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替罗非班

2024-08-18

盐酸替罗非班(共8篇)

盐酸替罗非班 篇1

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 是临床上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心血管急症之一,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包括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病理特征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 并发不同程度的表面血栓形成, 进而导致远端血管栓塞、心肌缺血、缺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是重建冠脉灌注最有效的方法, 但冠脉介入操作会增加血栓脱落和远端微循环栓塞可能。盐酸替罗非班 (Tirofiban Hydrochloride) 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 能阻止纤维蛋白原与糖蛋白Ⅱb/Ⅲa结合, 从而阻止血小板的交联及血小板的聚集。我院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治疗应用替罗非班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6 例, 男48 例, 女38 例, 年龄46~79 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 例,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3例,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2 例。入选标准: (1) 年龄≥18 周岁; (2) 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胸痛及心电图ST-T改变 (2 个或2 个以上导联) , 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3) 肌钙蛋白为阳性 (>0.034 ng/ml) 。排除标准: (1) NYHA心功能Ⅲ~Ⅳ级, 心脏机械并发症、既往冠状动脉旁路搭桥者; (2) 未能良好控制的高血压 (>160/100 mm Hg) ; (3) 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者; (4) 活动性出血、3 个月内曾有过大手术外伤病史、6 个月内有脑血管意外病史; (5) 贫血 (血红蛋白< 90g/L) 及血小板减少症病史; (6) 既往有脑出血、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病史, 近期有重大手术、外伤或出血性疾病;妊娠、哺乳期妇女; (7) 对替罗非班过敏者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介入术前均常规口服拜阿司匹林300 mg及氯吡格雷300 mg, 术前给予负荷剂量替罗非班10ug/kg, 在3 min内静脉推注完毕, 随后按照0.15 ug/ (kg·min) 的速度静脉微量泵持续泵入24~36 小时, 术后均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 氯吡格雷75 mg每日1 次, 低分子肝素0.4 ml每12 小时1次, 同时给予其他心血管药物, 如硝酸酯类及他汀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术后24 h、36 h及30 d不良心血管事件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 的发生情况, 术后30d的门诊及电话随访MACE的发生情况。 (2) 出血事件, 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的出血、渗血和血肿情况, 观察患者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情况, 观察患者血小板减少情况。

2 结果

86 例患者PCI手术全部成功, 胸痛症状缓解, 术后无MACE发生;有3 例患者出现鼻衄, 2 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 6 例患者发生桡动脉穿刺部位的渗血和皮下淤斑, 经妥善处理后症状消失;患者均未出现颅内出血, 消化道出血等内脏严重并发症, 86 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3.1 用药护理

3.1.1 严格遵医嘱用药使用前充分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 适应征、禁忌征, 掌握用药方法、使用剂量及产生的不良反应;护士抽取药液时要做到剂量准确, 使用输液泵严格按医嘱泵入药剂,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输液泵运行正常。

3.1.2 不良反应的监测替罗非班与肝素和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在替罗非班治疗前、推注或负荷输注后6 h内以及治疗期间至少每天要监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正确抽取血标本:在患者平静状态下, 使用专用试管, 止血带使用时间控制在1 min内, 避免血液浓缩, 血液抽取后与抗凝剂充分混匀, 在30~60 min内送检, 以免溶血,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3.1.3 密切观察病情重点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评估面色、四肢末梢循环, 皮下出血、鼻腔及牙龈出血、穿刺点出血、呕血、黑便、颅内出血等[1]。如发生意识改变, 瞳孔不等大, 立即停用替罗非班并汇报医生。

3.1.4 合理保护血管应用替罗非班的患者尽量减少静脉穿刺, 有计划地使用血管, 应用静脉留置针, 必要时配合三通使用, 拔针后应延长局部按压时间, 以防出血。

3.2 心理护理注重健康教育, 高度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及时发现患者的负面情绪, 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进行疏导[2];耐心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术中术后使用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项, 减轻患者恐惧心理, 消除患者疑虑,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4 小结

PCI术可重建冠脉灌注, 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措施, 但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盐酸替罗非班可有效增加梗死相关区域再灌注, 降低心肌缺血再发生, 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3]。替罗非班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出血并发症, 因此要求护士在使用替罗非班期间, 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 重视患者局部症状的主诉, 早期发现, 早期处理,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俞永美.替罗非班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 :74-75.

[2]李烨, 宁清秀, 郝婧.两种健康教育方式缓解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焦虑情绪的效果比较.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5) :543-545.

[3]赛立夏.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3, 19 (15) :48-49.

盐酸替罗非班 篇2

关键词 替罗非班 急性冠脉综合征 超敏C反应蛋白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21

资料与方法

收治符合条件的ACS患者212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06例,男89例,女17例,年龄31~81岁,平均55.1±15.9岁;吸烟97例,超重36例,高血压74例,糖尿病61例,高脂血症35例,不稳定心绞痛62例,非ST段抬高型心梗35例,ST段抬高型心梗9例。B组106例,男84例,女22例,年龄35~79岁,平均57±14.3岁,吸烟93例,超重37例,高血压71例,糖尿病59例,高脂血症33例,不稳定心绞痛61例,非ST段抬高型心梗37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例。两组年龄、性别、吸烟、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梗、ST段抬高心梗、替罗非班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改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排除标准:未良好控制的严重高血压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急慢性感染、全身免疫结缔组织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出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入选标准:拒绝介入治疗的ACS患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拒绝溶栓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治疗方法:212例ACS患者依据病情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阿托伐他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0.4μg/(kg·分),30分钟,继之以替罗非班0.1μg/(kg·分),静滴36小时。B组仅给与常规治疗。A、B两组ACS患者分别于入组前即时静脉采血、开始实验治疗3天后早晨空腹静脉采血查hs-CRP、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并于实验治疗3天后评估A、B两组临床效果。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同等劳力程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心电图恢复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显示缺血性ST段恢复>50%;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或加重。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u检验,记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hs-CRP、MMP-2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讨论

ACS包括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梗和ST段抬高型心梗,病理生理变化为斑块由稳定转为不稳定,而斑块的不稳定性主要由于斑块局部炎性反应引起[1],在此基础上引发了血小板活化,因此抗炎、抗血小板及抗血栓在ACS的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替罗非班为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为血小板活化的最后共同通路,能快速、可逆抑制血小板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等配体的特异性结合,有效抑制多种因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抗血栓作用,同时替罗非班尚有一定的抗炎作用[2]。

有研究[3]证实替罗非班治疗ACS效果明显。本次试验证实替罗非班能够降低非介入治疗ACS患者炎性因子hs-CRP、MMP-2的浓度(P<0.05),改善非介入治疗ACS患者的治疗效果(P<0.05),因些对ACS患者应尽早应用替罗非班,但远期效果及不良反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Davies MJ.The 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eart,2000,83:361-366.

2 Azar RR,Badaoui G,Sarkis A,et al.Effect of high bolus dose tirofiban on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Clin Cardiol,2010,33:E14-E19.

3 Prism Study Investigators.A comparision of aspirin plus tirofiban with aspirin plus heparin for unstable angina.Platelet receptor inhibition in ischemic syndrome management[J].N Engl J Med,1998,338:1

盐酸替罗非班 篇3

患者男性,71岁,主因“阵发性胸痛3月,加重2h,伴胸憋、气短、周身乏力”,于2009年6月11日入住巴彦淖尔市医院,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血压2级。入院后按照心内科常规护理,查心肌酶正常,肝、肾功能正常,查PLT为102×109/L,尿BLD阴性,出凝血时间正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ST-T改变。遵医嘱给予拜阿斯匹林100mg/d,波立维75mg/d口服,低分子肝素钠5000U皮下注射2次/d,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扩冠治疗。治疗15d心绞痛症状仍频繁发作,于2009年6月27日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右冠状动脉次全闭塞,于右冠状动脉植入3枚支架,术后遵医嘱给予静点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以6mL/h持续泵入。用药前急查PLT为104×109/L,尿BLD阴性,出凝血时间正常,且无出血倾向。在维持用药4h后患者排尿疼痛并可见血尿。遵医嘱立即停止泵入此药,并给予对症处理,急查出凝血时间正常,尿BLD+3, PLT9.6×109/L,患者神志清楚,体温36.3℃,脉搏74次/分,律齐,血压115/75mmHg,皮肤穿刺点有少量渗血。患者紧张、恐惧,给予心理安慰护理。停药1h后上述症状缓解。1d后复查尿常规,BLD+2,密切观察并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3d后尿路出血消失,周身无其他出血倾向,复查尿常规、BLD阴性(-),患者无其他不良反应,1周后患者出院时无出血现象,给予出院护理指导。

2 护理讨论

该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已进行各项检查,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单独泵入此药时,发生尿痛、尿路出血,停用此药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逐渐缓解,考虑为替罗非班不良反应所致。欣维宁是近年来临床上用于抗血小板凝集的新药,使用前护士应了解该药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掌握用药的方法、剂量及产生的不良反应。在确保静脉通畅的情况下,严格按医嘱的剂量泵入,告知患者及家属,勿擅自调节速率,以免造成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或剂量过大而引起不良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同时监测血常规、尿常规和出凝血时间、血小板情况。

3 并发症的护理:主要是针对出血的处理[1]

本例患者在发现肉眼血尿时立即停止静脉滴注此药,1h后血尿颜色变浅。重点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评估面色,四肢末梢循环,皮下出血,鼻腔及牙龈出血,穿刺点出血,呕血,黑便等。准确记录出入量情况来判断有无大出血的迹象。在以上护理基础上,应给予止咳、通便方面的治疗和护理,防止颅内压增高引起颅内出血。在发生出血并发症时,患者往往紧张、焦虑、恐惧,这时我们要亲近患者,给予心理疏导,积极主动安慰患者,消除其顾虑及不良情绪。

4 健康指导

用药期间告知患者及家属勿挖鼻及用力擤鼻,使用软毛刷刷牙;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粗糙及带刺食物摄入,多食水果蔬菜,保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缓泻剂;告知患者及家属若出现鼻腔、牙龈及皮肤黏膜出血, 大小便颜色变化, 静脉穿刺处有瘀血时请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5 结论

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血小板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防止血栓形成[2],它作为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新一代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各类出血,所以要求护士在静滴此药期间,严密观察,加强巡视,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早期发生,早期处理,使治疗顺利进行。

关键词:替罗非班,尿路出血,护理

参考文献

[1]Mulot A, Moulin F, Fohlen-Walter A, et al.Pracal approach to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hrombocytopessociated with tirofiban treatment[J].Am J Hematology, 2007, 7 (1) :67-71.

盐酸替罗非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盐酸替罗非班辅助治疗组) 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 每组各68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 且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感染、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观察组中, 男41例, 女27例;年龄51~73岁, 平均65.7岁;病程5~23年, 平均12.4年;其中, 不稳定性心绞痛37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3例,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例。对照组中, 男43例, 女25例;年龄52~76岁, 平均64.9岁;病程4~26年, 平均13.1年;其中, 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24例,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9例。两组患者从年龄、性别、病程、发病类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及ACEI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 开始给予0.4μg/ (kg·min) 持续滴注30 min, 输注完毕后, 继续以0.1μg/ (kg·min) 的剂量持续治疗60 h。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56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显效41例, 有效14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80.9%。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ayndrome, ACS) 特指冠心病中急性发病的临床类型,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NSTEMI) 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其共同病理基础是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发生变化, 如斑块内出血使之迅速增大, 斑块破裂出血或表面破损局部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 血管发生痉挛等, 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性阻塞。不稳定斑块也称为易损斑块或软斑块, 其覆盖的纤维帽中平滑肌细胞少, 胶原含量少, 因而较薄;而脂质核心较大, 所含脂质较多, 因而较软;其外形不规则呈偏心性分布。此时如有血流动力学变化, 局部产生涡流、应切力波动、狭窄远端血流不稳定或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 可使纤维帽与正常内膜交界处破裂。纤维帽钙化时, 其顺应性降低也容易破裂[2]。破裂后如血栓形成未完全阻塞冠状动脉则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 其最终可发展为完全阻塞而发生NSTEMI或STEML患者出现胸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因此临床治疗需及时而有效。对于ST段抬高的ACS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可首选再灌注治疗;而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 可首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和硝酸酯类药物治疗[3]。

盐酸替罗非班为一种新型的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可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 IIb/IIIa受体的结合, 静脉注射本品可以呈现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体外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抑制血栓形成[4]。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以及时有效地抑制冠状动脉中斑块阻塞的形成及血栓形成。对ACS患者初始剂量应较大, 在短期内进行快速输注, 一般输注速度为0.4μg/ (kg·min) 持续滴注30 min, 滴注完成后还应以较小的滴注剂量进行持续输注, 一般维持50 h以上[5,6,7,8]。起始大剂量输注对突发性局部斑块破裂或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管阻塞具有良好的清除和软化作用, 可以将短暂的血管阻塞最大化畅通, 减少病发后遗症的可能性。文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及时应用盐酸替罗非班, 能够在短期内抑制血管内血小板的形成和聚集, 减少血管阻塞程度, 从而为冠状动脉的再畅通赢得了时间[9]。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心血管观察发现, 观察组病患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总有效率为94.1%, 而对照组病患的治疗总有效率只达到了80.9%, 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盐酸替罗非班具有良好的血管疏通功能, 且可在一定时间内持续抑制血小板的再凝集, 保护冠状动脉的持续畅通。

综上所述, 盐酸替罗非班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理想,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盐酸替罗非班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3月~2010年5月收治的13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 (盐酸替罗非班辅助治疗组) 和对照组 (常规治疗组) , 每组各68例,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显效56例, 有效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显效41例, 有效14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为80.9%。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效果理想, 改善患者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

参考文献

[1]张宏力.辛伐他汀联合羟苯磺酸钙预防高危人群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J].河北医药, 2010, 36 (19) :124-125.

[2]张军堂.辛伐他汀并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J].临床医学, 2010, 23 (9) :347-348.

[3]王雪梅.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41例疗效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 12 (8) :34.

[4]李岚, 姜述斌, 帕尔哈提.替罗非班治疗中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 (15) :37.

[5]黄晓宇.国产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 15 (4) :68-69.

[6]李京芳.盐酸替罗非班用于行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6) :44-45.

[7]党立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两种不同形态ST段抬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7) :141.

[8]袁萍, 王新丽, 李志宏.盐酸替罗非班在PCI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0) :51-52.

盐酸替罗非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ACS患者120例,其中,男62例,女58例;年龄45~82岁,平均(63.48±10.26)岁;合并原发性高血压76例、糖尿病28例。将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临床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疾病、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两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即患者入院后给予嚼服阿司匹林300 mg和氯吡格雷300 mg,继以阿司匹林100 mg,1次/d和氯吡格雷75 mg,1次/d维持口服;临床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以10μg/kg的剂量3 min内静脉推注,然后以0.15μg/(k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48 h[3]。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后48 h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出血情况包括,(1)重度出血:血红蛋白降低>50 g/L,合并颅内出血,血细胞比容下降>15%;(2)中度出血:血红蛋白下降30~50 g/L,血细胞比容下降9%~15%;(3)轻度出血:血红蛋白下降<30 g/L,血细胞比容下降<9%[4]。(2)记录治疗后1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再发心肌梗死、顽固性心绞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血情况的比较

治疗后48 h临床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后1个月临床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及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的可逆性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最后的共同通路,有效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来达到抗凝,防止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形成血管再通,从而减少患者的缺血发生率[5]。本研究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48 h后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后心肌梗死及反复心绞痛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是有效,且相对安全的。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ACS患者12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临床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两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临床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8 h内出血事件发生率及术后1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48 h,临床观察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临床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及顽固性心绞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两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参考文献

[1]Brian P G,Gurtis M R,Eric J T.The Cleveland Clinic Cardiology Board Review[J].Lippincott Williams wikins,2009,6(8):134.

[2]Foo K,Cooper J,Deaner A,et al.A single serum glucose measurement predicts adverse outcomes across the wholerange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eart,2003,89(5):512.

[3]张红雨,王佩显,曹艳君,等.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研究[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27(1):25-29.

[4]Montalescot G,Barragan P,Witlenbery O,et al.Platelet glycopretionⅡb/Ⅲa inhihition with coronary stenting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N Eng J Med,2001,21(10):1895-1903.

盐酸替罗非班 篇6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盐酸替罗非班,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

盐酸替罗非班是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是目前用于临床最强的抗血小板药物。我们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ACS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入选标准:(1)年龄18~70岁;(2)ACS症状发作24h内,伴有反复发作的胸痛及典型的ST-T段改变或血清酶水平变化。排除标准:具有明显诱因的心绞痛(如贫血、心律失常)、曾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血管重建术、严重肝肾肺功能不全、受试药物过敏、48h内以已溶栓及具有抗凝禁忌证。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血糖、胸痛时间、心功能、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他汀类药物,疗程2周。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集团公司,批号051002,每支5mg)。用法:诊断明确后,试验组立即静脉内推注10μg/kg,然后静脉泵人0.1μg/kg维持48h。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1)心血管事件发生次数、例数及∑ST。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新近心肌梗死、心绞痛恶化;(2)观察出血、穿刺部位血肿/渗出及血栓并发症。(3)给药前和给药后24h内各测定血小板计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缺血事件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ST变化(表1);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见(表2)。

注: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注:两组间比较,P<0.05

2.2 副作用

两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均为轻、中度出血,主要为皮肤黏膜和牙龈的出血),试验组稍多,停用替罗非班后即缓解,未作任何处理,均可耐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检查技术的进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ACS用着共同的发病机制[1]: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在不稳斑块时)的基础上血栓形成。同时认识到血小板激活及所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导致病变部位微循环障碍[2],因此应用有效的抗血栓形成药物治疗ACS,尤其对血小板功能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非常关键。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和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步骤,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血小板活化可诱导GPⅡb/Ⅲa受体发生构象变化,导致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明显增加,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目前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只能分别阻止血小板活化的其中一条途径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GPⅡb/Ⅲa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特异性高的非肽类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能阻断引起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通过其强大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病变部位血栓负荷,抑制血小板激活过程中缩血管和炎性物质的释放,同时增加内皮细胞介导的扩血管作用,从而提高心肌细胞水平再灌注,发挥其抗血小板及随之产生的冠状动脉微循环改善效应[2,3],从而减少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

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使早期行介入治疗的ACS患者明显受益[4,5],对不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能否受益,Boersma等[6]分析了6个大型的临床试验中31402例患者,结果表明,在随机分组后30d内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组发生心肌梗死或死亡的人数较安慰剂组或其他对照组明显降低。且高危患者所获绝对治疗效益最大。本试验结果表明:用药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ST均较用药前明显下降,试验组下降更明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及P<0.01);试验组发生心绞痛恶化、急性心肌梗死,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者均少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源性猝死也外较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均为轻、中度出血,主要为皮肤黏膜和牙龈的出血),试验组稍多,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停用替罗非班后即缓解,未作任何处理,均可耐受。同时显示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影响,与相关报道一致。

总之,盐酸替罗非班作为一种高选择性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安全性好、临床疗效确切,与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合用,在充分抗凝抗缺血治疗的基础上,能使ACS患者的终点事件显著下降,明显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和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Fuster V,Badimon L,Badimon JJ,et al.The pathogeness of coronary artery diease and the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N Engl J Med,1992,326(4):242-250.

[2]Mukherjee D,Molitermo DJ.Achiening tissue level perfusion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m J Cardiol,2000,85(1):39-46.

[3]沈杰,沈卫峰.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6,33(2):156-159.

[4]Stone G W,Molierno DJ,Bertrand M,et al.Impact of cinial syndrome acuiy on the diferental response to glycoprotenⅡb/Ⅲa inhibitors in pat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stentng the TARGET tral[J].Circultion,2002,105(18):2345-2354.

[5]Crouch MA,Nappi J M,Cheangk I.Glyco-protenⅡb/Ⅲa receptor inbibiors in percutan coro-nary intervention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nn Pharmacother,2003,37(6):860-875.

盐酸替罗非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STEMI行直接PCI的82例患者。STEMI诊断标准:胸痛持续≥30min;相邻两个或以上导联ST段抬高肢导≥1mm, 胸导≥2mm;心肌酶升高。急诊PCI指征:STEMI发病时间<12h。排除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深部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等患者。无复流定义: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后, 无夹层的前提下, 出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 (TIMI) 血流<3级。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 男28例, 女16例, 年龄32~88 (62.2±7.9) 岁;对照组38例, 男21例, 女17例, 年龄32~85 (61.8±8.1)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既往心肌梗死史、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梗死部位、IRA、再通时间、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等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PCI术前给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600mg口服, 以桡动脉为穿刺径路, 穿刺成功后经鞘管内注入肝素3000单位, PCI前加注肝素8000单位, 术中每延长1h鞘管内追加肝素2000单位。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IRA, PCI仅处理IRA, PCI操作按标准PCI术实施。两组患者出现无复流后均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100~400μg, 观察组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10μg/ (kg·min) , 3~5 m i n注射完毕, 随后以0.0 7 5μg/ (k g·m i n) 剂量维持静点24~48h。对照组PCI术后按上述方法给予替罗非班。替罗非班为武汉远大制药集团生产的欣维宁,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165。

1.2.2 冠状动脉造影

PCI术前后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图像, 由2名高年资介入医师独立评估TIMI血流情况。0级:无心肌显影或造影剂密度;1级:仅有少许心肌显影或造影剂密度;2级:有中度心肌显影或造影剂密度, 但不及同侧或对侧非IRA造影时的心肌显影或造影剂密度, 心肌部分灌注;3级:正常心肌显影或造影剂密度, 与同侧或对侧非IRA造影时的心肌显影或造影剂密度相当, 心肌完全再灌注。

1.2.3 临床指标

(1) 心电图ST段回落率:由2位专科医师分析心电图, 术前即刻和术后90min记录标准18导联心电图, 观察抬高的ST段回落情况, 计算ST段完全回落率 (ST段回降≥70%) 。 (2) 心肌标志物: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和肌钙蛋白T (c Tn T) 峰值, 评估心肌细胞坏死量。 (3) 出血并发症:观察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出血并发症。出血程度的分类按照TIMI实验的标准, (1) 严重出血:大出血 (血红蛋白下降>50g/L或血细胞比容下降幅度>15%) 或危及生命的出血, 如脑出血; (2) 轻度出血:自发性出血 (如肉眼血尿或呕吐鲜红色血液) , 显性出血 (呕吐为咖啡色且隐血实验阳性;黑便且隐血实验阳性;血肿或腹膜后出血) , 并引起血红蛋白下降幅度>30g/L或血细胞比容下降幅度>10%, 隐性出血 (未能找到出血部位, 或所见的出血不能解释血红蛋白下降幅度>40g/L或血细胞比容下降幅度>12%) ; (3) 局部出血:穿刺部位局部血肿直径>2cm。 (4) 主要心血管事件 (MACE) 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PCI术后30d内MACE, 包括任何原因的死亡、新发的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两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结果两组IRA、病变血管支数及发病至行PCI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术后再灌注

观察组术后TIMI3级血流42例 (95%) , 对照组30例 (79%) , P=0.0 2 8;观察组S T回落4 3例 (9 8%) , 对照组3 1例 (8 2%) , P=0.034;观察组2例无复流 (5%) , 对照组8例 (22%) , P=0.042;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心血管事件

观察组新发心肌梗死1例, 对照组2例;观察组梗死后心绞痛2例, 对照组8例;观察组心力衰竭3例, 对照组8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种原因死亡都出现1例。观察组出现梗死后心绞痛及心力衰竭较对照组少 (P<0.05) , 新发心肌梗死及各种原因死亡两组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 出血并发症

两组患者均无大出血。观察组轻度出血3例, 局部出血3例, 出血发生率13.6%。对照组轻度出血1例, 局部出血4例, 出血发生率13.1%。两组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已显示了抗血小板治疗对STEMI的益处, 盐酸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糖蛋白 (GP) IIb/IIIa受体拮抗剂, 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不同, 盐酸替罗非班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 抑制纤维蛋白原和GPIIb/IIIa受体的结合, 具有可靠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特别对于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来说, 可以提高围手术期的安全性。2011年ACC/AHASTEMI指南指出, 替罗非班的推荐级别在提高。首先, 推荐替罗非班应用于非常高危的、在双联抗血小板基础上还反复发生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其次, 如果患者需行急诊PCI手术, 患者在术前服用了阿司匹林, 但未予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时, 替罗非班的推荐级别实际上要高于氯吡格雷。

不稳定斑块破裂和血小板的激活业已证实为STEMI的始发因素, 尽管PCI开通了IRA, 但在治疗过程中破碎的粥样斑块、坏死脂质、炎性物质流向血管远段, 同时PCI治疗可引起强烈的血小板活化, 均增加了远端微循环栓塞的可能性。但是, 大部分临床医师意识不到在PCI术前用药, 而是在PCI术中发现支架内血栓负荷重或者是有无复流时, 才将替罗非班作为补救性措施应用于介入治疗术中或术后。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会使大部分微循环栓塞患者没有或延缓使用替罗非班, 引起心脏功能下降。本研究采用上游治疗, 即PCI术前应用替罗非班与PCI术后应用相比较, 观察组TIMI血流3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无复流、心力衰竭发生率及梗死后心绞痛均低于对照组 (P<0.05) ;两组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该研究结果表明, 上游治疗提高了STEMI患者的再灌注, 改善了STEMI早期的心功能, 减少了无复流, 降低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没有增加患者的出血并发症。但该研究的样本较少, 观察时间较短, 今后尚需要大样本长期观察。

参考文献

盐酸替罗非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入选标准: (1) 先兆:急性心肌梗死前出现的先兆以频发心绞痛最常见, 其次是胸闷。 (2) 疼痛: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中最早出现, 最为突出的症状。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性质和发生部位很相似, 须予以鉴别:心肌梗死的疼痛多无明显诱因, 常发生于安静时;发作后经安静休息不能使之消失, 含硝酸甘油也无明显效果。 (3) 全身症状: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一般在发病24~48h出现, 为组织坏死及炎性反应的非特异性表现。 (4) 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 特别是当疼痛剧烈时, 常发生恶心、呕吐, 少数患者以此为主要症状, 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受病变处的心肌刺激有关。 (5) 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中心律失常的检出率高达75%~95%, 发病早期即可出现。常见的心律失常有以下几种: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加速性交界性心律、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6) 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4%~48%存在不同程度的左心衰竭。表现为双肺有湿音, 窦性心动过速及第3心音奔马律, 可有轻重不一的呼吸困难。严重者发生肺水肿。严重右心室梗死患者伴有右心衰竭。 (7) 休克:急性心肌梗死中心原性休克的发生率约为4.6%~16.1%, 是由于心肌梗死面积广泛 (40%以上) , 心排出量急剧下降所致。 (8) 不典型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可以不发生疼痛。无痛病例绝大多数有休克、重度心力衰竭或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或发生于外科各种手术后, 胸痛被其他严重症状所掩盖[1]。46例至少有4条以上。

1.2 方法

STEMI患者在血管成形术中指引钢丝穿过狭窄病变处开始向冠状动脉内推注盐酸替罗非班10μg/kg, 3min推注完毕后选择合适的支架覆盖靶血管, 术后要以0.15μg/ (kg min) 静脉微量泵入维持24~36h术后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 (克赛) 4100U, 每日2次皮下注射, 口服阿司匹林0.1g每日1次, 氯吡格雷75mg每日1次, 阿托伐他汀 (立普妥) 10mg每日1次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1) 心电图:急性心肌梗死完整的心电图诊断需具备以下几点:坏死性Q波、损伤性ST殷和缺血性T波的改变;上述改变的动态演变, 可分为极早期、急性期、亚急性期、陈旧期四个阶段, 通过一定导联上的上述改变反映心肌梗死的部位。 (2)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增高常与体温升高平行发展, 出现于发病后24~48h, 持续数日, 计数在 (10~20) ×109/L, 中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3)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约在发病后24~48h出现, 持续2~3周。常为轻-中度增快。 (4) 血清酶测定:血清酶的测定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很有价值, 尤其是对症状不典型或症状典型而心电图未出现典型改变时。目前临床上常测定的血清酶有肌酸磷酸激酶 (CPK) 、丙氨酸转氨酶 (S-GOT) 、乳酸脱氢酶 (LDH) 及其同功酶。肌酸磷酸激酶增高时间最早, 急性心肌梗死后5~8h开始上升, 24h达高峰。乳酸脱氢酶增高的时间最晚, 在梗死后24~48h开始上升, 3~6d达高峰[2]。

2 结果

替罗非班使用的患者术后24h发生MACE的2例, 30d发生的MACE 3例, 明显低于同期只用PCI的患者。心肌灌注血流分级Ⅱ和Ⅲ比较, 二者有明显差异。

3 护理小结

3.1 出血事件观察及护理

本组2例患者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经调整替罗非班的剂量及洛赛克抑酸、止血云南白药保护胃黏膜后, 粪便隐血试验转为阴性。2例患者轻度牙龈出血, 无皮肤黏膜出血, 6例血小板减少。

3.2 术后MACE、心肌灌注血流的观察

本组术后24h MACE发生有2例, 30d电话随访患者3例发生MACE。

3.3 适应证

(1) 因血管弹性回缩等原因造成的血管腔残余狭窄≥30%。 (2)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球囊扩张 (PTCA) 造成血管夹层、严重内膜撕裂、急性血管闭塞或濒临闭塞。 (3) 病变部位有血栓影、血管腔内不光滑, 前向血流缓慢, 患者有心绞痛发作和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3.4 禁忌证

(1) 冠状动脉狭窄<50%。 (2) 未受保护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或左主干相当病变 (前降支、回旋支起始部同时存在严重狭窄) 。 (3) 多支血管严重钙化、弥漫性粥样硬化。 (4) 陈旧性完全阻塞病变 (相对禁忌证) 。 (5) 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存在尚未控制的感染、近期内有出血及外伤史。 (6) 患者本身原因不能耐受手术者。

3.5 术前准备

3.5.1 患者全身情况的评价

(1) 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血色素、血型;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彩超;心脏负荷实验;胸片;测生命体征;描记12导联心电图。 (2) 注意观察:肺、肝、肾疾病;过敏性疾病;出血性疾病;脑卒中;消化道溃疡;周围血管疾病等。

3.5.2 药物准备

(1) 遵医嘱使用口服抗凝剂 (抵克力得, 术前48h开始口服, 250mg, 2次/d) 。 (2) 遵医嘱使用静脉抗凝剂 (低分子肝素, 100μg kg, 2次/d, 皮下注射5d或肝素静脉滴注) 。

3.5.3 患者准备 (术前1d)

(1) 碘过敏试验。 (2) 抗生素皮试。 (3) 备皮。 (4) 配血等。

3.5.4 其他准备同冠状动脉造影术。

3.6 操作流程

(1) 连接心电监护、静脉留置输液。 (2) 配齐手术台上所需物品。 (3) 连接测压管、对比剂。 (4)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穿刺右侧股动脉 (桡动脉、肱动脉) , 进入7F鞘管, 鞘管内注入肝素2500μg, 进入短导丝, 拔出7F鞘管芯, 沿鞘管进入导管及导丝, 进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 核实病变部位、形态, 选择合适的支架。 (5) 选择使用球囊膨胀型支架:在PTCA术后, 通过导管将支架送至狭窄的血管处, 通过球囊的压力充盈使支架扩张并固定在病变的血管中, 然后再对支架进行扩张, 使支架稳定。 (6) 选择使用自扩式支架:在PTCA术后, 将准备好的支架放置器经导引钢丝沿导管送至病变的血管处, 然后撤除限制性外鞘, 支架便可自动扩张而支撑在血管病变处。 (7) 如需要放置多个支架时, 应先放置血管远端的支架。 (8) 术毕拔除导管, 将鞘管留置于血管内并将其固定, 弹力绷带包扎, 送回监护病房[3]。

3.7 并发症

(1) 支架内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 (2) 血管内支架移位和脱落。 (3) 其他同PTCA并发症。

摘要:报道了盐酸替罗非班在4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STEMI) 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中的应用。46例患者术中、术后使用替罗非班, 术后24h及30dMAC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只用PCI的患者, 并且提高了梗死相关血管 (IRA) 心肌灌注血流 (TIMI) , 但使用替罗非班组的患者出血事件稍多。总之盐酸替罗非班应用于急诊PCI术治疗急性STEMI患者效果良好,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盐酸替罗非班,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心肌梗死

参考文献

[1]黄照河, 贾满盈, 侯玉清, 等.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心肌灌注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7, 23 (2) :106-107.

[2]秦华, 梁先明.新型血小板C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J].中国新医药杂志, 2002, 11 (3) :197-199.

上一篇:我国会计信息化下一篇:消除教师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