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诚信

2024-10-01

大学生就业诚信(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诚信 篇1

教育的本义是培养学生成人, 何谓成人?儒家五常曰“仁、义、礼、智、信”, 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高校开展诚信教育, 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灵活就业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 也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诚信意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表现

1. 简历———伪造事实, 弄虚作假。

在就业过程中, 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手脚, 把个人简历写得精彩绝伦、完美无缺。主要表现为:一是修改学习成绩。少数学生在填写成绩单时, 只填分数高的课程, 不填分数低或者不及格课程, 甚至还有人把低分改成高分, 把及格改为优秀。二是随意“加官晋爵”。本来只是普通学生, 却随心所欲地为自己套上院、系学生会干部, 班干部等学干头衔。三是克隆他人成果。个别学生把别人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 改头换面加以复制, 变成自己的学业成果。

2. 面试———自我吹嘘, 夸夸其谈。

一些毕业生面试中不懂装懂, 夸夸其谈, 极力掩饰自己的缺陷。把参加某项活动说成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把对某些技能浅显的了解说成是熟练精通, 把偶尔的打工经历说成具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 一味迎合, 不做如实回答, 投用人单位之所好。

3. 签约———心猿意马, 见异思迁。

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一些毕业生希望尽早定下工作, 不管工作是否理想, 是否适合自己, 只为以防万一, 便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在签约的同时, 就做好违约的准备。一旦发现有更好的企业出现, 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毁约。某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 发给毕业生多分毕业生推荐表, 这更助长了学生随意毁约的风气。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归因

1. 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

社会政治腐败, 经济欺诈, 制假贩假, 道德秩序失衡, 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 甚至丧失。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 学术道德失范, 各种论文抄袭、文凭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泛滥, 这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毕竟是社会人, 难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忽略了思想道德的自我塑造, 缺乏自我约束, 是非观念淡薄, 诚信意识弱化, 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举动。

2. 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首, 长期以来, 高校非常重视德育, 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偏向政治教育, 忽视道德教育。同时, 随着近些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加趋向于实用性, 重科技教育、轻文化教育, 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的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以解决就业为第一目的的教育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会无意识地“纵容”学生作假, 从而削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效果, 成为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又一诱因。

3.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加之社会各领域急功近利, 不以诚信为本等现象必然反映到学校, 使大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思想, 将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趋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 对现实估计不足, 过多关注自我价值和盲目攀比。这都会使大学生逐渐失去诚信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一味追求功利, 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

4. 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科学。

目前, 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只是片面看重学历、证书, 对毕业生的了解仅仅凭借简历和几分钟简单的自我介绍, 缺乏深入的认识, 这就给了大学生在简历、面试中造假的机会。同时, 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招聘职位的实际, 提出非名牌大学不要, 非优秀毕业生不要, 非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不要, 非研究生不要, 这些过高的要求使得毕业生不得不为这些过高的要求“动脑筋、想办法”, 助长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风气。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开出高薪、解决住房等虚高的聘用条件来吸引毕业生, 使得毕业生不守诚信, 随意毁约。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途径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 不仅会损害高校声誉, 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会损害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利益, 更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 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 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实施综合就业指导, 避免就业失信是很有必要的。

1. 端正学风, 做好就业诚信教育的第一步。

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增长才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当今高校中, 60分万岁的思想还很普遍, 不少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尤其是在独立学院,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旷课、挂科现象十分普遍, 学风涣散。狠抓学风, 使学生成绩提高, 专业技能扎实, 各类证书、奖励无一不缺,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加竞争资本, 以真实的成绩与能力竞聘岗位, 使“不诚信”的就业行为没有市场。

端正学风, 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 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安排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加强舆论宣传, 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者和教育者, 对诚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和教育, 使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更多的利益。高校可以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如在毕业生求职时, 提倡填写真实简历, 举办诚信签名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开展“明礼诚信”的学习、讨论活动;结合助学贷款, 开展“诚信还款”活动, 等等。

重诚守信的舆论环境也可以为大学生诚信提供动力和指导。高校可以利用校报、广播电台、橱窗等校内媒介, 大力宣传诚信道德规范, 宣传诚信的典型事例, 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同时发挥广大教师的榜样作用, 以高尚、诚信的师德影响、感染学生, 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成诚信教育的大环境。

3. 加强就业指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政策与技巧的指导, 使毕业生能够把握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 正确认识就业形式, 在充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对现实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就业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守法律法规。同时, 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双向选择”的概念, 调整就业期望值。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 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4. 加强监督管理, 构建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高校要将诚信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 将诚信作为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把大学生诚信表现用明确的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定位。通过数据、行为和事实来衡量大学生的诚信度。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以囊括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校期间的学业完成情况、图书馆借阅情况、考试守纪情况、借还贷款情况, 将其作为考察诚信的内容, 分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中。高校还应该加强监督管理, 将学生平时的奖学金评定、学习成绩、社会活动、政治面貌等真实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档案中。在进行就业双向选择的时候, 高校可以面向用人单位设立“诚信窗口”, 使用人单位可以查询、验证学生的相关信息。高校还要加强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 建立学生的签约管理系统, 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分析, 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否签约, 克服签约的盲目性, 降低毁约风险。

高校是培养一代新人, 教化一代新风, 引领一代社会良知的重要场所。诚信作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 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 光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 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反映。实现大学生诚信就业, 还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 用一整套的信用机制来约束失信行为, 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 通过制度渠道实现自己的利益。应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建立求职市场的诚信制度,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应国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6) .

[2]周宏, 马万宾.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 (职教版) , 2003, (1) .

[3]邓艳葵.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

[4]姜国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1, 8.

大学生就业诚信 篇2

2013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升入大四,你们正式踏上了自己的求职择业之路,努力向人生更大的目标奋进。首先,预祝大家在就业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交织,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面向人单位的调查表明,当前,在制约毕业生求职和职业发展的因素中,诚信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极大关注。据用人单位反应,在招聘工作中发现,大学生求职时存在着虚假简历、随意违约等不诚信行为,这不仅给毕业生,也给学校造成了恶劣影响。诸多单位,会因此而缩减对学校的招聘计划,直至停止在学校招聘毕业生。

2013年,全国有就业需求的应往届毕业生多达千万,宏观就业形势严峻,我校毕业生6038名,是人数较多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不仅需要用扎实的专业基础在竞争中取胜,更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诚然,当今社会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将建立诚信的竞争机制。

为展现我校毕业生的良好风貌,维护的学校良好形象,营造积极就业、诚信就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向全体2013届毕业生发出倡议: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2.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抓住机遇,能够及时签约,谨慎签约,不随便违约。

3.确保求职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荣誉奖励等情况,务求展现真实的自己。

4.发扬互助精神,在自己签订就业协议后,做好同学之间的互助推荐,帮助未就业同学及时获取就业机会。

诚信乃就业之基,立人之本,预祝2013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开启职场新征程。

就业指导工作处

大学生就业诚信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原因;对策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的成果

项目编号是(JYB2013169)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频频出现的就业诚信问题引发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信任危机。毕业生诚信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本文拟就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以及如何重构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进行探讨,以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裨益。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1.推荐时自荐材料的弄虚作假行为。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

2.签订就业协议但不履行承诺行为。毕业生求职时有几家单位都有意接收他,但最先同意接收并要求签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往往不是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单位。由于这样的情况,造成有的学生在签订协议不到一周就要求违约;有些不错的用人单位,开始录用的几个人却相继违约,使单位错过了要人的好时机,而事业单位则可能白白浪费了当年的进人指标。

3.曲解“双向选择”含义的行为。“双向选择”是指在签订就业协议前,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用人单位,一旦签订了协议,即为双方相互选择确定。而有些毕业生往往有意曲解“双向选择”的含义,把违约行为看成是自己不再选择该企业的权利。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宏观社会背景。(1)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诚信缺失的社会氛围。(2)道德教育的功能弱化是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根源。(3)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缺位是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外在条件。(4)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2.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微观原因。(1)就业时间紧、就业渠道少。(2)对就业形势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握。(3)择业期望值过高、法律意识淡薄。

三、重构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措施

1.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凸现诚信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诚信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明礼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要在校园舆论、文化价值取向上真正做到让诚信者获得舆论奖励,失信者受到惩罚。

2.以人为本,构筑大学生诚信的道德体系。诚信观念的形成,关键在培养,核心在建设。第一,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完美人格。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第三,营造良好环境,构筑信用文化。第四,强化社会监督,建立信用档案。

3.加强制度建设,铲除诚信缺失存在的社会空间。应尽快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规范《就业协议书》的签约主体,避免由签约主体的违约行为而导致的诚信缺失,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管理,避免因《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疏漏造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重复签约等等。

4.建立校内信用体系,实施违规违法惩戒制度。首先建立高校内部的信用体系是必然的选择。第一,实行信用评价,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信用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展开,形成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督促学生讲信用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第二,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信用监督机制。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需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创造。就业指导部门向毕业生推荐的用人单位要严格甄别、审核,建立校内诚信纪录良好的用人单位数据库,优先向毕业生推荐,对于诚信记录差的单位,谢绝接待。寻求一个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失信行为的惩处机制。

5.强化维权意识,主动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诚信原则是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合为一体的原则,不诚信的行为除受到道义的谴责外,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把《劳动法》、《合同法》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对于个别用人单位无视法律、不讲诚信的行为,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作为重要的中介,应主持公道,协助毕业生维护其合法权益。

6.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合理引导毕业生就业。为简化和加快毕业生就业过程的办理程序,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构造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并使其成为未来招聘的主要形式。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毕业生能够方便迅速地查询到大量符合自己求职要求的就业信息。此外,网上洽谈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及时答复,这不但能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毕业生也不用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单位的运转状况和招聘情况,使简历的投递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免去了奔波之苦。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通过毕业生就业网可以全面地向应聘毕业生介绍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网上,用人单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又节约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从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可以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信息数据库,对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把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引进毕业生的政策。

参考文獻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对策分析 篇4

大学生就业失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抱着侥幸的心理, 在简历上弄虚作假, 为了提高自己的“正面形象”以博得用人单位的亲睐, 有的伪造各种荣誉证书, 技术等级证书等。有的学生给自己安上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等耀眼头衔, 更有甚者将自己的学历凭空拔高一个层次;另一个方面, 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 毕业生抱着“普遍撒网, 重点捕鱼”的心态, 先找到一个过得去的单位签约, 再继续寻找更好的机会, 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接受, 就提出违约。

造成大学生失信的原因有很多, 如就业管理不到位, 制度不完善, 学生盲目就业等, 但究其主要原因, 在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学生的诚信意识日渐淡薄, 而学生的诚信意识成为就业的“瓶颈”。虽然签约和违约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自主选择, 是他们自身的权利, 换句话说, 大学生就业中的违约是职场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但是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因为这种违约不仅使用人单位增加了用人成本, 也使得学生和学校的信用受损。减少就业失信的对策主要有四:

1 建立价值主体, 大学生自觉以诚信为自律的准则

大学生处在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 他们开始独立生活, 独立处事, 同时他们涉世不深, 人生阅历有限, 如果他们对诚信认识不清,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容易做出失信的选择。要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 从根本上说要使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在诚信教育中, 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没有得到激发, 无疑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大学生的诚信修养得靠大学生自己, 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 外部的环境、制度、教育确实对诚信产生影响, 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是要从学生自身着手, 诚信作为道德修养的问题, 取决于价值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大学生面对激烈竞争的职场, 如果能够认识到诚信和就业不是一个两难选择, 二者并无冲突, 要找到一份非常合适自己的工作, 不能靠不择手段, 诚信才是自身在职场中扎稳脚跟的关键, 它对一个人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用诚信来严格要求自己, 如考试不舞弊, 作业不抄袭, 现在有些学生为偷懒, 从网上下载他人文章稍做改动就成为自己的“成果”;求职过程中应端正心态以真实的自我呈现给用人单位, 真才实学, 更能打动用人单位的心, 不要去做假学历、假证书、捏造成绩等。只有将诚信认识和诚信的实践结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使价值主体通过自身修养, 实现诚信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确立诚信美德。朱熹说:“知与行, 工夫须着并到, 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愈明。二者皆不可偏废。”[1]诚信认识和实践二者相互促进, 它们的共同发展更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生自觉建立诚信的价值主体需满足以下三个要求:首先是自主性, 诚信的行为应是主体自己的活动, 被动地或不自觉的达到诚信的要求, 并不能在实践中产生诚信的行为, 有些高校过于强调学生要对社会负责, 而忽略要对自己负责;注重学生要对社会服从, 而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 大学生应克服在诚信教育中的盲目性;其次, 自决性, 即从主观层面进入客观层面, 实现主体要达到的目的, 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更需要意志的自决, 这样才能形成坚定的、自信的诚信意识。“人唯有通过决断, 才能投入现实, 不论作出对他来说是怎样的艰苦。”[2]第三, 自律性, 诚信上升到道德意志后, 使主体在行为实践中, 既追求自己的欲望, 又适时的约束自己的欲望, 这样才能使毕业生既追求一份好的工作, 又不会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 将知识、情感、热情和理智完美的融为一体, 将自主和自决的意志加以理智的约束, 使价值主体既不违背自己的意志, 同时也不盲目作出决定。

只有真正让大学生自觉成为诚信的价值主体,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就业失信的难题。

2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 信是与人为善的要道, 古人把“信”提高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3]《论语·为政》一个人言而无信, 就好比车无轱辘寸步难行。正因为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非常重视诚信的道德教育, 蒙学篇《弟子规》上说:“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另一蒙学篇《名贤集》指出:“凡事从实, 积福自厚。”诚能积福, 无疑最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凡人之情, 莫不爱于诚信, 诚信者, 即其心易知, 故孔子曰:‘为人易事, 为下易知。’非诚信无以取爱于其君, 非诚信无以取亲于百姓。故上下通诚者, 则暗相信而不疑;其诚不通者, 则近怀疑而不信。”[4]诚信是人们立身行事应遵循的起码的道德准则, 人无信不立。

现在诚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即使在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不例外。并非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没有强调诚信教育, 也并非否认诚信是一种美德, 而是落实到自己实际的行动中时, 自身利益被摆在第一位, 诚信只能靠后, 造成言行脱节。即是说, 诚信的道德教育并未在实际中产生效果, 诚信对大学生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以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和事业之基?这就说明传统的空洞的道德说教是不够的, 如果学校提倡的诚信教育仅仅流于形式, 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这样的道德教育必然使学生们误以为这只是社会人生的一种应付, 容易形成双重人格, 以致于适得其反。道德教育不同与文化素质教育, 不能“填鸭式”的只讲理论, 应该突显价值主体的需要和要求, 根据受教育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应该在实践的层面上, 激发受教育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怎样建立诚信, 怎样使社会尽量多一些诚信, 而不是一味地宣讲诚信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以学生为载体, 让学生主动去实践诚信, 才能使诚信教育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3 加强就业管理, 尽量减少由于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就业失信

我国新的就业机制运行的时间还比较短, 致使就业管理不到位, 制度不完善, 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和学校三方对于就业政策的运行还缺乏细致的了解。

在就业中, 学校的职责首先应该是为学生和单位提供全面可靠的就业信息, 为用人单位的招聘提供真实的学生资料, 为毕业生作出科学的就业决策提供保障, 离开全面可靠的信息, 容易导致就业双方的盲目。其次, 在就业“双向选择”的机制下, 学校充当的是一个中介机构, 对整个就业过程起到监督作用, 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对就业协议书的签发、收回等制订严格的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管理制度, 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 分别由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保管, 每位毕业生只有唯一编号的协议书, 避免买卖、转让就业协议书而造成的学生手中有多份协议就有多个单位作为选择的情况, 这样一方面使就业管理更加规范, 另一方面也使得毕业生在择业中更加慎重, 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用人单位应加强就业协议意识, 注意与高校加强就业信息的沟通, 一些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在没有与高校取得联系的情况之下, 与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 有的甚至只签定劳动合同, 使得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就业情况, 而学生手里可能同时握有几个单位的合同, 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他们到最后时刻才将最终选定的一家用人单位的就业协议书上交学校, 因此使学校丧失了制约作用, 用人单位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所以用人单位应该通过就业协议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学校的中间制约作用下, 与学生签定就业协议。

建立一个就业失信的惩罚机制, 最有效的惩罚机制不是经济和法律的制约, 而是建立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 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习诚信、生活诚信、个人信贷诚信和就业诚信等。如安徽省合肥学院采取签定诚信协议配合诚信记录卡的做法, 就是加强诚信建立信用体系的一个有益尝试, 此协议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自律。法律以交付违约金的惩罚形式来促使人们减少失信行为, 但仅有法律约束是不够的, 现在一般违约只需付三千元的违约金, 大部分学生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都愿意付。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使失信的惩罚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罚款, 而是将诚信作为一种资源, 失去它将无法在社会生活中立足, 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信用。体系规范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诚信的成效将更加明显。

4 培育社会良好的诚信风气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学生的就业失信, 学校诚信面临的冲击主要来自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增加与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有着直接联系。在政治、经济领域内不诚信现象泛滥, 因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不能得到太多的好处, 而相反那些处事与诚信相悖的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致使人们产生这样的错觉:老实人受欺负。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 而沾染上失信的流弊。如果社会上不诚信的行为比较多, 说明了这个社会道德的大环境不正常, 诚信缺失。如果社会对失信的现象无特别的舆论压力, 说明这个社会的道德监控系统不完善, 给失信行为留下了生存空间, 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 个人的行为选择一旦失去了诚信的道德约束, 便会只顾追寻自身的利益。

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诚信者走遍天下, 失信者寸步难行。依靠社会的舆论压力对失信的行为批判、矫正, 使失信者受到道德的惩戒。其次,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专家将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称为“诚信档案”,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说:在今天中国诚信传统沦丧, 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的情况下, 全社会应当行动起来建立信用体系。我国社会信用系统正在起步阶段, 目前上海部分行业已经率先实施, 以次作为塑造整个社会精神的重要途径。如果建立社会信用系统, 就像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 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的社会安全号, 每个人都有一份由资信公司作出的信用报告, 而一旦有了不良记录, 就会造成当事人生活和工作的诸多不便, 这就使得失信的代价提高了, 越来越多的人将不会选择失信。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范围内强调, 而应该全社会广泛开展诚信教育, 提倡诚信的社会风气, 大学生失信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 而且需要社会一起解决, 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大学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大学生失信问题的解决, 需要社会的支持,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契约经济, 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意识, 也是一种法律意识, 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中, 个人声誉、信用是一笔巨大而无形的资产, 将学校与社会接轨, 诚信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人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最终能够立足, 发展的必备条件。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时代的要求, 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必须树立诚信意识, 大学生在获得知识、技术的同时, 更应形成信用这种无形资产。

摘要:目的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诚信道德观, 以诚信立身行事。方法 对就业诚信缺失的分析与研究。结果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诸多问题之一, 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以及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一种衍生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的产生, 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 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根源, 其形成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各种就业矛盾的重叠与共生方面。结论 在市场经济下, 而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社会诚信意识的淡薄, 尤其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 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LI JD.Zhu Zi Yu Lei·Chapter 14[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6:281.Chinese

[2]KANG D, MIAO LT, translated by.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6:98.Chinese

[3]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o politics[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6:37.Chinese

诚信就业 篇5

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之诚信就业

在知识经济极度扩张的大潮中,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大学作为学子从学校走上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则决定了学校为社会输送的是专业知识过硬但可能对社会是把“双刃剑”的技术工人还是德才兼备的高学历人才,所以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至关重要。

国家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报效祖国。而系统学习的终点亦在于大学而后则步入社会。因此,社会需求决定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合格的专业技能,更强调大学生本人所具有的思想道德水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情商高于智商。----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有德有才,破格录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用不录用;----蒙牛集团的用人标准。例子还有许多,但要说明的无非是社会对人才的道德素质要求最高。与此同时,在社会对人才的道德期望中,诚信无疑是不可不提的一个。

每年的十一月份开始,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们便开始奔赴各种招聘会,争取迈好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在这一阵阵就业的浪潮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了一些诚信问题,在这里针对毕业年级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或潜在的一些问题,浅谈一下诚信就业的方方面面。

一、毕业生就业时诚信缺失的表现

(1)求职材料弄虚作假

作为一名求职者,求职简历必须做到真实、客观,而不是弄虚作假,心存侥幸的美化编造。毫无疑问的,优秀毕业生是供不应求的,只是通过简历就可以击败很多同学得到许多好公司的面试机会,而一些普通毕业生则相对机会较少。于是一些求职毕业生为了脱颖而出,千方百计的在自荐材料中把自己的某些能打动用人单位的方面写得淋漓尽致,不是据实写自己的真实情况,而是夸大其辞地介绍自己,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美化个人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更有甚者竟附上假的相关证明,还有极个别学生在准备推荐材料时伪造本来没有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资格证书等。这些毕业生不如实填写就业推荐表及推荐材料,结果,有的用人单位一核查,谎言就会被拆穿,就业协议自然也就被解除了。还有一些同学参加了英语和计算机的考试,在成绩还未出来的时候已经向用人单位投递了简历,就抱着侥幸的心理编造通过等级考试,还有还在预备期却说已是正

式党员的同学,都认为这只是小问题,只是把该得的该有的时间提前了而已,并不算得上是编造和欺骗。但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些内心的小阴暗不及时遏制,就会被放大,变成道德的大缺失,最终遗患自己。

(2)面试时虚夸及不正当竞争

面试是用人单位进一步了解求职者的过程,更是选择求职者去留的关键。有些同学在面试过程中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夸大自己的能力,编造一些实习经历,吹嘘自己获得的成绩,使面试官以不真实的信息作为评价的依据。更有甚者在面试的过程中抬高自己的同时贬低其他面试者。

(3)求职心切喜新厌旧、恶意毁约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择业目标盲目、心态浮躁,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同时选择几家单位,但最先同意接受并要求与毕业生签就业协议的单位不一定是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单位,于是,个别毕业生为了保底,就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然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与单位签协议的同时,就做好了违约的心理准备,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就会另谋高就,认为损失的也不过是几千块钱而已。很多时候 在还未与前一家企业毁约的情况下,就隐瞒后来面试的公司有约在身的情况,达成口头签约的协议。

二、就业诚信缺失造成的不良影响

(1)有才无德,其行不远。对于学生自身来说,这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仅在毕业择业时造成谎言败露合约无效的恶果,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如果不诚信待人,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获得成功。而且求职时的一再毁约无疑加大了未签约同学就业的难度,会使同学之间产生隔阂,使同学情受损。同窗情谊是这世间最美好、最无邪的感情之一,但是思想道德缺失的人总是会失去它。即使是再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与同事、与客户的交往,不诚信待人也不能赢得他人的心,诚信缺失严重的影响了个人的品行和未来发展。

(2)毕业生违约,造成一些企业招聘工作的失败,就会给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带来较大的冲击,甚至错过了用人招聘的好时机,而影响用人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用人单位不得不重新开展招聘工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对学校而言,毕业生是学校培养的特殊产品,代表了学校的教育成果,用人单位就像是学校的合作伙伴,毕业生的失信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导

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还对学校今后的就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严重破坏了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行秩序,妨碍了当前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所以说毕业生的诚信就业教育刻不容缓。

三、就业诚信缺失产生的原因

诚信缺失既受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影响,又有学校教育层面的原因,还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机制和大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环境影响及学生诚信意识薄弱

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短,诚信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不诚信行为表现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等现象,使得守信者得不到相应的尊重和鼓励,反而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在某种程度上、某些范围内成了受益者。在就业市场中假文凭、假学历比比皆是,供需双方欺诈违约现象屡见不鲜,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是失信者从中获利。这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随着高校的扩招,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逐步提高,毕业生择业心理还没有及时改变,从而导致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定位偏高,对不能满足自身要求的单位不屑,一门心思的寻找最好的,于是不断签约不断毁约;许多毕业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追求安逸的生活和工作,却一味强调高收人,再加上毕业生诚信意识淡薄,知道了一些失信行为却获利的例子就铤而走险,不正当择业。对个人、同学、学校、用人单位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对社会诚信氛围的营造也缺乏责任感。(2)学校提倡德育首位,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诚信教育评价指标针对性欠缺,诚信教育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操作标准,大学生就业教育多以实用性为主,缺乏有效的就业约束机制。高校诚信理论教育滞后、诚信机制不健全、缺乏正确的诚信评价、监督体系,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诚信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在教育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对于毕业生的虚假行为采取了默许态度。与此同时学校对推荐材料审核不严、对造假情况放任自流也为毕业生诚信缺失开了方便之门。

(3)随着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多用人单位的门槛也水涨船高,不考虑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不切实际地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过高要求:如要求有丰富的实习经验或者社会工作经验,专业对口要求严格,不需要较高英语水平的岗位也规定一定要过英语六级等等。有的毕业生为了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不得不按照用人单位的口味投其所好。有的用人单位考察选拔人才过程复杂,战线拉得过长,增加了毕业生签约的风险,使一些毕业生不得不先与别的单位签约保底,造成了之后的违约行为;还有的单位一旦给学生提供职位后,就催促学生尽快签约,不给学生充分的考虑时间,也会导致学生仓促决策从而埋下违约的隐患。

四、提高就业诚信水平的对策

(1)大学毕业生就业失信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缺失问题的反映。因此,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诚信氛围。党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明礼诚信”作为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五句基本道德规范之一,足见诚信问题已经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只有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带动和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才能为大学毕业生迈人职场创造一个诚信的外部环境。

(2)加强校园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建立校园毕业生诚信就业监督机制,促进毕业生诚信就业。建立失信惩罚机制,让毕业生认识诚信的益处和必要性。强化对毕业生的信用监督,对与不同程度的失信者,可以通过批评教育直至处分的方法使他们承担失信行为的责任。加强就业行为规范的管理,规范就业招聘流程,加大监督力度,要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审查制度、各种证书的认证制度、用人单位信息的公布制度。确立严格的签约毁约制度,明确违约责任,防止签约、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诚信教育方面学校学院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就业工作伊始,就以年级大会的形式给同学们做诚信教育,更组织同学们参加廉洁诚信等主题系列活动,就业推荐材料审查、各种证书的认证、用人单位信息的公布都准确有序,学院还规范同学们的毁约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避免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3)建立学生个人征信系统,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制度。要从根本上解决诚信缺失问题,除了大力倡导诚信教育之外,还必须从机制上给予保障。构

建学生个人征信系统,是从机制上解决失信问题的好办法。校园学生征信系统是指由某一组织将学生在校园内分散在各院系、各部门中有关学生个人信用和信誉的信息汇集起来,进行加工和储存,形成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为各院系和各用人单位了解学生个人的信用和信誉状况提供服务而建立的专门系统。对在校学生建立征信系统,是为了通过建立对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达到惩戒失信者、减少失信行为,同时保护守信者,鼓励守信者的目的。通过养成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诚信受益,不诚信受罚”的观念

(4)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为毕业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要与社会各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各级部门、学生及家长密切配合,形成一个立体的就业信息网,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寻找就业机会。只有毕业生就业渠道拓宽了,才能真正意义上减少毕业生就业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诚信问题。

(5)用人单位要诚实守信,完善人才选拔的机制。由于目前就业市场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买方市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推动就业诚信建设,用人单位的作用不可忽视。用人单位要树立“按需设岗、按需招聘、人尽其才”的人才观,摒弃“高、大、全”的用人观念,完善人才选拔的机制,并且在就业市场上首先做到诚实守信,为毕业生提供真实的信息,尊重、理解他们的选择。此外,用人单位也要转变观念,形成“不求最好只求合适”的用人观念和“重能力”、“重素质”的考察方式,对学生提供的材料进行严格核实,积极与学校沟通,辨别真假,让造假者无空可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就业市场失信状况的改善。

(6)学生个人应该增强诚信意识,认识到诚信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就业过程中严格自我要求,处处以诚实守信来规范自己。诚信缺失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很多时候会触犯法律。学生应该加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意识到不诚信行为可能会违反法律法规,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要深刻的认识诚信缺失会产生的不良后果,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形成积极慎重、诚信守约的意识。

论高校毕业生的诚信就业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诚信

[作者简介]潘红军(1968- ),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办主任,讲师;张萍(1980- ),女,江苏丹阳人,江苏大学毕业生就业办,助教,硕士。(江苏 镇江 21201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86-02

“就业”为大学生的集中学习生活暂时画上了句号,同时也标志着他(她)将化前期的学习为更多的能力和职场才干。这一重要转变并不是理所当然的风平浪静,其中蕴含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信念,这就是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就业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诚信”已被广为关注,从个人的行为到集体的意志,其中都要求讲诚信,唯有诚信才能取信于人,才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也被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同样制约着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无情的竞争事实使一些大学生和用人单位迷失了道德方向,同时也造成了他们行为的诚信缺失,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一般认为具有较高诚信意识的研究生,其就业诚信度仍然令人担忧。据对南京高校研究生就业的诚信度调查表明:“有3.1%的研究生有考试作弊的倾向。起码有1/4的学生并不抵触在求职中改变自己的履历,进行造假行为。”显然,在社会呼吁物质打假的今天,精神领域的造假行为也同样不容忽视。反映到大学生就业中,呼唤诚信就业业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精神诉求。

同一般社会劳动力相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具有自身的特点,这表现在他们是从校园走出的一群新人,社会经验较少,学历要求相对重要,因而,能反映毕业生求职资本的即为本人在校的学习和实践表现。面对日益激烈的求职市场,一些大学生在惊惶之余,会采取一些有失诚信的手法来迎合用人单位的高要求,多表现为伪造各项证书、简历掺假、篡改成绩单、虚报材料和随意毁约等。虽然名目繁多,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造假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提升”自己在求职中的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内因分析

1.大学生自我能力认识的偏差。认识自我是一个人步入社会的前提。只有充分思考自身的能力特点和兴趣方向才能顺利应对自己的职业道路。可以说,人生的早期就面临着职业规划和选择。事实上,一些大学生缺乏系统规划,有的随大流选择了就业前的专业;有的一味听从家长的指令行事,在盲目的状态中处理着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有认真地进行自我认定。据最近的一项调查问卷显示,有46.77%的大学生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去向及前景。或许在学习时,这种盲目性的弊端被暂时地隐藏起来,但这种迷茫却在求职时直接导致了他们无法制定出明确的择业目标和方向,只能被动地在求职途中奔波。专业不对口、相关实践经验缺乏、所需的专业技能匮乏……这些尴尬困扰着一些大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部分毕业生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注水掺假也就不足为怪了。同时,有76.29%的在校生表示他们没有参加过就业指导活动,择业规划的缺失导致了一些毕业生在贸然签约后又游移不定,后悔不迭,最终与用人单位解约,对本人和单位甚至学校造成了负面影响。

2.大学生对就业,特别是第一份工作理解的狭隘性。面对就业,一些准备不充分的大学毕业生心存恐惧,其中固然不乏社会竞争激烈这一客观原因,但同时,毕业生对就业理解的偏差也是导致其惊慌失措的重要原因。职业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其一生生活的依凭,它对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水平乃至素质倾向都具有一定的制约意义。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期望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偏差导致了诚信行为的缺失。一些毕业生一方面看到了求职的残酷性,深深被“毕业即面临失业”的说法所刺痛,惶惶然不可终日;一方面又放不下自己天之骄子的精神荣耀,狭隘地理解就业,将职场需求人为地缩小,仅仅关注其上的几朵小花,在众人的争抢中,花儿自然会被挤压为畸形。最近,在一项对某综合性高校求职的调查中发现,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求职的毕业生占到受调查人数的41.6%,他们最期望的月薪是1500~2000,占总调查人数的34.7%。可见,如今形势下,并不是市场需求减少,而是大学生的求职倾向过于集中,这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同时也滋生了一些毕业大学生求胜的偏激心理。由于过分看重第一份工作的稳定性和体面性,他们只能在自己的求职资料中做文章,不惜通过造假、篡改、说谎等方式在笔试和面试中浑水摸鱼,而这些学生根本不可能理解就业在人生中的准确含义。就业本应该是个人实践经验积累的过程,人们需要在自己的职业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而在物质利益和狭隘冲动下,就业在一些毕业生的头脑中成为获取一时荣耀和声望的标志,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获得引以为资本的利益,在竭尽全力的同时会采取造假的偏激行为。

同时,签约后的随意违约已经成为就业失信行为的另一典型。一些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了解,在求职中心怀忐忑,慌不择路,这就导致一有签约机会就贸然签约。签约后不顾协议书的法律约束,他们照样左顾右盼,一旦拥有新的就业意向,即刻提出违约。

3.缺乏对毕业生求职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就业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同时应该对单位、学校和社会承担一定责任,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就业权利和义务。相关规定要求,毕业生在就业中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履行诚实、守信的义务,必须真实、全面地向用人单位提供自荐材料,同时“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地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讲优点不要夸张,对缺点不能回避,有过失不可隐瞒。”①

守信作为一项重要义务,很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用人双方签订协议书实际上是受到社会和法律监督的。协议的签订不仅预示着法律关系的确认,还意味着“给当事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预期,即在通常情况下,毕业生将不选择其他单位,用人单位也不会用其他人取代该毕业生,学校也不支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改变承诺。”②事实上,很多毕业生为了达到自己的求职目的,或抱着保底先签约的思想,他们有的进行造假,有的草率签约又贸然毁约,在客观上给学校信誉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计划造成了一定损害。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外因分析

1.学校缺乏深入细致的就业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就业行为也不例外,随着人们对就业的日益关注,学校教育正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一些学校还没有把学生就业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尚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尤其是深入细致的就业思想道德教育,未形成较为系统的就业管理和服务体系。同时,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对学生的就业失信行为存在着纵容的现象。

2.用人单位提出过高的招聘要求,减少了学生选择的余地。面对就业市场的日渐残酷,买方市场的格局日益形成。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逐步提高了招聘要求,客观上刺激应聘者进行造假。一些岗位专科生足以应付,但用人单位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定要优秀本科生,有的甚至还要求英语、计算机达到一定水平。在新形势下,用人单位提高招聘要求无可厚非,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与此同时,用人制度的苛刻,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毕业生的选择余地,有时还会给应聘者带来误解。有些毕业生眼见自己心仪的岗位有些高不可攀,而应聘者又趋之若鹜,无奈之下只能通过为自己的求职资料“镀金”来提高胜算几率。

3.重物质轻精神的社会风气使讲信用的社会基础丧失。经济社会的现实使物质之风盛行,追求报酬、轻视奉献、注重享受、忽视精神的不良风气影响着毕业求职者的判断。为了追求自己的求职目标,一些学生忽略了道德和诚信的信条,不惜牺牲自己和学校的声誉。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的策略

面对大学毕业生诚信缺失这一现象,学校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工作,带领毕业求职者走出误区,倡导诚信,必须同时从求职者本身和外界因素同时着手,任何一方的忽视都是不正确的。

(一)从求职者自身找出路,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

1.正确认识自我是基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就业形势,毕业求职者必须正确地认识自己,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性格和兴趣,正确把握今后的就业方向,并为此作出不懈努力。机会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准备在前才不至于不知所措,在毕业求职时才能从容应对,不至于慌乱中采取造假的失信行为。

2.提高职业素养是关键。就业是一个过程,它考察的不仅仅是应聘者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察。在用人单位的眼里,最重要的是应聘者的人品,在此,诚信是根本。这里的诚信不仅指诚实应聘,也涵盖了应聘者的诚信人品所能达到的对单位的忠诚度。因此,应聘者在校期间必须提高包括诚信在内的职业素养,增强自己的就业素质,化“我想”为“我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在求职中胜出。

(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构建诚信氛围

1.加强学生诚信观念教育。学校要加强在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诚信观念。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要首先从求职上入手,确保他们诚信地踏入社会。同时,必须教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大众化趋势下的高等教育,要让学生了解,随着大学教育大众化年代的到来,学生必须认清大众化就业这一事实,并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正确地面对如今的就业形势,不要盲目地追求稳定、高薪,更不应仍停留在过去精英教育的背景下,狭隘地看待当下的就业,反对在急功近利下采取求职造假、随意毁约等失信行为。

2.构建校园诚信氛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并不仅是关乎个人的小事,它同样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因此,学校以及相关的社会力量必须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诚信就业的监督。学校不仅要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就业观念,同时也要在签约的过程中加以监督,做到公正、严格地审核毕业生上交的签约材料,而其中特别要对违约情况加以严格把关,严防毕业生同时与多家单位同时签约。学校还应该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使学生的求职信息公开化,从而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社会力量也要参与进来,加大对诚信观念的宣传,对失信行为加以谴责。

在此过程中,就业指导老师的素质成为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指导老师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素质训练,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有效地承担教育、监督作用。个别指导老师由于没有真正意识到诚信就业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就业率,往往在监督上不够严格,有的甚至帮助学生欺骗用人单位。这种诚信误区虽然可以满足学生一时的求职欲望,但给学生个人、用人单位甚至学校都隐埋下危机,最终将导致求职双方的双重影响和伤害。

因此,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备受关注的今天,诚信就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要完善就业市场,首先必须完善诚信就业这一环节。既然诚信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呼声,那么,它就更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为市场化下的就业提供必要保障。

[注释]

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探析 篇7

关键词:诚信教育,就业,大学生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受社会经济领域中信用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的品格和诚信也开始受到侵蚀, 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对大学生个人、高校及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防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认真理性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失信现象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建设诚信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1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a.诚信品质缺乏, 信用意识淡薄。如推荐材料弄虚作假、自我推销陷入误区。b.投机之风蔓延, 法律意识淡漠。学生们契约观念不强, 随意毁约时有发生, 不履行合同, 不安心工作, 伺机跳槽。c.不守承诺, 拖欠贷款。

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a.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诚信就业是社会整体诚信的部分, 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增加与社会大环境诚信意识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诚信在消退, “拜金”在滋长, 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b.高校诚信教育滞后、监督不到位。主要包括高校诚信理论教育滞后、诚信机制不健全、缺乏正确的诚信评价、监督体系。c.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科学。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的了解仅限于他们个人提供的材料以及自我介绍。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仓促, 缺乏对应聘者的深入了解。d.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就业目标定位偏失;强调报酬, 忽略付出;自主创业能力差;诚信意识淡薄。[1]

2 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诚信教育的整体现状来看, 诚信教育仍然是高等院校德育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主要表现在:a.诚信教育主体行为缺失。学校和老师的一些失信的行为和现象深深影响着学生的诚信思想, 加深了学生的诚信危机。b.诚信教育内容空洞过时。大多数高校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化、标准化倾向, 缺乏时代性、人本性、前瞻性。c.诚信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重理论轻实践, 重灌输轻引导, 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d.诚信教育手段形式单调。存在主体被动接受和手段滞后的缺陷, 仍停留于教师的讲授与灌输上, 停留于课堂教学的层面上。e.诚信教育的知行脱节。f.诚信教育评价机制的弊端。我国从学校到社会都缺乏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对诚信行为进行有效的保障。[2]

大学生就业中诚信的缺失和诚信教育难于实施,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a.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诚信缺失的现象和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诚信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b.道德教育的缺失与不当。c.个别媒体的舆论误导。个别媒体只追求自身利益, 忽视社会责任, 从而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信息作为正在崛起的“第四媒体”, 使诚信这样的基本伦理规范在网上相对减弱, 从形式上失去说服力, 给高校诚信教育增加了难度。d.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偏差。由于高校扩招, 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面增大, 他们往往不考虑所招聘人员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导致社会上存在不少“人才高消费”的现象。e.家庭教育的失误和不良的引导。f.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法律意识淡薄。

3 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社会方面的措施

3.1.1 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 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 维护诚信, 打击失信, 促进全社会诚信的发展,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3.1.2 完善就业法规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就业法规制度, 明确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明确违反法律的后果, 明确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 既保障用人单位自主选人, 又保障毕业生自主择业。法律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强制力, 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证诚实守信者的合法利益, 让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承担相应的责任, 付出高昂的失信代价。[3]

3.1.3 实行弹性签约时间。

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管理体制, 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旧有的模式上, 如果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 作为就业主体或占优势地位的各职能部门和培养大学生的高校能给予大学毕业生充裕的求职时间并实行弹性签约时间, 把办理签约手续的时间进行适当的放宽, 而且用人单位实行分期分批的招聘和弹性用人时间的话, 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充分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准确定位, 慎重签约。

3.2 学校方面的对策

3.2.1 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中的各级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是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的主体, 其较高的诚信素质将对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思想日趋成熟但又未完全定型的特殊阶段, 有很强的感受力和可塑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以实事求是、好学创新的治学精神做学生的榜样, 而且要以言行一致、诚实高尚的品格做学生的德行表率。

3.2.2 培养受教育者的诚信道德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树立科学的诚信观。指导其参与生产、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发挥其主体性。通过亲自参与, 使其认知、领悟诚信道德,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义务服务、青年自愿者活动等让学生走向社会, 在各种道德冲突面前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 培养社会责任感。此外, 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通过诚信道德主体的内心评价影响其行为, 促进其自律水平的提高, 达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3.2.3 优化就业诚信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大学生就业中诚信教育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多方配合。第一, 将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相结合。第二, 将诚信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一是加强择业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形成。三是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 促使大学生在就业中遵纪守法。四是加强择业技巧指导, 促成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形成。第三, 将诚信教育与贫困生资助相结合。第四, 将诚信教育与学生党建相结合。第五, 将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第六, 将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3.2.4 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中诚信教育的氛围。

第一, 将诚信教育内容融入有关专业课。第二, 教师要以身作则, 时时事事讲诚信。第三, 要推进诚信教育进校园网。学校要大力推进诚信教育进网络, 积极用先进的思想占领网络理论宣传阵地, 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加强对网上理论宣传的管理、引导和监控, 营造“讲诚信光荣, 不讲诚信可耻”的环境氛围。

3.2.5 努力健全大学生就业中诚信教育的个人档案。

第一, 建立校内信用评估制度。第二,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和大学生诚信信息发布制度。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大体包括:学习诚信、经济诚信、交往诚信与就业诚信等方面。在大学生毕业时, 信用档案应随着人事档案一并调入用人单位, 使每个学生的诚信记录一直延伸到社会。第三,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严格推荐表的审查, 将就业协议书编号登记在册, 一人一份。另外, 应广泛地利用各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就业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 对不诚信的问题进行曝光。[4]

3.3 家庭及学生自身方面的途径

3.3.1 建构家庭诚信教育体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我们要建构家庭诚信教育体系, 一方面, 要重视家庭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 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教育资源, 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质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长辈应树立诚信榜样, 言传身教, 从小时抓起、从小事做起。另一方面, 家长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应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积极影响和引导大学生讲诚信, 鼓励其健康成长和成才。

3.3.2建构自我诚信教育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 还是要大学生从内在的修养做起, 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第一, 提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培养诚信意识。第二, 加强学习, 对诚信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了然于心。第三, 文明修身,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点滴做起。

诚信作为立人之本, 是人才最基本的竞争力, 高校要把毕业生诚信问题作为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诚信问题, 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开展诚信教育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 找准开展诚信教育的切入点, 把握诚信教育的规律和关键所在, 积极拓展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 并能做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 真正将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林细莲.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4) :34-35.

[2]张菊红, 杨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9) :32-33.

[3]兰瑞芳.法律视野下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133-135.

新闻专业大学生的诚信就业问题 篇8

从表中可看出, 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各种各样的不诚信问题时有暴露, 且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 给用人单位、学校乃至全体毕业生带来了不少麻烦, 加强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强化制度设计, 构建就业诚信体系, 已成为当下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存在的问题

就业推荐材料“注水”。就业推荐材料是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 是毕业生找工作的“敲门砖”, 每一个毕业生都非常重视就业推荐材料的完美度, 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新闻专业毕业生为获得理想的工作, 为打动用人单位的心, 往往在就业推荐材料上“注水”, 主要表现为:修改学习成绩;修改学习工作经历;拔高政治面貌。

就业面试言过其实。近些年新闻媒体等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 除了笔试之外, 还要进行面试。新闻专业毕业生大都非常重视面试, 甚至进行多次模拟面试, 为的是获得好成绩。在面试过程中, 他们尽可能全面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是值得鼓励的, 但也存在少数毕业生言过其实的情况, 主要表现为:夸大自己的新闻专业特长和才能;编造自己的实践经历;隐瞒自己的真实就业动机;隐瞒自己的真实情况;不恰当地奉承恭维考官等。

就业协议违约频发。据统计, 近年来, 重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已达6%, 其中主要是大学毕业生违约, 但也有一些是用人单位违约。 (1) 本人在具体的就业指导实践中, 也常遇到此类情况, 违约原因不一, 结果却都指向违约。

新闻专业大学生不诚信就业的问题反思

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不诚信, 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原因, 深入反思问题之所在,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社会多元文化冲击导致价值失范。目前, 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理想主义淡化、理论性价值淡化、价值观念向个人本位偏移的倾向, 思想观念、行为取向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流行。北京6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 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 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 分别占36.6%、27.1%、23.4%。 (2) 这次择业调查也印证了上述判断。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 直接导致一些新闻专业大学生价值失范, 信奉功利价值观, 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不管用人单位和学校的感受, 认为随意违约是个人价值选择的结果, 没有感到内心有什么不安, 不觉得违反了社会道德规范。

学校和家庭诚信教育薄弱助长就业失信。在家庭教育中, 一些家长个人价值取向异化, 追名逐利, 甚至在功利面前不顾伦理道德的约束, 孩子耳濡目染, 自然将功利价值观内化为自我价值。学校德育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高、大、空”的现象, 讲大道理多, 讲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小道理少, 空洞说教、理论灌输多, 针对学生所思所想所遇的问题少, 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加上近年来新闻专业大学生就业难, 学校方面对就业中的失信行为, 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采取容忍的态度, 客观上助长了学生的就业失信。

学生责任意识淡漠加剧就业违约。在教育实践中, 由于我国长期人为拔高人的责任, 不注重责任与权利的对等, 只要求人们一味地付出, 履行义务, 而忽视个人合理权利的保护, 导致改革开放以来, 一些青年学生受西方只对金钱“负责”的拜物教的影响, 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只讲权利, 不讲责任和义务, 要求人人为我, 而不愿我为人人, 责任道德意识淡漠。加上学校片面理解道德教育与责任教育的关系, 在开展道德教育时忽视了责任教育, 更使部分新闻专业学生的责任意识缺失, 就业违约频频发生。

就业制度约束软弱纵容就业失范。当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市场经济制度初步建立的发展时期, 人才市场中的各项制度还不够完善, 人力资源政策法律体系不够健全, 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业和人才市场都存在政策多、法规少、法规震慑不足的问题。同时, 由于就业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信用制度未能在社会全行业推广, 使不诚信行为发现概率降低。此外, 就业制度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和监管方面还存在制度漏洞, 在执法中对违反诚信制度的用人单位和个人存在以罚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并且, 目前除了收取违约金外, 学校和用人单位也还没有想出更好的制约办法。此外, 政府对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夸大招聘待遇误导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处罚力度偏轻, 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因此, 社会缺乏诚信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对失信者的惩罚不力, 使违背诚信者的“失信成本”过低, 甚至为零, 从而造成失信现象增多。

加强制度设计, 构建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体系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媒体要多宣传诚信的典型事件, 多树立诚信的典型个人, 勇于曝光失信典型事件, 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 培育和发展诚信文化。学校要加强诚信教育的“三进”工作, 使之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以加强新闻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道德素质, 进行自我监督, 这是促进就业市场良性发展的有力手段。另外, 校风之形成, 教师是关键。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曾说过:“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这些大师具有诚信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学识魅力, 对青年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激励作用很大, 因而要创造条件发挥好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家长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树立明礼诚信、遵纪守法的良好作风,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媒体用人单位要主动做到实事求是地宣传推介自己, 不人为拔高夸大自身, 误导毕业生。新闻专业学生在接受来自社会、学校、家庭诚信教育的同时, 还要加强诚信自我教育, 认清失信的危害, 做一名诚信的求职者。

完善信息收集,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息经济学原理认为,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之必然, 但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与交易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只有建立起一套包括信息收集、信用评定、信用风险控制、信用监管、失信惩罚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 才能使交易一方以最小的成本知悉对方的信用状况, 从而决定是否与之交易以及怎样交易。因此,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体系, 降低由失信行为带来的短期收益势在必行。一方面, 政府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 加快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 并开放信用数据库, 使法人能正常获取和检索;另一方面, 政府可以委托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数据库, 具体到新闻大学生来说, 内容可涵盖学习、生活、消费、就业等方面的详细内容以及诚信记录。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 通过履行一定的程序, 可供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信用记录进行查询。可参考银行业信用体系建立的做法, 尽快建立起一套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 尽快实现信用管理机构专门化、征信体系化、系统网络化、信息数据化、评价标准化、咨询社会化。[1]这样, 如果有失信行为存在, 失信者必将无所遁形, 充分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

强化就业指导, 帮助新闻专业学生找准就业定位。由于新闻专业大学生的成长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 他们对新闻媒体单位了解不广也不深, 对自我的认知也不是很清楚, 表现在就业上, 往往具有从众心理, 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能干什么, 就业定位模糊不清, 面对就业选择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因此, 我们要完善融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 重点突出服务, 更加重视个性化服务, 重视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提高指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新闻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特长、性格、爱好、家庭、职业归属、薪水期望等, 进行有针对性地个性化服务, 让他们明白自己需要什么、能干什么, 从而在签约之前, 便有充分而理性的思考, 有较明确的职业定位。

加强过程管理, 减少就业环节失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要加大新闻专业教学改革力度, 抓好校风学风建设,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具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品德, 从而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这是减少就业失信的基础和前提。同时, 要对来校招聘单位把好入口关, 查验必要的证件, 审查招聘信息的真实性, 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流入校园。

完善法律法规, 构建完备诚信就业制度。要使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能够繁荣发展, 健康有序运行, 必须加强制度顶层设计, 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 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规等, 以保证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通过立法明确用人单位、毕业生、校方三者各自的权利、义务和应遵守的规则, 构建“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 保障用人单位自主选人, 毕业生自主择业。通过立法明确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 明确合同的双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 人才市场、校方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中介服务机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作为一种契约, 一旦签订就具有了法律效力, 双方都有履责义务, 不能随意违约。如果解除就业协议, 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 提出违约者还需付出一定的代价, 在经济上给予对方一定的补偿。政府要建立就业纠纷调解仲裁机构, 完善仲裁调解机制, 一旦发生纠纷, 能够及时进行调处, 以有效保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加强检查监督, 及时处理就业失信行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作为利益相关方, 都想通过博弈实现利益最大化, 政府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博弈的外部主导力量, 是博弈规则的方案设计者, 也是方案执行的监督者, 对博弈双方都具有重要影响。[2]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教育、人力资源等行政部门的职责, 使之担负起应有的监管职责, 同时, 这些部门也要勇于担责, 使毕业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及时查处用人单位、人才市场、毕业生性质恶劣的违约失信行为, 充分发挥促进就业市场发展的“他律”作用。同时, 高校也要充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教育引导毕业生诚实守信, 检查督促毕业生认真遵守就业相关规定, 及时发现并查处学生中的失信行为, 采取必要的教育和行政手段, 以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其他毕业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契约双方, 也要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增强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 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充分发挥好促进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自律”作用。

总之, 加强新闻专业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 培育和发展诚信文化, 除对新闻专业学生本身有利之外, 对我们搞好全体大学生的诚信就业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雅达, 李晓丹.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黑龙江史志, 2010 (17) .

大学生就业诚信 篇9

1 就业失信现象及成因分析

1.1 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

高职毕业生就业失信行为常发生在求职期、签约期和就业后期三个不同阶段。

1.1.1 求职阶段

企业在招聘时, 就业推荐书自然成了人才筛选的第一块敲门砖。于是一些毕业生在填写简历时避实就虚, 成绩差的就不把成绩附上;有的就言过其实, 甚至造假, 夸大学习成绩;有的甚至无中生有, 复印更改他人的荣誉证书。某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学生干部特别青睐, 于是, 少数毕业生投用人单位所好, 自行填写的各种干部头衔充数其中, 以此提升简历的含金量。在面试中, 一些学生为赢得用人单位的好感, 常常会在面试过程中夸大事实去表现和评述自己。

1.1.2 协议阶段

一是毕业生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甚至不约定违约惩罚条款的情况十分普遍。据调查, 80%以上的毕业生都不会与用人单位约定违约金, 而在20%有约定违约金的学生中, 大部分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担心学生违约而提出的要求, 学生主动提出的很少。二是部分毕业生签订协议时十分随意, 没有将协议当作一个契约的法律行为, 潜意识里认为协议只是种形式, 随时都可以放弃。在某高职院校学生诚信调查问卷中, “在签约之后, 如遇更好的企业时”, 只有不到14%的学生选择“坚持与原单位的协议”;有40%的学生认为就业违约行为是“人往高处走, 正常”。

1.1.3 就业阶段

高职院校一般在最后一学期都安排毕业生参加顶岗实习, 一些就业较好的院校, 毕业生在最后一学期基本已经到用人单位去预就业实习。许多毕业生也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 但是, 仍有部分毕业生身在曹营心在汉, 出现了各种违约的现象:一是部分人本来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随大流, 到了企业之后, 感觉与自己的期望值不符, 一心想要跳槽, 在没有获得学校同意也没得到用人单位准许的情况下, 私自联系另外的用人单位;二是当又遇到条件、待遇更优越的单位来校招聘时, 少数毕业生则不遵守协议, 单方面毁约, 不打招呼就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 给企业留下“该校毕业生缺少诚信”这样的坏印象, 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对下一届毕业生的就业也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

1.2 不诚信的原因分析

上述现象之所以会大量出现,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方面。

1.2.1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 在经济生活中不诚信现象最为突出, 无论在产品信用、商业信用, 还是金融信用上, 皆有种种不诚信的恶劣表现, 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各种制假售假手法花样百出, 先是“毒大米”, 接着“毒瓜子”、“黑心月饼”、“瘦肉精”……;同时, 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违反诚信的处罚措施不够严明, 监督执行不够严密,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 失信获益高于守信获益的现象;以及这些年社会上“假文凭”、“假证件”泛滥的现象, 都给大学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一项大学生诚信调查中, 关于对不诚信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近80%的人认为“与社会风气有关”。

1.2.2 学校层面的影响

一是学校诚信教育弱化的影响。高职院校教育仍偏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就业指导倾向于实用性, 诚信教育相对弱化, 导致了部分高职学生诚信意识淡薄, 急功近利, 缺乏自律;同时对日常违纪、考试作弊、欠缴学费等不诚信行为缺乏制约, 处分不严, 尽管有失信行为, 却不影响就业推荐,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不诚信。

二是就业指导体系不完善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机构要么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 其工作人员对学生所学专业不熟悉, 无法深入指导;要么单纯交给各专业负责, 专业教育指导加强了, 然而却容易突视了职业道德品质的教育引导, 造成高职生另一方面能力素质的缺失, 导致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调查显示, 50%以上的高职毕业生表示未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

1.2.3 招聘单位的影响

用人单位招人先看个人简历, 然后再从中筛选, 求职者如果不把个人简历做得显眼些, 就算很有实力但不具备某些招聘条件, 根本就得不到面试的机会。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 如实说明情况常常难获考官垂青, 而一些制造假简历的学生反而顺利就业, 客观上让人觉得诚实的不如弄虚作假的。用人单位的一些过高的要求使部分毕业生不得不在简历上加点“包装”, 简历包装扬长避短, 突出重点, 淡化不利因素。另一方面, 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抬高招聘条件, 对身高、视力、英语、计算机能力等过高要求。这样做, 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部分大学生假造履历。一些用人单位讲人情, 讲社会关系, 面对社会竞争的不公平, 导致个别学生虚拟自身社会关系, 用“赌一把”的心态吸引招聘人员注意。

1.2.4 学生自身的影响

一是契约意识淡薄。求职者契约意识淡薄, 不想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不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一方面是学生职业规划不太明晰, 不想自己被早早套牢,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另一方面更多的是缺乏契约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如招聘者、求职者仅凭双方的需求、相互的理解、认可就建立实际劳动关系而不签定劳动合同, 一旦发生纠纷往往拿不出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 造成企业或学生的损失, 甚至致使有的学生在诉求得不到兑现的情况下走了极端。企业为了不用负责任, 不用购买相关保险, 所以不签订用人协议;而部分学生为了免于束缚, 随时想跳槽, 也不愿意签。然而一旦用人单位情况发生变化, 自身的合法权益便得不到保障。

二是就业定位不准。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适应各职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要求学生毕业后直接充实到生产一线, 成为生产一线的主力军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者及实践者, 所以学生必须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和良好的工作热情。而当前部分毕业生不能对自己准确定位, 总认为自己受了高等教育, 不愿意做普通劳动者到生产一线去。但面对就业现实, 在不得已而选择一线的职业岗位后, 并不安心工作, 随时都可能二次择业;许多毕业在首次就业时, 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这种观念上的错误均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后的工作。

除了学生个人主观原因之外,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如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间过早, 有的用人单位面试后迟迟不定, 有的用人单位与原来承诺不符等等, 这些也会导致毕业生违约。

2 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诚信的对策

2.1 加强诚信教育

加强诚信教育, 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高职院校应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环境等多途径开展诚信教育, 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培养和提高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 使他们认识诚信做人做事是修业之本、谋事之基, 教育引导学生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将诚信内化为自身素质, 并在就业过程中彰显, 从而形成诚信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通过对诚信考试的宣传教育、考试违纪行为的处理、学生按时缴纳学费的义务教育、助学贷款的按期还贷教育等, 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诚信教育。同时请请企业人员到校开办就业讲座, 阐述职业道德标准和选人用人要求, 摒弃不诚信就业的观念。

2.2 增强契约意识

普及法律知识, 提高就业契约意识。高职院校在学生就业指导、普法教育工作中负有更大的责任, 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并用一些典型案例及身边的事例教育、警示学生。让学生学法、知法、用法、守法, 做法制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用人单位违反法律, 毕业生应用法律保护自己, 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要敢于说“不”;另一方面, 毕业生也应该自觉守法, 依法处理和用人单位的问题、矛盾, 确保用人单位的利益。

当然, 如何解决求职中的诚信问题, 仅仅靠大学生的自律、靠学校的诚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的诚信问题, 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 根本的解决办法还在于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 用一整套信用机制来约束缺乏诚信的行为。

2.3 严格就业管理

一是严把推荐关。为确保毕业生就业推荐材料的真实性, 学校一定要严把毕业生推荐关。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必须经过相关老师的客观评价、学院的严格审核, 统一由学院相关部门打印学生成绩单, 并盖章确认;同时对于有不良诚信记录的毕业生, 不予优先推荐, 把好质量关。

二是指导学生慎签协议。就业协议书每人一份, 自行更换就业单位不予换取新的协议书。要对毕业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 要让学生充分明白, 签订就业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 它是双方达成的民事合同, 违反协议则要承担违约责任;要确立严格的签约、毁约制度, 明确违约责任, 防止签、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尽量杜绝恶意违约。保护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合法权益。

2.4 制订约束机制

培养诚信意识应将道德的规范与制度的约束有机地结合, 道德自律是基础, 制度建设是保证。在大学生诚信调查中, 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 加强大学生诚信应从“健全个人诚信档案”入手。为此, 制订诚信约束机制, 通过科学的诚信考核, 以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为载体, 对促进大学生守信行为的养成尤为重要。诚信档案既有涉及学生本人的日常违纪、考试作弊、缓交学费、助学贷款等基本内容, 还包括好人好事、守信纪录等。把学生平时的诚信状况作为各项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选、困难补助发放、助学贷款、党员发展、毕业生推荐等的重要参考指标。让诚信档案约束其行为并尽可能让诚信成为其自觉的意识和行动, 形成有效的道德约束力量规范学生的各项行为, 让诚信的人得到社会、企业的认可, 让不讲诚信的学生付出代价。

2.5 优化就业指导

首先, 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还不成熟, 往往不能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有的学生盲目自以为是, 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 不切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有的学生缺乏自信, 不积极主动地参加双向选择, 过分依赖学校;有的学生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 在就业过程中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采用不正当的方法谋取私利。

其次,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 大学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象牙塔”, 大学生也不再是传统观念中的天之骄子, 应帮助毕业生摆脱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克服过分看重大城市、大单位, 片面追求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的倾向, 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就业观, 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就业, 调整心态, 准确定位, 理性地确定就业期望值, 愿意并努力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走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发展之路, 拓宽就业视野, 到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到基层、到一线技术岗位就业。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调整好个人心态, 要有吃苦耐劳精神, 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再次, 指导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历程的计划。它要求劳动者结合自己的情况、面临的机遇和制约因素, 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职业目标、职业道路, 并确定学习、训练和发展计划, 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的行动方案。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人生, 设置合理的人生目标, 制定积极行动的方案, 拓展自身的潜能, 脚踏实地地追求理想, 避免虚度光阴, 一事无成。

高职院校要教育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增强契约意识, 更新就业观念, 借助学校这一平台, 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自己, 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增强就业竞争力, 把就业的主动权更多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最终实现个人、学校、用人单位三赢的良好就业局面。

参考文献

[1]金安娜.高职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2) .

[2]葛峰.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及应对策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 .

[3]吴荣华.高职毕业生就业法律问题探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 .

[4]陈君枨.高职院校毕业生诚信就业问题及对策[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5]赵东新.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大学生就业诚信 篇10

1 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1.1 简历注水

用人单位通过求职者的简历对求职者进行简单了解, 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今天, 部分“90后”毕业生为博得用人单位的赞赏, 煞费苦心地包装自荐材料, 在简历上造假, 想把自己打造成“高材生”, 以期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简历注水主要表现为:一是吹嘘自己的学习成绩。把挂科改为不挂科, 把差改为优, 把没有获得奖学金改为获得奖学金;二是夸大个人专长。英语水平四级说成六级;把简单操作常用办公软件说成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三是捏造个人工作经历。没有工作经历捏造为工作经验丰富, 把短期实习捏造为长期工作等;四是编造干部履历。在自己的履历中加入曾任职班长、团支书或学生会主席等字样。

1.2 伪造证书

大多数招聘单位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荣誉证书来了解其在校表现。于是, 有些毕业生就抓住招聘单位的这种心理, 借用其他同学的优秀共青团 (学生) 干部、奖学金、各种竞赛等证书, 编造自己的“荣誉史”;或者办了计算机、英语等级的假证书;甚至某些毕业生因成绩、处分等原因取消学位的还伪造学位证。

1.3 面试浮夸

某些毕业生为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面试时并不照实回答问题, 却过分夸大个人的业务能力, 更有甚者隐瞒真相、胡乱编造, 以致在用人单位当场测试时露馅, 非常难堪;侥幸过关的, 到单位后的表现令人大失所望。

1.4 随意违约

“90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常常漫天撒网, 用人单位一旦同意签约, 为了保底, 他们先与该单位签约, 当遇到更好的单位时就毫不犹豫地毁约;有的一开始就和几家单位同时签约, 并做好了随时违约的准备;还有些毕业生在考研和就业间举棋不定,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就马上违约。

2 就业城信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上广泛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 各种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失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 在某些范围内、某种程度上变成受益者[4]。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 必定受到社会上这些思潮和不良现象的影响。在就业市场, 虚假的学历文凭比比皆是, 供需两方欺诈违约现象更是常见。种种社会现象对大学生造成一种认知错觉, 即不诚信才是生存之道, 才能在社会中立足, 获得利益[5]。这些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2.2 学生自身方面

2.2.1 误判求职形势

在求职时, “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单位往往比较感性, 求职观念不正确, 自身定位也不准确, 发现较好的单位就一拥而上, 仓促签约, 几乎不考虑该单位是否适合他自己, 到了单位之后, 看到个人发展、工作环境、薪金待遇等与预期有差距时, 一旦有了待遇、条件更好的单位又不甘心, 于是产生违约行为。

2.2.2 受限于求职时间和渠道

大学毕业生求职择业时间比较集中, 而且他们在毕业前又忙于考取研究生、公务员, 完成毕业设计 (论文) 等, 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往往会先签一个单位保底, 等有了更理想的选择时再违约。

2.2.3 对就业严肃性不够重视

有些“90后”大学毕业生对签约的严肃性认识尚浅, 多家单位签约, 随意毁约, 重视程度不够, 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印象, 无形中也影响了学校在招聘单位中的形象。

2.2.4 提高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有不少“90后”大学毕业生都认为求职择业是个短期行为, 说谎与造假基本上没什么成本, 以诚信为筹码换取心仪的工作是划算的。但这些学生没有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是长期显现的, 当诚信缺失成为一种坏习惯, 这对他们事业的成功危害很大。

2.3 招聘单位方面

2.3.1 不守信用

眼下的求职市场是买方市场, 有些招聘单位在占据主动时, 信守协议的思想比较淡薄, 认为现在未就业的大学生多的很, 不怕招不着人, 故而存在用人不规范, 不兑现承诺的协议条款, 住房、收入、福利无保障等现象, 部分大学生无奈之下与之解约。

2.3.2 求才理念存在偏差

招聘单位一味录用优等生, 客观上使“90后”大学毕业生背负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 于是有一些毕业生就在自荐书、荣誉证书、成绩单还有学生干部履历上进行造假, 希望能蒙混过关, 获取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

2.3.3 对毕业生要求过高

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矛盾日渐凸显, 招聘单位的门槛也在拔高, 很少考虑岗位实际需要, 对毕业生所提要求过高:如要有丰富的实践或社会工作经验;所学专业严格对口;所提供的岗位对英语没什么要求的也要过六级等。

2.3.4 招聘制度亟待完善

有一些招聘单位选拔过程复杂, 时间又长, 增大了毕业生的签约风险, 使得部分毕业生不得不先签别的单位保底, 导致了之后的毁约;还有的单位一旦给毕业生提供机会后, 就催学生赶紧签, 不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考虑, 这也会导致因决定匆忙而毁约。

2.4 学校方面

在高校里, 针对大学毕业生的诚信教育严重滞后、机制尚不健全、欠缺完整的评价、监督体系, 是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诚信观念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高校为片面追求就业率, 对毕业生的失信行为持默许态度, 学校对推荐材料审核不严、对造假情况听之任之也为“90后”毕业生诚信缺失开了便利之门。

3 就业诚信缺失的不良影响

3.1 学生个人方面

“有才无德, 其行不远”。对于“90后”学生本身, 这种失信的行为在毕业时会造成谎言败露、协议无效的恶果;求职时的一再毁约无疑加大了未签约同学的就业难度, 会使同学之间产生隔阂, 情谊受损;在未来职业生涯与同事、客户的交往中, 不诚信待人也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不可能取得成功, 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个人的品行及未来的发展。

3.2 用人单位方面

“90后”毕业生毁约, 直接导致一些单位的招聘失败, 给招聘单位的招聘计划造成很大冲击, 甚至贻误了招聘时机, 进而影响招聘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招聘单位不得不再次进行招聘,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3.3 高校方面

毕业生是高等院校的特殊产品, 是高校的培养成果, 招聘单位就像高校的合作伙伴, 毕业生的不诚信不仅败坏了高校的声誉, 还对在校学子今后的求职择业带来负面影响和导向, 严重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市场的运行秩序, 阻碍了目前诚信体系的建立。

4 解决对策

4.1 构筑诚信体系, 营造诚信氛围

诚信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和滋养。诚信者赢得欣赏、鼓励, 失信者遭到唾弃、制裁。只有当全社会达成这种共识与局面, 大学生中间的诚信者才会一如既往, 失信者才可能渐趋诚信。于是, 一要加强诚信教育, 弘扬“诚信至上”的社会公德;二要增大宣传力度, 用社会舆论来褒奖诚信, 谴责造假;三要建设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 营造有利于大学生诚信养成的制度环境, 诚信体系一旦建好, 所有人的信用状况都有底可查, 提高失信者的求职门槛, 减少求职中的虚假行为。

4.2 加大市场调节力度,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就业协议书是自身利益的重要保障, 但是, 协议书一般只约定毕业生, 而针对招聘单位的义务较少, 从而会引起毕业生在发现待遇与期望不符时的毁约。所以, 在就业信用体系建设时, 招聘单位的责任一样不能忽视, 招聘单位要做到按需设岗、按需招聘、人尽其才, 逐步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在毕业生求职双选时率先做到诚信, 为毕业生提供真实信息, 尊重他们的选择[6]。

4.3 加强就业指导, 转变就业理念

4.3.1 强化职业规划教育, 提升竞争力

在校期间, 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从新生入学开始,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逐步确立自身的职业方向, 合理设想毕业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教育他们认准形势, 客观评价个人能力, 对现实作出科学判断, 根据实际设定期望值, 不盲目攀比,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4.3.2 加强协议书监管, 严把推荐关

各高校要加大监管力度, 力争把毕业生全面、客观、真实地推荐给招聘单位。就业协议书、推荐表一定要经学校、学院严格监管, 统一编号, 每个毕业生只有一份原件, 毁约时, 必须经原签约单位同意并出具书面解约函后才可换取新协议书。对协议书丢失或毁约的, 登记备案, 同时在求职信息网上进行公示, 情节严重的, 记录到新协议书中。

4.3.3 转变求职观念, 实现人生价值

我国正在进行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 这对“90后”大学毕业生来说是一契机, 高校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4 毕业生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首先, 大学生要摆正心态, 把学好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其次, 要多考级、多拿证。现在社会需要综合性人才, 而证书又是能力的反映, 如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都是日后求职所必需的硬件。最后, 大学生还应多参加社会实践, 如社会调查、单位实习等。在社会实践中, 可以提高交往、协作能力等,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避免就业中的不诚信行为[7]。

5 结语

综上所述, “90后”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用人单位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1) 政府机关要努力营造社会诚信环境, 建立健全法律约束机制,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2) 高校要强化大学生求职诚信的管理和教育。建立健全在校大学生诚信评估体系;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失信惩戒机制;3) 家庭要加强对子女诚信的养成教育, 营造良好家庭诚信环境, 为子女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奠定良好的基础;4) 招聘单位要重视毕业生的诚信表现;5) 毕业生要增强使命感, 践行诚信。如此就可从根本上解决就业诚信问题。

摘要:自20世纪末期以来, 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其中, “90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所暴露的失信行为给高校的思政管理敲响了警钟。在深刻分析“90后”大学毕业生择业失信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严重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应对之策, 以期对就业失信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就业,诚信

参考文献

[1]史向军, 张琼.“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 2013, 27 (1) :72-75.

[2]吴大江.浅析应届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现象[J].科技视界, 2013, 21 (11) :129, 187.

[3]周晓韦华.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问题思考[J].科技信息, 2013, 20 (1) :153, 190.

[4]邵妍, 王永明.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18 (3) :51-52.

[5]孙晓云.大学生诚信缺失及诚信教育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2 (1) :110-111.

[6]马飙.试论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6, 28 (2) :55-58.

大学生就业诚信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诚信

一、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诚信道德素养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和不规范的缺陷,刚刚建立不久,在利益面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比较薄弱的信用基础。如:政治领域中的腐败现象,经济领域中的造假贩假现象,人们的道德秩序失衡现象,以及假学历假文凭泛滥等现象,这种不健全的管理体制,让失信者从中得到了很多利益,而守信者则缺乏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公民人格中缺少最基本的诚信道德素养,并没有真正实施公民的基本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前,校园教育依然重视理想化、简单化以及公式化的说教,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根源是道德教育功能的弱化。某些大学生在就业的门槛钱,受到现实利益的引诱,而放弃了诚信。同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重视诚信教育,而是将其当作是一个找工作的好机会,甚至为了求职把虚假包装当成了技巧。

2、 不健全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缺位、社会信用体系

当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有许多政策、条例不规范,就偶也市场正处在不断改革探索的初期,监管力度还不到位,使毕业生的一些行为有了可乘之机,对其没有达到一定的约束力。并且在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行为,学校的监督制度不够健全,过分注重就业率,同时在政策执行方面也不力,导致大学生出现了诚信问题。另外,不管是毕业生个人还是用人单位,受到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影响,为了不付出更大的成本就能取得利益,丧失了诚信。而当诚信缺失的成本大于收益的时候,这种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就是诚信缺失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因此,为了使每个人都要为他不诚信的行为付出代价,就要构建一种社会信用体系。

3、 毕业时间的约束以及缺乏就业形势整体的把握

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招聘会并不能满足毕业生的求职需要。同时,在毕业前,学生要写毕业论文,受时间的限制,精力有限,当自己潦草的签约之后,又发现单位并不适合自己。从而造成了违约的现象。其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握。每一个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一旦遇到好的单位,就一拥而上,很少考虑单位是不是适合自己,就草率的签约。而一旦碰到有更适合自己的单位就具有了违约的心理。另外,有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法律意识淡薄。在择业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签订的合同是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的,其确立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劳动关系。而很多毕业生认为以后不合适就违约,存在着无所谓的态度,对于以后发生的法律问题不是明确,因此产生了他们随便违约的思想误区。[1]

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育人阵地的作用,建立诚信社会舆论氛围

为了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和金蛇,需要发挥社会大环境中诚信守则的合力作用,在全社会积极的倡导“诚信光荣,背心可耻”的诚信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校育人阵地的作用,要在道德教育和时间统一的基础上,在校园舆论和文化价值向上中,要引导大学生接受并养成诚信的文化心态,真正做到让诚信者获得舆论奖励,失信者受到惩罚,营造一种严谨、求实的校风,形成一种“明礼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学术风范,如:在校园中引进“诚信是伴随大家一生的通行证”等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2、 加强诚信教育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社会监督

首先,大学教育和教学工作,能够使大学生实力诚信观念,培养完美人格,因此要充分提出先出学生的知识力、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加强诚信教育,使高職院校的学生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培养他们完美的人格。其次,要建立失信惩罚机制,建立严格的就业推荐材料的审查制度,加强制度建设,防止弄虚作假,完善监督机制,明确严格的签约、毁约程序,防止签约、毁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再者,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需要一个良好的守信环境支持,因此,为了构筑信用文化,需要众多相关部门的协作,构筑信用文化。另外,为了尽快建立全社会的信用系统,要强化社会监督,把每个人的学历、就业以及贷款等情况,建立信用档案,使银行、公司或者相关单位方便付费查询。

3、 建立校内信用体系,强化维权意识,合理的引导毕业生就业

首先,为了搞好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教育,高职院校紧紧依靠信用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高校内部的信用体系,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实施信用评价,形成毕业生个人信用档案。并且要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监督机制,就业指导部门要严格甄别和审核,对诚信记录差的单位要谢绝接待,建立校内诚信记录良好的用人单位数据库,寻求一个毕业生、学校以及用人单位都能接受的失信行为的惩处机制,接受公平合理的管理。其次,毕业生就业的过程中,不诚信的行为要受到道义的谴责,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要受到法律的保护,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的教育,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的对话,同时高效就业主管部门要协助毕业生维护期合法权益。另外,政府要构建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简化和加快毕业生就业过程的办理程序,方便毕业生迅速查询到符合自己求职要求的就业信息。并且,为了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要通过网络查询,使毕业生不用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避免盲目性投递简历。同时,用人单位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应聘毕业生的具体情况。[2]

三、总结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学校育人阵地的作用,建立诚信社会舆论氛围,加强诚信教育和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强化社会监督,建立校内信用体系,强化维权意识,合理的引导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一202。年)[Z].2010-07-29.

[2]马丽娟.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建设研究[J].职教论坛,2022,(22):23-25.

大学生就业诚信 篇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可见, 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毕业生就业不诚信现象的主要表现

1、就业推荐材料掺水造假

在求职过程中, 部分毕业生发现具有“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等荣誉的同学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些大学生在制作个人简历和填写就业推荐表时弄虚作假。

2、面试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

现在, 很多公司为了节约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 往往简历投递会通过网络进行, 同时会对毕业生进行一系列测试, 部分毕业生会不顾测试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迎合单位的用人要求, 尽力去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优点。在用人单位电话面试, 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钻空子, 找同学帮忙即时利用各种工具书、网络进行搜索。

3、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毁约

在当今就业环境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形势下, 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相对优秀的毕业生, 往往都会在手上捧着好几份签约通知书, 毁约再签的情况较多。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使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 也降低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度。

4、毕业生报到后的诚信问题

据媒体报道, 广东一些用人单位每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 到岗率不足70%的占了将近一半, 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毕业生频繁盲目地跳槽。有的毕业生离开学校才一、两个月就换了三、四个单位。应届毕业生的频繁跳槽, 必将加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

5、不按期偿还贷款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有效举措, 而且确实帮助了一大批同学。诚信是助学贷款工作能够开展并坚持下去的保证, 只有双方都讲诚信, 银行按时发放贷款, 学生按时足额还款, 这项工作才能长期坚持下去。但近几年个别学生毕业后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 导致银行的风险增大, 经常有毕业生被银行因为贷款问题被告上法庭的事情出现,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这也是不诚信的一种表现。

二、毕业生就业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增加与社会大环境诚信意识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生活中,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社会诚信意识在消退, “拜金主义”在滋长, 在利益面前, 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 悖信现象时有发生, 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案件比以往大量增加。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信用监控系统的不完善, 使守信者缺乏保护, 让失信者从中渔利, 社会道德规范对众多的不讲诚信现象没有特别的约束力,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 个人的选择缺失了道德的约束, 不诚信行为也有了生存的畸形环境。

2、沉重的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强烈的就业愿望的矛盾是诱发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因素。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 低、中层次学历毕业生供大于求, 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饱和, 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大学毕业生经过十几年的校园生活后, 强烈要求投身于社会实践, 参加工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有的毕业生为了谋取理想的岗位, 就把就业诚信道德抛到九霄云外。

3、高校诚信教育的匮乏

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传授知识, 而忽视培养健全的人格。只有知识教育, 难以培养出有真善美的情感。道德教育往往也只是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灌输, 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不善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熏陶, 不善于以咨询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当然也就难以培育出诚信的道德情感。

4、单位原因

个别用人单位不能信守承诺。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 一些用人单位在占据主动地位的情况下, 遵守协议条款的意识比较薄弱。用工不规范, 承诺的条款不兑现, 收入、福利、住房、三金缴纳无保证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促进诚信就业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按照不同学科特点, 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要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以及技能训练活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 发挥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部分学生把“两课”当作一门课程, 当作一门学说去学习, 死记硬背, 应付考试, 实际效果不佳。而在专业课中尤其是名师、学科带头人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做思想教育往往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全体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取向、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德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实践、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 并将德、智、体、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风建设年”、“读书节”, 争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活动, 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和育人功能。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大力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良好氛围, 正确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抵制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净化校园环境, 引导校园文化向文明和谐、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重视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建设, 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升华大学生的情感。

3、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 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费用的保障。积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活动。“两课”社会实践是增强“两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应采取自主实践与统一组织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挖掘“专业实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劳动实践周”等活动的思想性, 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 受到锻炼。

4、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一切工作都要以满足学生的物质、文化需要和陶冶情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为广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大学生的发展, 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调动大学生的欲望, 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 真正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进步, 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

5、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 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成才、校园交友、健康生活、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6、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趋于大众化的今天, 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 使他们逐步了解认识自己以及所学的专业, 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志向, 制订职业生涯路线, 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等。从入学教育开始开设就业指导的内容, 否则到了将要毕业时讲就已经来不及准备应聘必备的素质和技能。

7、狠抓德育队伍自身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结合、结构优化、功能健全、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应动态管理德育队伍, 稳定骨干队伍, 补充新生力量。确保投入资金, 开展培训工作, 提高队伍素质。大学生德育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共青团组织、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学生会等群众社团组织, 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 这几支队伍协调一致, 密切配合, 就会形成一支强大的德育力量。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师德如何, 将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应严格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率先垂范, 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使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态度、纪律、业务、品行等方面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全面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建国.大众化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9)

[2]、王珍.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演变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6)

[3]、万略.郑辉军.论人际关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6]、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3

上一篇:阻尼设计下一篇:写作技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