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

2024-07-19

农村文化建设(共12篇)

农村文化建设 篇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关建。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村人口众多的镇更有重大意义, 所以农村文化建设更不能只说空话, 搞应付必须落到实处。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谐构建

农村文化建设 篇2

近年来,农村赌博现象愈演愈烈,屡禁不止,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逐步增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格格不入。参赌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党员群众,甚至中小学生都参与其中。赌博,这种不良的社会陋习,严重影响家庭和睦,社会稳定,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希望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农村赌博现象予以高度重视,尽快刹住这股不良之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一、当前农村赌博的现状

1.赌博与娱乐的界限模糊不清。在走访中,多数村民甚至村干部认为“打麻将”、“斗地主”是一种“娱乐”,在他们的思想认识当中,小赌(赌资数额小)不是赌博,只是“玩玩”,既不偷又不抢,赢点钱输点钱是你情我愿的事,大赌(赌资数额大)才是赌博,如输赢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元。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严重的误区,不能分清赌博与娱乐的界限。

2.赌博浪费时间,贻误生产。一种情况,入冬以后,农活相对较少,闲暇时间几个朋友,邻里坐在一起打打麻将,斗斗地主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另一种情况,遇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大家坐在一起打几圈,聊天娱乐两不误。赌博的时间多了,农业生产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赌博现象日趋严重。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刻变迁,赌博现象在农村迅速蔓延开来,屡禁不止。随意走进一个村里,在村的小商店或位臵相对居中人流量较大的地方都可以见到打麻将,斗地主的现象,参与的人有老人,青壮年,妇女。若遇节假日,红白喜事这样的现象更加普遍。

二、分析当前农村赌博的特点

1.小赌公开化,大赌隐蔽化。小赌多在白天,地点多在农户家中或是人流量较大的村商店、村卫生站,隐蔽性并不强,有的甚至把赌桌摆到了院坝,路人皆知。大赌则恰好相反,他们利用黑夜作掩护,聚集在某个特定人物家里或是找一处较为偏僻的房屋里进行赌博活动,为了避免被发现,甚至有专人放哨。

2.参赌人员多元化。赌博由最初的青壮年为主,发展到现在的老年人,妇女,青少年均参与;由最初的无业人员参与,发展到现在的退休教师、职工,下岗工人,学生,社会闲杂人员均参与的一种活动。农闲时期,大部分村民都在家休息,打牌赌博就成了消磨时间的唯一消遣,平时不赌博的人也会纷纷加入到赌博这个群体中。

3.赌博方式多样化。以前的赌博多以打扑克牌,麻将为主,方式比较单一,现在的赌博方式则是层出不穷,赌博机,自动麻将机,少数打工仔从大城市带回来了利用网络参赌和“买码”博彩的赌博游戏。

4.赌博时间长,地点较固定。现在农村赌博的时间不再局限于过春节,不管是农闲,还是农忙;不管是雨天,还是晴天;不管是夜晚,还是晚上,只要一坐上赌桌,短则一二小时,长则通宵达旦。地点则多集中在村商店、村卫生站及某个特定的农户(长期赌博,有固定的牌友)家中。

5.赌博资金越来越大。随着参赌人数的增多,赌资也越来越大。在“输了想扳本, 赢了更想赢”的心理支配下,赌资由几元、几十元逐渐上升到几百、几千元,有的甚至达到了数万元。再加上少数打工仔在外挣了点钱,回到村里显富,在虚荣心的驱动下,赌注越下越大。

三、农村赌博风对建设新农村的影响

1.赌博败坏乡风民俗。赌博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陋习,近年来的农村,赌风盛行且屡禁不止,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而且还与党中央提出的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格格不入,与新农村所要培育的新农民背道而弛,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形成一种恶性辐射。

2.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现在的农村,不管是农闲,还是农忙在牌桌上都能够见到农民的身影,总有人忘不了要摸几把。不少人认为雨天不下地干农活,理说当然的坐到了牌桌上,把雨天当作摸牌赌博的好机会。其实,可以利用雨天在家看点农技方面的书,学习点养殖技术不是更好吗?据调查,约30%的村民认为,在农忙季节赌博不仅误了农时,误了生产,影响了收入,而且长期赌博的人会不同程度的显示疾病的征兆。

3.赌博诱发家庭和邻里矛盾,产生不和谐因素。是赌博就会有输赢,一个人不会次次都赢,总会有输的时候,自然就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如果家中夫妻一方长期参与赌博,那么农活就落到了另一方的身上,长此以往势必会引发家庭矛盾。赌桌上,在利益的驱动下,因为一句话不对或是一个错误的动作都会引起纠纷,与邻里不和,加之有时输钱心情不快,吵嘴、打架等事一触即发,严重影响了家庭和睦和邻里团结。

4.赌博易发生治安刑事案件,影响新农村建设的稳定和发展。“万恶赌为首”,大量事例表明,赌博有百害无一益,赌博歪风不仅扰乱生活秩序,而且危害社会稳定,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颗毒瘤。因赌博输光了钱,变卖家产的不在少数,可赌瘾依然存在,无奈之下,只好选择盗窃,抢劫等,引发治安刑事案件。一些人臵农业生产不顾,不分白天黑夜,大肆进行赌博活动,极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农村赌博的原因分析

1.被高额“利润”吸引,漠视法律的惩罚。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是深受称道的,而赌博正是以较少的投入侥幸获取较多财富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刺激一部分人冒险、侥幸、投机心理的膨胀,使他们不想通过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坚忍不拔克服困难、通过勤奋诚实的劳动致富,而是把致富的希望押在不劳而获的赌博上,梦想投机取巧一夜暴富。而对赌博的处理方式极其简单,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往往是罚款了事,若有亲戚熟人打招呼,甚至不了了之,在一定程度上说也助长了赌博风的盛行。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很多人被高额的“利润”所吸引,走上赌博的路就不足为奇了。

2.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农耕机、收割机等农业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降低了农耕强度,节省了务农时间,村民闲暇时间较多;二是农村很多青壮年学历低,无一技之长在外难以就业,回到村里好吃懒做,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整天在村里游荡;三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少数农民工返乡后,留在在了村里,使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无法得到释放,又找不到致富门路,无事可做,便以打麻将、打扑克来消磨时光。

3.农村基层政权薄弱和农村治安管理不善。村两委针对赌博的行为,最多是批评教育,劝说其不再赌博,因为没有处罚权。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职能也已经弱化,派出所、司法所、工商等部门都已实行垂直管理,乡镇与这些部门的协调存在一定难度,造成乡镇党委政府管理农村的手段弱化。随着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过去那种靠行政手段管理农村的手段收效甚微。而乡镇派出所的建设滞后,警力不足,民警队伍战斗力不强,装备落后等问题都对禁赌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村民精神生活比较贫乏。在农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村民的文化生活仍然存在着娱乐活动匮乏,形式单一等问题。80%以上的村没有健康的娱乐场所,乡镇文化站发挥作用不到位,没有经常组织科技文化下乡,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相对薄弱,村民平时无所事事,除了看电视外,便是打麻将,玩扑克,使赌博之风有了可乘之机。

五、治理农村赌博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所谓“邻看邻、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所以村干部必须带好头,做好表率,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给群众以正面和积极的影响。具体来说加强对村干部的管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经常性的教育、培训、管理。乡镇党委结合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对村干部进行分批次轮训,不断提高村干部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益的意识;另外,党委班子成员应定期与村干部交换意见,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工作状况、廉政情况、群众反应等;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的村干部,采用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建立严厉的惩罚制度。对少数不严格要求自己,染有恶习的村干部,采取批评教育、组织告诫、劝告辞职、免职罢免等措施予以惩罚。

2.加强对赌博危害性的宣传。要把遏制赌博陋习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上加以认识。特别是对“小赌”,不少人认为“小赌”,只是一种开心消遣的娱乐方式,可以调节单调枯燥的精神生活。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必须坚决克服。因为大赌都是从小赌开始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加之赌博是一种能煽起人的原始情绪的、富于刺激的娱乐,一旦参与很容易上瘾,很难自拔。我们可以通过设臵宣传栏、张贴宣传画等多种渠道,多角度,大张旗鼓地进行法制宣传和禁赌教育,增强广大村民的法制观念,使其充分认识赌博的危害性,提高人民群众明辨是非、拒赌防赌的免疫力,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远离赌博,并同赌博违法犯罪活动作斗争。

3.坚持打防结合,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农村赌博盛行的问题由来以久,产生非一朝一夕,治理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遏制住农村赌博的陋习,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出重拳,下狠招,而且要作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各级党委、政府应把治理农村赌博问题作为集中打击赌博活动专项斗争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赌博现象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在打击上做到“严”、“准”、“狠”。同时,抓好警民联防,建立赌博防治责任制。对符合治安拘留的一律治安拘留,符合劳教的一律劳教,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一律追究刑事责任,严厉打击赌博活动。坚决制止缴钱就放人的现象发生,要不断研究赌博的新动向、新特点,探索打击赌博的有效途径。在打击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赌博现象的发生。

4.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不给赌博的存在留空间,就必须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力度,使村民人人有事干,户户无闲人。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人员,广泛开展各类培训,“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解决就业;二是坚持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原则,努力拓展村民转移就业渠道;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经济等,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各地政府应制定宽松、公正的政策,鼓励、引导其健康发展,对个体、私营经济等给予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就业比重。

农村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创新;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7-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劳动力、资金、时间的剩余改变了农民传统的需求结构,文化建设取得了相当成就。我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的战略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这一广阔阵地。发展以豫剧为主的河南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健康的农村文化,保护和建设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的和谐乡村意境,是推动新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程。

一、简要分析当前农村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少乡村文化建设停滞不前,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缺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文化市场中产品不够丰富,符合乡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部分乡村居民等级观念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尤为突出的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目前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关注其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现念转变缓慢,传统意识影响严重。史学家把我国的小农意识当作我国产业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农意识也是发展经济的绊脚石。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庭成了基本的生产单位,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健全、传统的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因此,家族、宗族势力又突显。甚至个别地方宗族势力已渗透到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能够影响选举结果。个别地方封建迷信有所抬头,看风水、选坟台、做道场等一些旧的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这些都影响到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

二是基层重视不够,发展支撑力弱。一些县、乡镇、村领导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总认为经济建设是实的,短期就可以取得效益,能够体现出政绩,而文化建设是虚的,一时不能见效,政绩一时半会难以体现出来。所以,有的口头上强调要重视文化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村级干部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只要吃饱喝足、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三是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不足。当前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导致部分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俱乐部常年没有或只有很少活动经费,文化设施简陋,无法起到宣传教化、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加强工作力度,搞好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又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做到多管齐下,才能推动文化建设,让广大农民共享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

一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应认真领会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树立勇于开创新局面的观念。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要求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把握农村发展的大趋势,充分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文化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同时,上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下级党委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和考核,每年要进行文化建设实绩考评,对不作为、不兑现、不落实者给予黄牌警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评审机制。

二要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基层投一点,社会筹一点的办法,逐步改善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县乡、部门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镇、村两级的文化建设。镇(街道)每年都应建立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文化站、文化室、图书室等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及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出资购买文艺演出这个现实效果很好,既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也带动了演出团队发展。

三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将有志于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点子的青年人充实进我们的文化队伍中来。加强文化队伍的专业业务培训工作,尽快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同时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不断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和指导,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培养一批农村文化骨干队伍。

四要开拓创新,带动发展。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借助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新颖、健康的文化阵地。其次,积极扶持和繁荣文化市场,鼓励、引导个人及外商投资文化行业通过资本的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带动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第三,各级政府要发动和引导经济界的成功人士回馈家乡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 篇4

一、农村文化现状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了极大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还存在许多滞后的地方。

1. 农村文化地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了不同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着差距。首先, 东西部农民的文化生活状况差异较大。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 东部沿海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部分富裕农民的生活模式已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 他们的文化消费更加科学合理, 闲暇时间的分配已得到较科学合理的安排, 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逐渐增加。农民的文化娱乐需求有较大增长, 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整体有所提高。

西部地区农村文化事业的现状同东部相比较, 农村文化的贫困和弱质就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西部农村贫穷落后的地区, 人们对接受教育、学习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早辍学产生文盲, 再由文盲导致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依然存在。在西部农村的很多地区, 由于经费不足, 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仍相当薄弱, 农民的文化生活十分单调。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 人们对外面并不了解, 传统的价值观念仍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的商品观念、市场观念、信息观念、时间观念、效益观念等都非常淡薄, 落后的思想观念禁锢着农民的思想、遮蔽着农民的视野、束缚了农民的手脚。

其次, 由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城乡文化差距也十分明显。在城镇, 各种文化设施丰富, 农民文化意识强、积极性高, 农民自发组织了秧歌队、民间艺术团、唢呐演出队、民间舞蹈团、票友组织等多种文化活动, 组建了一定数量的文艺演出队伍和宣传队, 在自娱自乐的同时还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但在比较偏僻的乡镇或村社, 文化基础设施则十分简陋, 文化活动形式单一, 即使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 也主要是为红白喜事、开张庆典服务, 农民缺乏健康的文化活动, 黄赌毒和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生活。

2. 农村文化水平不高, 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和缺乏。

由于我国农村的特殊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人员缺乏、经费紧张, 农村文化活动结构单一, 农村艺术团体分解严重, 很难组织水平高、影响大的文化艺术形式, 对一些文化艺术节目不能进行很好地打造与推介, 农村的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出现后继无人之可能, 使得农村文化活动走向低落状态, 处在低层面的发展上。

3. 经费短缺, 文化队伍不稳定。

现阶段, 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靠政府财政拨款, 近年来拨款虽有所增加, 但扣除物价上涨等因素, 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增长幅度不大, 有的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为弥补经费不足, 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开展了一些经营活动。但经营活动主要是场地出租。还有一些是图书租赁、录像放映、美术装潢、摄影彩扩等文化经营项目, 大多数是小打小闹, 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一些地方的经营活动中还出现亏损, 导致负债。在入不敷出、资金有限的状况下, 许多乡镇, 文化人员存在待遇低、身份难解决的现状, 基层“文化能人”缺失严重, 文化队伍不稳定, 文化活动难以开展。

二、改善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1. 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首先, 文化部门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理论、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 帮助农民了解我国当前形势,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有效夯实党在农村的领导。针对农民思想混乱的现象, 乡镇各级政府要注重对农民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力争通过思想教育、舆论宣传、各种文明创建活动, 帮助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科技水平、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 力争缩短农民对社会的适应过程。

其次, 文化主管部门要从政策上给农村文化建设予以支持, 从形式到活动上加以指导, 从资金上给予资助, 力争让农民在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享受舒心的文化乐趣。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中, 城市文化部门要积极发挥带动作用, 在对文化设施提供帮助的同时还需对乡镇文化人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从整体上提供全方位的资助。

2. 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一支优良的文化队伍。

针对农村文化人员缺少的现象, 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 加大对农村文化人员的扶持和指导, 从精神上到物质上给以投入。在投入问题上, 坚持政府投入为主, 调动社会力量, 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 绝不能借机向农民集资、摊派。在文化建设中, 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 以乡镇为依托,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

3.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 促进农村地方文化建设。

我国有着悠久历史, 传统文化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农村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土文化对精神生活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抢修工作, 重视对老艺术的继承与发扬, 让其永葆青春与活力。可以考虑对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如民间工艺技师、民间美术师、民间曲艺师等加以奖励, 加强对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以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目标, 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保障农民文化权利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前提。由于我国的特殊环境,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还存在诸多滞后的方面。本文从多个层面着手, 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途径进行探讨, 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关键词:现状,权利,保障,途径

参考文献

[1]耿玲:安徽阜阳让农民文化权益多元化.中国经济周刊[J].http://www.sina.com.cn2008.11.24.

[2]李珣: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年第三期.

[3]李燕华党辉: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文化建设路径分析.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2009年第五期.

农村文化建设 篇5

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我县基层文化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亮点频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一)加大财政投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速。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县委、政府逐年加大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同时我县各镇、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也得到进一步增加。目前,全县五个镇都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能正常开展文体活动的镇文化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申镇,2002年,该镇投资50万元(其中中央文明办投资12.5万元),建成面积为344.8平方米的镇文化站,其中包括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厅、多媒体电教室、办公室及室外文化广场,随后,镇政府采取政府投资和接受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添置了各类书籍(目前已达8000余册)、音像设备、各种琴类、演出服装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借鉴引导作用。与此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全县120个行政村,都设置了村文化室,其中单设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有17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14.2%,其他行政村的文化室与相关活动室合并使用。另据不完全统计,全县120个行政村中,90%以上的行政村采取集体经济投入或村民集资等形式,建起村露天剧场,基本满足村级电影放映、戏剧演出及其他公共活动的需要。同时,县政府投入276万元,用于全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及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目前,全县城乡都可以收听到中央到地方电台的广播节目,农村可以收看到30套数字电视节目(双河镇城区、新营子镇及托克托工业园区可收看到46套有线电视节目),农村远程教育工程遍及()个乡村。农村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县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燃料”,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

(二)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形成和谐托克托的良好社会风尚提供了动力

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强劲的需求。伴随着我县经济的增强,我县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日渐高涨,文化活动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喜人局面,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两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级文化活动规模宏大,感染力强。十几年来,县委政府一直坚持的“三下乡”活动,不仅给农民朋友送去了科技知识、医疗卫生知识,还将新思想、新观念以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三下乡”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一个“品牌活动”。每年一次的元宵节活动是全县人民祈福迎祥的盛大节日,县委、政府认真组织,积极引导,在为其赋予崭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巧妙融入我县传统文化元素,再加上农村文艺队伍的积极参与,使得这一传统节日又具有了教育引导群众的双重功效。近几年的元宵节社火表演中,除保留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旱船、高等传统节目外,还通过制作大型花灯、大型彩车、挖掘发展我县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如将我县几近失传的武秧歌重新整理并演出),使全县人民在享受节日欢乐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古老文化的神奇魅力。

二是基层文化活动灵活多样,贴近群众。县文明办认真组织开展“万村书库工程”,到2008年,已为基层赠送各类书籍3071册,光盘1801张,并配置了音像设备、书架等,2009年,又为50个行政村送去各类书籍共计81800册;县文化局组织两个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深入全县乡村巡回放映,2007年共放映影片20部62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普及了农业科技知识;镇村两级也不甘落后,它们在春秋两季组织晋剧、二人台演出的同时,不断扩大文化活动的范围,如五申镇组织“周周乐”文化广场活动;新营子镇黑水泉、范陈滩营等村民组织文艺队伍参加县元宵节社火表演;古城镇什力邓村村民自发组织每年一次的庙会活动,现已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活动;伍什家镇小北夭、图家营村民自发组织了文艺演出队,除自娱自乐外,还积极参加县、镇文化活动,展现了新时期农民的良好精神风貌和不懈追求。

三是群众自办文化成为亮点,值得期待。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兴办文化事业的同时,我县群众自办文化也逐渐开展起来,并且越来越显得有声有色。由民间人士运作,由民间筹资建设的广宁寺恢复工程的前期基础已完工,计划用两年时间建成并接待游人;五申镇农民企业家王俊义先生投资40余万元,建成润德堂书法展馆,引导农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学习书法艺术,该展馆2006年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全区十佳文化大院”荣誉称号;黑水泉村民筹资50余万元,恢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黑水泉井,建成了文化活动广场、文化室,并积极宣传该村的剪纸艺术。这些群众自办文化活动,虽然刚刚起步,甚至显得有些不太成熟,但毕竟显示出我县群众在追求高尚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县群众自办文化一定会越办越红火。

(三)文艺创作和文博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成果颇丰

近年来,我县从挖掘自身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出发,积极鼓励、组织县内文化刊物、作品创作,涌现出一批好的文化刊物和作品。成功编辑出版了《托克托县志》、书画作品集《云中书画集》、地方文化志书《托克托文物志》、故事集《托克托民间故事集》;地方文化刊物《云中文范》已创办五年,受到全县干部群众的致认可;托县籍全区着名二人台剧作家柳志雄创作的新编二人台《叔嫂情》、小品《寻找老扶贫》等发映农村新风尚、新变化的作品在全市乃至全区受到好评。

二、我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

尽管我县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与当前经济发展速度相比,仍不成正比,与之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质量追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不足之处及存在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落后,发展不平衡现象依然严重

文化建设不能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因此许多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内容,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就全县5个镇来说,除五申镇外,其他4个镇的文化站普遍存在设施陈旧、书籍过时的问题。全县120行政村中,能满足农民文化需求的文化室只有11个,其他109个村文化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用,文化专用设施严重缺乏,图书数量少、实用性差,很难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个别活动存在消极影响

农民农忙时节因忙于劳作,几乎没有时间参加文化活动,要说有,只能是忙里偷闲看看电视、看看电影(县文体局巡回放映或其他商业行为),其他文化活动基本没有;农闲时节除以上活动外,可以看看村里组织的晋剧、二人台演出,有条件的村(如五申村、范陈滩营村等)可以组织农民举行棋类、扑克、乒乓球比赛,或组织观看影视剧、科教片等,而大多数村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单调。同时,各种低俗和消极文化也乘虚而入,侵蚀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大量民歌无法得到传承,传统节目也在渐渐消亡,农村文化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在传统将失,现代价值却无法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农民几乎必然会被各种其他力量所吸引,其中的一种强大力量是各式迷信。在不少地方,“黄、赌、毒”卷土重来,封建迷信活动日趋猖獗,尤其是农闲时节,许多农民参与赌博,几乎将一年辛劳所得输得精光,甚至欠下许多外债(其中借高利贷者不乏其人),严重影响了来年的生产生活和家庭和睦,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消极因素。更重要的是,农村文化落后,扭曲了农民的价值观念,令人堪忧。

(三)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堪忧

受历史、现实原因限制,目前,全县文化系统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许多有成就的书法、图书管理、文艺创作、绘画、文博人员年岁已大,有的已经离开工作岗位,而相关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几乎没有充入,致使专业创作和管理人员队伍陷入青黄不接的状态。镇一级文化干部基本属于“内部调节”,且大多是从事兼职工作,更谈不到“以岗定人、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许多年轻、高素质的人才在文化岗位上工作不了几年,不是提拔,就是交流到其他更“重要”的岗位,基层文化队伍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

(四)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保护任重道远

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既有各种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又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诸如双墙武秧歌、寿阳鼓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剪纸等传统艺术。遗憾的是,目前,我县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较小,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停留在初始阶段,如原来我县非常出名的双墙武秧歌,因缺乏传人,几近失传,虽经过整理,并已参加元宵节社火表演,但从其精髓、神韵而言,仍需下大力气继续保护、挖掘,因此,整理、保护、开发我县文化遗产,对于我县今后的发展来说,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三、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从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精神。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对农村文化站要切实做到“四保留”:即“保职能、保阵地、保经费、保牌子”。对文化工作严重倒退的地区,要建立领导干部问责制。

(一)广开思路,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一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县、镇两级财政拨专款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二是多方融资,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方法,通过争取上级支持、村集体经济投入、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等方式,形成文化设施多元投入机制;

三是做好现有文化设施整合和新建文化设施规划工作,确保实现文化设施功效的最大化。

(二)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全县文化活动健康发展

一是县文体局及其二级单位要根据全县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抓好全年特别是农闲时节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送到基层;同时,要选派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对基层文化活动给予指导、引导;

二是镇村两级要充分挖掘乡土人才的潜能,通过培训、资助等方式,真正让乡土文艺人才挑起开展健康文化活动的大梁;支持、鼓励民间开展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不断扩大群众的参与面,抵制低俗文化和传统陋习,力争让健康文明的文体活动占据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

三是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赌博行为,特别要严肃处理那些组织赌博者和放高利贷者,切不可仅对参与赌博者一罚之了。

(三)注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全县文化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下大力气对全县文化队伍进行规范整顿,认真执行以岗定人,对不胜任的予以交流,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文化工作;

二是通过公开考录、招聘等方式,吸收高素质、专业对口人员进入文化队伍,对确有一技之长的民间艺人、文化能人,不妨打破原有条条框框,破格调入;

三是对现有人员进行岗位培训、确定各自工作责任,确保人尽其才。

(四)培育、扶持、发展具有我县特色的文化产业。尤其要将托克托古老文化与新时代文化产业有机融合在一起,使文化产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文化部门牵头,相关部门、乡镇参与,对全县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挖掘,特别是对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及时进行保护性开发,要投入相当资金,培养传人,确保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总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求有繁荣的文化与之相伴。目前,我县已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发展健康有益的社会主义文化,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全县人民的强烈愿望。我们相信,只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文化建设,我县百花齐放的文化春天一定会展现在全县人民面前,全县人民也一定会共享改革发展带来的文化成果。

战略背景:新农村文化战略思考的出发点

1.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令人堪忧。给农村消极文化现象的产生、发展留下了极多的时间和极大的空间。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来自现代化和城镇化的理念极力要用都市文化来取代农村文化。2.农村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文化动力。农民增收乏力,农村发展缓慢,农业弱势地位难以得到解决,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问题尽管是复杂和多因素的,但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越来越不相适应也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方针政策,其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要完成这一系列任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是关键。因此发展农村文化,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也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

3.国际文化竞争日渐激烈呼唤新农村文化建设提速。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和着作,鼓励美国将其现行的文化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提供理论根据。他们断言,文明冲突不可避免。并公开宣称,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人类社会最终都要走向美国的模式,历史将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与个人至上的人。这就无疑与我们中华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针锋相对。

不仅如此,文化还作为世界经济竞争的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跨国企业的竞争中,国外许多大企业,进入中国并取得竞争地位就是依靠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优势。尽管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但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我们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文化竞争优势。农业是中国的弱势产业,又是中国的命根子;农村是中国发展的难点,又是中国发展的希望所在,是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大后方。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农村,农村不仅要抵抗国际竞争的强势冲击,要在强大的国际竞争中保持稳定并赢得发展机会,更为重要的是要建设具有我们民族时代特色的农村文化,增强中国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实力,抵御国外强势的文化侵蚀。

战略指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制度瓶颈

1.养人的农村文化运行体制。县乡文化部门在过去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运行体制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基层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不懂农村文化为何物,业务素质滞后,来从事文化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拥有一个编制和身份,可以一劳永逸地吃一辈子财政饭。在财政包干体制下,县以上的文化管理部门由于经费紧张,又极力养人,以至出现把国家投入的文化设施租借出去作为娱乐场所来维持职工生存的现象。这种文化体制是一种典型的养人体制,投入再多也是在养人,不能为农民文化生活带来福利。农村文化体制与农村的市场经济越来越不相适应,阻碍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向前发展,成为阻碍农村文化发展的瓶颈。

2.短缺而低效的文化投入机制。一方面,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公共文化机构难以运转,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非常短缺。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指出,2004年对农村文化经费投入30.11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26.5%,低于对城市文化经费投入47个百分点;2004年全国共有720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26.4%,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文化系统艺术表演团体深入农村演出数量最多的是1964年,达82万场,而到了2004年,却只有23.4万场,仅相当于上世纪60年代的1/4;2004年全国县级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仅为0.12册,低于全国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3册,更远远低于国际图联人均1.5至2册的标准。而另一方面,国家的文化投入在文化管理部门内层层剥夺,越到基层,状况越差。文化部门从部委垂直管理到乡镇文化站,在省、市、县文化部门优先满足自己的要求之后,也就是财政投入在一级一级优先保障之后,到乡镇文化站时就已所剩无几。再加上政府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府文化投入是政府出钱,请文化部门和文化团体为农民办事,造成投入者(财政)无法监督,受益者(农民)无权监督,这种机制不改,财政投入再多也没有效益。

3.缺乏内在动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政府在文化建设上,不仅难以像经济建设一样看到高楼大厦的崛起,工厂林立的壮观;也不能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和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因而缺乏积极性。当前的新农村建设,基层政府考虑的还是公路交通、房屋建设、招商等内容,如何活跃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则很少被顾及。对于农民而言,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样受到影响。不仅投入没有经济效益,而且参与文化活动,还要影响正常的劳动收入。税费改革以前组织乡村文化活动,参加的人可以计义务工,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义务工,就很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在文化部门的垄断下,我国农村文化中介组织缺乏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难以发挥配置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均衡发展的作用,也缺乏参与农村文化的积极性。

战略对策:政府推动力对接农村内生动力

1.转换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未能把经营性文化和公益性文化区别开来,政府统包统揽,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要么是政府或某些组织输血式的拨款给农村,或者是造血式的“文化下乡”;要么就是简单地下达考核指标。“政府出钱办、群众围着看”,送去的“文化大餐”却往往不合农民的口味,农民并不很领情。弱势的农村文化发展必然要求政府的扶持,但政府对文化建设应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特别需要与农村内生力量的接应。

充分发挥四个主体的联动作用。农民、政府、文化工作部门和文化中介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四大主体。广大农民要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必不可少,而文化事业工作部门或团体和文化中介组织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缺少,要使政府的推动力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有机对接。从农民的需要出发,从当地的基础和条件出发,将政府力量作用于社会力量,将时代资源嫁接于传统资源,才能使政府力量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唤醒农民的参与热情,才能调动沉睡于乡野的文化资源,从而形成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有力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近年来的农村文化建设注重为农民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科技,不仅很难把文化送到所有村,即使送到了村,也往往是“蜻蜓点水”,“来了就热闹、人走茶就凉”,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温饱”;而且对农民来说,这样一种“喂食”式的帮助,农民的选择余地不大,参与的热情就自然不高。为了真正让文化在农村得到很好发展,除了政府扶持外,还必须重视市场的力量,这是满足农民文化需要的必由之路。为此,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国有国有院团数千个,每年上演4000多台节目,数量之多,世界罕见。但由于缺乏市场意识,这些节目寿命极短,到第二年又被新的4000台节目所取代,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全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国从2003年开始提出整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重点就在农村。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县乡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新的职能定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要从农民最迫切的需要出发,从基层政府最应该做到也能够做到的地方入手,保证基本的投入,完善基本的设施,建立基本的队伍,开展基本的活动。要从完善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入手,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尽快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投入的效益评估机制,防止地方政府将国家的文化投入不是用于农村文化建设,而是在城市里大搞文化形象工程。

把重点放在乡镇。农民更需要的是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生活,所以,必须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中心对村落文化建设的导向、辐射、推动作用。乡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乡镇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活动相对贫乏,与城市文化缺乏对话和交流,跟城市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高度关注乡镇文化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把乡镇建设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中心,对乡镇标志性的文化遗产国家要加大保护,增加投入,加大开发力度。当前,如何在弱势的农业文明与强势的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碰撞中,对农村传统文化革故鼎新,建设农村的现代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

2.发挥农民的主体创造作用。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大家一致的观点。关键是农民怎样才能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体。当前,政府和学者们都认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就是增加投入,让政府多投钱来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孰不知,这只是一种救世主的心态,农民并不在政府和学者们心中成为建设的主体。事实上,农民办文化既有热情,又有信心,也有能力办好。例如,湖南清朝时期总共有400多个大剧场,国家没有投入一分钱也搞得红红火火。当前农民自办的许多文化团体运转得非常不错,而政府主办的许多文化单位却惨淡经营也是生动的例证。

农民是否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这就关系到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问题。农民的主体地位,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为农民服务。当前文化产品的提供者、制造者、传播者把眼光主要放在反映都市生活上,却不熟悉农村、不了解农民,以为想当然的情况就是农村的情况,以为自己的喜好就是农民的喜好。坐在空调房里闭门造车而非深入乡村调查研究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符合农村的现实?怎么可能符合农民的喜好?毛泽东早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旗帜鲜明地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一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为最为广大的人民服务,最为广大的人民是指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要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就要深入工农兵群众,就要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表现群众的生活。那时的文艺作品说的是农民的语言,反映的是农民身边的事情,让农民感到亲切自然。相对于目前文艺上一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洋人文艺和美女文学,毛泽东时代的文艺无疑使大多数农民都感觉自己处于中心地位而非边缘地位。

农民需要文化,但文化更需要农民。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农村的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是现代文化的魂。中国社会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民族文化的代表不是集中在城市,而是体现在乡村。因为只有农村才具有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才具有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原生态文化,有的民族文化就“活”在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如红白喜事、庙会香会所举办的仪式和戏歌表演,实质上是农民在自娱自乐。这不仅是农民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而且是我们民族原生态文化的生命延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忽视了农民创造文化的主体的作用。如果在文化创造上,农民成为了旁观的局外人、简单的劳动者,这种身份不仅造成农民对文化建设的冷漠,而且使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没有了源头活水。

3.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一是文化公共产品要向农村倾斜。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在新农村建设实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中,政府有义务也有能力在农村公共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三是建立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文化站(室)、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可由捐助者直接交付农村,也可由民政部门、人民团体和有关民间组织负责组织发送。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

战略重点: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的发展,必须有一个促进其发展的平台,市场是文化流动和交换的场所,也是文化碰撞的平台。没有文化市场,文化就不能在流动中发展,不能在交流中进步。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严重滞后,与农村经济市场发展不相适应。在农村经济日渐市场化的形势下,农村文化却还是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特别是当前农村民间文化的兴起,迫切需要文化市场的建立和完善。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上市场就不能显示文化的特有价值。因此,必须把发展农村文化市场作为战略重点和农村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1.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包括农民、政府、文化管理组织、文化单位和民间文化组织等。农民是农村文化市场的首要主体,要按照市场的要求,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市场中独立人格,能自主参与文化交换的市场主体。政府应该摆脱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在农村文化市场中扮演好投资者、监督者和参与者的多重角色。文化管理组织要在文化市场中代表政府进行文化服务,进行具体的文化市场管理,要以非赢利的身份参与市场。文化组织是农村文化市场的主力军,是农村文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国家文化投入的主要对象,文化组织使用国家文化资源,应该服从国家的宏观调控,其赢利应该回报社会;民间文化组织正日益成为农村文化的重要主体,也是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中介组织不仅是联结文化单位与个人,政府与农民不可或缺的媒介,也是促进城乡的文化资本、文化遗产和文化人才交流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为文化交流提供信息,降低文化交流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为文化交流提供场所,降低文化流动的成本,降低文化消费的价格,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国家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要把国家投入拉动,民间集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比如民间图书馆、民间剧团、民间博物馆,以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等,要建立一套国家支持体系,引导文化专业户组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新时期下的农村内生型文化。

2.改革文化市场的管理部门。必须紧紧抓住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为文化生产力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管理部门的改革要适应农村文化市场的要求,如规范市场,为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行业标准。因此,文化管理部门必须与从事文化的企事业单位分离而保持行政独立,防止行政与市场嫁接导致市场秩序失范,使企业成为行政的影子,行政管理部门变成利益垄断部门,从而阻遏文化产业进入农村的发展之路。

3.加大文化市场要素的培育。农村文化市场要素是市场发育的关键,市场要素包括文化资本、文化人才、文化遗产等。要促进农村文化资本的优化配置,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使文化资本按市场的要求运行。乡土特色文化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要加快农村乡土特色文化人才的保护和培育,增强农村对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精华,要保护和挖掘农村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充分利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发展缓慢的地方,往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常丰富,农村是我国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地方,要注意保护这些遗产不受损害。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稀缺的文化资源,一旦开发出来就是财富,就是不可复制的文化生产力。要充分利用这些遗产,挖掘其文化价值,打文化品牌让农民发家致富。

农村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农村图书馆;问题;重要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22-01

农村图书馆的建设是现阶段农村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了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以下分析了农村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一、农村图书馆的概念

农村图书馆顾名思义是在农村中发展图书馆的建设,是相对于城市而言,是为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服务的。农村的图书馆主要以乡镇级、村级、个人的形式存在,分布在农村各个角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农民的生活、生产提供服务,通过阅读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水平,从而达到普及经济、文化知识的目的。

二、农村图书馆的重要作用

1.农村图书馆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使位于偏远的农村发生了质的改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随着时代进步。农村图书管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服务,增加经济收入,促进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农村图书馆有利于城乡文化的统一。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城市与农村建设发展的困扰,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文化方面,二者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开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也在日益丰富文化方面的需求,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和农村的文化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量农民不断的进城打工,甚至定居在城市,城乡的文化得不到更好的融合与统一,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一种社会问题。所以农村图书管的建设是很有必要性的,它可以使农民接受先进的思想,不断的更新陈旧的观念,提高农民的自我创业的能力,使农民的物质、精神生活融入到社会当中,从而减少和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和文化的统一。

3.农村图书馆提高了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图书馆的发展不单单是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精神文明方面的发展,图书馆是国家、政府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它主要以传播先进的知识、教育等作用,是农民的精神食粮,因此农村图书馆为农民更好的在农村发展提供了精神、智力保障。

三、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及问题

1.国家投入的经费不足。国家对农村图书馆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图书馆的主要因素。农村图书馆是国家的公共服务单位,资金全部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没有国家的支持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很难开展。在农村很多地方现在仍然没有图书馆,即使有也是摆设,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由于政府的投入少之又少,图书更新不及时,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得不到保证,农民只能通过电视等手段来获取信息,落后的农村图书馆很难满足农民的需要。

2.乡镇政府对农村图书馆不够重视。农村图书馆的建设得不到政府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图书馆对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地方农村图书馆效果不好,就直接不提图书馆的建设,反而盲目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提高自己的工作业绩,忽视了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对农民素质的提高;由于政府的不重视,图书馆很少有人看管,使得图书的管理混乱,阻碍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3.农民的综合素质太低。由于受到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影响,大多数留在农村的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文化素质低下,甚至很多人是文盲,根本对图书馆没有兴趣,乡镇领导不能正确引导农民充分认识图书馆的重要性,许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图书管要收藏哪些书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哪些书能提高农民阅读的积极性,根本得不到重视,不能找到适合农民的书籍,图书馆只能闲置在哪里,起不到任何作用。

四、在农村建设图书馆的对策

1.增加农村图书馆的经费投入和重视。要提高政府对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加大经费的投入,不断更新先进的图书内容,要政府意识到农村图书馆建设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巨大推进力,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作为民生工程,关系着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农民精神生活的提升,政府必須认识它的重要性,不能只做表面性的工作,应付检查的行为,切实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2.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建馆。在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中,还要以各地区农民分布的情况为基础,合理的开展图书馆的建设,要把图书馆建设在乡镇、村的中心,让每个人都能满足对阅读的需要,不能因为图书馆的远近使资源浪费、享有不平等因素,这样可以提高农民阅读的积极性。另外,因为农民的整体素质不同,对于阅读的需要也不同,务必要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采购不同类的图书,使其多样化,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图书馆,优化图书馆的整体结构,让农村绝大部分农民受益。

3.培养农民正确发展图书馆建设的意识。农村图书馆社会结构的不完备、资源不平衡,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没有真正的达到为农民服务的目的,除此之外,盲目的增加经济收入,也冲击了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农村很多地方在农闲的时候进行赌博活动,这种不利于健康的方式盛行,如果利用这些时间去图书馆阅读,能够更好的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农民不是真的缺少图书馆需求的意识,而是这种精神场所无法使其获得真正的表达,农民种好地就行了,这种错误的意识、视野的狭窄严重影响农村图书馆的发展,要让农民正确认识到图书馆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重要部分,而不是单纯的书店。

4.加强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和培训。

农村缺少有经验的图书管理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管理水平不佳,图书馆开展活动的力度不够等等问题都是图书馆没有形成稳定的招聘制度,大部分从事图书管理的人员都是兼职,甚至是通过关系来的,认为图书馆的工作就是业余的工作,这种观念阻碍了图书馆的发展。

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管理,培养一支有素质的管理人才才是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对图书管理员专业水平进行培训,设立上岗考核制度,使图书馆走向正规化;改善工资待遇,是图书管理者能够长期的为农民提供服务的保障。

总结

农村图书馆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农村要结合当地实际切实的把农村图书馆办好,更好的为农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朱福英,嘉兴市构建城乡一体化新型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实践和思考 [J].图书馆,2011(2):110-111.

[2]鄂丽君,许子媛.我国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2012(1):62-65.

农村文化建设 篇7

应该说, 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努力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必须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随着国家财政逐年对农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及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 广大农村的生活水平正要从摆脱贫困向小康目标迈进, 同时, 对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来满足这一需求, 是农村文化建设所必须关注和研究好的问题。如果不用大量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文化精神产品去占领它, 则它必被封建迷信活动、非法会道门组织、邪教组织和黄赌毒等所占领。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括动, 正是有组织地用健康文明的活动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因此, 各级各部门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领导, 把开展文化活动作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改进和创新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作为基层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坚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 用优秀的作品鼓舞群众, 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发动, 引导和组织群众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用健康文明的活动占领广大群众的空余时间, 不断充实其文化精神生活, 另一方面坚决依法打击封建迷信活动和非法邪教组织及其活动。各级领导对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要有清醒的认识, 随时关注所辖地群众的文化生活, 以敏锐的政治鉴别力, 善于区分和处理不同性质的活动, 对健康文明的、弘扬主旋律的、有利于群众强身健体的, 要旗帜鲜明地肯定和推广, 并给予人力物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 坚持“三贴近”原则, 真正把文化活动办到农村去。

在农村, 文化建设服务的重点应该是广大的农民群众。这些形式虽很“土”, 但它却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长期以来, 农村文化建设中形成了一个误区:每一项文体活动, 唱主角的总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或学校的师生, 活动也总是集中在乡镇集镇中心, 广大的农民群众只能当观众, 要使群众文体活动得到蓬勃发展, 唯一的途径就是把活动办到农村去, 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 努力创新活动方式, 深入挖掘并大力弘扬民间广为流传且为群众所喜爱的内容和方式, 让广大的农民朋友组建自己的活动队伍, 用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 鼓励村民积极参加到活动中来,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 争取做到村村有自己的活动队, 每队都经常开展活动, 久而久之, 参加文体活动便融人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成为村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 把重点放在经常性工作上, 不断普及和推广。

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的另一个误区就是仅仅把文体活动看作是重大节假日的庆祝活动, 忽视了经常性工作, 不注重平时勤“烧香”, 到群众思想出问题时方晓急时“抱佛脚”, 过节之时热热闹闹, 节日一过再无人过问, 平时的活动偃旗息鼓, 死气沉沉。要使文化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定要把功夫花在经常性工作上, 要督促各文体活动队利用好劳动的空余时间, 有规律地经常性地开展活动, 最终做到每天或每隔几天便活动一次。这就要求各项活动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文化主管部门要积极深入到农村进行组织和引导, 组织专业人员不断地对各活动队进行辅导培训, 使各活动队能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不断更新活动内容, 不断创新活动方式, 不断增强吸引力。

4、加强管理, 创新内容。

在开展文体活动时, 要注重加强对活动队的管理, 对活动队的组织形式、参加人员、活动内容和活动质量等要做到心中有数,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逐步使其活动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 各文化活动队的活动场地又是一块极具开发潜力的宣传阵地, 只要注重引导和开发, 就可以把它建成一块块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学习法律法规的宣传阵地, 使广大群众在娱乐和健身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不断增强法制意识, 这对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 为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长期以来,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极为薄弱, 一是没有活动场地;二是活动器材奇缺;三是活动经费拮据;四是活动骨干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极大地限制了文化活动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要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 努力做到每村都有自己的活动场所, 有一定的活动器材和活动经费。而这些投入的主体应该是多样性的:a参加活动的人员, 以投工投劳的方式建设活动场地;b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争取将农村文化建设费用列入财政预算;c动员各企事业单位及个体工商户等, 多方集资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活动才能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 篇8

一、文化反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生了广泛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广大农民许多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传承力和判断价值,加之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一个突出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由此导致诸如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精神世界荒芜、文化生活空虚等问题,因此新农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农村学生对新文化的敏感性强,他们头脑里鲜有旧框框,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做出迅速的反映,从而使得他们能成为长辈的文化解释者。因此通过组织农村学校的学生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提高农民素质修养,进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就得以凸显。

“文化反哺”是由周晓虹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借用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十分恰当形象地描绘出发生于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特别现象,即指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在这里,“文化反哺”是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生对长辈产生的积极的正面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的承接者,也承载着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责任。在“反哺”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学生和学校而言,其意义超越文化传承、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是一条促进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反哺”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力量源泉,然而农民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加之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一些农民在思想上抵制新生事物;其次,受体制、经费、师资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校无力承担农民继续教育的重任,而本应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教育,由于本身就十分薄弱,对广大农民的文化提升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

新生代的农村学生对新文化接受能力较强,每天都会从老师、同伴、网络等广泛的渠道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在与长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家长有示范、辐射的“反哺”作用,从而帮助长辈打破僵化思维,走出发展的凹地,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成为懂文化的新型农民,进而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文化反哺”也是农村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时代趋势使得许多农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低度地自我认同。“文化反哺”能使学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认识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并无优劣高低贵贱之分。单纯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文化根基的,这样的农村教育只能是城市教育的附属产品。[2]“文化反哺”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情怀。它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弥补,共同为农村学生的成长输送“营养”。此外,“文化反哺”认同农村学生对长辈的贡献,使学生在“反哺”的过程中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文化反哺”能缓和代际隔阂的问题,提高子女在家庭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这有利于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文化反哺”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密切校村联系。

当今社会,农村学校逐渐沦为文化孤岛,并与农村生活日益脱离。“文化反哺”架设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新平台,使学校与家庭相互融合、弥补,实现双赢。通过“文化反哺”,学生可以激发家长的自豪感,并与家长一起发掘、培植、提升目前还存留的或者可能恢复的农村文化种子,整合农村传统文化,扩大其生存空间。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农村家庭的互动增多,这一方面能促使农村的传统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不再是游离于农村生活和家庭之外的、被变相“隔离”的人群。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能重新意识到学生和学校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有利于农村学校重新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成为当地的文化、人才培养和信息传播中心。

三、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方面。

1. 农村教师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中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首先,农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化反哺”的例子,让学生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其次,教师应该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的一些知识,鼓励学生每天多跟父母交流。

2. 农村教师通过课程与教学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农村教师在合理利用国家课程的情况下,应多多引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能力结构日益丰富。

3. 学校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做家长的工作。

农村教师是广大农民心目中的“文化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导家长让其主动接受来自子女的优质资源,给学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后盾。

4. 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

(1)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

在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及家务,加之许多农民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对孩子作业进行辅导的家长凤毛麟角。针对这些情况,开展“考爸爸,问妈妈,让爷爷、奶奶都知道”的“反哺”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学校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可以确定一些对于学生及家长都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与家长一道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比如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科技知识宣传活动,等等。

(二)学生方面。

1.形成向家长“反哺”的意识。

学生们应该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中主动向父母传授自己所学的知识。

2.认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农村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为优质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3.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父母。

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向父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解除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对父母的束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

4.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有利于“文化反哺”的活动。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利于“反哺”的活动,首先学生自己应该积极地响应;其次学生应该鼓励和带动家庭成员一起参加。

(三)家长方面。

家长必须努力脱离传统的权威束缚,跳出为人长的桎梏窠臼,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调整好心态去适应新文化。

1.在思想上接受“文化反哺”。

家长应该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正确看待“文化反哺”,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适应子女的“反哺”。

2.和子女一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农村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一方面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自己融入到子女的群体中并与学校和子女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同时这对督促子女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而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文化反哺”,使得农村学校通过“反哺”形式开展农民教育成为可能,同时基础教育改革也为农村学校“文化反哺”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其作为农村文化中心在传递和创生文化过程中的应然使命,引领农村学生对其家长的“反哺”,从而激发构建新农村文化的内在张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 1988年创刊号.

农村文化建设 篇9

关键词:农村,文化创作,思想文化,建设

一、引言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时期, 要求整个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由于各种原因, 思想文化的发展开始减缓。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 经济发展速度前所未有, 而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是需要一个积淀过程的。但是在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 应该更加注重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才能实现我国的长远发展, 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提高。

当然, 在进行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有重点、有方法, 才能达到党和国家, 以及人民的期望。而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 相比较于城市, 无论是在经济上, 还是在政治、文化上, 农村的发展都显得有些落后。因此, 必须把这一重点放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内有些研究者把经济发展水平看作“硬指标”, 把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看作“软实力”, 我国必须十分注重“软实力”的提升, 因为思想文化是促进社会平衡、稳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一)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已经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这已经是目前党和国家, 以及广大群众对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形成的共识。在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环境下,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提高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 尤其是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 成为了文化工作的重点。因此,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不仅关系着我国农民的发展, 决定着农村的长远发展, 甚至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都紧密相连。

(二)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已经受到广泛关注, 但因为历史原因和各种客观条件,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经费不足

一般情况下, 在我国现行的文化机构组织中, 省、市一级的文化经费相对充足, 但由于我国农村数量众多, 在经过县、镇、村各级分配之后, 能够用于思想文化建设的经费往往较少。再加之, 这类文化组织机构属于事业单位, 没有产生盈利的渠道, 所有的消费、开支都需要依靠国家和政府来维持。没有固定的收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农村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2. 缺乏人才

在我国的各级文化机构组织中, 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 但在乡镇、村一级单位中, 很多工作人员没有受过高等教育, 也没有专业知识, 在处理事情时, 有时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对进行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加强农村文化组织等方面, 往往难以起到推动作用。更有甚者, 有些地方政府不能够保证文化人才的经济生活来源, 造成文化骨干人才的大量流失, 文化队伍严重缺失, 拥有一支优秀的农村文化骨干力量难上加难。

3. 缺乏意识

根据国家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大部分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阶段, 高中及以上相对较少, 甚至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盲。

这样的现实本身就限制了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 因为绝大多数农民自身并没有提升自己思想水平、文化水平的意识, 更谈不上思想文化建设。这种意识的缺乏问题, 根本上与我国古代长期的封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繁华农村文艺, 建设思想文化

(一) 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党和国家在农村的各种方针政策, 是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制定的, 强烈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是党和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深刻内涵, 宣传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和工作的重大决策和方针政策, 对于国家来说意义重大, 对于农民自身了解实际情况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大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和进展情况, 必定能够鼓舞广大农民的热情, 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实际行动, 明白自身的实际利益, 必定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二) 繁华农村文艺

建设农村思想文化, 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 为广大呈现不同类型的文艺活动。丰富农村文艺活动形式, 可以从普通大众喜爱的, 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 如戏剧、电影、情景剧等形式。当然也要丰富农民的读书、看报类型, 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满足更多的生产力和技术的要求。在互联网时代, 应该对农民的上网问题予以关注, 适当降低农民的上网费用, 积极鼓励农民加入互联网时代, 通过互联网来丰富生活, 学习知识和技术。

(三)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不仅需要在幼儿园、学校的建设上花大力气, 也需要鼓励当地大学生回家乡就业, 为家乡教育做贡献。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几乎很少有人读书看报, 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很少。因此, 还可以建立乡村图书馆, 解决农村缺乏图书资源的问题, 保证农民有书看, 有书读。这些举措, 都可以有效地发展农村教育, 促进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学习新事物, 新技术的能力,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语

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当代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村思想文化建设不仅关系着我国农民的发展, 决定着农村的长远发展, 甚至与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都息息相关。本文基于这样的视角, 分析了现阶段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一些具体对策, 包括, 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繁华农村文艺,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当然, 针对不同地区, 不同的时期, 国家和社会面临的具体问题会有所差异。再者,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问题, 我国思想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其它问题, 在具体对策上, 也有待进一步分析。因此, 本文还需要再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更加细致的分析。本文因篇幅原因, 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李勇.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缺失与建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1) :98-100.

[2]李云.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农村思想文化建设[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6:85-92.

[3]周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 2010.

农村文化建设 篇10

一、农村文艺对农民思想文化的积极影响

文艺是什么?文艺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人类社会通过对文艺的传承和提炼, 不断提升文明高度, 使人们的幸福成为可能。因此, 一切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文学艺术皆属文艺之列。不过本文所讲的文艺是专指源自农村题材, 直接反映农民生活, 表达农民喜怒哀乐的农村文艺。根据各地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实际来看, 农村文艺在配合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宣传、改变农民精神面貌、更新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比如笔者近年来为配合各项农村工作创作的反映构建和谐社会的《和为贵》、关注农村发展的《村民大会之前》、推崇科学文化的《农家书屋》、呼唤法制意识的《借据风波》等小戏;歌颂廉政建设的《闹房》、保护自然环境的《古樟树下》、倡导诚实守信的《还款记》、治理污水的《泉水清清》等小品;宣传下山脱贫的《走出大山天地宽》、拆迁巨变的《送喜帖》、揭露邪教的《信神记》等快板以及劝导计划生育的相声《多子梦》等文艺作品, 总是能在各种展演、会演的演出中引起农民群众的共鸣和良好反响。往往是一场演出活动过后, 一些流行歌曲的演唱或是广场舞之类的舞蹈很快被人忘记。而这种自编自演的原创节目却能被人们久久地津津乐道并传播, 虽说写得不太尽然, 演得也不够完美, 但毕竟反映的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题, 演绎的是老百姓自己身边的故事, 并且又以现代小戏、曲艺之类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呈现, 所以容易被人们所欢迎所接受。由此可见,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农村文艺作品, 确实能在提升农民思想文化素养方面起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宣传、文化的效果是一些报告与讲座所难以企及的!

二、繁荣农村文艺创作是持续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农村文化的不断重视和投入, 各地农村的文化积极性空前高涨, 文化村、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礼堂等各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可谓如火如荼。同时, 农民群众中的戏剧演出队、曲艺说唱队、舞蹈表演队以及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桌球等各类球队的基层文艺体育队伍应运而生, 相继建立, 成为开展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的主力军。毋庸置疑, 这对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以及健身健美方面确实大有益处。但也毋需讳言, 这些文体队伍的活动能否持久, 同样令人担忧和置疑。先撇开体育队伍不说, 就目前大多数农村的戏曲演唱队和舞蹈表演队等文艺团队的活动内容来看, 演唱队大都只是学唱几句老戏或几首老歌, 舞蹈队也就是跳跳排舞、健身操之类而已, 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式。这样一哄而上的“大路货”文化, 久而久之势必令观赏者乏味, 也让表演者厌倦。这又不得不让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一些地方的农村青年民兵俱乐部的建设, 当时也组建过这样的文艺团队, 可不久就二天打鱼三天晒网, 尔后偃旗息鼓了。究其原因, 除了当时上面的持续重视和投入不够外, 艺术形式缺乏多样性, 文艺内容缺乏思想性、时代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 为增强当前农村基层文艺团队的活力, 使之持续开展文化活动, 依笔者之见, 发动群众自编自演, 大量创作符合农村建设实际, 贴近农村百姓生活, 反映农民喜怒哀乐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农村文艺作品, 给基层文艺团队提供足够的演唱资料十分必要。因为时下同样少有作家、戏剧家涉及基层文艺作品尤其是农村演唱作品的创作, 农村文艺团队存在等“米”下锅或缺乏适合基层百姓口味“食粮”的现状。由于笔者坚持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 就时常会接到一些基层文艺团队求要剧本的要求, 可见繁荣农村文艺的剧本创作, 不仅是配合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也是农村文艺团队持续开展文化活动的迫切需要!

三、怎样繁荣农村文艺作品的创作

1. 选择恰当的艺术形式。

文艺作品的艺术形式很多, 有音舞类的声乐、器乐、舞蹈, 有演唱类的戏剧、曲艺, 有视觉类的摄影、书法、绘画, 有阅读类的小说、诗词、散文等等形式。相比之下, 在农村特别是配合农村中心工作的宣传教育方面, 窃以为选择创作戏剧、曲艺这种通俗易懂的演唱类艺术形式最为适宜。比如笔者所在的金华市婺城区是我国婺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农村群众中本身就有爱听爱唱婺剧的习惯, 况且婺剧演唱起来比较热闹欢快、悠扬悦耳, 最为当地农民群众所喜爱。当然, 戏剧的剧本创作以及排演会比其他艺术形式更费神气, 可老百姓会想, 哟!这些事都编成戏, 编成曲了, 说明上面很重视, 事情很重要, 得去看看。人们心里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敬重感、参与感。至于小品、相声、快板、道情等曲艺形式, 那就是文艺宣传方面的轻武器, 相比音舞、书画、摄影、文学等形式能更直接、更快捷地表达宣传目的, 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 注意创作的方式方法。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 农民的生活千姿百态, 农村的工作错综复杂, 而党和政府在农村的一些方针政策和有些中心工作大都是理性的, 可它们又是根据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需要而制定而开展的, 套用一句创作上的用语来不太恰当地比喻, 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在创作相关文艺作品时, 应注意方式方法, 首先要真正领会它们的精神内涵, 其次是不能简单地图解它, 也不能光用一些理论口号来堆砌。否则, 听众或观众还不如去听报告看报纸呢, 那就起不到文艺宣传应有的作用了。

3. 注重作品的艺术质量。

就某种严格意义上来说, 配合中心工作的文艺作品还称不上艺术品, 只是一种宣传品, 但为了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必须注重作品的艺术质量, 换句话说, 就是尽量减少“宣传品”的印记。既要讲求作品的思想性, 更要讲求作品的艺术性, 即作品的趣味性、吸引性、可看性、意寓性。为此, 需要切实把握好以下两点:作品题材的选择和作品主题的提炼。题材要尽量选择作者熟悉的生活, 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巧妙入手, 争取以小见大。主题要尽量体现时代性、主旋律和正能量。因为文艺作品主要是用来引导人、鼓舞人和劝人向善, 引人向上的, 农民群众思想文化素养相对滞后, 农村文艺更应如此。

4. 重视农村业余作者的培养和扶持。

繁荣农村文艺创作, 须要重视农村业余作者队伍的组织和培养, 据了解, 在当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农村业余作者, 尤其是创作农村演唱作品的业余作者越来越少, 已是青黄不接。文化部门应当利用农村业余作者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的生活优势, 担负起对业余作者的组织以及相关业务知识的辅导、培训职责, 同时还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相关创作方面的扶持政策, 以确保农村文艺创作的繁荣。有道是, 剧本剧本, 一剧之本, 可见剧本创作十分重要。

5. 组织原创作品的展示与交流。

在努力开展农村文艺作品创作的同时, 还应积极组织原创作品的展演、会演、比赛等交流活动。要不就会“养在深闺人不知”, 充其量是自娱自乐而已, 如同花朵, 既便再美也会很快枯萎下去。另外, 孤芳自赏也必将导致“井底之蛙”, 因为人, 尤其是文化人 (作者和表演者) 都有一种展示自己才艺的渴望和追求, 只有不断展示自己, 才能相互间取长补短, 创造、发挥出最大的才艺潜能, 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

农村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政治文化;政治参与;发展路径

收稿日期:2010-03-01

作者简介:包美娇(1972-),女,中共台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文化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文化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美国著名学者阿尔蒙德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是在本民族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进程中形成的。”[1](P.26)自阿尔蒙德提出政治文化概念以来,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思考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无论是在提高公民个体政治素质的微观层面上,还是在指导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行为、维持政治关系的宏观层面上,政治文化都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从一定意义上说,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探讨就是如何通过良好政策的制定与推行,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素养,培育农民现代的公民意识,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世纪难题,使广大的农村走上现代化道路。而改革开放搞了20多年,农业、农村和农民却成了困扰中国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抛开改革其他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政治文化观念、意识是影响当前村民自治和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巨大障碍。因此,只有分析和把握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并立足于农村现实,找到适合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性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句话、二十个字,内容全面、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等同于农业生产建设,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改善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追求经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面进步与全面发展。离开“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政治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精神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政治、文化现象归根到底要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立足点同样是其物质基础,这就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农民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与经济力量和经济地位成正相关关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是正相关的。在我国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我们看到农民非常重视自己的政治权利,出现了在选举时期外出务工的农民大量返乡参加选举的事例。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权利意识有了巨大的提升,同时,良好的经济基础也使其有了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将使农村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经济将越来越发达,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而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和民主派,它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民主,这就为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二)农村政治文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思想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农民参政积极性的高与低以及政治态度如何

将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农村的政治生活是由农民的各种各样的政治行为构成的,而农民的政治行为受农村政治文化的影响。因此,农民的政治文化对农村的政治生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农村政治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文化支撑,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来贯彻执行。正如英格尔斯所言:“完善的现代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是不可避免的。”[2](P.4)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有广大农民的政治文化转型,必须要培养村民适合现代化政治发展的观念、意识和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现。

可见,新农村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新农村建设为农村政治文化发展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而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将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氛围。

二、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方向的一般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乡村社会生活的保守与封闭,农民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接受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平等、竞争、效益等观念。政治上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使中国农村改变了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建国初扭曲的治理模式,对乡村政治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农村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而且不平衡,传统文化具有滞后性,表现在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政治民主意识,但又呈现出不完善性和不完整性。

(一)从政治价值角度分析:以自我中心、家族中心向社会中心的方向转化

传统的乡村社会,是以家庭关系为基础而延展开来的,传统的乡村社会的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传统的居制,绝大多数村落基本上是聚族而居,故同姓同宗、有血缘联结的人们,便进一步获得了近距离社交的空间优势。一村一落,同一个祖宗、同一条血脉下来,久处一地,相互守望,结成了温情脉脉的亲密关系和亲密感情,也促成了互信互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礼仪,农村的自然村就是由这些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宗族群体聚集而居逐步发展起来的。由于农民抵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有限,而使得其非常重视家族关系,亲戚间的交往成为农民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面,宗族内的互助成为农民传统的、较为普遍的社会协作形式,如处理纠纷、帮助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方面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办事不是靠政策、靠集体,而是依靠家族势力成为农民思考问题或政治表态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村民自治实践的不断推进以及农民流动的加剧,农民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族力量正在不断削弱,家族势力介入农村政治参与过程尽管没有完全消除,但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和质疑。理性的农民开始放弃族民身份,而以村民的身份参与政治,即农民的自我中心、家族中心的政治价值取向逐渐向社会中心的取向转化。

(二)从政治认知角度分析: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转化

臣民意识主要表现为“服从”二字,对处于支配地位的意志的无原则的顺从和依附。封建专制国家需要的是顺民,需要“被治”的人群,因此,在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中,“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忠君,顺民思想根深蒂固,臣民意识被完全塑造。“对大部分中国农民来说,政治就意味着交租、服劳役或被抓到官府打板子。”[3](P.171)建国后实行的计划经济和“全能政治”,强调的是高度集权和权力主宰社会,以使不少农民还存在着相当的权力崇拜意识和臣民意识,他们普遍地习惯于行政安排甚至是越权安排,即使自身政治权利受到侵犯,也很少会感到有什么不对。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民的流动给人们的政治意识的转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流动农民进工厂后学习和接受种种技术操作规程,遵守和适应工厂制度,规则意识、协作意识、法制意识等现代意识在他们的心理逐步积淀和形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自由、平等、竞争和法治等方面的洗礼。对此,列宁也曾经指出,“与居民离开农业而转向城市一样,外出做非农业的零工是进步的现象。它把居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现代社会的旋涡中,它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及觉悟,使他们养成文明的习惯和需要。”[4](P.64—65)农民由于流动而获得的这一切对每个流动者的原籍即其户口所在的农村在无形中产生了强大的思想拉动和影响,农民对传统和权威不再盲目迷信,而是根据自己新的社会位置和生活阅历来进行重新估量。他们对村庄政治体系施加给他们生活的影响或潜在的影响开始有所认识,并对村庄政治开始发挥一定的作用。[5](P.145)

(三)从政治心态角度分析:由封闭保守向开放进取的方向转化

传统社会的的不流动性,“家国同构”社会结构的同一性,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的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农民的手脚,禁锢了农民的头脑,形成了农民封闭保守的传统政治心理,参政被认为是掌权者的事情,民众最多做个看客而已。于是在政治上表现出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政治心态。一方面农民被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另一方面农民对政治生活不感兴趣,不介入也不关心。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促使了个体意识的萌发,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开始深入民心;另外,随着乡村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电视这一传媒工具在乡村的普及,特别是随着村民自治的兴起与发展,农民对政治信息的吸收和对政治过程的进入也逐步增多。于是,农民的政治知识和对政治过程的实际感受与日俱增,农民对政治有了切身的感受,农民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他们开始关注政治,从当初被动地担心国家的政策会不会变,发展到主动关心和影响政府的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介入国家和乡村的政治生活,尤其是对本乡本土本村直接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政治事务予以高度关注和参与。

(四)从法律认知角度分析:从畏惧转向认同和信仰

西塞罗曾经指出,为了自由,我们才能服从法律的论断。而人民的自由和权利只能通过法律之神保障。传统的中国社会,法律只不过是皇权和拥有特权者的“拐杖”,法律始终属于专制权力和宗法伦理。在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民对法律、法制等几乎没有概念,他们在遇到各种矛盾与纠纷时,更多的不是找法律,而是按风俗习惯办事或采取“私了”方式解决问题。权大于法、情重于法、耻于诉讼等与现代法治原则相左的传统习惯深深地影响着人们。我们知道,法律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必须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国家强制力,二是受控主体对该规范的价值评价力量。法律的实现其根本保障归结为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的国家强制力,但这不是惟一。法律的落实和推广,在很大程度上还得要依靠民众对法的价值观,有了这种价值观,人们才能会认可国家强制力的公正和必要,也才能从内心支持和拥护法律。而中国农村的社会政治生活一直缺少法治的传统与实践。改革开放后,农村的各项政策、体制逐步确立,农村的政治生活从学理意义上进入了法治化时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的增多,随着农村与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与交流范围的日益扩大,随着村民自治的不断实践,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逐步对法律有了认识和接触,逐步形成了对法律的依靠心理,对法律有了自觉的要求,开始形成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的意识,从农民表现出的维权方式反映出他们对法律的认知态度。

目前农村村民的政治文化是分层的、多元的,表现为不平衡性、滞后性和复杂性,既有公民文化、臣民文化,也有顺民文化。在他们身上还或多或少留有传统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影响着农村政治秩序和基层民主的发展。

1.村民的现代民主意识尚未真正确立

民主意识、民主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民主实践的锻炼。由于村民自治的时间毕竟不长,而历史的积淀和传统的影响很深。因此,在农村,现代的民主意识还未普遍确立,农民思考问题还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对村委会选举看起来组织的热热闹闹,但人们往往并没有感到他们是在履行自己庄严的民主权利,对国事、村事缺乏了解、缺乏兴趣,缺乏热情,难以真正参加进去。

2.家族中心的心理依然存在

传统农民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宗族观念。村民们的“族民”意识重于“公民”意识,在行为中往往有意无意地以宗族组织的利益为界限,村民自治中的选举往往成为家族间争夺领导权的竞争,有的地方出现了为家族利益买卖选票、贿选、控选等现象,从而使得村民在参与选举活动中自身的政治意愿不能得到真实、自由的表达。

3缺乏整体观念和危机意识

由于市场经济引起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有的农民把它片面地理解为赚钱经济,为了眼前个人利益急功近利,侵占集体财产,浪费集体资源,不关心集体的长远发展,只管“自扫门前雪”,对国家大事和乡村公益事业漠不关心。

三、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当前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应立足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背景,对传统文化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解释,再现并光扬其具有现代生命力的根本精神,以实现创造性的转化。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构建与现代民主历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政治文化。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乡村治理体制,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效能感,激发农民政治参与的热情

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首先要杜绝政治制度的形式化,确保政治制度的效能,确保农民的政治功效感,从而增强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

新农村政治文化视角中的农民应当具备参与的意识,拥有参与的责任。现阶段在农村推行的一系列政治体制建设的一个中心任务就是如何唤起农民对农村政治建设的参与热情,这决定着农村政治发展的成败。这需要农村体制、机制上的改革,需要有良好制度的支持。一是政府应当完善村民自治的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改变当前不合理的村乡(镇)关系。在当前我国农村公民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在农民还不具有足够的能力很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候,适当干预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政府理应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践和完善、对农村社会的治理负起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义务。但这种干预应该是适度的,应当是一种宏观的指导,它不应当干涉村民代表的选举,不应该插手村民委员会的内部事务,更不应当把村民委员会变成自己的下级行政组织。政府的行政干预必须退缩到一定的领域限度内,减少对诸如村民选举、村集体事务直接的行政干预。政府还应当为村民提供适当的制度化参与渠道,倾听村民的心声,营造社会公平公正的氛围与和谐的社会关系。二是政府应当规范农村、农民的一系列政府行为,调适干群关系,杜绝少数乡村基层干部对农民利益的践踏。[6](P.124—125)在村民自治的民主政治实践中不断扩大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空间,使广大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其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农民也只有积极参与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并从中获得其政治利益,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热情才能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参与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从教育入手,加大农村文化教育投入,提升农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人”这一最基本的单位。在农村,村民个人的文化水准直接决定了这个区域的文化水平。很难想象在一个基本科学文化素质落后的地区奢谈政治文化,也很难想象,缺乏基本文化素质的村民会具备接受民主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条件。正如列宁所言:“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7](P.200)因此,要培育村民的现代政治心理和现代政治文化意识,相当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农村基本的文化教育。实践也证明,凡是具备了一定文化水准的、受过基础教育的村民,他们的政治观念、民主意识明显强于一般人。他们不仅有更强的自信、对一些基本政治概念有更准确的理解,也有更强烈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在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经济还不富裕、社区办学力量较弱的情况下,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优势和作用。县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应当在坚决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不断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民众的民主与法制观念。而且新农村政治文化视角中的农民政治参与应在法制的轨道中运行,农民必须具备现代的法制意识,这也是当前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村的普法教育及其宣传力度,同时,政府特别是基层乡镇政府必须依法行政,确立法制的威严和神圣地位,培育农民的现代法制意识。

(三)从实践入手,疏通和健全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

政治参与的质量不仅取决于政治参与主体的素质,还取决于参与渠道的多少和畅通程度。就法理角度而言,我国已经建立了诸如村民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信访制度等多种可以吸纳农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但从事实角度看,农民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渠道还有待健全和拓宽。这一方面是由于现有制度吸纳群众参与的功能尚未有效发挥,另一方面而是由于形势的发展会不断催生新的政治参与形式,迫切需要提供制度化的渠道加以规范。具体而言,一是要充分相信农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以直接选举、公正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民主选举实践;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民主管理实践;以村务公开、财务监督、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实践。鼓励农民充分利用已有的制度化参与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强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特别是地方人大和政协应增加农民代表和委员的数量,健全候选人制度,保证代表的质量和选民的权利。地方政府也应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更多的吸纳农民参与,给农民更多的政治参与机会。三是完善与农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乡镇治理机制,实行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四是健全和完善信访制度,拓宽农民表达自身利益的渠道。五是建立健全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可以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增产增收,同时,作为农民利益群体的代表可以与政府、基层组织进行沟通,反映农民诉求,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保护农民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2]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3]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徐增阳.“民工潮”的政治社会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4,(1).

[5]匡和平.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J].长白学刊,2009,(4).

[6]徐理响.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J].安徽大学学报,2007,(7).

[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农村文化建设 篇12

一、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异渴求, 村容村貌的改观, 更让村民的精神风貌大增, 于是, 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日渐高涨。当前, 农村文化设施虽然逐步完善, 但远远满足不了村民的文化需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完备, 设备缺失, 利用率低;【文化大院】逐年增加, 节目单一, 可操作性一般。【农家书屋】覆盖面全, 发挥不好, 有的甚至就是锁起来的书屋, 作用不大。文化广场成型的少, 成型的缺少文化带头人, 很难达到一定目的。不成型的建不起。仅有的广场活动仅限于扭秧歌、逛一逛的基本形式, 没有新的文化方式融入广场, 村民自身素质决定了他们的活动方式。农村文化人才偏少, 居住分散, 组织一次不容易, 即使组织了也是匆忙上阵, 无异于纸上谈兵, 起不到想要的效果。

基于农村文化的投入越来越大, 从分发挥文化龙头的作用, 对农村的文化建设知道的越来越清晰了, 让农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充满了希望。今后,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即堪忧又使人充满着期待。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明显不足, 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缺乏长效的投入管理机制, 由于乡村财力困难, 后续管理跟不上, 不少文化阵地存在建得起管不起的现象, 也存在设施破旧、图书流失现象。三是文化阵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有的村对群众读书、用书宣传不够, 引导不足, 群众读书借书的积极性不高。四是农村文化大院节目单一, 内容老化, 缺少专业人员指导培训。五是想创建新的文化大院不难, 难的是缺少文化活动的设备【锣鼓、二胡、唢呐、音响等】, 有心栽花, 无力培植。六是经费限制乡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农村文化建设难, 农村群众素质偏低, 精神文化贫乏的实际, 当前, 我觉得农村文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制定符合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 明确目标和方法步骤, 指导农村文化建设总的目标和要求。1.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 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2.加强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保障农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3.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 提高农民群众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是发掘、保护、开发利用北国温泉这一响亮的文化资源, 充分发挥传统的文化底蕴, 发展旅游带动县域经济增长, 壮大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建立一套体制机制。1.是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 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 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 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 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 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是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 建立政策推动机制, 实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工程, 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 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省市的声音, 也能听到县委县政府的声音。3.是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深化机制, 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 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 强化农村文化队伍体制改革, 创建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 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 培植一些小剧团, 秧歌队, 农民乐队, 文学创作群体等群体性的文艺组织, 鼓励引导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 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四、是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 已街道的标准建农村, 以居民的理念育农民, 推动县城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 与新农村建设同步, 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强化社会治安稳定, 推动农业产业化生产, 美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 乡村好人, 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 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的实惠, 引导资金, 技术, 人才向农村流动, 推动政治, 经济, 人文, 市场, 生活, 生态【六大环境】向建设新农村延伸, 使农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五、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 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食物的旅行下一篇:热处理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