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精选11篇)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篇1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变化,各高校逐渐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积极探索建立新的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模式,切实发挥就业指导的功效。本文运用经济学中的市场供求理论,从就业劳动力市场出发,为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一种新思路,以供探讨。
一、市场供求理论与大学生就业不完全买方市场的形成
需求是价格的递减函数,价格越低,需求越大,两者成反向变动的关系,一般来说,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供给是价格的递增函数,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两者呈正向变动的关系,一般来说,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在价格的作用下,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形成了大众化市场的商品均衡价格,最终达到市场的供需平衡。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引起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化,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而引起均衡数量的正向变动。这就是微观经济学中所说的供求规律(供求定理)。它反映了一般商品市场的供求规律。
供求理论产生了市场经济中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理论。卖方市场是指市场上卖什么东西主要是由卖方(生产企业)来决定,企业生产什么,市场上就卖什么,是生产者导向的市场。
买方市场是指市场上卖什么东西,主要是由买方(顾客)来决定,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也就是消费者导向或顾客导向的市场。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经过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2006年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1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是针对社会的各种需要,以培养实用型、职业型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采取的一种普及性的高等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市场人才供应态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开始转变为一定意义上的“买方市场”,人才使用的决定权逐渐取决于市场。但在局部地区和单个个体上,还存在着“卖方市场”的一些特征。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在于大学生就业的地域分布不合理。总体而言,大学生就业偏向于大中型城市和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中西部、农村等区域的就业率偏低。调查显示结果大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占77.4%,愿意去东部沿海地区工作的占45.5%,而与这种强烈的就业意愿相对的却是大中型城市、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市场吸收大学生的能力在减弱。2数据表明,京津沪地区的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仅为0.3,东部为0.66,中部为0.83,西部的高等教育就业弹性为1.08。3东部沿海地区作为大学生就业首选,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相对下降,竞争加剧,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呈现了“买方市场”的特点;而在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却还是体现着“卖方市场”的供求关系。
这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完善,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了解还不够,还是按照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规范培养学生,这也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二、运用市场供求理论,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
第一,以市场为导向转变就业指导理念。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的“买方市场”格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进而从“卖方市场”格局转变过来的。因此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自“买方市场”——大众化教育格局形成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上毕业生数量增加,品牌、专业繁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选择范围扩大,条件变得严厉,需求也是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而且偏重于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的需求开始成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点。为了大学生毕业时能够成功就业,就业指导工作上延到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下延到就业指导领域的拓展。大学生在校期间,从入校到毕业的大学生活里,就业指导工作只有从以高校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一切以用人单位为中心,才能成为激烈竞争的胜出者。
第二,做好市场细分,开拓中西部和农村市场。在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处于不成熟的买方市场条件下,仍有较多的用人单位有足够岗位,需要很多专业人才,这需要在高校就业指导时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对症下药。
此外,随着国家相关就业政策的出台,中西部地区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已经逐步得到缓解,但农村市场潜力和市场容量大,农村劳动力市场至今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开拓市场。国务院办公厅于2003年月底颁布的《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十一条原则,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明确取消对大学生跨地区就业的落户限制,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并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高校就业指导应该鼓励大学生认真考虑就业形势和自身的专业方向,制定适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三、运用市场供求理论,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
第一,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地位和作用要明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是搞好高校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的重要部门。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不能成功就业就意味着大学生在高校的培养没有得到社会认同。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寻找与专业对路的指导方式;就业指导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以专业为重点的就业优势,在参与市场竞争时领占先机。同时还要在大学生就业后发挥就业指导的信息反馈功能,根据新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及时调整新阶段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针和方法。
第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需要专业化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配备整齐的人才队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人员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建设,不仅要具备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应付学生具体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需要对就业指导机构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目标考核,总结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提高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成功就业。
第三,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要更新就业指导的形式。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是为了让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而高校本身不是职业介绍中心和人才市场,高校就业指导只是搭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交流平台,为双方提供服务,保证信息的畅通,向用人单位介绍学校专业设置以及毕业生的总体情况,向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状况,指导学生准确选定职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学校要主动和企业、社会各界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让用人单位了解学校的培养信息;同时,不断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反馈到学校,使毕业生能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就业方向。要定期地把用人单位请到校内,举行职业指导报告会,让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互动交流。
第四,建设就业指导网络,加强大学生就业后的指导服务。一般而言,高校关注学生在校的表现胜过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发展。大学生毕业后,在就业过程中会逐步积累就业经验,职业素质逐渐完善,因此就业后的大学生对母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反馈对于改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促进作用。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就业指导提供了新的契机。各大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开展及时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建立就业信息库,进行学生就业问题网上问答,帮助学生实现顺利就业;也可以利用有效完善的网络,扩大自身的影响,树立品牌机制,吸引企业、社会机构和校友的注意力,扩大大学生就业的机会,变被动为主动。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模式的转变,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已从原先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不完全买方市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要根据市场供求理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性,切实发挥就业指导的功效,帮助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市场供求,买方市场,卖方市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二00六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info.edu.hc360.com/2007/06/081112117109.shtml,2007-06-08.
[2].孟大虎.分割性受益、专用人力资本与大学生就业[J].学术论坛,2005,(4):183-185.
[3].赖德胜,吉利.大学生择业趋向的制度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03,(3):34-38.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篇2
构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新思路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综述法等,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结合多年体育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上,并把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运动参与、注重运动技能掌握、身体素质提高幅度、鼓励学生发挥专长,增加任选项目等纳入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构建“全面、全程、全体”的学习评价新模式.
作 者:林淑冰 Lin Shu-bing 作者单位: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泉州,36 刊 名:福建体育科技 英文刊名: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8(3) 分类号:G807.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体育 学习评价 体系对藏族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新思路 篇3
关键词:藏族学生;汉语语音教学;教育现状;学习效果;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209-04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语音是我国藏族学生学习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专业必修课。该门课程以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为依据,开设该门课程是希望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以藏语为母语的学生掌握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的汉语族际语的听、说、读、写、译的第二语言的运用能力。该门课程在国内开设已近耳顺之年,拥有了一支在数量和规模上都都较为庞大的师资队伍,但我国关于对藏族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老师们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难以让人相信这是一门经过了60年发展的学科。目前以汉语为第二语言语音研究成果,硕果累累的是对外汉语语音,专门研究对藏族学生汉语语音的,不是屈指可数,而是根本没有。本文在借鉴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现状,尝试着通过对我国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探討提高我国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二、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
(一)学生方面
1.汉语基础薄弱。受当地条件的制约,在入学前,有的学生并未接触过汉语,大多数学生汉语基础非常薄弱,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把当地的汉语方言说得较为流畅。从未接触过汉语和汉语水平薄弱的学生,教师们只得引导他们从最基础的汉语语音开始操练,仅靠课堂操练难以带来汉语语音学习质的飞跃。把当地汉语方言说得较好的学生,老师们得进行方音纠正,根深蒂固的方音要彻底纠正也非易事。
2.学习主动性差。学生们没有从思想上重视汉语语音的学习,他们缺乏学习汉语语音的主动性,他们学习汉语语音的时间就是课堂上那几十分钟,课下汉语语音教材难得翻开,交流时使用的也是民族语。语音学习所需的巩固、练习、语音输入都没有,要想几乎为“零”的汉语水平仅靠几十分钟的汉语语音课堂来实现根本不可能。
3.母语语音的干扰[1]。学生们经过多年的母语习得,已经具备了母语的思维方式,养成了母语的表达习惯,此时所学的汉语,虽与母语同属于汉藏语系,但分属不同语支,二者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是有差异的。要想学好汉语语音,掌握汉语语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发音特点,需弄清母语与汉语的差异,否则较为成熟的母语表达体系将会影响汉语语音的学习。
(二)教师方面
1.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念传统。为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老师们基本采用讲授法把书本上所有知识点全部抛给学生,至于学生是否具备汉语学习的兴趣、汉语的应用能力、汉语语音的标准度等,老师们也无暇顾问,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却忽略了语音操练的重要性。教师的“教”仅围绕着手中的课本和自己长年所用的教案,学生的“学”也仅是课本和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师生之间还是以书本为系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学理念。
2.缺乏对藏语和藏文化的了解、认识。讲授汉语语音课的老师大多是普通话相对较好的老师,这些老师大多数都不懂藏语。他们在汉语语音教学时仅讲授汉语语音知识,没有汉藏语音的对比讲解、分析。母语在第二语言学习时的正负迁移作用直接被舍弃了。
(三)学校方面
1.课程课时设置不够合理。汉语语音课时量小,一学期就30课时至36课时。涉及的内容又多。没有充足的课时量,因此无法保证第二语言教学内容高质量地完成。
2.使用的汉语语音教材不适合第二语言学习。没有专门的对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材,更没有适合藏族学生的专门的汉语语音教材,选用的是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的汉语学习专业教材,这类教材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系统的的汉语学习是针对性的指导,但对于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的学习来说,就不是很适合了。
三、提高汉语语音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
(一)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先生在2007年提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教材、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汉语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三个要素[2]。
这三要素都离不开教师的作用,对少数民族汉语语音的教学需要一支热爱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育的责任心强、专业知识过硬、性格良好、富有修养、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建立一支专门的对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学的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从事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学的师资貌似庞大,但真正意义的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学的师资队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主要由汉语基础相对较好的老师临时担任。这样的队伍是极不稳定的,一支稳定性尙得不到保证的队伍,其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了。因此,建立一支专门的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2.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要求
(1)职业道德是合格教师的先决条件。作为一名民族地区的教师,肩负着培养少数民族专门人才和民族地区专门人才的重任。自身道德品质的高低决定着能否很好地承担起为藏区培养专门人才和促进藏区社会进步的重任。同时,师德也是学生“身正”的最佳示范。
(2)耐心的性格是优秀教师必备内在素质。汉语是藏族学生的第二语言,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点不理解或出错时,教师既不能用“这是汉语的表达习惯来敷衍”,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更不能表现出这么简单都不懂的态度去对待学生,这种粗暴态度会打击学生汉语语音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厌恶情绪。
(3)过硬扎实的专业素质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的语音教学,因此,语音学理论、汉语语音专业知识和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知识都是少数民族汉语语音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
(4)综合运用的能力素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剂”。第二语言的教学需要老师们具备熟练运用汉语和学生母语的能力,这是第二语言教学不可缺少的能力要求。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更是老师们教学艺术能力的更高要求。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他们就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汉语语音、练习汉语语音的发音。
①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建立师生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藏区的学生对藏区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虽然藏区在很多人眼里是艰苦的代名词,但对于藏区的学生来说,大学毕业后在藏区工作是他们的理想,能考上教师或公务员更是他们的奋斗目标。他们的这些需要少不了汉语语音的助推,因而让学生明白其理想与汉语语音的直接联系将是汉语语音学习兴趣的最好动因。
②少不了合理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一堂课老师从开头滔滔不绝的讲到结尾毫无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能收到的教学效果是难以比得上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效果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跟随老师的“节拍”,按照老师的要求、方法、思路进行汉语语音学习,可以化机械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组织形式为丰富多样、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
③学习的“成就感”,是学习兴趣的精神动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别人的肯定和鼓励往往能坚定人的信念、增强人的信心、激励人的意志。汉语语音学习,教师真诚的肯定、中肯的评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的成就感。因而老师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任何一点细微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在进步,让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成就感”成为他们学习兴趣的精神动力。
(二)建构汉语语音教学PPP模式
PPP教学模式是在20世纪70年代形成于国外的语言教学模式,即presentation practice and production,译成汉语就是讲解、操练、运用的意思[3]。PPP教学模式是按“讲解——操练——运用”这一过程进行的。这一教学模式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去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1.结合“学情”,发展PPP之Presentation(讲解)。
讲解是指教师运用语言或借助教具以及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有知识点的讲述,还有知识点的分析,目的是通过讲述分析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源远流长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孔子就用讲解法在”私学”里教育了弟子三千,教出贤士七十二。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备受广大教师同行们的亲睐,是现代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好的讲解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知新知,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Presentation(讲解)阶段:教师在向学生介绍知识点的时候,结合学生原有知识构成,将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知识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的理解就更为容易。在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时,可借助藏语,运用对比性原则,采用“精讲”方式,让学生掌握汉语语音的发音,但不依赖藏语,否则发音标准程度会受到干扰。
比如在讲到声母按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进行分类时,可对照藏语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让学生感受发音部位,体会发音方法。找准发音部位和把握发音方法是确保发音准确的前提,对母语为藏语的学生来说,借助藏语理解汉语语音,运用母语的正迁移此刻就能发挥作用。
用国际音标注音的普通话辅音声母、藏文辅音字母的发音部位及其分类对照如下:
通过上面的对比展示,藏族学生可以体会到普通话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与藏语辅音字母的发音部位基本一致,都有双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前音、舌面后音这六组音,普通话辅音声母只有一组唇齿音是藏语辅音字母没有的发音部位,不过这组音只有一个f,发音时上齿轻咬下唇即可,比较容易掌握。用自己熟悉的藏语字母发音部位去找准普通话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不是难事,再结合藏语的方音方法,就能准确掌握普通话辅音声母的发音了。Presentation(讲解)阶段结合学生学情,将学生的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结合起来,克服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干扰,发挥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正迁移作用[4]。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客观上就对汉语语音教学的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学生的母语。虽然对藏族学生汉语语音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不是双语教学,但揭示汉语与藏语的异同是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同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的了解,也是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这有利于师生良好关系的形成、建立。
2.创意组句练习,实现PPP之快乐practice(操练)
practice(操练)阶段:“中国语言学之父”赵元任先生在《语言问题》中提出:语音学习是语言学习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部分[5]。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Lee Thorndike(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就是在反复的失误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会正确的东西。语音学习是一个:尝试——错误——尝试——错误……——正确的过程,这就是一个在练习中不断寻求正确,无限接近于正确的过程。练习是汉语语音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任何语言的标准语音都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學生“练”出来的。Presentation(讲解)阶段的“精讲”便是为了practice(操练)阶段的“多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可采用北京大学邓懿教授在《汉语初级教程》中提出的单项训练法。
practice(操练)阶段包括发声系统唇、舌、气息、吐字归音的训练和发声技巧语气、语速、语调的训练。这就决定了practice(操练)阶段应既有老师指导练习,又有学生自由练习两种情况。
比如,胸腹式呼吸是众多学生觉得高深神秘、难以掌握的呼吸方式,但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如搬重物之前的的吸气就是胸腹式呼吸。要让学生找到胸腹式呼吸的感觉,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在不发出声响、不允许拖动的情况下将课桌搬到指定位置,待学生完成这一活动后告诉他,他之前就在做胸腹式呼吸。至于吸气呼气的体验,老师可以拿布将不同的花给包起来,让学生通过嗅觉猜出布中是什么花,还可以点一排蜡烛,让学生对着蜡烛吹气,看谁呼出的气能使蜡烛火焰保持不变,谁呼出的气就最均匀。这些属于发声系统游戏练习法。这样有趣的练习法学生们应该是有浓厚兴趣的,有兴趣的练习方式自然会收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又如,发音辨正是汉语语音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汉语语音教材教给了学生对照、声旁类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但要记住如此多没有任何关联字并非易事,我们可以采用创意组句练习法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思考,创造出便于自己记忆的句子、故事、口诀后再进行发音练习。这样的练习更符合识记的教学要求。就拿平翘舌来说,平舌音比翘舌音少得多,于是我们用创意组句练习法来记少,通过观察平舌音中例字,我们可以把这些字编成一些有创意的特殊句子。如:①宋四自私思想作祟②岑聪曾送碎笋存素菜③曹操,厕所脏速洒扫④苏酸僧在此村采桑,伺蚕缫丝⑤嫂子走最早,匆匆催送草。⑥醉僧自醉遭罪。有了前期的Presentation(讲解)引导,学生便可发挥想象,自由组出便于自己记忆的富有创意的句子。这个practice (操练)阶段学生的参与主动性就会更强,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就会得到提高。
3.适时多样测验,实现PPP之完美production(运用)
production(运用)阶段:这是检验学生对汉语语音掌握程度的阶段。我们可以通过注音、填空、选择、判断等题型按汉语语音教学目标进行一些汉语语音运用的书面测验来检测学生汉语语音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是检验学生对汉语语音运用情况最常用的方式,也是老师进行下一步教学安排的重要依据。这一阶段主要是在“精讲”“多练”之后,要解决学生汉语语音“会用”的问题,这是学生汉语语音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结合。为了切近交际,我们还可以增加形式相对灵活的汉语语音发音竞赛、控制式话题说话等课堂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汉语语音知识运用中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汉语语音运用能力的目的。
(三)编订适合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专用教材
少数民族汉语语音的学习是第二语言语音的学习。应使用专门针对他们的第二语言教材。虽然藏族学生的母语与他们所学的第二语言汉语同属一个语系,但是并非同一语支,所以,当前的汉族学生所用的汉语语音教材对藏族学生来说并不适用。“对外汉语教材”对藏族学生来说也不适用,因为虽然汉语是一些藏族学生所学的第二语言,但是这些藏族学生和汉族人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所受到的文化熏陶有很多共同点,所以,那种针对异文化背景学生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实际上也是不适用的。我们应编写一本《藏族汉语语音教材》作为藏族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教材。第二语言教材是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工具和资源。《藏族汉语语音教材》既要适合藏族学生的语音特点,又要结合我们的培养目标认真编订。为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点的把握,有些部分可以编成藏汉双语对照表。此外,教材中所举材料既要贴近于生活,还要具备生动有趣的特点。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汉语语音,又能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语音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四)增加必要的课时量
充足的课时是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必要保证,增加相应的课时量,让对藏族学生汉语语音教学上得到时间的保证。
四、结论
本文是在借鉴对外汉语语音教学先进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现状,尝试通过对我国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效果不佳的原因出发,着重从教师、教学模式、教材、课时四个方面去探讨提高我国藏族学生汉语语音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希望这些浅见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参考,鉴于客观现实,目前专门的对藏族汉语语音教学研究的领域还是空缺,笔者对藏族学生汉语语音教学之现状进行总结,并在相关资料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如何打破藏族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瓶颈,并对提高藏族学生汉语语音的实际效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由于本人水平有限,文中不妥、错谬之处,敬请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慧诚,李艳霞.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昌吉学院学报,2006,(1).
〔2〕陆俭明.汉语教员应有的意识[J].世界汉语教学,2005,(1).
〔3〕李音霞.3p教學法在汉字教学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6).
〔4〕包晓华,包双喜.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赵元任.语言问题[M].商务印书馆,2003.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篇4
(一)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 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总数为607.46万人, 就业学生总数为588.07万人, 就业率达到了96.81%。职业院校毕业生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 一方面是因为职业院校有着较清晰的就业定位, 适应了市场和社会需要。另一方面, 市场的日益成熟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给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求职途径, 包括校园招聘会、网上投递简历、自己创业等, 就业途径趋向多元化。同时, 也应看到职业院校自身还有一些问题, 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在职业院校师资力量及学生培养方面, 专职教师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过程的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足, 导致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虽然获得了毕业证, 但没有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和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尚需提高, 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欠缺, 而且, 很多学生轻视基层工作。职业院校毕业生找工作还存在就业对口率不高的问题, 据统计, 近些年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平均在50%左右, 近一半的毕业生所学非所用。
(二)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优劣势分析
1.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优势分析
职业院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并把它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以及教学的最高目标,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因此, 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是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动手能力强。而且, 这些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对自身的定位比较合理, 对薪金的要求比本科生略低, 也容易接受面向基层和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作。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职业院校以满足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变化为出发点、立足点设置专业, 有着较清晰的就业定位, 因而设定的专业适应了社会的需要, 比较好就业。尤其是那些热门或者前景较好的专业, 能够让职业院校毕业生在竞争中处于就业主动权的优势地位。
2.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劣势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 也有自身的劣势。首先, 职业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学生而言处于劣势, 在应聘找工作时, 会因为学历偏低遭到企业用人单位的偏见或歧视。其次, 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能力不强, 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较弱, 缺乏文化素养, 因此, 这些学生的表现往往后劲不足。再次, 职业院校学生自律性差。当前,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往往被父母宠着, 养成了自以为是的性格, 由于缺乏自律性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 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常犯错误, 不注重细节, 不服从管理, 这在无形之中影响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相关能力在工作岗位上的发挥。最后, 职业院校在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级方面的要求不高, 造成毕业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 没有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或证书等级明显低于本科毕业生, 就业面受到一定影响。
二、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职业院校进行就业指导的对象是在校的学生, 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 不同于社会人员, 所以在就业指导上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 应依据客观规律性行事, 结合他们所学专业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程序。职业指导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和未来职业的发展要求, 指导方法和组织形式应当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另外, 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 还要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身心发展方面, 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
(二) 教育性原则
就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 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应当循序渐进。就业指导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的因素, 将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未来职业必备的综合素质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部分,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 系统性原则
职业院校就业指导要有系统性的体系, 就业指导教育应当贯穿于整个大学, 即从新生入学开始, 一直到学生找到满意的职业为止。在就业指导的内容上, 应当按照内在的逻辑结构分年级、分阶段有序地进行, 并与专业理论教学、技能训练教学相呼应;在形式上, 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教育, 应当开发运用新模式, 形成科学完整的系统体系。
(四) 疏导性原则
疏导性原则要求, 职业院校应当对毕业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指导, 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需要和个人发展、事业与生活、索取与奉献的关系;能够让毕业生充分认识自我, 挖掘自身的潜力;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有一个科学合理定位, 正确选择工作岗位, 及时实现就业。
三、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就业指导理念与机制建设问题
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及作用没有引起职业院校足够的重视, 导致很多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开展。很多职业院校开展的就业指导工作没有以学生为中心, 没有充分认识到毕业生就业状况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对学校未来招生的影响。另外, 在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的运行过程中, 往往存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制度的优越性没有很好地发挥的情况, 不利于全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就业指导部门很少开展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等本职工作, 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
(二) 就业指导机构与队伍建设问题
很多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不是经过严格的选聘制度选聘上来, 普遍都是主要依靠本校基础系的教师, 就业服务中心的兼职教师只是起到了辅助作用。而且, 部分兼职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的培训, 缺乏系统的职业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对就业指导工作一知半解, 导致工作不能很好开展。由于专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平时又忙于工作, 根本没有时间专门进行就业教育研究, 致使这些教师就业指导理论水平不高。一些职业院校至今仍未成立就业指导机构, 就业指导工作更是无从谈起。而对于那些有就业指导机构的院校, 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如有些就业指导没有与政府劳动人事部门、职业中介等建立信息共享、供需联动机制, 没有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就业平台;网络化建设滞后, 指导使用的网络资源仅限于就业政策的宣传, 招聘信息的发布等, 缺少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双向沟通的渠道;受资金的因素影响, 就业指导机构基础设施不全, 只能局限于对毕业生开设专题讲座, 管理职能单一。
(三) 就业指导工作内容方面的问题
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在课程内容方面, 往往只是讲解一些方针政策、择业方法技巧等, 缺少实践环节和具体技能技巧方面的内容, 而且, 指导内容缺乏趣味性, 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导致指导效果不是很好。而且在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方面, 以及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工作没有做到位。指导形式单一, 多采用课堂教学形式进行, 缺乏创新性。一些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没有了解社会就业形势, 分析当前学生就业的有利及不利条件, 导致工作没有针对性, 进行就业指导的内容与当前的实际情况不符。在就业形势的预测和教育方面做的不好, 没有结合毕业生自身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指导, 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 学生自身教育方面的问题
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 注重的是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 从事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工作, 因此, 毕业生应当对自己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定位。然而, 现实中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只是想着毕业后就从事领导岗位, 眼高手低, 不切实际。一些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他们在找工作时, 仅仅考虑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 忽视了职业的发展前景以及自身的兴趣、性格特点。还有很多人抱有只想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的想法, 不敢去创新, 去挑战, 缺乏勇气, 不能适应当前市场激烈竞争环境的需要。
四、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的发展方向
(一) 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机制
首先, 各级院系部门要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尤其是就业指导部门, 应当把目标管理引入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来, 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评价体系, 使就业指导工作完整系统化。同时, 建立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监控团队, 确保日常的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其次, 健全就业指导人员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人员评价体系, 就业人员要以此作为自身的规范标准。在就业指导人员岗位职责范围内, 还要根据其自身特点, 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科学管理, 对他们的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另一方面, 要完善院系就业指导考核体系。考核要素的设计应具有科学合理性, 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 合理分配评价权重。就业指导部门内部要定期召开就业指导工作会议, 由部门人员共同协商, 确定讨论主题。
(二) 建设就业指导基础设施
首先, 建立完善专业的就业指导机构。职业院校应当成立就业指导中心或就业指导办公室, 开展就业指导、派遣、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为了便于开展各项工作, 就业指导中心应当在校级层次下设若干功能工作室, 主要有收集分析案例的案例分析室, 分析学生职业性格特征的测评室, 发布信息的网络工作室, 供学生进行咨询的咨询室, 开展校园模拟招聘的招聘室以及开展事物性服务的工作研究室等。其次, 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岗位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 要对学员的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等潜在因素进行培训开发。在培训方法上, 要综合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 提高培训的效果。还要引进校内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以及聘请就业指导方面的客座教授, 就当前社会上学生的就业形势问题定期开设讲座或咨询。
(三) 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
就业指导工作应深入到学生的教学当中去。学校开展的课程教学, 要结合市场的需要, 突出职业技能所需要的知识模块, 加强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是理论方面的知识学习, 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使得知识真正得以应用。还要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工作, 首先, 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 教育学生真正理解创业的内涵, 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需要很多优秀的创业人才, 使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其次,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职业院校应当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配备有创业经验的教师, 引导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 培养学生敢于创新、永不言弃的创业素质。
(四) 培养学生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从容面对就业。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开展就业心理学方面的课程, 学习调整就业心态的理论知识。其次, 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 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脱颖而出, 因此, 就业指导工作应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 寻找、发展他们自身的优势, 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 使他们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最后, 把握就业形势, 合理确定就业目标。就业指导工作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性格以及特长, 帮助学生确定就业目标, 使他们的职业选择既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又可以不断发展自我。
五、结语
加强职业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特点,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进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总之,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应该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作为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摘要: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职业院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 在就业形势本来就不乐观的情况下,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就更加难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出来, 引起了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视与关注。从分析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入手, 对就业指导方面的原则及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指导,问题,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姗姗.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5) .
[2]高永凯.浅析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0 (20) .
[3]杨美.探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J].管理观察, 2011 (14) .
[4]高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初探[J].山东纺织经济, 2010 (17) .
[5]赵丽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发展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分类号:G621
2008年,大学校园迎来了首批90后大学生,至2010年,90后大学生已经基本取代80后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他们成长在网络化、全球化、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文化现象相互碰撞,所有这些都会对成长中的90后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及时准确地把握90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在新时期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一、90后大学生发展特点探析
1、思想追求独立,但仍缺乏生涯规划
基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接触和学习新事物的渠道更加多元,他们的视野比以往更开阔,因而在个性发展上更加追求独立,讲究个人隐私,在处理问题、说话办事等方面的表现更为成熟,对于来自父母、教师的干涉、灌输较为抵触。尽管如此,由于缺乏人生历练,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对于个人定位、未来发展较为迷茫。
2、以自我为中心,生活独立性差
90后大学生的生活成长环境相较以前几代人优越,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更多的受到了家人的关注、宠爱,甚至溺爱,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模式,进入大学后的集体生活对于很多90后学生而言是一种环境的转变,更是对独立生活能力的考验。
3、信息获取多元,对于网络过于依赖
在当前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特点下,90后大学生获取各方面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对于社会的认知(包括时政、学习、休闲娱乐等)很大部分来自于各类网络媒体的传播,不少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网络依赖。
二、多角度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实效
学生发展离不开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内部动力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根本动力,而良好的教育环境、师生关系则对于学生健康成长有促进作用。基于前文的分析,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应当结合学生特点,积极转变工作理念,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条件,充分挖掘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
1、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主体性教育
90后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注重自我感受,追求独立探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学生特点出发,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约束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注重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引导学生组织、各类社团、学生干部在学生自我管理中的示范作用。
2、创设和谐关爱的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发展
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知识、经验、规范、态度、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和不易察觉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应积极探索隐性课程的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整合校内外资源,在教学、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中创设和谐关爱的育人环境,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勤工助学、课外文体活动等,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了解国情、校情、民情,规范个人行为、确立积极乐观的生活价值,从而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3、发挥网络功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手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五光十色的大众传播媒介与信息像阳光、空气一样环绕我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不仅仅扮演着传播信息的角色,更是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方式,因此,面对这些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信息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辨别和选择,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识别和分析能力,让大学生学会运用媒介合理表达个人意愿,这样,在海量信息面前,大学生才能从容应对,真正形成个人的理性判断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高校应顺应时代趋势,利用网络在大学生中的影响,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利用QQ、BBS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形式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自我成长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指导90后大学生自我成长的有效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首先,从学生发展需求看,尽管90后大学生存在各种思想独立、行为成熟的表现,但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未来发展、人际交往、学习成才等方面存在着迷茫和困惑,依旧需要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心理咨询等个性化形式为学生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其次,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看,通过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心理测验等多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个人成长的历程及影响,提升学生内省的敏感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迎欢,吴峰,刘莉等.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 1) .
2、刘瑞平,陈殿林.后喻文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研究[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
3、王庆生,尚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多向度探析[ 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3).
4、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提升大学生规则意识的新思路 篇6
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的社会活动,都应遵守一定的规则,不能因其身份、学历、地位等等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培育贤才的现代大学来说,培养遵规守纪的大学生更为重要。只有人人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并且严格遵守社会规则,才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最终拥有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美好社会。合格的大学生都应该成为社会规则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一、要想生活得自由自在,离不开对规则的遵守与执行
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过:“人人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2)这里的“枷锁”就是规则,同时也说明了自由和规则的并存关系。人们要想生活得自由自在,离不开对规则的遵守与执行。
在《辞海》中,规则的释义是“整齐”,“合乎一定方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则解释为规范。总而言之,在字面上理解,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合理、合法的行为规范。通过一定规则指引人们的行为,使之达到规范,并符合事物客观规律。具体来说,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全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石。事实上,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法治的成熟度,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全社会公民对规则的执行程度,即公民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
所谓规则意识,就是对规则的认知,评价,尊重,并自觉遵守规则的有机统一体。其主要包括对规则的认同意识,评价意识和责任意识等。(3)即接受力、执行力的培养过程。通过了解规则、认识规则,让规则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求,上升为情感需要,尤其满足精神需求,进而转化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从而达到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即责任意识的形成。这里的关键环节,在于受众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遵守规则,敬重规则,实现个体差异性在行为层面上与规则的和谐统一,最终成为一个有规则意识的人,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规则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规则的存在有两种基本形式:明规则与潜规则。明规则是有明文规定的规则,它是为了保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利益,社会的稳定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有序发展而制定的,属于制度规则、法律规则,是任何人都要遵守的法定的规则。潜规则是无明文规定的规则,它是指在一定时间段,不同的社会主体根据不同需要在不同情境下制定的规则。主要涉及到社会公共道德、职业规则、安全规则等。某种意义上是作为明规则的补充形式。不论是明规则,还是潜规则,都是用于维护现代社会运行的根本方式,大家都要遵守它,敬重它。
二、当前对大学生的规则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比较重视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像“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之说等等。在大学,规则主要以章程和行为规范的形式出现。一方面用以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生活秩序;另一方面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理念还是比较缺乏,执行力度不够。规则意识的缺失,直接造成有规不守,有纪不遵、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对大学生的规则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第一,规则制定与维护的机制不完善。环境机制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不容忽视。一方面,作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热衷于各种形象化利益化的评比,甚至个别学校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功利化倾向比较严重。只顾眼前现实效益,考虑到学校的名声和学生所谓的前途,对于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理只是轻描淡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殊不知,如此教育出来的学生何谈规则的存在对他们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作为学生家长由于缺乏对学校事务的有效监督和评价,家校矛盾冲突近年来愈演愈烈。学校老师在校内对违规学生的指责批评,也会被有的家长认为是体罚。再加上各种不良媒体的恶意炒作,让事情不是向积极方向发展,而是进一步扩大事端,加剧学校与家长关系恶化,师生关系也不再和谐。最终导致有的学校老师已经不愿意不敢批评违规学生,任意为之,只求过得去。当尊师重道的大环境已不复存在的时候,学生也便失去对规则的敬畏意识,行为举止更加肆无忌惮。就像近来发生在校园的殴师案、弑师案等,教师的处罚权一旦失落,悲哀的将是中国的教育,关系到的是中国未来发展走向。
第二,大学生个体规则意识淡漠,表现在无视社会规则,无视校规校纪,无视法律等等方面。
首先,轻视公共规则。社会公共规则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应该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然而在大学生身上无视规则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形成了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自私自利,对于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视若罔闻,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公共规则的认同与遵守。比如上课接打电话,旁若无人;有的学生对遵守法律、遵守社会规则等观念不以为然,听之任之;忽视自己的公共形象,不注意公共卫生,乱扔废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吸烟,随意闯红灯;不珍惜公共财物甚至破坏公共财物现象也随处可见等等。
其次,藐视生活规则。高等院校为了适应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制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然而现实中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却层出不穷。比如不懂得上课规矩,上课时间做与本课无关的事。在阅览室、自习室、教室强行占座。对于阅览室里的书刊,一人同时占用几本杂志,妨碍其他同学借阅。情侣在图书馆、教室、食堂等公共空间做出一些不雅的动作。在集会会场,不遵守会场纪律,不尊重讲话人、报告人的劳动,做与会议无关的事情。就餐时不自觉排队,插队和拥挤。在自习或别人休息时,动作过大,在宿舍区喧哗、打闹。这些虽是生活细节,却反映了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乏,不讲规则,随意性强,我行我素。
最后,漠视法律制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校大学生凶杀案件大幅度上升。这其中轰动全国的是“马加爵杀人案”、“付成励杀人案”,以及近来发生在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新生卢海清被杀案,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马玉清因舍友唱歌影响他杀人案,广东财经大学研二学生王某因言语冲突动刀夺命案。这些血案的发生决不是偶然事件,反映了当下学校在法制教育方面的深层失败。虽然是个别现象,反映的却是在校大学生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甚至全然不知。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无法通过正当合法途径解决。对权利义务观念比较模糊,违法后果更是一无所知,这是导致大学生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
归根结底,规则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而忽略规则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人。没有人天生就能获得人类的文明,每个个体进入文明的捷径就是教育。而规则教育就是大学生步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教育。
三、重新审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提升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复杂环境下,各种社会思潮与文化纷涌而至,同时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提升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是刻不容缓。
第一,制订科学、合理的社会规则,明确规则教育的实体目标,体现规则教育的目的性。
从宏观方面,规则必须顺乎民意、符合时代特征。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物质、精神、制度发展总体水平。有任何逾越,规则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规则的制定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任何背离实事求是原则制定出来的规则,都将会有损社会的良性运行。一般来说,人们更愿意接受能够遵守的规则,而不是难以遵守或执行的“高大上”。这就要求规则设计者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则,减少冲突,避免不文明现象横行。
从微观方面,根据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教育的内容。一定意义上,多以鼓励、奖励层面的规则为主。对于遵规遵纪行为,要有明确奖励措施,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对于违规行为,不能有任何随意性表示,处罚规定要具体明确,让违规者感受到违规的代价,体现规则的严肃性。同时,每一条规则在制定时要有明确的标准。要明确告诉学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如果做错事将由自己承担具体的后果。同时要教给学生的不是华而不实的空洞的东西,而是要教给他们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话,规则教育才具有实际效用。
大学的规则教育首先教给学生的是明确个体在学校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了解大学生活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当个人的利益需求与学校及社会规则产生矛盾的时候,应该学会适度地控制和调适自己的行为。这些规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校的具体行为方面,包括学习、交往、纪律以及遇到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其次要明确怎样做合乎规则并受规则保护,怎样做违背规则要受到规则的制裁等等。同时要让大学生明确只有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才能愉快地相处。并将“举止优雅,行为得体,文明大方”等礼仪规范和平时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一种常态。
为了完善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大学生行为管理,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21号令),进一步明确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规范学生违纪认定及处理程序。这一制度的建立,使得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明确要求,有据可依。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班规校规,让每一个大学生将规则作为立身立言立行的根本,更好地贯彻执行。
第二,强化大学生规则意识,体现规则教育的主体能动性。
规则意识是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自我认知和体验,而规则习惯的培养则是规则意识树立的最高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个体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并促进大学生人格完善,健康成长。规则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通过价值观与行为规范的沉淀,行规、准则甚至法律的完善才能形成。也就是说,它需要长期呵护和培育,所以,规则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由外而内,由强制到自觉,最终形成习惯。
规则意识的塑造要注重对遵守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社会规则的精髓是公平正义,保证每个个体权利和义务公平。敬重规则,就是敬重人权和人格。在实现自己权利同时,不妨碍他人,群体的权利实施,自己始终与他人处于平等地位。当然,规则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以明规则为例,对它的局限性可予以不断完善,但问题是这种改善可能牵涉到局部利益,此时,就需要高度负责的精神,及时调整规则。当有些规则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时,应该及时指出其弊端,并努力推动社会作出相应变革。任何人的行为切不可超越于规则,凌驾于规则之上,甚至践踏规则,将个人意志强加于它。要尊重规则,努力维护其权威性。
规则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朱熹说,“圣贤千言万语,教人且从近处做去。”规则制定的出发点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培养更高层次的道德行为和体验打下基础。对规则达成认同后,规则的遵守成为大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关键问题。其核心在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帮助大学生逐渐具备规则意识,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融为一体,和谐发展。
规则习惯的养成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大学的“习惯”不仅指学习习惯,还可以细化为遵守家规、遵守课堂纪律、遵守班级纪律、遵守校规、遵守交通秩序等等。要让学生把规则意识变成习惯,形成观念,就得持之以恒。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可以通过开展形形色色的校园活动,培养良好的规则习惯。比如进行“做文明大学生”的评比,包括上课,就餐,自习,阅览,社交,乘车,参与学校活动等细节展开。开展“自觉培养文明习惯,告别不文明陋习,争做合格大学生”的演讲活动,营造文明和谐大学校园。同时利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之际,根据新生思想行为特点,进行入情入理的规则教育。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新生,更具体形象。既可有效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又可进行校规校纪宣传教育以及法制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建立健全规则奖惩评价体系,体现规则教育的实效性。
规则的养成最终通过人们的行为体现出来。所以我们的规则评价体系主要着重于对大学生言行方面的考查。如果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规则的评价体系,就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来影响同学们的行为,从而促进其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
评价体系包含奖励与惩罚指标。一方面,对遵守规则的人们进行表彰,并且借助媒体做大力宣传,尽可能在全校营造遵守规则的氛围,让学生在凡事讲规则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中成长。尤其对执行校规校纪来说,这是每个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进一步提高落实能力、执行能力,让“法之必行”,让所有不遵守规则者付出代价。另一方面,适度的惩罚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与爱。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学生时期的放纵意味着对社会不负责,学校不能给社会培养出不知惩戒为何物的无法无天者。对于一般违规行为不能敷衍了事,特别是对于同一行为的惩处不可因人而异,标准必须统一,校规校纪面前一律平等。学校决不允许任何个人可以凌驾于校规校纪之上,否则在大学生中会出现轻视规则,不讲规则的现象。对于触犯法律制度的行为,一定要依法办事,切不可心慈手软。法律是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的武器,只不过以惩罚为手段。严惩的虽是个别人,目的是让更多人遵纪守法。
实践早已证明,讲规则的社会是高效的社会。纪律与规则贯穿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只有遵守纪律和规则的人,才会更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才会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人生才会变得更顺畅、更有序、更易成功。因此,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社会,我们理应多点规则意识,多点法律意识。
摘要:规则就是社会相关机构为了保障全社会各部门有序运行而制定出来供社会成员共同执行与遵守的制度或规范。大学的规则是为了维护大学有序运行而制定的章程和行为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规则意识普遍缺乏。因此需要探索一条适合大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新方法新思路,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规则意识,勇于承担起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关键词:思路,规则意识,大学生
注释
1熊丙奇.留美学生恐吓老师折射国内规则.中国青年网,2016.2.16
2卢梭著.施新洲编译.社会契约论.北京出版社,2007年10月,34页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篇7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教育就是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为学生服务, 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 一样具有服务的功能。把教育引导学生和切实服务学生相结合,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现在大学生面临着成才发展要求与教育教学以及学习、生活条件相对不足的矛盾, 越来越强的维权意识、自主意识与自律意识薄弱、抗挫折能力不足的矛盾, 面临着在日益开放和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自我价值的选择、取舍的矛盾, 这些都给大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帮助学生分析矛盾, 解决问题, 服务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求理解与闭锁心理的矛盾、崇尚理智与好冲动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社会多样化与信念一元化的矛盾。做好网络管理教育工作、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扶助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宿舍的服务教育管理工作、单亲和孤儿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习不理想和违反纪律的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面向全体大学生, 全面发展、鼓励创新、重视过程的教育理念, 不使一个大学生掉队。
二“以生为本”, 贴近大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育
1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实际。“学生以学为本”, 学习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和引导他们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掌握先进的学习方法。通过有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 引导大学生把学习与成才结合起来, 把自己的前途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并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具体化、层次化的阶段性目标和学习计划, 并付诸行动, 这样可以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持久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学生活赋予青年学
生以广阔的空间和比较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 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和引导他们锻炼自立的能力, 自主自觉地驾驭生活。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有的从小娇生惯养, 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因此, 大学需制定一系列管理规范, 按照规范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 培养学生的原则性和责任感。严格、有效的管理可以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它告诉学生, 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错的;哪些该提倡, 哪些该禁止,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另外, 全体教师和学生管理干部要与全体学生分别开展大谈心、大交心活动, 广泛倾听学生的心声。有关系、部、处和校长办公会要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要进行了认真讨论和研究, 并给予逐条解答, 切实做到“条条意见给说法, 项项建议有回复”。真正做到服务于学生, 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所需所想。
3贴近大学生的交往实际。从中学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远离父母家庭的客观现实, 大学生活、学习和环境的新特点, 将来步入社会做好人际储备的新要求, 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指导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交往活动。既要指导他们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基础知识, 更要注重引导他们培养交往的能力, 建立起平等、互助、诚信、宽容、开放的良好人际关系。
4贴近大学生关心的社会实际和热点问题。当
代大学生是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 他们思维活跃, 思想敏锐, 胸怀远大理想, 勇于自立自强,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关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关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 关心党风廉政建设, 关心国际政治。当然, 他们也关心自己的就业创业前景和未来出路。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能够通过班会、团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上的沟通和引导。
三整合多方面力量, 做到全方位育人
1学生家长是合力教育的基本力量。我们学院每
学期末都定期给欠学分的学生家长寄信或打电话, 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的情况, 与家长多沟通, 协同学生家长共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但我想我们可以定期把学报校刊免费寄给每一位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就可以通过学校刊物及时了解学校思想教育、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情况的同时, 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纷纷建言献策。学校与学生家长以校报为纽带、为载体, 形成了强大的教育合力。让学校与学生共同发展、进步。
2依靠“学生干部”这支骨干力量。学生干部在加
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一般而言, 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因此, 我们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科研上的标兵作用。
3学生党员、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
育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党员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 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为此, 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通过各党支部给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了1~2名高年级的党员班主任。一方面他们可以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的管理工作, 因为他们与新生年龄相仿, 又是高年级的师哥师姐, 更容易贴近新生;另一方面, 作为党员班主任, 他们对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他们通过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经历教导他们正确的方式方法。同时党员班主任对于提高新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也起着重要作用, 党员班主任所在的班级递交入党申请书比率在95%以上。
4狠抓学生党支部建设, 使之成为学生思想政
治工作的中坚堡垒。针对不同主体的教育层次和侧重点, 以支部为基点举办了“邓小平理论研讨班”、“青年共产主义培训班”和“业余党校培训班”。这一系列活动与“两课”教育、第二课堂教育和党内教育三大阵地相互衔接和补充, 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以活动带动党支部生活的整体运行。开展富有实效性的三大特色系列活动———树立学生远大理想和人生志愿的主题竞赛活动、促进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优秀学生党支部评选活动、以党员带动团员青年共同进步的团员推优活动等。
5发挥团组织优势, 加强和提升团委在高校思
想政治工作中的力度和地位。注重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参与性和团的活动的普及化和多元化。团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者, 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施动者。学校团委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 学校团委变主体为主导, 变实施为监管, 变活动的组织者为活动的指导者,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全面加强和提升团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力度和地位。
6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是带动学生思想
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 优良的校园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的校内文艺、体育比赛, 和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新生开学典礼”、“校运动会”等,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此外, 学校电视台、校报、广播站还定时播出学生自编的节目, 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高校还充分发挥各学生团体和广大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创造性, 紧扣历史事件和社会热点, 在学术性和思想性的相互渗透中, 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 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校园文化精品。这些精品以其高层次、高格调、高品位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和喜爱, 带动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运行。
7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切实培育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又
一良方。学校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主体的首创精神, 在一系列知行统一、构思新颖的社会实践中,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提高思想政治认识的水平。学校独具特色的志愿者服务可以辐射到社区, 通过社会实践, 形成互动机制的社区援助, 培养了奉献意识。这些都促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在贴近国情的基础上更为坚实。
四创建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长期以来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较为滞后, 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辅导员岗位被当作一个驿站, 不少辅导员在此歇歇脚, 便匆匆奔赴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岗位。因此, “职业化”建设便成为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
结合当前形势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可以尝试在学生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辅导、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配备专业化辅导员, 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内涵建设。
1学生社区辅导员。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生活、学习、休息、娱乐和交往的主要场所, 更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区辅导员是以学生社区为主要工作领域的一线工作者, 肩负着在社区延伸学生工作的任务。社区辅导员在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学生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领导下开展工作, 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 以学生党建、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学风建设、指导服务、安全稳定等为主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目前, 单凭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工作已无法满足日益高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建立和完善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十分必要。三级心理健康网络包括:一级网络由最贴近学生的辅导员组成, 二级网络由院系总支副书记和心理健康辅导员组成, 三级网络由心理咨询专家组成。心理健康辅导员处于三级网络中的第二级, 相对普通辅导员而言具有更多的专业知识, 又比心理咨询专家更贴近学生, 能够高效、快速地实施心理救助与介入危机干预。心理健康辅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4 57导员必须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 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沟通技巧, 获得一定的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3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必须接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就业求职心理研究、计算机应用、毕业生就业与管理研究、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的法规研究、人才市场营销及人才需要趋势研究等方面的培训, 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主要负责向学生提供政策法规、就业心理、信息咨询、就业技巧、职业设计等方面的指导, 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服务。对一、二年级的学生,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 学生从入学开始其生涯规划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辅导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帮助和指导, 同时还提供课程学习和专业发展方面的辅导;对高年级学生, 通过就业指导课, 提供政策法规、就业技巧、公关礼仪等服务, 帮助毕业生顺利走上社会, 在就业初期为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4“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辅导员是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应承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可以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相近专业毕业的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辅导员, 在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 做到密切联系实际, 生动准确地讲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创造条件, 使他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
5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这与传统的专职辅导员比较接近, 主要从事党团建设、社团指导、社会实践、考核奖惩、帮困助学、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从具有多年辅导员工作经验或学生事务专业毕业的人员中选拔。
五宿舍管理员由“保姆型”向“教师型”转变, 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巩固学生宿舍这块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 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 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 促使宿舍管理员从“保姆型”向“教师型”转变, 力求一个教师型宿舍管理员就是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1选好教师型宿舍管理员。宿舍实际上是学生课
堂的延续, 或称第二课堂。从时间上来说, 学生呆在宿舍里的时间一般要长于课堂的时间;从空间来说, 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的园地, 信息获取的窗口, 思想交流的渠道, 娱乐的天地。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宿舍氛围的影响, 学生中的事端也往往发生在这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们在许多地方将和国际接轨, 我国高校今后也将逐步走学分制的道路, 班级和年级的概念没有了, 系和专业的概念也将打破, 学生工作的重心必然向学生宿舍转移。故学生宿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阵地, 在这个阵地上能够引导和管理好学生的, 必须是一位高素质的教师型公寓管理员。
5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4
2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型宿舍管理员队伍。在高
校, 学生工作的重心在系里, 各系都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和系副主任, 下设年级政治辅导员。高校扩招拉大了师生比, 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 只配备一名辅导员, 如何能做到关心每位同学学习生活及内心情感上的困惑, 和每位同学倾心沟通呢?那么, 由此产生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不可避免地转嫁到宿舍管理员身上。在美国, 学生工作的重心在宿舍部, 宿舍部配有正副部长及部长助理若干名, 宿舍部下面是学生宿舍, 每个宿舍都配备专职管理员, 他们是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管理学生。因为除了教师以外, 能够最大限度接触和了解学生的也只有公寓管理员, 而且学生公寓本身也具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条件。只要公寓管理员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方法和经验, 就可以承担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加强对宿舍管理员的培训, 促使其从“保姆
型”转变为“教师型”。对宿舍管理员的培训是实现其从“保姆型”转变为“教师型”行之有效的方法。培训管理员如何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 促进学生宿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如何做到扩大管理的职能, 集管理、教育、服务三位于一体的宿舍管理模式。
总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 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当前,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 也面临诸多困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 及时的抓住大学生们的思想动向, 改善管理服务,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造专业化辅导员队伍, 发挥团组织优势, 构建“教师型”宿舍管理员队伍,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 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永祥.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创新[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2002 (4) .
[2]郭泉真.北师大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N].人民日报, 2000-08-01, (5) .
[3]孙晓峰.浅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科学化的途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 (4) .
[4]梁佐仁.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民办教育研究, 2004 (3) .
浅析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挑战 篇8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有选择的剔除传统文化, 摒弃陈旧的就业观念, 培养并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 民族的希望, 祖国的未来。目前,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尚不完善,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尚未完成, 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政策不断变化, 新、旧就业观念相互对立, 透过大学生就业观可以看到许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传统“中庸”求稳和“等级性”的思想, 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 怕担风险、求稳怕变、恨不得一锥子定终身。另外, 传统的“熟人关系”思维, 导致近乎一般的学生期待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的途径寻求职位。“面子”为重和“学而优则仕”的价值取向左右着大学生的选择, 忽略自身的特点、个性, 导致众多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 不顾及个人的能力与条件而疯狂的选择有权又有益的岗位, 这就造成最需要人的岗位无人问津, 而高权利、高收益的岗位人满为患。因此, 大学生必须要正确的认识传统文化,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提高大学生的风险和竞争意识, 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流动意识和自我肯定意识
改革就业制度, 准确的分析不断变化的就业形势, 淡化了大学生“铁饭碗”的意识, 面对就业挫折, 更多的大学生能够选择接受和理解, 不在怨天尤人, 消极沮丧。同时, 随着国家分配模式的取消, 人事代理制度的普及, 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和观念渐渐的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 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的能力, 使得在校大学生持自我肯定的意识, 积极主动的面对、解决就业问题。
三、完善自身素质, 提高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 又称就业素质。它既包括专业素质、技能水平, 又包括心理素质、求职技巧等。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应该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 要清楚人才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 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 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综合能力, 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使求职失败, 也要自信乐观, 要有愈挫愈奋的坚强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品格, 要注意培养求职技巧的运用。毕竟, 求职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 涉及到很多细节性问题, 如言谈举止, 应在平时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 这样在求职时不至于因小失大, 错失就业机会。
四、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高层次的就业需要日益凸显
目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相比以往, 大学生们更加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本艰苦奋斗的精神, 脚踏实地, 从头做起、从自身做起, 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用他们所学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来创造财富。也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 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的不同, 适时、恰当的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 若追求物质利益是低级的需要, 那么, 以努力追求个人发展为目的, 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体现社会价值, 是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要, 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
五、调适心理,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在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 再就业过程中, 大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的变化, 时常会有问题出现。目前,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突出表现为精神焦虑、心理困惑、心理自卑、心理自负、过分依赖和不平衡。若想将这些问题解决或尽可能的减轻这种心理给毕业生造成的消极影响, 我们就要有对策。只有这样, 他们才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迎接人生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抉择----就业。在解决问题之前, 我们需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便对症下药。因此, 经分析得出, 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由高校扩招而引起的就业人数剧增与目前有限的、增长缓慢的就业岗位数之间的矛盾;社会正处在转型期, 期间必然会有些负面影响的产生, 加大了就业的难度;家庭因素与就业观的形成息息相关,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不匹配、有落差以及学生自身专业基础差、缺乏对自我和企业的了解、对择业程序不明确等原因, 都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
作为学校、教师, 要努力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培训系统, 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职业生涯, 提高其综合素质。作为大学生, 自己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准确的认知。遇到问题时, 要正视问题, 通过自我宣泄、移情法或放松练习等方法做到放松心情, 学会心理调适, 从而缓和心理冲突。要不怕挫折, 有坚定的信心。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 重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因此, 适时的调节心理, 也是大学生面对就业难时应注意到的问题。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大学生自身的改变。因此, 看清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问题、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引导大学生树立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就业思想与观念, 全面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增强心理教育, 以求最终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己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课题。
摘要:就业问题是一项世界性的问题, 更是一项世界难题。就业是民生之根本, 大学生就业作为社会就业的组成部分, 是广大在校大学生检验并施展学习效果、回报社会的方式, 是我国战略性发展的核心问题。因此, 大学生就业是本中之本。那么, 清楚地把握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挑战, 就是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观,能力,素质,心理
参考文献
[1]文丰安.新时期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7.
[2]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学, 2009.4.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篇9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上都有了极大的改革和突破, 教育教学质量也随之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教学成果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提升, 因此,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成为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它关系到新时期高校自身建设的完善。
一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 思想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元化
新时期社会环境因素丰富多变, 导致大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更为突出。大学生来自不同区域, 因而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思想观念。在当下多元化经济生活、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之下, 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变化多端的态势, 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主义等一些不良的心理, 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2. 多媒体工具和网络平台
由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也随之有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是信息技术最大的受众之一, 必不可少的受到了网络的侵袭和影响, 除了有正面的影响外, 其负面影响也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的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荒废学业;有的学生迷恋于网上交友、网恋而一蹶不振;有的对网上的非主流思想意识深信不疑。
3. 大学生思想认识下滑
新时期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有着明显的自我主义心理倾向, 有的甚至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腐朽情绪。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跳跃性大,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 向往民主和自由, 对于社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由于抗压能力弱、辨别是非的能力差等特征, 他们在个性上要求独立的同时, 行为上又表现出极强的依赖性, 往往呈现出心理上的早熟、生理上的晚熟。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大学生表现出求知欲和好胜心, 但更多地表现为妒忌心理, 而非以正常、公平的方式赢得竞争的胜利。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
1. 指导思想与工作理念协同创新
当今, 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背景的。高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出一批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使其起到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科研探究的作用。为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在高校办学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使两方面的工作交互推进、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进一步扩充高等教育的内涵,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 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工作中突出改革创新、求真求实的特征, 不断改进和提升校方的工作方式和途径, 以提高工作质量。
2.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而随之转变, 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理想信念教育这个核心,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重点, 针对中国的实际国情, 开展一系列形势与政策教育。此外, 充分重视民族精神教育, 以优良的文化传统作为熏陶, 使大学生养成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的优良品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集体意识和团结意识的教学内容, 使其真正体会到社会荣辱观的重要性, 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牢固树立健康、科学、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宗旨。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充分关注到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应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变化。首先, 可以开通学校官方微博, 使其成为连接学生、家庭和学校的中转站和纽带。使各方面人士都能从微博上了解到学校近期的发展。其次, 开通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微博, 定期在上面发表一些弘扬社会正气的话题, 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 开通思想政治教育老师的个人微博。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言人, 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特性, 营造充满正能量的舆论氛围, 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思想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媒体工具和网络平台、大学生思想认识下滑等多种因素的挑战。因此我们要采取指导思想与工作理念协同创新,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凤珠、霍长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
[2]黄飞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 篇10
【关键词】“定单式”教育; 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社会急需大量能够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工艺、物质产品和实现生产、服务的高等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应深化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定单式”“模块式”等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适应市场需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一、“定单式”教育的提出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校率先采用“定单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定单式”教育即根据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并建立起了人才输送的新渠道,解决了家长和学生对就业问题的担忧。
目前,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高校教育正深入、快速地进行着改革,“定单式”教育模式就是其一。这一模式的提出,更加明确了学校专业的设计原则,使专业制定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在该模式的运作中,企业和学校可视作供需双方,他们承担着主要的策划和实施者的角色,而作为“供需品”的学生来说,对于这一计划的实施似乎显得极其被动。从某些层上面来讲,学生不仅应有其广泛的知情权,更应积极地参与其中。为这一模式计划的实施发挥其强大的能动作用。从而目前的实际教学状况来看,学生的消极、被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有到了第二学年(三年制)或第三学年(四年制)才开始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接触行业行情,甚至有的专业直到毕业实习才有真正去企业学习的机会,我认为当学生从介入这一“定单式”计划的那天起就应该深入到生产实践第一线。全面的了解、认知行业状况和生产运作规律,介入到专业学习、实践的氛围中,领会来自企业的真实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
二、“定单式”教育是校企合作的最优选择
采用“定单式”教育模式的院校把人才培养与就业安置相结合,首先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输送渠道,了解企业需要哪些人才,有针对地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新生选拔的条件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行对接,以实现就学达标等于就业的目标;同时还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综合素养的整体水平与人才需求方面实现对接,以最大限度地缩短毕业生上岗后的磨合期,培养了大量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定单式”教育是由人才中心先从企业了解用工需求,然后与企业,学校就企业所需工种制定一套完整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这种“定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一进校门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大学毕业生适应企业发展这个过渡期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定单式”教育模式的目的就是把这个过渡期提前到学生在校期间,拉近在校生与企业的距离。
三、“定单式”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实现“定单式”教育,扩大就业优势
市场的需求总是不断变化的,学校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才能在用工市场竞争中立于浪尖潮头。为此,华立技校在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掌握市场先机,提出实施“定单式“教学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已形成体系。
所谓“定单式”教学,就是一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之“单”来定教育方略与教学方式。在教学上,就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其教学规律和专业的发展取向。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教材选编、实现设施投入、教师教学方法及课程安排等方面,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来“定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个性化的、创新型或创业型人才。真正做到以“单”来定教学模式,以“单”来确定办学定位,让教学与时代和社会接轨。“定单式”教学的实施扩大了学生的就业优势。
(二)坚持诚信办学,打造教育品牌
“定单式”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一张创新,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双方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过程,同时企业在学校择优挑选毕业生,有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和毕业生有针对性的就业。定单式培养模式能有效地缩短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期,使学生更快掌握企业最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是一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优秀人才。
(三)提高“定单式”教育的有效性,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定单式”教育其意义在于做到教育面向市场,面向未来,在校企深层合作中,学校占领并巩固了就业市场,形成了完备的人才、信息、技术、科研等核心要素的交流循环系统,是毕业生从容就业。概括起来既:专业设置市场化,教育管理职业化,教学就业一体化。对于学校而言,“定单式”教育克服了以往教学的盲目性、封闭性和高成本,高就业率也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在就读前明确了就业单位和具体岗位,就读时也可到相应企业顶岗实践,学习有很强的针对性,加上不必为就业烦恼,直接得到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言而喻。企业介入高校培训,除了能在未来激烈的人才争夺中提前锁定人才,不至于发生关键岗位的人才断档,还减少了试用期环节,为企业从新产品、新技术的角度出发,量身定做培养“灰领”骨干,从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总之,学校组织了入学“定单式”教育,这一模式让一些毕业生在入学的时候就可能找到“婆家”。形成一站到位的“就业直通车”形式,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组织毕业生的实习,实践和培训等活动,缩短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熟悉期”,能有效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唐逖.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科文汇,2007.
[2]赵水林.对校企业合作办学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4.
[3]李开勤,蔡燕生.订单式教育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发展[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4]喻红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6.
作者简介: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篇11
学校主导, 转校园为社会
目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正进行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这一经济基础的转变, 就意味各类事物都会出现多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情况, 因而只是简单地重复过去的方式、办法, 难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目前条件下, 学校实行“一把抓, 一手管”的政策, 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了。人们普遍认为:纯粹地依靠学校管理、教育是很不够的。于是, “后勤集团”———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字眼呼之欲出。在这股本世纪新兴的浪潮中, 学校在掌控绝对主动权的同时, 将日常烦琐的事务交由“后勤集团”管理。这一举措在新时期有着“一箭双雕”的过人之处。其一, 有助于学校以学术为主导地位, 以教学为工作重心, 在科研教学上下苦功、花力气、办实事, 这对于提升学校整体综合实力及知名度是大有益处的;其二, 高校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较强, 学校采取开放式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身实践、了解社会, 与社会尽早地融合。
既然有“利”, 又岂有不图之理。然而, 确立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推行学生管理社会化, 建立全方位的、立体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其中涉及的问题众多:如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如何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做到责、权、利分明;如何取得高校、后勤单位或个人、学生及其家庭的配合;如何依靠现代化的科学技术, 进而形成可靠、有效、实时的管理机制等等, 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的。
尽管, 这种思路的完全更换需要时间的考验, 但其中隐含的收益颇多却是让人欣喜的。这种当今时代下的运作模式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 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为今后踏上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 追本溯源, 转变观念, 更换思路, 促成学生与社会的良好沟通,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 变落后为科学
目前, 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学生大部分都在十八九岁以上, 随着年龄的增长, 其个性逐渐成熟, 又极具可塑性。一些学生往往逆反心理较重, 自尊心过强, 心理承受能力差, 一些学生又胆小怕事, 做事马虎潦草。人之伊始, 性本纯良, 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 经历的境遇不同, 才有了表现上的差异。因此,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就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宗旨, 以人为本, 实现管理思路的科学化。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就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原则;应该把高校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强调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调动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此,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做到: (l) 督教结合,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从属、被动地位; (2) 因人治学, 针对不同成长环境或者不同性格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3) 区别管理, 应当结合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 进行具体而有差别的管理。同时, 我们一定要带着爱心和感情去处理勤工助学、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在我们的服务中让广大学生体会到关爱, 充分体现现代化的管理水平, 在“以人为本”的氛围中, 给广大学生营造成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使他们将来能成功地走向社会并能服务于社会。
只有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切实做好每一份本职工作, 我们的管理才能贴近学生, 才能找到我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积极参与, 化被动为主动
“一个好汉三个帮”, 一个健康的人, 离不开身体各部位的协调发展;一辆性能良好的轿车, 离不开各个部件的正常运作;一个企业的成功, 离不开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亦是如此。如果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采取任何形式的单独行动, 那么就不可能取得积极主动的效果。学生只是被当作客体加以训练, 这种简单的灌输方法将把个体与社会对立起来。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 甚至会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产生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所以,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我们应当推行以学生工作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身为中心的相对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既是管理者, 又是被管理者。这样, 将有利于他们充分利用一切正式学生组织的作用, 号召全班、全院乃至全校学生一起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可以很好地体现“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实践已经证明, 这种管理方式将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自己, 学会做人。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管理工作, 还应当要考虑: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严格;各类关系间的责、权、利是否明确;各类学生组织是否能起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带头作用, 其体制是否健全、稳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 学校周边是否有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 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延长都需要一个适宜的双赢局面, 只有切实解决了以上问题, 才会使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出丰硕的成果。
实行责任分级, 培养学生干部群体
“一手包办, 一个中心”, 这种工作状态不再被接受。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我们应当树立起“多级分配, 责任到人, 老师指导, 干部带头, 自我管理”的新思路:将具体的管理事务划分给个人, 从而在实际工作中以最少的人力得到最大的收益。学生干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骨干, 在各项活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表率作用、核心作用, 他们是学校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责任到人, 能够很好地解放出有价值的劳动力资源, 使其用于更需要的地方。自我管理, 可以有效地建立起学生交流系统,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干部带头, 更能优化学生阶层, 提升学生整体形象。在整个过程中, 作为管理者, 我们应满怀“爱心”, 爱所有的学生, 要用爱的力量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缺陷, 展示自己的才华;还应当树立“人格形象”的理念, 约束自身的言语与行为, 给学生起到模范作用, 促使其顺利准确地完成任务。我们尤其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干部群体, 以管带练, 以练促管, 管理与锻炼结合, 逐步引导学生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各类学生管理工作, 提升自身价值。
组建家长网络, 确保信息覆盖全面
俗话说:团结力量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局限于学校管理, 家长协助的传统体制。以往的这种传统观念, 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具体到位, 效果不佳, 甚至于会产生许多学校与家长之间不必要的冲突。有些家长认为, 孩子交给学校就等于进了“安全房”;还有些则认为, 孩子在学校就得由学校负责一切等等, 这些想法不能说没有道理, 但却都有偏激的一面。学校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负责人, 应当负起应有的责任, 但家长也不可将教育孩子的担子就此推卸给学校。这不是科学和理智的做法。
如今, 我们需要的是学校与家庭的联合管理。不是哪个唱主角, 哪个唱配角的问题, 而是两者兼有。在处理问题时, 学校与家长应当站在同一立场, 本着同一个目的, 共同教育学生、督促学生、培养学生。为此, 我们都应当坚持以下几点: (1) 家长应与学校建立定期的联系:学校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情况, 家长定期向学校介绍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家庭状况。 (2) 学校与家长要相互信任, 坦诚相待。 (3) 家长确保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学校应竭力满足家长及学生的合理要求, 解决特殊家庭的特殊问题。
应用高科技, 建立网络管理系统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信息已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学生管理可借助网络技术, 打破以往学生管理工作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科学化、人性化、社会化和高效化, 全面升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我们可以利用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开发功能齐全、高效先进的学生管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软件, 并使之可以投入使用;也可以在学生中推广使用电子数码磁卡, 实行“一卡通”制度, 以卡的形式记录学生各项动态, 简化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效率;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优势, 进行分散的信息输入、快速的信息传递和集中的信息处理或输出, 满足学校、家庭、个人、社会相关单位对学生管理信息的需要, 以便作出正确的学生管理决策和反馈系统。
全新、快捷、便利、实用的系统, 需要我们全体管理工作者、学生以及关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全力支持与倾力配合。相信不久的将来, 网络管理系统一定会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锦上添花。
【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推荐阅读:
大学新生教育的新思路08-06
90后大学生的新旅游08-05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07-20
就业偏好下大学生就业05-12
大学生就业压力05-16
当代大学生就业05-26
大学生就业过程06-07
大学生就业困境06-07
大学生就业行为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