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芬太尼注射液

2024-09-01

瑞芬太尼注射液(精选7篇)

瑞芬太尼注射液 篇1

通常在临床麻醉过程中, 医师一般会采取提前用药的方式来减轻或降低后继供药所产生的影响。当受到伤害性的刺激时由于它会引起外周和中枢的敏感, 使之敏化而且这样会持续整个受伤的过程, 这时候如果手术前用药就会阻断由手术的刺激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的刺激, 从而减轻疼痛, 实验早以证明术前使用阿片类或局麻类药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ASAⅠ~Ⅱ级选择期行下肢关节镜检手术患者70例, 体质量为40~100kg, 年龄为17~60岁, 将之分为两组, 分别是实验组 (A) 和对照组 (B) , 各35例, 手术前心、肝、脾、肺、肾均无异常, 也不对阿片类药物过敏, 总之, 术前一切均符合条件, 均在医师指导下正常进行。

1.2 方法

患者入室后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各项指标。然后开放上肢静脉, 输入复方乳酸钠, 行椎管内阻滞, 阻滞平面固定后, 从静脉输入瑞芬太尼, 诱导量为0.59μg/kg (诱导速度为0.54μg/s) 。在持续诱导后7min, 观察并记录这段时间的呼吸变化, 之后再以0.05μg/ (kg·min) 输入。B组开始就一直持续以0.05kg/ (kg·min) 输入。在这段时间内, 不再使用其他的镇痛类药品, 也不给予氧气机。然后记录患者用药之前的RR、BP和血氧饱和度, 以及用药期间的RR、血氧饱和度最低值、呼吸暂停时间和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呼吸抑制标准为: (1) RR<12次/min; (2) 呼吸暂停时间>15s; (3) 血氧饱和度<94%; (4) 呼吸末二氧化碳浓度>55mmHg。只要发生其中一种指标不符即鉴定为呼吸手到抑制。如果期间患者心率<50次/min就需要给予阿托品, 如果血压降低高于基础血压的30%, 就给予麻黄碱, 如果患者呼吸抑制严重, 就给予语言刺激并吸氧。通过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实验结果来分析瑞芬太尼预前诱导与持续输入对呼吸抑制的影响。

2 结果

A实验组中由于诱导量的输入出现29例的呼吸抑制, 另外的6例一切正常, 而后在持续输入过程中, 之前的29例发生呼吸抑制的患者有21例已经不在发生呼吸抑制, 只有剩下的8例仍然有抑制情况。B对照组中, 有23例发生呼吸抑制, 只有12例没有发生类似的情况。

3 讨论

瑞芬太尼在现下的临床麻醉中应用相当之广泛, 但它有个弊病就是用药的过程中会产生呼吸抑制作用。我们在健康的志愿者中一次给予负荷剂量的瑞芬太尼0.59μ/kg之后, 在2.4min出现最强的呼吸抑制。由于瑞芬太尼主要作用于位于脑干的μ受体, 当它受到激动后会对呼吸产生抑制作用。预先注射会阻断手术损伤所引起的伤害性刺激向中枢神经传导, 从而使其兴奋性受到抑制, 从而产生超前镇痛的效果[1]。

本实验中A组在被给予瑞芬太尼0.59μg/kg的诱导量后有29例发生了呼吸抑制, 这是因为快速诱导对呼吸产生的抑制作用, 且在输入诱导剂量后的2.4min呼吸抑制作用会达到顶峰, 但瑞芬太尼的药物半衰期相当恒定, 不论输注时间多长, 均为3~5min, 而诱导后观察时间为7min, 因此可以得出持续输入过程中出现的呼吸抑制并不是由于预先输入瑞芬太尼的快速诱导所产生的, 而是因为预先输入的瑞芬太尼作用于阿片受体信号转导的环节[2]。

本试验中, A组患者预先诱导的情况下, 6例患者没有出现呼吸抑制的状况, 在后续输入的过程中, 该6例患者仍旧没有出现呼吸抑制, 说明诱导量和后续输注量对于这几名患者用量相对较少。因为使用瑞芬太尼的个体差异较大, 所以, 预先输入可以起到对瑞芬太尼较为耐药的患者的预测, 即如果开始给予诱导剂量对患者无抑制作用, 则其后续的输入也不会发生呼吸抑制。而对于耐药性低的患者由于预先的诱导量会使其产生呼吸抑制, 在后续中产生耐药性, 所以无法对其做出预测。

摘要:目的 研究在麻醉效果中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的影响。方法 选取下肢关节镜检手术患者70例, 分为实验组 (A) 和对照组 (B) , 对其分别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和后续注射, 观察两组的呼吸效果。结果 A组中, 经过预先注射之后的患者再进行后续注射时有25例没有发生呼吸抑制, 10例始终会有呼吸抑制, B组中, 会有21例发生呼吸抑制, 14例没有发生呼吸抑制。结论 预先注射的瑞芬太尼的患者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从而可以减轻其后续输注时的呼吸抑制作用。

关键词:临床麻醉,预先注射,瑞芬太尼,呼吸抑制影响

参考文献

[1]耿志宇, 许幸, 吴新民.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诱导时的量效关系[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4, 24 (4) :260-263.

[2]杨凤泉, 赵子良, 董庆龙.瑞芬太尼在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8 (15) :F02.

瑞芬太尼注射液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入院行下肢关节镜检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47例男性, 33例女性, 年龄18~63岁, 体质量45~95 kg。所有患者术前经诊断心、肝、肺、肾等均无异常, 符合手术条件, 临床医师能顺利进行手术。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 (40例) 和对照组 (40例) , 其中研究组23例男性, 17例女性, 年龄18~62岁;对照组24例男性, 16例女性, 年龄19~63岁。两组患者术前均未使用任何药物, 无阿片类药物禁忌与过敏史, 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行肢关节镜检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后, 对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各项指标进行监测。开放上肢静脉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 行持续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麻醉平面固定后, 采用静脉输注泵输入瑞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 研究组患者采用预先注射瑞芬太尼方式, 注射的诱导量是0.58μg/kg, 速度是0.54μg/s, 详细观察持续诱导8 min后患者呼吸变化情况, 并进行记录, 之后调整注射诱导量和速度, 以0.05μg/ (kg·min) 继续输入;对照组采用后续注射方式, 一直以0.05μg/ (kg·min) 持续输入。在患者用药期间, 不再给予任意镇痛类药物和氧气吸入。对患者用药前与用药期间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进行记录。

1.3 呼吸抑制标准

患者发生呼吸抑制的标准是: (1) 血氧饱和度低于94%; (2) 呼吸频率低于每分12次; (3) 呼吸暂停超过15 s; (4) 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超过55 mm Hg。以上情况只要发生一种, 即可判断患者发生呼吸抑制[2]。在临床用药期间, 患者心率若每分低于50次, 静脉给予阿托品注射;血压降低若超过基础血压30%, 则静脉给予麻黄碱注射;若患者发生严重的呼吸抑制情况, 需面罩辅助通气及时进行吸氧, 同时采用语言刺激法。对比观察研究组与对照组呼吸抑制情况, 对预注射和后续注射瑞芬太尼的影响进行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临床麻醉, 研究组患者由于诱导量和诱导速度的作用, 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明显降低, 此时发生31例呼吸抑制情况。在持续输入瑞芬太尼的过程中, 原来发生呼吸抑制的患者, 已有21例不发生呼吸抑制情况, 而且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高于对照组, 研究组在临床麻醉中发生10例 (25%) 呼吸抑制。对照组在诱导瑞芬太尼过程中, 发生22例 (55%) 呼吸抑制。对比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 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

3 讨论

在目前的临床麻醉中, 瑞芬太尼应用广泛, 但用药期间会发生较强的呼吸抑制作用。瑞芬太尼是新型阿片类镇痛药, 其药理学特性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无蓄积等, 具有不良反应少、可控性强、术后恢复快等特点, 适用于临床注射用药, 而且即使长时间输入, 也能在停药后快速终止药效, 不需担心术后难以恢复[3]。将0.58μg/kg瑞芬太尼应用于健康的志愿者中, 2.6 min后发生极强的呼吸抑制作用。发生呼吸抑制的原因是瑞芬太尼作用于μ受体, 当脑干中的μ受体受刺激后, 对呼吸频率、二氧化碳敏感性等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μ受体在传导信号时, 会对传导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调节, 如G蛋白、配体-受体水平、效应器等, 而且μ受体磷酸化时, 会使受到诱导的受体发生脱敏现象, 进而产生一定的耐药性。所以, 预注射瑞芬太尼可阻断因手术引起的伤害性中枢神经刺激, 有效抑制其兴奋性, 减轻患者疼痛感。

研究中, 研究组注射诱导量为0.58μg/kg的瑞芬太尼后, 31例发生呼吸抑制, 主要是因为诱导速度过快, 而且2.4 min时呼吸抑制作用最强烈, 由于瑞芬太尼半衰期非常恒定, 所以不管注射多久, 时间都是3~5 min。详细观察持续诱导后8 min患者呼吸变化情况, 可以得出结论, 即在持续输入过程中, 预注射瑞芬太尼不会产生呼吸抑制, 呼吸抑制发生于μ受体信号转导过程中, 从而使瑞芬太尼产生耐药性, 输入时减轻患者呼吸抑制作用。对照组采用后续注射方式, 22例发生呼吸抑制。该研究表明, 预注射适当剂量的瑞芬太尼, 可以减轻持续输入的呼吸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入院行下肢关节镜检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在临床麻醉中采用预先注射瑞芬太尼, 对照组采用后续注射, 比较两组对呼吸抑制的影响。结果 研究组发生10例 (25%) 呼吸抑制, 对照组22例 (55%) 呼吸抑制, 对比两组呼吸抑制发生率, 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 (P<0.05) 。结论 在临床麻醉中采用预注射瑞芬太尼的患者, 会产生一定的耐药性, 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呼吸抑制作用。

关键词:呼吸抑制,临床麻醉,瑞芬太尼,预注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雪荣.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对呼吸抑制影响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9) :271.

[2]肖红霞.临床麻醉中预注射瑞芬太尼影响研究[J].中外医疗, 2009, 28 (25) :161.

瑞芬太尼注射液 篇3

资料与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手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21~58岁,平均(32.8±1.4)岁。纳入标准[1]:心、肝、肾、肺无明显异常;无药物滥用史和过敏史;术前24 h未服用任何干扰试验结果的药物;均耐受麻醉及手术;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甲、乙、丙、丁4组各20例,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较高。

方法:进入手术室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待患者神志消失,建立下肢静脉通路,给予0.5 mg长托宁、0.05mg/kg咪达唑仑、0.3 mg/kg依托咪酯、2ng/m L瑞芬太尼诱导麻醉,为便于气管插管,给予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甲组、丙组静脉给予40 mg帕瑞昔布钠,乙组、丁组给予40 mg生理盐水,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后,开启静脉自控镇痛注射泵,容积100 m L,舒芬太尼200μg,负荷剂量2 m L,背景剂量1.2 m L/h,疼痛剧烈时追加1.6 m L,间隔20 min。

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拔管时、术后1、4、12、24 h疼痛情况进行评分[2],分值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详细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统计学方法:收集整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中做处理,分别通过[n(%)]及(±s)表示数据,正态分布数据经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经χ2检验,如果检验结果为P<0.05,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清醒拔管时4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4 h,丙组、丁组VAS评分较甲乙组更高,12 h时,丁组患者VAS评分高于前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不良反应:甲组患者出现1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乙组患者出现1例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丙组患者发生2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丁组患者发生2例不良反应,1例恶心,1例头痛,不良反应10.00%。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03 6,P=0.307 5)。

讨论

近年来,我国医药市场麻醉药物层出不穷,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物对手术顺利进行及术后苏醒、恢复密切相关。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合成短效μ阿片受体激动剂,通过酯酶分解代谢,术中通过调节注射剂量,控制性降压,具有安全、简便、可控性好等特点,不会影响患者麻醉苏醒。但瑞芬太尼一旦停药,镇痛效果迅速消失,易诱发痛觉超敏,且疼痛处理难度大,出现对阿片类药物依赖情况,只有不断增加剂量从而缓解疼痛,由此带来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对恢复造成严重影响[3]。

帕瑞昔布钠是一种选择性、水溶性COX-2抑制剂[4],利于外周、中枢作用对环氧合酶进行双重抑制,进而减少炎症、疼痛相关的前列腺素样递质合成,减少神经末梢伤害性痛觉、知觉,达到预防头痛、镇痛的效果。同时,帕瑞昔布钠可抑制内皮组织前列腺素生成,减少手术切口炎性反应,与阿片类药物产生协同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注:与甲、乙组比较,#P<0.05;与甲、乙、丙组比较,*P<0.05。

从本组研究来看,丙组和丁组患者术后24 h内VAS评分高于甲组和丙组,尤其是术后1~4 h VAS评分较高,说明瑞芬太尼诱发疼痛过敏出现时间较早,且疼痛较为剧烈,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可起到镇痛效果。4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组、乙组不良反应稍低于丙、丁组,提示静脉麻醉效果优于吸入麻醉,可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

参考文献

[1]何明枫,凡连云.帕瑞昔布钠防止瑞芬太尼所致急性疼痛的临床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9):3087-3088.

[2]陈亚军,刘宏伟,李清,等.帕瑞昔布钠不同给药时机对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患者术后急性阿片类药物耐受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4):424-426.

[3]王赫,王玲玲,马虹,等.帕瑞昔布钠预防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术后早期疼痛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1,40(11):1040-1043.

瑞芬太尼的研究进展 篇4

1 瑞芬太尼的药理学

1.1 瑞芬太尼的理化性质

瑞芬太尼 (Remifentanil) , 又称为雷米芬太尼, 简称为RF, 瑞芬太尼的化学名称是3-丙酸甲基酯, 其化学式为4-甲氧羰基-4-L-氧丙基-苄氨基-L-六氢吡啶, 瑞芬太尼药物属于合成阿片类药物范畴, 瑞芬太尼的结构与其它类型的六氢吡啶衍生物相似[2]。瑞芬太尼的化学结构中有一种特有的容易被血极易组织中的非特异酯酶代谢的酯键。瑞芬太尼的PH值在3.0左右, 属于强酸类物质, 其酸度系数为7.07, 具有自动降解的作用, 当瑞芬太尼的PH值小于4.0时, 该药物的化学性质的稳定性能够保持24h, 呈高度脂溶的状态[3]。

1.2 瑞芬太尼的药代学

瑞芬太尼属于盐酸盐类物质, 瑞芬太尼化学结构中所特有的酯键除了被在血和组织的非特异性酯酶所代谢之外, 瑞芬太尼对酯酶分解其它药物没有影响。瑞芬太尼的时间和药剂量之间半衰期的相关性保持在恒定状态下, 即不管瑞芬太尼注射液滴注的时间是多长, 都恒定在3~5min。瑞芬太尼的代谢作用不会受到器官组织等功能的影响, 比如即便是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 瑞芬太尼的敏感度不会升高, 使用瑞芬太尼的剂量和器官正常的患者相同。瑞芬太尼在儿童和成年人中的代谢作用没有差别, 由于老年人的分布容积相对较小, 因此, 老年人 (尤其是超过65岁的) 使用瑞芬太尼时, 初始剂量是正常剂量的一半[4]。

1.3 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

1.3.1 呼吸系统

在呼吸系统中, 瑞芬太尼对呼吸系统中的抑制效应也具有剂量依赖的特点, 在不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 以每分钟滴注0.05~0.10μg·kg的量, 每分钟的通气量相应的下降50%。与阿芬太尼相比, 瑞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作用是阿芬太尼的10~20倍, 停用瑞芬太尼后恢复速度极快, 轻度的呼吸抑制在停药3min后即可恢复, 深度的呼吸抑制在停药10min后即可恢复[5]。

1.3.2 循环系统

在循环系统中, 瑞芬太尼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存在剂量依赖型, 把瑞芬太尼的剂量控制在2μg·kg内时, 瑞芬太尼对收缩压和心律的影响都很小, 剂量在10μg·kg以内时, 以麻醉诱导为作用时, 会降低10%~40%的血压、心率也有所下降, 瑞芬太尼能够降低颅内压, 且不影响眼压[6]。

1.3.3中枢神经系统

瑞芬太尼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 同时这种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的特点。瑞芬太尼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中, 造成患者丧失意识的ED50为每千克μg, 与每千克176μg的阿芬太尼相比较少。对中枢神经系统中EEG的影响的主要特点是频率减慢、降低了幅度。对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脑代谢、脑血流和颅内压等作用于其它类型U受体激动剂相似, 瑞芬太尼对于抑制患者ICP的轻度升高有一定的作用[7]。

2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

2.1 瑞芬太尼的相关作用

2.1.1 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有关研究发现, 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不受外界疼痛刺激的影响下, 脑电双频指数不受瑞芬太尼的影响;二是在插管等刺激的影响下, 瑞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具有显著抑制的作用, 同时具有剂量依赖的副作用[8]。

2.1.2 瑞芬太尼对潜伏期的听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潜伏期的听觉诱发电位影响为在无插管的条件下, 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对潜伏期听觉电位无明显影响;而在插管条件下, 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中的Pa和Nb两种波的振幅明显下降。从中可以看出瑞芬太尼对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没有直接的影响, 需要通过降低伤害刺激来产生作用[9]。

2.1.3 瑞芬太尼对心脏的影响

瑞芬太尼对心脏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一是起着保护心肌的作用, 有关研究表明, 心脏的K受体在介导作用下, 磷脂肌醇和线粒体中的锥体细胞通道都对心肌起着一定的保护作用;二是据有关研究发现, 瑞芬太尼对心脏的传导功能能够直接抑制, 从而延长PR的间期, 增加HF的成分[10]。

2.1.4 瑞芬太尼对痛觉的影响

在手术中大量的输注瑞芬太尼, 在手术后能够使患者手术区域的痛觉超敏被引起来, 据有关研究认为, 这一作用是通过N-甲基-D-天门冬氨酸所产生的。另外, 在手术中输注小剂量的氯胺酮, 对手术后手术区域的异常性疼痛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11]。

2.1.5 其它影响

瑞芬太尼还具有其它影响, 比如在痛觉、视觉和听觉等刺激情况下, 瑞芬太尼的抑制通气反应效果翻转;瑞芬太尼应用到热痛觉电阀和热痛觉耐受阀中, 能够提高热痛觉电阀和热痛觉耐受阀, 显著降低热痛觉作用。

2.2 瑞芬太尼的临床应用

2.2.1 在产科和术后镇痛中应用

在产科镇痛中, 每次静脉滴注2min的0.5μg·kg瑞芬太尼, 对产妇的心血管系统具有稳定的作用, 同时, 产妇的疼痛感也明显下降, 且没有呼吸抑制的情况出现。另外, 在产科中采用瑞芬太尼镇痛, 新生儿的脐带血气分析以及神经学的检查都属正常, 瑞芬太尼对产妇和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允许存在。在术后镇痛中, 比如冠脉搭桥手术后, 采用瑞芬太尼镇痛, 发现术后患者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不超过95%, 二氧化碳分压高于6.5k Pa, 且患者能保持自主呼吸[12]。

2.2.2 在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有关专家对重症患者的多种镇静方法进行了比较, 一组是每分钟静脉输注0.10~0.15μg·kg的瑞芬太尼, 在必要情况下加上咪唑辅助安定;另一组是输注安定剂咪唑, 在必要情况下加瑞芬太尼或吗啡镇痛。两组对比发现, 采用瑞芬太尼镇痛能够显著缩短机械通气的时间、减少脱机拔管的时间, 同时患者恢复意识的时间也比咪唑安定组的快[13]。

2.2.3 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据有关研究发现, 瑞芬太尼在治疗高血压患者对气管和心血管反应中, 以每分钟0.1μg·kg静脉注射瑞芬太尼, 其在控制由插管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的控制作用于10μg·kg的阿芬太尼相同。在老年患者的麻醉维持中, 瑞芬太尼能够为患者稳定的循环功能提供保障, 且对心肌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4]。

3 讨论

瑞芬太尼作为合成阿片类镇痛药中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 大量和长期的使用芬太尼镇痛药物会导致瑞芬太尼药物残留和积蓄在患者的脂肪和骨骼肌中, 使患者在术后恢复期阶段出现一些后遗症状, 比如呼吸抑制[15]。芬太尼主要在肝脏代谢功能中代谢, 因此, 对于肝脏和肾脏等功能不全的患者, 芬太尼的代谢作用会受到到一定的影响。而瑞芬太尼没有这些方面的影响和后遗效应, 尤其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瑞芬太尼具有明显的优势[16]。

据有关研究显示, 瑞芬太尼在临床应用当中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瑞芬太尼的药效十分快速, 一般情况下, 瑞芬太尼在用药后1min内能保证血-脑达到平衡的状态[17]。瑞芬太尼在人体组织中被分解的速度很快, 这就使得瑞芬太尼的药效作用发挥迅速, 但是其药效维持的时间比较短。一方面瑞芬太尼在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临床中镇痛作用的副作用均为剂量依赖;另一方面瑞芬太尼应用到临床中能够在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和低血压等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作用[18]。

瑞芬太尼注射液 篇5

关键词:咪达唑仑,丙泊酚,瑞芬太尼,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已成为ICU内的一个重要的诊治工具, 如引导困难插管、气道管理、支气管内膜局部止血、支气管肺泡灌洗等[1]。这些纤支镜下诊疗操作对口咽部、气道黏膜强烈刺激, 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甚至因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停止, 危及生命, 所以临床上一直在探索各种安全有效, 又痛苦少或无痛苦的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方法。丙泊酚、咪达唑仑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静脉镇静药物, 均有镇痛作用弱及心血管抑制、呼吸抑制等缺点。丙泊酚、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能减少二者的用量。该研究旨在探讨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行纤支镜诊疗时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ICU住院的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两组, 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组 (A组) 和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 (B组) , 每组50例, 均行纤支镜下支气管肺泡灌洗。A组中男33例, 女17例;B组中男31例, 女19例。

1.2 方法

两组均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放置套管接呼吸机 (德尔格savina) 辅助呼吸患者, 操作前经人工气道滴入2%利多卡因2 m L。准备完毕后, A组以咪达唑仑0.5~0.1 mg/kg联合瑞芬太尼1μg/kg, B组以丙泊酚1.0~1.5 mg/kg联合瑞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 待患者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后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纤支镜镜呼吸机延长管 (三通管) 进气道, 行气道深部吸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检查过程中根据患者镇静程度分次追加咪达唑仑0.05 mg/kg、丙泊酚0.5 mg/kg, 维持患者的镇静状态直至操作完成。

1.3 观察指标

麻醉前平均心率, 操作中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术中的体动次数、苏醒时间 (停药到能呼唤能睁眼时间)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与麻醉前相比较, 两组患者纤支镜检查术中心率、血压变化不显著 (P>0.05) , 见表1;血氧饱和度明显上升, 变化显著 (P<0.05) , 见表2。B组苏醒时间为 (18.5±2.8) min, 较A组的 (15.7±3.5) min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a与术前比较P>0.05;b术中两组比较P>0.05;c与术前相比P<0.05;d术中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ICU, 气管镜常常用于对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进行痰液引流、病原菌查找, 有利于缩短病程、改善预后。但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 生命体征常不稳定, 气道炎症往往较重, 患者耐受性差, 在提倡人性化的今天, 如何减轻这种患者的痛苦已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2]。丙泊酚是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迅速而平稳、代谢快。但为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 单独使用丙泊酚通常需要加大剂量, 且其镇痛作用弱, 而较大剂量的丙泊酚对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有明显作用, 可出现一过性血压下降和呼吸抑制[3]。咪唑安定是水溶性最强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肌肉松弛作用, 作用时间较长, 对循环及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 具有良好的顺应性遗忘作用, 不依赖肝脏代谢, 但排泄较慢[4]。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 具有镇痛效果好、作用时间短和可控性好的特点。瑞芬太尼化学结构中的丙酸甲酯键可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 不受体内拟胆碱酯酶的影响, 持续给药无阿片蓄积, 临床应用副作用少、检查结束后恢复快、无迟发性呼吸抑制, 我们复合应用瑞芬太尼, 以完善镇痛效果, 并可减少丙泊酚、咪达唑仑的用量。该研究结果表明, 纤支镜检查中, 无论使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还是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对患者都是一种减少刺激、增加操作易控性、提高诊疗质量, 使整个操作过程较平稳, 由于剂量较小, 对心率、血压并无太大影响, 而且由于呼吸机提供保障的情况下, 随着操作的进行, 由于支气管灌洗、吸痰, 血氧饱和度不降反升。此临床观察显示, 在ICU内, 对于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纤支镜操作时, 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或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均是安全有效的, 两者均适用, 但使用丙泊酚苏醒时间较短。但本组临床观察样本量较少,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且对于无呼吸机治疗提供保障的患者是否适合, 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注:两组患者术前比较aP>0.05

参考文献

[1]刘大为.实用重症医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91-200.

[2]肖雪飞, 杨明施.ICU无痛纤维支气管镜诊疗体会[J].中国内镜杂2008.9:963-964.

[3]荣恒, 何文政.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无痛胃镜对血流动力学影响[D].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4, 12:143-144.

瑞芬太尼注射液 篇6

1药理特性

盐酸瑞芬太尼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主要是通过药物刺激μ1受体, 使其产生兴奋, 从而降低к、δ的结合。盐酸瑞芬太尼的T1/2Ke值为0.78, Keo值为1.14。药物的效价强度是阿芬太尼的5倍以上。所以通过静脉滴注盐酸瑞芬太尼较使用阿芬尼等药物起效快。同时盐酸瑞芬太尼的代谢方式与其他药物不同, 因其清除率约为40 ml/ (kg·min) , 可以不经过肝脏直接被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脂酶水解。盐酸瑞芬太尼的半衰期很短, 仅有9.5 min, 即便是在持续长时间静脉滴注的情况下半衰期T1/2 cs也仅在3~5 min之间, 受持续滴注的影响较小, 所以临床上常采用长时间持续输注的方式给药。当按0.2~1.0 μg/ (kg·min) 剂量给予患者药物时, 药物在血浆内的浓度维持在5~8 μg/L之间时, 药物的麻醉作用达到最大。临床资料显示, 使用盐酸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镇静时可以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减慢, 血压下降等症状, 这种症状与药物的剂量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按照2 μg/kg的剂量予以患者盐酸瑞芬太尼时, 药物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较小。当血药浓度达到某一浓度时, 可以对应激反应起到抑制作用, 进而使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得到维持。

相关研究证实,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盐酸瑞芬太尼联合异内酚进行静脉麻醉时, 可以明显降低二者的使用量, 减少不良反应, 从而提供临床应用的满意率。临床证实, 达到相同的麻醉效果联合药用较仅使用异丙酚, 可减用药高达32.8%。所以在临床使用异丙酚进行诱导时, 药物的浓度应相应的减小。有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 当使用血浆靶浓度6ng/ml的盐酸瑞芬太尼进行诱导时, 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有较好的效果。

2腹部短小手术中盐酸瑞芬太尼的应用

2.1 门诊小儿手术中盐酸瑞芬太尼的应用

由于儿科门诊进行的小儿短小手术种类繁多, 盐酸瑞芬太尼以其麻醉作用短时间迅速消除, 长期使用蓄积量小, 镇痛效果明显等诸多优势, 成为门诊小儿手术麻醉用药的新宠。在小儿下腹部下肢会阴部短小手术中采取静脉滴注REM1μg后, 按照0.1 μg/ (kg·min) 的给药速率持续滴注, 同时配合吸入N2O-O2进行麻醉, 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观察, 发现抑制呼吸作用较小, 自主呼吸无明显变化, 显著降低了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学者DavisPJ也对在小儿下腹部下肢会阴部短小手术使用盐酸瑞芬太尼麻醉进行了研究[1]。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 分别使用盐酸瑞芬太尼联合N2O-O2以及异丙酚联合阿芬太尼两种麻醉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麻醉, 对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苏醒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允许出院时间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各项数据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性。进而得出盐酸瑞芬太尼联合N2O-O2在门诊小儿手术麻醉中的疗效与异丙酚联合阿芬太尼的疗效相似的结论。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在门诊儿科短小手术中使用盐酸瑞芬太尼具有较好的麻醉效果, 且安全性和可控性较高。

2.2 无痛人工流术中盐酸瑞芬太尼的应用

传统的无痛人流术中常使用静脉滴注异丙酚的麻醉方式, 但由于异丙酚不具有镇痛作用, 故临床使用时需配合镇痛药物。这就给手术的安全性及术后患者苏醒时间, 后遗症等带来隐患。现阶段有专家和学者通过研究证实, 使用1.5μg/kg盐酸瑞芬太尼与2.0 mg/kg异丙酚对人流术患者进行麻醉, 可以在确保麻醉效果的基础上明显缩短苏醒时间。我国学者通过临床研究证实, 单独使用盐酸瑞芬太尼对人流患者进行麻醉, 也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2]。在手术前通过静脉滴注给予患者1~1.5μg/kg盐酸瑞芬太尼, 并根据患者术中的具体情况按每次0.1~0.5μg/kg的量追加盐酸瑞芬太尼, 可以在患者保持清醒状态下无痛或微痛的完成手术, 明显降低了子宫穿孔的发生率。单纯使用盐酸瑞芬太尼较异丙酚, 在患者的感觉恢复、安全性及后遗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是无痛人流术麻醉较为理想的药物。

临床研究证实盐酸芬太尼在多种腹部短小手术中均具有明显优势, 是目前腹部短小手术麻醉的理想药物。

摘要:盐酸瑞芬太尼是临床常用的麻醉用药, 尤其是在腹部短小手术的应用中具有显著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对盐酸瑞芬太尼的药理特性及其在无痛人工流产术, 门诊儿科手术等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分析, 证实盐酸瑞芬太尼在腹部短小手术麻醉中显著效果, 并对临床应用出现的不良发应及与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力求提高盐酸瑞芬太尼在腹部短小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关键词:盐酸瑞太芬尼,腹部短小手术,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敖斌.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诱导用于小儿无肌松药气管插管的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1) :58-59.

瑞芬太尼注射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45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 罹患严重精神病、神经疾病以及肾病、肝病、肺病和心脏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对照组20例, 观察组25例, 其中, 对照组女性患者占9例, 男性患者占11例, 年龄范围居于63~77周岁, 年龄平均值为 (66.7±3.2) 岁, 观察组女性患者占12例, 男性患者占13例, 年龄范围居于61~79周岁, 年龄平均值为 (67.9±3.5) 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麻醉方法

行手术治疗前叮嘱患者不得进食和饮水, 进入手术室前30 min给予患者苯巴比妥100 mg阿托品0.5 mg肌内注射,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立即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 同时对患者行复方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 滴注剂量为4~7 m L/kg, 持续滴注1 h后减少滴注剂量至3~5 m L/kg。对全部患者行全麻诱导, 观察组患者应用1μg/kg瑞芬太尼, 0.1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0.25 mg/kg依托咪酯, 对对照组患者应用3μg/kg芬太尼, 0.25 mg/kg依托咪酯, 0.1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 完成注射后对患者行气管插管[1]。对全部患者行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静脉注射, 使呼气末CO2分压维持在4.67~5.33 k Pa, 手术进行过程中为了使麻醉效果获得维持,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瑞芬太尼静脉输注,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芬太尼间断输注, 对全部患者行异丙酚输注维持, 剂量为6~8 mg/ (kg·h) , 并行0.03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间断静脉注射以使肌松获得维持[2]。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呼之睁眼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 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 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若P<0.05, 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呼之睁眼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系统功能与结构发生衰老性退变, 心脏难以适应循环改变, 容易产生血流动力学的巨大变化, 引发强烈的心血管反应的概率较高, 因而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事件的概率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会给手术治疗增加一定的难度和风险。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手术质量, 必须选择科学有效的麻醉方法, 尽量减少对患者生理造成的影响并缩短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间[3]。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瑞芬太尼能够迅速被排出体外, 可以有效减轻不良反应, 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伤害, 并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缩短患者的术后苏醒时间, 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对瑞芬太尼的代谢产物进行液质连体技术测定, 结果显示患者停药8 min后90%的瑞芬太尼可获得代谢, 由于代谢效率非常高, 因此残留在人体内的瑞芬太尼就会相应减少, 从而减轻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 瑞芬太尼在代谢过程中不受血浆内胆碱酯酶的影响, 其分解过程独立且简单, 不会影响其他药物的分解作用。与芬太尼相比, 瑞芬太尼的镇痛效果更好, 因而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麻醉效果, 有利于推动手术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使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

本次研究中, 除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外, 两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呼之睁眼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统计数据说明, 对老年手术患者进行瑞芬太尼复合麻醉效果更佳, 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 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缓解, 缩短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 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安全可靠, 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唐伟, 彭永明, 毛芳.老年手术患者静脉应用靶控瑞芬太尼麻醉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3) :75.

[2]陈会.老年患者静脉应用靶控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7) :526-527.

上一篇: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下一篇:政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