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检测技术名词解释

2024-09-11

药物检测技术名词解释(通用6篇)

药物检测技术名词解释 篇1

1.药物标准: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生产、工艺、贮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验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2.性状:是对药物的外观、嗅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的规定,反映了药物特有的物理性质。

3.熔点:一种物质按规定方法测定,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在熔化时自初熔到全熔的一段温度。

4.比旋度:在一定波长和温度下,偏振光透过长1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

5.吸收系数:在给定的波长、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称为吸收系数。

6.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者理化性质的特性,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7.专属鉴别试验: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理化性质的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判断药物的真伪。

8.比移值: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百度)

9.色谱鉴别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色谱条件下,产生各自的特征色谱行为(比移值或保留时间)进行的鉴别试验。

标准物质:系指供试品中物理和化学测试及生物方法试验用,具有确定特性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或者给供试药品赋值的物质,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对照药材、参考品。

10.标准品:用于生物鉴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μg)计,以国际标准品标定。

11.对照品,:用于结构确切物质(如化学药)分析。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进行计算后使用。

12.鉴别:根据药物的某些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特性所进行的试验,以判定药物的真伪。

13.检查:是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四个方面的状态所进行的试验分析。

14.制剂的规格:制剂的规格,系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重量(或效价)或含量(%)或装量,即制剂的标示量。

16.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含量测定中的“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系指按供试品所消耗滴定液的量(ml)与空白试验中所消耗滴定液的量(ml)之差进行计算。

17.含量(效价)测定:采用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药品(原料及制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的测定。

19化学试剂的纯度与药物纯度的区别:均规定所含杂质的种类和限量.药物纯度从用药安全、有效和对药物稳定性等方面考虑,只有合格品和不合格品.试剂纯度是从杂质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对使用的影响以及试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目的加以规定,它不考虑杂质对生物体的生理作用及毒副作用.20.纯度:药物的纯净程度。

21.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22.一般杂质:指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

23.特殊杂质:指在药物的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它是由于药物的性质、生产方法和工艺条件等原因,引入的杂质。

24.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

25.重金属: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代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26.干燥失重: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用于检查药物中的水分及其他挥发性物质。

27.凯氏定氮法: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馏出并为过量的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碱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

28.氧瓶燃烧法:系指将含有待测元素的有机药物置于充满氧气的密闭的密闭的燃烧瓶中充分燃烧,使有机结构部分彻底分解为CO2和H2O,待测元素根据电负性的不同转化为不同价态的氧化物,被吸收于适当的吸收液中,再根据其性质和存在方式选择方法进行分析。

29.容量分析法:将已知浓度的滴定液由滴定管滴加到被测药物的溶液中,直到滴定液与被测药物反应完全,然后根据滴定液的浓度和被消耗的体积,按化学计量关系计算出被测药物的含量。

30.滴定度:每1ml规定浓度的滴定液所相当的被测药物质量。《中国药典》用毫克(mg)表示。

31.朗伯-比尔定律:单色光辐射穿过被测物质溶液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被测物质吸收的量与该物质的浓度和液层的厚度(光路长度)成正比。

32.系统适用性试验System Suitability Test:用规定的对照品溶液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在规定的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必要时可对色谱进行适当的调整,以符合要求。

33.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34.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接近的程度。

35.专属性:指有其他成分(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36.LOD: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37.LOQ:试样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浓度(µg/ml),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准确度和精密度。

38.线性:在设计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39.范围:能达到一定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测定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40.耐用性: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的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41.制剂分析:利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乃至微生物测定方法,对不同剂型的药物制剂进行分析,以检验被检测的制剂是否符合质量标准规范的要求。

42.单方制剂:单一的一种药物制成的制剂。

43.复方制剂:是含2种及2种以上药物的制剂。

药物(drugs)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是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GLP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GCP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鉴别:根据药物的特性,采用专属可靠的方法,证明已知药物真伪的试验。

杂质检查:即纯度检查,对药物中所含杂质进行检查和控制,以使药品达到一定的纯净程度而满足用药要求。

含量测定:药品(原料及制剂)中所含特定成分的绝对质量占药品总质量的分数称为该成分的含量,凡采用理化方法对药品中特定成分的绝对质量进行的测定称为含量测定。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标准、规格的法典,一般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持编纂、颁布实施,国际性药典则由公认的国际组织或有关国家协商编订。

凡例(General Notices)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物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标准品 系指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或ug)计,以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对照品化学药品标准物质常称为对照品。精密称定 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精密量取 系指称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

恒重 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灵敏度法 系指在供试品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试剂,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不得有正反应出现。古蔡氏法(Gutzeit)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标准砷斑比较,判断供试品中砷盐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炽灼残渣检查法(residue on ignition)炽灼残渣系指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再经高温炽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炽灼残渣检查用于控制有机药物经碳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中非挥发性无机杂质。

残留溶剂(residual solvents)是指在合成原料药,辅料或制剂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中未能完全除去的有机溶剂。

高低浓度对比法 高低浓度对比法(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先配制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然后稀释一定倍数得到另一低浓度溶液,作为对照溶液。将两种溶液点样,展开后,比较所得斑点。

热分析(thermal analysis)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精确记录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浓度校正因子(F)表示滴定液的实测浓度是规定浓度的倍数。

回收实验是“对照试验”的一种。当所分析的试样组分复杂,不完全清楚时,向试样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组分,然后进行测定,检查被加入的组分能否定量回收,以判断分析过程是否存在系统误差的方法。所得结果常用百分数表示,称为“百分回收率”,简称“回收率”。准确度 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香草醛反应 巴比妥类药物分子结构中,丙二酰脲基团中的氢比较活泼,可与香草醛在浓硫酸存在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棕红色产物。

水解后剩余滴定法 利用阿司匹林酯结构在碱性溶液中易于水解的特性,加入定量过量的氢

氧化钠滴定液,加热使酯键水解后,再用硫酸滴定液回滴定剩余的氢氧化钠滴定液。

两步滴定法 水解后剩余量滴定法的改进,系指测定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中和制剂中的酸性水解产物和酸性稳定剂,同时中和阿司匹林的游离羧基,第二步水解与滴定,即水解后剩余量滴定法。

双相滴定法 采用两种互不相容的溶剂在分液漏斗中进行的滴定。某些化合物的酸碱形式分别仅溶于水和有机相,如果在单一相溶剂中进行酸碱滴定,那么析出的酸/碱因不溶于该溶剂而析出,导致滴定终点判断困难。

重氮化偶合反应 分子结构中具有芳伯氨基或潜在的芳伯氨基的药物,均可发生重氮化反应,生成的重氮盐可与碱性β萘酚耦合生成有色的偶氮染料。

溴量法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和重酒石酸间羟胺原料药采用溴量法测定含量,原理系药物分子中的苯酚结构,在酸性溶液中酚羟基的邻对位活泼氢能与过量的溴定量的发生溴代反应,再以碘量法硫代硫酸钠滴定测定剩余溴。

羟肟酸铁盐反应 含有内酯的化合物,羧酸衍生物和一些酯类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与羟胺作用,生成羟肟酸,在稀酸中与高铁离子呈色。

亚硝酸钠滴定法 药物分子结构中具有芳伯氨基或水解后具有芳伯氨基,在酸性溶液中可与亚硝酸钠反应,可用亚硝酸钠滴定法测定含量。

永停滴定法(dead-stoptitration),又称双安培滴定法(doubleamperometrictitration),或双电流滴定法,是根据滴定过程中电流的变化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属于电流滴定法 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 甾体激素类药物分子结构中含有甲酮基以及活泼亚甲基时,例如黄体酮,能与亚硝基铁氰化钠反应,生成蓝紫色产物,该反应是黄体酮的专属灵敏的鉴别方法。酸性染料比色法 是针对生物碱药物,在一定的PH条件下,可与某些酸性染料结合显色,而进行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少量供试品,尤其是小剂量药物制剂的定量分析,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和准确度。

Vitali反应 该鉴别反应系托烷生物碱类的特征反应,原理是阿托品,莨菪碱等莨菪烷类生物碱结构中的酯键水解后生成莨菪酸,经发烟硝酸加热处理,转变为三硝基衍生物,再与氢氧化钾的醇溶液和固体氢氧化钾作用脱羧,转化成具有共轭结构的阴离子而显深紫色。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在流动相总加入与呈解离状态的待测组分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对试剂,两者形成中性离子对化合物,增加了被测样品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溶解度,使被测组分的分配系数增大,达到样品组分分离测定的目的。

三氯化锑反应(carr-price反应)维生素A在饱和无水三氯化锑的无醇三氯甲烷溶液中显蓝色,渐变成紫红色,其机制维生素A和氯化锑中存在的亲电试剂氯化高锑作用形成不稳定的蓝色碳正离子。

三点校正法 对于维生素A杂质的无关吸收在310~340nm的波长范围内几乎呈一条直线,且随波长的增大吸光度下降。物质对光吸收呈加和性的原理。

效价(IU/g)效价系指每克供试品中所含维生素A的国际单位数(IU/g)。

硫色素反应 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中,可被铁氰化钾氧化成硫色素,硫色素溶于正丁醇(或异丁醇等),显蓝色荧光。该法为检测B1的专属性反应。

2.6-二氯靛酚反应 2.6-二氯靛酚为一染料,其氧化型在酸性介质中为玫瑰红色,碱性介质中为蓝色,与维生素C作用后生成还原型无色的酚亚胺。

三氯化铁联吡啶反应 维生素E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游离的生育酚,生育酚经乙醚提取后,可被FeCl3氧化成对-生育醌,同时三价铁离子被还原为二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与联吡啶生成红色的配位离子。

异烟肼比色法 甾体激素C3-酮基及其他位臵上的酮基能在酸性条件下与羰基试剂异烟肼缩合,形成黄色的异烟腙,在420nm波长附近具有最大吸收。

四氮唑比色法 用于皮质激素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皮质激素类药物的C17-α-醇酮基有还原性,可以还原四氮唑盐成有色甲臜,此显色反应可用于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Kober反应比色法 柯柏(kober)反应是指雌激素与硫酸-乙醇的呈色反应,在520nm附近有最大吸收,可用于雌性激素类药物含量的灵敏测定。

麦芽酚反应 此为链霉素的特征反应。链霉素在碱性溶液中,链霉糖经分子分子重排使环扩大形成六元环,然后消除N-甲基葡萄糖胺,在消除链霉胍生成麦芽酚(α-甲基-β-羟基-γ-吡喃酮),麦芽酚与高铁离子在微酸性溶液中形成紫红色配位化合物。

坂口反应 此为链霉素水解产物链霉胍的特有反应,本品水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水解生成链霉胍,链霉胍和8-羟基喹啉(α-萘酚)分别同次溴酸钠反应,各自产物再相互作用生成橙红色化合物。

高分子杂质 系指药物中分子量大于药物本身的杂质的总称。

标示量 指该剂型单位剂量的制剂中规定的主药含量,通常在该剂型的标签上表示出来。重量差异 系指按规定称量方法称量片剂时,每片的重量与平均片重之间的差异。

崩解时限(disintegration)系指口服固体制剂应在规定时间内,于规定条件下全部崩解溶散或成碎粒,除不溶性包衣材料或破碎的胶囊壳外,全部通过筛网。

含量均匀度(content uniformity)系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溶出度(dissolution)系指在规定条件下药物从片剂等制剂中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释放度 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或肠溶制剂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热原(pyrogen)系指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细菌内毒素,英文称作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个层上的特有结构,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原,它可激活中性粒细胞等,使之释放出一种内源性热原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细菌内毒素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生化药物 生化药物是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生化物质,其中部分现已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制备或重组。

药物检测技术名词解释 篇2

关键词:建构性技术评估,设计者责任,负责任创新,人本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

伴随纳米制药技术向纵深发展,引发的问题日益彰显。除了人们一般关注的伦理问题如健康、环境和社会影响之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开始聚焦纳米制药技术的风险评估。依照一般的风险理论,进行技术的风险控制主要关涉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沟通4 个阶段。从目前的纳米制药技术研发中可见,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呈现交集状态,因为纳米级物质的特性客观决定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复杂性。尽管这种评估的复杂性客观存在,但是进行风险评估和治理势在必行,这也成为本文研究的动因之一。

1 纳米药物设计与技术风险的建构性评估

药物风险研究已经是普遍现象,其宗旨在于确保药品安全和有效,实现维护人类健康之目标。但纳米药物风险评估由于缺少应有的充分数据,而呈现风险评估滞后状态。尽管目前美国的FDA在组织专家组着力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但截至2012 年12月尚未有明确的纳米制剂安全性评估的规范出台[1]。而事实上,伴随越来越多的纳米制剂走向市场,风险评估已经成为题中之义,因为药品的价值负荷客观决定其负面作用存在,尤其对纳米制剂,除了呈现一般药物的负面性,还会伴随着纳米尺寸效应、纳米结构效应及纳米级物质材料特性带来的负面效应,这种双重负面影响客观上增加了对纳米药物风险评估的难度和复杂性。为了有效控制风险发生,仅凭借预警原则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因为纳米级物质的不确定性决定了 “预警的无知”或 “无知的预警”,或许只有当风险事实发生之后,人们才会采用滞后性的弥补方法治理和控制风险。可见,对纳米药物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而言,要做到真正的预警性控制风险是很难的事情,但对药物设计阶段的设计者而言,控制和降低风险是其职责所在,并且可以做到 “有知的预警”,因为药物创新的源头在设计。

回顾历史上的 “药害”事件,严重之至的当属“反应停”事件。而 “反应停” 事件之所以在欧洲发生而没有在美国发生,原因除了严格的审查制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重视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数据。对一种药物进行安全性评价要有充分的、全面的数据支持。而 “反应停”仅有的动物实验数据不足以支持在人体使用后的安全性评价,因此,当年美国的FDA未许可其进入美国市场,从而避免了一场灾难。目前已经上市的纳米制剂,究竟风险如何谁人知晓? 因为当下的审查规范没有明确的数据,仅按照原有的一般技术标准审批,因而客观孕育了风险的未知程度。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研人员已经清楚某些纳米药物的设计需要个性化。个性化设计[2]是纳米药物设计的必由之路,因为纳米物质的结构效应和尺寸效应会改变纳米级物质的性质,甚至有时出现效应的逆转,例如, “研究58nm金属锌纳米颗粒单次口服的急性毒性,并以微米( 1. 0μm) 锌粉做对照实验,结果表明,纳米锌摄入引起的贫血要比微米锌更为严重。病理解剖和进一步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还发现,纳米锌颗粒比微米锌颗粒诱导了更为严重的肾损伤,而当对肝损伤进行研究时,发现的结果却相反: 大尺寸的微米锌比小尺寸的纳米锌颗粒引起更严重的肝损伤。”[3]表明以科学数据为基础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有助于纳米技术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以科学数据为基础进行风险评估也是实现环境、健康、安全三方面善良目标的保障[4]。

由于纳米制品的复杂性,欧盟评价纳米药品风险并没有采用 “零风险原则”,只要效益与风险平衡,符合原初目的,就可以被许可[5]。这种评估原则呈现出风险评估的被动性,同时也显现出风险评估标准的宏观性,因为它把风险和效益看做是显见的事物。而事实上,风险是技术发展中的某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意味着 “未知”、 “突发” 和 “或然”,单纯通过风险与效益比的评价显然是不精准的。因此,在纳米药物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量化的技术风险评估方法,预先从各方面系统地对相关技术的利弊得失进行综合评价。目前,美国FDA已经投入大量资金用作研究,开发必要的数据和工具用以识别纳米材料的属性和已经上市的产品的影响。可见,FDA对纳米产品的管理需要强大的科学支撑[6]。由此客观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将纳米药物风险的评估由上市后的监测转向研发阶段的设计,其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引是功能与结构的关系。要实现功能最优,调整结构是根本,而药物设计阶段的路径优化是控制风险的根本性措施。例如,中国上海药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攻克纳米抗肝癌药物的给药靶点,寻求最优的疗效。以抗癌药物治疗为例,纳米药物可以实现跨越死亡之谷,给药系统的改变、找到给药的定点是提高药物疗效、防止化疗副作用的关键。可见,评估药物设计风险是极其微观的研究,因为设计的技术性强而且知识含量高,科学方法的评估靶向了技术数据的获得、分析和处理,着眼于技术数据和定量分析。

建构性技术评估( CTA) 靶向的内容除了技术数据,还有社会的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知识提升、道德规范、法律制约及政策导向等4 个主要维度。如果说一般的技术评估( TA) 是科学家做的,那么建构性技术评估( CTA) 是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家完成的。它以社会总体利益最佳化为目标,着眼于人与技术的关系,着眼于长期、重大、全局性的问题并承认技术具有两重性,由此彰显建构性技术评估[7]的本质及方法。因此,纳米药物的技术风险评估既具有科学考量,也包含社会影响的评估。

2纳米药物风险的建构性技术评估指标体系及建构基础

对纳米药物风险进行评估技术指标固然重要,其他方面的考量也必不可少,从现有文献研究的分析中可见,至少应该从4 个方面建构纳米药物风险建构性技术评估的指标体系。首先,纳米药物对健康的影响。在这项目标层的下面至少应该包括4 个子因子,即药物自身的安全性对患者健康的影响、药物生产对工人健康的影响、药物粉尘治理不当对药厂周围居民健康的影响、药物生产垃圾填埋对土壤及地下水的影响以导致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其次,纳米药物对生态的影响。在这项目标层的下面至少应该包括3 个子因子,即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废物对土壤的毒性影响、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废物对水质的影响、纳米药物载体材料废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第三,纳米药物对社会的影响。在这项目标层的下面至少应该包括3 个子因子,即纳米药物享用机会的不均等( 倾向于使用者自身的条件限制) 影响社会公平、纳米药物的使用限度( 倾向于社会因素的制约,如资源短缺) 影响社会的公正、纳米药物的风险交流不畅通影响公众后坐力。第四,纳米药物对政策的影响。在这项目标层的下面至少应该包括3 个子因子,即纳米药物的合理使用政策、纳米药物的基本药物政策、纳米药物的风险治理政策。具体如表1 所示。

认识论是以哲学的方式询问 “我们能知道什么”以及 “怎样知道”的问题。哲学本身包含着实践理性和反思判断: 推理的形式更少地依赖形式的、抽象的和演绎的计算,而更多地倚重主观的考虑[8]。在科学研究日益注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时候,哲学的研究范式依然有其自身的特点和 “其论域与一种对抗性现实相对应。”[9]为有效实现对纳米药物风险建构性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归纳,同时采用德尔斐方法给10 位专家发放了问卷,通过对专家打分的统计,确立了目标层和指标层的评估内容; 然后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将指标层的因子进行筛选和调整,并对其性质进行界定和归类,形成表1。

分析上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能够总结以下两个方面的建构基础:

一是利益相关者理论。从纳米药物对健康的影响足以见得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设计者、使用者、生产工人、场地周围的居民,这些人与纳米药物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具有利益链上的位次。此外,从生态学原理考察,人类处在特定的生态位上,是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如果以自己的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无异于断送了人类自己发展的未来,破坏了可持续性。

二是马克思的 “人本”理论。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释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主要包括: 以人为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坚持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权利,关心人的需要,强调人权和人的社会平等地位,使人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自由人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核心和目标。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超越了近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人得到自由、解放和发展,才能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可见,有效进行纳米制药技术风险的建构性评估是确保实现人的利益和发展目标的根本。

3 纳米药物设计者负责任创新的路径及责任控制

从上述指标体系中可见,纳米药物风险的建构性技术评估首要因子是设计责任,而设计者是设计的主体。对术语 “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和 “负责任创新” 的理解可以回溯到10 年前。2003 年,荷兰学者Hellstrom等人首先提出 “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的概念并进而使用这一名词; 之后,Richard Owen等学者[10]在研究的实践中丰富、发展和进一步完善了这个概念的内涵; 直到今日,人们锁定了“负责任创新( Responsible Innovation,RI) ” 这一概念。

责任是一个哲学范畴,是指实践主体自觉履行并勇于担当的使命和任务[11]。马克思[12]曾说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纳米药物设计者责任的研究与责任分配除了讨论利益相关者个体责任之外,还要讨论集体责任。在纳米药物设计强调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同时,理应关注由纳米技术特性引发的设计风险。要使技术设计者明确什么样的设计才是负责任的设计? 源于纳米结构尺寸效应的纳米技术风险结果未知,那么责任谁负? 纳米药物设计者实现负责任创新首先要有一种创新责任的意识和信念,从观念上形成负责任的动机和价值理念及诉求。其次是在诸多未知的情况下要实现责任控制,除了技术规范的制约,还需要非技术控制策略的支持,由此需要在没有充分技术标准的时候,从社会建构性视角构建实现非技术责任控制的策略。

首先,知识评估机制的建立[2]。众所周知,知识是研究的基础。自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之时人们就已经共识,由于知识鸿沟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可能会被发达国家在纳米制药研究等领域技术水平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 同样,纳米技术的发展依托于纳米科学的进步,这是当前科学成为主导作用的重要体现。进行科学评估的知识基础是统计数据和毒性研究,但目前这些由于纳米技术的不确定性而难于获得[13]。纵观全球范围内的纳米技术研究,得不到数据分析的主要原因有: 科研滞后、科研人员保密不说、有些研究成果等待验证和公开。纳米药物的研究数据匮乏同样具有这样的共性。可见,纳米技术需要建立全球一致的管理方法和评估标准,使之对风险的评估能够科学地沿着价值链共享数据和信息[2]。纳米技术风险可能带来的现代困境是:市民不相信科学和科学家。目前缺乏明晰的责任分配,根据什么分配责任? 怎样履行责任? 不履行责任怎样调解和惩罚? 这一系列问题是研究的焦点。实践中处理的是应用问题而不是关系问题,关系才是伦理问题并且派生责任。责任存在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是哲学概念而不是实际操作方法。对技术风险做一种伦理分析,其分析方法是什么? 怎样分析? 怎样分层次选择建立选择模型和系统? 要关注纳米材料的生物降解性,保护环境从而保护健康,确定接受风险的边界是什么? 等等,这些问题无不与知识相关。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需要跨越 “知识鸿沟”。

其次,知情同意的法律保障。纳米药物风险评估的目标是要解决已知风险并预测未知风险,但纳米材料的一些风险是慢性毒性,当毒性潜在时就使得有些纳米产品无法在数据库中找到,而没有产品的毒性标签。由于目前评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数据、缺乏专业目标,有时无法做到真正的知情同意,因为不知情或不充分知情就使得知情同意成为空想。生产车间的工人是否做到了知情同意,如药物临床试验般地签署知情同意书,目前没有确切的结论。工人知道长期工作在这样微粒子密度极高的环境中对身体的损害,但是没有法律保障机制来实现实质意义上的知情同意。此外,要使纳米药物的生产车间如GMP一样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生产纳米制剂,需要建立特殊的管理和标准而不是一般的管理和标准[14]。一般的纳米实验室仅关注粉尘粒度,并不涉及无菌; 而纳米药学实验室应该关注的是两个方面兼有,因此更加复杂,且无菌和菌级等指标应远远高于一般水平[15],因而应探讨纳米技术的应用对工人的影响,主要是粒子毒性对健康影响。公司要建立透明机制才能真正做到知情同意[16]。与此同时,还应从一般的风险管理模式看是否有新的法律规范以避免纳米技术有害的影响,同时分析怎样的风险管理模式对纳米技术最有效,使之通过特殊的GMP标准化管理消解纳米药物生产过程中的不良影响。

第三,道德规范的制约。道德考量属于 “非功能性”要求。实践表明,早期和关注在设计和研发的道德思考不仅具有良好的道德的结果,也可能导致良好的经济效果。要使技术和创新的世界尽可能最好地表达人们共享的公共价值[17]。对纳米技术而言,要精确分析哪方面的伦理问题具有特殊性? 是其他技术所不具有的? 道德规范同样关涉到一种干预,就是事实上的治理。负责任创新倾向于公开、透明、聚焦风险问题和公众对话[16]。欧盟治理纳米技术风险的模式以人权保障思想为出发点,注重道德和法律双重维度。只有这样,才能在道德规范的制定上有章可循,强化道德的自觉约束力。由于缺乏科学数据的有力支持,道德规范无从建立,尤其是责任明晰度低,很多方面都在探索的过程之中,因此,创建实践中的规范和原则是急切任务,制定道德考量的 “非功能性”要求规范以实现道德自律。

伦理、法律与社会影响是专门化与分工化的关系。伦理不能忽略法律和社会限制; 社会问题需要从伦理和法律框架下评估; 法律规范需要考量伦理原则和社会问题的边界。当前的核心问题是缺乏知识,应该对纳米技术的产品及相关问题作特殊评价,而不是限于一般评价。显然传统的风险评估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纳米技术,应做建构性评估CTA。那么怎样建构,对此专家并没有很好阐发。传统评价方法是风险的接受性( Acceptable Risk) 、成本效益分析( Cost - benefit Analysis) 和最佳可获得技术( Best Available Technology) 。这些是传统评估的基本出发点,而这样做是有弱点的,因此,对纳米药物风险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估需要实施 “软规范”即自我调节( Soft Regulation; Self - regulation; Responsive Regulation) ,同时还要进行深层次伦理反思[19],使纳米技术实践者产生内在动力,以自觉地防范纳米技术风险。

第四,政策导向的指引。由于纳米技术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的社会影响,目前需要关注职业和环境风险。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导向时应该为监管者制定一个识别风险的框架,使得 “多个看得见的手”在负责任的治理而不是 “看不见的手”在靶向纳米技术的发展[20]。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关注伦理考量,这是伦理在现代意义的最高层次。为使政策指引有的放矢,需要加强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实现信息反馈,由此,需要纳米药物设计者研究信息反馈过程、研究伦理和政策体系,然后将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即时反馈给技术设计[21]。

4 结语

药物名词见面会 篇3

复方

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混合制剂,可以是中药、西药或中西药

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只凭单味药难以照顾全面,所以有时候需要将多种药物适当配合,利用其相互间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如儿科常用的复方福尔可定口服液就是由福尔可定、曲普利啶、伪麻黄碱、愈创木酚甘油醚组成的复方制剂,有镇咳、祛痰的协同作用。

缓释

缓释制剂是通过适当方法,延缓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达到延长药物作用的一类制剂,如抗生素头孢氨苄缓释片。和一般制剂相比,缓释制剂有3个优点:

1.服用方便。一般制剂常需一天数次给药,而缓释制剂通常每天只需要给药1~2次。

2.较一般制剂作用徐缓,避免了一般制剂频繁给药后,因血药浓度起伏过大而出现有效血药浓度的忽高忽低。

3.毒副作用较一般制剂小。如丙戊酸钠为常用的抗癫痫药.但其副作用较大,有人做过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发现该药如制成缓释片,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小的不良反应。

父母必读特别提醒:

通常缓释药物不能掰开吃,因为该类药片外面都有一层控释膜,药片中的药物通过这层膜慢慢释放,并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如果掰开服用,破坏了药物的控释膜,就等于破坏了药片的稳定释放程序,会导致药物超量释放,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肠溶

肠溶片是指药物在胃中完整而在肠内崩解或溶解的包衣片剂。也就是说,这类药物需要在肠道保持较长时间,以延长作用。将药物包上肠溶衣,是为了抵抗胃液的酸性侵蚀,使药物安全通过胃到肠内而发挥疗效,如肠溶阿司匹林。

服用这类药时不可嚼碎服用,宜整片吞服。

副作用

一种药物往往具有多种作用,当人们利用其中一种作用时,其余的作用便称为副作用。治疗疾病必须权衡利弊,只要不是毒性反应,副作用孩子能耐受,治疗原发病才是关键。比如用抗生素治疗肺炎时,许多孩子会出现腹泻,这就是抗生素引起的副作用。可是肺炎必须治疗,抗生素必须用,这个时候医生就会同时运用一些肠黏膜保护剂,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当然了,如果副作用影响太大(如有些孩子输入红霉素的时候会出现明显的腹痛而不能耐受),就应该换药了。

要特别说明的是,说明书上的副作用不是写出来就一定会发生或全部发生的,它是对人群出现的各种副作用的一种汇总。

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一般指病原体对药物反应降低的一种状态。人体之所以会产生耐药性,是由于长期使用某种抗菌药物,或使用剂量不足时,病原体产生使药物失活的酶、改变膜通透性阻滞药物进入、改变靶结构或改变原有代谢过程而产生的。通俗一点说,就是总吃一种药,慢慢地这种药的药效就失去作用了。

父母必读特别提醒:

合理使用抗生寨

避免产生耐药性

药物检测技术名词解释 篇4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ECT2004定义: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

[二者比较] 从2004定义来看,缩小了它的内涵,不再提理论体系了,而只提研究和合乎伦理或道德的实践领域,这与国外只将教育技术看成一个应用领域是直接相关的,与国人一定要将它学科化是相反的。

同时实践的范畴也只提创设,使用,管理呢,不再是以前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但其实本质的过程是没有多大的变化的。关键在于它们后面加了“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作宾语,翻译成“适切的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如下理解,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与技术相关的过程与资源可以作为教育技术的实践与研究领域,其它不相关的则不再是我们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域,而这一点明显比94定义更切符合教育技术的实质了,否则的话,依据94定义,“与技术相关”各“与技术不相关”的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都是我们的专业的,有些抢饭碗之嫌!在现在,这个技术尤指信息技术!这一点好像印证了greenforrest以前的观点,教育技术就应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材料一)2.教育技术学 3信息技术

(1)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广义、中义、狭义(2)信息素质: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管理、创新知识、能力与情感等各方面品质的总和。有三个基本要素: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感。

信息知识:人们在利用信息过程中所积累知识与经验的总和。是信息素质的基础 信息能力:是人们成功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需具有个性心理特征 是信息素质的核心。

信息情感与意识:涉及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情感、态度、意识及道德规范,是形成信息素质的重要动力。

4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特征: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层面)

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教育层面)

5.信息化教育

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参见材料二)

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Curriculum)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它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目标: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功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科知识、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认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7.教学(系统)设计

定义: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的根本目的,应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也必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目的: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质量

研究对象:教学系统

研究方法:系统方法,科学方法

层次:以产品为中心:这个层次主要是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材料、教学包等到当作产品来设计。

以课堂为中心: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是课堂教学,它是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下,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固定的教学设施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进行教学设计。

以系统为中心:这个层次 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的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案的建立,试行和评价、修改等。

结果:经过验证的、能够实现预期功能各个层次的教学方案 8.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建构主义

9.系统方法

定义: 利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与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它侧重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去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

系统方法采用的一般步骤是:

(1)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背景、约束条件和假设,从而确定为解决面临的问题,系统重新应具有的功能;

(2)调研、收集与问题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分析各种可能性,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3)对这些方案做出分析,权衡利弊,选出其中的最优方案并提出优化方案的准则;(4)具体设计出能体现最优方案的系统;

(5)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分析是否达到预期结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直到实现或接近理想设计为止;

(6)应用和推广。

10.绩效技术:

Performance Technology :绩效技术是一种用于改进人的绩效水平的多学科的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对绩效进行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来解决人的绩效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改善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最终提高绩效水平。

电子绩效系统(EPSS):实质是一种集成化,支持特定服务的信息系统,是智能教学系统和工作平台的结合。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提供给每个学员具体的信息,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走出了传统培训过程中学员所处的被动地位。第二,以绩效为中心。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人员介入达到高水平的工作绩效。第三,资源经验共享。电子绩效支持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凡是与这个系统有关的人员都可以十分方便地获取信息资料以及别人的经验等等,也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信息发送到系统,与别人共享。)

11.(现代)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现代远程教育: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第三代远程教育。12.网络课程 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的构成: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同,它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教材,根据网上教学法的特点和人才的需要,完整的网络课程应由如下几个系统构成;

1、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2、虚拟实验室系统:包括实验情境、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3、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4、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显示等

5、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6、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

7、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区、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8、开放的学习环境系统:包括拓展知识、参考文献、网址等。13.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使多种媒体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系统的技术

14.超媒体

参见材料4 15 E-learning 参见材料5 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将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Blending learning “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参见材料6及请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248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模式

主导---主体(“学教并重”)教学法系统设计是在兼取以教为主教学法系统设计,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其理论基础也就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也就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两者的结合。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25页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经对知识进行远东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主生,获得和重新利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参见旧版《教育技术学》第336页 知识工程

一门研究人类智能及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学科。(黄荣怀2004)参见新版《教育设计学导论》第162页 教学系统设计自动化(Automated Instructinal Design)

是指能够有效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优势为教学设计人员和其他教学产品开发人员在教学设计过程和教学开发过程中提供辅助、指导、咨询、帮助或决策的过程。其产品不仅仅是软件也包括一些教学方案,由此可见,教学设计自动化的并不专指高度智能的开发工具,也不强调用机器代替教师、学科专家的所有职责。数字媒体

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媒体,或以数字化形式传递信息的媒介。数字媒体技术是指在各种形态的数字媒体的设计、制作、利用、管理、评价以及数字化传播环境的创设中所运用的各种技术的总和。参见新版《教育技术学导论》第108页 协作性学习发现式、随机式、抛锚式 24 开放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23-25请参见新版《教学设计》第90页----113页)26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 是指一定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强及其具体可操作折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结构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式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人工智能(教育)(见旧版《教育技术》)29(教学)代理(见旧版《教育技术》)个别化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学生个别需要的教学(参见材料7)31 教育评价:根据教育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教学行动进行系统的调查,确定其价值和优缺点并据此予以调整的进程。功能:诊断、导向、激励、调节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论据,制定科学标准。运用一节有效的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32过程性评价(参见材料9)33 发展性评价(参见材料10)34 诊断性评价

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单元、学期、学年开始时,而正常的教学活动尚未纳入轨道之前,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智力和体力以及情感等情感等状况进行“摸底”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下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指教育活动隆后关于教育效果的评价。(二者区别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346页)以上34-36请参见新版《教学系统设计》第155页

学习资源的评价(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347页)38 网络课程的评价

39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是由学生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等理论构成。认知结构具有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固性的三个方面的特征。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和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参见(参见旧版《教学系统设计》第65页)及ARCS动机模型)

学习风格:(参见旧版《教学系统设计》第62页)41 学习迁移

人们通常把学习的迁移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个定义既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参见材料7)

项目管理

是指对教学设计和项目开发过程的计划、监督、与调控。(参见旧版《教育技术学》第328页)

移动教育

在移动的学习场所或利用移动的学习工具所实施的教育。参见新看到《教育技术学导论》第106页

44智能导师系统(ITS)

学习策略: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应掌握的学习规则、方法和技巧,即学生能够自觉地用来提高学习成效的谋略,是一种在学习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部分。

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是每时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两方面内容:

1、有关认识的认识;

2、对认知的调节(45--46参见旧版《教育技术》第117页)

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 48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要使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必须首先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他已经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一种是他可能达到的水平,表现为学生要借助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才能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quot;最近发展区“。正是教育创造了最近发展区,所以,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和阻碍,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

49教学系统

教学系统是为达成特定目标而由各要素按照一定互动方式组织起来的结构和功能的集合体。它可以是指学校的全部教学工作,也可以是一门课程、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或是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控制的教学信息传递过程。教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均为人员要素)、教材(教学信息要素)和教学媒体(物质要素)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

信息化教学设计

所谓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WebQuest(网络探究)WebQuest(网络探究)是一种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为学习教材,基于任务(Task-based learning)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得以运用网站上的信息,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考活动来探索一些教育性的议题,完成一些指定的任务或工作。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相对于收集信息而言,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

WebQuest至少有两种不同水平的学习模式,即短期探究和长期探究学习:前者指的是1~3课时单元的学习,教学目的是知识的获取和整合。在短期 WebQuest 结束时,学生可获取并整合了一定数量的新信息。后者的时间在一周到一月之间,学习目标是学习扩展和知识求精。完成一个长期 WebQuest,学生应该学会分析某一主题的深入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并且要求他们提供某些体现他们理解能力的作品,如网页或模型等,以帮助他人进行学习。通过设定一些在线讨论组方式,更可以与他人相互交流学习数据或信息。

技术经济学名词解释 篇5

2.投资:是指人们的一种有目的的经济行为,即以一定的资源投入某项项目,以获取所期望的报酬

3.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在生产过程中为多个生产周期服务,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4.递延资产:指集中发生但在会计核算中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中分期摊销的费用

5.流动资产:是指在工业项目投产前预先垫付,在投产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动力,备品备件,支付工资和其他费用以及被在以后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和其他存货占用的周转资金

6.固定资产折旧:伴随固定资产损耗发生的价值转移

7.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累计的折旧额

8.期末残值:工业项目寿命期结束时固定资产的剩余价值,是一项在期末可回收的现金流入 9固定资产重置值或重置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需要根据当前情况重新购建该固定资产所需要的全部费用

10.费用: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成本: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

11.制造费用:指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

12.销售费用:指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13.管理费用: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14.财务费用:指企业在筹集资金等财务活动中发生的费用

15.经营成本:是为经济分析方便从总成本费用中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费用

16.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17.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置于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利益

18.税金:是国家依据法律对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财务资金

19.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或个人都应缴纳增值税

(还有什么消费税,资源税,所得税财产税,特定目的税大家自己去看,在第25面)

20.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时间发生的等额资金在价值上的差别

21利息:指占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

22.资金等值:是指在考虑时间因素的情况下,不同时点发生的绝对值不等的资金可能具有相等的价值

23.静态评价指标: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评价指标

24.动态评价指标: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评价指标

25.投资回收期:就是从项目投建之日起,用项目各年的净收入将全部投资收回所需的期限

26.投资收益率:是项目在正常生产年份的净收益和投资总额的比值

27.净现值:按一定的折现率将各年净现值流量折现到同一时点的现值累加值

28.敏感性分析:是通过测定一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决策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

29.可行性分析: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分析,技术分析,财务分析和国民经济f分析,对各种投资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的综合评价

电脑主板相关技术名词解释 篇6

解释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即高级配置和电源管理界面,

说明这种接口标准使得操作系统第一次能够执行对电源和系统配置进行控制的功能。采用ACPI标准,系统制造商就能够推出与最新的个人电脑独创的OnNow设计相一致的系统产品。

BIOS

解释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说明即PC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是集成在主板上的一个ROM芯片,其中保存有PC系统最重要的基本输入/输出程序、系统信息设置程序、开机上电自检程序和系统启动自举程序。在主板上可以看到BIOS

ROM芯片。一块主板性能优越与否、是否运行稳定、兼容性是否很好等关键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板上的BIOS管理功能是否先进。

CMOS

解释本意是指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DD一种大规模应用于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的制作工艺。体现在微机主板上的一块可读写的RAM芯片,用来保存当前系统的硬件配置和用户对某些参数的设置。

说明CMOS可由主板的电池供电,即使系统掉电,信息也不会丢失。CMOS

RAM本身只是一块存储器,只有系统参数设置数据保存功能,而对CMOS中各项参数的设置要通过专门的程序,也就是BIOS。早期的CMOS设置程序是存放在软盘上的(如IBM的PC/AT机型),使用很不方便。现在多数厂家将CMOS设置程序做到了BIOS芯片中,在开机时通过特定的按键就可进入CMOS设置程序方便地对系统进行设置,因此CMOS设置又被叫做BIOS设置。

DMA

解释Direct

Memory

Access,其意思是“存储器直接访问”。

说明它是指一种高速的数据传输操作,允许在外部设备和存储器之间直接读写数据,既不通过CPU,也不需要CPU干预,

整个数据传输操作在一个称为“DMA控制器”的控制下进行的。CPU除了在数据传输开始和结束时做一点处理外,在传输过程中CPU可以进行其他的工作。这样,在大部分时间里,CPU和输入输出都处于并行操作。因此,使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大大提高。

FLASH

ROM

解释闪速存储器,本质上属于EEPROM??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

说明平常情况下FLASH

ROM与EPROM一样是禁止写入的,在需要时,加入一个较高的电压就可以写入或擦除。因此,其维护与升级都很方便。BIOS升级的程序盘一般由主板厂商提供,也可以到Internet网上去下载。为预防用户误操作删除了FLASH

BIOS中的内容导致系统瘫痪,一般的主板厂商都在FLASH

BIOS中固化了一小块启动程序(BOOT

BLOCK)用于紧急情况下接管系统的启动。

ISA

解释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

说明是IBM公司为它的PC/AT电脑而制定的总线标准,也称为AT标准。为16位体系结构,仅支持16位的I/O设备。由于存在着数据传输速率低、缺乏技术规范、不能支持多处理器系统、不支持自动配置等缺点,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系统速度提高的“瓶颈”。

PCI

解释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说明是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集团推出的总线结构。该集团是由Intel与hp于1992年发起成立,1993年联合了Intel、COMPAQ、IBM、DEC、Apple、NCR等加盟重新扩建。PCI总线具有132MB/s的数据传输率及很强的带负载能力,可适用于多种硬件平台,并兼?ISA总线。

PnP

解释Plug

and

Play,中文意为“即插即用”。

上一篇:今天上学的周记是下雨下一篇:小区物业消防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