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共12篇)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1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集中体现, 是体育运动的灵魂和核心。 高校体育精神体现在高校体育文化中, 反映出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 是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和学生这一群体特有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 具有较强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 一)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西师范学院2012 -2015级四个年级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1份, 问卷有效率为95. 25% 。问卷调查涵盖全校文史类、 理工类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 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能够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熏陶。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愿的调查得知, 从总体看, 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较好的体育活动参与意愿。其中, 33. 75% 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36. 02% 表示比较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23. 43% 的学生参与意愿处于一般水平, 也有6. 8% 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此外, 男生和女生, 文史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意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调查数据表明,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与其自身对体育精神文化的理解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在:
对于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每周参与频率将其划分为三类群体: 一类是一般参与群体 ( 每周1 - 2次) , 表现为随性而至, 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 另一类是普通参与群体 ( 每周3 - 4次) , 表现为不冷不热, 他们对体育有了进一步认识, 认为追求体育不仅是为了健康, 更是一项技能; 最后一类是积极参与群体 ( 每周5次以上) , 表现为热情高涨, 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体育精神文化内涵, 认为追求体育是为了实现自我, 发展自我, 超越自我。
对于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而言, 我们可以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归纳为 “三无”: 无兴趣、无时间、无能力。从体育精神文化角度诠释, 这 “三无”就是不了解体育的价值与意义、不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以及没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 二) 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价值主体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达的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它从总体上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一般认识。
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健身健美价值取向、休闲娱乐价值取向、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价值取向、个性发展取向和教育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和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认同度比较高, 其中, 认为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健康”、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休闲娱乐, 丰富课余生活”、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的正向选择率分别是85. 64% 、 69. 77% 、65. 92% 。
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生理、 娱乐层面, 至于在体育对人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造成的深层次影响, 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领会。
( 三)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 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环境和氛围,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体育态度,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高校还未形成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被调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图书资料、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网络环境的满意度都非常低, 正向选择率仅占5. 54% 、6. 78% 、8. 56% 、6. 55%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 大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堂、体育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体育运动和体育知识。
三、结论与建议
当前,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略显不足, 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价值取向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均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这与高校体育教育程度不够、体育活动场地匮乏、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体育宣传意识和力度差有一定的关系。
弘扬和发展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是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着力点, 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精神风貌、道德风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 需要从体育文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宣传平台等各个方面进行突破。
参考文献
[1]姜志明, 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2]于可红, 张俏.世界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3]李国泰, 李慧.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与弥补[J].体育科学研究, 2016, 20 (1) :75-78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2
汉语言文学专业
陈晓菊 女,中共党员。荣获三好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校级二等奖学金,通过英语四六级,学生研究性学习项目二等奖,新农村课题论文大赛第二名,母亲节PPT大赛优秀奖,文明寝室设计大赛一等奖等。爱好看书,打羽毛球,爱好写作,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团队精神,有意从事编辑、记者、教师、文秘等工作。联系电话:*** 方莹,女,中共党员,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人。在大学期间担任班级权益信息委员,曾获得的主要奖项有“三好学生”、“优秀团干”、校第九届科技文化节英文写作比赛二等奖、校级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各一次等奖项;顺利通过国家英语等级四六级水平测试;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本人爱好十分广泛,如羽毛球运动,且获皖西学院第二届“阳光体育”杯羽毛球比赛女子团体第二名;软硬笔书法;朗诵等。本人毕业后有意向到大城市工作,有意从事教师(包括对外汉语教师),企业助理,管理,文秘等工作。联系电话:***电子邮箱:1007197506@.qq.com 蒋守端,男,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共青团员,安徽宿州人,学习信息员,文传院学生会宣传部长。曾获得“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三好学生”,两次校级三等奖学金,一次一等奖学金,第二届安徽省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课外做过多种兼职,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兴趣广泛,爱好书法。就业意向:各单位的宣传部门、中学语文教师、市场营销等。联系电话:***.李星迪,女,共青团员。擅长中英文演讲,曾荣获优秀团员,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一、二等奖,校辩论秀“最佳辩手”,“CCTV杯”全国大学生演讲大赛(安徽赛区)三等奖等。有普通话证书、英语四六级和上海市中级口译笔试证书。有意从事文职和中英文辅导、对外汉语教学。联系方式:*** 梁晨晨 在校期间一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工作认真负责。曾先后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称号,并获得过两次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爱好特长是羽毛球,阅读,遇事头脑冷静,组织能力强,就业意愿是企事业单位文秘、助理等相关岗位。
刘鹏雷 曾在2009年获得“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2008年开始在班里担任班干部,并于2010获得“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在2011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我在学校期间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且擅长象棋及球类运动,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准备从事文秘或教师行业。联系电话:*** 马杏,女,安徽淮北人,中共党员。现任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曾任院学生会副主席,话剧社秘书长等职。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和团队意识。曾获奖项有“ 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三等学生奖学金”等。获“优秀团员、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运动员”等称号。爱好阅读、书法、运动、音乐等。性格开朗,大方,乐于交友;能够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希望以后从事行政助理、市场推广业务、营销助理、公务员、文秘、教师等工作。联系电话:***.邵乐猛,男,党员,皖宿州人。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广播站播音员、话剧社演艺部长、学生会学干等职务。工作踏实沉稳,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担任两届全国赛艇锦标赛现场主持人。创作的情景诗作品在省市荧屏播出。获中国农歌会诗文诵读优秀奖、全国赛艇锦标赛“体育道德风尚奖”、中华颂省三等奖、院大学生人物、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特长爱好:编辑策划、写作、主持朗诵、摄影等。就业意向:播音主持、文案编辑、活动策划执行、行政助理等。电话:*** 沈肖肖 自2008年入学以来,一直坚持努力学习、积极为广大同学服务。大学期间,我担任三年班级的团支书,为班级同学服务,积极做好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大三学年,我还担任院学生会主席一职。在大学期间,我荣获过2009“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以及2010的“优秀学生干部”称号;在2010我还荣获了“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铜奖)”。
水莹,女,汉族,1990年2月生于合肥市长丰县。现就读于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0804班,曾担任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等职务。英语过CET-4,普通话测试达到二级甲等,计算机水平达省一级,有较强的沟通和适应能力。08--09学荣获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09授予“三好学生”荣誉称号;09年5.17全国助残日主题PPT比赛一等奖,09--10学评优获得“优秀团干”荣誉称号;并且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求职意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相关方向,行政助理。联系方式:*** 1210970708@qq.com 孙婷婷,女,淮南人,预备党员。本人进校以来,勤奋学习,认真工作。在2009年11月获得“国家奖学金”;在2010年12月获得“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在2009年3月获得“三好学生”;在2010年5月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在2009年9月被聘请为河畔诗社社长。本人性格开朗,爱好阅读和绘画。由于爱好自己所学专业,并希望学有所用,所以毕业以后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联系方式:***。
陶霄云,女,在大学期间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学干,优秀团干荣誉称号,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和校级二等优秀学生奖学金。熟悉金融会计等相关知识,就业意向是会计方面。
汪慧,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第四届“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安徽省三等奖、研究性学习一等奖、安全教育月征文三等奖、诗歌默写大赛二等奖、文明寝室等等。就业意向为教师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文员、报社或出版社编辑。
汪丽,女,中共党员。本人为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2012届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校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会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校级二等奖学金,研究性学习三等奖等各级奖项,并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本人爱读书爱旅行,希望以后可以在语言学方面有所成就,从事教育或文化产业等方向的工作。联系方式:***。
王佳欣,擅长阅读写作,喜爱户外活动。曾获三次校级二等奖学金、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四六级已过、计算机国家二级证书、普通话二甲证书、校运动会三等奖、春泥影评大赛三等奖、河畔诗社征稿一等奖等等。就业意向为中文教师。
王文燕,女,大学期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和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二等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熟悉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教师职业技能。未来就业意向为从事中学语文教育。
夏秋雨,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0801班,团支部书记。大学期间,获三好学生,优秀学干,校级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和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2010年获得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本人擅长写作,08年获全国优秀文艺作品大赛优秀奖,在校期间,曾获得校文学社征稿一等奖和三等奖。本人就业意向为编辑、文案策划一类。
徐静 女,团员,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人。班级学习委员,曾担任本院学生会权益督察部副部长。获奖情况:2008年11月校“优秀团员” 2009年四月校“三好学生” 2009年12月校级三等奖学金 2010年12月校级二等奖学金 2011年12月校级三等奖学金 2011年5月校级研究性学习一等奖 2010年春满中文之影评大赛三等奖 2009年校大学生文明活动月“文明之星”称号。持有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和C1驾照,并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等仪器设备。喜欢读书和写作,有意从事教师,行政助理,新闻媒体,文秘等工作。联系电话:*** 邮箱:616704742@qq.com 徐小燕 女 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803班宣传委员,安徽省安庆人,中共预备党员。曾获主要奖项有:“国家励志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安徽省第二届师范生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三等奖等奖项。爱好看书、书法、诗朗诵、唱歌等。热衷于教育事业,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将是我一生的追求。电话:*** 许莹莹 女,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专业学生,共青团员。荣获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等奖学金,名师风采二等奖,智者为王竞赛三等奖,文明寝室设计大赛一等奖等,通过英语四级。爱好阅读、朗诵,有意从事文职和管理工作,或者教育工作。联系方式:*** 叶维颖,女,籍贯:安徽蚌埠市,中共党员,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班级团支书等职务,积极参加校内校外的各项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三好学生”“优秀学干”“优秀团干”等称号,参加省级比赛荣获二等奖。爱好广泛。就业意向:行政文员,教师等。
张书青,曾获“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学生会干部”称号,暑期“三下乡”先进个人、国家励志奖学金、校二等奖学金、校研究性学习项目一等奖,擅于写作、人际交往、项目策划,就业意向:行政助理、人事资源管理。
张自然,男,安徽省金寨人,共青团员。文化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803班。担任班级体育委员、河畔诗社部长、院足球队长等职务,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执行能力。获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三等奖;“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优秀团干”荣誉称号。曾获各种球类比赛二等奖。本人爱好看书、各种球类运动、书法、唱歌等。性格开朗大方、稳重乐观。希望从事教师、文秘、行政助理、文案策划等工作。联系电话:***
新闻学专业
钱睿,女,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9月出生,皖安庆市枞阳县肇丰村人。曾担任班级宣传委员。在校期间获得以下奖励:三好学生、优秀团干、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一等奖学金、党员学习标兵等荣誉。本人爱好打球、读书和写作,毕业后希望从事记者或编辑工作,发挥专业特长。联系电话:*** 谢兵兵,男,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5月出生,安徽安庆人。曾担任学院宿委会副主任、楼长、班级组织委员、团支书。在校期间曾获以下奖励:二等奖学金、第四届“挑战杯”合锻股份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三好学生、优秀信息员、“拾金不昧”先进个人、党员文明修身标兵。本人特长爱好是乒乓球和摄影摄像,曾多次组织系、班级活动。毕业后就业倾向于媒体单位或事业单位。联系电话:***。
陈小青,女,汉族,中共党员,1988年11月出生,巢湖市人。担任班级学习委员。2008年,获得“三好学生”称号;2009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2008-2009学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09-2010学年,再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010-2011学年,获得了“优秀团员”称号;2009年6月和2010年12月,分别通过了英语四、六级。本人喜欢看文学类的书,欲能够在报社或出版社找到一份工作。联系电话:***
张俊,女,汉族,中共预备党员,1990年3月出生,六安市霍山县人。曾获得“优秀团员” 称号,“三好学生”称号,“拾金不昧”个人评比中获得“先进个人”称号,曾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校二等奖学金,曾获得校英语作文大赛一等奖,校英语翻译大赛三等奖。我平时比较喜欢看书和做一些体育运动。目前正在准备考研,就业方面希望可以从事本专业或接近本专业的工作,以及一般文字工作等。联系电话:***.张文雅,女,汉族,中共党员,1991年4月出生,安徽省阜阳市人。在校曾获得以下奖励:三好学生、贰等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团员。本人特长是乒乓球、绘画等,毕业后希望从事报社编辑或记者等相关职务。联系电话:***。
于梦冉,女,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1月出生,皖淮南市人。在校期间获得以下奖励:优秀团员、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学生干部、壹等优秀学生奖学金、三好学生、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个人特长是打排球、摄影和绘画等。毕业后希望从事与新闻专业相关的工作。
吴雪,女,汉族,中共党员,1989年8月出生,安徽阜阳人。曾担任系学生会团总支副书记,新闻班团支书、学习委员等职,安徽阜阳人,曾获省江淮和悦杯创业大赛银奖,两次获校研究性学习一等奖,校优秀学干,优秀团干等荣誉称号;爱好打球网页设计等;目前正在准备考研,就业意向为报社或银行等,联系电话***。
广告学专业
肖莹莹,女,预备党员,安徽省肥东县人,1990年6月出生。在校期间,勤奋学习,成绩优异;遵纪守法;尊敬师长;工作认真负责,担任班级体育委员。在校期间,多次参加学校及社团活动,也曾多次参加校外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曾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三号学生”,“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爱好读书写作,毕业后希望在广告公司任职,发挥专业特长。联系号码:*** 崔雅琦,女,中共预备党员,皖巢湖市人,1989年12月出生。大学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项活动。曾在校记者团担任过学生记者。在校期间,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普通话二级、教师资格认证证书,并得到校二等奖学金和“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称号。爱好读书和运动,未来希望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做一名广告策划师。联系号码:***
陶婷怡,女,共青团员,皖六安市舒城县人,喜爱阅读和写作,毕业后准备从事于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在校期间,通过了国家计算机VFP二级考试,获得了英语四级、六级证书,并得到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优秀团员称号。联系电话:***
童帅,男,中国共产党员,籍贯为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1989年4月出生。在校期间担任08级广告学专业学习委员职务;在校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一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皖西学院分赛区策划案组二等奖”;本人爱好关注社会热点、看报纸,就业希望能从事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联系电话:*** 汪荣荣,女,中国共产党员;籍贯为安徽省岳西县温泉镇,1988年11月出生。在校获得过“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三等优秀学生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皖西学院分赛区策划案组优秀奖”等奖项;本人爱好策划与创意,就业希望能从事自己的专业相关的工作,比如记者、编辑、教师等职业。联系电话:***
王明月,女,团员,安徽省肥东县人,1990年8月出生。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工作负责,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并在社团担任过组织部长一职;在校记者团担任过学生记者,并被评为“优秀学生记者”。爱好朗诵和交谊舞,不久的将来希望能够在广告公司任职,发挥我的专业特长,努力实现人生理想。联系电话:***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3
关键词:齐鲁文化;杏林精神
我院全称是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之所以用“杏林”二字来起名,缘于一个美好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有一个医生叫董奉,医术很是高超,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董大夫不但病看得好,医德也非常高尚。他给人看病从来不收钱财,只是要病家在附近的山坡上栽種杏树。治好一个重病病人,叫人家栽5棵;治好一个轻病病人,叫人家栽1棵。几年之后,杏树成林。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以救助周围的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董奉这种行医济世的高尚行为,受到了百姓的普遍敬仰。从此“杏林”二字便成了中华医药的代名词,人们爱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词句,赞美像董奉一样德高艺精的好医生。杏林精神实际上就是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无私精神。
我院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只有医学一个专业,与董奉同行,所以便用“杏林”二字来起名,称之为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其用意就是用杏林精神指导办学,教育学生,培养一批又一批像董奉那样德高艺精的优秀人才。从那时到现在,近20年过去了,我们从当时的一个专业,发展到现在包括医学在内的39个国家统招专业;在校生由几十人发展到16000多人;学校也由当时的一个培训机构,变成了一所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普通高校。但作为办学指导思想的杏林精神始终没有变,不但没变,还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和事业的发展,日益发扬光大。我们自觉把齐鲁文化的仁爱精神与杏林精神的奉献理念融为一体,做到杏林杏坛相辉映,两脉文化促发展,确保了同学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说来,在弘扬齐鲁文化和杏林精神方面,我们突出表现在具有以下四种理念上。
1.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也好,君贱民贵也好,讲的就是关心人,爱护人,一切为了人。齐鲁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在我们这里就是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学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挂在心上。可以说关心爱护学生是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我们学校的具体化,是我们杏林学院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理念。在如何对待学生上,我们始终如一地坚持做到“三心”:
一是在政治上关心。我们按规配齐配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与各级党团组织形成了覆盖全院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同时,把每年新生入校时的军事训练增加为军政训练,加大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我们还充分利用马加爵、药家鑫、“我爹是李刚”等反面教材教育学生,引导大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反对极端利己主义;保持平和的心态,摒弃暴戾性格。
二是在学业上操心。为了让学生学到真实管用的东西,我们先后投资1.6亿元,办起了基础医学、护理、建筑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等9个实习实训中心。这些中心设备齐全,性能先进,让同学们在仿真或完全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动脑动手,增强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全国各地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医院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学完基本理论课程后到这些单位顶岗实习,使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为他们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奠定基础。不断扩大“订单培养”规模,目前共开办各专业订单班46个,学生入校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上学就意味着就业。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
三是在生活上贴心。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食堂做有一元钱一份的菜和免费菜汤,物价上涨时,根据不同情况为每位困难同学每月补助200~400元不等的伙食费。我们还每年拿出3650多万元设立“杏林阳光助学金”、“优秀杏林学子奖学金”和“杏林创业基金”,用于补助困难学生,奖励优秀学生,鼓励毕业生创业。逢年过节,还为学生发放节日礼物,如端午节发粽子,8月15发月饼等。每年的“古尔邦”节,都把少数民族同学用车拉到专门的清真饭店为他们过节日。总之,父母为学生想到的,我们想到了;父母没为他们想到的,我们也想到了。建校以来,我院年年实现了“六无一稳”的管理目标,即无群体性事件,无食物中毒事故,无人员伤亡事故,无火灾事故,无校园暴力侵害事件,无邪教非法组织,达到了校园的和谐、安全与稳定。
2.追求卓越的理念
争第一,创一流,做就做出样子来,是我们杏林学院的口号和突出行动,也是齐鲁文化和杏林精神所要求的。所谓取乎其上,仅得其中;取乎其中,仅得其下,就是告诫人们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这种理念,在我们杏林学院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这方面,我们具体做到了“三化”:
一是素质教育体系化。我们提出并大力实施“三A”教育模式,让同学们学到一流的知识,掌握一流的技能,具有一流的综合素质。“3A教育模式”的具体指标体系是:建立“三个平台”,即理论知识平台、专业技能平台、综合素质平台;开展“三素教育”,即人文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健康素质教育;培养“三种能力”,即学习实践能力、适应发展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提供“三项援助”,即学习方法援助、自我规划援助、就业创业援助;获得“三种证书”,即大学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行业准入证书。从而把素质教育的要求正真落到了实处。
二是师资结构合理化。我们以优惠政策和良好的工作条件,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德高艺精的老师来校任教。在现有的596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位、学历的占48%,有高级职称的占47%,“双师”型老师占55%,大大优化了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是教材建设国标化。在教学用书上,我们坚持购买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全国精品课教材给学生上课;同时,从职业院校教育的实际出发,自编实践性强、更具地方特色的教材用于教学,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自编的一套六册的《基础医学实验指导》丛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并多次印刷,填补了高职基础医学实验教材的空白,被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定为高职教学用书。我们的生理学课程和基础护理学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坚持同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和港台等多所高校联合办学,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包括校园绿化等软硬件建设上,我们也要做到最好。这样做,一方面是保证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大家的进取精神,使同学们不甘平庸,更好地成功成才。
3.尊重科学的理念
尊重科学,事实求是,一切按规律办事,是齐鲁文化和杏林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等,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坚持做到了“三性”:
一是专业设置上的针对性。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也就是让同学们学什么东西上,不是跟风凑热闹、什么赚钱设置什么,更不是脑袋一热想上什么上什么,而是反复调查论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才上什么,让同学们学什么。目前,我院的39个全国统招专业,都是在经过反复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上马的,都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还及时淘汰没用的、过了时的专业,上马和扩展新兴的、前景看好的朝阳专业。由于学生所学的东西都是社会急需的,所以好多专业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有些单位一抢而光,不少单位还到我院预订来年毕业的学生。
二是学生管理上的务实性。在学生工作上,我们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购买了心理测试仪,并请专家坐诊,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而不是主观武断地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于思想品质问题,不低估同学们的人品和素质。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身教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尤其杜绝收受学生和学生家长礼品、擅自向学生出售自己的辅导教材、处事不公等行为的发生。对于这样的人和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轻则辞退,重则上报司法机关。由于教职工自身做得好,影响和带动了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确保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组织教学上的严密性。我们从高职教育的實际出发,大一的学生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大二时则注重实习和实验;到大三时就到有关单位顶岗实习,双方满意的则就地留下工作。这样把教学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高兴,社会欢迎,方方面面都满意。同时,我们还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等等,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4.自强不息的理念
自强不息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告诫人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自强不息,有所作为。我们杏林学院的历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成长史,发展壮大史。我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把这一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我们不断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有了困难和问题自己解决,不把矛盾上交,不给上级和别人添麻烦。这些年来,从新校建设到各种设施设备的添置,从招生就业到学生管理等等,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是我们一手解决,尽可能少让甚至是不让上级操心。
二是奉献社会的意识。我们不但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还力争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充分发挥我院师资力量强和教学设备先进的优势,积极承揽社会培训任务。仅近两年来,就为社会免费培训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500多名。我们还经常组织师生到敬老院、特殊教育学校等单位开展慈善活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和“慈善一日捐”活动等。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4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直以来, 工科院校尤其高职院校一直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 兴建了大量现代化的宿舍楼、教学楼、实训楼, 添置了大量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器材, 绿化美化了校园环境。但忽视了大学精神层面的建设, 学生懂技能却缺乏人文, 增加了高校思政工作者的管理难度, 他们如同消防救火, 哪儿出事往哪儿去, 疲于奔命, 缺乏管理的先见性和主动性。
一、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现状
大学文化, 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形成过程和氛围, 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 是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结合体。通俗地讲,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 历届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共同的信念目标、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其核心是大学精神。
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 是严谨求实的文化, 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 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 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 是崇尚道德的文化, 是大度包容的文化, 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一) 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的现状。
大学文化对于一所大学的重要性堪比灵魂对于人的关键性。杨福家教授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目前, 国内工科院校文化建设普遍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内容上存在缺失, 作为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更是如此:校园文化定位不准确, 师生缺少人文精神的培训, 缺乏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缺乏不良思想的抵抗力, 人文素养普遍欠佳。
(二)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现状。
史学家钱穆说中国知识分子远从春秋时起, 便以“在世界性、社会性、历史性里, 探求一种人文精神, 为其向往目标的中心”。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管理治校、文化塑校”五大战略, 提出“提升内涵、提升质量、提升层次”的建设目标, 着力解决工科学生人文精神内涵缺失的问题, 努力为师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成长氛围, 目前紫琅职业技术学院秉承“文化塑校”的特色战略理念办学,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状
(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状。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新创办的大学往往看上去新鲜气息非常浓重:高耸的教学大楼、崭新的宿舍楼、亮堂的食堂、空荡的图书馆, 但沿路一溜溜胳膊粗的小树露了它的底细。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不是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可以代替表达的。在新创办的大学里, 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文化精神的形成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二)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状。
作为一所新兴院校,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办学13年, 在“真心办学, 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 师生不断思索、不断实践、不断前行。但学院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欠佳, 中国有句俗语:“万事开头难。”建一座房子容易, 但要让一座房子具有独特的人文气息是非常困难的事。困难总会有, 但困难不是难为人的, 而是锻炼人的。所以如紫琅学院这类新兴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创业者的勇气、信心、决心和魄力, 在不断探索前进中懂得: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这需要众多师生的长期共同努力。
三、高职院校大学文化精神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大学精神是大学历史沉淀的结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为使命, 并以此为最终目标。这是因为, 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本义和目标, 真理本身要求思想自由, 不受外界物质和既有世俗的思维方式束缚, 能够兼容并包各家学说, 取长补短以实现真理认识的进步。同时这种自由不是独家的自由, 应该属于不同思想流派的自由, 只有百花齐放、四流涌动, 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创造真正的繁荣。这也表明大学精神的发展是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阶石。
大学精神对有办学历史的大学来说只需要继续传承、发展下去。对于像紫琅学院这样的新兴大学来说则是要创立、发展, 在创立的过程中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付出极大努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化学生心理辅导、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一个成功的毕业生不仅要求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初步的实践能力, 还需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当毕业生走进社会时, 总会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 倘若心理素质不过关, 则很可能就此颓废、沉沦, 甚至厌世。
四、大学文化精神建设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营造良好的大学人文氛围, 思政工作者要在提高自我素质的同时, 讲究方法策略。
(一)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这些都需要思政老师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加强师德教育、弘扬高尚师德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永恒主题。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鼓励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引导教师增强职业的光荣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年度工作计划, 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宣传身边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 为师德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塑造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在教师资格认定、职务评聘、职务晋升及学年度考核中, 强化职业道德的考核, 促进整个师资队伍师德水平的提升。
(二) 用积极心理学引导学生发挥正能量, 培养心智自由的人。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当代思政工作者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 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帮助学生走向幸福。思政工作者还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 应注意学生的本性始终是趋于积极, 社会、校园、家庭的人文环境对学生有积极影响。而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需要老师的教育激发, 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教育挖掘他们的潜力, 使他们成为心智自由的人, 并最终使他们获得良好的生活。
1. 思政工作者要提高自身创新素质, 对学生实行创新教育。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发明意识和创新能力, 那么, 在知识经济世界里它必定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民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培养创新人才专门成立了“创业教育部”。一年来, 学院除聘请专任教师为创业班学生讲授培训财会、营销、合同法等理论知识外, 还从校外邀请诸多成功人士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此外, 学院还为优秀创业班学生提供每人5万的创业基金和免费创业基地, 目前, 已有部分学生创业成功并实现盈利。
(1) 思政老师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一, 思政老师要学会学习。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应该着力培养能够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一代新人。思政老师理解和体验教育, 关键在学习。没有学习上的眼界开阔和认识突破, 理解和体验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 不会有教育创新能力和激情。
第二, 思政教师要学会创新。教师的创新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创新, 以实现自身解放, 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教师还要挣脱习惯和经验的束缚, 走出书本, 走出课堂, 走入社会, 走向大自然, 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来丰富自己。
第三, 思政教师要学会教育研究和反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教师职业越来越具有挑战性, 教师的劳动越来越富有创造性。高校思政教师只有不断研究大学生的新情况、新环境、新问题, 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管理行为, 才能不断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使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展开。思政工作者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管理实践。只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2)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第一, 夯实知识基础,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知识的累积是一个由易渐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帮助大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的高楼大厦, 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基石。
第二, 塑造创造力人格,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创造力的人格特征是:独立性强、灵活性高、动机强烈、抱负水平高、容忍模糊和错误、具有幽默感。
第三, 掌握创新策略, 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法宝。思政老师在工作中要注意对大学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能力;在实践检验中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创新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意识是一种否定意识, 雨果说:“科学的推进, 就是不断地把自己勾销。”大学生培养批判思维时, 要有“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辩证唯物主义态度, 自觉形成批判性思维。
第四, 想象力是进行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从心理学角度看,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组合的能力。人类的任何智慧只有经过想象力的助推, 才会与行为整合, 转变为创新思维。
2. 大学生美学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 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当代社会各种意识混杂, 大学生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不足, 容易误入思想和审美的歧途, 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 净化学生心灵、提高道德品质、培养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文美教育。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工科高职院校, 它开设的科目几乎都是应用型的专业课, 人文素养教育严重缺乏, 学生说话交流、文章写作都缺乏美感。目前学院已开设了部分文学艺术欣赏的公选课, 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 但依然没有给全体学生普及人文素养教育。思政工作者应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文学艺术作品, 提高学生的软实力。
(2) 大自然、社会生活中的人文美教育。自然和社会生活是人类创作进步的源泉。例如:我院建筑系经常组织装潢艺术专业的学生到祖国的名山大川、经典建筑群落中参观写生;学院长期关注社会公益, 与希望小学、交警大队、敬老院等单位长期合作, 让学生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灵的教育。
(3) 课外活动中的人文美教育。学院有很多社团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3. 向大学生传授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学习型社会应运而生, 科技时代对学习者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更持久、更全面, 全社会只有不断学习, 才能应对新的挑战。改革教育制度实现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 而这些需要思政工作者不断向学生普及宣传。
(三) 思政工作者对学生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1. 建立长效心理辅导机制。
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的心理根源是道德观念、道德感情和道德行为习惯等心理因素的偏差, 改变需要转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一般分为醒悟、转变、自新三个阶段。如何达到自新阶段需要思政工作者讲求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在新生报到入学后, 学院对每位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测评,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平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同时根据心理调查档案和平时工作观察, 对个别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单独交流辅导, 长期跟踪。学院“三个一”对接工程 (即一个领导对接一个班级, 一个老师对接一个宿舍, 一个老师对接一个“困难”学生) 想学生之所想, 工作开展一年, 成效显著。
2. 整体教育与个别辅导交叉灵活运用。
(1) 群体中关注个人, 个人融入群体, 融洽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自信心。我在开主题班会时经常发现, 性格内向孤僻的学生害怕自己做不好, 而不敢发表自己的言论, 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低头无语, 或者紧张答错。这时我通过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用“放松些”、“你的想法很独到”等语言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还可通过身体动作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如“点头”、“鼓掌”等。在班会课堂中, 我经常走进学生, 通过视线与学生友好交流, 这样, 既融洽了师生的关系, 又增加了学生的自信。
(2) 群体中关注个体, 生活中感化个体, 以生为本, 全人教育。例如:感化学生冷漠孤僻的旁观心理。极个别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等原因, 存在心理障碍、自我封闭, 常表现出对集体漠不关心, 缺乏热情。这时思政老师要个别开导, 谈话要充满爱心。在群体中, 大家的热情似和风细雨般帮助克服心理障碍, 培养其合群、开朗的性格。
五、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者参与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的价值意义
大学文化具有对大学生塑造、感召、育人、教化的功能, 引领社会文化的功能, 承担着创新社会文化的使命。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大学文化精神建设, 结合学院“真心办学、良心育人”的办学理念, 确立了具有自身职教特色的“厚德、强能、知行、精进”的校训, 体现了学院文化建设的准确定位, 是我院大学文化精神初期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旦大学确定了自己的大学文化精神目标, 就应当笃定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行。我们应当明白高职院校不是培训机构, 学生来大学不仅是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 这也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如果把新生比作丑小鸭的话, 那么大学的功能是:进来的是丑小鸭, 出去的是会飞的天鹅。而思政工作者的作用是:进来的是丑小鸭, 出去的是知道怎么飞、也知道往哪儿飞的天鹅。只会飞的天鹅, 可能会飞到富庶的草地、碧绿的湖面, 但也可能飞到天敌的领域、猎人的枪下。而知道往哪儿飞的天鹅往往能飞得更远, 见到更多的美好世界。
总之, 高职院校实要想顺利实现全人发展计划, 与大学文化精神建设中思政工作者的持续投入有极大关联。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须将知识对象和理想生活付诸人文精神之共同目标中, 一切追求和发展, 方可人文皆美。
参考文献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5
一、提高认识,加强工作职能,为做好保密工作提供保障
1、及时调整和健全保密组织机构。紧紧围绕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完善工作规则,做到了定期研究保密工作,及时解决保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及时调整和健全保密组织机构。
2、准确定密,确保保密工作万无一失。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突出抓好定密工作。要求各单位、部门在业务工作中产生的国家秘密,应及时准确地依照《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确定密级及保密期限,并制定了学校定密的具体程序,及相关的变更密级和解密制度,把依法定密工作落到了实处,较好地解决了密与非密界限把握不准,定密宽严不当、密级调整不及时等问题。
二、深入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增强涉密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保密意识
1、强化学习,提高素质。结合实际制定规划,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涉密人员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深入落实领导干部保密守则和保密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度,使领导干部切实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并带头学法、普法、用法、执法,支持保密部门和保密组织依法开展保密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各级保密教育主阵地作用,做到保密教育有计划、有总结。
2、大力宣传、全面推广。把宣传教育作为保密工作的“开路先锋”,以领导干部、涉密人员为重点,在全校大张旗鼓地开展保密知识竞赛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强化保密管理,使保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确定重点对象,加强监督检查。保密监督检查是发现问题、堵塞漏洞的重要手段,为防患于未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密防范措施,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各单位各部门尤其是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及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2、划分层次,加强载体管理。一是涉密磁介质严格履行登记、编号,u盘、移动硬盘等统一建账,涉密的标识密级,采取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对公务出差携带涉密磁介质的,履行审批手续;二是对纸介资料如因公需要复制密级文件、资料的实行定机、定点、定份、废件销毁制度;三是对公文的处理,做到了“准确、及时、安全、保密”,认真规范签收、登记、批办、分发、传阅等程序,使用专用密码文件柜,规范存放公文,使文件的保密未出现任何差错,确保了国家秘密的安全。
四、加强计算机信息设备管理,防止网络泄密事件发生
1、认真落实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存储介质保密管理制度。重点加强了对计算机和存储介质的保密管理,督促涉密人员落实严禁在互联网计算机中存储、处理、传递涉密信息、严禁在家中计算机处理涉密信息、严禁在涉密网和互联网之间交叉使用移动存储介质、严禁涉密移动存储介质与互联网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连接等保密要求。
2、对全校的办公计算机进行统一登记。建立了详细准确的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台账,加强对计算机使用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全校共有非涉密计算机7469台,涉密计算机8台,涉密u盘8个,涉密计算机、涉密u盘采取绑定措施,专人使用,标识相应密级,涉密计算机与其它计算机网络实行物理隔离,设有10位以上双重开机密码,定期更换,并都配备了桌面安全系统、视频干扰仪、杀毒软件等,严格做到了“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
3、深入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教育。以典型案例为教材,深入开展警示教育,使涉密人员进一步认清泄密的危害后果和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了解当前网络泄密的主要渠道、窃密手段、途径和方法,提高了涉密人员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工作习惯。
五、突出工作重点,增强可操作性,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认真做好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及涉密人员的确定和管理工作。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及涉密人员进行了重新确定,填写了长春工业大学涉密人员审查审批表,签订保密责任书,对涉密人员进行重新登记;进一步明确了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及涉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严格实行归口管理,根据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不同,每月按时发放保密津贴。
2、20xx年9月,根据吉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下发的《吉林省国防科工办关于开展安全保密专项检查的紧急通知》(吉国密字〔20xx〕50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保密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检自查,并形成自查报告上报到省国防科工办。
3、20xx年10月10日,顺利完成了XX市保密局对我校保密工作专项检查。
4、完成了省国防科工办下发的关于清理检查网络设备情况的通知,XX市保密局下发的关于对涉密人员手机调查登记的通知,并将情况总结上报。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殊性;建设策略
普通高校所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更加依赖于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而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并没有这种独特优势,因此,独立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认识到自身的特殊性,通过咯血规划、积极引导来构建起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并在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强调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推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成效的持续提升。
1 独立学院及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性
独立学院指的是普通高校与社会机构或者社会个体合作创办的本科学历教育机构,这种教育机构的经费来源并不依靠国家财政。从1992年天津师范大学创办国际女子学院以来,我国独立学院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当前的独立学院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办学条件在得以持续改善的同时,办学经验也在持续的丰富,并且不断清晰的办学思路不仅让许多独立学院体现出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而且也体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由于独立学院与公办普通高校具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独立学院也不能对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进行照搬。具体而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立学院的文化教育环境具有着明显的特殊性。现对于具有公办性质的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所具有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许多独立学院在教育部的要求下进行了搬迁,这类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硬件环境还是软件环境方面,都难以与具有悠久历史的普通高校相提并论,而这也暴露出了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问题,独立学院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人文底蕴等都有待强化。另外,独立学院的产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且独立学院并不能依靠国家教育财政进行发展,因此,独立学院体现需要根据市场逻辑制定发展策略,这也让独立学院体现出一定的实用主义思想和唯利倾向;二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具有着特殊性。无论是具有公办性质的普通高校还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者都是师生以及高校管理工作者,然而独立学院自身性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与公办普通高校的差异性。从学生主体方面来看,学生群体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服务对象。但是独立学院中的学生录取批次为本科三批,这也决定了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着一般的知识素养、学习能力以及自律自控能力等。并且,很多学生在进入独立学院之后,并没有明确的规划与学习目标,无论是学习习惯还是生活习惯等都延续了高中时期的特点。但是需要承认的是,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普遍具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与活跃的思维,他们不仅兴趣广泛并且还具有着强烈的表现欲与特长,这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从独立学院教师以及管理领导者方面来看,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领导者,都在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引导作用,特别是管理领导者可以通过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决策来决定校园文化建设方向。但是,当前独立学院中的教师团队主要是通过聘任制来进行组建,也就是说,独立学院中的专职师资力量并不雄厚。更应当引起重视的是,独立学院教师团队不仅具有着较低的年龄、有限的工作经验,而且具有着较大的流动性,这对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
2 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2.1 树立正确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
在独立学院中,无论是学生群体、教师群体亦或是学校的领导管理工作者,所具有的校园文化建设意识都有待强化,因此,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日常化、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并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评估考察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独立学院领导小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独立学院领导管理层应当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中统一认知与价值观,将推动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做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并在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紧迫性的基礎上,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独立学院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完善制度、统筹管理来引导独立学院师生群体形成合力,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动力。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独立学院应当突出“服务育人”的理念,这要求高校领导管理层在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决策的过程中,与独立学院师生群体开展广泛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了解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与期望,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另外,独立学院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科学的评估考核制度,通过“以评促建”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成效。在评估考核指标的制定中,评估考核指标应当包括独立学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思想、师资建设工作进展、课程体系构建、教材编写情况、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专业特色、文娱活动的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举办等多个方面,从而体现出评估考核内容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贴近性,并确保评估考核制度的构建能够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当然,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意识的革新还是评估考核机制的建设,都离不开科学的领导,因此高校也应当构建起专门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小组,从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独立学院各个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与协调,并充分发挥出各个部门以及师生群体的聚合力量,从而提升独立学院教职工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决策的执行力,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2 强化独立学院校园环境建设
独立学院校园环境建设,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同时也是推动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内容方面来看,独立学院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建设、标识文化建设以及人文资料建设三个层面。
从独立学院物质环境文化的建设方面来看,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同样是因为独立学院属于后期之秀,所以独立学院在物质环境建设方面更容易体现出时代特点,从而彰显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在物质环境建设过程中,独立学院不仅要重视学生宿舍、教学楼等设施的完善,同时应当重点强调文体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了体现出物质环境建设中的人文性与特色,独立学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质环境的设计与规划中来,从而发挥出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的优势,并彰显出学生群体在物质环境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独立学院有必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如将当地具有鲜明民俗色彩的建筑应用到独立学院建筑设计中,从而实现独立学院物质环境审美性与文化性的紧密结合;从独立学院校园标识文化的建设方面来看,独立学院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办学方向明确校训、校歌,并选取对独立学院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或者从独立学院走出的标志性人物作为校园的代言人等,从而对独立学院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做出充分的挖掘。当然,在独立学院这些文化因素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也可以对母体院校的文化元素做出借鉴,但是事实上,这并非是独立学院的最优化选择。这是因为校训、校歌以及标致人物等不仅关系着校园的名誉,体现着自身在办学历程中所取得成就与所坚持的方向,同时也能够在师生群体中发挥出凝聚作用,而独立学院虽然由母体院校创办,但是与母体院校的性质、办学模式等都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对校园标志文化做出原创性的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独立学院人文资料的整理与建设过程中,独立学院需要收集能够反映自身发展与自身成就的校史资料、管理档案资料、教学档案资料等,这些具有历史性与真实性的内容,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基础,自然也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师生群体通过对这些校园文化因素的了解,不仅能够对独立学院优良的校风传统等做出继承,也能够树立起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这对于提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质量具有着很重要意义。
3 结语
独立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一定的问题,也具有着一定的优势,因此,独立院校应当树立起正确的校园文化意识,通过强化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推动自身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馮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路径[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2:23-25.
[2]李阔,李继利.甘肃省独立学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228-230.
[3]刘国平.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分析[J].品牌,2015,02:136.
[4]黄亚羡.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为例[J]. 成功(教育),2010,11:202-203.
作者简介
邓蓉蓉(1988-),女,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作者单位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7
一、改善物质文化设施, 建“教工之家”, 美化学院环境, 愉悦身心
物质文化是学院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学院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改进办学设备和美化学院环境, 营造办公文化, 如设计文化展示墙, 使每面墙都会说话, 展示与专业相关的图片, 既起到专业宣传教育作用, 也营造了学院文化艺术氛围。修缮“教工之家”活动室、阅览室、会议室, 丰富藏书数量, 购置相应的健身器材。更新办公室的办公桌椅、添置绿色植物, 改善教职工的工作条件, 营造美观、温馨、便利的工作、学习环境, 使每个走入学院的人都能心情舒畅、开开心心地工作、学习。
二、坚持“以人为本”, 形成制度文化, 促人发展
学院应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使用、关怀与成长机制, 重视人才价值, 立足发挥人的积极性、创新性, 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加快教师个人成长。联合学术团队、学科和教授委员会共同为教师制订生涯发展规划, 为其个人发展确定科学的学术方向, 帮助教职工在校院发展的坐标系中准确定位。同时结合国际合作交流, 制订骨干教师出国研修政策, 积极鼓励、帮助、推举青年教师走出去, 开展国际交流, 提升学术水平, 培养科技拔尖人才, 为他们进修学习创造宽松的条件、提供合适的机会。
人才培养上, 学院更要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 全方位关爱学生。我院构建了“二一五”育人模式, 实施班主任导师制, 给每一位学生都配备了指导教师, 使其成为他们的学业导师和人生导师, 使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全方位、全过程”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帮、有人教, 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关爱。并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科学指导, 搭建平台, 培育一流的创新型人才。
三、打造文化品牌, 树立共同价值观和认同感, 凝聚力量
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 打造一批文化活动品牌。我院从“路之韵”艺术团到每年两次定期举办的“祥云杯”师生体育比赛;从“学院发展金点子征集活动”到每两周一次的“支部风采录”系列支部主题生活会;从特色鲜明的“路在脚下”主题活动到“阳光路上”先进事迹报告会、校友师生院庆、校庆大联欢;从“同走成功路, 共筑连心桥”新生入学教育到“深情别母校, 激情续人生”毕业离校活动, 品牌活动做到了有文化、上层次、有系统、可推进, 受到了全院师生的一致欢迎, 参与度很高。
四、充分发掘校友资源, 丰富校友文化内涵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为社会各领域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校友更是遍布祖国各地, 更有为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知名人士。学院在加强产学研合作的同时, 应注重发掘和利用好校友资源, 通过创办各地校友会, 邀请校友参加院庆、校庆活动, 举办“10、20年”同学会、知名校友讲座等多种形式, 将校友联络在一起, 感情常沟通, 形成合力, 使学院发展得到校友们的鼎力支持, 形成“学院关心校友, 校友帮助学院, 互相支持, 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丰富校友文化内涵, 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五、凝练学院精神, 弘德励志, 激励全院师生创先争优
进一步凝练学院发展的内在精神, 对工作、学习生活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代表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 营造学优秀、赶先进的良好氛围。我院在和谐、积极的文化氛围中, 全院师生秉承“规格严格, 功夫到家”的校训精神, 建立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认同感, 树立了良好学风和教风, 逐步形成、凝练了“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勇于担当”这一学院文化的精神内核。通过先进事迹报告会、表彰会等形式, 广泛宣传先进典型, 影响、带动广大师生创先进, 争优秀, 锻炼出了一支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党员干部队伍。这其中有释放余热, 发挥“传帮带”作用, 给青年党员作报告的退休老党员;有投身科研, 勇攀高峰, 服务社会, 成为学科带头人的技术专家;有爱岗敬业, 严谨治学, 勤于钻研, 获得多项精品课奖励的优秀教师;有勇于探索, 立足实践, 学术成果突出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有热爱学生, 无私奉献, 积极参与党建工作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们是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典型代表, 是追求卓越、敢为人先、勇于担当的学院精神的具体诠释, 是学院文化内涵建设和创先争优精神指引的丰硕成果。学院呈现出了和谐、聚人、进取、发展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陈文俊, 李晓敏.大学文化之学院文化建设浅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4) :110-117.
[2]王国荣, 汪盛科.试论学院文化和学院的文化管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 (1) :39-42.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8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分别处于校园文化的表层和中间层次,而校园精神文化处于核心层次。 (1)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水准和文化品位,并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 。
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校园精神文化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引领作用,对学校的声誉、影响力和综合实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康高尚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成为一种激发因素和原动力,促使师生对学校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调动师生积极性,使其观念一致,形成合力。
二、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培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是高校中的新生力量。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陆续成立。截至2012年,全国高职院校已有1 288所,其数量以及在校生人数,都已占据了全国高校的半壁江山。它们大多由于搬进了新校区而在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方面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师资队伍建设也有了大幅度的改观。经过教育部第一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洗礼,高职院校都制订了大量的管理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全国高职院校目前大多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这两个较低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很大程度的进展和改观。
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过去的中专学校或技校合并重组升格而成的,高校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校园文化建设与中专学校或技校有很大的不同。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方向和实质的精神文化建设还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明显滞后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两者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就目前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普遍缺乏浓厚的高校文化底蕴。当然,很多院校也正着手探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三、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培育的几个途径
(一)在追求学校个性上下功夫
目前全国千余所高职院校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共性的较多,而有典型个性的较少。要避免出现千校一面的状况,每所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育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使其成为自身独有的标识、气质和品格,使本院成为一张独特的名片。个性从哪里来?从高职院校所在的行业特色、实践特色、区域特色方面下功夫,从发掘其历史积淀与体现时代性上下功夫。
1.在打造行业特色上下功夫
每所高职院校都是建立在某一特定的行业背景基础之上的,这就决定了其校园文化应该打上相应的行业文化的烙印。营造这种富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提前树立相关行业的职业意识,为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打下基础。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内唯一以食品行业为背景、以食品科学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公办高职院校,多年来,紧紧咬定“食品”这一特色,做强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发展。学院的二级院系结合自身特点举办了富有“大食品”特色的相关活动,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如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食品文化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啤酒文化节”,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养成教育节”等。
2.在打造实践特色上下功夫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决定了职业性和实践特色应该是其校园文化的生命,而高职院校的实践特色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 (3)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一直探索并采取了许多扎实的措施,加强与企业合作,促进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企业意识。实践教学方面,实行了“企中校”、“订单式”等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工学交替”中提升动手能力,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方面,研究现代企业理念,探索学生“6S”管理方法;校内实训方面,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工厂化实训基地——食品科技园;氛围营造方面,加强食品科技园和校内宾馆等场地的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的营造,设立实训产品展示区、企业LOGO区、优秀企业精神文化长廊等;就业创业方面,建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营造学生创业氛围,让他们在创业实践中领悟企业管理之道。这些实践特色的营造有力地助推了学院精神文化建设。
3.在打造区域特色上下功夫
高校所在的区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厚土壤,任何高校除了“遗传基因”以外,离不开自身生存生长的环境,高校文化建设理所应当打上区域文化的烙印。所以,高职院校要立足于所在区域,以区域文化为根基,着力培育自己的校园文化,充分吸收区域文化的营养,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所在区域的文化研究,参与、融入、探索、创新所在区域文化建设;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地方丰富的历史、地理、文化资源,加强地方知识教育,让学生感悟并继承地方文化中的优秀精神。同时高职院校作为区域性高校,也应该努力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要结合地方文化建设大局,推进校园文化成果、科研成果转化,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持。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淮安,是周恩来、吴承恩、韩信、刘鄂等历史名人的故里,也是美食之乡、运河之都。学院要充分利用这些地域特色,如把“恩来精神”与学校精神融合起来,以引领学生成长,通过“周恩来班”建设,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院利用专业优势,主持制订《淮扬菜通用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为弘扬淮扬美食文化作出了贡献。多年来,学院一直参与淮安每年开展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活动。积极探索将大运河的包容文化、开放文化,吴承恩的创新文化,韩信对漂母的感恩文化等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学院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
4.在挖掘传统与体现时代性上下功夫。
虽然大多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不及本科院校,但如果将其历史延伸到前身的中专时代,则大多可达30年,甚至40年以上。几十年来,每所高职院校历经了不同时期的变革、发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升格,总有其与众不同的成功之道。几十年的历史,往往就是这所院校的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历史,往往就是与时俱进、拼搏奋进的历史。每所院校都应该充分发掘各自的优良传统,对多年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经验进行认真的梳理、总结、提炼和巩固,从历史积淀中寻找自己的特色和亮点。这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足以激励一代代师生员工奋发向上。
当然,校园文化精神建设不仅需要挖掘和继承优良传统,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凝炼和提升,还需要更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这些精神财富的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努力使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在2003年通过广泛征集,集体酝酿而形成了“行知共举、德技双馨”的院训。经过七年的发展,学院于2010年对这一院训进行了重新审视、定位,经过近一年的征集、讨论、研究,最终将院训改为“立德尚能”四个字,师生普遍认为新院训更简洁,定位更准,更体现时代性。学院在已建有的食品陈列馆基础上,正着手建立校史陈列馆,还定期对院志进行修订。这些措施正是对学院优良传统等精神财富的继承和发扬。
(二)要让师生体验精神文化凝练的过程
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建设过程、优化过程。它的建设不是单单靠校领导,也不是单单靠几个部门就能完成的,而需要全员参与,全方位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凝练的过程就是对广大师生培育的过程。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只要广大师生能参与的,都尽可能让他们参与,例如,学校需要重新确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内容,需要对办学目标、办学定位等进行重新提炼,需要对校旗、校徽、雕塑等重新设计等。这些都是让广大师生参与的极好机会。
前不久,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要在校园广场的标志性景观巨石上刻上反映学院精神、引领学院发展方面的几个字。学院广泛发动全体师生进行讨论,结果参与面非常广,有两百多人递交了自己的设计和想法。
对于教职工而言,这不仅是难得的展示才能的机会,同时,通过大家的参与,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让学生参与类似活动,并不期望他们能提出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因为他们知识、视野等还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目的在于让他们体验这种参与的过程。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虽然想法不一定很合理,但激发了对学校的关注、关心,他们的使命感、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广大师生的参与自然有力地推动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三)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
高职院校价值观的初步形成及其以后进一步优化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广大师生对它的认同。
1.通过灌输教育,强化师生认同
一般人看来,灌输教育似乎与现代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正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样,要强化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同,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灌输教育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如果不进行灌输式的强化教育,在校仅两年多时间(在校外实习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的高职学生尤如“流水的兵”一样,不大可能对学校价值观等有太深刻的印象和理解,甚至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归属感、认同感。如同让小学生学唱国歌一样,应该让全体师生会唱、乐唱校歌。当然这种“灌”的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利用新生入学之机,大力开展校训、校风、学风、办学方向、办学理念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和教育。每年开展的师生红歌合唱比赛中,校歌是必有节目。2011年,该院利用迎接教育部对其进行新一轮评估之机,曾将包括办学理念在内的学院各方面信息印成手册,要求全体师生必须熟记,并对其进行考核,这样促使广大师生人人熟记于心。通过这种“以评促建”的方式,强化了全院师生对学校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
2.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依托,强化环境熏陶
当然,除了强化灌输这种硬性的教育方法以外,校园精神文化的培育更多的还要依赖于日常软的环境熏陶,即以物质文化为依托。通过这种隐性的教育能更持久,更深入地影响广大师生。有人说,如果能赋予校园景观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达到了“有形景观无形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效果,校园环境文化的陶冶功能得到强烈显现,这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关键是如何巧妙地将包括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教育理念、办学目标等这些反映学校本质、个性的精神文化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之中。要让学校精神体现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之中,一楼一宇之中,把校园打造成为鲜活的教育读本。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通过打造“三区一林”来强化环境熏陶功能。一是主题教育区,专门建造了以廉洁文化为主题的校内公园,命名为“清廉苑”,让廉洁文化以轻松、活泼、优雅的形式进入校园;二是励志成才区,在校园主干道两侧的路灯杆上,按修身、立志、惜时、实践等主题制作标语,营造励志环境;三是校企合作区,将“诚信、良心”为核心内容的食品文化通过60个灯箱的形式进行宣传,促进校、企在文化氛围上的深度融合;四是建设“母校纪念林”,用历届毕业生向母校捐赠的纪念石和植下的纪念树建设“母校纪念林”,对在校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校情怀教育。学院这种环境育人的独特做法吸引了省内外不少兄弟院校前来参观考察。
3.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师生在活动中接受培育
精神文化相对比较抽象,一味地形式化单调地说教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甚至无动于衷,但如果寓抽象的精神文化于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之中,让师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培育,效果会好得多。
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在“诚信和良心”这一精神的文化培育上,各个二级院系就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感悟“诚信”,增强道德意识。有的院系举办“毒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图片展、食品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有的院系举办“诚信杯”辩论大赛,围绕“诚信与知识哪个更重要”等多个话题开展辩论;有的院系开展“诚信”主题班会活动,人人畅所欲言;有的院系举行“树诚信之风,做诚信学子,创诚信校园”签名留言活动;有的院系举办以“以诚待人,以信考试”主题的演讲比赛;有的院系则要求每个学生签订“承诺书”,作出诚信考试的保证。2012年上半年期末考试中,全院万名学生没有出现因考试作弊而受到处分的现象。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在体现个性、展示个性的基础上,强化灌输、环境熏陶、活动育人等多种途径共举,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勇:《管理学原理》,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第135-136页。
[2]王凌:《大学精神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载于《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25日, 第4版。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9
合作精神, 通过相互理解, 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为完成共同事业而形成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一种优良品质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 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才能获得个人的成功。在现代大学制度下,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教育和培养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独立院校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教育与培养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更是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
2 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
当前, 尽管独立院校在探索独立学院现代大学制度与素质教育上, 加强了对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 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就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而言, 则相对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意愿不强烈
目前,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缺乏必要的互助, 做事习惯于个人独自行动, 不愿与周围的师生沟通。在院系的集体生活中, 认为所谓的个性就是不参与团队和集体, 事事搞特殊化。部分学生与同学关系过于冷漠, 不愿意与教师接近, 学习与生活中遇到困难尝尝自己默默承受。
2.2 在群体竞争中重竞争, 轻合作
社会的快速发展, 竞争的意识在学生中得到强化, 相当一部份独立学院大学生在对竞争的理解中只把目光定格在个人努力、拼搏上, 而忽视了合作的一面, 或者不喜欢合作, 因而当公众利益或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矛盾时, 只考虑个人利益。
2.3 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独立学院的校园生活内容丰富, 旨在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喜欢参加学校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 常常是费了很大力气举办了活动, 参与者却甚少。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大学生对群体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2.4 合作的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组织纪律观念不强, 以自我为中心。部分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明显缺乏一种面对与人合作困难的勇气和必要的忍耐力, 在合作中不善与人交际和沟通, 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 喜欢批评他人, 情绪波动大, 并不同程度的存在焦虑、猜疑、嫉妒等心理障碍, 对家人的依赖性大。
3 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缺失原因
造成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缺失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原因如下。
3.1 应试教育及功利思想的影响
当代独立学院大学生一直成长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 老师和家长往往要求学生的成绩, 合作精神的培养也相对淡出了。这种环境下, 学生容易产生扭曲意识, 从而缺乏合作精神与能力。
3.2 竞争观念的影响
竞争和合作已成为现代人际关系的普遍现象, 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就业机会的选择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如学生对待竞选学生干部、课外科技文化项目申报和研究等方面, 也往往过于强调和倚重竞争, 轻视合作的重要性。[2]因此社会环境、竞争压力的影响对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意识形成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
3.3 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且家庭条件富裕, 从而使其成长环境相对封闭, 缺少合作的对象和机会。同甘共苦、合共容共赢的意识也淡化了。
4 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4.1 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 发挥学生组织的影响力
独立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四种心理机制的引导来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合作精神: (1) 从众心理。学校领导应善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成长, 在内部形成正确的舆论, 可以使个别不愿意从众的同学在舆论的压力下从众;而且善于觉察学生内部产生的不良倾向、错误舆论并迅速制止, 以防其形成消极的校园亚文化, 避免出现成员之间随波逐流的现象。 (2) 认同心理。群体的认同感会相互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社团中的领导应通过细致工作, 使成员产生认同, 以利用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 (3) 服从心理。采用服从的心理机制有利于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 (4) 模仿心理。通过组织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吸引学生去自觉的效仿和相互合作。
4.2 引导独立学院大学生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社会角色是社会分工的需要, 作为主体“学生”, 要正确对待校园集体内的分工主体角色要担任主要责任, 勇于担当、负责;作为“配角”、“群众演员”要胸怀大局, 不因此而产生自卑等消极情绪, 与“主角”密切配合。每个人都应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把分内工作做好;同时既要分工明确, 各负其责, 又要善于主动合作。竞合理论, 作为当代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理论, 最主要是强调在“双赢”的基础上的进行竞争、合作。因此,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中的竞争与合作, 以合作为基调, 才能从得到良性的竞争与个体发展。因此, 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人格特点, 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摆正自己的位置, 寻求自我意识的良性发展。
4.3 加强教育改革, 发挥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作用
进行课程教育优化, 适当设置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课程, 给予相应的学分, 使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习合作精神的有关理论, 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 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学成”要求, 这有利于发挥教育活动与目标的普及性、针对性、系统性等良好的主渠道作用, 从而实现对整体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教学互动中, 使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 相互配合, 相互合作。
4.4 培养、优化学生的情商
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 不仅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成长, 更应优化学生情商的成长。这就要求学生在自我的情绪调控、情感培养、增强意志能力等方面的品质。情商在团队合作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 它是促进合作行为发生的前提。物质条件优越、性格独立、价值观不清晰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的主要人格特点, 良好的人际关系当是学生间进行有效合作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不可忽视的课题, 应采取适当措施, 如在新生入学期间开设公共关系、情商的培养等公共课, 向学生传授与他人沟通的技巧等相关知识, 教育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 要坦诚待人, 心胸豁达, 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人。
摘要: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独立院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独立学院大学生成才的内在需要, 也是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需要。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的现状和缺失的原因, 提出了如何利用学校主阵地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进行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合作精神的教育培养实效。
关键词:大学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元卿.论合作意识与青年人才的成长[N].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06:29.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10
一.“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活动的意义
“音乐大舞台”自创建以来, 以“提升校园文化, 传承大学精神”为理念, 以“立足校园, 辐射社会”为宗旨, 组织了多次精彩的文艺演出和各类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音乐大舞台”这座艺术津梁经过四年的建设与发展, 不仅能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而且把艺术实践作为传承大学精神的载体, 在青年学生培养和教育工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具有爱国情操、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社会实践能力, 勇于担当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全方位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 造成一种生机勃勃, 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 有力地促进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形成。
3.树立了系院的文化品牌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 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构筑健康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系通过开展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把“音乐大舞台”这一品牌推向全院、全市甚至全国, 不断提升品牌价值。
4.提升了学院大学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大学的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 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 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二.实施“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活动的具体内容
1.加强内涵建设
(1) 月月有主题
结合“爱心”、“技能”、“信仰”、“感恩”、“启航”、“爱国”“收获”、“梦想”等主题词, 每月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学习、舞台表演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周周有活动
在活动时间安排上, 结合各类演出时间合理进行安排, 尽可能做到“周周有活动”:首先是以系部为单位, 或由年级承办, 每月组织一次主题文艺活动;其次是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开展班级专业汇报或文艺演出, 每月1-2次;第三, 以各教研室为单位开展各项专业技能竞赛或专业文艺演出, 每学期1-2次;第四, 以指导老师为单位开展学生专业汇报会, 每学期2-3次;第五, 以学生自行开展个人或集体专业汇报, 每学期1-2次, 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年级。
(3) 班班有明星
通过开展各类活动, 在各班培养和推介一批专业素养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学生, 在广大同学中培养声乐、舞蹈、器乐、朗诵、主持、小品表演等类型明星, 在学生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4) 人人上舞台
在全系范围内倡导“人人上舞台”, 不仅鼓励每一个学生上台表演节目, 提升自信心和丰富舞台经验, 还鼓励他们从节目编排、舞台布置、服装道具、活动组织等方面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 努力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实现了外延拓展
(1) 走进广场
“音乐大舞台”通过走进广场, 将高雅艺术带入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专业艺术和群众文化共同发展。让市民在文化享受中得到实惠, 通过文化艺术的熏陶, 使市民们增进认知、培育精神、提升素养。
(2) 走进社区
“音乐大舞台”通过走进社区, 促进我系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行列中, 与群众进行良好的互动, 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3) 走进企业
“音乐大舞台”通过走进企业, 进一步推动拓展校企合作内容, 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 既为企业奉献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 又可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
(4) 走进农村
“音乐大舞台”通过走进农村, 鼓励我系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和实践创新精神, 积极参与各项送文化下乡活动, 有针对性地为农村基层服务,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送去精彩的文艺演出。
三.实施“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活动的作用
1.育人效应
“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 一方面立足专业优势, 努力传承良好习惯, 在我系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学术传统和思维方式, 并且代代相传, 相沿成习。另一方面将舞台做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把艺术实践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 通过多次实践和探索, 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革新活动形式, 努力打造服务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育人平台。
2.品牌效应
“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 举全系之力, 融合优秀音乐人才, 全面渗透品牌理念。把“音乐大舞台”的“提升校园文化, 传承大学精神”理念渗透到每一个教职员工和每一个学生, 并渗透到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 渗透到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深入挖掘品牌价值, 与全体师生达成共识, 最终形成了牌的核心竞争力。
3.社会效应
“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 通过开展走进广场、社区、企业、农村活动促进身心健康、提升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四.实施“音乐大舞台”与大学精神同行活动的成效
衡阳师范学作为地方本科音乐教育的最高学府, 每年要为社会培养400多名音乐专业人才, 学生就业多偏向学校、琴行或文艺团体, 但由于每年各级各类音乐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市场, 各对口单位的用人需要已趋于饱和, 就业形式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摆正心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 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艺术实践拓展自己, 提升自己的就业技能, 更好地与社会需求衔接, 才能在庞大就业大军中突围而出, 获取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艺术实践是一个不断提升艺术修养和舞台经验的过程, 对于每一个音乐专业的同学来说, 都需要在舞台上得到历练, 培养自己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 “音乐大舞台”作为一个艺术实践平台, 作为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和舞台经验的第二课堂, 实现了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和相互作用。
(一) 积极搭建了艺术实践平台
1. 配合并参与了学院组织的各项文艺活动
“音乐大舞台”创办以来, 承办了学院“我和我的祖国”建国60周年迎新晚会、迎新晚会、元旦晚会、“颂歌献给党”建党九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等, 举办了首届大学生音乐节, 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2. 认真组织了系部多项精品文艺活动
认真组织了多项系级精品文艺活动。自2009年来, 05级承办了毕业生汇报演出、06级承办了五四晚会、07级承办了元旦晚会、08级承办了迎新年晚会、09级承办了新生联欢晚会、10级承办了元旦晚会, 获得全系师生的一致好评。
3. 各班级团支部组织了文艺演出活动
多个班级团支部组织了文艺演出活动。自2009年来, 07级、08级、09级、10级先后开展了20多场次班级晚会, 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氛围。
4. 专业老师指导开展了多项汇报演出活动
专业老师指导开展了多项汇报演出活动。声乐、表演、器乐、钢琴教研室的老师们分别指导学生开展了“十佳歌手大赛”、“舞蹈生专场汇报演出”、至乐艺术团艺术实践活动及学生个人汇报演出共四十多场次。
5. 开展了个人演出专场
毕业生纷纷开展了个人声乐汇报演出、舞蹈专场汇报演出, 给低年级的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 大力拓展了艺术实践空间
1. 参加省级、国家级艺术实践活动
①2008年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艺术展演;
②2008年第五届湖南省音乐教育专业五项基本功比赛;
③2009年 (湖南) 红色旅游文化节暨千万青少年“同唱红色歌, 激情红色游”大型主题活动;
④2009年省教育厅举办的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红歌演艺”活动;
⑤2011年湖南省、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⑥2011年省教育厅举办的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永远跟党走”活动。
2. 参加了市级艺术实践活动
①衡阳市委、市政府2008年度十大劳模评选颁奖晚会文艺演出;
②第七、八届中国南岳衡山寿文化节开幕式, 为著名歌唱家蒋大为、殷秀梅、宋祖英伴舞, 得到艺术家的指点;
③2008年衡阳市金融系统庆祝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文艺晚会与歌唱家李谷一同台演出;
④湘台一家亲———2009年衡阳经贸洽谈会开幕式文艺晚会;
⑤2010年“雁翔云天·春满大城—万里衡阳雁”大型文艺晚会;
⑥2011年衡阳市第九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⑦2011年衡阳市湘商大会开幕式文艺晚会;
⑧2011年衡阳市建市70周年———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演出。
(三) 不断丰富了艺术实践内容
“音乐大舞台”还将弘扬雷锋精神有机地融入到艺术实践活动中, 将大学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图变成一种精神文明的成果传承, 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 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1. 文化下乡———拳拳赤子之心回报家园
每年我系均积极参与团委的各项送文化下乡活动, 另外还自行回乡组织了社会实践服务站。2009年暑假参加的“重走长征路、穿越湘西南”社会实践服务团、2010年暑假组织的“歌声飘过希望的田野”社会实践服务分队、2011年暑假参加的“红色寻访、绿色同行”社会实践服务团均为革命老区的群众送去了精彩的文艺演出。
2. 慈善义演———颗颗仁爱之心凝聚力量
每年国家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及院系出现急需帮助的学生, 我系均举行义演。如为经法系杨知广, 我系黄思同学、刘莎莎同学举行慈善募捐义演。
3. 走进民生———暖暖奉献之心服务群众
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 我系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行列中, 利用周末时间排练节目送文艺进社区、进福利院、进特教学校等, 与群众进行良好的互动,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11
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管理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4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下的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4C36)的阶段性成果以及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美院一刻”网络文化工作室(立项编号:14WL10)的理论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在实际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对实际的校园网络文化现状进行考察与研究。下面是笔者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现状的认识:
(一)鉴别能力不足
校园网络文化以多种网络媒介为依托,它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当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广受青年学生的热捧。由于校园网络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容易造成文化信息的冗杂,学生不容易从中辨别出自己所需要的文化信息。例如,很多学校都有自己的微信、微博,E-mail等,学生在接收这些信息的同时,可能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他们的鉴别能力不足,从而无法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
(二)削弱现实交往
校园网络文化一方面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在另一方面,校园网络文化也削弱了学生们的现实交往能力。网络容易让学生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他们喜欢用手机与别人进行交流,而忽视了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长时间进行网上聊天,就容易形成性格上的孤僻、冷漠。除此之外,他们还容易对身边实实在在的人形成戒备,不愿意轻易卸下自己的面具,这就造成学生交往的缺失,从而对其人格的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三)缺乏管理体制
校园网络文化缺乏严格的管理体制,这是一大突出诟病。在当代的网络平台上,存在有不少不良现象,例如,未成年人浏览一些庸俗与淫秽的网站,但是,这些网站却没有被关闭或是接受任何惩罚。在网络的管理方面属于一种无组织状态,这就容易造成网络的混乱。另外,在监督体制方面也是相当匮乏,校园网络文化主要以学校的宣传为主,但是,在学校里却没有一种专门的机构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监管,这容易造成一种隐患。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对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紧跟时代步伐
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继广播、报纸、电视机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开网络,网络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发展潮流。而校园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这种最新的发展模式传递文化信息,让学生接触到最具有时效性的信息,这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从而形成一种全面发展的能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让学生紧跟当代潮流发展的动态,使他们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二)营造良好氛围
校园网络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它是一种经过学校专门挑选出来的、带有目的性传播的文化。这种文化方式具有隐晦性,它可以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为学校内部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网络改变了以往“为我独尊”的局面,它使每个人都享有表达的自由和权力,这容易对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学生们知道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为学校的发展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促进个体发展
校园网络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促进学生的品德以及文化素养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始终紧紧围绕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国家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的新要求,这说明国家十分重视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校园网络文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竭力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文化,这对于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十分显著。
三、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法
基于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现状,这就需要我们对促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法进行积极探讨,只有如此,校园网络文化才能以一种更加规范化的姿态去引导学生的发展。下面从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的角度分别进行探究。
(一)从社会的角度
1.提供资金支持
在校园网络文化发展中,社会应该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校园培养的人才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因此,社会的发展与学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一些硬件设施,而这些硬件是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这些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社会应该多方面筹集资金,为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援。
2.加强网络管理
网络的发展离不开管理,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往往会导致校园网络文化的漏洞百出。首先,社会应该制定一些有关校园网络文化的规章制度,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严格的管理,这样可以确保网络文化的安全性;其次,应该实行分权而治,设立一些专门的人员或者是组织机构实行监督;再次,对于一些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校园网络文化予以取缔,打击一些不法的网络文化宣传活动,确保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二)从学校的角度
1.利用媒介宣传
校园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全方位、多领域的渗透,除了一些基本的网络媒介,我们还应该积极挖掘新颖的网络文化传播载体。众所周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微时代”,即微信、微博等电子时代。我们应该对学生所关注的网络交往方式进行深入调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牢牢抓住学生们所喜爱和热衷的网络文化传播方式,才能利用他们所喜欢的方式进行宣传也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更加容易地接受,从而方便网络文化的管理。
2.打造专业队伍
在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中,无法离开专业的网络文化人员,网络专业人员以其自身的专业素养,可以轻松解决网络文化中的问题。学校应该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这样可以成为以后校园网络文化的后备力量。首先,打造一批具有现代信息能力的教师,教师对学生的网络知识可以进行传授;其次,打造一批具有现代信息管理能力的队伍,他们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实时的管理和监督,从而确保有效性;最后,打造一批具有信息研究能力的队伍,对网络文化进行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研究。
3.疏导结合,注重正能量的引导
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半是95后的学生,这一代人是互联网世界的“原住民”,与管理者及教师是互联网世界的“移民”,如何采取“原住民”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事情。院校需要进一步开动脑筋,采取全新的形式,加强正面信息的宣传、引导,以及增强对正能量案例的宣传。
(三)从个人角度
1.提高网络意识
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与个人也是紧密联系的,个人应该从提高网络意识做起,并在实际的文化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首先,个人应该在生活中正确使用网络,在进行网络交流时,积极探讨网络的多样性,在生活中要善于利用网络解决遇到的难题,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其次,要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在利用网络时,要善于发挥网络的有利方面,避免网络的不利方面,从而减少危害。
2.培养自律能力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公共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享受一定的自由和权力,没有人对你进行实时监督,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提高自律能力。首先,我们要知道如何控制上网时间,不能无限制地沉溺于网络世界,要知道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不能取代我们现实的生活;其次,要健康、绿色的上网,对于一些庸俗低下的东西,我门要提高鉴别能力;最后,要文明上网,对于一些不健康的行为要进行抵制,自觉遵守网络道德。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对于校园网络文化,我们应该坚持从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等多个角度去看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武月清,李龙.新形势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9).
[2]郭加书,崔然,王明燕,李岩.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
作者单位: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 篇12
一、创新精神同教学内容相结合
为了尽快实现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教学内容应采取“必需、足够”的原则,即:可以满足专业基础知识的需要,在整体数学系统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可将没有关系的内容进行简要甚至剔除处理。与此同时,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淡化抽象的理论知识,强调知识的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凸显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取消定理的证明过程,改用实际例题进行讲解,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定理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定理可解决哪些实际问题[2]。高等数学的教学包含“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三个方面,教学过程中应力图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创新精神同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师作为主体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这种传统理念下,学生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桎梏,使学生今后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要想充分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当其冲便是转变教学理念,满足时代要求,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定位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使学生不但参与自身的学习,还要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对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产生质疑,并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研究,逐步解决质疑[3]。
数学教学主要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一种教学,由于高等数学大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归纳以及类比思想总结而得,教师在教授知识内容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从有限至无限、从特殊至一般、归纳、类比以及逆推等数学思考方法的锻炼。譬如:讲授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元复合函数求导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探索多元复合函数求导的方法,并且借助例题,启发学生找出两个知识点的不同点、共同点以及注意事项,这样做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帮助学生开发思维,领悟创新的方法。
三、创新精神同教学实践相结合
当下,大部分民办学院高等数学的课时量不足,导致教学活动只局限在高等数学内部的定义、方法以及理论,同其他学科的教学毫无交集,处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这样对于学生充分了解高等数学中的定义以及理论的本质是不利的;这样对于启发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利的;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利的。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门学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及教师对高等数学知识的把握情况,有效地将简单易懂的数学建模问题引入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将数学建模同高等数学教学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枯燥乏味的高等数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学习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基本改变学生认为高等数学很难的观念[4]。
四、创新精神同评价考核相结合
要想在高等数学课程中融入创新精神,就一定要在评价考核中相应的体现出来,用制度来保证创新精神成果的奖励,激发学生接受创新思想教育的积极性,评价考核不可以再依照传统的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并不能直接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心智发展等情况,反而会打击个别学生学习成就感以及积极性。教师应该建立多元动态的综合性评价方式,不但要关心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探索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也更加灵活,拥有某种数学上的想象力以及直觉,可以找出问题的特点,探索出其本质,最终评估结果的可能性,为实际需求提供参考,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认识,凸显其聪明才智,最终建立自信,成为应用型人才[5]。
总结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是一项系统而漫长的工程,它不但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所有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执着的探索实践,一起研讨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方案,经常沟通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施以创新教育作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开展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摘要:高校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便是高等数学,由于高等数学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严密性等特点,导致学生觉得高等数学学起来乏味枯燥,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认为高等数学是一门非常难的课程。高等数学的教学意义不只是帮助学生接受并运用定理公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本文对民办学院高等数学课程创新精神进行了研讨,并总结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创新精神,有效教学,民办高校
参考文献
[1]方瑛.基于有效教学的工科数学课程创新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5,6(6):50-51.
【学院文化与学院精神】推荐阅读: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10-06
学院文化06-11
职业学院校园文化08-22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09-02
成教学院校园文化09-23
历史文化学院文件08-12
学院社团文化节策划08-18
从孔子学院看中美的文化差异06-03
电信学院寝室文化节圆满落幕09-10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文化产业管理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