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化学(精选12篇)
药物分析化学 篇1
金属离子在生物进程及涉及应用无机化学治疗或诊断疾病的知识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金属药物发展至今已有5000a的历史[2]。
本文将就金属抗癌药物的几个方面做简要的介绍, 并列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以说明金属抗癌药物的发展趋势。
1 金属抗癌药物简介
1.1 美国临床试验认证的抗癌铂金属药物
近来, 顺铂治疗剂被当做治疗癌症的标配。在通过手术切除恶性肿瘤后, 病人将进行几个周期的顺铂静脉注射, 但由于顺铂的高的细胞毒素, 病人通常会感受到不适的副反应。{Pt (NH3) 2}2+中的铂离子共价结合到脱氧核苷酸 (NA) 上, 鸟嘌呤 (G) 和腺嘌呤 (A) 上的N-7在二核苷酸序列GG和AG中形成了链间交联和1, 2-或1, 3-链间交联[4]。这样的顺铂-DNA加合物, 与细胞通路一起活化对顺铂的响应, 导致了DNA的复制被终止, 转录被限制, 细胞周期阻滞, DNA修复, 细胞凋亡。
铂类抗癌治疗剂的研究正在增强并且在逐步克服其缺点, 主要是降低了奥沙利铂的使用水平。卡铂, 顺铂II由Cleare和Hoeschele在1973年发现, 1989年被FDA认证。六元环的螯合效应减小了化学活性和可能的副反应和对耳朵和肾脏的副反应。此外, 新型的顺铂纳米脂质体和奥沙利铂纳米脂质体的形成, 减少了严重的不良反应, 使得铂类试剂的抗癌性能得到了更好的开发, 且现在已经用于临床使用。
1.2 尚在临床试验中的抗癌铂金属药物
沙铂platinum (IV) (JM216, Orplatna) 有可口服的优势, 方便病人且减少健康损害。JM216包含了单核铂, 这在血流中会通过含金属的氧化还原蛋白质降低变为JM118。现在沙铂仍在许多常见的癌症的临床试验中。
沙铂已经被证明打破了铂类药物对癌症治疗剂的初始设置限定条件, 打开了引领新型化合物的新道路。发展新型的非典型结构在现有的铂化合物的基础上和完全理解它们的作用机理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和面对所有铂类药物上市面临的固有阻碍。最近的癌症研究进展表明, 即使是最成功的靶向治疗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效能。尽管初始应答发生了, 突变和随后的事件也会限制其效能。结合治疗剂或混合治疗剂是两种或以上的药物同时作用, 通过其他的方式达到想要的结果。在大部分情况下会达到一个额外的治疗效果, 因为每一种试剂表现一种不用的作用机理或者有和原来不同的治疗途径。
1.3 其他金属抗癌药物
镓和钌的有机金属自20世纪90年代起被也用于抗癌治疗剂的研究之中。钌抗癌试剂的优点在于其新陈代谢的高效性和它们对大多数肿瘤的效能, 这可能是由于其两个核心的性质:钌试剂被钌 (III) 的还原性激活且选择性地通过转铁蛋白运输途径。
20世纪50年代, Dwyer开始致力于研究抑制细菌抗癌的钌配合物。除此之外抗癌试剂NAMI-A由Alessio, Mestrioni, Sava与其合作者共同开发, 是第一种继Keppler组的KP1019, 它的溶解度35倍的钠盐KP1339之后的进入临床试验的钌化合物, 被用于临床试验来制备KP1019。
钌和镓的化合物尚在临床试验中, 砷是唯一的其他非放射性金属离子被认证用于临床试验之中的。在传统的中药中, 包含天然的砷氧化物的溶液已经被使用了几千年来治疗不同的疾病。自20世纪来, 注射三氧化砷 (ATO) 的溶液被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
2 改善铂类抗癌药物的交叉耐药性
对经典构型的Pt (II) 配合物进行改进是获得新一代铂族金属抗肿瘤药物的基本方法, 此方法不仅可以改善铂类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还可以指导其他类型铂配合物的研究与开发。这些方法包括: (1) 简单的化学修饰; (2) 将配合物与有机小分子相连; (3) 引入手性基团; (4) 将配合物与大分子聚合物相连; (5) 将配合物与癌细胞特有的受体配基相连; (6) 将配合物与其他抗癌药物相连; (7) 将配合物与具有特殊功能的基团如光敏性化合物相连等。运用这些方法, 不仅可以获得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的新配合物, 还可以改善配合物的部分理化性质, 如水溶性、脂溶性和靶向性等。
3 结论
金属抗癌药物在治疗癌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临床表现与人们的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 部分铂类药物已经进入临床使用, 而非铂类药物还未进入临床使用, 但是其应用潜力已经初现端倪。
总之, 金属抗癌药物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 令人振奋的发现会不断出现。因此未来的研究将比以往更需要跨学科合作, 需要超越传统药物化学范畴, 开拓视野。
摘要:金属药物具有许多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优点, 在癌症临床化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尤其是以顺铂为代表的铂类抗癌药物。但是铂类药物的交叉耐药性严重限制了它们的实际疗效和适用范围, 因此需要对此类药物进行修饰和改进。介绍了近年来通过临床试验和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几种金属抗癌药物, 以及为了克服其交叉耐药性进行修饰的抗癌药物。这些内容反映了金属抗癌药物的新进展。
关键词:金属配合物,抗癌药物,交叉耐药性
参考文献
[1]Mjos, K.D.;C.Orvig, Chemical Reviews, 2014.114, (8) , 4540.
[2]Orvig, C.;M.J.Abrams, Chemical Reviews, 1999.99, (9) , 2201.
[3]Wang, X.and Z.Guo, Chem Soc Rev, 2013, 42, (1) , 202.
[4]Reedijk, J., Chemical Reviews, 1999, 99, (9) , 2499.
药物分析化学 篇2
第一章 绪论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定性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
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
物理分析:physical analysis
物理化学分析: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仪器分析法:instrumental analysis
流动注射分析法:flow injection analysis;fia
顺序注射分析法:sequentical injection analysis;sia
化学计量学:chemometrics
第二章 误差的分析数据处理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
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
可定误差:determinate error
随机误差:accidental error
不可定误差:indeterminate error
准确度:accuracy
精确度:precision
偏差:debiation,d
平均偏差:average debiation
相对平均偏差:relative average debiation
标准偏差(标准差):standerd deviation;s
相对平均偏差:relatibe standard deviation;rsd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误差传递:propagation of error
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
置信水平:confidence level
显著性水平:level of significance
合并标准偏差(组合标准差):pooled standard debiation
舍弃商:rejection quotient ;q
化学定量分析
第三章 滴定分析概论
滴定分析法:titrametric analysis
滴定:titration
容量分析法:volumetric analysis
化学计量点:stoichiometric point
等当点:equivalent point
电荷平衡:charge balance
电荷平衡式:charge balance equation
质量平衡:mass balance
物料平衡:material balance
质量平衡式:mass balance equation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法:acid-base titrations
质子自递反应:autoprotolysis reaction
质子自递常数:autoprotolysis constant
质子条件式:proton balance equation
酸碱指示剂:acid-base indicator
指示剂常数:indicator constant
变色范围:colour change interval
混合指示剂:mixed indicator
双指示剂滴定法:double indicator titration
第五章 非水滴定法
非水滴定法:nonaqueous titrations
质子溶剂:protonic solvent
酸性溶剂:acid solvent
碱性溶剂:basic solvent
两性溶剂:amphototeric solvent
无质子溶剂:aprotic solvent
均化效应:differentiating effect
区分性溶剂:differentiating solvent
离子化:ionization
离解:dissociation
结晶紫:crystal violet
萘酚苯甲醇: α-naphthalphenol benzyl alcohol
奎哪啶红:quinadinered
百里酚蓝:thymol blue
偶氮紫:azo violet
溴酚蓝:bromophenol blue
第六章 配位滴定法
配位滴定法:compleximetry
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
螯合物:chelate compound
金属指示剂:metal lochrome indcator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氧化还原滴定法: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
碘量法:iodimetry
溴量法:bromimetry ]
溴量法:bromine method
铈量法:cerimetry
高锰酸钾法:potassium permanganate method
条件电位:conditional potential
溴酸钾法:potassium bromate method
硫酸铈法:cerium sulphate method
偏高碘酸:metaperiodic acid
高碘酸盐:periodate
亚硝酸钠法:sodium nitrite method
重氮化反应:diazotization reaction
重氮化滴定法:diazotization titration
亚硝基化反应:nitrozation reaction
亚硝基化滴定法:nitrozation titration
外指示剂:external indicator
外指示剂:outside indicator
重铬酸钾法:potassium dichromate method
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
沉淀滴定法:precipitation titration
容量滴定法:volumetric precipitation method
银量法:argentometric method
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
重量分析法:gravimetric analysis
挥发法:volatilization method
引湿水(湿存水):water of hydroscopicity
包埋(藏)水:occluded water
吸入水:water of imbibition
结晶水:water of crystallization
组成水:water of composition
液-液萃取法:liquid-liquid extration
溶剂萃取法:solvent extration
反萃取:counter extraction
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分配比:distribution ratio
离子对(离子缔合物):ion pair
沉淀形式:precipitation forms
称量形式:weighing forms
《分析化学》下册
仪器分析 概述
物理分析:physical analysis
物理化学分析: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仪器分析:instrumental analysis
第十章 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电化学分析: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电解法:electrolytic analysis method
电重量法:electtogravimetry
库仑法:coulometry
库仑滴定法:coulometric titration
电导法:conductometry
电导分析法:conductometric analysis
电导滴定法:conductometric titration
电位法:potentiometry
直接电位法:dirext potentiometry
电位滴定法: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伏安法:voltammetry
极谱法:polarography
溶出法:stripping method
电流滴定法:amperometric titration
化学双电层:chemical double layer
相界电位:phase boundary potential
金属电极电位:electrode potential
化学电池:chemical cell
液接界面:liquid junction boundary
原电池:galvanic cell
电解池:electrolytic cell
负极:cathrode
正极:anode
电池电动势:eletromotive force
指示电极:indicator electrode
参比电极:reference electroade
标准氢电极:standard hydrogen electrode
一级参比电极:primary reference electrode
饱和甘汞电极:standard calomel electrode
银-氯化银电极:silver silver-chloride electrode
液接界面:liquid junction boundary
不对称电位:asymmetry potential
表观ph值:apparent ph
复合ph电极:combination ph electrode
离子选择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
敏感器:sensor
晶体电极:crystalline electrodes
均相膜电极:homogeneous membrance electrodes
非均相膜电极:heterog eneous membrance electrodes
非晶体电极:non- crystalline electrodes
刚性基质电极:rigid matrix electrode
流流体载动电极:electrode with a mobile carrier
气敏电极:gas sensing electrodes
酶电极:enzyme electrodes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
离子选择场效应管:isfet
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剂:total ion strength adjustment buffer,tisab
永停滴定法:dead-stop titration
双电流滴定法(双安培滴定法):double amperometric titration
第十一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普朗克常数:plank constant
电磁波谱: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光谱:spectrum
光谱分析法:spectroscopic analysis
原子发射光谱法:atomic emission spectroscopy
质量谱:mass spectrum
质谱法:mass spectroscopy,ms
第十二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ltraviolet and 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uv-vis
肩峰:shoulder peak
末端吸收:end absorbtion
生色团:chromophore
助色团:auxochrome
红移:red shift
长移:bathochromic shift
短移:hypsochromic shift
蓝(紫)移:blue shift
增色效应(浓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减色效应(淡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
强带:strong band
弱带:weak band
吸收带:absorption band
透光率:transmitance,t
吸光度:absorbance
谱带宽度:band width
杂散光:stray light
噪声:noise
暗噪声:dark noise
散粒噪声:signal shot noise
闪耀光栅:blazed grating
全息光栅:holographic graaing
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hotodiode array detector
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 ,pls
褶合光谱法:convolution spectrometry
褶合变换:convolution transform,ct
离散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wt
多尺度细化分析:multiscale analysis
供电子取代基:electron donating group
吸电子取代基:electron with-drawing group
第十三章 荧光分析法
荧光:fluorescence
荧光分析法:fluorometry
x-射线荧光分析法:x-ray fulorometry
原子荧光分析法:atomic fluorometry
分子荧光分析法:molecular fluorometry
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exation
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
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
体系间跨越:intersystem crossing
激发光谱:excitation spectrum
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um
斯托克斯位移:stokes shift
荧光寿命:fluorescence life time
荧光效率:fluorescence efficiency
荧光量子产率: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荧光熄灭法:fluorescence quemching method
散射光:scattering light
瑞利光:reyleith scanttering light
拉曼光:raman scattering light
第十四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红外线:infrared ray,ir
中红外吸收光谱:mid-infrared absorption spectrum,mid-ir
远红外光谱:far-ir
微波谱:microwave spectrum,mv
红外吸收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scopy
红外分光光度法:infrared spectrophotometry
振动形式:mode of vibration
伸缩振动:stretching vibration
对称伸缩振动:symmetrical stretching vibration
不对称伸缩振动:asymmetrical stretching vibration
弯曲振动:bending vibration
变形振动:formation vibration
面内弯曲振动:in-plane bending vibration,β
剪式振动:scissoring vibration,δ
面内摇摆振动:rocking vibration,ρ
面外弯曲振动:out-of-plane bending vibration,γ
面外摇摆振动:wagging vibration,ω
蜷曲振动:twisting vibration ,τ
对称变形振动:symmetrical deformation vibration ,δs
不对称变形振动:asymmetrical deformation vibration, δas
特征吸收峰:charateristic avsorption band
特征频率: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相关吸收峰:correlation absorption band
杂化影响:hybridization affect
环大小效应:ring size effect
吸收峰的强度:intensity of absorption band
环折叠振动:ring prckering vibration
第十五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光谱法:atomic spectroscopy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aas
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分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11月本中心门诊处方35 247张,对其中3 701张使用抗菌药的处方,调查患者的诊断、用药情况等,统计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联合用药等并进行分析。
1.2方法
按月对处方分类,统计抗菌药物处方占抽查处方的百分比并按《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评价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分析用药合理性。
2结果
2.1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共抽取2011年1-11月门诊处方35 247张,经统计,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3 701张,占10.5%。每月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见表1。
2.2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用药情况
对3 701张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其中不合理处方162张,占4.4%。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抗菌药物使用比例
由表1可见,2011年1-6月本中心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从14.9%逐渐下降至8.9%,7-11月在9.5%上下波动。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本中心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3.2不合理用药情况
3.2.1超权限使用
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根据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试行)、《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为特殊使用类,主任医师方可开具,而开具处方的医师为主治医师,属超权限使用。通过电脑HIS系统抗菌药物权限的设置,可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
3.2.2超限用适应证使用
如阿奇霉素注射剂。根据《上海市一级医疗机构抗菌药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阿奇霉素注射剂的限用适应证、人群及其他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支急性细菌感染。处方诊断为支气管炎,超阿奇霉素注射剂限用适应证使用,且诊断不规范。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3.2.3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处方开具头孢克洛胶囊。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性感染,又无合并细菌感染,不应选择抗菌药物。如诊断为高血压,处方开具替米沙坦片、头孢拉定胶囊。处方中出现诊断与用药不符,分析其原因可能为:一是无指征用药,二是缺少诊断或诊断不完善。
3.2.4漏签名盖章
打印的电子处方、修改处无医师签字或未注明修改日期。
3.2.5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用
如培菲康与头孢拉定合用,两者药效都降低。因此微生态制剂与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时,应间隔2~3 h使用为宜。
3.2.6用法不合理
盐酸克林霉素的正确用法应为0.6 g加入到不少于100 ml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而实际上却是将药物1.2 g加入到100 ml液体中静脉滴注。用药中还应考虑经济性原则,如个别中、重度感染的患者在感染控制后从注射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不仅能维持疗效,还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2.7用量不合理
左氧氟沙星属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每日剂量可一次使用。如诊断为尿路感染,根据药品说明书,应为每日1次,每次0.25 g。而实际上却是开成每日2次,每次0.5 g。服用剂量加大、次数增多,不但不会提高药效,反而會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
3.2.8给药时间不合理
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由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较短,使用原则上应采用少量多次,即3~4个半衰期给药1次,日用总剂量分3~4次给予。本次抽取的处方中,此类抗菌药物使用很多为每日1次,不符合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药动学、药效学特点。
3.2.9治疗方案不合理
抽查处方发现有一患者反复感染,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并频繁更换品种,治疗效果不佳。建议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收稿日期:2011-12-22)
药物分析化学 篇4
1 不合理用药类型
1.1 溶媒选择不合理
药物由于理化性质差异, 应选择合适的溶媒, 否则会导致药物毒性增加。如多柔吡星脂质体只能选用5%葡萄糖溶液 (5%GS) 稀释, 其他稀释液或任何抑菌剂都可能使其产生沉淀。表柔吡星可选5%GS或0.9%氯化钠溶液 (0.9%NS) 为溶媒, 但用5%GS作为溶媒会在短时间内使药效降低50%, 建议使用0.9%NS[4]。吉西他滨只能选用0.9%NS为溶媒, 用量100ml, 且静脉滴注时间延长可增加毒性。
1.2 给药浓度不合理
药物浓度不合理不仅影响药效, 还可产生耐药性。药物浓度高易导致某些滴注药物毒性成倍增加。药师在审方过程中要严格按浓度要求, 如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的处方为依托泊苷150mg加入0.9%NS 250ml, 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按说明书中要求稀释后的浓度远大于标准溶度;依托泊苷配液后终浓度应≤0.25mg/ml, 故溶媒用量>500ml。
1.3 给药顺序不合理
联合用药方案在临床治疗时常见。化疗中2种以上的细胞毒药物给药顺序至关重要, 要考虑每种药品的稳定性。从事配置工作的药师必须对化疗方案有深入了解, 包括用药顺序、药物特性、药物稳定性等。如妇科肿瘤化疗方案包含紫杉醇、顺铂, 应先给予紫杉醇, 再给予顺铂, 否则会产生严重的骨髓抑制;胸外科乳腺肿瘤化疗方案中包含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用药顺序为表阿霉素-环磷酰胺-氟尿嘧啶。表阿霉素为发泡性的药物, 但稀释量最少, 应最先使用。考虑环磷酰胺稳定性差, 只有3h的稳定性, 药师在配置过程中应严格掌握时间, 了解临床用药的前提下把表阿霉素放在第1批配置, 环磷酰胺放在第2批配置, 并提醒临床医师按时给药。
1.4 不合理输液器
静脉滴注时输液器的选择应考虑药物性质, 否则易导致药物含量下降或药物质量发生改变。如紫杉醇注射液为了增溶加入聚氧乙烯蓖麻油, 对邻苯二甲酸二酯有较好的溶解性, 为了保证静脉滴注安全, 要求用非PVC的材质软袋, PIVAS药师应把非PVC的输液管及配置后的紫杉醇同时打包送到病区, 并事先告知医护人员, 以免发生错误。
1.5静脉滴注药品保管不合理
输液成品送到病区后可能由于护士不了解药物特性, 采用不合理的保管方式导致药效降低。很多抗肿瘤药都具有对光不稳定性, 若保存不当或没有避光可能会部分分解。如环磷酰胺配置后溶液保存时间为2~3h, 若配置后没有及时为患者输注, 药效可能会降低。
2 细胞毒药物配置方法
为方便临床医师查阅, 现依据药品说明书及《新编药物学》 (2010版) 将常用细胞毒药物的临床配置方法进行总结, 见表1。
3 讨论
细胞毒药物在临床中应用时静脉滴注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因此PIVAS药师在保证药品质量、药物安全、有效使用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毒药物的化学结构复杂, 对药品调配和储存环境要求严格, 经再调配后, 由于其自身一些可逆的化学反应可降低药效, 甚至引发毒性反应, 故药物稀释浓度、配置环境及p H值都将直接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及化疗效果。
在PIVAS细胞毒药物均在生物安全柜进行配置, 可防止微粒污染, 保证药物无菌性。同时药师通过对药品说明书的认真解读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 对药品剂量、调配、使用时间等全程监控, 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厦门市中医院PIVAS药师对临床提交的医嘱均进行审核, 发现问题医嘱后及时与临床医师或护士沟通。如顺铂干扰多烯紫杉醇对癌细胞的捕获和细胞凋亡, 并影响多烯紫杉醇诱导的bcl-2磷酸化, 多烯紫杉醇与顺铂具有高度给药顺序依赖性[5]。顺铂对细胞色素P450酶具有调节作用, 如先用顺铂可导致紫杉醇在体内滞留, 造成中毒, 因此给药顺序建议先给紫杉醇, 再给顺铂。PIVAS药师有理有据地提出不合理医嘱建议, 有效地提高了调配医嘱的准确性, 减少了不合理医嘱, 有助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章辉, 范辉.应用细胞毒药物对医疗缺陷的防范[J].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学报, 1998, 6 (34) :21-23.
[2] 张洁, 蒋惠留.细胞毒药物集中配置中必须注意的一些问题[J].中国药房, 2007, 18 (10) :794-796.
[3] 蔡卫民, 袁克俭.静脉配置中心使用手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5:96-97.
[4] 郑淑萍, 付美霞, 吴胜林, 等.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常见不合理用药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药学杂志, 2009, 29 (12) :1047-1048.
药剂专业药物分析化学A 篇5
药剂专业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评分: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是四位有效数字的是()。
A.1.005B.2.1000C.1.00D.1.10502、重量分析法所用到的最重要的仪器是()。
A.滴定管B.量瓶C.分析天平D.移液管
4、铬黑T是常用的一种酸碱指示剂。()
5、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分离分析方法。()
6、变色硅胶从蓝色变为红色时即为失效,应及时倒掉。()
7、氧化性溶液应盛装在碱式滴定管中。()
8、吸附指示剂法属于沉淀滴定法。()
9、溶液呈现的颜色是它所吸收光的颜色。()
10、定量分析的任务是确定物质的分子结构。()
四、简答题(10分)
1、配位滴定法中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有什么特点?
五、计算题(20分)
1、准确称取0.1500g基准碳酸钠,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水溶解后,加入甲基橙指示剂2滴,用待
标定的HCl溶液滴定至橙色停止滴定,消耗HCl滴定液25.00ml,求HCl滴定液的浓度。
3、TNaOH = 0.004000g/ml表示()。
A.每0.004000ml NaOH滴定液中含有NaOH的质量为1gB.每毫升HCl滴定液中含有HCl的质量为0.004000g
C.每毫升NaOH滴定液相当于HCl的质量为0.004000gD.每毫升NaOH滴定液中含有NaOH的质量为0.004000g4、当滴定剂与被测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时,两者的物质的量正好符合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化学计量关
系。此时称为()。
A.滴定终点B.化学计量点C.滴定中点D.滴定起点
5、下列关于指示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越窄越好B.指示剂的用量应适当C.只能用混合指示剂D.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恰好在突跃范围内
6、AgNO3滴定液应贮存于()。
A.白色容量瓶B.棕色试剂瓶C.白色试剂瓶D.棕色量瓶
7、Fe3+在弱酸性溶液中加入()试液,溶液变成红色。
A.Na2SB.HNO3C.HAcD.KSCN8、EDTA与无色金属离子生成的配合物的颜色是()。
A.红色B.蓝色C.酒红色D.无色
9、分光光度法主要是利用了物质对光的()现象。
A.反射B.散射C.折射D.选择性吸收
10、下列哪种物质时最常用的吸附剂之一()?
A.碳酸钙B.硅胶C.纤维素D.硅藻土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分析化学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的,测定有关组分的,以及确定物质的。
4、郎伯-比尔定律成立的两个条件分别是和。
5、纸色谱法是以作为载体的色谱法。
6、变色硅胶干燥时呈色,吸水后变成色,已吸水的硅胶在干燥箱中,加热到105~110℃时使水
分挥发,变成色后仍可继续使用。
7、溶质B的物质的量除以溶液的体积称为溶质B的浓度。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题目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打“√”,错误请打“×”)(每题1分,共20分)
1、可以通过校准仪器来减小测量中的偶然误差。()
2、酸碱指示剂的酸式结构和碱式结构具有不同的颜色。()
3、高锰酸钾法应在强酸性溶液中进行,调节酸度以硝酸为宜。()
冠心病药物研制分析 篇6
关键词:冠心病心舒滴丸制造
0引言
心舒滴丸由人参、丹参、冰片等药物组成,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人参为方中主药,人参皂苷为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调节心律和血压等作用。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为指标,优选人参最佳提取工艺及大孔吸附树脂精制工艺条件,为生产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药
DIONEX 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在线脱气、自动进样、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美国戴安公司);人参皂苷Rg1对照品(批号:110754-200320,供含量测定用)、人参皂苷Re对照品(批号:110703-200322,供含量测定用)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AB 8型大孔吸附树脂(天津南开大学化工厂)、HP20型大孔吸附树脂(北京绿百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天津农药总厂);甲醇、乙腈(色谱纯,美国TEDlA公司);其它试剂为分析纯。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购自广州康尔健药业公司。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人参项下要求。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色谱柱:DIONEX C18色谱柱(250mm×4.6mm,5u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体积比19.8:80.2);检测波长:203nm;流速:1.0mL·min-1;在此条件下,供试品中人参皂苷Rg1与人参皂苷Re及其它组分峰能达到基线分离。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人参皂苍Rg1对照品0.01070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精密称取人参皂苷Re对照品0.010 15g,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精密量取人参皂苷Rgl对照品溶液2.5mL、人参皂苷Re对照品溶液2mL,置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制成每1mL含人参皂苷Rg1 0.535mg、人参皂苷Re 0.406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3标准曲线的制备分别精密吸取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溶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Y),以人参皂苷Rg1微克数为横坐标(X),计算回归方程Y=262173X-692964,r=0.9997,表明人参皂苷Rg1在5.35~53.5ug范围内与蜂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Y),以人参皂苷Re微克数为横坐标(X),计算回归方程Y=214558X-731 757,r=0.9998,表明人参皂苷Re在4.06~40.6u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4优选提取工艺
2.4.1提取溶剂的选择人参主要有效成分皂苷类溶于水及乙醇,因此,可用水或乙醇为溶剂提取。首先分别以体积分数为50%和70%的乙醇、水为提取溶剂进行提取,结果显示以乙醇为溶剂时,人参皂苷Rg1、Re提取率较高。进而采用正交实验优选人参醇提工艺条件。
2.4.2实验设计以人参皂苷Ra1、Re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对影响提取效率的因素进行考察。
2.4.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依照处方分别称取人参20g,置圆底烧瓶中,按L9(34)实验列号各条件回流提取。滤过,合并提取液,定容至1000L,作为样品溶液。精密吸取样品溶液各100mL,水浴蒸干,残渣加水25mL使溶解,移置分液漏斗中,用水饱和正丁醇提取4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洗涤2次,每次25mL,弃去氨试液,正丁醇液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使溶解,并定容至10mL量瓶中,作为供试品溶液。
2.4.4实验结果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峰面积,计算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的含量。由实验结果可知,因素A、D对人参提取效率有显著性影响,在以人参皂苷Rg1、Re为指标考察的四个因素中,依次排列为D>A>B>C。较优的工艺应为A283C2D3,即体积分数为70%乙醇6倍量提取3次,每次1h。
2.5精制工艺考察按处方称取人参1000g,按照优选提取工艺条件操作,收集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至无醇味,作为样品溶液,备用。
2.5.1吸附条件考察分别量取处理好的AB 8型、D101型、HP20型等大孔吸附树脂各10mL。平行两份,装柱,各精密量取样品溶液200mL通过树脂柱,以水洗至流出液近无色,收集流出液,定容。再以体积分数为70%乙醇100mL洗脱至洗脱液近无色,收集洗脱液,定容,流出液分别取样,按照“2.4.3”项下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计算大孔吸附树脂比吸附量、洗脱率,结果显示AB 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人参皂苷Rg1、Re的比吸附量和洗脱率均高于其他树脂,分别为4mg/mL树脂和98.3%,故选择AB 8型大孔吸附树脂。
2.5.2洗脱条件考察①洗脱溶剂浓度考察。精密量取样品溶液90mL通过AB 8型大孔吸附树脂柱(10mL树脂装柱,内径1.5cm),树脂柱水洗至近无色,然后依次用体积分数为30%、50%、70%、90%乙醇各20mL洗脱,分别收集洗脱液,制备供试品溶液,注入液相色谱仪中,测定人参皂苷Rg1 、Re的含量。结果显示,体积分数为70%乙醇的累计洗脱率已达92.59%,故确定洗脱溶剂浓度为70%。②洗脱溶剂用量考察。精密量取处理后样品溶液通过树脂柱,水洗至流出液近无色,量取体积分数为70%乙醇60mL洗脱,分段收集洗脱液,制备供试品溶液,测定人参皂苷Rg1、Re的含量,结果显示4倍量树脂体积的洗脱溶剂洗脱率即可达到95.72%,故确定洗脱溶剂用量为4倍树脂体积。
3讨论
3.1大孔吸附树脂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高、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吸附速度快、解吸条件温和、再生处理方便、使用周期长、节省费用等诸多优点,在对总皂苷的粗分离和除去水溶性色素、多糖和无机盐等杂质显示出其独特的效果。本文通过考察影响树脂吸附的因素,发现药液浓度对树脂的吸附有显著影响,如药液浓度过低则精制时间增加,效率降低;药液浓度过高则影响树脂的吸附,造成吸附量降低。
《药物分析》教学体会 篇7
1 培养学生的药品质量观
药品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药品质量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疾病的治疗效果。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药物分析作为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分析与控制的学科,在药物的研究、开发、生产、储存、运输、经营、调配和临床使用等环节都会涉及药物质量问题,且药物质量的保证离不开药物分析。因此,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药品质量观,即药品质量第一。作为一名从事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教师,应通过该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明白,作为药学人员只要以后从事与药品相关的工作,都应该把药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从而培养学生的 “质量”意识,树立起药品质量第一的观念。
2 突出重点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在课堂教学时应以全面提高药品质量为主题,抓住知识主线。我院使用的教材 《药物分析》( 第七版,杭太俊主编) 是卫生部 “十二五”规划教材,该版教材是以 “药典概况- 鉴别试验- 杂质检查- 含量测定- 各类药物、制剂中药及生物制品的分析”为主线[2],各类具体药物的分析是以 “结构- 性质- 鉴别- 杂质检查- 含量测定”为主线。因此,在教学中,应把握上述主线,引导学生从每一类药物的基本结构着手,首先分析其结构,进而是与结构相应的物理化学,最后根据物理化学性质介绍该类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3]。例如,讲授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分析时,先分析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结构即都具有四个并苯环结构,具体某一药物只是取代基不同而已,然后根据其结构提示学生思考该类药物具有什么理化性质,而根据性质又是如何实现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鉴别和测定,从而按照主线展开对该类药物分析方法的学习,这样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四环素类抗生素质量分析的相关内容。此外,在药物分析教材上列出了很多种不同的药物分析方法,在教学时应尽量突出重点。例如,在学习药物的鉴别试验与测定部分内容时,应重点讲解药物鉴别与测定的方法,当然对于具体的药物类别而言,不同药物类型的侧重点也不同。总之,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主线,突出重点知识,讲解详略得当,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该课程的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 注重知识归纳,方便记忆
尽管药物分析知识点较多和复杂,但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仍可根据知识点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及时地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归纳总结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一是教师总结归纳; 二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其中,第二种方式更有利于学生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药物分析课程具体内容而言,不管是教师总结还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一般都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总结药物与其结构有关的共性及鉴别、含量测定方法。具体而言就是,对于同一类型的药物进行结构有关理化性质进行归纳总结,简述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对于鉴别、含量测定方法而言,贯穿整本教材进行基于相同性质的同类药物或不同类药物的鉴别、测定方法进行总结,归类相关药物。第二,通过药物的性质与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对比,显示特殊性质和特殊分析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对不同章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和对比,并结合具体例子,使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
4 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在提高药物分析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在传统 “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偏向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在近几年的药物分析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不断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他们掌握药物分析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 “会学”。例如,由于药物分析课程的研究对象为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关药品质量方面的例子普遍存在,采用案例教学法[5];通过引入生活中真实案例进行药物分析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讲授 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给出头孢菌素族的结构,让学生根据其结构分析其性质,并确定其质量控制方法,并根据这一问题展开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各个小组的方案进行点评和分析,得出最佳解决方案。通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动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掌握知识。灵活地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学质量。
5 加强实验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药物分析实验训练是学生学习药物分析的重要环节,它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得当的实验训练能加强学生对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理论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开设常规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具体实验时从溶液配制、仪器操作、结果记录与处理、实验报告写作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若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错误,在不断的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在实验训练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为他们在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或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6 结语
在药物分析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和基本规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探讨实践和归纳总结,才可以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发展。
摘要: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对药物分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药物分析教学必须适应这种要求。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主要从培养药品质量观念、突出教学重点、注重知识归纳、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加强实验训练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和探讨,为同行教师进行药物分析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通过教学的总结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药物分析,教学体会,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杭太俊.药物分析.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9.
[2]王少兵,赵丹.药物分析的教学体会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8):116-117.
[3]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1(1):39-41.
[4]余丽双.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9-101.
药物分析化学 篇8
20世纪70年代之后,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顺利完成, 对酶与受体的认识更趋深入, 更多酶的性质、反应历程、药物-酶复合物的结构得以阐明, 使得药物设计更为合理。同时, 计算机图形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与交叉应用, 不仅为新药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同时也让药物研究面临更多了挑战。显然, 药物设计方法在药物化学中的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目前, 药物设计开始综合运用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量子化学、药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研究内容, 使得药物设计受到药学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 已成为药物研究中的基本工具与必备手段。
药物化学是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 本身所涉及的药学研究内容较多, 对教师的理论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然而, 药物设计因属于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领域, 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 对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 在传统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并未将药物设计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单独提出, 这就让学生对药物设计产生神秘感, 增加了药物设计的教学难度。因此, 如何将药物设计的理念、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有机融入到药物化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 需要长时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该文将介绍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常见的几种药物设计方法, 将药物设计理念融入到药物化学的教学内容中, 为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奠定基础。
1药物化学教学中的药物设计方法
1.1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
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针对药物或先导物结构进行药物性质设计与优化, 以改善药物或先导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毒副作用为目的。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 药物设计案例随处可见, 诸如软药设计、硬药设计、孪药设计、生物电子等排等, 在先导化合物的优化中得到广泛应用。药物分子通过简单的设计或改造, 可以改善其某些物理化学性质或不良效应, 提高药物的选择性、稳定性、溶解性、作用时间、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与降低毒副作用等。例如由乙酰水杨酸与对乙酰氨基酚拼合而成贝诺酯, 不仅可以解决水杨酸对胃的酸性刺激, 而且因协同作用而增强的药效。再如治疗前列腺疾病的已烯雌酚会产生雌激素副作用, 将其设计成已烯雌酚二磷酸酯, 因前列腺肿瘤组织中磷酸酯酶含量高于正常组织, 可以在癌组织中酶解出高浓度的已烯雌酚, 从而增强了对前列腺肿瘤组织的选择性。
1.2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
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是根据现有药物分子结构, 分析结构与生物活性的之间量变关系, 据此设计新的化合物以提高其的生物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在基于配体的药物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 可分为二维、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可以追溯到1868年提出的CrumBrown[10,11]方程, 该方程认为化合物生理活性可用化学结构的函数式表示, 但是并未建立明确的数学模型。直到1 9 6 4年Ha ns c h提出线性自由能模型, 使得构效关系研究进入定量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的出现使得构效关系研究更为直观, 也大大提高了药物设计的效率。例如环丙沙星的发现就是基于系列喹诺酮类药物的Hansch方程, 方程显示喹林羧酸的1位取代基的最佳长度是0.417 nm, 因此1位取代基为环丙基 (0.414 nm) 比乙基 (0.411 nm的生物活性更优, 结果表明环丙沙星的抗菌效果优于诺氟沙星。
1.3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
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是指基于X射线衍射、核磁共振或同源建模等提供的受体三维结构信息, 筛选或设计能够与其发生相互作用并能调节其功能的小分子化合物。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 大量与疾病相关的基因被发现, 且越来越多药物受体的三维结构被测定, 尽管有些具有重要药理作用药物靶点地三维结构还未测定, 但可以通过同源模建或从头计算方法获得相关信息, 为创新药物设计奠定了基础。基于受体的药物设计包括如下步骤: (1) 确定药物作用的是受体分子; (2) 确定受体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结合位点; (3) 基于受体与结合位点信息, 设计或筛选小分子化合物, 并模拟出最佳复合物的结构模型; (4) 合成模拟得到的最佳化合物, 进行活性测试; (5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满意为止。在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 卡托普利是基于受体药物设计的典型案例。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结构分析发现, 该酶中有一个锌离子, 对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受体分子的精氨酸残基带有阳离子, 可与带负电荷的基团形成离子键。卡托普利的巯基与羧基能够很好的满足与受体结合的要求, 具有良好的酶抑制活性, 因此卡托普利也是第一个上市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1.4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
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是指基于疾病发生的全过程, 根据药物靶点的结构、功能与药物的作用方式以及产生生理活性的机理, 通过抑制某些与疾病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以阻断疾病的发生, 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技术建立对介导疾病病理生理过程的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认识的基础之上。在过去, 对药物作用机理的认识往往滞后于药物的发现, 而现在药物研发的重心已经转到了探寻分子机理并据此设计药物上。基于机理的药物设计是药物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比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更为合理。例如在精神病药物的开发中, 经典的多巴胺受体 (DA2) 拮抗剂容易产生锥体外系副作用, 而5-HT2受体与情绪、抑郁等密切相关, 当其拮抗时可使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多巴胺释放, 使多巴胺神经节调节运动的功能恢复。基于该机理设计的利培酮可同时拮抗5-HT2和多巴胺DA2受体, 具有很好的抗精神病作用而锥体外系的副作用很小。
2展望
合理药物设计在药物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药物研究中使用好药物设计这一有利工具, 将有效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与成功率。因此, 在药物化学中介绍药物设计方法, 让学生掌握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技术,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在药物化学的理论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药物设计的全部理论并不现实, 但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概念是可行的;此外, 如能在药物化学实验中引入药物设计的相关实验内容, 例如喹诺酮药物的二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二氢叶酸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等等, 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药物设计方法, 提升其药物研发的创新能力。总之, 让学生在学习药物化学的同时, 了解药物设计的基本概念、理解药物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药物设计的基本技能, 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也能促进其在药学领域中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Langmuir I.Isomorphism, Isosterism and Covalence[J].J Am Chem Soc, 1919 (41) :1543-1559.
[2]Grimm HG.Structure and Size of the Non-metallic Hydrides[J].Z Electrochem, 1925 (31) :474-480.
[3]Erlenmeyer H, Leo M.On Pseudoatoms.Isosteres are those atoms, ions, and molecules with identical peripheral layer of electrons[J].Helv Chim Acta, 1932 (15) :1171-1186
[4]Hansch C, Fujita T.ρ-σ-πAnalysis:A Method tor the Correlation of Biologicial Activity and Chemical Structure[J].J Am Chem Soc, 1964 (86) :1616.
[5]Hansch C, Steward AR.The Use of Substituent Constant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in Penicillin Derivatives[J].J Med Chem, 1964 (7) :691-4.
[6]Crippen GM.Distance geometry approach to rationalizing binding data[J].J Med Chem, 1979, 22 (8) :988-97.
[7]Hopfinger AJ.A QSAR investigation of dihydrofolate reductase inhibition by Baker triazines based upon molecular shape analysis[J].J Am Chem Soc, 1980, 102 (24) :7196-7206.
[8]Cramer III RD, Patterson DE, Bunce JD.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 MFA) .1.Effect of Shape on Binding of Steroid to Carrier Proteins[J].J Am Chem Soc, 1988 (110) :5959-5967.
[9]Klebe G, Abraham U, Mietzner T.Molecular Similarity Indices i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Co MSIA) of Drug Molecules to Correlate and Predict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J].J Med Chem, 1994 (37) :4130-4146.
[10]Crum Brown A, Fraser TR.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hemical Constitution and Physiological Action.Part I.-On the Physiological Action of the Salts of the Ammonium Bases, derived from Strychnia, Brucia, Thebaia, Codeia, Morphia, and Nicotia[J].Trans Roy Soc Edinburgh, 1869 (25) :151-203.
药物分析化学 篇9
药物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 主要指药物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粪便次数的异常增多, 而且粪便为水样或带有黏液、血性水样便或带有伪膜, 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 严重者有寒战、高热、昏迷、休克甚至死亡[1]。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起病急, 在用药初期出现, 病程短;慢性的通常在用药后较长时间出现, 可持续数月或数周, 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探索临床所用药物与药物腹泻发生的关系, 现将我院2006-2008年门诊及病房资料完整的287例作回顾性分析, 以此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1临床资料
1.1 资料来源
287例均为我院门诊及病房病例, 男性116例, 占总数的40.4%, 女性171例, 占总数的59.6%。
1.2 诊断及致敏药物的分类
诊断根据用药史、发病及用药关系及有关化验和临床表现并参照第7版《诊断学》, 致敏药物根据第15版《新编药物学》。
2结果
2.1 年龄分类
287例患者中年龄最小为2个月, 最大者103岁。其中0~9岁患者占10%, 10~19岁患者占4%, 20~29岁患者占16%, 30~39岁患者占16%, 40~59岁患者占16%, 60以上占38%。
2.2 潜伏期
起病时间在20min以内的有96例, 20min以上的有135例, 2d以上的有23例, 其中发病时间最长的1例为用药7d后。
2.3 致敏药物
见表1。
2.4 治疗及预防
2.4.1 治疗。
药物性腹泻的急性型, 常在停药或继续用药后数天可自愈, 有的可通过调整药物剂量奏效;而慢性型也常在停药后腹泻停止或配合饮食和补液盐治疗。腹泻严重者则在调节水、电解质的同时加用肠黏膜保护剂或止泻、止血等对症处理。阿片衍生物抗肠蠕动药可用于各类轻型腹泻, 这类药物不可用于严重腹泻患者, 尤其是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肿瘤药物引起的严重腹泻可以考虑使用奥曲肽皮下注射, 此药可直接作用于上皮细胞, 降低胰腺和胃肠道中多种激素的分泌, 延长肠道的转运时间, 促进小肠对电解质的吸收, 从而减少体液和电解质的分泌。抗肠道菌的抗生素和在肠道腔有高浓度的抗生素, 易产生假膜性肠炎。从表中可以看出主要引起假膜性肠炎的抗生素有: 喹诺酮类、大环内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克林霉素、咪唑类。假膜性肠炎一般在使用抗生素4~9d后感染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但不少患者是在停药后出现腹泻。抗生素引起腹泻的危险因素是由于疗程长、重复的抗菌治疗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而给药途径则不是其危险因素。抗生素剂量越大, 疗程越长, 危险性越大, 症状越严重。
治疗抗生素引起的腹泻除停用可疑抗菌药物和对症治疗外, 还需要特定的抗菌药。治疗假膜性肠炎首选甲硝唑, 口服万古霉素只用于不能耐受或甲硝唑治疗无效者, 但不能静脉注射万古霉素, 必要时鼻饲给药。一般72h症状改善, 10d后腹泻治愈, 停药后1~3周腹泻复发率10%~20%[2]。鲍氏酵母菌分泌的一种蛋白酶可干扰肠毒素A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 可与万古霉素合用治疗假膜性肠炎。
2.4.2 预防。
医生在处方时应首先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尤其是药物性腹泻史, 对于易引起患者腹泻的药物应加以注意。药物的治疗剂量和疗程应视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情况而定, 为避免或减轻某些药物引起的腹泻, 嘱咐患者在就餐时服药, 或先给予小剂量后在逐渐递增。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 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的适应证, 尽量使用小剂量、窄谱、 非联合及非口服药, 避免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已确诊为肠道菌群失调则应停用原抗生素, 根据菌群分析及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此外适当补充微生态制剂, 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 给予口服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由人体肠道益生菌制成的调节剂, 主要是通过生态平衡、生物拮抗、免疫作用及产生抗菌物质等多种途径发挥作用[3]。均能安全、有效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疗程。同时加强对病员的消毒、隔离, 实施床旁隔离, 避免病室内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要认真洗手, 并用消毒液浸泡等都是预防药物性腹泻的重要方面。
3讨论
人体的肠道中存在大量的细菌, 包括厌氧菌、兼性厌氧菌、需氧菌和少量的真菌。在人体的肠道正常菌群建立后, 各类微生物在肠道中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比例以保证人体有正常的肠道功能。如果破坏了这个平衡状态, 导致某类细菌相对增多而其他细菌相对减少, 或整个肠道菌群的菌量减少甚至消失, 可引起菌群失调, 导致肠道功能的紊乱, 从而出现腹泻等临床症状。在本组病例中发现女性居多占60%, 小儿少见仅占10%, 而老年人则占本组病例的38%。小儿疾病可能不如成人复杂, 用药品种也单一, 但由于婴幼儿时期, 肠道菌群分布不均匀、不稳定, 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肠道分泌型IgA均较低, 对感染及防疫能力较差, 易受抗生素的影响而发生腹泻。老年病人是由于存在诸多特殊因素, 是高发、高危人群。老年人肠道菌群老化, 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使肠道菌群的稳定性下降, 使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在老年患者身上尤为突出, 因此, 正确认识、治疗和预防对老年病人尤为重要。
合理用药是控制二重感染发生、降低医院感染率、保证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临床医生除应掌握用药原则及药物的配伍禁忌, 特别应重视及时作病原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控制或避免预防用药, 强调综合治疗, 提高机体免疫力, 不应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 才能很好地杜绝各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怡, 李中东, 等.药源性腹泻的发生机理和防治 (J) .药品不良反应杂志, 2006, 8 (6) :442.
[2] Lewis S, Burmeister S, Cohen S, et al.Failure of dietaryoligo fruc-tose to prevent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oea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5, 21:469.
药物性皮炎临床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药物性皮炎患者, 男39例, 女51例, 年龄3~80岁, 平均 (38±14) 岁, 14岁及以下8例占8.88%, 15~20岁10例, 占11.11%;21~40岁28例, 占31.11%;41~50岁21例, 占23.33%;50~60岁12例, 占13.33%;61~70岁7例, 占7.78%;71~80岁4例, 占4.44%。
1.2 诊断标准
①出现皮疹前20 d内有明确的用药史[1], 尤其在发皮疹前7 d内有用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解热止痛剂、磺胺、抗癫痫药物、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或抗结核药等药物史;②有明确的皮肤损害或皮肤黏膜损害;③排除麻疹、猩红热及食用鱼、虾等异种动物蛋白的诱因[2];④其他全身表现, 如发热、血象升高等。
1.3 治疗方法及转归
本组90例患者中18例采取非糖皮质激素治疗, 一般选用1~2种抗组胺药, 维生素C5~6 g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 10%葡萄糖酸钙10 ml加2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72例均使用糖皮质激素, 用量一般是地塞米松5 mg/d或氢化可的松100~200 mg/d加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重症药物性皮炎均使用糖皮质激素, 用量为地塞米松10 mg/d或氢化考的松200~300 mg/d, 同时加强支持疗法,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积极控制感染, 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必要时加用抗生素治疗。9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2 讨论
药物是药疹发生的外因, 这是不言而喻。药物这个外因中有药物中的杂质、剂量、种类、用药途径、聚积作用及抗原性等诸多因素与药疹发生有一定关系, 但相比之下, 笔者认为药物的抗原性是引起药疹最重要的原因。众所周知, 药物大多数是小分子化学物质, 只能算是半抗原, 它必须与机体内蛋白质结合后变成全抗原, 这时药物才具有抗原性。临床上使用抗原性越强的药物, 其产生药疹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抗生素剂、解热镇痛药类、安眠镇静剂、磺胺药制品等四大类, 是引发药物性皮炎最常见的药物, 约占所有药疹的半数以上, 当然还有抗癫痫药、吩噻嗪类等药品所引起的药疹、也甚引人瞩目。在这里必须指出, 昔日认为药疹主要是西药引起的。但最近几年观察, 随着中草药剂型创新改革和临床广泛应用, 由中草药引发的药疹之报告也屡见不鲜, 故应引为警惕。更值得注意的是, 引起药疹的原因, 有时较隐蔽而容易被疏忽, 这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 某些有药物作用的食物或饮料中所含色素或香料, 它们的本质也具有药物之作用。因此, 亦能引起过敏反应;第二, 药物有时以意想不到方式进入机体, 例如饮食注射过青霉素奶牛的乳, 吃含有防腐剂或抗菌制品的食物, 这时药物可不知不觉地进入人体;第三, 交叉过敏, 即对化学结构式相似的药物也引起过敏反应, 象对普鲁卡因过敏的人, 服用磺胺药后也可以引起药疹, 因上述二种药物化学结构式很相似, 以上情况, 往往可导致误诊, 故应予足够重视。
药物性皮炎的诊断有如下特点:①用药后即发生药疹, 药疹出现时间快慢不等;②停用可疑药物后, 药疹消退;③再次用药后复发。部分复发的药疹性皮炎,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易与其他皮肤疾病相混淆, 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 需仔细鉴别, 一般从用药致出疹的潜伏期, 发热与出疹的关系及皮疹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认为, 常见的致敏药物为解热镇痛药、磺胺药、镇静安眠药、抗生素等。本组患者致敏药物依次为抗生素69.8% (81/116) 、解热镇痛药12.9% (15/116) 、磺胺类7.0% (8/116) 、生物制品2.6% (3/116) , 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中药制剂1.7% (2/116) , 调血脂药和降血糖药各1例。本组致敏药物中抗生素居多, 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 以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为主, 提示抗生素类药物已成为药物性皮炎的主要致敏源;其次为解热镇痛药。对本组患者用药原因进行分析, 发现以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疾病治疗为主, 故抗生素类药物及解热镇痛药的使用较多, 使药物性皮炎发生率增加。此外, 患者自购乱用、滥用抗生素、解热镇痛等药物, 是目前基层门诊药物性皮炎发生率增加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故临床医生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提高警惕, 需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 并在药物应用前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 合理用药, 以避免或减少药疹的发生。
治疗建议:①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药物;②如果患者无确切感染灶, 即使有发热、血象升高等表现, 也尽量不用抗生素;③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促进残留药物排泄;④一般抗过敏药物, 如抗组胺药、H2受体阻滞剂、钙剂与维生素C等;⑤对较重的药疹, 及时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 并防治其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57-258.
[2]傅志宜.临床皮肤病鉴别诊断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4:101-102.
[3]赵永铿.常见皮肤病的防治.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9-3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题分析 篇11
【摘要】 目的:了解我院近两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临床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2010年开始至今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100份,到目前为止共2152份,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7.43%,其中治疗用药比率为51.08%,预防用药比率为48.92%,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比率为18.9%,其中围手术期用药时间不规范占5.2%,无用药指证占10.4%,药物选择起点高占46.2%,用药疗程不合理占42.1%,给药频次不合理占5.1%。结论: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比较普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可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耐药菌株增加,发生医院感染、不良反应产生等,应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从而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每月随机调取归档病历约100份,共计2152份,其中应用抗菌药物病历1236份,根据各类文献资料的分析研究,综合评价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了解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与方法 原始资料及数据来源于我院微机室统计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抽取的归档病历,共计2152份,应用抗菌药物病历数为1236份。由临床药师负责,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进行,项目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原发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情况、医院感染诊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预后等;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主要从5个方面进行: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②无用药指证;③药物选择起点高;④用药疗程不合理;⑤给药频次不合理。 1.2 分析指标 用法仅限定日剂量(DDD)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版)、《新编药物学》(第16版)推荐的常用剂量,并参考药品说明书推荐的成人常规剂量;药物选择参照卫生部〔2009〕38号文、卫生部〔2011〕56号文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 结果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2009年收集到的167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1.2 方法
将收集到的ADR报告, 按患者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ADR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7例ADR报告中, 男118例, 女49例;患者年龄最小1个月以内, 最大78岁。除儿童外, 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尤其是老年患者最多见。各年龄组的ADR分布情况, 见表1.
2.2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静脉滴注138例, 占82.63%;口服给药18例, 占10.77%;肌肉注射7例, 占4.19%;皮下注射3例, 占1.79%;吸入给药1例, 占0.59%.
2.3 ADR涉及到的药物种类及临床表现
根据ADR报告分析, 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总例数的49.1%, 临床表现以皮疹、疱疹、红斑、皮肤红肿、瘙痒多见。见表2.
3 讨论
由表1结果可以看出, 除儿童外, 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老年患者最多见, 其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大多数不良事件与剂量相关, 而不是特异质或过敏现象。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对药物的反应性增加;多种病症而使用多种药物;肾脏和肝脏功能紊乱, 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发生改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差;体内药物的消除情况改变;老年人用药个体差异大。
注射给药ADR发生比例高于口服给药, 其主要原因是:注射给药时, 药物直接进入人体, 没有肝脏的首过效应, 所以血药浓度较高, 对机体的刺激性较强。另外注射给药对药品的质量要求高, 对用药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必须是无菌操作, 注射剂为保持其稳定性而加有很多附加剂, 如:pH值调节剂、防腐剂等, 这些也有可能使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表2结果显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一方面导致耐药性增加, 另一方面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的发生。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比例较高, 占到49.1%, 可能是由于抗感染药物应用频率最高, 应用量最大。主要表现在: (1) 药物选择不当。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社区获得性上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菌抗菌作用差, 又有明显的耳、肾毒性, 门急诊常见的上下呼吸道感染不宜选用此类药物。 (2) 注射速度过快。许多ADR与注射速度过快有关, 减慢给药速度则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因此, 对于某些过敏反应较重, 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必须严格控制滴速。 (3) 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浓度过高主要是医师为了减少输液次数, 使用溶液量偏少, 导致ADR增加。 (4) 用药剂量过大。许多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未根据年龄及肝、肾功能来调整抗菌药物用量。 (5) 溶媒选用不当。譬如, 青霉素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均不稳定, 鱼腥草注射液必须选择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使用, 不正确选用溶媒明显增加了ADR发生率。 (6) 联合用药不当。联合用药不当容易导致药物毒性增加, 药物联用必须谨慎。
表2结果显示: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占第二位, 尤其是中药注射剂。其原因为: (1) 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后, 一方面是由于药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 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和一些未被除尽的杂质与其他药物配伍后, 使不溶性微粒增加。 (2) 临床使用欠合理, 也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频发的重要原因。中药注射剂是在中医指导下研发的产品,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药的特性, 临床需要按照中医辨治规律才能获得较好效果。 (3) 有过敏史者使用中药注射液更易发生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过敏史患者。所以用药前要认真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4) 生产工艺不合理, 制备过程中杂质未除尽。