三是以“乐在农家”为抓手,开展“好婆媳、好邻居、好村民”三好争创活动,引导妇女争创和谐。通过举办“家庭才艺大比拼”、“夸夸我的好邻居”等有意义的活动,根据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妇女在社会上做一个好村民、在社区做一个好邻居、在家庭做一个好婆媳。通过一系列的妇女家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妇女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使“做文明人、建新农村”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
三、加强妇女文化队伍建设,促进新农村文化开展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教育部长周济同志所大力倡导的健康生活理念,现如今,也在册子乡广大妇女群众中广泛流传。在这句口号的引领下,妇女姐妹们跳起了韵律健身操,在全乡掀起健身热潮,也给昔日静寂的小岛增添了无限青春与活力。
月月有演出,天天有锻炼,这就是册子乡妇女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丰富的文化活动活跃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册子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组织开展广场健身舞、医疗保健操、女子夜呼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有力保障了全乡妇女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序健康开展。妇女群众中参与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人多了;闲聊的人少了,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的人多了;打扑克、搓麻将参与赌博的人少了,勤劳务实的人多了;扯皮吵架的人少了,相互帮助、学习的人多了;不讲文明、违法乱纪的人少了,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多了,把美德引进家庭、把文明融入生活、把教育渗透到村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册子乡今年已累计举办各种健康知识讲座、培训班7期,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现场报告会、女性生殖健康讲座、青春期心理辅导活动课等,还不定期举办妇女权益保障法培训等,村民们积极性高涨,越听越有兴趣。“今年,阿拉册子格外的热闹,什么越剧周、送戏下乡、文艺演出„„还有各类培训活动,一直没有断过,新农村、新风貌、新气象,阿拉有福了!”
四、培育妇女先进典型,激励妇女为建设新农村建功立业 妇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潮中,培育和树立先进典型,能够激励和引导广大妇女在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上展示才华、建功立业。我们将及时发现、培养、宣传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动妇女增收致富,弘扬文明新风,促进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先进典型,进一步宣传妇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激励和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主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合作进取来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生活条件、形成文明风尚、建设美好家园,使新农村建设的过程成为广大妇女提高素质、自我追求的过程。
文化渗透如细雨润物,文明新风似大地回春,农村妇女优良文化行为在这种渗透中逐渐形成,经过这种文化洗礼的“海岛新女性”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她们将带着崭新的风貌、活跃的思想、大胆的创新,走出新农村建设的坚实步伐。
余姚:加强妇女文体团队建设 活跃妇女文化生活——关注农村妇女文化生活
来源: 余姚市妇联 发布日期: 2010-12-23 11:47:01
从1900年2月20日台北天然足潮流兴起,劝导放足、革除缠足陋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妇女发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变化。由从前的“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发展到了今天身着亮丽的表演服,在广场上翩然起舞,用解放的双脚舞出妇女的精彩人生。7月4日晚在余姚市兰江街道石婆桥村文化广场举行的第三届主题为“情系奥运,放飞梦想”的广场健身操(舞)比赛取得了圆满的结束。参赛的十余支妇女文体团队由社区和农村妇女组成。这十余支妇女文体团队已经有了历届广场健身操(舞)的比赛经验,在筹备比赛的同时也丰富了妇女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几支农村队伍,自从参加比赛后对舞蹈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闲暇时间,召集几个文体爱好者一起跳舞健身也正逐渐成为农村妇女生活的一部分。
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妇女是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妇女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妇女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化和妇女文体团队的建设无疑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的进程,而两者的现状和发展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妇女文体团队现状
目前,在余姚市兰江街道下有大大小小文化广场15个,其中农村9个,社区6个。受地理条件限制,大型的文化广场是社区居民的主要活动场所。兰墅桥广场每晚都是附近社区居民散步休闲的绝佳去处。每逢夜幕降临,那里就成为了舞的海洋。大批的居民,其中以妇女为主自发地形成一个庞大的队伍,在有节奏的音乐伴奏和领舞老师的带领下,跳起健身舞。凡是过往路人,有意者都可以加入其中,尽情享受健身舞带来的快乐。这已经成为姚江边一道独特的夜晚风景线。与此同时7个村落文化宫则成为了各村农村妇女休闲的去处。除此之外,各个社区和农村还设有健身路径,以400米为一条的健身路径共有32条,其中农村15条,社区17条。经过市妇联和街道妇联的长期努力,兰江街道下共有妇女文体团队17个,基本覆盖每个社区和农村。这些团队的建立为妇女的生活注入了活力,也起到了凝聚力量。同时,农村妇女那种“满足温饱,吃穿不愁,围着灶台、丈夫、儿女转”的状况也因此发生变化、精神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17支妇女文体团队中,社区妇女文体团队建设更为专业,有专门的柔力球操队伍等;农村妇女文化团队虽然显得较为业余,但是参与热情高昂。
除此之外,设立的7个老年门球队则是老年妇女晚年运动健身的首选。兰江街道下唯一一个门球场建在兰墅桥边,投资20万元。
妇女文化生活现状
近年来,各级妇联组织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本”、丰富和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了“(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弘扬家庭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陶冶群众情操,抵制封建迷信和邪教的侵袭。广大农村妇女在提高家庭成员道德素质,教育子女提高整个农村文明程度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目前,在农村,“文明家庭”遍布各个角落;以妇女为主要参与者的各类文化队伍活跃在街头巷尾,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妇女文化生活与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差距大。
社区妇女由于家庭、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有较多的精力和资金来组建专业的文体团队,参加较多的文化活动,文化生活相对更为广泛而丰富。社区居民多居住在发展较快的市区,交通便利,信息接受便捷,加上接受的教育水平较高,社区妇女在思想上更为开放、先进。一般妇女可以通过网络、书店、报刊杂志等接触到前沿信息,能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这也使得社区妇女的文化生活面更广,内容更新。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妇女接受新事物明显滞后,且有一定难度。无法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是农村妇女文化生活贫乏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她们已经开始慢慢接受新事物、新思潮,但是仍然不能像社区妇女那样开放地接纳并将其进行自我化。参与的文化学习少,适应新事物慢,明显滞后于日益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而另一个滞后的观念则来自于村级领导。农村妇女文化建设得不到村级领导的支持,要谈发展也是比较困难的。农村妇女文体团队能够得到村级领导的支持,无疑会给她们带来更大的信心。
而另一方面,各种文化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经济扶持。对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也有待进一步提高。投入不足也是造成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匮乏滞后的原因之一。农村文化生活的氛围需要活跃,加大文化设施是措施之一。以郭相桥村为例,村落文化公宫尚未建立,妇女文化团队进行集体活动缺少合适的场所。每逢比赛排练,都是东找地方西借场所,甚至冒着严寒酷暑露天筹备。这大大削减了妇女的热情和信心。更何况日常文化生活的进行。而社区文化场所的建立则明显好于农村。文化广场设施齐全,面积宽敞,社区文化环境优良,居民乐于前往。这也是造成社区和农村文化生活差距的一个因素。
二.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单一。
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现象较为突出,大约20%的农村妇女晚饭后走出家门到广场跳健身舞,更多的妇女在家做家务。除此之外就是村妇联、妇代会组织的一些讲座、指导课,最多的也许就是在家看电视。看电视已经成为农村妇女的主要文化生活。由妇女自发组成的活动形式单一,频率也较低。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农村妇女多以家务为重。平时在外上班,下班回家便是烧饭洗衣做家务辅导孩子,即便是休息日,也是在家做事为主。偶尔有闲暇,也就是看看电视。另一个原因是农村文化资源短缺。虽然有村落文化宫存在,但村落文化宫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文化宫多为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虽然有阅览室,但是阅览室书籍报刊种类单一。一般阅览室很少见到妇女身影。
三.农村妇女文化层次较低,专业人才缺乏。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一些先进的思想和主流意识传播难。农村社会风气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一是赌博风气的比较严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还是搓小麻将,导致夫妻关系不和,小吵小闹时有发生。二是封建迷信有所抬头。除老年妇女在家念经拜佛外,敬神拜佛日趋年轻化。三是专业人才缺乏。从街道层面讲,文化站人员在编不在岗,行同虚设,再加上各项培训经费短缺,培训渠道过窄等问题,形成了农村文化工作内容缺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从农村层面看,文化专业人才奇缺,出现断层和老化现象,即使有几位文娱爱好者,其生存和发展也比较困难。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主要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历史的影响。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也是造成农村妇女文化层次低下的另一个原因。尽管妇女的平等地位得到了法律的确定,但是农村妇女仍然背负着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的种种压力,使其没有物质基础和精力去从事文化娱乐活动,专业人才缺乏。
对策措施
一.加大对农村娱乐、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及宣传,增加农村妇女娱乐场所和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使农村妇女能够通过妇女之家、女性素质学校等途径学习培训获取知识,丰富生活。培训农村妇女文化骨干,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指导,开展文艺下乡活动,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品味。大力开展家庭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妇女生活质量。
二.每村创建一个图书馆,免费提供种养、致富信息、外出务工、教育、卫生、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图书及相关信息资料,为妇女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辅导员由本村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担任。
三.创办一份妇女快报,以此为载体,动员妇女积极投稿,加强城乡妇女间的交流,让农村妇女更多地了解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同时掌握最新的致富信息、技术知识、生活常识。
四.积极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广大妇女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行为推动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科学生产、文明生活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使妇女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使“做文明人、建新农村”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
五.适当开展各种文化兴趣讲座,激发妇女学习兴趣,丰富文化生活。让单一的文化生活多元化,扩大涵盖面。
受封建思想、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文化水平的制约,占我国人口约40%的农村妇女成为了妇女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但是,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来说,这却又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强势军队。她们仍然是一个需要倾注更多关爱的弱势群体,如何更好地改善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好地维护其合法权益,仍然是农村妇女工作的主题。而在当前新农村、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里,如何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调动其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其巨大潜力与战斗力,成为了当前关注农村、关注妇女的重要课题。
因此,一方面社会有责任给予这个弱势群体更多的关爱,使其生存状况得以改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妇女组织应该联合各种社会力量为农村妇女创造机会与条件、搭建好发展平台,将其培养成一支自强不息、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从而充分发挥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巨大的潜力。余姚市妇联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篇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增加, 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巢老人。作为弱势群体,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目前, 学界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学者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对空巢老人进行界定。梁艳把农村家庭子女成人后独立生活居住留下来的夫妇认为是农村空巢老人。李锋清则认为农村空巢老人是年龄超过65岁, 且与子女居住在不同的村庄的老人。黄羿友把农村空巢老人界定为年龄在65周岁及以上, 且子女或孙辈不在本地工作、生活, 或孙辈虽在老人身边, 但仍需照顾的农村老人。本文采用廖和平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界定, 即空巢老人是指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 子女长期在外求学、务工和定居的农村老年人, 或者是子女虽然与自己居住在同一村落, 但不共同生活的农村老年人。
现阶段大部分学者对空巢老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空巢”老人群体的某一方面研究, 综合性不强, 如赵华硕等人对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状况的研究;孟昉等人对空巢老人养老现状的研究;金霞等人对农村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的研究, 以及陈星宇等人对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关系及社会适应度的研究等。在此基础上, 本文通过对农村空巢老人经济情况、养老问题、精神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及阐述, 力求比较全面了解和反映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
1.空巢老人数量庞大且将持续增长。
在本文调查的湖北省26个县 (县级市) 869份对老年人进行调查的有效样本中, 共有200个空巢老人, 占有效样本的23.0%。按照湖北省统计年鉴, 2009年湖北省农村常住人口为3088.8万人。以此推测, 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约为710.4万人。考虑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流动仍然在增长阶段, 因此在两种力量即人口老龄化加重和农村外出人口增多的同时作用下, 未来一段时间湖北省空巢老人将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2.大多数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偏差。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当问及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是否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问题时, 认为生活收入够用有余的比例为17.4%, 认为收入大致够用的比例为27.3%, 认为一般的比例为19.7%, 二者合计为47%。表示收入有些困难和十分困难的分别占28%和7.6%, 二者合计占35.6%。由此可知, 目前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以上的空巢老人仅有6成多, 超过3成空巢老人的生活存在困难。
3.空巢老人患病率高, 高龄老人身体状况最差。
关于空巢老人健康状况的调查, 有124位被访者提供了信息。其中病重/高龄生活不便者有9人, 占7.3%;有病需要适当照顾者共30人, 占24.2%;有病但不影响生活者42人, 占33.9%;3者合计得到身患疾病的空巢老人共占65.4%。无病可以自理和身体健康可以照顾家人的分别有28人、15人, 占比分别为22.6%和12%。再具体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发现, 随着年龄的增长, 病重/高龄生活不便者的比例从6.1%增长到13.6%, 有病需要照顾的人群比例从21.4%增长到31.8%。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因数据缺少, 趋势不明显, 但有理由推测这一部分的老年人医疗负担更为严重。
4.新农保的普及水平低。
数据显示, 在153位空巢老人样本中, 有40位处于新农保试点县, 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老人有28个, 占空巢老人数量的试点县空巢老人数量的70%, 占样本空巢老人数量的18.3%。农村老年人大部分积蓄不多, 务农收入有限, 又缺少非农就业机会, 子女的补贴仅能起到有限的补充养老作用。随着年龄增长, 当空巢老人进入高龄后, 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养老保障提供持续的收入流, 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问题就将面临极大的困境。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意愿和需求
1.超过半数空巢老人担忧养老问题, 生活来源无保障成最大忧虑。
当问及对未来养老问题的看法时, 担心自己养老问题的老人有69人, 占有效样本的比重为55.2%;不担心自己养老问题的为56人, 所占比重为44.8%。在回答了对未来担忧的具体问题的73人中, 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的有26人, 占总数比重为35.6%;担心子女不在家的有18人, 占24.7%;担心不能继续干活的占21.9%;担心生活孤单的占17.8%。由此可见, 超过半数老人对自己的养老问题不持乐观心态, 物质生活的无保障和精神生活的孤单是这些空巢老人的最大困扰。
2.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家庭一大负担。
在123个有效样本中, 认为自己的养老问题给家里带来很重、较重负担的分别占5.7%和31.7%, 认为较轻负担的占12.2%, 三者共计占49.6%;没有负担的仅占8.1%, 表示一般的占42.3%。可见, 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都给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 因为近7成的空巢老人都身患疾病, 既需要照顾又需要大量的医疗开支, 这就加重了儿女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3.依靠社会保障养老得最大认可。
关于“哪种养老方式最好”的问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选择“依靠储蓄”的占6.5%, 选择“依靠自己”的占22.6%, 选择“依靠子女”的占25%, 选择“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的占46%, 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率远远高于其他养老方式。认为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养老问题的占总数的22.4%;认为“部分能”的占60.8%;认为“完全不能”的占7.2%;另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当对受访者提问“您觉得国家立法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能够解决子女不关心老年人的问题吗?”在122名提交答案的受访者中, 有81位回答“不能”, 占66.4%, 41人回答“能”, 占33.6%。可见老年人对家庭养老的信心大大减少。
4.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 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的期待更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2个样本中, 当问及让老人感觉最高兴的事情时, 28.7%的老人选择了“家庭和睦”;33.6%的老人认为是“身体健康”;其次是选择“生活水平提高”的占17.2%;选择“子女工作顺利”的占10.7%;5.7%的老人选择“养老有保障”。说明对于空巢老人来说, 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后, 家庭和睦, 能经常得到子女的慰藉, 享受天伦之乐是最重要的。
四、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一) 空巢老人经济收入不足
数据分析表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以上的空巢老人仅有60.4%, 有高达4成的空巢老人反映其生活“有些困难”或者“十分困难”。
1. 务农收入较少。
空巢老人生理上走向衰老, 逐渐丧失劳动能力, 无其他赚钱的途径, 在家务农所得收入是空巢老人主要的生活来源。在空巢老人的来源调查中, 49%的老年人仍需要依靠务农来获得收入。但由于空巢老人通常采用传统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体力及技术上制约了规模化经营土地, 难以取得较大的收益。
2. 子女补贴较少。
从数据上看, 仅有56.2%的老人得到子女补贴。在回答子女补贴金额的80名受访者中, 每年得到子女1000元及以下的有38人, 占47.5%;子女补贴1000元到2000元的有17人, 占21.3%;2000元到3000元的有8人, 占10%;3000元以上者有17人, 占21.3%, 其中达到或超过10000元的仅有4人, 占5%。
3. 家庭积蓄不足。
34.6%的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之一为家庭储蓄。尽管没有取得空巢老人家庭积蓄的具体数据, 但可以推测, 经过为儿女成家、建房的大额支出后, 农村老年人的家庭积蓄不会太多, 在物价上涨的今天, 以前的储蓄并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之所需。因此大多数空巢老人的收入水平较低, 生活状况偏差。
4. 缺少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能够为老年人提供稳定持续的收入, 是大多数老年人最为重要的养老保障所在。而从调查数据看, 湖北省空巢老人中能够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仅占18.3%, 大部分人没有参加过商业养老保险, 缺乏养老保障。
(二) 空巢老人生活负担较重
1. 劳动负担较重。
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 农忙时节子女回家成本较高, 很少回家帮忙, 家庭所承包的农田劳动便落到老年人身上。老人自身劳动能力逐渐降低, 劳动负担较以前加重。从数据上看, 农忙时节不回家帮忙者占31.7%, 较少回家帮忙的占35.8%, 两者合计占67.5%。回答“一般”和“较多回家帮忙的”分别占18.4%和13.3%, 回答经常回家帮忙的仅有1人, 不足1%。因此, 空巢老年人的农活负担是比较严重的。另外在家照顾孙辈的劳动也是一个较大负担。已经孕育有子女的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会将未成年的子女留在家中给老人照看。虽然我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在家与老人一起生活的孙辈日常生活仍然需要较大精力进行照顾, 这无疑加重了空巢老人的劳动负担。
2. 医疗负担重。
老人寿命在不断延长, 患病率却在不断上升, 需要得到更多的照料, 据测算, 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从数据上看, 6成多空巢老人患有某种程度的疾病, 且随年龄增长, 患病比例增高, 医疗支出加大。虽然调查显示新农合的参与率达到94.3%, 但考虑到目前新农合的政策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只保大病, 不能报销日常的医药费用, 报销手续烦琐, 定点医院数量有限, 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仍然不容乐观。因为子女在外务工, 当空巢老人生病时往往得不到子女的及时照顾, 无疑加重了生活负担。调查显示仍有4成农村空巢老人表示生活存在困难, 当他们遇到病痛时更加难以解决医疗支出问题,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风险非常大。
(三) 空巢老人精神需求少但面临压力较大
1. 空巢老人精神生活要求较少。
在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后, 湖北省农村空巢老人对于精神生活的要求较低, 比较容易满足。儿女家庭和睦、子孙承欢膝下是大部分空巢老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从调查可知, 35.1%的老人认为“家庭和睦”是生活中最让自己高兴的事情。29.8%的老人认为“身体健康”是最让自己高兴的事情。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提出的要求较低, 是精神上最容易得到满足的群体。
2. 空巢老人精神压力大。
虽然空巢老人对精神生活要求较少, 但仍有不少让老人感到痛苦与忧虑的事情。当问及空巢老人生活中“最担心什么”时, 35.6%的空巢老人担心生活来源无保障;担心子女不在家的比例为24.7%, 二者占了近7成;不能继续干活的占21.9%;担心生活孤单的比例也达到17.8%。由于务农收入较少、子女补贴较少、农村养老机制不健全使老人无法获得社会接济等多方面原因, 农村空巢老人的收入较少, 因此对收入的担忧的比例最大。空巢老人的子女外出务工或经商, 在家居住的时间较少。外出务工子女打电话给老人维系感情或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也都较少, 老人无法获得来自子女的亲情抚慰。如果老人的老伴还在, 精神状况还较好。一旦丧偶, 失去老伴的沉重打击会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 儿女不在身边不能为其排解压力。而由于空巢老人交往圈子较小, 大多数老人在农忙之余多会选择与邻居聊天、或者看电视报纸及打牌等活动。老人的精神压力较大。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呈现出对现在不安、对未来担忧的特点。
(四)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缺失
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仍是我国各地区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村劳动力流动人口增多, 大量空巢老人的出现, 对于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根据调查可知, 认为依靠子女完全能解决养老问题的占了总数的22.4%;认为“部分能”的占60.8%;认为“完全不能”的占7.2%;另有9.6%的人表示说不清。家庭养老面临巨大的压力。关于“哪种养老方式最好”的问题, 在提供有效信息的124个样本中, 选择“依靠储蓄”的占6.5%, 选择“依靠自己”的占了22.6%, 选择“依靠子女”的占25%, 选择“依靠社会养老保险”的占46%, 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可率远远高于其他养老方式。明确表示自己的养老问题给家庭带来负担的占49.6%。甚至66.4%的受访空巢老人认为国家立法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也无法解决老年人的关爱问题。可以看出, 家庭养老面临巨大挑战。空巢老人已经认识到家庭养老的功能正在弱化, 对社会养老的认可度高, 需求强烈。
2. 社会养老保障缺失。
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保险提出了极大的需求, 但目前的社会养老机制仍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不能满足大部分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提出的期望, 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到社会养老方式的好处, 养老机制覆盖范围较小。除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较多外, 空巢老人在农村养老保险、各种商业保险方面的参保人数都较少。空巢老人中享受新农保养老金的比例仅为18.3%, 没有享受新农保的老人多达81.7%, 领取养老金的空巢老人不到两成。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 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大省, 农村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多, 社会养老压力较大。因为空巢老人本身经济较为拮据, 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投保, 商业保险基本未能进入农村。
摘要:本文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百村十年观察”数据采集平台, 通过分析湖北省26个县869位农民的调查数据, 对空巢老人的物质及精神生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较为严重。空巢老人存在经济收入不足, 生活负担严重, 精神压力较大, 社会养老保障欠缺等问题, 空巢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亟须得到关心。
关键词:空巢老人,物质生活,精神状况,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梁艳.农村空巢家庭老人精神赡养状况分析[D].山东大学, 2007.
[2]李锋清.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 2009 (2) .
[3]黄羿友.弘扬传统美德关注“空巢老人”[J].经济师, 2009 (3) .
[4]廖和平.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6) .
[5]赵华硕.徐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8) .
[6]孟昉, 黄佳豪.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亟待关注[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09 (2) .
[7]袁金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3) .
[8]陈星宇.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和政策建议[J].前沿, 2009 (7) .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构建与实践
众所周知的是,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并且一直以来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是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它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实践。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文化始终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严重影响了中国精神文明层面的发展和进步。并且,随着近几年来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越来越紧密,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许多西方文化也渐渐的走进了中国各个地区,并且这些文化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许多西方节日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西方节日的不断涌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渐渐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眼中,从而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支柱
我们知道,农村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随着大量西方节日的不断涌入,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已经渐渐的忽略了农村原有传统文化,这些现象对于构建我国精神家园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变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增加他们对于农村礼堂文化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的是,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村人们的精神素质,不断的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得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可以共同得到丰富,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我国农村整体的精神素养,同时,使得传统的农村文化可以得到传播,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而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了重要的支撑。
由于受经济方面的约束,农村文化礼堂在举办上存在着许多局限,但是,在举办农村文化礼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尽量的克服这些困难,从而真正的实现构建农村精神家园的目的。农村文化礼堂的举办形式就是对于农村原有的各种大会堂或者活动中心等进行进一步的扩建或者整改,从而为人们进行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例如,在空闲时间,人们可以到各个文化场所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在活动举办过程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各个活动形式中,并且将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活动的宗旨,同时,应该鼓励农村所有的人们积极的参加这些活动,让他们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人公,然后,在进行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更好的记住并且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我们可以定期在这些文化场所举办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竞赛或者播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从而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农村文化的内容,使得农村文化能够尽快向着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增加农村文化礼堂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的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是更好的进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主要基础之一。由于受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比较低,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不断地增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的完善农村文化礼堂场所中的所有设备。例如,对于农村原有的一些文化礼堂或者场所,政府应该进行维修或者改建,适当的增加这些场所的面积,同时,还应该为这些场所配置一些新型的设备,以便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另外,对于部分具有少数文化场所的农村,政府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补助,帮助他们修建更多的文化场所,但是。在选择修建地址时,应该选择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地方。最后,政府还应该定期对这些文化场所进行检查,不断的改善原有的设备,使得所有设备都可以正常运行。
(二)丰富文化礼堂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我们必须要首先不断的丰富文化礼堂的内容。众所周知的是,我们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精神家园,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可以发扬光大。为了真正的达到农村文化礼堂举办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将村民作为举办活动的核心,从他们的爱好出发,将农村的人们都吸引到文化礼堂中,从而不断地增加文化礼堂的生命力。例如,在进行活动之前,我们应该对农村居民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对于本村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然后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同时,也可以对农村的一些记载实际情况的史书进行调查,最后,将这些文化以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展示在文化礼堂中,从而增加村民对于这些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即农耕文化活动或者重阳敬老活动等,鼓励所有村民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对于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村民,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建立健全文化礼堂的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的推进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我们必须要首先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管理机制,加上对于管理机制的建设,从而确保文化礼堂活动的更好开展。例如,首先,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文化礼堂管理机制,为了增加文化礼堂所有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我们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思想培训,提高他们对于管理机制的重视程度。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使得所有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内容以及重要性。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的保障机制,明确文化礼堂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薪资以及这些薪资的来源渠道,增加对于文化礼堂的资金补助力度。例如,我国相关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人士或者一些大型的企业和公司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资助一定的资金,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可以正常的进行开展。
三、小结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的发展和弘扬农村文化是我们目前的一个主要任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农村文化已经渐渐的走出人们的视眼中,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人们整体素养越来越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推进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已经势在必行。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首先增大对于农村文化礼堂设备建设的资金力度,确保文化礼堂开展的活动场所。同时,还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农村文化尽快向优质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村人们的整体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昔昔.“文化礼堂、幸福八有”气象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2).
[2]韩杰.浅论农村文化礼堂凝聚精气神[J].科学中国人.2014.
[3]陈洁.对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的若干思考[J].大众文艺.2014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篇4
五保户供养问题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着力办好的事关民生的“五件实事”之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来**调研时,高度关注五保户的生活问题,明确要求做好五保户的供养工作。对此,市、区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五保户的供养工作。为了准确掌握全区五保户供养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
题,进一步做好五保户供养工作,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专门的调研工作组,从民政、财政、社保、卫生、统计、物价、扶贫、残联等相关部门抽调20名农村工作时间长、基层情况熟悉的同志组成调研组,分4个工作小组,利用15天时间,先后深入全区16乡镇102个行政村和9所农村敬老院,采取入户走访、查看,召开村干部、村民代表及五保户代表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区农村五保户的生活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区农村五保户的生活状况。现将秦州区五保户供养的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做好五保户工作的几点建议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区位于11东南部,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中心城区,辖10镇6乡,420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1个社区居委会,全区总人口64.28万,其中农业人口43.94万,占总人口的68%;全区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人均耕地2.16亩,2005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7.76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2.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986元。
全区现有农村五保户供养对象1689户2348人,其中:男1406人,女942人;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904人,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1002人,身体残疾的442人;有耕地的1965人,无耕地的383人。(详见下表)
供养方式。我区对农村五保户一直采取以分散供养为主、集中供养为辅的办法。目前全区分散供养2299人,占供养总数的97.9%,身体健康且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主要依靠承包地种植收入和区乡救济、村组接济维持生活所需;身体残疾、常年多病且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主要靠政府救助、亲邻接济、社会捐赠及微薄的承包地租赁收入,解决基本生活困难。目前集中供养49人,占供养总数2.1%,主要在乡镇敬老院,供养方式主要采取从财政转移支付、受灾群众补助款、季节性口粮款和救济物资中给予解决,目前全区敬老院有9所,2000年区上投入20万元进行了扩建改造,现有总床位数120张。五保户去世后,其丧葬费用,经济条件较好的郊区和川道区,主要由村上筹集解决;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和贫困区,由民政部门视其困难状况一次性解决800——1200元。
供养标准。税费改革前,五保户供养标准为:分散供养年人均600元,集中供养年人均1000元;税费改革后,随着各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我们相应提高了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提高到800元,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提高到1200元。全区年供养经费约189.8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转移支付45.6万元,区、乡配套144.2万元。五保户供养标准适当提高后,全区五保户的生活现状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种植业劳力不足,加之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提高,虽然大部分五保户有自己的承包地,但因无力耕种,其他农户又不愿承包,五保户种植业收入非常低微,五保户当前的生活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从目前秦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城乡居民生活及物价总体水平综合测算,现阶段五保户基本生活标准月人均至少应为139.98元,年需1679.4元。(详见下表)
秦州区农村五保户基本生活标准市场现价费用表
二、当前全区五保户供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⒈供养标准偏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无论是集中供养,还是分散供养,供养标准都偏低。从调研情况看,由于不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农村住户的基本生活所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城郊区及川道区五保户最低生活费人均月需150.8元,年需1809.6元,山区及林缘区五保户最低生活费用人均月需124元,年需1488元。按照目前我区分散供养对象年人均800元、集中供养对象年人均1200元标准,仅能解决五保户最基本的生活,尚未达到当地群众最低生活标准,距中等生活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就医、房屋维修等不确定性开支,所需供养费用缺口就更大。我区五保户中长年患病、生活不能自理、无劳动能力的供养对象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五保户生活设施简陋,居住条件较差,部分五保户住房破旧,年久失修。要全面做到五保户“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确面临一定的困难。
有关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报告 篇5
在教学中,无论是哪个学科,我都崇尚“快乐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在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去学习,去撷取智慧的果实。所以,在课堂上我尽量设计一些趣味些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例如,《我背上了新书包》这一单元的学习,我让学生课前去了了解身边的新伙伴,试着和他们去交朋友;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校园,自己来熟悉这里的环境。初来学校的他们对一切新事物都异常感兴趣,因此这一单元的每一堂课学习,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教学也都达到了预期效果。
另外,我把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真善美,丑与恶,提高他们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
学生的进步总是令人欣慰的,但自己的进步才更值得自己回味。反思自己所上过的课,感觉自己把大师们的精髓还没吃透,将名师的技巧运用到课堂中,总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想自己今后的工作,就是花更多的精力去思考教学,去研究学生,调整或创新教学活动,使自己有所进步。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总之,都是我的收获。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一些提高。我决心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提高自己,在今后多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相信在今后,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 工作报告格式范文
★ 工作报告范文
★ 工作报告
★ 加强内部管理构建与谐广电后勤工作报告
★ 护理工作报告
★ 工作报告开头
★ 工作报告范文10篇
★ 团代会工作报告
★ 集团工作报告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篇6
首先,感谢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同仁们给予我这样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舞台。我叫xx,来自xx房地产项目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xx是我家,发展靠大家》。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农夫的梦想为什么永远是梦想?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说明了一个可以值得我们每一个员工深思的道理。因为他光有梦想却没有行动,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赢在执行上,那么我们如何去有效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呢?其实它也是离不开执行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是自己的职责,个人认为,高效完成岗位工作任务,要注意三点:
第一,端正态度,培养执行力。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端正态度,求真务实,培养执行力,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第二,拒绝借口,体现执行力。优秀的工作人员从不在遇到困难时寻找任何借口,而是努力想办法,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正所谓不为困难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第三,注重细节,提升执行力。“想做大事的人太多,而愿把小事做完美的人太少”。只有脚踏实地得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成就。所以,我们要提高有效执行力,及时跟进工作任务,才能促进公司长远发展。
古人云:勤俭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古人云:勤俭永无穷,坐食山也空。古人云了又云,意在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是我们的传家宝啊!这也是我们企业倡导“降本增效”的一项重要内容,降本增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承载着企业的发展与兴衰,人人降本增效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古人视勤俭节约为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之一,更视为治国安邦的至理名言。
作为xx的一份子,我们每个部门、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响应“降本增效”的号召,杜绝各种浪费行为,增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牢固树立节约无小事的意识,小的节约积聚起来和小的浪费累积起来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倡议全体员工要从大局出发,从小处着手,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哪怕是一张纸、一支笔,一滴水,一度电……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使勤俭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让我们一起来勤俭节约,争做降本增效、厉行节约的先锋。
大家都知道,大雁迁徙时总是结队而行,那么大雁为什么要编队飞行呢?动物学家们研究发现,前面大雁的飞行可以减少后面大雁飞行的空气阻力,当领头雁飞累了的时候就会发出信息,队列中另一只强壮的大雁就会自觉地飞上去替补。结果表明,大雁结队飞行的速度是单只大雁飞行速度的1.73倍。也就是说,借助团队的力量,大雁可以飞的更快,飞的更远。从大雁的身上,我们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合作的重要性,犹如我们昨天做的《坐地起身》游戏一样,它让我们尝试团队合作所带来的成功喜悦。
诚信,恒心,创新,聚心是我们的企业精神,其中聚心指的就是团队精神,我们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扮演这不同的角色,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只有与团队一起奋斗,借助团队的力量,去创造佳绩。总之,团队精神就是我们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理念,切记一根筷子容易弯,十根筷子折不断的这个道理。齐心协力,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并通过务实高效,雷厉风行,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时此刻,耳边不时的又想起我们的xx誓言----“我志愿加入xx,xx是我的家,我是xx的主人。xx的发展是我的使命,xx的成长是我的希望.......”等等语句。这个誓言是我们昨天刚刚宣誓过得,希望我们不仅仅是念念而已,而是去付出行动,来实现我们的梦想!因为我们是xx人,xx是我家,发展靠大家。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篇7
然而, 长期以来农村学校受地域、经济社会、教育思想传统等因素的影响,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直滞后,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
现状
农村小学由于存在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匮乏, 教育信息较闭塞, 教师教育技能落后, 且教学、管理、迎接各种检查等常规性工作压得学校手忙脚乱, 很难有时间、精力和客观条件研究校园文化建设, 所以校园文化 (尤其是精神文化) 建设的效果不容乐观。
1.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倾向于物质文化建设, 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由于国家对教育加大了投入, 学校硬件设施、物质环境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改观。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的总体结构布局, 校园绿化、美化, 环境卫生, 硬件设施) 已呈现出喜人的气象, 但精神文化建设仍处于停滞或刚启动阶段, 师生间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理想和信念、道德与情操、志向与追求。但小学教育具有注重养成教育的特点, 肩负从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重任, 所以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建设理应摆在更突出的地位, 并努力发挥其育人功效。
2.教师年龄结构老化, 难以适应现代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当今的农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滞后与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目前农村小学仍有较多的民办转编、通过进修才拿了中师文凭执教的老师。他们由于知识结构和年龄的原因学习能力低下, 不能接受瞬息万变的知识及信息。有些老教师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评价方式、思想观念“不变应万变”地看待今天学生的成长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文化积淀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所以, 建设体现现代教育精神的校园文化常常是纸上谈兵、力不从心。
3.教师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师德状况制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并非一方净土。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教师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师德建设状况自然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 官员腐败现象严重, “阴暗面”“潜规则”“灰色收入”浸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这种环境使有些教师在利益、享乐面前迷失人生目标, 丧失正确的价值观, 背离了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德精神。他们变着法儿向学生伸手, 在社会关系网上投机钻营以求“上进”, 有的教师终日沉湎于麻将扑克, 有的农村教师上课无精打采在自家地里劳动却“生龙活虎”……凡此种种, 说明有些教师浸染社会大染缸太深, 他们世俗、低迷的精神状态势必影响学生的精神风貌, 影响校园整体精神文化氛围, 制约精神文化建设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4.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过多地用于加强学生管理的层面上
我们在农村学校常看到的现象是:领导很少兼课, 也较少参与教研活动, 有些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态度也不够认真。如, 上课时间接打手机、坐教、抽烟、随意进出教室、对待学生语言粗鲁甚至挖苦讽刺、体罚或变相体罚……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则从;其身不正, 令则不从”。学校领导、老师都是学生效仿的榜样, 师长们的不雅行为让学生深受其害。当前, 学校领导把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过多地用在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上, 而忽视了加强班子成员、教师队伍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样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焉能奏效?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应该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既提高领导、教师的精神风貌、业务水平, 又促进学生的文明养成。
以上是制约农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些主客观因素, 反映了农村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容乐观的现状。
策略
1.运用各种载体, 努力形成校园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
校园内良好的学风、礼貌的行为、文明的举止, 说到底都是文化修养和价值追求的表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以高尚的价值观为主导的。校园文化的主体是人, 校园文化体现着人的政治活动, 教研学术活动以及人际关系, 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因此, 建设校园文化首要的是确立正确、明确的价值导向, 这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 校园人共同理想和价值观的建树并非易事。
学校要充分运用各种载体, 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导向。常见的做法是制订校训、校歌、校徽和能体现学校精神的各种标志, 纪念校庆, 编写校志、校史等。这些工作虽然并无轰动效应, 但是天长日久的反复强化, 会渐渐形成传统, 产生权威效应, 持久地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其次, 更为有力的导向靠的是领导者和师生中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人的言行举止都在有意无意地显示和传递着某种价值观念, 领导干部和权威人士的言行影响会更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有效的是领导带头, 凡是群众做到的, 领导者必先做到;凡是不要群众做的, 领导要坚决不做。最后, 要建设良好的校风。校风包括学校领导的作风, 教师的教风, 学生的学风。在校风建设中, 教风师核心, 班风是基础。教风在校风形成过程中是起主导作用的, “抓教风, 促学风”是许多学校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经验。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学科教育为主渠道, 有机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人文精神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它总是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学校中心工作是教学, 基本教授形式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是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学科教育应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 学校要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精神,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 增设校本课程, 进行德育、综合实践、家乡史、校史的文化教育。德育校本课程可开设《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德育经典, 实践课程可开设手工制作、废旧物品再利用、社会调查小课题研究等。
其次, 要充分挖掘教育点, 在各学科中做好渗透教育。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从不同教师身上和不同学科的内容中, 获得具体而又丰富的真、善、美的精神陶冶。教师在实施教学时, 要把人文精神教育的目标纳入到学科教学目标之中, 认真挖掘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培养良好人格素养的教材、课本事例、活动现象, 把人文教育和学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找出最佳的渗透点和结合点, 使课堂真正成为人文精神教育的主阵地。
3.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 构建活动文化。
对于学生来说, 寓教于乐的活动课程更能启迪他们的心智, 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教育设施和文化资源, 通过各种活动载体, 组织开展好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譬如, 校内可结合学校实际组织校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 开展好“经典诵读”“红歌传唱”“演讲故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 (绘画、书法、文学社、演唱、舞蹈、手工制作) 等活动。要用师生的静态成果装饰、美化校园 (建设教室文化、走廊文化、院墙文化、橱窗文化等) , 为师生的动态成果提供随时可供展演的平台。校外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家乡的小导游、举行讲座或小记者培训……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状况;生活方式
初次调查过程综述
一. 缘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則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本次调查选取苗族聚居地彭水县及其附近村民地区,查阅该村的相关资料,了解大致情况,然后选择了重点走访对象,最后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重点对象进行详查。并同时结合全国其他各地区的有关情况,试图对我国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作以分析思考,以发现在新时期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个别或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技术,从实际出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以及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建言献策。
二. 主要调查内容
1.收入状况
农民的收入状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的首要问题,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近年来,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差距仍然巨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已是当务之急。经调查得知该村平均每户有6口人,月收入大概3200元,其人均月收入在500左右,主要收入来源有以下几个部分:
(1) 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该村农业生产主要以稻类、豆类、养殖业为主。平均每个家庭水稻种植面积1.5亩,豆类面积0.5亩左右。这部分收入来源仍是目前农村家庭收入的基本部分。
(2) 非农经营收入:主要包括农民进行的第二产业,有如:副食店,服装业,餐饮等。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比较小
(3) 外出务工收入:这部分是该村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平均每个家庭就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这种收入以其广阔的增长空间成为了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切入点。
(4) 其他各种收入:包括来自于各种财产投资性的收入、政府财政投入、租赁变卖财产收入、亲友赠送等各种收入。
该村经济发展情况在全县范围内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情况不理想,可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较之5年前人均总收入增长了将近增长了20个百分点,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缓解了大部分农民的经济压力。这些进步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农村社会制度,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取消农业税收等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我们还对农民素质方面做了以下几个调查:第一是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7年,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左右。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普遍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的经验,接触现代农业知识的不足14%。三是思想观念,该村农民的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许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四是农民对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左右的人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63%的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
这些现象或许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村社会的进步,所以要改变农村现状应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转变落后观念,落实科教兴农战略,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同时还应该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政策保障,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样农民的收入状况才可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2.文化生活
从该县的政府网站上了解到了本县以创建市级文明县城为统揽,始终将基层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加大公共文化财政投入力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工程,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该县更加重视提升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引导乡镇、社区开展以唱民歌、跳坝坝舞、打腰鼓、舞龙狮、看电影等为主要内容的乡镇、社区文化活动。同时结合基层建设,围绕服务农村发展,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送电影送图书送故事送文艺送展览”五送活动,将文化送到田间、地头、广场、乡镇,大力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身需求。
紧接着我们就对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到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 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掀起一股赌博风。
(2)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许多农民仍有封建迷信的思想。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程度不高,只注重挣钱而忽视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4) 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活动单一。
在此,我有几点建议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1) 加强硬件设施,修建一些文化场所,如:图书馆,健身场地,放映厅等。
(2) 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各级政府派人下乡为农民讲授知识以及国家政策
(3)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待遇,让农民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学到文化知识,不要让农民的孩子还是成为农民。
三.调查心得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需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真抓实干、不懈奋斗,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好,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05-18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07-26
与民族精神有关的范文05-15
农村精神病人06-21
弘扬延安精神 加快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07-03
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09-06
农村精神养老公共政策10-18
用星光点亮农村精神文明06-03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汇报06-19
2022山东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