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精神病人

2024-06-21

农村精神病人(精选11篇)

农村精神病人 篇1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1]。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2], 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25例, 女22例, 年龄27~58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 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 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 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 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 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 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 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 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 重返社会, 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 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学历、年龄、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 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 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4]。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 情绪稳定, 生活基本自理时, 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 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 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 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 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5], 以及学习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 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 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 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6]。

2 结果

2.1 疗效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 所有病人病情稳定。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有25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毁物、冲动、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 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受到了很好的治疗, 而且社会治安秩序得到稳定。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有25例病人纳入管理, 病情稳定, 这些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治疗费用, 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 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支出。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 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我们理当坚决执行, 但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 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 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 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 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实施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做法有重要的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梅, 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J].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 2004, 6 (14) :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J].三联生活周刊, 2002 (3) :15.

[3]郝伟, 江开达.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9-240.

[4]马惠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 (3) :214.

[5]李洁.从矩阵模型看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 14 (6) :378.

[6]王超群.精神科病房康复护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民康医学, 2004 (9) :584.

农村精神病人 篇2

精神病人的治疗形式主要有:住院治疗、设立家庭病床、定期门诊、家庭治疗。住院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急性期的精神病患者,使患者在医院内接受药物治疗、电疗、心理治疗、行为治疗等,有效控制病情,为出院后的社区康复创造条件;家庭病床主要针对病情较重,但无条件住院的精神病人提供的一种治疗方式,由医疗机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承担治疗任务,制订治疗和康复计划,定期出诊,填写规范病历;对出院后仍需要点监护的病人应当定期到专科门诊进行治疗,以保证疗效的稳定,有条件的地区,也可在社区建立康复站,由专业人员定期在康复站为精神病人服务;家庭治疗主要针对病情比较稳定的精神病患者,承担这部分病人治疗任务的人员主要是街道(乡镇)、居(村)委会的专(兼)职精防康复医生,通过定期随访及监护小组督促病人按时服药来完成。

精神病人的康复形式主要有:医院内康复训练服务、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其中医院外康复训练服务又分为家庭康复、工疗站以及其他职业康复。家庭康复是目前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一种主要形式,监护小组是家庭康复的主要承担者,它由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居(村)委会干部、基层精防康复医生和其他志愿者组成,对病人督促服药的同时,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组织一些活动,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工疗站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一种重要的康复形式,它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多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而建立的,采取多种形式,为精神病康复者提供康复、管理、就业服务的福利性事业,主要有依附型、独立型、托管型三种类型,接收、安排精神病康复者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开展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训练和文体娱乐活动,同时进行医疗监护和心理康复;其他职业康复形式包括回原单位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福利工厂就业以及在社会公开就业。对康复后的精神病患者,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供职业介绍、就业指导,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同时对他们进行心理、职业技能的辅导,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促进康复。对农村精神康复者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昆明市残联2011-1-8)

家庭能为精神病人的康复做些什么?

当精神病人治疗好转后,家庭往往是病人活动最多的场所,家属是他们接触最多最密切的亲人,因此,家属是病人社会康复的主要承担者,家属要做好以下工作:

●监督患者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和执行其他医嘱,定期门诊。●训练并提高病人对异常心态的分辨能力和调控能力。

●制订合适的作息时间表和劳务安排,督促训练病人逐步主动性地操持家务和承担责任。

明朝那个精神病人 篇3

公元1566 年,45 岁的徐渭疯了, 他写就《自为墓志铭》,然后抄起一颗钉子,捅进了自己的耳朵,血流如注。

癫狂师爷

徐渭原本在胡宗宪的总督府当幕僚。幕僚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师爷。徐渭是浙江绍兴人,绍兴出师爷,徐渭就是众多绍兴师爷的前辈。徐渭在胡宗宪的手下干得顺风顺水,做为师爷,他给东家代写过《进白鹿表》,博得龙颜大悦,胡宗宪对他也更加倚重。

写篇给皇帝的表文,对于文学奇才徐渭来说信手拈来。他的书法、绘画都有着很高成就,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就称自己是“青藤门下走狗”(徐渭号青藤道人),大师齐白石更是“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徐渭看起来前途似锦,但徐渭志不在此。胡宗宪所管的是明朝的抗倭前线。徐渭在军事战略上多有筹划,胡宗宪采纳他的策略擒获了海盗首领徐海等人。明代袁宏道在《徐文长传》里说他“好奇计,谈兵多中”。

徐渭像大多数中国读书人一样,希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徐渭的文章写得很好,但他更想在战争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但出身行伍、研习兵法的胡宗宪对他的军事建议倒不怎么看重,他想要的徐渭就是一写手。

可能是以才华自负,也可能是排遣不得志的郁闷,徐渭在总督府我行我素,根本没有什么纪律概念。军队里的大小官吏对胡宗宪诚惶诚恐,见了他大气不敢喘一口。只有徐渭,戴着破头巾,穿着洗得发白的衣服,长驱直入,和胡宗宪谈笑自若,从不把上下的礼节放在眼里。有紧急情况的时候,徐渭在闹市喝酒喝得醉卧不起,严重违反军队纪律。胡宗宪知道了,竟也不恼,还笑笑说,让他睡吧,这样最好。

徐渭不在

用钉子穿了自己耳朵后第二年,1567 年,徐渭杀了自己续娶的老婆,他怀疑这个妇人有出轨行为。徐渭被投进了监狱,后来明末散文家张岱的曾祖父张元忭把他救出。徐渭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疯狂晚年。

长钉穿耳后,这样的事情他还干过数次,比如用斧头劈自己的头颅,“血流被面,头骨皆折”。但徐渭没有死去,经过治疗都痊愈了。

徐渭放荡不羁,轻视礼法,像叛逆的青春期少年。他反抗礼教,不像唐伯虎还要装个样子,他的反抗不事修饰,直来直去。

59 岁时,张元忭邀请他到北京,帮助处理一些文字事务。

徐渭本来是不受世俗约束的人,身为翰林院修撰的张元忭比不得胡宗宪,有财政军事大权,可以让徐渭享受生活,他自然不适应。为了生计,给人代作诗文,三教九流的人都去找他,对徐渭来说“不幸若马耕耳”。张元忭可能也没想到,和徐渭交流交流写文章的心得体会是不错,但要让徐渭勉强作文会生出很多麻烦。

在北京,徐渭一如既往,放浪形骸,四处交游。张元忭看不下去,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声,就常常和徐渭说要遵守礼法之类的。徐渭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怎么会理会这些,“我本来杀人是该抵罪的,那不过脖颈上挨一刀罢了。现在这样约束我,这不就像细细地剐我的肉吗”。俩人最终翻脸,徐渭把恩人张元忭一顿臭骂,扭脸不干了。

徐渭回到了南方,这时他更加痛恨富贵者和礼法之士。交往的多是他过去的朋友和自己的学生,知府想见他都不行。有时候,有人登门拜访,已经推开了门,他一见来客是官员模样,立马从后面顶住门,对来人大叫:“徐渭不在!”

这时的生活也很是吃紧。在外闯荡多年,徐渭没有什么积蓄,而且还不会精打细算过日子,用当时人的话说是“不事生业”。曾经有人送给他十余匹绒布,如果好好计划计划,这些东西也可以变卖点钱,做点投资,可他却在一天之内,剪剪裁裁,把这些绒布用了个精光。

幸好他还会写字画画,卖点字画还可以谋生。徐渭用画换东西,给什么画什么,给蟹画蟹,给鱼画鱼,给酒画酒,酒好画好,酒多画多。但徐渭有个怪癖,就是当他稍有点小钱的时候,别人带着银钱找他作书作画,任凭人家百般哀求,说破嘴皮,他也不会去写字作画。穷得不行,无路可走了,又变卖自己家中的藏书藏画。

迟暮之年,徐渭和两个儿子回到绍兴老家,本来可以安度晚年了。可在62 岁的时候,他和他的大儿子又吵了一架。因为儿子的品行不端,父子俩经常吵架,徐渭大骂“前世不知作何业,有此恶种”,受不了侮辱的大儿子最终和徐渭分了家。

徐渭死的时候颇为凄凉,睡在稻草上,盖着破棉絮。他曾自修年谱,取名《畸谱》。

原本有病

很多文章在写徐渭的时候,都说他自杀若干次,这可能有些臆断。徐渭好好一个人怎么就疯了?

当年胡宗宪攀附奸相严嵩,徐渭代笔写了篇给严嵩贺寿的文章。但胡宗宪抱错了大腿,过完80 大寿第二年,严嵩就倒台了。胡宗宪也遭到弹劾,那篇贺表就是明证。胡宗宪倒台,徐渭也就没有了活计。但那篇贺表却成了一块心病,不时地发痛。徐渭感激胡宗宪的知遇之恩,他决心肝胆相报。现在自己的顶头身陷囹圄,自己又写过阿谀严嵩的贺表,徐渭心中惴惴不安,老想有一天会大祸临头。《明史》记载,徐渭就是整天担心这个才疯的。

他又为什么要自杀?

徐渭的文章谈到长钉穿耳时,并没有说自己是想要自杀。这很可能是患精神疾病后的自残行为。徐渭是庶出,也就是父亲的小妾生的孩子,只有百天多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生母又被赶出家门。兄长都大他二三十岁,他在家里没什么地位,生活得很不愉快。成年后又入赘潘家,当了倒插门女婿,过得也不自在。一个敏感机智的人,身处这样的环境,很自然地形成了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从徐渭写的《亡妻潘墓志铭》可以了解到,他年轻的时候就多猜疑,人格和常人不一样。

40 岁时,徐渭还在胡宗宪的幕下。在写给胡的书信中,他说他自己精神有些问题,经常有说梦话、口干、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焦虑症症状。焦虑症可能已经折磨他很长时间了。41 岁第七次参加科举落榜加重了他的病情。胡宗宪死在狱中后,因害怕受牵连,病情进一步恶化。所以徐渭不是在装疯,更不是突然发疯。

农村精神病人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为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从我院出院的绵阳市游仙区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符合ICD-10,排除严重躯体疾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经住院治疗后均达到临床疗效四级评定的治愈标准;(3)出院后均继续接受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4)均有直系亲属作为其监护人。

1.2 方法

1.2.1 符合入组患者在征得其家属及本人同意后,由个案护士为其建立个案卡

观察前对2组患者均进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1 T A Q)[2]、服药依从性及健康教育知晓率评定。对观察组患者由专业个案护士对其予以为期一年的有计划的家庭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则不予干预。分别于第6个月、第1 2个月对2组患者进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 T A Q)、服药依从性及健康教育知晓率测评。并统计2组患者复发情况。

1.2.2 干预方法

干预频次:专业护士每周电话随访1次,每月上门家庭随访1次,督促每季度进行门诊复诊1次。干预内容:(1)对患者康复情况、自知力恢复情况、服药依从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2)指导患者坚持按时、按量、按医嘱服药,同时要求家属也要做好药物保管和监督服药;(3)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为患者实施支持性心理护理,指导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积极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事件;(4)根据自编的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5)家属支持教育,包括对患者的情感支持和躯体支持教育[3];(6)患者社会生活技能、日常生活技能与劳动技能指导与重建。

1.2.3 评价方法

(1)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用以评定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对治疗的态度。共1 1项内容,总分2 2分,评分越高,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越好,由专业心理测验医师进行评定。(2)自编药物依从性调查表,用以评定患者服药依性情况。药物依从性分三级,依从(主动按时按量服药),部分依从(在家属督促下服药),不依从(拒绝服药或藏药或假服药)。由2名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于出院时,第6个月和第1 2个月时对每例患者进行评定。(3)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评定。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观察组患者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16~30岁12例,30~49岁27例,50~74岁11例;文化程度:小学、初中25例,高中16例,大专以上9例;病程:1~3年1 7例,3~5年2 4例,5~1 0年9例。对照组患者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18~30岁22例,30~49岁23例,50~68岁5例;文化程度:小学、初中29例,高中18例,大专以上3例;病程:1~3年23例,3~5年16例,5~10年1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2组结果比较(表1)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第6个月和1 2个月后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 T A Q)、服药依从性及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经统计,第6个月时,观察组无一例患者自行停药,9 2%的患者仍能保持出院时的疗效,仅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复发,无一例需再次入院治疗;对照组患者自行停药者达6 7%,1 0例患者不同程度复发,3例再次入院治疗。第1 2个月时,观察组无一例患者自行停药,8 8%的患者仍能保持出院时的疗效,有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复发,2例再次入院治疗;对照组患者自行停药者达8 4%,2 1例患者不同程度复发,1 8例再次入院治疗。

3 讨论

3.1 有报道指出

患者在急性期住院治疗后如果不坚持服药,不给予积极的干预措施,其1年复发率可达5 0%。若坚持服药,又有一定的康复措施,则复发率可降低50%~8 0%[4]。而患者能否坚持服用药物,以及药物维持治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知力的恢复程度及服药依从性的好坏。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出院第6个月、第1 2个月时其ITAQ及服药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服药依从性评分高的患者其ITAQ评分也相应较高,反之则较差,二者呈正相关。说明家庭护理干预措施对保持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2 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卫生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也是一种治疗手段,对临床各种治疗有增效作用[5]

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资源相当匮乏,且农村人群对精神病知识知之甚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都怀有耻辱感和难以接受疾病,所以当患者的状况稍有好转就会动摇对疾病的继续治疗。致使农村精神病患者往往在住院治疗出院后几乎没有家庭康复措施,这在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中是远远不够的,从而增加疾病复发机率和精神病患者的肇事肇祸率。本研究不仅将患者作为教育对象,还将患者家属也纳入其中,因为出院后药物维持治疗和患者自身的配合对患者康复固然重要,但心理因素和家庭环境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并希望家属能借此改变对患者的态度,能运用疾病知识和家庭护理干预技巧帮助患者,同时对家属情绪应激和心理危机提供帮助,降低其不适宜的情感表达,改善或提高家庭功能,使患者得到必要的家庭支持,从而促进和改善患者的行为。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表1显示:观察组病人经过家庭护理干预后,第6个月,第1 2个月时其健康教育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说明健康教育对农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3 对农村地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实施家庭护理干预

加强了对农村地区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及个案管理,有利于加强对农村地区精神病人的监管,以有效控制农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复发率,减少农村精神分裂症病人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姜惠敏.居民区中精神病人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心理干预[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2,14(4):249.

[2]张敬悬.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M].行为医学量表手册.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350.

[3]李芝华.家庭护理教育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04,17(1):58.

[4]付素华,等.社区干预对精神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3,15(11):698.

暴力精神病人收治管理 篇5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市政府同意《重庆市暴力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重庆市暴力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暴力精神病人收治管理的长效机制,保障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暴力精神病人的收治管理适用本办法。

暴力精神病人是指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安全的精神病人。

第三条 暴力精神病人的收治管理实行综合协调、属地管辖、强制治疗的原则。第四条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暴力精神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负责暴力精神病人的确定并护送到定点收治医院;卫生部门负责暴力精神病人的收治和康复鉴定。

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和残联等人民团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暴力精神病人的收治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并经鉴定程序鉴定确认为不能辩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应由公安机关送往定点医院强制治疗:

(一)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破坏、劫持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二)杀人、伤害、强奸、绑架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

(三)抢劫、抢夺、毁坏公私财物等严重侵犯公私财产权利的;

(四)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聚众扰乱社会秩序、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严重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

(五)实施其他暴力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六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就近治疗、分片区布点的原则,依托现有的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指定暴力精神病人强制治疗的定点医院,报市政府备案,并抄送公安机关、财政等有关部门。

第七条 需强制治疗的暴力精神病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批准,签发《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通知书》,按划片原则送定点医院治疗。

公安机关对暴力精神病人批准强制治疗后,应及时通知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并同时抄送财政、民政等有关部门。

第八条 定点医院收到公安机构签发的《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通知书》以及公安机关护送来的暴力精神病人后,应及时通知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或者近亲属办理住院手续。对无法通知到病人监护人、近亲属的,或者病人的监护人、近亲属拒绝办理住院手续的,医院应在工作记录中注明原因。

经临床观察(3个工作日内)认为不需要住院治疗的,定点医院应及时向签发《暴力精神病人强制治疗通知书》的公安机关出具书面建议。原签发《暴力精神病人强制治疗通知书》的公安机关收到定点医院的书面建议后,签发《解除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通知书》并送达定点医院,同时通知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将病人接回。监护人或近亲属拒绝接回的,由院方和签发《暴力精神病人强制治疗通知书》的公安机关共同将患者送到患者所在地居(村)委会,由三方共同交给其监护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和抚养人)精神病人或者精神病人无监护人、近亲属的和户籍地属市外的,应交由民政部门救助机构予以救助或护送回原籍。

第九条 定点医院要严格执行《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暴力精神病人收治有关工作制度和流程,按照临床诊疗规范及操作规程对患者实施临床观察及治疗。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控制医疗费用。

第十条 定点医院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加强对定点医院安全保卫工作的指导,认真督促定点医院保卫部门落实各项安全保卫措施,切实维护医院正常秩序。

第十一条 经强制治疗的暴力精神病人符合出院标准的,定点医院应及时向原签发《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通知书》的公安机关出具书面出院建议书。原签发《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通知书》的公安机关接到医院出具的书面出院建议书后,应签发《解除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通知书》并送达医院,同时通知精神病人的监护人或近亲属将病人接回。监护人或近亲属拒绝接回的,由院方和签发《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通知书》的公安机关共同将患者送到患者所在地街道、乡镇,由三方共同交给其监护人。

符合出院标准的“三无”精神病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医院通知患者所在地民政部门接回社区妥善安置;外省籍以及查找不到原籍的精神病人,由医院通知市民政部门救助机构给予临时救助和查找患者原籍并送回原籍。

第十二条 经强制治疗后出院的贫困患者,由当地残联免费发放维持治疗期间的基本治疗药品。社区居(村)委会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实施日常管理,确保其按时用药。

第十三条 由公安部门送往定点医院实施强制治疗的患者,其医疗及生活费用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患者,由相关基金按照规定支付医疗费用。自付部分费用由监护人或者近亲属承担。

(二)未参加医疗保险且家庭困难符合城乡医疗救助条件的患者,由城乡医疗救助资金按照规定支付医疗费用,不足部分由户籍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财政负担。

(三)具有本市户籍的“三无”精神病人,由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财政部门支付相关费用;外省籍以及查找不到原籍的精神病人,由市财政部门支付相关费用。

(四)其他精神病患者,由监护人或者近亲属承担相关费用。拒不缴纳医疗费用的,由签发强制治疗的公安机关、医院和患者所在街道、乡镇三方共同催促患者监护人或者近亲属缴纳费用。

第十四条 建立简便的费用结算机制。定点医院每季度将强制治疗精神病人的有关凭证(《暴力精神病人强制医疗通知书》、出院小结及住院费用清单等)报有关区县(自治县)卫生行政部门汇总审核后,报有关部门或经办机构审核后确认拨付资金。

第十五条 民政部门应落实“三无”精神病人生活救助,指导督促“三无”精神病人治愈后回社区监护以及流浪精神病人治愈后送回原籍等工作。

第十六条 财政部门应将暴力精神病人治疗费用由政府承担部分纳入部门预算,保障暴力精神病人收治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十七条 残联应积极开展精神残疾康复指导,促进精神残疾者参与社会生活,协助做好贫困精神病人的救助工作,维护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八条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有关工作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定点医院及人员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论精神病人的自杀 篇6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方法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殺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1999.311.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与精神病人接触的技巧 篇7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精神科病人大多数缺乏自知力或无自知力, 精神科病人的病情多种多样, 症状不一, 交流的方式方法必须因人而异。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进行有效交流的前提。精神病人精神活动异常、思维紊乱、缺乏自知力。因此,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十分困难, 同时也显得尤为重要。

2 语言技巧

语言是交流情感的工具, 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交谈中要尊重病人, 主动聆听。同情病人, 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感受病人的体验。运用恰当的语言, 引发病人正确的情绪反应, 帮助病人认识自身疾病以及个性弱点。由于精神病人具有易激惹、自卑感的心理, 他们对尊重的需要更强烈, 这就要求护士与病人的谈话要真诚、和善、委婉, 有利于病人自尊心的树立, 加快疾病的好转。

3 行为举止

由于精神病人常会产生一些异常行为, 在护理工作中要观察病人的不同表现, 为正确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护士的行为举止受到病人的关注, 精神病人爱猜疑, 为避免精神病人的猜疑,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表情要庄重、可亲, 举止要大方。

3 正确疏导

在护理工作中应掌握恰当的方式和技巧。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要注意倾听, 病人有合理要求时应尽可能给予满足, 暂时不能做到的一定要耐心解释, 即使无理要求也不要简单的拒绝, 而应当委婉拒绝并讲明道理, 在病人情绪稳定时可鼓励他们参加文娱、体育、工疗活动, 以稳定病人情绪, 减轻其心理压力, 促进病人间的相互情感交流。对积极配合治疗者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应尽量减少批评, 增加正性强化, 有助于病人的心理平衡,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 促进疾病的康复。护士应站在病人的角度理解病人、尊重病人, 获得更多的、可靠的信息, 为提出护理问题、制订有效的护理措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农村精神病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11月30日本院慢性精神科五个病区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诊断、付费方式和用药情况。当天共有住院患者589例, 其中女性170例, 占28.86%, 男性419例, 占71.14%。11月份入院人数为48例, 其中初次入院12例, 占26.09%, 复入院为36例, 占73.91%。11月份出院人数为44例。<20岁2例, 占0.34%;20~29岁12例, 占2.04%;30~39岁77例, 占13.07%;40~49岁157例, 占26.66%;50~59岁240例, 占40.75%;≥60岁103例, 占17.15%。

1.2 统计学方法

将当日调查的用药种类分为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等, 其它药作为辅助药物, 将调查结果用Microsoft 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诊断分类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 占1.02%;精神发育迟滞15例, 占2.55%;梅毒所致精神障碍3例, 占0.51%, 躁狂症2例, 占0.34%;阿采氏综合征5例, 占0.85%;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 占0.17%;麻痹性痴呆症2例, 占0.34%;癫痫症5例, 占0.85%;抑郁症3例, 占0.51%;外伤所致精神障碍1例, 占0.17%;精神分裂症546例, 占92.70%。

2.2 住院病人医疗费用分析

自费病人109例, 占18.17%。公费医疗、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付费病人合计480例, 占81.83%。

2.3 使用药物频率

使用抗精神药物频率, 见表1。使用氯氮平最多, 新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频度已高于传统抗精神病药。使用的抗精神病药除前十种抗精神药物外, 还包括氟哌啶醇、齐拉西酮、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前十种抗精神药物实际使用频度和日剂量, 见表2。

2.4 联用抗胆碱药

联用苯海索116例, 占19.69%。

2.5 联用中枢兴奋药

联用吡拉西坦11例。

2.6 联用镇静催眠药

联用硝西泮5例, 占0.85%;氯硝西泮40例, 占6.79%;劳拉西泮8例, 占1.36%;地西泮2例, 占0.34%;艾司唑仑2例, 占0.34%;阿普唑仑68例, 占11.54%。共联用镇静催眠药125例, 占21.22%。

2.7 联用抗抑郁药

文拉法新1例, 西酞普兰4例, 舍曲林4例, 帕罗西汀2例, 共使用抗抑郁药11例, 占1.87%。

3 讨论

从抗精神药物使用频度看, 位于前十位的分别是氯氮平、利培酮、丙戊酸钠、阿立哌唑、奋乃静、舒必利、奥氮平、喹硫平、氯丙嗪、碳酸锂。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剂量都在推荐的安全剂量之下。随着新型抗精神病药的广泛使用, 慢性精神病患者的抗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 据广州市脑科医院慢性病科的资料[1], 2005年抗精神病药DDDs前五排序分别是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奋乃静和氟哌啶醇, 2006年抗精神病药DDDs前五排序同样是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奋乃静和氟哌啶醇。2006年新型抗精神病药DDDs构成仅占11.35%, 2011年新型抗精神病药已占58.11%。新型抗精神病药具有显著的疗效、高安全性和较少的不良反应。从病人的付费方式到抗精神药物使用频度的改变显示了国家对精神卫生领域的重视及社会的进步。

氯氮平作为最早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使用频率列第1位, 说明氯氮平由于疗效显著, 对部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疗效好, 因此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2,3,4], 但是该药能引起粒细胞下降等严重不良反应, 长期使用影响精神病患者的糖代谢和脂代谢, 导致不可逆转的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及肥胖症,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进一步下降, 因此使用氯氮平时要提高警惕, 加强监测体重、血糖、血脂、血压及血液检查。

抗精神病药的使用剂量都在推荐的安全剂量之下。本调查显示本院单一用药占抗精神病药治疗方案例数的65%以上, 与付红卫等[2]调查的80%有一定的差距, 而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调查的60%相当[4]。慢性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单一用药在临床上成为首选方案, 而慢性精神病患者因多次复发, 为较好地控制病情, 特别是氯氮平+新型抗精神病药已成为常见的合并用药方案, 此方案可减少氯氮平的日剂量, 提高疗效, 减轻不良反应。

从调查可以看出镇静催眠药的应用较少, 占21.22%, 只有1例是联用氯硝西泮+劳拉西泮, 考虑到是临床医生换药过程中, 仍属于合理用药。而值得注意是丙戊酸钠大量使用 (占29.03%) , 丙戊酸钠作为情绪稳定剂可替代碳酸锂的使用, 但因其是强肝药酶诱导剂, 并且常用的不良反应为肝损害, 这种长期、大剂量合并使用丙戊酸钠的情况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 我院在慢性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方案多数是合理的,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大量使用, 个性化合并用药成为治疗方案首选。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抗精神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方法:使用一日法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慢性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抗精神药物处方进行调查。结果与结论:①单一用药占主导地位;②与2005年、2006年比较, 氯氮平的使用仍处于第1位;③新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率已大幅升高, 占58.11%, 传统抗精神病药已退居二线。④丙戊酸钠大量使用值得关注。

关键词:慢性精神病患者,抗精神药,处方,调查

参考文献

[1]陈庆强, 徐义, 王素云, 等.慢性精神病住院患者药物用药调查分析[J].海峡药学, 2007, 19 (11) :106-107.

[2]付卫红, 吉中孚, 杨贵刚, 等.住院精神病患者抗精神病药处方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0, 19 (3) :149-151.

[3]忻珏陈, 徐鹤定, 陈俊, 等.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抗精神病药物处方时点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 2008, 20 (2) :20-21.

流浪精神病人集中供养护理体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共安置流浪精神病人45人。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 》 (CCMD—3) [1]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年龄约8~74岁, 其中女17人, 男28人。诊断:精神分裂症16例、精神发育迟滞19例、情感性精神障碍3例、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3例。合并症:合并关节畸形4例、高血压3例、外伤4例、皮肤感染5例、胃溃疡3例、脑瘫2例、帕金森症1例、双下肢烧伤Ⅲ度1例。

1.2 方法

对流浪精神病人的集中养治管理进行回顾性探讨。

2 治疗与护理

2.1 入院时

流浪精神病人大多是衣着不洁、蓬头垢面, 有些合并躯体疾患、躯体残障甚至生命垂危。救助站工作人员只能提供他所观察到的情况, 不能提供详细的病史;由于病人长时间流浪, 几乎不与人交流, 缺乏关爱照顾, 加之有精神症状, 入院后一般都表现为接触差、思维贫乏或散漫、精神科检查欠合作, 病人对医护人员的问话不回答或答非所问, 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2], 对采集病史、进行医疗文字书写、入院诊断及治疗护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只能靠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严密观察病人的症状, 然后进行综合判断。

2.1.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好入院后的卫生处置

流浪精神病人在外流浪期间倍受歧视、饱受饥寒。每当救助站工作人员送入院时表现为恐惧、疑惑甚至充满敌意。护理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热情耐心地帮其理发、修剪趾 (指) 甲、洗澡更衣、必要时进行灭虱、同时做好口腔卫生、尤其注意女病人会阴清洁。多巡视问候, 让病人感到温暖、愿意接受帮助和治疗、并逐步与工作人员进行简单的交流。

2.1.2 认真进行体格检查, 及时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

由2~3名护士、护工帮助病人测量生命体征, 在协助医生进行精神科、神经系统检查和体查时细心观察病人的外观、情绪和精神状态, 迅速判断病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的帮助和对症处理。及时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 包括脑电图、X光、B超、血液、必要时做螺旋CT等, 为诊疗、护理、书写病历及安排病室提供可靠依据。如发现患艾滋病、梅毒、乙肝、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按传染性疾病管理上报并采取消毒隔离措施。

2.2 入院后

2.2.1 护理工作:

护士一般遵医嘱给病人服用口服药, 极少数进食差者给予补液;新入病人前三天需每日测量生命体征、其他病人只每周一普查生命体征, 若不适则随时测量。基本上是让他们像在家中一样生活, 这样护士、护工就有大量的时间与病人在一起进行生活技能训练和健康教育。

2.2.2 救助工作:

认真落实护理部制定的《流浪精神病人管理》, 提高护理质量。流浪精神病人存在严重的认知和功能衰退, 他们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尤其是二便不能自主。按照管理规定的要求, 原康复医院正副高职称的医务人员带动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病人的基础护理、饮食护理、服药护理、睡眠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行为训练, 尽量让流浪人员过正常人的生活。中心护理部将供养科的医疗护理质量同样纳入医院质量管理控制考核范围内。参照湖北省医院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与医院其他科室一起每月进行质量考核评价, 并及时进行质量反馈, 分析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从而保证基础护理月月达标。

3 体会

3.1 流浪精神病病人的来源分析

3.1.1 经济因素

精神病治疗是一个慢性、长期的过程, 给家属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3], 在我国医疗保险体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 一些贫困家庭因无力负担为病人治疗的费用而发生放弃、遗弃精神病病人的占流浪精神病人的50%。

3.1.2 家庭因素

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导致病人无人监护出现走失;父母道德品质低劣, 认为残障孩子留在身边需时刻照顾很麻烦而丢弃。部分流浪精神病病人回家后缺乏必要的监管, 重新流入社会再次流浪[4]的占流浪精神病人的10%。

3.1.3 疾病因素

供养科收治的流浪精神病人中合并躯体疾病达19%;伴有智力障碍者占30%。提示流浪精神病人的健康状况需要我们的高度关注[5], 早期进行体格检查和各项辅助检查很有必要。

3.2 护理经验

3.2.1 工作人员与病人进行亲情式的沟通、零距离接触, 在日常技能训练和健康教育中给病人提供的情感支持越多, 病人遵医行为的效果越好。

3.2.2 健康教育要持之以恒, 工作人员要将健康知识转化为病人行为改变, 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长期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6], 尤其是智障的精神病人, 更需要反复的教育和强化。

3.2.3 医疗保险和慈善捐赠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为流浪精神病人的救治提供了保障。

3.2.4 医务人员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娴熟的业务技能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交通的便利和流动人口的增多, 各城市的流浪精神病人变得越来越多,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3.2%上升至现在的15.56%。精神病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给城市的市容管理及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精神科护理人员应更好地护理这类特殊群体, 为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CCMD-3)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68.

[2]陈琴, 朱大风.分裂症病人家属情绪障碍的心理干预[J].中华现代医学与临床, 2005, 10 (3) :27~28.

[3]吴冬凌, 李红, 刘雪琴, 等.城市无业流浪人员精神病病人住院治疗的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杂志, 2005, 8 (9) :45~47.

[4]方亚明, 邱友胜, 张春玲, 等.流浪精神分裂症病人临床特征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 17 (5) :296~297.

[5]梁影.流浪精神病人的护理[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2, 3:86~87.

15例精神病人死因临床分析 篇10

1 临床资料

15例中男性13例, 女性2例, 男女比例为6.5:1;年龄20~44岁4人, 45~75岁11人, 女性与男性比例为0.4:1;病程3次住院以下2例, 3次住院以上13例;诊断:精神分裂症12例,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2例, 情感性精神障碍1例。

2 死亡原因

2.1 自杀死亡2例 (占总死亡13.3%)

其中1例为精神分裂症, 另1例为抑郁症。2例在自杀前均有不同程度先兆, 自杀前情绪低沉伴消极言语, 1例自杀死亡前已有自杀行为。2例中1例为病情缓解, 对疾病产生严重悲观失望而自杀。自杀地点为病室、厕所;方式为自缢;时间为凌晨、午夜人少夜静时。

2.2 精神病药物致猝死5例 (占总死亡33.3%)

2.3 严重药物副反应致吞咽困难, 哽噎致死2例 (占总死亡13.3%)

2.4 精神障碍伴发躯体疾病5例 (占总死亡33.3%)

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 在住院期间患脑梗2例, 糖尿病低血糖1例, 急性肠炎低血容量休克1例。

2.5 入院误诊为单纯精神障碍 (实为脑器) , 予电休克及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死亡1例 (占总死亡0.67%) 。

3 讨论

精神病死亡率高低不一, 国外3.2%, 国内10.1%。精神病人死因主要有躯体疾病、自杀、意外三大类型, 一般以自杀、衰竭、感染及心血管疾病多见, 本文以自杀、感染、意外、衰竭为主, 基本与文献报导相似。

自杀是精神病人中最常见原因, 本文15例中有2例自杀。自杀前大多表现情绪低沉, 消极悲观等不同程度的等先兆, 常发生于夜深人静较偏僻处;自杀原因大多有两种:一种是疾病未缓解病人, 以抑郁症病人多见, 此类病人想方设法自杀, 有的曾在床头用衣服吊死, 提示对抑郁症病人在治疗方面尽快提高情绪同时, 在护理方面应加强责任心;另一种为病情缓解病人, 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 产生悲观失望而自杀, 因而提示对恢复期病人要加强心理疏导, 妥善安排患者住院期间衣食住, 及时了解患者心里动态, 做好预防。自杀病人均是采取撕衣裤、床单, 因此建立岗位责任制, 认真查房, 掌握病人的思想及病情变化,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保管好危险品, 及时发现自杀先兆等都是防范自杀发生重要因素。

本文有7例猝死与精神药物严重副反应有关。4例并发糖尿病、冠心病深夜猝死;1例并发肺动脉栓塞;2例因进食哽噎致死, 后2例发生在我院建院初期, 当时应用抗精神病药剂量偏大, 加药过快, 加之患者年龄偏高, 副反应出现较急剧。因此,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时要特别注意病人的个体差异, 对年龄偏大、躯体状况差的病人使用抗精神病药剂量不宜过大, 剂量不能急剧增加以免副反应发生急剧, 预防不及。

社区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 篇11

1 具有良好的护理态度

对待病人态度要和蔼、有耐心, 对病人的病态言行要谅解, 切勿随意责备、讽刺、打骂或捆绑, 避免激惹, 防止不良刺激, 但也不可一味迁就病人, 听之任之。对冲动伤人的病人要劝导和制止其病态行为以防意外发生;对多疑被害妄想的病人, 要坦率诚恳, 举止大方。

2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传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为病人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尊重病人, 不能歧视及嫌弃病人[1]。生活上给予关心、体贴病人, 心理上安慰、鼓励病人,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利于病情稳定和促进康复。

3 合理安排病人的日常生活

3.1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少数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或药物反应的影响, 生活及个人卫生难以自理, 家人就要协助和督促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加强对病人的训练, 帮助病人制订合理的作息时间, 养成规律性的生活习惯, 培养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

3.2 加强睡眠管理

精神病人睡眠的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 家人应尽量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安排病人住在安静、整洁, 避免强光和噪声刺激的地方, 睡前禁止参加能引起情绪剧烈变化的各种活动, 使病人能安静入睡[3]。

4 坚持系统的药物治疗

教育病人树立长期服药的信心, 督促病人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巩固疗效, 防止吐药、藏药或随意擅自减药、停药, 定期到医院复查。同时, 家属应注意妥善保管好药品, 防止病人一次性大量吞服及而造成不良后果。对认为自己病已痊愈不需要服药的病人, 应耐心劝导说服病人, 让病人充分认识到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对无自知力、拒绝服药的病人, 应采取多种方式确保病人治疗, 并且要经常检查病人的衣物, 环境及地面有无药品, 严防病人囤积大量药物用以自杀。

5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如病人有下列迹象者应引起警惕。病人否认有病, 突然拒绝服药;睡眠时间减少;出现片断的精神症状, 如幻觉、妄想、言谈举止异常、情绪波动大、易发脾气等, 如发现上述疾病复发先兆症状应及时送病人到医院就诊。

5 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树立自信心, 消除其自卑感, 同时对周围人群进行精神卫生宣教, 使他们对精神病有正确的认识, 消除社会偏见, 为病人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 使其逐步向身心健康过渡, 成为有益于社会或减少社会负担的人。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精神疾病的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然而, 如何做好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难点。因此在工作中应首先明确精神疾病家属护理的具体内容, 了解康复有关知识, 掌握家庭护理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卫芳, 王万芝, 宋洪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6B) :1090-1091.

[2]李素兰, 王玲花, 赵淑芳, 等.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18-2219.

上一篇:尊重学生的几点方法下一篇:供应链评价研究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