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共12篇)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1
摘要: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中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农村体育事业;2006年1年关于农村体育研究论文数量比20世纪20年的论文数量还多。在2008~2010年三年间, 农村体育始终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 而且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不管是在论文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顶峰;本人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文献综述研究, 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文献综述
本研究利用CNKI数据库 (中国期刊网) 平台,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博士论文数据库、全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范围内, 截止到2 0 1 1年1 2月, 以“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为主题, 查阅相关的研究论文共359篇;并对所查阅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发现对农村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1 农村体育发展史研究
对农村体育发展史的研究, 是我们认识农村体育的前提, 只有了解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 才能更好的认识当前农村体育所处的发展阶段, 才能把握农村体育今后发展的方向。当下对农村体育发展史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表1所示。
三者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在前三个阶段都趋于一致, 只是在第三个阶段的表述上, 卢文云与李会增所提炼的“兴盛”发展阶段中的引号涵义, 与夏成前笔下“浮与沉”中浮沉辨证都异曲同工的体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农村体育的发展特点。三者在阶段划分的差异之处在第四阶段, 卢文云与李会增二者以1992年为划分四、五阶段的时间节点, 而夏成前等以1985年为划分的时间节点, 前两位选择1992年的依据皆为“1992年初,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我国体育事业也全面进入发展阶段。”后者划分依据是1984年12月20日, 国家体委颁布《关于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提到:“优先发展经济比较富裕和体育基础较好的乡镇体育, 是带动和加快全县体育工作前进步伐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小城镇体育文化的发展, 也必然带来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繁荣。
2 农村体育的理论研究
文章《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4], 中指出, “农村体育弱”是在“物质文化范畴”与“制度文化范畴”上进行的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事实判断。农村体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存在某些“弱中之强”也同样能够得到证实。作者研究指出:能否充分利用农村体育的现存优势来逐步解决农村体育所蕴含的诸多问题,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农村体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确立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找准农村体育与文化的契合点、实施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导的区域体育协调战略等有关措施。天津体院的马桂霞从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角度[5]指出:我国要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经济要发展、思想观念要转变、管理和社会指导工作要提高、学校教育要加强。
3 农村体育的功能研究
农村群众体育具有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是获得学者们普遍认可的。近年来对于农村体育所具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也有所阐述。如《全民健身纲要》中明确提出, “……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6]。农村体育可以大大促进和提高亿万农民的体质, 更大的挖掘潜在的农业生产力;农村体育能够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农村体育可以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周志俊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74.5%的人认为体育有健身功能、57.9%的人认为有医疗卫生功能、57.3%的人认为有政治功能、50.7%的人认为有娱乐功能[7]。夏洁的《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文研究认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始终是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里全面分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的具体形势, 深刻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 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也即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生活奔小康, 身体要健康”已经逐渐成为共识, 农民参与健身的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构建全新的农村体育体系, 也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不断开展而得到进一步的完善[8]。
4 农村体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一文, 作者王健等人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现阶段的农村体育,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新农村体育”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调研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于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必要性体现在:发展新农村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体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下新型农民的必要途径。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主体因素、政府投入力度因素、农民文化素质及农村贫困文化因素等。针对上述的制约因素, 作者提出相关的措施:大力促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要建立农村体育长期发展的有效的机制, 另外还要多方面培育农村体育的主体力量等[9]。周卫东在《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研究表明:农民健身的思想意识淡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缺乏、经费不足、体育场地设施简陋或缺乏、农村学校体育建设的力度不足等等都是制约江苏北部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推进苏北农村地区农民体育健身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是:一是强化农民体育健身的意识;二是要加快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三是要多方面多渠道筹集体育活动经费;四是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体育法规体系;五要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建设[10]。
5 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
农村学校体育是农村体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器材情况;农村学校体育课课程设置、教学、教材方面;农村学生身体素质基本状况和体育观念;农村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情况;农村学校体育师资配备情况等。王保亮在《新形势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11]中指出:近年来, 我国青少年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体质状况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更应该引起各级主管部门及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文章以文献资料为基础, 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并进一步提出要以农村学校体育为主要切入点, 加快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6 结语
由于前人所处历史时期的局限性, 他们对农村体育发展阶段的划分与认识也必然带有“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生在此山中”的意境。现在我们站在新世纪的2012年能更清楚的认清农村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结合表1农村体育研究的成果分析, 可见夏成前的划分更具有体育特征。然李会增第六阶段的划分, 在今天得到验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卢文云, 熊晓正.建国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4) :455~457.
[2]李会增, 赵晓红, 王向东, 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 2007, 43 (4) :3~9.
[3]夏成前, 田雨普.新中国农村体育发展历程[J].体育科学, 2007, 27 (10) :32~39.
[4]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0 (6) :14~19.
[5]马桂霞.二元社会结构与农村体育发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1993 (1) :31~35.
[6]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6:151~158.
[7]周志俊.安徽省农村乡镇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28~29.
[8]夏洁.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J].达州新论, 2007 (2) :41~43.
[9]胡庆山, 王健.新农村建设中发展“新农村体育”的必要性、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学, 2006, 26 (10) :21~26.
[10]周卫东.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健身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纪桥, 2007 (12) :153~154.
[11]王保亮.新形势下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世界, 2008 (6) :15~16.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2
摘要:针对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新思路,提出了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村 体育文化 策略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背景
1.1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温家宝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了“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健康水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作为根本目标。加大农村体育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1.2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体育文化注入现代文化元素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是我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2007年国家安排了资金9500万元,在河南、江西、湖北、广西、重庆、陕西、山东、浙江等8个省市选择2500个行政村进行试点,进行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到2010年争取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的公共体育场地,将惠及5.1亿农民。建立农村公共体育物品农民需求的表达机制,真正形成农民体育“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使其成为村民利益的真实代表者。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民体育运动。所有的体育供给,既要贴近农村,又要贴近农民,逐步使亿万农民都有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让“全体国民都能享受到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的发展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从而使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元素。
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的意义
2.1 体育文化建设能改变农村传统体育观念 由于受长达2000多年封建社会旧思想的影响,一直视体育活动为“不务正业”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已经根深蒂固,一时还难改变。农村又多数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对外交流有限,使得农民的思想、性格、价值观、风俗习惯比较保守。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低,多数农民误认为田间劳作可代替体育锻炼。无病即健康,这种旧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农民的体育观和健康观。在现代社会中,在现代社会中,体育文化成为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育文化的建设以其独特的方式,不断改潜移默化的变着农民的认知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体育文化建设,可使农民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地深化和发展,使农民对体育运动产生一种新的、普遍而科学的社会观念。
2.2 体育文化建设加快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而且还可以育心。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能够让广大农民在忙里偷闲时放松心身,有利于在农村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在农村育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增进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华体育精神”是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文化的传播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村体育文化的多种形式有效的改善了农村单调的业余文化生活。像扭秧歌、赛龙舟、篮球赛等等体育活动不仅能在农闲时间娱乐人们的身心,增强农民体质,促进农民身心健康,还给农民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致富经验、改善人际关系、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平台。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3.1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 要把眼光放在满足人的体育文化需要,注重提高人的体育精神境界和凝聚力上。指导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求,来作为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各项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以农民为中心,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精神文明创造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道德素质和体育科学文化水平,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只有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结合农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推进农村体育文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进程,真正做到农村体育文化管理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创建和谐农村体育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利用现代媒体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多样性 农村体育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及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我国有56个民族,地域分布广,造就了我国农村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当今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要把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明创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体现现代体育文化特征的新农村体育文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建立农村体育文化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网络和各种媒介,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强农民体育健身活动的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把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连接起来,形成体育文化网络。教育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新理念,把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成为一种自觉活动。
3.3 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激发农民体育参与意识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并创造了条件,必将给新农村体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开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农村体育建设的载体。因此,应切实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将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把国家的投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民心工程”,从而使体育服务覆盖整个农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增强农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因地制宜,积极扶持,注重实效和“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覆盖面大,包容量大,社会化程度高的农民健身体系。同时加大体育知识宣传,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的作用,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和激情,使其从不想参加体育活动,转变为要求参加体育活动。参考文献: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
1.引言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国家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又进一步把我国农村建设提到了一个特别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一些列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为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也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广大新农村村民将传统的体育文化和富有时代感的体育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了喜闻乐见的体育文化项目,吸引了广大村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苏南新农村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情况
2.1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制度建设情况
为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全民健身制度,例如: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这些文件的制定,为地方性文件的制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江苏省在2010年颁布了《江苏省全民健身条例》,2011年颁布了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2012年印发了《江苏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市市民体育健身条例,随即各县级市也出台了相对的市民体育健身条例,这些制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开展。
2.2苏南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情况
社会体育指导员,系指在竞技体育、学校体育、部队体育以外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1993年12月4日国家体委第19号令发布了体育指导员等级制度,为实行体育指导员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从江苏省体育指导员培训情况看,到2013年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20.2万人。地方各级体育主管部门,还根据地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训体育指导员,让他们去带动地区体育特色的发展。根据走访调查情况来看,苏南新农村村民认为有体育指导员占62.2%,认为没有的仅占4.4%,基本符合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从调查还可以看出,苏州的昆山市、吴江区、张家港市、无锡的江阴市,大部分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这已经远远超过体育总局2011下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的要求。
2.3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社团建设情况
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体育社团的主要职责是:宣传和组织群众参加体育运动,团结和动员社会力量参加体育运动,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从调查情况来看,苏南新农村村民认为有社团占35.2%,认为没有的占37.4%,认为不清楚的占27.4%,说明苏南新农村体育社团的存在情况还不是很理想,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要引起苏南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
2.4苏南新农村村委会体育文化活动宣传活动情况
苏南各级政府,充分利用广播、电台、互联网、宣传橱窗、报纸等载体,进行体育文化活动的宣传活动。例如:太仓市政府根据现代化建设要求,在太仓日报开辟体育版,在相关频道定期刊播体育新闻等体育栏目,在主要频率开设体育专题。户外体育专栏宣传、户外体育公益广告覆盖全市,在政府网站中有专门的体育频道。太仓体育局还编发一批有太仓地方特色的体育专刊,全市体育宣传媒体覆盖率已达到100%。这些宣传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育意识,向农民群众注入科学的体育活动新观念,使广大农民群众追求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积极性得到提高。
3.结论
3.1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制度健全,各级政府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指导新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
3.2苏南新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充足,大部分新农村体育指导员数量已经超过每千人至少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
3.3苏南新农村体育社团数量还不足,村民在意识形态领域对于社团组织不是很了解,很多自发的体育组织没有及时登记成社团组织。
3.4苏南新农村体育文化宣传活动主要依赖县级政府部门,村级体育文化宣传活动还没有形成氛围。
【参考文献】
[1]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工作总结[EB/OL].http://www.govyi.com/fanwen/kjwtzz/201411/fanwen_20141123153247_
173459_2.shtml,2014-11-23
[2]体育社团[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596
43.htm fr=aladdin
[3]周沛.农村社会发展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罗湘林.村落体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5
[6]张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商丘市农村社会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8
(本文系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南率先现代化进程中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13SJD840010)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发展 篇4
1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体育的最重要问题是体育人口,体育经费、体育人才、体育运动设施、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服务产业。而新农村建设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1 . 1 新农村建设方便体育运动的开展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人口集中到社区中来,这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有利于体育活动的发动和推广,社区中的人也就成了潜在的体育人口,为体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在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体育工作有利于开展和传播。另一方面在农村中有很多老艺人,他们是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的宝贵财富,这些技术和文化是我们先辈人在实践中巨剑积累起来的智慧的结晶,对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事业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1 . 2 新农村建设对场地器材和经费保障方面的政策支持
农村体育发展的最大的瓶颈就是经费不足和场地器材相对困乏,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城镇建设体现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在小区建设中,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小区必然存在大量的体育健身器材。健身长廊,健身路径,健身广场等体育活动场所在小区中必然能找到他们的身影,这些设施的建立,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使这些体育设施发挥他们的作用,得到正常的维护,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肯定会提供一定的财力支持。政府的支持为体育经费来源以及体育经费的融资提供了保障,为体育事业的蓬勃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 . 3 新型农村社区化的建设, 滋生了人民对农村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长期以来体育运动知识在农村比较匮乏,体育运动意识比较淡薄,认为干农活就是锻炼身体,做体育运动会被人冷嘲热讽,会被认为“吃饱撑的”根本无用。这种认识观念阻碍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这个群体对体育和健康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劳作强度的下降,出现了很多由于缺乏正常锻炼而产生的富贵病,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体育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而在农村主要的锻炼方式就是跑步,广场舞。活动的方式比较单一,能选择的活动项目也比较少。农村体育是个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好农村体育对扩大体育市场满足体育需求有很重要的作用。
2 农村体育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有促进作用,同样农村体育的也对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宣传发动作用、体现社区功能方面、丰富社区生活、增强新农村内涵等。农村体育有利于体现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
2 . 1 农村体育的开展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和发动
新农村建设开建之初,小农思想、和乡土观念严重的影响着社区建设的进程,新的示范小区和新城镇的建成后,在政府的引导下,社区人民在体育广场翩翩起舞,在先进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尽情的释放着他们的快乐,社区的便利,社区的城市化生活,潜移默化的改造着人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偏见,客关上增强了人民对城镇建设得的积极性,有利于新农村建设成效的宣传,有助于减少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错误认识,通过体育媒介可以起到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的作用,对发动广大人们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作用。2 . 2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城镇的内涵, 增添生活色彩有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独特的人文特点和乡土气息,很多体育传统项目为新农村建设立下过汗马功劳,比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柳林花鼓,在柳林镇申请中心镇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柳林花鼓,降狮舞等一大批民间传统项目,广泛的宣传了柳林的光辉形象,展现柳林镇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这些文化特色大大地增强了新农村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把新农村建设成有文化,有特征,有色彩的城镇做出了很大贡献。
2 . 3 体育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为乡村生活增添活力。尤其是集体的运动项目可以增进人民的感情,加强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通过体育运动和体育赛事可以展现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比赛中宣扬体育精神,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精神文明进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发展好农村体育事业,利用好体育的社会功能,体育就能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服务。
2 . 4 农村体育经济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体育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国外的体育市场为国民经济贡献值远远高于国内。体育经济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水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农村体育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市场必然就有需求,农村体育事业的壮大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不同需求必然涌现出来,相应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定会大幅增加,各种体育运动的技术培训,档次不同的健身指导,人们对运动中寻找快乐促进健康的需求等等。体育丰富了人民的生活,逐渐改变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开发农村体育市场,搞活农村体育经济,将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农村体育的发展方向
3 . 1 努力发展农村体育经济产业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大潮中,体育经济的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搞好体育经济,发展体育市场,也可以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资料显示中国有九亿人在农村,但是农村的体育发展却很滞后,农村体育经济同样也存在着很大市场,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同时,利用农村体育潜藏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拓宽就业途径,利用体育的平台,唱好一场经济发展的大戏。
3 . 2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产业
农村体育服务业的现状很薄弱,发展服务业可以解决农村体育服务行业缺失的短板,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体育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的体育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农村的体育人口数量也在显著地增加。但为农村体育服务的机构可以说少之又少,一方面体育人才大量闲置,很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者是抛弃专业另奔前程。另一方面,农村需要大量的体育专业人才来支持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状况的发生主要原因还是农村的体育市场还不够强大,当然这种强大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发展体育服务行业也是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农村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3 . 3 打造独具特色的体育休闲事业
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农村休闲体育可以以本地的民土风情,独特风格为特点发展休闲体育经济,例如结合传统体育项目,建设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把体育元素整合到游戏中,使人们在休闲游戏的同时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例如农村体育发展可根据附近地貌地形特点,开发出登山、滑沙、攀岩、激流冲浪、迷宫激战、蹦极、山野马拉松、漂流、马术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吸引远近居民在贴近大自然的同时,体验挑战自然、战胜自我的快感,又能加快当地体育设施的健全和农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这样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又可以刺激农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增加农民参与体育消费的欲望。农村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浓厚,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可以为农村休闲体育的发展服务。
4 结语
在实现中国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在,农村体育遇上了很好的发展契机,新型农村建设有利于农村体育的发展,他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样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研究好发展好农村体育,让农村体育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人民生活,让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经济发展同飞,让中国的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之梦跨越。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农村的体育事业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农村体育也为新农村发展提供了很多的帮助,本文采用调查研究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归纳法等方法对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促进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下一步农村体育发展的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体育建设 篇5
北京奥运会胜利闭幕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又在我国深圳成功举办。中国健儿们一举夺得75枚金牌,创造了历史新纪录。而社会各界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此中,新农村中的体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傍晚时分,笔者来到一个靠着小山旁的村子活动点。这里的体育设施不仅有篮球场等大型设施,还有各种小型的体育健身器材。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从四面八方赶了过来,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有开小轿车的,有走路过来的。他们把场地一分为二,似乎有着一种男女平等的概念。女的,在哪一边,放起音乐,跳起了时尚的舞蹈。男的,在这一边组队打篮球,输了则自动换组。
笔者访问了一位大妈和一位打篮球的小伙。大妈乐呵呵的跟我们说,新农村自从有了这么一个好地方,大家晚上就有事情干了,不会再围在一起打麻将了。晚上来这跳跳舞,身体啊,跟健康!而另一位小伙则说道,我们平时都在办公室里干活,一天到晚处在空调里,身体老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好了,每天晚上出来打打球,身体爽了,人也舒服了!
听了大妈和小伙的话,笔者总结了一下几点优势:发展体育事业,把我国从体育大国发展成体育强国;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摆脱不良风俗习
惯;促进邻里和谐,间接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当然了,在体育建设中,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体育建设不够完善,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在器械种类上还不够齐全;体育设施无人看管,破坏了也无人修理,风吹日晒,以致失去其功能;农民群众素质还有待提高,随地扔垃圾的现象还是能够随处可见的,也无人阻挡,更无人清扫了。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途径研究
本文以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注意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内容资源。本研究结合夹江地方特色,创造性地将《纸乡秧歌》引进小学课堂,增加教学内容多样性;引导师生领会《纸乡秧歌》的纸乡文化精髓;积极传承弘扬地方优秀体育文化,并以《纸乡秧歌》在我县农村小学推广途径为例,深入研究夹江县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检索,查阅了与本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对本文的研究观点、概念界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调查法
主要调查在该课题研究之初,学校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二、研究对象
夹江县农村小学。
三、研究结果
(一)概念界定
纸乡:1000多年来,夹江人世代“以纸为生,以纸为利”。在这片土地上,围绕手工造纸,不断积淀着深厚的纸乡文化,不断孕育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是享誉全国的“蜀纸之乡”。
《纸乡秧歌》:是健身秧歌的一种,是以竹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民歌《竹麻号子》和夹江民间戏曲《堂灯》为音乐素材,它是在结合原有各派秧歌动作的基础上,根据我县传统手工造纸中七十二道工艺的动作创编而来。它的旋律优美、动听,热烈火辣,舞步活泼、俏皮,给人以美的享受,展现了纸乡人造纸劳作的繁忙场景和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动作主要以“走”“摆”“扭”“跳跃”为主,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徒手的或手持轻器械的练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很好的健身锻炼效果。
(二)《纸乡秧歌》的文化价值值得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传承
夹江“竹纸制作技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秧歌文化在我县源远流长,特别是最近十年,更是迅猛发展,群众基础良好,县秧歌代表队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比赛获一等奖,2004年在中央三台“舞蹈世界”栏目中展示,并两次出访韩国。2007年夹江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健身秧歌之乡”。
根据《纸乡秧歌》本身特点,在我县小学校开展具有非常适合的优势:(1)动作大方且简单易学,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不易受伤。(2)音乐节奏欢快,表现形式不仅有集体运动,还有个人配合,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3)形式活跃,不受场地因素制约,所需器材少,投入小。基于它的悠久历史和运动价值,我们在全县小学体育教学中,将它作为地方体育资源引进课堂,这既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纸乡秧歌》的积极推广。
(三)积极探索农村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加强宣传营造环境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的基础
我们充分利用电视台和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对《纸乡秧歌》的价值、功能进行多渠道覆盖和多形式宣传,让大家都了解《纸乡秧歌》,并参与学习与锻炼,享受其带来的快乐,使师生真正认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我们进行了《纸乡秧歌》在我县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的调查。调查显示,《纸乡秧歌》在中老年人中群众基础很好,县城内的各广场、社区活动开展热闹非凡。而在我县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器材不充分,且市场上对扇、八角巾等器材生产、销售渠道不畅;较多的学校把秧歌作为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不够重视,宣传工作滞后;作为教师,对本地传统体育文化《纸乡秧歌》的动作技术了解程度不够,乡镇学校体育教师缺编,兼职体育教师较多且年龄偏大。
2.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和技能提高是校园体育文化途径建设的关键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实现学校教育的发展。为进一步巩固“健身秧歌之乡”成果,我县组织专业人员、体育教师编写了适合我县小学生的校园《纸乡秧歌》,并录制了有利于教学的DVD光碟。我们开展了全县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培训,教师学会而且熟练掌握了《纸乡秧歌》。此外,还多次开展全县小学《纸乡秧歌》专题教研活动,骨干教师的示范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秧歌教学技能和方法。此外,还积极鼓励教师撰写经验文章,加强教学反思。组织开展专题论文评比并出版优秀论文专辑,从而实现教师专业理论的提高。
3.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我县扎实开展校园《纸乡秧歌》的学习培训推进工作。采用以点到面、分层推进策略,先在全县确定了城镇、坝丘、山区10所学校为代表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县推广。秧歌已经成了学校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一位学生所说:“以前以为最好玩的是网络游戏,今天终于知道原来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才是最精彩的。”
4.充分发挥竞赛激励作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推动《纸乡秧歌》进校园活动,很多学校举行秧歌比赛。学生满腔热情,舞姿优美,在欢快的跳跃中,火红的扇子舞起来,体现了班级的精气神,展示了个人、班级的风采,在舞动中放飞自己的梦想。《纸乡秧歌》比赛把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向新的高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师生的积极参与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在《纸乡秧歌》的推广,必须始终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并依托校园的各个空间围绕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来开展,从而彰显出校园群众体育文化精髓。
2.重视和加强宣传达成各领域的有机结合
《纸乡秧歌》进校园活动,不仅要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建,同时它又要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途径建设中,应当重视和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阵地。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对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3.以校园体育文化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是核心和关键
推广《纸乡秧歌》必须要有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在教师培养中要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和技能提高,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二)建议
1.不断深化和拓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
组织学生到机关、社区、街道进行《纸乡秧歌》的表演和推广活动,从而达到带动机关、家庭、社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的目的,让“健康第一”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2.加强学校常规体育活动的持续开展,努力形成特色
学校只有拥有真正的文化特色,才是一所有个性的学校,同时也是办名校的追求,因此学校深入开展以文化节、体育节或体育周为载体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将《纸乡秧歌》列入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中并不断在形式和方法上加以创新,形成特色。
3.坚持抓好班级和学校运动队的训练与管理
要重视学生《纸乡秧歌》训练水平的提高,深度推进校园《纸乡秧歌》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多种形式的展示,通过各级运动队的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认真组织校内比赛和积极参加县级比赛是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效手段,学校应着力打造并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品牌。
4.强化文化内涵的宣传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重视和强化《纸乡秧歌》文化内涵及其精髓的宣传,积极传承优秀体育文化,不仅对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增强全民健身运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美好中国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试论信息时代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7
一、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之一,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 物质文明水平的提升, 同时也要在农村建立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文化生活。体育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体育文化的建设自然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和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增强农村群众体质, 培养农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价值观, 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同时, 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精神境界;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并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等等。
二、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农民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 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发展等多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农村体育基层组织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镇基层干部的体育意识非常淡薄, 更不能充分认识农村体育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 他们往往只注意到了农民致富和农业方面的问题, 重经济效益, 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更没有认识到体育以及体育文化的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体制的转轨阶段, 基层领导组织的职能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专业体育文化活动管理和组织作用较为薄弱。
2、农村体育投资不足, 体育文化氛围淡薄
体育活动需要必要的场地设施、器材等硬件设施, 它们不仅是体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 更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我国已经进入信息社会, 但是农村体育的发展却还处于初级阶段, 开展农村体育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赞助、群众集资款等, 资金投入较为有限, 农村群众体育设施严重匮乏, 搭配也相当不均衡, 难以顺利开展大规模的体育活动, 难以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3、农村体育文化与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发展不协调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很快。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却日渐落伍于经济发展, 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农村居民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体育文化培训, 有的甚至几乎没有接触外来体育文化的机会。
三、信息时代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发挥信息优势, 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于农村文明有机融合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于农村文明有机融合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在这个过程中, 一方面要通过体育活动强体健身, 增强农民的体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的优势, 真正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挖掘出来, 形成崭新的农村文化氛围;结合普遍开展的农民体育活动, 形成能够良好的农村体育文化成长土壤。在此过程中, 需要注意灵活多样、区别对待、因地制宜地去组织实施。
2、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我国传统体育的提供了巨大的传播空间和发展机遇。我们可以通过各种传媒方式宣传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 能够让人们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认识它们, 扩大其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
传播发展和挖掘传统体育运动资源要注意推陈出新与仔细甄别, 取其精华;并结合开展各项现代体育运动、趣味性运动竞赛以及民俗文娱表演和举办农民体育知识讲座等文体活动, 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促进和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
3、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 建设农村体育文化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乡镇及农村面积广大, 数量众多。不同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爱好有自己的特点。在信息时代, 我们要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沟通, 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了解和掌握当地的实际情况, 做到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动器材配置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 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 建设有自我特色的体育文化。篮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大众运动运动项目与舞龙、舞狮、武术、拔河、趣味体育等民间体育活动可以有机结合, 与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活动结合起来。
4、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 加大投入
体育建设离不开有关部门的积极规范管理, 加强管理是体育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农民体育协会每两年都要举办“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表彰大会, 获得荣誉称号的乡镇有一个共同特点, 就是乡镇的领导对开展体育活动很重视。在信息时代, 有关部门需要充分利用信息便捷的优势, 努力规范农村体育管理, 在此基础上, 农村体育建设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并利用好地方文化、教育人才资源。在体育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体育文化。
结论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实践, 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 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信息化社会, 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便捷的优势, 结合高科技手段和方法, 努力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新农村。始终坚持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 切实提高农村体育设施的质量水平, 创建良好的农村体育环境, 大力发展农村民间体育文化。要利用信息传播加强体育文化宣传, 转变农民传统文化观念;发挥体育文化的辐射作用;并积极探索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不断开拓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光宇:《发展农民体育事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甘肃农业》, 1997, (02)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 篇8
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关键时期,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重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更加丰富,意义更加重大,有着特殊的背景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体育文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本文围绕着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
2 概念的界定
2.1 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较前一时期更为文明进步的社会现状,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素质、塑造农村新风尚、建设和谐农村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应包括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重要方面,即通过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村水电道路通达、饮水卫生安全、村庄庭院绿化、厕圈卫生整洁、垃圾堆放无害、基础设施完善、教育机会平等、医疗条件良好、文化生活丰富、村民自治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2.2 体育文化的定义
体育文化是指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次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的,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内容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它是渗透到人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是当今世界文化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文化类型,建设现代体育文化已成为建设现代文明,实现现代化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3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点
3.1 新农村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包括加强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等多方面内容。是属于社会主义范畴的,因此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基层民主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民主自治,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来,也才能体现出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性质来。
3.2 新农村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具有综合性
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村镇建设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建设问题,而是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在内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这种综合性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我们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和干部基础是党在农村广泛设立的基层组织和广大的党员干部,他们是党在农村一切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和带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和行动。二是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人们无不期望“和”。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三是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四是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
3.3 新农村是一个阶段性概念,具有动态性
新农村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形态的表现形式,必须反映时代的特征。所以其衡量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每一阶段都有它发展的艰辛历程。
4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现状的分析
4.1 体育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没有形成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文化建设是其中之一。《决定》指出: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农村卫生、体育事业,使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具体任务。
其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市场,其外延相当广泛,应该有科技信息市场,并且不断分离出新的专业体育文化市场。但是就目前农村的体育文化市场来看,由于受人们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和素质素养的影响,其发育很不健全。绝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形成体育参与意识,对体育文化市场也不了解,对体育消费问题还存有偏见。大型体育超市根本没有,小体育用品商店也很寥寥,体育书报、杂志等基础文化设施也不多见。
4.2 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行政管理力度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构建群众性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着重抓好三个环节:一是建设好群众健身场地,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二是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队伍和社会化的群众体育体系;三是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丰富群众体育文化生活。同时要抓住四个重点,即:青少年体育文化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文化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文化以社区为重点;军队体育文化以连队为重点。充分发挥学校、社区、乡镇、连队的聚集效应、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力争做到亲民、便民、利民,推动基层体育活动的普遍开展。体育文化建设也是建设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建设现代体育文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同样要挂靠政府。因此,基层政府应当明确农民从事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农村、背景是农业、主题是农民。他们本应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管理力度。但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 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问题,还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力,缺少投资,更是缺乏管理。他们对体育问题的考虑不是太多,不重视体育,很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也就谈不上对体育的管理问题,更不用说对体育文化设施等的建设了。
4.3 农民的体育文化活动参与意识不强,体育文化知识匮乏
由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没能够有效的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帮助他们增强健身、健心的意识,也没能够经常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结果就导致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体育文化活动,更是很少有人参加。要使大多数农民自发地、科学地、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任务十分艰巨。由于没有确立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很多农民对从事体育文化活动还存有偏见,广大农民的体育文化知识匮乏,也就很难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5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基本模式
5.1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模式的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形成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管理体系。各级要有专人负责,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制定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其中行政村在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是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工作的最基本前提。《体育法》第12条对村民委员会在体育文化工作中的作用给予了明确,他指出:“农村应当发挥村民委员会、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适合农村特点的体育活动。”
5.2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模式的目标体系
在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三级管理体系中,要自上而下的制定明确的目标体系。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育文化应当达到怎样的目标。首先应该具备健全的体育文化设施,与城市的差距不要太大,起码应当赶上小城镇水平;其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方法,管理就是决策,如果没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就很难进行组织实施,目标也很难达到;还要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绝大部分农民能够懂得体育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的本领,努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5.3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社团
在乡镇文化站、行政村文体协会和自然村活动点中专门设立体育文化社团,该社团包括各单项协会,各单项协会具体执行各项工作。其中包括体育文化基本知识、各项体育技能的讲解、重大体育新闻的收集、整理等(附图)。
该体育文化社团组织结构合理,有明确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从管理方式来讲,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权力的有限性和体育文化社团本身具备的“自由空间”,这就意味着乡镇政府不能大权独揽,要让权于农民的社团组织。确定“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目标,让农民自发组织管理自己的体育文化社团。在运行机制上,应当采取“一条主线、多点开花”的方式,就是围绕乡镇政府关于体育文化的方针政策这条主线,农民自身可以采取各种形式,方法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5.4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模式的评价体系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基本模式建成之后,还要建立起它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建立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该思想要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以繁荣农民的体育文化生活为目的;其次是建立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举办体育文化活动是为人们的身心服务的,因此该标准重点关注的应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身心娱乐;第三要建立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它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基本模式进行评价的基本准则,这一模式的实施效果如何,要以它是否遵守该原则为标准;最后是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当包括:体育文化基本模式的内容、体育文化社团的构建情况、参加体育文化活动的情况等等。
6 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文化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点,以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指导,以全民健身为基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根据农民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繁荣体育文化,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身心素质,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黄亚玲.论中国体育社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0):116-117.
[2]胡恒洋,等.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认识[J].中国经贸导刊,2005,(20):20-24.
[3]马岳良.体育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价值[J].体育学刊,2004,(2):24-26.
[4]胡昌贵.刍议农村体育市场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体育科技,1995,(6):12-15.
[5]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5-9.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9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而体育文化, 指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围绕体育运动所形成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换言之, 又可指体育运动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农村除了发展经济意外, 而且要进行社会人文的构建, 良好的社会人文建设, 不仅仅是社会和文化价值的导向, 而且也反映在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方面。体育文化也不例外, 是人文价值的另一种体现, 主要呈现在体育的思想、道德、精神、审美、行为等价值上。
发展体育文化能够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健康, 还能够育心。农民在完成耕种农活之后, 投身于体育锻炼, 有利于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建设, 也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 促进农民个人修养的提高。同时体育文化也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快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制约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近几年我国新农村体育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因素制约着新农村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
1. 体育文化在农村宣传力度不够, 居民体育文化意识薄弱
目前, 体育文化这个概念的相关宣传在农村很少见, 很多农村基层干部只重视农耕生产、经济效益, 觉得干农活就是锻炼, 所以不关心体育锻炼。再加上基层干部自身就缺乏体育文化知识认识, 所以不能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另外, 专业的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和活动管理者几乎为零, 体育文化活动开展和相关管理指导很难进行, 这样就制约了体育文化在农村的发展。
2. 农民参与体育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 缺乏自主性
通过宣传, 虽然农民对体育文化的概念不是很了解, 但是农民参加社团和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热情很高。他们适应了灌输式的教育, 也就是教育群众的方式所以有关政府部门或者党组织及群众性组织使群众聚集起来进行统一的灌输, 才能够接触到外界比较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针对提高农民体育文化素质方面宣传很少, 导致群众不了解体育文化, 也不知道去哪了解体育文化。这说明了农民主动参与体育文化的意识不强, 缺乏自主性。
3. 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的投入较少, 经费和场地设施相对匮乏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文化发展的硬条件, 也是满足人们活动需求的必要物质基础。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拨款和乡镇企业赞助, 由于体育文化在农村乡镇中宣传力度不够, 体育的发展很难收到重视, 这就导致了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经费严重不足, 使得正常的体育活动无法进行, 这也是制约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促进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1. 加强新农村政府及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的认识
要想快速的发展新农村体育文化, 首先要从政府和群众的思想理念上来进行改革, 理念是制度、体制建立和运行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农村, 群众的理念绝大多数决定于政府的理念, 所以要想进行思想上的变革要从政府下手。专业的体育人士或社会指导员针对体育文化知识重要性对乡镇官员及群众进行讲解, 让人们从根本的思想上进行转变。
2. 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 加强农村体育管理制度
要想做好宣传, 必须有专业的体育组织或者专业的指导员队伍, 这也是开展新农村体育文化健身的重要保障。政府可以根据地方情况统一的进行管理和策划, 建立体育工作指导小组, 培养出一批具备专业体育知识、热爱体育事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从而能定期向农民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 也可以组织一些体育文化活动让农民参与进来, 让农民认识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能够爱上并主动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3. 加大对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经费投入
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是农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保障, 要发展农村体育文化, 使得体育文化进一步提高必须完善体育场地设施, 这和政府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政府的经费投入情况制约着群众进行活动状况。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 一直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性问题。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的了解和调查制约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寻求发展路径, 旨在对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文化,路径
参考文献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10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小学体育;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49-01
农村小学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主体,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无论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实施层面上,农村小学都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这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体育,无疑面临着新的困境。农村体育工作者必须重新认识小学体育,认真研究农村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方法,把握住本次改革的良好机遇,探寻合理的发展对策,才能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对此,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教学内容多样性等方面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创新方面提出了个人观点。
一、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时的优先注意倾向和从事某种活动时的爱好倾向,按兴趣的起因划分,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这两种兴趣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与训练都是必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小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决定着体育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事实证明,在农村,只有小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兴趣,才会把体育锻炼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视为一种快乐体验(例如通过体育活动进行交友、健身、休闲、亲子沟通等),从而保持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爱动好玩,对体育课有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只有小学生对体育锻炼有浓厚的并且是持续的兴趣,他才会积极参加,努力学习,从中享受快乐,并逐步养成习惯,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所以,注意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乐园。如在做准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不会感兴趣。但准备活动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体育活动健康安全开展的重要保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在实践中如“单脚跳”教学,教师要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生活事物或自然现象创造各种跳(只要单脚就行),这样学生既动身子又动脑子,各种花样的跳便诞生了,袋鼠跳、飞船跳、等等,课堂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了。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二、创新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学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学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三、创新教学方式,进行激励性评价教学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改变单一内容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做到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技能,更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意识、情绪姿态、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等因素,考虑到学生生长发育个体差异等情况,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有教师评价,也有学生自评、互评。从而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体育常识,运动素质、技能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改用优、良、及格和待及格,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从而达到全面地评价小学生的体育成绩,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篇12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主要是指, 在城乡社会结构的范围内, 将农村人口不同年龄段作为研究对象, 以实现促进农民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文化建设行为, 是包括对农村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以及竞技体育在内的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总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针对居住在农村的人口进行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总和, 既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的注入, 同时也是农民的价值观、体育意识以及生活习惯的重新塑造。这种文化建设主要以人的身体为基础, 身心并重, 不拘泥于形式, 重在活动参与, 易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二、绍兴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农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 与以前相比, 农民的劳动时间大幅减少, 劳动强度也在不断减弱, 因缺少锻炼而出现的疾病已经不局限于城市居民, 农村人口在最近几年因缺乏锻炼而出现身体问题的病例大幅增加。在对绍兴市农村人口身体状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农民患有各种慢性病的人数占总调查人口总数的23%。分析其主要原因:女性主要因为长期缺少身体活动, 而男性尽管经常参加体力劳动但由于其不洁的生活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其身体出现多种问题。调查表明, 绍兴市农村80%的男性有吸烟习惯, 平均每人每天的吸烟量在十五支;有30%的男性有饮酒习惯, 平均每人每天饮酒量在200g—600g之间。由于身体健康问题的存在, 使农民更不愿意“活动”, 久而久之, 身体状况会更差, 导致恶性循环。
2、农村体育比赛相对较少
有关调查显示, 绍兴市以村级行政单位为参赛单位的体育赛事相当少, 比赛项目也十分有限, 一些比赛项目是农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到的, 在广大农村并不具有普遍性。我国在颁布实施的《全国体育先进县标准的细则》中对乡镇体育工作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定, 各级乡镇行政单位每年组织体育赛事不能够少于4次, 总体参赛人数不得少于乡镇人口总数的6%。而绍兴市现阶段农村赛事标准与《细则》中的要求出入很大, 与此同时, 在比赛项目的选择上也不符合农民实际, 组织者往往注重排球、篮球、足球等比赛, 而对贴近农民生活的传统比赛项目如:拔河、划船、舞狮子等项目很少提及, 因此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有些项目的设置并没有与当地文化喜好统一起来, 有的只是形式上的一致, 而实际上是“貌合神离”, 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农村体育文化指导员缺乏
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的人员进行指导, 这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指导员是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顺利开展的关键力量。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 近年来, 由于基层体育文化建设管理体系及管理人员的缺乏, 严重阻碍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尽管绍兴市的一些基层行政单位设立了指导员一职, 但其实际作用并不大。因此, 必须将指导员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以指导员为中心, 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以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三、绍兴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发展对策
1、加大体育文化宣传力度, 彻底转变农民的体育观念
体育意识文化是人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以及体育知识等意识观念的集中体现。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价值观、知识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的影响, 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非常淡薄。针对这一问题, 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板报、广播、报纸和电视等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 大力宣传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普及相关体育知识, 介绍体育健身的多种方法。通过这些宣传教育, 可以使广大农民知道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 强化其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观念。
2、扶持亲和性强、易于开展的农村民俗体育项目
体育文化建设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 与农村的生活习惯相结合, 开展民俗体育是最好的选择。民俗体育项目是人类文化长期发展的沉淀, 已经深入到广农村居民的内心深处, 因此, 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项目——划船、踩高跷、舞狮、摔跤等是十分贴近农民生活的, 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业余活动形式。这些体育活动项目在形式上比较简单, 并不需要繁琐的准备, 因此更适合在条件相对简陋的农村展开。
3、培养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骨干, 充分利用当地体育资源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骨干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在农村执教的体育老师, 其二是拥有一定体育知识的乡镇工作人员。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骨干的培养能够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展开起到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 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教师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骨干作用, 加强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骨干的培训, 能够使乡镇农村学校师资和学校的体育设施得到充分利用。这能够弥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活动设施的欠缺, 对于推动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农村建设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 因此, 加大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力度, 保证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是当前绍兴市体育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绍兴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情况的研究, 分析其制约因素, 提出促进绍兴市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绍兴市,农村体育文化,制约因素,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王占奇.新农村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 2011, (3) .
[2]孟凡强.李宏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