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汇报(精选8篇)
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1
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xxx要求,我县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对2004年以来的十个“1号文件”中涉及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进行了认真梳理,现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2005年中央1号文件开始,有7个中央1号文件中都涉及到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针对中央1号文件,省、市以及我县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对农村文化的建设进行规划和指导,极大地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我县一直以来就重视文化建设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出台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按照“文化兴县”战略目标,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政策保障情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了《XX政府关于加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大院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针对性的政策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指明方向、明确任务起到了主导作用。用含金量高、导向性强的政策保障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向文化领域集结,形成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
(二)文化设施建设取得的成效。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以及本地出台的各项政策,在加强领导、设施建设、配套投入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全县从县级文化设施到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农村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效。按照中央、省有关文件要求,加强领导,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出台《XX图书馆、文化馆、镇街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设施、加大管理力度、开展各类活动,目前我县“三馆一站一院”已经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组建和培养较强的业余文艺创作队伍,每年都创造有很多精品文艺作品,有效的提高了文化站、文化大院的利用率。投入资金xx万元,在县图书馆建成了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两室一中心”达到了省定标准,基层规范化服务点覆盖率达到100%,县图书馆充分发挥“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服务群众的作用,每年对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x次以上,提高了服务能力。全县xx处社区全部建成社区文化中心,xxx个行政村全部建成文化大院。各镇街综合文化站人员配臵都达到x人以上,村(社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都配有专职或兼职文化管理员,其中xx%达到省市高标准要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实现全覆盖。全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完成xx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xx%,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活动经费短缺 目前由于国家财政投入少,地方财政又有困难,乡镇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很少或几乎没有,导致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活动器材、图书室的图书等文化设施设备不能正常更新。
(二)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目前,农村文化站都是由乡镇负责管理的,县文化部门对文化站只有业务指导关系。这种管理体制带来的结果是:行政关系隶属于乡镇,业务关系又依靠文化部门,文化部门想用人,但手里没有人事权,无法进行宏观管理;乡镇不熟悉文化事业,用不好人。我们在调研中发有不少乡镇文化站干部常被乡镇任意抽调,协助乡镇政府搞拆迁、计生等中心工作,没有精力考虑组织文化活动任务,也无法集中精力指导农村文化工作,当然也无法安心本职工作。
(三)文化产品供给不足 大部分乡镇文化站能够开展活动,但一般以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观众则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县文化局竭力组织的每年送戏下乡,对于全县xx个村(社区)来说也是杯水车薪。加上目前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较多,参与活动不够,对群众的影响非常有限。
三、原因分析 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是过去长期遗留下来的,有的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
(一)基层政府对农村文化引导还不够 部分基层政府轻视文化生活,这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首要原因。一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对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发展,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而基层党委和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直接指导者,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考核,但是目前还没有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纳入到对基层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绩考核范围,更没有把文化工作的优劣作为领导干部职务晋升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往往把农村文化建设当成软任务,可以马虎一点。
(二)农村文化投入依然不足 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是关键。目前从总体上看,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办公费、活动经费、业务经费缺乏,根本谈不上开展正常的业务活动,更不用说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硬件方面,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脆弱;在软件方面,农村文化队伍不稳定。从农民自身来看,由于总体上收入水平不高,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都没有完全解决,用于文化消费的开支很少。
(三)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应是农民自己,然而农民缺乏主体意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动力不足。一是意识差异。农民特别是其中年龄较大者普遍喜欢求静,劳作之后,喜欢休息不想动,不想娱乐,不像城里人。二是需求差异。不同农民群体对文化需求不同,20岁至40岁年龄阶段的农民对文化需求比较强烈,但是这部分人外出打工的多,在家务农的少,此外,男人对文化需求比妇女更高一些。正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上面热,下头冷的尴尬局面。
(四)城乡文化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乡文化资源配臵不合理,差距甚大。单就图书为例,最近几年,中国每年出版图书17万到19万种,其中有关涉及“三农”的图书还不到4000种。全国面向普通农民的农村类报纸只有30多家,发行量仅180万份,难以满足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四、整改措施 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新时期农民文化多样性、健康性、农业科技化的需求很不协调,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影响城乡社会的和谐。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一)强化责任,统筹规划,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1、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 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树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观念。一方面,要根据农村文化建设尚缺乏市场机制的激励、缺乏活动的组织等特点,对整个农村基层文化实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在制定和实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时,注重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管理,特别要制定出发展农村基层文化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案和方法;另一方面,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
2、发挥城市先进文化的辐射作用 要坚持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龙头,通过城区到镇再到乡村,递次辐射,带动整个农村文化有序发展。一是将城市文化资源引向农村,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服务向农村延伸。二是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城市文化单位捐助农村文化事业,重点捐助乡镇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多渠道的投资体系
1、增加政府财政投入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资金不低于当年政府财政支出的1%。
2、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文化产业、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村文化事业、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政府应继续实施“以奖代补”等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
3、改革信贷资本体制 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一种扶强不扶弱、重国有轻民办的倾向,农民自投文化设施贷款很难,主要是信贷方担心农民还不起。这种做法大大抑制了农民办文化的积极热情。必须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民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村兴办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
(三)突出特色,创新载体,提升文化品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打造特色文化 农民自办文化来自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文化需求,具有重大作用。引导农民挖掘、保护和利用本村的文化资源,带动村庄改造,在村民身边开展健康、清新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寓教入乐,促进党的政策、优良道德、积极上进观念、健康习惯进村入户,使农民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促进社会矛盾的化解、净化社会风气,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意见建议 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是新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农村文化建设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凝聚人心,聚合民力的作用,它将有力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我们建议:
(一)创新机制,培育新型文化队伍 通过择优招聘,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充实到乡镇文化干部队伍中。配齐配好乡镇专职文化站长和村级文化协管员。加强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鼓励乡村文化工作人员自学、进修。
(二)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建设强大的基层文化阵地
1、加强文化宣传工作。文化宣传是党的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有力的宣传文化,就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所以党政领导及宣传部门要时时关心和宣传新农村文化建设。
2、加大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一方面认真落实每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2%用于文化建设的政策,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乡镇文化站标准化建设补助资金,对实施文化站达标建设的乡镇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另一方面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镇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民间融资活动,通过村企共建、村校共建以及城乡共建等方式,引进资金和文化活动器具及资料,满足乡村群众平时读书看报和开展文化娱乐活动之需。
(三)创新手段,积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依托乡村文化站点,积极挖掘本地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四)明确职能,实施有效管理 乡村文化站点在履行服务和经营性职能的同时应积极协助主管部门管好基层文化市场。对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的民间艺术团体,县市(区)文化部门要审核把关。有条件的社区文化中心可以房屋租赁的形式,将镇区网吧、电子游艺室、音像出租户、图书销售点、棋牌室等集中到社区文化中心,依法统一管理,有秩序集中经营。
XX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二〇一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2
1.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改变思想观念, 提高人生价值
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先进文化为载体, 先进文化思想武装的头脑既能改变思想观念又能提高人生价值。
在农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既是抵御陈腐、愚昧、落后思潮的现实需求, 又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先进文化占领了这块阵地才能抵制庸俗、低俗的文化娱乐, 扼制打牌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在农村的市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1.2 提高生活质量, 构建和谐平台
文化活动它不仅是休闲娱乐, 更具有陶冶情操、调适情绪、培育人格的功效。在一些集体的文化活动中还能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各尽其责各展其能的生活态度。也可减少因为生活单一苦闷, 一些无知农民或因家族关系、感情纠葛等打架斗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损、保证了人生安全、增加了知识面, 提高了生活质量、构建了和谐平台。
1.3 提高科技意识, 促进经济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科技支撑就无法谈经济发展, 更莫谈调整产业结构, 改变传统种养观念。在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 传统农业模式一直占主导地位, 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由于影视文化增强, 很多农民通过电视看到了其它地区农业的发展, 也勇于接收了调整种养模式和方法的新思想,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凋整面较窄, 其科技含量严重不足。更突出的问题是有些上进的农户已萌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思想, 但是苦无可靠的技术, 和科技资料可查。所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特别是加大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 和农家书屋里农科书籍的储备必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宣传政策的窗口, 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由于影视、广播、农家书屋等的作用, 使很多农民了解了国家的政策和方针、董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 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合理性、科学性、合法性得到了提高。这样既有利宣传政策、协调干群关系, 更有利于农村政权的持续稳定, 所以说农村文化阵地是宣传政策的窗口、搞好干群关系的纽带。
2. 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极少, 很多村
只是落于形式, 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 根本无法长时间持续地开展活动。
2.2 乡镇文站专业人员工作力度不够, 首先是由于乡镇文化
站人员有限, 其次是由于乡村工作复杂, 政府必须要求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包村, 以所包村的中心工作为主, 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2.3 村级组织重视不够、管理不当, 农家书屋和广番没有充分利用。
2.4 宣传不力, 没有充分的宣传, 使得多数农民不了解农家书屋, 更没有到农家书屋吸取营养。
3. 建议
3.1 由于经济文化浪潮的冲击, 很多农民都不重视文化科技
知识的学习只看到眼前的微小利益而不知道科技文化知识才是发展经济的源泉和构建和谐的基础。再加上过去注重城市的发展轻视农村的思想一时难以彻底转变, 所以乡镇领导必须转变观念、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大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力度, 才能有利于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协调发展。
3.2 完善设施加强村级文化阵地的建设, 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3.2.1 对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活动室) 必须有一定的量化标准, 如器材数量、场地面积、质量等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
3.2.2 农家书屋的建设必须合理选址, 找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的地方建设。还要有一定的面积, 和相关设备, 决不允许为了应付检查验收, 随便找个地方挂牌应付了事。
3.2.3 必须明确专人管理农家书屋, 并且必须规定时间上下班。确保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 让农家书屋真正惠农。
3.2.4 加强有线电视的管理维护, 确保电视的正常收视。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政策知晓率。
3.2.5 把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列为村级工作业级考核, 对做得好的村给予奖励, 对好的经验在全镇推广。
3.2.6 加强对文化阵地建设的督查, 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对
造成阵地流失或长期不能有效组织好阵地活动的村和包村负责人给予批评。
3.3 要根据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 这样农民既易于接受又有利于农民之间的和谐相处。
3.4 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宣传国家的法律、科技、先进文化知识和进行爱国主主义教育。
3.5 要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的入户率, 为新农村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
3.6 农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必须鼓励其继承和发扬, 同时支持和鼓励农户自发组织一些有益的文艺活动。
3.7 村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 要昌导全民有齐抓共管的意
识, 相互监督、共同投入精力、财力和物力。对驻村企业、和热心富裕人士施行拉暂助的方式增加投入。
总之, 农村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促进和谐构建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所以必须想尽千方百计把它做好做强, 使其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在我国农村人口众多, 是社会的主体, 但农村的文化基础和科技意识较差, 这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更不利于构建和谐。所以当务之急必须加强农村文化的建设,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重点提出了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与看法, 并说明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深圳进京汇报30周年文化成果 篇3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为向首都和全国人民汇报深圳经济特区文化建设成果,深圳市委市政府于10月11日至20日在北京举办深圳文化周。10月11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上演的“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大型交响音乐会”是此次北京“深圳文化周”的三项主体活动之一。
音乐会由深圳交响乐团演奏,乐团音乐总监克里斯蒂安·爱华德携手驻团指挥程晔合作执棒,深圳音协合唱团、深圳交响乐团合唱团、深圳高级中学合唱团联合演唱,女高音独唱特邀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演唱。上半场为原创歌曲精选,展示深圳建市30年以来在原创歌曲和合唱领域取得的成果,演出曲目有:《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在灿烂阳光下》、《永远的小平》以及大型客家山歌主题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选曲“劝孝歌”。音乐会下半场则是世界管弦乐经典,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唐豪塞》序曲和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以展示深圳交响乐事业的发展。钢琴独奏由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的得意弟子之一、青年钢琴家张昊辰演奏。
音乐会向首都观众展示了深圳交响乐团多年的发展水平以及深圳“钢琴之城”建设战略的成就。2003年,深圳提出“文化立市”,其中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钢琴之城”战略。
乡镇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篇4
乡镇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汇报
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教育在反腐败倡廉的基础作用,大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从而为加快全乡经济和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构建和谐创造良好环境。我们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八荣八耻”的要求,以营造“廉荣腐耻”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为目标,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逐步构建起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华
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的廉政文化体系。在此,首先对我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做以汇报。
一、乡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开展情况
在县纪委的精心指导下,乡把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长效机制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主要做法是: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进行专题研究,明确工作思路。
为了搞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乡党委非常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之中。同时,牢牢把握“领导是关键”这个重要环节,明确规定党政“一把手”负总责,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在去年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开展情况基础
上,为了切实加强领导,我乡调整成立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第一副组长,纪委书记任副组长,2名纪委委员为成员,指定专职纪检干事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
按照县纪委的工作要求,乡党委及时召开廉政文化建设专题会议,认真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了县纪委书记在全县廉政文化建设动员会上讲话和县里下发的廉政文化实施意见精神。针对乡如何组织开展廉政文化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结合本乡实际,制定了《乡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以点促面、不断推进”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以“七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廉政建设及廉政文化进机关活动。即:①完善一套镇村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②举行一次学《党章》知识竞赛,③学习一批廉政知识读本,④组织听一堂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党课,观看党风廉政建设电教片,⑤开展一次乡村干部廉洁承诺活动,⑥设立“三栏一箱”永久性宣传阵地,⑦编写一组廉政山歌及廉政格言警句。
第二、认真动员部署,强化班子建设,坚持提高思想认识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乡党委召开了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专题大会,并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乡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对整个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
为了提高班子成员的思想认识,乡党委开展了党风廉政建设及廉政文化“进班子”活动,一方面以“廉政”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文化教育和理论学习活动,以树立廉洁从政、诚实守信,以廉为美、以贪为耻的理念为先导,强化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利益观,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在实践中闪光,在奉献中升华。另一方面,制定乡村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十大制度》,涵盖了工作娱乐、民主决策、业绩公示等方面的制度,将镇村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化、制度化,对干部的廉洁从政从业从“八小时内延伸到八小时外”。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保障为该乡的党风廉政建设及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政治保证。
第三、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强化正面教育,坚持典型示范与发挥示范效应相结合。
乡今年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将在后期的小城镇建设和试点村建设工作中不断深入。随着乡村道路修建,在即将启动的小城镇建设中,该乡把它作为廉政文化进社区、农村的重要展示平台。一是以小区为中心,村部为载体,将建立廉政文化活动中心,物色培训廉政文化宣传中心户,张贴了廉政格言警句;设立党风廉政教育活动室,组织党员上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党课,观看党风廉政建设电教片,将村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制度全部规范上墙。二是设立永久性宣传阵地。建立“三栏”:即村务公开栏、财
务公开栏和规费收缴公开栏,对经常性的公开内容坚持每季度公开一次,阶段性的工作逐段公开,重大事项的内容即时公开。三是聘请一批廉政监督员。根据干部群众的推荐,聘请德高望重的党员和群众代表作为廉政建设监督员,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同时在村中心区设立党风廉政建设意见箱,接受群众的举报。四是开展一次村干部廉洁承诺活动。由村“两委”班子负责召开群众代表大会,村干部在会上向村民们作出廉政承诺,并签订《廉政承诺书》,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五是以村文化广播站为媒介,经常性地播放任长霞等人物的先进事迹,让廉政清风吹遍农村的各个角落。六是以文化宣传长廊及“机关廉政文化园地”为平台,组织机关、企业、学校成员学习、演唱“清风颂”系列歌曲举行廉政歌曲,擂台赛,定期出宣传板报。七是请县纪委领导、老教师、老干部、编写了一批廉政格言。把廉政文化与创建文明机关、人文机关等工作紧密结合起
来,在机关单位设置廉政宣传栏,将廉政文化溶入到机关文化建设中,让廉政教育更具人性化和亲和力。去年乡政府投资2万余元,在乡机关和街道上制作了灯箱、喷绘、写真、条幅等许多警句名言、“廉”字脸谱;整个机关就是一个廉政文化园地,让机关干部人人思廉。八是结合宣传、计生、组织、政法等部门开展的“文明信用农户”、新农村建设“党员示范户”、“计划生育模范户”、农村致富带头人评比等活动。不断在小区内开展“廉政文化示范户”,“党风廉政建设优秀监督员”的评比,并将为其挂牌增势,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教育他人,使党员干部在润物无声中接受党风廉政教育,感受廉政文化建设的氛围。
第四、强化党员干部带头,坚持抓好具体活动与取得实际成果相结合。
在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同时,乡党委、纪委坚持以“关键是取得实效”为标准,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做到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垂范,着力提升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党员干部中开展“立足实际工作,为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如何高标准建设一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等竞赛活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和能力,在与群众的互帮互学中切实提高解决农村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在“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中切实提高自身廉洁从政的能力,加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员干部廉政意识的熏陶下,积极参政议政。二是充分发挥党代表在党风廉政建设及廉政文化建设中的参谋、监督、宣传、联络、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了党委委员——党代表——普通党员——群众四级联创党群监督链,形成党员监督,群众监督,层层监督,正本清源净源头的监督大格局,有效地推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三是每半年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一次以“每日学一句,清廉记在心”、“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为主题的“廉
政文化进村,警句格言促廉”宣传月活动,让党员干部时刻不忘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四是借助远程教育网络试点村为平台,向全乡党员干部发送廉政短信。五是加强对党员干部承诺的检查督促。开展“对照承诺书,找差距,促廉政”的“回头看”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对违背承诺的言行认真进行整改。同时开好民主生活会,通过自己找,同事点,群众评,清醒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
通过前期工作,乡党风廉政建设及廉政文化试点工作初见成效。今年,乡机关领导和党员干部作风有了明显转变,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已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较好地落实了党的“三农”政策,维护了农民利益,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保廉、促廉、尚廉”社会风尚。但与上级部门要求还差较远,许多工作不够深入,还没有落到实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二、立足实际,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效发挥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性作用
目前,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着内容单调、方法呆板、教育效果差等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老办法不好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大胆借用各种信息传播渠道,结合农村党员干部及群众的工作生活实际,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
第一、在内容上,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夯实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一是把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要求全乡领导和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全乡广泛开展了思想纪律作风整顿活动和“讲正气、树新风、谋发展、促和谐”主题教育,引导广大
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和名利观,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自觉性。二是把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适时在领导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中进行反腐败形势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条规教育、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三是把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通过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廉政文化座谈会、反腐倡廉形势报告会等形式,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廉政文化素养。
第二、在形式上,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在实践中,利用传媒等载体,把廉政文化的内容进行多样化渗透,营造春风化雨式、充满人情味的廉政文化氛围,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得到启迪。
廉政文化进农村汇报 篇5
近年来,我镇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乡风文明”为主题,以营造“廉荣腐耻”的社会风尚、构建和谐西华为目标,以重德倡廉为目的,以丰富的文化活动为载体,突出思想教育,强化道德建设,整合各方资源,促进形成反腐倡廉教育长效机制,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逐步构建起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的特色廉政文化体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部署,周密安排,坚持“计划保廉”。
为确保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落到实处,镇党委、政府把此项工作作为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多次召开会议,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西华镇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村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强化对全镇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结合全镇实际制定了《西华镇廉政文化进农村实施方案》,精心部署,周密安排,进一步明确了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二、明确思路,构建机制,强化“制度促廉”。
为了使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确定了先抓点、后带面,先抓机关,然后辐射村社的总体工作思路,建立了以构建合理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为重点的制度保障体系,强化了包括《西华镇廉政文化建设八项制度》
在内的十六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推行工作,并切实建立起加强廉政文化进农村的三项机制。一是责任机制。确立党委一把手负总责,与各村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书;二是督查机制。镇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廉政文化“每月一督查,每季一汇报”制度,成立了督查组,定期通报督查情况;三是激励机制。把廉政建设和干部年终考核挂起钩来,并与干部年终评优评先挂起钩来,有效调动了各级干部抓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建立健全,使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真正做到了有章可循,有序推进,确保整个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取得实效。
三、创建基地,强化措施,推进“阵地固廉”。
在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活动中,我们牢牢把握基地建设这个重点,为廉政文化活动提供展示平台。一是确定廉政文化教育示范点,以示范点为中心,通过设立廉政文化宣传横幅、展板、村村通广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廉政文化,共制作宣传横幅14条,展板14面。同时加大廉政文化与党务政务村务公开、综治维稳、计划生育等工作的结合,以村级党员活动室为依托,坚持上下联动,及时沟通,营造了良好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达到由点到面的效果。二是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快速、便捷、覆盖面广等特点,广泛向农村党员群众传播廉政文化。目前,在全镇已建成现代远程教育站点14个,全镇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的党员群众已先后组织党员群众收看社会主义荣辱观专题讲座、勤廉双优农村党员干部先进事迹、警示教育电教片等达20场次,近2000人次。三是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党
员冬训班。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学习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讲话,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畅谈学习体会,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党员冬训班,积极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组织观看《加强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等专题片,深入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农村社会风尚。四是加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以文化站和村级党员活动中心为依托,广泛建立“廉政文化宣教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教育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同时我们还组织镇、村两级干部集中学习《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简易读本》和《学习手册》并开展检查测试活动,共有镇村两级干部100余人参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阵地建设与加强,切实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筑牢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不断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四、狠抓落实,注重实效,突出“成果彰廉”。
成果是活动取得实效的检验。在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同时,镇党委、纪委坚持以“关键是取得实效”为标准,巩固科学发展试点活动成果,做到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垂范,着力以提升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坚持廉政文化与为民办实事相结合,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结合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新农村建设汇报材料 篇6
联财镇位于城市近郊,地处界石镇中心地带,全村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辖26个村民小组,3266户,100700人,村支部有党员264人,分布于4个党小组。
一、今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强化自身建设,增强班子战斗力
一是配强有力班子。村上有干部14名,平均年龄42岁,其中:本科文化3人,大专文化4人,中专文化5人,初中文化2人,形成了一个懂政策、善管理、有知识、有活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党支部的战斗力、凝聚力较强。
二是夯实活动阵地。村活动阵地包含:村‚两委‛办公楼,电教多功能培训中心、广播站、计生、卫生室和村民文化、娱乐、大小会议室。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等10余种规章制度,坚持以规制范,以范制行。村支部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评议干部和党员大会,听取和收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和方法。
三是加强党员管理。我们一方面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党员“村两委”给予表彰奖励,对种养殖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对年度评议不合格的党员进 1
行警示。另一方面创新了学习教育载体。在党员中长期开展‚三带头活动‛和‚党员奉献日活动‛即:带头增收致富,带头帮贫扶困,带头建设新村的主题活动。截止目前,党员参加‚党员奉献日活动‛94人次,为群众做好事37件。
(二)创新党建载体,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开展了‚争当新农民,建设新农村‛主题活动。根据主题活动提出的标准,全村共评比出新农村建设标准户80户、产业大户33户、和谐家庭45户、好媳妇32名。全村一大批观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正在成长。
二是开展了‚三帮双创一争当‛活动。村支部在全村党员、群众中开展了帮助发展经济、帮助困难群众、帮助解决问题,创新工作思路、创一流业绩,争当模范先锋战士的‚三帮双创一争当‛活动,在活动中村干部分片联系党员,党员对口联系产业大户,产业大户联系相临农户,帮助村民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致富本领。在全村形成了‚共同致富、共建新村‛的良好氛围。
三是开展了‚新村知识‛进农家活动。村‚两委‛将中央、市、区、镇关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专门印制成宣传资料,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举办广播讲座宣传科普、法律等知识。到目前,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举办广播讲座20多期。今年村‚两委‛还将投资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专栏‛,专门宣传新农村建设、惠农政策、和谐社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
2内容,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党群齐心协力,实干建设新农村
一是注重基础上项目。村‚两委‛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来,在上级各部门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全村群众的不断努力,全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先后投入800多万元,修建环村公路、打鼓坪公路、滩子口公路、吉庆公路、蒋家坝公路等,新修人行便道30多公路,实现了院坝通人行便道;启动修建危岩滑坡安臵房,解决了83户受灾群众的房屋安臵问题;成立了巴南区第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扩大引用水网络,解决了800多户,3000多人的饮水问题,并新修了沉淀池、过滤池共6个,维修了大水池1个,增设了1000多米的大管道;落实了樵界公路扩宽工程,做好三大盆至大院子公路维修的各项协调工作;改造了10多个合作社的低压线路,解决3000多户村民家用电电压不稳的问题;扩大了天然气的覆盖面;安装100千伏安的变压器1台;为拆迁户集中修建安臵房,投入近3000万元,安装路灯、绿化环境、加强物业管理,提供休闲健身场地;大力整治龙井湾堤灌站,解决了500多亩土地灌溉和200多户群众饮水的问题。
二是发挥优势招客商。村“两委”一班人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和区域优势,深入调研,内引外联,在市、区两级各部门和界石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桂花村引进了一大批中小企业,为桂
3花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后期工作思路
(一)创新思路强化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中注意在产业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群体中发现和培养村后备干部,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为村域经济社会发展发现和储备丰富的人才资源。已培养后备干部5人。二是建立三大机制构建和谐组织。建立党群和谐互动机制(在坚持区委组织部提出的关爱措施以外,在每个党员生日或其它重要节日,村党支部要象征性的进行慰问、对村上不是党员的产业大户和村干部的生日或其它重要节日要进行象征性的慰问);建立党员监督管理机制(对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不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党员要在村党务公开栏上进行挂牌警示,对一年连续被警示三次以上的报上级党委进行处理,对不认真履职的村干部按程序进行罢免);建立党员发展规范机制(突出在产业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年轻村民中发展党员。同时,前移考察关口让发展对象过九关‘家庭孝道关、邻里关系关、致富能力关、本组全体村民问卷调查关、村民代表票决关、党的理论知识培训考试关、党员提前评议关、党支部提前考察关、公示关’,多层次全方位进行考察,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二)拓展思维狠抓集体经济发展
一是多方协调上下沟通兴办村集体企业。计划今明两年采取发动村民参与,村集体集中组织上下横向协调,引进工业企
4业2—3个,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人,为村社集体经济年增加收入3万元。二是强化服务调整思路用活现有资源。计划在明年举办由全村所有企业业主和出外能人参加的茶话会,听取企业业主和能人们对村两委的建议,主动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积极为本村建设服务。
(三)为民解难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打造桂花观景台;新办留守儿童幼儿园一个,凡桂花村的儿童上学实行免费;结合我村实际,努力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继续抓好征地拆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确保村民放心拆除、安心住下;为了适应现代化办公的要求,拟定任期内实现村公共服务中心的搬迁;新建社区服务中心一个。
(四)认真谋划高质量规划新农村建设
一是生活条件有新改善。逐步改善农村基础公共配套设施,改善生活条件。将对全村道路实现硬化,河道、塘埝进行综合治理,加大林木保护,使林木覆盖成网、成片、成带,为村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是经济发展有新路子。着力发展工业强村之路。5年内全村实现总产值5000万元以上,年平均增长5%以上。村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实现20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三是社会事业有新提升。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资源和机构配臵。丰富与群众相关的文化、娱乐、生活。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人口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100%,计划生率100%,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100%。
四是人居环境有新面貌。消除‚散、乱、脏、差‛,强化庭院美化、房屋美观、实现人畜分离,村居适度集中,村容整洁,并逐步增加新容新貌。
五是管理方式有新机制。农村管理逐步引入现代社区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到‚十二五‛期末,村民对农村建设各项事务的满意率达99%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村民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等配套建设还有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村庄建设规模难以扩大,建议市、区、镇给予宽松的土地政策,尽快建起桂花村小集镇。
三是努力打造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议市、区、镇给予具体有力的指标和必要的资金扶持。
四是桂花村新成立社区,社区居民的生活不便利,建议市、区、镇给予相应政策,修建社区商业网点1个。
界石镇桂花村村民委员会
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7
一、文化反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发生了广泛的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广大农民许多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传承力和判断价值,加之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一个突出的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即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并由此导致诸如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精神世界荒芜、文化生活空虚等问题,因此新农村文化的重建迫在眉睫。农村学生对新文化的敏感性强,他们头脑里鲜有旧框框,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做出迅速的反映,从而使得他们能成为长辈的文化解释者。因此通过组织农村学校的学生对长辈进行“文化反哺”提高农民素质修养,进而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就得以凸显。
“文化反哺”是由周晓虹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提出并使用的,他借用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十分恰当形象地描绘出发生于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种特别现象,即指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1]在这里,“文化反哺”是指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村学生对长辈产生的积极的正面的全方位的影响。
二、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
在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农村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的承接者,也承载着传播文化、创新文化的责任。在“反哺”的过程中,对于农村学生和学校而言,其意义超越文化传承、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还是一条促进学校发展和自身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反哺”是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力量源泉,然而农民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首先,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低,加之受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一些农民在思想上抵制新生事物;其次,受体制、经费、师资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学校无力承担农民继续教育的重任,而本应发挥主导作用的社会教育,由于本身就十分薄弱,对广大农民的文化提升未能产生足够的影响。
新生代的农村学生对新文化接受能力较强,每天都会从老师、同伴、网络等广泛的渠道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在与长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又在潜移默化中对家长有示范、辐射的“反哺”作用,从而帮助长辈打破僵化思维,走出发展的凹地,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成为懂文化的新型农民,进而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文化反哺”也是农村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实现自我教育的过程。
现代社会城市化的时代趋势使得许多农村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低度地自我认同。“文化反哺”能使学生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认识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并无优劣高低贵贱之分。单纯以城市为导向的农村教育在农民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文化根基的,这样的农村教育只能是城市教育的附属产品。[2]“文化反哺”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乡土情怀。它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弥补,共同为农村学生的成长输送“营养”。此外,“文化反哺”认同农村学生对长辈的贡献,使学生在“反哺”的过程中为自身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文化反哺”能缓和代际隔阂的问题,提高子女在家庭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这有利于形成民主的家庭氛围,而家庭和谐又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三)“文化反哺”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内涵发展,密切校村联系。
当今社会,农村学校逐渐沦为文化孤岛,并与农村生活日益脱离。“文化反哺”架设起了学校与家庭的新平台,使学校与家庭相互融合、弥补,实现双赢。通过“文化反哺”,学生可以激发家长的自豪感,并与家长一起发掘、培植、提升目前还存留的或者可能恢复的农村文化种子,整合农村传统文化,扩大其生存空间。此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与农村家庭的互动增多,这一方面能促使农村的传统文化与城市的现代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不再是游离于农村生活和家庭之外的、被变相“隔离”的人群。另一方面,农村家长能重新意识到学生和学校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所发挥的无可替代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有利于农村学校重新发挥文化引领的作用,成为当地的文化、人才培养和信息传播中心。
三、文化反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学校方面。
1. 农村教师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中的主力军,因此应该尽可能多方面地帮助农村学生形成“文化反哺”的意识。首先,农村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讲授一些“文化反哺”的例子,让学生无意识地学习和模仿;其次,教师应该主动要求学生与家长分享所学的一些知识,鼓励学生每天多跟父母交流。
2. 农村教师通过课程与教学给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准备。
农村教师在合理利用国家课程的情况下,应多多引用具有乡土气息的内容对学生因材施教,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使他们的知识水平得到提升,能力结构日益丰富。
3. 学校形成一个有效的支持系统,帮助学生做家长的工作。
农村教师是广大农民心目中的“文化人”,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开导家长让其主动接受来自子女的优质资源,给学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后盾。
4. 学校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
(1)通过家庭作业的形式对家长进行必要的知识传授。
在农村,家长忙于农活及家务,加之许多农民缺少相应的知识储备,能对孩子作业进行辅导的家长凤毛麟角。针对这些情况,开展“考爸爸,问妈妈,让爷爷、奶奶都知道”的“反哺”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2)学校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学校可以确定一些对于学生及家长都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组织学生与家长一道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比如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科技知识宣传活动,等等。
(二)学生方面。
1.形成向家长“反哺”的意识。
学生们应该摆脱传统思想的桎梏,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庭中主动向父母传授自己所学的知识。
2.认真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
农村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能力结构,为优质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服务。
3.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父母。
学生应该尽可能多地向父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解除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对父母的束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新文化。
4.学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有利于“文化反哺”的活动。
对于学校组织的各项有利于“反哺”的活动,首先学生自己应该积极地响应;其次学生应该鼓励和带动家庭成员一起参加。
(三)家长方面。
家长必须努力脱离传统的权威束缚,跳出为人长的桎梏窠臼,找到自己的心理位置,调整好心态去适应新文化。
1.在思想上接受“文化反哺”。
家长应该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正确看待“文化反哺”,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接受、适应子女的“反哺”。
2.和子女一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农村家长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这样一方面自己的素质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使自己融入到子女的群体中并与学校和子女建立更为和谐的关系,同时这对督促子女的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效,而作为社会变迁的产物“文化反哺”,使得农村学校通过“反哺”形式开展农民教育成为可能,同时基础教育改革也为农村学校“文化反哺”的推广提供了契机。因此农村学校应该充分挖掘其内在潜力,提升其作为农村文化中心在传递和创生文化过程中的应然使命,引领农村学生对其家长的“反哺”,从而激发构建新农村文化的内在张力。
参考文献
[1]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反哺的意义[J].青年界, 1988年创刊号.
农村文化建设汇报 篇8
[关键词]江西新农村 农村教育新体系
[作者简介]尹姗(1965- ),湖南攸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曾青云(1958- ),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孙卫星(1957- ),男,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江西 南昌 330027)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63-03
江西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农业比重较大,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要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江西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江西新农村建设,可以发现农村教育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石与支点。在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之间,集中表征出过去与现在江西农村建设的问题与矛盾,同时也孕育着江西农村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如何把握好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的复杂关系,进而以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建设江西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深度探究。
一、建设江西新农村呼唤农村教育新体系
(一)农村教育新体系是建设江西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浩瀚工程。依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社会和谐,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尽管要求与目标涉及甚广,内涵博大精深,但只要对其本质属性与外部关联稍加分析,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制定“20字方针”要求的初衷、目标实现过程以及最终实现目标,都离不开数以亿计的土生土长在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
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应是第一位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技术资金的投入,更迫切地要求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有一个强势转化,否则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将由资金、技术转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意味着江西新农村的“新”,不仅新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富裕,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新在培养新农民。培养新农民离不开发展农村教育,但从目前江西农村教育整体上看,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软硬件环境,都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对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通过教育格局调整、体制创新、制度建设、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城乡互动,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而以农村新教育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新教育理念及其特征
农村新教育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农村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的创新,是农村教育体系的重新规划、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教育格局的重新调整、教育行为方式的重新抉择,彰显着“人本”色彩和文化底蕴。其基本内涵是:在教育结构上,以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为原点,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延伸,构建农村教育“铁三角”;在教育体制上,由以政府体制内办学为主转为政府体制内办学与社会、企业、个人体制外办学并重,加快农村教育“社会化”;在资金筹措与资源开发上,由政府财政性供给和运作为主转变为政府供给、开发与社会、村镇、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开发为主,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多元化”;在教育运行机制上,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开发农村乡土人力资源为基点,以现代教育改造传统教育为动力,以促进城乡教育互动为切入点,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开创农村教育新局面。
农村新教育还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一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突显持久性。它不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某一发展阶段需要而进行的短期性建设,更不是为了满足某些政府政绩需要搞的应急性建设,而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长久性教育体系建设。它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二是农村新教育建设强调主动性与互动性。不仅致力于农村教育的自主发展,执著追求农村教育完美的主体形象,而且激励城乡教育互动和内部诸要素间的互流,最大限度地推动城乡教育和内部教育板块的无缝链接,力图通过城乡教育与内部要素的交流与交换,为农村教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激活农村教育潜力,延伸农村教育链条,形成教育发展新生态。三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注重实效性。它不是样板工程,更不是亮化措施,而是面向广大农村人口、惠及子孙后代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要求在蓝图规划上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前沿性,而且在建设的实践中更注重务实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建设等方面,必须与建设新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三)农村新教育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相比以往,“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统领全局的新提法。新农村建设的“新”集中体现在,一是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存,持续发展;二是农村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完善;三是新农村要体现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而要切实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就需要有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新教育建设就是这个着力点。
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温度计”,集中反映建设新农村的成果与程度。农村新教育建设不仅是新学校建设、教学基础设施的增加、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学生就读率的增长,而是当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水平的真实反映。江西乃至全国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尽管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和历史的惯性作用,但农村教育是否有所发展,则是一个共同话语,透过农村教育这个窗口,人们可以大致估量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程度。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而农村教育未有起色,那么,这种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属于政绩工程之类或急功近利式的泡沫经济。同样,凡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切实有所发展,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就肯定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另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推进器”,有力推动建设新农村进程。建设新农村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过去,为了解决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矛盾,国家和各级政府曾大力推行过城镇科技人才支农、企业送技术下乡等举措,但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才,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要留得住心,扎得下根,这决不是依靠外部人才支援所能达到的语境。需要大力发展和创新农村教育,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和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与智力支撑。同理,一个地方的农村新教育建设搞得好,当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技术人才数量就必然显著提升,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同向推力,开创当地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二、构建农村新教育新体系构想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新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体系,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农村新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为两翼,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覆盖农村区域,跨越时空的教育网络,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不断满足建设新农村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要点是,一要盘活农村基础教育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的多元功能与效用,构建农村新教育建设的主要基地。可以采取基础教育资源叠加利用和交错使用的方式,突显农村中小学一校多能形象,促使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仅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服务,还可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学校既是普通教育中心,又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中心,还是农业科技的示范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二是要继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成校和职校的恢复与建设,重点解决“房子、班子、票子”问题,建立全新意义上的农村职成教育体系。
(二)创建“多元互动”的农村教育新模式
创建“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方法论选择。运行何种教育模式,关系到农村新教育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可以说,特定的教育模式既是农村新教育植根的土壤,又是一切教育活动运作的逻辑空间。“多元互动”教育模式的首选任务就是要阐明农村新教育是怎样一种主体构成与体系结构,怎样一种实施过程和行为推进,怎样一种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其运作的关键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流动和各类教育无缝对接。
一是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交换。包括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消除由于信息不通或不对称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并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入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鼓励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形成城镇支援农村,农村反哺城镇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要实现农村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教育链条脱节是以往农村教育的沉疴,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缺乏必然的通道。农村基础教育除部分和少数学生有幸进入高中和大学外,绝大多数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即失去了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而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又由于生源不足难以维系,出现“有要求而无需求”的怪现象。农村新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对广大农村青少年学生实行分流分层培养。农村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别纳入高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轨道,从而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链条。
(三)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教育新环境
农村教育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尽管党和国家再三强调农村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出台了多种政策与举措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这些政策和举措在落实过程中被片面曲解或断章取义,有名无实,真正落实到位且发挥效应的不多,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所必要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恶化,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中排序末位。在许多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缺乏制度保障,似乎可有可无,教育经费拖欠或挪用现象普遍,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处于难以维系的境地。这些问题的存在,尽管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但绝不能成为搪塞推挪的借口,而更应该触发对历史症结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理性选择,换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新教育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育人环境。
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为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新教育建设的环境积累“要素”。作为新教育建设的重要构件与基础,应当立即着手农村新教育建设所必需的社会与法制环境的构建与完善,以此保障和支撑新教育建设的“和谐安定”发展。这种“和谐安定”的环境,应将历来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理念与政策方针注入农村各级政府,将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引入广阔农村;应对现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对农村新教育未来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凝练与制定。此外,应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前瞻的眼光,对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未来做出既符合中国社经济发展潮流又重乡土实际的蓝图勾画,为未来农村新教育建设实践提供必要和卓有成效的社会与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作用[J].教育评论,2006(2).
【农村文化建设汇报】推荐阅读:
乡镇廉政文化进农村汇报07-30
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情况汇报08-29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总结汇报07-17
农村文化建设07-19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06-09
农村文化素质建设06-24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11-28
农村基层文化05-18
农村法治文化05-23
农村科技文化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