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精选12篇)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篇1
教育的本义是培养学生成人, 何谓成人?儒家五常曰“仁、义、礼、智、信”, 诚实守信是立身之本。高校开展诚信教育, 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 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科学的批判精神。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灵活就业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的同时, 也使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 诚信意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一、大学生就业失信表现
1. 简历———伪造事实, 弄虚作假。
在就业过程中, 有些大学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在求职简历上大做手脚, 把个人简历写得精彩绝伦、完美无缺。主要表现为:一是修改学习成绩。少数学生在填写成绩单时, 只填分数高的课程, 不填分数低或者不及格课程, 甚至还有人把低分改成高分, 把及格改为优秀。二是随意“加官晋爵”。本来只是普通学生, 却随心所欲地为自己套上院、系学生会干部, 班干部等学干头衔。三是克隆他人成果。个别学生把别人的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证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奖励, 改头换面加以复制, 变成自己的学业成果。
2. 面试———自我吹嘘, 夸夸其谈。
一些毕业生面试中不懂装懂, 夸夸其谈, 极力掩饰自己的缺陷。把参加某项活动说成活动的主要组织者, 把对某些技能浅显的了解说成是熟练精通, 把偶尔的打工经历说成具有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提出的问题, 一味迎合, 不做如实回答, 投用人单位之所好。
3. 签约———心猿意马, 见异思迁。
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一些毕业生希望尽早定下工作, 不管工作是否理想, 是否适合自己, 只为以防万一, 便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在签约的同时, 就做好违约的准备。一旦发现有更好的企业出现, 就迫不及待地要求毁约。某些高校为了促进学生就业, 发给毕业生多分毕业生推荐表, 这更助长了学生随意毁约的风气。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归因
1. 社会诚信危机的影响。
社会政治腐败, 经济欺诈, 制假贩假, 道德秩序失衡, 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等都强烈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 甚至丧失。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 学术道德失范, 各种论文抄袭、文凭造假等学术腐败现象泛滥, 这给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毕竟是社会人, 难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忽略了思想道德的自我塑造, 缺乏自我约束, 是非观念淡薄, 诚信意识弱化, 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诚信的举动。
2. 高校诚信教育的缺失。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提倡德育为首, 长期以来, 高校非常重视德育, 但在内容设置上往往偏向政治教育, 忽视道德教育。同时, 随着近些年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更加趋向于实用性, 重科技教育、轻文化教育, 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的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切以解决就业为第一目的的教育观念, 在一定程度上会无意识地“纵容”学生作假, 从而削弱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效果, 成为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又一诱因。
3. 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乏。
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加之社会各领域急功近利, 不以诚信为本等现象必然反映到学校, 使大学生产生功利主义思想, 将社会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当做社会的主流趋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 对现实估计不足, 过多关注自我价值和盲目攀比。这都会使大学生逐渐失去诚信观念与社会责任感, 一味追求功利, 从而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
4. 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科学。
目前, 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只是片面看重学历、证书, 对毕业生的了解仅仅凭借简历和几分钟简单的自我介绍, 缺乏深入的认识, 这就给了大学生在简历、面试中造假的机会。同时, 一些用人单位不顾及招聘职位的实际, 提出非名牌大学不要, 非优秀毕业生不要, 非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不要, 非研究生不要, 这些过高的要求使得毕业生不得不为这些过高的要求“动脑筋、想办法”, 助长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弄虚作假风气。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开出高薪、解决住房等虚高的聘用条件来吸引毕业生, 使得毕业生不守诚信, 随意毁约。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途径与措施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 不仅会损害高校声誉, 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会损害大学生自身的形象和利益, 更会增加用人单位的招聘成本, 在社会上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 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实施综合就业指导, 避免就业失信是很有必要的。
1. 端正学风, 做好就业诚信教育的第一步。
学生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增长才干,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在当今高校中, 60分万岁的思想还很普遍, 不少学生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尤其是在独立学院,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旷课、挂科现象十分普遍, 学风涣散。狠抓学风, 使学生成绩提高, 专业技能扎实, 各类证书、奖励无一不缺, 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加竞争资本, 以真实的成绩与能力竞聘岗位, 使“不诚信”的就业行为没有市场。
端正学风, 一方面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进行教学形式的改革, 结合学生的特点、兴趣安排课程, 提高教学质量,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加强舆论宣传, 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直接培养者和教育者, 对诚信教育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通过对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培养和教育, 使广大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实学去追求更多的利益。高校可以结合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如在毕业生求职时, 提倡填写真实简历, 举办诚信签名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开展“明礼诚信”的学习、讨论活动;结合助学贷款, 开展“诚信还款”活动, 等等。
重诚守信的舆论环境也可以为大学生诚信提供动力和指导。高校可以利用校报、广播电台、橱窗等校内媒介, 大力宣传诚信道德规范, 宣传诚信的典型事例, 充分利用舆论工具强化大学生诚信观念。同时发挥广大教师的榜样作用, 以高尚、诚信的师德影响、感染学生, 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和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成诚信教育的大环境。
3. 加强就业指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相关政策与技巧的指导, 使毕业生能够把握就业市场的最新动态, 正确认识就业形式, 在充分评价自己的能力和对现实作出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加以就业定位,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指导大学生学习、掌握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遵守法律法规。同时, 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双向选择”的概念, 调整就业期望值。并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的指导, 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4. 加强监督管理, 构建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高校要将诚信纳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 将诚信作为大学生在校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 把大学生诚信表现用明确的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衡量和定位。通过数据、行为和事实来衡量大学生的诚信度。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以囊括大学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在校期间的学业完成情况、图书馆借阅情况、考试守纪情况、借还贷款情况, 将其作为考察诚信的内容, 分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中。高校还应该加强监督管理, 将学生平时的奖学金评定、学习成绩、社会活动、政治面貌等真实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档案中。在进行就业双向选择的时候, 高校可以面向用人单位设立“诚信窗口”, 使用人单位可以查询、验证学生的相关信息。高校还要加强就业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的管理, 建立学生的签约管理系统, 教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定要综合分析, 深思熟虑后再决定是否签约, 克服签约的盲目性, 降低毁约风险。
高校是培养一代新人, 教化一代新风, 引领一代社会良知的重要场所。诚信作为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道德品质, 是每一个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如何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 光靠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大学生的就业诚信问题, 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反映。实现大学生诚信就业, 还需要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 用一整套的信用机制来约束失信行为, 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律的基础上, 通过制度渠道实现自己的利益。应构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体系, 建立求职市场的诚信制度, 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应国勇.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及对策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4, (6) .
[2]周宏, 马万宾.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诚信水平的途径分析[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报 (职教版) , 2003, (1) .
[3]邓艳葵.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7) .
[4]姜国祥.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1, 8.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篇2
2013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升入大四,你们正式踏上了自己的求职择业之路,努力向人生更大的目标奋进。首先,预祝大家在就业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交织,毕业生就业竞争异常激烈。面向人单位的调查表明,当前,在制约毕业生求职和职业发展的因素中,诚信就业问题尤为突出。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已引起极大关注。据用人单位反应,在招聘工作中发现,大学生求职时存在着虚假简历、随意违约等不诚信行为,这不仅给毕业生,也给学校造成了恶劣影响。诸多单位,会因此而缩减对学校的招聘计划,直至停止在学校招聘毕业生。
2013年,全国有就业需求的应往届毕业生多达千万,宏观就业形势严峻,我校毕业生6038名,是人数较多的一年。面对严峻的形势,我们不仅需要用扎实的专业基础在竞争中取胜,更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诚然,当今社会不诚信现象屡见不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最终将建立诚信的竞争机制。
为展现我校毕业生的良好风貌,维护的学校良好形象,营造积极就业、诚信就业的良好氛围,我们向全体2013届毕业生发出倡议: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2.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抓住机遇,能够及时签约,谨慎签约,不随便违约。
3.确保求职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荣誉奖励等情况,务求展现真实的自己。
4.发扬互助精神,在自己签订就业协议后,做好同学之间的互助推荐,帮助未就业同学及时获取就业机会。
诚信乃就业之基,立人之本,预祝2013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开启职场新征程。
就业指导工作处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原因;对策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厅2013年度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立项课题的成果
项目编号是(JYB2013169)
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频频出现的就业诚信问题引发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的信任危机。毕业生诚信缺失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而且影响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扰乱了就业市场的正常运作。本文拟就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以及如何重构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进行探讨,以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裨益。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1.推荐时自荐材料的弄虚作假行为。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大致表现为四种情况:一是编造学生干部履历;二是伪造各类等级证书;三是虚构荣誉;四是拔高自己的专长。
2.签订就业协议但不履行承诺行为。毕业生求职时有几家单位都有意接收他,但最先同意接收并要求签就业协议书的单位往往不是学生心目中最理想的单位。由于这样的情况,造成有的学生在签订协议不到一周就要求违约;有些不错的用人单位,开始录用的几个人却相继违约,使单位错过了要人的好时机,而事业单位则可能白白浪费了当年的进人指标。
3.曲解“双向选择”含义的行为。“双向选择”是指在签订就业协议前,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用人单位,一旦签订了协议,即为双方相互选择确定。而有些毕业生往往有意曲解“双向选择”的含义,把违约行为看成是自己不再选择该企业的权利。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宏观社会背景。(1)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诚信缺失的社会氛围。(2)道德教育的功能弱化是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根源。(3)法律、法规不完善和监管缺位是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外在条件。(4)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
2.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微观原因。(1)就业时间紧、就业渠道少。(2)对就业形势缺乏整体宏观的把握。(3)择业期望值过高、法律意识淡薄。
三、重构大学生就业诚信的措施
1.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凸现诚信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诚信光荣,背信可耻”的诚信思想道德教育,形成“明礼诚信”的良好社会风气。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要在校园舆论、文化价值取向上真正做到让诚信者获得舆论奖励,失信者受到惩罚。
2.以人为本,构筑大学生诚信的道德体系。诚信观念的形成,关键在培养,核心在建设。第一,加强诚信教育,培养完美人格。第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第三,营造良好环境,构筑信用文化。第四,强化社会监督,建立信用档案。
3.加强制度建设,铲除诚信缺失存在的社会空间。应尽快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规范《就业协议书》的签约主体,避免由签约主体的违约行为而导致的诚信缺失,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管理,避免因《就业协议书》的管理疏漏造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重复签约等等。
4.建立校内信用体系,实施违规违法惩戒制度。首先建立高校内部的信用体系是必然的选择。第一,实行信用评价,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信用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展开,形成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督促学生讲信用并落实到自己的行为之中。第二,构建毕业生——用人单位信用监督机制。就业过程中的诚信需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共同创造。就业指导部门向毕业生推荐的用人单位要严格甄别、审核,建立校内诚信纪录良好的用人单位数据库,优先向毕业生推荐,对于诚信记录差的单位,谢绝接待。寻求一个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三方都能接受的公平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失信行为的惩处机制。
5.强化维权意识,主动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诚信原则是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合为一体的原则,不诚信的行为除受到道义的谴责外,还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过程,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加强对毕业生维权意识教育,把《劳动法》、《合同法》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毕业生能够与用人单位平等对话,保障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对于个别用人单位无视法律、不讲诚信的行为,高校就业主管部门作为重要的中介,应主持公道,协助毕业生维护其合法权益。
6.畅通就业信息渠道,合理引导毕业生就业。为简化和加快毕业生就业过程的办理程序,政府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应构造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并使其成为未来招聘的主要形式。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毕业生能够方便迅速地查询到大量符合自己求职要求的就业信息。此外,网上洽谈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及时答复,这不但能加强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毕业生也不用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用人单位的运转状况和招聘情况,使简历的投递更具方向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免去了奔波之苦。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通过毕业生就业网可以全面地向应聘毕业生介绍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在网上,用人单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又节约了大量时间和金钱。从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可以利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信息数据库,对毕业生供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把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以明确今后的工作重点,针对社会需求调整引进毕业生的政策。
参考文獻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教育探析 篇4
关键词:诚信教育,就业,大学生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受社会经济领域中信用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的品格和诚信也开始受到侵蚀, 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诚信缺失现象日益严重, 对大学生个人、高校及社会都产生了不良影响。因而,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特别是防止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认真理性地分析大学生就业失信现象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建设诚信的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1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表现主要突出在以下几个方面:a.诚信品质缺乏, 信用意识淡薄。如推荐材料弄虚作假、自我推销陷入误区。b.投机之风蔓延, 法律意识淡漠。学生们契约观念不强, 随意毁约时有发生, 不履行合同, 不安心工作, 伺机跳槽。c.不守承诺, 拖欠贷款。
诚信缺失的原因主要包括:a.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诚信就业是社会整体诚信的部分, 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增加与社会大环境诚信意识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 在市场经济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诚信在消退, “拜金”在滋长, 信用危机已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主要因素。b.高校诚信教育滞后、监督不到位。主要包括高校诚信理论教育滞后、诚信机制不健全、缺乏正确的诚信评价、监督体系。c.用人单位招聘方式不科学。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的了解仅限于他们个人提供的材料以及自我介绍。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时间仓促, 缺乏对应聘者的深入了解。d.毕业生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就业目标定位偏失;强调报酬, 忽略付出;自主创业能力差;诚信意识淡薄。[1]
2 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诚信教育的整体现状来看, 诚信教育仍然是高等院校德育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主要表现在:a.诚信教育主体行为缺失。学校和老师的一些失信的行为和现象深深影响着学生的诚信思想, 加深了学生的诚信危机。b.诚信教育内容空洞过时。大多数高校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都带有浓厚的政治化、标准化倾向, 缺乏时代性、人本性、前瞻性。c.诚信教育方式方法不当。重理论轻实践, 重灌输轻引导, 忽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d.诚信教育手段形式单调。存在主体被动接受和手段滞后的缺陷, 仍停留于教师的讲授与灌输上, 停留于课堂教学的层面上。e.诚信教育的知行脱节。f.诚信教育评价机制的弊端。我国从学校到社会都缺乏相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对诚信行为进行有效的保障。[2]
大学生就业中诚信的缺失和诚信教育难于实施,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a.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诚信缺失的现象和诚信危机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诚信缺失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b.道德教育的缺失与不当。c.个别媒体的舆论误导。个别媒体只追求自身利益, 忽视社会责任, 从而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网络信息作为正在崛起的“第四媒体”, 使诚信这样的基本伦理规范在网上相对减弱, 从形式上失去说服力, 给高校诚信教育增加了难度。d.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偏差。由于高校扩招, 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面增大, 他们往往不考虑所招聘人员未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导致社会上存在不少“人才高消费”的现象。e.家庭教育的失误和不良的引导。f.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不高、心理承受力较弱和法律意识淡薄。
3 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有效措施
3.1 社会方面的措施
3.1.1 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 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 维护诚信, 打击失信, 促进全社会诚信的发展, 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
3.1.2 完善就业法规制度。
政府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就业法规制度, 明确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明确违反法律的后果, 明确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 既保障用人单位自主选人, 又保障毕业生自主择业。法律具有强大的威慑力和强制力, 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证诚实守信者的合法利益, 让失信者得到应有的惩罚, 承担相应的责任, 付出高昂的失信代价。[3]
3.1.3 实行弹性签约时间。
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管理体制, 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旧有的模式上, 如果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 作为就业主体或占优势地位的各职能部门和培养大学生的高校能给予大学毕业生充裕的求职时间并实行弹性签约时间, 把办理签约手续的时间进行适当的放宽, 而且用人单位实行分期分批的招聘和弹性用人时间的话, 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充分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准确定位, 慎重签约。
3.2 学校方面的对策
3.2.1 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榜样示范作用。
学校中的各级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是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的主体, 其较高的诚信素质将对学生起良好的示范作用。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思想日趋成熟但又未完全定型的特殊阶段, 有很强的感受力和可塑性。所以教师不仅要以实事求是、好学创新的治学精神做学生的榜样, 而且要以言行一致、诚实高尚的品格做学生的德行表率。
3.2.2 培养受教育者的诚信道德能力。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树立科学的诚信观。指导其参与生产、生活实践, 在实践中发挥其主体性。通过亲自参与, 使其认知、领悟诚信道德,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义务服务、青年自愿者活动等让学生走向社会, 在各种道德冲突面前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 培养社会责任感。此外, 提倡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通过诚信道德主体的内心评价影响其行为, 促进其自律水平的提高, 达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3.2.3 优化就业诚信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大学生就业中诚信教育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多方配合。第一, 将诚信教育与校风建设相结合。第二, 将诚信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一是加强择业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二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形成。三是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 促使大学生在就业中遵纪守法。四是加强择业技巧指导, 促成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形成。第三, 将诚信教育与贫困生资助相结合。第四, 将诚信教育与学生党建相结合。第五, 将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第六, 将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3.2.4 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中诚信教育的氛围。
第一, 将诚信教育内容融入有关专业课。第二, 教师要以身作则, 时时事事讲诚信。第三, 要推进诚信教育进校园网。学校要大力推进诚信教育进网络, 积极用先进的思想占领网络理论宣传阵地, 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加强对网上理论宣传的管理、引导和监控, 营造“讲诚信光荣, 不讲诚信可耻”的环境氛围。
3.2.5 努力健全大学生就业中诚信教育的个人档案。
第一, 建立校内信用评估制度。第二,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和大学生诚信信息发布制度。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大体包括:学习诚信、经济诚信、交往诚信与就业诚信等方面。在大学生毕业时, 信用档案应随着人事档案一并调入用人单位, 使每个学生的诚信记录一直延伸到社会。第三, 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严格推荐表的审查, 将就业协议书编号登记在册, 一人一份。另外, 应广泛地利用各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诚信就业的先进典型进行宣传, 对不诚信的问题进行曝光。[4]
3.3 家庭及学生自身方面的途径
3.3.1 建构家庭诚信教育体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对人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我们要建构家庭诚信教育体系, 一方面, 要重视家庭诚信教育环境的建设, 充分利用和开发家庭教育资源, 从而为道德主体诚信品质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长辈应树立诚信榜样, 言传身教, 从小时抓起、从小事做起。另一方面, 家长和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应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积极影响和引导大学生讲诚信, 鼓励其健康成长和成才。
3.3.2建构自我诚信教育体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 还是要大学生从内在的修养做起, 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第一, 提高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 努力培养诚信意识。第二, 加强学习, 对诚信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了然于心。第三, 文明修身, 从我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点滴做起。
诚信作为立人之本, 是人才最基本的竞争力, 高校要把毕业生诚信问题作为毕业生就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诚信问题, 实际上是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诚信问题的反映。因此,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开展诚信教育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 找准开展诚信教育的切入点, 把握诚信教育的规律和关键所在, 积极拓展诚信教育的有效载体, 并能做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 真正将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林细莲.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4) :34-35.
[2]张菊红, 杨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09, (9) :32-33.
[3]兰瑞芳.法律视野下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的构建[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5) :133-135.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篇5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搞好诚信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诚信——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成才的必备素质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得到了不断的洗礼和升华,诚信教育已在神州大地上扎下深厚的根基,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培养了一大批倡导诚信的仁人志士,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和人民做着贡献。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从来都是重信守诺,是最讲“诚信”的民族。关于“诚信”问题,孔子曾讲“民无信不立”,孟子曾说“朋而有信,人无信而不交”。
诚信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我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中,“诚信”的核心是强调忠诚,主要包涵朋友的信义、爱人的忠贞、君臣的忠实等。孔子把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培养“士”,亦即君子,且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此。孔子认为君子的标准之一就是有“信”和“守信”,他曾郑重地说:“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信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可见,作为君子的基本道德标准,欲成君子不可“无信”。
诚信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一种承诺、一种保证,诚信就是一诺千金。信用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反映,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是个人发展的必备品德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指的是一个人的资信记录,是指一个人的负责任的能力,不是简单的道德人品问题。一个人如果时时、处处、事事讲信用,那么他的事业将会走向成功,人生将会亮丽多姿。反之,一个处处背离信用的人,如果经常食言,久而久之他定会失去周围人的支持和信任,最终会抑郁、不得志,其人生必将黯淡无光。当代大学生应当把诚信看成与生命一样重要,视诚信为自身道德品质的生命,注重自身诚信意识的培养。否则,在社会上将难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
诚信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一个民族如果是一个不讲信用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只能是一个可怜的生物群落。江泽*主席提出“以德治国”,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在十六大报告中着重提出“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可见讲诚信,不仅是个人的事,也是关乎民族进步、生存与发展的大事。
大学生——诚信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稳。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诚信的今天,在举国上下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今天,在全国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今天,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已积极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爱国学习、厚德成才,以诚信为处世做人原则,从道德操守着眼,从日常生活入手,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初步塑造了大学生的诚信新形象。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在某些方面仍不成熟、不完善,部分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仍不理想,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亟待探讨解决。
(一)助学贷款考验大学生诚信
大学生是青年人的优秀代表,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国家推行政府贴息的助学贷款政策。多数大学生诚实守信,及时还贷,这使我们自信的看到,大学生是最有前途的群体,也是银行潜在的优质客户。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却不按时还款,甚至逃避还款,造成不利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片面理解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将国家的支持误解为免费的午餐;二是个人诚信素质低劣,“根本就不想还钱,能不还就不还”;三是个人花销大,家庭和个人又无资金来源,想还又还不起;四是侥幸心理,就业单位不固定,又无具体担保人,认为“出了地边不怕见官”,银行很难找到自己,拖一天算一天。
殊不知,诚信是当今时代个人立足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做人、处事之本。享受助贷款的大学生是在用自己的诚信作担保,条件成熟时或者毕业后应当积极偿还贷款。如今助学贷款已成为大学生跨入社会的第一份信用记录,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明确:在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
(二)高校图书馆考验大学生诚信
高校图书馆购入的书籍,几年后常常由当初的几十本变成了几本甚至孤本,图书数量总在递减。据悉,高校图书的流失量平均在借书总数的10%左右。为防图书有去无回,不少高校图书馆纷纷制订应对措施。如:部分学校建立样本书柜,用于收藏孤本;针对毕业生离校前不还书的现象,学校将赔偿金额翻了几倍,或规定更细的赔偿制度,但这样的赔偿制度实际并不十分奏效。有的学生甚至把绝版书籍据为己有,给单位甚至国家造成严重损失。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没有足够重视“按时按量还书”。正如一位大四学生所说,大家对从图书馆里借来的书籍并不当回事,相互借阅翻看,到毕业时往往已忘了书在何处。说到底,还是因为大学生没有养成讲诚守信的做事准则。
(三)大学生活考验大学生诚信
诚信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学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大学是人才荟萃的学府,大学生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大家应以“诚信明义”为基础,以“诚信”为前提,确立约定,信守承诺,真诚相对,和睦相处,实现“自立”,做到“慎独”,求真务实,言行统一,努力营造一个好的系风、班风和舍风,共创团结协作、健康向上、充实美好的大学生活,使自己不断进步,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四有”人才。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立足现实,根据大学生诚信状况的现实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一)切实加强“两课”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毛泽*思想、邓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认识与解决现实问题。牢牢把握住自己诚信选择的方向,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体现“两课”教学的坚定性和彻底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提高诚信教学效果。
(二)努力创新诚信教育的方法
高校诚信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发挥传统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势,运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和手段,广泛收集大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规范方面的信息,多方面、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并积极探索创新诚信教育的新方法,力求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三)将诚信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在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要切实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将解决思想问题,开展诚信教育,渗透到处理大学生生活实际问题中去。针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压力加重等现象,采取有步骤、有计划的诚信教育措施,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生活状况,做耐心细微的思想工作,帮助大学生减轻各种压力,正确面对生活挑战,保持乐观、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养成“言必行、行必果”的习惯,从而切实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四)广泛开展诚信评价,营造诚信教育氛围
针对部分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是非不分、标准不明的现象,我们应该合理有效的组织大学生开展诚信评价,引导他们对社会上的敏感话题、国内国际局势展开讨论与评价,对各种社会要求和行为规范进行道德评价,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明确诚信教育的价值标准,明确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明确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切实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
(五)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加强诚信教育
身体力行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措施,我们在从思想上、理论上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应该切实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亦或有组织的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朗诵、辩论、报告、讲座等活动,并鼓励广大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实践中检验自身的诚信素养,从而真正将诚信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
论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与诚信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诚信教育
[作者简介]葛艳春(1963- ),女,河北滦县人,唐山师范学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6-0059-02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在中国漫长的以儒学为主要指导思想的传统社会中,诚信曾发挥过积极有效的作用。现代社会,传统诚信道德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展,诚信不再只是一种道德义务,而是已经成为伦理、经济、法律等社会义务的综合规范,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之一,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继承传统美德,规范道德行为,文明懂礼,诚实守信,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但是,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探索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与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抄袭作业之风比较严重。在大学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给学生留有很多的自习时间用来预习、复习课程或涉猎课外知识。但现在,有很多学生把这些自习时间用来打牌下棋、上网聊天、外出游玩和打电子游戏等,等到要交作业时,这些学生便借其他人的作业,花上一二十分钟完全抄袭过来就算完事。这种行为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
2.考试作弊之风屡禁不止。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成为各高校十分头疼的事情。
3.在求职履历上弄虚作假。随着高校扩大招生和劳动市场供求关系的失衡,以及受到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增加成功几率,在求职履历上大做文章,涂改成绩,夸大事实,制造假证件,虚构经历,绞尽脑汁玩各种作假手段。
4.不如约归还助学贷款。为了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大力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的重要举措。国家推行政府贴息助学贷款政策,无须抵押,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关怀。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以及学生应该拥有的一颗对社会的感恩之心。但不少贷款的学生却不如约还贷,结果往往让学校和银行处于尴尬境地,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低劣的重要表现。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对大学生的诚信缺失,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下降,而应理性地分析深刻的社会背景和诸多的现实原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趋明显;另外,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是获得更大利益回报的一个途径。这种负面效应的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是不可低估的。
2.家庭教育对学生诚信品德形成的影响。中国的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智育,只要得高分、进名校,其他方面都是次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有的家长只重视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日常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子女平时的不诚实行为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长不能以自身的行为影响子女,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诚信缺陷也是导致部分学生诚信危机的原因之一。
3.学校教育制度的偏差。制度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公正的制度对于建设良好的学校道德风尚有着一种润物无声的力量。但是,许多高校的教育制度却长期存在着一些偏向,影响了学生诚信素质的培养和诚信品质的形成。第一,学校德育目标过于笼统,层次不清,序向不明,不能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可行性不足,操作性不强。第二,学校为求生存和发展,重智育而轻德育,弱化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格,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第三,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渠道单一,内容抽象,脱离实际,只重思想灌输,轻道德践行,使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知性的层面上,而没有达到理性的理解,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第四,学校德育评价制度不力,并且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大学生诚信失范现象的普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失信者预期失信成本小于守信成本,而失信收益高于守信收益。
二、探索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
(一)开展诚信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
由于大学教育长时期的封闭性,诚信教育显得较为抽象。但是近年来,随着信用贷款进入校园,随着学术腐败的不断发生,广大教师、学生的信用便受到来自银行、用人单位、科研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种条件下,诚信教育则显得具体而紧迫。因此,必须尽快在高校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把诚实守信内化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的意识、独立自主的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因地制宜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要把“诚信”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和优秀的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地、各高校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打好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坚实基础。高校还应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开发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使网络成为高校一个新的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
(二)建立诚信评估机制,为诚信建档
信用本来是道德层面上的规范,但是,一旦道德难以维持信用的时候,就需要把信用建立在制度之上。当前社会上之所以存在大量信用缺失现象,是因为守信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也没有得到相应的鼓励,而失信者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反而得到了不应得的收益。因此,制定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规则体系,建立信用档案和失信惩罚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惩治,并对诚实守信者予以奖励,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同样,在高校,也要建立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定期、全面考查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学生诚信行为,促进学生诚信习惯的养成。这样有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并且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与诚信氛围的营造。从现行的教育机制看,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因此,高校必须营造信用环境和信用机制,使它能够约束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要将大学生在校期间遵守纪律、契约等行为进行认真归纳分析,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并在每学年对大学生的信用指数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大学生评优、进行信用贷款等行为的主要依据。
(三)狠抓落实,持之以恒
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要让其清楚“诚信”的含义,“诚信”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潜心学习,诚实应考;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对大四学生,要着重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这既可使他们在进入社会之前接受扎实的“诚信”教育,又是对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诚信”教育的继续,要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
(四)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与实践中体会明礼诚信的具体含义和做法,亲身体验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当今的大学生面对着就业竞争等种种压力,使他们把分数看得更重。因此,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已使校园这一片净土一度出现了“诚信”危机。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性,使校园里的部分大学生变得日益“现实”。功利主义的盛行容易使学生强调眼前的物质利益,强调自我发展,容易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极端化,甚至不惜侵害他人利益。也使少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择业动机、入党动机等蒙上功利主义色彩,使人急功近利,有时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当前利益,不惜以身试法。因此,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深刻明白当自己作弊、抄袭时,早已经失去了人最宝贵的东西——“诚信”;同时,要结合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明礼诚信”的意识教育,加强实践,务求实效。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
要加强宣传导向,在全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高校应致力于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加深学生对诚信这一基本道德规范的理解,使学生能渐渐学会宽容和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校自身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按章办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实事求是,保持良好的师德,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观念,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诚信问题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诚信教育既是全世界的事情,也是全民族的事情。诚信教育迫在眉睫,但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已经进入信用时代,高等学校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培养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开展“诚信”教育是现代高校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个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新课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管理工作者、每一位公民都能够坚持以“诚信”要求自己,以“诚信”来对待别人,让弘扬“诚信”文化、树立“诚信”美德成为高校每一位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大学生“诚信”美德之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蔚.高校信用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诚信教育的途径探索[A].桂富强.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与实践[C].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任俊.正面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汪雪琴.诚信:不能只是话题[N].工人日报,2002-05-30.
[4]林莉.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4).
[5]龙显均.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大学生诚信危机[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6]杨丽霞.论大学生成才的诚信道德基础[J].青年思想家,2004(2).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篇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可见, 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质教育刻不容缓。
一、毕业生就业不诚信现象的主要表现
1、就业推荐材料掺水造假
在求职过程中, 部分毕业生发现具有“优秀毕业生”、“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等荣誉的同学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一些大学生在制作个人简历和填写就业推荐表时弄虚作假。
2、面试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
现在, 很多公司为了节约招聘成本、提高招聘效率, 往往简历投递会通过网络进行, 同时会对毕业生进行一系列测试, 部分毕业生会不顾测试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迎合单位的用人要求, 尽力去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优点。在用人单位电话面试, 一些毕业生想方设法钻空子, 找同学帮忙即时利用各种工具书、网络进行搜索。
3、签订就业协议后随意毁约
在当今就业环境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的大形势下, 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相对优秀的毕业生, 往往都会在手上捧着好几份签约通知书, 毁约再签的情况较多。毕业生的不诚信行为使个人诚信度打了折扣, 也降低了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任度。
4、毕业生报到后的诚信问题
据媒体报道, 广东一些用人单位每次批量招聘应届毕业生, 到岗率不足70%的占了将近一半, 有两成多的用人单位到岗率不足50%。毕业生频繁盲目地跳槽。有的毕业生离开学校才一、两个月就换了三、四个单位。应届毕业生的频繁跳槽, 必将加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
5、不按期偿还贷款
助学贷款是国家为解决贫困大学生上大学难问题而采取的一项有效举措, 而且确实帮助了一大批同学。诚信是助学贷款工作能够开展并坚持下去的保证, 只有双方都讲诚信, 银行按时发放贷款, 学生按时足额还款, 这项工作才能长期坚持下去。但近几年个别学生毕业后拖欠助学贷款的行为, 导致银行的风险增大, 经常有毕业生被银行因为贷款问题被告上法庭的事情出现, 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这也是不诚信的一种表现。
二、毕业生就业不诚信行为的原因分析
1、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增加与社会大环境诚信意识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生活中,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社会诚信意识在消退, “拜金主义”在滋长, 在利益面前, 诚信已变得脆弱不堪, 悖信现象时有发生, 涉及信用的经济纠纷、债权债务案件比以往大量增加。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信用监控系统的不完善, 使守信者缺乏保护, 让失信者从中渔利, 社会道德规范对众多的不讲诚信现象没有特别的约束力, 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 个人的选择缺失了道德的约束, 不诚信行为也有了生存的畸形环境。
2、沉重的就业压力
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强烈的就业愿望的矛盾是诱发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直接因素。随着近几年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 低、中层次学历毕业生供大于求, 就业市场出现结构性饱和, 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大学毕业生经过十几年的校园生活后, 强烈要求投身于社会实践, 参加工作。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有的毕业生为了谋取理想的岗位, 就把就业诚信道德抛到九霄云外。
3、高校诚信教育的匮乏
当前我们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重传授知识, 而忽视培养健全的人格。只有知识教育, 难以培养出有真善美的情感。道德教育往往也只是习惯于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灌输, 习惯于通过行政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行为, 不善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来进行熏陶, 不善于以咨询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当然也就难以培育出诚信的道德情感。
4、单位原因
个别用人单位不能信守承诺。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 一些用人单位在占据主动地位的情况下, 遵守协议条款的意识比较薄弱。用工不规范, 承诺的条款不兑现, 收入、福利、住房、三金缴纳无保证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 促进诚信就业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 按照不同学科特点, 促进各类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要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以及技能训练活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 发挥全体教师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部分学生把“两课”当作一门课程, 当作一门学说去学习, 死记硬背, 应付考试, 实际效果不佳。而在专业课中尤其是名师、学科带头人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做思想教育往往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全体教师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取向、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优化德育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实践、体育、艺术、娱乐等活动, 并将德、智、体、美有机地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如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学风建设年”、“读书节”, 争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等活动, 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注重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和育人功能。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大力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良好氛围, 正确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抵制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净化校园环境, 引导校园文化向文明和谐、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重视校园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建设, 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升华大学生的情感。
3、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大纲, 并提供必要的制度和费用的保障。积极探索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一线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文化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活动。“两课”社会实践是增强“两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应采取自主实践与统一组织实践相结合的办法。挖掘“专业实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劳动实践周”等活动的思想性, 有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 受到锻炼。
4、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一切工作都要以满足学生的物质、文化需要和陶冶情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应为广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在教育过程中突出大学生的发展, 挖掘大学生的潜能, 调动大学生的欲望, 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 真正尊重、关心、教育、引导每一个学生, 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进步, 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
5、抓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 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明确教育内容和方法,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学习成才、校园交友、健康生活、择业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增强其克服困难、经受考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6、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在高等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趋于大众化的今天, 要特别重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从入学教育开始就要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 使他们逐步了解认识自己以及所学的专业, 帮助他们确定职业志向, 制订职业生涯路线, 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制订行动计划与措施等。从入学教育开始开设就业指导的内容, 否则到了将要毕业时讲就已经来不及准备应聘必备的素质和技能。
7、狠抓德育队伍自身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兼结合、结构优化、功能健全、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应动态管理德育队伍, 稳定骨干队伍, 补充新生力量。确保投入资金, 开展培训工作, 提高队伍素质。大学生德育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共青团组织、学生党支部、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学生会等群众社团组织, 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作用, 这几支队伍协调一致, 密切配合, 就会形成一支强大的德育力量。其他专业课教师队伍的师德如何, 将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应严格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 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率先垂范, 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使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态度、纪律、业务、品行等方面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全面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谭建国.大众化教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9)
[2]、王珍.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的演变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6)
[3]、万略.郑辉军.论人际关系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6)
[4]、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
[5]、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6]、林崇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3
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 篇8
关键词:高等教育,诚信问题,大学生就业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模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大学生就业方式由国家统一分配向参与市场公平竞争、自主就业创业转变, 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形势, 由此而衍生出的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瞩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当中, 出现的失信现象, 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鉴别难度, 而且一个学生的失信可能导致用人单位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产生质疑、降低对某个专业毕业生群体甚至是某个学校毕业生的信赖和认可。因此, 本文拟对大学生就业失信问题的表现进行分析, 由此对当前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 并对其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
二、大学生就业失信问题的表现
1. 掺水造假。
在就业准备阶段, 许多大学生为使自己在面试时脱颖而出, 通过对简历过度包装、掺水造假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如为满足用人单位对成绩的要求而涂改成绩, 为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合格而造假证书, 或虚构学生干部经历、夸大获奖情况、编造实践经历等现象屡见不鲜。在求职面试阶段, 为了不错失良机, 博取用人单位的好感, 在公司进行的面试和测试过程中有意回避可能影响到面试结果的选项, 盲目地去迎合用人单位的职位要求, 造成部分信息不真实。
2. 随意违约。
应届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集中在毕业实习之后, 也就是12月份到第二年6月份毕业之前, 但是在对毕业生的观察中发现, 从7月份开始, 又成了毕业生违约的高峰期。由于大学生在择业前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系统的规划, 很多是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同时占着多个就业机会考虑, 签约后见异思迁, 只要有更合适或者自己认为更好的工作便随意违约, 无视三方协议的约束。
3. 频繁跳槽。
许多大学生对用人单位针对新聘毕业生岗前实习和试用的要求缺乏正确认识, 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根本不顾及用人单位为培养员工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频繁盲目地跳槽, 给用人单位带来了诸多不便。很多大学生都是抱着先做着试一试, 不合适或者不喜欢就辞职的想法, 陷入到频繁跳槽的恶性循环当中, 同时也加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不信任和质疑。
4. 不当竞争。
市场经济在给中国带来无限机遇的同时, 还带来了各样挑战, 如市场的激烈竞争, 给大学生在就业等方面带来了机会与压力并存的一种局面。在这种时候如何取舍, 成为考验大学生是否能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新生力量的关键时刻。大学生的诚信水平与整个社会诚信发展水平息息相关, 作为肩负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重任的中坚力量, 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还必须具备基本的诚信品质。然而在求职中, 部分大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工作机会, 会选择不正当竞争, 违背道德观念。虽然在求职的大学生中出现的此类问题为数不多, 但其对个体及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三、对高校诚信教育现状的反思
1. 忽视诚信道德教育。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多,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就业率成为评价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 因此, 高校在学生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上, 越来越倾向于以就业为导向, 对学生进行实用性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 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主要涉及就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材料填写、就业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而对诚信教育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往往涉及很少, 诚信等品德教育在无形中受到忽视。有的即使开设了涉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主义教育等内容的道德教育课程, 但大多流于形式。
2. 教育方式效果欠佳。
现阶段, 高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或者是通过学生手册的相关制度来干预, 简单的理想化的教条说辞, 不仅缺乏时效性, 而且功能弱化, 在当前市场经济“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学生对于课程的热情和感兴趣的程度也不高。
3. 诚信监管力度不够。
有的高校开始重视诚信教育, 并在师资配置、资金投入方面都下了功夫, 但是因缺乏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教育的效果欠佳, 学生诚信意识不强。更有甚者, 部分高校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弄虚作假视而不见, 在具体执行过程当中行“方便”, 学校的这种默许会纵容学生的不诚信行为, 同时其他学生也会相互模仿, 造成不良影响。在学校方面, 有的为了使学生顺利就业,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轻描淡写。表面上看来是为了学生在求职时有一个“清白的档案”, 避免用人单位因学生有“前科”而将其拒绝,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任, 也是对学校自身和用人单位不负责任, 使得诚信监督体制无法有效、公平、公正的实施下去。
四、对策及建议
1. 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解决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的根本方法就是使高校重视并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大学教育课程的设置当中, 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当中。尤其是在大学期间, 更需要加强“诚信”教育。在指导思想上, 要坚持诚信教育符合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大目标。在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 坚持育人为先, 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抓起, 在日常交往、学习和考试当中, 做到言行一致。尤其是在各种考试当中, 防止各种作弊行为, 诚信应考, 可以采取考试承诺书的形式, 让学生更加清楚学校的相关规定, 并受其约束, 通过这些小的细节逐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2. 探索并拓展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
首先, 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的德育队伍, 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示范。其次, 创新诚信教育的形式, 探索诚信教育的新方法,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把诚信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去, 开展诚信教育。第三, 以学生为主体, 营造诚信的文化氛围, 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活动, 如辩论赛、演讲比赛、话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 利用身边的先进人物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逐步使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第四, 建立奖励及惩罚机制, 加大对诚信示范行为和优秀事迹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诚信缺失行为的监管和正确引导。
3. 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国内大规模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起步于2000年。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经历了从选修课到公共必修课的发展过程, 这也正说明了国家和学校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针对大学生因对自身定位不明确、盲目择业、随意违约的问题, 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个体辅导。从新生入学开始, 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 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能力、性格等偏好的认知, 结合现实的需求, 逐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方向, 并在此目标的指引下付诸行动。在大三临近就业之前开设就业指导课, 使学生通过课堂集中性的学习, 掌握简历制作、面试、就业信息搜索等方面的技巧, 同时通过课堂上鲜活的案例, 把诚信教育融入其中。目前, 有高校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 做出新的尝试, 除了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之外, 还成立了工作坊, 为在校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如简历工作坊、生涯规划师的个体咨询、职场面试工作间等,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失信问题。
总之, 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不是孤立、单独的板块, 诚信教育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 它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 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并有效地执行, 将其作为学生道德工作中一项常抓不懈的工程。同时, 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 把诚信教育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爱娟.浅谈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3 (4) :63-66.
[2]毛毅, 周雯论.诚信与大学生就业[J].经营管理者, 2011, (16) :251.
[3]马林, 刘飞.浅议诚信缺失与大学生诚信教育对策[J].科技资讯, 2011, (30) :196.
[4]陈爱娟.浅谈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9, 23 (4) :63-66.
[5]周刚, 储志新.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分析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07, (10) :42-43.
[6]韩尚峰.探索加强大学生诚信就业教育的必要性与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8, (10) :58-60.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对策分析 篇9
大学生就业失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抱着侥幸的心理, 在简历上弄虚作假, 为了提高自己的“正面形象”以博得用人单位的亲睐, 有的伪造各种荣誉证书, 技术等级证书等。有的学生给自己安上优秀学生干部或三好学生等耀眼头衔, 更有甚者将自己的学历凭空拔高一个层次;另一个方面, 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 毕业生抱着“普遍撒网, 重点捕鱼”的心态, 先找到一个过得去的单位签约, 再继续寻找更好的机会, 一旦找到更好的单位接受, 就提出违约。
造成大学生失信的原因有很多, 如就业管理不到位, 制度不完善, 学生盲目就业等, 但究其主要原因, 在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和学生的诚信意识日渐淡薄, 而学生的诚信意识成为就业的“瓶颈”。虽然签约和违约是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自主选择, 是他们自身的权利, 换句话说, 大学生就业中的违约是职场中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但是应该尽量避免这种情况, 因为这种违约不仅使用人单位增加了用人成本, 也使得学生和学校的信用受损。减少就业失信的对策主要有四:
1 建立价值主体, 大学生自觉以诚信为自律的准则
大学生处在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 他们开始独立生活, 独立处事, 同时他们涉世不深, 人生阅历有限, 如果他们对诚信认识不清,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很容易做出失信的选择。要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 从根本上说要使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在诚信教育中, 如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没有得到激发, 无疑道德认识、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大学生的诚信修养得靠大学生自己, 要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 外部的环境、制度、教育确实对诚信产生影响, 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是要从学生自身着手, 诚信作为道德修养的问题, 取决于价值主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大学生面对激烈竞争的职场, 如果能够认识到诚信和就业不是一个两难选择, 二者并无冲突, 要找到一份非常合适自己的工作, 不能靠不择手段, 诚信才是自身在职场中扎稳脚跟的关键, 它对一个人生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断用诚信来严格要求自己, 如考试不舞弊, 作业不抄袭, 现在有些学生为偷懒, 从网上下载他人文章稍做改动就成为自己的“成果”;求职过程中应端正心态以真实的自我呈现给用人单位, 真才实学, 更能打动用人单位的心, 不要去做假学历、假证书、捏造成绩等。只有将诚信认识和诚信的实践结合在一起, 才能真正使价值主体通过自身修养, 实现诚信由他律向自律转化, 确立诚信美德。朱熹说:“知与行, 工夫须着并到, 知之愈明, 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 则知之愈明。二者皆不可偏废。”[1]诚信认识和实践二者相互促进, 它们的共同发展更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大学生自觉建立诚信的价值主体需满足以下三个要求:首先是自主性, 诚信的行为应是主体自己的活动, 被动地或不自觉的达到诚信的要求, 并不能在实践中产生诚信的行为, 有些高校过于强调学生要对社会负责, 而忽略要对自己负责;注重学生要对社会服从, 而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选择, 大学生应克服在诚信教育中的盲目性;其次, 自决性, 即从主观层面进入客观层面, 实现主体要达到的目的, 毕业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更需要意志的自决, 这样才能形成坚定的、自信的诚信意识。“人唯有通过决断, 才能投入现实, 不论作出对他来说是怎样的艰苦。”[2]第三, 自律性, 诚信上升到道德意志后, 使主体在行为实践中, 既追求自己的欲望, 又适时的约束自己的欲望, 这样才能使毕业生既追求一份好的工作, 又不会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 将知识、情感、热情和理智完美的融为一体, 将自主和自决的意志加以理智的约束, 使价值主体既不违背自己的意志, 同时也不盲目作出决定。
只有真正让大学生自觉成为诚信的价值主体,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在就业失信的难题。
2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是人类最古老的道德准则,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 信是与人为善的要道, 古人把“信”提高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3]《论语·为政》一个人言而无信, 就好比车无轱辘寸步难行。正因为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自古以来非常重视诚信的道德教育, 蒙学篇《弟子规》上说:“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另一蒙学篇《名贤集》指出:“凡事从实, 积福自厚。”诚能积福, 无疑最具吸引力和说服力。“凡人之情, 莫不爱于诚信, 诚信者, 即其心易知, 故孔子曰:‘为人易事, 为下易知。’非诚信无以取爱于其君, 非诚信无以取亲于百姓。故上下通诚者, 则暗相信而不疑;其诚不通者, 则近怀疑而不信。”[4]诚信是人们立身行事应遵循的起码的道德准则, 人无信不立。
现在诚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 即使在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不例外。并非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没有强调诚信教育, 也并非否认诚信是一种美德, 而是落实到自己实际的行动中时, 自身利益被摆在第一位, 诚信只能靠后, 造成言行脱节。即是说, 诚信的道德教育并未在实际中产生效果, 诚信对大学生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约束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以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和事业之基?这就说明传统的空洞的道德说教是不够的, 如果学校提倡的诚信教育仅仅流于形式, 而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这样的道德教育必然使学生们误以为这只是社会人生的一种应付, 容易形成双重人格, 以致于适得其反。道德教育不同与文化素质教育, 不能“填鸭式”的只讲理论, 应该突显价值主体的需要和要求, 根据受教育者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其次应该在实践的层面上, 激发受教育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 怎样建立诚信, 怎样使社会尽量多一些诚信, 而不是一味地宣讲诚信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教育要以学生为载体, 让学生主动去实践诚信, 才能使诚信教育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3 加强就业管理, 尽量减少由于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就业失信
我国新的就业机制运行的时间还比较短, 致使就业管理不到位, 制度不完善, 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和学校三方对于就业政策的运行还缺乏细致的了解。
在就业中, 学校的职责首先应该是为学生和单位提供全面可靠的就业信息, 为用人单位的招聘提供真实的学生资料, 为毕业生作出科学的就业决策提供保障, 离开全面可靠的信息, 容易导致就业双方的盲目。其次, 在就业“双向选择”的机制下, 学校充当的是一个中介机构, 对整个就业过程起到监督作用, 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应该对就业协议书的签发、收回等制订严格的毕业生就业协议的管理制度, 就业协议书一式三份, 分别由学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保管, 每位毕业生只有唯一编号的协议书, 避免买卖、转让就业协议书而造成的学生手中有多份协议就有多个单位作为选择的情况, 这样一方面使就业管理更加规范, 另一方面也使得毕业生在择业中更加慎重, 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用人单位应加强就业协议意识, 注意与高校加强就业信息的沟通, 一些用人单位求贤若渴, 在没有与高校取得联系的情况之下, 与毕业生签定就业协议, 有的甚至只签定劳动合同, 使得学校无法及时掌握就业情况, 而学生手里可能同时握有几个单位的合同, 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 他们到最后时刻才将最终选定的一家用人单位的就业协议书上交学校, 因此使学校丧失了制约作用, 用人单位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所以用人单位应该通过就业协议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学校的中间制约作用下, 与学生签定就业协议。
建立一个就业失信的惩罚机制, 最有效的惩罚机制不是经济和法律的制约, 而是建立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 学生的个人信用档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学习诚信、生活诚信、个人信贷诚信和就业诚信等。如安徽省合肥学院采取签定诚信协议配合诚信记录卡的做法, 就是加强诚信建立信用体系的一个有益尝试, 此协议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促进了学生的自律。法律以交付违约金的惩罚形式来促使人们减少失信行为, 但仅有法律约束是不够的, 现在一般违约只需付三千元的违约金, 大部分学生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都愿意付。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使失信的惩罚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罚款, 而是将诚信作为一种资源, 失去它将无法在社会生活中立足, 通过建立个人信用档案, 引导学生正确“消费”信用。体系规范与宣传教育相结合, 诚信的成效将更加明显。
4 培育社会良好的诚信风气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大学生的就业失信, 学校诚信面临的冲击主要来自社会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增加与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有着直接联系。在政治、经济领域内不诚信现象泛滥, 因遵循诚信法则行事的人不能得到太多的好处, 而相反那些处事与诚信相悖的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致使人们产生这样的错觉:老实人受欺负。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受到这些观念的影响, 而沾染上失信的流弊。如果社会上不诚信的行为比较多, 说明了这个社会道德的大环境不正常, 诚信缺失。如果社会对失信的现象无特别的舆论压力, 说明这个社会的道德监控系统不完善, 给失信行为留下了生存空间, 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 个人的行为选择一旦失去了诚信的道德约束, 便会只顾追寻自身的利益。
如何在社会大环境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诚信氛围?首先要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诚信者走遍天下, 失信者寸步难行。依靠社会的舆论压力对失信的行为批判、矫正, 使失信者受到道德的惩戒。其次, 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专家将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称为“诚信档案”,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说:在今天中国诚信传统沦丧, 失信者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的情况下, 全社会应当行动起来建立信用体系。我国社会信用系统正在起步阶段, 目前上海部分行业已经率先实施, 以次作为塑造整个社会精神的重要途径。如果建立社会信用系统, 就像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那样, 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生的社会安全号, 每个人都有一份由资信公司作出的信用报告, 而一旦有了不良记录, 就会造成当事人生活和工作的诸多不便, 这就使得失信的代价提高了, 越来越多的人将不会选择失信。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范围内强调, 而应该全社会广泛开展诚信教育, 提倡诚信的社会风气, 大学生失信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 诚信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 而且需要社会一起解决, 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大学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 大学生失信问题的解决, 需要社会的支持, 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契约经济, 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意识, 也是一种法律意识, 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市场经济中, 个人声誉、信用是一笔巨大而无形的资产, 将学校与社会接轨, 诚信教育要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人们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最终能够立足, 发展的必备条件。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时代的要求, 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 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 必须树立诚信意识, 大学生在获得知识、技术的同时, 更应形成信用这种无形资产。
摘要:目的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诚信道德观, 以诚信立身行事。方法 对就业诚信缺失的分析与研究。结果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诸多问题之一, 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以及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中的一种衍生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的产生, 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 而是有着深厚的社会、经济和教育根源, 其形成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各种就业矛盾的重叠与共生方面。结论 在市场经济下, 而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社会诚信意识的淡薄, 尤其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 应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LI JD.Zhu Zi Yu Lei·Chapter 14[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 1986:281.Chinese
[2]KANG D, MIAO LT, translated by.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M].Shanghai: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6:98.Chinese
[3]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Do politics[M].Beijing:Zhonghua Book Company, 1996:37.Chinese
当前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研究 篇10
1 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表现
1.1 个人就业材料的虚假包装、美化
就业简历、求职材料是大学生敲开用人单位大门的第一块砖, 为了能够有机会进入用人单位的面试环节, 许多大学毕业生都用尽心思、煞费苦心, 在填写个人简历材料时毫不顾忌事实, 随意捏造个人在校期间的表现、担任的职务, 私自制造各种荣誉证书, 如奖学金证书、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口译证书、优秀学生奖状, 擅自修改自己在校成绩单, 改写学校发放的《毕业生双向推荐表》中的评语等。
1.2 毁约现象泛滥
不可否认, 大学生有自由选择自己职业发展方向及用人单位的权利, 但是, 部分毕业生没有正确认识自身实际情况, 没有一个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 为了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往往采取骑驴找马的策略, 在有用人单位或企业出现时, 一些大学毕业生不考虑自身实际能力、兴趣, 盲目先与企业签约, 然后再去寻找比已经签约单位更好的单位, 一旦遇到, 就不择手段地与原单位毁约, 改签其他单位。这些违约行为造成了就业市场的混乱, 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破坏了学校的声誉, 造成部分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消极评价,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诚信缺失现象。
2 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2.1 整个社会诚信状况的消极影响
当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过渡时期, 国家各项制度、法律仍然不健全、不完善, 尤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成熟, 导致社会诚信现状令人担忧。地沟油流向餐桌、染色馒头大卖、毒奶粉毒豆芽泛滥;唐骏学历门、乐嘉学历门、南大教授学术门等事件层出不穷;官员腐败、贪污案频频曝光, 这些现象, 从总体上反映出当前我国社会诚信状况的严峻形势。大学生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 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受到了来自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诱导, 助长了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发生。
2.2 高校诚信教育功能薄弱
当前, 高等学校诚信教育功能弱化。首先, 部分大学教师自身诚信丧失, 大搞学术腐败、学术造假, 甚至鼓励身边的学生造假, 默许学生的一些不诚信行为, 放纵学生之间作业抄袭, 给学生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其次, 目前高校大多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传授与培养, 忽视了学生人格、品质等的塑造, 就连就业指导课, 也是只传授学生就业技巧, 而不对学生就业诚信做出强调和引导。高校诚信教育的空白, 无疑是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逐步演变放大的推手。
2.3 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及部分用人单位盲目的选人标准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 全国大学生数量呈几何数递增, 尤其最近几年, 几乎每年全国都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大学生无法正常就业, 就业市场趋于饱和, 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能够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 部分大学生就绞尽脑汁, 想方设法美化自己的求职简历。与此同时, 现阶段部分企业和用人单位不合理的选人标准也促使了大学生就业中诚信问题的发生, 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 不顾及自身发展情况及实际需要, 而是盲目追求高学历, 盲目设置一些门槛如计算机、英语等级证书, 或者学生干部背景, 大学生们便投其所好, 制造假的证书、工作履历。
2.4 当前毕业大学生的特殊性
当前, 毕业的大学生中已经有了一大批的“90后”, “90后”大学生, 生长在网络全面普及化的时代, 因其特殊的时代成长环境, 他们身上带着浓厚的“网络色彩”, 而网络环境特定的虚幻性、不确定性, 对90后大学生人格的养成造成巨大影响, 他们的思想前卫、活跃, 他们的行动大胆、冒险, 而正是这种思维特性, 使得他们也更加“敢于不诚信”、“敢于尝试不诚信”, 于是也就有了大学生就业中不诚信现象的频频发生。
3 大学生就业中诚信缺失的破解之策
3.1 强化高校诚信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科技创新的社会功能, 还承担着教书育人、服务社会的重大功能, 高等学校是人才输入社会的最后一站, 其教育效果的好坏, 直接影响流入社会人才质量水平的高低, 由此体现高等教育价值的高低。因此高等学校不能一味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教化, 忽视了学生品格、意志等方面的塑造。
首先, 高校教师更应该以积极的姿态, 以身作则, 从自身做起, 坚决杜绝学术腐败、学术造假, 以自己的行动,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其次, 高校要创新教育手段, 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平台, 在就业指导课中加入就业诚信问题研究的章节,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中, 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模块与内容, 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大力举办各种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 如演讲、辩论、征文等, 积极营造诚信校园大氛围。
3.2 强化就业诚信的刚性制约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诚信问题, 仅仅依靠教育、依赖大学生的自觉性及觉悟, 显然是不够的, 必须强化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刚性制约。
首先, 严把毕业生推荐表关。目前多数省份会发给大学毕业生就业推荐表, 推荐表上有个人的平时表现、奖惩情况等信息, 学校如果加强对推荐表的审核和控制, 将会从很大程度上遏制就业诚信问题的发生, 因此,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联合学生所在的院系部门, 加强对学生推荐表的审核, 依照学生实际情况, 客观、公正地进行相关信息的填写。同时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管理, 对于协议书遗失及违约情况, 做好记录备案, 及时反馈给省级部门, 并在相关就业网站进行公示。
其次, 建立毕业生诚信档案, 各高校应该建立起一整套的毕业生诚信档案, 内容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情况, 如考试诚信、生活诚信、助学贷款诚信、评优评先诚信、就业签约诚信等, 诚信档案在纳入学生档案体系范围内, 借此, 学校、用人单位可以随时查阅每位学生的诚信状况, 并对学生作出客观的诚信评价, 作为选拔学生的依据。诚信档案将会对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最有力的监督和鞭策。
3.3 营造讲诚信的社会氛围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和生命线, 因此, 国家应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社会公德建设, 完善各行各业的诚信监督机制, 树立讲诚信的优秀榜样, 对于不讲诚信的个人和组织, 要加大处罚力度, 严惩不怠, 逐步形成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媒体要加大诚信宣传力度, 制造浓郁的讲诚信的舆论氛围, 对于不诚信现象, 要多曝光、多谴责, 制造诚信舆论压力。使全体公民能自觉地遵守市场经济秩序,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带动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
3.4 充分利用网络科技力量,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当前毕业生的主流, 开始向“90”后群体转变, “90”后大学生是生长在网络全面普及化的时代, 网络的不确定性、隐蔽性, 使违反诚信的成本降低, 网络不诚信现象似乎也不会受到任何的追究和惩罚, 于是网上诚信缺失大行其道。因此, 要加大对于网络行业的监管力度, 借助先进网络过滤技术, 滤除网络虚假信息;通过IP跟踪技术, 使网络不诚信者现形, 并加大对网络不诚信者的惩处, 以净化网络环境。与此同时, 可以借助网路科技最新文明成果, 开发出与诚信相关的小游戏, 让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教育。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中诚信缺失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分析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
参考文献
[1]欧阳沁, 陈旭.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7) .
大学生诚信教育探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发挥着社会粘合剂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然而,从近几年大量的媒体报道中我们却发现大学生整体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的行为有着较其他群体更强的示范作用,他们的诚信状况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甚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大学生诚信的现状
孔子曾经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应该共同遵守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与准则。但是调查表明,近年来,在整个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大学生,其文明素养,尤其是在诚信道德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诚信的现状
大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更多的体现在学业方面。在一些高校,抄袭作业已经成为司空见怪的现象,撰写学术论文更是等同于篡改数据、东拼西凑甚至全文粘贴。不少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却期望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不惜置考场纪律于不顾,采取各种作弊手段铤而走险。
2.生活诚信的现状
在生活中,大学生也不同程度上的表现出诚信意识淡漠。一些学生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进学校,为了达到评优评奖、竞选学生干部和入党的目的,拉帮结派,请客送礼。部分同学在人际交往中不以诚实守信为准则,言而无信。
3.就业诚信的现状
目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失信现象也十分严重。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不少大学生为了在求职过程中脱颖而出,不惜花重金对自己进行“包装”,不仅求职简历越来越精美高档,还在履历上大做文章:伪造学习成绩,虚构获奖证书,甚至在社会实践经历上造假。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诚信缺失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引导的偏差、学校德育教育的不足、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大学生本人的内在因素等原因造成的。
1.家庭的引导偏差
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格的工厂”,同样也是诚信品格养成的重要场所。父母的言谈举止、教养态度和教养方法对子女诚信品格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过分重视对智力的培养,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道德教育的引导;有些家长受社会上逐利意识的影响,与人交往虚情假意,子女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也会养成虚假的人格特质。
2.学校教育的不足
在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下,相当数量的高校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偏颇。一方面,学校片面强调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学校德育教育。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自我形象的塑造中丢失了最基本的诚信之道。
3.社会的不良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空前发展的同时,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却没有得相应的完善。在违法成本较低和公民契约意识尚未完全觉醒的情况下,民众很容易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导致大量社会道德失范的现象产生。 而大学生正处于伦理道德的塑造时期,极容易受到社会诚信缺失的影响。
4.大学生内在因素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性质的物质基础和决定因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据。大学生诚信缺失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欠佳、思辨能力不强。现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的孩子,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容易被误导,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研究
1.重视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在子女的诚信教育方面没有什么比活生生的榜样,特别是父母的诚信榜样更令人信服了。因此,作为父母,必须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家庭道德教育,与时俱进,通过学习,成为孩子诚信品格发展的第一个引路人。
2.加强学校教育
诚信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场所,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逐渐养成学生的诚信品格和良好习惯。
3.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如果说学校、家庭是小环境的话,那么社会就是大学生诚信品格养成的大环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公民诚信品格提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诚信光荣的观念,运用诚信暗示等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体系。
4.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
诚信道德的养成和诚信教育的落实,除了不断更新、改进教育方法,还必须辅之以科学的信用体系和完善的奖惩制度。因此,为大学生建立一份科学民主的诚信档案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内容方面,大学生诚信档案除了个人的基本信息之外还应当包括诚信承诺书、学业诚信档案、生活诚信档案、经济诚信档案。第二,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诚信档案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发贵.中华传统美德丛书.诚信卷[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6
[2]吴继霞.诚信品格的养成[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222
[3]陈颖.谈大学生诚信滑坡的内外因素及对策[J].剑南文学:下半月,2011(8)
[4]吴菊花,方德静.当代大学生诚信及信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6)
【作者简介】
尚景乐,性别:女,民族:汉,出生年月:1987年月21日,籍贯:北京东城,工作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历:研究生,职称:助教。
对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的探讨 篇12
一、诚信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密切, 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
1.诚信是大学生的为人之本。
古人云“言而有信, 君子也!”在就业过程中诚信是非常重要的。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也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定, 19世纪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论浪漫派》中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这对我们也很有启迪作用。
2.诚信就业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前提就是诚信就业。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能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使每一位劳动者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 共享社会改革发展的成果。
3.诚信就业是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
在就业过程中, 缺乏诚信, 往往会降低就业成功率, 抑制供需双方的选择, 从而加剧摩擦性失业。
二、大学生就业缺乏诚信的表现
1.诚信就业需要, 从签字盖章做起。
为了避免出现不诚信的情况, 一些学校相继建立了诚信公约、诚信档案等。不过, 一些招聘企业也反映, 固然愿意查看学校提供的诚信档案。但是, 学校对学生的诚信管理却存在放松的情况。一家企业准备录用一名应届毕业生, 但是需要提供学校评价意见。结果, 这个学生拿回来盖有学校公章的空白公文纸, 怎么评价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填写。事实上, 企业最关心的是校方对学生的看法, 而学校却将评价看做企业录用学生的一个程序或流程。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教授告诉记者, 学校随便给学生盖个章, 学生自然也会认为这就是作秀。因此, 感觉不到盖公章就是意味着承诺, 是学校对自己、对企业的一种诺言。
2.过度包装简历, 影响诚信就业。
在校园招聘会中, 曾经出现过一个班40多名学生, 竟有20多人在自己简历当中写明“担任班长”的情况。目前, 简历“注水”已经成为人才市场的一个“通病”。学校现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 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 即过分侧重于教学生如何做简历、如何包装。尽管自我包装本身没有坏处, 但是往往会给学生产生误导, 就是把简历做得好就可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3.虚假材料, 高毁约率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陷入诚信危机。
毕业生求职的第一道关口是向招聘单位提供自荐材料, 不少招聘者也是据此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 进而影响到录用。基于此, 一些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的应聘者中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和重视, 就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据兰州某高校一次问卷调查显示:有48%的学生坦言在求职自我推荐表中进行过“技术加工”, 有21%的学生表示准备对自己进行一番“大胆包装”, 1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只有14%的学生说要按实际情况做简历。
4.笔试面试时弄虚作假。
面试时夸夸其谈, 过于强调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随便答应用人单位提出的各种条件。这与提交虚假材料相比, 更容易被用人单位识破, 将会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5.工作消极怠慢, 不遵守劳动纪律章程。
一些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对自身要求不严, 缺乏进取精神, 频繁更换工作单位, 对自身和工作单位都会带来一定损失。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1.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偏误, 是造成就业缺乏诚信的根本原因。
由于大学生自身还处于成长阶段, 他们的心理尚未成熟。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 也深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文化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渐明显;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 使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些新变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了一种错位, 那就是不诚信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甚至是获得利益回报的一种途径。
2.一些用人单位缺乏诚信助推大学生在求职时诚信缺失。
个别企业参加招聘会“醉翁之意不在酒”, 要么是打广告做宣传, 要么是碍于主办方面子来凑数, 有的甚至借机招聘廉价劳动力。有关专家指出, 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买方市场, 一些用人单位在处于主动地位的情况下, 无视求职者的利益, 甚至用欺骗的手段使毕业生就业陷入困境。
3.社会虚假的不良风气使大学生诚信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当今不讲诚信的现象比较常见, 一些造假行为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还获利不小, 而诚信的人却常常受到奚落甚至利益受到损害, 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的大学生必定会受到各种不正之风的腐蚀, 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上也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偏差, 这些都给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
4.家庭教育缺失, 是造成大学生诚信教育失效的又一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阶段, 父母是孩子诚信教育的启蒙教师, 又是其终身教师, 家庭教育对人的思想影响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就业的对策
1.在大学教育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德育为首。
在大学教育中, 德育是首位, 德育是基础, 注意发挥德育在高等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学生要有诚信意识, 充分认识到“失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2.营造“知诚守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以讲诚信为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 让同学们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利用现实生活中有关诚信的典型事例、先进人物,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走访等形式, 使学生亲身感受并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思想感情得到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能够认识诚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发挥教师的诚信典范作用。
教师要为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做出榜样和表率, 在治学、处世等方面严格规范自身言行, 以身立教、以德育德, 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和感染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以营造良好的诚信教育校园环境, 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诚信危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4.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转变就业观念。
要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德智体诸方面的情况, 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缺点和短处, 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了解择业的社会环境和工作单位, 正确认识面临的就业形势, 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毕业生。
5.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合, 多管齐下, 多渠道建立学生诚信资料。
学校应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 将学生在校期间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表现一并记录, 作为日后毕业生推荐材料中的一部分。同时, 与企业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通道, 这样一方面可以吸收相对固定的企业来高校招聘毕业生, 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一个相对较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招聘企业的信誉, 最大程度地杜绝利用试用期把大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的现象。
大学生必须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强化诚信观念, 个人可以失去财富, 失去职业, 但万万不能失去诚信。在就业的过程中, 要对自己的就业意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树立诚信就业观。
摘要:诚信与大学生就业关系密切, 诚信是大学生的为人之本, 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条件。针对大学生的诚信就业问题, 探究原因, 找出对策。构建大学生诚信就业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要求社会、高校及用人单位与学生一起共同努力, 方能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宇清.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