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论文

2024-10-11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论文(共10篇)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论文 篇1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药学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胜任与药物质量分析相关的工作,并初步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能力[1]。药物分析课程涵盖内容广、知识点零散,而且涉及大量的药物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分析特点等繁杂而枯燥的内容。鉴于该课程的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分析化学等化学相关的基础知识,而且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药物相关知识。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的学习难度大。因此,如何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成为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从培养药品质量观、突出教学重点、注重知识归纳、丰富教学方法和加强实验训练几个方面对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探讨,以便与同行交流。

1 培养学生的药品质量观

药品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药品质量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疾病的治疗效果。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药物分析作为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分析与控制的学科,在药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储存、运输、经营、调配和临床使用等环节都会涉及药物质量问题,且药物质量的保证离不开药物分析。因此,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药品质量观,即药品质量第一。作为一名从事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教师,应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作为药学人员只要以后从事与药品相关的工作,都应该把药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从而培养学生的 “质量”意识,树立起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

2 突出重点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在课堂教学时应以全面提高药品质量为主题,抓住知识主线。我院使用的教材 《药物分析》( 第七版,杭太俊主编) 是卫生部 “十二五”规划教材,该版教材是以 “药典概况- 鉴别试验- 杂质检查- 含量测定- 各类药物、制剂中药及生物制品的分析”为主线[2],各类具体药物的分析是以 “结构- 性质- 鉴别- 杂质检查- 含量测定”为主线。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上述主线,引导学生从每一类药物的基本结构着手,首先分析其结构,进而是与结构相应的物理化学,最后根据物理化学性质介绍该类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3]。例如,讲授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析时,先分析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即都具有四个并苯环结构,具体某一药物只是取代基不同而已,然后根据其结构提示学生思考该类药物具有什么理化性质,而根据性质又是如何实现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鉴别和测定,从而按照主线展开对该类药物分析方法的学习,这样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四环素类抗生素质量分析的相关内容。此外,在药物分析教材上列出了很多种不同的药物分析方法,在教学时应尽量突出重点。例如,在学习药物的鉴别试验与测定部分内容时,应重点讲解药物鉴别与测定的方法,当然对于具体的药物类别而言,不同药物类型的侧重点也不同。总之,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主线,突出重点知识,讲解详略得当,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该课程的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 注重知识归纳,方便记忆

尽管药物分析知识点较多和复杂,但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仍可根据知识点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归纳总结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教师总结归纳; 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中,第二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药物分析课程具体内容而言,不管是教师总结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都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总结药物与其结构有关的共性及鉴别、含量测定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于同一类型的药物进行结构有关理化性质进行归纳总结,简述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对于鉴别、含量测定方法而言,贯穿整本教材进行基于相同性质的同类药物或不同类药物的鉴别、测定方法进行总结,归类相关药物。第二,通过药物的性质与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对比,显示特殊性质和特殊分析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对不同章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对比,并结合具体例子,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

4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提高药物分析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偏向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近几年的药物分析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掌握药物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 “会学”。例如,由于药物分析课程的研究对象为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关药品质量方面的例子普遍存在,采用案例教学法[5];通过引入生活中真实案例进行药物分析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讲授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给出头孢菌素族的结构,让学生根据其结构分析其性质,并确定其质量控制方法,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和分析,得出最佳解决方案。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动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学质量。

5 加强实验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药物分析实验训练是学生学习药物分析的重要环节,它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得当的实验训练能加强学生对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设常规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具体实验时从溶液配制、仪器操作、结果记录与处理、实验报告写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错误,在不断的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在实验训练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为他们在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6 结语

在药物分析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和基本规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实践和归纳总结,才可以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

摘要: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对药物分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药物分析教学必须适应这种要求。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主要从培养药品质量观念、突出教学重点、注重知识归纳、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加强实验训练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为同行教师进行药物分析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教学的总结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体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

[2]王少兵,赵丹.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116-117.

[3]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41.

[4]余丽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9-101.

[5]应瑞瑶.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1995,12(6):411.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论文 篇2

(药学专业2010级用)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药物分析Ⅰ(Pharmaceutical Analysis Ⅰ)课程号(代码):505039035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56学时

学分:3.5学分

二、教材

名称:药物分析(第7版)

主编:杭太俊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三、内容及要求

绪 论

〔内容〕

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药品质量与管理规范; 药物分析学的发展; 药物分析课程的学习要求。〔要求〕

1.了解药物分析学的性质和任务。2.熟悉我国药品质量的管理规范。3.了解ICH及其技术要求。4.了解药物分析学的发展趋势。〔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1学时

第一章 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

〔内容〕

药品质量标准及其主要内容; 药品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药品质量标准的分类; 《中国药典》的内容与进展; 主要外国药典简介;

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和基本程序。〔要求〕

1.掌握药品质量标准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

2.掌握《中国药典》的基本结构,掌握《中国药典》凡例、正文、附录的主要内容。3.熟悉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和日本药局方和国际药典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4.熟悉药品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5.了解药品检验工作的机构、基本程序和有关要求。〔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5学时

第二章 药物的鉴别试验

〔内容〕

药物鉴别试验的项目; 药物鉴别试验的方法; 药物鉴别试验的条件。〔要求〕

1.熟悉药物鉴别试验的项目。

2.掌握常见官能团一般鉴别试验的原理和方法。3.掌握常用的药物鉴别方法。4.了解药物鉴别试验的条件。〔教学方式及时间〕讲授 3学时

第三章 药物的杂质检查

〔内容〕

药物纯度的概念; 药物中杂质的来源和分类; 药物中杂质的限量; 药物中杂质的检查方法;

药物中一般杂质的检查项目和方法; 药物中特殊杂质的检查和鉴定方法。〔要求〕

1.熟悉药物纯度的概念,熟悉药物中杂质的来源和分类。2.掌握药物中杂质检查的要求,杂质限量的概念及其计算。3.掌握药物中杂质的检查的方法。4.掌握药物中一般杂质检查的原理和方法。5.熟悉特殊杂质的检查与鉴定方法。〔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9学时

第四章 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

〔内容〕

定量分析方法的分类与特点; 样品分析的前处理方法;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的验证。〔要求〕

1.掌握容量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药物含量测定方法的基本方法、特点和有关要求。掌握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的主要内容和有关要求。

2.掌握不经有机破坏和经有机破坏的样品前处理方法。3.掌握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指标和方法。〔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8学时

第五章 体内药物分析

〔内容〕

常用体内样品的制备与贮藏;

体内样品分析的前处理;

体内样品分析方法与方法验证。〔要求〕

1.了解常用体内样品的制备与贮藏方法。2.熟悉体内样品分析的前处理方法。3.熟悉体内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教学方式及时间〕 自学

第六章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鉴别试验;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特殊杂质及其检查方法; 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2.熟悉本类药物的鉴别方法。

3.掌握阿司匹林、双水杨酸酯、甲酚那酸、二氟尼柳、萘普生及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中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4.掌握本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4学时

第七章 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鉴别试验;

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特殊杂质及其检查方法; 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2.熟悉本类药物的鉴别方法。

3.掌握本类药物中酮体、光学纯度和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

4.掌握本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非水溶液滴定法、溴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3学时

第八章 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药物的特殊杂质及其检查方法; 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2.熟悉本类药物的鉴别方法。

3.掌握本类药物的特殊杂质和光学纯度的检查方法。

4.掌握本类药物含量测定的亚硝酸钠滴定法、非水溶液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2学时

第九章 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二氢吡啶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二氢吡啶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二氢吡啶类类药物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 二氢吡啶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2.熟悉本类药物的鉴别方法。3.熟悉本类药物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

4.掌握本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铈量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教学方式及时间〕 自学并完成作业。

第十章 巴比妥及苯并二氮杂卓类镇静催眠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巴比妥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巴比妥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巴比妥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 巴比妥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典型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 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含量测定。〔要求〕

1.了解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2.掌握巴比妥类药物和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的鉴别方法。3.熟悉巴比妥类和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4.掌握巴比妥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银量法,熟悉巴比妥类药物含量测定的溴量法、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掌握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非水溶液滴定法,熟悉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含量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教学方式及时间〕自学并完成作业。

第十一章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吩噻嗪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吩噻嗪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吩噻嗪类类药物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 吩噻嗪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2.熟悉本类药物的鉴别方法。3.熟悉本类药物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

4.掌握本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酸碱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教学方式及时间〕讲授 3学时

第十二章 喹啉与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喹啉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喹啉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喹啉类药物的纯度检查; 喹啉类药物的含量测定。典型青蒿素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青蒿素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青蒿素类药物的纯度检查; 青蒿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要求〕

1.了解喹啉类药物和青蒿素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2.熟悉喹啉类药物和青蒿素类药物的鉴别方法。3.熟悉喹啉类药物和青蒿素类药物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4.掌握喹啉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非水溶液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提取酸碱滴定法。

掌握青蒿素类药物含量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教学方式及时间〕自学并完成作业

第十三章 莨菪烷类抗胆碱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莨菪烷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莨菪烷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莨菪烷类类药物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莨菪烷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特点和性质。2.熟悉本类药物的鉴别方法。3.熟悉本类药物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4.掌握本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酸性染料比色法、非水溶液滴定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教学方式及时间〕讲授 2学时

第十四章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内容〕

维生素A的结构和性质,维生素A的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方法; 维生素B1的结构和性质,维生素B1的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方法; 维生素C的结构和性质,维生素C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维生素D的结构和性质,维生素D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维生素E的结构和性质,维生素E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复方制剂中多种维生素的分析。〔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2.熟悉维生素A的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方法。3.掌握维生素B1的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方法。4.掌握维生素C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5.熟悉维生素D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6.掌握维生素E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7.熟悉复方制剂中多种维生素的分析方法。〔教学方式及时间〕讲授 5学时

第十五章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析

〔内容〕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分类和结构特征。2.掌握本类药物的鉴别方法。3.掌握本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4.掌握本类药物的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方法和比色法。〔教学方式及时间〕自学并完成作业

第十六章 抗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内容〕

抗生素类药物质量控制的特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鉴别、特殊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抗生素类药物中高分子杂质的检查。〔要求〕

1.熟悉抗生素类药物分析的特点。

2.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熟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鉴别方法,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殊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3.了解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鉴别方法,熟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有关物质检查和组分分析方法,熟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4.了解四环素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熟悉四环素类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

〔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5学时

第十七章 合成抗菌药物的分析

〔内容〕

典型喹诺酮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喹诺酮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喹诺酮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喹诺酮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典型磺胺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 磺胺类药物的鉴别试验; 磺胺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磺胺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要求〕

1.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的结构和性质。2.熟悉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的鉴别方法。3.掌握喹诺酮类药物和磺胺类药物特殊杂质的检查方法。

4.掌握喹诺酮类药物含量测定的非水溶液滴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掌握磺胺类药物含量测定的永停滴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非水溶液滴定法。〔教学方式及时间〕自学并完成作业

第十八章 药物制剂分析概论

〔内容〕

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 片剂的分析; 注射剂的分析; 复方制剂的分析。〔要求〕

1.熟悉制剂分析的特点。

2.熟悉片剂剂型检查的项目和方法,熟悉片剂含量测定的干扰和排除方法。

3.熟悉注射剂剂型检查和安全性检查的项目和方法,熟悉注射剂含量测定的干扰及排除方法。

4.了解复方制剂分析的特点,熟悉典型复方制剂的分析方法。〔教学方式及时间〕 讲授 4学时

第十九章 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概论

〔内容〕

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的特点;

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方法;

中药及其制剂的检查项目和方法; 中药及其制剂中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 中药及其制剂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要求〕

1.熟悉中药制剂分析的特点。2.熟悉中药及其制剂的鉴别方法。3.熟悉中药及其制剂的检查项目和方法。2.熟悉中药及其制剂中待测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3.了解中药及其制剂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教学方式及时间〕 自学

第二十章 生物制品分析概论

〔内容〕

生物制品的分类; 生物制品的质量要求; 鉴别试验;

生物制品的检查内容; 生物制品质量控制实例。〔要求〕

1.了解生物制品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了解生物制品的鉴别和检查内容。〔教学方式及时间〕讲授 2学时

第二十一章 药品质量控制中现代分析方法的进展

〔内容〕

毛细管电泳及其应用; 超高效液相色谱及其应用; 手性HPLC技术及其应用; GC-MS技术及其应用; LC-MS技术及其应用;

液相色谱-核磁共振联用技术及其应用。〔要求〕

1.了解毛细管电泳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了解超高效液相色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应。3.了解手性HPLC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了解GC-MS技术及其应用。5.了解LC-MS技术及其应用。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论文 篇3

【摘要】药物制剂工程学是药物制剂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本文就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谈谈体会,其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药物制剂工程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代制剂工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

【关键词】药物制剂工程学 多媒体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55-

《药物制剂工程》是我校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必须课。对于该门课程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课程是一门以药学、药剂学、工程学等科学理论和技术综合研究制剂生产实践的应用科学。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牵涉知识面广,专业性、实践性强。为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最大收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

《药物制剂工程学》这门课程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药物制剂的生产实践密切相关,并涉及大量制剂生产设备的相关知识。因为学生对药物制剂生产实践缺乏感性认识,如果教师仅用粉笔、黑板再加上大量的语言也依然让学生感到这门课程抽象和枯燥。为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采取多媒体教学设计,使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课件制作形式多样,提高学习兴趣

《药物制剂工程学》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制作中我们用图片呈现制剂生产企业的厂区布局、GMP车间设计、生产设备的整体结构和局部部件;运用动画演示制剂的制备过程原理,例如流化床制粒干燥过程;利用视频和音频展示制剂生产工艺过程以及生产设备的基本原理和联动实景等。比如旋转式压片机的压片过程,小容量注射剂的拉丝灌封的联动线等。鲜艳的图文、活泼的画面、悦耳的声乐在课堂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学容量增大、重点突出,提高效率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大量语言表述的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而现在可能用几张图片或一个动画就可以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并且理解透彻。选择的图片以及片段的视频等多媒体素材所承载的信息量远远大于单纯的语言文字或图表符号。授课教师按课前准备好的课件授课,章节条理有序,脉络清晰流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利于教师更好的驾驭课堂教学,而且在同样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了更为丰富、清晰的教学内容。

3.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中选择大量的素材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的优点,针对性的对教学中难点、重点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专题讨论,也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和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二、注重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应用

《药物制剂工程学》这门课程系统地介绍了制剂各单元操作、制剂生产工程、药物制剂包装工程、制剂质量控制工程、制剂工程设计、工程验证和制剂新产品研究开发。从其研究内容看,这门课程涵盖的内容与药物制剂专业的其他课程如《工业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药事管理与法规》等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与重合,其中与《工业药剂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渗透的理念用于《药物制剂工程学》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能了解制药行业的相关的法规,懂得如何进行制剂的研制开发、GMP车间设计、工程验证、制剂生产和质量控制,同时加深对其他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巩固,并使学生在制剂生产企业有能力承担并做好相应工作。

三、注重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药物制剂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以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为先导,以实际操作为主线,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其最终目标是使学生生产出合格药品,因此项目教学的重点是按照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及其程序,在仿真环境中完成项目任务,最终使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工序。

四、注重实物展示教学的结合

随着药学学科的飞速发展,现代药物制剂的种类越来越繁多,包装材料也有许多不同,许多制剂在日常生活中虽然常见,或者即使接触过也并没有对其细节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教师在讲解某种药物制剂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具体的药物剂型、辅料以及包装材料等,让学生能够带着思考去观看、触摸、体会,必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解辅料在制剂中的作用时,教师现展示一粒VC泡腾片,拿出一个盛水透明玻璃杯,把泡腾片放入水中,然后让学生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现象?然后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理解了药用辅料重要作用,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在讲解制剂的包装材料时,通过展示不同剂型包装以及包装的一些说明文字,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且认识到包装材料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实物展示不仅使课堂活跃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对于各种剂型的特点和质量要求等方面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药物制剂工程学》这门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学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体会到要搞好药物制剂工程学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药剂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吃透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扩展,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高效率的授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将会不断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适应现代制剂工业需要的高素质的药物制剂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盛山.药物制剂工程[M].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2.

[2]李坤平,贲永光,党丽娟.药物制剂工程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2):34-35.

作者简介:

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体会与分析 篇4

1 强化基础知识,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 毫无疑问其研究的对象是天然药材中的化学成分, 因此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以及波谱学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本课程至关重要。医学院校和化学化工院校的学生相比, 在化学专业知识方面显得薄弱, 因此在讲授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时, 需要随时补充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例如黄酮类化合物, 其母核结构是5-羟基色原酮, 碳原子环状结构多, 取代基多, 取代基的位置按照环的顺时针方向依次命名, 实际应用中容易混淆, 因此有必要补充介绍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通用的化合物命名规则。黄酮化合物的骨架上连接的各种取代基侧链种类各不相同, 有些具有供电子效应, 有些具有吸电子效应, 这些取代基的位置、种类都和理化性质有关, 也影响到提取分离工艺, 有必要补充介绍有机化学中有关电子效应的理论知识。

天然药物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结构复杂, 种类繁多, 提取分离方法各异, 结构鉴定难度大, 往往需要多种谱图综合运用。再加上教材中许多知识从文献资料中引用, 缺乏一定的关联性。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往往会产生畏惧情绪, 继而对该门课丧失学习兴趣。补充讲解波谱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领域, 对于学生消除疑惑、克服畏难情绪有很好的帮助[3]。例如介绍红外光谱的分子振动原理, 引导学生根据特征峰辨别化学结构中的羟基、羧基、羰基、苯环等特殊官能团结构;讲解紫外光谱的电子跃迁原理, 引导学生辨别黄酮、二氢黄酮以及查尔酮的紫外峰带Ⅰ和Ⅱ的强度差别;讲解质谱的洛伦兹效应, 引导学生运用化合物的质荷比 (m/z) 判断准分子离子峰, 进而确定化合物的分子量, 并扩展介绍串联质谱、液质联用技术在天然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增强互动, 答疑解惑,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经验的教师应该能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一般先简要复习前面讲授的内容, 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对重点内容进行提问, 或在黑板上写结构, 再找同学判断对或错,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介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及大家熟悉的天然药物等引入新的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黄酮类化合物时, 笔者先提问, 为什么称为黄酮, 学生回答因为提取到的化合物呈黄色, 继而问道, 为什么会呈现黄色呢?是不是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都是黄色呢?用一连串的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的外在颜色和化学结构的关系, 并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授课期间, 有些学生可能因为性格原因不愿提问, 而是喜欢在课间休息时和老师单独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 听取学生的问题并解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互动环节。例如2009年9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道称, 标示为黑龙江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在使用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双黄连注射液引起同学们的关注。有同学联系到生物碱章节中的天然药材黄连, 问到双黄连和黄连的区别。这里教师就能结合实际问题, 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疑问:药典中双黄连的处方包括金银花、黄芩、连翘这三味药材, 其中金银花又称双花, 按照国内中药命名的惯例, 分别取这三种药材的首字, 合并称为双黄连。药典中黄连是指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5]。双黄连中金银花的有效化学成分是绿原酸, 黄芩的主要成分是黄芩素、黄芩苷等, 连翘的主药成分是连翘酚、皂苷等。黄连的主要成分是小檗碱、黄连素、巴马亭等生物碱。很显然, 双黄连和黄连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问题具有代表性, 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向全体同学做讲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结合行业内的热点问题, 联系实际, 引导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专业课的讲授如果能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往往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课中穿插现实案例, 经过教师的讲解,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最近几年引人关注的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目前我国在使用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有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丹参粉针、苦参注射液、银杏粉针和清开灵注射剂以及紫杉醇、三尖杉酯碱、喜树碱、川芎嗪、地高辛、灯盏花素等有效单体成分的注射剂等。导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或被封杀, 或部分被限制使用, 北京等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甚至将中药注射剂清除出药房。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实例,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了解我国的药品注册管理制度、天然药物的制备、分离工艺以及检测技术。例如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事件, 从注册管理的角度分析, 原有的百余种中药注射剂产品, 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质量标准低, 可控性差;工艺相对落后;质量控制手段落后;原料质量的均一性得不到有效控制。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无法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比如对总成分的控制, 除粉针剂外, 现在生产和销售的中药注射剂没有一个将总成分即固形物纳入质量标准的。实验研究发现, 同一品种、同一标准、不同厂家生产的注射剂产品, 其固形物差异巨大, 最多的差5.5倍之多, 而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次的注射剂产品, 其固形物相差也达20%以上, 这种情况下很难体现处方疗效。而且, 中药注射剂对有效成分的控制指标也很少, 有些甚至无含量指标。在对有害物质控制方面, 除中药粉针及少数新批准的中药注射剂对有害物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纳入质量标准外, 其他的中药注射剂产品均不控制, 这也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出现不良反应及毒性反应的重要原因。如中药注射剂中的蛋白质, 由静脉直接进入血液可引起致敏, 鞣质可引起红血球凝聚, 重金属能造成蓄积毒性, 树脂及草酸盐能产生脏器损伤, 砷盐能产生神经毒性等等。从合理用药角度分析, 中药注射剂在原料、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尽管存在固有缺陷而带来风险, 但临床上不合理使用已成为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不合理使用包括超范围应用中药注射剂、超剂量、长期应用, 中药注射剂配伍不合理等, 这些不合理应用都会发生一些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 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从检测技术角度分析, 应大幅度提高质量标准, 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总成分、有效成分及有害物质的全方位控制, 只有高标准的要求, 才能带动制造工艺的进步。指纹图谱是控制中药注射剂质量较为有效的手段, 它的实施将带动中药注射剂行业的全面进步。

通过联系实际, 对这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讲解、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4 重视实验课的安排, 注重直观实验现象,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天然药物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通过实验教学, 可进一步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 增强感性认识。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实验课的教学, 保证实验课的课时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安排了多种验证型实验, 增加了应用性强的综合型实验。具体的实验教学安排有黄酮的提取与分离、生物碱的提取与分离、中草药化学成分预实验等。通过这些专题实验, 学生们能熟练掌握煎煮法、回流法、超声提取法等常规的提取方法, 以及过滤、蒸馏、浓缩、结晶、重结晶、薄层层析、柱层析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上实验课, 笔者比较注重对相关的理论进行补充与讲解。例如在黄连中小檗碱的薄层层析试验中, 将学生的试验结果和药典中记载的薄层色谱图片对比, 讨论学生试验过程中的问题。同时, 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分析理解理论课中所讲授的原理。

通过实验教学, 可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优化实验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素质。

5 采用多媒体教学, 贴近学科前沿, 培养学生科研材料的学习能力

多媒体教学已逐渐成为主导的教学手段, 其兼具文字、图像和视频效果, 具有清晰、美观、生动、信息量大的特点, 非常有利于《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近年,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天然药物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在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技术上出现了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 核磁共振二维谱、液-质联用等技术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很难给学生讲解清楚;再者, 本课程的特点是各种中药材、各类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结构、提取分离流程图, 鉴定各种化合物的图谱等, 经多媒体演示后, 直观、清晰, 便于理解和掌握。

天然药物是国际药物研发的热点领域[6], 从天然植物、动物以及海洋生物领域发现的新药成分不断被报道。这些前沿的研究内容多是用英文报道, 因此我们在课程学习中要十分重视英文词汇的学习掌握, 培养学生对科研材料的阅读能力。

以上是笔者近几年关于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体会与分析。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值得长期关注与探讨。

摘要:根据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特点, 按照教学大纲, 从强化基础知识, 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互动, 答疑解惑,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行业内的热点问题, 联系实际, 引导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重视实验课的安排, 注重直观实验现象,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 贴近学科前沿, 培养学生科研材料的学习能力等五个方面介绍了教学体会和分析。

关键词:天然药物化学,教学,分析

参考文献

[1]吴立军, 王锋鹏, 易杨华, 等.天然药物化学[M].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纪耀华, 李淑惠, 白雪洁.天然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0) :144-145.

[3]魏德模, 胡明, 蒲剑.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药学教育, 2002, 18 (4) :6-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一部) [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5]罗焕敏.我国药学教育的现状及应注意的问题[J].药学教育, 2005, 21 (3) :8-10.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论文 篇5

关键词:制药工程;药物分析;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贵阳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2014)

制药工程是一门将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进行有机结合与交叉的工程技术科学,主要通过讲授现代制药工艺及设备等方面理论和知识,使毕业生具备能够从事药品生产,新工艺、新设备和新产品的开发等方面工作。据统计,目前国内有超过200所高校开设有制药工程专业,一方面大量该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又为不能找到足够数量真正满足企业要求的人才而苦恼。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医药产业日益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以贵州省为例,全省制药企业近150家,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民族药(苗药)生产企业,医药工业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贵州省经济增长的五大主力之一。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人才引进上不具有优势,因此立足于自主培养所需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教学,培养更多能够适应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要的毕业生也成为西部地方院校的重要职责。

药物分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药品质量控制管理的观念,使学生具备在药品生产、供应、开发等工作过程中必要的分析检验能力和相应的操作技能。目前,民族地区医药企业基本以生产民族药物为主,如苗药、藏药、蒙药等,在药物分析实际工作中有其自身特点。针对这一要求,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真探讨如何组织和改进少数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通过优化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训实践,来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一、精选教学内容,提高专业知识适用性

药物分析课程所涉及内容众多,各版教材基本都包括药物分析基本理论、典型药物分析、药物制剂、中药制剂及生化药物分析基本方法、药品质量标准等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重要知识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行“十二五”规划教材基本上按照药理活性来分类讲解药物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等内容。笔者结合自身体会和前人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专业应用知识和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在药物分析实际工作中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有针对性地优化精选了教学内容,根据行业特点和少数民族地区医药产业以中药、民族药物生产为主的实际,适当增加了中药及其制剂分析的教学比重,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地减少了化学药物分析比重。同时,随着中药材成分分析、中药制剂等新型药物分析任务和分析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分析方法已不能满足药品分析任务的需求,有必要注意加强新型仪器分析方法和技术的介绍。()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加入了部分仪器分析的知识内容,将仪器分析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穿插,互为补充,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也着重培养学生分析检测中药材及其成方制剂的能力,理化鉴别、薄层色谱法鉴别、气相色谱法检查农药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及中药指纹图谱等内容在实验教学中均有重点讲解。

二、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考核形式

药物分析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信息量大,系统性较差,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改简单地传授和示教,将过去单纯以教材为中心的理论课授课模式改以专业教材为基础,结合实用药物检测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授课过程中较多地采用讨论方式讲授课程,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特别注重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例如通过三聚氰胺事件提出对传统凯氏定氮法优缺点的讨论,进而引入高选择性的蛋白质检测新方法和新技术;通过对某刑事案件受害人死因的鉴定,引出体内药物分析的重要应用;由奥运会检测引出LC-MS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等。通过对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讲解,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也促使学生有了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意愿。针对学生对大型分析仪器兴趣较高的实际,就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并安排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让学生更好的将分析化学的知识与药物分析知识融会贯通。

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优势,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将传统的口头讲解和板书与动态的多媒体资料相结合,减少大段定义和原理的罗列,尽量把枯燥烦琐的药物化学结构和分析反应过程用生动形象的立体构型和动画形式展现,同时利用颜色、字体、标注、强调等多种方式突出课程重点,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理解难点、浓缩重点的目的。充分利用专业数据库和其他网络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药物分析应用与发展趋势。通过对《药品管理法》、新版GMP和GSP等法规的查阅和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安全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恰当的考核评估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为体现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的意图,我们在实际考核中将实验课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设定为30%。实验课成绩评定分为常规实验操作和自主设计实验两个方面,常规实验操作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操作能力及实验报告情况判分,客观看待实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考核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自主设计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根据小组所制订实验设计方案及实施情况判定分数,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操作技能,加强校企联合具备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是做好药物分析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制药工程专业要求学生要具有尽快独当一面的能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把技术、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实践教学分为“认知实践”、“专业实验”和“综合工程实践”几个层次。“认知实践”主要通过参观实体企业等形式完成,让学生对工业化生产有直观的认识。我们与省内外十余家医药生产、销售企业合作建立实验教学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生产和质量控制部门参观学习,并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协助参与原料药、半成品和成品药物的检验工作。“专业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过优选实验项目的操作,使学生具备基本实验仪器装置的操作能力,掌握基本实验技能。为了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出现,所有学生实验都做到1人1组,独立操作。为使实验教学更好地结合实际,我们还自编实验教材,将一些研究热点及最新版药典中的新内容引入实验,以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需要。精选有代表性的典型药物开展验证分析,打破了过去基础性实验过多、设计性实验偏少的格局,并剔除了部分老化、过时的药物分析检测项目。分析方法涵盖了化学方法、光谱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以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作为药物分析的主线,加深了学生对药物结构—理化性质—分析方法之间规律的理解。“综合工程实践”是让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心、中试基地和科研平台进行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强烈的药品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加入教师的课题组中,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将抽象的理论教学和具象的生产实践结合。

四、结语

将传统的以授业解惑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理念转变为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两者并重的新型教育理念,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验教材和实验体系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问题:由于医药企业生产的特点,使得企业定期安排大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尚有一定困难;与此同时,高相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等药物分析过程中常用的大型分析仪器由于价格昂贵,配备的数量尚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为此,我们也正在尝试采用仿真系统结合实践操作来缓解实践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希望能够走出一条新路,对少数民族地区制药工程专业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教学和科研的一点体会 篇6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借助于分析化学的手段对药物在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俗称“整个药学的眼睛”[1]。作为青年教师,面临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教学和科研并不是对立的,科研可以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奠定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科研工作。

1 科研促进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只有经常从事科研活动才能站在学科的前沿探索新知,提高学术水平,才能在教学中避免死板,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给研究生讲授《药物分析专论》课程时,有一个版块是“代谢组学”。由于我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因此在讲课时我会要求学生首先查取文献资料,并设计出实验方案,随后才开始授课。在讲课的过程中,以色谱-质谱图辅以讲授,对得到的试验数据加以说明,并现场演示数据分析软件,最后对所得的实验结果给予解释和说明。这样将自己在科研中经验和教训传授给他们,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课堂效果较好。利用科研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法启迪学生,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其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指导科研

通过讲课可以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助于教师个人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的提高。在每次授课时,一些学生会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强化教师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把握,增强其认识的深度,从而使青年教师基本功扎实,专业知识的概念清楚。比如:在一次申报国家课题时,我负责其中的质量控制部分的标书申请工作,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仍对研究方案不满意。后来想起在《药物分析》课程中,反复重复一个问题-药品的质量控制包括三部分,即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1]。鉴别就是考察药物的真伪,杂质检查就是考察药物的杂质是否超过限量,也就是看其是否安全,含量测定就是考察其药效成分是否达到一定的含量,即有效性的问题。而目前的研究只是集中在其中的一点,要么只采用指纹图谱技术对其进行鉴别,要么就是采用多指标同时含量测定,杂质检查研究的不多,很少将三点做到一起。因此就从这三点出发,结合现代研究热点,我完满的完成了这次课题的申报。如果没有教学的经历所铸就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可能就不会想到这样完善,系统化的实验方案。

3 协调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

怎样才能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呢,我的体会就是: (1) 在教学中善于学习,认真备课,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 在科研中多交流,平时注意浏览文献。

3.1 在教学中勤于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教学中向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多学习,多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促进自身业务水平和精神品质方面得到不断提高。现在学科设置以及分工越来越细,大多教师的知识面只集中在自己的专业,而对学科的总体发展及动态把握不够。比如:由于在中医药大学工作,而我一直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中医中药理论。因此,利用课余时间去听取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的课程,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2 在研究中多交流,平时注意浏览文献

在科研中遇到问题,主动向这方面的研究专家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向他们学习,在科研工作中会少走弯路。其次,养成平时浏览文献的习惯。书本是人类最好的老师,通过文献可以学习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吸收对方的精华,对其不足加以改进,在不断的交流与改进中就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论文 篇7

体内药物分析是随着临床药学、生物药剂学和分析新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药物分析的重要分支。鉴于其在链接药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大多医药院校已面向药学及药物制剂专业开设了体内药物分析课程。体内药物分析知识体系繁杂, 囊括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分析化学和生物统计学等多方面。同时, 本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门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 除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外, 还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科研作风。近年来, 关于体内中药活性成分、多组分的分析相关研究发展迅速, 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体内药物分析, 还需结合中医药院校药学相关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除了介绍化学药物的体内药物分析内容及研究方法外, 还应结合中药自身特点, 开展体内中药活性成分及多组分的分析内容及研究方法的教学。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应结合课程特点及中医药院校学生的知识背景, 以培养中药特色型及创新型人才为导向, 统筹兼顾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时间, 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笔者就体内药物分析教学过程的体会, 结合其学科特点谈谈体内药物分析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看法。

1 注重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讲授

体内药物分析作为一门综合性新兴学科, 其发展离不开仪器分析、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临床药学等学科的支撑。同时, 体内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临床药学、药代动力学等学科的发展。由此可见体内药物分析与其他课程间联系密切。因此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相关体内药物分析技术、分析方法的教学, 还应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经时变化过程、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治疗药物监测等相关基础知识。这样,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 才能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因此, 笔者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安排了3 个专题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讲解, 包括: (1) 体内药物分析相关的分析技术, 重点回顾了学生在仪器分析、药物色谱分析中所学习的光谱、色谱及各种联用技术, 重点讲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 药物的体内过程, 重点回顾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课程中关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相关知识; (3) 治疗药物检测, 重点介绍血药浓度与临床效应之间的关系及血药浓度的检测在临床个体化给药、治疗药物监测等方面的应用。通过上述3 个学科基础知识模块的学习, 可为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相关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及素养

体内药物分析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尤为重要。此外, 不能将体内药物分析实验看作是简单的实验技能培训, 而是一种实验技能及实验素养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结合相关实验技术的影像视频资料, 让学生对体内药物分析实验有一定的认识后, 分别开展血浆品前处理、血浆样品中药物浓度方法及测定3 个验证性实验, 锻炼学生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此外, 在实际教学中, 还增加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在综合性实验中, 教师将学生分为4~5 人为一个实验小组, 以黄芩苷为模型药物, 布置学生对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规律进行调研, 写出预习报告, 再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 布置学生完成大鼠血浆中黄芩苷及黄芩素的HPLC测定方法的设计, 包括血浆样品的处理、提取回收率的考察、方法学的考证。完成此项研究内容后, 学生对已获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血浆样品进行测试, 最后完成分析报告。由于体内药物分析课程的实验课时较为紧张, 教师不规定具体的实验时间, 鼓励学生通过学生开放实验室, 结合自己的空余时间, 合理安排综合性实验的时间。但对学生的最终实验结果严格考核, 需要学生将所得原始数据、原始图谱等一一拷贝至实验带教老师处, 并对研究小组中各成员对研究内容的贡献进行归属。通过这些教学手段, 发现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基本科研素质得到了较大的锻炼。

3 注重中医药院校学生知识背景, 拓展中药体内药物分析相关教学内容

近年来, 中药体内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 中药体内药物分析也是体内药物分析的中药分支, 作为中医院院校的学生, 也应该掌握中药体内药物分析的相关研究进展。由于许多专业课已经涉及了中药药剂、中药药理、中药化学等内容, 学生已经掌握了中医药研究的部分知识, 而采用的体内药物分析还没有中药体内药物分析的相关内容。因此, 在此部分内容的讲授中, 教师结合中药的特点, 如成分复杂、成分间结构差异大、含量差异大、标准品不易得到等特点, 着重介绍中药体内药物分析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 使学生初步掌握中药体内药物分析常用的研究方法。

另外, 笔者还通过布置学生查阅中药体内药物分析最新发表的论文, 鼓励学生结合体内药物分析所学理论知识及实验技能, 对该论文进行消化、吸收, 并进行相关学习心得的书写, 最后通过课堂交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认识。

4 注重体内药物分析相关前沿技术的介绍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色谱—质谱连用技术及先进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发展, 为体内药物分析研究提供强有力支撑。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开阔学生的视野, 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 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研究技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笔者将相关研究技术分为微透析取样技术、固相萃取技术、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液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4个专题, 将班级学生分为4 个研究小组, 布置同学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 经查阅、整理、消化相关文献, 完成一篇阅读心得及学习交流, 通过此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还能锻炼学生的文字写作及口头表达能力。此外, 笔者还通过制作相关研究技术的实验操作视频、照片等影像资料, 使学生对体内药物分析的具体研究过程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以上方法,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体内药物分析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 还增加了学生对体内药物分析的研究兴趣,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 注重体内药物分析课程考核的多样性

由于体内药物分析的自身特点, 仅仅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笔者结合实验成绩、实验技能考核、文献阅读数量、文献阅读心得质量及最后的考核, 综合评价学生的成绩。并增加实验成绩及技能考核的比例, 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实验技能, 为后续的工作及研究打好基础。

6 结语

中医药院校教师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及时了解和掌握中医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结合所教学科特点, 将相关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同时, 创新教学手段及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使得体内药物分析的教学不仅能体现中医药的特色, 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好枝.体内药物分析[M].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2]杨燕云, 许亮, 张振秋, 等.体内药物分析教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2) :69-70.

开展药物分析开放性实验的体会 篇8

传统的本科实验教学,实验方案、实验试剂都是老师准备好的,甚至一些复杂的、用时较长的实验,都是老师提前做好数据,学生只是计算最后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2]。开放性实验,从方案的设计、试剂的配制到实验的开展、仪器的操作都是由同学亲自动手完成,能够更加了解药物分析实验的完整过程,并且同学可以自行安排时间,提前预约仪器,在仪器的操作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仪器使用拥挤的现象。所以笔者认为,开放性实验的开展很有必要[3,4]。

1 开放性实验的优点

1.1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开放性实验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药物分析课程,还能在实验准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试剂的配制及相关的注意事项,从而了解每次实验准备过程中的辛苦,能更加认真、积极的完成实验。在普通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仪器使用的拥挤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像笔者所教授的专业,每次课开放两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有接近40名学生,要分成14~16个小组,在做仪器分析测定时,只有少数同学可以亲手操作仪器,而大部分同学只是配制好样品,最后等数据来完成实验报告,在一定程度上达不到本科实验教学的目的[5]。开放性实验,每个小组自行安排时间来进行实验,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亲自动手操作仪器,更深刻的理解仪器原理。

1.2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开放性实验在设计时,只给学生提供药品名称,检测项目,具体的项目内容、实验方案都由团队小组协作完成。首先要查阅相关书籍、文献,对实验内容有整体思路,再做好分工,汇报、准备、实验,每人各司其职,又相互了解彼此的实验内容。遇到问题,互相帮助,共同思考。对比传统实验中,每人分配1~2个实验项目,对别人的实验内容不了解,甚至结果的对错也不会判断,只是最后再汇总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开放性实验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1.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实验,学生都是按照教材书上的步骤,一步步去完成实验,很少有学生会提出疑问,“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做”,“现象为什么是这样”,或者在实验过程中对一些不确定的实验现象、结果,不会主动思考。实验报告里的分析讨论,并没有真正分析到位,只是大而化之的说因为误差导致药品检验不合格,起不到教学的目的。开放性实验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在书本、药典查询不到的知识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会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在实验中出现难解的现象时,会先在小组内部分析讨论,再与老师沟通,一起解决问题。

2 开展过程中的问题

2.1 时间

由于开放性实验是在本科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的,所以时间的安排是存在的最大问题。药物分析课程一般是药学学生在大三期间学习的一门专业课课程,大三学生的课程多、课业压力很大,导致很多学生虽然有兴趣参加开放性实验,却没有时间来完成,或者只能安排在周末或晚上,这种自行安排时间的方式,有一定的自由性,但又是实验开展的一个问题点,实验指导的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配合学生,工作量比普通实验教学翻了一倍不止。学生和老师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学习压力下,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2 前期准备

由于开放性实验没有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所用到的药品、试剂都不是预先准备好的,而实验方案又是学生自主设计的,设计方法不同,用到的试剂种类就会多,如果是不常见的试剂,短时间内不能购买到,就会影响实验进度或者需要学生修改实验方案,实验就无法正常开展。

2.3 药物选择

开放性实验的药物选择是由老师统一确定还是由学生自主选择,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由老师统一确定,可以较有序的完成实验,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得不到较好发挥,会让学生觉得只是多了一次实验课而已;学生自主选药,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主动的参与到实验中,但前期准备复杂,药品使用上较浪费,实验中出现不同问题时,解决起来也会复杂。

3 开放性实验的经验总结

3.1 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笔者所带教的开放性实验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报名人数比预计的要多3倍,说明学生对这种自主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兴趣很高,为以后开放性实验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扩大开展范围的可能。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特别是仪器操作过程,积极思考,基本能掌握药物分析常用仪器的操作,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反映效果良好,根据不同实验小组的随机座谈,大部分都认为实验效果较好,比常规本科教学中的实验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自愿的去学习知识。实验记录与实验报告的完成效果也比常规本科教学实验的完成度要好很多,上交报告的时间较宽裕,不会让学生当成平时作业一样,以应付的态度完成。而是能较完整记录实验过程,真实记录实验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清晰标注,并加以分析讨论,得出最后结论。

3.2 扩大药物选择范围

除了市面上常规销售的药品外,如果能与地方药品检验所合作,能得到地方药检所的支持,获得一些超过保存期限的检留样品或不合格药品,如假药、劣药等,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6]。在学生选择就业方向时,也起到一定作用,在实验中了解实践工作,又能把具体的实验操作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这种理论结合实际教学,才能更好的培养药学人才,服务于社会。

3.3 多种途径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除了实验形式的改变,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评价体系都应该以药企对药学专业学生的要求为主,进一步做出一系列的调整,顺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培养综合性的药学人才[7]。

3.4 各部门协调工作

除了得到学生较好的反映,在超出教学计划的试剂、药品的购买,仪器的开放使用,得到了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支持,让开放性实验得以顺利开展,使开放性实验既能够进入本科实验教学,而又能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4 结论

通过对开放性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及相应解决方法的思考,笔者认为对于药物分析这种应用型很强的课程来说,实验教学得重要性不言而喻,开展药物分析开放性实验很有必要,开放性实验能更好发挥实验教学的目的。除了开放性实验这种改革方式外,多方面的实验教学改革,如实验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方式等,同步开展,使教学方式更适应药企、医院等对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才能达到学校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晖,冯建芳,李瑞芳,等.“药物分析”课程中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教改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32):156-157.

[2]刘瑞华,李琳,朱元元.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实验室科学,2011,14(2):60-62.

[3]高红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6):113.

[4]王建芬,马宁,邱玲玲.学生自主选药的药物分析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0):947-949.

[5]谢臻,陈勇,辛华.《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111-112.

[6]董光平,杨永寿,王胤,等.假劣药品在药学分析、药物分析实验中的应用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7,6(10):13-15.

药物化学教学思考与体会 篇9

关键词:药物化学,教学思考,教学质量

药物化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研究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稳定性、制备方法、体内代谢、构效关系、结构改造以及寻找新药的途径和方法等内容。本课程内容繁杂, 化学结构多, 知识点分散, 学生普遍觉得难学难懂。而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于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及其在药物合成、制剂、检验等实际工作中的业务水平。因此, 作为授课教师, 笔者积极思考了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从教师、课堂、实验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以期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加强“备、教、辅、改、考、研”六大环节

首先是“备”, 是指从备教材、备学生、备课程发展入手, 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们选用的教材是郑虎教授主编的《药物化学》, 现已修订到第六版。教师要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 熟读教材, 吃透教材, 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熟悉授课内容的每一个知识点。进一步熟悉每一章的重点难点, 每一次课的重点难点, 并结合教学内容, 思考解决的方法。

“教”是指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 科学分配教学时间, 设计教学过程, 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讲课中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授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使其终身受益。

“辅”是指辅导答疑, 主要在课间和课外进行。可以一对一和一对多直接交流,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 随时进行网上辅导。辅导答疑应有计划和记录, 可以在每个单元内容完成后集中进行一次。根据答疑的记录, 教师可以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方法和手段。

“改”是指批改作业。作业是使学生的知识转化、内化为能力, 升华为素质的重要途径。布置作业应选择有助于理解和巩固课堂知识, 掌握重点, 形成能力和技巧的习题。同时, 对学生作业应严格要求, 按时收交, 认真批改, 准确评分, 定期讲评。

“考”是指考核。根据我校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考试目的从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掌握、记忆转向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此, 考核的形式也从单一的闭卷考试, 转变为半开半闭、试卷结合小论文、阶段考查结合期终考试等多种方式。这些改变能更加科学、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研”是指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研究和研讨。同一本教材, 针对不同的学生,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不同的。因此, 每一次教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另外, 与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交流, 与同一专业担任先修课程、后续课程老师的沟通, 都能使自己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得到很多的启发和收获。

2课堂:精心组织, 专业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转变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组织教学活动。专业素质教育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点, 与传统的专业教育有明显差异。为此, 教师宜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 而应避免注入式、满堂灌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动脑、动手。也可采用对比启发, 引导学生从纵向、横向比较不同药物, 归纳总结出典型药物的本质特征、差异及规律性。通过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其在主动思维中完成学习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根据《药物化学》的特点, 可采用讨论互动。由教师给出问题, 通过提问、启发、交流, 最后教师点评总结。

3实验:知识转化和内化为素质的根本途径

《药物化学》是实践操作很强的课程, 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 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实验环节的教学与考核, 在实验室条件保障的情况下, 设置综合型实验, 增加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

在我校, 药物化学实验是单独考核的课程, 内容包括实验预习 (10%) , 实验操作与技能 (30%) , 实验讨论 (10%) , 实验结果 (25%) 和实验报告 (25%) 五个部分。教师在实验前以提问方式抽查或在实验过程中抽查预习报告, 了解实验预习情况;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基本操作, 及时指导并纠正, 回答学生提问或与学生讨论有关问题;当实验完成时, 教师要严格检查其产品质量是否合格。对于因操作不当而失败的学生, 帮助其找出原因, 并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重做一次;同时, 要求学生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独立思考以及表达沟通的能力。

此外, 要提高教学质量, 除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更新知识外, 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之由被动式学习变为自主式学习, 由接受式学习变为研究式学习, 才能使教、学相长, 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高职高专天然药物学教学体会 篇10

1 明确基本概念和术语

每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专业术语, 要了解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 首先学生要弄清楚一些名词术语, 如中药、生药、草药、中药材、天然药物、天然药物学等, 这几个名词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天然药物可以笼统地理解为中药、草药或生药。历代医药专家、老药工为了使药物的外观、性状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在长期实践中把鉴别中药真伪优劣的方法概括成易懂易记的经验术语。如黄连的外观形状似鸡爪, 就用“鸡爪黄连”来描述;何首乌的横断面有“云锦状花纹”;海马的外形“马头蛇尾瓦楞身”;“粉性”是指药材含丰富的淀粉, 断面比较平坦;“柴性”指药材质地木质化、坚硬, 断面不整齐;如果药材含大量淀粉, 经蒸煮加工后淀粉糊化, 断面呈“角质”状, 一般半透明;药材储藏不当会出现“走油”;药材干燥过程中, 堆置起来使其内部水分外溢, 名为“发汗”等等。

2 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1) 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重点讲解药物的来源、主要性状、鉴别特征, 重点药材的显微和理化特征;次要讲述药材的产地、加工、拉丁名和部分药材的化学成分。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学生有时不太关心药材的外观性状, 比较注重药材的功效应用, 因此, 可适当补充一些药物的临床应用,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材中药物的功效应用都是沿用中医术语进行概括描述的, 没有相应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比如, “瘰疬疮痈”“风湿痹痛”“癥瘕积聚”等, 需要进一步讲解。

(2) 密切联系生活, 将学生熟悉的日常用品引入天然药物学的学习, 如山药、绿豆、红小豆、葱、蒜、姜、花椒、小茴香等;可以入药的常见动物有蚯蚓、蛇、壁虎、蝎子、僵蚕等;其他如海带、珍珠、磁石、白矾等。让学生认识到,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东西都有药用价值, 有的还可以药食两用, 以此引入古人用天然药物治病的历史, 即天然药物的起源。天然药物在我国的应用已有数千年历史, 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通过不断实践, 逐渐积累起来的, 它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这些药物大多是人们身边容易找寻到, 方便易得, 因此中药治病有“简、便、廉、验”的特点。近年来, 作为主流的西药的毒副作用越来起凸显, 而在一些流行病、慢性病、疑难病症中中药发挥着重大作用, 许多外国医药研究机构认识到, 需从天然资源中寻找新药。

(3) 引用与药物相关的历史典故、奇闻轶事以及诗句谜语, 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有的药名本身就有很多故事, 并有深刻的寓意, 历史上不乏文人雅士巧妙运用药名赋诗写文, 给中药增添了活力和生机, 使人们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增进中医药知识。有的药名蕴含一段动人的故事, 如有关何首乌、人参、牵牛子的故事。有的药名取自人名, 如徐长卿、刘寄奴、杜仲。还有不少谜语与药名有关, 如寒冬腊月纸糊窗 (防风) ;果在刺中央, 秋来满山冈, 核仁是良药, 安神作用强 (酸枣仁) 。

(4) 穿插关于天然药物的时事新闻, 使学生了解天然药物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如青蒿素的发现及其高效抗疟作用, 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生命, 从而使屠呦呦———一个以往并不为人熟知的女药学家, 2011年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在流感发生季节, 相应疫苗未研制出来, 没有有效防治药物时, 中药发挥了积极作用, 也导致了玉屏风散、板蓝根冲剂的热销。当然也有关于中药的负面报道, 如频频发生的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中成药有毒成分含量超标等。

3 组织学生实践和实训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技能型人才, 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所以实训课是高职生的必修课, 应适当增加实训课的课时数。野外采药是认识天然药物最直接的途径, 结合药用植物学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植物的形态及药用植物的分布特点与规律, 如通过鉴别叶、叶序、花、花序、雄蕊和雌蕊及果实种子的类型, 确定该植物是否药用、是否正品, 遇到不能鉴别的植物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学习。走出沉闷的教室来到野外, 学生很兴奋, 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 对药用植物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记忆更持久。学生纷纷用相机、手机对药用植物的叶、花、果实、种子等拍照, 回去后有的制成电子相册, 上传至QQ空间向同学展示, 部分优秀作品还被用于教学。在野外采药过程中, 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知识, 还提高了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天然药物学另一重要的实训内容就是观看中药饮片标本, 掌握天然药物的性状鉴定技能。天然药物的性状主要是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进行鉴定。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一起观察、探讨药物的性状特点, 总结外观相似药物间的不同点。学生通过联系老药工的鉴别经验术语, 如“蚯蚓头”“怀中抱月”“朱砂点”等, 认真观察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 从而更好地掌握药物特点。此外, 为进一步强化性状鉴定技能, 还可组织学生比赛辨认药物, 以赛促学。

4 布置课后复习题

课堂教学之后, 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练习题, 既可以明确复习重点, 也利于学生巩固、消化和吸收, 增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上一篇:数学教学和学习策略下一篇:人生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