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精选10篇)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1
众所周知, 小儿静脉麻醉以往多采用间断注射给药, 由于药物的迅速分布和再分布, 导致血药和脑药浓度波动较大, 引起麻醉深度迅速变化, 易发生呼吸、循环抑制等并发症。瑞芬太尼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的特性, 因其较好的镇痛作用和确切的麻醉作用, 成为小儿麻醉不可缺少药物。但因其具有血压上升和心率增快的副作用, 并可发生舌后坠、肌强直、喉痉挛、恶心、呕吐、气道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异丙酚是一种新的快速、短效的静脉全麻药, 具有诱导舒适、迅速, 作用时间短, 麻醉过程平稳, 苏醒完全等特点, 特别适合于短小手术及小儿外科手术。但由于异丙酚在儿童的容易分布和清除率均较高。因此小儿需要更大的诱导量和静脉维持速度, 且年龄越小诱导量越大。我们将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小儿麻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ASA I~Ⅲ级患儿, 其中男42例, 女20例;年龄4~12岁, 平均年龄 (4.5±2.7) 岁;术前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 手术包括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32例, 包皮环切术20例, 四肢手术10例。随机分为2组, 每组31例, 治疗组为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组, 对照组为异丙酚组。2组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患儿术前禁食8h, 禁饮4h, 术前30min常规肌注阿托品0.02mg/kg, 苯巴比妥钠2mg/kg。待患儿入睡后开放静脉, 常规监测血压、心电图、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治疗组麻醉诱导:瑞芬太尼0.001mg/kg、异丙酚2mg/kg。对照组单用异丙酚2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控制呼吸, 潮气量10mL/kg, 呼吸频率16次/min, I∶E为1∶2, 调节PO2在30~35mmHg之间。麻醉维持以微量泵静脉持续泵注异丙酚6mg/ (kg·h) , 一般不需追加肌松药。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泵注异丙酚和 (或) 瑞芬太尼, 待神志、咳嗽反射和潮气量满意后, 摆侧卧位, 在手术室拔管, 发现无异常情况后送麻醉恢复室观察。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比较
2组术中情况比较见表1。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手术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对照组出现舌根后坠, 呼吸浅慢2例, 术中躁动3例, 分泌物增多1例。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由于小儿呼吸道解剖、生理及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特点, 决定了小儿麻醉时易于发生呼吸道并发症。故术后快速完全苏醒是麻醉成功的重要环节。静脉麻醉对呼吸道无刺激, 诱导迅速, 苏醒较快, 患儿舒适。尤其由于短效、强效静脉麻醉药的问世及靶控输注技术的革新, 静脉麻醉的应用日趋完善。
异丙酚作为一种新型的静脉全麻药, 以起效快、维持时间短、苏醒快,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其具有兴奋逃走神经作用, 部分抑制去甲肾上腺素摄取, 使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 抑制中枢对儿茶酚胺的再摄取, 从而显示心血管兴奋, 表现为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还可引起精神症状、肠功能紊乱等。一般均需配伍其它镇痛药。瑞芬太尼是μ受体激动剂, 起效快, 可迅速达峰效应, 持续时间短, 大剂量应用也不会延长作用时间, 有报道证实静脉麻醉时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具有协同作用, 合用时可降低各自药物用量。其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短效阿片类药物, 术后很少因呼吸抑制需要纳洛酮拮抗。本文将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行小儿非气管内插管静脉全麻, 采用复合用药微泵输入法, 调节给药剂量与速度, 维持血药浓度相对稳定, 从而达到靶浓度注药法的理想效应, 明显减少复合用药的使用剂量, 大大减少了各自的副作用。同时观察结果表明, 2组患儿术中均无明显呼吸抑制, 镇痛、镇静好, 术中无明显腹肌僵直, 不影响术者操作, 术毕苏醒均较快, 亦无呼吸再抑制现象。但是治疗组停药后苏醒快于对照组, 是因为瑞芬太尼不依赖肝肾功能, 不受体重、年龄和性别影响的独特药代动力学特点所致。
总之,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微泵法行小儿静脉全麻可控性强, 镇静、镇痛完善, 对呼吸、循环影响轻微, 术毕苏醒较快, 无明显并发症, 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静脉复合全麻的临床效果。方法ASA I~Ⅲ级的手术患儿62例, 随机分为2组各31例, 治疗组麻醉维持应用瑞芬太尼+异丙酚, 对照组则为异丙酚。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不良反应也明显比对照组少 (P<0.05) 。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小儿静脉全身麻醉对生理干扰小、并发症少、清醒快,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瑞芬太尼,异丙酚,小儿静脉复合全麻,不良反应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2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阿片类镇痛药,在腔镜手术应用有容易控制和停药后苏醒快等特点,本研究使用静脉持续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观察其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血糖、拔管时间和清醒程度的影响及不良反应。
一、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或Ⅱ级,宫外孕及卵巢肿瘤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22~45岁,体重46~64㎏,所以患者无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无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史,肝肾功能正常。随机分为两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组(A组)及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B组),每组30例。
1.2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分钟给予鲁米那0.1阿托品0.5毫克肌肉注射,入室后麻醉诱导给予力月西0.05㎎/㎏、异丙酚1.5㎎/㎏、维库溴铵0.1㎎/㎏,A组给予瑞芬太尼单次剂量1μɡ/㎏,然后泵注0.5μɡ/㎏/m i n,意识消失后气管插管,术中持续泵注异丙酚75μɡ/㎏/m i n和瑞芬太尼0.2μɡ/㎏/m i n. B组给予芬太尼3μɡ/㎏,意识丧失后行气管插管,术中泵注异丙酚75μɡ/㎏/m i n,芬太尼手术开始前按2μɡ/㎏静脉注入,手术结束时所有药物停止输注。两组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一样,若术中出现高血压SBP>180㎜Hɡ或DBP>110㎜Hɡ,靜注乌拉地尔10㎎;若血压低,SBP<90㎜Hɡ,则静注麻黄素10㎎,若心率<55次/分则静注阿托品0.5㎎。术毕清醒后拔管。
1.3监测:分别记录患者诱导前后、插管时、插管后2分钟、术中30分钟及术毕的MAP﹑HR、SPO2﹑PETCO2﹑血糖,术毕停药后拔管时间及清醒程度;术后24小时随访患者疼痛和恶心呕吐情况。
1.4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麻醉诱导后两组MAP﹑HR与诱导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插管时A组MAP﹑HR比诱导前有所下降﹙P<0.05﹚,插管后2分钟及30分钟A组比B组明显下降﹙P<0.05﹚,整个麻醉间两组SPO2﹑PET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血糖在插管时及插管后及术中20分钟降低,B组升高。
术毕拔管时间A组短于B组,清醒程度A组好于B组。术后24小时两组恶心呕吐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疼痛A组例数多于B组。
三、 讨论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阿片受体激动药,它的优势在于起效迅速,作用消失快,其时-效半衰期仅为3-5分钟,且与输注时间无关,即使大剂量输注,自主呼吸仍能很快恢复,安全可靠,复合异丙酚麻醉特别适合于较短手术,是全屏静脉麻醉理想的搭配方法[1]。本研究使用的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剂量在理论上是等效的,具有可比性,同时也是临床推荐使用剂量[2]。
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创口小,干扰少,痛苦少,出血少,时间短,效果好,恢复快,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免疫系统影响小。但是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气腹可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神经及内分泌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波动[3],增加了患者的风险和麻醉管理的难度。本研究结果表明,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恢复快等优点,用于腹腔镜手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CO2气腹对人体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可以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及心率的改变,瑞芬太尼可以控制交感神经反射提供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2)瑞芬太尼具有镇痛作用强,可控性强,持续半衰期短特点,可以使患者生命体征更稳定,术后苏醒更快,拔管更早。
腹腔镜气腹时会发生应激反应,可以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系统及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导致血液中一系列应激性物质水平升高,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儿茶酚胺,同时出现高血糖、高蛋白质分解等代谢变化。血糖是术后应激状态下代谢改变的重要标志[4]。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各项指标较B组更稳定,说明瑞芬太尼在控制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减轻插管和手术应激心血管反应方面优于芬太尼,这可能与瑞芬太尼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关[5],但同时也要注意它导致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反应。
本研究发现,术后A组疼痛例数多于B组,这瑞芬太尼半衰期短有关,术后可用镇痛泵来缓解疼痛。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于颖群,徐建国.雷米芬太尼的药理及临床作用.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240-241.
[2]蒋秀红,周钦海等.雷米芬太尼用于胆囊腹腔镜手术麻醉.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816-818.
[3]Struthers AD, Cuschieri A. Cardiovascular consequences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J ]. Lancet, 1998,352(20):568-570.
[4]陈建平,吕金.瑞芬太尼对气管内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及血糖皮质醇的影响.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24-24.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3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5~9岁, ASAI-II级的病人, 无重大疾病, 呼吸功能正常, 无使用面罩通气可能困难者, 无药物过敏。按照给药剂量的不同分为A组和B组。A组:瑞芬太尼1μg/kg, 异丙酚1.5mg/kg; B组:瑞芬太尼1.5μg/kg, 异丙酚1mg/kg。
1.2 麻醉方法
患儿入室, 常规开放下肢静脉, 给予东莨菪碱0.01mg/kg静注, 记录患儿心率、血压, 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 分别给予匀速推注异丙酚 (0.2mL·S-1) 、瑞芬太尼 (0.25μg·S-1) , 给予面罩吸氧, 必要时给予辅助呼吸以保持血氧不低于95%, 患儿入睡后置于侧卧位, 注入瑞芬太尼90秒后, 常规行椎管内阻滞穿刺 (硬膜外或腰麻) 。穿刺过程中观察患儿是否有体动, 必要时追加异丙酚0.5mg/kg。记录开始给药后各个时间点患儿血压、心率、SpO2。给药后如出现心动过缓或血压下降, 用阿托品和麻黄素进行及时纠正。记录患儿的清醒时间, 在麻醉操作中给患儿进行镇静评分。镇静评分方法:1分=完全清醒;2分=清醒, 但嗜睡;3分=入睡, 但对口头刺激有反应;4分=入睡, 对任何刺激无反应。5分=入睡, 但有轻微呼吸抑制。
1.3 监测指标
全程监测心电图 (ECG) , 及各个时间点的心率 (heartrate, HR) , 无创动脉压[收缩压 (SBP) , 舒张压 (DPB) ], 并对镇静深度进行评分, 记录下患儿的清醒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采用SPSS11. 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各项生命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α=0.05水准, 两组间血压、心率变化、呼吸抑制率以及清醒时间 (见表1, 3。P>0.05) 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麻醉操作中镇静评分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2) , A组要优于B组。
2.2 麻醉清醒时间、用药量及镇静评分
A组:清醒时间9.15±0.49 (分) , 镇静评分4±0.58 (分) , 异丙酚的用药量24±0.56 (mg) , 瑞芬太尼用量为15±0.58 (μg) ; B组:清醒时间 9.23± 0.56 (分) , 镇静评分:3.66±0.66 (分) 异丙酚的用药量 20±0.31 (mg) , 瑞芬太尼用药量 19±0.45 (μg) 。A组的给药剂量效果较好, 在椎管内麻醉操作中, 对患儿各项生理指标影响小。在椎管内麻醉操作时, A组的药物量能够有效的防止患儿椎管内麻醉操作过程中体动反应, 麻醉操作后能够快速清醒, 呼吸抑制率低, 麻醉镇静镇痛效果较好, 更适合于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3 讨论
瑞芬太尼为芬太尼类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在人体内1分钟左右迅速达到血-脑平衡, 起效快, 作用迅速。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意性的胆碱酯酶代谢, 且代谢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1,5]。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静脉麻醉药, 近年来国内外报到了异丙酚用于患儿无创检查的研究, 也有相关有创操作的报道, 如椎管内穿刺的操作[2,3,4]。异丙酚增加氯离子传导, 大剂量时使GABA受体脱敏感[5], 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产生镇静、催眠效应, 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镇痛作用, 二者复合使用, 兼具镇痛镇静, 起效快, 药效作用时间较短, 患者清醒比较彻底。瑞芬太尼、异丙酚复合麻醉, 可控性强, 血流动力学能够保持相对平稳, 麻醉作用较满意, 麻醉操作后能够及时苏醒[1,6], 该方法值得在患儿椎管内麻醉操作中使用, 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盛娅仪, 徐振邦.瑞芬太尼的药理学和临床应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1, 3:142-146
[2]McFarlan CS, Anderson BJ.The use of propofol infusions in paedi-atric anaesthesia:a practical guide[J].Paediatr Anaesth, 1999, 9 (3) :209-216
[3]Hayes JA, Lopez AV.Coadministration of propofol and remifentanilfor lumbar puncture in children:dose-response and an evaluationof two dose combinations[J].Anesthesiology, 2008, 109 (4) :613-618
[4]Buehrer S, Immoos S.Evaluation of propofol for repeated prolongeddeep sedation in children undergoing proton radiation therapy[J].BrJ Anaesth.2007;99 (4) :556-60
[5]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 主编.现代麻醉学[Μ].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11:167-179, 190-191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4
关键词 瑞芬太尼 丙泊酚 无痛人工流产
瑞芬太尼为芬太尼类u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在人体内1分钟左右迅速达到血-脑平衡,在组织和血液中被迅速水解,故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与其他芬太尼类似物明显不同。瑞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及其不良反应呈剂量依赖性,与催眠药、吸入性麻醉药和苯二氮革类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其典型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和肌肉强直,但在停药或降低输注速度后几分钟内即可消失。异丙酚为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起效快、持续输注半衰期短、苏醒快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临床,与其他吸入麻醉药以及镇痛药同用,未见配伍禁忌。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平衡麻醉不同给药方法对无痛人流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探讨二者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最佳给药方法。
资料与方法
收治ASA Ⅰ~Ⅱ级早期妊娠需无痛人工流产术患者200例,年龄18~43岁;无药物过敏史及使用瑞芬太尼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丙泊酚组(P组)和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妊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麻醉方法:患者术前禁食禁饮6~8小时,以3L/分经面罩常规供氧(必要时加压供氧)。在左前臂开放静脉,当患者摆好体位,手术医师开始消毒时给药。P组静注丙泊酚2.5mg/kg,持续60秒,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5~1.0mg/kg静注射。RP组瑞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0mg/kg持续经静注60秒,再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1μg/(kg·分)。
观察指标: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手术时间、停药后清醒时问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镇痛效果及苏醒时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镇痛效果均感到满意,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RP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P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血压、心率的变化:两组血压和心率给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P组有15例出现低血压,RP组无1例出现低血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呼吸的变化:术中两组均在供氧状态下施行手术,脉搏血氧饱和度均维持在99%以上,其中P组有15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RP组有28例出现一过性呼吸抑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不良反应:P组有27例术中出现体动反应,无恶心、呕吐;RP组术中无一例出现体动反应,有4例出现恶心、呕吐。P组和RP组的体动反应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恶心、呕吐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特点是无痛、快速,对麻醉的要求:镇痛满意,能有效防止人流综合征,起效迅速,能很快出院,不良反应小,药量小,但患者往往伴有过度紧张情绪及术中牵拉反应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适,只有充分的镇静、镇痛才能真正做到无痛人流。异丙酚是短效静脉全麻药,持续输注半衰期未见明显延长,常被用于无痛腔镜、无痛人流等短小手术。然而小剂量异丙酚镇痛作用轻微,麻醉效果较差,不能有效消除患者术中不适,如果推注过快、剂量过大,对呼吸循环仍有一定的影响,容易发生呼吸循环抑制等不良反应。
瑞芬太尼是芬太尼类型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独特的药代学特性。它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起效快,时效半衰期短。瑞芬太尼在门诊人工流产手术中有一定优势,静注可控性强,无药物蓄积,对于紧张者复合异丙酚效果更佳。异丙酚和阿片类药在睡眠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并且二者在消除伤害性刺激方面有更强的协同作用。200例患者在循环系统方面、身体活动、镇痛效果方面无明显差异,表明3种麻醉方法均可达到令人满意的麻醉效果。主要原因是联合使用芬太尼或瑞芬太尼明显增加了平衡麻醉中的镇痛成分,从而明顯减少异丙酚的用量,避免了异丙酚大剂量麻醉诱导后产生的严重循环抑制作用旧。临床研究结果发现,静脉注射芬太尼或瑞芬太尼联合剂量后持续异丙酚泵注发生呼吸暂停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完全采用静脉持续泵注给药,表明静脉注射给药容易发生呼吸抑制,可能与静脉注射给药,单位时间内血浆药物上升过高,异丙酚与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的呼吸抑制协同作用有关,故给药时宜采用静脉泵注方式给药,应加强呼吸监测。瑞芬太尼苏醒时间明显快于芬太尼,由于两组患者异丙酚用量无明显差异,提示与二者作用时间相关。同时表明芬太尼可能延长或增强异丙酚的催眠作用,具体作用机制目前还不清楚。
综上所述,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无痛人流对孕妇体征影响较小,镇痛效果好,出血量少,还可以减轻血液动力学方面的不良反应,减少了异丙酚的总用量,是一种用于无痛人流手术安全、舒适、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岩松.静脉麻醉与药物输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45-146.
2 侯炯,程文华,许涛,等.异丙酚伍用不同剂量芬太尼用于人工流产手术麻醉[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564-565.
3 吴明浩.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4):1707-1708.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ASAⅠ~Ⅱ级, 外科手术240例择期手术患者, 其中颅脑手术13例, 脊柱15例, 四肢39例, 胸部手术26例, 腹部62例, 盆腔85例;男138例, 女102例;年龄19~73岁, 体重43.0~77.5 kg。术前无精神、神经疾病史, 未长期服用阿片类或地西泮药物, 心肺功能良好, 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 无阿片类药物及异丙酚过敏史。随机将患者分成全凭静脉麻醉 (观察组) 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对照组) 两组, 各1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手术种类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前30 min均使用苯巴比妥0.1 g或地西泮10 mg肌注, 并肌注阿托品0.5 mg,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开通上肢静脉通道后, 面罩吸氧, 3 min后开始用异丙酚1.5~2.0 mg/kg和维库溴铵0.08~0.10 mg/kg静脉快速诱导, 成功后气管插管, 应用麻醉机间歇正压通气, 意识消失后静脉给予维库溴铵0.10 mg/kg维持肌松。观察组用瑞芬太尼1μg/kg静注后以0.2~1.0μg/ (kg·min) 微量泵入, 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 在手术结束时停止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对照组以1%~2%异氟醚维持麻醉, 手术结束时停用异氟醚。两组手术结束时均给予新斯的明, 并于拔出气管导管后送回病房观察。
1.3 观察指标
手术过程中连续监测收缩压 (SBP) 、心率 (HR) 、呼吸恢复、清醒、拔管、躁动、定向力恢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皮、术中、术毕的SBP及HR比较
观察组术毕SBP (138.7±16.2) mm Hg (1 mm Hg=0.133 k Pa) 明显高于诱导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切皮时SBP值与诱导前相比明显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各时间的HR值与诱导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各时间的HR值与诱导前HR值相比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拔管、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呼吸恢复、术后清醒、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拔管过程中的躁动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P<0.05) , 见表2。
与诱导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手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要求围麻醉期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的同时, 还要求手术结束时患者快速清醒, 能够迅速拔管, 以减少患者在手术室的停留时间。随着靶控输注理论的发展, 微量泵在麻醉中应用的增多, 超短效静脉麻醉药丙泊酚、新型麻醉性镇痛药瑞芬太尼等镇静、镇痛药物的临床应用, 全凭静脉麻醉的可控性加大, 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主要通过血液、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分解代谢, 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 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输注时间长短不影响持续输注的半衰期, 体内完全代谢一般在停药后10 min内[3]。有研究表明, 血浆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或呼吸暂停, 并在用药后5~10 min时最为明显, 这与瑞芬太尼的效应部位浓度变化相一致[4]。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 苏醒迅速而完全, 持续输注无蓄积, 起效迅速, 经过平稳, 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等不良反应[5]。异氟醚具有镇静、镇痛和协同肌松作用, 麻醉效能高且可控性强, 易于术中麻醉管理和麻醉深浅的控制;但其对呼吸道刺激较大, 术后苏醒不完全, 还可增加苏醒期兴奋与躁动[6]。本资料结果显示, 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与静吸复合全麻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术毕SBP明显高于诱导前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切皮时SBP值与诱导前的相比明显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各时间的HR值与诱导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各时间的HR值与诱导前HR值相比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在手术各时段之SBP、HR较对照组生命体征更加稳定, 这可能与全凭组在麻醉诱导中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血浆浓度而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观察组呼吸恢复、术后清醒、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拔管过程中的躁动情况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P<0.05)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能更有效地抑制插管操作应激反应, 患者术后苏醒更加迅速。但对于损伤范围较大的手术, 患者很快就会感到疼痛, 这对患者很不利, 有学者主张应用麻醉性镇痛药, 如吗啡、哌替啶、曲马朵等, 这些药物都有引起呼吸抑制、呕吐并发症的可能[7], 值得临床探讨。
综上所述,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麻醉效能高、术中可控性强、术毕苏醒快而完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8], 特别适用于短小手术, 是全凭静脉麻醉最为理想的配伍用药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0年3月使用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用于全凭静脉麻醉120例样本的临床资料, 并与使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相同样本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术毕SBP (138.7±16.2) mm Hg明显高于诱导前的 (120.2±10.8) mm H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切皮时SBP值 (141.5±13.3) mm Hg与诱导前的 (122.6±16.1) mm Hg相比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各时间的HR值与诱导前 (84.8±12.2) 次/min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对照组各时间的HR值与诱导前HR值 (86.3±15.4) 次/min相比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呼吸恢复、术后清醒、拔管、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拔管过程中的躁动情况3.33%比较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 (P<0.05) 。结论:瑞芬太尼可有效抑制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 其复合异丙酚行全凭静脉麻醉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舒适、安全的优点, 是全凭静脉麻醉较理想的配伍用药方法。
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瑞芬太尼,异丙酚
参考文献
[1]梁晓君.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 2009, 15 (21) :3314-3316.
[2]金海, 蒋京京.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J].临床军医学杂志, 2008, 36 (3) :451.
[3]陈勇.经尿道气化电切联合尿道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32例报告[J].2005, 20 (7) :565-566.
[4]张熙哲, 吴新民.腰麻病人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呼吸抑制的半数有效血浆靶浓度[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7, 27 (1) :58-61.
[5]余丽华, 刘仕莲, 陈紫容, 等.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3) :7.
[6]邓宏平, 黄丽, 徐志云, 等.丙泊酚和异氟烷联合麻醉在悬雍垂咽腭弓成形术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 (4) :469-470.
[7]车呈凯, 于庆志, 戚晓云, 等.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双肺同期大容量肺灌洗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2) :198.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开胸侧卧位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15~72岁,平均(52.3±4.5)岁;身高155~174 cm;体重42~79 kg;ASAⅠ~Ⅱ级。术前均无精神、神经疾病史,无药物过敏、恶心呕吐史,48 h内未使用过影响心血管及阿片类药物,无麻醉禁忌证,均未发现心、肺、肝、肾及内分泌等系统疾病。肺癌根治术37例,食管癌根治术5例,肺大泡切除术12例,支气管扩张行病灶切除术6例。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各30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硫酸阿托品0.5 mg,苯巴比妥钠0.1 g,进入手术室后采用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心率(HR)、收缩压(SPB)、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并开放静脉液体通道。麻醉诱导采用静注咪达唑仑3 mg,患者入睡后静注维库溴铵0.1~0.2 mg/kg,芬太尼3μg/kg,异丙酚1~2 mg/kg,去氮给氧3 min后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并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Ⅰ组:麻醉维持给予持续输注0.10~0.25μg/(kg·min)瑞芬太尼和血浆靶控1~3μg/ml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胺0.02 mg/kg;Ⅱ组:麻醉维持给予持续输注0.10~0.25μg/(kg·min)瑞芬太尼和吸入1%~3%浓度的异氟醚,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02 mg/kg。两组均采用美国产Ohmeda 210麻醉呼吸机行机械通气,采用麻醉深度监测仪连续监测麻醉深度指数(CSI),使CSI值维持在36~60之间;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使PetCO2维持在35~45 mm Hg(1 mm Hg=0.133 kPa)之间。MAP的波动幅度≤20%为基础值,如出现SBP<90 mm Hg,则静注麻黄素5~10 mg;如出现HR>120次/min,则静注艾司洛尔20 mg,HR<50次/min,则静注阿托品0.5 mg;如出现DBP>100 mm Hg或SBP>160 mm Hg,则静滴硝酸甘油0.05 mg;在手术结束前10 min,使用微量泵注入盐酸右美托咪定1μg/kg,再以0.1μg/kg盐酸右美托咪定加入10 ml生理盐水中缓慢(10~15 min)静注进行维持。术毕患者呼吸恢复,在吸入空气时SpO2≥96%,呼之能睁眼时拔出气管导管。
1.3 评价指标
连续监测HR、DBP、SBP等情况。分别于麻醉前基础值(T0)、手术切皮前5 min(T1)、切皮后5 min(T2)、切皮后30 min(OLV期间,T3)和术毕前10 min(T4)采集桡动脉血3 ml,评价两组患者的血气分析指标(SpO2、PaO2、PaCO2)和应激反应程度[血管紧张素Ⅱ、胰岛素(INS)、白介素-6(IL-6)和皮质醇(Cor)]。随访观察患者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如烦躁、恶心、呕吐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pO2及血气变化情况
T3时,Ⅰ组SpO2显著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4时,Ⅰ组PaO2显著高于Ⅱ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2 两组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
T1时,Ⅰ组SBP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1、T4时,Ⅰ组HR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Ⅰ组DBP显著高于Ⅱ组,T4时,Ⅰ组DBP显著低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应激激素变化情况
T3、T4时,Ⅰ组Cor显著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T4时,Ⅰ组血管紧张素Ⅱ显著高于Ⅱ组(P<0.05);T1、T2、T3、T4时,Ⅰ组IL-6显著低于Ⅱ组(P<0.01);各个时刻两组IN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注:与Ⅱ组比较,▲P<0.05,△P<0.01;与本组麻醉前比较,★P<0.05,☆P<0.01
注:与Ⅱ组比较,▲P<0.05,△P<0.01;与本组麻醉前比较,★P<0.05,☆P<0.01
注:与Ⅱ组比较,▲P<0.05,△P<0.01;与本组麻醉前比较,★P<0.05,☆P<0.01
2.4 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术中知晓、苏醒延迟和术后躁动现象,气管拔除后导管平稳。术后恶心、呕吐Ⅰ组出现1例,Ⅱ组出现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术前对患者进行麻醉,是减少患者痛苦、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患者进行开胸侧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使下肺的血液显著多于上肺,造成单肺通气时缺氧性肺血管收缩(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HPV)。有研究表明,HPV可使占血流总量40%的非通气肺血流减少至20%[2]。这种生理性保护反应有效地预防了因单肺通气导致的低氧血症。Groh等[3]研究表明,吸入性麻醉药(氨氟烷、异氟烷、七氟烷等)能不同程度地抑制HPV,增加肺内分流,且呈剂量相关性。而静脉麻醉药如异丙酚对HPV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可保持O2和CO2的正常交换,维持肺较好的顺应性,pH值变化也较轻,PaCO2、PaO2保持相对稳定,可预防长时间正压通气造成的应激反应及肺损伤,对肺部具有一定保护作用[4]。
开胸侧卧位单肺通气和术中开胸探查都会使患者产生较大的生理反应,麻醉深度监护仪、新型麻醉药物以及静脉麻醉给药方法的应用都保证了一定的麻醉深度,成为胸科单肺通气更为安全的麻醉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麻醉方法都能迅速完成患者的麻醉诱导,这与CSI的监测有关。CSI和常规的麻醉方法相比,全麻恢复时间短、麻醉药用量少且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同样可通过监测患者的镇静程度使麻醉深度得到较好的维持[5]。两组术中SpO2与PaO2水平发生较大变化,这可能与术中pH下降,PaCO2升高导致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向右侧偏移有关。Ⅰ组的氧合情况显著优于Ⅱ组,可维持较为平稳的呼吸,这可能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TIVA下行OLV对HPV影响小有关。
机体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可通过BP和HR来间接反映。本研究结果显示,Ⅰ组与Ⅱ组相比,具有较为平稳的麻醉诱导与苏醒时的血液动力学指标,间接反映了Ⅰ组能够较好地抑制气管插管和苏醒前的应激反应,这主要是由于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的协同作用[6],降低了各自药物剂量,达到既保证患者术后快速苏醒的质量,术毕患者苏醒时疼痛减轻甚至无痛,也使麻醉过程相对平稳和易于控制。机体对伤害性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可以通过应激激素血管紧张素Ⅱ、Cor、细胞因子IL-6和INS来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Ⅰ组多个时间段的Cor和IL-6与显著低于Ⅱ组,说明全凭静脉麻醉组应激反应更加轻微。两组患者术后均有恶心、呕吐的不良反应发生,用药后缓解,未见其他明显的术中、术后并发症。
综上所述,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相对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行OLV麻醉,易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对患者呼吸、循环系统、应激反应的影响轻微,术中、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小平,陈兵,张玉龙,等.不同剂量异丙酚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对单肺通气肺内分流的影响[J].四川医学,2004,25(10):1124-1126.
[2]Watanabe S,Noguchi E,Yanada S,et al.Sequential changes of arteraloxygen tension in the supine position during one-lung ventilation[J].Anesth Analg,2006,90:28-34.
[3]Groh J,Kuhnle GE,Sckell A.Isoflurane inhibits hypoxic pulmonaryvasoconstriction an in vivo fluorescence microscopic study in rabbits[J].B J Anesth,2004,92(5):329-334.
[4]刘纪泽,曾宪阳,杨光,等.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下行单肺通气的临床研究[J].武警医学,2007,18(12):919-922.
[5]潘灵辉,黄宇,钱卫,等.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研究[J].四川肿瘤防治,2005,18(3):158-160.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0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全麻剖宫产妇为观察对象,年龄23~36岁,中位数年龄26.5岁;孕38+4~41+2周,平均(39.0±2.9)周;ASAⅠ~Ⅱ级。将40例患者随机分入瑞芬太尼组与标准全麻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孕周及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给予心电监护,连续监测心率(HR)、血压(BP)和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心率大于100次/min者给予东莨菪碱0.3 mg。瑞芬太尼组依次静脉推注瑞芬太尼1.0μg/kg,异丙酚1.5 mg/kg,罗库溴胺0.6 mg诱导气管插管,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5μg/(kg·min),异丙酚2 mg/(kg·h)。标准全麻组麻醉诱导给予硫喷妥钠4~5 mg/kg,司可林1.5 mg/kg,插管后行机械通气。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产妇麻醉前、插管即刻、切皮即刻、拔管时产妇SBP、DBP、MAP及HR变化。(2)术中知晓情况。(3)手术结束后产妇苏醒时间。(4)新生儿1 min、5 min及10 min Apgar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动力学改变
标准全麻组麻醉诱导后插管即刻及切皮即刻SBP、DBP、MAP均明显上升,与麻醉前基础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芬太尼组插管即刻血压平稳,较基础血压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即刻及拔管即刻血压均平稳,插管即刻及切皮即刻SBP、DBP、MAP与标准全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点HR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术后苏醒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
瑞芬太尼组比标准全麻组苏醒时间短,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术中知晓发生。见表2。
注:麻醉前与基础值比较,*P<0.05;与标准全麻组比较,△P<0.05
注:与标准全麻组比较,*P<0.05
3讨论
剖宫产术多采用椎管内麻醉,但对于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患者,可选用全身麻醉。麻醉诱导期间麻醉操作,喉镜暴露声门和气管插管操作可引起血液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导致高血压和心律失常[2]。本组标准全麻组麻醉诱导后插管即刻及切皮即刻SBP、DBP、MAP均明显上升,与麻醉前基础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硫喷妥钠与司可林是传统的产科全麻诱导药,但插管时应激反应大,术中镇痛不完善,对产妇及胎儿极为不利。
瑞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时强效阿片类镇痛药,因结构中含有一酯键而容易被血浆和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降解,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恢复迅速、无蓄积作用等优点,在麻醉诱导和术中机械通气大剂量使用时不影响术后的苏醒[3]。异丙酚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全身麻醉剂,其临床特点是起效快,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而平稳,不良反应少,该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麻醉及重症患者镇静[4]。本组20例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产妇插管即刻血压平稳,较基础血压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切皮即刻及拔管即刻血压均平稳,插管即刻及切皮即刻SBP、DBP、MAP与标准全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组比标准全麻组苏醒时间短,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瑞芬太尼组与标准全麻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以肝外代谢为主,在新生儿体内分布容积大,消除速率快,新生儿体内瑞芬太尼代谢比成人快,且代谢产物瑞芬太尼酸活性极低,即使在体内部分蓄积也不会产生毒副作用,对新生儿无影响。瑞芬太尼亲脂性强,易透过胎盘屏障,但瑞芬太尼在成人血管外分布广泛而较少聚集,这对胎儿和产妇都十分有利[5]。国内已有报导异丙酚用于剖宫产全麻诱导,新生儿的Apgar评分,血气分析与硫喷妥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剖宫产术产妇全麻效果理想,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明浩,朱俊杰.瑞芬太尼在妊高征剖宫产全麻中的应用.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3610-3612.
[2]徐纳新,郝艳红,咸云淑,等.瑞芬太尼产科全麻的临床观察.中国妇婴保健,2006,21(7):915-916.
[3]黄蔚,罗东,林雪梅,等.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在产科全麻中的应用.四川医学,2006,27(10):1046-1047.
[4]张卫,王中玉,庚淑梅,等.不同速率输注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气管插管反应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6,26(2):114-117.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5月, 我院诊治78例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和观察组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 各39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7例, 年龄22.0岁~71.5岁;观察组男23例, 女16例, 年龄22.5岁~71.0岁。2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饮食, 术前30 min肌注0.5 mg阿托品, 待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快速建立左前臂的静脉通道, 同时密切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等。术前均进行气管插管, 对照组静脉注射异丙酚 (剂量为2 mg/kg) 、维库溴铵 (剂量为0.08 mg/kg) 以及芬太尼 (剂量为2.5μg/kg) ;观察组静脉注射异丙酚 (剂量为2 mg/kg) 、维库溴铵 (剂量为0.08 mg/kg) 以及瑞芬太尼 (剂量为2μg/kg) , 进行麻醉诱导。随后, 通过气管插管机械控制呼吸, 在麻醉维持状态中, 对照组通过微量泵持续输注芬太尼[速度维持在0.3μg/ (kg·min) ]复合异丙酚[速度维持在4 mg/ (kg·h) ];而观察组通过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速度维持在0.2μg/ (kg·min) ]复合异丙酚[速度维持在4 mg/ (kg·h) ]。手术过程中, 2组患者均追加0.05 mg/kg维库溴铵, 同时吸入1%异氟醚。手术结束前大约5 min, 停止麻醉药物的应用, 术后为了拮抗肌松作用, 静脉注射0.5 mg阿托品和1 mg新斯的明。
1.3 观察指标
于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手术中, 以及手术结束时, 对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MAP) 和心率 (HR) , 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插管后、手术中以及手术结束时, 与观察组相比, 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插管后、手术中以及手术结束时, 与观察组相比, 对照组的心率明显加快,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异丙酚是一种短效镇静麻醉剂, 具有起效快、苏醒快、麻醉平稳等特点, 单独使用时, 由于用药剂量相对较大, 容易对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而且个体差异相对较大, 所以, 单独应用很容易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而且其镇痛作用相对较弱,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躁动等情况。瑞芬太尼作为新型短效μ受体激动剂, 主要通过体内非特异性酯酶水解发挥麻醉作用, 具有作用时间短、无明显蓄积作用、其代谢不依赖于肝肾功能等特点, 被称之为新型阿片类镇痛药[3], 常与异丙酚配伍, 发挥协同麻醉作用。而芬太尼是比较常用的镇痛药物, 主要通过肝代谢, 随尿液代谢排出, 与异丙酚配伍, 也可以发挥协同性镇静催眠作用, 并且其肌松作用相对较强, 止吐效果也更加显著[4]。
本研究中, 在插管后、手术中以及手术结束时, 与观察组相比, 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 (P<0.05) , 心率明显加快 (P<0.05) 。很明显,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相对较小。但是,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以及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都有各自的麻醉特点及不利因素, 所以, 实际应用过程中, 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全身麻醉维持的效果及临床分析。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院诊治78例全麻下腹部手术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和观察组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 , 各39例, 于诱导前、插管前、插管后、手术中以及手术结束时, 对2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 (MAP) 和心率 (HR) 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在插管后、手术中以及手术结束时, 与观察组相比, 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 心率明显加快 (P均<0.05) 。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较小, 两种联合麻醉方法各有利弊, 需要根据临床具体需要, 选取合适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全身麻醉,瑞芬太尼,芬太尼,异丙酚
参考文献
[1]赵建明, 刘建芳, 梁军成.瑞芬太尼临床的应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8, 24 (4) :368-369.
[2]陈鸿方.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用于全身麻醉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9 (6) :144-145.
[3]梁辰涛, 谭井娣.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与异丙酚联合芬太尼用于全身麻醉的效果对比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7) :104-105.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9
【关键词】异丙酚;芬太尼;人工流产术;镇痛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73-01
人工流产术是女性避孕失败后较常用的一种补救措施,随着该手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对人工流产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因此对手术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1]。在人工流产术中最关键步骤是麻醉,可减轻患者痛苦,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促进手术效率[2]。本研究主要讨论了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术麻醉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对其镇痛效果进行分析。下面将本组研究进行详尽汇报: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0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96例行人工流产术患者,按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9.3±3.4岁,体重40~69kg,平均体重58.1±3.8kg,妊娠时间30~61d,平均妊娠时间45.4±3.5d;对照组患者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0.7±3.3岁,体重41~70kg,平均体重59.4±3.6kg,妊娠时间31~62d,平均妊娠时间46.6±3.4d;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妊娠时间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分组研究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禁水4h、禁食8h,在术前30min给予阿托品0.5mg进行肌肉注射,进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sPO2、RR、HR、NIBP,开放静脉通路,给予5%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进行静脉滴注[3]。观察组患者采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先给予芬太尼1~2ug/kg进行静脉注射,铺消毒无菌巾后给予异丙酚2mg/kg进行静脉注射,注射时间30~40s;对照组患者单用异丙酚麻醉,方法同上。待睫毛反射现象消失后,开始手术,术中给予患者常规吸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镇痛效果(根据VRS疼痛4点法标准[4],术中安静、无痛为I级;无肢体活动、表情略显痛苦,轻度疼痛为II级;肢体欲活动、表情痛苦、中度疼痛为III级;肢体扭动、表情痛苦并呻吟、重度疼痛为IV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呼吸抑制、心率减缓)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等基本情况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维持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镇痛效果I级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痛效果II级、III级、IV级人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观察组患者麻醉后无呼吸抑制、心率减缓等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患者麻醉后呼吸抑制4例(8.3%)、心率减缓2例(4.2%),总发生率12.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异丙酚属于非巴比妥类的一种短效静脉麻醉药,具有较强的镇静作用,但镇痛效果较差,易出现呼吸抑制、心率减缓等不良反应。而芬太尼具有较强镇痛作用,但镇静效果不明显。在人工流产术中同时应用異丙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可实现优势互补作用,取得较好镇静、镇痛效果,其剂量相对于单一用药时明显减少,有效降低了药物副作用,使循环、呼吸、心率保持稳定状态。异丙酚具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短、恢复快、副作用小等临床特点,芬太尼具有麻醉维持时间短的临床特点,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好、苏醒迅速、住院时间短等特点,符合临床人工流产术的麻醉要求,提高了麻醉、手术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缓麻醉维持时间,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可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肖婉琼.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1 162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1,03(1):63-65.
[2] 沈进.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人工流产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31):129-129,130.
[3] 朱莉嵘,李瑞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麻醉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04(23):64-65.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 篇10
关键词:单肺通气麻醉,异丙酚,芬太尼,瑞芬太尼
在临床外科麻醉中, 异丙酚是常用的麻醉药, 其能有效减少肺部分流、舒张血管, 保障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 并且药效清除快, 停药后能让患者快速恢复意识, 是一种理想的短效麻醉药[1]。我院在单肺通气麻醉手术中应用了异丙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 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单肺通气麻醉的患者78例, 男40例, 女38例, 年龄17~59岁, 平均 (38.9±5.2) 岁, 患病时间0.5~4年, 平均 (1.3±0.8) 年。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肝肾、心肺器质性病变及内分泌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39例,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1.2 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均建立静脉通道, 静脉注射咪唑安定、格拉司琼、阿托品, 镇静、止吐。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患者应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注射剂量为异丙酚2 mg/kg、瑞芬太尼0.2μg/kg;对照组患者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注射剂量为异丙酚2 mg/kg、芬太尼0.2μg/kg。术中呼吸机应用IPPV (间歇正压通气) 进行通气, 并调整呼吸参数。治疗组间断注射维库溴铵、异丙酚及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照组间断注射维库溴铵、异丙酚及芬太尼维持麻醉。若心率 (HR) 低于50次/分, 减缓药物滴注速度, 或给予阿托品0.5 mg, 若收缩压低于8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减缓药物滴速, 并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 维持血压波动在基础值的25%以内。
记录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 (T1:麻醉前、T2:双肺通气0.5 h、T3:单肺通气0.5 h、T4:单肺通气1 h、T5:再次双肺通气0.5 h、T6:术毕) 的血气分析情况, 计算出Qs/Qt (肺内分流量) 值, 计算公式:Qs/Qt= (Cc’O2—CaO2) / (Cc’O2—CvO2) 。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恢复正常呼吸、睁眼时间及术中知晓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以 (±s) 表示, 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机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各个时间点的Qs/Qt值比较 (表1) 。
从表1可知, 两组患者在T1时刻的Qs/Qt值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在T2、T3、T4、T5、T6时刻, 治疗组的Qs/Q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2.2 两组患者的恢复正常呼吸、睁眼时间比较 (表2) 。
表2显示治疗组患者恢复正常呼吸的时间、睁眼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更短, 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知晓率为0.00%, 对照组患者的术中知晓率为5.13% (2/39)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外科手术中, 单肺通气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式, 通常来说应用单肺通气麻醉的外科手术, 操作过程都较为复杂[2], 但由于术中患者进行单肺通气, 所以要求血流动力学波动尽可能小、麻醉尽量平稳、肺部分流少、停药后尽快恢复呼吸功能,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
异丙酚是临床常用的麻醉诱导药物及麻醉维持药物, 其给药方式多选用静脉输注, 为全麻方式[4]。应用异丙酚进行麻醉, 可有效减少血流动力学变化, 使细胞代谢水平降低。瑞芬太尼为阿片类药物, 注射时间不会对瑞芬太尼的半衰期产生影响, 其镇痛、镇静效果较好[5]。联合应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进行麻醉, 二者可发挥协同作用, 提高麻醉效果, 同时还具有麻醉平稳、剂量易调控的优点, 其能通过增加肺部血流、减少血氧分压, 以抑制血流比值失衡, 从而避免发生肺内分流[6]。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 治疗组患者在T2、T3、T4、T5、T6时刻下的Qs/Q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单肺通气麻醉中, 与异丙酚符合芬太尼相比, 采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能让麻醉过程、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降低肺内分流。同时, 治疗组患者在恢复正常呼吸时间、睁眼时间、术中知晓率方面, 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这表明,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能有效缩短麻醉诱导时间, 快速清除麻醉药效, 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呼吸。据相关文献报道[7],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单肺通气麻醉, 还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提升手术成功率。在本次研究中, 未对此内容进行研究。
总之,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单肺通气麻醉中, 与应用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相比, 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可减少肺内分流, 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缩短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时间, 同时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更有利于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胡劲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4) :79-80.
[2]田华, 向登国, 吴述轩, 等.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单肺通气麻醉对患者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32) :79-81.
[3]陈会.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在单肺通气麻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药前沿, 2013, (12) :155.
[4]陈喜群, 黄喜才.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应用于单肺通气麻醉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6) :99-100.
[5]马丽斌, 孟凡民, 张加强, 等.丙泊酚或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时中性粒细胞NF-κB活性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3, 33 (4) :451-454.
[6]戚翔, 徐雪, 张惠军, 等.单肺通气期间七氟醚或丙泊酚对脑氧代谢的影响[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0, 14 (5) :392-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