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异丙嗪针

2024-06-09

盐酸异丙嗪针(共6篇)

盐酸异丙嗪针 篇1

关键词:盐酸异丙嗪针,过敏性休克

1临床案例

患者, 男, 53岁, 因“恶心、呕吐咖啡渣样物2次”于2011年4月19日入院。患者自诉平素饮食不规律,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解黑便, 在我院行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2 d前患者饮酒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 食少, 未治疗, 随后症状逐渐加重, 出现恶心呕吐咖啡渣样物, 总量约150 ml, 大便未解。由门诊以“上消化道出血”收住。既往史:否认特殊病史, 否认外伤、手术史, 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 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 36.0℃、 P 86次/min、R 20次/min、BP120/80 mm Hg, 一般情况尚可, 精神稍差, 面色无华, 自行步入病房,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干湿啰音, HR:86次/min, 律齐, 无杂音。腹平软, 无触压痛, 肝、脾肋下未触及, 双下肢不肿, 入院血常规及急诊血生化回报正常。患者输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时再次出现恶心、呕吐少量咖啡渣样物, 为镇静止吐, 予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针25 mg。约10 min后, 患者出现头昏眼花, 烦躁不安, 面色苍白, 全身汗出, 胸闷、呼吸困难、四肢厥冷, 口唇轻度发绀。查体:BP:70/50 mm Hg, 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 心率120~140次/min, 立即吸氧, 加快补液, 静推肾上腺素针1 mg, 地塞米松针10 mg, 另开一管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加多巴胺针40 mg, 20gtt/min静脉滴注, 20 min后, 患者症状消失, 四肢温暖。BP 110/70 mm Hg, 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率80~84次/min。

2讨论

异丙嗪为吩噻嗪类抗组胺药物, 具H1受体阻滞作用, 也具有明显的中枢镇静作用, 异丙嗪可减慢心率, 降低毛细血管通渗性, 增强外周阻力, 减少渗出从而减轻组织水肿适用于各种过敏症, 一些麻醉和手术后恶心呕吐的治疗, 过敏性休克的抢救, 预防车船引起的眩晕等。异丙嗪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嗜睡, 反应迟钝、眩晕、低血压等, 较少见的有尿潴留、视物模糊、轻度色盲、头晕、口鼻干燥、痰液黏稠等;少见的不良反应有心率加快或减慢, 白细胞减少等, 因其作用广, 副作用小, 故临床上广泛应用, 该患者肌内注射盐酸异丙嗪后出现上述症状, 应用地塞米松及肾上腺素治疗时有效, 症状消失快, 进一步证明此为过敏反应。由于抢救及时, 故未继续使病情加重。因此医务人员要有药物矛盾效应的知识与观念, 异丙嗪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属于典型的药物矛盾效应, 由于异丙嗪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过敏性休克的药物, 医务人员很少有其可以致过敏性休克的概念, 因此临床出现此类情况很少会考虑到过敏性休克是由异丙嗪注射液所引起, 容易造成误诊。盐酸异丙嗪发生过敏休克者则属罕见。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引起警惕, 并按过敏性休克及时救治以防意外。

盐酸异丙嗪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有53例病例均随机选自我院神经内科2007年5月~2009年7月的住院病人。这些患者均以头晕为初始或主要症状, 均符合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可能VBI"诊断标准。并且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小脑, 脑干, 或大脑枕叶的梗塞, 出血或肿瘤性疾病。将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7例, 男11例, 女16例;年龄在43~69岁间, 平均 (56±7.5) 岁;对照组26例, 男11例, 女15例, 年龄41~73岁, 平均 (54±8.3) 岁。两组病例性别, 年龄, 临床症状均相近,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

治疗组盐酸异丙嗪25mg肌肉注射, 每天一次, 连用三天;天麻注射液0.4g加生理盐水静滴, 连用7~10天为一个疗程;尼莫地平片每次20mg, 每天3次, 连服7~10天为一疗程。对照组使用天麻注射液0.4g加生理盐水滴注, 每天一次, 7~10天为一个疗程;尼莫地平片每次20mg, 每天3次, 连服7~10天为一疗程。

1.3 疗效判定

显著好转:活动时无视物旋转或晃动, 伴随症状完全消失。好转:静止时无视物旋转或晃动, 但活动时可诱发, 且同时存在部分伴随症状。无效:眩晕无缓解[1]。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著好转率62.9% (17/27) , 好转率33.3% (9/27) , 无效率3.8% (1/27) 。对照组显著好转率38.5% (10/26) , 好转率53.8% (14/26) , 无效率7.7% (2/26)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uc=2.361.P<0.05)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一例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停药后消失。少数患者有口干、心悸。由于属短期用药, 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VBI是神经血管系统的常见疾病, 以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有很多起病因素, 其中主要的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脑血管痉挛、颈椎病、紧张及劳累等。VBI导致小脑及脑干缺血缺氧, 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生理变化为血液循环障碍导至小脑及脑干局部有氧代谢障碍, 酸性代谢产物堆积, 红细胞变形性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变差, 血小板积聚增强, 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流缓慢[2]。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大多数患者除了因症状重, 难以耐受外, 还大多对疾病不能正确认识, 表现为情绪紧张, 对疾病充满恐惧, 从而更会加重病情, 造成恶性循环, 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盐酸异丙嗪注射液因较易进入脑组织, 对中神经系统有明显的镇静作用, 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 解除其对疾病的恐惧感, 为后期的治疗奠定基础。同时又能抑制延脑的催吐化学感受区, 起到缓解恶心及止吐的作用[3]。所以能缓解病情, 缩短住院时间。而且该药价格低廉, 使用方便, 不良反应较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宇浩, 陈捷, 马昱.凯时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医学, 2002, 9 (6) , 726-727.

[2]陈泽清.穿芎嗪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杂志, 2003, 23 (5) :378-379.

盐酸异丙嗪针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 随机分为盐酸异丙嗪注射组和CO2激光组, 每组各58例。盐酸异丙嗪组中男37例, 女21例, 年龄18~42岁, 病程0.5~2年, 疣体大小:绿豆至蚕豆大;CO2激光治疗组中男 39例, 女19例, 病程0.5~2年, 疣体大小:绿豆至蚕豆大。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疣体大小均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1.2.1 盐酸异丙嗪注射

以寻常疣部位为中心, 用0.5%碘伏消毒2遍, 直径达6cm, 取1ml注射器, 抽取盐酸异丙嗪0.2~0.4ml注入疣体基底部 (针尖达中央) , 其疣即变白, 拔出针头, 用消毒棉纤按压片刻, 以防药液漏出, 较大的疣体需交叉进针注射, 至疣体全部变白[1], 拔出针头, 同样按压片刻后, 用创口贴包好疣体部。注射部位2小时避免下水, 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1.2.2 CO2激光治疗

用同样的方法消毒后, 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 用激光机笔头对准疣体, 使疣体全部炭化。1周内避免下水。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疣体完全脱落, 皮肤平整, 无复发。好转:疣体缩小, 未完全脱落或两年内仍有复发。无效:疣体未见缩小, 亦未脱落, 或6个月内即复发。

2 结果

本组116例均完成治疗。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见表2。

注:两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 治愈P<0.05, 有显著意义

注: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χ2检验, P<0.05, 有显著意义;脱疣时间经t检验, P>0.05, 无显著意义

3 讨论

寻常疣是由乳头瘤病毒 (HPV) 引起的表皮新生物。本病在正常人群的发病率为2%~3%。潜伏期1~4个月, 可直接接触传染, 也可经污染物间接接触传染, 外伤是HPV传染的重要途径, 与机体免疫力有关[2]。近年来, 治疗寻常疣的药物种类较多, 已有大量报道。盐酸异丙嗪局部注射治疗寻常疣, 剂量极小, 副作用小, 定位准确, 不会伤及正常皮肤及组织, 不会形成水泡和感染, 轻微红肿亦极少发生, 疣体坏死变黑快, 脱落亦较其它方法时间短, 操作安全可靠, 不会形成瘢痕, 且设备简单。而CO2激光治疗寻常疣相对复杂, 易形成水泡, 继发感染, 增加病人痛苦。盐酸异丙嗪治疗寻常疣机制可能是其药液呈酸性, pH值4~4.5 , 有较大的组织刺激作用, 使局部组织发生酸化, 血供破坏而致疣体坏死变黑脱落;亦可能利用盐酸异丙嗪注射至皮下引起皮下组织坏死的特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长在脸部、手背的寻常疣有迫不及待治愈的心理。盐酸异丙嗪治疗寻常疣, 剂量小, 治疗后不影响工作, 设备简单, 定位准确, 无毒副作用, 疗效显著, 病人易接受。58例跟踪随访2年, 复发仅1例,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值得推广应用, 尤其适宜乡镇及无特殊医疗设备的医院。

摘要:将116例手、足、脸部寻常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8例, 分别用盐酸异丙嗪局部注射及CO2激光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局部注射治疗组红肿3例, 无水泡及感染;而CO2激光治疗组红肿58例, 水泡28例, 感染9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盐酸异丙嗪局部注射治疗寻常疣定位准确, 不会伤及正常组织、形成水泡及感染, 病人满意度高。

关键词:盐酸异丙嗪,寻常疣

参考文献

[1]贾公孚, 谢惠民.临床药物新用联用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89.

盐酸异丙嗪针 篇4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6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患者,诊断均符合第3版《妇产科学》的标准[2],年龄21~42岁,平均32.5岁,妊娠30~62 d,恶心呕吐,不能进食,首次尿酮体检查均为(+++)。B超检查提示见胚囊、胚芽,有的见胎心管搏动,排除葡萄胎。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每日静滴10%葡萄糖液1000 ml,5%葡萄糖盐液1000 ml,纠正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洛赛克(采用江苏无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冻干粉针剂,40 mg/支)40 mg加入5%葡萄糖液100 ml中静滴,20~30滴/min,1次/d,盐酸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2次/d,治疗3 d判断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呕吐基本停止,尿酮体检查连续3次阴性,能正常进食、饮水,胚胎发育正常;有效:呕吐明显缓解,尿酮体转阴或(+),胚胎发育正常;无效:诸症无明显改善,酮中毒得不到纠正[3]。

2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用药不同,疗效结果不同,见表1。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3.1妊娠呕吐的病理

生理0.35%~0.47%的孕妇早孕反应严重,频繁恶心呕吐,不能进食,以至发生体液失衡及新陈代谢障碍,甚至危及孕妇生命,这就是妊娠剧吐[4]。多数年轻初孕妇,停经40 d左右出现早孕反应,逐渐加重直至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呕吐物中有胆汁或咖啡样物质。严重呕吐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动用体内脂肪,其中间产物丙酮聚集,引起代谢性酸中毒。患者体重明显减轻,面色苍白,皮肤干燥,脉搏细数,尿量减少,严重时出现血压下降。由于血浆蛋白及纤维蛋白原减少,孕妇出血倾向增加,可发生骨膜下出血,甚至视网膜出血。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嗜睡、意识模糊、谵妄甚至昏迷。

3.2盐酸异丙嗪的作用机制

盐酸异丙嗪为吩噻嗪类药物,其作用机制主要与中枢系统及中枢皮层通路的多巴胺受体有关,本品小剂量时,可抑制化学感受区的受体,大剂量时直接抑制呕吐中枢,产生较强的镇吐作用。小剂量使用对胎儿无致畸报道,其治愈率达91.9%,治疗妊娠剧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3洛赛克的药理作用

洛赛克是一种新型胃酸分泌抑制剂,可高度选择性地抑制胃壁细胞中质子泵H+-K+-ATP酶,阻止胃酸分泌的最后阶段,使胃酸分泌下降,胃内pH值迅速上升[5]。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血浆内洛赛克进入壁细胞后在分泌小管的酸间隙内质子化,转化为活性物质次磺酚胺,与质子泵管腔面的2个硫氢基共价结合,这种结合是不可逆的,可引起酸分泌抑制,必须等到新的ATP酶合成后酸分泌才能恢复。洛赛克抑酸能力强大,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泌素、组胺、胆碱及食物,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色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胃酸分泌,对H2受体拮抗剂不能抑制的由二丁甲基环腺苷酸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洛赛克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抑制作用。洛赛克用药后胃内pH值上升,也有升高胃黏膜血流量的作用,大大减少了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也收到了明显的止呕效果。洛赛克对孕妇、胎儿、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治疗妊娠剧吐安全有效,治疗时间短,恢复进食早。洛赛克是治疗妊娠剧吐的有效药物之一。

综上所述,对于妊娠呕吐患者,联合应用洛赛克配合盐酸异丙嗪治疗,疗效确切,使用安全,可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恶心呕吐的时间。

摘要: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洛赛克)配合盐酸异丙嗪治疗妊娠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治疗,纠正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等,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洛赛克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治疗3 d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洛赛克配合盐酸异丙嗪治疗妊娠呕吐,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关键词:妊娠呕吐,奥美拉唑,盐酸异丙嗪

参考文献

[1]盛丹菁.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319.

[2]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9.

[3]宋微微,张世妹.妊娠剧吐208例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学杂志2006,41(2):128-129.

[4]张俊吉,刘俊涛.妇产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

盐酸异丙嗪针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48例, 其中, 男28例, 女20例, 年龄61~86岁, 平均 (73.62±11.54)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入选前4周内未使用过激素类药物, 近2周内无下呼吸道感染, 无严重心、肝、肾、肺等系统疾病, 无吸烟史及茶碱过敏史。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支气管扩张、止咳化痰药及抗生素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二羟丙茶碱250 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0 ml中静脉滴注, 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异丙嗪12.5~25 mg, 口服, 2次/d。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疗程结束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分析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 (PaO2)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及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 (FEV1) 的变化。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5~7 d内患者肺部痰鸣音、哮鸣音消失, 无气喘、无明显呼吸困难、咳嗽减轻;有效:5~7 d内肺部痰鸣音、哮鸣音减少, 气喘咳嗽减轻;无效:未达到显效及有效标准[2]。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两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736, 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χ2=8.736, *P<0.05

2.2 两组血气分析及肺功能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PaO2、PaCO2及FEV1均较治疗前改善 (P<0.05) , 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结果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嗜睡、心动过速, 其中, 观察组2例, 对照组1例;血糖升高对照组1例。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讨论

盐酸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1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 能对抗组胺所导致的毛细血管扩张, 降低其通透性, 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导致的喘息。用量过大时患者会出现手脚动作笨拙或行动古怪, 严重时出现面色潮红、发热、气急或呼吸困难等症状[1]。二羟丙茶碱的主要成分是茶碱与一氯丙二醇, 其药理作用主要来自茶碱。茶碱类药物为非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有研究表明, 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能减轻哮喘的症状, 减少哮喘发作次数。茶碱能增强膈肌收缩力, 尤其在膈肌收缩无力时作用更显著, 因此有益于改善呼吸功能。

笔者应用二羟丙茶碱联合小剂量盐酸异丙嗪治疗支气管哮喘, 其总有效率为91.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且治疗后两组PaO2、PaCO2及FEV1均较治疗前改善, 观察组改善更明显。此结果表明, 两药联用具有缓解支气管哮喘的协同作用。综上所述, 二羟丙茶碱联合小剂量盐酸异丙嗪治疗支气管哮喘,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盐酸异丙嗪针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将2014年4月至2015年8月符合眩晕症的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脑血管疾病、颅内占位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的80例眩晕症急诊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 实验组患者男性31例, 女性19例, 年龄25~64岁, 平均年龄 (46.5±2.1) 岁, 其中周围性眩晕26例, 中枢性眩晕24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23~52岁, 平均年龄 (41.2±1.8) 岁, 其中周围性眩晕19例, 中枢性眩晕11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 (克林澳, 生产厂家:北京四环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20125) 规格:2 m L∶80 mg, 1次4支, 使用500 m 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稀释, 静脉滴注5 h左右, 1天1次。实验组:马来酸桂哌齐特加盐酸异丙嗪片 (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2020237) 规格:25 mg, 口服, 1次1片, 1天2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 观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通过健康调查简表 (SF-36) 对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了解, 该表主要包括感觉状态、疾病的康复、心理情况、物质生活态度及社会功能这5项, 总分在30~100分, 分数越高, 表示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就越好。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眩晕症状消失或者有明显好转;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但不十分明显;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好转或者症状加重。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对收集的数据使用SSP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 (%) 表示, 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要使用 (±s) 表示, 用t检验。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水准, 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50例患者中的显效率为56%, 有28例;有效率为38%, 有19例;无效率为6%, 有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30例患者中的显效率为36.7%, 有11例;有效率为40%, 有12例;无效率为23.3%, 有7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7%;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χ2=5.150, P=0.023) 。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SF-36量表总分为 (84.64±6.84) 分, 对照组患者的SF-36量表总分为 (71.65±3.54) 分, 两组相比, 差异显著 (t=13.418, P=0.000) 。

2.3 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实验组有1例口干, 有1例疲倦, 有1例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有1例口干, 有1例疲倦, 有0例腹泻,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大 (χ2=0.014, P=0.905) 。

3 讨论

眩晕症在临床上的急诊内科为常见病, 是一种由于患者的空间定向感觉障碍而发生错觉的主观症状。正常人群的空间定位功能是依靠视觉、触觉及深感觉、前庭这三个系统的相互协同作用, 其中前庭占据着主导地位, 视觉、触觉及深感觉起到辅助作用, 可以帮助前庭系统更好的判断空间定向[4]。当前庭部位发生病变或者受到刺激后, 前庭系统与另外两个系统的空间定向不一致, 则患者本身会产生空间定向的体会差异, 导致眩晕的发生[5]。眩晕的病理基础多与前庭神经缺血缺氧、血管痉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代谢障碍有关[6]。

马来酸桂哌齐特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能够通过抑制环磷酸腺苷磷酸二酯酶, 增加环磷酸腺苷的数量;增加腺苷和环磷酸腺苷的作用, 降低氧耗;阻滞钙离子跨膜进入血管平滑肌, 松弛平滑肌, 缓解血管痉挛, 增加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少产生氧自由基, 降低血液黏性, 改善微循环;还能够提高脑血管的血流量, 改善脑代谢;从而缓解眩晕等症状。

盐酸异丙嗪是H1受体拮抗剂, 是治疗眩晕症时常用的药物, 可以对抗过敏反应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从而减轻局部水肿、对抗血小板聚集;其抗组胺作用时间较长, 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 能够作用于前庭、呕吐中枢及中脑髓质感受器, 阻断前庭核区的冲动兴奋, 缓解脑血管的痉挛, 提高局部脑血流量, 从而达到止晕、止吐、改善脑循环的作用, 同时降低脑干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的应激反应, 产生中枢性抗晕, 减轻患者由于病情而产生的焦虑、紧张等情绪, 还能抑制延髓的化学感受器而产生中枢性止吐作用。

在本次试验中,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 实验组生活质量改善要明显好于对照组,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不大;说明急诊眩晕症患者, 采取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盐酸异丙嗪的治疗方案较单独使用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廖正寿, 姚群英, 林建园, 等.马来酸桂哌齐特联合盐酸异丙嗪治疗急诊眩晕症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4, 54 (21) :67-68

[2]任今鹏, 孙晓江, 赵玉武.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7) :1150-1151

[3]项燕凌.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 (9) :51-53

[4]杨时鸿, 覃小兰.眩晕的急诊诊断思路[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20) :2354-2356.

[5]靳哲, 庄建华, 赵忠新, 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误诊情况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 (19) :1346-1348.

上一篇:医疗待遇下一篇:帮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