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

2024-10-18

药物分析(共12篇)

药物分析 篇1

细胞毒药物是一类具有致癌、致畸、生殖毒性、低剂量时可致系列器官毒性的药物。临床常见的细胞毒药物以抗肿瘤药物为主, 如阿霉素、环磷酰胺、顺铂等[1]。随着对细胞毒药物危害的认识加深,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建立以配置细胞毒药物为主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PIVAS) [2]。由于细胞毒药物的特殊性, 其在临床正确使用至关重要。这就要求PIVAS药师对药物有深入的了解, 如配置药品的溶媒、推荐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静脉滴注速度、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等。只有充分了解药物特性, 审方药师才能协助医师及时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3]。现将厦门市中医院PIVAS药师在审方过程中发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总结, 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不合理用药类型

1.1 溶媒选择不合理

药物由于理化性质差异, 应选择合适的溶媒, 否则会导致药物毒性增加。如多柔吡星脂质体只能选用5%葡萄糖溶液 (5%GS) 稀释, 其他稀释液或任何抑菌剂都可能使其产生沉淀。表柔吡星可选5%GS或0.9%氯化钠溶液 (0.9%NS) 为溶媒, 但用5%GS作为溶媒会在短时间内使药效降低50%, 建议使用0.9%NS[4]。吉西他滨只能选用0.9%NS为溶媒, 用量100ml, 且静脉滴注时间延长可增加毒性。

1.2 给药浓度不合理

药物浓度不合理不仅影响药效, 还可产生耐药性。药物浓度高易导致某些滴注药物毒性成倍增加。药师在审方过程中要严格按浓度要求, 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处方为依托泊苷150mg加入0.9%NS 250ml, 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按说明书中要求稀释后的浓度远大于标准溶度;依托泊苷配液后终浓度应≤0.25mg/ml, 故溶媒用量>500ml。

1.3 给药顺序不合理

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治疗时常见。化疗中2种以上的细胞毒药物给药顺序至关重要, 要考虑每种药品的稳定性。从事配置工作的药师必须对化疗方案有深入了解, 包括用药顺序、药物特性、药物稳定性等。如妇科肿瘤化疗方案包含紫杉醇、顺铂, 应先给予紫杉醇, 再给予顺铂, 否则会产生严重的骨髓抑制;胸外科乳腺肿瘤化疗方案中包含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用药顺序为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表阿霉素为发泡性的药物, 但稀释量最少, 应最先使用。考虑环磷酰胺稳定性差, 只有3h的稳定性, 药师在配置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时间, 了解临床用药的前提下把表阿霉素放在第1批配置, 环磷酰胺放在第2批配置, 并提醒临床医师按时给药。

1.4 不合理输液器

静脉滴注时输液器的选择应考虑药物性质, 否则易导致药物含量下降或药物质量发生改变。如紫杉醇注射液为了增溶加入聚氧乙烯蓖麻油, 对邻苯二甲酸二酯有较好的溶解性, 为了保证静脉滴注安全, 要求用非PVC的材质软袋, PIVAS药师应把非PVC的输液管及配置后的紫杉醇同时打包送到病区, 并事先告知医护人员, 以免发生错误。

1.5静脉滴注药品保管不合理

输液成品送到病区后可能由于护士不了解药物特性, 采用不合理的保管方式导致药效降低。很多抗肿瘤药都具有对光不稳定性, 若保存不当或没有避光可能会部分分解。如环磷酰胺配置后溶液保存时间为2~3h, 若配置后没有及时为患者输注, 药效可能会降低。

2 细胞毒药物配置方法

为方便临床医师查阅, 现依据药品说明书及《新编药物学》 (2010版) 将常用细胞毒药物的临床配置方法进行总结, 见表1。

3 讨论

细胞毒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时静脉滴注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因此PIVAS药师在保证药品质量、药物安全、有效使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毒药物的化学结构复杂, 对药品调配和储存环境要求严格, 经再调配后, 由于其自身一些可逆的化学反应可降低药效, 甚至引发毒性反应, 故药物稀释浓度、配置环境及p H值都将直接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及化疗效果。

在PIVAS细胞毒药物均在生物安全柜进行配置, 可防止微粒污染, 保证药物无菌性。同时药师通过对药品说明书的认真解读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对药品剂量、调配、使用时间等全程监控,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厦门市中医院PIVAS药师对临床提交的医嘱均进行审核, 发现问题医嘱后及时与临床医师或护士沟通。如顺铂干扰多烯紫杉醇对癌细胞的捕获和细胞凋亡, 并影响多烯紫杉醇诱导的bcl-2磷酸化, 多烯紫杉醇与顺铂具有高度给药顺序依赖性[5]。顺铂对细胞色素P450酶具有调节作用, 如先用顺铂可导致紫杉醇在体内滞留, 造成中毒, 因此给药顺序建议先给紫杉醇, 再给顺铂。PIVAS药师有理有据地提出不合理医嘱建议, 有效地提高了调配医嘱的准确性, 减少了不合理医嘱, 有助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章辉, 范辉.应用细胞毒药物对医疗缺陷的防范[J].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8, 6 (34) :21-23.

[2] 张洁, 蒋惠留.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J].中国药房, 2007, 18 (10) :794-796.

[3] 蔡卫民, 袁克俭.静脉配置中心使用手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96-97.

[4] 郑淑萍, 付美霞, 吴胜林,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药学杂志, 2009, 29 (12) :1047-1048.

[5] 陶巧凤, 曾苏.体外评估多烯紫杉醇与顺铂给药顺序依赖性的相互作用[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2, 19 (4) :253-256.

药物分析 篇2

[重点、难点、要点、基本概念]

一、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药典》和药品质量标准为国家药品质量标准。

Pharmacopoiea,缩写为BP),现行版本为BP(2000)。日本药局方,现行版为第十四改正版。缩写为JP(14)。欧

(European

Pharmacopoiea,缩写为Ph.Eur), 现行版为第四版。国际药典(The International 试者的权益并保障其安全而制订的。主要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5.分析质量的控制(Analytical Quality Control,AQC)主要用于检验分析结果的质量。

1.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现代生产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行政、技术监督管理各部门共遵循的法定技术依据,也是药品生产和临床用药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中国药典 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药典受载的品种均有疗效确切、生产成熟、产品稳定的特点。《中国药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最新版药典可表示为中国药典(2000年版);英文为:Pharmacopoeia(缩写为Ch.P)。建国后出版了七部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和2000年版)。3.主要国外药典 目前世界上有数十个国家编订了国家药典,另外有区域性的北欧洲药典、欧洲药典和亚洲药典及WHO编订的国际药典。在药物分析中可供参考的国外药典有:

美国药典(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oiea,缩写为USP)2002年为25版。

美国国家处方集(The National Formulary,缩写为NF)2002年为20版。

USP(24)与NF(19)合并为一册出版, 缩写为USP(24)-NF(19), 共有三卷。

USP(25)-NF(20)为首版亚洲专版。英国药典(British

Pharmacopoiea,缩写为Ph.Int), 现行版为第三版。

二、药品质量管理规范

我国对药品质量标准控制的全过程起指导作用的法定性文件有:

1.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GLP)GLP是为料提高药品非临床研究的质量, 确保试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保证人民用药安全而制订的,主要适用于为申请药品注册而进行的非临床研究。

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是用于药品制剂生产的全过程、原料生产中影响成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无聊、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内控标准和检验操作规程,制订取样和留样制度等。

3.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是为保证经销药品的质量,保护用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人民用药的安全而制订的。主要包括药品进、存、销环节确保质量所必备的硬件设施,人员资格及职责,质量管理程序和制度及文件管理系统。

4.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是为了保证药品临床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

第一章 药典概况与药品检验工作

[重点、难点、要点、基本概念]

一、中国药典的基本内容

中国要点的基本内容可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1.凡例 是解释和使用《中国药典》的基本原则,并把与正文品种、附录及质量鉴定有关的共性问题加以规定,避免在全书中重复说明。凡例是药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类项目有:(1)名称与编排:药典收载的中文药品名称均为法定名称;英文名称出另有规定外,均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品(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INN)。

有机药物化学名称应根据中国化学会编撰的《有机化学命名原则》命名,母体体的选择英语美国《化学文摘》(Chmical Abstract,CA)系统一致;药品的化学结构式采用WHO推荐的“药品化学结构式书写指南”书写。

(2)检验方法和限度:药典收载的原料和制剂,均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如采用其他方法,试验结果必须与药典规定的方法一致。

各品种纯度和限度数值,均包括上限和下限及其中间数值;如片剂的含量限度为95%~105%,不但包括95%和105%,还包括95%到105%之间的数值;再如原料要规定不得低于99%时,虽然未规定上限,但其上限不超过101%。

试验结果在计算过程中,可比规定的有效数值多保留一位,然后根据有效数字修约规则进舍至规定的有效位。

(3)标准品、对照品:是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均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指定的单位制备、标定和供应。标准品系指用于生物测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一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对照品出另有规定外,按干燥进行计算后使用。标准品和对照品均附有使用说明书,质量要求,有效期和装量等

(4)计量:滴定液浓度, 如盐酸滴定液(0.1mol/L);试液浓度,如0.1mol/L 盐酸溶液。温度,如水浴温度至98~100℃;室温指10~30℃。百分比用%符号表示,如%(g/g)、%(ml/ml)、%(ml/g)、%(g/ml)。液体的滴数是指,在20℃时,1.0ml水为20滴。溶液后标记(1→10),指固体溶质1.0g或液体溶质1.0ml加溶剂使成10ml的溶液。

(5)精密度:称量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字表示,其精密度可根据有效数字位数来确定,如称0.1g,系指0.06~0.14g, 称2g,系指1.5~2.5g, 称2.0g,系指1.95~2.05g。

称定和精密称定,称定系指准确到所称重量的百分之一,精密称定系指准确到所称重量的千分之一。

量取和精密量取,量取系指可用量筒,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精密度应符合国家标准对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二)正文

正文部分为药品或制剂的具体质量标准,正文品种按中文药品名称的笔画顺序排列。药品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包括: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类别、贮藏、制剂等。

(三)附录

1.附录组成:制剂通则、生物制品通则、一般鉴别反应、分光光度法、色谱法、理化常数、有关滴法和测定方法、一般杂志检查、制剂检查、抗生素微生物测定法、升压物质检查法、放射性药品检查法、生物鉴定统计法、试药余滴定液、制药用水、灭菌法和原子量表。

2.附录内容举例 附录有十九类,每类含有一项或多项内容: 附录Ⅰ 制剂通则,含有ⅠA~ⅠV共21 项。

附录Ⅱ 生物制品通则、附录Ⅲ 一般鉴别试验都只含一项。附录Ⅳ 分光光度法,含有A,B,C,D,E,F。

(四)索引

索引中文和英文,中文按汉语拼音排序;英文按字母排序。

(五)2000年版中国药典进展 1.药典凡例和正文部分的增修订

凡例中对标准中运算结果和限度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正文部分收载品种有较大幅度增加,共计2691中,其中新增加399种。

2.药典附录的增修订

一部为90个,其中新增10个,修订31个,删除2个;二部为124个,其中新增27个,修订32个,删除2个。

3.系列标准及配套丛书 《中国药典》英文版;《中国药典2000年版电子版》;《中国药品通用名》;《药品红外光谱集》;《临床用药须知》;《药典增补本》等丛书。

二、主要国外药典简介

(一)美国药典

凡例(General Notices and Requirements)

分为19项,依次为书名、法定名称及法定品种、原子量和化学式、缩略语、有效数字与允许偏差、附录、药典论坛、增补本、试剂标准、参照试剂、USP参比标准品、效价单位、试剂成分及工艺、检查和含量、处方和配方、保存、包装、贮藏和标签、植物和动物药、重量和度量以及浓度。

2.正文

USP(24)-NF(19)收载药物品种为世界第一位,收载3777个品种。

原料药标准组成为:英文名,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化学名与CA登记号,含量限度,包装和贮藏,USP参考标准,鉴别,物理常数,检查,含量测定。制剂标准组成为:英文名,含量限度,包装和贮藏,USP参考标准,鉴别,物理常数,检查,含量测定。

3.附录

USP(24)附录分为: 检查和含量测定的一般要求,所用仪器

微生物试验和含量测定

一般检查和检定

生物试验和含量测定

化学试验和含量测定

物理试验和测定

一般信息

空气溶胶,乙醇测定法,密度,色谱法,颜色和消色,溶液澄清度,总有机碳量,水的电导率,凝固温度,物理试验和测定种类

容器等。

电泳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分光光度法和光散射,X-射线衍射法。

原子发射化学合成装置,生物指示剂,颜色-仪器测定法, 法定品种的杂质,一般信息

剂型在体外和体内的等效性, 体内生物等效性指导

相-溶解度分析,片剂脆碎度方法的认证,制药用水

(二)英国药典

第一卷为原料药

BP(2000)第二卷为药物制剂、血液制品、免疫制品、放射药物制剂和糖类药物。

红外光图、增补内容和索引

凡例 第一部分内容说明欧洲药典品种;

第二部内容为了适用BP正文和附录的,共有31 条,如法定标 准,标准的表示,温度,砝码和测定,恒重,浓度表示,水浴,试剂,指示剂,溶解度,鉴别,检查和检定。

第三部分为Ph Eur的凡例,如检查和检定项下内容更细化了,包括范围,计算,限量,杂质限

量的表示,植物药和当量;列出 缩写、符号和国际体系的单位。2.正文 BP(2000)收载品种2663个,其中1361个来源于第三版欧洲药典,原料药标准:英文名,结构式,分子式和分子量,CA登记号,化学名称,作用与用途,含量限度,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 定,贮藏,最后列出杂质的结构式和名称。

制剂标准:英文名,含量限度,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贮藏,制剂类别。

3.附录 共分24类,如第2类为光谱法:紫外和可见分光光谱法;红外

和近红外光谱;荧光分光光度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和质谱法。

第3类为色谱法:TLC法;PC法;GC法;HPLC法;排阻色谱

法和电泳法。

(三)日本药局方 JP(14)分为两步: 第一部包括通则、制剂总则、一般试验法和各医药品。第二部包括通则、生药总则、制剂总则、一般试验法和各医药品,原子量表、附录和索引。原料药标准:日文名、英文名、结构式、分子式和分子量、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和贮法,少数品种列出有效期。制剂标准:日文名、英文名、含量限度、制法、性状,鉴别,检查,含量 测定和贮法。

第一部和第二部均有红外光谱附图,还有配套丛书《解说书》。

三、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

1.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

国家级《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简称《中检所》。

地方级 省市、地区、县的药品检验所。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

分为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报告。[练习题与答案]

一、练习题 [A型题]

1.我国药典名称的正确写法应该是

A.中国药典 B.中国药品标准(2000年版)C.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D.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

E.药典 2.我国药典的英文缩写

A.BP B.CP

C.JP

D.ChP

E.NF 3.英国国家处方集的缩写是

A.USP B.PDG C.BNF D.CA

E.USN 4.药品的鉴别是证明 A.未知药物的真伪

B.已知药物的真伪

C.已知药物的疗效

D.药物的纯度

E.药物的稳定性

5.测定土霉素的效价时,需要

A.化学试剂(CP)B.分析试剂(AR)C.对照品

D.标准物质

E.标准品 6.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称取2.0g药物时,系指称取

A.2.0g B.2.1g C.1.9g D.1.95g~2.05g

E.1.9g~2.1g

7.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称取0.1g药物时,系指称取

A.0.15g B.0.095g C.0.11g D.0.095g~0.15g

E.0.06g~0.14g [B型题] 1~4 A.ChP B.USP C.JP D.BP E.NF 1.美国药典 2.英国药典 3.日本药局方 4.美国国家处方集 5~8 A.附录

B.正文

C.凡例

D.通则

E.一般信息 5.药品的质量标准应处在药典的

6.对溶解度的解释应处在药典的

7.通用检测方法应处在药典的 8.制剂通则 [X型题] 1.检验报告应有以下内容

A.供试品名称

B.外观性状

C.检验结果、结论

D.送检人盖章

E.报告的日期

2.中国药典的内容应包括

A.正文

B.性状

C.凡例

D.索引

E.附录

3.美国药典第25版的正文包括

A.品名、来源或化学名

B.物理常数

C.包装和贮藏

D.参比物质要求

E.化学文摘登录号

二、答案精讲 A型题

:1.D 2.D 3.C 4.B 5.E 6.D 7.E B型题

:1.B 2.D 3.C 4.E 5.B 6.C 7.A 8.A X型题

1.ABCE

2.ACDE

3.ABCDE

第二章 药物的鉴别试验 [重点、难点、要点、基本概念] 一、一般鉴别试验的项目与原理 药物的鉴别试验包括性状和鉴别

1.性状(definition)包括:(1)外观:指药物的聚集状态、晶形、色泽以及臭、味等性质。(2)溶解度:是药物的一种物理性质,在一程度上反映了药物的纯度。

(3)物理常数:药典中收载的有:相对密度、馏程、熔点、凝点、比旋度、折光率、黏度,酸值、皂化值、碘值、吸收稀疏。2.一般鉴别试验的原理(1)有机氟化物的鉴别原理:经氧瓶燃烧法破坏,被碱性溶液吸收为无

机氟化物,茜素氟蓝、硝酸亚铈在pH4.3

溶液中形成蓝紫色络合物。(2)水杨酸盐的鉴别原理:利用酚羟基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与三氯化

铁试液生成配位化合物,在中性时呈红色,弱 酸性时呈紫色。

(3)芳香第一胺的鉴别:利用重氮化-偶合反应的原理。(4)托烷生物碱类的鉴别:该生物碱具有莨菪碱结构,有Vitali反应,显紫色。

(5)无机金属盐:钠盐、钾盐、钙盐的颜色反映。钠的火焰光谱线有589.0nm、589.6nm,故显黄色。钾的火焰光谱线有766.49nm、769.90nm,故显紫色。钙钠的火焰光谱线有622nm、554nm、442.67nm与602nm,故显砖红色。(6)无机酸根:氯化物、硫酸

盐等。

3.专属鉴别试验的原理(speciic identfication test):例如苯巴比妥中苯环、司可巴比妥中双键、硫喷妥钠中的硫元素,可根据各自的特性采用专属反应进行鉴别。

二、鉴别方法

药物的鉴别方法要求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等。常用的的鉴别方法有:

呈色反应鉴别法:三氯化铁、茚三酮、重氮化-偶合等。

沉淀生成鉴别法:金属离子、生物碱沉淀剂等。1.化学鉴别法 荧光反应鉴别法:药物本身荧光、与试剂产生荧光。

气体生成反应鉴别法:

测定生成物的熔点:

紫外光谱鉴别法:λmax,λmin;Aλ1/Aλ2;λmax,A; 2.光谱鉴别法

红外光谱鉴别法:压膜法;糊法;膜法;溶液法。

薄层色谱鉴别法 3.色谱鉴别法

气相色谱鉴别法

高效液相色谱鉴别法

4.生物学法 利用微生物或实验动物进行鉴别的方法。5.药物鉴别方法的新动向 仪器鉴别方增加如IR和HPLC法等。

三、鉴别试验的条件 溶液的浓度 溶液的温度 溶液的酸碱度 试验时间 干扰成分的存在

四、鉴别试验的灵敏度 1.反应灵敏度和空白试验

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尽可能稀的溶液中观测出尽可能少量的供试品,反应对这一要求所能满足的程度,即称为反应的灵敏度。常用最低检出量和最低检出浓度表示。

空白试验是指在与供试品鉴别试验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除不加供试品外,其它试剂均同样加入而进行的试验。

2.提高反应灵敏度的方法(1)加入与水不互溶的有机溶剂提取浓集

(2)改变观测方法:目视观测溶液的颜色,改为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 药物的杂质检查

[重点、难点、要点、基本概念]

一、杂质和杂质限量检查(一)药物的纯度

1.药物纯度的概念:药物的纯度是指药物的纯洁程度。2.药物纯度的评价:应把药物的形状、理化常数、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作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来评价药物的纯度。

(二)药物中杂质的来源 1.杂质的概念 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稳定性,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称为药物的杂质。2.杂质的来源

一是在生产过程中引入 主要有两个方面:

二是在贮藏过程中引入 3.杂质的分类 按杂质的来源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按性质可分为信号杂质和有害杂质。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砷盐等。特殊杂质是指在个别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阿斯匹林中的游离水杨酸,肾上腺素中的肾上腺酮。药物中的杂质按其性质还可以分为信号杂质和有害杂质。信号杂质一般无害,但其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药物的纯度水平,氯化物、硫酸盐等就属于信号杂质。有害杂质,如重金属、砷盐、氰化物等,对人体有害,在药品标准中必须严格控制。

(三)杂质的限量检查 1.杂质限量的概念 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叫做杂质限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ppm)来表示。2.杂质限量的计算 杂质限量的计算公式:

杂质限量 = 杂质的最大允许量÷供试品的量×100%

L = C×V/S×100% 例1.对乙酰基酚中的氯化物的检查:

已知:S = 2.0g×25/100;C = 10μg/ml;V = 5.0ml

求: L = ?

解:L = C×V/S×100% =

10×5.0/2.0×10-6×25/100×100% = 0.01% 二、一般杂质的检查方法

(一)氯化物的检查

1.原理 是利用氯化物在硝酸性溶液中与硝酸银试液作用,生

成氯化银的白色浑浊液,与一定量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氯化银混浊液比较,以判断供试品中氯化物是否超过限量。

Cl-+ Ag+

AgCl 2.条件:[Cl-] 0.05mg~0.08mg/50ml, 即相当于标准氯化钠溶液

5ml~8ml。

酸度 稀硝酸10ml/50ml。

温度 30~40℃ 3.干扰的排除

(1)供试品液混浊:可用含硝酸的蒸馏水洗净氯纸中氯化物后过滤来消除混浊对氯化物检查的干扰。

(2)供试品有色:可采用内消色法,按中国药典附录规定的方法处理。即取两份供试品溶液,于其中一份中先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摇匀,放置10min,如显浑浊,可反复过滤,至滤液澄清,即得无氯化物杂质又具有相同颜色的澄清溶液,再在其中加入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与水适量使成50ml,作为对照溶液;另一份中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与水适量使成50ml,作为供试溶液,将两液在暗处放置5min后比较,即可消除颜色的干扰。

(二)硫酸盐检查法

1.原理 是利用SO42-在盐酸酸性溶液中与氯化钡试液作用,生成硫酸钡的白色浑浊液,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硫酸钡浑浊液比较,以判断供试品中硫酸盐是否超过限量。

2.条件:[SO42-] 0.1mg~0.5mg/50ml, 即相当于标准硫酸钾溶液

1~5ml。

酸度 稀盐酸2ml/50ml。3.干扰的排除

供试品有色:可采用内消色法。

(三)铁盐检查法

1.原理 是利用Fe3+在盐酸酸性溶液中与硫氰酸铵试液作用,生成红色可溶性硫氰酸铁配位离子,与一定量标准铁溶液用同法处理后所显的颜色进行比较,以判断供试品中铁盐是否超过限量。

2.条件:[Fe3+] 0.01mg~0.05mg/50ml, 即相当于标准硫酸钾溶液

1~5ml。

酸度 稀盐酸4ml/50ml。3.干扰的排除

(1)当有Fe2+存在时,可加入氧化剂过硫酸铵氧化供试品中的Fe2+成Fe3+。

(2)当供试液管与对照溶液管色调不一致,或所呈硫氰酸铁的颜色较浅不便比较时,可分别移入分液漏斗中,加正丁醇或异戊醇提取,分别取提取液比色。

(四)重金属检查法

重金属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与S2-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如银、铅、汞、酮、镉、锡、锑、铋等,由于药品生产过程中遇到铅的机会比较多,铅在体内友易积蓄中毒,故检查时以铅作为代表。中国药典(2000年版)重金属的检查法一共收载了四种方法: 第一法为硫代乙酰胺法;第二法是将供试品在500~600℃在500炽灼破坏后,再按第一法检查;第三法是检查能溶入碱溶液,而不溶于酸溶液的药物,在碱性条件下用硫化钠作显色剂;第四法为微孔滤膜法,通过微孔滤膜过滤,使试验条件下生成的硫化铅沉淀富集于滤膜上,形成铅斑,比较供试溶液和对照溶液铅斑的颜色,来判断供试品种的重金属是否超过限量。以下重点讨论第一法。

1.原理 是利用硫代乙酰胺在弱酸性溶液中与硫氰酸铵试液作用,生成红色可溶性硫氰酸铁配位离子,与一定量标准铁溶液用同法处理后所显的颜色进行比较,以判断供试品中铁盐是否超过限量。

2.条件:[Fe3+] 0.01mg~0.05mg/50ml, 即相当于标准铅溶液 1~2ml。

酸度 稀盐酸4ml/50ml。3.干扰的排除

(1)供试品有色:可采用外消色法消除干扰。

(2)供试品有微量Fe3+:在弱酸性溶液中氧化硫化氢析出硫,产生混浊影响

比色,可加Vc或盐酸羟胺使Fe3+氧化成Fe2+离子再检查。

(五)砷盐检查法

《中国药典》采用古蔡法和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检查药物中的微量的砷盐。1.古蔡法

(1)原理:是利用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与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在相同条件下所生成的砷斑比较,以判断供试品中砷盐是否超过限量。

(2)试剂的作用:碘化钾和氯化

亚锡的主要作用是将五价的砷还原成三价的砷;醋酸铅棉的作用是消除供试品可能含有的少量的硫化物。2.Ag-DDC法

(1)原理:是利用砷化氢与Ag-DDC吡啶溶液作用,使Ag-DDC中的银还原为红色胶态银,以Ag-DDC溶液为空白,于51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供试品溶液的吸收度不得大于标准砷溶液的吸收度。(2)试剂的作用:同古蔡法。

(六)溶液颜色检查法 溶液颜色检查法是控制药物中有色杂质量的方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有三种方法: 1.标准比色液进行比较的方法 2.分光光度法 3.色差计法

(七)易炭化物检查法 易炭化物检查法是检查药物中遇硫酸易炭化或易氧化而呈色的微量有机杂质。常采用与标准比色液比色的方法进行检查。

(八)澄清度检查法

澄清度检查法是检查药物中的微量不溶性杂质。常采用与浊度标准液比浊的方法进行检查。

(九)炽灼残渣检查法 炽灼残渣检查法是检查有机药物中混入的各种无机杂质。常采用重量方法进行检查。

(十)干燥失重检查法 干燥失重检查法主要检查药物中的水分及其他挥发性的物质。常采用重量方法进行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三种: 压恒温干燥法 燥剂干燥法 压干燥法

(十一)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 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主要检查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有害的有机溶剂。

常采用气相色谱法方法进行检查。常用的方法有二种: 接进样法 空进样法

三、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一)利用药物和杂质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臭味及挥发性的差异

例如黄凡士林中异性有机物检查:去本品2g,直火加热应无辛臭。

再例如浓过氧化氢中不挥发性杂质的检查:取本品10ml,水浴蒸干,在105℃干燥至恒重,残渣小于15mg。颜色的差异

例如磺胺嘧啶中有色杂质的检查:取本品2.0g,加氢氧化钠试液10ml溶解后,溶液应澄清无色,若显色与黄色3号比色液比较,不得更深。溶解行为的差异

例如吡哌酸检中不溶物的检查:双吡哌酸甲酯(Ⅰ)和吡哌酸甲酯(Ⅱ)均不溶于氢氧化钠试液。因此可通过溶液的澄清读来控制这些杂质。选光性的差异

例如硫酸阿托品中莨菪碱的检查:共识水溶液(50mg/ml)的选光度小雨-0.4℃。对光吸收性质的差异

(1)紫外分光光度法:①在一定的波长杂质有吸收,而药物无吸收;②杂质杂质紫外吸收光谱与药物紫外吸收光谱重叠;③药物在紫外区有明显吸收,而杂质吸收很弱货物吸收。

(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药物中金属盐等杂质的检查,如曾用于维生素C、硫酸庆大霉素和安痛定注射液中Na、K、Ca、Mg含量测定。

(3)红外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药物中无效和低效晶型的检查,如甲苯米唑中A晶型的检查。

(4)荧光分析法:例如利血平中氧化产物的检查,是根据利血平纯品无荧光,其氧化产物有荧光。

吸附或分配性质的差异(1)TLC法:①杂质对照法;②高低浓度对照法。

(2)PC法:主要用于极性大的药物的杂质检查,如地高辛、盐酸苯乙双胍中有关杂质的检查。(3)HPLC法:①分面积归一化法;②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③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④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杂质的含量;⑤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的含量。(4)GC法:同HPLC法。

(二)利用药物和杂质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1.酸碱性的差异:①规定消耗滴定液的体积;②pH值测定法;③指示剂法。

2.氧化还原性质的差异:利用药物与杂质氧化还原电位的差异进行检查,如氯化物中碘化物或溴化物的检查。

3.杂质与一定的试剂反应产生沉淀:如生物碱中其他生物碱的检查,多采用此法。

4.杂质与一定的试剂反应产生颜色:利用药物重的杂质与某些试剂发生氧化化、络合、偶合等显色反应,进行药物中杂质的鉴别。

5.杂质与一定的试剂反应产生气体:利用此法可检查药物中的砷、硫、碳酸盐、氨盐、氰化物等。例如氰化物的检查中国药典采用:①改进普鲁士蓝法;②气

体扩散-三硝基苯酚法。6.药物经有机破坏后检查杂质:①硒的检查;②氟的检查。

二、练习题 [A型题]

1.含锑药物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A.古蔡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D.Ag-DDC E.契列夫法

2.药物中杂质的限量是指 A.杂质是否存在 B.杂质的合适含量

C.杂质的最低量

D.杂质检查量

E.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3.中国药典中收载的砷盐检查方法为

A.摩尔法

B.碘量法

C.白田道夫法

D.Ag-DDC E.契列夫法 [B型题]

A.稀HNO3 B.硫代乙酰胺试液

C.BaCl2试液 D.Ag-DDC试液

E.NH4SCN试液 1.铁盐检查 2.硫酸盐检查 3.氯化物检查 4.砷盐检查

A.AgNO3试液 B.硫代乙酰胺试液 C.BaCl2试液 D.KI-SnCl2试液

E.NH4SCN试液 5.重金属检查 6.硫酸盐检查 7.氯化物检查 8.砷盐检查 [X型题]

1.一般杂质检查包括 A.氯化物检查

B.硫酸盐检查

C.重金属检查

D.砷盐检查

E.铁盐检查 2.干燥失重检查法有: A.压恒温干燥法 B.燥剂干燥法 C.减压干燥法

D.摩尔法

E.白田道夫法

二、答案精讲 [A型题] 1.C 因为含锑药物的砷盐检查方法为白田道夫法,因为锑可被还原成锑化氢,可与溴化汞试纸生成题斑,干扰砷斑的检查,不能用古蔡法检查。2.E 3.D [B型题] 1.E 2.C 3.A 4.D 5.B 6.C 7.A 8.D 因为AsO43-还原成AsH3比较慢, KI-SnCl2试液可将AsO43-还原成AsO33-, 然后再还原成AsH3。[X型题] 1.A B C D E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11月本中心门诊处方35 247张,对其中3 701张使用抗菌药的处方,调查患者的诊断、用药情况等,统计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联合用药等并进行分析。

1.2方法

按月对处方分类,统计抗菌药物处方占抽查处方的百分比并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评价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分析用药合理性。

2结果

2.1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共抽取2011年1-11月门诊处方35 247张,经统计,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3 701张,占10.5%。每月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见表1。

2.2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

对3 701张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其中不合理处方162张,占4.4%。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由表1可见,2011年1-6月本中心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14.9%逐渐下降至8.9%,7-11月在9.5%上下波动。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本中心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3.2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超权限使用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根据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为特殊使用类,主任医师方可开具,而开具处方的医师为主治医师,属超权限使用。通过电脑HIS系统抗菌药物权限的设置,可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3.2.2超限用适应证使用

如阿奇霉素注射剂。根据《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奇霉素注射剂的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处方诊断为支气管炎,超阿奇霉素注射剂限用适应证使用,且诊断不规范。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3.2.3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开具头孢克洛胶囊。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性感染,又无合并细菌感染,不应选择抗菌药物。如诊断为高血压,处方开具替米沙坦片、头孢拉定胶囊。处方中出现诊断与用药不符,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一是无指征用药,二是缺少诊断或诊断不完善。

3.2.4漏签名盖章

打印的电子处方、修改处无医师签字或未注明修改日期。

3.2.5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用

如培菲康与头孢拉定合用,两者药效都降低。因此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间隔2~3 h使用为宜。

3.2.6用法不合理

盐酸克林霉素的正确用法应为0.6 g加入到不少于100 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而实际上却是将药物1.2 g加入到100 ml液体中静脉滴注。用药中还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个别中、重度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能维持疗效,还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2.7用量不合理

左氧氟沙星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剂量可一次使用。如诊断为尿路感染,根据药品说明书,应为每日1次,每次0.25 g。而实际上却是开成每日2次,每次0.5 g。服用剂量加大、次数增多,不但不会提高药效,反而會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3.2.8给药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较短,使用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日用总剂量分3~4次给予。本次抽取的处方中,此类抗菌药物使用很多为每日1次,不符合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特点。

3.2.9治疗方案不合理

抽查处方发现有一患者反复感染,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并频繁更换品种,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收稿日期:2011-12-22)

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篇4

1资料与方法

对本院2005年至2007年的儿科门诊处方进行调查分析, 共计3620张, 统计处方中含抗菌药物的处方数、抗菌药物的品种、数量、销售金额, 计算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 单用、联用的使用率, 分析抗菌药物在儿科中的使用情况。

2结果

2.1 用药情况

调查的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2468张, 占所调查处方总数的68.18%, 可见抗菌药物的使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其中单用率为97.8%, 联用率为2.2%, 见表1。

2.2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

统计中儿科门诊常用抗菌药物共五类, 其中青霉素类有: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有:头孢噻肟钠、头孢唑啉钠、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头孢氨苄、头孢克洛;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氨基糖苷类有:庆大霉素, 其他类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使用频率前五位的是: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头孢唑啉钠、红霉素、青霉素。给药形式为口服和静脉推注, 静脉推注为主要给药形式。见表2。

2.3 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排序

使用数量 (瓶/盒) 前5位的是头孢噻肟钠、青霉素、头孢唑啉钠、阿莫西林、红霉素, 见表3。

3讨论

调查显示抗菌药物单用频率较高, 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7.8%, 联合用药占2.2%, 其中三联使用频率很低, 占0.2%, 单用与联合用药相比,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患者经济负担少。儿童患者通常感染较单一且程度较轻, 也是单一用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本院在儿童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问题上非常谨慎。

统计结果表明儿科应用的14种抗菌药物中多为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在儿科疾病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首选药物应该是β-内酰胺类, 其属繁殖期杀菌药, 起效快而强, 毒性低。头孢噻肟钠是出现于儿科处方中最多的药, 用药频率占抗菌药物总使用率的一半之多。头孢噻肟钠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杆菌及部分厌氧菌具广谱抗菌作用, 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严重感染。但应用本品治疗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 快速静脉注射可能引起致命性心率紊乱、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罕见的粒细胞缺乏症, 尤其是长期治疗。因此疗程超过10 d者应监测血常规 [1], 根据细菌学检查的结果、药敏试验、抗茵药物的作用特点选择用药。另外氨基糖苷类不良反应严重, 有耳毒性、肾毒性。年龄越小其肾功能发育不全, 对药物排泄缓慢, 血浆药物半衰期 (T1/2) 较成人长, 常可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功能障碍而致耳聋 [2], 故本院3例口服使用庆大霉素者应该慎用。

在联合用药中有29例头孢噻肟钠与罗红霉素联用,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其联合应用为经验治疗。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外, 还具有很强的细胞内穿透作用, 能以高于细胞外20~30倍的浓度在巨噬细胞内聚集, 待巨噬细胞迁徙至炎症部位后再释放, 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十分有利。同时利用头孢菌素类对细菌细胞壁的作用破坏敏感微生物的细胞壁和胞浆膜的完整性, 影响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 保持大环内酯类在菌体内的较高浓度, 从而有利于杀灭细菌 [3]。也有部分是β-内酰胺类之间的联用, 如青霉素+阿莫西林, 头孢噻肟钠+阿莫西林, 其因作用机制相同可增加毒性反应或竞争同一靶位而出现拮抗作用, 故不宜合用 [4] 。

儿童用药的给药方式主要是口服和静脉推注, 其中以静脉推注为主, 因为儿童感染细菌较快, 静脉推注显效快, 且婴幼儿口服给药较困难, 故选择静脉给药。

统计显示头孢噻肟钠的用药金额排在第一位, 占总金额的52.11%, 其次为阿奇霉素, 占总金额的19.78%, 阿奇霉素用药量仅排在第七位, 说明此药价格昂贵。而青霉素用药量排在第二位, 用药金额仅占总金额的2.36%, 头孢唑啉钠用药量排在第三位, 用药金额占总金额的4.72%, 说明这两种药相当经济。

总的来看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本院科处方中的主要药品,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本院用药考虑到患儿的临床指征及经济状况。儿科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基本合理。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86-489.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4515-4520.

[3]程书权, 孔淑敏.大环内醇类抗生素在某些细菌感染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世界临床药物, 2005, 11 (26) :332-333.

药物分析-自己总结 篇5

阿司匹林

加热水解后加三氯化铁试液呈紫堇色

丙磺舒

中性条件下加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米黄色沉淀(加氢氧化钠试液)肾上腺素

酸性条件下加三氯化铁显翠绿色,加氨试液即显紫色 雌二醇

酸性条件下加三氯化铁呈草绿色,加水稀释变为红色 盐酸四环素

酸性条件下加三氯化铁试液呈红棕色 对乙酰氨基酚

可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显蓝紫色

盐酸吗啡

具有酚羟基而有弱的还原性,遇稀铁氰化钾试液,吗啡被氧化成伪吗啡,而铁氰化钾则被还原成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再与试液中的三氯化铁反应生成普鲁士蓝 头孢羟氨苄

取本品适量,加水适量,超生使溶解并稀释,加三氯化铁试液,显棕黄色

与硫酸铜试液反应

磺胺甲恶唑

碱性条件下,与硫酸铜试液反应生成草绿色沉淀

磺胺嘧啶

碱性条件下,与硫酸铜试液反应生成黄绿色沉淀,而后转成紫色 盐酸利多卡因

在疼酸钠试液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紫色,赚溶于三氯甲烷显黄色

盐酸麻黄碱(双缩脲反应)

在碱性条件下与硫酸铜试液反应生成紫色配位化合物,溶于乙醚层显紫红色,水层则由于硫酸铜存在而呈蓝色

苯巴比妥

加硫酸铜-吡啶试液显紫色或生成紫色沉淀(丙二酰脲反应)司可巴比妥

同苯巴比妥(丙二酰脲反应)

硫喷妥钠

与硫酸铜-吡啶试液显绿色(丙二酰脲反应)

重氮化耦合反应

盐酸普鲁卡因

酸性条件下加亚硝酸钠、碱性萘酚试液生成橙色或猩红色沉淀 对乙酰氨基酚

水解后,酸性条件下加试剂呈红色

磺胺甲恶唑

酸性条件下,加试剂呈橙黄色或猩红色沉淀 磺胺嘧啶

酸性条件下,加试剂呈黄色或猩红色沉淀

与银盐反应

苯巴比妥

在碳酸钠试液下,加入硝酸银试液,生成白色沉淀(丙二酰脲反应)司可巴比妥

在碳酸钠试液下,加入硝酸银试液,生成白色沉淀(丙二酰脲反应)

盐酸普鲁卡因

氯化物反应中的沉淀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滴加硝酸银试液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加氨试液溶解,加稀硝酸沉淀复生成。盐酸利多卡因

同盐酸普鲁卡因

异烟肼

与氨制硝酸银试液反应生成单质银(银镜)

盐酸氯丙嗪

氯化物反应中的沉淀反应

在酸性条件下滴加硝酸银试液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加氨试液溶解,加稀硝酸沉淀复生成。盐酸麻黄碱

氯化物鉴别反应

磷酸可待因(磷酸盐反应)中性溶液,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浅黄色沉淀,分离,沉淀在氨试液中均易溶解 维生素B1 氯化物鉴别

维生素C

与硝酸银试液即生成黑色沉淀 盐酸四环素

氯化物鉴别

碱性酒石酸铜反应: 醋酸地塞米松(与菲林试剂反应)、葡萄糖及注射液

右旋糖苷40 制备衍生物测定熔点:司可巴比妥

注射用硫喷妥钠

磷酸可待因

需要进行体内样品分析的产品:苯巴比妥、盐酸吗啡、磷酸可待因、阿奇霉素、雌二醇

含量检验方法:

非水溶液滴定(高氯酸滴定+结晶紫):肾上腺素、地西泮、盐酸麻黄碱、硫酸阿托品、盐酸吗啡、磷酸可待因及其注射液、硫酸奎宁 非水溶液滴定(高氯酸滴定+电位法):盐酸氯丙嗪、氟康唑(1:2)、维生素b1(1:2)酸碱滴定(酚酞):阿司匹林(中性乙醇)、布洛芬(中性乙醇)银量法(电位法):苯巴比妥 溴量法(淀粉):司可巴比妥

(硫代硫酸钠滴定液)亚硝酸钠滴定法(永停法):盐酸普鲁卡因、磺胺甲恶唑及片剂、磺胺嘧啶 柿量法(邻二氮菲):硝苯地平(1:2)

碘量法:维生素C 片剂 泡腾片

颗粒剂

注射液

提取碱量法:磷酸可待因糖浆

酸性染料比色法:硫酸阿托品片剂与注射液 微生物检定法:硫酸庆大霉素及制剂 四氮唑比色法: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

旋光法:葡萄糖注射液、右旋糖酐40及其氯化钠注射液

某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6

[关键词] 不良反应;用药监护;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152-03

Analysis of report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 our hospital

LI Guofeng  ZHAO Ningmin  ZHANG Lei  HU Mengnan   ZHANG Haifeng  MA Ailing  WANG Yimeng FAN Pengli

Department of Pharmacy,Henan Province People's Hospital,Zhengzhou 45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treatment,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ational drug use in clinic.Methods 128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carried out in our hospital in 2010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lated to drugs 86 species including 30 kinds of anti-infective drugs, accounting for 34.9% of the total number of drugs, accounting for 44.5% of the total cases; eight kinds of Chinese medicine, accounting for 9.3% of the number of varieties of drugs, accounting for 6.3% of the total cases; intravenous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infusion, accounting for 75%; common adverse events were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injury;serious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ccounted for 6%. Conclusi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re related to multiple factors, more susceptibly in elderly patients; ADR monitoring should be attached importance in clinic to reduc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onducively.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Administration monitoring;Rational drug use

藥物作用具有广泛性和两面性,在减轻患者痛苦使其康复的同时也可对机体产生新的危害,在减轻病理过程、治愈疾病,改善机体生理、生化状态的同时,也破坏机体的生理、生化平衡,一定程度上损害机体功能,严重的可使患者致残或死亡,对患者的损害已成为主要致死原因之一。研究表明,我国住院患者中ADR发生率约20%,位列心脏病、癌症、脑卒中死亡率之后,居第5位[1]。本研究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的128份ADR报告进行分析,探讨ADR的发生特点、处理方法、临床表现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8份ADR报告,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等采用通过统计学回顾性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并对数据进行合理统计分析。

1.2 ADR评价标准

依据国家药监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5年9月共同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ADR程度评价分为轻度、中度、重度;ADR与药物的关联性评价分为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待评价和无法评价;ADR转归分为治愈、好转、加重、死亡。

1.3 统计学处理

对资料中患者年龄、性别、药品类别、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等资料录入计算机,用Excel进行统计,并对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

在128例ADR报告中,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1岁,其中20岁以下的患者有17例(13.3%),20~29岁患者10例(12.8),30~39岁16例(12.5%);40~49岁25例(19.5%),50~59岁27例(21.1%),60岁以上患者33例(25.8%)。

2.2 ADR在不同性别的分布

128例ADR报告中,男性63例,占49.2%,女性65例,占50.8%。

2.3 发生ADR的用药途径分布

对128例ADR进行分析,静脉滴注用药为96例占75%,口服用药28例占21.9%,局部用药1例占0.8%,皮下注射3例占2.3%。

2.4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

参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的分类方法[2],将128例涉及ADR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涉及药物12大类共86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57例占44.5%,其次为变态反应和免疫功能的药物引起13例占10.2%。见表1。

2.5 引起ADR抗感染药物类别

抗感染药引起57例ADR报告中,头孢菌素类引起的报告例数为29占50.9%为最多,其次是喹诺酮类引起16例,占28.1%,抗病毒药引起的报告例数为3占5.3%,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引起的报告例数均为2例均占3.5%,β内酰胺类、氨基苷类、抗真菌药、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引起的报告例数均为1例均占1.8%.

2.6 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分类及其临床表现

药物分析 篇7

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了本院2013年-2014年门诊药房因药物不良反应造成的退药事件60例, 男37例, 女23例, 年龄3个月~78岁, 平均 (36.3±16.9) 岁。

研究方法:对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患者60例的资料进行查阅, 观察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以及不良反应的症状。

结果

根据60例退药事件的统计, 退药所涉及的药品种类5类, 30个品种, 其中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较多, 共42例, 占总退药次数的70%, 抗生素类药物中头孢菌素类药物较多, 见表1。

本次研究涉及的药品剂型主要有3种, 注射类药剂的不良反应事件较多, 共43例 (71.6%) 。其中小容量的注射液有10种, 发生退药事件25例;冻干制剂5种, 发生退药事件13例;无菌分装剂3种, 共发生退药事件15例。见表2。

讨论

近些年来, 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出现的退药事件发生率越来越高, 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重视, 在临床上, 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心烦心悸等。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药物本身就会带给患者一些身体上的不适, 当临床医师过于重视治疗效果时, 对药物的剂量没有准确的把控, 都会导致患者在服药后发生不良反应[4]。药品的不良反应在每个用药患者的身上都可能发生, 而对老人、孕妇、儿童的危害更大, 老年人由于体内的调节功能下降, 代谢速度减慢, 药物在进入体内后易发生积蓄。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服用药物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 例如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会影响胎儿的听神经, 引发耳聋;去甲肾上腺素、多黏菌素会造成婴儿肾脏受损;氟哌酸、四环素会引起儿童血尿;滴鼻净可以使婴儿中毒等。而对于很多肝肾功能较差的成年患者, 有些药物还可以导致肝损伤或加重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脏损害[5]。

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在多个系统中发生, 以皮肤为主, 常出现的有皮疹、瘙痒等, 出现这类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药品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另一方面是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病情以及用药的依从性。而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药品管理不规范:由于药品在管理上的不规范, 导致临床用药时出现不合格的药品, 从而出现不良反应;②利益驱使: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在临床用药时, 选择同类药品价格偏高的药物, 但是药物本身的效果却不理想, 埋下隐患;③用药水平: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药学的相关知识不全面, 或者临床经验的匮乏, 开出的药物与病状不符, 进而出现不良反应[6]。

预防不良反应的措施:①加强药品管理: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的安全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所以加强药品的安全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首先, 应对所有的药品统一名字, 无论是新药还是剩余的旧药, 将所有的药物商品名编写为通用名, 这样可以方便记忆和使用。其次, 建立新药传递制度, 临床上使用新药品时, 主要以医嘱及说明书为标准, 所以, 在新药达到后应立即将使用说明保存并装订成册, 然后统一发放给相关的医护人员, 了解新药的商用名、通用名、品种、配合禁忌以及不良反应, 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新药的使用方法, 降低用药的不合理性[7]。②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使用药物时更合理, 减少因概念模糊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③加强医患沟通:在用药前应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 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与禁忌药物, 在患者服药后主动观察药物对机体的反应, 合理用药, 在发生不良反应后尽早、处理、解决, 减少因不良反应带来的风险。

综上所述, 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有很多, 而这种事件的严重程度足可以反映出医疗机构在药品管理上的疏漏, 只有医疗机构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检测、安全用药的管理,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徐凯.基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如何加强医疗机构的药物管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 (11) :2057-2058.

[2]梁群.分析药物的不良反应, 谈加强医疗机构的药物管理[J].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4, 12 (4) :401-402.

[3]吴三明.从药物的不良反应来分析如何加强医疗机构的药物管理[J].当代医学, 2013, 19 (21) :321-326.

[4]王慧敏.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16) :320-321.

[5]牛林琳, 李蓓, 李馨龄, 等.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的思考[J].中国药物警戒, 2014, 11 (7) :416-419.

[6]陈超, 郭代红, 薛万国, 等.住院患者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评估警示系统的研发[J].中国药物警戒, 2013, 10 (7) :411-414.

药物分析 篇8

药物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主要指药物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粪便次数的异常增多, 而且粪便为水样或带有黏液、血性水样便或带有伪膜, 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严重者有寒战、高热、昏迷、休克甚至死亡[1]。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起病急, 在用药初期出现, 病程短;慢性的通常在用药后较长时间出现, 可持续数月或数周,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索临床所用药物与药物腹泻发生的关系, 现将我院2006-2008年门诊及病房资料完整的287例作回顾性分析, 以此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287例均为我院门诊及病房病例, 男性116例, 占总数的40.4%, 女性171例, 占总数的59.6%。

1.2 诊断及致敏药物的分类

诊断根据用药史、发病及用药关系及有关化验和临床表现并参照第7版《诊断学》, 致敏药物根据第15版《新编药物学》。

2结果

2.1 年龄分类

287例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个月, 最大者103岁。其中0~9岁患者占10%, 10~19岁患者占4%, 20~29岁患者占16%, 30~39岁患者占16%, 40~59岁患者占16%, 60以上占38%。

2.2 潜伏期

起病时间在20min以内的有96例, 20min以上的有135例, 2d以上的有23例, 其中发病时间最长的1例为用药7d后。

2.3 致敏药物

见表1。

2.4 治疗及预防

2.4.1 治疗。

药物性腹泻的急性型, 常在停药或继续用药后数天可自愈, 有的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奏效;而慢性型也常在停药后腹泻停止或配合饮食和补液盐治疗。腹泻严重者则在调节水、电解质的同时加用肠黏膜保护剂或止泻、止血等对症处理。阿片衍生物抗肠蠕动药可用于各类轻型腹泻, 这类药物不可用于严重腹泻患者, 尤其是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腹泻可以考虑使用奥曲肽皮下注射, 此药可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 降低胰腺和胃肠道中多种激素的分泌, 延长肠道的转运时间, 促进小肠对电解质的吸收, 从而减少体液和电解质的分泌。抗肠道菌的抗生素和在肠道腔有高浓度的抗生素, 易产生假膜性肠炎。从表中可以看出主要引起假膜性肠炎的抗生素有: 喹诺酮类、大环内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咪唑类。假膜性肠炎一般在使用抗生素4~9d后感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但不少患者是在停药后出现腹泻。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危险因素是由于疗程长、重复的抗菌治疗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而给药途径则不是其危险因素。抗生素剂量越大, 疗程越长, 危险性越大, 症状越严重。

治疗抗生素引起的腹泻除停用可疑抗菌药物和对症治疗外, 还需要特定的抗菌药。治疗假膜性肠炎首选甲硝唑, 口服万古霉素只用于不能耐受或甲硝唑治疗无效者, 但不能静脉注射万古霉素, 必要时鼻饲给药。一般72h症状改善, 10d后腹泻治愈, 停药后1~3周腹泻复发率10%~20%[2]。鲍氏酵母菌分泌的一种蛋白酶可干扰肠毒素A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 可与万古霉素合用治疗假膜性肠炎。

2.4.2 预防。

医生在处方时应首先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尤其是药物性腹泻史, 对于易引起患者腹泻的药物应加以注意。药物的治疗剂量和疗程应视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情况而定, 为避免或减轻某些药物引起的腹泻, 嘱咐患者在就餐时服药, 或先给予小剂量后在逐渐递增。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 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的适应证, 尽量使用小剂量、窄谱、 非联合及非口服药, 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已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则应停用原抗生素, 根据菌群分析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此外适当补充微生态制剂,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 给予口服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由人体肠道益生菌制成的调节剂, 主要是通过生态平衡、生物拮抗、免疫作用及产生抗菌物质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3]。均能安全、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疗程。同时加强对病员的消毒、隔离, 实施床旁隔离, 避免病室内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要认真洗手, 并用消毒液浸泡等都是预防药物性腹泻的重要方面。

3讨论

人体的肠道中存在大量的细菌, 包括厌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和少量的真菌。在人体的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后, 各类微生物在肠道中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以保证人体有正常的肠道功能。如果破坏了这个平衡状态, 导致某类细菌相对增多而其他细菌相对减少, 或整个肠道菌群的菌量减少甚至消失, 可引起菌群失调, 导致肠道功能的紊乱, 从而出现腹泻等临床症状。在本组病例中发现女性居多占60%, 小儿少见仅占10%, 而老年人则占本组病例的38%。小儿疾病可能不如成人复杂, 用药品种也单一, 但由于婴幼儿时期, 肠道菌群分布不均匀、不稳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对感染及防疫能力较差, 易受抗生素的影响而发生腹泻。老年病人是由于存在诸多特殊因素, 是高发、高危人群。老年人肠道菌群老化, 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使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下降, 使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在老年患者身上尤为突出, 因此, 正确认识、治疗和预防对老年病人尤为重要。

合理用药是控制二重感染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率、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临床医生除应掌握用药原则及药物的配伍禁忌, 特别应重视及时作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控制或避免预防用药, 强调综合治疗, 提高机体免疫力, 不应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才能很好地杜绝各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怡, 李中东, 等.药源性腹泻的发生机理和防治 (J) .药品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 (6) :442.

[2] Lewis S, Burmeister S, Cohen S, et al.Failure of dietaryoligo fruc-tose to prevent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5, 21:469.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篇9

1 抗生素

1.1 β-内酰胺类 (β-Lactams) 天然青霉素很少引起肝损害, 当发现过敏反应时可能偶尔伴有肝炎, 出现肝中心区坏死。据临床应用半合成青霉素制剂可以引起肝功能改变或淤胆性病变。如:异口恶唑类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邻氯苯唑青霉素及氟氯青霉素等均可能引起的淤胆性肝炎。据报道氟氯青霉素引起迟发性淤胆性损害, 均在停药后出现深度黄疸, 肝功能检测异常持续6个月以上。其他半合成青霉素也可引起血转氨酶升高, 多为暂时性, 停药后即可恢复。

1.2 头孢菌素类 有时能引起血浆转氨酶升高, 多为暂时性, 停药后即可恢复。如头孢呋辛、头孢美唑、头孢哌酮等, 均偶可引起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或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升高。

1.3 大环内酯类 (Macrolides) 红霉素碱本身极少引起肝损害, 但酯化红霉素多有一定的肝毒性, 主要是代谢中间产物引起肝细胞变性。如红霉素 (Ccyhromycin) , 无味红霉素较易引起黄疸和肝损害, 疗程超过10~12 d尤为明显。乙酰螺旋霉素 (Acetylspiramyein) , 大剂量可致胃肠道反应, 偶见血清转氨酶升高。罗红霉素, 近年有报道能引起急性淤胆性肝炎。阿奇霉素, 偶见转氨酶升高, 停药可恢复。其他抗生素:新生霉素, 有明显的肝毒性, 能抑制葡萄糖醛酸转氨酶使肝细胞形成结合型胆红素的功能发生障碍, 并抑制胆红素从胆汁排除, 从而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多见于儿童, 尤其是新生儿。克林霉素 (clindamycin) , 有肝功能损伤的报道。多粘菌素类 (Polymyxin) 尚有白细胞减少及肝毒性等。

1.4 四环素类 (Telracyclies) 长期口服大量四环素或每日静脉滴注超过1~2 g, 可造成严重肝损害, 临床症状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 有中度黄胆肝功能不全应减量慎用。

1.5 氯霉素类 (Chloramphenicol) 引起灰婴综合征, 可能与患儿肝内药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 对早产儿新生儿哺乳期妇女禁用。

1.6 氨基苷类 (Aminoglycosides) 主要引起肝损害的药物有妥布霉素、奈替米星等, 如:妥布霉素 (tobramycin) 尚有转氨酶升高, 血小板白细胞减少等。奈替米星 (netilmicin) 注射本品, 血清氨基转氨酶碱性磷脂酸酶, 胆红素值上升发生率均为每1000人有15例。

2 合成抗菌药

2.1 磺胺类 (Sulphonamides) 磺胺类药物可以引起急性肝炎型过敏反应, 还可累及其他器官损害。还可能引起淤胆性黄疸, 肝功能减退, 严重者可致急性肝坏死。对新生儿易引起黄疸, 对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服用后, 可致溶血性贫血。此类药物引起肝脏损害与过敏反应有关, 与药物剂量无关。如复方甲基异噁唑可引起淤胆, 此外有发生急性肝衰竭的报道。

2.2 喹诺酮类 (Quinolones) 据报道, 少数患者因大量或长期应用第一代药物如:吡哌酸或氟哌酸可出现血转氨酶升高。第二、三、四代药物很少引起肝脏损害。如注射用加替沙星偶有ALT和AST增高。

2.3 硝基呋喃类 (Nitrofurans) 如呋喃妥因可以引起全身过敏反应, 伴有淤胆性肝炎。此类药物引起肝脏损伤与过敏反应有关, 与剂量无关。临床出现发热、皮疹、黄疸、嗜酸细胞增多。曾报道肝内胆汁淤积并偶尔伴有散在性肝细胞坏死。

3 抗结核药

3.1 异烟肼 (Isoniazid) 大剂量异烟肼可损害肝引起转氨酶升高,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 肝病患者慎用。

3.2 利福平 (RFP) 随着利福平的广泛应用于抗结核化疗中, 引起肝损害也日渐增多, 主要为肝细胞型和胆汁潴留的混合型肝炎改变, 使血清胆红素水平及转氨酶升高, 有肝病史或与异烟肼合用时较易发生。

4 抗真菌药

4.1 酮康唑 (Keoconazole) 可引起血清转氨酶升高, 偶有严重的肝毒性及过敏反应等。另有引起急性肝萎缩而致死的报道。

4.2 氟康唑 (Flticonazole) 可见肝造血功能异常。综上所述, 抗菌药物对肝脏的损害须引起高度重视, 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以减轻对肝脏的损害。肝病时避免应用红霉素酯化物、四环素类、磺胺类、利福平、氟康唑等对肝脏有毒性的抗菌药物, 应全面考虑患者肝功能状况, 正确、规范、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5.小结

目前抗菌药物应用越来越多, 很多药物容易引起肝脏损害, 而临床在应用抗菌药物时经常有不规范的现象, 必须引起重视。易引起肝脏损害的抗菌药物主要有磺胺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氨基苷类、喹诺酮类、硝基呋喃类、抗真菌类、β-内酰胺类、抗结核类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 抗菌药物的使用不仅要考虑它的临床疗效, 同时应想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尽量做到争取最高疗效的同时, 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参考文献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009年收集到的167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1.2 方法

将收集到的ADR报告, 按患者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7例ADR报告中, 男118例, 女49例;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以内, 最大78岁。除儿童外, 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尤其是老年患者最多见。各年龄组的ADR分布情况, 见表1.

2.2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静脉滴注138例, 占82.63%;口服给药18例, 占10.77%;肌肉注射7例, 占4.19%;皮下注射3例, 占1.79%;吸入给药1例, 占0.59%.

2.3 ADR涉及到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

根据ADR报告分析, 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9.1%, 临床表现以皮疹、疱疹、红斑、皮肤红肿、瘙痒多见。见表2.

3 讨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 除儿童外, 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老年患者最多见, 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大多数不良事件与剂量相关, 而不是特异质或过敏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增加;多种病症而使用多种药物;肾脏和肝脏功能紊乱, 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发生改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差;体内药物的消除情况改变;老年人用药个体差异大。

注射给药ADR发生比例高于口服给药, 其主要原因是:注射给药时, 药物直接进入人体, 没有肝脏的首过效应, 所以血药浓度较高, 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强。另外注射给药对药品的质量要求高, 对用药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必须是无菌操作, 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很多附加剂, 如:pH值调节剂、防腐剂等, 这些也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表2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一方面导致耐药性增加, 另一方面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比例较高, 占到49.1%, 可能是由于抗感染药物应用频率最高, 应用量最大。主要表现在: (1) 药物选择不当。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社区获得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菌抗菌作用差, 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 门急诊常见的上下呼吸道感染不宜选用此类药物。 (2) 注射速度过快。许多ADR与注射速度过快有关, 减慢给药速度则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因此, 对于某些过敏反应较重,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必须严格控制滴速。 (3) 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浓度过高主要是医师为了减少输液次数, 使用溶液量偏少, 导致ADR增加。 (4) 用药剂量过大。许多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未根据年龄及肝、肾功能来调整抗菌药物用量。 (5) 溶媒选用不当。譬如, 青霉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不稳定, 鱼腥草注射液必须选择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使用, 不正确选用溶媒明显增加了ADR发生率。 (6) 联合用药不当。联合用药不当容易导致药物毒性增加, 药物联用必须谨慎。

表2结果显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占第二位, 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其原因为: (1)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后, 一方面是由于药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 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和一些未被除尽的杂质与其他药物配伍后, 使不溶性微粒增加。 (2) 临床使用欠合理, 也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的重要原因。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指导下研发的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药的特性, 临床需要按照中医辨治规律才能获得较好效果。 (3) 有过敏史者使用中药注射液更易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过敏史患者。所以用药前要认真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4) 生产工艺不合理, 制备过程中杂质未除尽。

药物流产失败原因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 药物流产 失败 原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39

资料及方法

2006年1月~2009年6月收治要求药物终止妊娠的患者458例,年龄18~40岁,平均24.5岁,平素月经周期21~40天,停经时间≤49天,尿HCG(+),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不超过50天。B超示孕囊直径在1~3cm,无严重心、肝、肾疾病、出血性疾病及前列腺素使用禁忌证。

用药方法:第1天早8:00口服米非司酮50mg,晚8:00口服米非司酮25mg,第2天早8:00口服米非司酮25mg,晚8:00口服米非司酮25mg,第3天早8:00口服米非司酮25mg,9:00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口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前后2小时禁食水。留院观察6~8小时,如服用米索前列醇后3小时,仍未排出孕囊者,阴道后穹隆置米索前列醇400μg,对上药后4小时仍未排出者行清宫术,以免发生药物流产不全。

药物流产完全流产判定标准:服用米索前列醇后6小时内,肉眼看到完整的孕囊,大小与B超测定孕囊直径相符,阴道流血量不多。

药物流产失败的标准:用药后规定时间内未排出绒毛和孕囊,或留院观察过程中出血过多,而行清宫术者。用药后10天后仍有阴道流血,B超检查发现宫内仍有残留物需行清宫手术。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结果据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年龄:458例中≥35岁者128例,药物流产失败23例(17.9%),<35岁者330例,失败23例(6.9%)。>35岁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35岁者,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既往分娩方式:既往有分娩史者162例,其中有剖宫产史者48例,药物流产失败17例(35.4%),114例有自然分娩史,药物流产失败14例(12.2%)。有剖宫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有自然分娩史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流产次数:既往有流产史者239例,药物流产失败39例(16.3%),无流产史者171例,药物流产失败7例(4%)。有流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无流产史者,随着流产次数增加,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孕囊直径:B超测得孕囊直径2~3cm者236例,药物流产失败30例(12.7%),孕囊直径<2cm者222例,药物流产失败16例(7.2%)。孕囊直径>2cm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直径<2cm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子宫位置:子宫后倾后屈者189例,药物流产失败31例(16.4%),子宫前倾及水平位269例,药物流产失败15例(5.5%)。子宫后倾后屈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子宫前倾及水平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孕龄:停经≤39天者共267例,药物流产失败18例(6.7%),停经40~49天者191例,药物流产失败28例(14.6%)。停经40~49天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停经≤39天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经期;经期>5天者308例,流产失败37例(12%),经期<5天者150例,流产失败9例(6%)。经期>5天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经期<5天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药物流产失败者为46例(10.05%)。

讨 论

本文资料显示有剖宫产史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有自然分娩者。剖宫产术后由于子宫瘢痕,致使宫腔形态和子宫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子宫的节律性收缩,使胚胎不能及时顺利排出,导致不全流产,因此对有剖宫产史者,应慎重选择药物流产,如选择应密切注意阴道流血情况。有流产史者药物流产率明显高于无流产史者。流产次数越多,药物流产失败率越高。流产次数越多,造成子宫内膜损伤的感染的机会就越多,导致胎盘粘连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妊娠行药物流产时蜕膜不易彻底排出,致不全流产。提示对有人工流产史尤其是流产次数多者,一旦选择药物流产应特别注意阴道流血情况,及时清宫,并适量使用缩宫素。本文资料显示,药物流产中孕囊的大小,与药物流产失败明显相关,孕囊直径>2cm失败率明显高于孕囊直径<2cm者。孕囊大小是胚胎发育的基础,孕囊越大蜕膜越多,在孕囊完整排出后,常有蜕膜残留,阴道流血时间延长,导致流产失败,因此,孕囊直径>2cm者,药物流产出现异常出血,应考虑清宫处理。后倾后屈位子宫,其宫腔与宫颈口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当子宫节律性收缩时胚胎不易顺利通过宫腔与宫颈形成的角度排出体外,而造成后倾后屈位子宫者药物流产失败率高于前倾及水平位者。因此,建议在发现子宫后倾后屈位者行药物流产时,需讲药物流产的不顺利性明确告知患者。停经40~49天药物流产失败率高于停经≤39天者。随着孕龄的增加,药物流产失败率增加,因为随着孕期延长,体内孕酮水平增高,难以被米非司酮拮抗,容易药流失败。故一旦确诊早孕,应尽早用药。经期>5天者药物流产失败率明显高于<5天者。可能由于经期延长,子宫内膜修复缓慢,宫内膜容易感染,蜕膜不易从宫壁脱落所致。

通过对药物流产失败原因的分析,提醒在进行药物流产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告知药物流产可能发生不全流产和流产失败,交代服药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免发生不良后果和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强调清宫手术对药物流产失败干预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接受长期激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钙尔奇D治疗,研究组接受密固达治疗。研究组年龄(73.5±18.3)岁,男25例,女25例;对照组年龄(72.3±19.3)岁,男29例,女21例;两组人员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年龄大于60周岁。(2)骨质疏松符合第8版《实用内科学》制定的标准。(3)自愿参加试验。

1.3 排除标准

(1)有病理性骨折或转移性骨肿瘤者。(2)纳入研究时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2)对密固达药品过敏者或语言沟通障碍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口服钙尔奇D(规格:600mg*30片,药品价格:68元,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0006,生产厂家:惠氏制药有限公司),服用方法:每日1次,每次1片。

1.4.2 研究组

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加用密固达(药品规格:100ml:5mg/瓶/盒,药品价格:¥3800元,批准文号:注册证号H20070127,生产厂家:NovartisPharma Stein AG),服用方法:静脉注射,一年一次。疗程为1年。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骨质疏松症治疗疗效及成本-效果比。

1.6 疗效判定标准

骨质疏松症治疗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全身骨性疼痛消失,骨密度上升0.06g/cm2;有效:全身骨性疼痛明显消失,骨密度上升0.03~0.06g/cm2;无效:腰背疼痛仍存在,治疗后骨密度无改变。

1.7 统计学处理

将资料录入SPSS 19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描述,使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当P<0.05,判断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骨质疏松症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的成本-效果比分析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骨质疏松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5.23、15.11,可以看出钙尔奇D治疗骨质疏松具有明显的成本-效果比优势。见表2。

3 讨论

目前合理用药的宗旨是“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因此为患者选择安全、有效、实惠,疗程合适的治疗药物尤为重要[2]。单位效果成本高的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还会导致患者难于坚持治疗方案,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变差,甚至出现停用药物的现象[3]。因此在药物的使用中借助于经济学评价临床药物的治疗有效性,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合理的费用-效果处方,不仅能对医务工作者对所研究的药物的临床疗效和经济学效果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评价,还能为患者节约经济负担。

注:成本=疗程×药费;效果=总有效率×100;成本-效果比=成本本//效效果果

我们分析据目前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0岁以上群因骨质疏松发生骨折的发病率4.3%~7.9%,而且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到来,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较将达到15%以上。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结构破坏,皮质骨多孔和变薄为特征。密固达属于双膦酸盐类药物,静脉注射后迅速分布于骨骼当中,被骨组织迅速吸收,通过抑制甲羟戊酸通路,抑制靶点是破骨细胞中反式异戊二烯延长酶,从而发挥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此外还有学者通过动物模型指出唑来膦酸可以抑制骨细胞的重吸收,增加骨密度。钙尔奇D每片含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和维生素D,维生素D对维持人体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细胞膜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所必需,此外维生素D能参与钙和磷的代谢,促进其吸收并对骨质形成有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发生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骨质疏松症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54%。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骨质疏松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5.23、15.11。因此本次研究认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中密固达疗更为肯定,钙尔奇D更具有成本-效果比。

摘要:收集2013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接受长期激素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钙尔奇D治疗,研究组接受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治疗。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骨质疏松症治疗疗效。(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成本-效果比。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骨质疏松症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骨质疏松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45.23、15.11,可以看出钙尔奇D治疗骨质疏松具有明显的成本-效果比优势。本次研究认为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药物中密固达疗更为肯定,钙尔奇D更具有成本-效果比。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症,成本-效果比,钙尔奇D,密固达

参考文献

[1]Karsdal MA,Henriksen K,Arnold M,et al.Calcitonin:a drug of the Past or for the future?Physiologic inhibition of bone resorptionwhile sustaining osteoclastnumbers improves bone quality[J].Bio Drugs,2008,22(3):137-144.

[2]Viera-NegrŽn YE,Ruan WH,W inger JN,et al.Effect of ovariectomy and alendronate on implant osseointegration in rat maxillary bone[J].JOral Implanto,l 2008,34(2):76-82.

上一篇:版画技法论文下一篇:广东应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