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罂粟碱

2024-08-04

盐酸罂粟碱(精选4篇)

盐酸罂粟碱 篇1

显微外科术后,尤其断指(肢)和各种游离组织皮瓣移植术后,吻合口附近一段血管常常由于疼痛、创伤刺激等原因而发生痉挛,导致手术失败[1]。临床上常采用一日多次,连续多日肌内注射罂粟碱、曲马多等解痉、止痛药物以保证手术成功。目前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两种,但这两种方法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静脉注射药物如果速度掌握不好、剂量过大,易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严重不良反应,加重组织缺血缺氧; 而臀部肌肉注射如果剂量过大,导致患者难以耐受,剂量过小则解痉疗效差。为避免全身多次重复减少药物副作用和患者痛苦,研制局部应用含抗痉挛药物的缓释剂十分有价值。李建等[2]在蛛网膜下腔早期鞘内注入罂粟碱缓释明胶微球即对实验性血管痉挛有治疗效果又对血管壁有保护作用。相比明胶,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 或fibrin sealant,FS) 是以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为主要原料的医用粘合胶,现在已广泛用于外科各领域,如止血、实质性脏器的粘合、吻合口瘘的防治、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运用及作为缓释载体的运用等。

林博文等[3]进行了头孢唑啉钠-人纤维蛋白凝胶防治骨科感染的实验研究,体外释放试验取块状头孢唑啉钠-人纤维蛋白凝胶复合物,其实验结果表明抗生素人纤维蛋白凝胶制作简单,无需特殊工序,也不需长时间准备;在制作过程中不产热,因而推测不影响抗生素的效价;其组织相容性好,对局部组织无不良影响;可逐步地降解吸收,并可促进骨组织的修复。这些均是抗生素骨水泥所无法达到的,殷香保等[4]研究了丝裂霉素纤维蛋白胶凝胶(MMC/FG)化疗的缓释特性,认为在体外及体内条件下MMC/FG凝胶均具有良好的缓释特性,FG 对同MMC的缓释作用与FG的特性密切相关,FG在体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在1周内逐渐被机体降解吸收,当MMC 与FG 混合后,MMC 被包裹在FG凝胶内,随着FG 在体内降解,MMC 才逐渐释放, 这样,FG 就起到暂时贮存和缓释药物的作用,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延长药物在局部的滞留时间,减少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Qi XR[5]通过实验认为纤维蛋白胶能作为局部血管扩张药递药系统预防动脉移植术后痉挛。

罂粟碱和纤维蛋白胶目前都在临床广泛应用,而且都能在局部应用。故本课题研究以纤维蛋白胶作为罂粟碱缓释载体,通过体外测试缓释检测和临床观察,验证其解痉作用,为解决血管吻合术后血管痉挛提供新方法,该方法通过改变目前预防血管痉挛用药方式,具有减少药物副作用和患者痛苦,以及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巨大市场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1 材料方法

药物与仪器:医用生物蛋白胶,广州倍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药管械(准2002第3650800号)。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无锡市第七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1764。

1.1 体外释放实验

将10、20、30 mg罂粟碱与5 ml纤维蛋白胶(FG) 混合成凝胶后分四组:A, 10 mg罂粟碱/纤维蛋白胶;B, 20 mg罂粟碱 /纤维蛋白胶;C, 30 mg罂粟碱/纤维蛋白胶;D,单纯纤维蛋白胶。分别将A、B、C、D组凝胶置于50 ml含纤溶酶原及尿激酶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 在37℃温摇床中培养,分别于开始培养15 min,2、8、24、48、72、96、120、168 h后取0.1 ml PBS作样本,测试其中的罂粟碱质量浓度,观察罂粟碱释放过程。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1.2 临床应用

患者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2~46岁。病变位于手臂部。面积2.0 cm×2.5 cm~10 cm×15 cm。随即分为A组和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病变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理排除血液学疾病,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其他过敏体质。

分组:A,置入30 mg罂粟碱/纤维蛋白胶;B,肌内注射30 mg罂粟碱,每组应用20例患者。通过在临床中断指(肢)、游离皮瓣移植的患者吻合血管后在吻合口周围植入,观察患者疼痛评分以及创面情况比较如单位面积渗血量(g/cm2),平均止血时间(s),创面愈合时间(d)。

观察指标及方法①疼痛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用10 cm长的尺,两端分别标有0 表示无痛,10 表示最痛,患者在尺上标出最能代表其疼痛强度的点,测量0 到标出点的距离即为疼痛强度评分值[6]。本研究将疼痛分为0~ 10 分,逐级向上。5 分为可忍受但休息受到轻微干扰; 7 分为持续剧烈疼痛,睡眠受到严重干扰; 10 分为难以忍受需药使用镇痛药物。观察中由患者根据疼痛情况,于创面处理后0、30 min 和1、2、3 h 进行疼痛评分。② 创面止血时间: 创面处理后,用专用纱布(已称重) 在创面下方边缘吸出渗血,渗血停止后记录渗血时间及吸血纱布重量。③ 单位面积渗血量计算方法: (使用后敷料重量-使用前重量) /创面面积。④ 外观: 渗出物、结痂。⑤ 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 术后临床医师肉眼观察共同判断,创面达完全上皮化时,计算创面愈合时间。

2 结果

除D组(单纯纤维蛋白胶)罂粟碱质量浓度为0外,其余处理组罂粟碱质量浓度随不同时间点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同一时间点罂粟碱质量浓度A组最低,B组居中,C组最高,如表1所示。

A组患者术后疼痛感觉轻微,止血时间短,创面封闭较快,痂皮薄软,术后第4天部分患者的痂皮边缘与皮肤分离,新生淡红色皮肤。B组部分患者在术后感烧灼样疼痛持续约3 h,止血时间较长。第3天患者诉面部有紧绷感,且一直持续到完全脱痂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及创面比较见表2、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3 讨论

医用生物蛋白胶(biological fibrin glue,BFG) 是一种生物蛋白制剂,它由A、B两种溶液组成,其中A溶液为纤维蛋白原和因子ⅩⅢ,B溶液为凝血酶原和CaCl2,两种溶液混合后模拟凝血过程的最后阶段,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单体,在ⅩⅢ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多聚体,使喷涂创面能迅速凝固,形成胶冻状的半透明膜,并牢固地贴附于创面,使受损创面封闭止血,同时其包含的促凝血成分与机体的凝血系统相互作用产生凝血效果,止血效果可靠。BFG 还能为成纤维细胞生长提供骨架,促进创面细胞增生和移行、加速创面愈合[7],封闭创面,减少渗血和感染,从而加速了创面的平稳愈合。BFG 和胶原可以被炎性细胞中的纤溶酶原和胶原酶降解,痂皮脱落较容易。本研究中,观察到生物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治疗的创面单位面积渗血量低于对照组,止血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证实医用生物蛋白胶的止血和促进创面愈合作用。罂粟碱有明确的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一氧化氮等参与疼痛反应的炎性介质而起到镇痛作用[8],而且生物蛋白胶形成的半透明膜具有纤细的网架状结构,其中的网眼成为罂粟碱的储药库,随着凝胶的纤溶和吸收,罂粟碱缓慢释放,延长其镇痛时间[9],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不良反应。本研究中,观察到生物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治疗的创面患者疼痛轻微,其镇痛效果确切。

本研究结果显示,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应用有快速止血、镇痛和促进创面快速愈合的特点,能满足患者无痛、微创要求。本研究关键技术为罂粟碱/纤维蛋白胶的制作,需要考虑各自的浓度、比例等;动物实验需要过硬显微操作技术;临床患者观察指标定量较难。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为:罂粟碱/纤维蛋白胶缓释载体能维持罂粟碱持续和持久释放,有效解除术后血管痉挛,能明显改善术后血运、减轻疼痛和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方法通过改变目前预防血管痉挛用药方式,为解决血管吻合术后血管痉挛提供新方法;该研究成果通过改变目前预防血管痉挛用药方式,从而减少药物副作用和患者痛苦,以及减轻护理人员工作量的巨大社会效益。

摘要:目的 本课题研究以纤维蛋白胶作为罂粟碱缓释载体,通过体外测试缓释检测和临床观察,验证其解痉作用,为解决血管吻合术后血管痉挛提供新方法。方法 体外释放试验:将10、20、30 mg罂粟碱与5 ml纤维蛋白胶(FG)混合成凝胶后分四组,分别于开始培养15 min,2、8、24、48、72、96、120、168 h后取样本测试其中的罂粟碱质量浓度,观察罂粟碱释放过程;临床试验:将40例病变位于手臂部的患者随机分组,每组20例。通过在临床中断指(肢)、游离皮瓣移植的患者吻合血管后在吻合口周围植入,观察患者疼痛评分以及创面情况比较如单位面积渗血量(g/cm2),平均止血时间(s),创面愈合时间(d)。结果 处理组罂粟碱质量浓度随不同时间点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在同一时间点罂粟碱释放与每组中罂粟碱处理浓度成正比;罂粟碱与纤维蛋白联用组患者术后疼痛感觉轻微,止血时间短,创面封闭较快;罂粟碱单独处理组部分患者在术后感烧灼样疼痛持续约3 h,止血时间较长。结论 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应用有快速止血、镇痛和促进创面快速愈合的特点,能满足患者无痛、微创要求。

关键词:罂粟碱,纤维蛋白,血管痉挛,体外释放试验,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成琪,蒋纯志,张祚勇,等.植入型罂粟碱缓释剂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5,18(1):34-6.

[2]李建,赵振伟,高立.罂粟碱明胶微球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9):926-931.

[3]林博文,徐忠世.头孢唑啉钠-人纤维蛋白凝胶防治骨科感染的实验研究.中华创伤杂志,2005,21(3):192-195.

[4]殷香保,王捷.丝裂霉素纤维蛋白胶凝胶化疗的缓释特性.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5,25(6):542-545.

[5]Qi XR,Yan Y,Ma XD,Development of a local vasodilator delivery system using fibrin glue to prevent arterial graft from spasm.J Bi-omed Mater Res A,2007,82(1):139-144.

[6]肖军章.疼痛评估方法的优与劣.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12(15):39-40.

[7]王配合,赵红丽,杨建民,等.人纤维蛋白胶对供皮区创面疗效观察.华北国防医药,2005,17(3):162-163.

[8]刘绪文,孙云廷.罂粟碱的临床及药理作用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2006,6(9):697-698.

[9]李栋梁,李庆霞,彭代智.蛋白胶-罂粟碱复合体对肉芽创面镇痛效果观察.中华烧伤杂志,2009,25(5):1-2.

盐酸罂粟碱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手外科行罂粟碱肌内注射后出现硬结患者60例, 男性38例, 女性22例;年龄21~72岁;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其中断肢再植32例, 皮瓣移植术27例, 血管吻合术1例, 注射周期均为1周, 部位为臀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LJL40-HA氦氖激光治疗仪, 对硬结皮肤予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 每天2次, 上、下午各1次, 每次20min;对照组予土豆片外敷, 即将新鲜土豆洗净, 切成薄片, 面积应略大于硬结部位, 洗净臀部患处并擦干, 敷以土豆片, 干后即换, 每天多次。2d后观察患者硬结消退情况。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显效:硬结完全消退, 局部疼痛消失; (2) 有效:硬结基本吸收, 局部疼痛减轻, 但仍有肿块, 重压有痛感; (3) 无效:肿块硬结无变化, 压之局部疼痛或硬结发生纤维化[3]。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盐酸罂粟碱具有明显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可改善再植肢体血管的血液循环[4]。但长期注射易引起注射部位发红、肿胀、疼痛、硬结, 甚至臀部肌肉大面积肿块[5]。肌内注射后引起的硬结, 特别是注射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长期注射后,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同时也影响药物的吸收[6]。因此, 采用有效的方法治疗硬结对患者尤为重要。

通过对氦氖激光治疗肌内注射部位硬结的疗效观察, 发现治疗组起效时间、治愈率、有效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 应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注射部位硬结效果良好。LJL40-HA氦氖激光治疗仪是一种新型立式氦氖激光治疗机, 具有改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 属无痛、无菌、无不良反应的一类医疗仪器, 常用于理疗和各种炎症。氦氖激光波长632.8nm, 其照射能使血液中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 其生物效应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 调整机体免疫状态, 改善机体中毒状态, 改善血液循环, 提高机体免疫力。该激光波长对人体皮肤及软组织穿透能力强, 无损伤, 故可治疗软组织炎症[7]。氦氖激光能减少炎性渗出, 具有消炎作用, 降低神经末梢兴奋性, 提高痛阈, 并因血循环改善, 致痛物质的排除加快, 抑制致痛物质的合成而起到镇痛作用[8]。与土豆片外敷相比, 氦氖激光简便易行, 每天2次, 避免了反复更换、不易固定等缺点且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无不良反应, 不影响日常生活,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雪梅.马铃薯外敷预防罂粟碱肌注致肌肉硬结[J].现代护理, 2006, 12 (17) :1643.

[2] 宣善俊, 罗艳青.土豆片外敷治疗罂粟碱引起的局部硬结的效果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3) :382.

[3] 张春妹, 龚进红.微波照射对减少罂粟碱肌肉注射致肌肉硬结发生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15) :329.

[4] 程国良, 潘达德.手指再植与再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3-125.

[5] 刘翠云, 张瑶琴.罂粟碱肌注后局部微波理疗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 2005, 11 (19) :1625-1626.

[6] 金小清, 何贵蓉.肌肉注射后皮下硬结产生的原因及护理进展[J].全科护理, 2007, 5 (20) :3-6.

[7] 张泓.氦氖激光治疗百白破疫苗接种后硬结的疗效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医学卷, 2012, 9 (10) :52.

盐酸罂粟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353例DPN患者,其中男172例,女181例,年龄42~77岁,病程8~30年,均符合WHO关于糖尿病多发神经病变诊断标准[3]:包括(1)双下肢远端感觉异常,如疼痛麻木,发凉或灼烧感,或肢体远端无力等。(2)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SNCV),运动神经速度(MNCV)检查低于同年龄组正常均值以下2个标准差,正常参考值为本院肌电图结果。(3)神经电生理检查下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45 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40m/s。排除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和下肢功能异常且体位不能配合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3例和治疗组180例。对照组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3.7±9.8)岁,平均病程(8.3±4.5)年,其中男81例,女92例;治疗组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5.2±10.4)岁,平均病程(8.1±4.2)年,其中男91例,女8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降糖治疗方案: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并将血糖范围控制在空腹<7.0 mmol/L,餐后30min<10.0 mmol/L内。对照组给予甲钴胺1 mg加入1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推注,1次/d。治疗组给予罂粟碱30 mg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每日双侧股动脉交替注射。一疗程为15 d,痛性神经病变患者不得服用止痛药物。疗程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疗效,观察患者腓总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H-反射速度,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麻凉、疼痛全部消失,SNCV提高5 m/s。有效:麻凉、疼痛明显减轻,SNCV提高3~5 m/s。无效:麻凉、疼痛无好转或加重,SNCV无变化。显效+有效均计入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为83.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MNCV和SNCV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反射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数据如表2所示。

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组有4例出现局部注射痛,经减慢注射速度后缓解。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神经系统发生的多种糖尿病病变的总称,主要是由于糖尿病使下肢小血管发生病变及微循环障碍、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进一步可并发感染,引起溃疡及干湿性坏疽,治疗不及时常导致患者预后恢复较差[4]。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临床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常伴有麻木、蚁走样感觉,多从脚趾开始,随疾病的发展逐渐向上发展至膝盖上部。后期严重时会导致肌力减退、肌萎缩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加剧其心理痛苦[5]。

甲钴胺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可促进神经内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的代谢,从而加速DNA、RNA的合成,加快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改善神经组织传递及代谢障碍,常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但近年来有部分研究报道称它对患者的肢体麻木、刺痛等症状改善不明显。罂粟碱是一种阿片类生物碱,对血管有非选择性的扩张作用,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体内c AMP、c GMP的磷酸二酯酶活性,从而使c AMP、c GMP的含量增加,引起血管扩张,同时还能提高血氧含量,促进组织缺血导致的神经缺损症状的恢复[6]。临床实验显示在动脉内灌注罂粟碱能明显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已成为显微外科手术的常用药。本文中治疗组通过给予患者罂粟碱30mg进行双侧股动脉注射,总有效率达94.5%,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H-反射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罂粟碱的治疗效果更明显。

罂粟碱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通过股动脉局部给药可较快扩散至下肢血管,直接作用于发病部位,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该方法操作简单,安全性高,不会增加感染机会,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为众多重症糖尿病患者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罂粟碱使用的最佳浓度和给药间期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礼茜,李永航.前列腺素E1脂端球载体剂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实用糖尿病杂志,2005,1(2):23.

[2]刘锡钧.实用药物使用指南.北京: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331-336.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版).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8):1227-1245.

[4]芦奕.动脉持续灌注罂粟碱对兔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江苏医药杂志,2004,30(5):334.

[5]刘江华,邓国宝,刘志文,等.氯沙坦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11,23(6):357-358.

盐酸罂粟碱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3年8月在本院血液净化中心透析>3年的1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其中男66例, 女39例, 年龄38~75岁, 平均年龄 (52.6±11.3) 岁。随机分成两组, 即罂粟碱、潘生丁联合治疗组 (n=53) , 阿司匹林对照组 (n=52) , 两组在年龄、性别、原发病、血管吻合方式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因低血压、感染等因素造成AVF功能失用的不在入选之列。

1.2手术及给药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常规做Allen试验, 确保桡动脉、尺动脉供血良好, 手术侧肢体禁止静脉穿刺输液、抽血及打留置针等, 手式方式采用局部麻醉下在前臂桡侧行3~5 cm切口, 分别游离出头静脉、桡动脉后, 结扎头静脉远端后予以离断, 再在桡动脉切一长约0.5 cm切口, 用7-0无创缝合线将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 术中常规予以肝素钠溶液反复冲洗血管管腔, 治疗组缝合后出现血管痉挛时, 则用10 ml注射器抽吸罂粟碱注射液30 mg+生理盐水5 ml, 再将上述混合液滴在已缝合好的动静内瘘血管上直到痉挛缓解, 术后予以罂粟碱注射液30 mg肌内注射q.8h., 共3 d, 同时口服潘生丁50 mg, 3次/d, 1个月后减量至25 mg, 3次/d, 共3年;对照组术中、术后不用罂粟碱注射液, 术后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 共3年;两组病例术后常规予以可见光治疗, 将手术侧肢体抬高防止水肿, 同时防止内瘘受压、感染、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等一般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血管闭塞、血管狭窄、血管瘤样扩张、血管硬结的发生率及内瘘血流量、拔针后出血时间、动态静脉压、KT/V数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组血管闭塞1例, 占1.89%, 血管狭窄7例, 占13.21%, 血管硬结6例, 占11.32%, 血管瘤样扩张3例, 占5.66%;对照组血管闭塞8例, 占15.38%, 血管狭窄16例, 占30.77%, 血管硬结8例, 占15.38%, 血管瘤样扩张5例, 占9.62%;治疗组与对照组出现血管狭窄、血管闭塞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拔针后出血时间、内瘘血流量、KT/V数值、动态静脉压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中较好的一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在我国占有较大的比例, 根据数据统计, 约80%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为AVF[2], 由于患者老龄化、糖尿病等因素导致难以建立AVF或AVF通畅率差[3], 有研究表明, 预防性狭窄纠正可改善血管通路通畅率及使用寿命[4], 因此探究一种保护内瘘, 延长其使用寿命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形成是导致内瘘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其发生机制为: (1) 手术伤口疼痛刺激等因素可导致血管痉挛; (2) AVF术后血液动力学改变; (3) AVF手术中血管外科损伤造成血管内膜的内皮细胞损伤, 诱导血小板活化; (4) 术后出现低血压; (5) 内瘘血管受压等。后期内瘘功能丧失主要为: (1) 反复穿刺使血管内膜损伤引起纤维化; (2) 吻合口近端甚至动脉侧内膜层的异常增生失控导致管腔狭窄; (3) 高凝状态、局部感染、低血压、贫血纠正过快等亦是晚期血栓形成的因素[5], AVF血管出现闭塞时可导致AVF立即失用, 检查内瘘震颤消失, 彩超可见血栓形成;出现狭窄时则透析血液流量明显减低, 出现动脉瘤时随着瘤体的增大随时有破裂大出血的危险, 因而不得不进行手术切除, 最终影响AVF的使用寿命, 并影响透析效果。具体表现为内瘘震颤减弱、肢体肿胀、动态静脉压升高、拔针后的出血时间延长、透析血流量减少等[6]。

目前有研究表明, 内皮细胞损伤是静脉内膜增生的始发因素[7], 潘生丁能抑制内皮细胞表达CD62E, 控制内膜增生, 并能通过减少CD62P和CD154表达, 从而抑制血小板活化[8];潘生丁能抑制磷酸二酯酶, 使血小板中环磷酸腺苷增多, 增加前列环素 (PGI2) 的活性[3], 激活血小板腺苷酸环化酶, 抑制血小板形成血栓烷A2的功能;同时能直接抑制粘附因子。因而潘生丁能抗血小板聚集、控制内膜增生、减少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罂粟碱为一种阿片类生物碱, 对磷酸二酯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可增加组织内环磷酸腺苷的含量, 使平滑肌松驰[9], 对平滑肌细胞膜的钙离子内流有轻度抑制作用, 因而对外周血管有松驰作用, 是一种非特异性平滑肌解痉药, 临床上可用于松驰血管、支气管、胃肠平滑肌痉挛[10], 根据罂粟碱药物作用机理, 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术后使用罂粟碱注射液, 可减轻血管痉挛、增加内瘘血流量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值得注意的是, 罂粟碱过量时可能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 对肝脏亦有毒性, 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或过量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室颤等副作用。

目前对动静脉内瘘长期有效保护的临床研究报道不多, 临床工作中作者予以罂粟碱、潘生丁联用保护AVF, 治疗组出现血管闭塞、血管狭窄较对照组少,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血管瘤样扩张、血管硬结等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拔针后出血时间、内瘘血流量、KT/V、动态静脉压数值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 罂粟碱、潘生丁联用可防止早期血栓形成并延长AVF使用寿命, 有效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 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减轻了患者因AVF手术失败或功能丧失需再次手术的痛苦, 并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无明显毒副作用, 除3例出现轻微头晕外, 罂粟碱1周疗程结束后症状消失, 无一例出现其他严重副作用, 值得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 (AVF) 有效的保护方法。方法 10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即罂粟碱与潘生丁联合治疗组 (n=53) 和阿司匹林对照组 (n=52) , 观察两组患者血管闭塞、血管狭窄、血管瘤样扩张、血管硬结的发生率及内瘘血流量、拔针后出血时间、动态静脉压、尿素清除指数 (KT/V) , 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血管闭塞1例, 占1.89%, 血管狭窄7例, 占13.21%, 对照组血管闭塞8例, 占15.38%, 血管狭窄16例, 占30.77%,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与对照组内瘘血流量、拔针后出血时间、动态静脉压、KT/V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罂粟碱、潘生丁联用可延长AVF使用寿命, 有效保护自体动静脉内瘘。

关键词:罂粟碱,潘生丁,自体动静脉内瘘

参考文献

[1]董捷.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比较研究解读.中国血液净化, 2014, 13 (2) :103-105.

[2]王玉柱, 叶朝阳, 金其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中国血液净化, 2014, 13 (8) :549-550.

[3]王琼, 宋加荣.血管造瘘术后首次透析内瘘血流量与血管通路预后关系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4, 24 (18) :65-69.

[4]Allon M, Robbin ML, Young CJ, et al.Preoperative venousintimal hyperplasia, postoper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 stenosis, and clinical fistula outcome.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013, 8 (10) :1750-1755.

[5]王玉柱.血液净化通路.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98-99.

[6]王海燕.肾脏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981-1983.

[7]胡普平, 杨涛, 王玉柱.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增生机制研究进展.中国血液净化, 2011, 10 (10) :564-566.

[8]彭卫平, 汪明星, 黄永红, 等.罂粟碱联合潘生丁对动静脉内瘘早期血栓的防治效果观察.海南医学, 2012, 23 (7) :66-67.

[9]王应琼, 谭艳庆, 叶惠萍.罂粟碱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及保护作用.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 (26) :134-137.

上一篇:区域技术市场下一篇:13版清单计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