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2024-08-08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精选10篇)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篇1

生物药物分析是一门运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交叉学科的技术和理论, 研究生物药物全面质量控制和分析方法的学科, 是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为推进生物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和创新、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对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总结, 现报告如下。

1 理论教学

1. 1 完善理论教学内容 ( 1) 做好相关学科的衔接: 生物药物分析课程需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分析、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复习、做好衔接, 在对旧知识的升华中, 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对这门交叉学科的学习融会贯通, 教学水到渠成。 ( 2) 紧跟学科发展动态: 在教学中将基础理论与发展前沿相结合,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弥补因教材滞后所带来的不足。例如即将出台的2015 版中国药典在品种和分析方法上都做了一些修订和补充, 这在教材中来不及更新和体现。在教学中我们紧跟生物药物分析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十分必要; 结合我国生物制药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3) 利用课余时间: 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并非易事, 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任务, 让学生自愿选择, 主动利用图书馆的馆藏书籍和网络资源, 查阅资料, 在教师的组织参与下完成课外分组讨论, 或者酌情请学生进行课堂汇报, 教师给予点评, 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 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4) 注重培养法规意识: 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 必然会接触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加强学生对法规的意识。例如在教学中融入中国药典知识于生物药物分析的内容, 对提高学生药品质量概念和提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有益。

1.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1) 教学中合理引入多媒体: 利用板书逻辑清晰、多媒体课件能够弥补板书信息量不足、教学视频能够增加授课生动性的特点, 针对课程特性, 灵活运用板书、课件及教学视频等教学手段, 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相关知识及技术, 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尖端技术,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 2) 借助网络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将课件、教学录像上传至网上, 既可避免学生课上忙于笔记而忽略听课, 也便于学生课后浏览; 将一些思考题设置成在线模式, 供学生课后讨论; 将前沿热点问题通过网络分享给学生, 不但避免了占用更多课时,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的能力。

1. 3 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对于常用的分析技术, 综合运用渐进式、探究式、案例式、课题式等多种教学模式[1,2]。在此基础上, 对于各类生物药物的分析, 使用启发诱导法和实验研究法, 择情选择部分内容由学生授课[3],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加大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1. 4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学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中, 对教师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对知识涉猎的范围要更广, 对行业动态、前沿理论的更新要及时, 对生物制药领域法律、法规要严格把握, 对生物药物研发、生产要有实际体验等。

2 实践教学

生物药物分析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 是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加强操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不仅适用于理论课, 也适用于实验课。

2. 1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 保留部分验证性实验 ( 30 % ) , 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 70 % ) , 以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对专业技能的综合操作能力。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选择仪器, 制定流程, 处理数据, 完成报告, 对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等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2 加强实验平台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实践教学要为创新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结合学院情况, 适当购置一些先进设备, 尽可能完善实验条件,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建立开放式实验室,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在加强实验室建设时,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室管理中, 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3 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将科研活动引入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地组织学生到生物技术高新企业参观学习, 了解生物药品的生产过程; 对生物药物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行业现状; 动员学生聆听学术报告, 对毕业发展方向有更加明确的目标。此外, 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或使学生加入到教师的课题组中, 培养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

3 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科学合理与客观公正的考核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与重视, 而且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推进作用。无论对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 我们都致力于建立以提高能力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导向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而非局限于传统的的期终考试或是实验报告。理论与实践考核调整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例; 平时成绩要综合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独立思维与创新能力、专业素养与团结协作等; 期末考试合理增加主观、应用性题型的比例; 实践考核通过学生的实验方案、操作、结果、讨论、报告等进行综合评定; 对在课外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激励。

参考文献

[1]汪维鹏, 杨世林.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中药制剂分析教学中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09, 25 (2) :31-35.

[2]俞捷, 李维熙, 林海涛.药典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 (23) :74-76.

[3]王维鹏, 陈喜华, 温红, 等.生物药物分析课堂教学改革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 :295-296.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篇2

本文针对以往药物分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药物分析实验教材、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实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教学探讨

药物分析实验课是药物分析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教学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药物分析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也是非常重要的[1]。

本文针对药物分析学科的特点和上述基本要求,以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围绕如何完善实验教材,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如何优化考核方式激励学生等问题,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实验教学进行初步的探讨。

1存在问题

1.1实验教材。

现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药物检测的验证性实验和规范化操作练习,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且实验中分析的样品也较为简单,通常是原料药或单一制剂。

这样的实验虽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了解药物分析实验的一般过程,但也存在着不少的缺陷,比如实验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样品简单,一般不需处理等,而现在的药物检测更多的要求是体内分析,这就与实际需要脱节。

而且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重较大,能够反映当今学科发展、紧密联系生活与生产实践的综合性实验较少,实验内容的.设计整体缺少创新意识,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

此外,我国版的药典更新了不少现代分析方法和技术,但是我们实际使用的教材对于新的技术很少提及,这就阻碍了学生对新技术的了解。

1.2教学方法。

现行的实验课教学一般是那种传统课堂老师讲解学生接受的单向模式,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现行的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上课时学生只要根据教师讲解的操作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的“照方抓药”的教学方法,学生只会照实验讲义按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试药、试剂去验证性地完成实验。

实验中如若仪器稍微出现问题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这种不需思考,机械化操作的实验方式让学生觉得比较单调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于大型分析仪器的实验教学,由于受到仪器数量、实验室空间及大型仪器操作时拥挤等条件的限制,仅仅靠教师板书或直接空口讲解实验课,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

1.3考核方式。

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一方面可以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实验目的和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而我们现行的实验考核方式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课堂实验观察为辅,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这样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为了写好实验报告而挖空心思,有的甚至会不惜编凑数据,因此单纯的实验报告成绩很难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

这种以实验报告为主要成绩考核的模式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无法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2改进措施

2.1完善实验教材,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是要适应国内外药学专业的发展现状,既考虑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考虑现有的实验条件,充分体现实验教学的特点,强化素质培养。

因此要求精选的实验教学内容有新意,在原有实验教材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和更新原有实验教学内容,删除陈旧的、重复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反映药物分析发展的新实验,并对实验内容进行整体的整合和优化,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实验技能、思维上的训练与培养。

例如可以适当增加体内药物和手性药物的分析实验,使学生从实验中体会到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空中楼阁,将在今后的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我院老师所编写的药物分析实验教材,实验内容上包括原料药、制剂、生物样品等的检测;分析方法涉及容量分析法、光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实验类型涵盖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力图通过药物分析实验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一些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动向与进展,同时一些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能增加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为了获得更加有效的实验教学效果,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采用提问式的实验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讨论,启发思考,活跃课堂氛围。

学生开放式的讨论,然后老师再总结发言,并对关键的共性问题深入分析,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讲解,达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增加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参与比重。

多媒体演示软件功能强大,能充分利用人们感官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视听效果,充分满足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寓教于乐,激发学习研究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3],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

教师不是传统实验课中简单的讲授和示教,而是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若利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实验,可以将光谱或色谱技术的发展、仪器组成及主要部件构成、工作原理、色谱条件的选择、参数设置等内容,结合仪器的原理示意图、操作步骤分解图及仪器运行状态实时监控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加强了学生对实验操作及原理的掌握和理解,增大课堂获取知识的信息量,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3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全面评价。

实验考核应该是一种综合性考试,包括实验前的预习、实验中的提问、实验中的操作、实验后的实验报告、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因此实验的考核不应该是单一的内容,而应该从多方位进行评价。

实验考核成绩由平时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实验预习和期末实验考核三部分组成。

注重考核学生实验课前对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和设备使用的熟悉程度以及遇到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

期末实验考核以药品含量检测为内容,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以各项操作技术规范为考核标准。

学生在平时的实验和书写实验报告时就会有意识地加强基本功的练习,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测得几个实验数据,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学生得到全面综合的训练。

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篇3

关键词:药物分析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30-02

藥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学科,药物分析课程是我国药学专业规定设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是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物分析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具备明确的全面控制药品质量观念,掌握药物分析基本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针对药物分析课程的任务和特点,作者总结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基于药学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安排,对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 联系分析化学理论及实验课程内容,进行药物分析部分教学内容改革

药物分析课程理论教学选择最新版的国家级规划教材。我们将教材内容分为三个模块:(1)药物分析总论(包括药品标准,判断药品质量的基本内容:鉴别、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2)各论(七大类药物的分析)。(3)药品质量标准制订与现代分析技术介绍。课程开设时间往往滞后于分析化学及分析化学实验课,从分析化学及药物分析的教学内容来看,分析化学为基础课,药物分析为了引入专业内容,往往需要插入分析化学及其实验课的基础知识,不可避免的在教材编写内容上与分析化学课程有重复,甚至存在表达不统一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分析化学课程,详略得当并灵活地安排药物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例如:在药物分析中“药物的含量测定”一章关于“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以及“光谱分析法”一节,与分析化学课程内容重复但不如分析化学内容深入细致,这部分内容需要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课程教师协调,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药物分析内容的例子,而药物分析课程关于这部分的教学设计应是学生自学讨论的内容,是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的内容;而“药品分析方法的验证”一节“更偏重于”药物分析,虽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部分重复,但应在药物分析课堂上结合药典、实例及实测数据进行详细讲解。

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在教学内容上也存在不协调部分。例如,药物分析中一些基本术语的称谓如“精密称定、试药、供试品、量瓶”等与分析化学中不同;在药物分析中有特殊应用的一些方法在分析化学上并没有涉及,如差示分光光度法、高低浓度对比法等;药物分析中应用较多的一些方法在分析化学上并非是教学重点,如剩余滴定法、非水滴定法等。[1]关于上述方法理论内容部分,分析化学课程应进行增补为参考教学内容,在药物分析课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自学回顾;而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教材编写者应就两学科同内容不同表述进行协调,在新版教材中加以统一,或需要药物分析教师就不同表述方式给予学生们提示。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往来、对外交流日益增加,要求药物分析检测领域与国际接轨,检测标准需不断提高,与时俱进的药物分析专业人才需要增加对国外药典的学习和使用,[2]迎接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药物分析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药物分析学科前沿,对我国药典的不足给出正确评价,在药物分析教学案例中增加各国药典的异同分析。

2 药物分析教学方式的改革

药物分析是滞后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药物化学等相关课程的。对于科目之间的重复内容会使学生们感到“啰嗦”,另外,对于各论中的不同类药物的分析,形式上也是重复的,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掌握条理,但同时也导致学生们听课时思维活动的“僵化”。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应用型人才,药物分析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

2.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国外企业管理教学中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3~4]我们这里的案例狭义地指药物分析各论中各类药物的分析实例,对于实例的选择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举一些自己或同事的科研内容的例子,包括研究中的现象、困惑及其解决思路,这过程中注意穿插行业、企业的要求以及国际、国内的相关标准,也可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以学生经历的研究为案例,让学生觉得书本并不那么“遥远”,提起学习的兴趣。笔者曾带过小班课程,学生人数30人,在介绍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一节后,安排学生分组分批进入笔者实验室,了解关于路英指纹图谱的建立工作,学习效果很好,学生们印象深刻。

2.2 学生参与教学

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在研究生期间是普遍被采用的,本科生并没有教学任务,我们这里的教学方式改革是针对药物分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重复内容设计的,教师规定学生教学内容的章节,并为学生提供相应教学课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试讲熟练,然后与教师角色互换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式要求教师对学生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选择,可以考虑将分析化学课程讲过的“色谱分析方法”部分留给学生讲解;在各类药物分析中“含量测定”部分也可考虑让学生参与讲课。教师在学生试讲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帮助学生理解并熟练教学内容。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课程形式的新鲜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学生们主动复习基础学科内容、更好地协调学科之间的不同表述。

2.3 第二课堂教学与PBL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学生课堂上获得的信息量显得更加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除了在教室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放眼于社会所需,会将所学应用于社会实践中,能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主动学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药物分析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基本的课程内容,还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PBL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学生自学与小组讨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发式教育,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该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掌握和实际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成效显著。

我们将第二课堂教学思路引入到药物分析教学中,并在其中融合PBL教学法,教师拟定第二课堂实践任务、问题,如:液相色谱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实例;你身边的制药企业主要产品是什么,其质量标准有哪些?根据你的所学,能否独立完成质量检验工作?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为什么原料药与制剂分析方法不同?爱美的女同学,怎么知道你的化妆品里面有没有重金属?将拟定问题布置为学生们的实践作业,引导学生们回到家乡、走进工厂将所学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置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以论文形式(不允许简单复制网络资源以及印刷版资料)、小组讨论形式完成,教师给予指导与评价意见。

没有哪项改革内容是一劳永逸的,改革也需要创新,药物分析教学改革应是与时俱进的,药物分析教师任重道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的安排、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切实实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祥德,董丽,杨志军,等.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合并教学的设想[J].药学教育,2007,23(4):35-37.

[2]马素英,杨丽娟,尚校军,等.数理医药学杂志[J].2010,23(4):499-500.

[3]王涌涛,史延惠,主编.高校体育基础教程[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12:201,219.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篇4

基于问题学 (PBL) 教学法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 表示以学生为主体, 以问题为基础同时由教师做出引导方向的启发式小组讨论教学, 是建构主义范围内学习理论知识的核心思路。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古旧的教育思想产生巨大突破, 主旨在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药物分析是药学领域一门综合性学科之一, 它主要包括对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质量控制方法。药物分析学科内容繁杂, 知识量大, 在传统的教学中, 学生常常不能较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和抓住学习重点[1]。本研究对药物分析理论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效果进行探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级本校药学专业中的60名本科学生, 随机分为观察班和对照班各30名, 2组一般资料及药学专业基础课学业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观察班和对照班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药物分析教研室的同一教师授课。

1.2 方法

2个班级均采用同样教材,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教学模式, 观察班采用PBL教学法授课, 观察班和对照班各分成6个小组, 每组5名, 并设立1名组长, 组长主要负责协调组内事物, 并及时与教师进行信息反馈。观察班采用PBL教学法:首先让带教老师预先设计好教学过程, 将教学时间合理统筹规划。而后带教老师根据课程大纲,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质量标准等与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并同时将要点指出,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对学习目标明确, 形成对问题方案的最初轮廓。同时, 同组学生自我分工, 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校园资料员收集文献资料。资料收集完毕后, 同学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 各抒己见, 结合自己查阅到的信息和已有的相关知识拟定问题解决方案, 并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PPT, 进行综合整理。整理完毕后, 进行全班交流, 各组选派一名组员, 将组内观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容在课堂上描述讲解出来, 其余的同学可提问或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由老师担任主持人, 进行适当引导, 并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和总结, 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表扬和鼓励。PBL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教师和学生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对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进行相关评价, 对知识、技能以及成员配合和认知策略进行反思, 填写综合评定表。

1.3 观察指标

利用上述方法对观察班和对照班的学生教学2周, 采用学业水平测试盒问卷调查2种方法评价本次教学结果。2周后进行学业水平测试, 测试题型包括填空、选择、设计方法、简答及论述等题型, 对试卷密封, 流水作业判卷, 进行考试成绩统计。对PBL教学观察班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问卷一共包括8个问题, 其中每个问题分成3个等级:好、一般、差, 100%的问卷回收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测试成绩

观察班理论成绩、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班比较, *P<0.05

2.2 问卷调查

对PBL教学观察班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 问卷一共包括8个问题, 其中每个问题分成3个等级:好、一般差, 100%的问卷回收率, 结果显示学生具有较高的满意度。见表2。

3 讨论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必修课, 它的课程目标是使培养学生对药品全面质量控制具有稳定而清晰的观念, 并在课程的学习中逐步健全对药品质量问题解决的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技能[2]。如果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对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有较熟练的掌握, 对其今后从事生产、临床使用、基础知识和药品检验等方面的工作学习均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PBL教学模式自1969年首创于麦克马斯特大学后[3], 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与改进, 目前已成为了全球比较主流的教学模式。

PBL的意义为基于问题去学习。而所谓PBL教学法, 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专业问题而进行学习, 充分激发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增强学习逻辑性, 提高学习效率。有学者[4~8]认为, PBL教学法的应用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及学习效率, 其教学成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O年代的美国医学教育, 基于这套教学法, 多年以来为欧美国家培育出大量专业人才[9,10]。近年来, PBL教学法开始引进我国, 在我国多所高等医学院进行了部分应用, 教学成绩显著。

PBL教学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通过学生主动学习、查阅资料等方式, 提出专业问题为中心, 再以教师主导为特点的一种小组讨论式教学, 属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 是建构主义教学改革设想当中一条被广泛采用的核心思路[11]。PBL教学法分应用全面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和陈旧教育思想, 可改善传统教育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进一步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PBL教学法, 可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知识和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药物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学习内容极为庞杂且知识容量巨大,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 学习效率较低, 且教师投入的教学精力巨大但收效甚微。因为, 在传统的教材、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继承性教学方法下, 由于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极易产生懈怠和畏难心理, 部分学习兴趣较低学生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有学者[12,13]研究认为, 医学教学优于知识量巨大, 如果仅仅依赖于传统教学方式, 不但教学效率低下, 甚至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兴趣, 产生厌学心理, 甚至部分学生由此改换专业。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笔者将PBL教学法引入到药物分析部分理论教学中。有学者[14,15]研究认为, 将PBL教学法纳入药物分析理论教学中, 可显著教学效率, 大部分参与过PBL教学和传统教学的药学本科学生认为, PBL数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相比较, PBL教学法更适用于药学本科学生的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可更好地帮助他们为今后药物分析理论学习奠定深厚基础。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学习者只需将书本上的知识记忆和理解, 教学处于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 学生学习的地位始终很被动。PBL的理念则认为学习的起点是问题, 而问题也是选择知识的依据。因此, 教学应当采用一种“先问题, 后内容”的模式。学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 大部分时间内教师都退居于幕后。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 而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 更注重学生群体思维能力的提高。PBL教学法注重启发, 提高自学能力。研究发现在药物分析课程中采用PBL教学法后观察班的学习成绩 (79.6±8.1) 分显著优于对照班的 (70.6±8.3) 分, 观察班的平均成绩高出对照班平均成绩9分, 学生对PBL的满意程度也较高。主要原因在于, 对照班学生对于知识总是被动接受, 学习效果不显著, 观察班以学习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共同合作学习, 并能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己的能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是主动参与的。

药物检验工理论考核复习题 篇5

1、检查溶液澄清度应使用

A.硝酸银试液 B.标准比色液 C.硫代乙酰胺试液 D.硫酸钡试液 E.浊度标准液

2、检查重金属应使用

A.硝酸银试液 B.标准比色液 C.硫代乙酰胺试液 D.硫酸钡试液 E.浊度标准液

3、首次将《中国生物制品规程》纳入药典的是

A.1990 年版 B.1995 年版 C.2000 年版 D.2005 年版 E.无法确定

4、检查溶液颜色应使用

A.硝酸银试液 B.标准比色液 C.硫代乙酰胺试液 D.硫酸钡试液 E.浊度标准液

5、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简称为

A.GSP B.GMP C.GCP D.GLP E.ADR6、2010 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未收载的药品是

A.化学药品 B.生物制品 C.生化药品 D.放射性药品 E.抗生素

7、标准操作规程英文简称为

A.GSP B.GMP C.GCP D.GLP E.SOP8、采用适当的措施,将燃烧物体附近的可燃物质隔离或疏散开,使燃烧停止的灭火方法称为

A.冷却灭火法 B.窒息灭火法 C.隔离灭火法 D.抑制灭火法 E.以上均不是

9、某进厂原料共50 件,应随机取样的件数为

A.81 件 B.18 件 C.10 件 D.8 件 E.任意件

10、采用适当的措施,将化学灭火剂喷入燃烧区,使之参与化学反应,从而使燃烧反应停止的灭火方法称为

A.冷却灭火法 B.窒息灭火法 C.隔离灭火法 D.抑制灭火法 E.以上均不是

11、采用比浊法检查的杂质是

A.铁盐 B.砷盐 C.氯化物 D.砷盐 E.水分

12、进厂原料和中间产品留样,保存期限一般为

A.1 个月 B.2 个月 C.3 个月 D.6 个月 E.1 年

13、pH 值测定时,常用的参比电极是

A.玻璃电极 B.甘汞电极 C.银电极 D.铜电极 E.以上均可

浅谈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体会 篇6

1 教学体会

1.1 整理归纳,构建层次清晰的课程框架

药物化学课程中对典型药物的学习涵盖药物的结构、命名、理化性质、药理作用、代谢规律临床用途、合成制备及构效规律等多个方面,学生难于记忆掌握。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典型药物的学习过程采用统一的课程学习内容框架,如图1。这一框架把典型药物学习内容划分为包括两个层次,三方面的内容,采用四个字可以记忆,即“构”“效”“规律”。“构”代表化学科学方面的内容:包括结构、命名、理化性质及合成制备;“效”涵盖生命科学内容:药理作用、代谢规律及临床用途等;“规律”则指对典型药物分析归纳得到的类型药物的构效规律。统一教学内容框架的建立,使学生对药物的学习内容了然于胸,可以有条理、有层次的进行记忆掌握,提高了学习效果。

1.2 求同存异,掌握复杂难于记忆的药物结构

结构的学习是药物化学课程的起点,也是药物化学研究的着眼点,毋庸置疑结构的记忆在学习药物化学课程中的必要性。但药物结构具有杂环多、结构复杂,因此难于记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求同存异”的记忆方法, 通过“求同”记牢同类药物中的基本结构,“存异”用于区分同类药物中个体药物结果上的差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拟肾上腺素药物时,要求学生首先牢记“苯乙醇胺”这一基本结构(见图2)。苯环侧连上-X取代的差异结构有: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去甲本福林等;侧链氨基上-R2不同则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等;侧链上-R取代为甲基的结构:麻黄碱、苯丙醇胺、间羟胺等。同样,胆碱类药物的结构的记忆采用“求同存异”法更容易记忆。首先掌握乙酰胆碱的结构“季铵基、亚乙基桥与乙酰氧”三个部分,差异性结构变化是因药效改造需要,将乙酰氧部分转化成氨甲酰氧,亚乙基转化成甲基取代的亚乙基,这就成为临床用药氯贝胆碱的结构。

1.3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认知需要的心理表现,是追求知识的内在动力[3,4]。药物化学理论知识因其内容广泛、交叉性强、药物分子的结构复杂且合成路线长,且学科发展快,具有的一定的学习难度,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将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变成主动地“我要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5]。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密切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药物学习内容的引入从实际案例中来,药物的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去。

由案例引入课程内容,针对不同的药物也需区分对待:①对于生活中常见药物如:抗溃疡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物就从学生亲历的生病体验与家庭小药箱中的各类药物讲起,提出问题 “我们常用药物到那些药物?它的具体结构是什么?如何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从而逐步引入学习内容;②对于生活中较少接触到的药物,则通过一些关注度高的社会现象与时事事件引入药物及学习内容。如由“抗生素滥用”到抗生素;由“瘦肉精”到拟肾上腺素药物;由“毒品的危害”到中枢镇痛药物等等。

通过案例分析来学习药物的应用,如学习青霉素应用时引用案例[6]:患者,女性,因感染给予青霉素640万单位+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用药后第6天,静脉滴注青霉素不到1 min,患者出现颜面红点及全身皮肤瘙痒、咽痒,随后出现呼吸困难:问题:⑴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⑵给据你的药学知识,你认为在临床上使用青霉素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通过对该案例分析,说明应用青霉素应注意其易致敏的特点,同时还复习了拟肾上腺素药物抗休克方面的应用。这样的案例不仅加强学生对药物的理解与应用,还补充了生活中用药常识。

通过课程中大量的案例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药物化学课程不是单调、枯燥的理论,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丰富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

2 教学效果

表1为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近三年的药物化学平均成绩,从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自2008级实施教学方法改进后,学生的平均成绩在逐渐、稳步的提高。图3为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近三年的药物化学成绩在各个分数段的具体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在80~89分区间分布有明显的增高;在70~79分区间则逐年下降;60~69分区间也逐渐显现出下降的趋势。总体而言,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获得提升,教学效果有效改善,学生的平均成绩呈上升趋势。

3 结 语

在药物化学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三个方面的教学方法改进:①运用层次清晰的课程框架组织教学内容;②采用“求同存异”记忆方法掌握复杂的药物结构;③密切联系实际,将大量实际案例引入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两个教学年级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由于药物化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与之相联系的学科较多,故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从事药物化学课程教学工作的所有教师不断努力探索。

摘要: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根据几年来的药物化学理论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改进教学方法的体会:运用层次清晰的课程框架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求同存异”记忆方法掌握复杂的药物结构;引入实际案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述教学方法的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第六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8:1.

[2]蒋伟哲.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与实验教学改革[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S1):206.

[3]习保民,张鹏鹂.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6):669.

[4]杨利敏,武利强,马伟伟,等.浅谈药物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202.

[5]程超,宋兴华,薛艳.药物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1,39(4):146-147.

浅谈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改革 篇7

一、精简教学内容, 增加学科前沿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

药物化学教学内容的改变, 要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改变为依据, 在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精简教学内容, 增加学科前沿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重点放在讲述药物的构效关系和新药研发的创新思路。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为讲课的重点, 以点带面, 不必面面俱到。重点药物的选择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大纲的要求, 也要适应药物化学发展方向, 不断推陈出新。及时融入药物化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新的技术增长点, 增加学科前沿知识的讲授。要不断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在教学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于药物更新换代很快, 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新结构、新作用机理的药物, 有些内容如果无法及时地反映到教材中, 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而对于在使用中出现问题的药物也应及时补充, 比如很多药物在上市应用一段时间后, 会发现诸多问题, 并退出市场等。这样教学才有利于学生掌握或了解药物化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讲解药物发明史, 提高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药物化学课程知识比较庞杂, 枯燥, 如果仅依靠教材, 按部就班, 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药物发明史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 从传统中药———五味子中筛选出五味子单体, 并在其结构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 最终得到保肝药物———联苯双酯。联苯双酯的发展历史, 是中药现代化的一个典型案列, 不仅使学生意识到我国新药研发存在严重的不足, 特别是入世以后成为我国制药行业的一大制约,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兴趣与信心, 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资源, 同样可以研发出好的新药。例如, 从一次偶然的尸体解剖到不断进行结构改造, 最后发现了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一方面, 通过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 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探索、发明的科学素养。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改变教师以“粉笔+黑板+嘴巴”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案例式、导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也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一个原则, 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觉地开启知识大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科学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使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药物结构中官能团的性质联想药物的稳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等, 例如药物结构芳伯胺基存在, 想到重氮化反应;药物当中还有酯基、酰胺基等基团时, 容发生水解反应;药物结构当中还有特殊的原子, 如S原子, I原子, F原子等如何鉴别;这样不断联想, 可以加深印象, 有助于记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创新型教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形成独特见解,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 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抗精神失常药氯丙嗪结构中含有氯原子, 在光照条件下会发生均裂产生自由基, 产生光毒化的副作用。这一知识点就可以举一实例告诉学生有一病人服用氯丙嗪后过敏了,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讨论其中的原因, 然后给出处理结果, 即:是否需换药?如果换药有哪些选择?这样一来, 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案例分析的讨论, 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很有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向式教学法, 即把教的过程变为导的过程, 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在教师引导、指导下, 学生自行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 而不是只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 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以问题导向法为例, 学习的过程始于问题, 目标在于主动探索实践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掌握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给学生写出普鲁卡因结构式让学生看到结构式中含芳伯氨和酯键, 提问学生普鲁卡因有哪些理化性质, 如何鉴别等。

四、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速度慢, 范围窄, 限制了信息量的扩充。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多媒体, 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做到大信息量教学。药物化学内容繁杂, 所涉及的药物分子量都比较大, 结构复杂,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板书时要浪费太多的时间, 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节约这个时间。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信息量过大, 学生难以接受掌握的问题。因此,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重点药物结构适当板书, 非重点药物结构及相关的合成反应等采用多媒体的形式, 这样就在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对重点药物的记忆。

通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摸索证实了上述改革, 能使学生对药物化学的学习兴趣逐渐浓厚起来, 教学效果提高显著。但是, 教师教学条件、执教所面对的学生条件、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 如何根据现有条件, 如何更好的讲授《药物化学》这门药学的“带头学科”, 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药学专业知识, 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摸索探讨的问题。

摘要:根据药物化学这门药学专业课的特点, 在教学中通过做到精简教学内容, 增加学科前沿知识, 保持教学内容先进性;简介药物发明史, 提高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丰富教学手段等几方面的教学改革,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化学,理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虎.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钟长斌.以创新为导向的药物化学教学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 2007, 23 (6) :27-28.

[3]方圆圆.药物化学课案例教学初探[J].鸡西大学学报, 2009, 9 (1) :13-14.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篇8

一、药物合成系列课程一体化教学现状

上世纪中期, 西方高校就发现了教学资源需要整合的问题, 正如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指出:“知识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系科的划分过于狭窄, 是大学课程的主要弊端”[2], 并且展开了一系列的整合教学资源,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方案。对于药学相关课程, 一体化改革相对较晚。如2009年, 芬兰Helsinki大学药学院整合药学相关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以及实习基地等, 将教师、工作人员、学生联合起来, 实施全方位一体化教学, 整体服务于培养目标, 取得良好的整合效果[3]。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也开展了一系列一体化教学改革, 如南京大学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成《大学化学》;华东师范大学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整合成《现代化学基础》。目前, 我国药学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过渡及一体化的改革方案才刚刚开始[4,5,6]。

药学专业是学校的重点专业, 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都经过专家的多次论证, 其中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循序渐进。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有机化学课程, 主要引到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与有机反应的初步了解, 并通过有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最基本的实验操作和有机合成过程[7]。药物合成反应理论和实验是学生在完成化学基础课基础上, 综合掌握药物合成反应的反应类型、反应机理、反应实例, 并能综合运用化学相关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设计药物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和实验方法, 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规范实验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验中问题的能力[8], 本课程开设在二年级上学期。前两者的进一步应用是药物化学, 这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反应的升华课程, 是药学专业学生学习药学知识的必修课, 只有掌握了药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合成、构效关系, 才能进一步深入学习药学其他相关课程[9,10]。

二、药物合成系列课程存在的问题

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主干学科, 内容从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基本化学反应, 过渡到化学反应类型、机理, 再过渡到常用药物及药物中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构效关系。各课程依序开课, 基本反映了各学科形成的顺序和从经验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但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 新知识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和更新, 原有的分支学科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 且随着教学学时的日趋紧张, 特别是实践教学局限性较大, 原来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总体来看, 该系列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内部理论性较强, 且枯燥乏味。

药物合成系列课程理论性较强、信息量较大且枯燥乏味。特别是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 类型较多且难度较大。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示出较多的教学问题, 即使教师花费再多的时间讲授有机反应类型、反应原理和区别, 学生反映依旧茫然, 普遍觉得晦涩难懂, 影响学习兴趣。针对这些问题, 有的学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 如基于典型药物为专题的讨论型教学模式[11]、多媒体辅助的综合型教学模式[12]、基于学生反应机理思维的理论型教学模式[13]、多媒体辅助的实验型教学模式[14]等。本校药物合成系列课程采取的是多媒体辅助的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模式, 但依旧存在相应的问题。

2. 理论和实验教学时差较大, 脱节较严重。

本校药物合成系列课程理论和实验同时进行, 但是理论和实验教学时间不吻合。如药物合成反应实验, 开学第二周就开展综合性实验 (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的合成) , 实验12学时, 每次3学时, 总共4周。第一步, 以苯甲醛为原料, 经安息香缩合反应, 得到二苯乙醇酮;第二步, 经硝酸氧化生成二苯乙二酮;第三步, 在碱性醇液中与脲缩合、重排得到苯妥英, 第四步, 氢氧化钠重结晶得到苯妥英钠。实验安排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但是实验需要以苯妥英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构效关系为铺垫, 而此部分在下一学期的药物化学课程中的才能涉及。另外, 实验路线设计中安息香缩合反应、氧化反应、重排反应, 这几步关键的有机化学原理均在实验完成后的理论教学中才能学到, 理论和实验脱节,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

3. 课程内容繁多而学时偏少。

本校药物合成系列课程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或化学工业出版社教材, 实验教学选用王春华主编的适合医学院校特色的《药学化学实验I、II》。教材内容多, 学时少,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针对重要的化学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部分教师授课只讲结论, 不讲过程, 教学内容无法加深拓展, 学生只能囫囵吞枣, 死记硬背, 不但增加了学生后期学习的困难, 而且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实验教学涉及药物合成中的大量实验操作, 如常用玻璃仪器的使用、常压蒸馏、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回流、过滤、抽滤、重结晶、干燥、尾气吸收、p H值调节等基本操作, 同时还需要学会很多常用仪器的使用, 如集热式测力搅拌器、电热套、水泵、油泵、熔点测定仪、旋转蒸发仪等。实验教学内容较多, 然而学时较少, 学生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基本的实验操作, 有的甚至很难熟练掌握, 严重影响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4. 课程之间重复颇多, 且衔接不够。

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 各自为政, 均强调自身的完整性、综合性, 势必导致部分教学内容的重叠。特别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反应重复的知识较多, 使得学生无法将各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串联起来, 导致学生缺乏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整体认识,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 这些课程内容的重复讲授, 势必造成各门课程的有效学时减少, 教学效率下降, 教学资源浪费。另外, 各课程间衔接不够, 课程间隔的时间较长, 特别是经过寒暑假之后, 很多基本的知识已经遗忘, 当用到的时候, 需要重新温习前面的内容, 导致教学计划的混乱和有效学时的减少。

三、药物合成系列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策略

1. 建立连续授课的教学团队, 探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研室模式, 由相同的授课教师连续承担系列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 并组建药物合成系列课程群管理小组, 小组由组长和各授课教师组成, 对教学团队教师的引进、培养、调配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尽量保证让每个教师实现有机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连续授课, 做到“药物性质与合成原理—条件控制与分离提纯—构效关系与临床应用”的一体化教学流程, 这样更有利于不同年级间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总体把握与有序过渡。采用传、帮、带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掌握一体化教学的方法、要求和步骤, 进行共同备课、说课、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发挥青年教师的发散性思维模式, 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技能比赛, 互相学习新的授课模式和新的教学技能, 将枯燥乏味的有机合成原理形象化、生动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2. 整合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 构建课程基本流程。

根据课程目标, 对药物合成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注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与应用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体现药学专业特色、追踪药学科技前沿、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压缩重复性内容, 节约教学资源, 建立新的药物合成课程体系, 以促进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按照“药物性质与合成原理—条件控制与分离提纯—构效关系与临床应用”的基本流程而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整合后的课程体系以有机化学为理论主线, 以药物结构为先导, 阐明有机化合物和临床药物的结构、性质、制备、修饰、分离提纯、构-效关系与临床应用。内容选择上, 根据系列课程的总体教学任务和单一课程的教学任务, 将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反应中的有机反应、物质结构进行整合, 减少重复性内容;有机化学与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合成反应与药物化学做好衔接过渡。

3. 多媒体课件、视频和板书结合, 使理论、实验教学多姿多彩。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约时间, 扩大教学容量, 但也失去了传统教学下教师与学生思维同步的优点, 特别是对于有机化学和药物合成反应这种化学结构式较多的课程, 板书化学结构式和反应机理, 能够引导学生与老师思维同步, 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 提高了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 多媒体课件又可以形象化、立体化、模拟化的展示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结构, 节约板书时间。如果能用视频或3D动画展示某些有机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反应机理, 使抽象难懂的反应变得形象而清楚易懂, 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也有助于对药物合成反应实验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教学依旧如此, 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实验装置的安装过程、药物合成反应的实验现象、原料及药品的形态等, 并且实验之余, 还可以展示一些化工和制药企业的生产过程, 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本校药学院实验教学多媒体设备还比较缺乏, 特别是药物合成系列课程的实验室依旧没有多媒体设备。希望学校及相关部门能够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教学资源, 以满足药物合成系列课程基本的教学工作。

4. 理论实验教学一体化, 相互促进。

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学、做”一体化, 即在理论教学中穿插实验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应用理论知识。做到以实验来辅助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反过来指导实验操作, 达到“1+1>2”的教学效果。实验内容需根据课时安排和理论教学进度进行适当调整, 避免理论和实验教学脱节的问题, 保证实验内容节点与理论教学内容节点吻合, 提高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互相促进。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宗旨,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 以“需用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精选实验内容, 尽力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逐级增加实验难度和复杂性, 使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操作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逐渐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 有计划、有步骤的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5. 完善一体化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积极探索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15],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以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形成性评价侧重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形成性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 终结性评价理论笔试为主, 两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篇9

《药物化学》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等。这门课程在理论教学中所涉及的药物具有种类繁多、结构多样、理化性质各异的特点,内容十分繁杂。在过去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教师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教学,将所有基础知识托盘而出;而学生面对几百种化学结构,几千条化学性质,上万个合成步骤,往往苦不堪言,总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加之高职高专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对药物化学的理论课教学改革就显得非常必要。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面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职业教育应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需要,直接为受教育者的就业需求服务,应当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做好全方位的准备[1]。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药学专业基本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经营、使用等领域的一线工作岗位从事药品生产、质量检测、调剂和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要达到以上目标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结合工作实际,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因此,《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职业面向的影响因素,适时调整相关内容与方向,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专门人才。根据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我们认为基于职业面向的《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 基于职业面向调整教学内容

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面向,优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践,贯彻“实用为主,必需、够用和管用为度”的理念[3]。

近几年,在国内外,《药物化学》随着药学学科的发展内容不断被充实,包括以发展新药为主要目标的药物化学和以药品生产、药学服务为主的药物化学[4]。我校属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能在药品生产、检验、经营、使用等领域的一线工作岗位从事药品生产、质量检测、调剂和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我校《药物化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应以药学服务、药品生产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发展新药为目标,主要介绍药物的化学结构、化学名、理化性质、合成、作用与用途,从而为药物合成工艺方法的改进、药品检验、药品的质量控制、临床用药的合理性等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培养医药行业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服务。

同时,从近几年的就业统计数据看,无论是药学专业还是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从事药品营销方向,如药品的销售、推广和零售等。目前高职学校使用的药物化学教材从整体上看难度适宜,但是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过于强调典型药物,而对临床常用的新药关注不够。由于学生在今后的营销工作中会与新药接触较多,因而就稍显陈旧。如我校采用教材中,抗肿瘤药物未编写紫杉醇、抗病毒药物未编写抗爱滋病药物等。由于新药层出不穷,这些方面的内容无法及时地反应到教材中。及时补充一些临床使用效果好的新药,对可以使学生对这些新药有一个感性认识,在以后的营销岗位上能更快地适应工作要求。因此在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应及时补充临床常用的新药。

我校《药物化学》课程标准在以上两个原则指导下做较大的修改,使教学内容适应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需求。

2 基于职业面向调整教学策略

在《药物化学》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具有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能力,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完成《药物化学》学习,将药物化学知识应用于药学实践,以适应岗位的职业需求。

《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认为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我们根据多年的调研发现,根本的原因在于,涉及到基础课知识,如有机化学中的杂环、官能团等基本知识时,学生们普遍不会。例如:盐酸普鲁卡因结构中的酯键易水解,很多学生不认识酯键。由于学生无法将基础课与《药物化学》进行衔接,因此出现了学生看不懂药物的化学结构式、不认识药物的官能团、不能理解药物的化学结构产生的性质,导致学生出现了学不懂、失去学习兴趣的情况,从而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最终导致职业能力降低。鉴于以上实际情况,我们尝试了采取以下渐进式的教学策略:

2.1 强化官能团和杂环的学习

在《药物化学》课程开始前、完成课时一半、接近其末的时间段分别对学生进行测试,采取不记名方式,让学生写出吡啶、咪唑、酚羟基、酯键、等常见的15种杂环和官能团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这种测试的目的是要了解药物化学结构中经常出现的杂环及官能团学生是否全部掌握。针对测试的结果,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及侧重点,强化这些知识点的复习和补充。任何化学药物的的化学结构都是由这些基本单元组成,因此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单元就等于掌握了药物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这个措施是帮助学生将《药物化学》与《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进行无缝对接,为本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2.2 灌输化学结构决定论

通过官能团和杂环的强化学习,下一步必须给学生灌输“化学结构决定论”的思维方式,即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药物的理化性质,从而决定药物的鉴别、含量测定、合成方法、剂型等。我们要求学生在学习《药物化学》课程时,通过药物化学结构中的基本杂环、官能团推导药物的理化性质,从而找出鉴别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合成路线、制剂注意事项等。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大大简化了《药物化学》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学习《药物化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可应用于今后各个药学相关职业岗位中。

2.3 拓展训练

通过以上两个步骤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药物化学》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但是《药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为后续的《药物分析检测》、《药理学》等专业课程提供理论支撑的,因此,我们应该采用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应用《药物化学》知识进行解决药学实际问题。而案例教学就是最好的拓展训练的方法。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基于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5]。如在学习维生素C时,我们提供的案例是我校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开设的一个实验——维生素C注射液稳定性实验。通过该案例中的实际的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不仅强化学生对药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将《药物化学》与其它专业课程进行无缝对接,同时也培养学生利用药物化学知识解决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职业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心收集和挑选一些案例供学生学习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经常到临床、药店等一线工作岗位收集案例。

3 结 语

通过对高职高专《药物化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加强了本课程对职业的导向性,改善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药物化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我们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和学生特点,不断探索和尝试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求。

摘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教学改革职业面向的必要性。从职业面向出发,我校药物化学教研室对《药物化学》理论课程改革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适应毕业生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强化官能团和杂环的学习,灌输化学结构决定论,并通过案例教学进行拓展训练。通过以上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药物化学,理论课程,职业面向,改革

参考文献

[1]周中振,陈金香,习保名.关于药物化学教育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1,38(7):207-208.

[2]刘清新,陈俊荣,于永军.结合职业岗位实际,实施高职高专《药物化学》教学[J].教育论坛,2011,8(7):109-110.

[3]鞠秀兰,谭群,吴文林.对中职规划教材《药物化学》的看法与建议[J].教育论坛,2011,8(9):120-121.

[4]刘娜,朱驹,吕加国,等.从范例教学谈《药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J].教育论坛,2011,8(16):150-151.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 篇10

微生物药物学理论是生物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主要教导学生们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独自解决各种复杂的技术问题的能力。学好该课程的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在药物微生物学方面的教学改革。探讨如何对现行的微生物药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如何让学生掌握好这门课程,为学生们日后走向科研事业创造契机,是每位教学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微生物药物学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期达到“理论教学由知识技能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1 微生物药物学教学改革的原因及重要性

我国的微生物药物学教育发展比较缓慢,随着制药产业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一些国家大学的微生物学专业已开始向工业化或各类生物技术中心转化,微生物学已渐渐地与许多其他学科融合交叉起来,如物理、计算机、药学等。另外,在培养人才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在授课时更倾向于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的行业高新技术相结合,向现代分子微生物学的方向发展。而我国的微生物药物学是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型交叉学科,将微生物和药学知识结合发展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一门学科,其教学方式上还是沿袭了其他学科的模式。除了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在教材的运用以及实验的设置上没有统一的标准,比较混乱、落后,无论是教学条件还是实验条件,都与社会实际有所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上优势并不明确[2]。

微生物药物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及实践性都很强的行业特色学科有其独自的特点,其内容比较繁琐,逻辑性不是很强,还涉及到药学问题,这些是传统生物学方向的学生未曾接触过的; 因此,学生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兴趣不高。近几年,微生物药物学也随着教学改革的需求减少了课时,但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生物技术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快,减少课时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本科的教学适应现代生物产业的发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生物医药行业专业性人才已成为微生物药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难题[3]。各高校对微生物药物学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也不一样。由于没有权威性很强的微生物药物学的教材,而且很多高校只将其作为普通学科开设,没有注意到微生物药物学的特色,生物工程专业对微生物药物学也不够重视,学生也对微生物药物学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力。面对这种情况,微生物药物学的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只有打破传统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条件,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注重挖掘学生们创新能力和科研潜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使其成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才能实现理论教学由知识技能型向能力培养型转变。

2 微生物药物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2. 1 优化教学内容: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把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实践活动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记,形式机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学习兴趣不高。通过改革,笔者力图变注重灌输的培养模式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4]。为此,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2. 1. 1 将理论课中的部分内容带到实验室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进行,由于教学时间的分隔,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及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去,有时达不到" 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 的理想效果。理论课上,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在实际科研中的运用,反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针对这一点,建议将微药筛选、微药生物合成及生物转化、微药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等内容拿到实验课堂上,学生可一边观察,教师一边讲解和指导,让学生深刻体会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1. 2 选择一些简单章节进行开放式教学此种方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5]。对此,建议采取以下形式: 1)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这种形式对学生掌握学科新动向、新发展十分有帮助。2) 根据生产实际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师选择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让学生们共同探讨,各抒己见,并将讨论结果以列表等形式总结。这种方式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更有体会。

2. 2 改变教学方式: 利用微信帮助学生课后学习

对于刚迈进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自主学习。因为中学时代都是被动学习,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有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以迅速转换角色,这就需要大学教师们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指导。第一步是自检学习,培养学生忠实于自己的习惯,鼓励学生自我监督自己制订的学习计划,并严格按时完成; 第二步是互助学习,通过互相监督的方式督促自己和他人执行学习计划; 第三步是教师检查,即定期检查学生对自己学习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四步是集体检查,引导班集体树立好学上进的风气,对不认真执行学习计划、制度的学生形成一种批评帮助的集体舆论,这是最重要监督方式。利用微信的语音对讲功能将讯息直接“讲”给学生,也可以借助视频或拍照功能利用丰富的文字、语音、图片以及视频让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方式更加丰富,更具吸引力。此外,利用微信的群聊功能可以随时进行集体讨论,增强集体监督的作用。

2. 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对于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药物微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3. 1 校内实验室的培养微生物药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拟将微生物药物学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联系在一起,理论与实验课程同时进行,既在实验中理解了理论知识,也把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上[6]。在实验课的讲授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基本操作,如显微操作、无菌操作、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技术、分离和接种技术等等。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安排综合性比较强的实验,如口服药物中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总数及大肠杆菌的检验和一些综合性较强的实验,例如微生物药物的分离与纯化、微生物药物化学鉴别和结构分析、各类微生物药物化学、微生物药物的药效学等等。另外,实验室也对外开放,配备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实验技能比赛。通过实践实训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顺利就业奠定了技能基础。

2. 3. 2 与相关企业合作培训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关系,在企业的参与下学生既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用于生产,学生心理上得到了满足,企业也盈利,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通过实践实训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为学生今后顺利就业奠定了技能基础。

2. 4 完善课程考核方法

考核原则: 全方位、全过程考核,即从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从课内考核到课外考核; 公开、公证的考核原则让学生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本课程考试; 同时制订的考试方法必须是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而不是为了考试而考试; 注重知识的运用原则将学生能力的表现和素质的体现作为较大的考核比例[7]。具体如下: 1) 平时成绩占30% ,其中学生讨论占10% ,学习态度占10% ,课堂测验占10% 。2) 学期末闭卷考试占70% ,期末笔试不及格者可补考。试卷应涵盖理论知识的大部分内容。考试题型应为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和分析讨论等,题量和题目难度适中,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方面题型要占较大比例。3) 实验考核应与理论考核分开进行,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其中实验态度占10% ,实验预习占20% ,实验操作及课堂检查结果占20% ,实验报告占50% 。

总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实用型人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这是每位高校教师应积极进行实践的。

3 结语

上一篇:中药市场下一篇:收集男人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