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米芬太尼

2024-12-21

雷米芬太尼(精选7篇)

雷米芬太尼 篇1

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 进行剖宫产的比率越来越高。由于妊娠期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 且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使得全麻用药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 而传统的方法多采用氯胺酮来实施麻醉, 此药物的特点之一是导致患者的血压升高、交感神出兴奋等反应, 这对妊娠合并心血管系统疾患以及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的患者有很大的的风险。而雷米芬太尼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激动药, 有麻醉起效快, 半衰短, 且无蓄积的优势。近两年来, 也被广泛运用到剖宫产术中, 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本组资料通过对雷米芬太尼、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在产科全身麻醉中运用的分析, 为剖宫产全身麻醉药物选择提供了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60例。年龄均在22~36岁, 平均体质量56~86kg, 孕周在38~43周。60例孕妇无困难气道、约物过敏、高血压、子痫、甲亢、妊娠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胎儿宫内窘迫及其他特殊病史, 60例娩出的婴儿体质量均>2500g。

1.2 方法

60例全麻剖宫产孕妇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30例;所有产妇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道, 输注复方林格氏液, 肌注东莨菪碱0.3mg.A组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诱导插管, 丙泊酚1.5mg/kg、维库溴铵0.1mg/kg、雷米芬太尼1.0μg/kg, 麻醉维持:泵注雷米芬太尼0.2μg/ (kg·min) 。B组:氯胺酮1.0μg/kg、丙泊酚1.5μg/kg、维库溴铵0.1mg/kg, 诱导插管;麻醉维持:将氯胺酮0.02μg/ (kg·min) 泵注[1]。当完成气管插管时即可以开始剖宫产手术, 切子宫时停止泵注雷米芬太尼、氯胺酮。并在5min内将胎儿从子宫中取出, 断脐后, 加用维库溴铵、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等药物来维持麻醉。新生儿娩出后, 根据Apgar评分, 对其进持相应的复苏和处理。

1.3 监测

当孕妇在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用麦迪监护仪监测BP、HR、ECG、SpO2, 分别对诱导前 (T0) 、插管时 (T1) 、切皮时 (T2) 这三个时段进行记录, 分析SBP、DBP、HR、SpO2的变化值, 同时新生儿娩出后1min、8min这两个不同时段的Apgar评分进行记录。并对新生儿的体质量进行记录。

1.4 统计分析

按照均数±标准差来对所有计量数据进行表示, 组内的比较均运用配对t值来进行检验, 同样两组之间的比较也运用t来进行检验。两组数据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不论是在年龄、体质量, 孕龄、术中输液以及SpO2等方面,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体质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2.2 血压、心率

两组患者均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诱导插管、切皮的HR、DBP、SBP与诱导前比较, 无明显地差异。B组的插管、切皮的HR、DBP、SBP与诱导前比较, 发现其数值明显高于诱导前 (P<0.05) , 并且其数值也明显比A组同时段高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与诱导前相比, *P<0.05, 而与A组相比较, #P<0.05

2.3 新生儿Apgar评分值

新生儿娩出后的1min、8min的Apgar评分比较, 其中1min时新生儿的Apgar无明显地差异, 而8min时新生儿Apgar评分, B组的分数明显低于A组, P<0.05, 见表2。

与运用氯胺酮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在常规剖宫产术中大多数运用椎管内麻醉对孕妇进行手术, 这能够有效避免药物对孕妇和新生儿造成影响。但对椎管内麻醉有禁忌者, 例如: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有感染、脊柱畸形、血小板减少症、及合并有其他特殊病史者, 须在全身麻醉下来实施手术, 而全身麻醉的关键就是选择对胎儿和孕妇影响较小的麻醉药。除肌松剂, 多数静脉全麻药物对新生儿的呼吸有一定的程度的抑制。根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 使用<1mg/kg的氯胺酮, 可以避免新生儿的呼吸抑制, 同时合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等药物也不会造成过大的影响[2]。在本组资料中, 发现新生儿娩出8min时, 其Apgar评分B组较于A组偏低, 说明氯胺酮对新生儿有一定的抑制。而B组在诱导插管和取胎儿时, 孕妇的血压和心率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这对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的产妇是非常危险的。雷米芬太尼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激动药, 它具有镇痛强、麻醉起效快、无蓄积的优势。它虽然极易穿透胎盘, 但其清除速度快, 在小儿半衰期只有3.5~5.8min, 较为年长的新生儿清除的速度更快。复合丙泊酚能够在达到麻醉效果的同时, 不会对新生儿和孕妇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雷米芬太尼在剖宫产全麻中的应用。方法 随机将60例全麻剖宫产孕妇分为两组, A组使用雷米芬太尼、丙泊酚来进行麻醉, B组则使用氯胺酮、丙泊酚来进行麻醉。结果 将A组插管、切皮时与诱导前的血液动力学进出行比较, 无明显地差异。B组的插管、切皮时与诱导前的血液动力学进行比较, 发现数值明显高于诱导前 (P<0.05) , 并且其数值也明显比A组同时段高 (P<0.05) 。而新生儿娩出8min时Apgar评分, B组的分数明显低于A组, P<0.05。结论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麻适用于剖宫产全麻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雷米芬太尼,氯胺酮,剖宫产全麻

参考文献

[1]郭志睿.瑞芬太尼用于剖宫产全麻的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6) :63.

[2]李志刚.雷米芬太尼在剖宫产全麻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7 (1) :66-67.

雷米芬太尼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7年1月门诊和入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255例, 男性153例, 女性102例, 年龄18~59岁,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五组, 所有患者均无长期服用阿片或安定类药物, 无药物过敏史的患者。

1.2 方法

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合剂配制由专职护士负责配药, 并将药液分成5个不同浓度, 每组药物中均含1mg利多卡因。根据雷米芬太尼不同浓度将患者随机分成五组:Ⅰ组50例, 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合剂0.5μg/ml;Ⅱ组51例, 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合剂1.0μg/ml;Ⅲ组54例, 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合剂1.5μg/ml;Ⅳ组52例, 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合剂2.0μg/ml;Ⅴ组48例, 丙泊酚10mg/ml。根据序列号依次给每一例患者选取配制完毕的用药。开始胃镜检查前2min, 予患者面罩给氧8L/min。首剂以丙泊酚的用量为1mg/kg, 追加剂量0.5mg/kg。胃镜检查中不使用气管插管、微量输注泵以及表面麻醉。

2 结果

Ⅰ组50例麻醉科医师9.2±0.9, 内镜室医师9.5±0.83;Ⅱ组51例麻醉科医师9.3±0.9, 内镜室医师9.5±0.73;Ⅲ组54例麻醉科医师9.0±1.0, 内镜室医师9.7±0.73;Ⅳ组52例麻醉科医师8.5±1.4, 内镜室医师9.5±0.93;Ⅴ组48例麻醉科医师8.6±1.2, 内镜室医师8.8±1.0。五组中丙泊酚的用量随雷米芬太尼用量增加而减少 (P<0.05) 。随着观察组雷米芬太尼浓度的增加, 各组的SBP、DBP、HR、RR和SPO2相应降低。给药后4~6min时, Ⅳ组的SPO2显著低于Ⅴ组 (P<0.05) 。随着雷米芬太尼浓度的增加, 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和面罩辅助呼吸的发生率相应增加, 一般体动和严重体动发生率随丙泊酚用量的下降而降低。随着雷米芬太尼浓度的增加, 五组中以Ⅱ组的麻醉科医师VAS最高。

3 讨论

本组研究显示随着合剂中雷米芬太尼浓度的增加, 雷米芬太尼的用量相应增加, 丙泊酚的用量逐渐减少。高于1.0μg/ml这个浓度时无痛胃镜检查的丙泊酚用量不能进一步减少, 苏醒时间也不能进一步缩短。心动过缓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以及麻黄碱的使用率也相应增加。合剂对循环的抑制比较显著, 仅适用于心血管功能良好的患者。呼吸暂停、低氧血症和面罩辅助呼吸发生率逐渐增多, 合剂对呼吸的抑制同样显著, 慎用于呼吸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合剂中雷米芬太尼的浓度在1.0μg/ml以下时, 同时在胃镜检查前面罩预氧, 就可能在发生低氧血症之前, 恢复自主呼吸。此外, Ⅴ组的面罩辅助呼吸发生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 提示单纯丙泊酚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 麻醉深度不易判断, 往往因为麻醉过浅, 引起追加丙泊酚过量, 诱发严重低氧血症。随着雷米芬太尼浓度的增加, 体动发生率逐渐减少, 合剂可以有效抑制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体动反应, 从而减少胃镜检查操作可能引起的意外损伤等并发症。Ⅳ组的严重体动发生率显著高于Ⅲ组, Ⅳ组合剂应用于无痛胃镜检查, 麻醉深度同样不易控制, 往往因为呼吸暂停而误以为麻醉过深, 导致丙泊酚用量不足, 发生严重体动反应。五组中, 麻醉科医师的VAS以Ⅱ组最高, 这是因为麻醉科医师综合评价了雷米芬太尼中所有不良反应因素, 认为Ⅱ组体动少, 低氧血症、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低。除了Ⅴ组, 其他四组的内镜室医师VAS都很高, 这是因为内镜室医师往往更集中注意力于胃镜检查的具体操作, 只要不是影响胃镜检查操作的严重体动或者面罩辅助呼吸, 对于患者轻微的体动和低氧血症并不注意。

通过临床观察, 1.0μg/ml是雷米芬太尼在合剂中的最合适配药浓度, 高于这个浓度只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虽然有最合适配药浓度, 但在临床操作中要坚持个体化给药, 尽可能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因此,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适合于无痛胃镜检查。

参考文献

[1]钱小伟, 金孝局, 李士通, 等.不同剂量的雷米芬太尼对全麻诱导期血液动力学和血浆皮质醇浓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 2006, 22:654.

雷米芬太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声带息肉患者50例,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28-46岁, 体重50-70公斤, ASAI~II级, 患者麻醉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 阿托品0.5 mg, 随机分雷米太尼 (R F, n=25) , 芬太尼 (F, n=25) 。

1.2 麻醉诱导

RF组雷米芬太尼2μg/kg, 丙泊酚2.5mg/kg, 阿屈库铵0.06mg/kg;F组芬太尼4μg/kg, 丙泊酚2.5mg/kg, 阿屈库铵0.06mg/kg。注药后2.5分钟插管

1.3 麻醉维持

丙泊酚6mg.kg-1.h-1.雷米芬太尼15~20μg.kg-1.h-1.持续泵注到手术结束, 芬太尼2.5μg.kg-1.h-1, 据手术中Map.HR应用。

1.4 监测指标

常规监测, HR、BP、MAP、SPO2、记录诱导前 (T0) 、诱导后2 min (T1) 、插管即刻 (T2) 、放置撑喉颈时 (T3) 时的MAP、HR, 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 (符合拔管条件时拔管) 。

1.5 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均数±标准差 (x±s) 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见表1、表2) 。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麻醉时间等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两组患者T1时间、MAP、HR均明显下降, 且RF组下降更明显, T2时RF组MAP、HR与T0时间无明显变化。F组MAP、HR与T0时间明显增加, T3时MAP、HR, F组较RF变化明显 (P<0.05) , 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R F组较F组有显著意义 (P<0.05)

3 讨论

与F组比△P<0.05

与F组比△P<0.05

雷米芬太尼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I~Ⅱ级、有椎管内麻醉禁忌证的足月妊娠行剖宫产的产妇24例,随机分成一般全麻组(P组)和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麻组(F组),每组12例。2组均排除了合并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疾病、糖尿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术前可疑有胎儿窘迫的产妇。

1.2 麻醉方法

产妇入室后开放上肢静脉。P组在手术区域消毒铺巾后,依次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司可林1~2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同时手术开始,同时吸入1%~2%的七氟烷维持麻醉,胎儿娩出后静脉推注芬太尼0.1 mg,维库溴铵0.05 mg/kg加深麻醉。RP组在手术区域消毒铺巾后,依次静脉推注雷米芬太尼1 μg /kg+丙泊酚1.5 mg/kg+司可林l~2 mg/kg诱导气管插管同时手术开始。胎儿娩出后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2~3 n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1.5~2.0 μg /ml,维库溴铵0.05 mg/kg单次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术毕P组停药,RP组缝皮前停止输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降至1 ng/ml,直至手术结束,两组术后均应用舒芬太尼24 h镇痛。

1.3 观察指标

记录麻醉前、插管(切皮)后、拔管后各个时点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记录胎儿娩出1 min、5 min、10 min的Apgar评分。胎儿娩出后1 min内抽取脐动脉血进行血气方法。记录产妇麻醉前、意识消失、胎儿娩出和意识恢复时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及苏醒时间,术后询问患者术中知晓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孕妇血流动力学变化

两组间气管插管(切皮)后1 min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与麻醉前比较MAP与HR均升高 (P<0.05),拔管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2.2 新生儿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比较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pgar评分2组新生儿均>8分,没有需要纳络酮拮抗的病例,但F组有1例需要短暂面罩给氧.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

注:与P组比较*P<0.05 与麻醉前比较△P<0.05

注:P>0.05

2.3 产妇脑电双频谱指数(BlS)值比较

两组产妇术前、意识消失、胎儿娩出和意识恢复时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两组苏醒时间无差异,术后随访无术中知晓发生。

注:P>0.05

注:P>0.05

3讨论

剖宫产全麻中考虑到麻醉药对新生儿的影响,全麻诱导多以短效镇静剂为主,通过对分娩时间的控制(5~10 min以内),减少镇静药对新生儿的影响[3]。由于阿片类药物易通过胎盘屏障造成新生儿呼吸抑制,一般不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的诱导。这就使得插管时应激反应交大,胎儿娩出前镇痛效果不完善,对产妇及胎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雷米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效亲脂性的新型阿片类受体激动剂,可迅速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物经肾脏排泄,其清除率不受性别、年龄、体重的影响,也不依赖肝肾功能。长时间输注或多次注射给药,其代谢速度无变化,体内无蓄积作用,被誉为2l世纪的阿片类药[4]。雷米芬太尼可通过中枢性镇痛作用,抑制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强迷走张力;还可通过内皮功能的依赖作用:包括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从血管内皮释放、舒张血管[5],能有效的抑制麻醉插管和手术进行引起的一系列心血管反应。

本实验结果显示,雷米芬太尼明显抑制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循环相对平稳,而对照组插管反应明显,循环波动剧烈。值得注意的是RP组产妇2例诱导后出现低血压,这与诱导时雷米芬太尼的推注速度过快有关,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应警惕,同时避免引起胸腹壁僵直而影响通气。

雷米芬太尼亲脂性强,易透过胎盘屏障,但雷米芬太尼在成人血管外分布广泛而较少聚集,这对胎儿和产妇都十分有利[6]。有研究表明[7],雷米芬太尼在小儿各年龄段都有快速清除的特性,其清除半衰期为3.4~5.7 min,而且新生儿较年长儿清除更快。本研究中,诱导使用的雷米芬太尼剂量为1.0 μg /kg,即便能通过胎盘屏障进人胎儿体内,也会被新生儿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而在胎儿体内无明显蓄积,不致引起新生儿抑制。本研究采用单次静脉注射雷米芬太尼的方式来进行麻醉诱导。在母体和新生儿只形成一个峰浓度,既可以减轻气管插管和切皮刺激产生的一系列心血管不良事件,又可以缩短雷米芬太尼作用于新生儿的时间,进一步减少新生儿呼吸抑制的发生。我们的研究表明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RP组1例新生儿出现短暂呼吸抑制,面罩加压给氧后迅速恢复,未使用纳络酮或气管插管。

本研究中两组产妇在意识消失、胎儿娩出和意识恢复时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均低于清醒时的BIS值,两组各时点的BIS值无明显差异,但RP组BIS值在胎儿娩出时稍低一些。

本研究中RP组产妇全部于手术结束后8 min内清醒拔管。拔管时产妇安静合作,无屏气呛咳,拔管后呼吸平稳,SPO2,95%~98%。雷米芬太尼全麻组较一般全麻组苏醒时间更短,同时没有术中知晓发生,说明麻醉效能方面要强于一般全麻组。在产科麻醉中,一部分凝血功能障碍者都伴有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麻醉中更需要尽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在插管和手术时的应激反应过强;同时又要考虑麻醉药物对胎儿和母体的影响。所以单纯使用镇静剂对重度妊高症的患者来说不太适合。虽然本实验没有选择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例,但研究结果也可以说明雷米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麻对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妇也比较适宜。

总之,雷米芬太尼静脉复合丙泊酚全麻可操作性强。能有效的抑制插管和手术应激反应,应用1.0 μg /kg的雷米芬太尼来进行麻醉诱导,不仅能保持术中母体的循环稳定,而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剖宫产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4例足月行剖宫产的产妇,ASAI或II级,随机分成两组:一般全麻组(P组)和雷米芬太尼-丙泊酚全麻组(RP组),每组各12例。观察新生儿的脐动脉血气、Apgar评分和产妇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脑电双频指数(BlS)和术中知晓等指标。结果 两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脐动脉血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血流动力学变化,RP组与基础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插管后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气管插管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Bl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无术中知晓。结论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剖宫产全麻能有效维持母体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剖宫产手术,雷米芬太尼,丙泊酚,新生儿,Apgar评分

参考文献

[1]Egan,Talmage D.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remifentanil.Anesthesiology,2000,13(4):449-455.

[2]吴曼,秦斐.于建设.等.雷米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用于颅脑手术疗效观察.中国医药,2007,2(12):738-739.

[3]Shnider SM.Levinson Gt Anesthsia for cesarean section.In:Anesthesia for Obstetrics.3rd ed.Maryland l Williams&Wilkins,1993:232-237.

[4]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5.

[5]高秀江,张志辉,毛瑞芬,等.雷米芬太尼和芬太尼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49-150.

[6]EgunTD,Lemmens H J,Fiset P et al.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he new short-acting opioid remifentanil(G187084B)in healthy adult male volun-teers.Anesthesiology,1993,79:881.

雷米芬太尼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采用雷米芬太尼进行麻醉的手术患者234例, 其中男性147例, 女性87例, 年龄27~69岁, 所有患者均无出血病史、消化性溃疡疾病史、药物过敏史。

1.2 方法

根据患者在术后选择镇痛药物的不同, 将所有患者分为帕瑞昔布钠组 (P组116例) 和联合组 (PF组118例) ,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差异具有可比性。

1.2.1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雷米芬太尼进行麻醉, 开放患者静脉通道, 监测患者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血压, 并且给予5 L/min, 5 min后进行丙泊酚诱导麻醉, 将雷米芬太尼浓度控制为3μg/L。监测患者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中麻醉均未出现任何异常。P组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前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PF组患者在进行麻醉诱导前给予帕瑞昔布钠40 mg, 并在患者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芬太尼1μg/kg。

1.2.2 观察指标:

在不同时间段记录两组患者生命体征, 如心率、平均血压 (MAP) 等, 并对患者躁动情况、镇静、意识状态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见参考文献[5]。诱导前给予帕瑞昔布钠时间 (T1) 、手术结束前10 min (T2) 、手术结束停药时间 (T3) 、拔除喉罩前时间 (T4) 、喉罩拔除即刻时间 (T5) 、喉罩拔除时间 (T6) 以及拔除后20 min (T7) ;患者苏醒5 min后对患者疼痛情况进行评分 (Verbal Rating Scale, VRS) , 以及手术2 h、4 h、8h、12 h、24 h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间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显示, T4、T5、T6阶段平均动脉压、心率较T1、T2、T3阶段均显著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T4、T5阶段P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高于PF组患者,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a与T1、T2、T3相比, P<0.05;b与P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躁动评分、镇静评分和意识状态评分比较

T4、T5阶段PF组患者与P组患者躁动评分、镇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意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VAS、VRS比较

两组患者痛觉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各时点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手术治疗的广泛应用, 对临床麻醉的要求越来越提高。随着药理学研究的发展, 新的麻醉药品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阿片类药是临床治疗中重度疼痛以及麻醉的主打, 例如雷米芬太尼, 它具有起效快、作用消除也快的特点, 因而应用非常广泛[6]。尽管其具有一定的优点, 但是分析发现, 阿片类药能诱导术后痛觉过敏, 术后患者出现疼痛的时间明显提前并且强度较大, 出现部分患者不能耐受的状况。研究[7]显示, 雷米芬太尼引起术后痛觉过敏的主要机制为其可以导致μ阿片受体失活, 通过相应的信号通路疼痛感觉系统。尽管其机制已经明确, 但是临床上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 有些药物曾经在临床上使用过, 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但是最终因副作用较大而以失败告终[8]。

芬太尼也属于阿片类药之一, 目前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而帕瑞昔布钠则属于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发挥镇痛作用的主要机制为静脉注射后, 在体内迅速转变为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伐地昔布, 对胃肠道的作用较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低, 通常不引起出血[9]。有报道[10]称, 两类药物联合应用具有非常显著的镇痛作用。有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预防阿片类药引发的痛觉过敏作用, 在本研究中也发现了这一点, 联合应用组患者在术后恢复过程中, 生命体征的变化不如单纯应用帕瑞昔布钠显著, T4、T5阶段P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高于PF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二者联合应用能促进患者麻醉后恢复。分析还发现T4、T5阶段, PF组患者与P组患者躁动评分、镇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F组患者痛觉评分低于P组患者, 证实了联合应用具有更佳的镇痛、镇静效果。

综上所述, 雷米芬太尼是广泛应用的麻醉药之一, 但是由于其引起术后痛觉过敏而限制使用, 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可以很好地预防雷米芬太尼麻醉术后苏醒期躁动, 减少术后疼痛, 加速患者的恢复。

关键词:帕瑞昔布钠,芬太尼,雷米芬太尼,麻醉术,疼痛

参考文献

[1]汪芳俊, 万勇, 刘洋, 等.雷米芬太尼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剂量依赖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11) :937-939.

[2]杭黎华, 邵东华, 王洪, 等.氯胺酮减轻雷米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半数有效量[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 :113-114.

[3]沈锦春, 郭海峰, 杨建军, 等.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对胃癌患者术后吗啡用量及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5) :383-386.

[4]陈戟, 詹鸿.帕瑞昔布钠与芬太尼对预防雷米芬太尼静脉全麻苏醒期躁动的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 2011, 18 (4) :570-571.

[5]张海龙, 于摇晖, 左明章, 等.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对雷米芬太尼麻醉术后疼痛与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2 (10) :1201-1204.

[6]贺昌林.帕瑞昔布、舒芬太尼对预防雷米芬太尼苏醒期躁动的比较[J].海峡药学, 2011, 23 (3) :75-78.

[7]王摇斌, 温佐强, 张摇骐, 等.帕瑞昔布钠联合芬太尼在腰椎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 2012, 16 (2) :232-233.

[8]虞雪融, 黄宇光, 居霞, 等.氯诺昔康对芬太尼致术后吗啡用量增加的预防作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4) :284-286.

[9]崔向丽, 赵志刚, 陈丽, 等.新型注射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帕瑞昔布钠[J].中国新药杂志, 2009, 18 (14) :1283-1286.

雷米芬太尼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期行扁桃体切除术患儿80例, 男42例, 女38例, 年龄5岁~8岁, 体重16~30 kg, ASAⅠ~Ⅱ级。术前检查所有患儿无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患, 无麻醉禁忌证。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2 mg/kg (最大量不超过0.5 mg) , 入室后行外周静脉穿刺输注复方氯化钠溶液。80例患者随机分为雷米芬太尼组 (R组) 和氯胺酮组 (K组) , 每组40例。诱导均静脉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 R组给予雷米芬太尼1μg/kg, 雷米芬太尼推注时间30 s以上 (K组给予氯胺酮2 mg/kg) , 维库溴铵0.1 mg/kg, 丙泊酚2 mg/kg, 面罩加压给氧后, 经鼻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控制呼吸, 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为35~38 mm Hg。麻醉维持:R组持续输注雷米芬太尼0.1~0.5μg/ (kg·min) , K组持续输注氯胺酮1~3 mg/ (kg·h) , 2组同时泵注丙泊酚50~150μg/ (kg·min) , 根据手术需要及患儿反应随时调控泵注速率, 手术时间长者隔30 min追加维库溴铵0.05 mg/kg, 术中给予地塞米松5 mg以减轻术后咽喉部组织水肿。手术结束时停止泵注药物, R组在停止泵注雷米芬太尼时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拔管指征:清醒, 咳嗽吞咽反射恢复正常, 带管自主呼吸吸入空气时SpO2≥95%。拔管前彻底吸净口腔、鼻腔、咽喉部及气管内的血液及分泌物。

1.3 监测指标

连续监测患儿的ECG、HR、BP、SpO2和PETCO2, 观察并记录患儿给药前 (T0) 、气管插管即刻 (T1) 、手术开始时 (T2) 、拔除气管导管即刻 (T3) 的SBP、DBP、HR;记录停药至患儿呼吸意识恢复完全清醒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 喉痉挛的发生率, 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术后随访6 h) 。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2组T0时SBP、DBP、HR差异无显著意义。R组各时点SBP、DBP与T0时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 T1、T2时HR与T0比有明显下降 (P<0.05) 。K组T1~T3时SBP、DBP、HR与T0比较明显升高 (P<0.05或P<0.01) 。R组T1~T3时SBP、DBP、HR与K组比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1。

注:q1、P1, q2、P2, q3、P3分别为2组组内与T0比较检验值;t、P为2组组间比较检验值。

2.2 R组苏醒时间为 (6.8±2.6) min, K组为 (18.6±3.8) min,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t=7.765, P<0.01) 。R组与K组比较, 喉痉挛的发生率、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05或P<0.01) , 见表2。

3 讨论

小儿扁桃体手术在口腔内进行, 咽部操作位置较深, 要求软腭、咽上缩肌等肌肉完全松弛, 而且手术术野小, 对咽喉部刺激大, 术中出血易流入呼吸道造成误吸, 对麻醉有较高要求, 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又能及时苏醒, 以选择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最为安全。

氯胺酮是惟一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作用的静脉麻醉药, 其镇痛作用强, 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较轻, 作为儿童麻醉的常用药物已被广泛接受。但用于此类手术其副作用应引起重视: (1) 其可直接兴奋中枢交感神经系统, 使心血管兴奋性增强, 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不利于术中止血, 使手术难度增加; (2)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在浅麻醉下易诱发喉痉挛; (3) 代谢缓慢, 苏醒延迟发生率高。这些在本研究中也得到证实。

雷米芬太尼是纯粹的μ受体激动药, 因结构中含有酯键易被血浆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迅速水解代谢, 注射后具有起效快、清除快等特点, 适于临床持续输注给药, 便于调节。不论静脉输注时间长短, 其即时半衰期 (T1/2) 始终在4 min以内, 停药后麻醉药效均能较快消失, 很少出现术后恢复延迟, 是第一个“超短效”阿片类药物。雷米芬太尼的应用为临床麻醉带来广阔的前景[1], 在2岁~12岁的小儿中, 此药代谢与成人无异, 可安全地用于小儿麻醉[2]。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 其对中枢的作用主要是催眠、镇静与遗忘, 且能达到短时间镇痛, 持续输注几乎无蓄积, 适用于持续输注维持麻醉, 停药后苏醒迅速而完全, 患者常有安宁感, 有利于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及恢复呼吸道的咳嗽反射;而且丙泊酚有明显的抗呕吐作用, 清醒后仍能持续数小时[3]。这些都非常适合小儿咽喉部短小手术的麻醉。

雷米芬太尼与丙泊酚均可引起循环改变, 使血压下降, 心率减慢, 而且这种改变呈剂量依赖性。有研究报道两者合用于全麻诱导时血压、心率明显下降[4]。可能由于小儿循环代偿能力强, 本组整个麻醉过程患儿循环较稳定, 各时点血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

本文结果显示, 雷米芬太尼合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 麻醉深度易于控制, 术毕苏醒快而安全, 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 为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与有关报道一致[5]。但雷米芬太尼因药代学特点, 停药后镇痛作用很快消失, 使患儿因疼痛而烦躁, 应引起足够重视。本研究虽然预防性应用芬太尼镇痛, 但患儿烦躁发生率仍较高, 怎样预防性给予合适的镇痛药使麻醉效果更满意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耿志宇, 许幸.雷米芬太尼麻醉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11) :883-884.

[2]Berkenbosch JW, Graff GR, Stark JW, et al.Use of a remifentanil-propofol mixture for pediatric flexible fiberoptic bronchoscopy sedation[J].Paediatr Anaesth, 2004, 14:941-946.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81-485.

[4]耿志宇, 许幸, 吴新民.雷米芬太尼异丙酚靶控诱导时的量效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 (4) :260-263.

雷米芬太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所研究的40例行全麻状态下甲状腺全切除术患者是从医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出来的,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8~30岁。40例患者均经过CT与病理学研究, 无听觉障碍、药物过敏、肝肾功能障碍等疾病, 符合本组所研究的目的[3]。

1.2 治疗方法

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 利用医疗仪器以血浆药物的浓度为主要靶目标对患者进行靶控输注, 靶浓度是4mg/L, 另外对患者静脉泵注1mg/L的雷米芬太尼, 等患者失去意识后静脉滴注0.6mg/ (kg/min) 的罗库溴铵并进行气管内插管操作。在手术过程中以0.2ug/ (kg/min) 的雷米芬太尼维持麻醉并定期定时注射肌松药物, 有效调节丙泊酚靶控浓度值, 进而使得脑电双频谱指数可维持于 (50±4) 。待患者麻醉稳定后将40例患者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 其中对照组患者静脉泵注5ml的生理盐水, 而观察组患者则泵注由5ml生理盐水稀释为0.4ug/kg的右旋美托嘧啶药物。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在给药前、给药后、给药20min内BIS与AAI的变化[4]。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主要采取使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 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利用统计学的理论对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对麻醉深度的影响进行分析与研究, 详见表1。

从表1中可知, 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 AAI与BIS指数明显下降。但在丙泊酚与雷米芬太尼等药物的麻醉维持中, 观察组患者在静脉泵注右旋美托嘧啶后, BIS由原有的 (51.2±2.1) 逐步降低, 到麻醉维持20min时, BIS已下降至 (42.0±15.2) 。但AAI在给药前与给药麻醉维持20min内无出现明显变化。

3 探讨

Dex作为一种新型的a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具有半衰期短、选择性强、镇静效果好的优点, 主要对第四脑室旁蓝斑核起到催眠麻醉作用[5,6]。而BIS在评价麻醉镇静深度的过程中, 由于麻醉药物的药性不同[7,8], 其敏感性具有差异性。据权威医疗机构研究发现, BIS指数的下降和血浆中丙泊酚浓度的上升具有线性关系, BIS反映的是患者大脑皮层的功能活动及手术结束后患者麻醉苏醒过程中意识恢复的整个过程, 属于自发的脑电监测[9]。但AAI所反映的是麻醉过程中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的电活动与患者意识消失或意识清醒的状态, 属于诱发脑电监测[10]。

本文所研究的40例患者中, 接受右旋美托嘧啶药物静脉泵注的患者, 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 BIS指数逐步下降, 但AAI指数保持不变。说明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静脉泵注右旋美托嘧啶药物, 有助于降低脑电双频谱指数, 保持听觉诱发的电位指数不变。

摘要:目的 采取措施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 右旋美托嘧啶对听觉诱发的电位指数 (AAI) 与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的影响进行有效性分析与研究。方法 选取行全麻甲状腺全切除手术的患者40例, 以患者的血浆药物浓度为主要的靶目标进行丙泊酚靶控的输注, 静脉泵注雷米芬太尼, 等患者失去意识后静脉滴注罗库溴铵, 最后进行气管内插管操作。将4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给予静脉泵注由0.4ug/kg右旋美托嘧啶与生理盐水稀释的5ml药物, 而对照组患者静脉泵注5ml的生理盐水。对两组患者在麻醉20min内听觉诱发的电位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变化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逐步下降, 在20min时下降至 (42.0±15.5) ;而听觉诱发的电位指数在静脉泵注前后及给药20min后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患者听觉诱发的电位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静脉泵注右旋美托嘧啶药物, 有助于降低脑电双频谱指数, 保持听觉诱发的电位指数不变。

关键词:甲状腺全切除术,丙泊酚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右旋美托嘧啶,麻醉深度,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慧玲, 佘守章, 阎焱, 等.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右旋美托咪啶对麻醉深度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0 (01) :84-88.

[2]佘守章, 李慧玲, 许学兵, 等.右旋美托咪啶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全麻镇静深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1) :729-732.

[3]冯洁华, 李朝阳, 奉光举, 等.丙泊酚靶控输注与恒速输注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手术的比较[J].现代医院, 2010, 10 (4) :22-24.

[4]张凤文, 岳辉, 孙建和, 等.老年肺癌患者行肺叶切除术采用不同浓度舒芬尼、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与传统静脉麻醉比较[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9, 15 (3) :472-475.

[5]曾水和, 林世清.右旋美托咪啶辅助椎管内麻醉的疗效观察[J].旅行医学科学, 2011, 17 (1) :50-51.

[6]朱志华, 刘岩, 高登宇.不同剂量右旋美托咪啶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反激反应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2, 16 (5) :925-926.

[7]阳兴, 黄漫, 顾文彤.右美托咪啶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苏醒期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11) :1336-1338.

[8]张洋, 潘道波.盐酸右美托咪啶的药理作用及其在全身麻醉中的应用[J].医学临床研究, 2011, 28 (3) :535-538.

[9]王怡, 宋伏虎, 李传翔, 等.右旋美托咪啶对丙泊酚靶控输注复合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全身麻醉深度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1 (05) :125-128.

上一篇:泪小管断裂吻合术护理下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快乐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