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共7篇)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 篇1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
文/高强
旅游美这个概念最早由贵州大学旅游美学和旅游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大学区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陈昌茂教授创建。在长期的旅游研究、旅游教学和旅游工作实践中,他提出了“旅游美”这个概念,先后撰写并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以丰富旅游美的内涵。
贵州大学陈昌茂教授在《论<旅游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1]、《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2]、《论旅游美的美感经验》[3]等论文中提出了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美”,它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美即美感。以此为理论原点,提出并构建了旅游美学的新范式:
1、旅游美学的对象是旅游美;
2、旅游美的审美对象是拟态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
3、旅游美的美感经验是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
旅游美,是继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之后,美学的又一大新领域。
[4]这一范式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了应用:《论布依村寨建设的审美设计》、《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5]、《试论贵州傩堂戏的旅游美价值与利用方式》[6]、《人类旅游生活的诗意化存在——对旅游“第二空间”理论的解读》[7]、《从历史文化天空到旅游审美天堂——论安龙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
[8]、《试论贵州傩堂戏的旅游美价值与利用方式》[9]、《贵州恋歌的旅游美美感经验表现》[10] 等。
参考文献: 1.论《旅游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 .吾喜杂志网.2011-04-04[引用日期
2012-10-10]. 2.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百度文库.2012-06-09[引用日期 2012-10-10]. 3.论旅游美的美感经验 .百度文库.2012-04-07[引用日期 2012-10-10]. 4.论布依村寨建设的审美设计 .百度文库.2012-04-08[引用日期 2012-10-10]. 5.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 .百度文库.2012-04-10[引用日期 2012-10-10]. 6.人类旅游生活的诗意化存在——对旅游“第二空间”理论的解读 .中国知网.2009-02-04[引用日期 2012-10-10]. 7.从历史文化天空到旅游审美天堂——论安龙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 .百度文库.2012-04-10[引用日期 2012-10-10]. 8.试论贵州傩堂戏的旅游美价值与利用方式 .中国知网.2010-03-04[引用日期 2012-10-10]. 9.《贵州恋歌》的旅游美美感经验表现,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作者简介:
高强(1980.2—),男,贵州凤冈人,贵州师范学院教师。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主流价值观
【作者单位】余红利,四川城市职业学院;杨璐,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的华中师范大学谢守成教授等合著的《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立足国际化的核心观点,聚焦国际化视野的鲜明特征,在分析国际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现实挑战前提下,以其前沿性、系统性、实践性、立体性的述说特质,提出了一元主导、凝聚共识、创新手段的基本策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拓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一
国际化对于社会价值、文化观念的冲击最为直接和强烈,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有效融汇与贯通,尤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国际化促成了我国教育场阈中呈现多元、开放的现实语境,促使大学生群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既有环境与思维的束缚。另一方面,国际化也在无形间催生诸多必须面对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适时做出调整。
谢守成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能够立足国际化的现实背景,准确阐释国际化的基本概念、思路及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利弊与挑战,有效弥补了此领域研究的不足与空缺。在研究中,谢守成教授及其团队始终坚持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引领,充分结合国际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从理论探讨入手,借助实践的力量与国外教育经验,提出了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与系统性的结论。尤其是作者对于国际化视野的构建的相关论述具有极强的创新价值和实用价值。在作者看来,国际化视野就是用全球化、包容性、开放性与民族性的眼光来看待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力图拨开云雾、抓住本质、探寻规律。作者创造性地将国际化视野进行了立体化的设计,划分成相互联系而又各自独立的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从国内看国际。也就是说,在国际化视野中,我们是在向国外学习优秀的经验和做法。但是,该视野的基本前提是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继续保持中国经验与中国特色,不断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方法。
第二个层面是从国际看国内。基本思路在于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回看国内。国际上一些做法同样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实用性有借鉴意义。在作者看来,只要能够有效借鉴上述优秀的经验和方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实现与国外教育等量齐观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快速有效形成。
第三个层面是从国际看国际。这一层面的具体要求是客观分析国际上不同地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不足,通过横向比较,取长补短、协同并进,实现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向。在我们看来,作者强调了要坚守本土意识形态中的优秀因素,巩固意识形态教育与政权合法性,以便在增进国际合作中为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总之,基于国际化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框架与理念,便于在更深层面上提升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更大范围提升教育效果。
二
虽然国际化视野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丰富了品格锻造的内涵,但是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对国际化视野提出了挑战。作者着重分析了全球伦理、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与信息传播国际化等几个问题。
第一,全球伦理体系的构建。全球化、国际化在经济方面的进展必然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必然带来道德伦理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某些曾经长期遵守的伦理规范在国际化进程中逐渐丧失了有效性,某些新的伦理规范已经崭露头角并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化进程中产生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危机,裹挟着文化暴力、角色与身份认同等问题,成为全球都要面对的难题。基于此,我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其优势,构建适应国际化客观进程的伦理模式。在作者看来,全球化的伦理模式必然是以世界上各个国家既有的伦理资源为基础,在比较、分析的前提下实现融合。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群体在引导、创造社会价值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当然,我们也应该客观评价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诸多利弊。在作者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吸收优秀的教学方法、师资力量、变革教育内容,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的保障体系。与此同时,高教国际化也意味着教育模式在于西方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相对主义、去道德化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影响,进而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中大学生道德品格的养成。作者主张国内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有步骤、分层次地“走出去”取经,也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一线工作考量创新发展理念与我国实践结合的可能性。
第三,国际化人才培养。在作者看来,国际化人才既要具备全面的素质,更要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作者指出,国际化人才应有宽广视野与创新意识、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语言能力与沟通技巧、健康体魄和承受能力。着重强调的一点是,在各种素质中,思想政治素质是最为关键与核心的。也就是说,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培养人的水平和能力,更要首先强化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解决具备能力的人才为谁服务的问题。
第四,国际化的信息传播能力。数字时代,信息知识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终端快速传输。尤其是移动互联终端的大量采用,加大了手机媒体等的交互性,促进了文化的全方位转移。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大部分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快,能够有效应对冲击,调整相应的文化与价值偏离。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在网络文化空间中,也存在着诸多狭隘民族主义和错误意识形态指引的话语形式,这对于国际化视野下大学生的辨识力、选择力都有一定的挑战。
nlc202309031055
三
基于上述问题与挑战,谢守成教授及其团队给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与基本策略。
首先,强调系统性的解决思路。在作者看来,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索实施路径。从宏观上讲,要理清国际化视野中的利弊,既积极分享科学内容,也自觉剔除与我国国情不相适应的部分。尤其是要在体制、机制上进行全面审视和适度变革,要将学生事务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与职业评价无缝对接。在微观上,要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问题及特点,借鉴西方优秀的经验,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具体可行的路径与模式。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作者指出,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所谓世界眼光就是整体考量、观察世界的方式,以及宽容、理解他人的态度。国际化趋势下,跨文化、跨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学生必须在面对国外各种思想挑战时有所坚守、有所突破,以宽容的精神、兼容的品格来丰富自身经验。在这一方面,要广泛吸取国外教育中价值观教育、理性建构、人格培养上的养分,不断培养学生世界性、多角度观察世界的理性、宽容态度。
其次,要完善一元主导与凝聚民族认同的互动。一方面,作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核心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握的前提。在作者看来,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培养合格可靠接班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引领价值,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作者指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如此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把握到本质与核心。另一方面,作者也强调了民族认同的重要性。任何实践行动都基于特定历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要提升思想政治水平,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提升民族文化基因的水平和层次。广大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化、全球化对于文化认同的削弱,提升自身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完善知识素养和创新意识,全面认识并充分利用积淀在民族思想中的维系民族生存的民族精神。此外,作者还在创新教育手段等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尤其提到了应对数字化、信息化而必然采用新型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 篇3
文章来源于:景观英才网
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和中国实践
一、城市建设呼唤“美丽的大脚”
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少女们被迫裹脚,以便能够嫁入豪门,成为城市贵族。西班牙殖民之前的中南美洲,玛雅祭司和城市贵族们不惜压扁其头颅,致残其身体,以身体畸形为代价,来维护其权力和社会地位。这些文化皆以背叛天赋之健康、生存、多产为美的标准,以区别凡人大众为目标。我把这种以“小脚”和“无用”为衡量标准的美称为“小脚主义”美学。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城市美化运动”,城市设计、景观和建筑艺术在“小脚美学”的指导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风格、或是毫无意义的形式和恢弘的异域情调,如此也让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艺术终于迷失了方向。这些形式的作品在排放大量的碳的同时,加剧了环境的退化。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1%,但土地和淡水只占了世界的7%。中国660多个城市中,2/3缺乏用水;75%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在北方,沙漠化的危机已经凸显。过去50年,中国50%的湿地已经消失。作为规划和设计者,我们该秉持怎样的价值
理念?全球和地区的各种情势迫使我们须将艺术和维持生存、培育土地、保护物种结合起
来,装饰物应让位于这些目标。我们需要一种新美学——大脚的美学,一种低碳的美学。
二、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
在这样的美学下,未来的城市当与今天有很大不同,当今的城市和建筑都是不可持续的,很快将成为过去时,我们城市的巨型建筑、宽阔的马路和停车场以及巨大的城市广场,高度工程化的市政管网,都将被我们的后代所不解和耻笑,并被当作愚昧和荒诞的历史来凭吊。
未来的城市是新桃源城市,或新田园城市。确切地讲是低碳或零碳的城市,是生产性的城市,更是节约型的绿色城市。雨水不再通过市政管道排出,而是被留到城市的鱼塘中或补充地下水;街道上的绿地里长满庄稼和果树,不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园林花木;稻谷和高梁在社区和学校的绿地中生长、成熟,在成熟的季节里,鸟兽和人类共同在那里收获并欢庆丰收;建筑有会光合作用的表皮构成,屋顶是养育池,不但保温节能,而且生产食物;城市地下室是巨大的蘑菇工厂繁育最富营养和健康的蘑菇;当代一些巨型建筑和城市空间及大马路将被改造成新田园景观,在供人们凭吊20世纪荒诞建筑和城市景观的同时,为新田园城市提供绝好的生产和游憩场所:比如CCTV大楼是一个立体农、牧、渔业的复合系统,大裤衩的洞里会安几个风力发电机,利用其风动效应;国家大剧院则利用其无比的温室效应,被改造成巨型热带、亚热带温室,生产各种瓜果,地下室发蘑菇;鸟巢是国家菜市场,其巨大的钢构可以用来悬挂各种容器,形成空中菜园;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天安门广场可以改造为向日葵田野,在生产油料的同时,让全国人民有机会体验朵朵葵花向太阳的意境;交通工具是高速干线,连接一个个紧凑型的步行社区,那里只需要随处可拾的自行车来解决交通。当今的大量的停车场可以用来种小麦和菜园,或挖成收集雨水的鱼塘。这种新田园城市是生态文明的标志,不是乌托邦,而是新美学下的生存艺术。
三、低碳美学的实践案例
1.低碳城市的空间要求: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让自然做功
在土地极其有限、保护与发展压力同样巨大的形势下,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态系统服务,用尽可能少的土地,尽可能大地让自然做功,同时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建设用地,是实现精明保护与精明增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低碳城市的最本质要求。以北京市为例,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OIS~f;g,通过对水文、地质灾害、生物、文化遗产和游憩过程的模拟和分析,判别维护上述过程安全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特别是界定最低安全标准下的景观格局。并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刚性框架,模拟北京城镇扩张格局。
2.解开自然之大脚,与洪水为友的“低碳”防洪
在中国大江南北的所有城市,水利工程用水泥和钢筋扼杀了河流水系的生命,如同旧社会妇女脚上的裹脚布,彻底破坏了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而这个过程又耗费了大量的能量和材料,使人类维持生存的成本大大提高。在浙江永宁江案例中,设计师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同时满足蓄洪防洪要求。永宁江公园的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被水利工程硬化的长达2km的永宁江水岸被砸掉,并被恢复了自然形态,沿岸湿地系统得到了恢复并完善;形成了一条内河湿地系统,对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大量应用乡土野草进行河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这个工程不但用“低碳”工程解决了防洪问题,同时,倡导了野草之美的低碳美学。
3.场地与材料再生和再用,化腐朽为神奇的“低碳设计”
在以GDP衡量城市实力的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无情的拆毁城市旧有的建筑,过去的城市变成“一张白纸”,然后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结果是城市记忆的消失和大量劣质建筑之盛行。大量的碳由此被排放。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则以场地与材料的保留、再用和再生为途径,实现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低碳设计”。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1)保留:场地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设计师们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实现尽可能的保留。
(2)再用: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这些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加以提炼。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3)再生设计。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再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
4.从低碳走向负碳,都市农业的丰产景观
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设计者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都市农业的丰产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生态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它是使城市从高碳走向低碳,甚至负碳的有益实验。这更是对传统美学观的一次挑战,告诉人们:大脚是美丽的,生产是高尚的。
5.最少的人为干预,最低的碳排放,获得最大的城市化效果
在城市化和城市扩张过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以及“美化”运动在中国大小城市中方兴未艾,这是一种悲哀,我们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秦皇岛汤河红飘带案例展示了城市绿地设计和建设中,如何利用原有场地资源,用最少的设计,来创造一个真正节约的城市绿地,为当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态服务,同时,让场地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态廊道的绿色基底上,引入一条以玻璃钢为材料的红色飘带。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环境解释系统、乡土植物标本种植、灯光等功能和设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预,获得都市人对绿色环境的最大需求。红飘带是一条绵延于林中的线性景观元素,它与木栈道结合,可以作为座椅;与灯光结合,而成为照明设施;与种植台结合,而成为植物标本展示廊;与解说系统结合,而成为科普展示廊;与标识系统相结合,而成为一条指示线。它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树木的存在而发生宽度和线型的变化;中国红的色彩,点亮幽暗的河谷林地。绵延的红飘带上,分布多个为使用者停驻和活动用的节点,以乡土野草为主题,这些野草包括狼尾草、须芒草、大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油芒、芦苇、白茅等。野草与场地的自然过程的保留,使公园的维护达到最少。在这里,低碳设计与低碳美学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
6.开启自然过程.以生态服务为目标的低碳设计
长期以来,城市公园的建造和管理都作为城市公共市政投入,由于公园建造和维护费用高昂,浇灌、排涝、修建等等管理,常常使公园成为城市公共财政和市政设施的负担。天津桥园项目改变通常城市公园的建设理念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进行城市绿地建设和城市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案例是一个22公顷的公园,原来是一个废弃的打靶场,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路人掩鼻,临建破败,不堪入目,土壤盐碱。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坑塘,有水有旱,开启自然植被的恢复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低维护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本生态恢复工程2006年春开工兴建,于2008年5月正式建成开放。开放之第一周,有20多万人入园参观,获得空前的成功。昔日的一块脏乱差的城市废弃地,在很短时间内经过简单的生态修复工程,而成为具有雨洪蓄留、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与审美启智和提供游憩服务的、多功能生态型公园。公园的造价低廉,管理成本很低。更重要的是,这一生态恢复型的公园向城市居民展示了一种新的美学——建立在环境伦理与生态意识之上的美学。它是对传统奇花异卉式观赏园林的批判和背叛,并向人们展示了生态城市主义的光明前景;这一生态恢复型公园同时也是对所谓高科技生态恢复技术的批判,告诉人们,自然是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的,只需要人们尊重地域景观,开启自然过程,自然便可以自己做功,为人们提供无尽的生态系统服务,同时彰显城市的独特景观,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7.低碳的城市湿地净化系统
城市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系统,每天耗费大量能源维持其平衡,包括耗能巨大的污水处理厂。然而,我们忘掉了土地本身是一个生命系统,自有净化调节功能。作为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验,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具有水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湿地净化区,经过长达1公里的流程,而成为三类净水,曰净化量为每天2400立方。净化后的三类水不仅可以提供给世博公园做水景循环用水,还能满足世博公园与后滩公园自身的绿化灌溉及道路冲洗等需要。除大量使用乡土物种以及水体净化等生态措施外,设计充分利用农作物、工业旧材料、节约造价、倡导低成本维护等生态理念,包括旧砖瓦的再用,黄浦江护岸的生态友好型设计、建筑物的节能设计,以及可降解竹材作为会时大面积铺地,以满足同时考虑赛时和赛后的人流需要等。后滩公园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负碳城市的一条具体途径,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 篇4
学位[2006]1号
(2006年2月修订)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规范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成果及外国语水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凡在本校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在学制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各环节,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并符合学籍管理规定,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学位时,其相关学术成果及外语水平需达到如下要求。
第一条 申请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1.理、工、农、医各学科的博士研究生,至少应以第一作者在《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2篇以上(包括2篇)学术论文,其中至少1篇被SCI或EI检索系统收录。从事应用研究的应至少在《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1篇以上(包括1篇)学术论文,但必须同时提供1项(包括1项)以上获得国家授权的职务发明专利或获国家注册版权的计算机软件或经省部级以上奖励(或鉴定通过)的成果,足以说明其学位论文成果水平。在职务发明专利、计算机软件、鉴定或验收成果中,研究生应为第一完成人员。
2.人文社会科学的博士研究生应以第一作者在《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正式发表2篇以上(包括2篇)学术论文,或以第一作者出版1部专著,或出版2部参编专著(每部执笔5万字以上)。为鼓励科学研究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若博士学位论文成果被政府采纳(需提供市厅级以上政府采纳证明)并在《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正式发表1篇学术论文,视为成果合格。
第二条 申请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应取得如下研究成果:
申请者应以第一作者在有CN国内统一刊号或ISSN国际标准刊号的学术刊物正式发表1篇以上(包括1篇)学术论文,或提供1项获得国家授权的职务发明专利,或获国家注册版权的计算机软件或经市厅级以上奖励(或鉴定通过)的成果,或出版1部参编专著(每部执笔3万字以上),其中研究生应为完成人员的前三位。
在全国性学会主办的国内学术会议、国际学术会议编辑的正式出版(有国际或国内统一书号)的论文集(不含论文摘要集),以及境外一般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视为公开发表。
第三条 申请者提交成果的几点说明:
1.发表学术论文及其它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单位应为中国海洋大学。
2.若发表文章或其它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为申请者的指导教师,第二作者研究生可视为第一作者。
3.发表文章或研究成果内容应与申请学位学科专业相关。
4.由于时间原因论文未来得及正式出版发行者,需提交审稿修改意见、编辑部接受函和PDF格式版面等证明材料。
5.凡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和《经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的学术文章,均等同于《中国海洋大学认定的重要核心学术期刊》文章。
6.国际刊物影响因子大于3.0(含3.0)的期刊1篇论文视同于成果合格。
第四条 关于外语水平的要求
博士、硕士研究生除通过学校研究生外语课程考试外,还需通过学校组织的以反映语言应用能力(专业外语)为主要内容的达标考试(考试办法另行制定)。
达到下述情况之一者可以申请免去达标考试:
1.参加下列考试并达到如下分数或其它国家级外语水平测试合格者:
TOFEL考试550分、GRE考试1800分(GMAT650分)、PETS-5考试60分、雅思考试5.5分、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水平考试425分(因分值换算原因,419~425分之间也视为合格)、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外国语成绩70分。
2.经导师审定认可学位论文全文外语写作(中文、外文双语写作)。
3.在国外学术机构(大学)学习、访问、联合培养1年以上的研究生。
第五条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但未达到上述要求者,学位评定委员会不受理其学位申请,但准予毕业。毕业后在学籍管理规定的最长修业年限内达到要求者,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可受理其学位申请,并向通过者发放学位证书。逾期仍未达到上述要求或未提交申请者,取消其申请资格。
第六条 本规定除第四条外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高等学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均适用。各类专业学位学术成果相关要求参照本规定。
第七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往届缓发证书者参照以上条款执行。
近代区域政治研究的新成果 篇5
第一,首次展示了湖南选举史的全貌。有关近代中国选举史研究,学界已有一些优秀成果面世。但据笔者管见,有关近代中国省区选举史的专题学术著作,学界尚少推出。叶利军教授等完成《湖南近代选举史(1908—1948)》,应属开创之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近代中国区域选举史研究方面应该具有其特殊地位。该书以时间为线索,按照近代湖南选举历史本身发展规律,从近代湖南人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历程出发,揭示近代湖南选举史的全貌。全书共分为八章,着重梳理了1908年至1948年间湖南选举发展历程,对此间历次重要选举活动进行了一一阐述,清晰地再现了清末新政时期湖南咨议局议员选举、资政院议员选举、地方自治机关选举;民国初年的第一届国会选举、省议会选举;联省自治运动期间湖南的省县议员选举、政府机关领导人选举;1947年的湖南国大代表选举和1948年的湖南立法委员选举等重要选举活动。该书思路清晰,对于读者了解湖南近代选举发展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第二,颇为独到地总结了湖南乃至中国近代选举制度的发展规律。作者在全面考察近代湖南历次选举活动的基础上,对湖南乃至中国近代选举制度的发展规律作了一定概括。关于近代中国选举制度发展规律,作者从选举资格、议员名额分配、选举票效力、投票方法、候选人提名、选举诉讼等方面进行论证,指出,“我国近代选举制度在不断适应时代潮流,逐步向前发展”。这个结论是对以往彻底否定近代中国选举历史的批驳,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近代中国选举历史。关于近代湖南选举制度发展规律,作者指出,“虽然选举中问题不断,但公民政治参与程度在不断提高”;湖南近代选举由政府为主导,经费一般由政府支出为主;“伴随着选举的不断举行,选举竞争的方式、手段不断增加,合法方法与非法方式并存”。近代湖南的选举越到后来越混乱。近代湖南的选举反应了近代中国的选举状况,“映衬出西方民主制度特别是选举制度在中国的命运”。从湖南的选举史研究出发,作者得出一个结论:“选举作为民主的基本形式,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包括稳定的政局、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真正的依法办事。”
第三,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推进了近代中国选举问题研究。该书不仅仅是一部区域选举制度史研究著作,也是一部近代中国选举史研究著作。虽然该书是以湖南为研究范畴,但是并未局限于区域研究,而是将研究视野推及全国。作者注意到湖南的选举不仅仅是区域政治活动,也是全国性的政治活动中的一部分。作者在考察历次重大选举活动时,并非孤立地进行一个个的个案研究,而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尤其注意到全国性背景,对历次选举活动的来龙去脉进行详细的探究,并由此阐释其时代特征和历史局限,深化了人们对于近代湖南选举史,乃至近代中国选举史的理解。
第四,立足实证,或填补空白,或阐发新论,或纠正纰漏,有助于推进该领域的研究。该书在某些问题上填补了研究空白。例如,关于清末民初的湖南地方自治机关选举,学界缺乏研究。作者通过扎实的资料挖掘工作,对湖南省筹办自治的基本情况、地方自治选举的基本情况作了详细的考察,首次触及当时湖南辖区城镇乡及府厅州县选举状况。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在不少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獨到见解。例如,关于民初湖南选举风波频发的原因,作者从“民众民主意识增强,对选举空前重视”、“国民党控制湖南选举”、“选举制度本身存在缺陷”、“路界之分”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又比如关于1922年湖南省县议会议员选举风潮的发生,作者指出,选举纠葛的一再呈现,有人为炒作的因素。这次选举给人的印象确实是弊端百出,其背后则是“复杂的社会背景,尤其是民众对选举活动的高度重视”。作者并不否认此次湖南选举存在弊端,但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像某些著作所说的那样多”,强调此次选举采取直接选举、普通选举方式,“开启了中国之先河,在选举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虽然选举问题丛生,但公民意识得到较大提高,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明显提升,达到了清末初开选举后的最高程度”。此外,该书还在史实考证等方面下了功夫,纠正了一些已有研究的错误。例如,一些研究者依据仇鳌的《1912年筹组国民党湘支部办理选举的经过》一文,认为仇鳌是当时选举总监督。本书作者则依据当时政府公文,纠正了这一错误说法,指出:谭延闿才是法定的湖南省参议院议员选举监督暨众议院议员选举总监督,仇鳌只是湖南筹备国会省会选举事务筹备处主任。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 篇6
关键词:语法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 应用
一、引言
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汉语在全球市场需求的日益显著,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推广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地位,新的形势与任务对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综观我国近年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大多还是以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为主。从上个世纪末以来,新的语法理论、新的学说、新的分析理论与方法不断涌现,理论语法出现了很多新成果,使人耳目一新,但是这些新的成果却很少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上。如何将语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语法,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同时也是非常迫切的教学研究课题,它会显著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效率。
当代国内外出现了很多新的语法理论,主要有认知语法关注的象似性、范畴化与非范畴化、意象和图式、主观性与主观化、隐喻和转喻、有界无界、构式语法等。此外还有配价语法理论、韵律语法、语义指向理论等。这些语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可以较好地用来回答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系列的“为什么”,有助于革新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但是目前对把理论语法转化为教学语法的研究却比较少,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中间没有有效地衔接,很多对外汉语教师也没有重视学习当代最新的理论来为汉语教学服务。本文拟举例说明如何将当代理论语法研究的新成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
二、认知语法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语法理论体现在汉语中,最明显的就是汉语语序的时间顺序性原则。汉语语序的学习对外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能用时间顺序性原则进行解释,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汉语的语序。汉语中语句顺序跟时间顺序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现实中总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先有条件,后有行动。复句中的原因分句和条件分句也大多在结果分句和行动分句的前面。用时间顺序原则可以解释汉语语法中一些至今被认为互不相关的大量语句顺序原则。我们进行语序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从时间顺序上去感知一下汉语中那些具有普遍性的时间顺序排列的方式。如:
A 动补结构:听懂、写完、看清楚、累得站不起来
B 连动句以及由“再”“就”“才”联结的句子:“小张上楼吃饭”“我看完电影再给你打电话”“我们一下课他就来了”“你写完作业才能睡觉”
C 状语和补语的顺序:
(1)a猴子在马背上跳。
b猴子跳在马背上。
(2)a这次,我们大家得好好地干一场。
b这件事,你们都做得很好。
例(1)a是“猴子”先在“马背上”,然后再“跳”;例(1)b是“猴子”先“跳”,然后在“马背上”。例(2)a“好好地”在它所修饰的“干一场”之前,例(2)b“很好”则在它所补充的“做”之后。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原因是因为前者表示态度,而后者表示结果。态度必须存在于施事者开始行动之前,而结果必须在行动完成之后,所以这种顺序直接反映了人类的认知结构的形式。
再如多项定语的顺序是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汉语多项定语一般的顺序为:(1)表领属的名词或代词(2)数量词(3)形容词(4)表性质的名词。如:他的一把小瓷茶壶。
其实对多项定语的顺序,教师在授课时可利用认知语法中的象似原则给学生进行讲解,可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所谓象似原则指的是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距离取决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之间的距离(张敏1998)。表领属的体词总是离中心语最远,因为领有者对事物的影响和属性对事物的影响有本质的不同,事物一般不会随领有者的改变而改变,却一定会随属性的改变而有别,所以领有者和事物的概念距离一定比属性远,体现在语序上就是表领有者的成分出现在属性成分之前。数量成分带有从事物中“拣选”出某些或某个的意味,所以它基本上是作用于概念的外延,但它对物体概念内涵的影响要稍稍大于领属者,如它可反映物体是否具有[+可数]这样的属性,而它本身又不可看作事物真正的属性,这正好说明了它夹在领有者和属性词之间的位置。形容词表示的属性多为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或与心理估价相关的性质,他们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没有名词表示的属性那么密切、直接;名词表示的属性多为事物较稳固的性质,如质料等。
三、配价语法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陆俭明先生(2005)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教“的”字短语时告诉学生,“他开的车是奔驰车”可以表达为“他开的是奔驰车”,我们还可以说“开车的是他哥哥”。可是要注意,并非所有的句子都如此,如“他开车的技术很好”就不能说成“他开车的很好”。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用配价语法理论来解释。动词的价决定于它所支配的行动元的数目,动词能支配几个行动元,那它就是几价动词。一个动词如果不能支配任何行动元,那它就是零价动词,如汉语中的“地震”“刮风”;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一个行动元,那它就是一价动词,如“病、醉、休息、游泳”等;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两个行动元,那它就是二价动词,如“爱、参观、讨论”等;一个动词如果能支配三个行动元,那它就是三价动词,如“给、送、告诉、赔偿”等。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这样给学生作解释:一般来说,动词表示的动作大多有必须与它有关联的成分。有的是一个,如“休息”,肯定少不了休息的人;有的是两个,如表示“驾驶”的“开”,必定关系到两个成分,一个是开车的人,另一个是人所开的车。而开车的技术怎么样,以及开车的时间、开车的地方,都不是必然涉及到的。这种区别正是决定“的”后的名词能否省去的关键之处。“的”后的名词如果是前者,即跟动词有必要的关联的成分,就可以省去,如“开车的人”“开车的”“他开的车”“他开的”,如果是后者,就绝对不能省去,如“开车的技术”≠“开车的”,“他开的时候”≠“他开的”。
四、韵律语法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还有学生会问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可以说“购书、购买书本”“植树、种植树木”,不能说“购买书、购书本”“种植树、种树木”?教师如果遇到这样的问题,的确会感到棘手,但是如果了解韵律语法理论(冯胜利,2005),这样的问题就会轻易地给予解答。韵律语法理论认为,汉语词的韵律一般是1+1、2+2,较为排斥1+2、2+1。“购书、购买书本”“植树、种植树木”符合汉语词的韵律,而“购买书、购书本”“种植树、种树木”韵律为2+1或1+2,在汉语中属于不被接受的韵律类型。
五、结语
上述我们举例说明了认知语法理论、配价语法理论、韵律语法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其他语法理论可以应用到教学当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注意汲取这些语法理论的营养,无疑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年度教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冯胜利.汉语韵律语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古诗考释》:诗史互证的新成果 篇7
该书收录的《论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文化,仁的文化,而不是知(科学)的文化或神(宗教)的文化。”(P255)并进一步提出:“仁的文化以情感为根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诗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民胞物与、正义感、国身通一、天人合一之文化精神,在诗歌中既分别落实,又相互融汇,在思想感情的根源之地,汇归为一,成为三千年诗歌发展史的中轴。”(P259)这种深沉的文化关怀,通贯全书。《国学研究的态度与意义》指出:“求中国历史文化的意义与价值,为本民族精神生命提供资源,这亦应当是今日国学研究的意义所在。”(P406)
《古诗考释》继《诗史释证》之后,十年磨一剑,又发掘出历史和文学史上很多鲜为人知的史实。作者在诗史互证研究方法基础上,探究了文学史上“隐藏的异代知音”。如《隐藏的异代知音》所述,“隐藏的异代知音的被发现,则具有双份的珍贵价值——前代优秀作品的被理解,和后代优秀作品的被理解。”(P233)《元好问诗述沁州出土隋薛收撰〈文中子墓志〉》,通过对元好问两首诗的笺证,论证了薛收《隋故征君文中子碣铭》的真实性。《李白〈峨眉山月歌〉释证》指出李白作品写实的一面。《杜诗:神韵与诗史的融合》指出:“杜诗不仅继承了盛唐诗追求神韵的艺术传统,而且以神韵与诗史的融合,突破和发展了盛唐诗的神韵传统。”(P63)《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弟〉词的古典与今典》指出:“(辛词)借用古典,以指陈靖康之耻、岳飞之死之当代史。从而亦寄托了稼轩自己遭受南宋政权排斥之悲愤,及对南宋政权对金妥协投降政策之判断。”(P90)《论宋诗》指出:“宋诗的精神是一种有品节又有涵养的精神。”(P271)《“殉国”:陈宝箴死因的新证据》,通过对夏敬观、陈三立赠答诗的笺证,以双方共同述及陈宝箴死于“殉国”,补充证明了此前关于陈宝箴之死因为慈禧太后赐死的观点。《〈西青散记〉与贺双卿考》第一次采用一系列稿本、档案等原始文献,提出《西青散记》不仅是为金坛绡山女诗人贺双卿而作,亦是为反清复汉之志而作,双卿的真实性无可置疑。《现代诗词三大家 :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指出:“以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为代表的现代诗词,最突出的特色是诗史特色。……现代诗词真正是继承了中国古代诗词最核心的命脉和传统,国身通一、关怀现实的命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的传统。”(P278)《赖高翔先生及其诗》认为,赖先生是当今的陶渊明,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见证人。作者的这些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学,完善中国文学史有重要作用。
作者的研究细致入微。《陶渊明田园诗与农村生活经验》结合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经验,纠正了古诗注家因不了解农村生活经验而导致的注释错误。《释〈春江花月夜〉“捣衣砧上拂还来”》通过对丝绸工艺与丝绸生产史相关知识的系统考察,解决了《春江花月夜》研究中的学术问题。对《诗经·大雅·节南山》“有实其猗”、“勿罔君子”,《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西洲曲》“栏杆十二曲”、《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等的考释,都有发前人所未发。
作者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学术道路,挑战了难度极大的诗史互证的治学方法。为了补充图书馆、档案馆所藏文献的不足,还经常深入各地进行田野调查。作者曾亲自带领十余位学生赴山西吕梁山考察文中子讲学洞及隋代大儒王通故里。但是更重要的是,从书中可见作者一以贯之的深沉的文化关怀和独立的学术精神。作者注重启发后辈学子体认和传承文化命脉。作者讲授《诗经》时,注意让学生体会“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中国诗人品格。作者还积极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古典诗词写作课程,悉心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各类历史语言工具书和地理工具书。该书的《中古文学教革探索》《诗词写作教学的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辅助技能教学》等文,记录了作者辛勤耕耘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精于古典诗词创作,其创作的《悲嘉定》亦可看作诗史,《司晨》《颐和园鱼藻轩》等诗也可称为“隐藏的异代知音”。 因此对古典诗词有了更深的体认。
《古诗考释》一书是邓教授文化关怀和学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最后,笔者还是想引用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概括邓教授的为人为学。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推荐阅读:
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01-04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院06-03
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网08-23
贵州大学研究生分数线11-19
143701485323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研究成果基本要求11-27
贵州师范大学822现代教育技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大纲考研大纲12-27
贵州大学期末考试12-03
贵州大学论文格式12-21
贵州师范大学:策略12-15
贵州财经大学——母校寄语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