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静脉镇痛(共10篇)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1
分娩痛在医学疼痛指数分级上属于仅次于烧灼伤痛的第二大痛, 分娩中剧烈的疼痛不仅使产妇难以忍受, 而且疼痛引起的过快的呼吸频率, 过度的耗氧量, 会导致产妇产生低碳酸血症、低血氧饱和度、宫缩乏力以及胎儿宫内窒息的发生[1,2,3]。因此, 有效镇痛可以保证安全分娩。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麻醉作为临床上操作简单, 起效快的新型分娩镇痛术, 本文就其镇痛效果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12月经笔者所在医院检查适于阴道分娩并愿意接受麻醉镇痛的60例足月健康初产妇作为实验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0例, 年龄22~36岁, 平均 (27.9±8.3) 岁。体重51~84 kg, 平均 (64.1±7.2) kg。孕周38~42周。对照组30例, 年龄23~38岁, 平均 (28.1±8.2) 岁。体重 (50~82) kg, 平均 (62.9±7.5) kg。孕周37~41周。所有产妇均不伴有妊娠并发症, 且为单胎头先露, 无明显头盆不称及产科禁忌证, 适于阴道分娩。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采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麻醉:给予产妇鼻导管低流量吸氧, 开放产妇静脉通道。将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1 mg, 国药准字H20054171) 配制为20μg/ml的50 ml无菌生理盐水溶液, 置于电脑微量注射镇痛泵 (福尼亚) 中, 设置镇痛泵持续静脉背景输注量为0.05μg/ (kg·min) , 自控镇痛的单次给药量为0.2μg/kg, 并设置于20 s内输注完毕, 锁定给药间隔时间为3 min。于宫缩开始前30 s按压给药, 并于分娩前20 min停止给药[4,5]。
对照组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阻滞自控镇痛:于产妇于L2~L3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 头部向上置管约3~4 cm。配制含2%罗哌卡因 (耐乐品, Astra Zeneca公司生产, 进口药品注册号:H20100104) 和2μg/ml芬太尼的50 ml复合注射液于电脑微量注射镇痛泵 (福尼亚) 中, 先给予实验剂量5 ml, 观察产妇无不良反应出现后, 另外追加5 ml剂量。设置给药参数为单次按压给药剂量5 ml, 锁定给药间隔时间为10 min。于分娩前20 min停止给药。
对两组产妇的生命体征和胎儿胎心进行全程监护, 记录产妇的各产程时间和出现呼吸抑制、血氧饱和度等不良反应。记录产妇使用器械助产、催产素和实施剖宫产的情况。
1.3 评分标准
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进行疼痛评分, 总分10分, 0分表示无痛, 10分表示剧痛, 中间的数值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对患者实施镇痛后的10、20、30 min和宫口开全时进行VAS评分。采用视觉镇静评分 (VRS) 对产妇进行镇静评分, 其中1分表示清醒;2分表示轻度困倦, 可以唤醒;3分表示困倦, 不易唤醒;4分表示患者嗜睡, 不能唤醒。应用Apgar评分法对新生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统计的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镇痛效果对比
两组产妇镇痛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分
2.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 对照组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均长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三产程两组相似。
min
2.3 不良反应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头晕2例, 恶心呕吐3例, 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4例, 皮疹1例, 头晕1例, 两组相似。观察组患者在第二产程中出现2例血氧饱和度低于92%的患者, 但后来逐渐恢复正常。观察组患者VRS评分显示, 2分和3分的共6例, 占20.0%。对照组仅2分出现3例, 占10.0%, 观察组镇静程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两组产妇器械助产率、催产素使用率、剖宫率对比
观察组产妇的器械助产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催产素使用率和剖宫率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2.5 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两组通过胎心监护, 未发现有胎儿胎心异常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上观察组8分2例, 9分1例, 其余为10分。对照组8分1例, 9分1例, 其余为10分, 两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硬膜外阻滞镇痛是临床上常用的分娩镇痛术, 但是, 因为硬膜外阻滞麻醉的专业性比较强, 对麻醉师和产科设备要求比较高, 同时大多数产妇害怕会引起硬膜外麻醉并发症或者存在有硬膜外麻醉禁忌证等, 因此, 硬膜外阻滞镇痛麻醉并不被广大产妇所接受。理想的分娩镇痛术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镇痛方法简便易行, 镇痛效果明显, 对母体和胎儿不造成影响。 (2) 不会影响到正常的宫缩和分娩运动, 产妇在分娩中能够保持清醒并配合分娩过程。 (3) 不影响产程和分娩进程[6,7]。因此, 国内外产科专家正普遍面临着发明理想的分娩镇痛术的挑战[8,9]。
瑞芬太尼为μ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能够用于人体镇痛, 在人体内能够快速的达到所需的血药浓度, 起效快[10]。同时它也能在组织中被迅速的水解, 作用时间短。瑞芬太尼在人体内的代谢不受肝肾功能、性别、年龄的影响, 代谢率高, 且不会在体内蓄积, 尤其是在孕妇和新生儿体内, 其清除速率高于一般的成人和儿童, 因此, 有关研究将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应用于分娩镇痛中,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本研究中, 将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和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同时应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中, 通过对比发现, 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同样具有有效的镇痛效果, 且不会影响产妇产程, 降低了器械助产率。有研究称, 瑞芬太尼在产科应用中产妇和胎儿的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3], 因为瑞芬太尼可以迅速在体内和胎盘内代谢、清除。此次研究中, 采用0.05μg/ (kg·min) 的低流速背景给药和0.2μg/kg的自控单次给药, 也大大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分娩过程中, 患者无出现呼吸抑制现象, 仅有2例血氧饱和度降低者, 但随后就恢复正常, 除了低剂量用药外, 可能与产妇分娩中的应激反应有关。另外, 观察组产妇虽镇静度高, 出现困倦现象, 但不影响分娩中的配合。
综上所述, 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麻醉镇痛效果好, 虽然存在不良反应但均可缓解, 可以用于产妇的分娩镇痛中。
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麻醉应用于产妇分娩中的镇痛效果及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将经笔者所在医院检查适于阴道分娩并愿意接受麻醉镇痛的60例足月健康初产妇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将采用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静麻醉的3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 将采用硬膜外阻滞自控镇痛麻醉的3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不同镇痛方式下的镇痛效果、各产程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器械助产率、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率。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明显小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产妇在镇痛过程有困倦情况发生, 镇静程度高于对照组 (P<0.05) ;其低血氧饱和度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似;对照组产妇的器械助产率更高, 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相似。结论: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麻醉虽然存在不良反应但均可缓解, 对孕妇和胎儿不会造成影响, 可以用于产妇的分娩镇痛中。
关键词: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分娩镇痛
参考文献
[1]李红良, 李涛, 邵伟.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对比观察[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3, 30 (5) :28-31.
[2]刘明, 陈振明, 李立伟, 等.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与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在分娩镇痛中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4, 16 (3) :9-12.
[3]窦桂珍.瑞芬太尼不同静脉自控方式用于分娩镇痛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3) :76-77.
[4]黄晓平, 朱银华.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麻醉用于产妇分娩镇痛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z4) :78, 80.
[5]甘果, 李诚, 袁力勇, 等.瑞芬太尼病人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J].医学研究杂志, 2011, 40 (9) :87-91.
[6]刘岩, 王金兰, 王长雷, 等.不同浓度的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7) :3905-3906.
[7]景晨萌, 徐铭军, 岳剑宁, 等.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在分娩中的应用模式[J].中国新药杂志, 2007, 16 (18) :1519-1522.
[8]景晨萌, 徐铭军, 王保国, 等.瑞芬太尼静脉自控给药与腰硬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 2009, 49 (10) :53-54.
[9]张凯, 岳修勤.瑞芬太尼用于产妇静脉自控分娩镇痛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0, 19 (2) :159-160.
[10]倪欢欢, 何亮, 陈惠裕, 等.瑞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7) :702-703.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2
【关键词】子宫颈;芬太尼;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术是妇产科简单而常规终止早期妊娠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经常因扩张宫颈内口、负压吸引、宫腔操作等刺激使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给手术操作带来很大困难并影响手术效果。我县计划生育服务站应用静脉注射芬太尼,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在县计划生育服务站门诊中选择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而无手术禁忌证且无芬太尼使用禁忌的初孕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孕妇年龄、孕龄、体重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
方法:两组受术者,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化验、白带常规、妇科检查均正常,并经B超检查确定为宫腔内妊娠。受术者排空膀胱后进入手术室,常规开放静脉、监测心电图、心率、血压、脉氧饱和度,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后铺无菌巾。观察组术前禁食4~6小时,由护士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0.5~1ug/kg, 5分钟后开始手术。对照组,由护士缓慢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 5分钟后开始手术。吸宫负压保持在450~500mmHg,术后记录术中出血量,并注意观察受术者有无异常表现,术后待受术者完全清醒再按入休息室休息,并告知术后注意卫生及休息。
观察内容:观察两组孕妇宫颈松弛程度、术中疼痛、出血量及人流综合征发生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1)宫颈松弛程度判定:①显著:≥6号扩宫器能通过;②有效:≥5.5号扩宫器能顺利通过 ③无效:需从5号扩宫棒逐步进行。(2)镇痛判断标准:①I级 显著:孕妇在术中自诉完全无痛,表情自如、安静;②II级 有效果:孕妇感轻度疼痛,牵拉感,基本安静;③III级 无效:孕妇感觉明显疼痛,不够安静或大声呻吟,甚至有肢体动。
统计学处理:采用X2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宫颈松弛情况及术中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1和表2。
人流综合征发生率:观察组1例(2.5%),对照组发生12例(30%)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术中出血量对比:观察组出血量≥10ml 8例(20%),对照组出血量≥10ml 10 例(2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宫缩强弱直接影响术中、术后出血,结果显示,应用静脉注射芬太尼不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增多。
3 讨论
子宫颈由结缔组织、平滑肌、血管和弹力纤维组成,其感觉神经、压力感受器丰富,子宫有丰富的神经支配,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神经以及感觉神经。扩张宫颈时,疼痛由对宫颈的牵拉、施压一起形成;吸宫时,疼痛由吸管直接吸住宫壁,造成局部刺激所引起。对一些敏感的受术者,除疼痛外,还可引起人流综合征反应,有报道人工流产综合征在传统人宫流产术中发生率为10.9%[2]。所以手术中应采取减轻受术者痛苦以及阻滞人工流产综合反应的措施。
芬太尼[3]为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镇痛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为阿片受体激动剂,作用强度为吗啡的60~80倍。与吗啡和哌替啶相比,芬太尼作用迅速,维持时间短,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弱于吗啡,但静脉注射过快则易抑制呼吸,有成瘾性。纳洛酮等能拮抗本品的呼吸抑制和镇痛作用。芬太尼静脉注射1分钟即起效,4分钟达高峰,维持30~60分钟。芬太尼的禁忌证: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对本品特别敏感的病人,以及重症肌无力病人禁用,禁止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帕吉林等)合用。芬太尼主要在肝脏代谢,代谢产物与约10%的原形药由肾脏排出。缓慢静脉注射小剂量的芬太尼,其镇痛作用强,起效快,持续时间长,对孕妇的呼吸循环无影响。芬太尼静脉注射可以有效减轻扩张宫口及宫腔内吸引引起的疼痛,有效地防止了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
综上所述,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操作简单,作用迅速,安全有效,易于掌握,使人工流产术成为一种安全、可靠、无痛、简便的手术,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蓝玉.人工流产综合反应临床观察及处理方法[J].吉林医学,2011,3:32(7)
[2]罗萍香,梁春燕.异丙酚静脉麻醉下人工流产临床观察[J].中国计划生育杂志,2001,5:305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 行中下腹手术且自愿行静脉自控镇痛的患者100例, 年龄18、68岁, 体重39~81 kg, 男58例, 女42例。全麻手术、病情危重或有哮喘病史者均不入选。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各50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ASA分级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室后建立静脉通道, 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腰麻用药均为重比重0.75%的盐酸罗哌卡因, 手术时间超过2 h的硬膜外局麻用药均为0.75%的盐酸罗哌卡因。手术结束前缝皮时均由硬膜外腔推注0.5%的盐酸罗哌卡因4~5 ml, 自控镇痛用药配方:A组芬太尼1 mg+氟哌利多2.5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后接电子泵 (江西奥格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 。B组舒芬太尼100μg+氟哌利多2.5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于手术结束送患者回病房时开启电子泵 (江西奥格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产) , 首次负荷量3 ml, 持续量2 ml/h, 追加量1 ml, 锁定时间15 min。
1.3 观察项目
镇痛效果采用VAS评分法:0~3分为镇痛效果良好, 4~5分为镇痛效果满意, ≥6分为镇痛效果差。分别记录术后3、6、9、12、24、48 h患者的镇痛效果评分, 不良反应、自控按压次数并询问患者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PEMS 3.1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镇痛效果B组优于A组, 表现在术后3、6、9、12、24、48 h VAS镇痛效果评分B组低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A组自控按压次数明显多于B组。术后镇痛结束后询问患者, B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A组, 虽然B组药物价格相对贵些, 但患者都乐于接受, 感觉镇痛效果好更为重要。
*与A组相比, P<0.05
不良反应:A组有8例患者呈深度睡眠状态, 要大声呼唤才能叫醒, 因此家属非常紧张, 一度要求暂停术后镇痛, 经麻醉医生耐心解释才同意继续进行镇痛, 5例患者恶心呕吐。B组无深度嗜睡患者, 仅有3例患者呈嗜睡, 2例有轻度恶心呕吐。两组均无明显呼吸抑制发生。
3 讨论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的衍生物, 药用其枸橼酸盐, 于1974年合成, 其作用强度是芬太尼的10倍。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μ阿片受体。其亲脂性约为芬太尼的两倍, 更易通过血脑屏障,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较芬太尼高, 而分布容积则较芬太尼小, 虽然其消除半衰期较芬太尼短, 但由于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较芬太尼强, 因而不仅镇痛强度更大, 而且作用持续时间也更长 (约为芬太尼的2倍) 。舒芬太尼在肝内经受广泛的生物转化, 形成N-去烃基和O-去甲基的代谢物, 经肾脏排出。其中去甲舒芬太尼有药理活性, 效价约为舒芬太尼的1/10, 亦即与芬太尼相当, 这也是舒芬太尼作用持续时间长的原因之一[1]。但其呼吸抑制的程度要比等效的芬太尼轻。术后镇痛的好处在于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了术后的刀口疼痛, 使术野区域血运丰富, 促进刀口愈合。可以防止术后高血压, 减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降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发生, 减轻或防止了患者机体一系列应激反应, 大大提高了麻醉质量和手术后患者的安全性, 这些都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提高术后生活质量[2]。过去笔者常用芬太尼用于术后镇痛效果总是难以满意, 要么表现为疼痛难忍, 要么是不疼了就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深度睡眠、头昏抬不起头等症状, 影响了术后镇痛的临床使用率, 尤其在天气炎热的条件下, 由于硬膜外镇痛非常容易发生导管脱落现象, 影响硬膜外术后镇痛的运用[3,4]。自笔者所在医院运用舒芬太尼用于静脉自控镇痛后, 镇痛效果明显好于芬太尼, 不良反应较少。患者家属更乐于接受, 手术医生也较过去满意。这几年笔者所在医院术后镇痛比例一直维持在80%左右, 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得益于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效果与副作用。方法 选择术后自愿行自控镇痛患者100例,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各50例, A组 (芬太尼组) 采用芬太尼1mg+氟哌利多2.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B组 (舒芬太尼组) 采用舒芬太尼100μg+氟哌利多2.5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于手术结束送患者回病房时开启电子泵, 首次负荷量3ml, 持续量2ml/h, 追加量1ml, 锁定时间15min。观察术后镇痛效果、不良反应、自控按压次数及患者的满意率。结果 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 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患者满意率B组高于A组。结论 舒芬太尼用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明显优于芬太尼组, 虽然价格相对芬太尼组高, 综合效果优于芬太尼组, 患者乐于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芬太尼,舒芬太尼,静脉,镇痛
参考文献
[1]王若松.静脉麻醉与药物输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143.
[2]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1444-1457.
[3]邓立强舒芬太尼在手术后静脉自控镇痛中的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2) :40-41.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4
(祁阳县中医院湖南祁阳426100)【摘要】目的 使用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与吗啡对小儿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腹部治疗的患儿87例,其中29名患儿使用50μg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治疗,29名患儿使用30μg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治疗,29名患儿使用6mg吗啡进行术后镇痛治疗。分别记为舒芬太尼组Ⅰ、舒芬太尼组Ⅱ和吗啡组。分别统计每组患儿术后镇痛的效果,并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α=0.05。结果 舒芬太尼组中Ⅰ患儿显效20例,疼痛有效4例,无效5例;舒芬太尼组Ⅱ患儿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4例;吗啡组组患儿显效15例,有效6例,无效8例。χ2检验结果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理剂量的舒芬太尼,不但可以对小儿腹部手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小儿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舒芬太尼;吗啡;剂量;镇痛;比较【中国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266-01 术后疼痛人体在手术后,由于机体受到一定的刺激而出现的疼痛现象[1]。术后疼痛对处于康复过程中的患者的内分泌系统和神经免疫系统有着一定的损害作用,影响着临床手术的治疗效果。尤其的小儿患者,由于自身的发育尚不完全,剧烈的术后疼痛将会影响患儿日后免疫系统、内分泌等系统的发育。因此,如何有效的减少术后疼痛越来越引起临床工作者的关心。本人对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与吗啡合用对小儿腹部手术后的镇痛效果进行了相关的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2月来我院接受腹部治疗的患儿87例,其中男性患儿50例,最高年龄12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8~9岁;女性患儿39名,最高年龄13岁,最低年龄6岁,平均年龄9~10岁。将89名患儿随机评分为3组,其中29名患儿使用50μg舒芬太尼(SF)进行术后镇痛治疗,作为舒芬太尼组Ⅰ,29名患儿使用30μg舒芬太尼进行术后镇痛治疗,作为舒芬太尼组Ⅱ,29名患儿使用6mg吗啡(MF)进行术后镇痛治疗,作为吗啡组。三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身体状况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1) 治疗方法 患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连接镇痛泵,各组患儿的镇痛配方详见表1。每组患儿的镇痛泵流速均为2ml/h,每组患儿的单次给药量为0.5g,给药时间锁定为15min。表1、三组患儿的镇痛泵配方(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评分标准[2]:①、患儿接受镇痛治疗后,无恶心:0分,出现轻度恶心1分,出现严重恶心2分。②、患儿接受镇痛治疗后,未出现呕吐:0分,出现轻度呕吐(1~4次)1分,出现严重呕吐(4次以上)2分。③、患儿接受镇痛治疗后,未出现瘙痒:0分,出现轻度瘙痒:1分,出现严重瘙痒:2分。④、患儿在接受镇痛治疗后,疼痛完全消除:0分,疼痛减轻:2分,疼痛依旧:4分。各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按以下标准进行评价,显效:3分以下;有效3~6分;无效:6分以上。(3) 统计学方法 将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以P<0.05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指标。2.结果2.1 临床治疗结果:3组患儿在接受镇痛治疗后,疼痛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缓,其中舒芬太尼组中Ⅰ患儿显效20例,疼痛有效4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2.76%;舒芬太尼组Ⅱ患儿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2.41%;吗啡组组患儿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9例,有效率为68.97%。详细结果见表2。表2、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汇总比较2.2 统计学结果:将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并将统计结果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得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舒芬太尼为芬太尼的一类衍生物,临床上主要以枸橼酸盐的形式进行入药[3]。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人体的μ阿片受体,由于舒芬太尼的亲脂性几乎为芬太尼的2倍,所以舒芬太尼更易通过人体的血脑屏障,同时舒芬太尼与μ阿片受体的结合能力较强,因而可以取得很好的镇痛效果[4]。同时有研究报告指出,虽然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略差于吗啡,但是其不良反应较吗啡少[5]。本人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合理的使用舒芬太尼可以起到很好的临床镇痛效果。本次临床研究中,舒芬太尼组Ⅰ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Ⅱ和吗啡组(P<0.05)。通过对各组患者的评分进行分析得出,吗啡的镇痛效果要优于舒芬太尼,但是吗啡组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等)较多,因而造成其临床有效率较舒芬太尼低;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不同,由于舒芬太尼的镇痛效果不如嗎啡,这也就指出只有选择合理的舒芬太尼的用量,才能在保证达到吗啡镇痛效果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人数。研究发现随着舒芬太尼量的增加,其镇痛效果也随之增加,但是其不良反应人数也在随之增加。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舒芬太尼浓度来进行临床上的镇痛治疗。总之,合理剂量的舒芬太尼,不但可以对小儿腹部手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小儿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对小儿腹部术后的镇痛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推广研究。参考文献[1]韩友领.舒芬太尼与吗啡用于下腹部手术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02):171-172.[2]张元春,康丽.舒芬太尼与吗啡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的比较[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09,03(09):557.[3]陈立众.舒芬太尼与吗啡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比较[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01):59-60.[4]杨瑞,秦秦,张昕,等.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与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的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 : 78-79.[5]刘建明,康顺芝,徐阳,等.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麻醉诱导和苏醒的影响[J].医药导报,2008,27(1): 65-66.
舒芬太尼在术后静脉镇痛中的应用 篇5
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舒芬太尼镇痛取代芬太尼, 且随着对舒芬太尼研究的深入, 其镇痛的原理也越来越明确, 在临床上应用也得到广泛推广。为此, 本文根据舒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及在术后静脉镇痛中的应用, 作如下分析。
1 舒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
1.1 药动学特征
由于舒芬太尼与μ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 且结合力显著高于芬太尼, 在10min时间内即可出现结合高峰。此外, 舒芬太尼和血浆蛋白的结合力较高, 达92.5%, 且具有极好的脂溶性特点, 在患者用药后可立即扩散到脂溶性高的结构组织内, 镇痛起效快, 由于其可通过血脑屏障, 镇痛效应较为理想[2]。同时, 舒芬太尼在体内蓄积的现象较少, 主要是由于其分布容积小, 清除率高, 且半衰期短的特性, 在患者用药停止后, 不会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安全性高。肝脏是舒芬太尼的主要代谢产所, 代谢所需酶为CYP2C8、2C9、2D6等, 且无论缺少哪一种酶, 均不会对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生明显影响。有研究表明, 对于舒芬太尼来说, 肝外代谢同样存在, 可达50%, 因此对于肝功能不全者, 舒芬太尼同样可用于此类患者的镇痛。但其在慢性肾功能不全者中应用变异程度较高, 因此, 需谨慎使用, 防止药物蓄积。
1.2 药效学特征
舒芬太尼是一种高效的镇痛药物, 但也会对患者呼吸产生轻度抑制作用。有文献显示, 舒芬太尼能够引起呼吸抑制, 这种现象在合用吸入性麻醉时表现更为明显, 总体来说, 抑制呼吸的时间明显短于镇痛时间, 且不会导致呼吸动力、通气量及频率的显著变化。但这种呼吸抑制与患者年龄也有很大关系, 通常而言老年人风险较高, 因此临床上应用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变化[3]。此外, 舒芬太尼还会对患者的心血管产生一定影响, 可不同程度的降低体循环容量、心肌耗氧量、心率及患者的心脏指数。与丙泊酚联合使用能有效降低丙泊酚的剂量, 并强化其镇静催眠作用[4]。
2 术后疼痛的临床意义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 人们对疼痛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国际疼痛研究协会对疼痛进行了准确的定义, 主要指人体对机体特定区域伤害性刺激的一种主观感受, 术后疼痛则表现为对手术损伤的一种应激反应。疼痛在很多方面反映了机体的损伤状态, 给人们带来生理与心理上不愉快的感受, 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患者的情绪变化, 也对术后的恢复产生不利影响, 长期慢性疼痛甚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 加强对患者术后疼痛的关注,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术后疼痛, 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术后镇痛治疗能够影响患者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 降低儿茶酚胺及各种应激性激素的产生和释放, 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心率, 对术后高血压等并发症有着较好的预防作用, 改善心功能和呼吸功能, 促进术后恢复, 有利于保持呼吸、循环系统稳定, 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传统的镇痛方式包括口服药物、肌内、皮下、静脉注射及直肠给药等, 但其中存在较大的局限及隐患。与传统的肌内注射麻醉学镇痛药相比, 采用自控静脉镇痛药的效果更好。通过静脉注射镇痛药物, 如舒芬太尼, 使得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系统, 保证了镇痛效果的持续与恒定。且与硬膜外镇痛相比, 自控静脉、镇痛效果更好, 能有效降低麻醉药物的使用量, 且患者可进行自主控制, 有利于减轻心理负担, 同时也降低了导管折断及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风险。静脉镇痛不会对患者的活动产生很大影响, 在降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较好, 在临床上术后镇痛中应用广泛。
3 舒芬太尼在静脉镇痛中的应用
目前, 临床上静脉镇痛多选用舒芬太尼镇痛, 因其独特的药理学特性及稳定、安全性, 受到广大医师的青睐。通过直接作用于中枢受体, 与脊髓、延髓和中脑等痛觉传导区阿片受体结合后产生镇痛效果[5]。舒芬太尼作为芬太尼家族中镇痛作用最强的人工合成类阿片药, 可以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治疗, 包括静脉及硬膜外等方式。由于手术对患者的刺激作用, 机体的各种应激反应造成了患者术后疼痛, 严重影响着术后恢复, 因此, 采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术后镇痛治疗, 对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及情绪稳定非常关键, 原则上要求镇痛药物的镇痛起效快, 对患者的影响小, 镇痛效果好;此外, 合适的给药途径也是影响镇痛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6]。而相同的使用剂量时, 舒芬太尼对于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强于芬太尼, 但却不增加呼吸抑制的风险, 甚至低于芬太尼, 因而安全性更高。由于参数剂量设定的不同也会导致患者术后镇痛不全及不良反应的增加。因此, 对于舒芬太尼的剂量设定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使用。手术作为一种对患者刺激较大的损伤形式, 术后疼痛也对其病情的恢复及伤口愈合产生极大影响。因而, 良好的术后镇痛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的各种应激反应, 对于心理的改善也有着明显影响。肖彬等[7]通过采用舒芬太尼对开胸手术患者进行静脉镇痛, 剂量选择4~8μg、输注速率为5μg/h, 患者自控镇痛每次4μg, 镇痛效果好。仅出现5例恶心病例, 且测得的患者有效血药浓度为0.07~0.92ng/ml。有学者通过对比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的外科手术应用发现, 两者的镇痛效果均较好, 但术后6~24h内使用舒芬太尼镇痛的患者在相同剂量下患者的VAS评分明显更低, 这也表明, 在术后静脉、镇痛中舒芬太尼有效增加了镇痛效果, 使患者感到舒适, 疼痛症状得到了极大改善[8]。一般而言, 采用自控静脉镇痛效果与背景剂量的选择有关, 过多或过少均会对患者产生明显影响, 如剂量过大, 易引发镇痛的不良反应, 给患者带来一定风险;而剂量过小, 则会使镇痛效果不佳, 患者仍会感受到明显疼痛, 易导致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9]。此外, 在小儿术后镇痛过程中, 与硬膜外镇痛相比, 静脉使用舒芬太尼的用药更少, 在小儿术后镇痛中更倾向于静脉镇痛给药, 也有利于降低药物对小儿神经系统的损伤[10]。但临床上是否对小儿采用舒芬太尼负荷剂量给药尚无明确结论, 因其对小儿存在呼吸抑制风险, 会造成部分患儿产生一过性呼吸[11]。由于相关研究报道较少, 对于舒芬太尼对小儿静脉镇痛的使用, 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4 不良反应及预防
舒芬太尼静脉镇痛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恶心、呕吐、精神不佳、呼吸抑制等。根据使用剂量的不同与患者自身的免疫耐受情况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程度。此外, 舒芬太尼还能够使组胺从皮肤细胞中释放, 导致血管扩张, 进而发生皮疹及皮肤红斑反应, 出现不良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 易诱发呼吸抑制的风险。针对这些不良反应,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联合其他药物如氟哌利多, 可有效降低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 具有较好的安定、镇静及止吐作用。加强对患者术后的监测, 尤其是呼吸功能, 及时有效的处理各种不良反应, 稳定患者心理和情绪,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6
盐酸羟考酮的化学名称为4、5- 环氧基 -14-羟基 -3- 甲氧基 -17甲基吗啡烷 -6- 酮盐酸盐,是阿片类生物碱的半合成蒂巴因衍生物,为纯阿片 μ 和 κ 受体激动药。静脉注射羟考酮起效迅速(2~ 3 min),与吗啡等效剂量[2],以往研究多关注口服缓释剂型用于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滴定、爆发痛以及维持给药。本研究通过与舒芬太尼PCA比较,评价羟考酮联合舒芬太尼经静脉自控镇痛 (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的效能和副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 -2014年6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骨科及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年龄16~78岁;体重35~86 kg。手术种类包括腰段椎间盘摘除术加内固定32例,颈椎病减压内固定术12例,胸腰椎骨折复位内固定术11例,椎管内肿瘤切除术5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 羟考酮组(Q组)、舒芬太尼和羟考酮联合组(SQ组), 每组20例,3组分别给予不同镇痛方式。排除标准: 1心、肺、肝、肾功能明显异常;2有精神或神经病史及其他神经肌肉系统疾病;3术前1个月服用阿片类药物。
1.2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咪达唑仑2 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 (ECG)、心率(HR)、血压(BP)、氧分压(Sp O2)及尿量。开放静脉通路,输注林格液。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舒芬太尼0.4μg/kg、阿曲库铵0.6 mg/kg、丙泊酚1~2 mg/kg;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维持PETCO235~45 mm Hg。术中静脉输注丙泊酚2~4 mg/(kg·h)、舒芬太尼0.2~0.5μg/(kg·h), 吸入七氟醚(含量维持在0.7~1.3 MAC),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3 mg/kg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带管回PICU。达到拔管指征时,拔出气管插管,给予25%氧气吸入。按照分组方案进行镇痛,由经统一培训的、具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麻醉专科护师进行术后管理、VAS评分、Ramsay评分和各项指标观察[3]。
1.3镇痛方法
S组采用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舒芬太尼100μg和昂单司琼8 mg,用生理盐水配置成100 ml液体,持续剂量2 ml/h,单次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在拔出气管导管后开始泵注。Q组手术缝皮前开始每10 min静脉推注羟考酮2 mg,共4次,总量8 mg,第4次静脉给药后按照S组方案给予镇痛。SQ组在手术结束后,按照S组方法镇痛,同时联合小剂量羟考酮0.2 mg/h持续泵注。
1.4监测指标
记录术后1、4、8、12、24和48 h VAS评分(0~ 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Ramsay镇静评分(1分,不安静、烦躁;2分,安静合作;3分,嗜睡,能听从指令;4分,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分,呼叫反应迟钝;6分,深睡);舒芬太尼术后48 h的用量及恶心、呕吐、头痛、寒战、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资料
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未发生呼吸抑制反应。3组患者的呕吐、头疼、寒战和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SQ组患者术后6~24h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S组和Q组(P <0.05)。见表2。
注:† SQ 组比较,P <0.05
2.3术后舒芬太尼累积用量
术后48 h Q组舒芬太尼累积用量为(78.50± 4.67)ml,明显少于S组[(91.80±7.30)ml](P =0.000) 和SQ组[(89.60±6.14)ml](P =0.000)。
2.4术后VAS和Ramsay评分
术后1、4、8、12和24 h Q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S组(P =0.003、0.002、0.000、0.001和0.001)和SQ组(P =0.013、0.017、0.000、0.010和0.009)(见图1)。 术后4、8、12和24 h S组Ramsay评分明显低于Q组 (P =0.001、0.001、0.000和0.004)和SQ组(P =0.036、 0.004、0.000和0.023)(见图2)。
3讨论
阿片类药物主要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中突触前神经末梢细胞膜的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作用。阿片受体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交感神经、免疫细胞、胃肠道细胞、生殖系统。选择阿片类药物时,不仅要考虑药效,而且还要考虑副作用、药效持续时间、病史和全身状态。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取决于阿片类的种类、用药途径、年龄、基因多态性等[4,5]。
羟考酮是目前临床上唯一可使用的阿片双受体激动剂,起效快。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较轻,可用于轻、中度肝肾功能损害,可单独应用,也可与非甾体抗炎药联合应用于镇痛。羟考酮口服生物利用度约60%,达峰时间为1~2 h,单剂量半衰期为3.5~ 5.5 h,而静脉给药达峰时间为5 min,半衰期为3.5 h[6]。
文献报道,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10~ 15 min羟考酮组和吗啡组分别给予0.07 mg/kg羟考酮或吗啡,术后首次需求羟考酮的时间明显长于吗啡,PCIA羟考酮24 h用量明显少于吗啡,术后4 h镇痛评分羟考酮明显优于吗啡[7],在骨科手术和肿瘤镇痛中也有类似的发现[8,9]。本研究显示,术后24 h内, 羟考酮组VAS和Ramsay评分明显优于舒芬太尼组。 提示羟考酮在术后早期镇痛可能有较大优势。
呕吐一般发生在术后24 h内,术后6 h内呕吐可能是吸入麻醉、外科手术、严重的急性疼痛等原因引起,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以剂量依赖方式,提高呕吐的发生率[10]。本研究中羟考酮舒芬太尼混合组术后6~24 h恶心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舒芬太尼组和羟考酮组,可能是因为低剂量的阿片类药物激活延髓呕吐中枢的 μ 阿片受体,刺激呕吐。羟考酮和舒芬太尼都能激活 μ 阿片受体,但羟考酮的药效持续时间长于舒芬太尼,从而导致更高的恶心发生率。
本研究也发现,与舒芬太尼组相比,手术结束前小剂量间断羟考酮给药,患者术后对镇痛药物的需求量明显减少。但PCIA用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11]。 本研究患者均为健康成年人,药物生物利用度、新陈代谢、基因多态性、其他疾病和手术类型均未考虑, 因此,羟考酮在PCIA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产妇, 将要求实施分娩镇痛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 ASAⅠ~Ⅱ级, 年龄21~35岁, 均为单胎头位足月临产的初产妇, 产后新生儿体重2500~3500g, 所有入选产妇实验前均无接受镇痛或镇痛剂史, 无产科、内科合并症, 血糖、血压、肝、肾功能正常, 无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随机分为R1组 (30例) 和R2组 (30例) , 另选同期相同条件的足月初产妇30例作为C组。三组产妇身高、体重、年龄、宫高、腹围均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产妇均在产程进展至活跃期, 宫口开大2~3cm时, 建立静脉通道, 输注生理盐水, 采用飞利普监护仪监测产妇血压、呼吸、心律、氧饱和度, 备有氧气及控制呼吸装置。R1和R2组产妇接上静脉PCA泵, 镇痛药物配方为瑞芬太尼1mg稀释至100ml。R1组设定静脉泵自控单次剂量为0.4µg/kg, 20s内输注完毕, 间隔时间锁定为3min, 不设持续输注量;R2组设定静脉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05µg/ (kg·min) , 产妇自控镇痛单次剂量为0.2µg/kg, 20s内输注完毕, 间隔时间锁定为3min;C组按产科常规处理, 产前6h禁止给予镇痛药物, 产时不做任何镇痛处理。三组均以胎心宫缩监测仪, 持续观察产妇的宫缩情况及胎心情况, 宫缩乏力时给予缩宫素5U/L静脉点滴。
1.3 评分标准
镇痛效果参照VAS视觉模拟评分 (0~10分) 进行判定。呼吸抑制评分:呼吸频率正常为1分, 呼吸频率为8~12次/min为2分, 呼吸频率<8次/min为3分。分别观察三组产妇疼痛、呼吸抑制、产程及产后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情况, 记录其新生儿1、5min时Apgar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 镇痛前评分, 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R1组与R2组镇痛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C组处理前后评分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0.05) 。与C组相比, R1和R2组镇痛后VAS评分显著降低 (P<0.01) , 疼痛明显减轻, 而R1、R2组间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产程
由见表2可以看出, 三组产妇在第一、二、三产程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示C组镇痛前后评分比较, P>0.05;*示R1组与R2组镇痛前后评分比较, P<0.01;▲示镇痛后R1组、R2组分别与C组比较, P<0.01
2.3 分娩镇痛并发症
术中呼吸抑制R1组1例, R2组4例, C组0例。术后恶心呕吐R1组4例, R2组6例, C组3例。三组产妇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相比, R2组不良反应例数略多。
2.4 新生儿生后1、5min时Apgar评分
1min时Apgar评分R1组 (8.65±1.29) 分, R2组 (8.30±0.89) 分, C组 (9.00±1.50) 分。5min时Apgar评分R1组 (10.00±0.00) 分, R2组 (9.83±0.56) 分, C组 (10.00±0.00) 分。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3 讨论
目前, 国内外研究开展的分娩镇痛方法较多, 包括精神预防性无痛分娩、静脉给药镇痛、腰硬联合镇痛、吸入性镇痛及硬膜外无痛分娩, 国内采用的主要方式为椎管内镇痛。椎管内镇痛作用可靠, 产妇神智清醒, 对新生儿影响小, 是较好的分娩镇痛方式, 但椎管内麻醉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有相应的禁忌症, 同时局麻药物使用不当也会影响宫缩和产程, 提高助产率。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操作简单, 无污染, 禁忌症相对较少, 易于产妇所接受, 但静脉镇痛药物对产妇及新生儿呼吸抑制及其它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运用。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合成的阿片类药物, 1996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临床应用, 其镇痛效果强, 是阿芬太尼的40倍, 其结构中含有特异性的酯键, 可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代谢, 代谢基本不受血浆胆碱酯酶和抗胆碱药物影响, 不依赖肝、肾代谢, 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被誉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阿片类药物[2,3]。
临产妇分娩镇痛使用瑞芬太尼静脉PCA治疗, 产妇能预知宫缩的发生而提前按需用药, 使用药量显著减少, 副作用发生率明显降低。Volmanen等[4]比较瑞芬太尼PCA和N2O吸入在分娩第一产程的效应和负作用时发现, 瑞芬太尼较N2O镇静程度好, Sa O2轻微下降, BP和HR无差别。本研究表明, 瑞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应用于无痛分娩, 镇痛效果确切, 起效快速, 时-量半衰期短, 代谢迅速, 对新生儿影响轻微, 且不影响产程。间歇静脉给药较持续输注对产妇及新生儿影响更小, 产妇能保持清醒, 即使发生一过性呼吸抑制也能很快被唤醒, 产妇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降低, 而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的发生率, 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olikas等[5]研究瑞芬太尼PCA对无痛分娩的产妇和婴儿的不良反应, 并评估PCA过程中瑞芬太尼的胎盘转运时发现, 瑞芬太尼采用0.5µg/kg/次静注, 锁定时间2min, 所有产妇循环系统稳定, 未发生呼吸抑制, 疼痛评分显著下降, 恶心呕吐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22例患者出现昏睡 (95%CI, 30.0%~58.7%) , 但可唤醒。10例新生儿心率在分娩后20min内发生改变, 但无需医学干预 (95%CI, 10.0%~33.7%) 。新生儿1min、5min时Apgar评分无明显变化, 中位数是9分。脐带血气分析和神经系统检查在正常范围内, 母体静脉血和脐静脉血样本提示瑞芬太尼有胎盘转运, 脐动脉血中有少量瑞芬太尼。通过研究, 笔者认为瑞芬太尼静脉PCA在产科镇痛中对母体和新生儿的不良反应是可以接受的, 瑞芬太尼经过胎盘后能很快降解、代谢或再分布。
本研究表明, 采用瑞芬太尼单次自控剂量为0.4µg/kg或持续输注0.5µg/ (kg·min) 复合单次自控剂量0.2µg/kg, 镇痛效果明显, 并发症少, 与Blair等[6]报道相一致。瑞芬太尼分娩镇痛对母婴仍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需要有良好的监护系统, 密切观察产程及宫缩, 出现异常及时发现并处理, 在密切监测下, 可安全用于无痛分娩。
摘要: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给药方式。方法 将同期住院分娩符合入选标准产妇90例随机分为三组, R1组采用间歇静脉自控给药;R2组采用持续输注复合间歇静脉自控给药;C组采取产科常规处理措施。分别观察镇痛效果、产程及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和副作用。结果 R1和R2组镇痛后VAS评分明显降低, 镇痛效果确切, 与C组相比, 其对产程无明显影响, 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用于静脉PCA分娩镇痛效果确切, 对产程无明显影响, 不良反应少, 但持续静脉输注不良反应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可安全使用间歇静脉给药。
关键词:瑞芬太尼,分娩镇痛,PCA
参考文献
[1]Michael Wee.Women's Health Medicine[J].Volume 2, Issue 4July-August, 2005 (5) :19-21.
[2]Rosow C.Remifentanil:aunique opioid analgesics[J].Anesthesiology, 1993, 79 (5) :875.
[3]Stiller RL, Davis PJ, McGowan FX, et al.In vitro metabolism of remifentanil:the effect of psudo-cholinesterase deficiency[J].Anesthesiology.227 East Washington Square, Philadelphia, Pa19106:Lippinlitt-Raven Pult, 1995, 83 (3A) :A38.
[4]Volmanen P, Akural E, Raudaski T, et al.Comparision of remifentanil and nitrous oxide in labour analgesia[J].Acta Anaesthesiol ogica Scandinarica, 2005 (49) :453-458.
[5]Volikas I, Butwick A, Wilkinson C, et al.Maternal and neonatal side-effects of remifentanil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in labour[J].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05, 95 (4) :504-509.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选择我院腹部手术病例120例, 男84例, 女36例, 年龄18~65岁, 术前ASAⅠ~Ⅱ级, 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手术种类包括结肠癌、胃癌、结肠息肉、直肠癌等。随机分为三组, 吗啡组 (M组) 、芬太尼组 (F组) 、舒芬太尼组 (S组) , 每组患者40例,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采用静脉全麻, 以咪达唑仑0.05mg/kg、异丙酚1~2mg/kg、芬太尼2.5μg/kg、维库溴铵0.08mg/kg快速诱导插管。调整导管位置后接呼吸机控制呼吸, 潮气量8mL/kg, 呼吸频率10~20次/m i n, 呼吸时间比为1∶2, 术中以异丙酚4~8 m g/ (k g·h) 和瑞芬太尼10~15μg/ (kg·h) 维持麻醉, 视肌肉松弛情况间断静注维库溴铵0.4 m g/ (k g·次) 。
1.3 镇痛方案
手术结束前30min开启镇痛泵持续镇痛, 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静脉维持药, 镇痛药M组选用吗啡1mg/mL, F组芬太尼10μg/mL、S组舒芬太尼1μg/mL。设定背景输注速度为0.5mL/h, 自控量为1mL/次, 锁定时间为15min, 所有病例均采用Baxter AP-Ⅱ型镇痛泵, 术后镇痛时间持续4 8 h。
1.4 监测指标
术后24 min随访患者,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估镇痛效果。VAS标准:0为完全无痛;10~40为轻度疼痛;50~90为重度疼痛;100为剧痛, 难以忍受。评分<40为镇痛有效。随访同时记录: (1) 生命体征: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 (2) 24h实验进药量, 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次数 (D1) , 有效进药 (D2) ; (3) 各种不良反应:如嗜睡、头晕、恶心、呕吐、瘙痒、呼吸抑制[R≤8次/min和 (或) SpO2<9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 1 0.0软件统计分析, 计算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表示,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直接概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3组病例镇痛效果均较满意, VAS以F组评分最高, 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M组与S组VAS评分也在有效范围 (平均<40) ;24h实际进药量F组平均40 mL与M、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组间比较, *P<0.0 5
2.2 不良反应
3组以M组不良反应较多, 恶心发生率为40%, 与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F组有2例发生呼吸抑制, 见表2。
2.3 生命体征
各组病例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均在正常范围,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3 讨论
腹部手术的创伤与术后疼痛, 可影响患者的呼吸并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有效的镇痛可改善患者呼吸, 方便患者改变体位,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自控镇痛是目前临床普遍使用的术后镇痛方法, 能有效克服药代学和药效学个体差异, 患者可按需要自行给药, 镇痛效果可靠, 使用方便。本实验3组均收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达到术后镇痛的目的。
术后静脉患者自控镇痛临床配方较多, 主要以阿片类药加以吗啡、芬太尼应用最多。此外还有曲马多、哌替啶、氯胺酮等。吗啡的镇痛效价为芬太尼的1/100, 实验中M组与F组按这一比例配制, 结果M组VAS评分优于F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由于吗啡与中枢神经系统内μ受体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其代谢产物仍具较强镇痛活性。芬太尼为高脂溶性, 易于透过血脑屏障入脑, 同时也易于从脑再分布到其他组织, 因而其药物浓度在开始阶段上升慢, 而加大芬太尼量又易于产生胸肌僵直、延迟性呼吸抑制等并发症。F组观察到2例呼吸抑制发生。
舒芬太尼为芬太尼的衍生物, 其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高, 镇痛效价普遍认为是芬太尼的7~10倍[1], 与芬太尼相比, 具有镇痛作用强, 镇痛时间长的特点, 而时量相关半衰期也显著优于芬太尼[2], 具有良好的可控性。本实验将舒芬太尼与芬太尼按1∶10剂量配制镇痛液, 结果显示舒芬太尼镇痛效果优于芬太尼, 24h进药量也较少, 两组均有4例发生恶心, 2例出现皮肤瘙痒。Baily等[3]研究发现, 在等剂量下, 舒芬太尼的镇痛作用强于芬太尼, 而呼吸抑制效应却比芬太尼作用弱, 所以舒芬太尼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作用确切, 与芬太尼相比更加安全可靠。
阿片类镇痛药不良反应主要为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和呼吸抑制, 主要为作用于下丘脑所致。为观察不同配方的不良反应情况, 3组均未使用镇吐药物, 结果吗啡组出现恶心16例, 皮肤瘙痒8例, 均高于其他组, 所以应常规加用镇吐药物。瘙痒影响患者术后情绪, 也应积极防治。与吗啡相比, 舒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延髓、中脑等) 痛觉传导区μ1受体而对其他受体作用弱, 故舒芬太尼镇痛作用接近吗啡, 但不良反应少。
综上所述, 舒芬太尼在手术镇痛方面具有镇痛作用确切、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点。认为舒芬太尼可较安全可靠的应用于临床术后镇痛。
参考文献
[1]今昔陆.μ阿片受体激动剂舒芬太尼的药理作用和应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1999, 16 (1) :1-5.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4.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9
[关键词] 静脉自控镇痛;芬太尼;曲马多
[中图分类号] R6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18-02
开胸手术创伤较大、疼痛剧烈,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现已广泛应用于开胸术后患者的镇痛治疗,其中尤以阿片类药物芬太尼最为常用,但其常规剂量易产生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1]。本研究对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曲马多应用于开胸术后PCIA的效果进行观察,旨在探讨其镇痛效果与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2011年12月择期行开胸术并愿意行术后PCIA的患者97例。其中男54例,女43例;年龄31~62岁,平均年龄(43.8±5.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34例)和C组(34例),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镇痛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后采用PCIA进行镇痛治疗。A、B、C 3组芬太尼(通用名: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H42022076)的用量依次为0.012 mg/kg、0.016 m/kg、0.020 m/kg,均复合12.6 mg/kg 曲马多(通用名:盐酸曲马多注射液,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H10980060),并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0 mL。持续剂量2 mL/h,自控追加剂量2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持续镇痛24h。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术后6、12、24 h的疼痛及术后48 h内的不良反应。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1分可靠镇痛,2~3分镇痛良好,>3分镇痛不全。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所有时间段,B、C 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及轻度呼吸抑制等。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3%(3/29)和14.7%(5/34),均显著低于C组35.3%(1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胸科手术后的疼痛剧烈不利于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且易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PCIA具有起效快、操作方便、使用范围广等特点,可有效能消除切口疼痛与肌肉痉挛,促进开胸患者术后康复[2]。但PCIA是通过静脉用药,在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能产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度镇静、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3],因此,寻求一种合理的药物配伍对提高镇痛效果、降低PCIA的药物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芬太尼、曲马多均是临床上PCIA中最常用的镇痛药物之一。芬太尼是一种强阿片类药物,通过作用于脑啡肽受体发挥镇痛作用。曲马多是一种新型中枢性非特异性镇痛剂,能通过刺激μ阿片受体和间接调节中枢单胺能(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疼痛抑制通路而发挥镇痛效应[4],故阿片类药物复合曲马多可产生协同镇痛的效果,并减少单一药物使用时的副作用。为减少芬太尼的药物用量,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芬太尼配伍曲马多行PCIA治疗,结果显示,B组和C组在所有时段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A组,但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0.016 mg/kg、0.020 mb/kg 剂量的芬太尼复合曲马多的镇痛效果优于0.012 mg/kg,但随着剂量的增加,镇痛效果并未进一步提高。研究还发现,A组和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C组(P<0.05),显示其与芬太尼的剂量加大有关。因此,笔者研究认为0.020 m/kg芬太尼复合曲马多应用于胸科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且副作用相对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碧云,罗爱林,喻红辉,等.曲马多复合芬太尼在小儿术后持续静脉镇痛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5):4618-4620.
[2] 张暾.不同剂量芬太尼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5,7(4):436-437.
[3] 李红新,徐宁,劳燕萍,等.小剂量芬太尼伍用曲马多静注治疗开胸后镇痛效果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7):1016-1017.
[4] 孟凌新,周静,于铁英.术中应用不同剂量曲马多对雷米芬太尼复合麻醉苏醒期镇痛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5):604-605.
芬太尼静脉镇痛 篇10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Ⅰ~Ⅱ级、年龄40~60岁择期全麻下行胸科手术患者40例 (肺叶切除术17例, 食道癌根治术23例) ,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0例, 舒芬太尼组 (S组) :男12例女8例, 年龄 (51.47±9.44) 岁, 体重 (54.25±9.88) kg;罗哌卡因组 (L组) :男11例女9例, 年龄 (53.56±10.13) 岁, 体重 (56.32±10.64) kg。术前30min阿托品0.5mg、安定10mg肌注。全麻诱导采用依托咪酯0.3mg/kg, 芬太尼5ug/kg, 维库溴铵0.8~1.0mg/kg静注, 双腔管气管内插管。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混合输注维持麻醉, 维库溴铵间断静注维持肌松。
1.2 方法
S组:手术结束时由术者在伤口皮下浸润20生理盐水。L组:手术结束时由术者经伤口皮下浸润0.5%罗哌卡因 (0.5ml/kg) , 术毕两组病人清醒拔管后, 佳士比电子镇痛泵行PCIA。舒芬太尼0.1mg生理盐水至100ml。参数设定为背景剂量2.0ml.h-1, 指令剂量2.0ml/次, 锁定时间15min。
1.3 观察指标
所有术后病人鼻导管吸氧2-3l.min-1。分别记录术后12h、24h的镇痛、镇静、恶心、呕吐评分, 记示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镇痛药消耗量。疼痛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O~10) :0, 无痛;10, 剧痛。镇静评分:0, 清醒;1, 偶尔瞌睡, 易于唤醒;2, 经常瞌睡, 易于唤醒;3、嗜睡, 难以唤醒。呕吐评分:0, 无呕吐;1, 呕吐1~3次;2, 呕吐3~5次;3, 呕吐6次以上。
3 讨论
开胸手术切口本身对术后肺功能具有有害的影响, 术后疼痛使患者惧怕咳嗽、深呼吸而影响胸壁运动, 这些均可引起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压缩、部分肺不张和功能残气量减少。功能残气量减少至闭合气量时, 若同时伴有肺不张, 可导致术后低氧血症, 也更易发生肺部感染, 而术后镇痛可大大减少这些并发症。同时开胸术后患者因为特殊的伤口位置, 大部分患者又属于老年患者, 术后伤口疼痛明显影响其呼吸深度及幅度, 导致患者在麻醉清醒后因疼痛影响呼吸而无法尽早拔管, 而较长时间的带机影响肺部功能的恢复, 导致相关性肺炎[1], 从而增加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因此开胸术后患者镇痛往往较其他手术种类高。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方法有胸段硬膜外镇痛、肋间神经阻滞、病人自控镇痛, 但都存在不同的问题, 影响术后镇痛效果。硬膜外镇痛主要缺点为操作复杂、并发症多;肋间神经阻滞效果确切但镇痛持续时间较短, 需反复进行, 且容易引起气胸。病人自控静脉镇痛是目前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的术后镇痛方法, 主要问题是用药剂量大或长时间使用易成瘾;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 个体差异大, 可引起呼吸抑制, 影响病人术后咳嗽、咳痰, 易导致术后肺炎或肺不张
舒芬太尼为芬太尼衍生物, 是目前临床镇痛效果最强的麻醉性镇痛药物, 与u受体的亲和力高, 为芬太尼的7~10倍, 镇痛持续时间为芬太尼的2倍, 临床效果为5~10倍, 舒芬太尼只作用于u1受体, 其呼吸抑制作用弱于芬太尼, 并具有起效快、不引起组胺释放、对心血管系统功能影响小等特点, 国内已逐渐应用于麻醉及镇痛。由于开胸术后对疼痛的特殊要求以及阿片类镇痛药的"封顶效应"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对缓解疼痛意义不大, 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2];同时, 开胸手术多为老年病人, 老年病人对麻醉性镇痛药的敏感性增加, 剂量过大常可发生呼吸抑制。因此, 单一使用舒芬太尼进行开胸手术术后静脉镇痛并不安全。
局部麻醉药能阻断伤害性感受达到中枢神经系统, 外科手术前给予局麻药能减轻手术及术后疼痛强度, 缩短疼痛持续时间, 减少病人对镇痛药的需要量.采用长效局麻药浸润麻醉, 是作为术后镇痛的1种辅助手段。罗哌卡因 (ropivacaine, RP) 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其麻醉效果与布比卡因相似, 而毒性反应明显弱于布比卡因, 目前在临床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 同时罗哌卡因为布比卡因哌啶环的第三位氮原子被丙基所代替的产物, 在局部浸润给药后的吸收较慢且变化较大, 研究显示局部浸润麻醉后其感觉恢复时间在2mg/ml浓度中为418min, 而5mg/ml浓度中大于692min, 最长镇痛时间超过12h, 且没有明显毒副作用, 注射剂量可以高达225mg[3]。还有国外学者用镇痛泵持续将罗哌卡因缓慢注入患者切口部位用于心脏手术和肩部手术后镇痛, 能够降低术后疼痛和阿片类镇痛药用量
综上所述, 积极有效的术后镇痛对于开胸手术后病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中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 镇痛作用确切, 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发生率较低, 显示了其在术后镇痛方面较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 我们认为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可较安全可靠地应用于临床术后镇痛。
摘要: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开胸手术后病人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开胸手术病人40例, 依据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 随机均分为两组, 舒芬太尼PCIA组 (S组) 和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联合舒芬太尼PCIA组 (L组) 。使用舒芬太尼0.1 mg稀释至100 ml, PCIA均采用负荷量一持续背景量一PCIA量模式, 背景剂量.2 ml/h, PCIA迫加剂量2 ml/次, 锁定时间15 min。记录病人术后镇痛48h的VAS及Ramsay镇静评分, 并记录不良反应和处理措施, 记录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血压和镇痛药消耗量。结果 L组术后镇痛药耗量和VAS评分均低于S组, 其中术后2~12h 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关键词: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自控镇痛,开胸手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