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的社区救赎(通用5篇)
精神病人的社区救赎 篇1
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在家庭中对精神病人实施的特殊护理, 精神病人已由住院医疗跨入社会性治疗领域。某些精神病病人虽经过充分的治疗, 仍需要在家庭成员的照顾下接受较长期的医疗和护理, 即医院与社会、家庭之间, 具有统一整体性, 连续性的医疗服务网, 从而得到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与关怀, 消除或避免一切不利因素, 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防止疾病的复发。
1 具有良好的护理态度
对待病人态度要和蔼、有耐心, 对病人的病态言行要谅解, 切勿随意责备、讽刺、打骂或捆绑, 避免激惹, 防止不良刺激, 但也不可一味迁就病人, 听之任之。对冲动伤人的病人要劝导和制止其病态行为以防意外发生;对多疑被害妄想的病人, 要坦率诚恳, 举止大方。
2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传教育
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有关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为病人建立一个温暖的家庭环境, 尊重病人, 不能歧视及嫌弃病人[1]。生活上给予关心、体贴病人, 心理上安慰、鼓励病人, 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 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利于病情稳定和促进康复。
3 合理安排病人的日常生活
3.1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少数病人受精神症状影响或药物反应的影响, 生活及个人卫生难以自理, 家人就要协助和督促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加强对病人的训练, 帮助病人制订合理的作息时间, 养成规律性的生活习惯, 培养病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
3.2 加强睡眠管理
精神病人睡眠的质量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 家人应尽量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 安排病人住在安静、整洁, 避免强光和噪声刺激的地方, 睡前禁止参加能引起情绪剧烈变化的各种活动, 使病人能安静入睡[3]。
4 坚持系统的药物治疗
教育病人树立长期服药的信心, 督促病人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 巩固疗效, 防止吐药、藏药或随意擅自减药、停药, 定期到医院复查。同时, 家属应注意妥善保管好药品, 防止病人一次性大量吞服及而造成不良后果。对认为自己病已痊愈不需要服药的病人, 应耐心劝导说服病人, 让病人充分认识到精神病复发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对无自知力、拒绝服药的病人, 应采取多种方式确保病人治疗, 并且要经常检查病人的衣物, 环境及地面有无药品, 严防病人囤积大量药物用以自杀。
5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如病人有下列迹象者应引起警惕。病人否认有病, 突然拒绝服药;睡眠时间减少;出现片断的精神症状, 如幻觉、妄想、言谈举止异常、情绪波动大、易发脾气等, 如发现上述疾病复发先兆症状应及时送病人到医院就诊。
5 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树立自信心, 消除其自卑感, 同时对周围人群进行精神卫生宣教, 使他们对精神病有正确的认识, 消除社会偏见, 为病人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要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提高病人的自护能力, 使其逐步向身心健康过渡, 成为有益于社会或减少社会负担的人。
总之,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精神疾病的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然而, 如何做好精神病人的家庭护理是护理工作的难点。因此在工作中应首先明确精神疾病家属护理的具体内容, 了解康复有关知识, 掌握家庭护理技巧。
参考文献
[1]张卫芳, 王万芝, 宋洪春.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护理[J].护理研究, 2004, 18 (6B) :1090-1091.
[2]李素兰, 王玲花, 赵淑芳, 等.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18-2219.
[3]张巧贞.老年精神病人住院期间常见问题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21 (7C) :1334-1335.
精神病人的社区救赎 篇2
根据街道提出的关于 社区对精神病人管控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现就我社区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及做法。
一、任务目标
在全社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精神病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康复、治疗,实施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并接受上级机关检查验收。
二、主要措施
1、建立 精神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同志任组长全面开展工作。
2、搞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康复治疗试点工作。
3、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以社区管理为依托的服务网络。
4、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帮助、尊重精神病人,管好精神病人的生活和治疗。
三、工作流程
根据经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流程大体上为: 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制定规划——培训人员——摸底调查——建档立卡——落实措施——总结评估。
四、具体做法
1、成立以卫生站乡村医生为成员的精防康复工作技术指导站,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日常工作,搞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配合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送往医院诊断及治疗,康复训练。
2、建立社会化工作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为精神病人提供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3、做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全面准确掌握 社区精神病患者基本情况,重症轻症,阵发性,先天性,后天性病人,因疾病或家庭遗传性引起精神病和各种疾病引起的病史调查,并按规定时间填写各种调查报表。
4、筛查重症患者,对精神病患者,有诊断治疗指南的送往康复医院治疗,普及精神病卫生知识,创造接纳精神病人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精神病人就业提供条件,帮助解决他们有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从而顺利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5、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用基层精防康复工作人员统一培训教材,对社区卫生站医生和志愿工作者及家属进行培训。
精神病人的社区救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7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2], 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25例, 女22例, 年龄27~58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 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 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 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 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 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 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 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 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 重返社会, 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 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学历、年龄、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 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 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4]。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 情绪稳定, 生活基本自理时, 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 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 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 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 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5], 以及学习打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 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 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 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6]。
2 结果
2.1 疗效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 所有病人病情稳定。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有25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毁物、冲动、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 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受到了很好的治疗, 而且社会治安秩序得到稳定。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有25例病人纳入管理, 病情稳定, 这些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治疗费用, 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 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支出。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 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我们理当坚决执行, 但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 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 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 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 因此, 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实施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做法有重要的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永梅, 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J].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 2004, 6 (14) :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J].三联生活周刊, 2002 (3) :15.
[3]郝伟, 江开达.精神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9-240.
[4]马惠霞.中国影响心理健康的个体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5, 19 (3) :214.
[5]李洁.从矩阵模型看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 14 (6) :378.
精神病人的社区救赎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5月在我院再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80例, 男108例, 女72例;年龄18岁~66岁 (35.6岁±6.9岁) ;发病年龄15岁~43岁 (29.2岁±6.3岁) ;病程1.5年~36.0年 (13.6年±7.2年) ;文化程度:初中96例, 高中62例, 大学以上22例;已婚102例, 未婚56例, 离婚22例。入组病例符合以下条件:①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4]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各种躯体疾病、药物滥用及其他疾病。
1.2 方法
由2名精神科专业工作人员对病人及知情家属进行直接询问, 填写自制《精神分裂症复发前3个月服药情况调查表》, 项目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精神病学资料、精神药物使用情况、副反应情况、疾病严重程度、服药依从性等。
1.3 服药依从性判断标准
①完全依从:病人能自愿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②部分依从:病人部分时间自愿服药, 大部分时间经别人提醒和督促勉强服药, 或者减量服药;③不依从:完全拒绝服药。其中, 部分依从和不依从被确认为服药依从性不良。
2 结果
2.1 服药依从情况
本组中, 完全依从27例, 部分依从102例, 不依从51例。服药依从不良占85%, 而完全依从仅占15%。服药依从不良是导致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
2.2 影响服药依从性的原因分析
2.2.1 病人及家属方面的因素
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家属的文化程度越高, 知识面越广, 分析问题及接受问题的能力越强, 服药依从性越好。调查发现病人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慢性迁延性的特点认识不足, 出院初期病人多能坚持服药, 家属监督有力;但随着时间的延长, 特别是在病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 家属监督力度下降, 病人随意减量甚至停服药物的现象时常发生。加之家属对病情观察不够, 不易发现病情复发征兆, 以至病情加重而再次入院。这在文化程度较低的病人及家属中发生率更高。
2.2.2 病情方面的因素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病情越重, 服药依从性越差。自知力与治疗依从性相辅相成, 自知力完善者治疗依从性好, 反之则差[5]。精神分裂症病人受症状的支配, 有的整日沉浸在幻觉、妄想之中, 不认为自己有病, 拒绝服药;有的认为自己罪大恶极, 自责自罪, 不配吃家人花钱买来的药;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病人, 饭都需别人督促才去吃, 更不会主动服药;还有受精神病病耻感的影响的病人也不愿意服药。
2.2.3 药物方面的因素
①剂量大、副反应多而重的药物, 病人往往难以耐受而拒绝服药;②见效较慢的药物比见效快的药物更能降低服药依从性;③复杂的用药方案往往使病人不乐于接受治疗;④长效制剂能确保病人依从;⑤随诊疗时间延长病人的依从性下降。⑥因药物有导致困倦、乏力等副反应影响工作和学习, 使病人不能坚持服药。
2.2.4 其他因素
经济原因可以影响病人用药的品种及其住院期间的疗效, 也影响出院后的服药情况而降低服药依从性。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决定了其病程迁延、易复发, 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 药物治疗起关键性作用, 所以服药依从性的优劣对治疗效果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积极干预可以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复发, 节约卫生资源[6]。对于需长期服药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而言, 依从性对预后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有资料显示, 经药物治愈后, 未能坚持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3%。本调查结果显示:服药依从不良者达85%, 是导致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 服药依从不良的主要因素有病人及其家属的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几个方面。
针对以上原因, 可以从改善家庭环境, 开展药物治疗专题健康教育, 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等方面, 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具体措施为:采取家长培训和家庭访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家庭干预[7]。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遗传及环境中的应激因素有关。研究显示,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 有僵硬、松散、缺乏灵活性及较多矛盾的特征, 改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环境和降低家属的情感表达, 可有助于增强服药依从性, 减少复发[8]。因此, 医护人员可以指导和协助病人及家属改善家庭环境, 提高家属与病人相处的方法和技巧, 帮助家属处理好与病人的关系, 增进相互了解与支持, 要尊重理解病人, 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 不断改进沟通方法, 提高交流技巧[9], 使病人家属以及病人周围的人群共同为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宽容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减少不良精神刺激, 提高服药依从性, 保证维持治疗安全、有效地进行。开展药物治疗专题健康教育, 提高病人及其家属对服药依从性与复发的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维持治疗的重要性。尽量在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后出院, 并做好充分的出院指导和建议。制订一个简单易行、疗效确切的维持治疗方案, 在经费允许、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使用长效新型抗精神病药, 简化服药并减少药物副反应, 提高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家属应始终坚持并严格督促病人按时、按量、规律用药, 不可随意改变剂量、换药及停药。另外, 应让病人和家属了解有关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征兆, 严密观察。若有复发征兆, 应立即就诊, 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及早控制病情, 可以减少再住院率。
总之, 通过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服药依从性的调查分析, 发现服药依从不良是导致病情复发的主要原因, 改善家庭环境、开展药物治疗专题健康教育、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等措施, 可以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及再住院率为我们下一步制订防治精神分裂症目标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许玉芳, 蒋菊芳, 吴晓梅, 等.程式训练在精神分裂症病人社区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4) :335.
[2]车新平, 李喜平.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家庭护理[J].护理研究, 2003, 17 (3) :962.
[3]黄廷伟, 黄生万, 熊玲丽.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3, 7 (5) :411.412.
[4]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8.
[5]彭俊.有关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 1998, 10:158.
[6]汤瑞娟, 左平霞.住院精神病人服药依从性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 2005, 17 (6) :331.
[7]郭全芳, 张云红, 张增.家庭干预对ADHD患儿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 (6) :424.
[8]侯东强, 任巧玲.精神分裂症病人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1) :9.11.
精神病人的社区救赎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5年9月经县精卫办专家组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筛查确定的特困精神病人393例, 2007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80例特困精神病人, 现共有特困精神病人473例。
1.2 方法
采用筛查方法对全县的精神病人进行鉴定分类。通过筛查、鉴定和确定三步实现。首先由社区责任医生利用精神病人线索调查表在全县进行精神病人的线索调查。其次由市精卫办、县精卫办的专家和乡镇精防医生、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组成的鉴定小组根据线索调查表对全县的精神病人进行鉴定分类。最后由县精卫办专家组和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特困精神病人对象, 建立特困精神病人档案, 落实责任医生对其进行社区管治。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淳安县是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 总人口45万人。经线索调查、入户调查, 目前确诊精神病人共2 543人, 占总人口的5.63‰, 其中特困免费服药精神病人473例, 占精神病人的18.60%。特困精神病人中男性266人, 占56.2%;女性207人, 占43.76%。全年免费发放药品21种, 合计金额22.3万元。参与特困精神病人管理的责任医生216人。患者年龄分布在11~79岁之间, 平均年龄41岁。其中, 年龄在41~50岁的特困精神病人比例最高, 占到总特困精神病人的30.87%, 其次是31~40岁, 所占比率为28.32% (表1) 。
2.2 疾病分布
特困精神病人中以精神分裂症病人占的比例最大, 达到85.84%, 其次是癫痫性精神障碍, 占9.09% (表2) 。
2.3 社区治疗与康复
2.3.1 组建一级精防人员队伍。
组建一级精防人员队伍, 重点抓特困精神病人的管治, 及时发放药品和实现医生指导下的监护人监督服药, 加强一级精防人员 (社区责任医生) 的培训。充分利用我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定的社区责任医生承担所辖区域的特困精神病人的管理。定期邀请市精卫办专家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病专家, 为我县社区责任医生进行精神病防治知识培训, 并由责任医生对村公共卫生联络员和监护人进行精神病知识培训, 使他们逐步掌握精神卫生、精神病防治及康复治疗基本知识和技术, 逐渐形成一支能胜任工作的精防管理队伍, 为特困精神病人在社区康复治疗的长期管治奠定良好的基础。2.3.2划分特困精神病人监管级别。 (1) 一级康复管治。发作期或治疗中病情波动未入院治疗者;半年内出现过自杀行为或自杀企图者;半年内有影响社会或家庭安定行为的患者。一级康复管治对象共有72人, 占15.22%。 (2) 二级康复管治。经过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超过半年仍需要治疗或病情稳定但拒绝治疗的患者。二级康复管治对象共有171人, 占36.15%。 (3) 三级康复管治。病情稳定超过2年, 自愿接受治疗, 同时符合规定标准者。三级康复管治对象共有229人, 占48.41%。 (4) 四级康复管治, 经过系统治疗, 病情达到痊愈且已停药, 连续5年未发生对社会、家庭及自身不良影响的患者。四级康复管治对象有1人, 占0.25% (表2) 。
2.3.3 管治要求。
Ⅰ级管治:社区精防医生至少每周随访1次;家庭监护人员有责任管理好病人, 防止发生走失、逃跑和肇事或其他意外, 并应严格遵照医嘱督促病人服药, 照顾好病人的日常生活;监护小组及其他人员协助管理好病人, 督促和指导病人参加一些必要的社会活动。Ⅱ级管治:社区精防医生至少每月随访1次;家庭监护人员有责任管理好病人, 防止发生走失、逃跑和肇事或其他意外, 并应严格遵照医嘱督促病人服药, 照顾好病人的日常生活, 密切注意其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应及时同社区精防医生联系并督促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社会活动;监护小组及其他人员应协助做好病人的管理、病情观察、督促服药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社会活动。Ⅲ级管治:社区精防医生至少每两月随访1次;家庭监护人员要经常过问病人的服药情况,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发现异常应及时同社区精防医生联系并督促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和社会活动。Ⅳ级管治:社区精防医生至少每半年随访1次;注意疾病是否复发, 了解和关心病人的生活及工作, 帮助病人解决社交和工作上的困难。
2.3.4 加强健康教育。
为解决农村地区人们对精神病缺乏认识, 歧视精神病人的现状, 县精防办制定了相关的精神病人处方, 印制了宣传资料, 并将精神病方面的知识通过《淳安县公共卫生专刊》宣传到每一位居民中。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每月定期出一期精神病方面的黑板报。各责任医生在村健康教育橱窗中张贴有关精神病方面的资料。
2.3.5 药品发放管理。
根据特困精神病人的类型、病情, 由市、县精卫办专家确定特困精神病人的用药方案, 并根据统计上报药品需量表购药。药品由县精卫办统一管理和分发。社区责任医生具体负责到县精卫办统一领药, 并将药品发放到病人监护人手中, 由监护人给病人服药。为保证精神病人的用药安全, 责任医生发放药品数量必须控制在一周用量内, 责任医生根据病人的管治级别, 定期对精神病人进行随访, 以保证用药安全。
2.3.6 效果。
经过社区管理和治疗, 473名特困精神疾病患者中:好转401人, 显好率达84.77%;能不同程度地参加社会活动者400人, 社会参与率达84.57%。其各类精神病病人社区康复、参与社会活动情况见表4。
3 结论
农村特困精神病人, 系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自从浙江省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在我县实行以来, 政府将特困精神病人的管理、免费治疗等列入了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 并结合本县边区、库区和山区, 经济条件落后, 交通不便, 难以实行工疗站康复的现状, 提出了特困精神病人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依托由病人监护人、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社区责任医生组成的一级网底, 结合县级精卫办专家组成的二级网络协调, 和市级精卫办专家组成的三级精防网络专业指导网络, 为精神病人的管理提供了全方位指导。通过落实社区责任医生精神病人管理制度, 建立良好的社区服务和康复环境以及提供免费用药政策和定期随访。使全县精神病人, 特别是特困精神病人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力地促进了病人的全面康复,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降低肇事、肇祸率, 消除社会歧视。对社会安定和家庭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这为今后农村地区特困精神病人的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精神病人的社区救赎】推荐阅读:
精神科病人的饮水护理05-23
精神病人康复期的管理06-12
农村精神病人06-21
如何处理精神病人上访的意见09-26
重性精神病人06-06
精神病病人06-12
美国精神病人电影解析09-01
老年精神病病人护理06-29
精神病人护理问题和措施11-04
重性精神病人服务管理调查问卷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