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作用

2024-09-08

传统文化的作用(共9篇)

传统文化的作用 篇1

传统文化在写作中的作用

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一直指导着高校课程教育的展开。然而不幸的是,“那个旨在征服自然和把理性从神话镣铐下解放出来的启蒙运动,由于其自身内在的逻辑而走到了它的反面,成为新的神话。启蒙运动走向自杀的道路,而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着巨大的不幸”[1]。写作课程毫无例外地被理性拖着走向了它的反面,着重强调它的工具性。所以,想要重新审视写作课程时,必须先明确的是人在写作课程中的位置。那就是设置写作课程到底是为了人的完善,还是为了提高人对写作这一技能的控制。这是一个“体”与“用”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的理念引入写作课程中综合思考。

一、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明确写作课程的初衷。

《尚书・舜典・尧典》言:“诗言志,歌永言。”写作是人有所感或有表达的需要,而将所想语言符号化的过程。所以,写作无论是作为一种行为还是一门课程都是为了使生命的呈现更自如,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自己、完成自己、审视自己作为人的自觉历程。单纯从写作课程出现的初衷来看,启蒙是首要的,工具性是次要的。孟子曾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写作所为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方式,正需要帮助写作者思考及与世界互动,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写作是能动的,既是人大脑智力的表现又促进人的能力圆满。写作课程中人的存在与写作这一行为应融为一体。明确了写作课程展开的初衷后,我们把人的完善作为写作课程开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摒弃“追逐、适应、认识、掌握这个世界”这种课程功利理念,追求“适应、认识、掌握、发展这个世界”的渐进理念。

二、以“格物致知”的眼光引导学生重新认识世界。

古人常说“格物致知”,物必须是真实的万物,而不是被扭曲与概念化了的万物。因此,教师不能用已经固定化的概念命令学生接受世界。首先要求学生亲近世界。也就是要求学生亲近自我、了解自我,亲近万物、了解万物。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万物,感受万物迎面到来,最终拥抱万物学习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多用形象的例子、具体的视频、课外的实践,而不是只灌输僵化的概念。其次,要求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要求学生把写作看成是自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一种技能,从而通过写作把人性中最好的部分找寻回来,完善自我。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学习的目的是从个人到国家乃至全天下的一种逐步完善,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逐步契合而非外在的过度强求。一旦教师对写作课程的认识由追逐抽象概念开始,以掌握僵化技能结束,则是还没有走向万物,已定下了规范及目的,最终可能引导学生将万物视为异于自身的隔阂物,将写作视为工具,最终学生也处于被物化的危险中。学者李泽厚曾说:“昨日花开今日残,是在时间中的历史叙述,今日残花昨日开,是时间性的历史感伤,感伤的是对在时间中的历史审视,这就是对有限人生的审美超越。”[5]同样的文字符号,在不同意识观照下排列,产生了意蕴完全不同的理解可能。这正是不同的自我觉醒层次在写作中的呈现。过于强调写作的工具性训练并不会导向更高层次的文字表现,只会产生流水线般的没有美感和差别的劣质文字,这在现今网络上的文字狂欢中已有所体现。写作课程要求写作者有源自内心的对人和对万物的亲与敬。写作者的人品即建立在此,人品即文品。写作课程如做人一样首先立意要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术的追求,跳出写作,融入世界万物中观看自我与写作。

三、以“物我两忘”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与技巧。

写作课程要求学生做到“格物致知”,这就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了解外界之前必须先了解自我。学生必须由自我开始探讨,对当下的我进行体认。教师必须以每个学生个体为出发点,将生命体验作为课程设置的一部分。美国当代课程理论家派纳(W.F.Pinar)2002年8月在东北师范大学接受访问时,曾阐述了对课程的理解:“课程是提供知觉、情感和思考的生命经验,而不是一种模仿或机械性的活动。也就是说,课程必须通过自身生命体验与自觉的生命历程,此经验的学习不是被事先预定好的,而是个人在周遭世界中所感、所思的具体行动。因此,我的课程理论不是将焦点置于外在的活动,而是关注于内在与外在世界的交互活动,以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磋商。”

这种课程是自我生命经验的建构理论,强调学生对个体的认识和对课程的参与。当学生将写作课程作为一种生命体验与历程时,写作课程即成为一种活泼生动的构筑。当学生能在写作课程进行时创造和具体化自我,写作课程就成了一种关注和理解自我的生命体验与历程。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体验与建构时,可运用传统文化中“物我两忘”的观点引导学生感受世界与寻求自我认同,最后主客体共在一天地间,物我皆在而物我皆忘,从而进入写作的忘我境界。西方存在主义认为他人即地狱,而中国传统文化则通过逐步认同把个人与社会他者的悖谬与冲突化为社会共生体。“物我两忘”的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将写作主体的此在融入社会的此在中,达到一种共相式的自我认同。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要力求动态呈现人与世界的交接,镜像观照社会,让学生在回归自我与观照世界中掌握写作技能,既以我观物,又以物观我,通过写作提升写作主体的存在感。只有这样,写作课程才能以学生的写作技能成就学生的发展,从而走向真正的应用。至此,我们重新回到写作的初衷,把写作看做我与世界的互动前进,写作完全成为人的一部分。一方面,人在写作课程中得到更好的自我观照,人的精神世界得到成长,另一方面,写作技能作为人的动态结构的一部分,也会随之发展,得到更好的舒展。

四、以“有教无类”的信念打破学生的既定思维。

正如伽达默尔所言:“理解过程发生在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是人类全部世界经验的源泉,理解能力是人的一项基本限定,有了它,人才能与他人一起生活。”写作就是这样一种能促进人们相互理解与相互亲近的才能。写作作为一种个性化的才能,冷冰冰的命令式教学显然并不能产生更好的作品。因此,写作课程需要教师以“有教无类”的信念引导学生打破既定思维,展示个人风格。

写作课程要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学生最终写出来的文本并不一定精彩。因为学生通常容易将事关自身的经验美化,在文本中肆意扩大某部分经验的分量而排除他者可能有兴趣和想了解的部分,写作主体的写作意识最终让文字转化成乏味无力的文章。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学生存在过度亲近自我,爱怜自我而受制于个体狭隘心理的可能,另一方面,学生因知识和经验水平不够深广,可能出现个体意识受意识形态钳制而不自知的情况。总之,学生个体若无法突破既有的思维框架,那么我们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写作动态课程设置,最终只会是学生狭隘意识的原地打转,无法提高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和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课程只能最终僵化,并成为一门终将被抛弃的课程。所以,写作课程的能动参与,既是基于学生自身生活的存在式体验,又是超越学生自身生活的眼界超越。在这里,学生与课程的互动,必须是在老师引导下的,超越自身生活认知的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近自身并把自身融为世界万物的一部分,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在参与课程建构过程中出现的自身意识偏差,反对学生螺丝钉式的自我狭隘定位。教师还要调整学生的状态,增强学生的自我存在感,引导学生在眼界开阔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写作课程应该是由传统文化理念引导的学生充分参与的动态课程。学生的写作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与“你”的双向亲密互动关系,既是开放式的又是带有私人情感的互动。教师以“有教无类”的信念引导学生带着亲近与敬意确定生活中美的有价值的东西,做到“格物致知”与“物我两忘”。课程以“人”的完善作为最初出发点和最终的皈依,不是从文字的概念层面了解生活,而是“从精神生命的既定感性表现中,认识这种生命本身的过程”课程价值在于,学生把主观世界重新又变回客观世界的一部分,通过反思,把生活的琐碎条理化,通过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不再是以螺丝钉的自我观照层次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以有意识的能动的世界观照者的身份层次重新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写作课程作为一门重要而独特的课程,将获得崭新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作用 篇2

一、传统文化内在生命力

(一) 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系统, 体现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对于行为取向、审美标准、利益界定等方面的需求与认知。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 其核心并不难以寻觅, 从《周易》中的天地和合, 阴阳易变, 到先秦百家的共有的价值追求——儒家的“和合”与“中庸”、道家的“无为”, 墨家的“兼爱”, 再到西汉后的儒法合流中对于人与自然统一性的重视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统一的追求, 从文化价值观的统摄性、公认性与超越性的标准要求来看, “和谐”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核心。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在施政价值取向方面的共同认知, 同时也是普通庶民百姓的价值追求体现与自我精神支柱。这一核心内涵, 在当代的文化构建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中, 有很好的借鉴与推广价值。

(二) 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即为“民为邦本”的理念精神。自夏商周起, 该理念便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普遍认同, 例如“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施实德于民”等论断便是鲜明的体现。孔子认为, 仁学的核心是“爱人”, 并主张“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与“泛民众”。孟子则直接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强调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理念。此外, “民者, 万世之本”“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都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理解与向往, 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理念是十分值得提倡的。近代以来, 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和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都是对“民为邦本”精神的认同与发展, 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具有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与奋斗意志, 体现着炎黄子孙的对自尊、自强与自立的追求, 在抵御外族入侵、保持文化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也从侧面保证了中华文化的连绵不绝式的传承与发展。具体来看,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其一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顾炎武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铿锵之语, 林则徐也以“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达自身对责任意识的理解与感悟。其二是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等警句都体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警示意识。其三是积极的改革精神, 革故鼎新、穷则思变,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每当社会危机爆发之时, 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家前仆后继, 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可以说, 从商鞅变法、胡服骑射到一条鞭法, 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 都离不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影响。

二、当代文化的构建途径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构建过程,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指导地位,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立场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审视与批判, 对相应的理论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化的改造, 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对核心价值作用, 将文化体制的改革向纵深处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在宣传推广“中国梦”, 为此, 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 注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二) 以“扬弃”的态度进行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固然值得后人挖掘与继承, 但其内涵中也存在着较多的保守成分与消极因素, 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 应当采取“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的态度, 从“扬弃”的哲学思想入手, 对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作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对于, 研判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 并对其继承全面的继承与发展。这种选择性吸收的方式, 能够较为系统的传承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并最终完成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整合与构建。此外, 作为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 应当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构建, 按照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要求, 对文化内部的体制与结构进行相应的变革, 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 掌控好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控制工作, 加强相关的文化监管力度, 鼓励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发行,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结语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杰出的农业文明, 形成了以和谐统一、居安思危、自强不息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 当今文化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与要素。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主流文化的构建具有双重的意义, 其内涵中既包括了大量有益于社会发展与前进的因素, 也包括了对社会发展不利的因素。为此, 在当今文化的构建过程, 不能完全照搬传统文化的框架或内涵, 在传统文化范畴内, 对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借鉴与再构建, 并以此为契机改革文化体制, 主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笔者在本文中就传统文化对当今文化构建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构建,文化同质化

参考文献

[1]张野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契合中的文化构建[J].延边大学, 2012.05.

[2]李培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研究[J].兰州大学, 2013.04.

传统文化的作用 篇3

前言:现今世界的人类文明都起源于五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印度河、爱琴海和中国。五大文明分别孕育和滋养了各大洲不同种族人类的文明发展。纵观全球,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不曾中断过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其他四大文明所没有过的,其他文明要么毁于战火,要么种族消亡。而勤劳、勇敢、智慧的华夏儿女开拓了幅员辽阔的国土,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教育既要承传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高职学生是现代青年的一分子,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高职学生的积极参与。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离不开文化的浸润滋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全面推进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中之重。研究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探索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模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和吸收,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在开展传统文化学习讲授的过程中,作为一线的高职院校教师必须要实际了解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现状,分析其成因,找到培养对策,才能把学生塑造成企业所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现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并且做到有技能也有内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高职院校的文化教育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就必须认清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和进行对他们文化素质培养特点的分析。

一、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一)思想素质方面

思想素质是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现今的高职学生大多为90后,伴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物质丰富,生活成长条件较好,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在他们的思想中大多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的思想倾向,物质享受欲望强烈。理想和信念较为淡漠,缺少理性的克制和自我约束。很多同学有上进心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持之以恒的决心和信念较弱。总之,从其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偏颇与缺陷,需要通过在教育教学中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引导。

(二)文化素质方面

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入学分数线就可得知大部分成绩应该属于中等甚至中下层度,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在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刚经历了高考,可能比较松懈,很难迅速适应全新的学习模式、学习课程以及掌握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一部分同学会有跟不上老师的上课进度的问题,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艰苦学习、奋斗拼搏的进取精神,因此,要达到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可见,文化素质教育之于学生,是很重要的。

(三)专业能力方面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学生们都希望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在毕业之时能够拥有一技之长,但是大部分的学生的毅力薄弱,往往在学习专业技能的过程中缺乏恒心和毅力,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往往会感到枯燥、单调、乏味,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去进行反复地、不断地练习,对自己专业方面技能学习也不够认真和刻苦,经常造成技能方面的不足。到了工作岗位要么重新学习要么吃大亏。

(四)心理素质方面

高职学生普遍因为种种原因存在许多负面心理。一些学生的自我定位存在偏差。一方面,部分高职学生觉得自己只考了高职院校,感到自卑,因而不愿与人交往,产生孤僻心理。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方法不得当和自身的差距,高职生在学习、生活中遭受挫折时,往往表现为情绪低落、不思进取等,容易被周围的事情干扰或吸引,比如网络游戏,和异性的交往等等,对未来缺乏明确的认识和规划。

二、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环境因素

对学生影响的外界因素很多,大体分为学校周围同学的素质、学校学习气氛和文化氛围、学生成长家庭的教育模式、社会各种信息和诱惑的环境以及学生个人性格、发展定位等方面因素。这些都不断影响着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一)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好的学校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它能有一个让人专心学习专研知识和业务的环境和土壤,大家在融洽而热烈的学习氛围中你追我赶,互相促进和进步。这也是为什么望子成龙的家长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去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的原因。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習是只看重分数,而轻技能的,而步入高职后,学生既要补充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进行实践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有些应接不暇。因此在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营造上,学校、教职员工都要下大工夫。

(二)家庭环境及教育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养成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俗话说有其父就有其子就是这个道理,家长的坏习惯会传给子女,家长的优点和处事之道也会无形的感染着子女。有些家庭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一味迁就,造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心理素质的先天缺陷。家庭环境的融洽度也会极大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素质养成。

(三)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以及就业也具有重大影响。很多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不关注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毕业后很难与企业需求对接。

(四)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经常出现不够准确。有相当一部分综合素质较高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个人期望值很高,认为在毕业后可以到知名企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能量,而现实有时会给他们沉重打击,让他们感到无助和渺茫,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另外,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差距较大,不同素质层次的高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会相互影响,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近朱者赤,进步较快。但是也会出现近墨者黑的现象,这是高职教育中必须充分重视的。

(五)高职院校毕业生定位于专业技能型人才,学生们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在毕业之时能够拥有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因此学校的课程大多偏向专业方面。但是我们学校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介于高职院校生源的原因,学生平均素质肯定要低于本科类院校。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在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原因。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或流派。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它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大致可以从科学技艺层面和伦理价值层面两方面来加以概述。

(一)从科学技艺层面看,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园林建筑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戏剧舞蹈相声等娱乐文化、武术健身养生等体育文化、天文历法、发明创造及中医理论等。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谋略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

(二)有的人觉得这套理论迂腐了,过时了,但我们吸收其精髓和闪光点结合现在的高职教育,学生和社会都会受益颇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今天我们看到领国韩国或者日本,长幼有序,对长者的尊敬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鞠躬行李以及各种礼数的由来,无不是因为大中华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辐射和影响发展而来。

四、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重中之重———忠与孝

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数的事实证明:爱由亲始,一个人爱中国、爱他人的情感是从爱父母开始的。孝心教育对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善良之心、感仁之心、责任之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结合在我们现在的实际生活中,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全家的焦点,父母起早贪黑的工作,甚至再上一代人的爷爷奶奶也一天到晚忙前忙后,就是为了孩子每天能安心读书,吃饱吃好每一餐。一个孩子的事就是全家的事,一个孩子读书就是一家人伴读。中国家庭为孩子的付出都是巨大而无私的,但是孩子们从小就生活生长在这个环境下,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心安理得了。多少次我们在报纸新闻中看到孩子在街上义正言辞的打父母,原因仅仅是不要他们上网或者不给他们买想要的东西,最甚者甚至不惜残忍的杀害养育自己的父母。每每看到这些都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敬哪里去了。中华传统的善良哪去了。相比重点本科院校,高职的学生文化成绩会差一点,或许生活的环境教育环境也会相对弱一点,因此我们更要加强对他们传统文化的熏陶,让他们能够感知中华文明的善良,还有对父母的感恩,对家庭的义务和责任。

能在家庭环境中正确的自我剖析,认识自己,感恩父母,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那也就能举一反三的认识到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中“忠”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大英雄,伟人无不是背后飘扬着忠的旗帜,我们说的忠不是封建社会岁君主的愚忠,而是指的对国家,对人民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忠。从远古开始就有比干谏纣王,为了人民和国家社稷被纣王剖视其心。最有名的民族英雄莫过于岳飞将军,叱咤风云,直到被奸人所害始终怀着一颗为着民族国家的赤子之心。还有宋代文天祥,一句“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让后人流泪。时光匆匆,无数人物都湮沒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只有为了民族 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英雄才会被后人尊敬,被后人称颂,被后人祭奠。我们高职院校开展文化育人,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学习领悟,切实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很重要。现在外在的各种诱惑太多,改革开放后形成的市场经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物质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对金钱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造成了部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和变化,唯利是图的人比比皆是,不好的风气在社会上蔓延。

五、结语

企业文化的作用 篇4

企业文化的作用

谈到企业文化,很多经营者都认为是虚的,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大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往往是由一个人在一个小时之内按照自己的标准总结出来的,当然这样造出来的企业文化是有很大问题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具体说来,企业文化一般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正是由于有着坚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得日本大财团三井公司在经历二十多年的分崩离析后又重新聚合在了一起。

4、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企业文化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所以,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一把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公司更加努力、高效地工作。

5、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交往等)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6、品牌功能

企业文化的作用 篇5

1、导向功能

体此刻企业成员对于价值观和战略目标的认知与认同上。企业对员工的培养不仅仅包括技术层面,更包括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资料。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共同的价值观、追求,对员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这种功能往往在企业文化构成的初期就已经存在,强大的感召力使员工对企业目标达成共识,并长期引导员工齐心协力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

2.凝聚功能

体此刻企业成员的个人行为与企业所倡导的行为协调一致,员工对企业有向心力和归属感,对于企业的价值观高度认同,愿意为其创造更大价值。美国学者凯兹·卡恩认为, 在社会系统中, 将个体凝聚起来的主要是一种心理力量。企业文化正是以微妙的方式来沟通企业内部人们的思想, 使企业成员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 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感”和作为企业一员的“使命感”。同时,企业成员经过自身的感受, 产生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这些将使员工在潜意识中构成一种对企业强烈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还会转化为助推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让员工和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合力,让每个员工都进取进取。

3.激励功能

以人为本是企业的基本原则,企业文化对于人的激励是经过多层次实现的。不仅仅在精神层面激励员工有更多进取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运用个人激励手段和方法,如供给更多的晋升机会、赋予更大的权利和职责,给予更多的信任等。研究激励理论的学者发现,最主要的激励因素是被激励对象要觉得自我确实干得不错。在一个“人人受到重视和尊重”价值观指导下的文化氛围中, 每个成员所作出的进取贡献,都会受到青睐, 得到领导的赞赏和公司的褒奖。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平等,公平、有序的工作,营造一个进取向上的工作氛围,激励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

4.规范功能

塑造企业文化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企业成员构成共同的价值观,使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处理事务的态度、方式构成共识,有共同的目标。另外,企业文化是无形的、非强制性、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对员工有规范和约束作用。企业制定各种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规范,使员工行为贴合企业整体的价值标准,这种在企业价值观基础上构成的企业文化“软性”约束机制,对企业及其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组织的一员往往会自觉地服从那些根据全体成员根本利益而确定的行为准则, 产生“从众”行为,这就是企业文化规范功能在起作用。

5.效益功能

传统文化的作用 篇6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主要内容及作用;

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子里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要了解这个概念我们首先来说一说文化的定义。有人把这个定义从两方面解释:

1、老百姓的理解 老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 化。

2、权威的解释 对文化的一个诠释,需要去看一些比较权威的书,比如《辞 海》、《辞源》,它对文化这两个字具有比较准确的定义: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文化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比如,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五四时期,有人又提出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把中国文化批得一文不值。一切都唯西方是举,只知有西,不知有东,已经成为时尚、成为潮流。

刘梦溪教授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从狭义的角度看,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

张岱年先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概括为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四个方面。他认为, 《易传》中提出的“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两个命题, 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自强不息”就是“努力向上, 决不停止” ,中华民族不断进取、奋发有为精神的写照;“厚德载物”指君子应以大地一样的胸怀包容万事万物。这些特点, 概括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哲学家主张清静、无为, 但从总体上讲, 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一直居主导地位。

2、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绕这个问题各家各派提出了不少的观点,但至今并未统一定论。因此,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我们准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罗国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它是中国的,这是从它同其他国家相比较的意义上来说的;第二,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以前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第三,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只能是一些基本的特点

1、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中国古代的传统说法,可以把中国传统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为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父是家君,君是国父,家国一体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最深层。这种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2、重和谐与统一

中国的文化形态中以人伦关系为中心的人和主义价值观和行为追求,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突出的持征。强烈的和谐意识使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1993年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讨论会纪要称“源远流长的和谐意识是中国社会自秦以来高度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重实际、追求稳定

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型的农业文化,几千年来,以农为主,重农抑商一直是历代统治者积极推行的政策。农业文明简单重复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注重实际,追求稳定的特点。

黄河与长江孕育的华夏大地,土壤肥沃,四季分明,为早期先民们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尽管古代的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但人口与土地的比例适中,若无大的自然灾害或遇到兵荒马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先民们也大体可以年复一年、世世代代的悠哉悠哉,因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条件除了土地肥沃、四季有序、风调雨顺外,只要勤于耕作即

可。这是一种简单而又重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长期这种生产方式下的中华民族便毫无疑问形成了重实际而玄想,重稳定而轻变动的文化品格。老子“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理想,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的仁政规划,陶渊明“愉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优美田园风光,都是农业文明中先民生活理想的写照。以农业为根基的中国,农业生产的节奏与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节奏息息相通。

4、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春秋战国时期,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更是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以此确定了它们在仕文化中的统治地位。仕文化的活动领域和研究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立场,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传统纵览★: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农业文化★:农家、农民起义、锄头。

★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①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②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③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④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⑤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⑥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⑦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⑧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⑨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⑩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 下面有著作)

★琴★: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

★棋★: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

★书★: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画★: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传统文学★:《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

★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寒食节(只吃冷的)、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粽子、赛龙舟、屈原)、鬼节(农历7月15)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山)、腊八节(大年三

十、红包、守岁、团圆饭)、除夕(守岁)、春节(元日)为代表。

★中国戏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中国建筑★: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汉字汉语★: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宗教哲学★: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民间工艺★: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衣冠服饰★:汉服(汉族)、唐装(汉族盘领袍)、苗服(苗族)、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旗袍(满族)、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四大雅戏★: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动物植物★: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器物随身★: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传说神话★: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嫦娥飞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传统文化的作用 篇7

一、油画和传统文化精神的基本概念

油画是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作为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是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它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油画是从外来艺术发展成为中国绘画的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吸收以及成长过程。

传统文化精神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有深厚的底蕴和沉淀,它会促使群体成员比较好地处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协调和现代文化的关系,从而可以保证文化系统的稳定发展,传统文化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是人本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等。

二、传统文化精神使我国油画发展具有明确方向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从本质上来讲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点,其思维以及表达方式也就截然不同,再者,中国油画1在现当代主要是借鉴苏派油画体系,该体系好是好,但是形式过于单一,这就会对油画创作形式的多样化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时候还要面对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以及国际化不断加快的环境,中国油画该怎么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对中国油画的发展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给油画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使中国油画既可以改革创新,又不至于生搬硬套西方油画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独树一帜,不偏不倚地融入中国文化,开辟出中国油画的艺术道路。

三、传统文化精神促进我国油画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影响着中国油画,促进油画的发展。油画是一种绘画种类,它是由外国发展过来的,它有自身独到的特点,这是其他绘画材料传达不出来的,伴随着不断更新发展的艺术样式,油画始终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国油画要想能够长期稳定发展,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就是传统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之所有具有超高的文化价值以及审美情趣,主要就是因为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传统文化精神滋润灌溉着我国油画发展,油画发展受其雨露恩泽。

四、传统文化精神使我国油画在发展过程中独具特色

文化并没有国界之分,文化又各具特色,它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符号,甚至代表着这个国家,而只有典型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的文化才能够拥有世界性文化的特点,要想在世界性文化行列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势必需要具有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在对绘画艺术性的叙述当中,中国的传统美学其实比西方还要早,中国传统绘画中主要是强调神、气、意和韵,中国传统美学的观念以及绘画理论深刻影响并因此造就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辉煌。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国油画题材2和中国油画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不会去刻意强调艺术的综合性以及整体性,也不会去刻意模仿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是注重绘画的内涵和思想,也就是写意,显现出艺术创作者的人格和修养,艺术作品也就会追求意境、神韵、空灵以及永恒,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方式之一,东西方的艺术观念有着明显的不一样,西方油画的侧重点是人与自然,人和社会的对立,但是中国油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侧重点是人和自然的统一和谐,西方的艺术理论着重强调模仿,但是中国的艺术理论主要是建立在道德哲学的基础上,它强调的是人格的力量,注重精神以及情感的表达,从绘画艺术层面上来讲,西方的艺术形态主要是强调科学精神,拥有非常强的严密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主要强调的是力量。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独特之处,具有鲜明的特色,从而也可以使我国的油画在传统文化精神下独具特色,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传统文化精神使我国油画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中国油画比西方油画起步时间要晚,其创作体系还并不是非常成熟,更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这就需要我国油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油画是一门艺术,艺术就要有精髓和灵魂,没有精髓和灵魂的油画任其浓墨重彩都只是虚有其表,不能称之为艺术,中国油画的精髓和灵魂就是传统文化精神,这样一来就可以赋予油画独具匠心的意义和价值,让油画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内涵和底蕴更加深厚,更加让人记忆深刻,拍手称赞,感叹中国油画的独一无二。由此可见,在我国油画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精神会使我国油画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六、结语

我国油画在历史中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经历不断的变化以及长足的发展中仍然具有让世界钦佩的水平,它已经成为了中国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不可多得的珍贵艺术,也是一笔让世人艳羡的财富。当然,这一切成就跟民族文化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功不可没,作用巨大,在以后我国油画发展道路中,传统文化精神还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是更加积极有利的作用,在传统文化精神的作用下,我国油画发展会更加稳定,也会更加灿烂辉煌。

摘要:油画是一项造诣极高的艺术,在中国由来已久,业已成为我国一块难能可贵的宝藏,而传统文化精神在我国油画发展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对油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油画,传统文化精神,作用

注释

11.杨忠.中国油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J].美术大观,2013(5):12-14.

传统文化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道法自然;德育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75-01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而教育的核心在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了下来,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应以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的后代,承继先贤,泽被后世。

谈起我国的文化教育的现状,人们较为注重的是文化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特别是科学知识方面。另外,在外语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关注度也较高。但是,这些成绩却不能掩盖我国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让人最不满意之处,除了我们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方面尚有不足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德育教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实现这样的一个目标,就要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的同时,还要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而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承,重点在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持续发展而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但仍然顽强地一以贯之的延续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在人类文明上,尚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具有如此的坚韧性、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

摒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教育的基本职责是传承文化。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来评价一种文化的优劣,事实就是最具评判力的标准。中国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钱伟长,自幼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长大后极具文史天赋,以文史科两个10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文史专业,9.18事变东北沦陷,激起了他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弃文学理,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新加坡总理吴作栋面对青年一代不重视华文的学习,深表痛心,提出了“新加坡能否富过第三代”的问题,对年轻一代西华思想严重,深表忧虑。其他国家如美、日、英等发达国家无不是以自己的母语及其所承载的本民族的文化为最大的投入,本民族的文化始终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从他们的课程设置就可以体现出来。

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语言区发育要早于逻辑、理性思维的发育,所以在幼儿、儿童时期应以兴趣为先导,以游戏的方式为主,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经典的熏陶,科学研究表明,大脑语音区的发展会极大地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就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用。

重视和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记载,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使人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科学没有国界,老一代科学家的有骨气的爱国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毅然填上了“NO”。

——少年强则中国强。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要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又是在中华文化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青少年的成长将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能否传承下去。

——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激发研究现代科技的灵感。

物理学家玻尔在1937年访问中国时,发现在他研究的领域中最得意的互补原理,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早已有了鲜明的阐述,这种在西方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在中国却是一种自然的思想方法,美国科学家卡普拉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所得出的“科学文化观”,在科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他高度赞扬了中国人擅长的思维方式,说他的介子理论与庄子学说中的“混沌”思想有关。

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篇9

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经营之道、企业风尚、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也是一个文化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是产品竞争,而且也是文化竞争。因此,企业竞争实际上也是隐含在企业形象展示、产品广告宣传及社会公关活动背后的文化竞争,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良好的企业效益。企业必须重视文化战略,以文化决胜于市场,以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这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可以把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使员工明确目的、步调一致。从根本上来说,企业员工队伍凝聚力的基础是企业的事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凝聚力来自于企业根本目标的正确选择。

三、企业文化具有激励作用。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调动与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提高下属机构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自主经营能力及活力,增强企业的整体执行力。

上一篇:市场考察报告家具下一篇:大学体育基础理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