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2024-10-30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通用7篇)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篇1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摘要:作为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定的传统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置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就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既定存在必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在这里论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在基础上,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精神,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长期以来,在高等学校过于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对于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质,学校教育引导的力度还不够。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为先,道德教化诉诸个人内心修养,并重在践行,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广博而深邃,富有很强的哲理性,其道德学说规范并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所谓“仁者爱人”等是传统文化所期许的道德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礼”,要求为人者要尽“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礼,尽管有着特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内涵,但这种重视教人明人伦关系,崇尚和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鉴。除以上内容外,可供借鉴的还有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以德治国,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人道主义精神等等。正确地介绍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外,中华民族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热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都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

第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消除不规范的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国人无不为生活而奔波,无不为利益而拼搏。在这种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容易产生见利忘义的情况,容易引发唯利是图、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等思想。教育者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深入分析、找出大学生思想症结,从而加以启发教育。要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一定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提倡“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等等。

二、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的培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而成了纯职业训练的场所。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割开来,致使学生人文素养不容乐观,国学知识严重匮乏。由于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带来了大学生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国家观念、审美情趣的淡化,导致了整体素质的下降,因此,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刻不容缓。为此,我国高校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使命,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大学教育必须体现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的实际,现对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简单做如下阐述:

第一、在大学普遍开设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条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当前,在大学教育中,经济、法律等应用学科备受青睐,而文史哲等基础学科尚未受到足够重视。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和更新发展,大学应普遍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根据情况可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并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识类课程,从而为大学生较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供必要的课程平台,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进而弘扬传统美德,发扬传统民族精神。

第二、多方位开掘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

对学科课程,尤其是对文科课程,我们在讲授其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掘其中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譬如在讲授大学语文课程时,基于课程本身浓厚的人文特质,可以充分挖掘优秀文学作品的精神资源,从哲学、政治、历史、人文精神、文化品格、民俗风尚、审美意趣、语言文字等层面进行多维度的意义建构,将中华文化的精髓贯穿其中。其他文史哲课程亦如此。对自然科学课程则可以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史等方法,强化专业的历史教育,如法制史、财政史、金融史、经济史、建筑史、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等,使学生对中国科技历史和优秀文化遗产有所了解。

第三、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

现在,尽管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关于传统文化的通识教育课,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对它们的评价却是“效果平平”。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授课方式的古板和陈旧则是屡屡受人诟病。然而,同样是传统文化的传授,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却十分受人欢迎。“于丹现象”、“易中天现象”为我们更有效地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首先,要注重对传统经典中的现代因子进行挖掘,从“现代视角”,在新时期语境下,进行阐释和调整,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注重对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的设计与把握的同时,兼顾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兴趣需要,不能居高临下,故作高深,过于强调学术性,要采取“平民立场”和普及的态度,从学术研究的高阁中走出来,运用深入浅出的方法,甚至可以“用非学术的语言,来讲学术性的内容”,努力实现从“曲高和寡”向“和之者众”的转化,从而激发起大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第四、努力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目前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容乐观,难以很好地承担传统文化教学的任务,因此,必须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并造就一批国学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 取的青年学术骨干。

第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

在传统文化教材建设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虽然已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有关大学和出版部门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有的已作为大学传统文化教材进入课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这些教材暴露出一些“大而空”的缺陷,泛泛而谈的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今后我们非常有必要集中有经验的专家学者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选择那些能够体现现代意义的传统经典,尝试“以实为主,以问题带经典作品原文,以作品印证问题”的方法,尽快编写出高水平、规范化、深受师生喜爱的大学教材,并不断加工修改和提高质量,逐步将全国的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第六、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二十九条规定,要“发挥重要节庆和习俗的积极作用”,“适应当代生活,体现时代特点,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抓好移风易俗,并不断地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采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在校园中营造一种传统文化的氛围,是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张贴古代先贤的语录,通过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古诗词朗诵、古诗词写作活动,邀请有关专家教授开设讲座和论坛,传习传统技艺等,还可在传统节日组织各种民俗活动,紧紧围绕节日主题,体现民族风俗和民族心理,挖掘传统文化节日的文化内涵。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活动中,学生会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篇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精神, 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品格培养。

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治国平天下”才能的人, 所以古代教育不是纯知识技能性教育, 而是全面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品格之教育。古代教育教学的科目繁多, 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等, 但在传统教育之模式里, 这些都只是作为全方位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品格的必备项目而已, 掌握射、御、书、数等仅有一器之用的技能都不是教育之终极目的, 其目的是提升个体的道德精神和人文品格。《周礼·地官·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一种包容着文武、礼乐、德才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全方位教育模式。“五礼”指吉、嘉、宾、军、凶五种礼仪。礼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习礼是个人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 它可使受教育者掌握当时在贵族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祭祀、冠婚、宾客、军旅、丧葬等礼仪, 故孔子曰:“不学礼, 无以立。” (《论语·季氏》) “六乐”是周代所存六代之乐。其中《韶》为虞舜之乐, 是“六乐”中最著名者。《论语》云:孔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乐之至于斯也!’”“《韶》, 尽美矣, 又尽善也。”《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看《韶》乐舞时赞叹曰:“德至矣哉, 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孔子和季札都盛赞《韶》, 是因为它实现了道德精神与精湛艺术之完美统一。在周人看来, 以《韶》为代表的六代乐舞颂扬了不同时代创业帝王的文治武功, 蕴涵了丰富的道德精神, 具有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之征, 是能够培养人美善品格的音乐, 所以周人将“六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崇尚道德为首要价值取向。儒家认为实践道德的生活, 才是人类最理想最完美的生活, 它不仅能使个体达仁近仁, 不忧不惧不惑, 且能使“民德归厚”, 从而“天下归仁”。在崇德思想规范下, “德行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 儒家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 而是伦理教育, 他们认为纯知识的追求是第二位的, 道德教化和人格修养才是人生之要件。这种将道德教育, 亦即做人的教育放在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2 新时代呼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

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 二者是互补而不是相斥的。人类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直接推动社会经济之发展, 而且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从传统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的转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客观上为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是, 市场并不会自动带来文化的繁荣。相反, 市场经济的强大改造力量, 也有可能将一切都吞没在急功近利的欲望之中。在深不可测的市场中, 还隐藏着反文化的旋涡、潜流和暗礁, 甚至会出现令人担忧的文化沙漠化, 会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和民族文化之失落, 致使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所以, 在高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 更应该呼唤人文精, 在创造物质文明之同时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大学生在向科学进军之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 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 那些科技大国和经济强国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 在“民主”、“人权”等口号掩护下, 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 将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以及文化观念强加给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种背景下, 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抵御文化入侵、维护本国文化主权的独立和安全是必须认真加以关注的重大问题。巩固文化主权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 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我们而言,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 强化人文教育, 培养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2.1 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

人文素质是建构在丰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 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而它的培养又是一个有目的的教化过程, 各种社会力量, 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年轻一代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的, 包括知识、态度、习俗等在内的广泛的文化遗产。这样有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 就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条件下, 实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就必须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中审视传统文化及其人文精神, 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 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 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传授, 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情操。这就要求应重新布局大学生的必修课程, 加强传统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 减少必修课, 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文化素质修养课包括的范围要广博, 它可以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思想政治、艺术、语言、文学等, 但必须以人文学科为核心, 人文学科类可以包括大学语文、文学创作, 中外文学赏析、古典诗词文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等。同时, 要体现出人文知识的科学性、有序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国际性、综合性。在此基础上, 成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机构, 进一步研究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 制定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不同院校和学科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原则与方法。使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契合点上产生新的生长点, 真正塑造出时代所需的文化型人才, 塑造出具有时代风采的人文精神。

2.2 发挥优秀古典诗词文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篇3

摘要:作为长期历史沉淀下来的稳定的传统文化一旦生成,它对于置于这一文化之中的个体的生存就具有强有力的制约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既定存在必将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文化背景。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解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本文在这里论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并在基础上,提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人文素质 大学生

0 引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些具有鲜明民族性的精神,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人文品格培养。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治国平天下”才能的人,所以古代教育不是纯知识技能性教育,而是全面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品格之教育。古代教育教学的科目繁多,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等,但在传统教育之模式里,这些都只是作为全方位培养受教育者人文品格的必备项目而已,掌握射、御、书、数等仅有一器之用的技能都不是教育之终极目的,其目的是提升个体的道德精神和人文品格。《周礼·地官·保氏》曰:“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是一种包容着文武、礼乐、德才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全方位教育模式。“五礼”指吉、嘉、宾、军、凶五种礼仪。礼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习礼是个人步入社会的必经之路,它可使受教育者掌握当时在贵族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必备的祭祀、冠婚、宾客、军旅、丧葬等礼仪,故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六乐”是周代所存六代之乐。其中《韶》为虞舜之乐,是“六乐”中最著名者。《论语》云: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乐之至于斯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左传》记载:吴公子季札在鲁观看《韶》乐舞时赞叹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孔子和季札都盛赞《韶》,是因为它实现了道德精神与精湛艺术之完美统一。在周人看来,以《韶》为代表的六代乐舞颂扬了不同时代创业帝王的文治武功,蕴涵了丰富的道德精神,具有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之征,是能够培养人美善品格的音乐,所以周人将“六乐”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以崇尚道德为首要价值取向。儒家认为实践道德的生活,才是人类最理想最完美的生活,它不仅能使个体达仁近仁,不忧不惧不惑,且能使“民德归厚”,从而“天下归仁”。在崇德思想规范下,“德行构成文化教育的中心内容”,儒家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伦理教育,他们认为纯知识的追求是第二位的,道德教化和人格修养才是人生之要件。这种将道德教育,亦即做人的教育放在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1.2 新时代呼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以及自身过程中所创造的两种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二者是互补而不是相斥的。人类不仅需要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以直接推动社会经济之发展,而且也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来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在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从传统经济形态向新经济形态的转化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转型客观上为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但是,市场并不会自动带来文化的繁荣。相反,市场经济的强大改造力量,也有可能将一切都吞没在急功近利的欲望之中。在深不可测的市场中,还隐藏着反文化的旋涡、潜流和暗礁,甚至会出现令人担忧的文化沙漠化,会造成精神家园的荒芜和民族文化之失落,致使狭隘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所以,在高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应该呼唤人文精,在创造物质文明之同时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学生在向科学进军之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和碰撞,那些科技大国和经济强国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在“民主”、“人权”等口号掩护下,不断地通过各种形式,将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以及文化观念强加给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这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如何有效地抵御文化入侵、维护本国文化主权的独立和安全是必须认真加以关注的重大问题。巩固文化主权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大力发展本民族文化,强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对于我们而言,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精神,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因子,强化人文教育,培养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2.1 构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人文科学的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人文素质是建构在丰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基础,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无从谈起。而它的培养又是一个有目的的教化过程,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要有意识有目的地使年轻一代学习和掌握人类已有的,包括知识、态度、习俗等在内的广泛的文化遗产。这样有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就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创造了必要条件。因此,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科教兴国的战略条件下,实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必须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及趋势中审视传统文化及其人文精神,建立起人文素质教育的知识体系,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包括伦理道德、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传授,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情操。这就要求应重新布局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加强传统人文素质的教育内容,减少必修课,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文化素质修养课包括的范围要广博,它可以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思想政治、艺术、语言、文学等,但必须以人文学科为核心,人文学科类可以包括大学语文、文学创作,中外文学赏析、古典诗词文鉴赏、中国传统文化等。同时,要体现出人文知识的科学性、有序性、针对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国际性、综合性。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人文素质教育机构,进一步研究人文素质培养的教育体系,制定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不同院校和学科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原则与方法。使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在时代、现实和未来需要的契合点上产生新的生长点,真正塑造出时代所需的文化型人才,塑造出具有时代风采的人文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篇4

班级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班级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度、物质、精神、行为四种文化形态的建设,使班级文化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适应社会迅速发展的助推器.

作 者:张小锋 邵爽 王海滨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心理与教育学院刊 名:产业与科技论坛英文刊名: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年,卷(期):8(3)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文化 班级文化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篇5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表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每个人都会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总是对家乡的民俗风情、名胜古迹、轶闻趣事、名土特产有着特殊的情感。而且随着高考分省自主命题,乡土文化的内容已经进入了高考语文试卷。2004年的北京卷要求考生举出一个北京日常口语词语,并就其形象生动的特点作简要解说。2004年的广东卷要求就所给的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为岭南佳果”写下联,内容也涉及到乡土文化。而2005年的湖北卷则要求考生结合湖北人文地理特点,拟写一则推介湖北旅游资源的广告词,内容包含三峡、武当山和黄鹤楼等。又如2006年北京卷25题是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如果不清楚当地的风景名胜,风物特产、方言熟语等民俗风情,要做好这些题目恐怕非常困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教育已是当务之急。

而我们的面对的学生乡土文化知识现状却是令人非常着急的局面面笔者就来谈谈乡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

在《祝福》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我们郭镇一带的“童养媳”习俗。“童养媳”是当时普通流传的一种陋习。在郭镇“童养媳”方言是“新妇儿”,江南一带有首歌谣: 廿岁大姐十岁郎,夜夜闹觉抢上床。

说他头来年太小,说他儿来不喊娘。

等到郎大姐已老,等到花开叶又黄。

这首歌谣语言朴实平淡,但字字含泪含血,深刻地揭露了“童养媳”的悲惨命运。祥林嫂就是这样的童养媳,她嫁给比她小十来岁的丈夫,但当她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她的十五六岁的丈夫就死了,她成了寡妇。通过这首歌谣,我们就更好地了解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中的乡土资源,不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而且具有浓郁的趣味性。向学生介绍乡土资源,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学习情绪,活跃课堂气氛肯定有很大帮助。

如岳阳方言有比较完善的语音体系。在继承传统汉语音韵结构上,普通话有一定缺陷。普通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古汉语三十六母中的全浊音在普通话及其他一些方言中已被全盘清化,但也有一些方言依旧得到保留

柳永《雨霖铃》的上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阕一、三句和二、四句都用仄声韵。温州话“歇、噎”和“发、阔”都读入声,且都押韵。但普通话“歇”读xie1,“噎”读ye1,两字都成了平声,而“发”读fa1,平声。“阔”读kuo4,去声。两字也不押韵。

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三句: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诗这三句为仄声韵。“急、泣、湿”温州话分别读jai213、qai213、sai213。均为入声。但普通话分别读ji2、qi4、shi1,“急”成了阳平,“湿”成了阴平。

在教学古诗词时,可选择用郭镇话来放声朗读,给人以朗朗上口之感;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当地的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去年韩国要将端午节申报为本国文化遗产的消息,让很多中国人震惊,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这个发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被联合国认定成别国的文化遗产。这件事至少让人们认识到,平时不经意的一些节日民俗,其实也是无价之宝,甚至可以作为文化品牌拿到世界上去为民族争光。

作为语文教师,传播传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当地的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知识。在课本中有很多反映屈原的文章。在平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投江之后,人们为了寻找他的尸体,就纷纷划船前去,为了使他的遗体不被鱼吃掉,便向河里投粽子,由此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风俗。我们岳阳地区的端午节也是相当热闹。在遇到这样的文章时,可以先告诉学生我们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对学生理解这个文化名人,特别是“求索”精髓是很有帮助的。

如端午节划龙舟,在岳阳广为流行,代代相传,历史上曾有许多记载:宋·叶适诗曰:“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清赵钧《过束语》“本岁闰月,龙舟甚多,兼之,邑有采虹,游人更盛。”

四、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乡土教育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了解自己的家乡的地理人文和人文资源,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中国的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类型,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民间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分布广,数量又多,并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色彩。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只是向我们介绍了胡同的有关情况。其实,我国传统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数不胜数,有陕北的窑洞、湖南湘西的吊脚楼、福建的土楼、蒙古族的蒙古包、云南傣家的竹楼以及朝鲜族人的大屋顶民居等。在我们岳阳也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之自豪的张谷英古村落文化。

我们郭镇本地的麻布山更是与历史挂上的钩。有许多令人神往的传说。如其来历、关羽磨刀。国民党官兵在麻布山、新墙河一带阻止日军南下进攻长沙的战斗等。

特别是八百里洞庭湖、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更应是我们的骄傲,李白、杜甫等著名作家,乃至神话中的湘妃竹、柳毅井、八仙传说等,就让每个人神往不已。

我们的乡土资源内容丰富,趣味盎然,虽编写者难以顾及各类乡土文化现象,但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运用乡土资源,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篇6

我国《教育大辞典》对少数民族原始社会形态教育作了这样的解释:在少数民族原始社会,人们还尚未从生产生活过程中完全分离出来,那是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师,社会即学校,长辈或能者即教师,各种知识互相交织,包罗万象,呈现教育社会性;全社会成员一律平等,不分男女老幼,聪明愚笨,均有受教育权利,表现受教育的全面性即使在当今我国苗族地区,社会教育依然是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苗族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

苗族是一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许多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都是通过社会教育的方式来完成的。我国苗族地区社会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人们通过举行祭祀、婚庆、丧葬、集会以及节日等集体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这些集体活动积淀和熔铸了苗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伦理规范、民间习俗等文化内涵,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通过举行上述原生态的社会集体活动,将参与者带入苗族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让他们在这种原生态的社会集体活动中学习和领悟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二、苗族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

第一,生存技艺教育。在古代苗族社会,苗族先民主要以粗狂的农耕生产为主,辅之以采摘和狩猎维持生计。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苗族先民社会教育的内容便是传授生存技艺,教育方式主要表现为苗族老人在带领年轻人进行农耕生产、制造工具、采集野果以及狩猎等过程中,向他们传授苗族社会基本的生存技巧和经验。

第二,民族历史教育。苗族历史是一部艰难的迁徙史,追溯民族历史、探寻民族由来不仅是每个苗族个体的心理需求,而且更是苗族人民进行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传统苗族社会,茶余饭后,苗族小孩经常围坐老人旁边,聆听他们唱说苗族古歌或讲述神话传说,每一次闲聊都将是苗族小孩的一次生动的社会教育课。

第三,行为规范教育。苗族往往聚族而居,一个家支或宗族多居住在一个村寨,一个或几个村寨组成鼓社。在传统苗族社会,苗族人民以鼓社为单位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集体劳动、集体祭祀、集体节日等。每一种活动均由知晓苗族习俗的理老主持仪式,宣讲各种宗法礼仪。每举行一次活动人们都会从中受到一定苗族传统礼仪的熏陶,这对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三、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方法

第一,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老师是民族地区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动概括。在利用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方面,贵州苗族地方政府曾做过多次尝试。例如 20XX年,贵州省台江县县直属若干单位与县境内一个乡镇或村组成苗族文化俱乐部,请苗族歌舞教师指导,每逢周末轮流在县城秀眉广场开展唱苗歌、跳苗舞活动。苗族文化的真正继承者是当地普通苗族群众,开展民间文化活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扩大苗族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实现苗族文化社会教育主体的自然生成。例如通过举行鼓社祭活动,让人们在苗族历史与文化的代言人巫师的引领下中接受苗族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举行丧葬活动,让人们与苗族巫师一道重温苗族社会的发展历史与苗族先民尊老爱幼、崇尚孝道的传统美德;通过举行婚嫁和节日活动,让人们了解苗族婚嫁习俗、节日文化等相关知识。

第二,利用民间馆藏文化宣传苗族文化。西方博物馆学者认为,馆藏文化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帮助观众学。 我国博物馆学者也肯定馆藏文化在宣传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指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其教育目的的。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静态保护,各少数民族地区都相继建立起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文献资料室等。如何让馆藏文化的魅力吸引观众,满足社会需求,是当前苗族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放贵州苗族地区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和文献资料室等苗族文化静态保护平台,适时地向当地广大苗族民众宣传苗族传统文化,拓展苗族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充分发挥贵州苗族地区自然博物馆在宣传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途径 篇7

1. 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1 导向功能

当代大学生从小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 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 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学习社会主义理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但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 与我们争夺下一代, 妄图进行和平演变, 重演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新要求, 需利用好社团这一有效载体创新性的开展工作。

高校社团作为在党团组织领导下的大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 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素质、提升能力, 还可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特殊的导向作用。因为社团是一帮兴趣爱好相投、志同道合的同学自发成立起来的, 社团的发展对于每个团员个人发展的导向性不言而喻。高校学生成立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社团, 以学习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为纲领, 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 与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结合起来, 促进了同学们对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更好的发挥了“第二课堂”作用。在活动的具体实践中, 可以帮助同学们对时政事件摆正认识, 让大学生增强政治敏感性, 激发其爱国热情。同时社团成员覆盖面广, 可深入各院系各年级进行宣传, 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途径。

1.2 素质拓展功能

学生社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活动, 为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一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 扩展视野。如许多高校都有的微软俱乐部, 以微软公司的技术、资金支持建立, 面向全校同学招新, 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各类计算机软件等专业相关活动, 在实践中促进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 锻炼了专业技能, 提升了专业能力。二是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无论是体育竞技类社团如乒乓球协会, 还是志愿者服务类社团如蒲公英社, 对社团的外部宣传、内部交流总是离不开一个好的活动。活动的开展需经策划、实施、总结等阶段, 整个过程的实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 从活动的构思、细节情况的考虑、突发情况处理到正式实施时的各处协调, 既能够充分锻炼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 又加强了人际交往能力。三是扩展交际圈, 社团由于不受学院专业年级限制, 成员广泛, 参加社团可以使自身交往不局限于本学院本专业, 形成广泛人脉圈, 如一名大一新生可能会因为共同的爱好与外院的研三学长成为知交好友。以笔者为例, 大学毕业后的圈子除了本专业同学外, 联系最多的就是大学期间参加舞蹈协会和模特队中的同学, 使得自己的交际圈无形中扩大了近一倍。

1.3 凝聚功能

当今社会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组织凝聚的作用, 许多企业招聘注重选择有团队意识的毕业生, 个人能力虽强而无团队意识的同学被淘汰时有发生。社团是学生由于共同爱好而自发组建的, 本身就对学生具有强烈感召力, 这些兴趣相投的同学聚集在一起, 通过社团活动, 不仅提升了兴趣爱好方面的技能, 更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对社团的认可, 凝聚力强者更将之作为“家”一般认同, 退出时恋恋不舍。社团的宗旨和理念是一个社团的灵魂, 在实现社团的目标时, 要求每名成员都要遵守社团理念和共同规则使自身前进方向调整为与大方向一致, 将力量拧成一股绳, 提升凝聚力, 才能使社团发展壮大。

2. 提升途径

2.1 完善制度, 加强导向功能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社团要想健康有序发展, 就需完善自身制度。社团一旦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就可对社团成员进行约束, 将社团纳入到规范化的轨道上, 更有利于思想政治导向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是要完善社团成立审批制度, 对申请社团宗旨、成员构成、活动具体形式、资金来源等进行严格审核, 严防敌对势力背后捣鬼, 从源头上把关;鼓励成立符合时代主旋律的社团, 考虑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二是完善活动审批制度, 对大型活动所需要的场地、经费来源等进行审批备案, 未经审批不得开展, 将具有影响力的活动纳入学校掌控中, 避免不良影响产生。三是完善社团考核制度。学校要重视社团日常管理, 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 对社团表现进行考评, 优胜劣汰, 坚决取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的社团。对于表现不积极、社团活动对学习产生影响的社团成员, 也要予以劝退。

2.2 重视队伍建设, 加强社团凝聚功能

社团虽然是由学生自发组建而成, 但学校为保证社团沿着良好方向发展, 加强社团的价值导向功能, 就必须为社团配备政治强、业务精的指导老师, 从顶层设计层面上把关, 更好发挥社团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功能。社团指导老师对于社团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引导作用。指导老师可以随时用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来指导社团成员, 帮助他们摆正前进方向, 时刻与学校政策保持一致;还可以用自己为人处世的道理来教导学生, 将正能量带给学生。如笔者所在社团指导老师倡导的“高调做事, 低调做人”理念影响了一届届学生。二是业务指导作用。社团成员大部分是大一、大二学生, 缺乏组织社团活动经验, 指导老师可以对某个大型活动适时跟进指导, 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在面对某些突发事件时做出理性决策, 如笔者所在社团曾经被外界误会谩骂, 社团同事年轻气盛与之理论, 闹得不可开交, 是指导老师将事态平息, 成功进行了一次“危机公关”。在人事任命上把好关, 也可以有效避免内部小团体形成。

社团的日常管理与活动的开展都是由社团干部来完成的, 社团干部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社团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社团干部通常是由高年级同学担任, 其一言一行都将受到社团成员关注, 其思想观念、道德品质、行事风格必将对社团成员产生影响。所以加强社团建设, 首先需将对社团干部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 帮助社团干部摆正认识,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平时的工作接触中, 为社团成员做好模范。同时采取集中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学习不同大学社团的管理理论、危机应对办法等, 提高社团干部业务水平;并且做好对下一届的培养工作, 防止一旦骨干成员退出则社团一蹶不振的情况出现, 实现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2.3 提升创新意识, 加强社团素质拓展功能

江泽民同志指出, “创新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社团的活动往往是年复一年的进行, 只是挪动了时间地点, 很容易随着形势发展而被淘汰。高校社团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用, 就必须在活动形式、内容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前进方向, 才能提升自身吸引力。

一是创新活动形式。社团则可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 如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即可以使用演讲比赛的形式, 让同学们以其中一个点展开3-5分钟演讲;也可组织成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团, 联系各学院进行宣讲。社团活动也不应局限于在高校内, 可走出校园, 与外界加强联系。如图书馆勤工助学组织, 可以与当地高中定点联系, 在高考后的两天内为受灾地区募捐书籍, 帮助受灾地区的孩子;医药协会可以走进社区, 通过为当地居民讲解医药常识, 通过分发常用药品、测量血压血型等形式将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社团活动的宣传方式也应予以创新, 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各大社团应建立起本协会认证微博、微信公众号、官方QQ号等, 与兄弟社团活动前后广泛做好宣传总结工作。

二是创新活动内容。社团应梳理自身优势, 在完善一些常规活动时, 举办一些内容新颖的活动, 并将之坚持下去形成品牌效应, 扩大社团影响力。如本院特立服务分队通过招募队员, 关注流浪猫狗, 奉献爱心;与当地市民学校合作, 进行教学活动, 安排同学轮流辅导留守儿童学习, 看望孤寡老人等, 反响强烈。

摘要: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具备导向功能、素质拓展功能、凝聚功能等。应从完善制度、重视队伍建设、提升创新意识等方面着手提升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途径

参考文献

[1]李红梅, 黄少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社团建设[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3) .

上一篇:学生食堂整改方案下一篇:教学《丑小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