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精选8篇)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1
新经济形势下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进入21 世纪,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高等职业教育也随之迅速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却遭遇了“寒流”,突出表现为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矛盾。本文结合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当前就业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需求;就业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要求已不是单一的职业能力,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意识等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全部素质。但从目前的社会使用情况看,高职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与社会需要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急需加以解决。因此,教育部联合六部委决定实施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现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一、“十一五”期间高职人才需求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特别沿海地区需求更加广阔,这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动力。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形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即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必须兼顾到知识经济的需求与我国当前社会的现实需求,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统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做到:一是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包括道德意识、职业意识和社会意识。培养他们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敬业创业精神,并促使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以健康心态承纳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变迁、地位更叠等带来的矛盾。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的地理和交通枢纽,是大广州战略南拓的终点和重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根据纲要精神,我校将在“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背景要求上做文章,根据珠江三角洲“发展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港澳地区错位发展的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和创新中心”的总体定位,着力为国际航运、物流、贸易、会展、旅游等行业和相关岗位提供应用型人才,同时适应广东省产业转移引发的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适时进行专业调整。在经济全球化和广东省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新思维、新战略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然乐观,我校各专业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人才就业现状分析
我国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状大;高职院校也为社会的发展输入了大量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当前全球性经济危机面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并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总量不断增加,就业压力居高不下。“十一五”期间中国需解决的就业总量是4500 万,而大学生2750 万,占半数还多。广东省自 年至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06 年是21.08 万, 年是24.72 万, 年是30.52 万人,还有来自其他地区高校毕业生和“海归派”学生的竞争,压力居高不下。
第二,经济发展态势不稳,结构性矛盾突出,给就业带来“寒流”。“十一五”初期,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仍然难以满足就业总量不断增长的需求。G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全社会能解决80-100 万个就业岗位,而每一年增长的就业人数都远远大于GDP 增长的速度。而又突遇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许多企业经受不住风暴的袭击,做出了减产甚至倒闭的决定,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雪上加霜。此外,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做鞋子(低级制造业)不需要大学生,我们国家却以这种产业为主;做基因产品(指高科技产业)需要大学生,我们国家又极为缺乏这样的企业。因此,造成一定的人才浪费,大学生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牺牲品。
第三,“天子骄子”的骄傲与实际需求的差距。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已走向大众化,大学生不再是“天子骄子”,大学教育已从传统的、单纯的学科教育走向就业教育,如果大学生不能认清这一事实,不能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调整心理预期,抓住市场需求的关键,必将会对未来的就业产生束缚与约束。因此,转变观念是解决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第四,专业人才难求。从我院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来看,多数企业需求专业技术人才,但在招聘中感到专业人才难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不对口;二是专业技术不过硬,不能胜任岗位。即企业需要的专业职业院校没有,或者即使有这样的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也不符合企业的要求,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第五,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实用性较差。与本科教育和其他教育模式相比,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少有自己的特点,难于适应企业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技术应用型的专业,如数控机床、汽车维修等专业具有明显的高职特点,除此之外,大多数服务贸易型的高职专业都可以在本科专业里找到,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学生学习和就业的观念模糊;毕业生没有突出的专业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为了减少其用人风险,选用同样的专业本科或更高层次的人才就不足为怪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本就难以提高,在目前全国大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其就业矛盾就尤为突出了。
近几年,以上问题在我校毕业生就业中也出现过,特别是自2008 年以来全球经济遭遇了金融危机,经济发展现状对我校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校专业教育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毕业生人数总量大,就业难度大。“十一五”期间我院毕业生人数基本保持在2500 人左右,即将会有一万多人要就业,作为一个地方高职院校,压力显而易见。二、我院毕业生生源单一,极不利于就业工作的开展。我院毕业生70%来自于大广州地区,而广州地区接纳毕业生的能力已日趋减弱,而我院的毕业生又不愿意异地就业,这给我院的就业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三、学生的素质跟企业的要求有差距。随着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很多专业岗位不仅要求专业实践能力强,而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能胜任综合性的工作,如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法律专业等知识。因此,现实需要人才培养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不宜过于强调“专门性”,而应该突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2
1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以来, 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社会群体。而随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精简人员、国有企业内部结构调整, 使得大批人员下岗分流, 与此同时, 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 等等, 一系列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严重。“先就业、后择业”、“零工资”就业成为大学生最无奈的选择。
麦可思 (My COS) 等在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2) 》指出, 2012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 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09%, 比起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
2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析
2.1 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当、就业期望值过高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 许多大学生就业视野狭窄、创业意识淡薄。一部分毕业生精英意识过强, 就业期望值过高, 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 应该享受高薪、高职位的优越条件, 一味追求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大型企业中工作, 抱有追求高薪、追求舒适、追求名利的心态, 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而大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相对苛刻, 人才竞争更加激烈。因此, 这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超越社会的实际需求, 最终导致高不成, 低不就。而又有一些大学生陷入自卑状态, 认为自己不是出自名牌大学、专业冷门, 又无人脉和资金可以利用, 因此, 认为自己缺少先天优势、低人一等, 缺乏就业的勇气和自信心, 不敢与招聘单位大胆洽谈, 不敢竞争, 缺乏主动性。
2.2 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
目前, 许多高校, 尤其是一些地方院校, 在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日程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 不能针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 最终导致劳动力市场需求的, 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 市场又不需要。专业设置得不合理, 导致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与企业需求不符, 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2.3 社会和家庭给予大学生压力过大
居高不下的失业率, 尤其是大学生的失业状况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个人以及大学生家庭, 同时也会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障碍。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特别是来自农村或是下岗工人家庭的贫困大学生, 带着父母的殷切期望, 希望能到较高层次的地方生活、发展, 到一个较好的单位工作, 得到一个稳定、优越生活的同时, 为父母赚得面子。但这部分学生大多难以实现目标。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的反差巨大, 久而久之, 毕业生承受的压力随之加大, 最终产生失落、逃避、自卑等心理困惑。
3 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就业指导, 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学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积极创造条件, 有针对性的开展第二课活动, 加强就业实践环节。比如开展“模拟求职演练”、举办“挑战杯”科技竞赛、营销大赛等活动。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师资力量, 从实际出发, 开设实用性较强、社会市场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专业。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 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能够在 (下转第420页) (上接第15页) 各个领域中展露头角, 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3.2 转变就业观念, 培养大学生树立新型就业观
教育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 树立新型的就业观念。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 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就业观教育, 转变就业观念, 让大学生破除到国企、事业单位端“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教育毕业生要客观的面对现实, 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己, 对所学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 进行科学定位。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创业动员大会, 举办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给毕业生做就业、创业报告, 谈经验、讲体会, 以及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服务西部”计划等活动。以转变毕业生传统的就业思想, 帮助其树立“先就业、再创业、再发展”的新型就业理念。
3.3 拓展就业渠道, 广开门路促就业
各高校积极与企业联系, 倾听企业对学生的意见, 采纳他们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合理化建议。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让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基地参加实训, 在实践中成长自我、提高就业能力。把就业与实习结合起来, 在实习中实现就业。学校积极和用人单位联系, 每年到各地了解往届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状态, 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回访, 掌握最新就业动态。举办大型校园招聘会, 邀请多企业来校园招聘, 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平台等。
大学生就业, 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兴旺发达。高校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从专业设置、就业指导、校企合作等方面, 全方位、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S
【参考文献】
[1]麦可思 (My COS) -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撰写.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2) 》[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刘伟, 易九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3) :44-46.
[3]耿耀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职业与教
[4]胡晓薇.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EB/OL]. (2011-12-28) [2012-07-10]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1/198276.html.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面对市场就业岗位的逐步饱和、用人单位要求过高等社会因素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就业心态不稳定等个人原因, 致使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突显。本文以如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突破口, 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麦可思 (MyCOS) -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撰写.2012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12) 》[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刘伟, 易九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其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3) :44-46.
[3]耿耀敬.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J].职业与教育, 2007 (1) :33-36.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现状 对策
[作者简介]张毓洲(1962- ),男,河南新乡人,新乡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与管理。(河南新乡 453100)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60-01
目前,我国的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就业是全国整体就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精华部分,它影响着就业的整体局势。自1999年以来,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加大,高等学校逐年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从原来的9.8%逐渐提高到19%。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渐变为“大众化教育”。随之而来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到2007年已达到495万人。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社会、高校和家庭关注的热点,影响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①。为此,我们有必要分析当今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每年都有几百万的莘莘学子抱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理想走出高校大门。然而现实并非这些“天之骄子”所想象的那样,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找到工作,毕业即失业。这不仅是曾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悲哀,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一大痛疾,曾经的天之骄子,被谁抛弃了?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办公室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到底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单位招过来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很低,甚至有些是零工资就业。
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平衡。一是地域供求不平衡,一方面,沿海、大中城市呈现竞争激烈的现象,相当数量的学生无业可就,另一方面,尽管广大的农村基层和边远贫困地区人力资源极度匮乏,但由于条件艰苦,没人愿意去。二是城乡学生的观念不平衡,城市的学生想留在城市,农村的学生不愿意回到家乡,三是学历层次不平衡,在就业市场上,博士、硕士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四是专业需求不平衡,新兴专业如通讯、电子等用人需求旺盛、供不应求,而老专业如历史、考古等却需求甚少、供过于求。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
(一)大规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一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不能立即找到工作或没有找到满意工作,但是他们不放弃,仍在锲而不舍地追求②。这些人是在校大学生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他们刚刚走出校门,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中的软肋并且或多或少地积累了一部分社会经验,更加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更加渴望、更善于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市场上,他们比在校大学生更有优势,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而且,在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社会就业趋势都将是供大于求,使这个问题将一直存在并越来越严重。
(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及下岗工人再就业也对大学生就业形成不小的冲击
他们可能在专业知识、综合素质方面比不上大学生,但是在工作经验、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比大学生强得多,而国家的政策更倾向于照顾他们。特别是下岗后,许多工人能及时充电,在一些操作性强的岗位上,他们更有优势。
(三)大学生自身也存在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时普遍存在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就业观的现象③。他们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较小,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学毕业生是一种稀有资源,就业层次一直比较高。尽管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其实,边远地区、西部更需要大学生去建功立业,只要能为国家做贡献,能实现自身价值,在哪里、做什么工作都是一样的。而且根据国家的政策,大学生更容易在西部建功立业。另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工作,创业意识更差,也是就业观上的一个突出问题。
(四)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
个别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很少做人才市场调研,在建立新专业时,也没有与用人单位结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甚至于滞后社会的发展。高校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盲目地设置专业,既是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学生就业的供给失衡,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五)大学生就业教育滞后,社会职业中介职能不足
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基本上依赖于高校,而一些高校只在毕业年级开展就业教育,致使学生接受就业教育较迟、较少,对就业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职能不足,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服务项目,使毕业后的一部分未就业的学生十分茫然。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还需要整个社会来解决。
(一)国家要从政策上帮扶大学生就业
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边远地区及西部去、到基层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直接从大学生中招收国家公务员,中央多部委联合出台一些政策帮助大学生就业等④。这些对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今后,各级政府部门应继续努力,扩大宣传,让每位大学生都能了解到国家的政策;要做好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要宏观控制各高校专业的设置,优化资源配置,根据市场的需求、专业的就业情况来调整专业设置,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二)高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
毕业生是各高校走入社会的“成品”“宣传品”,其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影响着高校的招生、发展。各高校要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专门的机构即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职人员,明确职责。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要加大宣传力度,为学生讲解就业形势、政策、技巧等。应该从大一学生抓起,加强就业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要做好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就业指导人员培训,逐步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⑤。社会上要设立相关的就业咨询机构,安排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咨询的专业人员,强化服务意识,不定期举办就业讲座,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等。总之,要在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沟通之桥,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大学生就业的氛围。
(三)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做新时代的主人
大学生要多汲取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在掌握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精英”就业观转向“大众”就业观,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时代就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真正做到“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的需求,到祖国建设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有所作为,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提高综合素质,这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努力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如社交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管理能力,只有多走出校门去学习社会知识,才能在走出校门时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⑥。
[注释]
①郑纯,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6):16-17.
②④石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55-56,25-30.
③周宏,朱森林.实用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国际商务出版社,2002:8-9.
⑤吕崇明.关于做好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07(3):17-18.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 篇4
班级:土木卓越1101
姓名:陆 峰
学号:3110601528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随之产生了。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下降,供需比日趋上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即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难,现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不同专业和学校类型毕业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异,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94%,毕业时就业率为88%。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211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毕业时就业率为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
2、不同地域和不同类型企业或单位接受毕业生就业的数量不同,调查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最多的中西部地区的大学就业压力最大,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不了大学本科毕业生所需要的工作机会。因此,这些地区的毕业生在其大学所在生就业的比例大大低于其他大学所在地的比例。与之对应,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就业率相对较高,最突出的是北京、上海、广东,除了本省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也吸引了大量外省市优秀毕业生流入,当然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3、不同专业、职业的大学生就业率差异很大,调查发现,在就业率最高的
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他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两大类型专业,一个大类是艺术类专业,包括美术、音乐和音乐表演专业;另一个大类是生命科学类专业,包括医学、生物学和农学专业。并且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薪资也比较高,就业率最低的本科专业,“薪情”也不乐观。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用人单位误区
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比如有些单位招聘计算机软件研究生仅用于本单位的打字等简单文字处理。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
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据中新网(2004年7月23日)报道,2004年第二季度本科生最难找工作。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人倍率分别为0.96、0.92、0.91,0.87,1.42。即100名初中生竞争96个岗位,而100名本科生只有87个岗位可供竞争,造成本科学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状态。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3、高校的误区
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 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 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2],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由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用人单位、大学生、高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1、用人单位的对策
首先,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摒弃用人歧视,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竞相成才。其次,选人标准要合理。用人单位要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发展状况、岗位实际,制定相关岗位说明书,细化岗位职责,按照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选人标准,确定招聘人员质与量。第三,确定科学招聘程序。要确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内容,在按程序进行考核后,择优录用。基本上可以通过以下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初选。按照岗位要求,考核硬性指标。如年龄、文化程度、经验等,要查户口本、身份证、毕业证及相应能证明经验能力的成果和有关获奖证明等,确定初步合格的人选。第二步考试。包括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等形式,主要考核相关业务能力。第三步复试。经过双方
面谈,做出录用决定,主要是考核受聘者的需要层次与岗位对受聘者的满足程度是否相符,最后录取合适者。、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素质与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有把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做到因人、因时、因事而异。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同时,要有良好身体素质,健康欠佳会减弱人才的决策能力,因为如果要达到目标需要体力与耐力,一个人就可能因体力不支而放弃。除素质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在社会中直接产生作用的那部分内容,当前社会大学生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其次,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第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第四,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当前大学生可利于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第五,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已时,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求职择业不可再像过去那样追求一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那就会失去许多起步的机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3、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对策
首先,应该努力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转变观念,把握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加强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办学水平。高校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积极培养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具有不断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精神,能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以上的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其次,不断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现有科类结构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必须适时调整。实施高校扩招后,必须协调高校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必须实行不同层次教育要求水平不一的政策,如对高职教育实行宽松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教育采取宽进严出政策,保证教育质量。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技术工人需大于供的态势,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极度缺乏,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时,缩短高职教育年限,变现在的3年为2年,既有利于这类学生提早就业,也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指导服务,培训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积极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及政府其他对策
应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还须政府社会共同努力。首先,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大学生就业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政府要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其次,扩大毕业生入伍人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让部分优秀毕业加入人民解放军,既有利于提高军队素质,同时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延缓大学生就业时间,也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第三,鼓励大学毕业生出国进一步深造。当前可以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大学毕业后到发达国家深造,学习国际一流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学成归国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四,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特别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各级政府要为高校毕业生创造工作条件,主要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事教育、卫生、公安、农技、扶贫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在艰苦地区工作2年或2年以上者,报考研究生的,应优先予以推荐、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录用。第五,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事业单位聘用高校毕业生,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其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高校毕业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取消落户限
制。第六,完善有关人才及劳动法规。使用人单位、高校、大学毕业生都在能人力资本交易中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5
姓名:汝警玉
学号:0802030076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取决于社会需求与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社会的需求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这变化的过程,推动了就业形势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来科学地调整专业设置、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就业难现状;就业难原因;
毕业在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问题再次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今年,“难”的似乎已不仅限于大学本专科毕业生了,连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开始感叹“做毕业生,难啊!”那毕业生就业为什么难呢?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大学的不断扩招造成就业难问题更为明显。在科学进步的同时,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也不断提高,这无疑在社会的就业竞争中显得更为突出。然而,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走进了大众化阶段,就业难的问题更为明显。
2、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导致就业难度加大。近几年来,一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和一些工科院校都追求综合发展,学校的热门专业也不断增加,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3、薪酬低,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据2008年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题中,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有67.5%,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500-1800元/月,显然,大学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说明近几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薪酬期望值一直没有降低,在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如果不及时调整期望值,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困难,这也就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首先,诚信问题。许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勤奋刻苦学习,整天游手好闲、打游戏等等,到求职时才发现具备一定的证书、文凭和履历才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此时她们只有投机取巧或造假来欺骗企业的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形象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第二,整体素质有下降的趋势。由于近几年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的思想得不到很好的教育,加上动手能力差,缺乏实际经验,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三,自身地位偏高。大学生普遍认为读了大学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当国家干部,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大学生们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率。
(二)多数高校自身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而是单纯力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并且现在的多数大学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的发展,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等;他们没有思考过怎样设置教育内容与方法才能让同学更好地接受知识,轻视对学生的教养和学生知识面的扩展;研究型人才与高级
专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的机制;各高校的办学水平残差不齐,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不强。在劳动力市场日益扩大、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这些因素越来越制约着毕业生的就业率升高。
(三)教育产业结构与人才社会需求结构的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过剩。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需求结构急剧变迁,生产结构的调整日益加快,部分传统生产领域日渐萎缩,许多“夕阳”企业产品过剩,生产急剧缩减甚至关停,很多职业岗位被淘汰了。与此同时,另一部分新兴部门和企业则迅速崛起,相应的岗位也迅速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然要求人才结构和质量进而要求教育结构和质量作出积极的相应变化。
(四)大学生及其家长错误的择业观念
第一、择业定位偏差。追求“精英岗位”,无视“大众化岗位”。这种择业定位上的偏差,必然陷入就业难的误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应该面向“大众化岗位”。如果不纠正择业定位上的偏差,那么就难于从择业误区中走出来。第二、缺乏创业精神。国家及各级政府十分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但多数毕业生满足按部就班,只希望找一个好单位,做一个好员工。缺乏开拓创新胆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没有“自己当老板”的意识,不想自主创业。
三、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思考
1、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它能够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更能锻炼大学生们的意志、品质、能力等方面,同时也是学校向社会、企业推销优秀毕业生的参考。
2、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培训。各高校配备专业就业指导人员,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列入教学计划中,制定大学阶段性的就业指导方案,提高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就业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宣传、择业心理调试及择业技能等各个方面指导和培训。有计划地聘请就业辅导专家对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大学生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需求。
3、高校应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各高校先要转变观念,调整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与世界高教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与社会经济实际相结合,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当今的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城市上,大部门毕业生的目光依然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东部沿海地区。各高校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到基层、民营、私人企业就业。大学生在就业时要从各角度来看,不应先看用人单位的工作所在地区或待遇问题,先看是否在工作单位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适合自己的岗位,能够发挥优势的岗位才能够让自己成长,成熟地更快。
参考文献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形成原因 篇6
食品科技学院 食品质量与安全 李连品 201011221318 摘要:本文主要简明阐述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系统的罗列大学生就业难的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社会人才需求以及个人综合发展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作出合理性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人才需求;自我定位;综合发展
当今中国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社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造成的严重不良影响不得不让我们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滋生的条件,从而寻求一种或多种解决方法和手段来加以平衡和协调。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近年来表现的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多方面的密切关注,同时也让社会各界感到困惑和担忧。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2.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保守估计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00万。虽然政府在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那只是点毛皮而已。大学生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说,要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性转变,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他说:“第一个工作是要改变产业发展格局。我们目前经济发展中,服务业占GDP的40%,而发达国家占80%,而服务业正是吸纳大学生最多的产业领域,服务业不发达就无法接纳这么多大学生。其次是要营造一个公平就业的环境。第三个是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我们国内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缺乏,办学定位不清晰,专业设置重复,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应该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有助于提高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问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1.1客观因素 1.1.1基本国情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的比例相当大,文化水平不齐,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不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 年大学生63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 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 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 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1.1.2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
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一部分没有“先天”资源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1.1.3高校教育不完善
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造成学生就业难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学院一起上,专业设置一哄而上。虽说解决了年轻人的上学问题,但是也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我们国家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一个阶段。大学的建设表现在学生数量的膨胀上,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一下子跟不上,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这些学生虽有大学毕业生之名,但没有大学毕业生之实。1.1.4国际形势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减少,失业增加,本来就业就困难,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停滞,国际国内就业难上加难。1.1.5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影响
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对家庭、集体利益的服从,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资本是无形的,家庭及其关系网络是它的载体,以家庭为核心载体的社会资本带代代延续,并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地扩展。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扩展信息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可靠的经济支持,降低失业。在毕业求职过程,家庭作为大学生的后盾,家庭关系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信息渠道。然而,家长的价值取向参与到学生职业选择的过程中,家庭经济因素直接影响了就业结果,大学生就业不再是个人的决策,而是整个家庭的集体决策。1.2主观因素
1.1.1缺乏谋业意识,没有职业生涯规划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就会带来什么样的工作成果。你今天的状况是你昨天选择的结果,你未来的状况取决于你现在所做的选择。一部分大学生所选择的生活,或许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这其中却明显的透露出了这样的问题:就是他们只是在大四不得不找工作时才关注到了职业和自己的前程,而这个就是缺谋业意识的表现。大学生没有树立谋业意识就不会提前为就业、职业做准备,从而也就影响了大学生在毕业时的就业抉择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前程。
1.2.1不能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大学生在找工作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这些都是因为大学生对职业自我的认识不清。职业上的所有成功都是由内而外的成功。职业自我是个人谋求职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在职业上的抉择缘于其对职业自我的不满与期望,职业自我直接决定了人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潜能)、职业理想等职业发展因素。对职业自我的深刻分析才可以也才可能找到与己匹配的职业,而开发职业自我的程度则决定了职业理想的实现程度。先天与后天的综合因素决定了人只可能最适合一类职业,分析职业自我的目的就是在主观上找到这个职业,并且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优势。1.2.3职业理想不明确
大学生很少有职业理想,他们将职业理想视为职业空想,岂不知他们不但在混淆了概念的同时还不知道如何致力于职业理想的实现,最终在不明职业通路的短暂而混乱的职业经历中就把职业理想摒弃了。更多的大学生在还不知道此专业学些什么及日后毕业可以做什么工作的情况下选择了现在所学的专业,我们不去分析造成这种后果的因素,要说的只是,上大学后你就应该了解你所学专业的毕业出路了,但很多大学生缺乏这个了解过程,就盲目的形成了职业理想,从而导致专业与职业的错位不对口,不能产生针对性的相关性的支持,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尴尬不利局面。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把专业正推,职业反推,两者如果可以找到相关或匹配,就说明专业可对职业理想产生直接或相关的支持。
1.2.4没有掌握职业技能,缺失职业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都有学习职业知识的观念,但还没有形成掌握职业技能的观念,职业技能是需要一定的操作练习才掌握的职业能力,是衡量个人职业素质的重要因素。而这也是非一日之功才可以打造的。观念,知识,经验,技能,道德是职业素质的五大因素,而职业技能是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没有掌握职业技能,就很难达到职业上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很难成为企业的核心员工,并且这种状况会持续广泛的影响个人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大学生职业技能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在职业社会化过程中的职业投机行为,即大学生只有两份力,但却在寻找三份钱的工作,导致大学生的职业不良跨越发展,为日后的职业心理问题和职业跳槽埋下了隐患。
综上可知,大学生就业难,择业难,是由于社会以及个人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我们必须认清这一事实,从而去更加理性的对待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是盲目的对未来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感到恐慌和担忧,丧失对自我的认知的肯定。高校毕业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是务实、理性的体现,这个过程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大学生首先要就业,在工作过程中增长才干,认清自己,找准特长,再选准一个行业,才有可能发挥自己长期积累的综合知识和能力,独立干一番事业。简言之:就业是先导,择业是基点,创业是核心,无数事例充分说明,这是当今大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所以,不要抱怨社会不跟你一个良好就业环境,只要肯努力学习,积极拼搏,自身正确的定位以及树立正确的观念就一定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最终成为一位合格的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参考文献(工具):
中华英才网
[1] 文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根源剖析与对策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 戴前虎,刘南槐.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探寻[J].人民论坛,2010,(8)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浅析 篇7
1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
1.1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环境。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 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减员增效, 吸纳能力大幅下降。整个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发展服务业等多种途径缓解压力, 但据权威预测, 中国未来3~5年, 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 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 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 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本科生相继毕业, 一年多于一年。因此, 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引人注目。2008年岁末的金融危机, 使得本来并不顺利的中国经济, 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更加雪上加霜, 率先受到冲击的是沿海的外贸型企业, 紧接着就轮到了国内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在整个经济陷入低迷之际, 被誉为经济温度表的大学生就业率, 就受到了直接影响。有四个标志性的信号非常明显:招聘数量减少、招聘门槛提高、就业竞争加剧、薪水期望下降。金融、保险、外贸、房地产、汽车、航空、广告等行业开始减少招人。再一个指标就是, 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 而在2007年, 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肯定会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据国内知名招聘平台“老麦在线”的数据显示, 到了2009年6月毕业季开始的时候, 全国将会有超过500万大学生陷入工作难的状态, 就拿IT业界来说, 目前明确制定了2009年招聘计划的企业, 不足往年的10%, 大量的本专科学生涌入就业市场, 而企业提供的岗位却明显不足, 使得整个2008年岁末的毕业生群体, 陷入了一种紧张不安的状态。1.2自身认识上的误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几十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 越来越趋近大众化。而广大学生及其家长对毕业生就业的看法依然停留在十几年前精英教育阶段的观念上:只要大学毕业, 就意味着是“精英”, 一定得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因此, 毕业生及其家长十分强调单位的性质、行政级别 (或企业规模) 、中心地理位置及起点待遇等。所以观念不能及时革新, 思想不能与时俱进, 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从各方面来看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是有限的, 因此应理性地给自己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1.3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也有问题, 存在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匹配、教育知识和新知识接轨的问题。我们的专业设置过多、划分过细, 就业同学中, 有30%同学与原学的专业没关系, 所以要加强通识教育。
2 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思考
2.1 高校的教改应进一步深入。
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使人培养同社会 (市场) 发生直接的联系。这将从两个方面对学校的人才培养产生影响:一是市场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动;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进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势必引起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动和职业流动性的增加, 从而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学校培养人才将由过去适应比较单一和稳定的需求转向适应多样而易变的需求。二是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市场竞争就业, 社会 (市场) 的需求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 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将引起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也将使围绕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人事管理以及行政、后勤管理等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发生整体性转换。因此, 适应社会需求,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是高等学校内部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 发展职业培训机构, 大胆尝试校企联姻。刚从学校里出来的学生除了动手能力弱外, 表达沟通能力也普遍存在问题。学校应增设职业培训机构或增加职业素质教育课程, 包括商务礼仪、心理健康、与人沟通、融入团队等内容。将职业素质培训与实习结合起来, 真正使毕业实习起到缩小、弥合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之缝的作用。2.2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要理性化。应对大学生就业难, 关键就是我们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 大学生不再是绝对的社会“精英”, 要有很高的工资, 处在很高的社会地位, 那不可能的。目前, 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失调的问题, 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毕业后, 企业又不要。而2009年全国有610万的大学毕业生, 怎么会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精英”呢?大众教育的结果是有更多的人, 从事普通的工作。因此, 大学生应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了, 树立理性的就业观, 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劳动者来对待;应该考虑到基层就业;对薪酬的估计应该比较客观;把精力放在提高综合素质上, 努力所自己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还要特别注意职业规划, 因为, 大学生要想选择理想的职业, 并有所作为, 就必须在一入学时就自觉地把学习同今后的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 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 以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要求。2.3到基层就业。为了促进就业,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等大量需要人才的一线工作, 我国已出台了多项措施, 其中包括: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 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并在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的同时, 积极为他们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我们大学生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分析市场的形势, 有时看似愚笨的选择恰是最明智的选择, 比如就业西部。不仅要分析市场也要对自己有明确的把握, 了解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不要一味的追求高薪职业而埋没了自己的潜能,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交流沟通能力、跨文化学习能力等, 增添自己成功就业的砝码。2.4客观认识自己。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大家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并非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 即现在我们国家需要大学生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大学生本身不是就业的弱势群体, 如果他们都是就业的弱势群体, 那我们的那些农民工怎么办?没受过大学教育的怎么办?而且我们的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只有5%, 美国现在有25%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我国大学毛入学率虽已接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15%的起点指标, 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仍只占总人口的5%左右, 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50%以及从业人口中高学历比例1/3相比, 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远未到过剩的程度,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饱和性失业是不存在的。教育部对部分高校6000多名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显示, 期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学生高达66.67%, 仅有6.37%和2.59%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 至于乡镇、农村及边远地区几乎没有人愿去。可见毕业生就业难、人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 相对人才集中的大城市、大企业和大公司而已, 在广大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 则是绝对不足。因此, 大学生不应该是就业的弱势群体, 不应该存在找不着工作的问题, 只存在就业的地区、就业的行业、就业的起薪等这些方面的困难。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 篇8
关键词:金融学;就业;对策研究
高等教育早已迈进了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攀升,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班学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我院学生刚毕业就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一、我院金融学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 就业率
观察近五届毕业生的毕业情况,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多,且近两年就业率说明我校大多数金融专业学生就业前景较乐观,市场接受率良好。
(二) 就业去向
根据对我校金融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就业去向主要有四个:一、银行 二、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 三、保险公司 四、其他企业。
(三)工资水平
通过对各大招聘网页公布的金融业相关职位的薪资水平的数据统计,对比分析我校金融专业学生的收入水平,基本符合该类行业的市场收入水平,但是由于金融类行业的绩效工资的灵活性较大,因而我校金融类大部分学生的薪资待遇较其他技术性工作报酬处于中等偏低水平。
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位层次偏低
2011年就业形势有所回温,来我院的诸多单位是中小型企业单位,学生未能对自己和用人单位很好定位。
(二)工资水平偏低
大学毕业生薪资期待明显高于实际收入。作为本科生,大多数学生刚毕业试用期工资大概在1000左右,沿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大概在2500左右。作为学生而言,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甚至还不能满足自己的租房和生活费用。
(三)学生自信心不足
1、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攀比心理严重。
2、就业观念滞后。多数学生存在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存偏差。
3、综合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学生相对来说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弱。
4、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许多学生在就业后,频繁跳槽,不能准确定位自己。
(四)就业不对口率偏高
我院金融专业学生有三分之一学生选择考研,极少数选择报考公务员,大部分学生找工作。就金融专业而言,与专业对口的单位有银行、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但是最终学生进入的大多倾向于市场相关行业。以2011届毕业班学生就业情况为例,已基本确定工作的20人中,仅有3人进入银行,7人从事于投资和保险工作,而其他人基本都从事于其他行业的销售工作。
三、就业工作需要完善之处
(一)引导学生关注高层次企业
引导学生关注高层次企业并不意味引导学生非好单位不去,而是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达到用人单位的高标准要求。学生应保持关注就业信息的敏感性,并积极主动参加校内外招聘面试。多关注大型企业招聘信息及对应聘者提出的要求,学生以此为目标,从而高标准要求自己,关注高层次企业,在就业时也应适时调整自己与用人单位的互相需求,提高学生面试成功率。
(二)从低年级开始抓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
学生在大学期间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的满足程度是否良好,在大学毕业择业时自我定位是否客观准确,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有效的引导机制和评估体系。这个有效的引导机制和评估体系就是一份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规划老师及辅导员可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培训、学习,借助职业测评软件、职业测评问卷等科学工具,客观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并获取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并通过职业生涯实现理想和目标。
(三)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1、实习加就业。我院金融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大一大二是学习基础阶段,大三是专业学习和假期实习阶段,四是学生就业阶段。在2013届毕业生中,我系首次尝试了实习加就业模式。考虑到诸多因素,采取了分散实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灵活就业以及通过自己的意愿实习,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而且为学生在实习单位能够被正式录用提供了可能性。
2、学生离校后的跟踪调查。以我系去年的毕业安排情况为例,在下学期第八周结课后,于11月初学生开始实习。这段时间也是工作的黄金时期。作为辅导员,就必须分别对待这部分学生,做好学生的跟踪调查工作。一方面,对正在实习的学生,辅导员应走访实习单位,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和对学生或学院的建议。这样辅导员就可以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和就业经验,从而有利于辅导学生就业。同时,辅导员能及时与毕业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公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对正在找实习单位的学生及时给予就业指导,长期进行电话、网络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进展,并将校园招聘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对于特殊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将学生信息向领导汇报,寻求上一级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长期无工作而产生心理问题。
3、树立学生正确的就业观。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首先,学生应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广泛的涉猎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培养认真积极的工作态度,为以后的工作提前积累各种经验,为以后的升职或者跨专业就业奠定基本。再次,培养一种勇于创新的办事理念,以便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敢于推销自己,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最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并处理好与学习的关系,相互促进,为以后把握好家庭与事业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4、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辅导员可以根据各个学生自身的特点,鼓励他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比如,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而且积极要求上进的同学,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继续深造,在学历上得到一个提高;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学生,鼓励他们参军,这不仅在经济上帮助了他们,还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
总之,正确的认识就业能够更好的指导广大毕业生就业,正是因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要想得到理想的工作,我们学生需要面对就业现实,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需要经历一些必要的曲折和坎坷。作为毕业生,在就业前了解有关职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基本就业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要心系学生就业前景,在高校学生就业工作中任重道远。(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一)[J].辽宁教育研究,2004 (05)
[2]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02)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就业现状】推荐阅读: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浅谈06-17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问题11-09
浅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08-11
转型期大学生生存及就业现状09-26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08-27
大学生就业形势、特点08-25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08-04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论文08-23
2024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09-30
2022~202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